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总结(最全)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总结(最全)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总结(最全)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总结(最全)

八年级上册物理笔记

十年经验,倾心整理

目录

第一章机械运动 (2)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2)

二、机械运动 (4)

三、速度 (4)

四、测量平均速度 (5)

第二章声现象 (6)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6)

二、声音的特性 (7)

三、声音的利用(了解) (8)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了解) (8)

第三章物态变化 (9)

一、温度 (9)

二、熔化和凝固 (10)

三、汽化和液化 (12)

四、升华和凝华 (13)

第四章光现象 (15)

一、光的直线传播 (15)

二、光的反射 (16)

三、平面镜成像 (17)

四、光的折射 (18)

五、光的色散(了解) (19)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20)

一、透镜 (20)

二、生活中的透镜 (21)

三、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21)

四、眼睛和眼镜(了解) (23)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25)

一、质量 (25)

二、密度 (26)

三、测量物质的密度 (27)

四、密度与社会生活(了解) (28)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

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

例如: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它们关系是:1km=1000m=103m;1dm=0.1m=10-1m

1cm=0.01m=10-2m;1mm=0.001m=10-3m

1m=106um;1um=10-6m。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测量前:认识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2).测量时:四会

a会选:根据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选择。

b会放: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不能歪斜。

C会读: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视线要与刻度尺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D会记:结果有数值和单位。

总结:四会:1、会选2、会放3、会读4、会记

小资料:门高2m ;一层楼高3m ;我国铁道标准轨距1.435m

人走一步:0.6m左右

3、时间的测量

国际单位制:秒s常用的还有:小时h 、分min

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1h=3600s

测量时间工具:停表、时钟等

小资料:地球自转一周:2 4小时;地球公转一周:1年;人走1m 用1S左右人体脉搏跳动1min 约80次左右;1s 跳动1次多点;

4.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2)平移法:方法如图:

(a)测硬币直径;(b)测乒乓球直径;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思考:(a)怎样用短刻度尺测量教学楼的高度,请说出两种方法?

利用影子,找个小东西,例如易拉罐什么的,跟教学楼放同一水平线上,量它的高度,并在同一时间测量它影子的高度和大楼影子的高度,初步想简单,就要早上,量好之后,就等比,例如:大楼的高度是X,影子长度是B,小物件的高度是a,影子长度是b,得到的算式就是X/A=B/b,可以得出大楼高度X

(b)怎样测量学校到你家的距离?

(c)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请把这三题答案写出来)

(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1)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

(2)减少误差的方法是:1、多次测量求平均值;2、改进测量方法;3、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

(3)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总结:误差不可避免,不可消除。错误可以避免。

二、机械运动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一般同一物体的运动状况也不同。

小知识:世界万物都是运动的,运动是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说静止的物体是

相对参照物静止的。相对静止的两个物体:会同速同向行驶。有相同的速度,相同的方向。

三、速度

1、 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越大,运动越快。) 定义: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公式:t

s

v s=vt

t=s /v

速度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速度的单位是:国际制单位 米/秒 m /s ;常用单位:千米/小时 km /h 。

1m /s = 3.6km /h 1km /h=1/3.6 m /s

小资料: 人步行速度约1.1m/s; 自行车速度约5m/s;

高速公路上小轿车速度约33m/s.

匀速直线运动: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实最简单的机械运动。生活中大部分运动都是变速的。 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

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

用公式: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均速度。

公式:t

s

v =

表示该段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四、测量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t

s

v =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

实验过程: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很小的坡度。 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低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 1,把S 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1;

3、根据测得的S 1、 t 1,利用公式:V 1=S 1/t 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 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 2所用时间

t 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2。

5、根据S 1、t 1、S 2、t 2, 算出斜面中点到底端的距离S 3、 小车通过这段距离用的时间t 3,

并算出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3。

分析数据:

V 1= V 2= V 3= 比较数据: V 3 > V 1 > V 2 得出结论:小车在斜面上的速度越来越快,做的是变速运动。 ★注意事项:

1、斜面的坡度很小目的:让小车滑的速度不要太快,时间长一些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

2、小车每一次都要从斜面顶端同一位置自由下滑。

3、后半程的平均速度不需要测量,推导出来即可。

第二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已产生的声音不停止,会继续向前传播。

声波: 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前传播,我们叫做声波。

介质本身并不随着声波一起传播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也可以是固体。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实验: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注意声音的变化。

现象:1、声音越来越小,到无声。2、 声音越来越大。 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2、声速:表示声音传播的快慢。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温度有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即:V 固 > V 液 > V 气

小知识: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介质本身并不随着声波

一起传播。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一般不同;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回声: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

听到回声条件:(1)时间间隔0.1s 以上,(2)人到声源的距离不小于17米。

利用回声可测距离:vt 2

1

S 当障碍物里的太近时,声波很快被反射回来,回声和原声混合是原声加强,人们会觉得声音更响亮,音乐厅就是利用这个原理使演奏得效果更好。

了解: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及过程

条件: (1)声源振动;(2)介质传播;(3)传播到耳;

(4)人耳的听觉系统不出现故障;(4)声的响度达到一定数量; (5)声音的频率范围在20Hz---20000Hz 。

过程: 声音??→?声波

鼓膜振动?→?听小骨振动?→?听觉神经?→?大脑

二、声音的特性

音调: 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声调越高。

小知识:(1)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赫兹。

(2)可听声:频率在20Hz ~20000Hz 之间的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叫超声波,低于20Hz 的声音为次声波。

(3)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应用:声呐、B 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4)次声波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掌握: 物体、弦或空气柱等越短、越细、越紧,振动的越快,频率大,音调高。

声音的高、尖、细等代表音调高。声音的低、沉、闷、粗、浑厚等代表音调低。

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振幅:物体在振动时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中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掌握: 声音太吵、太闹、太大、震耳欲聋、引吭高歌、大声喧哗等表示响度大。

声音太小、太轻、柔声细语等表示响度小。

实验1(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观察乒乓球被

弹开的幅度。用不同的力敲击音叉,重复上述实验。

现象:越用力敲,乒乓球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说明: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实验2(拓展):两个音叉靠近放置,敲击右侧音叉,左侧乒乓球被弹起。说明了什么?整个装置放在月球上实验,音叉还会被弹起吗?

说明:1、空气能传声;2、声音能传递能量;

3、在月球上乒乓球不能被弹起,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音色: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发声体的结构发生变化,其音色也发生变化。例如:好碗与有裂缝的碗发出的音色不同。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波形不同,即音色不同。我们能利用音色区分不同人、不同乐器的声音。

三、声音的利用(了解)

1、声音能传递信息

地震、火上爆发、台风、海啸等都伴有次声波产生。我们利用这些信息,可以确定这些活动发声的方位和强度。

回声定位、倒车雷达、声呐系统等是利用超声波确定目标或障碍物的位置信息。医院利用超声波即“B超检查”来诊断疾病。

2、声音能传递能量

超声波清洗假牙、眼镜、金银首饰、碗筷等;超声波击碎结石;

打雷震碎玻璃;爆炸振坏耳膜等。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了解)

噪声: 物理学角度,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环境保护角度,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工作和学习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噪声等级: 分贝(dB),声音强弱的单位,即表示响度的大小。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比较安静的环境为30—50dB。

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例如: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禁止鸣笛标志)

第三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

1.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工具: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单位:摄氏温度摄氏度℃。

温度计里的液体有酒精、水银、煤油等。

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

的温度规定为100℃,在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温度计使用:

(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零摄氏度线和分度值;

(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

相平(而不是平行)。

小资料:常见温度值:人体正常体温37℃;室内最舒适的温度26℃;

水银的凝固点—39℃;水银的沸点357℃;

酒精的凝固点—117℃;酒精的沸点78℃;绝对零度—273.15℃等。

水银温度计适合测高温,酒精温度计适合测低温。

二、熔化和凝固

物态变化: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实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测量工具:温度计、秒表

水浴加热:使海波、石蜡受热均匀,并使之缓慢加热,慢慢熔化,便于观察温度变化的规律。

晶体熔化特点:吸收热量、温度不变。例如冰、海波、萘、各种金属等是晶体。

非晶体熔化特点:吸收热量、温度上升。例如蜡、松香、玻璃、沥青等是非晶体。晶体熔化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晶体的凝固特点:放热、温度不变。非晶体的凝固特点:放热、温度下降。 晶体凝固条件:(1)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 ★掌握:晶体、非晶体熔化和凝固时的异同点 (1)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异同点

(2)晶体和非晶体凝固的异同点

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上图中AD 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 段处于固态,在BC 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 段处于液态;

而DG 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 段于液态,EF 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 处于固态。

小知识:(1)夏天喝饮料要加上几个冰块,是为了冰熔化吸热是饮料温度下降。

(2)冬天菜窖里放几桶水,为了让水结冰放热,是菜窖温度不会太低

物质 相同点 不同点

温度是否升高

有无熔点 晶体 吸热

否 有 非晶体

物质 相同点 不同点

温度是否降低

有无凝固点

晶体 放热

否 有 非晶体

三、汽化和液化

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注意“汽化”的汽的写法)

汽化的方式: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

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液体的沸点和大气压强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不同物质的沸点一般不同

标准大气压下:水的费点100℃,酒精的78℃,水银357℃等。

实验: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测量工具:温度计、秒表。

沸腾时特点: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沸腾条件:(1)达到沸点、(2)吸收热量。

缩短水达到沸腾的时间:减少水量、提高水的初温、无盖时加盖。

小资料:纸锅烧水:纸的着火点是183℃,普通煤炉火焰温度600℃,酒精灯火

焰温度400-500℃. 烧水时水的温度最多达到100℃,与之接触的纸也是100℃,继续加热不会升温,所以纸不会着,水能开。

★注意:(1)读数时,视线应该与温度计的刻度线相平。

(2)沸腾前和沸腾后的气泡情况。(3)沸腾的图像。

沸腾前

沸腾后

(2)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 空气流动速度。 例如:阳光下,通风处,展开晾晒。

蒸发吸热降温:夏天地面洒水,高烧身上擦酒精,刚洗完澡觉得冷等。

★掌握:比较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

2.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液化的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

液化现象:如:厨房中的“白气”、水壶冒“热气”、浴室中的“热气”、

眼镜上的雾、早晨的露珠、液化气罐等。

小知识:电冰箱里的氟利昂是一种即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质,

汽化时吸热,液化时放热。

四、升华和凝华

小资料:生活实例:干冰是极易升华的一种物质,洒干冰升华降温,使周

围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白雾!在食品运输时放干冰,利用干冰升华吸热降温防止食品腐烂变质。樟脑片不见了、冬天晾衣服的时候,由于室外温度很低,衣服被冻上了,没有阳光,却干的很快,这也是升华的表现。雪花过一段时间之后,就自己消失了。

蒸发 沸腾 不同点

温度 任何温度 一定温度(沸点) 发生部位 液体表面 液体表面和内部

剧烈程度 平缓

剧烈

相同点

吸热、汽化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小资料:生活实例:雾凇、树挂、霜、雪花、窗户上的冰花的形成属于凝华;

用久的灯泡变黑是因为钨丝先升华,然后又凝华,附在灯泡壁上。★物态变化的三角关系:

第四章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太阳、萤火虫、水母、开着的灯等。

光的直线传播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线: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传播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例子:激光准直、开枪射击、战队看齐、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

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像可大可小,像的大小由物体和光屏到孔的

距离决定。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相同,与孔的形状无关。

影子: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物体时,在背光面的后方形成没有光线到达的黑暗区域。例如:皮影戏等各种影子。

了解:日食形成示意图: 月亮的影子

日全食:人位于月球本影区,看不到太阳光;

日偏食:人位于月球半影区,只能看到太阳发出的部分光

日环食,人位于月球本影的延伸区域(伪本影)。只能看

到太阳边缘发出的光线

了解:月食形成示意图: 地球后面的影子。

月偏食:月球部分进入地球本影区,地球上人看到月球的

另一部分反射太阳光发生的

月全食:月球完全进入地球本影区,地球上的人不能看到

月亮反射太阳光

注:没有月环食,因为月亮的轨道很近,不能到达地球的

伪本影区

2、光速

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C=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近似认为是C,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3/4C,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2/3C。

即:V固< V液< V气

一光年(路程的单位):光在一年内走过的距离。1光年= 9.46 x 1015m 二、光的反射

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定律:(1)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理解:(1)由入射光线决定反射光线

(2)发生反射的条件:两种介质的交界面在入射点返回原介质中

(3)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度2、实验: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实验器材:激光笔、平面镜、白纸板、笔、刻度尺、量角器

实验注意:1、入射光线是贴着纸板入射的目的:在纸板上呈现光路。

2、改变入射光的角度多做几次实验目的:让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3、在NOF面上看不到反射光线因为反射光线还在原来的空间当中,并没有随

着纸板转过去,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反证法)

两种反射:

(1)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反射面是光滑平面)

建筑外的玻璃幕墙、轿车表面反光、河水表面反光等刺眼耀阳的反射都是镜面反射。(2)漫反射: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反射面是粗糙不平的或曲面)。

黑板、电影幕布、各种我们能从各个角度看清不发光的物体都是漫反射。

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三、平面镜成像

实验: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原理:光的反射现象

实验方法:1、用玻璃代替平面镜:便于找到像的位置。(换元法或替代法)

2、用B蜡烛代替A蜡烛的像:为了比较像的大小。(等效法)注意:1、玻璃板必须竖立在白纸板上即与桌面垂直。

否则:无论怎样移动B蜡烛都不能与A蜡烛的像重合。

2、实验最好在暗室中进行,像更清晰。

3、玻璃板越薄越好:太厚会出现两个像,两个面都成像。

平面镜成像特点:(1)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2)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4)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可归纳为: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

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

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承接,当然也能用眼看到。

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承接。

四、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

光的折射规律:(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

在同一平面上;

(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当入射光线从空中射向水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

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反之,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可归纳为:空中

的角总比水中的角大)。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当光从

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现象中,

光路是可逆的。

注意:实际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和光的反射现象是同时发生的。

小知识:生活中的折射现象:池水变浅、渔民叉鱼、海市蜃楼、沙漠蜃景、筷子弯折、玻璃砖后的铅笔错位、早晨初升的太阳、硬币水中升起等。

五、光的色散(了解)

定义:太阳光是白光,它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光组成的。

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看不见的光有:红外线和紫外线。

小资料:红外线特点: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

到地球上的),温度越高的物体辐射的红外线越强,红外还可以用来

遥控,电视机遥控器就发出红外线来控制电视;

紫外线特点: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用来验钞;还可以灭菌;适当

照射紫外线可以促进钙的吸收。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归纳 一、长度测量 1、长度测量最常用的工具: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米是长度国际单位的主单位。 4、刻度尺使用前要观察:零刻线、量程、分度值。 5、刻度尺的使用: (1)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2)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6、读数——有效数字读法 (1)了解刻度尺的分度值;(2)读出长度末端前的刻线读数; (3)多余部分自己估读;(4)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7、测量结果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8、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二、速度、路程和时间 1、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宏观运动),简称运动。(微观运动在热学部分复习) 2、参照物的定义:说物体在运动还是静止,要看以另外的哪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4、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5、匀速直线速度的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6、速度的公式: 速度=路程/时间v=s/t 7、速度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1)单位:米/秒读作米每秒 千米/时读作千米每时 (2)单位换算:1米/秒=3.6千米/时 8、速度值的物理意义: 例:7.2米/秒: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在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7.2米。 变速运动 定义:常见的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这种运动叫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平均速度,它等于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9、平均速度 10、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1)计算路程、时间、速度。(2)计算路程、时间、速度的比值。(3)多段路程、时间、速度的计算。(4)过桥及往返问题。 三、质量和密度 1、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质量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常用单位:t、g、 mg 2、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3、质量测量: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超全)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光现象知识归纳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5.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6.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7.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声音得发生:由物体得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得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得声音就是靠空气传来得。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就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得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就是指声音得高低,它与发声体得频率有关系.(2)响度:就是指声音得大小,跟发声体得振幅、声源与听者得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得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得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得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得声波。 8.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得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得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得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得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得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温度:就是指物体得冷热程度。测量得工具就是温度计,温度计就是根据液体得热胀冷缩得原理制成得。 2、摄氏温度(℃):单位就是摄氏度。1摄氏度得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得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与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得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

初中物理力学必备知识点 1.质量: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任何物体都有质量,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及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kg),常用单位还有吨(t)、克(g)、毫克(mg)。实验中常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 2.天平的使用 天平的调节: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横梁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a.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b.这时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应的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注意:1、调节平衡螺母按:指针左偏就向右调;右偏向左调。2、天平调节平衡后,左右盘不能对调,平衡螺母不能再动。3、取砝码时一定要用镊子。4、往盘里加砝码应先估计被测物的质量,再从大到小加砝码,当加到最小一个砝码时太重了,则应改用移游码。5、游码的读数是读游码的左边所对标尺的刻度值。 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A.不能超过称量(天平的称量=所配砝码总质量+游砝最大读数)。 B.取砝码要用镊子,并轻拿轻放。 C.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3.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的国际主单位是 kg/m3 ,通常用字母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ρ=m/V。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一般不变,不同种物质一般不同,会查密度表。 4.要测物体的密度,应首先测出被测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然后利用密度公式ρ=m/V求出密度值。对于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或量杯进

行测量。用量筒量杯测体积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相平。1L=1dm3 1ml=1cm3 1g/cm3=1000kg/m3。 5.水的密度是1.0×103kg/m3,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m3的水的质量是1.0×103kg。 密度的应用:(1)利用公式ρ=m/V求密度,利用密度鉴别物质。 (2)利用公式m =ρV求质量。(3)利用公式V =m/ρ求体积。 6.长度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国际主单位是m。 7.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8.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用公式表示: v=s/t ,速度的主单位是m/s。 9.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且物体间的力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是①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②改变物体的形状。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实验室常用的是弹簧测力器。弹簧测力器的工作原理是:弹簧的伸长跟所受的拉力成正比。(在弹性范围内) 10.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叫力的图示法。要会画力的示意图。 11.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重心。 12.重力跟质量成正比,它们之间的关系是G=mg,其中g=9.8N/kg。 13.求两个力的合力叫二力合成。若有二力为F1、F2,且方向相同,则合力为F= F1 + F2方向与两力方向相同。若两力方向相反,则合力为F=∣F1 - F2∣方向与大的力方向相同。

初中物理基础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物理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 2.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 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 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它们关系是: 1km=1000m=103m;1dm=0.1m=10-1m 1cm=0.01m=10-2m;1mm=0.001m=10-3m; 1um=10-6m;1nm=10-9m。 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 分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时,零刻度线要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不要用磨损 ..的零刻度线); (3).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靠被测物体,尺的位置要放正;(4).读数时视线要与正对刻度线,不可斜视;(5).在读数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4.在实验室里常用量筒、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它们常用毫升做单位,1毫升=1厘米3;测量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液面的凹形底部(或凸形顶部)相平。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 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2) 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 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如: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 (3) 平移法:方法如图 (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c)测铅笔长度。 (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7.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8.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九年级上册物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最新整理】

第十三章内能 本章知识结构图: 一、分子热运动 1.分子热运动: (1)物质的构成: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无论大小,无论是否是生命体,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 (2)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比如墨水在水中扩散等等。 a.扩散的物理意义: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表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b.扩散的特点:无论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发生扩散时每一个分子都是无规则运动的。 (3)分子的热运动 a.定义: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无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是什么形状、温度是高还是低都是如此。因此,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b.影响因素: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2.分子间的作用力: (1)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它们是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是斥力变化要比引力变化快得多。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如图:

(2)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二、内能 1.内能: (1)定义: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分子动能:分子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其大小决定于温度高低。分子势能:分子由于存在相互作用力而具有的能,其大小决定于分子间距。单位是焦耳(J)。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无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是什么形状、温度是高还是低都是如此。因此,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3)同一物体的内能的大小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具有的内能就越多。但不同物体的内能则不仅以温度的高低为依据来比较。 (4)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分子的个数、分子的质量、热运动的剧烈程度(温度高低)、分子间相对位置。 2.物体内能的改变: (1)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做功: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通过做功实现转化。 热传递:内能在不同物体间的转移。

运动与力知识点总结初中物理

运动与力知识点总结初 中物理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运动与力 一、力 (一)、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和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1、力的性质:相互作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必定同时存在) 2、力产生的条件:至少有两个物体存在。 3、力作用的方式:接触或不接触。 (二)、力的单位 1、力的单位是牛顿N 2、力的感性认识:拿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1牛。 (三)、力的作用效果 1、使物体发生形变 2、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四)、力的三要素和表示方法 1、力的三要素(决定力的作用效果):大小、方向、作用点 2、力的表示方法:带箭头的有向线段(矢量) (五)、三种力 1、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重力:万有引力(由于地球吸引使物体受力);方向竖直向下(指向地心);重力作用点使重心(物体几何中心) 3、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 二、运动和力

(一)、机械运动的概念: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或者一个物体的某些部分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随着时间而变化的过程叫做机械运动。 涉及的公式:v=s/t (二)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力时,总保持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注意: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非维持运动的原因。(三)、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能量守恒,前后联系) 惯性大小只与物体本身的质量有关,惯性是物体的性质,永远存在。(四)、二力平衡 等大、反向、共线 注意: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定律的区别 (五)、力的合成(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 某个力的作用效果=另外两个力的作用效果 这个力叫做另外两个力的合力 求合力的过程叫做二力合成 (五)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初二物理知识点汇总

初二物理知识点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 1、物理学史研究光、热、力、声、电等形形色色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2、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来源 3、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km=1 000m lm=l0dm ldm=l0cm lcm=l0mm 1mm=1 000μn lμm=1 000nm 4、长度测量结果的记录包括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5、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误差。误差产生的原因:①与测量的人有关;②与测量的工具有关。任何测量结果都有误差,误差只能尽量减小,不能绝对避免;但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①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②采用更合理的测量方 法; 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6、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时间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常用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h=60min lmin=60s 7、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指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就停止;振动发 声的物体叫声源 2、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气体中传播最慢。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为340m/s。 3、声音的三个特性: (1)音调:人耳感觉到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响度的大小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音色:又叫音品,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4、频率的高低决定音调的高低;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响度。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是Hz,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超声的应用有:超声波粉碎结石、声纳探测潜艇、鱼群,B超检查内脏器官。 5、乐音与噪声: 乐音:悦耳动听、使人愉快的声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噪声:使人们感到厌烦、有害身心健康的声音;是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人们用分贝来划分dB声音的强弱的等级。 6、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是:吸声、隔声、消声;即在声源处、在传播途径和在接收处控制。 7、声的利用:(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渔民利用声纳探测鱼群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如某些雾化器利用超声波产生水雾 8、回声:声音在传播途径中遇到碍物被返射回去的现象,叫回声。如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晚0.1s以上,人耳能把他们区分开,否则回声会与原声混在一起会加强原声。利用“双耳效应”可以听到立体声。 第三章:光 一、光的传播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换算:1m/s=3.6km/h 。 一、力的作用效果?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5、力的测量: 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2)弹簧测力计: 实验室测量力的工具?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7、力的表示法 二、惯性和惯性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⑴牛顿第一定律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⑴定义:物体保持原来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3.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4、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 受非平衡力,合力不为0?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三、功 1、力学中的功 ①做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

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②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③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有力无距离、有距离无力、力和距离垂直.?2、功的计算:?①物理学中把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②公式:W=FS ③功的单位:焦耳(J),1J= 1N·m。 ④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②公式中S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强调对应。③功的单位“焦”(牛·米= 焦),不要把力和力臂的乘积(牛·米,不能写成“焦”)单位搞混。 3.功率 ①物理意义: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②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 做功率 ③公式:P=W/t; P=FV ④国际单位单位:瓦特(W)、 其它常用单位:千瓦(kW)兆瓦(KW) 1W=1J/s1kW=103W1MW=103KW 四、机械效率 1、有用功和额外功 ①有用功定义:对物体所做的功是有用的,有用功是必须要做的功。?例:提 升重物W有=Gh ②额外功: 额外功定义:提升重物时,不可避免要对动滑轮做功和克服绳与轮摩擦做功,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例:用滑轮组提升重物W额=G动h(G动:表示动滑轮重)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详解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基本概念概要 一、测量 ⒈长度L:主单位:米;测量工具:刻度尺;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光年的单位是长度单位。 ⒉时间t:主单位:秒;测量工具:钟表;实验室中用停表。1时=3600秒,1秒=1000毫秒。 ⒊质量m: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主单位:千克;测量工具:秤;实验室用托盘天平。 二、机械运动 ⒈机械运动:物体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 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运动必须选取另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⒉匀速直线运动: ①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a 比较在相等时间里通过的路程。b 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需的时间。 ②公式:1米/秒=3.6千米/时。 三、力 ⒈力F: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牛顿(N)。测量力的仪器:测力器;实验室使用弹簧秤。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改变。 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要作标度;力的示意图,不作标度。 ⒊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和质量关系:G=mg m=G/g g=9.8牛/千克。读法:9.8牛每千克,表示质量为1千克物体所受重力为9.8牛。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⒋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线上。 物体在二力平衡下,可以静止,也可以作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⒌同一直线二力合成:方向相同:合力F=F1+F2 ;合力方向与F1、F2方向相同; 方向相反: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大的力方向相同。 ⒍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接触面材料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7.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四、密度 ⒈密度ρ: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公式:m=ρV 国际单位:千克/米3 ,常用单位:克/厘米3, 关系:1克/厘米3=1×103千克/米3;ρ水=1×103千克/米3; 读法:103千克每立方米,表示1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3千克。 ⒉密度测定:用托盘天平测质量,量筒测固体或液体的体积。 面积单位换算: 1厘米2=1×10-4米2,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声现象基础知识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重点:1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振动可以发声 要点: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发生物体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 疑点:1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2 “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 定义:1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2 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 要点:1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2 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 3 真空不能传声 重点: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因为物体的振动,

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 三:声速和回声 定义: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要点:1 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2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3 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4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重点: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拓展: 1 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 ①回升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17m远 2 回声的作用: 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一:怎样听到声音 定义: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它途径将震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 要点: 1 人耳的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 2 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 难点: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拓展:听到声音的条件: ①听觉系统正常;②物体的振动频率达到人耳的听觉范围;③声音有足够的响度;④有传播的介质 二:骨传导和双耳效应 定义: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梳理(全)

力学 一、引入:现实生活中的推、拉、提、举、压、吸引、排斥都是力作用的一种体现;科学归纳法 让我们想一下,是不是都有两个物体呢? 二、力的概念: 1.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通常用字母F表示;(F还表示什么) 2.其中施加作用力的叫施力物体;受到作用力的物理叫受力物体;P101 指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是不是感觉似曾相识,(机械运动的定义是什么,单个物体是否能确定在运动) 4.力与运动是密不可分的,在早些年亚里士多的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后来牛顿给推翻了。 5.思考问题: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单个物体不存在力;单个物体是否会有力的产生? B.不接触的物体也是可以产生力的作用;例如重力,磁铁的磁力; C.彼此接触的物体,如果没有推、拉、提、举、压、吸引、排斥也不会产生力的作用;接触无力 D.注意:除了不接出的力以外,其余的力都是相互接触的物体相互作用发生的; 经典例题,电灯吊在天花板上,施力物体是谁?天花板,灯绳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一个巴掌拍不响、用力压桌子等会感到力彼此相互作用; 2.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关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分别同时作用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没有先后之分; 4.根据这个原理,受力物体是否而是施力物体; 重点:一个物体在施力的同时,也受到一个反作用力,因此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在指明该物体是施力物体还是受力物体的,必须指明对哪一个力而言。 四、力的作用效果; 1.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两种状态,其一是速度发生改变,其二是方向发生改变;踢足球,打篮球,骑自行车,刹车,跑步等 2.可以改变物理的形状,简称形变;捏橡皮泥,拉皮筋,掐皮肤等; 3.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我们可以反推是否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骑车越来越慢。足球越滚越慢等,汽车加速; 五、力的三要素: 1.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力气大的能提起更重的物体; 2.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弹簧用力下压与上拉效果明显不同; 3.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推木块,推上部容易翻到,推下 部可以做滑动; 总结: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及作用点; 问题:如果要使两个力完全相同,则需要什么条件? 4.力的示意图:指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并 标记出力的作用点。 a)明确研究对象; b)找准并画出力的作用点;在题干中,我们要把多个力的作用点 给并点 c)从力的作用点起,画一条长度适当的线,并标记好箭头 d)在箭头旁边注明力的符号,数值大小和单位; 5.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6.牛顿苹果掉脑袋上的人,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光的散射、运动三大定律等;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特详细)

初中物理知识点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光现象知识归纳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5.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平面镜成像特点:(1)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7.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8.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

八年级物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2.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 3.长度的单位关系是: 1千米= 103米;1分米= 10-1米, 1厘米= 10-2米;1毫米=10-3米 人的头发丝的直径约为:0.07 mm地球的半径:6400 km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 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 到分度值的下一位;(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5.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 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2)辅助法:方法如图: (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c) (3) 6.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是秒表。在国际单位中时间的单位是它的常用单位有小时,分。1h= 60 min= 3600 s. 1 2叫参照物. 3 4 5 6v=s/t 7这就是8.秒表。 1 2 3而在液体传播又比气 4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色、音调、响度。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3)音色:不同乐器、不同人之间他们的音色不同 5.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强弱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环境,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分贝;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分贝。 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人教初中物理第七章力知识点大全

人教初中物理第七章力 知识点大全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知识点1:力 1.概念: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叫做力。 2.特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单位和表示符号: (1)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N)。托起一个鸡蛋大约是1N。 (2)力的表示符号:F。 4.补充: (1)一个力的产生必须有两个物体,即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同时存在。 (2)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3)力的作用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接触力:推力、拉力、阻力、摩擦力等),也可以发生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非接触力:磁力、重力)。 知识点2:力的作用效果 1.意义: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力的存在。 2.力的作用效果有两种: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或由运动变为静止、物体运动的快慢或方向发生改变,都叫做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例子: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住飞来的足球。(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例子:用力压弹簧,弹簧变形;用力拉弓弓变形。 知识点3:力的三要素和表示方法 1.内容: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 作用效果。 2.力的表示方法:画力的示意图。 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表示力的大小,这种图示法叫力的示意图。 知识点4:弹力 1.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如压力,支持力,拉力) 2.产生条件:发生弹性形变。 3.影响因素:物体的弹性形变,产生的弹力越大。(弹力大小的定性) 4.补充: (1)弹性形变: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 (2)塑性形变: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知识点5:弹簧测力计 1.概念: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弹簧测力计。 2.工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 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大。(即在一定 的限度内,弹簧的弹力和与弹簧的形变量成 正比) 3.种类:盒型弹簧测力计、圆筒型弹簧测力 计。 4.补充: (1)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不能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1第一章机械运动 1.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测量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使用前先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2)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4.减小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5.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而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6.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 7.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8.速度的计算公式: 1m/s=h 2第二章声现象 9.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0.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1.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15℃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12.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音色。(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13.控制噪声的途径: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14.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 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 $

15.声的利用: (1)传递信息:例如声呐、听诊器、B超、回声定位。 (2)传递能量:例如超声波清洗钟表、超声波碎石。 3第三章物态变化 16.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17.使用温度计前应先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18.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要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19.物态变化: (1)熔化:固→液,吸热(冰雪融化) (2)凝固:液→固,放热(水结冰) (3)汽化:液→气,吸热(湿衣服变干) (4)液化:气→液,放热(液化气) (5)升华:固→气,吸热(樟脑丸变小) (6)凝华:气→固,放热(霜的形成) 20.晶体、非晶体的熔化图像: 21.液体沸腾的条件:(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知识点汇总

2013最新改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汇总 第十三章热与能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 定义: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只就是扩散的快慢不同,气体间扩散速度最快,固体间扩散速度最慢。 汽化、升华等物态变化过程也属于扩散现象。 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与斥力就是同时存在的。 ①当分子间距离等于r0(r0=10-10m)时,分子间引力与斥力相等,合力为0,对外不显力; ②当分子间距离减小,小于r0时,分子间引力与斥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得更快,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 用力表现为斥力; ③当分子间距离增大,大于r0时,分子间引力与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引力大于斥力,分子间作 用力表现为引力; ④当分子间距离继续增大,分子间作用力继续减小,当分子间距离大于10 r0时,分子间作用力就变得十分 微弱,可以忽略了。 第二节内能 1、内能: 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与,叫做物体的内能。 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内能的单位为焦耳(J)。 内能具有不可测量性。 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①温度: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反之,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却不一定升高(例如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要不断吸热,内能增大,而温度却保持不变),内能减小,温度也不一定降低(例如晶体在凝固的过程中要不断放热,内能减小,而温度却保持不变)。 ②质量: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内能越大。 ③材料:在温度、质量与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材料不同,物体的内能可能不同。 ④存在状态:在物体的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物体存在的状态不同时,物体的内能也可能不同。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与热传递。 ①做功: 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内能与其她形式的能(主要就是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如果仅通过做功改变内能,可以用做功多少度量内能的改变大小。 ②热传递: 定义:热传递就是能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就是焦耳。(热量就是变化量,只能说“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不能说“含”、“有”热量。“传递温度”的说法也就是错的。) 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注意: ①在热传递过程中,就是内能在物体间的转移,能的形式并未发生改变; ②在热传递过程中,若不计能量损失,则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等于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 ③因为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就是能量而不就是温度,所以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降低的温 度不一定等于低温物体升高的温度; ④热传递的条件:存在温度差。如果没有温度差,就不会发生热传递。 做功与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上就是等效的。 第三节比热容 1、比热容: 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