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社会学1

环境社会学1

环境社会学1
环境社会学1

第一讲: 绪论

一.什么是环境社会学在环境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研究当代社会的环境问题及其社会影响的学科。

环境社会学区别于传统社会学的最大特点在于:把以往社会学排除于研究对象之外的自然的、物理的、化学的环境纳入了研究范围,并把研究这种环境与人类社会、人类群体之间的关系作为主要目的。与以往社会学相比,环境社会学的研究领域扩大到了自然界。

二. 环境社会学的产生环境社会学最早产生于美国。二十世纪70年代初期,由农村社会学家发起了对环境与社会关系的反思,于是,不同学术背景的社会学家们开始围绕着这一问题展开研究,逐渐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环境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学科发展背景:第一,环境社会学的产生是对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的反应。第二,日益活跃的环境运动引起了社会学者的注意,为社会学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在对环境运动的研究过程中,成长出了环境社会学。第三,在原有的社会学框架内,一些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研究,这种研究为环境社会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第四,环境社会学的诞生并非是60、70年代的突然事件,只不过是由潜在到公开、由不被人注意到被人注意这样一个过程的表现。第五,环境社会学的产生也是二战以后社会学自身发展的产物。第六,生态学在20世纪60年代的迅速发展,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环境社会学的产生。第七,对环境问题认识的逐步深入是环境社会学产生的深层原因。

三.环境社会学的发展(一)雄心勃勃的初创时期(70年代);(二)歧路彷徨的过渡时期(80年代);(三)柳岸花明的发展阶段(80年代末、特别是90年代初以来);

四.两种类型的环境社会学(一)环境学的环境社会学1.在研究主题上,主要研究的是环境与社会的关系,而且相对来说比较强调环境因素对于社会系统的影响; 2.在研究方法或分析框架上,主要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或分析框架;

3.在研究取向上,主要是一种宏观取向,试图发展具有普适性的、关于理解环境与社会关系的一般理论;

4.在与传统社会学的关系上,主要是一种对立和批判的关系;主要代表人物:卡顿、邓拉普(二)社会学的环境社会学 1.在研究主题上,主要围绕环境问题及其社会影响而开展研究; 2.在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上,主要采用社会科学的一些方法或分析框架;3.在研究取向上,主要是中观和微观取向,试图发展具有一定解释力的、关于理解环境问题及其社会影响的特殊理论;4.在与传统社会学的关系上,主要是一种结合和利用的关系;主要代表人物:施耐尔伯格、汉尼根。

五.环境社会学的未来发展研究领域:(1)环境研究的伦理标准、概念和方法(2)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社会影响(3)全球环境变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4)社会过程对全球环境的影响(5)环境政策与环境管理(6)环境意识与环境教育

环境社会学研究的新领域:(1)社会分层与环境问题(2)风险和环境社会运动的研究(3)环境问题中的不平等现象(4)环境保护中的文化多样性问题(5)土著民族与开发型文明的“对立”(6)环境问题的国际比较研究环境社会学的主要任务:分析环境问题的社会过程和社会原因;分析环境问题作为一种新的“社会事实”是如何影响现代社会的;分析现代社会对于环境问题的反映及其效果。同时,在此基础上加强相关的理论建设,增进环境社会学的学

科合法性。

环境社会学未来发展的制约:主要是两方面的制约: 1.环境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还未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这对其自身的学术积累、传承和学科发展是一个制约; 2.在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中,有不少问题仅靠社会学的知识和研究成果已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成果。

六.环境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方法的理论学说 1.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方法论相结合 2.系统分析与个案研究相结合(二)研究的基本方法1. 结构分析:对社会要素的框架分析, 通过该分析来把握它们的整体功能。2.角色分析:对环境保护和环境问题相关主体的社会行为的具体分析。通过分析不同社会角色的社会行为,制定环境保护的各种社会规范,鼓励、引导大众参与环境保护;3.制度分析:通过某一类别的社会群体来认识与环境保护及环境问题相关的社会制度,或通过分析某社会制度来透视人们在环境保护及环境问题中的角色关系。 4.比较分析:对两个以上分析单位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的分析。通过比较分析,取长补短,促进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三)具体的技术方法 1.调查研究方法 2.实地研究方法 3.文献研究方法 4.统计分析方法

七.中国的环境社会学

(一)中国环境社会学研究的意义理论意义:1.完善中国社会学的学科体系 2.丰富中国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 3.有助于推动科学综合整体化研究实践意义:1.是中国环境保护发展的客观要求;2.将指导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

(二)中国的环境社会学研究现状中国的环境社会学研究起步较晚,一般认为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1.中国环境问题的社会学研究相对滞后 2.中国尚未形成环境社会学学科体系

(三)中国环境社会学的研究主题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其社会解决途径。

八.世界上最早进行环境社会学研究的国家美国和日本的比较

思考题:1.环境社会学与传统社会学相比有何特点? 2.为什么说对环境问题认识的逐步深入是环境社会学产生的直接原因? 3.迄今为止的环境社会学研究可分为哪两种类型?各有何特点?说出各主要代表人物。 4.环境社会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5.中国环境社会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二讲环境社会学的理论探索

一. 生态学解释卡顿和丹拉普在邓肯的“生态复合体”和帕克的“社会复合体”概念的基础上,形成分析环境与社会关系的新框架,提出了“环境的三维竞争功能”模型。通过分析环境对人类的三种功能、三种功能之间的冲突关系以及这些功能与关系的演变情况,解释了当代环境问题的生态根源。生态复合体:是指人类社会中人口、组织、技术和环境(简称P、O、T、E)四者之间的某种交叉依赖关系

环境社会学的核心问题是研究环境与社会间的相互关系,即必须回答以下两类问题:(1)人口、技术以及文化、社会和人格系统等变量是如何影响自然物质环境的?(2)自然物质环境由此产生的变化是如何影响人口、技术以及文化、社会和人格系统的?如何影响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环境的三维竞争功能”模型:环境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具有三种功能:1. 提供生活空间的功能;2. 提供生存资料的功能;3. 提供储存和消纳废弃物的功能。每一种功能的过度使用,都会导致其他功能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该模型通过分析三种功能之间的冲突关系以及这些功能与关系的演变情况,解释了当代环境问题的生态根源。

二.政治经济学解释施耐伯格关于环境问题的解释模式被称为“政治经济学解释”。这一理论认为,大多数学者对环境问题的分析都过分强调大量消费造成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却忽略了造成大量消费的社会制度,忽略了当代社会中生产的动力。并提出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是“生产永动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环境问题的根源。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增长,而在第三世界国家,政府对于促进经济增长的欲望更为强烈,这些是导致环境状况急剧恶化的根源。

根据施耐伯格的观点:社会与环境的辨证关系是以下三个关键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1)社会的经济扩张必然要求增加从环境中开采的原料;(2)环境开采物的增加不可避免地造成生态问题;(3)这些生态问题为以后的经济扩张设下潜在的限制。

其所关注的主要问题是:环境衰退的社会根源是什么?究竟谁应对环境破坏负责?

三.结构功能主义模式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均衡。认为社会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由对社会系统发挥功能的、相互联系的各个子系统共同组成,一个子系统的变化会引发其他子系统的相应变化。

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角度阐释环境问题的要点: 1.环境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价值观的扭曲,因为人们对于环境的看法指导着其针对环境的行动,从而导致环境状况恶化; 2.西方文化具有物质主义和贪婪的本质,过于强调物质消费,从而导致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 3.环境问题是某种社会过程的自然结果,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结构功能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运行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关联。

四.社会冲突论模式社会冲突论强调社会系统内部的紧张与对立。认为社会系统内部始终存在着不平等,特别是权力分配和财富分配的不平等,这是环境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主要观点:1. 社会中的权力分配是不平等的,掌握权力的精英影响着社会事件,他们通过控制经济、法律以及环境导向,设定区域及国家层次的议事日程;

2. 环境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环境问题的产生源于有利于精英利益的社会安排;

3.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必然制造环境威胁;

4. 全球环境危机是全球财富分化的直接后果;因此,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是促进资源在全世界的公平分配,这既是对社会正义的追求,也是保护自然环境的一种策略。

社会冲突论的贡献在于探究了一系列重要问题:谁在设定一个社会的议事日程?究竟是谁从不同形式的环境污染中获益?谁又承担了环境破坏的后果?

五.建构主义模式

建构主义认为:解决特定环境问题的关键是利用科学知识、大众传媒、组织工具以及公众行动成功地建构环境问题,使之为其他人群所接受,并进入决策议程,最终转变为政策实践。

成功建构环境问题的必要条件:1. 环境主张的提出必须有科学权威的支持和证实; 2.存在能够把环境主张和科学连结起来的“科学普及者”; 3.把环境

问题描绘的新颖且重要,以受到媒体的关注;4.用形象化和视觉化的形式将环境问题生动地展现出来; 5.对环境问题采取积极的行动必须有经济刺激; 6.需要有确保环境问题建构合法性和持续性的制度化支持者。

建构主义并不否认环境问题的客观存在,但它更进一步探讨了以下类型的问题:为什么一些环境问题早就存在,但只是到了特定时候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为什么有些环境问题引起了广泛注意,而有些环境问题却是默默无闻?宣称某种环境状况是“问题”的究竟是什么人?他们又是如何使其宣称合法化的?

思考题:1.当代阐释环境问题的社会学理论主要有哪些?各主要观点是什么? 2.举例说明“环境的三维竞争功能”模型。 3.成功建构环境问题的必要条件。

第三讲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变迁

环境: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环境的分类:1. 按空间尺度分:居室环境、工作环境、聚落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 2. 按组成要素分: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3. 按功能分: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至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难的现象。根据诱因可分为:原生性环境问题和次生性环境问题;根据性质可分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或进行大型工程建设,使自然环境和资源遭到破坏而引起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植被破坏引起的水土流失;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土壤沙漠化;乱采滥捕使珍稀物种灭绝等。

环境污染:指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出了自然界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以至危害人体健康,损害生物资源,影响工农业生产的现象。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等,也包括由这些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

二.农业文明与环境问题(一)农牧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二)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三)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局限性(四)农业社会的环境问题人类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也产生了相应的环境问题,如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等(五)环境变迁与古代文明的兴衰古埃及、两河、古印度、地中海、玛雅、撒哈拉、古老的中华文明启示:从人类文明的起源,我们可以看出,文明为什么在地球某些地方出现?这是因为那些地方具有哺育文明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文明古国的消亡也证明,文明必须靠环境来养育和支撑。环境遭受破坏,文明也就随之消亡。(六)西方古代环境保护的源流环境保护: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以维护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具体实践活动总称环境保护西方保护环境的思考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七)中国古代保护环境的源流从远古时代起,我们的祖先就开始有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思想。

三. 工业革命后的环境问题

(一)工业社会的环境问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

加,人们从自然界提取的资源越来越多,同时向自然界排放的废弃物和有毒有害物质也与日剧增。因此,除生态破坏进一步加剧外,还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二)污染问题在工业社会迅速发展的原因污染问题在工业社会迅速发展与工业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水平等有着直接的关系。

1.工业社会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能源,尤其是化石燃料基础上的, 由此导致大量有害物质进入环境;

2.工业产品原料构成主要是自然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在其开采和冶炼过程中均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造成环境的污染;

3.污染还与工业社会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消费方式有直接关系;

4.环境污染的产生与发展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水平和技术能力直接相关。(三)现代环境保护的兴起1.1798年,英国的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发表了著名的《人口原理》,对人类自身发展与地球自然环境关系进行了开创性的探讨;2.20世纪50—60年代,人们对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开始有了深刻的认识,并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要求,以重建社会与自然的新秩序。环境问题之所以直到20世纪中叶才提到人们的议事日程中来,其深层的原因是:第一,生产力因素第二,地球观的发展第三,人口因素

(四)环境保护的第一个里程碑——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72年6月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标志着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是世界环境保护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报告,并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对推动世界各国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影响。

环境保护的第二个里程碑——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992年6月3日-14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全球21世纪议程》,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推向行动。

环境保护的第三个里程碑——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2002年8月26日-9月4日,“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举行。它旨在通过对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的情况进行回顾,以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行动,又称“可持续发展行动峰会”。

思考题:1.试分析农业社会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社会原因。2.试述环境污染在工业社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3.环境问题自古就有,但直到二十世纪50、60年代才提到人们的议事日程中来,其深层的原因是什么? 4. 举例说明生态环境与古代文明兴衰的关系。

第四讲当代全球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 全球气候变化与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的产生与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紧密相关。

(二)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其趋势原因:一方面,工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使大气CO2增多;另一方面,植被减少,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大量减少。由此造成大气中CO2浓度快速升高,使大气温度明显上升。趋势:由于工业化、城市化、交通运输现代化以及人口的激增,能源消费量逐年增加,若能源结构不发生根本性变化,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将与日剧增,地球变暖这一总趋势仍将持续下去。

(三)气候变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及危害1.海平面上升2.影响农

业和自然生态系统3.导致频繁的气候灾害4. 影响人类健康

(四)控制气候变暖的国际行动和对策 1. 国际行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提出:到90年代末,发达国家温室气体的年排放量必须控制在1990年的水平。1997年,在日本京都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规定了6种受控温室气体,并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排放温室气体的数量要比1990年减少5.2%。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不必减排,但必须控制CO2排放水平。 2. 控制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主要途径(1)控制温室气体排放(2)增加温室气体吸收(3)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

二. 臭氧层的破坏

(三)臭氧层破坏的原因主要由氯氟烃(氟里昂)等化学物质的作用造成的。氟里昂到达平流层,就会在平流层强紫外线作用下分解成氯氧化物。氯氧化物气体具有强烈的催化作用,能促使臭氧分解,从而破坏臭氧层。

(四)臭氧层破坏的危害 1.使人体皮肤癌和白内障的发病率上升,人体的免疫力降低; 2.破坏生态系统,使农作物产量减少,品质下降;3.引起新的环境问题,如光化学污染。

(五)臭氧层破坏的现状目前臭氧空洞已达到约2930万平方公里,已开始使一些人类居住区受影响,如智利。

(六)控制臭氧层破坏的国际行动1985年,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推动下,制定了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1987年,140个国家参与签署了《蒙特利尔议定书》,1990、1992、1995年又对议定书作了3次修改,就控制破坏臭氧层物质达成协议:工业化国家于1996年,发展中国家在2010年全面停止氯氟烃的生产。

三. 生物多样性消失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个地区内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总和。

(一)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直接价值:1. 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 2. 与人类的医疗保健密切相关 3. 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工业原料间接价值:1.固定能量2.调节气候3.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4.吸收和分解环境中的污染物5.为人类身心健康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娱乐环境

实验证明,生态系统中物种越丰富,整个生态系统抵抗干旱和其它环境压力的能力就越大。因此,生物资源在维持生态平衡和稳定环境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 1. 栖息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是大多数动植物种灭绝和濒危的主要原因;2. 滥捕滥猎及过度开发是物种资源减少的另一重要原因;3. 环境污染; 4. 外来物种的大量引进或入侵。

(四)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国际行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中国是最早的缔约国之一,并制定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承担了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义务,

主要措施:1.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防止自然生态系统的退化;2.控制环境污染3.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缓解人口数量对生物资源的压力4.提高人口素质,增强人们的物种保护意识

四.酸雨污染

酸雨污染的特点1.污染区域的广泛性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矿物燃料消耗量的逐步增加,酸雨分布呈扩大的趋势。。2.酸雨污染的传输性大气中的SO2、NOX往往从产生地区或国家飘过国界到达另一个地区或国家,造成越境

污染。

酸雨的危害1.直接损伤植物大片森林死亡,天然植被遭破坏;使土壤酸化,抑制植物生长,造成农作物减产;2.使水体酸化,破坏水生生物生长环境;3.腐蚀建筑材料和金属结构、艺术品等;4.一些生活用品,如纸制品、衣物、金属制品,也会因空气中酸性气体的增加而缩短使用寿命;5.引发人类呼吸系统疾病。

五. 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指在干旱、半干旱和湿润、半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使森林、草地和耕地向荒漠演化,荒漠面积不断扩大的过程。

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1.成因: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主要是指异常的气候条件,特别是严重的干旱条件,造成植被退化,风蚀加快,引起荒漠化。人为因素主要是过度放牧、过度灌溉、乱砍滥伐、开垦草原并进行连续耕作等人类活动而引起的。而人口压力导致的食物、薪柴等生活资料供不应求则是深层次的主要原因。 2. 危害:荒漠化导致土地生产力的下降和随之而来的农牧业减产,相应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一系列社会恶果。在极为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造成大量生态难民。荒漠化造成的贫困和社会动荡,不再仅仅是一个生态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六. 森林植被破坏

全球森林资源的演变特点 1.森林植被破坏的速度不断加快 2.热带森林植被破坏最为严重 3.发展中国家森林资源破坏特别严重 4.人类破坏和消耗森林的速度远远大于造林速度

森林减少的影响和危害森林破坏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水库湖泊大量泥沙淤积,抗洪能力减弱;大气污染加重;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反常,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一系列的生态灾难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七.淡水资源危机

1全球淡水资源总量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保持固定,这意味着随着人口的增长,生产的发展,淡水需求量的不断增长,供需之间必然形成一对尖锐矛盾。再加上淡水资源分布的不平衡,使地球上的许多地区频频出现严重的缺水现象。2. 水的污染更使已经紧缺的淡水资源形势雪上加霜

人类避免水危机的对策1.控制人口增长;2.运用高新技术,走节水工农业发展的道路;3.兴修水利,拦洪蓄水和实行跨流域调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4.植树造林保护植被,涵蓄水源;5. 积极开发新水源。

思考题:1. 说明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及其对人类社会的不利影响。 2. 森林破坏对生态环境会产生哪些影响?3.人类避免淡水资源的危机有哪些对策?4为什么说酸雨是世界工业化进程的产物? 5. 为什么说土地荒漠化不仅仅是一个生态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6.我国控制酸雨污染有何重要举措?

第五讲: 环境问题的社会学视角——环境公平

环境公平的概念指在环境资源的使用和保护上,所有主体一律平等,享有同等的权利,负有同等的义务。

概念的理解:第一层含义是指所有人都应有享受清洁环境而不遭受不利环境

伤害的权利;所有人都有平等利用地球资源的权利;第二层含义是环境破坏的责任应与环境保护的义务相对称。

环境公平的提出和关注的主要问题环境公平的概念是美国环境运动发展到特定阶段提出来的。在理想状态下,环境风险应该均衡分布于社会的每个成员——不论个人在收入、种族、年龄或职业等方面是否存在着差异。但现实并非如此。这样,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环境问题实际上是社会问题的延伸,如果不将环境问题与社会公平的实现紧密联系起来,环境危机就不会得到有效解决。环境公平概念由此得以确立。

环境公平研究的社会学意义从社会学角度看,当今环境问题不仅反映出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而且越来越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失调。在某种意义上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失调已经成为环境问题迅速扩散和日益加剧的重要原因。环境公平研究强调了从社会结构与社会过程的视角研究环境问题及其社会影响的重要性,而对于社会结构与社会过程的关注正是社会学的主流传统。因此,可以认为在一定意义上,环境公平研究正是社会学与环境问题研究的链接点。

当前中国环境公平问题的几种表现(一)国际层次上的环境公平问题(二)地区之间的环境公平问题1.城乡环境公平问题2.东部和西部地区环境公平问题(三)群体层次上的环境公平问题(四)代际环境公平问题促进环境公平的对策选择1.遵循公平合理原则,维护环境主权;2.完善污染者付费制度;3.实施生态补偿机制;4.加强环境执法,维护公众的环境权益。

思考题:1.什么是环境公平?环境公平概念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确立的? 2.中国的环境公平问题主要表现在哪几个层面上,试举例说明。 3.环境公平研究的社会学意义何在?

第六讲环境问题的社会学视角——性别与环境关心

一90年代以后研究显示出较一致的结论,女性比男性具有更强的环境关心。

二环境关心性别差异的理论解释

1 社会化理论解释社会化过程塑造了男性和女性两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在很多文化中,女性社会化的导向是养成施爱者的角色。因此,女性社会化的过程使其形成更富有同情心,更具养育、保护和合作的“母性品格”,这一品格使得女性具有更强的关爱伦理,并扩展为对自然的保护性态度。男性的社会化导向是养成经济支持者的角色。因此,男性社会化过程养成其更理性、更独立、更积极进取的“市场品格”,这使得男性在日常态度和行为中优先考虑经济增长、对资源的开发利用等,这对环境保护是不利的。由此推断女性比男性更关心环境并从事更多环境友好行为。

2社会结构理论解释:女性在全职受雇的情况下,还要承担与男性不成比例的大量家务,家庭的责任使得女性很难与男性在高地位的职业上展开竞争,她们大多从事社会地位低的职业,很少能够进入科学技术领域。这种劳动分工强化了男性的统治地位,使女性处于边缘的被支配地位。也强化了早期性别社会化的导向,使得男性更为关注就业和经济增长,更加相信可以利用科学技术主宰和控制自然环境,更加对环境采取消费主义的心态。而女性在社会分工中的位置使她

们与自然格外亲近,对可能危及家庭成员和社区的环境问题更为敏感。

3“有限的空闲时间”解释:特别是那些有全职的女性,由于社会化过程和劳动社会分工,她们不仅承担了繁重的工作,还要承担大量的家务劳动,使她们只有有限的自由支配时间。因此,她们花在家里的时间多,日常的家庭环境友好行为就多(如回收废物、买有机物品等),而用在环境运动上的时间必然减少,使男性在公众领域的环境友好行为似乎就多于女性。因此,有限的空闲时间一方面阻止了女性参加公共的环保活动,抑制了她们环境行为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却推动了女性日常环境友好行为的形成。

4 五种假设性解释:1.知识支持假设:男性对于与风险相关的问题可能比女性更有知识,因而没有女性那么关心健康和环境风险。也就是说环境知识与环境关心成反比,女性比男性更为关心环境是因为她们的知识有限或者无知; 2.机构信任假设: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不信任机构,特别是那些涉及科学、技术和政府的机构。信任水平与环境关心是负相关的,因此,女性更具有环境关心;3.经济优先假设:男性比女性更关注经济问题,或者无论男女,只要是工作挣钱,就比那些不工作的人更关注经济问题。越是更加关注经济问题,就越是更少地关心环境; 4.安全关心假设:由于女性比男性更多地充当养育者和关爱者的角色,健康和安全问题对女性比对男性更为重要,所以女性对于威胁家庭和社区安全的环境问题更为关注; 5.父母角色假设:那些有孩子在家的女性会比男性以及其他女性更多地关心环境质量。

三.中国环境关心的性别差异研究

近些年,我国一些学者就中国社会中的性别与环境关心现象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论显示:中国城市居民的环境关心确实存在性别差异,但其差异表现为男性比女性具有更高水平的环境关心。

理论解释:1. 性别本身并不构成对于环境关心的直接影响。性别对于环境关心是通过环境知识这一中介变量发生作用。环境知识与环境关心成正相关。女性的环境知识比男性少,因此女性的环境关心水平也较男性为低;2. 从历史的角度看,女性对于环境的关心是一个逐步成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可能是女权运动对于妇女的充分动员、妇女接受教育的增加、妇女更多地参与社会活动以及环境议题的广泛传播,使得女性越来越多的关心环境。 3.国外关于社会化理论解释和社会结构理论解释在中国城市居民的研究中并没有得到数据的支持。

四. 环境关心的性别差异研究的意义

环境保护需要全民参与,占总人口一半的妇女参与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从历史来看,虽然我们可以预期将来中国女性有可能比男性更为关注环境,但在此过程中,必须激活或建立相关的社会机制,如进一步促进妇女的角色独立和社会参与,进一步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升妇女的环境知识水平等,努力克服社会化过程和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对女性环境关心的消极影响,对于促进妇女关注环境保护、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 环境关心的概念及其测量

(一)环境关心的概念在已有的研究中,关于环境关心的操作性定义就有数百种。邓拉普倾向使用的定义为:环境关心:指人们意识到并支持解决涉及环境问题的程度,或者个人为解决这类问题而做出贡献的意愿。

(二)环境关心的测量邓拉普等在1978年提出的NEP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量表是广泛使用的一种测量工具邓拉普等人于2000年对1978年的NEP量表进行了修订,提出了新的NEP量表。修订过的量表具有更好的信度和

效度。

NEP(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量表项目 1. 目前的人口总量正在接近地球能够承受的极限; 2. 人是最重要的,可以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改变自然环境; 3. 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常常导致灾难性后果; 4. 由于人类的智慧,地球环境状况的改善是完全可能的; 5. 目前人类正在滥用和破坏环境 6. 只要我们知道如何开发,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很充足的;7. 动植物与人类有一样的生存权;8. 自然界的自我平衡能力足够强,完全可以应付现代工业社会的冲击;9. 尽管人类有特殊能力,但是仍然受自然规律的支配;10.所谓人类正在面临“环境危机”,是一种过分夸大的说法11. 地球就像宇宙飞船,只有很有限的空间和资源;12. 人类生来就是主人,是要统治自然界的其他部分的;13. 自然界的平衡是很脆弱的,很容易被打乱;14. 人类终将知道更多的自然规律,从而有能力控制自然;15. ;如果一切按目前的样子继续,我们很快将遭受严重的环境灾难。

(三)环境关心性别差异研究的变量因变量:环境关心预测变量:性别(研究中侧重分析的就是该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控制变量:包括年龄、文化程度、收入等自变量(引入这些变量是为了更好地观察性别与环境关心的关系)

第七讲:环境问题的社会学视角案例分析

案例一:沉默的大多数

城市居民在遭受环境危害后,只有37.67%的人进行过抗争,高达60.73%的人选择了沉默。也就是说,在保护自己的环境利益这个问题上,大多数人都选择了沉默。

环境抗争(environmental action)是指个人或家庭在遭受环境危害之后,为了制止环境危害的继续发生或挽回环境危害所造成的损失,而公开向造成环境危害的组织或个人,或向社会公共部门做出的呼吁、警告、抗议、申诉、投诉、游行、示威等对抗性行为。

环境抗争行动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基本上是体制内行为,即主要是向政府及其所属媒体求助,而不是体制外行为;第二,基本是个体行为,而不是集体行动;第三,这些行为都是针对围绕特定事件而发生的,是事件性的,而不是在某种普遍价值认同指引下的连续性的、习惯性的行为。

“差序格局”从功能上说,即是一种资源配置结构。即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不同,所建构的社会关系格局不同,意味着个人能够支配和调用的资源不同。

差序格局与环境抗争研究变量

因变量:环境抗争自变量:1. 人口学变量:年龄和性别2.社会经济地位变量:教育、职业、收入、行政级别 3. 社会关系网络变量:讨论网规模——由经常与之讨论重要问题的所有人构成;讨论网势力——讨论网内最重要的5个人ISEI得分相加;拜年网规模——由2003年春节与之相互拜年的亲朋好友和其他人构成;拜年网势力——拜年网内各类人员的ISEI得分相加;拜年网官员——拜年网内的党政负责人。

ISEI 全称International Social Economic Index.是荷兰社会学家甘泽布姆(Ganzeboom)和美国社会学家特莱曼(Treiman)编制的一套测量职业地位的编码体系。在该体系中,所有职业都按其经济收入潜力取得一定分值,理论取值

区间为0-100.用ISEI来衡量职业地位的好处在于,它综合考虑了包括权利、声望、教育等因素在内的多种职业特征

差序格局中,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城市居民面对环境危害时,如果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越高,他所构造的社会关系网络规模就越大,该网络的疏通能力(即突破正式组织规则的能力)就越强。相应地,在遭受环境危害时选择抗争的可能性就越高;反之,选择沉默的可能性就越高。这样,大多数人之所以在遭受环境危害后选择沉默,是因为他们在覆盖整个社会的差序格局中处于不利位置,缺乏通过抗争来维护自己利益所需要的资源。

启示:1.中国社会结构存在“差序格局”;2.中国的社会治理模式仍然没有实现从传统人治向现代法治的根本转变

根据以上分析的结果是,国家对公民利益的保护是有差别的。那些社会经济地位高的、社会关系强的人,能够更多地表达自己的利益,从而得到国家的保护;那些社会经济地位低的、社会关系弱的人,无法使自己的环境利益引起国家的重视,只能充当“沉默的大多数”。国家有关部门对环境政策和法规的执行是因人而异的,是人治,而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正是这样一种社会治理模式,使大量地位低、关系弱的人知难而退,选择了沉默,造成了“沉默的大多数”的现象。很多地方政府官员中普遍存在着“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思想,因此对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往往是消极的、冷漠的。政府的不作为,更加大了人们保护自身环境利益时的成本,这也是有超过60%的人选择沉默的重要原因。

案例二:水污染事件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一利益相关者是一个外来概念,英文是stakeholder,有不同的译法,如相关利益者、利益攸关者等。

1.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小组认为:对企业来说存在这样一些利益群体,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企业就无法生存。

2.8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弗里曼认为: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能够被组织实现目标过程影响的人都是利益相关者。

二、利益相关者分析在我国的运用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金融机构在中国投资活动的扩大,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中国的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得到了应用。就一个项目而言,所有与项目活动有利害关系的各方都是利益相关者。在对项目进行社会影响评价分析时,一般需要找出项目的利益相关者,并对项目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对他们在项目中的利益关系、行动特点与态度等进行分析,以保证利益共同体的长远利益。

三、水污染事件中利益相关者分析水污染事件中的利益相关者主体是产生污染的企业和下游直接受污染危害的民众,他们的关系、博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污染的可能性和它的程度。另外,在两个主要关系体外,政府以及第三方面如独立的技术专家、环境管理的职能部门等对污染事件的预防、制止或发生也起重要作用。

(一)理性的企业主企业的短期行为和企业主的简单理性导致了企业的恶意排污。(二)沉默的大多数其一:常人的生存理性对于大部分民众来说,他们是按照自己的生存理性寻找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打官司和抗争,也没有能力承受抗争所带来的风险,只有通过改变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适应改变的环境。其二:专业技术壁垒普通民众无奈地选择沉默还因为他们面对着巨大的专业技术壁垒。成功地建构一个环境问题需要科学技术手段,而这正是一般老百姓所不具有的。其三:企业巨人普通百姓与企业的力量是

不对称的。(三)政府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中存在偏向;政府的有为使民众对地方政府产生依赖心理。(四)水污染事件中的第三方现代分工发展的结果,一些力量独立出来成为独立于当事人的第三方,制度设置上保证了相对的公正性。从水污染事件看,如果第三方能够有效地开展独立的工作,就可以减少污染事故;与水污染事故有关的第三方:1. 技术专家的独立问题 2. 职能部门脱贫致富

启示:水污染事件中各方的关系格局,直接关系着水污染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它的最终结局。因此,对水污染事件中利益相关者分析,可以从制度、技术、宣传教育等各个方面去调整社会结构和优化社会过程,环境问题才有可能真正解决。

第八讲: 环境人口容量

一.环境人口容量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一)环境人口容量的客观存在性 1. 从人的生物学基础来看: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环境提供的食物和能量,而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环境所能提供的资源数量是有限的,从而规定了人口增长的限度。2.从人类的历史来看:国内外都存在一些古代文明发展至鼎盛时期却突告崩溃的证据。尽管古代文明的崩溃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原因,但是人口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尖锐矛盾也是其崩溃的重要原因之一。 3.从现实人口分布看:世界人口分布不均,也反映了不同地区环境容量的巨大差异。

(二)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环境人口容量,就是指该地区的资源环境条件在能够充分合理利用和保持生态平衡的情况下,所能持续供养的相应于一定生活水平的最高人口数。“充分”是指生产力发展水平所能允许的最大限度利用;“合理”则是强调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平衡机制,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资源环境条件的充分合理利用,是确定所能供养人口的“最高”数及其持续性的前提。只有“充分”,才可能实现“最高”;只有“合理”,才有可能持续。环境人口容量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生活标准之上。

(三)环境人口容量具不确定性1.对环境人口容量涵义的理解有弹性2.人们的消费水平难以确定3.资源系统支持能力不确定

(四)研究环境人口容量的意义对环境人口容量的研究,不仅能让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人口增长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而且能对现实人口与生态环境是否协调作出客观评价,并能对已经出现或未来将要出现的人口与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及时发出警报,促使人类进行调整,自觉地与自然环境保持良性的平衡关系。在当今人口激增、资源匮乏、环境退化的形势下,加强对环境人口容量的研究尤为重要。

(五)人类自身对环境人口容量的扩展和缩减环境人口容量不是一层不变的。人类可以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劳动,使环境人口容量得以极大地提高。人口规模过大,人类对环境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也常常导致环境人口容量的缩减。

二.地球人口容量的各种估算(一)悲观派的看法认为当前地球上现有人口已经过多,人满为患,人口的进一步增长,后果将不堪设想,无法收拾。个别人甚至认为,全球人口不应超过10亿。二)乐观派的看法认为地球能够维持的人口要比21世纪初将在地球上生存的人口数高出很多。个别人还断言,地球可以养活的人口高达500亿之多。(三)中间派的看法介于悲观派和乐观派

之间,多数学者认为未来地球人口容量以100亿左右为合适。

三. 地球人口容量是否正在缩减从人类诞生至今的总趋势是地球环境人口容量不断地得到扩展,但也伴随着一些逆向、局部的缩减过程。但是这些缩减与人类提高地球环境承载能力相比,人类对环境人口容量的扩展还是主流。

四.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一)我国环境人口容量有多大(二)我国人口已严重超载(三)妥善处理现实人口与环境容量的关系1.充分认识我国现状人口明显大于未来理想人口的特点,坚定不移地严格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2.建立适合国情的食物消费结构,避免超前消费;3. 加快农业人口转移的同时,加大农业投入,努力提高土地资源的承载力;4. 充分重视环境人口容量的区域差异,实行合理的人口迁移和人口再分布。

思考题:1.什么是环境人口容量?研究环境人口容量的意义何在? 2.怎样理解环境人口容量具不确定性? 3.妥善处理我国现实人口与环境人口容量之间矛盾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4.国内外学者是依据什么来推算环境人口容量的? 5.环境人口容量是客观存在的,从那些方面可以说明?

第九讲科学技术与环境问题

一.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二.科学技术与环境问题的关系

(一)科学技术与环境问题的产生

科学技术导致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的误用 2.技术事故 3.科技进步的内在矛盾(1)科技进步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的矛盾新技术和新发明给人类带来的短期和长期影响是不一致的,由于人们的认识水平有限,科学技术长远后果的不可预料性,由此导致了一些环境问题的产生。(2)科技进步的二重性几乎每一项新技术在某一方面给人类社会带来福利的同时,则可能在另一方面隐藏着巨大的负面效应。(3)科技的高成本化技术进步以加速度进行的同时,其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在以加速度递增。科学技术的高成本化及社会化大生产发展是导致自然资源枯竭的内在根源。

技术异化:指技术虽然是人发明创造的,但在现代文明中,它却越来越背离人的目的,成为一种与人相对抗的巨大力量,反过来给人类的生存带来灾难的现象。出现技术的异化现象关键是人类在技术发明和技术运用这两个环节上的严重脱节,是技术使用不当的结果。

(二)科学技术与环境问题的解决

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生态规律有了较深的认识,促进了现代生态意识的形成,有利于人们在追求发展中自觉调整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努力向着生态友好型的方向发展。2.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的经济效益,加大了产品的科技含量,不仅节约了资源和能源,也减少了废弃物的产生。3.新的环保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许多环境问题得以解决,并带来环境风险的显著下降。4.现代科技发展为评估、预测、防范、控制人类活动提供了有效手段,减少了环境问题的产生。

三.环保产业国民经济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的新型产业,西方称之为“朝阳产业”。环保产业是以科技成果为基础的,是环保事业发展的新趋势。

环境问题的社会根源:人口因素、技术因素、制度因素、文化模式对环境的

影响

思考题:1. 就环境问题而言,怎样理解“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2. 什么是技术的异化?出现技术异化现象的关键是什么? 3. 就环境问题而言,科技进步的内在矛盾表现在那些方面?试举例说明。

社会学论文

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关系到广大农民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农村社会的和谐,关系到社会整体发展水平。是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乡风文明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也参差不齐,从而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一、存在乡风不文明现象的原因 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加速进行,中国公民的素质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中国的文明发展程度仍处于“不全面、不平衡、低水平”的状态。农村与城市的文明差距依然很大,广大的农村面临着许多文化方面的问题,成为乡风不文明现象存在的重要原因。 1、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当前,农村与城市、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集中体现在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与城市的差距过大。长期以来,中央财政、省、市、县等各级政府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却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服务投入不大,甚至几乎是空白。必须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重要的就是要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落后的状况基础设施投入是基础中的基础。农村基础设施普遍落后,休闲娱乐少之又少,农民空闲时间除了看电视,就是打麻将、斗地主,精神生活十分贫瘠, 大好光阴就这样白白流走。 2、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农村在教育方面,无论是教育设施,还是管理水平,师资力量,都与城市有一定的差距,这必然会影响到农民的思想素质和文化水平的全面提高。同时,由于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隔代抚养小孩的现象普遍存在,孩子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即使部分孩子经过努力考上了大学,也很少有回来建设家乡的,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了今天农民整体素质偏低的状况,具体表现为:农民思想观念落后,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文化基础知识

历史学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作业)

历史学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今年暑假的开始意味着大学第一学年的学习生活画上了句号,同时也代表着我人生中第一次历练的开始。 我家所在的社区包括七个小区,寒暑假期间父母仍要上班的小孩子很多,社区委员会为保障这些小孩子的安全和结合他们的兴趣就开办了具有公益性质的社区少年活动中心。为响应校团委的积极号召,锻炼自己的能力,加深对社会的了解,也让自己的所学有用武之地,我便到社区少年活动中心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社会实践。实践的项目是作为历史兴趣班的老师给十几个小学生讲课,这期间我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东西,下面我就介绍一下我这半个月的经历。 我是七月十五号去的,到八月六号结束,期间一共讲了十五节课。讲课的内容有“唐朝与日本的关系”、“你所喜欢的中外历史人物”、“何为清谈”、“西欧中世纪的选侯制度”、“明治维新”、“佛教”、“对历史的态度与借鉴”。一节内容两节课,每天晚上回家查资料做好备课。但即使这样,面对小学生的提问时有的内容还是因自己掌握的知识材料不全或是对史实的记忆模糊而回答错误,无从招架。由此知道了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和一些东西的缺乏。我想这份经历与体验肯定会对自己以后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也是自己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讲课期间,我和好几位家长交流过,从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是多么强烈,更看到了父母对子女那份无私的爱,想起自己每天忙绿的父母,不禁敬意油然而生,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交流期间,一位家长跟我谈了许多,她说把孩子就交给我了,使我很感动,同时也感到了自己责任的重大,自己现在的身份是一名老师,既为人师,就应对学生负责,虽然自己现在的身份更确切说还是一名大学

綦江工业园区北渡铝产业园融资投资立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非常详细)

綦江工业园区北渡铝产业园立项投资融 资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典型案例〃仅供参考) 广州中撰企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中国〃广州

目录 第一章綦江工业园区北渡铝产业园项目概论 (1) 一、綦江工业园区北渡铝产业园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1) 二、綦江工业园区北渡铝产业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委托编制单位 .. 1 三、可行性研究的目的 (1) 四、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原则和范围 (2) (一)项目可行性报告编制依据 (2)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原则 (2)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范围 (4) 五、研究的主要过程 (5) 六、綦江工业园区北渡铝产业园产品方案及建设规模 (6) 七、綦江工业园区北渡铝产业园项目总投资估算 (6) 八、工艺技术装备方案的选择 (6) 九、项目实施进度建议 (6) 十、研究结论 (7) 十一、綦江工业园区北渡铝产业园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9) 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一览表 (9) 第二章綦江工业园区北渡铝产业园产品说明 (15) 第三章綦江工业园区北渡铝产业园项目市场分析预测 (15) 第四章项目选址科学性分析 (15) 一、厂址的选择原则 (15) 二、厂址选择方案 (16) 四、选址用地权属性质类别及占地面积 (17) 五、项目用地利用指标 (17) 项目占地及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 (17) 六、项目选址综合评价 (18)

第五章项目建设内容与建设规模 (19) 一、建设内容 (19) (一)土建工程 (19) (二)设备购臵 (20) 二、建设规模 (20) 第六章原辅材料供应及基本生产条件 (21) 一、原辅材料供应条件 (21) (一)主要原辅材料供应 (21) (二)原辅材料来源 (21) 原辅材料及能源供应情况一览表 (21) 二、基本生产条件 (23) 第七章工程技术方案 (24) 一、工艺技术方案的选用原则 (24) 二、工艺技术方案 (25) (一)工艺技术来源及特点 (25) (二)技术保障措施 (25) (三)产品生产工艺流程 (25) 綦江工业园区北渡铝产业园生产工艺流程示意简图 (25) 三、设备的选择 (26) (一)设备配臵原则 (26) (二)设备配臵方案 (27) 主要设备投资明细表 (28) 第八章环境保护 (28) 一、环境保护设计依据 (29) 二、污染物的来源 (30) (一)綦江工业园区北渡铝产业园项目建设期污染源 (30) (二)綦江工业园区北渡铝产业园项目运营期污染源 (30)

二氧化钛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报告

1.前言 苏州宏丰钛业有限公司为一家生产化工产品钛白粉的独立法人单位,原来位于苏州高新区浒墅关镇保丰村,后经统一规划搬迁至苏州高新区东北部的浒墅关镇化工建材工业园。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发展局于2003年7月以苏高新经项[2003]473号文批复立项,苏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于2003年12月完成该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江苏省环境保护厅于2004年11月以苏环管[2004]218号文予以批复。该项目于2004年3月开工建设,2005年12月竣工,经省环保厅核准于2006年11月正式投入试生产。 目前,该项目除拟建的1座300吨级泊位专用码头未建外,其余各主体工程及环保治理设施均已投入运行,产品生产能力已达到设计能力的75%以上,满足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监测的条件。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第13号令《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和38号文《关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的要求,受苏州宏丰钛业有限公司委托,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于2006年12月对该项目中废气、废水、噪声、固体废弃物等污染源排放现状和各类环保治理设施的运行状况进行了现 场勘查,在详细检查及收集查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制订了本竣工验收监测方案,并于2007年1~2月进行了现场监测,编制了本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监测报告,作为该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和环境管理的依据。 2.验收监测依据 2.1《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国家环保总局第13号令,2001年12月); 2.2《关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0]38号); 2.3《江苏省排污口设置及规范化整治管理办法》(江苏省环保局,苏环控[97]122号); 2.4《苏州宏丰钛业有限公司8000t/a二氧化钛搬迁扩建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苏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2003年12月); 2.5《关于对苏州宏丰钛业有限公司8000t/a二氧化钛搬迁扩建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江苏省环境保护厅,苏环管[2004]218号,2004年11月); 2.6《关于对苏州宏丰钛业有限公司8000t/a二氧化钛搬迁扩建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核意见》(苏州市环境保护局,苏环建[2004]253号,2004年3月); 2.7《建设项目试生产(运行)环境保护核准通知》(江苏省环境保护厅,No.111,2006年11月)。 3.建设项目工程概况 3.1工程基本情况 苏州宏丰钛业有限公司位于苏州高新区东北部的浒墅关镇化工建材工业园内,公司总占地面积为27000m2,其中绿化面积10800m2,绿化率为40%。整个项目总投资5620万元,其中环保投资770万元,占工程总投资的13.7%。 建设项目地理位置见图3-1,平面布置见图3-2,具体工程建设情况见表3-1,建设内容见表3-2。

生态哲学对社会学的影响与启示(一)

生态哲学对社会学的影响与启示(一) 内容摘要: 生态学作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认为,生态哲学经过多年的迅速发展,形成了多种学术取向,且都可以给社会学以较多的启发。 关键词:生态学生态哲学社会学启示 生态学作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活动休戚相关。特别是近50年来,随着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协迫效应的增加,生态问题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全球问题。人们用生态学的方法来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形成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历史上,社会学受过生态学很多影响,一些社会学家曾借用生态学的概念和理论进行过重要的社会学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环境保护运动的风起云涌,生态哲学思想有了很大的发展,其对社会学的影响也愈加明显。 一、历史上生态学对社会学的影晌 生态学作为描述个体生物及生物种群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是19世纪后期由一些动物学家与植物学家建立的。进入20世纪后,生态学对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在美国社会学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20世纪初,当偏重于理论建构的欧洲社会学在体制化上进展缓慢之时,美国社会学的体制化却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这一方面是因为美国在其内战结束后半个多世纪中高等教育发展迅猛,从而为各大学接纳更多的教师和新学科创造了很大的空间;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美国社会学秉承当时在美国风行的实用主义哲学的精神,与一些社会改革运动相结合,注重实际社会问题的研究。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学的体制化过程基本完成,社会学在各大学建立了稳定的学科地位,但还缺少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来指导社会学研究。在此情形下,一些社会学家将生态学的概念和理论大量借用到社会学研究中来。到了20世纪30年代、40年代,这方面的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曾出现“城市生态学”(urbanecology)、“人类生态学”(humanecology)及“社会生态学”(socialecology)等研究方向。其中,芝加哥学派(ChicagoSchool)的帕克及其学生对人类生态学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产生的影响也比较久远。人类生态学理论是在20世纪初社会学家借用生态学科的术语、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尤其是城市社会所形成的一个理论学派。在当时这些社会学家看来,人类社会与动植物世界有着许多相类似之处,因此,可以发展形成社会学领域的人类生态学理理论。可以说,人类生态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对于美国社会学早期的发展的影响和贡献是巨大的。从美国社会学发展史角度来讲,人类生态学是美国第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本土社会学理论。在结构功能主义学派异军突起之前,人类生态学理论支配了美国社会学界。 人类生态学理论的贡献和影响不仅表现在对美国社会学早期的发展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对城市社会学的发展上。人类生态学理论对于城市社会学学科的诞生和发展其影响功不可没。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没有人类生态学理论,作为独立分支学科的城市社会学就不可能诞生。蔡禾:15-16]人类生态学理论是城市社会学第一个完全意义上的自身理论体系,是新城市社会学理论范式出现之前城市社会学领域唯一居支配地位的理论范式,它指引了城市社会学发展方向长达半个多世纪之久。20世纪20年代、30年代是人类生态学派的全盛时期,除帕克外,伯吉斯、麦肯齐等学者都努力将生态学的原理应用到社会学研究中。帕克引用生态学原理,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和大自然平衡定律去解释城市中人的行为,城市好像一个大自然环境,人类按不同特性聚集而居。为了生存,这类人、动物或植物要与另一类人、动物或植物争夺最佳的位置及稀有资源。 这些早期的研究,基本上是以类比的方法,借用生态学中的概念及相关理论,来研究一些社会学问题,诸如城市中人口的空间分布对人们行为的影响,社区解组

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理论 一、涂尔干 1.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各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 2.社会事实的特征:客观性、约束力(对个人)、普遍性。 3.机械团结:建立在个人相似性和社会同质性的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没有分化,具有同样的生活方式,心理情感、道德准则和宗教信仰等,且人的行动受群体意志的支配的团结。(现代不发达和古代社会中的团结) 4.有机团结:每个人都按照社会分工执行某种专门的社会职能,建立在社会分工和非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团结。(现代社会) 5.社会分工的原因: 主要原因是人口的增长,从而导致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的扩大,表现在两个方面: (1)生存竞争加剧促使人们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和工作效率,以养活大量增殖的人口,促进了劳动分工的产生。 (2)分工的发展和互动的增加使得人们之间的依赖性加强。 次要原因是科学的世俗化极其发展。 限制条件有年长者的权威、传统和习俗的消弱、法律、道德和文化的合理性加强,社会对个人的压制的普遍减轻、个人独立个性的增强等。 6.自杀的社会类型: (1)利己型自杀是由低度的社会整合及由此带来的社会膨胀。(如已婚者中没有孩子的夫妇比有孩子的夫妇自杀率更高,其中家庭组织增强了社会团结的纽带) (2)利他型自杀是在社会组织高度整合和社会整合力量过强的状态下产生的,它是个人对集体的牺牲。(如军队中为了集体荣誉和勇于奉献的精神所产生的自杀) (3)失范型自杀是由社会失范导致的。(如离婚引起的家庭秩序的破坏导致的自杀) (4)宿命型自杀是由于集体力量对个人的超强控制以及个人无法忍受“过多的限制”所造成的。(被严律苛法无情断送前程、压制情欲的人们,如年轻的丈夫、五子女的妻子等。)7.宗教的概念:是以超现实的神圣世界为象征,反映世俗世界的力量和规范,保存和传播社会文化,并对人类思维和个性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一种符号系统。 二、齐美尔 1.社会几何学:(1)群体构成的数量:群体人数和群体规模的增大会使群体的结构和群体的互动性质发生改变。 (2)社会互动的距离: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相对距离与互动形式和事物的价值密切相关。 2.货币哲学:(举例或论述见107p) 3.主观文化的概念:是指行为者生产、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是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 客观文化的概念:是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如宗教、哲学、科学、工具、科技、艺术、伦理、组织、团体、制度等。 三、韦伯 1.理想类型:一套以增强客观性,减少主观随意性的严谨而精确的概念体系。 2.合法统治的理想类型: (1)传统型统治:人们对传统的神圣性信奉的基础智商的统治。(前现代社会)

社会学与生活论文

武汉工商学院 期末论文(设计) 学院:经济与商务外语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年级:2008级 题目: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迁的分析 学生:梅瑶学号:13201174 2014年6月12日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家庭结构的种类 (1) (一)核心家庭 (1) 1.夫妇核心家庭 (1) 2.一般核心家庭,或称标准核心家庭 (1) 3.缺损核心家庭,或称单亲家庭 (1) 4.扩大核心家 (1) (二)直系家庭 (1) 1.二代直系家庭, (1) 2.三代直系家庭 (2) 3.四代直系家庭 (2) (三)复合家庭 (2) 1.三代复合家庭 (2) 2.二代复合家庭 (2) (四)单人家庭。 (2) (五)残缺家庭 (2) 二、中国家庭结构的变迁和趋向 (2) (一)家庭规模缩小,家庭结构趋向单一化 (2) (二)家庭成员减少,角色扮演趋向专一化 (2) (三)成员交往频繁,互动类型趋向多元化 (3) (四)大众传媒迅猛普及,代沟加深 (3) 三、家庭结构变迁的原因 (3) (一)计划生育政策 (3) (二)经济的发展 (3) (三)改革开放的影响 (3) (四)家庭观念的改变 (4) 四、家庭结构变迁的影响 (4) (一)家庭结构变迁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4) 1.家庭在基本生活技能方面的教导作用被弱化 (4) 2.家庭在生活目标、个人理想志趣形成方面的指导作用被强化 (4) 3.家庭在个人适应社会角色方面的培养作用被淡化 (4) (二)家庭结构变迁对养老的影响 (4) 1.家庭规模缩小、家庭养老不堪重负 (4) 2.农村空巢老人多,老年人生活处于贫困状 (4) 3.竞争压力增加、人口流动加快 (5) 4.家庭养老的伦理道德基础减弱 (5) (三)家庭结构变迁对经济的影响 (5) 1.大家庭减少,小家庭增多的影响 (5) 五、总结 (5) 参考文献 (5)

环境社会学教学大纲

东北农业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社会学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课程代码126000095j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 学时:32 理论学时:28 实践学时4 专业课学科学分:2 大纲主撰人:马永方 内容简介 本课程首次从公民、国家和政府三个层面将社会规律与环境规律的联合作用解析为环境伦理、环境法律和环境管理三个主要方面,并以规律的联合作用为主线将这三个环境社会学的主要分支联结贯穿起来,据此构建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三篇十三章。"环境伦理篇"包括"伦理学概述"、"走向环境伦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和"环境伦理规范体系"四章,在介绍论理学及环境伦理的内涵、研究主题和意义的基础上,由"知"而"行",进而引出环境伦理在环境实践中的现实作用。"环境法律篇"从理论到实践(立法和司法)集中介绍中国及国外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导论"、"中国环境污染防治法"、"中国的自然资源保护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法律责任",和"国际环境法"五章介绍环境法的理论、立法(六、七两章)、司法和国际法。"环境管理篇"从第十章到第十三章,包括"环境管理概述"、"政府的环境管理职能"、"企业的环境管理职能"、"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的环境管理职能"在介绍管理学和环境管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以环境管理主体为线索,依次从政府、企业、非政府非营利组织三方面介绍各自的环境管理职能。 各章教学结构及具体要求 第一篇环境伦理学篇 第一章伦理学概述2学时 第一节伦理学的基本概念 一、伦理与道德 二、伦理学的定义 三、伦理学的类别 四、伦理学的方法和价值 第二节中外伦理思想概述 一、中国传统伦理思想 二、西方传统伦理思想 第三节道德概述 一、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二、人为什么需要道德?道德之目的 三、道德的本质、结构和社会功能 第四节道德规范体系和实现方式 一、道德规范体系

社会学的现代发展与主要理论流派.

社会学的现代发展与主要理论流派社会学从创立到繁荣,其中心都在欧洲。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社会学发展的中心逐渐转移到了美国。二战之后,欧洲社会学研究又进入复兴和进一步发展的阶段,并且向世界其他地区包括许多发展中国家拓展,使得社会学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也受到高度重视,并迅速发展起来。 大致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社会学进入现代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 第一,加速化,即自从二战后,西方社会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进行了大量的社会学调查。可以说,社会学的应用研究成为一种世界趋势。 第二,多样化,即西方社会学没有统一的社会学理论,观点分歧,学派林立。 第三,分科化,即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趋势加强,分科社会学种类增多。 第四,定量化,即在研究方法方面,社会学越来越注重定量研究,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运用,大大加快了资料处理的速度,使社会学研究方法准确、快速、规范。第五,心理化,即侧重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 自古典社会学以来,社会学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即能否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人类社会,在这点上社会学理论往往被分为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阵营;二是关注社会的组成,即社 会是如何产生及为何产生,也即社会是如何运行的。围绕这两点,社会学在现代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学派。在这里,仅选择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主要理论流派作一简介。 一、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初步形成于20世纪30-40年代,鼎盛于60年代,至今仍是西方社会学中的主要流派之一。它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和默顿。

塔尔科特·帕森斯(T.Parsons,1902-1979的社会学理论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第一,社会行动论。帕森斯认为,人们的社会行动包括以下四个结构要素:行动者、目的、情境、规范,而且在它们的基础上构成了更高一级的社会行动体系。社会行动体系包括有机行为体系、人格体系、社会体系、文化体系四个亚系统。因此,人的社会行动要受到有机体、人格、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第二,一般系统理论。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不过是更一般意义上的行动系统的一个亚系统。他认为,一般行动系统具有四个基本的功能要求:适应功能(即系统保持与外部环境的交换,并将获得的生存资源分配给整个行动系统。它由行为有机体系来承担、目标获得功能(即确立目标的优先顺序,并调动系统的资源来实现这些目标。它由人格系统来承担、整合功能(即系统必须协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使之成为一个功能总体。它由社会系统来承担、潜在模式维持功能(即系统根据某种规范维持某种社会行动的延续性。它由文化系统来承担。这四个功能必要条件的满足与否,决定了社会系统或其他一切行动系 统的生存能力。第三,均衡论。帕森斯系统功能理论的核心是强调社会系统的整合和均衡。他认为,在一般情况下,系统总是趋于稳定与均衡状态的,一旦发生反常现象,原有的均衡被破坏,社会系统就会通过反馈机制进行自我调节,自发地返回均衡。帕森斯的宏观的、高度抽象的、严密的理论体系对西方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他的理论没有充分地看到社会冲突与社会变革的作用,具有明显的保守倾向。 罗伯特·金·默顿(Robert K. Merton,1910-的社会学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层理论。默顿主张建立一个介于宏观理论与纯粹经验研究两者之间的“中层理论”。这种中层理论能将理论与经验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最终推动社会学理论的发展。第二,均衡功能论。在默顿看来,社会单位对系统可能有正功能,也可能有负功能;可能有“显功能”,也可能有“潜功能”。他认为,社会单位对整个体系之和谐与整合与否,应由验证法来一一加以研究,不可一概而论。默顿的功能论是一种均衡的功能论。他不仅想知道为什么个人会顺从他人和群体的意志去行事,而且也想知道为什么某些人会走向偏差而导致社会的非整合。

(带格式和简要内容)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表

表1项目总体情况 建设项目名称 建设单位 法人代表联系人 通信地址 联系电话传真邮编建设地点 项目性质新建□改扩建 技改□行业类别机动车燃料零售 F5264 环评报告表名称****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项目环评单位 初步设计单位/ 环评审批部门**环保局文号 **审 [2014]34号时间2014-12-31 初步设计审批部门文号时间 设计审批部门 环保设施设计单位 环保设施施工单位 环保设施监测单位***环境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投资总概算(万元) 其中:环保投资(万元) 环保投资占总 投资比例%实际总投资(万元) 其中:环保投资(万元) 调查经费 项目建设过程简述(项目立项~试运 行) 项目简单情况、历史变更情况、审批备案、环评报告及环评批复、建设情况、试生产、委托竣工验收情况、监测和调查、报告完成(正常情况下看时间顺序介绍)

表2 调查范围、因子、目标、重点 调查范围根据《****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及其批复意见,确定该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范围基本上与环评报告中的评价范围基本一致。 调查因子1、废水:pH、COD、BOD5、NH3-N、SS、动植物油、石油类; 2、大气:*** 3、噪声:厂界噪声,等效连续A声级; 4、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 环境敏感目标 项目区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所在地南面为**。项目所在地环境敏感目标与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中基本一致。 主要环境敏感目标 环境 因素 保护目标方位 距项目区 距离(m) 基本情况功能和保护级别 大气环境桃源村sw 15 约60人 大气执行GB3095-1996《环境空 气质量标准》及修改单二级标准; 调查重点1、核实项目实际工程内容和变更情况; 2、环境敏感目标基本情况及变更情况; 3、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及审批意见中提出的环保措施落实情况及效果、污染物排放达标情况。

社会学概论 论文

当今中国家庭结构变化引起的家庭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商贸系2012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班 刘杰学号:222012602073058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变迁和人们思想的转变,中国家庭在四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颠覆了传统的家庭伦理观,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模式,使得家庭的概念更加泛化,很多家庭问题也由此产生。通过研究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化的状况,分析由此带来的家庭问题,对制定出有效的应对策略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家庭家庭结构变化家庭问题应对策略 一、当代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特点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的进步,中国家庭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总体说来当代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空巢家庭增多 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以及经济社会的转型,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4-2-1”家庭结构日益普遍,空巢家庭不断增多。目前,我国户均规模3.16人,较改革开放之初的4.61人下降了31.5%。城乡老年空巢家庭比例不断上升,城市老年空巢家庭已达到49.7%,农村老年空巢家庭已达到38.3%。 据国家统计局的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的人口预期寿命呈明显上升趋势,老龄化问题 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进城务工也就成了很多农村劳动力的选择。这样往往形成了子女不在身边共同居住的家庭格局。1978年,中国城镇人口比重只有17.92%。到1996年,这一比重就上升到30.48%,中国城镇化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2006年,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到43.9%。这10年间,城镇人口比重平均每年提升1.34个百分点,比1978~1996年间平均每年提升0.7个百分点快了近1倍。至2008年底,全国城镇人口比重已上升到45.68%。根据国家 (二)家庭重组现象越来越普遍 一方面,现代人对婚姻的期望越来越高而现实却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这必然会影响其婚姻的态度,并做出离婚这样的举动。另一方面,结婚和离婚程序简化了,离婚变得容易。还有,妇女地位的提高,使其在各方面开始追求独立。再加上社会对离婚态度的改变,中国的离婚率虽然总体来说还较低,但已经明显呈现出迅速上升的趋势。1979年中国的离婚对数占当年结婚对数的比例只有4.8%,到2003年已上升到16.4%。就近两年来说,2011年离婚对数比2010年增长7.3%,离婚率增加了1.3个百分点。2012年截至第三季度离婚对数为169.3万对,2011年为146.6万对,2012年离婚对数同比也增长了15.5%。离婚率增高带来的是家庭结构的复杂化,单亲家庭及再婚组合家庭成为了常见的家庭形式。 (三)单身贵族数量增多 造成单身人口数量增加的原因有很多,结合中国的国情来看,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婚姻观的改变。现代年轻人崇尚个人主义,不愿过早受到婚姻家庭的束缚,因此,独身状态较为普遍。其二,由于中国市场改革进程的逐步深化,年轻一代面临的生活压力较大;

关于姓孙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1)

关于姓孙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班姓孙的人很多,是班级第一大姓。我们经常开玩笑说:“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为了调查孙姓的来源,我们展开了调查。 二、调查方法 1、查阅百家姓,阅读报刊,上网搜索,了解孙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 2、采访有关部门,了解孙姓人口和分布情况。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涉及方面具体内容 书籍报刊孙姓人 口数量 排名 孙姓人口大约有余人,占中国总人 口的1.38%左右,百家姓第12位。 上网 历史上孙叔敖、孙书、孙阳、孙武、孙膑、

姓孙的名人孙权、孙炎、孙康、孙安祖、孙中山、孙诒让、孙云球、孙木、孙休。 爷爷的讲述孙姓族 谱 在山东鄄城红船镇孙老家村,保存 着孙膑至清代65世孙的繁衍、迁 徙及分布状况的族谱。 四、结论 1、我国孙姓源远流长,传说孙氏同样也是黄帝后裔:黄帝→玄嚣→蛟极→帝喾→后稷(周始祖)→不窟→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渝→公卯→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季历→周文王姬昌→卫康叔→康伯→考伯→嗣伯→庭伯→靖伯→贞伯→顷侯→厘侯→武公和→公子惠孙→耳→乙(始姓孙)。

2、孙姓名人有很多:唐文学家孙郃;北宋学者孙锡;金道姑孙不二;明藏书家孙藩,戏曲作家孙钟龄;清文学家孙洙,诗人孙云鹤、孙云鸿,篆刻家孙治清,金石书画鉴藏家孙承泽等。近当代孙姓名人有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民主革命者孙武,红军将领孙德清,政治活动家孙起孟,政治家孙志远,国民党官员孙科、孙运璿,国民党将领孙立人、孙楚、孙殿英、孙蔚如,北洋直系军阀孙传芳,地质学家孙云铸、孙建初,石油地质学家孙健初,资源采矿专家孙越崎,冶金专家孙德和,电子技术专家孙俊人,计算机专家孙仲秀,土木工程专家孙钧,家蚕育种家孙本忠,经济学家孙冶方、孙尚清,社会学家孙本文,哲学家孙叔平,心理学家孙国华,历史学家孙毓棠,作家孙犁等。

对人类环境的跨学科研究对环境社会学家有着相当大的吸引力

对人类环境的跨学科研究对环境社会学家有着相当大的吸引力。但一项有关跨学科研究范式和管理机构的调查表明,社会理论的一个关键变量-能量在社会学前景作用的研究可能是相当有限的。在过去的20年中,各种各样的措施已经成功地用于能源分析以减少其社会重要性,以及边缘化其对社会科学的贡献。从社会学在研究能源系统学科理论建设和跨学科的环境决策制定上来说这是不幸的。 这些对社会外部限制的分析只是一部分。社会学理论本身对技术和物理世界的不安,及其在其他学科方面孤立的倾向明显导致了能源环境话题在过去的十年的衰落。考虑到自然科学家对全球环境变化影响人类的范围越来越感兴趣,现在似乎是社会学家更新能源研究的好时机。但是主动权必须来自学科内部。 环境变化在规模上日益全球化。这为社会学家观察社会进程中的社会环境问题建设,环境运动和资源开采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公共政策的演变等问题提供了不寻常的机会。作为一门学科,社会学也可能有助于环境话语的构建。研究成果从发现人类环境变化原因和后果,到对旨在改变破坏人类环境互动的政策的评估。 许多环境问题来自现代社会的能源使用。与能源相关的问题分析已经成为环境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在1980年代中断之后,对能源和其他影响人类的问题的日益增长的兴趣似乎表明社会学在环境科学中的扩大作用。事实上,最近国家科学院小组呼吁增加环境社会科学研究和一个“第二环境科学”的论点关注人类环境出现在《英超美国科学杂志》上。所有这些发展鼓励环保社会学家进行广泛

的思考。一点点想象力是必需的,例如,正如1960年代末,当时社会学在寻求解决贫困,暴力、种族主义、城市骚乱等问题的洞见。 但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任何社会科学实际上在环境研究和政策的辩论中扮演的角色可能会相当有限,这也取决于社会科学本身的主动性。与1960年代的社会危机一样,在1990年代,自然科学机构和范例,主导环境话语中有明显的非社会性的取向。能源分析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能源开采对现代社会转换、控制、分配和消费具有重要性;而且,如上所述,我们的许多最紧迫的环境问题是由能源系统操作引起的。这些包括从酸雨湖泊和森林的死亡,其中球状的二氧化碳积聚,臭氧损耗、石油泄漏、城市空气污染、放射性废物,破坏野生之地,灭绝的鱼,和核事故。能源也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学家感兴趣的话题,其研究有助于阐明已被证明生态、工程和经济学难以捉摸的能源相关问题。但是社会学,通过不作为和排斥,在能源研究实际上已被边缘化,尽管认识到要重视社会科学的能源环境价值分析系统。 能源可能给环境社会学出了一个难题。因为除了自然科学控制环境研究的领域,能源分析也是由物理学家,工程师和经济学家主导的。社会学的贡献肯定是在其他领域的边缘环境分析,大量的社会工作是主要关心社会人员对环境问题的看法。跨学科科学人文环境的互动, 社会学家能够更公开的贡献更多环境变化的原因和后果吗?而且有迹象显示一些自然科学家会欢迎这样的贡献。社会分析提供了一个对跨学科环境乐观的精神科学。然而,它还提供了一个优点即看好学科扩张的前景。

环境史与环境社会学的比较与借鉴_一个可能的分析框架_程鹏立

①这种情况或许正是所有新兴学科的共同特征之一, 表明了该学科还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大约同时代在美国兴起的环境社会学也有类似的情形,相关的研究者总是遭遇“环境社会学是什么”这样尴尬的问题。 收稿日期:2016-12-1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3CSH040);重庆科技学院校内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CK2014B01)。作者简介:程鹏立(1977—) ,博士,重庆科技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环境社会学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017年第5期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2 017年9月环境史与环境社会学的比较与借鉴: 一个可能的分析框架 程鹏立 (重庆科技学院 社会学系,重庆 401331 )摘 要:环境史和环境社会学是社会科学对环境问题研究的两个重要的分支学科,两个学科的良性发展不仅关系学科自身的生存,而且关系现实环境问题的认知和解决。环境史和环境社会学诞生的时空场域和理论基础具有很大的相似性。环境史的发展过于强调跨学科的性质,有导致自身理论创新不足的危险,而且对社会变量关注不足也会造成解释力不够;环境社会学则缺少历史学叙事的冷静、全面和系统,而且过于关注当下,对历史事实掌握不够细致和充分。构建一个可能的分析框架,在历史叙事方面学习历史学的研究特长,在社会变量分析方面发挥社会学的研究优势,有助于环境史和环境社会学两个学科之间互相借鉴。通过一个“癌症村”案例的研究分析,试图从历史叙事和社会变量的引入等方面,建立起两个学科互相借鉴和融合的分析框架范例。 关键词:环境史;环境社会学;比较与借鉴;分析框架 中图分类号:C919:X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5X(2017)05-0066- 05 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是当今世界学术界关注 的热点问题之一,并直接导致传统学科以环境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的诞生。从历史学和社会学两门学科中产生的环境史和环境社会学两门分支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新兴学科的缺陷也十分明显。本文站在比较的视野,对环境史和环境社会学的学科特点进行初步分析,希望促进两个学科之间的互相借鉴,从而促进各自学科的良性发展。本文还尝试通过一个案例的研究分析,建立起跨两个学科的视角与框架。 一、历史学对环境问题的研究:环境史 (一)环境史的诞生与内涵 环境史作为一门分支学科最早诞生于美国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它的出现主要有两大社会背景:一是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工业快速发展,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二是美国环境保护运动如火如荼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另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多种学科发展迅速,这些学科知识的不断积累为环境史的诞生做好 了充分的准备[ 1] 。直到现在,关于什么是环境史,学界还没有达成广泛一致的认同、理解和界定,但“环境史是研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史”这个最一般的表述是能够得 到大家的基本认同的[2]。①在环境史学界,标杆性 人物对环境史的定义反映了该学者自身研究的侧重点及学术背景。美国环境史学会给出了这样的定义: “环境史研究历史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力求理解自然如何为人类行动提供选择和设置障碍,人们如何改变他们所栖息的生态系统,以及关于非人类世界的不同文化观念如何深刻地塑造信念、价值观、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它属于跨学科研究,从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自然科学和其他许多学科汲取洞见。 ”(二)环境史研究的特点 从研究环境史学科的文献来看,在理论基础上,学者们大多突出强调了环境史的生态学基础;在方法上,学者们则更加强调环境史研究的跨学科性质。 生态学学科的诞生要早于环境史一个世纪左右。有的学者认为,生态学对环境史研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态学发展出人类生态学

环保部:2016年3月1日起,不再要求建设单位提交竣工验收报告

环保部:2016年3月1日起,不再要求建设单位提交竣工 验收报告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文件 环办环评[2016]16号 关于环境保护部委托编制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和验 收监测报告有关事项的通知各有关单位:按照《国务院关于第一批清理规范89项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的决定》(国发〔2015〕58号)的要求,自2016年3月1日起,不再要求建设单位提交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或验收监测报告,改由环境保护部委托相关专业机构进行验收调查或验收监测,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为做好相关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建设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向环境保护部提出验收调查或验收监测申请,同时提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执行情况报告以及相关信息公开证明。农林水利、交通运输、采掘、社会区域等以生态影响为主的建设项目(以下简称生态类项目)申请验收调查。以排放污染物为主的建设项目(以下简称污染类项目)申请验收监测。二、环境保护部委托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以下简称技术审查单位)分别负责生态类项目和污染类项目申请材料的初步审核,主要内容包括申请材料是否完整规范、建设项目有无重大变动、是否履

行环评变更手续、主要环境保护设施措施是否落实、是否公开相关信息。三、技术审查单位应在五个工作日内完成初步审核,确定验收调查单位或验收监测单位,测算所需业务经费。验收调查单位根据建设项目行业类别,按照受理顺序从验收调查入库单位中顺次确定;验收监测单位根据建设项目所在行政区域,从验收监测入库单位中相应确定。建设项目环评编制单位不得承担同一建设项目验收调查。四、验收调查单位或验收监测单位接受委托后,签订工作合同,按照合同规定开展验收调查或验收监测,不得转包或分包,不得隐瞒事实,不得提供虚假材料、编造数据。委托业务经费的管理使用按照现行财政专项经费规定执行。五、在验收调查或验收监测期间,建设单位应当主动配合验收调查或验收监测单位开展工作,如实提供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执行情况等相关资料。六、验收调查单位或验收监测单位应按照验收调查或验收监测技术规范开展工作,除特别重大敏感复杂项目外,验收调查报告或验收监测报告一般应自接受委托之日起三个月内完成。验收调查报告或验收监测报告必须全面客观反映项目的建设情况和环境保护设施措施的落实情况,提出明确结论和建议。七、技术审查单位对验收调查报告或验收监测报告进行技术审查,对报告质量进行评定,提出技术审查意见,在20个工作日内报送环境保护部,同时抄送建设单位、验收调查单位或验收监测单位。技术审查意见应

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城市社会学论文是隶属于社会学论文最早的一个小分支,主要是讨论现代城市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城市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的结构组织,研究的方向是社会学中的关于城市的主题,城市社会学论文包含了城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提供了121条优秀的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学习。 1. 生产服务业集聚与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基于门槛回归的分析 2. 相对资源视角下城市青年夫妻的除夕安排 3. 提高中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水平研究 4. 中国城市空间的治理逻辑--基于权力结构碎片化的理论视角 5. 农村妇女的家庭地位是如何逆转的--实践视角下的妇女家庭纵向地位变迁 6. 北京女性老年人的生活境况与社会服务需求 7. 社会资源与行动网络:精英型意见领袖的抗争逻辑 8. 在华韩国留学生文化智力对文化认同的内隐影响研究 9. 河南省智力残疾人群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需求研究 10. 城市景观环境对大众行为的影响 11. 大学艺术与礼仪教育渗透研究 12.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社会变迁特点及认识 13. “小地方”和“大地方”的不同世界 14. 别把时间浪费在工作电话上 15. 澳大利亚越南移民社会融入现状探究 16. 美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7. 我国企业社会工作及其服务模式建构 18. 生儿育女的福利效应:子女数量及其性别对父母幸福感的影响 19. 建设国际化社区展现杭州国际化形象 20.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农村社会空间联系分析--以武汉市黄陂区李集镇为例 21. 跨境“双非儿童”的特殊教育与康复 22. 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23. 家庭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视野 24. 儿童意外伤害与儿童忽视:问题与出路 25. 农民家庭生活新秩序的建构:功能主义视角的解读 26. 我为长江中游城市群鼓与呼 27. 城市青年的文身体验. 情感叙事与身体抵抗 28. 日本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承接主体能力建设研究 29. 中国公共记忆研究范式新思考:来自山地民族的启示 30. 浅析当代维吾尔族乡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 31. 浅谈哈尔滨近代城市的历史纪元 32. “摊二代”心理偏差的原因及教育对策 33. 微信朋友圈里的舆论社会学 34. 基于分层线性模型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研究 35. 发挥乡贤文化多元治理效应的时代背景和路径选择 36. 中国城市居民个体社会地位与伦理行为关系研究 37.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在城市研究中的独特性 38. 城市在马克思的历史叙事中的地位

綦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申请)

綦江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规划设计/投资分析/产业运营

綦江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綦江区隶属于重庆市,位于重庆市南部,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结 合部。綦江区东连南川区,南接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桐梓县,西临江津区,北靠巴南区,幅员面积2747.8平方公里。至2017年,綦江区常住人 口为82.55万人;辖5个街道25个镇,共365个行政村、90个社区。2017年,綦江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2.1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9.2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74.7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38.14亿元,三次产 业结构比为13.6:48.2:38.2。綦江区旅游资源以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为主,主要有古剑山、丁山湖、白云观、古树化石群、石壕红军烈士墓等。2015 年11月,列为第二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该xx项目计划总投资5367.71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4492.6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3.70%;流动资金875.0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16.30%。 达产年营业收入7316.00万元,总成本费用5655.13万元,税金及附 加87.65万元,利润总额1660.87万元,利税总额1977.61万元,税后净 利润1245.65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731.96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 30.94%,投资利税率36.84%,投资回报率23.21%,全部投资回收期5.81年,提供就业职位154个。

依据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相关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地方经济发 展状况和产业发展趋势,同时,根据项目承办单位已经具体的资源条件、 建设条件并结合企业发展战略,阐述投资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 ...... 进入“十三五”之后,中国染料行业运行情况开始逐步恢复,但更严 格的项目审批、更强力的政策导向以及更激烈的市场竞争都对染料生产企 业提出了更高的的标准要求。部分落后的中小型染料生产企业开始面临市 场份额下滑、资金链紧张、产品质量及服务提升较缓慢等问题。受此影响,落后产能淘汰进程开始提速,而新增产能的释放却开始放缓,进行扩产的 企业多数将新项目的投产日程往后推迟,中国染料产能增速进一步放缓。 据卓创统计,2017年中国染料总产能(含长期关停装置)在138万吨,同 比增长3.76%,增速较2016年下滑1.8个百分点。其中,分散染料产能在 58万吨,活性染料产能在46万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