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电技术应用教学标准

机电技术应用教学标准

机电技术应用教学标准
机电技术应用教学标准

阜康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标准

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是:机电技术应用(051300)

二、入学要求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入学要求是: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基本学制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基本学制是:3年。

四、培养目标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主要面向制造类企业,培养从事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营销等工作操作型或机电产品营销类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五、职业范围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培养的中职毕业生在就业时主要面向自动化生产线运行和机电产品维修工作岗位。学生毕业时应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名称,以及这些工作岗位所属的专业(技能)培养方向见表1所示。

六、人才规格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产业文化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

(一)职业素养

1.具有安全生产意识和节能环保意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2.良好的职业道德;

3.树立质量意识和节能环保意识。

4.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诚实守信,吃苦耐劳;

(二)专业知识和技能

1.掌握典型机电产品、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2.掌握典型机电产品、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中采用的机、电、液、气等控制技术;

3.能识读简单的机械零件图、机电产品和自动生产线装配图;

4.能使用常用的工具、量具、仪器仪表及辅助设备;

5.能初步进行机电产品、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的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

6.能进行一般机电产品的营销和售后服务。

(三)专业(技能)方向1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有两个专业(技能)培养方向: 专业(技能)方向1:机电产品维修。 专业(技能)方向2:自动化生产线运行。

七、主要接续专业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中职毕业生未来在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继续学习的领域及学历提升过程是: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等专业。 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

八、课程结构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是由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组成,其中专业技能课包括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方向1和专业(技能)方向2、选修课、综合实训、顶岗实习。

图1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结构示意图

九、课程设置及要求

本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

专业(技能) 方向课

专业核心课

专业技能课

专业技能(方向)1

机电产品维修

机床操作技术 焊接技术

机床电气维修技术

专业技能(方向)2 自动化生产线运行

PLC 控制技术及应用实训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实训 自动化设备及生产线调试与维护

公共基础课

选修课

现代企业管理 市场营销

机电设备

安装 ……

(一)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包括德育课,文化课,体育与健康,公共艺术,以及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类基础课。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设置的公共基础课程的课程名称、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及参考学时的描述形式见表2。

(二)专业技能课

专业技能课包括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技能)方向课,实习实训是专业技能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含校内外实训、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

1.专业核心课

专业核心课的课程名称、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及参考学时的描述形式见表3。

2.专业(技能)方向课

(1)专业技能方向1:机电产品维修。其专业技能方向课的课程名称、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及参考学时的描述形式见表4。

(2)专业技能方向2:自动化生产线运行。其专业技能方向课的课程名称、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及参考学时的描述形式见表5。

3.综合实训

综合实训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最终达到学生满意就业、企业满意用人的目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设置的综合实训包括两部分,即课外综合实训和课内综合实训。

课外综合实训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拓展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同时满足个性化教学与培养目标的需要。

课内综合实训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分别安排钳工综合实训和维修电工综合实训,达到相应工种初级工水平,学生通过这一阶段的实训,进一步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有目的地选择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确定需要考取的职业技能证书;第二阶段安排职业技能鉴定达标实训,使学生掌握机修钳工或维修电工中级工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考取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满足企业对招聘员工持证上岗的要求。

综合实训的项目、内容、时间安排及其实训方式见表6。

注:课外综合实训除规定全体学生参加项目外,其他项目学生可根据个人爱好与特长自行选择,但每学期每人必须选择其中一项参加训练。

4.跟岗见习

本环节安排在第三学期,共3周。学生以班为单位统一安排在校外实习基地各生产岗位,部分参与生产过程,了解企业生产流程,适应企业管理制度,感受企业文化,培养产业文化素养。各岗位由实习基地企业指派一名班组长负责见习学生的指导和管理,安排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生产实践。学校安排一名专任教师负责见习班级班学生全过程

的管理和考核。

跟岗见习环节的考核可按表7中内容进行考评。

5.顶岗实习

本环节安排在第三学年进行,共40周。学生在校完成规定的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学习任务,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后,依照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签订的《顶岗实习协议书》,由学校统一安排到“订单”企业参加生产性顶岗实习,企业给学生发放实习工资。实习学生统一购买“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并在实习开始前安排为期一周的毕业教育(包括职业指导和职业安全教育)。每个实习企业由学校安排一名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实习过程的指导、管理和考核。实习企业应安排专人负责实习生的管理,并为每位实习生指定一名师傅负责该生的培养和考核。

在组织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时,应严格按照专业对口原则组织顶岗实习。顶岗实习一般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自动化生产线运行方向”相关岗位,如生产线操作工、调试工等;第二阶段为“机电产品维修方向”相关岗位,如机修钳工、维修电工等。也可根据企业生产实际情况,将学生分组进行轮换实习,具体轮换时间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协商确定。

顶岗实习阶段的考核可按表8中内容进行考评。

6.选修课程

(3)现代企业管理

主要教学内容:企业管理概论、经营决策与计划、产品开发、企业生产系统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财务管理等。

教学要求:了解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了解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思想、概念、方法以及运用。

(4)市场营销

主要教学内容:市场营销环境分析、市场分析、目标市场、产品策略、定价策略、分销渠道策略、促销策略、市场营销的组织实施等。

教学要求:了解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了解市场营销策略,初步具备组织实施市场营销工作的能力。

十、教学时间安排

(一)基本要求

(1)每学年共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含复习考试),累计假期12周。

(2)每周课时30节。

(3)综合实训、跟岗见习、顶岗实习、入学教育及军训、公益劳动、社会实践、毕业教育等按每周30小时(1小时折1学时)计算教学工作量。

(4)三年总学时数为3240学时。

(5)学分的计算方法。实行学分制的学校,一般按16~18学时为1个学分。对于3年制专业,毕业时毕业生的总学分不得少于170。军训、社会实践、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等活动,以1周为1学分,共计5学分。

(6)实行弹性学习制度的专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活动的内容与时间。

(二)“订单培养,三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鉴于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服务面向行业的多样性,以及学生向企业员工身份转变中心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性需要,本专业制订了“订单培养,三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服务对象包括化工、煤焦化、冶金、建材、煤电五大行业,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不尽相同。通过全面实行“订单培养”,进一步明确目标岗位,按照具体企业相应岗位的要求修订教学计划,实现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

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职业意识的养成主要由企业主导,主要通过职业指导讲座、跟岗见习、顶岗实习来培养,专业技能主要由学校主导,通过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

图2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订单培养,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学年主要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同时邀请企业专家、优秀毕业生进课

堂,让学生聆听企业用人标准、就业与择业观念、毕业生成才之路等讲座,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第二学年主要学习专业方向课程,取得职业资格,并安排为期4周的跟岗见习,让学生初步认识企业,了解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熟悉工作环境,为进入企业工作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第三学年主要安排到企业顶岗实习,根据具体行业、企业岗位要求,练就扎实的岗位技能,成为企业的“准”员工。

(三)教学安排建议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安排按每学期20个教学周为基准,相关课程类别、课程名称、课程学分、课程总学时、周学时等情况见表9。

注:关于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技能)方向1、专业(技能)方向2、选修课程、综合实训、顶岗实习、课外综合素质实训及其他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分析如下:

①公共基础课程共12门,总学时是800学时,占总学时数的24.69%。

②专业核心课程共6门,总学时是512学时,占总学时数的15.80%。

③专业(技能)方向1课程共3门,总学时是224学时,占总学时数的6.91%。

④专业(技能)方向2课程共3门,总学时是256学时,占总学时数的7.90%。

⑤选修课程共4门,总学时是288学时,占总学时数的8.89%。

⑥综合实训课程共3门,总学时是158学时,占总学时数的4.88%。

⑦跟刚见习总学时是90学时,占总学时数的2.78%。

⑧顶岗实习总学时是976学时,占总学时数的30.12%。

⑨课外综合素质实训总学时是310学时。

⑩其他实践教学总学时是240学时。

?总学时数是3240学时(包括实践教学部分,不包括课外综合素质实训、其他实践教学)

十一、教学实施

(一)教学要求

1.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要符合教育部有关教育教学基本要求,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重在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创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专业技能课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专业技能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在专业理论指导下直接参加生产劳动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在实施专业技能课教学过程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按照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科学合理地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特点,贯彻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尽量贯彻“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积极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法等,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根据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职业能力形成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努力营造宽松、和谐及相互交流探讨的学习氛围;在专业技能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合理利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努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积极创建适应个性化学习需求、项目教学需要、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环境,提高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教学管理

1.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在实施专业教学标准过程中,应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使教学管理规范化、数字化,保证专业教学标准严格、稳定和连续地实施。学校相关部门在本专业教学标准实施过程中,应制订完善的和配套的管理办法、管理制度和实施规范等,切实保障专业教学标准认真落实。例如,配套制订一系列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及教学文件,如《教学管理规程》、《教师岗位职责》、《教师业务考核办法》、《实训教学管理制度》、《顶岗实习管理制度》等,加强教风建设、学风建设、考风建设,做到教学过程有章可据,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有标准可依。

2.教学质量控制

成立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组织,组建教学质量督导小组,拟定短期和中长期教学质量控制计划,对教案、授课、实训(实习)、作业批改、辅导答疑、命题阅卷、跟岗见习、顶岗实习、社会实践进行监控。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教学督导、学生考试成绩分析等多种渠道,了解教学工作信息,并将信息整理后反馈给有关单位、部门以及相关个人,并提出进一步整改的方案和措施。教学评估与检查活动主要有:教学例会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教师讲课比赛、教学观摩和评教、评学活动等。

十二、教学评价

在对本专业教学标准中的各个课程及其他教学环节进行教学评价时,应体现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的多元化,注意吸收行业企业参与。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结合,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与自我评价相结合,职业技能鉴定与学业考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运用知识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学生规范操作、安全文明生产等职业素质的形成,以及节约能源、节省原材料与爱护生产设备,保护环境等意识与观念的树立。

过程性评价是指从情感态度、岗位能力、职业行为等多方面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综合测评,占总成绩的50%;结果性评价是从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完成任务的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占总成绩的50%。

十三、实训实习环境

本专业应配备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

(一)校内实训室

校内实训室应按照各专业技能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进行配置相应的设备、材料、元器件和各种辅助工具。每个实训室要按能容纳一个班(大约40名学生)的标准进行配置,并保证2人一个工位。校内实训室主要设施设备及数量见表10。

(二)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的名称及其功能见表11。

表11 校外实训基地的名称及其功能

对于本专业教学标准中所要求的专业师资,应从专业师资配备条件、专业技能课程教学要求以及师资来源等方面进行总体优选和合理安排,各个专业技能课程的师资配备情况见表12。

中等职业学校金融事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doc

中等职业学校金融事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 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 金融事务(120400 ) 二、?入学要求 初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 三、?基本学制 3年 四、?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面向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基层网点,培 养从事一线柜员、大堂引导员、客户服务人员、金融产品营销人员等工作,德 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五、?职业范围 序号对应职业(岗位)职业资格证书举例专业(技能)方向 1 银行基层机构柜员、大堂经理及 银行从业资格证书银行方向助理 2 证券公司前台柜员、客户经理及理 证券从业资格证书证券方向财经理(助理) 3 保险公司前台柜员及客户经理 保险代理人资格证书保险方向(助理) 说明:可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和专业(技能)方向取得 1 或 2 个证书。 六、?人才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 (一)?职业素养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自觉遵守行业法规、规范和企业规章制度。 2.?知礼节、守诚信。 3.?具有较强的事业心与工作责任感。

4.?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承受工作压力、适应市场竞争。 5.?具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及开拓进取精神。 6.?具有自主学习和适应岗位变化能力。 (二)?专业知识和技能 1.?熟悉有关财经类基本政策与法规。 2.?掌握金融基础知识,会处理基础金融业务。 3.?掌握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的技能。 4.?掌握营销基础知识,会推销金融产品。 5.?会熟练地进行点钞、现金挑残、假币识别。 6.?熟练掌握汉字及数字的书写、字符录入技能。 7.?会使用计算机办公软件处理业务。 专业(技能)方向——银行 1.?会办理银行储蓄、支付结算、信用卡等银行柜面业务。 2.?会进行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操作与管理。 3.?会推销金融产品。 专业(技能)方向——证券 1.?会进行证券开户、证券销户、委托证券买卖等基本业务操作。 2.?能初步运用证券投资主要分析方法进行投资分析。 3.?会向客户介绍并推销证券产品。? 专业(技能)方向——保险 1.?会进行保险企业柜面业务的操作。 2.?会向客户介绍并推荐保险产品,为客户提供合理的投保建议。 3.?能够从事企业和个人保险信息咨询、不同险种业务处理等实际工作。 七、?主要接续专业 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 本科:金融学

药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药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征求意见稿) 1. 概述 药学是以现代化学、生命科学为主要理论指导,研发、生产、使用和管理药物的一门学科。药学的任务包括:研究和发现新药;阐明药物作用机理;研制新型制剂和技术;制定药品质量标准、控制药品质量;合理使用药物;开拓医药市场,规范药品管理等。药学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科学知识体系,包含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药剂学、生药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临床药学、社会与管理药学(药事管理学)等主干学科。 药学事业发展直接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健康。一方面,药品是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世界上许多国家把医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另一方面,药品与人民生命健康休戚相关,随着药品使用规模的增长、新药的不断涌现,临床对疾病的药物治疗方案选择范围不断扩大,药物不合理使用导致的疾病治疗延误、药物不良反应增加以及药源性疾病等问题日渐严重,药学服务愈来愈受到重视。体现在药学教育领域,逐步实现以“药品为本”向以“患者为本”的重心转移。 在我国,受国家药品战略安全、医药产业经济迅速增长、庞大人口基数及老龄化趋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与用药需求提升等因素推动,药学类专业人才在经济建设与社会生活中

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药物研发、生产、流通、管理、质量控制人才,尤其是药学服务人才培养将成为未来我国药学类专业教育的重要方向。 2. 适用专业范围 2.1 专业类代码 1007 药学类。 2.2 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药学(100701)、药物制剂(100702)、临床药学(100703TK)、药事管理(100704T)、药物分析(100705T)、药物化学(100706T)、海洋药学(100707T)等专业。 3. 培养目标 3.1 专业类培养目标 药学类专业培养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系统掌握药学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从事药物研发、生产、流通、管理、质量控制和药学服务等方面工作的专门技术人才。 3.2 各专业培养目标 3.2.1 药学专业 培养具备药学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在药物研发、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管理等领域,从事药物合成和评价、药物制剂制备、药品质量标准研究和质

机电实训教学计划(精选3篇)

机电实训教学计划一:机电专业实训教学计划 一,教学重心与知识结构: 本学期实训教材主要围绕《维修电工技能训练》展开学习。该教材共分七个章节进行学习和实践。其中重点考察两个实训项目。一是关于焊接工艺;包括电子元件的识别与测量、常用仪表的使用、集成电路的制作、门铃及收音机的焊接等。第二个重点实训项目是室内常用线路的安装;包括照明电路、进户装置、线槽布线、安全用电常识、导线连接及绝缘恢复等。通过分析大纲不难看出,该教材理论内容充实,实践任务繁重,且很好的结合我们专业教学方向与目标,贴近我们专业对课程的定义。有利于学生的发挥和实际应用。 二,具体教学计划与课题进程: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往年的教学经验,考虑到课题之间的关系与教学方法。我们细致的分析了每个章节的特点。从各方面的考虑,统筹计划了教学任务与进程,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轮(三月上旬):安全用电常识、钳工工艺。 第二轮(三月下旬):手工电弧焊、常用工具使用方法、导线连接。 第三轮(四月上旬):烙铁钎焊、电工材料选用、常用仪表使用方法。 第四轮(四月下旬):室内照明线路安装、线槽,线管布线方法。技能测评其中考试。 第五轮(五月上旬):进户装置的安装、现代壁灯的安装与布线方法。第一轮技能比赛考核。 第六轮(五月下旬):电子线路的焊接,门铃、收音机等电子产品的焊接工艺。 第七轮(六月上旬):电动机的拆卸、维护、保养,变压器基础知识。 第八轮(六月下旬):复习已学内容,回顾重点。实训技能期末考试,第二轮技能比赛考核。 三,教学任务分配与课程安排:

实训教学方式与上学期一样,同样采用单双周课时分配的方式进行教学。即一周文化课一周实训课的教学模式。除去电工的6节课时,一周实训课的实际课时为24节次。迄今共6位专业教师参与实训教学任务。实训教学课时量约12节次/人/周。教学任务适中,专业教师能充分利用时间高效的分解教学知识,完善个人教学体系。 四,培养目标: 实训教学坚持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职业学校特色。根据电工类专业毕业生从事职业的实际需要,掌握与实际工作结合的项目进行重点培训。我们将一如既往的采用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一体化的教学典型模式。使教学方式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各种有效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实践与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达到中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水平。以至于我们的学生到了实习单位上手快,自主学习不吃力,适应能力强的良好局面。 五,教学改革与专业发展方向: 改进和优化实训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目的,构建研究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实训课中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小组模式等学术交流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对于在实训中难以完成的练习项目,采取多媒体课件或视频等辅助教学办法,积极采用,完善教学课题任务的进程与实现。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强调各方面相关的注意事项,强化基本操作和安全意识的训练、环保优化,应有节约和成本的意识。 完善实训教学体系与课程内容,结合学科发展趋势和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的改变,积极开展实践教学研究,加强实践教学建设。按照电工维修人员的发展需求,不断完善实训教学体系,逐步增加综合性实训内容、创新实训项目、典型实用型项目和设计性课题的比例。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既强调在实训实习中验证理论,更强调在深入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在巩固以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及时更新实训项目内容,贴近生活,面向社会。 机电实训教学计划二:2011级机电技术班《焊条电弧焊实训》教学计划(718字) 《焊条电弧实训》是中等职业学校焊接应用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通过实训实操的动手练习,让学生掌握焊条电弧焊的焊接工艺特点,在水平位置焊接及平角位置焊接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制定如下计划: 一、教学任务:

2018建筑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建筑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1概述 建筑类学科主要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理念,研究城乡人居环境的营造、协调、经营和优化的学科。建筑类学科及其专业教学以工程科学为基础,兼具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特点,理论与实践应用并重,并具有突出的规划或设计创意特征。 建筑类学科发展历史悠久,在20世纪前的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建筑学曾经是统领性的代表学科。它以城镇物质环境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体型艺术和景致审美为基本的评判基准。工业革命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学科的分化与重组,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后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并与建筑学一起成为三足鼎立的人居环境主干学科。我国的建筑学本科专业教育开始于1927年的中央大学建筑系(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前身),1952年同济大学设立第一个城市规划本科专业,1951年北京农业大学和清华大学设立造园组,1956年北京林学院正式设立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育,2003年同济大学设立第一个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国家特设专业。在我国的学科分类中,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曾长期依托建筑学一级学科,学科发展受到一定制约。2012 年,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学科各自相对独立,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今天的建筑类学科已经不再满足于常规的经验定性主导的规划和设计研究及其实践模式,而是力求与新兴的数字技术、工程技术创新和交叉学科结合,同时,融合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地域文化,从而将学科推进到国家战略和人居环境学科集群的高度。 与建筑类学科密切相关的城乡建设和建筑业在国家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中常常占有支柱性的重要地位。伴随人类文明进步和城镇化进程,今天的建筑类学科已经涵盖了自然地景、城乡土地、建筑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场所营造的广袤对象。通过科学、人文与艺术结合的建筑设计及其环境营造、城乡规划、风景区规划设计等,建筑类学科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及人居环境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我国,建筑类学科所依托的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及丰富的工程实践将会在未来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环境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关键性的重要作用。 建筑类主干学科包括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 建筑类学科群的相关专业主要包括:设计学类、美术学类、历史学类、生态学类、土木类、计算机类、交通运输类、测绘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管理学类、地理科学类、林学类、生物科学类等。 建筑类专业教学主要培养面向社会有较强执业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其教学有别于诸多文理学科较系统的知识学习和运用,而多采用“案例式研究学习”和“案例式模拟实践”等重实践应用与技能培养的方式。建筑类专业教学通常以执业实践中代表性的具体个案条件作为教学模拟课题设置的依据,通过小组师生间单独或小组的评改、研讨等组织形式,综合

金融基础课程标准

《金融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制定依据 本标准依据《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金融学》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 (二)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金融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是国家教委规定的院校财经及管理类专业必修课程;是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它在整个财经类课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为财经类各专业学生准备经济学科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以后学习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的作用本课程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以服务为宗旨”的指导思想。是我院金融专业和会计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涵盖货币、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货币供求均衡、货币政策等方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系统的掌握货币、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宏观调控等基本范畴、内在关系及其运动规律。重点掌握货币的职能、货币制度、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货币政策;信用、信用形式以及信用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利率和利息;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体系以及金融机构的构成等问题,掌握存款货币银行的性质、职能和业务经营、掌握中央银行的职能、熟悉我国货币金融政策、金融体制改革的进展等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有关金融工作问题的能力。课程的难点是如何将抽象的金融知识与表象化的经济问题结合、深奥的金融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金融学的基本知识与基础理论,并能用相关的理论解读现实的经济现象和金融现象,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分析简单的经济金融问题,进而站在高度分析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和微观金融活动,为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基础。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导课程、后续课程)

计算机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doc

计算机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1概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空间信息安全等计算机类学科,统称为计算学科,它是从电子科学与工程和数学发展来的。计算学科通过在计算机上建立模型和系统,模拟实际过程进行科学调查和研究,通过数据搜集、存储、传输与处理等进行问题求解,包括科学、工程、技术和应用。其科学部分的核心在于通过抽象建立模型实现对计算规律的研究;其工程部分的核心在于根据规律,低成本地构建从基本计算系统到大规模复杂计算应用系统的各类系统;其技术部分的核心在于研究和发明用计算进行科学调查与研究中使用的基本手段和方法;其应用部分的核心在于构建、维护和使用计算系统实现特定问题的水解。其根本问题是“什么能、且如何被有效地实现自动计算”,学科呈现抽象、理论、设计三个学科形态,除了基本的知识体系,更有学科方法学的丰富内容。 计算学科已经成为基础技术学科。随着计算机和软件技术的发展,继理论和实验后,计算成为第三大科学研究范型,从而使计算思维成为现代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信息产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离开信息技术与产品的应用,人们将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所以,没有信息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信息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计算技术是信息化的核心技术,其应用已经深人各行各业。这些使计算学科、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计算机技术与其他行业的结合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是很好的例子。 计算机类专业的主干学科是计算学科,相关学科有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类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等专业,相关专业包括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等电子信息类专业,以及自动化专业。 计算机类专业承担着培养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重任,本专业类的大规模、多层次、多需求的特点,以及社会的高度认可,使其成为供需两旺的专业类。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同时,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中所提供的相关教育认识和内容,对非计算机专业人才计算机能力的培养也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由于不同类型人才将面向不同问题空间,对他们的培养强调不同学科形态的内容,需用不同的教育策略,计算学科“抽象第一”的基本教育原理也在不同层面上得到体现。总体上,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计算机类专业更加强调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2适用专业范围 2.1 专业类代码 计算机类(0809) 2.2 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1) 基本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0901) 软件工程(080902) 网络工程(080903)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及阶段性成果 一、教学改革的需求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迅猛,科技日新月异,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职业教育要适应的发展和需求,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增强学生技能,和社会接轨。针对上述情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学改革的目标 根据学校教学设备的现状,要增强实践教学的环节,使我们的学生在毕业时除了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以外还应具备以下的工作能力: (1)能熟练操作各类常见机床; (2)具有对机床常规故障进行检查和排除的能力; (3)具备车工、数控中级工的技术水平和能力。 (4)具备一定的解决机床疑难杂症的能力。 三、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1、调整专业设置,修订完善专业教学计划 按照市场和企业对机电技术专业人才的需要,依据我校机电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论证。我们通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和不断探索,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思路的认识更加清晰。 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机电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作为全面修订。新的教学计划体现了主干课程设计与职业岗位工作内容一致,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认证相融合,人才培养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相吻合的设计思想,即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以教学改革为核心,努力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 2、构建课程体系,推进精品课程建设 根据课程特点与本校的具体条件,本专业将机械制图、机械基础、车工工艺与技能、数控技术等课程列入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进行开发。通过这些主要课程的建设,带动本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本着基于工作岗位模块化的指导思想,根据课程特点重新构建课程内容。根据岗位工作过程的需要,本着“适度、够用”的原则选择相应的理论知识,以强化职业综合能力,即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主线囊括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原则,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开展教

《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标准

《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标准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 一、《国际金融》课程性质 《国际金融》课程,是教育部确定的“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不仅是我院本科、大专层次各专业统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而且是金融专业的主干课程和基础理论课程。国际结算、西方金融理论、外汇风险管理等涉及国际金融专业的课程都是在国际金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国际金融以开放经济学为基础,研究开放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国际收支、外汇、汇率、外汇市场、汇率制度、外汇管制、国际储备、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风险管理、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金融危机、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机构等问题,在经济、金融理论研究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目标 1、促进学习者理解和重点掌握国际收支、外汇、汇率、外汇市场、汇率制度、外汇管制、国际储备、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风险管理、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金融危机、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机构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形成原理、控制措施、时滞效应。 2、培养学习者掌握观察和分析国内、国际发生的有关国际收支失衡、汇率变化、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国际资本流动动向、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国际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学习者综合应用国际金融理论解决国际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习者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树立经济一体化的核心是金融一体化的理念,掌握扎实的国际金融基础理论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国际结算、西方金融理论、外汇风险管理等其他国际金融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要求 1、系统阐述国际金融的基本理论体系和框架、重点讲解国际金融的基础知识、管理原理及实务操作方法,详细阐述国际收支、外汇、汇率、外汇市场、汇率制度、外汇管制、国际储备、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风险管理、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金融危机、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机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形成原理、控制措施、时滞效应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体系。客观介绍国际金融界的主流理论及最新研究成果,剖析国际金融的热点问题,及时反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的变化对中国的国际收支、外汇、外债和国际储备管理的影响。 2、结合国内、国际上发生的有关国内、国际发生的有关汇率变化而引起的经济失衡现象、经济失衡导致货币失衡的问题、国际金融市场建立和完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控制国际资本流动、解决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国际金融问题的等重大金融问题的现状,应用国际金融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剖析国内、国际上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国际金融问题的原因,引导学习者掌握观察和分析国际、国内发生重大国际金融问题的能力。 3、《国际金融》教学大纲是我系各位教师讲解国际金融课程的指导性纲领。通过本大纲明确规定各位教师讲授国际金融的内容及重点,要求各位教师必须完成该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各位教师在遵循本大纲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自己所教授班级及专业的不同进行适当的调整。 第二部分:《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纲要

机械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机械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1概述 机械工业是国家工业体系的核心产业,在发展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c没有先进的机械工业,就没有发达的农业和工业,更不可能实现国防现代化。机械工业担负着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技术装备的任务,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技术水平与经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械工业所能提供装备的技术性能、质量和可靠性。因此,机械工业的技术水平与规模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和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机械类专业包括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工业设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等。主干学科分别包括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机械类专业承担着机械工业专业人才的培养重任,直接影响着我国机械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进而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同时,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所提供的相关教育,对其他工程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具有基础性的意义。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另外,机械类专业的大规模、多需求以及社会的高度认可,使其成为供需两旺的专业类。 机械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将各种知识、信息融入设计、制造和控制中,应用现代工程知识和各种技术(包括设计、制造及加工技术,维修理论及技术,材料科学与技术,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使设计制造的机械系统和产品能满足使用要求,并且具有市场竞争力。 机械学科的主要内容包括机械的基本理论、各类机械系统及产品的设计理论与方法、制造原理与技术、测控原理与技术、自动化技术、材料加工、性能分析与实验、工程控制与管理等。机械学科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和相互交叉、渗透、融合,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机械学科基础,拓展和发展了机械学科的研究领域。 总体上,机械类专业更加强调学生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以及机械学科及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的融合,更加强调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融合,更加强调学生设计、创新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2适用专业范围 2.1专业类代码 机械类(0802) 2.2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机械工程(08020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080202)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080203) 机械电子工程(080204) 工业设计(080205)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080206) 车辆工程(080207) 汽车服务工程(080208) 机械工艺技术(080209) 微机电系统工程(080210) 3培养目标 3.1专业类培养目标 机械类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掌握必备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毕业后能从事专业领域和相关交叉领域内的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生产管理、技术眼务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中专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计划

矶电技术应用专业 实施性教学计划 关于修订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说明 1、本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按照《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 号)文件精神,根据教育部颁“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指导方案” 、国家职业标准及企业岗位需求而修订。 2、本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方面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充分考虑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技术、 新工艺、新材料及新方法,结合企业岗位需求,突出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性较强的特点,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

纲中力求知识和技能结构与岗位需求相适应。 在教学中充分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为主,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重视讲练结合,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重视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表现出良好的职业道德及爱岗敬业精神,有较强的岗位能力,力求在工作中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及创业能力。 3、本专业涵盖的职业(工种)有机电设备操作员、机电设备维修员、机电产品质量检验 员、机电设备管理员、机械加工员、机电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技术人员,学生毕业时,可获得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书,经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合格者可获得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颁发的以上工种的中级技能职业资格证书。 4、顶岗实习阶段教学计划按企业岗位需求与实际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并实施。

、专业名称、招生对象与学制 1、专业名称:机电技术应用 2、招生对象:普通初中毕业生 3、学制:三年制 二、培养目标与业务范围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 合职业能力及改革创新和自主创业精神,在机电设备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及机械加工生产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专业技术人才。 2、业务范围 毕业生主要面向机械加工和机电设备生产第一线,从事机电设备操作员、机电设备维修 员、机电产品质量检验员、机电设备管理员、机械加工员,机电产品的营销及产品售后服务 三、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要求 该专业毕业生应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具有良好的道德风尚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掌握机电设备使用、维护、修理、经营等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在某一领域具有突出的特长,并获得相应的初中级技能证书,具有从事规模化机电设备经营销售服务和解决生产经营实际问题的本领。通过两年学习一年实习,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要求如下:

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年)

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年)1. 概述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是人们观察和揭示生命现象、探讨生命本质和发现内在规律的科学。 生物科学在国家建设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和核心地位。生物科学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人类所面临的粮食安全、人口健康、能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的解决。高新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已成为推动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力量,新型的以基因、蛋白质为基础的巨大的新型知识经济产业已经形成,并将在21 世纪产生越来越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生物科学研究成果使相关科技产业逐步成为社会经济结构重要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学形成各种Bio-X 交叉学科,使得生物科学不断涌现出了新的研究领域和生长点,如:合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后基因组科学等。同时,由于环境不断恶化,资源日渐衰竭,生物物种急速消亡,人类逐渐认识到生物科学不可估量的地位和作用,使生物科学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生物科学的主干学科涉及到生物学、医学、农学等众多领域。可以按照研究对象、生物类型、生物结构和生命运动的层次、生物功能的类型以及研究的主要手段等加以划分,并体现为二级及二级以下的学科。如依据生物类型,可分为古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等;依据生物结构和生命运动的层次,分为分类学、解剖学、组织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等;依据生物功能的类型,可分为生理学、免疫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等;依据研究的手段分为合成生物学、计算生物学等。此外,由于生物科学学科内外的交叉还产生出化学生物学、生物物理学、肿瘤生物学和干细胞生物学等。总之,研究内容的细化以及相互交融、新老学科的更迭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值得提出的是,近年来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其他“组学”的迅速发展,在学科越分越细的进程中出现了综合和系统化的新动态,系统生物学的重要性已经显现。 现代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基础性很强的学科,具有涉及面宽、知识更新快等特点。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数理化基础知识,同时又要具备敏锐观察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生命过程是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因此,数学、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和信息科学都会在生物学的研究领域找到恰当的结合点,生物科学相关技术的进步离不开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生物科学理论的创新也离不开其他学科的参与。数学、物理、化学等多门学科与生物学密切交叉,相互渗透,是当前生物学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推动生物学飞速发展和取得重大突破的动力。 2. 适用专业范围 2.1 专业类代码 0710 生物科学类 2.2 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071001 生物科学 3. 培养目标 3.1 专业类的培养目标 生物科学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较系统地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富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能够在生物学及相关领域从事教育、科研、技术研发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3.2 学校制订相应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各高校按照上述培养目标和学校的基本定位,结合各自专业基础和培养方

制药工程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制药工程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征求意见稿) 1.总则 1.1本标准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制药工程专业。 1.2本标准构成 本标准由专业标准和附录构成。 1.3名词释义 1.3.1.培养目标:指毕业4-5年后必须达到的要求。 1.3.2.毕业要求:毕业时须达到的要求。 1.3.3.专任全职教师: 指从事制药工程专业教学的专任全职教师。为本专业承担数学、物理学、语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体育等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为学校其他专业开设公共课的教师和担任专职行政工作(如辅导员、党政工作)的教师不计算在内。 1.3.4 综合性实验: 指实验内容跨两个以上一级学科,或者至少涉及二个以上二级学科,能够将多个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复合在一个实验中,形成比较系统、复杂的实验操作过程。 1.3.5 研究设计性实验: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确定实验原理,设计实验过程,完成实验操作,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的、体现科学研究基本过程与规律的实验。 2.标准 2.1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具备健全的法制意识和药品质量意识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愿为制药产业的发展和人类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2)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具有优秀的个人品质和扎实的科学文化素养以及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遵守职业道德,依法从事专业技术工作(3)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心理状态良好,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自我调节和承受能力; (4)具有良好的外语水平和较熟练的计算机使用水平,适应现代制药工业发展需要。 2.2培养目标 2.2.1 专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药学、制药工程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制药工程专业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在制药及其相关领域从事技术开发、制造工艺、工程设计、生产管理与服务等工作的工程技术类型人才。 2.2.2 建立专业培养目标定期评测和修订制度 以毕业生、制药企业等用人单位和校外专家为参与主体,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修订制度,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吻合度的评测机制,每1~2年评测1次,及时解决专业发展和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中职机电技术应用(智能制造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智能制造方向) 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名称:机电技术应用(智能制造方向) 招生对象:初中毕业生 学制与学历:三年制中专 一、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 1.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教职成[2009]2号) 2.《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的原则意见》。 ——(教职成[2009]8号) 3. 《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 ——(教职成[2000]1号) 4. 《教育部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 ——(教职成[2004]10号) 5.国务院于2005年10月28日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掌握机电技术应用(智能制造方向)对应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能从事自动化设备的操作与编程,产品质量的检验,自动化设备的管理、维护、营销及售后服务等工作,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能胜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三、人才培养规格

(一)专业知识 1. 了解合同法、刑法等基本法律知识; 2.掌握应用写作方面的基本知识; 3.掌握基本的政治理论知识; 4.了解基本的体育锻炼、个人养生知识; 5.掌握信息检索、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6.掌握基本电工知识; 7.了解常见电子元器件知识; 8.掌握电子技术的常见电路基本知识; 9.掌握基本的光学知识; 10.掌握机械制图、机械装配的基本知识; 11.了解自动化原理知识; 12.了解自动化加工工艺知识; 13.掌握电气控制基本知识; 14. 关注自动化应用技术的动态情况。 (二)职业能力 1.具备熟练完成求职简历、总结材料等应用文方面的写作能力; 2.具有基本识图能力,并能利用计算机进行绘图; 3.具有各种常见的工业用中小功率固体和气体自动化器装配与调试能力; 4.具有操作常见工业用自动化器进行自动化加工的能力; 5.具有识别常见金属材料的能力;

金融学课程标准

陇东学院经济学专业课程标准 《货币银行学》 1、课程编码:0332308 2、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3、总学时:54学时,具体分配见各章安排。 4、学分:3学分 5、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6、选用教材:曹龙骐主编《金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三版。 7、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及特点: 《货币银行学》是经济学科中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是财经类各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它在整个财经类课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为财经类各专业学生准备经济学科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以后学习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8、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金融活动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全面系统地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金融运行的机理或规律,并且能够运用有关理论知识分析中国经济和金融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分析全球范围内金融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培养学生的金融理论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9、课程主要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涵盖引言、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利息与利息率、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体系、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货币需求、货币供给、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等。 10、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是课堂讲授,多媒体演示。 教学内容 第一章导论(2学时) 要求和说明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金融的含义、功能的变革及对现代金融业的定位,掌握金融学科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金融含义的界定 二、金融功能的变革 三、现代金融业的定位 四、金融学科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货币概述(6学时) 要求和说明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货币“质”与“量”的规定性及我国港澳台地区的货币制度与国际货币制度,掌握货币的职能、货币制度的内容和货币制度的演变。 第一节货币“质”的规定性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指导思想 结合学校“就业导向、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标准要求,倡导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密切跟踪地区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跟进行业技术的发展,建立多样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通过综合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先进实用的技术,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可行性论证 1、根据中等业教育的特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应树立服务意识,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灵活教学机制。积极进行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面向21世纪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适应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专业技术人才。 2、地处山区欠发达地区,发展想实现农业以及工业的现代化,关键取决于一大批既能适应时代特点的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操作技能的复合型、实用型电子技术应用人才。因此,在我省发展职业教育更是迫在眉睫,需向社会培养大批中等电工电子专业人才也是首当其冲的。 3、就业前景可观 京津冀地区电工电子产业逐步发展壮大,各类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急需增加,这给我校发展电工电子专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与挑战。 三、培养目标 1、培养目标与专业特点 (1)人才定位 培养出一大批能从事电子产品、机电维修,电气安装等专业产品的设计、开发、制作、安装、调试、维护和技术管理的初、中级专业技术人才。 (2)专业特点 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基础课程与专业技术理论课程;技能实训课程与职业道德

高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标准

高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标准 专业名称会计 专业代码620203 招生对象 普通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中等技校毕业生 学制与学历 3年(全日制) 就业面向 本专业主要就业面向是中小企业、金融行业、非营利组织等单位的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工作管理、涉税业务办理、财务管理岗位及会计师事务所查账验证、会计咨询等工作岗位。会计专业初始岗位群包括:出纳岗位、材料物资核算岗位、固定资产核算岗位、其他资产核算岗位、职工薪酬核算岗位、往来结算岗位、税务核算岗位、资金核算岗位、成本核算岗位、财务成果核算岗位,总账报表岗位;会计师事务所查账验证、会计咨询助理岗位。会计专业发展岗位群包括:总会计师、主办会计、会计主管等会计岗位群;财务经理、财务总监等财务管理岗位群统筹性工作;会计师事务所项目经理、会计咨询主管岗位。 培养目标与规格 本专业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面向中小企业、金融行业、会计师事务所、非营利组织等基层业务和管理岗位,具有诚信、合作、敬业的职业素质,掌握会计、涉税管理、财务管理、审计等岗位业务,熟悉企业会计核算、纳税申报、财务管理、年报审计等业务处理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能从事会计、税务、财务管理、审计等工作的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并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职业证书 本专业毕业生应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为证券从业资格证书,鼓励毕业生取得初级会计师证书。 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教学内容) 一、课程体系架构及说明

二、专业核心课程 初级会计实务:本课程主要学习会计要素核算的原则与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使学生能以原始凭证为依据,按照企业经济业务的处理流程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 财务会计:本课程主要学习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原理、具体方法和业务流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使学生具备会计系统思维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复杂业务的处会计理能力。 成本会计:本课程主要学习企业成本计算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使学生学会成本费用归集与分配的方法,能应用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并能进行成本报表的编制与分析。 会计电算化:本课程主要使学生能运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操作,胜任出纳、审计、税务、成本核算、总账报表等会计岗位工作。 财经法规:本课程主要学习我国会计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并理解企业及会计人员在处理经济业务过程中应遵守的会计法规,增强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使之在会计职业活动中,遵守会计职业道德,为今后会计工作打下良好的法律意识基础。 。 专业办学基本条件和教学建议

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

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 1. 概述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应用型交叉学科,肩负着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使命。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促进素质教育,推动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学校、企业、军事、社区和远程教育等领域的教育教学创新,开发与共享优质教育信息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国家教育信息化进程,构建现代远程教育与终身学习体系,促进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教育技术学的前身是电化教育。教育技术,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系统科学方法论指导下,主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科学与技术,通过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教育信息技术环境、教育信息资源与教育教学过程,以促进学习、提高绩效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技术学专业既关注技术在教育教学应用中的理论与方法问题(如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基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与认知规律、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技术、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等),又关注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问题(如远程开放教育、教育信息化及其支撑技术、媒体技术及其教育应用、信息技术教育及企业培训等),致力于培养为教育信息化服务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2. 适用专业范围 2.1 专业代码

040104 2.2 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教育技术学 3. 培养目标 3.1 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人文科学素养、开阔的国际视野、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系统掌握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能对数字化学习环境和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设计与开发、对信息化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及能引领和推动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3.2 学校制订相应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各高校在制定相应专业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应从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出发,结合国家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区域和行业特点,在现有办学基础与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国家、区域、学校各种资源优化配臵的整体优势,因地制宜地制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各高校在制定培养目标的过程中,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学科专业建设与社会发展、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创新的契合点,建立调整专业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机制,实现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动态监控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动态调整,确保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本专业典型岗位分析

机电设备维修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

《机电设备维修》专业教学计划 一、招生对象与学制招生对象:初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学 制:一到三个月 二、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牢固掌握必需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机 电设备维修专业必需的专业知识,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和本地经济建设需要的实用型技术人才。 三、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 1 .知识结构: (l )具备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所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 (2 )掌握制图的基本知识; (3 )真有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 (4 )掌握机械加工中车、钳、刨、铣、磨等基本知识; (5 )掌握电工基本知识; (6 )掌握现代数控车床加工的基本技术; (7 )了解煤矿设备的安装与维修保养的基本知识。 2 、能力结构: (l )具备机修钳工,维修电工必需的基本操作技能; (2 )具有一般机械设备的操作技能; (3 )具备测绘并设计机械零件及简单部件的能力; (4 )具备常用机电设备安装、调试、验收、维修、保养的能力; (5 )具有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和设备管理的基本能力;

(6)具备正确的语言文字表达及读图、制图能力; (7)具备正确使用手册、标准和与本专业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8)具有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9)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 四、理论教学及要求 1、机械制图: 主要讲授投影知识和机构制图等内容,使学生掌握正投影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熟悉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图示能力,读图能力,和空间形体想象能力,要求学生能熟练地绘制中等复杂程度的机械零件工作图和部件装配图,并能按一定的要求正确标准尺寸,极限配合及表面粗糙度等。 2、机械基础: 主要讲授机械设计基础,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等内容。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常用机械零件的基本知识,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初步具有分析、选用和设计机械零部件及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和熟练查阅、运用有关资料的能力;能按“极限与配合选用原则”用类比法选择合理的极限与配合,能运用测量仪器对一般零件进行检测。 3、钳工工艺学: 主要讲授:划线、契切、锯割、锉削、钻孔、扩孔、镶孔、铰孔和套丝、矫正和弯曲,铆接粘结、刮削、研磨、装配和调试等钳工基本技能,为机电维修工作打下基础。 4、机械设备与控制技术: 主要讲授机械设备、电控、液控、数控使学生既掌握传统的控制技术,技能,对现代化的控制技术由于综合性强,涉及学科多,只需掌握控制理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