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建设融资问题研究

城市建设融资问题研究

城市建设融资问题研究
城市建设融资问题研究

城市建设融资问题研究

目录

第一章绪论 (4)

1.1研究背景 (4)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3)

1.2.1 国外研究现状 (3)

1.2.2 国内研究现状 (4)

1.2.3 国内外研究的局限性 (6)

1.3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6)

1.3.1 研究思路 (6)

1.3.2 研究方法 (6)

1.4主要内容和框架 (7)

第二章城市建设融资的相关概念与理论 (8)

2.1城市建设融资的含义及种类 (8)

2.2城市建设融资原则及模式 (10)

2.2.1 政府资源融资 (10)

2.2.2 政府信用融资 (11)

2.2.3 项目融资 (11)

2.2.4 资本市场融资 (13)

2.2.5 投资基金融资 (18)

2.3相关理论基础 (17)

2.3.1 商品价值论 (17)

2.3.2 项目区分理论 (18)

2.3.3 公共产品理论 (18)

2.3.4 经营城市理论 (18)

第三章国外城市建设融资先进经验介绍 (21)

3.1美国城市建设融资模式介绍 (18)

3.2英国城市建设融资模式介绍 (18)

3.3德国城市建设融资模式介绍 (19)

3.4日韩城市建设融资模式介绍 (19)

第四章镇江市城市建设融资问题分析 (24)

4.1镇江市城市建设发展概况 (24)

4.1.1 镇江概况 (24)

4.1.2 镇江市城市建设融资现状 (25)

4.2镇江市城市建设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6)

4.2.1 宏观层面问题分析 (26)

4.2.2 具体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9)

4.3镇江市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0)

第五章镇江城市建设融资对策研究 (36)

5.1政府应给予保障 (37)

5.2充分发挥市场机制 (39)

5.3盘活城市存量公共资源 (38)

5.4合理使用城市建设资金 (39)

5.5控制政府风险 (40)

第六章结论和展望 (45)

参考文献 (46)

摘要

城市建设是城市化的载体,是衡量城市经济和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进程一直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长远的战略意义。由于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起点低、底子薄,因此要想要赶上国际城市化进程,需要有大量的资金作为物质保障,于是如何筹措资金以有效的支持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快速发展成为困扰我国城市建设的难题之一。本文希望通过研究城市建设各种融资方式,结合江苏省镇江市城市建设资金筹措实例,提出在解决城市建设资金筹措方面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的方案。

本文介绍了以镇江为代表的我国城市现阶段的城市建设融资的形式和模式,并通过运用商品价值论原理、项目区分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和经营城市理论,综合采用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对现阶段的融资形式和融资模式进行分析,最终得出要突破制约我国城市建设融资的瓶颈,就必须要政府开源节流,增加城市建设资金的直接投入;必须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充分调动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建设的热情;必须挖掘城市现有存量资产,使之产生效益;必须注意风险的控制,量力而为,防止在建设中资金链突然断裂。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市场化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城市的出现在人类历史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但城市化的兴起却是在工业革命后短短的200多年中才出现的。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在此过程中,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城镇用地向农村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先进的城市生活方式和经济因素在乡村开始渗透普及。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化水平每年大约以1%的速度增长,设市城市从1978年的193个发展到2009年的655个,建制镇从2173个发展到19322个,城镇人口由1.7亿增长至的6.2亿,城市化率由17.9%发展至46.6%。

图1-1 我国城市化率水平变化趋势1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45.00%

50.00%

19791982198519881991199419972000200320062009

随着城市化速度日益加快,服务于城市人口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就必须加

快。城市基础设施是服务于整个城市抵御范围内的一个综合系统,有的直接为生产服务,如电厂;有的则为整个城市地域为服务对象,如桥梁、道路。如果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将反过来影响城市化进程,阻碍地方经济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

而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势必需要物质方面的支持,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表明:“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最保守估计需要9万元。”依此测算,“十一五”期间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投资7.7万亿,平均每年投资1.54亿元,而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在“十一五”期间平均实际投资为9080亿,相差6320亿元,这是一个巨大的缺口。

(2)资金的筹措渠道发生了较大转变。我国在1980年前,城市化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于财政拨款。

表1-1 1980年以前财政资金在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1

从1980年后,国家财政拨款占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比例更加越来越少,而银行贷款和自筹资金用于建设的比例越来越大。

图1-2 1981-2009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结构曲线图2

0.0

20.0

40.0

60.0

80.0

100.0

19811984198719901993199619992002200

5

2008

1

、国家统计局,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2002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在面对国家财政投入城市建设资金越来越少,而城市建设需要资金却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城市建设融资构成了一个新的难题。本文希望通过对镇江市城市建设融资问题的研究,找到一些对解决这一难题有所裨益的答案。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早期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基础设施建设是政府职能,它对缓和失业、扩大社会需求有着积极的作用。早在18世纪,现代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亚当.斯密就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中提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是国家重要职责之一,认为国家应“建立并维护某些公共机关和公共设施建设”。上世纪30年代,凯恩斯就在《通向繁荣之路》2、《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3等著作中多次提出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凯恩斯指出政府的投资应主要用于公用设施,如果政府直接投资于生产事业,则会与私人资本发生直接竞争,加速经济危机。凯恩斯这一通过政府干预经济,拉动需求的理论在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为资本主义走出衰退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964年,萨缪尔森在他撰写《经济学》4教材中以灯塔为例,从边际成本的角度出发,认为类似的社会公用事业,应由政府来投资建造。

(2)二战后,以发展经济学派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更加强调基础设施建设对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的关系。发展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强调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必须由政府干预完成,他提出:“基础设施这个具有积聚性特征的领域无疑要求计划化,通常的市场机制不能提供最适合的供给”5。

(3)上世纪80年代后,西方经济学家对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的研究有两个新的特征:

一个新特征是市场的作用重新被人们所重视,如20世纪80年代末,Kirwan 及Antonio Estach等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把市场、竞争、商业化原则、私人部

1、(英)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M]. 商务出版社,2008

2、(美)多恩布什著,沈志彦译,[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著,高鸿业译,[M]. 商务出版社,1999

4、(美)萨缪尔森著,萧深译,[M].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5、(美)罗森斯坦—罗丹,东欧和东南欧国家工业化的若干问题,原载《经济月刊》,[J]. 1943

门参与等因素引入基础设施及投融资的研究,突破了基础设施建设只能由政府提供的传统认识1,美国公共管理专家萨维斯(E.S.Savas)也提出“在政府角色和职能定位上,新理念表现为对政府失灵的认识,表现为政府战线的全方位退却和市场价值的回归,表现为公共服务的市场化”2,世界银行年的研究报告中分析道“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应向以市场为基础的体制转变”3。

另一个新特征是对基础设施投融资理论日益细化、微观化。伊斯特里和雷比岁通过收集28个发达国家历史事件序列数据,证明基础实施是通过增加私人投资的社会报酬率促进经济增长,而不是私人投资本身投资公用事业获得增长,美国经济学家坎宁和费伊把104个国家作为整体,以五年间距对1960至1980年间的国家增长情况进行研究,发现交通运输和电信基础设施对增长率有较大贡献。上述的研究所用的方法用到了微观经济学甚至是计量经济学。在融资方法的研究上也日益细化,莱米.普鲁霍梅从项目区分的角度探讨了投融资主体与渠道的问题,认为城市基础设施的融资可区分为收费和不收费项目,可收费项目投资主体为公用事业公司或政府,不可收费项目的投资者只能是政府。4经济学家彼得.k.内维特和弗兰克.法勃兹提出项目融资是指针对特定的项目而组建的项目公司安排的融资,贷款人在安排贷款时,以该项目的现金流量和经营收益作为贷款的还款来源,以其资产作为贷款的安全保障的融资方式。5

1.2.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城市建设融资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兴起于90年代后期,我国经济有了充分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过程中。1981年,钱家骏、毛立本开创性的引入了“基础结构”概念6,1983年,刘景林从经济联络和基础设施职能两个方面阐述了基础设施及其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7。目前,我国的基础设施融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设施融资主体研究。199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举办的“基础

1、张永刚,对我国城市市政公用事业改革与发展问题的讨论,[J]. 城市管理与科技,2005年第6期

2、(美)E.S.Savas著,周志忍译,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美)Hall Brown,The Financing of Research and Department,[R]. 世界银行,2002

4、李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投融资研究,[D]. 贵州师范大学,2007

5、(美)彼得.K.内维特,项目融资,[M]. 1989第5版

6、钱家骏、毛立本,要重视国民经济基础结构的研究和改善,[J]. ;经济管理,1981年第3期

设施建设国际高层论坛”上指出“民营化是发展趋势”。我国学者王辰在《基础产业融资论》1中认为必需随着市场化改革进程不断调整融资思路,由民间资本参与竞争性、盈利性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主要参与政策性、公益性的基础产业建设。朱会冲、张燎在《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理论与实务》2也认为由于城市设施具有“公益性、社会性、超前性”和“投资规模巨大、建设周期长”等特点,决定了基础设施建设应以政府为主导。姜伟新在《投资领域的积极变化与新形势下的投资政策》3中认为应建立起“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投资体制。

(2)基础设施融资方式研究。主要有许骏等年综合分析了我国基础设施主要融资渠道,建议鼓励企业发行优先股、债券和建立基础产业建设基金4。吕长江等分析了可转换债券的融资原理5;朱学东、杨旭等对基础设施证券化融资展开了探讨6;段正梁提出了统筹各项城市建设收费,成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建立土地收储制度等方式突破融资瓶颈的对策7;李秀辉、张世英提出应鼓励私人企业与政府进行合作,积极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8;王秀云提出在基础设施融资中应改革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组织形式,建立以公用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参与的融资体制9。

(3)基础设施体制创新研究。建设部课题组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投融资主体多元化做出深入探讨,认为投融资体制的创新应集中在基础设施专业银行、专项基金的建设和资本市场融资方面10;霍衍杰认为应逐步实现市场机制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配置作用,推进运营主体的企业化,投资主体的多元化11。肖兴志认为我国现阶段基础设施行业仍具有浓郁的计划经济色彩,应予以改造,同时对部分经济合理性的垄断行业,应加强政府监管,建立起市场准入、价格、质量标准等机制12。

1、王辰,基础产业融资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朱会冲、张燎,.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理论与实务,[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姜伟新,投资领域的积极变化与新形势下的投资政策,[J]. 中国投资,2001年第1期

4、许骏,浅谈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方式,[J]. 金融论坛,2003年第7期

5、吕长江、王克敏,可转换债券筹资分析,[J]. 现代财经,1998年第2期

6、朱学东、杨旭,基础设施融资证券化,[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7、段正梁,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创新研究,[J]. 求索,2006年第6期

8、李秀辉、张世英,PPP:一种新型的项目融资方式,[J]. 中国软科学,2002年第2期

9、王秀云,论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市场化过程中的职能转换,[J]. 中国城市经济,2007年第7期

10、建设部课题组,中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报告,[R].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1、霍衍杰,关于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产业化的思考,[J]. 中国建设报,2003 年第371号

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

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研究 项目背景 城市轨道交通具有容量大、速度快、舒适安全、节能环保等优势,能合理利用城市空间,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交通工具和基础设施之一。然而轨道交通的建设投入需要巨额建设资金,我国传统、单一的政府财政投资方式在面对如此巨大的轨道交通建设资金需求时,已开 始无力承担,同时也限制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 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投融资模式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由以往国家单一投资变为多渠道多元化的建设投资方式。目前国内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投融资模式采用以下四种常见模式: (一)政府财政全部出资模式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正外部效应的存在,轨道交通的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运营商无法产生赢利,无法吸引社会投资。因此传统体制下的轨道交通投资基本上是由政府无偿投入。如北京地铁1、2 号线和天津地铁是计划经济时期修建的,建设资金全部由中央政府承担。(二)政府主导的负债型投融资模式 这种方式是由传统的政府直接对项目全额投资转为部分由政府投入,部分向项目提供信用担保,由企业向银行进行债务融资作为项目的建设投入。在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地铁融资建设中,特别是在地铁建设初期和高速成长时期,这种投融资模式发挥着主要作用。 (三)政府主导的BOT市场化投融资模式 BOT是英文Build - Operate - Transfer 的缩写,通常直译为 “建设一经营一转让”。所谓BOT, —般指在涉及公众利益的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营、移交过程中,由当地政府特许的、由私营的或非政府的财团投资的、以一定期限的经营盈利作为回报的投资模式。 (四)政府主导的PPP市场化投融资模式

PPP是英文“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的简称,即公共部 门与私人民营机构合作模式,是公共工程项目融资的一种模式。中文 直译为“政府民营合作制”,主要指政府部门与民营机构签署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达成伙伴关系,共同完成某些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建设及运营任务。 二、多种投融资模式的比较

政府项目投融资多种模式分析

政府项目投融资多种模式 ——优劣和适用性分析 城市投融资建设的当前形势 城市建设投融资问题是一个困扰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问题,尤其是我国GDP已经连续几年高速增长,当前正面临经济过热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压力,导致国家实施了紧缩性的宏观调控政策,银根和地根的相对收紧,使资金供给的矛盾更加突出。而城市建设对地方经济增长可以产生向前诱发效应、伴随效应、后续波及效应、等多方面贡献。但是,建设速度的加快,投资强度的加大,也使各级政府在财政资金的投入方面捉襟见肘,承受了巨大的资金压力。面对巨大的投资需求,单靠政府财政投入已无法满足建设的需要。长期以来,政府以投资者、管理者和经营者的多重身份全面介入政府投资项目的投资建设管理中,职能交叉,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形成了一种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公共产品生产模式,政府部门并没有完全从城市基础设施及市政公用事业的赢利性领域退出来着重发挥自身的战略制定、决策、指导、监督和公共服务的作用。如何加快政府投资项目融资方式的改革,提高投资效率,广泛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解决大规模集中建设时期的资金供需矛盾,成为了我国政府投资项目建设中的重要问题。

而在我国,政府投资项目又被称为政府工程项目,是指为了适应和推动国民经济或区域经济的发展,满足社会的文化、生活需要,以及处于政治、国防等因素的考虑,由政府通过财政投资,发行国债或地方财政债券,利用外国政府赠款以及国家财政担保的金融组织贷款兴建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通常可以将政府投资项目划分为经营性项目(如项目在运营后有盈利保障的轨道交通、公路、港口、机场、电力、供水、环境卫生设施、垃圾处理系统等基础设施项目)和非经营性项目(如政府办公楼、学校、医院等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 对于基本没有盈利的公益性公共工程(非经营性项目)建设,一般由政府担任投资主体,资金来源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应大力推行代建制,依靠社会专业力量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水平。而对于经营性项目,由于项目的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建设期长,但能获得一定程度的回报,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吸引多元化投资主体,引入私人资金参与投资建设,拓宽政府投资项目的融资渠道。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结构: 一、银行信贷资金。却可能造成政府过度负债,难以为继或因政府财力信用不足,银行怠于放款。 二、土地出让金。但土地资源有限,难以成为长期持续的建设资金来源。 三、吸引社会资金。即市场化融资。

(完整版)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

基础设施产业投资模式 1、BOT及其变种 BOT是“建设—经营—转让”的英文缩写,指的是政府或政府授权项目业主,将拟建设的某个基础设施项目,通过合同约定并授权另一投资企业来融资、投资、建设、经营、维护该项目,该投资企业在协议规定的时期内通过经营来获取收益,并承担风险。政府或授权项目业主在此期间保留对该项目的监督调控权。协议期满根据协议由授权的投资企业将该项目转交给政府或政府授权项目业主的一种模式。适用于对现在不能盈利而未来却有较好或一定的盈利潜力的项目,其运作结构如下图所示。 在BOT模式的基础上,又衍生出了BOOT、BOO等相近似的模式,这些一般被看作是BOT 的变种,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私人拥有项目产权的完整性程度不同:BOOT、BOO与BOT的比较

2、BT融资模式 BT(建设—转让)是BOT的一种演化模式,其特点是协议授权的投资者只负责该项目的投融资和建设,项目竣工经验收合格后,即由政府或授权项目业主按合同规定赎回。适用于建设资金来源计划比较明确,而短期资金短缺经营收益小或完全没有收益的基础设施项目。 (1)适用范围 根据政府面临的任务目标和项目特点,涉及的适用范围总体上讲是前期工作成熟到位、急需投资建设,建设资金回收有保障,但回收时间较长(一般10年以上),资金筹措中长期较好可行,银行融资当前较困难。使用范围内容包括:土地储备整治及开发(BT);城镇供水项目(BT或BOT);污水处理项目(BT或BOT);水电,特别是小水电开发(BT或BOT);河堤整治开发建设(BT);部分水源建设项目(BT)。(2)采用BOT、BT要注意的主要问题和对策措施 采用BOT、BT有助于缓解水利建设项目业主一段时间特别是当前资金困难。但具体操作中存在项目确定、招标选代理业主、与中标者

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第四讲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本章重点: 1、我国传统金融体制的特点 2、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成效和问题 3、什么是公共财政?它有哪些特点? 4、为什么说公共财政是社会主义市场的必然要求? 第一节中国金融体制改革 一、传统金融体制的特征 1、“大一统”的银行制度。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逐步消失,只剩下银行业,而银行业也只剩下中国人民银行,所有从事金融业的部门和机构基本上都是人民银行的下属机构,人民银行同时承担宏观调控和日常金融业务的双重任务,其终极目标是服务于计划经济,是全国的信贷中心、结算中心、货币发行的中心。 2、银行的运作服从于上级指令。银行运行实行行政化的管理方式,体现在金融体制上,就是按行政区划设置机构,即省市设分行,区县设支行,区县以下设分理处。这种与行政管理的职能和层次结构高度一致的组织结构,决定了金融决策是集中经济计划决策的一部分,国家的计划决策对金融活动起支配和导向作用,成为金融决策的依据。 3、简单直接的货币传导机制。所谓货币供给的传导机制是指货币供给的变化对经济运行影响的途径。在以服从指令为运作方式的“大一统”的银行体制下,货币供给的变动直接传统导至实体经济活动,没有任何中间变量。这种直接的货币传导机制对经济活动影响的力度极其有限。 4、直接被动的金融调控方式。在计划经济的三大管理体制,即计划体制、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中,金融体制从属于计划体制和财政体制,计划体制实际处于核心位置,起支配作用。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通过经济计划来进行,信贷计划只是计划指令执行和操作的工具,完全不具备自主运作和调节经济的独立性,也无需独立承担宏观调控经济的重任。 传统金融体制的以上特点决定了要在满足计划经济运作要求的同时,扭曲了我国银行的基本运作方法和货币基本职能,形成了货币供给的倒逼,不利于宏观

新版常见的投融资模式介绍

1.BOT(build-operate-transfer)一个项目投融资建设、经营回报、无偿/有偿转让的经济活动全过程。 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基础设施的经营权有期限的抵押以获得项目融资。一般称其“特许权”,是指政府部门就某个基础设施项目与私人企业(项目发起人为此专设的项目公司Project company)签订特许权协议,授予签约方的私人企业来承担该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融资、建设、经营与维护; 在协议规定的特许期限内,这个私人企业向设施使用者收取适当的费用,由此来回收项目的投融资,建造、经营和维护成本并获取合理回报;政府部门则拥有对这一基础设施的监督权、调控权;特许期届满,签约方的私人企业将该基础设施无偿或有偿移交给政府部门。 很显著的特征就是“权钱交易”:政府赋予私营公司或企业对某一项目的特许权,由其全权负责建设与经营,政府无需花钱,通过转让权利即可获得一些重大项目的建成并产生极大的的社会效益,特许期满后还可以收回项目。 当然,投资者也因为拥有一定时期的特许权而获得极大的投资机会,并相应赚取了利润。所以BOT投资方式能使多方获利,具有较好的投资效果。

2.BT(build -transfer) BT是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来进行非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一种融资模式,BT模式是BOT模式的一种变换形式,项目发起人通过与投资者签订合同,由投资者负责项目的融资、建设,并在规定时限内将竣工后的项目移交项目发起人,项目发起人根据事先签订的回购协议分期向投资者支付项目总投资及确定的回报。 特点与优势: 1. BT模式仅适用于政府基础设施非经营性项目建设; 2.与BOT相比,不存在投资方在建成后进行经营,获取经营收入这个阶段;投资方在项目建成后直接进行移交。

不断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水平

不断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水平 时间:2009年10月25日 09时00分来源:红旗文稿作者:崔保华胡昌升 字号:『大字体中字体小字体』 城市的竞争力来源于城市功能的完善、城市环境的优化、城市经济文化的繁荣,同时更有赖于城市个性和魅力的彰显。现代城市建设要求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一、影响城市竞争力的主要问题 1.城市功能形象定位出现偏差,缺乏个性 进入九十年代后,城市建设快速发展。但一些城市在功能定位上出现偏差,把自身建设孤立于城市集群,忽视与周边城市的关系,不注重功能的衔接配套,未能形成城市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局面;一些城市在形象定位上出现偏差,一窝蜂地建高层建筑,修宽马路大广场,城市建设风貌没有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一些城市在旧城拆迁改造中,不注重历史文化保护,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夷为平地,致使城市的历史文化无法得到传承。遂宁在城市规划和定位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城市功能定位重点不突出,特色不鲜明,发展目标变换过于频繁;在城市形象定位上主题风格和城市主色调不突出,个性不鲜明;规划水平不高,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建筑布局凌乱;等等。 2.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发展基础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功能的完善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基础,一些城市只注重城市规模的盲目扩张和城市外观风貌的打造,而缺乏对给排水、垃圾污水处理等环卫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致使生态环境建设效果不理想,有些甚至导致环境恶化,威胁到城市的健康发展。遂宁城市建设走的是旧城拆迁改造的路子,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条件受到很大限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

城市道路网络体系不够完善;二是城市环卫设施投入不够;三是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四是城市防洪、防震、防空等防灾避险设施不够完善;五是城市公交发展滞后;六是城市绿化水平有待提高;七是城市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 3.城市管理水平不高,缺乏长效机制 城市管理机制不完善,缺乏应有的管理标准、严格的管理制度和长效的管理机制。城市防灾减灾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机制和预案不完善,缺乏前瞻性。城市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执法人员执法水平有待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有待提升。遂宁市在城市管理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管理机制不完善。主要是管理法规不系统;城市供排水、燃气管理等规范性文件还未提上议事日程;对市民的行为缺乏系统的规范性要求和制约措施;城市行业管理部门日常运行管理长效机制不完善,工作中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管理没有实现精细化、经常化、规范化。二是管理体制分工不明确。管理部门之间和城区各片区之间职责分工一方面存在交叉重叠,另一方面存在真空和死角,导致有利的事情大家争着干,无利的事情相互推诿扯皮。三是城市公民素质偏低,市容市貌和秩序方面还存在一些具体问题。如,占道经营等行为时有发生,乱贴、乱画、乱挂行为屡禁不止,城市“牛皮癣”除而不尽,乱停、乱放、乱行等违背交通法规的行为还比较普遍,等等。 二、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对策 1.科学确定城市定位,在城市个性规划上求突破 城市建设必须进行科学规划,制定科学的发展目标,并以此来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规划城市,一是进行准确定位。要注重个性特色,充分考虑城市自然景观、人文历史、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依据城市实际,做到文化特色和现代气息相结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呼应。二是科学编制规划。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按照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的要求,科学编制城市规划。要注重城市定位、生态保护及商贸旅游等配套服务功能,使规划更科学、合理和系统,更具前瞻性和操作性。三是确保规划权威。要建立规划决策执行监督体系,加强规划执法,切实树

浅析财政金融政策助力供给侧改革

浅析财政金融政策助力供给侧改革 1引言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全球金融、经济危机以来,各国都不能独善其身.我国之前通过拉动投资、消费以及出口的方式进行稳定经济增长发展,而这也带来了一段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但是长期发展会导致出现很多的经济遗留问题。而在最近的几年中,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有减缓的趋势,国家也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改善和措施,但这种宏观调控的手段起到的作用并不明显,经济的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的周期变化的问题,而是在经济结构上出现了供应和需求之间的不平衡问题,所以必须要对结构采取变革措施,进行相应经济政策调整,保证经济能够稳定的发展。在过去的一段时间,我国的经济主体是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资本,而这也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在面对新的世界经济局面时,为了跟上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的脚步,就必须在创新和制度改革方面做出变革。而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就是我国在解决经济困局中的关键性改革,能使我国的金融业向综合性服务性目标转型。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定义 供给侧改革就是以市场化为导向、以市场所需供给约束为标准的政府改革,就是改革政府公共政策的供给方式,也就是改革公共政策的产生、输出、执行以及修正和调整方式,更好地与市场导向相协调,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扩大总需求的同时,从生产领域来说,要让优质供给加强,无效和低端供给要减少,有效和中高端供给要扩大,使结构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生产潜能得以提高,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方面,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容 供给侧结构的改革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启动内需,来带动经济发展。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对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的矫正、整合、优化配置经济结构,以提高供给能力来满足需求侧的变化需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体来说,就是用

关于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研究 董国栋

关于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研究董国栋 发表时间:2019-03-25T16:19:09.56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4期作者:董国栋 [导读] 摘要: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及形成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城市社会经济水平提升的重要载体,在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发展进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能够有效实现城市现代化发展。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园林绿化管理服务中心山东滨州 256500 摘要: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及形成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城市社会经济水平提升的重要载体,在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发展进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能够有效实现城市现代化发展。而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为城市基础设施赋予了全新的内涵与特点,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管理,也是保证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主要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城市建设;基础设施 一、基础设施的定义 基础设施是指为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活动所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载体,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和公共生活服务设施等。在现代社会中,基础设施对促进资源集聚、经济规模效应以及促进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交易成本均具有重要作用;基础设施的健全程度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发达的主要标志。基础设施主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不可贸易性。大多数基础设施是具有地域固定性,很难被移动,服务于一个地区或国家,很难通过贸易方式来进行交易或取得。例如高速公路、公园等无法通过贸易,不管是内贸还是外贸的方式来取得。第二,整体不可分性。一般情况下,只有当基础设施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并形成规范的系统才能更好的为民众提供服务。例如自来水厂需要具备供水管网才能提供服务,高速公路形成路网系统才能更好发挥作用,而单条道路如果没有其他道路与之相连时,几乎没有使用价值。第三,基础设施还具有公共物品性。公共物品性是指该产品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当市场机制出现了失灵现象,则由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2.1建设面临的问题 首先,面临的财政资金压力大。深究市政基础设施投资,主要呈现出投资金额大以及效益资金回收难等特点,以此也就决定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主体,即政府部门,一般很少有其他社会上的资金加入其中;其次,无法有效维护市政基础设施。城市的发展得益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除了要保证足够的资金投入以外,在建成之后的运转阶段也要有专门的资金作为保证。然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之后却不注重维护,导致市政设施成为残次品。 2.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内容 首先,水源及给排水系统建设。(1)针对水源的管理与利用;(2)针对给水与污水等资源的整合、供给以及排放等;其次,能源系统建设。(1)针对电力供应以及本地电源的建设;(2)针对燃气而言,在城市中建立一个以清洁安全为根本原则的天然气,并将其在全市区加以覆盖;(3)对于城市供热工作,在城市中全面开展供热,建立几种供热系统;再次,通信系统建设。(1)指城市邮政工作,全面提升邮件传递速度,将城市中的邮政运输能力以及计算机应用水平进行提升,以此实现全网通信实力的提升;(2)电信网络的建设,在城市中加快覆盖网络光纤化,实现宽带化与智能化,建立一个体现通信能力、业务种类丰富的现代化网络;(3)广播电视建设。在电视行业实现网络覆盖,在原来有线电视网的基础上实现与互联网的结合,以此满足人们对电视转播数字化与智能化的需求;最后,环卫、防灾系统。(1)环境卫生建设。遵循减量化、资源化以及无公害化的基本原则,全面控制城市中的生活垃圾,从垃圾的产生源头与传递途径入手,进而全面实现城市垃圾的有效管理;(2)建立防灾系统: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灾为辅构建一个综合性质的防灾、救灾系统。 三、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有效措施 3.1加强环保建设和教育 基础设施建设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环境不仅关系到当代人的利益,也关系到后代人的发展,因此保护环境势在必行。 节能减排对于环境建设至关重要。一是规定企业要将节能减排工作做到位。坚持谁污染谁治理,对未按照规定建设和运行污染设施的企业,个别公开通报,限期整改;二是坚决落实关闭小煤矿、小水泥厂、小造纸厂、化工厂;三是加大节能减排的投入;四是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项目审批问责制、节能减排评价考核制度;五是加快先进节能技术、装备、产品的研发和应用,支持企业开发节能减排新技术。 3.2政府管制体制的改革 政企分离是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实行政企分离的管制体制,企业能够形成以政府为主体的管理体制。政府从经营者变为组织者,提高了政府管制的效率,政府不再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直接干预,从而企业可以按照市场经济法则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实现了企业经营机制的根本性改变。 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一是建立法人责任制,建立投资约束机制,实行全过程负责并承担风险。二是推行建设项目招标制,实行公开招标,择优对承包单位加以选择。 加大公众监督机制。对于那些与百姓相关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广泛听取公众的意见,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参与到城市的建设当中,使民众真正成为城市的主人。 3.3加强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公共交通与城市的关系,如果处理恰当,规划和建设能适度超前,交通将会引导城市的发展,反之,会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研究,就是为了抓住机遇,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加快建设步伐和管理能力的提高,使公共交通在城市总体功能中处于应有的地位,适应城市的发展。 加快公交一体化和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对机动车停放服务实行高收费管理,对临时停放实行更高标准收费。通过静态交通科学管理,限制城市密集地区个体交通的过度使用,倡导使用公交的出行方式。完善公交场站,在人流集散地、商业聚点建设更完善的交通换乘点,完善一些郊县改为市区的公交线路的建设,规划和新建各类大型公共场所和连片社区,将公交车站建设作为项目的配套设施同步建设。 3.4完善给排水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城市供水排水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主要应该从下列几方面入手:第一,保证城市水源供应。供应充足正常用水和饮用水,这就

财政金融政策扶持经济

财政金融政策扶持经济 摘要: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合作经济是组织个体农民、个体工商户及中小发展经济、参与市场竞争的有效组织形式。美国、日本、德国等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明确信用社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法人,免征税收。 一、国外财政对农村金融扶植政策的借鉴 (一)各国把合作金融作为农业金融制度的基础 美国、德国、日本和法国等许多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合作经济是组织个体农民、个体工商户及中小发展经济、参与市场竞争的有效组织形式。合作金融的参加者多是社会中低收入阶层和贫困阶层,是市场竞争中的弱者。美国、日本、德国等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明确信用社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法人,免征税收。 信贷决策以基层信用社为主,资金清算以上层信用社为主。最基层的信用社是信贷决策的主体,上一层次的合作银行或联合社不进行干预,中央合作银行或中间层次的合作银行则发挥“信用社的信用社”作用,为基层信用社提供资金清算和融资服务,主要是解决“小”信用社普遍面临的两大问题:一是单个信用社法人主体没有像大商业银行一样庞大的分支机构,缺乏自己的结算络,业务受到限制;二是单个信用社规模小,如果备付金过多,影响信用社的盈利水平;备付金过少,容易发生资金流动性不足问题。这样,基层信用社和上一层次的信用社就形成了有效的业务合作关系。 (二)财政扶植农村金融进而间接补偿农业成为重要通道 各国政府制定了一整套扶持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金融的政策和措施。由于财政的力量是有限的,各国政府制定农业金融法规,建立农村金融制度,对公营的农村金融机构进行直接管理和监督,并通过他们贯彻农村金融政策。同时,为了保障农业信贷资金的投入,许多国家都建立了比较发达的农村金融体系,除了政府的银行,也有私人银行、农村信贷协会和农村信用合作社,还有非正式金融组织。政府通过税收、补贴、担雹基金、信贷政策和利率等手段进行调控,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农业信贷的资金总量,支持农业开发项目和农业现代化。 各国政府通过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其目的是以农村金融为渠道,把财政的补偿输导给农村经济。通常采取的方法有税收优惠、利差补贴、提供低息和无息贷款资金、提供担保等等。例如,财政贴息后,银行执行低利率的政策,目的是降

对我市城市建设的几点建议

对我市中心城市建设的几点建议 城市是现代经济的载体,城市现代化水平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城市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商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建设,把城市建设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促进了城市建设迅速发展,尤其是黄沙路、江滨路、丹江公园、王源大桥、金凤山公园、西片路网工程等一系列城建重点项目的相继建成,使商洛中心城市框架明显拉大,生态环境显著提高,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是,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应该看到我市的城市建设事业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 1、新城建设突飞猛进,旧城改造相对滞后。旧城处在城市中心位置,如果不同步改造,会严重影响城市的品位。比如,与黄沙路紧邻的牛斜村,地处城市西片重要位置,多年来,道路损坏严重,坑坑洼洼,下雨集水,给群众出行和上学学生带来很多不便。很显然,处在城市中的村庄已成为城市脏、乱、差的集散地和城市管理的盲点、弱点、难点,大煞城市的风景,

也影响所在村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很不协调。 2、重建设,轻管理,造成城建设施破坏严重,城市脏、乱、差的现象不能根除。主要原因:一是管理的经常化程度不够,造成平时管得松,检查一阵风,这种做法不仅不能解决城市的脏乱差,反而影响市民的正常生活,群众对此十分反感;二是城市管理的规章不健全,管理部门重权轻责,服务意识较差。三是执法人员素质不高,不能文明执法,群众意见较大;四是缺乏必要和有效的监督,依法治市的意识不强,存在着重建轻管和以建代管的思想倾向。 3、公厕是城市建设重要的配套设施,从目前建设状况看,数量明显不足,且存在布局不合理,设施过分简陋,管理不到位等突出问题,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市内新辟的小区和新开发的园区,内外没有设计和建设公厕;一些商场没有向公众开放的厕所;城乡结合部位、城中村、经济比较发达的村庄居住着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但却找不到公厕;一些绿地非常可人却没有公厕。住宅小区一般自主开发,开发商不愿建公厕。 4、市民素质不高,文明意识不强。表现为随地吐痰、甚至随处大小便、乱扔果皮纸屑、乱倾倒垃圾、毁坏市政设施的现象比较严重。 为了加大工作措施和力度,不断提高城市的整体服务功能。本人通过调查研究,查阅有关城建资料,经过认真思考,

上海轨道交通建设投融资模式探讨剖析

第4期(总第122期) 中国市政工程 CHINAMUNICIPALENGINEERING No.4(SerialNo.122) Aug.2006 2006年8月 上海轨道交通建设投融资模式探讨 金卫忠 (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上海200031) 摘要:随着上海轨道交通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借鉴国外轨道交通融资方式,将政 府主导的投融资体制逐步推向市场。在“一体化”的模式下,明确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上海轨道交通投融资、建设、运营责任主体,通过政府财力支持,在 明确拥有线路投资收益权和相关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根据线路的经济特性来统筹 建设资金的筹措,拓展市场化融资渠道,打通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线路运营收益路径 ,完善资产再融资的融资链条,从而实现轨道交通建设的良性循环发展。 关键词: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中图分类号:F5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55(2006)04-0074-02 1上海轨道交通的未来发展和挑战 根据规划,上海“十一五”期间将新建10条轨道交通线,长度近400km。总投资超过1600亿元。预计到2010年,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建成后其客运量在公共交通客 运量中的比重将提升至35% ̄40%,日均客流量将从目前的130万人次增加到6 00万人次。 因此,选择适当的模式,实现投融资体制由政府主导向逐步市场化过渡,是解决未 来轨道交通建设资金瓶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必然选择。 号线、五号线、四号线项目公司,直接持有二号线,基本统筹了上海轨道交通建设 进度与建设资金的落实。 2)投融资方式及金额:轨道交通一号线总投资57.44亿元,其中资本金投入54. 64亿元,占95%,商业贷款约3亿元,占5%。轨道交通二号线总投资111.58亿元,其中资本金投入77.08亿元,占69%, 外国政府贷款34.5亿元,占31%(久事和城投公司出面借款及偿还)。轨道交通 五号线总投资31.25亿元,全部为资本金投入。轨道交通三、四号线总投资225.6亿元,资本金投入71亿元,约占31%,其余为项目融资。 2轨道交通建设投融资回顾 2.1上海已建成轨道交通线路投融资状况

投融资模式及三大城市开发模式

城市开发模式 政府利用自己对土地、信息、政策等的垄断,通过合理的运作,从社会筹集资金。 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作为一种源自城市规划的城市经营方式,已经被西方国家的城市政府广为采用。所谓TOD,就是政府利用垄断规划带来的信息优势,在规划发展区域首先按非城市建设用地的价格征用土地,然后通过基础设施(主要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引导、开发,实现土地的增值。政府基础设施投入的全部或主要部分是来自于出售基础设施完 善的“熟地”,利用“生熟”地价差平衡建设成本(燕菁, 5667 )。TOD模式运用成功的关键是在于政府行动领先于市场需求,只要判断准确、运作得当,对城市边缘的“生地”进行TOD的先期投入,其成功的可能性和回报率要远远超过现有建成区的“熟地”。基于TOD模式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是一种全新的概念,最近市正以此理念重新规划新轨道交通线路的走向和建设时序。 SOD(Service-Oriented Development)是近年来我国城市规划与建设中产生的一种新方式。所谓SOD,就是通过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引导的开发模式,即城市政府利用行政垄断权的优势,通过规划将行政或其他城市功能进行空间迁移,使新开发地区的市政设施和社会设施同步形成,进一步加大“生熟”地价差,从而同

时获得空间要素功能调整和所需资金保障。一个成功的经典案例,是当年市政府出让了老城区用地,而率先进入新区,实现了城市功能转移、空间疏解与优化、政府财政状况改善等多重目标。此外还需要指出的是,SOD尤其是以政府为核心的行政中心转移,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示效应和心理预期效应,是无法衡量的。 AOD(Anticipation-Oriented Development)即规划理性预期引导的开发模式,这是一种城市规划—城市经营整合概念,是一种城市经营的新手段。如果说, TOD是政府利用垄断规划信息带来的优势而进行城市经营。AOD则是政府充分利用发布规划信息的诱导作用来进行城市经营。政府通过预先发布某些地区的规划消息,公开相关信息,来激发、引导市场力量进行先期的相关投入,以尽快形成与规划目标相一致的外围环境和所需氛围,以便于政府在最为适合的时机,以较小的投入即可实现原先的规划建设意图。例如,在“城市发展概念规划中”,针对未来远期要形成的CBD地区,就提出导入 AOD的概念:在钱江新城南岸(未来CBD核心区)以低廉的土地价格预征土地,并向社会明确发布政府未来的规划意图信息,以形成强大的社会心理预期,引导开发商在周边地区进行相应的开发,促使CBD所需的配套环境和氛围尽快形成。届时待建设时机与项目储备成熟,政府再进行CBD 核心区的开发就是水到渠成了,一定也可获得高额的土地资金回报。

第七章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

第七章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 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健全规划建设体制机制,推动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发展,增强文化魅力,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城市管理,建设和谐宜居、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现代城市。 第一节加强城市规划管理 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的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推动城市规划由扩张性规划逐步转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规划。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优化城市形态和空间布局,划定每个城市的增长边界,科学确定开发强度,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加强对城市发展战略的研究,高标准、高水平编制各类规划,形成统一衔接、功能互补、相互协调的规划体系。完善城市规划编制修编机制,提高相关部门、专家和公众参与程度,全面推行城市规划公开公示制度。按照统一规划、协调推进、集约紧凑、疏密有致、环境优先的原则,加强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管制,合理控制开发强度,统筹规划中心城区改造和新城新区开发,改善城乡结合部环境,优化调整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加强规划实施全过程监督监管,严格实行规划实施责任追究制度。实行建筑质量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强化建筑设计、建筑市场、建筑施工、建筑监理、建筑材料、装修装饰等全流程质量管控。推进城市规划管理重心下移,赋予县(市)更大的管理权限。 第二节推动新型城市建设 顺应现代城市发展新趋势,推动城市绿色发展,提高智能化水平,增强历史文化魅力,全面提升城市内在品质。 建设节约型城市。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和能源等资源,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长效机制。调整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和投资强度,到2020年,城市人均用地基本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活动,推广普及先进适用的节水工艺、技术和器具,全面实行阶梯水价制度,创建一批国家和省级节水型城市。严格城区自备井管理,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不得新建自备井,逐步关停原有自备井。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发展,大力发展城市集中供热、热电联产,推动分布式能源应用,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实施绿色建筑行动计划,严格绿色建筑标准,推广应用绿色建材,继续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积极推进建筑工业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集聚区循环化改造,实现能量梯级利用、资源综合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创建一批国家和省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园区和企业。

常见投融资模式介绍

常见投融资模式介绍 1、BOT及其变种 BOT是“建设—经营—转让”的英文缩写,指的是政府或政府授权项目业主,将拟建设的某个基础设施项目,通过合同约定并授权另一投资企业来融资、投资、建设、经营、维护该项目,该投资企业在协议规定的时期内通过经营来获取收益,并承担风险。政府或授权项目业主在此期间保留对该项目的监督调控权。协议期满根据协议由授权的投资企业将该项目转交给政府或政府授权项目业主的一种模式。适用于对现在不能盈利而未来却有较好或一定的盈利潜力的项目,其运作结构如下图所示。

在BOT模式的基础上,又衍生出了BOOT、BOO等相近似的模式,这些一般被看作是BOT的变种,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私人拥有项目产权的完整性程度不同: BOOT、BOO与BOT的比较 2、BT融资模式 BT(建设—转让)是BOT的一种演化模式,其特点是协议授权的投资者只负责该项目的投融资和建设,项目竣工经验收合格后,即由政府或授权项目业主按合同规定赎回。适用于建设资金来源计划比较明确,而短期资金短缺经营收益小或完全没有收益的基础设施项目。 (1)适用范围 根据政府面临的任务目标和项目特点,涉及的适用范围总体上讲是前期工作成熟到位、急需投资建设,建设资金回收有保障,但回收时间较长(一般10年以上),资金筹措中长期较好可行,银行融资当前较困难。使用范围内容包括:土地储备整治及开发(BT);城镇供水项目(BT或BOT);污水处理项目(BT或BOT);水电,特别是

小水电开发(BT或BOT);河堤整治开发建设(BT);部分水源建设项目(BT)。 (2)采用BOT、BT要注意的主要问题和对策措施 采用BOT、BT有助于缓解水利建设项目业主一段时间特别是当前资金困难。但具体操作中存在项目确定、招标选代理业主、与中标者谈判、签署与BOT、BT有关的合同、移交项目等多个阶段,涉及政府许可、审批、标的确定等诸多环节。其中BT方式还存在到期必须回购付款的资金压力。这些都需要注意应对,确定相应的对策措施。 A.完善机制,寻求法律支持 项目的谈判中、签订中、履行中以及转让中寻求法律的支持是客观的需要,这对于项目的健康有序运行十分必要。 ①在项目的谈判中 当采用BOT、BT方式融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应请律师参与商务谈判、起草法律文件、提供法律咨询、提出司法建议等。 如果是通过招标投标方式从优确定投资者。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审查整个招投标过程,特别是对开标过程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现场公证。

ppp五大投融资模式全解析

ppp五大投融资模式全解析 一般情况下,PPP模式是公私合营各种模式的统称。此处是作为一种独立而具体的模式。就此而言,PPP 融资模式主要应用于基础设施等公共项目。首先,政府针对具体项目特许新建一家项目公司,并对其提供扶持措施,然后,项目公司负责进行项目的融资和建设,融资来源包括项目资本金和贷款;项目建成后,由政府特许企业进行项目的开发和运营,而贷款人除了可以获得项目经营的直接收益外,还可获得通过政府扶持所转化的效益。 1 / 36

20世纪90年代后,一种崭新的融资模式-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公共部门-私人企业-合作”的模式)在西方特别是欧洲流行起来,在公共基础设施领域,尤其是在大型、一次性的项目,如公路、铁路、地铁等的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 / 36

PPP模式是一种优化的项目融资与实施模式,以各参与方的“双赢”或“多赢”作为合作的基本理念,其典型的结构为:政府部门或地方政府通过政府采购的形式与中标单位组建的特殊目的公司签定特许合同(特殊目的公司一般是由中标的建筑公司、服务经营公司或对项目进行投资的第三方组成的股份有限公司),由特殊目的公司负责筹资、建设及经营。政府通常与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达成一个直接协议,这个协议不是对项目进行担保的协议,而是一个向借贷机构承诺将按与特殊目的公司签定的合同支付有关费用的协定,这个协议使特殊目的公司能比较顺利地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采用这种融资形式的实质是:政府通过给予私营公司长期的特许经营权和收益权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及有效运营。PPP 模式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第一,PPP是一种新型的项目融资模式。PPP融资是以项目为主体的融资活动,是项目融资的一种实现形式,主要根据项目的预期收益、资产以及政府扶持的力度而不是项目投资人或发起人的资信来安排融资。项目经营的直接收益和通过政府扶持所转化的效益是偿还贷款的资金来源,项目公司的资产和政府给予的有限承诺是贷款的安全保障。 第二,PPP融资模式可以使更多的民营资本参与到项目中,以提高效率,降低风险。这也正是现行项目融资模式所鼓励的。政府的公共部门与民营企业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进行全程合作,双方共同对项目运行的整个周期负责。PPP融 3 / 36

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1)

抓好城市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县政府副县长王洪波 县委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三化”协调发展,把经济做强、工业做大、农业做优、城市做靓、民生做实的基本思路和宏伟目标,给我县城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我们城建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主管城建工作的副县长,如何结合当前全县深化“一创双优”开展“六讲六比两带头”集中活动中,我进行了深入思考,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但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在县委的领导下,重新审视我们的城建工作,进一步理清思路、完善措施,把城市扮靓,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擦亮“名片”,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助推二三五目标早日实现。 一、不断提高对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 城市作为永续发展的地域空间,是经济、文化、生态、人口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其伴随经济发展而发展,反过来,又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何做好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这篇大文章,实现城市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以城市发展带动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综合力的增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经济发展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条件,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对立统一、互为因果的关系。

(一)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1、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其次,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城市建设作为一个扩大投资、推动消费、促进发展的过程,其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活动。通过城市建设,可以带动房地业、建筑业、商业等十几个相关产业的大发展。从经济发展的全局看,城市建设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作用,虽然不直接创造价值,但参与价值的创造。加快经济发展城建必须先行。城市建设的大发展,大变样,对于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环境、吸纳剩余劳动力、促进招商引资具有重要意义。 2、城市建设是经营城市增加财力的重要途径 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并加速向资本的转化,是解决城市建设钱从哪里来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政府通过公开拍卖、挂牌出售等方式,把存量土地资源转化为土地资产,实现土地资产价值,进而形成了对城市土地的再投入。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并加速其向资本的转化,就可以有效地缓解城建资金短缺与加速城市建设的矛盾,切实积聚城市建设、改造资金,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进一步推动城市建设向高起点、大手笔、大投入跨越。财政收入的大幅增加,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房地产建设,虽然这个观点是落后的,却是我县目前情况下的唯一选择,是符合目前发展需要

BT投融资建设模式内涵及定义探讨

BT投融资建设模式内涵及定义探讨 【摘要】 bt模式在我国具体实践中存在两方面的困惑:一方面,学者们在理论上仍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分歧,无法给bt各方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尚未颁布相应的管理办法,在bt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还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让bt各方感到无所适从。本文尝试从bt模式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入手,分析国内外有关法律法规对bt模式内涵及定义的规定,并提出笔者对bt 模式内涵及定义的见解。 【关键词】 bt 内涵定义探讨 一、引言 随着我国工程建设领域投融资体制的改革,一种新型的、利用非政府资本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项目投资与建设的方式,bt模式在我国获得较快发展,一些省市政府也有越来越多的政府投资的工程项目采用bt方式进行融资建设。比如:重庆市朝天门长江大桥、上海轨道交通13号线世博过江段、上海铁路客运站、深圳地铁5号线等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均因采用bt融资方式成功建设。作为一种新型的投融资建设方式,bt模式一方面使得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资金来源多元化的要求

得到了进一步满足,有效缓解了政府重大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投资需求紧张与政府资金短缺之间的矛盾,对我国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另一方面,由于bt模式在我国应用的时间比较短,在操作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对其相关理论和应用研究也不充分,整个行业对bt 模式的认识以及相关立法工作还处在探索阶段,没有专门的法律对bt模式的相关行为进行规范和调整,对bt模式的具体实践造成了困惑。本文拟从bt 模式的具体内涵入手,探索bt模式的定义,以期为广大业内人士正确认识bt模式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进而共同促进我国bt模式的规范化发展。 二、国外bt立法现状 1、菲律宾bot法及其基于安全和战略的bt方式1990年,菲律宾国会颁布了亚洲第一个bot法,即共和国法律,当时只定义了bot、bt两种方式。1994年菲律宾国会重新颁布了bot法,定义了bot、bt、boo、blt、bto、cao、dot、rot、roo共9种方式。该法第1条[c]款定义:“建设—转让——一种契约性安排,项目建议人据此承担授予的基础设施或发展设施的融资和建设,并在建成后将它转让给政府机关或地方政府有关单位,后者按商定的分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