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脊索动物门,圆口纲,鱼纲+作业 2要点

脊索动物门,圆口纲,鱼纲+作业 2要点

脊索动物门,圆口纲,鱼纲+作业 2要点
脊索动物门,圆口纲,鱼纲+作业 2要点

问答题

1.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试加以简略说明。

主要特征:脊索、背神经管、鳃裂

次要特征:腹位心脏、肛后尾、内骨骼

一般特征(与无脊椎动物共有特征):两侧对称、三胚层、真体腔、后口、身体分节(分部)

2.脊索动物门可以分几个亚门、几个纲?简要记述一下各亚门和各纲的特点。

现存脊索动物约有4万1千多种,分属2个类群3个亚门

一、尾索动物亚门

幼体具脊索动物3大特征,但脊索在尾部,变态后消失,神经管退化成神经节,鳃裂终身存在。

二、头索动物亚门

终生存在脊索动物3大特征,脊索纵贯全身,向前伸至神经管前端。

三、脊椎动物亚门

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

少地被脊柱所代替。脑和各种感觉器官在

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

(一) 圆口纲(无颌和成对附肢、脊索终生存在)

(二) 鱼纲(具颌和成对附肢、用鳃呼吸)

(三) 两栖纲(水陆两栖)

(四) 爬行纲(陆生、开始出现羊膜卵)

(五) 鸟纲(全身被羽、前肢特化成翼,恒温)

(六) 哺乳纲(全身被毛、恒温、胎生、哺乳)

3.什么是逆行变态?试以海鞘为例加以说明。

1 从幼体到成体结构更为简单化(失去一些重要器官)的变态称为逆行变态。

2 海鞘逆行变态:躯体前端吸附在其它物体上,尾部(包括肌肉、脊索和背神经管的大部分)逐渐退化,残留的神经系统退化为神经节,眼点和平衡器消失,躯体被被囊所包裹,开始营固着生活。

4.尾索动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幼体具3大特征:脊索、背神经管、鳃裂;

脊索和背神经管仅见于幼体的尾部,而成体退化或消失——尾索动物;

体表被有被囊(一种近似植物纤维素的囊状结构)——被囊动物。

5.头索动物何以得名?为什么说他们是原索动物中最高等的类群?1其脊索纵惯全身并延伸到背神经管的前方,所以叫头索动物。

2因为:.头索动物终身具有发达的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以及肛后尾等典型的原索动物特征。

6.简述文昌鱼的外形和躯体结构。分析文昌鱼形态结构中的原始性、特化型和进步性。

1形态特点:体形似小鱼,3-6厘米,左右侧扁,两端尖,全体粉红色,半透明,平行排列的肌节清晰可见。

2.内部构造

(1)皮肤

表皮层(单层柱状细胞)、真皮层(冻胶状结缔组织)

(2)骨骼

尚未形成真正的骨骼,以脊索为中轴支架。

附肢:仅有不成对的奇鳍(背鳍、尾鳍、肛前鳍)

腹褶:腹面两侧皮肤下垂形成的结构

(3)肌肉

60多对按节排列的“V”字形肌节,主要集中于背部。

(4)消化和呼吸器官

食物随水流经口笠(触须)、前庭、口(缘膜和触手)、咽(内柱、围咽沟和咽上沟)、肠、肝盲囊、肠、肛门、体外。呼吸:水由口、咽、鳃裂、围鳃腔、腹孔(围鳃腔孔)、体外。(5)血液循环

闭管式循环

狭心动物——无心脏,仅具能搏动的腹大动脉。

血液无色,在腹面由后向前流,在背面由前向后流。

(6)排泄器官

数10对按节排列的肾管位于咽壁背方的两侧,与原肾相似。代谢废物通过体腔液渗透进入管细胞,经鞭毛摆动到达肾管、肾孔、围鳃腔、体外。

(7)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背神经管(无脑和脊髓的分化)

周围神经:脑泡发出2对“脑”神经、神经管两侧发出成对的脊神经

感觉器官:脑眼(光感器)、眼点(色素点)、感觉细胞

(8)生殖系统

雌雄异体,生殖腺26对,无生殖导管。

精巢白色,卵巢淡黄色

3.文昌鱼具有一系列原始性特征:无脊椎骨、无头、无脑、无成对附肢、无心脏,终生保持原始分节排列的肌节,以分节排列的肾管排泄等等,是介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

在胚胎发育方面,文昌鱼在一些方面与棘皮动物、半索动物相似,另一方面又与脊椎动物一致,这也说明文昌鱼在两大类动物中处于过渡地位。

7.试绘制文昌鱼的血液循环线图。

8.理解和掌握文昌鱼的胚胎发育各阶段的特征。

受精卵→桑椹胚→囊胚→原肠胚→神经胚

文昌鱼身体前部中胚层以体腔囊法形成(棘皮动物、半索动物),而后部的形成方式与脊椎动物一致(复杂的裂体腔法)。

特征

1.文昌鱼在6~7月产卵,通常产卵和受精都在傍晚进行。卵小而含卵黄少,为均黄卵,卵径0.1mm~0.2mm。

2文昌鱼的发育需经历受精卵一桑椹胚一囊胚一原肠胚一神经胚各个时期,才孵化成幼体。

3受精卵进行几乎均等的全分裂,经过多次细胞分裂后,使许多细胞结成一个形似实心圆球的桑椹胚。桑椹胚在继续细胞分裂的同时,中心的细胞逐渐向胚体表面迁移,从而变成一个内部充满胶状液的空心囊胚,囊胚中的腔为囊胚腔,囊胚上端的细胞略小,称动物极,细胞较大的下端是植物极。

4接着囊胚的植物极大细胞向内陷入以至与上端动物极细胞的内壁互相紧贴,囊胚腔因受挤压而消失,被新出现的原肠腔所代替。原肠腔以植物极细胞内陷处的胚孔与外界相通。此时胚胎已形成内、外两层细胞,分别称为内胚层和外胚层,胚体表面长有纤毛并能在胚膜中进行回旋运动。胚胎发育到这个阶段称为原肠胚。

5原肠胚的后期开始胚体延长、产生中枢神经、胚层进一步分化及各器官系统的形成。原肠胚自前端沿背中线至胚孔的外胚层下陷成神经板,与此相邻的两侧外胚层同神经板脱离,互相靠拢而完全愈合,是将来的表皮部。下陷到表皮内的神经板首先在板的两侧往上隆起成神经褶,然后卷合围成背面留有一条纵裂的神经管,管内为神经管腔。其前端以神经孔和外界相通,后端经胚孔与原肠相通成神经肠管。

6成体时,神经孔关闭成嗅窝,而神经肠管也闭塞不通并在胚孔部形成肛门,此时的胚胎称为神经胚.

9.文昌鱼在动物学上有什么重要地位?

1.文昌鱼终生具有脊索动物的鉴别性特征: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

2.文昌鱼具有一系列原始性特征:无脊椎骨、无头、无脑、无成对附肢、无心脏,终生保持原始分节排列的肌节,以分节排列的肾管排泄等等,是介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

3.在胚胎发育方面,文昌鱼在一些方面与棘皮动物、半索动物相似,另一方面又与脊椎动物一致,这也说明文昌鱼在两大类动物中处于过渡地位。

研究文昌鱼对理解和说明动物的系统进化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10.试述脊索动物的起源。

关于脊索动物起源的假说

主要有:腔肠动物说、环节动物说、纽虫说、节肢动物说、棘皮动物说等。

棘皮动物说:脊索动物与棘皮动物有共同的祖先,在进化中分为两支。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为无脊索动物和脊索动物之间的过度类型。

脊索动物的假想祖先

原始无头类:具有脊索动物的三个主要特征,蠕虫状的后口动物。

原始无头类的发展

一部分进化为原始有头类,进而演化为脊椎动物

另一部分多数被淘汰,仅少数存留并演化为两支,其一为尾索动物,另一为头索动物。

脊椎动物的出现和演化

脊索动物进化的关键阶段

水中的进化

水生到陆生的进化

陆地上的进化

11.为什么说圆口纲是脊椎动物亚门中最原始的一个纲,简述其主要特征。

1.无上下颌。但由于适应寄生或半寄生生活具口漏斗(吸附)、舌上具角质齿和1对“唾腺”(抗凝血)。

2.无成对偶肢。支持奇鳍的为不分节的辐鳍软骨;尾鳍为脊椎动物中最原始的原尾型(内外结构完全对称)

3.脊索终生保留,无真正的脊椎骨。

4. 脑颅不完整:仅相当于高等脊椎动物颅骨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

5.肌肉仍保持原始的肌节排列。

6. 具

7. 没有胃的分化,肠内具螺旋瓣(增加吸收面积)。

8. 七鳃鳗雌雄异体,盲鳗雌雄同体,生殖和排泄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有特殊的鳃囊和内鳃孔,又称囊鳃类

12.七鳃鳗的消化、呼吸系统由什么特点?这些结构和七鳃鳗的生活习性有何关系?

消化系统:

1口漏斗深处为口,无上、下颌。

2口内具小舌,舌上有角质齿,称锉舌。锉舌能上下运动将口开闭。

3七鳃鳗靠口漏斗吸附鱼体,并借口漏斗和锉舌锉破鱼体,吸食血肉,有口腺,分泌物使血不凝固。口后为咽,咽分背腹两管,背管为食道,腹管为呼吸管。

4食道接肠,无胃。肠为直管,肠内有纵走的螺旋状垂膜,称盲沟或螺旋瓣,伸入肠腔,增加消化吸收面积。肠前端腹面具两叶肝脏,但无胆囊、胆管。胰细胞群散布在肝和肠壁上。呼吸系统:

1.呼吸管:口腔后部腹面分出的一支盲管,入口处有缘膜,当食物进入咽部时,缘膜即将呼吸管挡住,防止食物进入呼吸管。呼吸管为一盲管,两侧寄有7个内鳃孔,各通入一球形鳃囊,再经外鳃孔通出体外。

2.鳃囊:球形,由两个孔,内鳃孔(通呼吸管)和外鳃孔(通体外),共有7对鳃囊,其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鳃囊内壁具许多鳃丝,起源于内胚层,为呼吸的本体。

3.呼吸水流进出口:均通过外鳃孔,与鱼不同,鳃囊周围肌肉收缩,水流出,鳃囊弹性复位时,水流入,与口漏斗经常吸附在鱼体有关。七鳃鳗因适应寄生生活,水流皆通过外鳃孔进出而别于鱼类。水进入鳃囊,与鳃毛细血管行气体交换。

习性:七鳃鳗有淡水产,也有海水产。均营半寄生生活,常用口吸盘吸附在鱼类身上,吸食鱼的血肉,给渔业造成危害。

13.七鳃鳗目和盲鳗目有什么重要区别?

七鳃鳗目:

1营寄生或半寄生生活;

2具吸附型口漏斗和角质齿;

3鳃囊7对,当吸附时,水由外鳃孔进出;

4卵小,幼体期长,发育经变态。

盲鳗目:营完全寄生生活;

1无口漏斗;

2皮肤粘液腺极其发达,具4对口缘触须;

3眼退化,隐于皮下;鳃孔1-16对;

4生殖腺在结构上极为特殊,幼体生殖腺前部是卵巢,后部是精巢。成体的性别决定于幼体期两种生殖腺的发育程度。卵直接发育

14.简述七鳃鳗的生活史及幼鳗的变态发育。为什么沙隐虫被认为是

最原始脊椎动物的躯体结构模式?

1.七鳃鳗在生殖季节,均需溯河洄游到江河上游产卵、排精,然后亲体死亡。受精卵沉入

水底,在沙中孵化。经一月左右孵出幼体,称沙隐幼虫,经3-7年变态为成体。沙隐幼虫有许多特征似文昌鱼,如:无口漏斗和角质齿,有上下唇,上唇呈马蹄形,似文昌鱼的口笠;无呼吸管而有内柱,变态后内柱演变为甲状腺。沙隐幼虫的生活方式为钻沙少动,被动滤食,昼伏夜出

2.鳃鳗的幼体为沙隐虫,与成体区别很大,但其有许多特征近似于文昌

鱼。相似的特征如:

(1)有连续的鳍褶沿背侧延伸绕过尾部;

(2)口部具上下唇,上唇大而呈马鞍形,似文昌鱼的口笠;

(3)咽部具围咽沟和内柱,内柱在变态后成为成体的甲状腺,内柱与甲状腺的同源关系在文昌鱼中也得到证实;

(4)有与文昌鱼相同的呼吸和钻泥沙的被动取食方式;

(5)具有似脊椎动物集中的心脏和感觉器官等。

这种近似可能把沙隐虫看成是脊椎动物祖先的模式,也支持了原索动物与脊椎动物密切的亲缘关系、并可能具有共同祖先的观点。沙隐虫阶段将持续3~7年,最终变态为成体。

15.从甲胄鱼与圆口类在结构上的相似性来考虑其进化关系。

圆口类是现存脊椎动物中最低等、最原始的一纲,是由原始有头类发展出的一支没有上下颌的无颌类。

推测圆口动物与古老的甲胄鱼类(寒武纪晚期)具有共同的祖先。

16.鱼类是脊椎动物中最适于水生生活的一大类群。试从他们的形态结构上加以说明。

1体多呈纺锤形,并常覆盖有保护性的鳞片;

2终生生活在水中,以鳃呼吸;

3以鳍运动,不仅有像圆口纲那样的奇鳍,还有成对的偶鳍(胸鳍和腹鳍)。有一对胸鳍和一对腹鳍,偶鳍的出现,大大加强了动物的运动能力,并为陆生脊椎动物的四肢打下了基础。

17.鱼类和圆口类有何异同点,这些异同点说明什么?

1不同点

1鱼纲有下颚、发达单眼、成形脊椎(注意,不是脊索)、鳞片、发达的附肢形态的鳍,而圆口纲没有这些;

2鱼纲多营游动生活,圆口纲多营寄生生活。

2这些说明了鱼纲比圆口纲先进,拥有比圆口纲更加进化的结构。

18.鱼类的鳞、鳍、和尾有哪些类型?

骨鳞:栉鳞、圆鳞、硬鳞;盾鳞。

奇鳍:背鳍、臀鳍、尾鳍;

偶鳍:胸鳍、腹鳍。

原尾、歪尾、歪尾、正尾

19.比较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的骨骼系统,各有些什么特点?

1软骨鱼全部为软骨,但有钙盐沉积,硬骨鱼骨骼已经骨化,但骨化程度相对不高。

2硬骨鱼类和软骨鱼类的脊柱和肋骨的基本结构相似。软骨鱼类脊柱有一连串软骨的脊椎骨关连而成,按体节排列,取代脊索,构成强有力的支持及保号脊髓结构。脊柱分为躯干椎和尾椎两部分;而硬骨鱼类肋骨发达,弯刀形,与躯干椎的横突相关节,以保护内脏。尾椎具有典型脊椎骨的结构,但无肋骨。

3头骨:软骨鱼类头骨可分为保护脑及嗅、视、听等感官的脑颅,和围绕消化管前段、支持颌、舌、鳃的咽颅的两部分;硬骨鱼类头骨骨片复杂化,骨块数多于脊椎动物中任何一纲。

4带骨:软骨鱼类的肩带成半环形,紧位于咽颅后方,横列在身体腹方,不与头骨或脊椎直接相连;硬骨鱼类肩带位置靠前,由伸向背面的肩胛骨、腹面的乌喙骨、上匙骨、匙骨等组成。

5鳍骨:软骨鱼类的鳍骨由基鳍骨、辐鳍骨、和鳍条组成,由近到远依次排列;硬骨鱼类鳍骨背鳍和臀鳍的骨片主要有一系列的深埋于体肌内并插在肌棘或脉棘之间的基鳍骨组成,其上部有不发达的辐鳍骨,每个基鳍骨的上部支持一根棘或鳍条。

20.鱼类消化管的结构是如何与他们的食性相适应的?

答:①口的位置与食性的关系: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口为上位;以底栖生物或附生

在石头上的藻类为食的鱼,口为下位;以中上层食物为主的类,口为端位。

②牙齿与食性的关系:肉食性鱼类牙齿比较尖锐;杂食性鱼类牙齿多呈切刀形,缺刻形,磨形或刷形;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牙齿较细弱或作绒毛状。

③鳃耙与食性:草食或杂食性鱼类,鳃耙短而疏;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鳃耙长而密。

④胃肠与食性:草食、杂食鱼类,胃肠分化不明显,肠管长;肉食性鱼类,

胃肠分明可辨,肠管较短。

⑤消化酶与食性:肉食性鱼类胃液中胃蛋自酶活性较高;非肉食性鱼类胃蛋白酶少,而

淀粉酶、糖原分解酶,麦芽糖酶含量多;捕食甲壳和浮游生物的鱼类,胃内几丁质分解酶活性高。

21.鳔的功能是什么,有什么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1功能:调节鱼体的比重,使鱼体悬浮在限定的水层中,以减少鳍的运动而降低能量消耗,它的机能是通过特有的气腺分泌气体以及卵圆窗或鳔管排放气体而控制的。

2根据鳔与食管之间是否存在相通的鳔管,可将鱼类分为两大类:一为有鳔管的管鳔类,如鲤形目,鲱形目等,一为鳔管退化消失的闭鳔类,如鲈形目等。

3开鳔类:通过鳔管直接由口吞入或排出,或由血管分泌或吸收一部分。

闭鳔类:通过特有的红腺和卵圆区调节鳔内气体。

22.比较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循环系统的主要不同点。

心脏

1动脉圆锥:为心室的延伸,具有主动收缩的功能,属于心脏的组成部分。是一种原始的性状,为软骨鱼及少数硬骨鱼所拥有。

2动脉球:硬骨鱼心室前方的一圆球状构造,无收缩功能,为腹大动脉基部的膨大,不是心脏的组成部分。

动脉、静脉、鳔循环

硬骨鱼类与软骨鱼类的相似

23.简述淡水河海水鱼类肾在调节体内渗透压方面所起的作用。

淡水硬骨鱼类

血液相对于水环境属于高渗体系,必须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同时从外界补偿体内盐分的散失:肾小体发达,鳃上皮具有从水中吸收盐分的细胞。

海水硬骨鱼类

血液相对于水环境属于低渗体系,体内面临失水,必须从外界获得足够的水分,同时排出多余的盐分:肾小体多退化,大量吞海水,过多的盐分通过鳃上皮的泌氯腺排出。血液中积累大量尿素,渗透压大于海水,需要排出多余的水分和盐分:肾脏排尿,多余的盐分由鳃上的泌盐细胞或直肠背面的直肠腺排出。

24.鱼类感觉器官的结构如何适应水生生活?

侧线系统

侧线器官呈沟状或管状,埋在头骨或皮肤下面,由许多小管与外界相通,管内充满粘液。管壁上分布有感觉器,由感受机械刺激的神经丘和感受电刺激的壶腹器官构成。

侧线具有感知水流、确定方位、辅助趋流性定向、感受低频率声波等功能,对鱼类捕食、避敌和求偶等活动中具有主要意义。

听平衡器官

鱼类没有中耳和外耳,只有内耳,位于眼睛的后方,埋藏在脑颅的耳囊内。

内耳由椭圆囊(3个半规管)与球囊(其后方有瓶状囊)构成,这些囊内具石灰质耳石,椭圆囊和球囊内的感觉上皮形成听斑和听嵴。内耳是鱼类的平衡觉和听觉器官。

鲤科鱼类具韦伯氏器,可将鳔内气体的振动传给内耳的淋巴系统,从而产生听觉。

视觉器官

鱼类多缺乏活动性的眼睑和泪腺。

鱼眼具有脊椎动物的基本模式,即3套膜(巩膜、脉络膜和视网膜)和1套折光系统(角膜、水样液、晶体和玻璃液)

鱼类晶体大而圆,没有弹性。

镰状突是鱼类调节视距的特有结构。

鱼类的视觉调节为单调节,即通过镰状突牵引晶体改变晶体和角膜之间的距离来调节视距。

25.简述鱼类的脑和脊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1脑:端脑(嗅脑和大脑)、间脑、中脑、小脑和延脑鱼类大脑腹面的“纹状体”是神经组织集结的区域,为嗅觉和运动调节中枢。

功能

1间脑的一些神经元具有“神经分泌”现象;底部有一个血管囊,是水深度和压力感受器,深海鱼类比较发达。

2中脑是鱼类的视觉中枢,同时与侧线、皮肤、小脑以及延脑发生神经联系。

3小脑是鱼类运动的主要协调中枢,也是听觉和侧线感觉的共同中枢。

4延脑是多种生理功能和感觉中枢(听觉、皮肤感觉、侧线感觉、呼吸中枢以及色素调节中枢)

2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鱼类脊髓由前向后逐渐变细,在偶鳍部位膨大。脊髓分为灰质部(神经元)和白质部(神经纤维)。

功能

1脊髓具有明显的分节现象,每节发出一对脊神经

2脊神经分为背根(感觉)和复根(运动);背根的神经纤维来自皮肤和内脏,复根的神经纤维来分布到肌肉和腺体。

3脊神经的背根和复根在穿出椎间孔之前愈合,形成混合性神经,之后分为3支:背支、腹支和脏支。

26.总结鱼类受精、生殖和发育的几种类型。

受精方式

雄性

输精管是脊椎动物自鱼类才开始出现的生殖导管。

硬骨鱼精巢(成熟时呈白色,俗称鱼白)1对,由精巢外膜形成输精管,输精管与肾脏无任何联系。体外受精。

软骨鱼输尿管则兼有输精管的作用,管的后部膨大成贮精囊,体内受精。

雌性卵巢分两种,游离卵巢(软骨鱼)和封闭卵巢(硬骨鱼)。

游离卵巢(软骨鱼和肺鱼类):表面裸露,不包有腹膜,卵子成熟后排入腹腔,经输卵管腹腔口进入输卵管。

封闭卵巢(硬骨鱼类):外被腹膜形成的卵巢膜包围,并向后延伸变窄成输卵管,成熟的卵落入卵巢腔内,直接输送进输卵管

生殖方式

卵生:体外受精,体外发育(绝大多数鱼类)。

卵胎生:体内受精,体内发育,卵滞留在子宫内靠自身卵黄发育完全后产出。如真鲨科的软骨鱼类和虹鳉等硬骨鱼。

胎生(假胎生):体内受精,体内发育。发育前期卵靠自身的卵黄发育,但后期卵黄囊与母体子宫壁相连形成卵黄囊胎盘,由母体供给后期营养。如星鲨、灰刺魟。

发育方式

27.列举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的形态结构在各个系统的特征。

软骨鱼类

内骨骼为软骨,体被盾鳞;

鼻孔复位,鳃间隔发达;

歪型尾,无鳔,肠内具螺旋瓣;

生殖腺与生殖导管不相连,雄鱼具鳍脚,营体内受精。

硬骨鱼类

内骨骼一般为硬骨,体被骨鳞(少数被硬鳞或无鳞);

口多端位,肠中不具螺旋瓣;

具骨质鳃盖,鳃隔退化;

皮肤粘液腺发达;

多正尾;

多数具鳔;

多数体外受精,卵生,少数发育经变态。

28.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各有哪些亚纲及总目,其主要特征有哪些?熟悉常见的或者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种类。

1软骨鱼类

全头亚纲

体表光滑或偶有盾鳞。鳃腔外被一膜质鳃盖,后缘具一总鳃孔。背鳍2个,第一背鳍前有一强大硬棘,能自由竖立或垂倒。雄性除腹鳍内侧的鳍脚外,尚有腹前鳍脚及额鳍脚。无泄殖腔。

板鳃鱼亚纲

体被盾鳞,鳃裂开口于体表,具有泄殖腔。此亚纲沿两个方向发展:一支保存了迅速游泳的梭形体型(鲨总目);另一支则发展为扁平体型,适于底栖生活、少活动的类型(鳐总目),但鳐类的胸鳍前端与头侧相连,其灵活的扇动是游泳的主要动力。

鲨总目

鳃孔位于头侧(鳃孔侧位);

胸鳍前缘分离不与吻相连;

体常呈纺缍形;

背鳍背位;歪型尾。

硬骨鱼类

腔棘鱼亚纲

脊索发达、无椎体、头下有一块喉板、无内鼻孔、鳔退化;体被圆鳞;偶鳍原鳍型,有发达的肉质基部,鳍内有分节的基鳍骨支持,外被鳞片,呈肉叶状,肠内具螺旋瓣。

肺鱼亚纲

口腔内有内鼻孔、偶鳍内具双列式排列的鳍骨和高度特化的适应于压碎软体动物硬壳的齿板。原始特征:无次生颌,脊索终生保留,具动脉圆锥、螺旋瓣;原型尾。进化特征:具鳔呼吸,原始双循环。

软骨硬鳞鱼总目

本总目是鱼类中古老类群的残余种,除了具有硬骨鱼类的主要特征外,仍留有一些原始性状:体被外覆硬鳞质的菱形硬鳞;心脏具动脉圆锥;肠内有螺旋瓣;尾鳍为歪型尾;具喉板。全骨总目

本总目硬骨较发达,具硬鳞或圆鳞,无喷水孔,鳃间隔退化,肠内螺旋瓣和动脉圆锥退化。包括2目:雀膳目和弓鳍鱼目。

真骨鱼总目

体被圆鳞或栉鳞,骨化程度高;鳃间隔消失,具动脉球;肠内无螺旋瓣;正型尾

2常见的或者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种类

鳇鱼,中华鲟,鲥鱼,刀鲚,凤鲚等

29.鱼类的洄游可分为几种类型?研究洄游有什么实际意义?

答:1某些鱼类在生活史的各不同阶段,对生命活动的条件均有其特殊要求,因此必须有规律地在一定时期集成大群,沿着固定路线作长短距离不等的迁移,以转换生活环境的方式满足它们对生殖、索饵、越冬所要求的适宜条件,并在经过一段时期后又重返原地,鱼类的这种习性和行为叫作洄游。

依据鱼类洄游的不同类型,可分为生殖洄游、索食洄游和越冬洄游。生殖洄游、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是鱼类生活周期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是三者又以各自的特点和不同目的而互相区别。洄游为鱼类创造最有利于繁殖、营养和越冬的条件,是保证鱼类维持生存和种族繁衍的适应行为,而这种适应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并由遗传性固定而成为本能的。

2研究鱼类洄游的规律,不但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在渔业生产上也有重大的经济价值。

30.总结鱼类的起源和进化特点。

鱼类是低等的水栖脊椎动物,是属于有颔脊椎动物。从整个动物演化的情况来看,

脊椎动物是从无脊椎动物演化来的,有颌类是从无颌类进化而来。

在泥盆纪时代,鱼类就出现了四大类:棘鱼类、盾皮鱼类、软骨鱼类及硬骨鱼类。

一、棘鱼类在地质年代上是出现最早的鱼类,化石出现在志留纪,最初发掘出来的棘鱼化石仅仅是一些棘和鳞片,到泥盆纪时,已达最高峰,化石也较完整。棘鱼是原始有颌类的一种,上颌(腭方骨)与下颌相咬合,体长仅是几厘米的小鱼,如梯棘鱼。

棘鱼曾一度被划为盾皮鱼类的一种,是由于它的细密的鳞片和头上的小骨板,现在对这点还有不同的看法。也曾经把棘鱼类划为软骨鱼类,是因为它有歪尾。现在更多的人认为棘鱼接近硬骨鱼类的祖先——古鳕鱼类,是因为它的鳞片、部分骨化的骨骼及鳃盖等这些特征。

二、盾皮鱼类体外被有盾甲,盾皮鱼类由此而得名。有颌(有典型的下颌和与头骨愈合在一起的上颌),有成对鼻孔,偶鳍和歪型尾,骨骼为软骨。它是在志留纪与泥盆纪时期,沿着和早期的鲨类与硬骨鱼类不同的进化路线发展起来的有颌脊椎动物。随着泥盆纪的结束而退出历史舞台,只少数延续到石炭纪。

三、软骨鱼类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从有化石记录开始以来,就已明显的表明,它们是两个系统,从两股道上发展来的。盾皮鱼类是软骨鱼类的近亲,棘鱼类则是硬骨鱼类的近亲。由于软骨不利于保存化石,除少数情况外,保留下来的大多是一些牙齿和鳍刺。软骨鱼早就分为两个支系:一支为鲨鳐类;另一支则为全头类。

四、硬骨鱼类一般认为从棘鱼发展而来。从最早的化石记录开始就分成两支:一支为辐鳍类,发展为现代硬骨鱼类的主体;另一支是肉鳍类,由其中的总鳍鱼类演化出陆生脊椎动物。

.3

第二节 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

第二节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文本编辑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文本的编辑方法,掌握文字的设置与修饰。 2.掌握文本框和图片的插入与修饰的方法 3.段落的设置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加深所学知识的印象,巩固学习成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气,感受Word在生活的实际应用。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文本编辑的方法;文字的设置与修饰; 难点:段落设置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网络控制系统、足量的电脑、练习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 五、教学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引言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Word中窗口的基本操作及汉字的输入方法。谁能说一说。 简单提问:(如文件在哪保存?女字用智能ABC如何输入?) (二)讲授新课 学生看一段已经排版好文稿,复习输入法的操作。 如果我们要对其中的一部分文字做修改,该怎么操作呢? 1.文本编辑的方法 1)插入文字:①用键盘移光标到插入文字处;②在插入文字处单击鼠标光标。 2)输入特殊符号:①插入→符号;②右键—>快捷菜单中“符号” 3)删除不需要的文字:按DELETE键删除光标后面的字符;按退格键删除光标前面的字符。4)选定一段文字:单击段首选取中当前行;双击段首选中当前段;三击段落任意处选中当前段。 5)移动或复制一段文字 移动:选定文字—>剪切→选定目标位置→粘贴(或用鼠标选定直接拖动到目标位置)复制:选定文字—>复制→选定目标位置→粘贴(或用鼠标选定按Ctrl键直接拖动到目标位置) 6)查找或替换某些文字 查找:编辑→查找→查找内容→查找下一处 替换:编辑→替换→查找内容、替换为→查找下一处→替换(全部替换) 2.文字的美化 1)改变字号、字体和颜色:单击工具栏上的字号、字体和颜色按钮。 2)改变文字的格式:加粗、倾斜、下划线、字符边框、字符底纹、字符缩放。 3)使文字产生特殊效果:格式→字体(字体、字型、字号、着重号、效果)→动态效果 4)改变字间距:格式→字体→字符间距 5)改变文档中文字的方向:常用工具栏→更改文字方向(格式→文字方向)

家畜解剖实习心得体会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家畜解剖实习心得体会 篇一:动物野外实习心得 动物野外实习心得 05生物051003021施志福 动物学一门内容十分广博的学科,研究对象是动物各类群的形态结构、分类和有关的生命活动、发育规律、以及动物和外界环境之间多种多样关系的科学。人们掌握了这些规律,就可能很好地认识、控制、改造和利用动物,使它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动物学的学习,除课堂讲授、观察各类动物标本、挂图、幻灯、录像等资料外,野外实习是动物学学习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其目的和意义在于: (1).印证、扩大、巩固和加强课堂知识内容。如前所述,动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课堂教学的内容,只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感性认识,才能得到巩固和加强,也只有通过野外实习这样的实践活动,才能够起到扩大知识范围,拓宽知识领域的作用,真正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为将来胜任生态学或其它相关专业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观察、比较、分析动物界各大类群的典型代表动物,探讨各类群之间的形态特征和亲缘关系,充分认识动物界由单细胞到多细胞、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水生到陆生的演化趋势。 (3).正确认识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自然界中,除极端的例子外,每一个物种都不会是一个孤立的有机个体,而总是以种群(population)的形式存在于自己的分布区中,不同的物种有其特定的分布区,不同的物种又有其不同的生态环境。 (4).重点认识各大动物类群中常见的重要科、属的特征及其经济价值。为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动物资源打好基础。 (5).通过野外实习,初步学会和掌握动物学最基本的野外工作方法。培养独立的工作能力。 (6).采集动、植物标本,充实标本室,为科研提供第一手资料。 一、野外实习的内容 动物学实习是动物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丰富我们的感性认识,不但弥补理论课本上难以理解和记忆的抽象概念和有关动物图片不足的问题,而且弥补了动物学实验课上动物标本不足和大多数是死标本的问题,还有实

脊索动物门,圆口纲,鱼纲+作业2

问答题 1. 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试加以简略说明。主要特征:脊索、背神经管、鳃裂次要特征:腹位心脏、肛后尾、内骨骼 一般特征(与无脊椎动物共有特征):两侧对称、三胚层、真体腔、后口、身体分节(分部) 2. 脊索动物门可以分几个亚门、几个纲?简要记述一下各亚门和各纲的特点。 现存脊索动物约有4万1千多种,分属2个类群3个亚门 一、尾索动物亚门 幼体具脊索动物 3 大特征,但脊索在尾部,变态后消失,神经管退化成神经节,鳃裂终身存在。 二、头索动物亚门 终生存在脊索动物 3 大特征,脊索纵贯全身,向前伸至神经管前端。 三、脊椎动物亚门 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地被脊柱所代替。脑和各种感觉器官在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 (一)圆口纲(无颌和成对附肢、脊索终生存在) (二)鱼纲(具颌和成对附肢、用鳃呼吸) (三)两栖纲(水陆两栖) (四)爬行纲(陆生、开始出现羊膜卵) (五)鸟纲(全身被羽、前肢特化成翼,恒温) (六)哺乳纲(全身被毛、恒温、胎生、哺乳) 3. 什么是逆行变态?试以海鞘为例加以说明。 1 从幼体到成体结构更为简单化(失去一些重要器官)的变态称为逆行变态。 2 海鞘逆行变态:躯体前端吸附在其它物体上,尾部(包括肌肉、脊索和背神经管的大部分)逐渐退化,残留的神经系统退化为神经节,眼点和平衡器消失,躯体被被囊所包裹,开始营固着生活。 4. 尾索动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幼体具3 大特征:脊索、背神经管、鳃裂;脊索和背神经管仅见于幼体的尾部,而成体退化或消失——尾索动物;体表被有被囊(一种近似植物纤维素的囊状结构)——被囊动物。 5. 头索动物何以得名?为什么说他们是原索动物中最高等的类群? 1 其脊索纵惯全身并延伸到背神经管的前方,所以叫头索动物。 2 因为:.头索动物终身具有发达的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以及肛后尾等典型的原索动物特征。

总结的动物学分析

动物学:基础学科,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 一、绪论 1、五界系统: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该系统反映纵向的三个主要的生物进化的阶段(原核、真核单细胞阶段、真核多细胞阶段),横的方面显示了生物进化的三个方向:植物、真菌和动物。 2、六界系统:非细胞总界(病毒界)、原核总界(细菌界和蓝藻界)、真核总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 3、动物学研究方法:描述法、比较法、实验法 4、分类等级:界:Kingdon 门:Phylum 纲:Class 目:Order 科:Family 属:Genus 种:Species 5、双名法:这一学名由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的文字组成,前面一个字是该动物的属名,后 面一个字是它的种本名。属名+种名 三名法:属名+种名+亚种名 6、物种:具有一定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能相互繁殖、享有一个共同基因库的一群个体,并和其他种生殖隔离。双名法 7、亚种:是指种内个体在地理和生态上充分隔离后,形成的具有一定特征的群体,但仍属于种的范围,不同亚种之间可以繁殖。三名法 8、品种:人工选育的动植物种下分类单元称为品种。 二、动物体的基本结构和机能 1、四大组织:上皮(被覆、腺、感觉)、结缔(疏松、致密、脂肪、软骨、骨)、肌肉、神经 组织:是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功能相同的细胞群构成的 器官:由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联合形成,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 系统:一些在机能上有密切联系的器官,联合起来完成一定的生理机能即成为系统 三、原生动物门(最原始、最低等) 1、主要特征: 1)身体由单个细胞构成。群体原生动物由多个相对独立的个体聚集而成 2)缺乏组织和器官 3)原生动物的功能分化是靠细胞器完成 4)包囊形成很普遍 5)除包囊外,均生活在含水或潮湿的环境中。 2、分四个纲: 鞭毛纲(眼虫)、肉足纲(大变形虫)、孢子纲(间日疟原虫)、纤毛纲(草履虫) 3、利什曼原虫:黑热病,生活史(有鞭毛时在白蛉子寄住体内,无鞭毛时在脊椎动物体内) 4、痢疾内变形虫:生活过程分为三型(大滋养体、小滋养体、包囊) 5、间日疟原虫:打摆子或者发疟子,无性世代在人体内,有性世代在按蚊体内 6、眼虫的主要特征

半索,脊索,圆口纲

第十三章半索动物门 半索动物的口腔背面有一条短盲管,称口索。 半索动物的分类地位: 半索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 是无脊椎动物最高等的一个类群,与棘皮动物亲缘关系较近。 半索动物分类90余种,全部海生 有2个纲:肠鳃纲(占77%) 羽鳃纲(占23%)。 肠鳃纲和羽鳃纲动物的外形差别很大 Δ适应辐射:分类地位很近的动物,由于分别适应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经长期演变终于在形态结构上造成明显差异的现象。 半索动物的代表动物 一.肠鳃纲的柱头虫主要特征 外形结构:全身由吻部、领部、躯干部三部分组成 躯干部又可分为鳃裂区、生殖区、肝囊区、肠区。末端为肛门。鳃裂区有鳃孔通体内的鳃囊和鳃裂。 内部主要结构: 虫体内各部均有空腔(吻腔、领腔、体腔),各腔之间有横隔膜隔开,体腔为真体腔,与外界不通;吻腔和领腔均有孔与外界相通。中胚层由肠体腔囊法形成。 肠管靠后段背侧有肝盲囊。 生理活动与结构: (1)循环系统开管式;由血管、血窦组成。背血管在吻腔基部膨大为静脉窦、中央窦;中央窦与心囊相连。心囊具心脏作用。 (2)神经主要为2条连接表皮的神经索(沿背中线的背神经索和沿腹中线的腹神经索,由表皮细胞基部的神经纤维加厚形成。背神经索在深入领的部分有狭窄空腔),身体表皮基部布满神经感觉细胞; (3)生殖:雌雄生殖腺外形相似,排列在躯干前半部内侧,生殖细胞由鳃裂外侧的生殖孔排至海水中,体外受精。 二.羽鳃纲的头盘虫、杆壁虫 头盘虫:头呈盘状(由于领背部有腕状突起,其上附生羽状触手而形成)。肛门开口于领背。生活方式为群居于管鞘内,但营独立生活。 体长2~3mm,神经无空隙,不形成管状,咽部有一对鳃裂,既营有性生殖,也营无性方式的出牙生殖。 杆壁虫:因呈杆状而得名,长度在10mm以上。营群集生活,固着以海底。虫体以柄彼此相连。无鳃裂。 澄江动物群 近年我国科学家在澄江距今3.5亿年的寒武纪早期沉积岩中发现“海口虫”化石,研究推测可能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半索动物。称“澄江动物群”。 复习题 1、半索动物的分类地位。与哪一类无脊椎动物亲缘关系最近﹖

脊椎动物总结

脊椎动物躯体结构总结 脊椎动物虽只是一个亚门,但因各自所处的环境不同,生活方式就显出干差万别,形态结构也彼此悬殊。然而高度的多样化并不能掩盖它们都属于脊索动物的共性,即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都要出现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有些种类的幼体用鳃呼吸;有些种类既使是成体也终生用鳃呼吸。除无颌类的园口纲外并都用成对的附肢作为运动器官。本部分仅从皮肤、呼吸、循环和骨骼四个方面,对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进行比较,以进一步认识脊椎动物机体结构对环境的适应,并有助于加深理解脊椎动物进化的基本规律。 1.皮肤 1.1皮肤的结构和功能 脊椎动物的皮肤是一种多层细胞的结构,包括表皮与真皮两部分。表皮为复层上皮组织,来源于胚胎的外胚层;真皮主要为致密的结缔组织,由中胚层而来,真皮中有血管、神经、感受器、色素细胞以及各种皮肤腺。皮肤包被在整个动物体的表面,其机能多种多样,首先是保护作用,保护身体避免损伤,防止体内水分过度蒸发,防御化学、温度和光线等的刺激,防止微生物的侵袭。其次是感觉机能,感受冷、热、痛、触、压等刺激。此外,皮肤还具有分泌、调节体温,排泄、贮藏养料、呼吸、运动等多种功能。 皮肤的衍生物分为表皮衍生物和真皮衍生物。表皮衍生物包括角质外骨路(如角质鳞、羽、毛、喙、爪、蹄、指甲、角等)和皮肤腺(如粘液腺、皮脂腺、汗腺、乳腺、臭腺等)。真皮衍生物主要是骨质外骨骼,包括骨质鳞片、骨质鳍条、爬行类的骨板、鹿角等,楯鳞和哺乳类的牙齿则是由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的衍生物。 1.2皮肤的特点 鱼类的皮肤反映水生脊椎动物皮肤的特征。表皮和真皮均由多层细胞组成,表皮内富含单细胞粘液腺,分泌粘液润滑身体,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真皮较薄,直接与肌肉紧密相接。真皮内有色素细胞。皮肤衍生物除粘液腺、色素细胞外,还有骨质鳞片。 两栖类的皮肤代表着脊椎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性特征。皮肤裸露,无任何骨质鳞片和角质鳞片(仅无足目中的蚓螈保留着残余的骨质鳞),表皮的1—2层细胞开始角质化。这种轻微角质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从两栖类开始出现蜕皮现象。真皮还较薄,由疏松层和致密层组成,真皮内有大量的多细胞粘液腺,分泌的粘液使皮肤经常保持湿润。皮下层有大的淋巴间隙。 爬行类的皮肤代表着真正陆生脊椎动物皮肤的特征。皮肤干燥、缺乏腺体,表皮角质化程度加深,形成较厚的角质层,且特化成角质鳞,以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与此相联系,蜕皮现象更加明显。除角质鳞,指(趾)末端的爪也是表皮衍生物。真皮较薄,少数种类具真皮骨板。 鸟类的皮肤与飞翔生活相适应,其特征是薄、松、软、干。表皮和真皮均薄而柔软,松动地与皮下疏松结缔组织连接。除尾脂腺外,无其它皮肤腺,故皮肤干燥。表皮衍生物包括羽、角质鳞、喙的角质鞘、距、爪以及尾脂腺等,没有真皮衍生物。 哺乳动物的皮肤厚而坚韧,真皮非常发达,具很厚的皮下脂肪层。毛为哺乳类特有

脊索动物门特征总结

脊索动物门特征总结 一、脊索动物三大特征? 二、脊椎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 三、和生活环境的适应 1.圆口纲适应寄生生活的特征? 口漏斗;锉舌;呼吸管。再注意鳃笼(篮)、沙隐虫 2.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 体型(梭型,具鳍); 皮肤(具真皮鳞,富单细胞粘液腺); 骨骼(具支鳍骨、鳍条); 呼吸(鳃); 排泄(渗透压调节??); 神经感官(血管囊、侧线器官、视觉器官)。 3.两栖类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 皮肤:轻微角质化 呼吸:出现肺(需要皮肤呼吸辅助) 骨骼:颈椎、荐椎出现;五趾型附肢 神经感官:脑进一步发达,感官变革主要指产生适于采集声波的中耳。 4.爬行类全面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 皮肤:角质化程度加深(角质鳞片、缺乏腺体) 肺呼吸完善:肺具蜂窝状小室,面积增加;出现胸廓 五趾型附肢及带骨进一步发达完善:90度,爪 脊椎分化:出现环椎和枢椎,出现颈部 排泄:后肾,尿酸 生殖:具交配器,体内受精,羊膜卵 神经:更发达,脑曲、12对脑神经、新脑皮 5.鸟类适应飞翔的特征?(减少阻力、减轻体重、加强能量和气体供养等方面) 外形:纺锤形,具羽毛,具眼睑、瞬膜、羽状上皮、巩膜骨 皮肤:薄、松,具羽区和裸区 骨骼:气质骨(轻、坚);愈合(综荐骨、尾综骨);异凹型椎体(灵活);具叉骨;具龙骨突;肋骨具钩状突;前肢为翼;跗间关节 肌肉:胸肌发达 消化系统:胃分化、直肠短 呼吸系统:具气囊、贯流式呼吸 循环:心脏比例大;四室;静脉窦消失;心率快、血压高 神经感官:皮层发达、视叶发达、双重调节 排泄:后肾,尿酸,无膀胱 生殖:雌体只保留左侧生殖系统 四、各系统的演化 1. 皮肤及其衍生物 鱼类:富含单细胞粘液腺、具真皮鳞(类型)。 两栖类:皮肤裸露,富含粘液腺;表皮轻微角质化;富含皮下淋巴间隙和皮下血管(呼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第二站基本操作常考内容汇总精选文档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第二站基本操作常 考内容汇总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第二站基本操作常考内容汇总 在的考试中,第二站中基本操作里,中医操作经常考查的内容无非就是涉及针灸这一部分的内容,那么在考试中常考的是哪些内容呢,在此,根据往年考试常考的内容进行了汇总。 中,针灸操作技术常考查的内容汇总: 1.毫针刺法:此部分内容常考察的的有体位选择,对于此部分内容要知道哪些部位的腧穴适宜何种体位。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2)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3)俯卧位:适宜于头、项、脊背、腰骶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4)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头、颜面何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5)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 (6)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行针手法:此部分内容要掌握基本的手法提插法及捻转法的基本操作情况。 提插法:使用提插法时指力药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 捻转法:使用捻转法时,指力药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左右,不能单向捻针。 6种辅助手法: 循法、弹法、刮法、摇法、飞法、震颤法。(要知道其具体的内容。) 捻转补泻: 【操作方法及步骤】:

1.选取腧穴部位。 2.用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消毒应针刺的腧穴部位。 3.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结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者为泻法。 提插补泻: 【操作方法及步骤】 1.选取腧穴部位。 2.用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消毒应针刺的腧穴部位。 3.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为主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以上提用力为主者为泻法。 2.灸法操作: 此部分内容常会让演示艾灸中直接灸及间接灸中一些常见灸法的操作。 常见的有: 隔姜灸: 【操作方法及步骤】 1)选取部位。

动物学实习报告

广州大学 动物学 实习报告 项目名称:动物学实习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年级:生物技术14级 学号:1414300030 姓名:徐嘉宽 指导老师:易祖胜、舒琥、余文华、李海燕、 吴毅、胡俊杰 实习单位:大亚湾实习基地、广州动物园、 中山大学博物馆、长洲岛实习时间:2015.6.1-6.5

一、实习目的与意义 1.目的: 1)通过实习,巩固和提高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能更好的通过观察,比较,分 析,学会认识各种动物类群的特点。 2)掌握所采集动物的种类名称、分类地位、分类依据、采集场所、采集方法、 标本制作方法和生存环境的描述等。 3)掌握一般的昆虫捕捉方法,标本制作和保存方法。学会一般的昆虫分类基础。 4)学会通过图鉴,查找,认识所采集的动物。 2.意义: 1)通过实习,复习巩固课堂上的知识,做到理论和实际结合,深化我们对知识 的理解。 2)野外实习,能培养我们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的严谨性。 3)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锻炼我们的动手、观察、创造能力。 二、实习单位的情况

大辣角岛:大辣甲岛是大亚湾海上百岛之一,离澳头港十海里,原称大六甲,取六岛相合之意。此处过往渔民多说潮语,因潮语中的“六”念成“辣”,于是习称为辣甲岛。 它是大亚湾第二大岛,远离陆地,也是一个风景优美的生态岛。这里水质清澈,水深能见度5-6米深,海水清澈。岛上有三个沙滩,最大有长达几公里月牙形的美丽沙滩,有色彩斑斓的贝壳、笔螺、角螺、猪牧螺、小海螺、扇贝、贻贝、珍珠贝、东莲寺。 岛四周是汹涌浩瀚的大海,附近有珊瑚礁。 深圳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深圳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位于深圳湾北东岸深圳河口的红树林鸟类自然保护区。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红树林建立的一种自然保护区。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湾、河口泥滩上特有的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红树林具有呼吸根或支柱根,种子可以在树上的果实中萌芽长成小苗,然后再脱离母株,坠落于淤泥中发育生长。 退潮后滩涂上有许多的螺类、贝类、海鞘等软体动物。 广州动物园: 广州动物园共有选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哺乳类、爬虫类、鸟类和鱼类等动物450余种,4500多头(只),其中不少属于世界珍禽异兽。属于国家一类重点保护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黑颈鹤等35种,属于国家二类重点保护动物的有小熊猫、白枕鹤等32种。 广州动物园同时亦是一个植物展示的园地。全园种植的树木有200多种,100,000多株。 中山博物馆: 博物馆以香港同胞捐赠的“马文辉堂”为馆址,最早的标本采集于1817年,有近200年的历史。目前,生物博物馆有植物标本22万号;昆虫标本60余万号;动物标本3万号,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金丝猴等37种,以及护士鲨、豹纹鲨、翻车鱼等百余种珍稀动物标本,此外还有北极熊、企鹅、鸵鸟等国外的珍稀动物标本;古生物化石标本500多件,其中7.8米长萨斯特鱼龙、3.5米的新中国龙、兴义龙以及鳞齿鱼等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展览价值。是国内唯一收藏了大量国内外珍贵生物标本、并具有华南地区动植物区系特色的高校生物博物馆。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长洲岛:

医师资格口腔实践技能考试第二考站新基本操作技能八完整版

医师资格口腔实践技能考试第二考站新基本操 作技能八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2016年医师资格口腔实践技能考试 第二考站基本操作技能(八) 3.考官易问的问题:1.超声洁治器的刀端与牙面的夹角是多少2手动洁治器的刀端与牙面的夹角是多少3.精细地方用的力量来自于何处4.什么样的病人不能用超声洁治器5.消毒的目的是什么 四、口内缝合术(助理医师略去此部分) 考试一般是缝合橡胶膜2cm 的口子,有时位于深处两个杯子之间. (一)物品准备 持针器,缝合线及圆针(或使用带针线),止血钳,眼科剪(图2-1-22). (二)操作步骤 (1)准备:术者一般取站位,左手拿镊子(组织镊),右手拿持针器,用拇指及无名指握持持 针器(图2-1-23),食指扶在持针器的前端,以增加稳定性,用持针器夹住圆针尾端 1 / 3处,圆针应与持针器垂直(图2-1-24). (2)缝合(位于创口正中):左手拿组织镊夹住一侧皮肤中份,右手用针尖垂 直于黏膜自创缘一侧刺入黏膜后自创缘另一侧垂直穿出(需镊子辅助)(图2-1-25),注意进针点离创缘距离为2~3mm(舌体4~5 mm),两侧边距应保持一致. 用止血钳夹住穿出的圆针将其拉出,进行打结,打结时注意松紧适度,充分拉拢对齐伤口,但不可过紧,以免形成线伤或造成组织撕裂. 然后在距离3~5mm处进行第二针缝合. (除皱纹处切口要内卷外其余都稍外翻,就是表面距离小于皮下距离) (3)打结:三重结就是连续三个结;外科结就是第一次两圈,第二次一圈. (4)剪线:组织内留线1mm,口内留线5mm. (5)追加缝合:位于创口两侧正中,一般2c m. 创口缝合三针,第一针位于中间,追加缝合位于中间两侧,一边一针,方法同第一针. (6)缝合方式:间断缝合、连续缝合、悬吊缝合、水平褥式缝合、锚式缝合(了解).得分点: 1.体位与准备.2.进针.3.拉线、打结.4.追加缝合.5.剪线.易出现的问题:1.未带手套.2.出入针方向不对.3.距创缘边距不对.4.针距不对.5.滑结松脱.6.外翻创面.7.没有追加缝合. 8.打结不是三重结. 9.不是两手配合. 考官易问的问题:1.各种缝合法的适应症.悬吊缝合:单侧翻瓣.褥式缝合:两牙间缝隙大或龈乳头宽,或张力大,组织脆.锚式缝合:最后磨牙远中楔形瓣的缝合或缺牙处龈瓣闭合.2.进出针角度.3.各种特殊情况的缝合法.

动物生物学的总结

动物生物学得总结 一、名词解释 物种:互相繁殖得自然群体,与其她群体在生殖上互相隔离,并在自然界占据一个特殊得生态位。 生物发生律:动物得个体发育就是系统发育简短而迅速得重演。 消化循环腔:腔肠动物得肠腔只有一个开口,将消化好得营养物输送到全身。 疣足:体壁外凸形成得中空得结构,具有运动、呼吸等功能,存在于环节动物得多毛类。 侧线:低等水生脊椎动物体侧特有得感觉器官,能感受机械刺激与电刺激。 双重呼吸:鸟类吸气或呼气时均有新鲜空气进入肺部进行气体交换。 双名法:动物学名由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得文字所组成。前一个就是属名,为主格单数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后一个就是种本名,为形容词或名词,第一个字母不大写,国际上统一使用。 伸缩泡:原生动物体内得结构,其作用就是调节机体水分与渗透压平衡。 皮肌囊:外胚层形成得表皮与中胚层形成得肌肉紧贴在一起而构成得体壁,具有保护作用。混合体腔:节肢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体腔囊并不扩大,囊壁得中胚层细胞也并不形成体腔膜,而分别发育成有关得组织与器官,囊内得真体腔与囊外得原体腔合并,形成混合体腔。 后口动物:有得动物胚胎发育得原口发育为肛门,相对一侧形成新得开口,发育为真正得口。原口动物:胚胎发育中得胚孔成为后来成体得口。 双循环:自两栖类开始,与肺呼吸相适应,血液循环在体循环得基础上出现肺循环,心脏有了左右心房与心室得分化。 次生腭:自爬行类动物开始头骨出现次生腭,使口腔与鼻腔得以分隔。 真体腔:中胚层包围形成得空腔,既有体壁肌肉层,又有肠壁肌肉层。 肾单位:由肾小管与肾小体组成。 逆行变态:也称退化变态,从幼体至成体结构更为简单化得变态,如海鞘得变态。 五趾型附肢:典型五趾型附肢包括肱(股)骨、枕(胫)骨、尺(腓)骨、腕(跗)骨、掌骨与指(趾)骨,其中后两者得骨数常为5,所以称为五趾型附肢。 腐生营养:原生动物通过体表得渗透作用,摄取溶于水中得有机物质。 植物性营养:通过色素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与水合成糖类。 动物性营养:通过胞口吞食其她动物或有机碎片,食物由表膜形成食物泡,食物泡在细胞之内被消化与吸收,残渣由胞肛排出体外。 双重调节:鸟类得眼球得前巩膜角膜肌能改变角膜得屈度,后巩膜可能改变晶体得屈度,因此它不仅能改变角膜得屈度,还能改变晶体得屈度。 胸廓:由胸椎、胸骨与肋骨围成,除保护内脏为,增强了肺呼吸得机械装备,这与陆生脊椎动物肺得发达相适应。 外套膜:就是软体动物身体背侧皮肤伸展形成得,对其生理活动与生活有重要作用。 异律分节:指一些相邻得体节愈合形成不同得体节。 同律分节:除身体头部外,身体其她部分得体节基本相同。 世代交替: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交替进行得现象。 综荐骨:最后一个胸椎、全部腰椎、荐椎与部分尾椎愈合形成综荐骨,并与腰带连接,形成腰部坚固得支架。 羊膜卵:爬行类开始,适应陆地繁殖得结构,外部包有保护性得卵壳。 后肾管:具有真体腔得无脊椎动物,如环节、软体等都有循环系统,它们得排泄器官称为肾

2016年医师资格口腔实践技能考试第二考站 基本操作技能(二十八))

2016年医师资格口腔实践技能考试 第二考站基本操作技能(二十八) 调节的一般标准: 轻度缺氧2L /m i n. 中度缺氧2~4L /m i n. 重度缺氧4~6L /m i n. (5)缺氧的程度评定: 轻度缺氧:无明显呼吸困难,仅有发绀,神志清楚. 动脉氧分压50~70mmH g, 二氧化碳分压大于50mmH g. 中度缺氧:发绀明显、呼吸困难、神志正常或烦躁,动脉氧分压35~50mmH g, 二氧化碳分压大于70mmH g. 重度缺氧:出现三凹征、呈昏迷或半昏迷状,动脉氧分压小于35 mmHg,二 氧化碳分压大于90mmHg. (6)将鼻导管出气端湿润一下后自鼻孔轻轻插入鼻咽部,长度约为鼻尖至 耳垂的2 / 3长度,然后将鼻导管用胶布固定于鼻翼及面颊部. (7)记录吸氧开始时间与流量,嘱患者不要随意自行调节流量、感鼻部干燥 或憋气时及时通知医师等. 4.停氧 (1)缓慢轻柔地拔去鼻导管,擦净口鼻部. (2)先关闭氧气表的流量调节阀开关,然后关闭氧气表总开关,最后再次打 开流量调节阀开关放出余气. (3)整理床单及用物,洗手;记录停氧时间. 总结: 1.给氧装置安装. 2.解释后连接导管,给氧后插管的原因;记录时间和流量. 3.去管后停氧,记录停氧时间. (三)注意事项 1.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切实做好安全用氧,包括注意防火、防油、防震、防 热;及时发现装置有无漏气问题等. 2.治疗过程中要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始终保持鼻导管和呼吸道通畅.

3.注意观察吸氧治疗的效果,缺氧的改善情况;根据病情随时调节氧流量. 4.防止损伤肺组织:应用时先调节流量后再给患者插入鼻导管;调节流量时要缓慢以免突然流量增加造成患者不适;停用时要先拔出鼻导管再关闭氧气装置. 5.持续用氧者,应每8~12小时更换一次鼻导管,双侧鼻孔交替吸氧. 6.氧气瓶内氧气切勿用尽,以防再次充气时引起爆炸. (四)其他常用吸氧方式简介 1.漏斗法(了解):鼻导管进气端连接一漏斗形器具,该器具与面部皮肤保 持2~3c m 距离,用绷带固定后供氧,这样不用将鼻导管直接插入鼻腔,避免了 鼻黏膜和咽喉部的损伤,使患者更容易接受. 此时氧气流量应为4~5L / m i n. 2.面罩法:鼻导管进气端接于一个与患者面部密合的面罩的进气孔上,以 松紧带固定后供氧. 优点同漏斗法,但吸氧量节约,效果更好. 此时氧气流量 一般为3~4L / m i n,严重缺氧者可达7~8L / m i n. 3.鼻塞法:鼻导管进气端为一鼻塞,鼻塞大小恰能塞住鼻孔,可将鼻塞塞入 鼻孔外端,使鼻腔没有了异物感,保护了黏膜组织. 适用于清醒患者的氧疗. 得分点: 1.吸氧指征. 2.物品的准备. 3.操作方法. 4.注意事项. 考官易问的问题: 1.吸氧的适应证有哪些? 2.如何给患者选择合适的氧气流量. 3.氧气表的玻璃指示柱中每个刻度代表的流量值是多少? 4.给氧方式包括什么? 说两个以上. 三、人工呼吸术 (一)术前准备 1.判断病情:判断有无自主呼吸. 将耳朵贴近患者口鼻,仔细倾听有无呼 吸音或感觉患者口鼻有无气体逸出,观察胸部有无起伏,时间10s以内. 如确 定无自主呼吸立即开始抢救(图2-2-11、图2-2-12).

脊索动物门的特征、分类和进化

脊索动物门的特征、分类和进化 第一节脊索动物门的特征 脊索动物门包括原索和脊椎动物,现存种类约4万多种,具有共同的特征:脊索、背神经管、鳃裂。 脊索:纵贯于身体背部具有弹性的棒状支持结构,位于消化道的背面、神经管的腹面。脊索由内部富有液泡的细胞组成,外包有脊索鞘。脊索有一定的硬度,是由于液泡的膨压造成。头索动物终生具脊索,尾索动物仅见于幼体,高等脊椎动物在胚胎中有脊索,后被脊柱代替。 背神经管:在发生上,神经管是由胚胎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拢形成的。神经管在成体仍保留,脑部的空腔为脑室,脊髓部的空腔为中央管。无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在腹侧,实心。 咽囊鳃裂:鳃裂是咽部两侧一系列与外界直接或间接相通的裂缝,水栖脊椎动物终生存在,陆栖类型普遍具鳃囊,但仅在胚胎时期或某些种类的幼体时期咽囊打穿成鳃裂。 心脏:消化道腹面,闭管式循环。 肛后尾 具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 咽下腺:咽腹面,能结合碘。低等脊索动物称为内柱或咽下腺,脊椎动物称为甲状腺。 第二节脊索动物分类 无颌类与有颌类 鱼形类与四足类 无羊膜类与有羊膜类 变温动物与恒温动物 第三节脊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 环节动物假说:被摒弃了。 Garstang&Berrill:认为脊索动物和棘皮动物的共同祖先类似于现代半索动物的羽鳃类。 棘皮动物说:认为脊索动物和棘皮动物来自共同的祖先。棘皮动物的发育过程属于后口动物,同时以体腔囊法形成体腔,与脊索动物相近。从幼体看,棘皮动物的幼体短腕幼虫和半索动物的柱头幼虫相近。从生化资料看,两类动物肌肉都含有肌酸和精氨酸,说明两者的亲缘关系较近(无脊椎动物只有精氨酸,脊索动物仅有肌酸)。 棘皮动物假说赞同者较多,假想的祖先称为原始无头类(脊索、背神经管、鳃裂),然

动物学实习心得体会

动物学实习心得体会 专业:生物科学类08级一班 2009年12月21~25日,我们进行了野外实习。记得陆游有一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野外实习正是将课堂上学的理论知识与野外实际或生产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动物学野外实习,不仅验证了书本知识和巩固理论知识,而是更加重视理论知识的应用,强调整个过程的参与和学习,充分发挥我们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也培养了我们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动物学野外实习是动物学生教学计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让我们更加了解无脊椎动物学和脊椎动物学。动物世界如此浩瀚,大到能创造和使用工具的人类,小到要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的微生物群。因而要了解动物世界,我们就必须要躬行啦! 时间: 09年12月21日 内容: 采集河流标本和池塘标本,下午标本鉴定 地点:花溪公园、池塘 工具:浮游生物网 采集结果 1细丝澡:蓝藻门 2扁藻:绿藻门、绿藻纲、团藻目、衣藻科、扁藻属 3轮虫(产卵期)

4新月藻:绿藻门,鼓藻科 5颤藻:颤藻科蓝藻门 6阔口游仆虫:原生动物门纤毛纲下毛目游仆虫科 7晶囊轮虫:晶囊轮科、晶囊轮属 8集星藻:韩氏集星藻柵藻科集星藻属河流集星藻(柵藻科) 9蓝纤维藻:蓝藻门 10弹跳虫:弹尾目纤毛纲 11腺见虫 12六肢幼虫甲壳动物 13鞘丝藻绿藻门,丝藻科 14异端藻硅藻门 15盘腥藻绿藻门 16 念珠藻念珠藻目蓝藻门 17角星鼓藻角星鼓藻属鼓藻科 18角突臂尾轮虫 19舟形藻金藻门、羽纹纲、舟形藻目、舟形藻科舟形藻属。 20水绵水绵(属) (水绵科)绿藻门 21桥弯藻属硅藻门、羽纹纲、舟形藻目、桥弯藻科。 22针杆藻属硅藻门、羽纹纲、等片藻目、等片藻科。 23矩形龟甲轮虫轮虫

2018年中医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 第二站基本操作试题答案

2018年中医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 第二站基本操作试题答案与评分要点 试题编号001 试题一:叙述并指出丰隆、神阙、三阴交的定位。(10分) 答案与评分要点: 丰隆:在小能外侧,外尖上8寸,胫骨前肌外缘,条口旁开1寸,(考官判断:条口定位是否准确)(4分) 神阙:在腹部,肚脐中央。(3分)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内骤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3分) 试题二:演示鼻窦的压痛检查方法 答案与评分要点 1.鼻实包括额窦、上颔实、筛实、蝶窦,体表可以查到的是额实、上颌窦、师实 被检查者取坐位或立位。(2分) 2,检查额实压痛:检查者一手扶住被检查者枕后,另一手拇指或示指置于眼上缘内侧 用力向后上方按压,(1分 3.检查上领突压痛:检查者双手揖指置于被检查者颗部,其余手指分别置于被检查者的 两侧耳后,固定其头部,双得指向后方按压。(1分) 4.检查筛窦压痛:检查者双手扶住被检查者两侧耳后,双手拇指分别置于鼻根部与眼内 眦之间,向后方按压,(1分) 试题三:演示拉塞格征的检查方法,并回答阳性表现。(5分) 谷案与评分要点 1,被检查者取仰卧位,两下肢伸直。(1分) 2.检查者一手压在一侧膝关节上,使下肢保持仲直,另一手将该侧下肢拍起。(2分) 3.正常可拍高70°以上,如不到30°即出现由上而下的放射性疼痛为阳性。(2分) 试题四:演示手术区皮肤消毒的全过程。(10分) 答案与评分要点 1.准备好消毒用品(卵圆钳、消毒剂、棉球或纱布),(1分) 2.用碘伏(或0.%安尔碳)棉球或小纱布团进行皮肤消毒,从手术区中心向四周皮肤顺

序涂擦三遍,第二、三遍不能超出上一遍的范围。(3分) 毒范围应包括手术切口周围半径15cm的区域,(2分 对感染伤口或肌门等处的手术,应自外周向感染伤口或会阴胆门处涂擦。(2分 对腹部手术,可先滴少许碘伏于脐孔,以延长消毒时间。消毒皮肤时涂擦应稍用力 防向应一不可空白或自外周返回中心部位,已经接触污染部位的药物纱布不应 擦清洁处,(2分) 第二站基本操作试题答案与评分要点考试级别:140/240/340/440 试题编号:002 试题一1叙述并指出公孙、膈俞、孔最的定位,(10分) 答案与评分要点 公孙:在距区,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3分)膈:在脊柱区,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3分 孔最: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考官判断:尺泽太渊定位是否准确)(4分) 试题二;演示甲状腺触诊(前位)的检查方法,(5分) 答案与评分要点: 1.被检查者取坐位,检查者位于被检查者对面。(1分) 2.检查甲状腺峡部时,用拇指从胸骨上切迹向上触摸,可感到气管前软组织,判断无增厚。(1分) 3.触摸甲状腺侧叶时,一手拇指施压于一侧甲状软骨,将气管推向对侧,另一手食指中指在对侧病锁乳突肌后 缘向前推挤甲状腺侧叶,拇指在胸锁乳突肌前缘触诊甲状腺(2分) 4.触到肿大的甲状腺时,让被检查者作吞咽动作,甲状腺随吞咽上下移动,可助判断(1分) 试题三:请演示肾区中击痛的检查方法(5分) 答案与评分要点 1.嘱被检查者取坐位或卧位。(2) 2.检查者以左手掌平放于患者肾区(肋脊角处),右手握拳用轻到中等力量叩击左手手背(3分) 试题四:演示心脏复苏时胸外心脏按压的操作方法。(10分) 答案与评分要点 1.患者仰卧于地面或硬板上,抢救者跪在患者身旁或站在床旁。(1分 2.抢教者按压时上半身向前倾,双肩位于患者正上方,保持前臂与患者胸骨垂直两肘关节伸直,以上半身力量 用力垂直向下按压,(2分) 按压部位是胸骨中下1/3处(或两乳头连线与前正中线交点或胸骨的下半段)(2分)

脊索动物门总结

脊索动物门 1、该门的整体特征: 都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三大特征,此外还有肛后尾、闭管式循环、心脏位于身体腹面等特征。 一般认为与棘皮动物有共同祖先,生活在寒武纪之前。 2、原索动物与脊椎动物: (1)原索动物:无真正的头和脑 (2)脊椎动物:脊索或多或少被脊柱所代替,脑和感觉器官集中于前端形成明显的头部。 3、三亚门的特征比较: 亚门 三大特征 脊索 背神经管 鳃裂 其他 尾索动物亚门 幼体存在 变态后消失 背神经管退化成神 经节 仍存在 成体具背 囊,大多营固着生活 头索动物亚门 终生存在 纵贯全身,并向 前延伸至背神经管前端 脊椎动物亚门 脊索或多或少被脊 柱所代替,脑和感觉器官集中于前端形成明显的头部 水生的鳃进一步完善。陆生的在胚胎或幼体阶段用鳃呼吸, 成体肺呼吸。 出现了上下颌,出现了成对的附肢。 集中的肾脏代替了分节排列的肾管。 有收缩功能的心脏代替了腹大动脉,循环系统完善

4、脊椎动物亚门的七纲之比较: 纲 特征 圆口纲 两栖纲 爬行纲 鸟纲 哺乳纲 一句话描述 圆口纲是无成对偶肢和 上下颌的低等脊椎动物。 脊索 终生存在,并初现雏形脊椎骨 鳃裂 成对附肢 无 出现五指(趾)形四肢 骨骼 软骨或结缔组织 皮肤 裸露 干燥,被以角 质鳞、盾片或骨板 全身被羽 体外被毛 呼吸 幼体以鳃呼吸,成体以肺、皮肤呼吸 肺 生活地 潮湿的陆地或水中 陆生 羊膜 胚胎发育中 出现 血液循环 完全双循环 恒温 否 否 否 是 是 胎生or 卵生 卵生 胎生 哺乳 否 否 否 否 是 变异 前肢变为翼

代表动物 上下颌 附肢 胚膜 体温 圆口纲 无颌类 鱼形类 无羊膜类 变温动物 软骨鱼纲 有颌类(颌口类) 硬骨鱼纲 两栖纲 四足类 爬行纲 羊膜类 鸟纲 恒温动物 哺乳纲 海鞘 文昌鱼 头和躯干 之分 无 无 固着生活 是 否 骨骼 无内骨骼,靠水流产生内压以支撑身体 无骨质骨骼,脊索是主要支持结构 顶端两个开口 顶部入水管孔,侧面出水管孔 皮肤 体外具被囊 分表皮和真皮 附肢 一个背鳍、尾鳍、臀鳍,一对腹褶。无偶鳍 肌肉 集中在背部两侧,由60多对未分化的肌节 组成,肌节间以结缔组织的肌膈分隔,两侧肌节交错排列 消化道 入水管孔—咽、食道、胃、肠、肛门 口、咽、肠 咽部腹侧有内柱,内柱中有腺 细胞和纤毛 细胞。内柱有富集碘的功能,与脊椎动物的甲状腺同源 呼吸 在咽部完成 咽部 排泄器官 无集中的排泄器官,仅在肠的弯曲处有一团具排泄机能的细胞 无集中的肾脏,排泄器官是咽壁背方的肾管(。肾管一端有肾孔开口于围鳃腔,另一端以管细胞 紧贴体腔,代谢废物渗透→管细胞→肾管→肾孔→围鳃

脊索动物门

脊索动物门 ——最高等的动物门类 一、进化地位 1.是所有动物中最高等的类群,包括尾索动物、头索动物和脊椎动物 2.脊索动物与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具有共同的祖先:胚胎发育半索动物与棘皮 动物相似,半索动物与脊索动物都有咽鳃裂和神经,三者都是后口动物 二、生物学特征 1.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三大特征;以及具肛后尾、闭管式循环系统、心脏位于 身体腹面等次要特征 2.脊索在低等脊索动物中终生保留,在脊椎动物中被脊柱所代替。背神经管在脊椎动 物分化为脑和脊髓。低等脊索动物鳃裂为呼吸器官,进化中消失或演变为其他结构 三、名词解释 1.神经胚:背部沿中线的外胚层细胞下陷,形成神经板;两侧的外胚层形成一对纵褶, 并靠拢愈合,形成中空神经管,并进入胚胎内部与表面分离。原肠背面中 央隆起,形成脊索中胚层,并脱离原肠,形成脊索。 2.脊索:消化道和神经管间的一条棒状结构,内部由液泡细胞组成,围以结缔组织鞘, 坚韧而有弹性, 具支持功能。脊索动物的胚胎期均具有脊索,以后或终生保留, 或退化并被脊柱代替 3.神经管:位于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背神经管在高等种类前端膨大 成脑,脑后的部分形成脊髓 4.鳃裂:咽部两侧成对的裂缝,为鳃裂,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低等脊索动物及鱼 类的鳃裂终生存在,其他脊椎动物仅在胚胎期有鳃裂 5.逆行变态:身体前端粘附在其它物体上,尾部连同脊索逐渐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 成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鳃裂数增加,体壁分泌被囊素形成被囊,开 始营固着生活。这种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的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 称为逆行变态或退化变态。 四、意义 脊索出现的意义

1.支撑躯体 2.保护内脏器官 3.肌肉的支点 4.有助于动物体有效完成定向运动 5.头骨、颌、椎管的出现都基于脊索 头索动物在动物进化中的意义 具脊索动物的3大特征,同时具脊椎动物的特征,如分节的肌肉,典型的脊椎动物式的血液循环模式,分开的背腹根等 原始和特化的结构:无头,无成对附肢,无心脏,无集中肾脏,具特化的口器等是脊椎动物的原始类群 其身体结构和胚胎发育特点,为脊索动物的起源和演化提供有力证据 五、与无脊椎动物的区别 1.肛后尾:即尾在肛门后方 2.闭管式循环系统 3.心脏位于消化道腹面 4.后口 5.分节的肌节 6.生物化学比较 六、与部分无脊椎动物的共同点 1.后口(棘皮动物) 2.三胚层(扁形动物) 3.真体腔(软体动物) 4.身体分节(环节动物)

脊索动物门特征总结

脊索动物门特征总结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脊索动物门特征总结 一、脊索动物三大特征 二、脊椎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 三、和生活环境的适应 1.圆口纲适应寄生生活的特征 口漏斗;锉舌;呼吸管。再注意鳃笼(篮)、沙隐虫 2.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 体型(梭型,具鳍); 皮肤(具真皮鳞,富单细胞粘液腺); 骨骼(具支鳍骨、鳍条); 呼吸(鳃); 排泄(渗透压调节); 神经感官(血管囊、侧线器官、)。 3.两栖类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 皮肤:轻微角质化 呼吸:出现肺(需要皮肤呼吸辅助) 骨骼:颈椎、荐椎出现;五趾型附肢 神经感官:脑进一步发达,感官变革主要指产生适于采集声波的中耳。 4.爬行类全面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 皮肤:角质化程度加深(角质鳞片、缺乏腺体) 肺呼吸完善:肺具蜂窝状小室,面积增加;出现胸廓 五趾型附肢及带骨进一步发达完善:90度,爪

脊椎分化:出现环椎和枢椎,出现颈部 排泄:后肾,尿酸 生殖:具交配器,体内受精,羊膜卵 神经:更发达,脑曲、12对脑神经、新脑皮 5.鸟类适应飞翔的特征(减少阻力、减轻体重、加强能量和气体供养等方面) 外形:纺锤形,具羽毛,具眼睑、瞬膜、羽状上皮、巩膜骨 皮肤:薄、松,具羽区和裸区 骨骼:气质骨(轻、坚);愈合(综荐骨、尾综骨);异凹型椎体(灵活);具叉骨;具龙骨突;肋骨具钩状突;前肢为翼;跗间关节 肌肉:胸肌发达 消化系统:胃分化、直肠短 呼吸系统:具气囊、贯流式呼吸 循环:心脏比例大;四室;静脉窦消失;心率快、血压高 神经感官:皮层发达、视叶发达、双重调节 排泄:后肾,尿酸,无膀胱 生殖:雌体只保留左侧生殖系统 四、各系统的演化 1. 皮肤及其衍生物 鱼类:富含单细胞粘液腺、具真皮鳞(类型)。 两栖类:皮肤裸露,富含粘液腺;表皮轻微角质化;富含皮下淋巴间隙和皮下血管(呼吸);富含色素细胞。 爬行类:皮肤干燥,缺乏腺体;表皮高度角质化;表皮鳞、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