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与强化训练(议论文专项阅读与写作)

201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与强化训练(议论文专项阅读与写作)

201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与强化训练(议论文专项阅读与写作)
201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与强化训练(议论文专项阅读与写作)

议论文阅读与写作专项训练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

说"疑"

①未解之惑,未识之物,未辨之味,未通之理,皆可谓之"疑"。在客观事物面前,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个"疑"字。科学研究就是破"疑",破"疑"才有所发明。

②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理论上的重大创造,技术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就是从"疑"开始的。"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这个"疑",对于探索"万有引力"的牛顿曾有极大的启示;"水开了,壶盖为什么跳起来?"这个"疑"使瓦特发现了蒸气的力量,"挂灯摇摆的幅度无论大小,为什么时间都是一样?"这个"疑",使伽利略发现了等时性原理。这些自然现象,皆是人们生活中经常所见。然而,寻常人熟视无睹,唯具有探索精神的人对此产生"疑",努力探求,以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宋朝思想家张载说得好:"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③"疑似之迹,不可不察"。见"疑",决不是"讳疑",而应当"解疑"。见疑不疑,主观臆断,强不知以为知,那就会走到真理面前却失之交臂,悔恨终身。利比息在研究从海藻中提取碘时,发现在母液底部,沉着一层深褐色的液体,具有刺鼻的臭味。利比息想当然,认为这是"氯化碘"。法国波拉德在做同样的实验时,对深褐色的液体细加研究,发现它不是氯化碘,而是一种新的元素--溴。这件事对利比息的教育很深。他在自传中提到这件事时说:"从那以后,除非有非常可靠的实验根据,我再不凭空地自造理论了"。

④对前人留下的"已知"成果,要善于学,也要敢于疑。亚里士多德曾断言:物体从高空落下,"快慢与其重量成正比"。这个断言,流传了1800年。伽利略却要重新用实践再检查它是否是真理。他拿着两只大小不同的铁球,跑到比萨斜塔上往下扔,一次次实验,结果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断言是错误的。不仅如此,伽利略还从中掌握了物体运动轨道,推动了力学的发展。敢于对权威的结论见疑,才有希望穿破未知的障碍,打开真理的大门。不怀疑"电磁波穿过空气层就会一去不复返"的结论,马克尼就不可能不用导线把信号送到大西洋,开创无线电事业;不怀疑格林关于人体血液"遍布全身就在体内完全消耗干净"的说法,哈维就不会发现人体血液循环的真理;电磁场、原子能的发现,相对论、量子论的提出,生物进行论,元素周期表的创立,不都是敢于对权威的错误论断挑战的结果吗?

⑤"疑"就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就是提倡科学的探索,不被陈规旧章束缚头脑,不随

主观臆想乱下判断,不因权威之言捆住手脚,敢想,敢干,敢于在科学上"掀翻天地重扶起"。这不是虚无主义者的怀疑一切,而是不执迷于一切权威的结论。在实现"四化"的进军途中,身为科学技术大军的战士,都要敢于"疑",善于"疑"。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A 科学研究就是破"疑",破"疑"才有所发明。

B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C 见"疑"决不可"讳疑",而应当"解疑"

D 在实现"四化"的进军途中,身为科技大军的战士,都要敢于"疑",善于"疑"。

2 按议论文的引论、本论和结论,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_______自然段。第二部分:____________自然段。第三部分:_______自然段。

3 第二部分可以分为两层意思:

第一层:_______自然段,用________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了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自然段,用________的著名比萨斜塔实验等事例论证了__________。

4 第②自然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

A 举例论证

B 道理论证

C 比喻论证

D 对比论证

5 文章第一句话中加引号的"疑"字,和文章最后一句话中加引号的"疑"字,意思一样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样,都是"怀疑"的意思。

B 一样,都是"疑问"的意思。

C 不一样,前者是"怀疑"的意思,作动词;后者是"疑问"的意思,作名词。

D 不一样,前者是"疑问"的意思,作名词;后者是"怀疑"的意思,作动词。

6 和下面例句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对前人留下的"已知"成果,要善于学,也要敢于疑。

A 这个"疑",对于探索"万有引力"的牛顿曾有极大的启示。

B 宋朝思想家张载说得好:"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C 见"疑"决不可"讳疑",而应当"解疑"。

D 母液底部,沉着一层深褐色的液体,具有刺鼻的臭味,利比息想当然,认为这是"氯化碘"。

7 用最后一段中加"·"的词语造一个句子。

不是……而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我常常想:世界文明的发展,源远流长,错综万端。它是从古到今,全人类共同(dì)造的。各个国家和地区贡献也许有多有少,但是,谁也离不开其他地方人们的支援和帮助。谁也不可能一柱擎天,谁也不该妄自尊大。

世界文明的形成,有点像是海洋。许多小涧小溪汇合而成江河;许多江海汇合而纳入大海。世界文明的形成,也很像一片树叶的叶脉,许多微小的脉丝纳入支脉,许多支脉纳入主脉。"一滴水可以照见太阳的光辉",一幅地图上江河的风貌,一片树叶上叶脉的状态,也昭示了这个虽复杂,也简单的道理。

古代世界有五大文明:尼罗河文明、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河文明,印度河文明和黄河岸边的中国文明,还有古代美洲的印加文明。试想一想,今天世界任何地方的居民,有哪一处不拜受这些古代文明的厚赐!印加帝国( )已经灭亡了,( )它的石雕和美洲金字塔,直到今天还足令世人震惊。( )没有印加文明,世界各地的居民今天( )没有玉米、番薯、马铃署、火鸡、辣椒、巧克力可吃,没有橡胶、金鸡纳霜等东西可用了。其他几大古代文明影响之深就更不待说了。英国的李约瑟花了大半生的精力研究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其实,对世界上任何国家,一经研究下去,它们的贡献也都可以列出长长的一张清单。

今天,世界的航海、航空、电子、医学、生物、化学、物理、宇宙飞行等等科学,都已达到很高的境界,但你能说哪一门科学技术只是某一国人的贡献吗?不能!它们的形成源远流长,都是各地人们智慧的汇合和结晶。有时,一件小小的事情,例如从来未曾被人发现其卵子,但是却能繁(yǎn)后代的"鳗鲡"之谜,它的解答,就经历了许多世纪,好些国家科学家的共同努力。

当前世界上藏书最丰富的图书馆,收藏了各国学者专家的作品;当前世界上最大的百货公司,陈列着世界各洲各国的物产。这也从另一方面,显示了世界文明是四面八方人们的共同创造。积极进行国际文化交流吧!它将使智慧和智慧碰击,从而迸发出更加(xuàn)丽的文明火花。积极进行国际文化交流吧!它将可以医治许多人的自卑感、自大狂、狭(ài)民族主义、沙文主义,这类东西,如果本着历史眼光看来,不过是人类从半蒙昧时代遗留下来的短视之见罢了。

积极进行国际文化交流吧!扬弃吸收、使为我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消除本可消除的误解,增强理应增强的友谊。文明在号召人们,互相支持比互相仇视好,握握手,比吐唾沫、瞪眼睛好。

让我们为国际文化交流唱一阕赞歌,发出高亢的声音,怀着深厚的感情。让它响遏行云,腾插天下。

8 根据汉语拼音,依次写出应填入文中方框内的字。

dì______ yǎn______ xuàn______ ài______

9 哪一组关联词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 )

A 虽然但是既然就

B 尽管然而如果就

C 如果那么如果就

D 因为所以如果就

10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文中加点的"它"指代的是:( )

A 一件小小的事情

B 发现其卵子

C "鳗鲡"之谜

D 科学家的共同努力

12 下面四句,哪一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

A 世界文明的发展,源远流长,错综万端。

B 世界文明的形成,有点像海洋。

C 世界文明,是四面八方人们的共同创造。

D 积极进行国际文化交流

13 下边两句话:从论证的角度看,各采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

(1)世界文明的形成,有点像是海洋,许多小涧小溪汇合而成江河;许多江河汇合而成大海。

(2)当前世界上藏书最丰富的图书馆,收藏了各国学者专家的作品;当前世界上最大的百货公司,陈列着世界各洲各国的物产。这也从另一方面,显示了世界文明是四面八方人们的共同创造。

答:(1)_________ (2)_______

14 下边哪一个题目作本文的标题最恰当:( )

A 国际文化交流赞歌

B 世界文明赞

C 一滴水可见太阳的光辉

D 世界文明

(三)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①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②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③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 "],找到了真理。

④就拿洗澡来说,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所以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种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莫大兴趣,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⑤无独有偶。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洋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这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⑥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他看到儿子睡觉时,忽然眼珠子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了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子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出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⑦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做梦,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⑧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

15 本文的论点是:( )

A 人们总是很尊重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

B 要发现真理,说难出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

C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D 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16 按议论文的引论、本论和结论,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并概括第二部分的段意。

第一部分:________自然段。

第二部分:________自然段。

第三部分:________自然段。

第二部分的段意:_________

17 下面是对文章第③至第⑦自然段层次结构的图示,正确的一项是:( )

A ③|④⑤⑥|⑦(并列结构)

B ③→④⑤⑥→⑦(层进结构)

C ③④‖⑤⑥|⑦(分一总结构)

D ③|④‖⑤‖⑥|⑦(总-分-总结构)

18 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有:A 举例论证;B 道理论证;C 对比论证;D 比喻论证。

本文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________

19 本文谈到的发现真理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根据第③自然段的内容回答问题。

(1)文中加的"发现者"、"创立者"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的语句在含义上与文章第⑧自然段中的一个词相照应,这个词是:____ 。

(3)文中加“[]”的词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恰到好处"。厨师烧菜要讲究火候,生病服药要掌握剂量,批评、表扬要注意分寸。"过"与"不及"都是不好的。"不及"就是不够,许多人都知道这是不好的。

"过"就是"过好"、"过了头",这却往往被人们误认为好。其实,过了头,常常会把好事变成环事。事情做得一过分,就会走向反面。列宁说过:"只要向前多走一小步--看来依然向同一方向前进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马列主义者对"过"与"不及"有自己的标准,那就是客观的实践的标准。

21 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这段文字的事实论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这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本文对"过""是不好的"分析比较详细。文中有一个句子能表明作者详写的理由,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请你举出一个例子,证明做事情"过了头,常常会把好事变成坏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失败是个未知数

你舔尝过失败的滋味吗?

测验不及格,升学考试不进分数段,比赛取不上名次……这都叫失败,失败的滋味当然是苦的。

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甲),不可避免要遭受这样或那样的失败,只不过有的人栽跟头栽得多些,有的人栽得少些罢了。可以说,人生不断栽跟头,而又不断爬起来前行的漫长过程。

失败的下一站是"痛苦",但却不是终点站,而是岔道口。这岔道口岔出两条路:一条是(乙),一蹶不振的路,这条路通向彻底的失败;另一条是汲取教训,再接再厉的路,这条路通向再失败或失败的反面--成功,但只有踏上这条路,才有成功的希望。因此,一个人遭到了失败,并不意味着这就是最终的结果。问题在于:站在"痛苦"这个岔道口的时候,自己选择的是哪一条路。

十九世纪初,有一位英国将军在战场上吃了败仗,(丙),躲进农舍的草堆里避风雨,又痛苦,又懊丧。茫然中,他忽见墙角处有一只蜘蛛在风中拼力结网,蛛丝一次次被吹断,但蜘蛛一次次拉丝重结,毫不气馁,终于把网结成。将军深受激励,后来(丁),终于在滑铁卢之役打垮了自己从前的对手拿破仑。这位将军,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威灵顿。

威灵顿将军的故事,不正好说明失败并不尽是最终结果这个道理吗?

失败并不可怕,痛苦并不可怜;只有怯懦才是可悲的。失败是一个未知数。当我们在失

败之余,勇于化痛苦为动力,那么,就有可能从"痛苦"这个"岔道口",找到通向成功之路。我说的这番话,你认为对吗?

26 为下列字注音。

栽:汲:丧:怯:

27 为文中甲、乙、丙、丁处分别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词语。

甲:( )

A 一帆风顺

B 万事如意

C 飞黄腾达

D 春风得意

乙:( )

A 心烦意乱

B 心惊肉跳

C 心灰意冷

D 心猿意马

丙:( )

A 东窜西逃

B 落荒而逃

C 抱头鼠窜

D 心胆俱裂

丁:( )

A 弃旧图新

B 招兵买马

C 卷土重来

D 重振旗鼓

28 把第一句"你舔尝过失败的滋味吗?"改为"你一定舔尝过失败的滋味。"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 文章的第③、④自然段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作者用______ 来比喻人生受挫折,论证的道理是_____。作者还用"岔道口分岔出两条路"比喻______ 。阐明的道理是_____ 。

30 文章讲述了威灵顿将军的故事,是采用了______ 的论证方法,证明的道理是_____

_ 。

31 "蜘蛛在风中拼力结网,蛛丝一次次被吹断,但蜘蛛一次次拉丝重结,毫不气馁,终于把网结成。"这段描写中采用了哪一种修辞方法? ( )

A 比喻

B 拟人

C 借代

D 夸张

32 对文中画线句的作用有以下四种分析,请选择正确的一项:()

A 总结上文,揭示题旨

B 巧于过渡,揭示题旨

C 总结上文,巧于过渡

D 称赞威灵顿,承上启下

33 "失败是个未知数"中的"未知数"在本文中的意思是:( )

A 不知道会出现什么预想不到的问题。

B 不知道还会不会栽更多更大的跟头

C 通向成功之路总是要靠自己选择的。

D 有彻底失败的可能,也有成功的希望。

34 文章用"你认为对吗?"这个问句收束全文,其表达作用是:( )

A 照应开头,促人思索

B 照应开头揭示题旨

C 设置悬念,拓开话题

D 照应开头,完善结构

35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哪一项:( )

A 失败是个未知数。

B 一个人遭到了失败,并不意味着这就是最终的结果。

C 失败并不可怕,痛苦并不可怜;只有怯懦才是可悲的。

D 当我们在失败之余,勇于化痛苦为动力,那么,就有可能从"痛苦"这个岔道口,找到通向成功之路。

写作

36 有报载:①一位外国教育家有北京街头目睹中国小孩子的衣着远远厚于爷爷、奶奶;

②日本著名的阳光幼儿园要求孩子们,即使是寒冬腊月也要穿一条短裤在园中跑步。

根据上述两个事例,写一段250字左右有鲜明观点的议论性文字。

37 语文活动是语文学习的组成部分,为运用知识、掌握学法、培养能力、陶冶情*,提高素质提供了条件。为此,曙光中学规定,从新学期开始,每星期二、四下午第三节课为语文活动时间,并强调不准占用这个时间讲课、补课或做其它事情。

针对上面这件事,讲一点自己的看法,写一段一般不超过200字的议论片断,题目自拟。

38 学生在校学习十分紧张,回到家中应不应该做点家务?对此问题存在两种不同观点,请用对话形式写出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要求:

①对话双方不但要观点鲜明,而且语气要能表明人物身份。

②字数在250字以上;不要透露校名及人名,否则扣分。

39 从下面材料中选取3项(保留材料序号)组成一段完整的文字说明一个道理。(字数150字左右)

①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③建设社会主义,各科知识都有用,都需要,一样也不能偏废

④有志者事竟成

⑤业精于勤,荒于嬉

⑥爱迪生花了整整十个年头,经过了五万次左右的试验,发明了蓄电池

⑦司马迁撰写《史记》,是在遭受了腐刑以后

⑧只有知识才是力量,只有知识才能使我们成为具有坚强精神的、诚实的,有理性的人

⑨志比精金,心如坚石

⑩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11李时珍在几年内,读了医学书八百多种,单摘下的笔记就装满了好几个柜子

12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40 根据下面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小议论文。

材料

①学生食堂:饭后,剩饭剩菜满桌,大块馒头丢在地上,老师傅不禁摇头不止。

②教室一角:午饭后,撮子里倒满了饺子、炒鸡蛋、刀鱼……

③家庭饭桌:妈妈:"你吃包子怎么光吃馅不吃皮,这不是浪费吗?"女儿:"怕浪费你吃呗! "

41 根据下面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

《人民日报》1993年4月6日载:4月3日下午吉林大学礼堂座无虚席。在热烈的掌声和敬佩的目光中,张海迪来到了主席台,接受了吉林大学颁发的哲学硕士学位证书。她激动地说:"这是我一生最难忘的日子。因为我是中国第一位坐在轮椅上获得硕士学位的女人,这是我用整个生命换来的。感谢我的导师孟宪忠,感谢我的母校吉林大学……"张海迪是去年9月正式向吉林大学申请硕士学位的。吉林大学接受了她的申请,向她提出了6门需要完成的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海迪最终通过了所有必修课的考试,并在4月2日,出色地通过了题为《文化哲学视野里的残疾人问题》的硕士论文答辩……

42 根据下面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500-700字的读后感。

陈景润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在研究歌德巴赫猜想方面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

1979年1月,陈景润应邀到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做短期的研究工作,这是世界上享有盛名的高级科研场所,爱因斯坦曾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后的二十几年,因此有人劝陈景润留在美国。他回答说:"人民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节衣缩食,花好几万元培养了我,我来,对得起人民吗?"

中国青年报》发表了陈景润学习的文章,他知道后说"不要向我学习,要向雷锋学习",他抽屈里放着好几张催领汇款的通知单,他不去取,却说:"我不要稿费,我不去领,让给国家好了,"国家科委给他一所住宅,他连说:"我不要,我就住那六平方米的房子好了;要

住,等全国人民都住上好房子,我再搬。"

43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以《起点之美》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一事一议的议论文。

某中学运动会上,初三年级400米接力赛将要开始,运动员们精神抖擞地站在起跑线上,在裁判员一声威严而悠长的"预备一"声中,各自凝聚起他们全身心的注意力准备拼搏。他们的刘老师对周围的同学说:"你们看,站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简直是一幅力与美的活雕像,其实起点之美属于我们每一个人。愿你们从中得到启示,以站在起点的姿态面对生活,走向人生。"

44 题目:学习是艰苦的劳动

要求:①论点要明确。②具备一个论据(包括适当议论)即可。③500-600字

45 题目:理想是前进的动力

要求:①论点要明确。②具备二个论据(包括议论)。③500-600字

参考答案

(一)1D 2 ①;②③④;⑤3第一层:②③;正、反;要善于"疑"。第二层:④;伽俐略;要敢于"疑"。4A、B 5D 6D 7 略

(二)8 缔衍绚隘9 B 10 今天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居民,处处都拜受这些古代文明的厚赐11 C 12D 13 (1)比喻论证(2)举例论证14 A

(三)15 C 16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用道理和事实,论证文章论

点17D 18AB 19(1)有一双敏锐的眼睛(2)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3)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20 (1)不能互换。因为"发现者"只能与"定理、定律"搭配,"创立者"只能与"学说"搭配(2)见微知著(3)解决了疑难,找到了答案

(四)21 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恰到好处"22 厨师烧菜要讲究火侯,生病服药要掌握剂量,批评、表扬要注意分寸。23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24 这却往往被人们误认为好25 人是需要营养的,但营养过多,会引起肥胖,对健康不利(举例恰当,有证明过程即可) (五)26 zǎijīsàngpiè27A C B D 28 不好。因原句较委婉,而改后的语意过于绝对29栽跟头人生是不断失败,又不断奋起的漫长过程失败后的两种情况一个人遭到了失败,并不意味着这就是最终的结果30 举例论证失败也是通向成功的道路31B 32C 33D 34A 35D

写作36--45题答案从略

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方法 阅读和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老师一定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写作发展的规律,悉心地加以启蒙和引导。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1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方法 1、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升主观积极性。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正是培养良好学习兴趣的重要时期,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在具体的教学中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习兴趣。 尤其面对很多小学生阅读面窄、畏惧写作的情况,更需要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适当安排写作训练,并保证设计内容合理,降低习作难度,通过设置有益于增强写作兴趣的题目以及必要的引导提示,从内心消除学生的抵触心理,进而达到激发写作兴趣,提升主观积极性的目的。 例如,《小桥流水人家》一文中,使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生活,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优美的语言、文字,让学生陶醉其中,学生眼前犹如出现采茶女的情境、野花在山野上遍布各地……此时,老师知道学生运用文中场景描写,二次对课文进行创作,把某个场景添加早自己的想象中展开描绘,确保文中可以散发出浓厚的山野气息。 2、掌握合理的阅读方法、习作方法。 语文阅读与思考合理结合,是提升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小学生读书必须边读边想,如此培养自身的阅读能力。阅读过程中必须清楚了解如何思考、思考什么。例如:遇到不懂的字词、科学术语、难解句子,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必须采用联系的办法展开思考。 结合上下文章的内容思考难懂的词语、句子,把它们应用到具体的语言环境内,根据上下文琢磨理解不懂内容。基于这种情况,必须从日常生活出发让学生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采用批注式阅读办法,让学生进行圈画批注,这样的阅读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 让学生实际生活中多观察、记录看到的内容,让学生多体验生活,从日常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写好记事作文。实际教学中,老师的引导非常重要,指导学生写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采用仿写、拓写、续写等办法训练学生的习作能力。要让学生掌握组织语言技巧,使用更恰当的词语,只有如此才能确保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提升写作能力。 3、在读中渗透,在读中加强体会。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个,语文教师必须要抓住一个“读”字,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语言文字的使用、理解课文的内容,还要能够适度地拓展一下教材的内容,这也是为了体现出大语文的教学理念,更重要的是在拓宽的过程中能够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加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最终为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服务。 4、巧用文本知识,确立写作目标。 对于小学生的写作来说,其实就是一个由模仿到创新的一个过程,最终创造出一套适合自己写作的方式。当前我国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生们写作时,基本上都是告诉学生们在课本上寻找一些出色的句子摘抄下来,然后再让学生们记住、模仿、扩句或者是缩句等相应的写作练习,这种方法能够适当的提高学生们的写作能力,最终完成课堂训练的目的。 但是,如果一直这样训练下去,学生们基本上就会被语文课本内的内容束缚住,学生们就没有了创新能力,失去了孩子们想象的天性,进而变得非常教条化,就只会按照课本的句子来训练,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课文内的知识内容要灵活运用,对于写作目标要明确,使学生们都能够了解写作的方向。 另外,有些教材中,编辑会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天性,将一些儿歌穿插进去,进而使学生

2019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

2019中考语文热点话题 议论文 考点一:寻找或提炼论点。 常考题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题技巧: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整的句子。论点不能是疑问句,不能只有一个短语,不能使用比喻。 找准论点的方法:一看题目,二看开头,三看结尾,四看中间,五自己归纳。但它的位置通常在标题和开头,答题时应首先考虑。 考点二:论点的提出方法及作用 常考题型:本文开头引用名言或某个故事或某种生活现象有什么作用? 答题技巧:议论文常见开头的形式及作用 总体上说,议论文开头提出论点的方式分为两大类: 直接式,即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间接式,从故事、名言、工作生活中的某一现象等引出论点。考试时基本上是考查间接提出中心论点的作用。基本作用分析如下: ①针对现实中某种现象(或事例或观点)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论点(或提出论题),作用:引出中心论点;论点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常考) ②引用名言提出论点或论题,作用:引出中心论点;名言又是证明论点的道理论据。(常考) ③由某个故事或事例引出论点或论题,作用:引出中心论点;故事和事例又是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常考) ④用生动的比喻引出论点,作用:引出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便于读者接受。(了解) ⑤用设问提出问题,作用:引出论点(或论题);引起读者思考。(了解) 考点三:归纳概括论据及作用 常考题型:某段举了那些事例?有什么作用? 答题技巧:议论文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它们的的作用都是证明中心论点或分论点。 概括论据的基本模式是:谁+干什么+结果怎样 考点四:补充论据。 常考题型:结合平时的积累,请你再举一个例子或名言来证明作者的某个观点。

中考真题——议论文阅读10篇

中考真题——议论文阅读10篇 1.2019年江西,17——20题,17分 谈语言 王力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文学创作、新闻写作和其他一切写作的工具。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 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实际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这是一个很费解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故作姿态”。 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指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就不对。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自己就爱看他晚年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他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这对我们后人是一种启发。 是不是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别呢?也不是的。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文章和语言不一样。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不假思考,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有时候语言不连贯,甚至前后矛盾,句子不合逻辑,不合语法。有的同志在小组会上发言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仔细看一下,却又会发现毛病百出,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所以,我不反对对口语加工。并且,我一直是主张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 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被读者仿效,因而更应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否则,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制造混乱。 比如,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强说得过去,而在报刊上运用就不对了。“水平’,原意是水的平面,水的平面永远是平的,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因此,说“最好水平”,是违背事理的。但是,至今有些报刊还在使用“最好水平”这个词。 又比如,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这个词。这也是不对的。“不以为然”是“不以为如此”或“不以为对”的意思,而不是“满不在乎”的意思。从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不能随便运用口语。 但是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就是要使读者能读懂。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否则,这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

中考语文热点主题阅读与写作方案:读书轶事

中考语文热点主题阅读与写作方案:读书轶事 热点综述 “腹有诗书气自华”,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却广泛而深远。书籍使我们认识了各个时代的智者,我们通过阅读获取了源源不断的富有启发性的精神养料。读书的故事可以是求学经历,也可以是与看书有关的逸闻趣事、酸甜苦辣等。无论是哪种,我们都应该从中品味出其中的滋味,感悟读书的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读书的故事,每个故事里都有耐人寻味的东西。 “读书故事”的话题作文在考试中也屡见不鲜。如江苏省的中考作文“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谁能说“读书故事”不是“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指出:7-9年级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读书的故事”不就是完成这项语文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吗?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下面的读书故事,细细品味其中的滋味吧! 美文欣赏一 “蹭”书之乐 佚名 我读书有三法:一是买,二是借,三是蹭。 三法之中,买为上。书一经买来,就属自己。属自己的,当然就拥有绝对的自主权、支配权、使用权。啥时想看啥时看,啥时想用啥时用,方便。 借次之。借,有要求,有限制,有压力。有借有还,天经地义,再好的书想匿也是不道德的。在不能买、不想买或买不到的情况下,借当然不失为读的一种好方法。不过借很麻烦:费时,费力,费钱,也费情。

蹭为下。实不得已而为之。所谓蹭者,就是磨也、泡也、搭香边也。因为书是别人的,要么别人看,自己跟着一块看;要么别人不看,自己拿过来瞅两眼;抑或书架上还没有售出的书,今天蹭着看几小时,明天、后天再来蹭看几小时或半天、一天……蹭虽不及买和借那么从容,那么绅士,但在不能买、不想买甚至买不到的情况下,蹭书看,同样可以起到长知识长见识的目的。 我从小生长在农村,父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却懂得许许多多“贵学”“勤学”“善学”的道理。打我记事的时候起,他就经常给我讲“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理”等等。在父亲的影响下,我逐渐养成了爱看书、爱学习的习惯。可是小时候我家很穷。准确地说,不光我家,整个国家,整个农村、农民都很穷。老百姓穷得连穿衣吃饭都成问题,哪还有钱来给我们买“闲书”。反正我读到小学四年级了,还没见到一本娃娃书。 一日,同学友明从家里带来一本发黄的小人书《大闹天宫》,我见了,大喜过望。原以为他会借给我看的,不曾想开了几次口,都被他婉言拒绝了。人——有时挺怪的: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是想得到。他越不给,我越是想看。无奈之下,只好软缠硬磨:“你要是把书借给我,我带个鸡蛋给你吃。”那时鸡蛋非常稀罕,不是逢年过节、过生日,我们这些孩子是吃不上的。友明一听说有鸡蛋,心软了,起变化了:“你说话算话。”我答:“绝对,不信咱俩拉钩。”下午,我爬进鸡窝,把刚刚生下的鸡蛋掏出来,悄悄送给了友明。书是看了,却受到母亲一顿狠狠的打骂,因为那是我家好几天的油盐钱。 越是住在山里,越想知道外面的世界。那时的我如同春天的小草,伸着脖子渴望得到课外知识的甘露滋润自己的心田。而我家又一贫如洗,啥书没有,

语文阅读与写作训练一

语文阅读与写作训练一 (一)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0.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谈笑/有鸿儒B.以/为顺流下矣 C.学/而时习之D.策之/不以其道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可以调.素琴(调整)B.四支.僵劲不能动(同“肢”,肢体) C.何陋之.有(助词,无实义)D.不以.物喜(介词,因,因为) 12.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选文“惟吾德馨”中的“德馨”一词统领全篇,为全文之“睛”。 B.选文从居住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个方面来突出作者的美德。 C.选文作者以古代贤者的居室自比,说明他们的居室比不上自己的陋室。 D.选文在抒发身居陋室、壮志弥坚时,运用了“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6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 (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14.选文采用了什么样的立意方法?这样立意有何好处?(5分) 答: (二)渔家傲(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15.词的上阕画线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是如何描绘的?(4分) 答: 16.词的下阕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4分) 答: (三)白露到,鸿雁来 ①白露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在古人看来,“白露者,阴气渐重,露凝而色白”,也就是说,露水的颜色为白色;同时,古人又以四时与五行相配,秋在五行中属金,金色白,白色也是秋天的颜色。因此,“白露”一词,字面上是“白色的露水”,其实是指“秋天的露水”。 ②在古人的观念中,白露是农历八月的节气。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份,古人称之为“仲秋”“仲商”“正秋”“中秋”等。据《礼记·月令》记载:“(仲秋之月)盲风至,鸿雁来,玄鸟养羞。”“盲风”,即疾风;“养”,指贮藏;“羞”同馐,即食物。这段话的意思是:八月开始刮大风,大雁从北方飞来,燕子向南飞去,群鸟开始贮藏过冬的食物。 ③上述物象变化在《逸周书·时训解》中演变成了白露节气的“三候”:“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又五日,群鸟养羞。”并称,“鸿雁不来,远人背畔;玄鸟不归,家

2012年辽宁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8篇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 2012年辽宁省议论文阅读8篇 展示我们的善良 ①善良是什么?是看到不幸会流泪难过,是遇到不平会挺身而出,是对弱者的保护,对恶者的谴责…… ②在如今这个时代,是做冷漠的旁观者,还是做善良的参与者?我们不是没有过这样的追问。当有人见死不救甚至挟尸要价时,我们被深深刺痛;当有人不顾学生安危自己逃之天天还振振有词时,我们异常愤怒。一次次追问中,我们得到了答案。 ③人心向善。如同呼吸新鲜空气、欣赏绚烂花朵般,我们自然而由衷地渴望善良并展示着善良。 ④如果不是那场飞来的车祸,也许不会有太多的人知道她的名字,美丽的丽,茉莉的莉,她叫张丽莉。与千千万万的我们一样,在波澜不惊的日子里,她只是一个内心善良,热爱生活的普通人80后,与丈夫恩爱,老人眼中的开心果,学生心中的好老师。然而短短的几秒钟,一个生命的轨迹就此改变。5月8日,熙熙攘攘的学校门口,刚放学的孩子,冲向学生的失控大客车,勇敢而果断冲上前去救人的张丽莉老师… ⑤趋利避害,人之本性,危急时刻,张丽莉可以本能避让,她却冲上前推开两个孩子。这一推,保住的是两个稚嫩的生命,冒的却是失去生命的危险。美丽的大眼睛,灿烂的笑容,最美女教师的救人壮举,向我们展示着那本真的善良如天使般纯洁美丽。这个年轻的生命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更感动激励着我们无数人。 ⑥在我们这个社会中,有奋不顾身抢救落水者,直至溺水身亡被打捞上岸时还保持着救人姿势的人,有为癌症晚期老人圆梦,即使素不相识也可以通过网络帮他将肖像发布到世界各地的人,有好心的哥免收盲人乘客一份车费,只因为“我挣钱比你容易点”… ⑦是的,每一个英雄的背后,都标注着一个善良的平凡人生。每一个小小的善举背后,都蕴含着一颗善良的心.善良是从我们每个人心底涌出的一股清泉,汩汩向前,生动又鲜活, ⑧有明便有暗,有美便有丑。这个社会有时是冷漠的,斤斤计较的,但只要你敢爱,敢信任,它就是热情的,柔软的。有时不是我们看不见善良,也不是内心的善良不在,而只是有些灰尘蒙翳了我们善良的心灵。拭去那些灰尘看到这个鲜亮美好的世界,你会为之感动,你也会为之行动。 ⑨展示我们的善良吧,那本真的善良会唤起我们曾一度遗忘的美好。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8.阅读全文说说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2分) 答: 19.本文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请结合例子谈谈其作用。(3分) 答: 20.本文第⑧自然段可否删去,为什么?(2分) 答: 21.谈谈你对“这个社会有时是冷摸的,斤斤计较的,但只要你敢爱、敢信任,它就是热情的、柔软的。”一句的理解。(3分)

五年级语文阅读与作文训练

《台湾神游》 1 中秋节的夜晚,一轮明月高高地悬挂在深蓝色的天空中。我注视着它,好像看见美丽的嫦娥仙子正坐在桂花树下,遥望着美好的人间,思念着久别的亲人。晚饭后,我们全家围坐在电视机旁,今晚的节目有些特殊,不管是新闻,还是歌舞、电视剧,大都表现了台湾人民思念故土、盼望祖国早日统一,和祖国人民想念台湾骨肉亲人的主题。 2 看完电视,我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望着那轮皎洁的圆月,我好像乘着飞机,飞到了美丽的台湾省。在飞机上我俯视全岛,它真像一座美丽的海上公园。接着,飞机降落在台湾岛东部,这里大部分是山地。远远望去,有险峻的奇峰、悬崖,飞奔的急流、瀑布,平静的湖泊,茂密的森林,景色优美。 3 台湾岛上还有世界闻名的游览区——日月潭。于是我慕名前去,饱览那湖光山色。我坐在汽车里,看到重峦叠嶂,潭水碧蓝,波光如镜,朵朵白云在翠峰山间飘浮。当夕阳把最后的余辉射向湖面时,日月潭烟霞四起,轻纱般的薄雾在湖面上飘来荡去,我陶醉在这美丽的景色之中。 4 我又来到了台湾西部平原。我了解到这里盛产甘蔗、水稻,还有香蕉、菠萝、桔子等。随后,我又赶往北部海边,参观了著名的海港——基隆。这里,拥有多种矿产资源和水产资源。看到这一切,我心里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台湾真是名不虚传的宝岛! 5 “喵——”小花猫一声叫唤,把我从美丽的幻境中唤醒过来,但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为了祖国的统一大业,为了让宝岛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我要贡献一份力量! 6 夜更深了,中秋节之夜的月亮更圆更亮了。我想:此时台湾的少年朋友也在月光之下神游祖国的大陆吧。我相信,总有一天,海峡两岸的人民会团聚在一起,祖国一定会统一的。我怀着这美好的愿望进入甜蜜的梦乡。 1.联系课文,理解词语。 (4分) (1) ____________________ 慕名: (2)陶醉: ____________________ (3)名不虚传: ________________ (4)神游: ____________________

2012年中考议论文阅读练习

2012年中考议论文阅读练习 我们都是成功者 ①说到成功,人们有一个错误观念:成功只等于成名。有人认为,只有扭转乾坤的壮举,才算是成功的举动;有人认为,只有领袖、名人,称得上“家”的人,才算是成功者;有人则干脆断言,世界上没有一个成功者,因为人生最终的结局是悲剧——后人肯定超越前人。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 ②其实,我们都是成功者,因为成功只是一种感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都看作是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地品味一番,那么,幸福和快乐就会长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变得格外地丰富和生动。不是吗?作为一名学生,他考试及格了,成绩提高了,这是成功,应当感到高兴;作为一个农民,他播下的种子发芽了,庄稼收割了,这也是成功,也应当感到高兴。在更多的时候,成功无须人认可,更不需要别人来裁判;我们也不要把成功的刻度画得太高,不要把成功看得过于神圣。 ③然而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不可避免地要遭受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失败。每经过一次失败,对事物的认识就深入一步,对人生的感受就加深了许多,自己的意志就增强了不少,这种种经历和感受,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吗?否则,我们就会对人生失去一份应有的信心,面对困难,我们就会望而却步。 ④大胆而自豪地承认成功吧。认人真真地品味自己的每一次成功,从品味中汲取动力,开启智慧,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1、第①自然段中“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中“可怕的自卑”指的是什么?(1分) 2、第②自然段中“幸福和快乐就会长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变得格外地丰富和生动”的原因是(1分) 3、第③自然段中“这种经历和感受”句中的“经历”与“感受”两词的次序能否互换?其理由是什么?(2分) 答: 4、简要概括本文论点(不超过10个字)(1分) 5、作者是从两个方面围绕论点展开论述的,这两方面是什么内容?(2分) (1) (2) 6、结合自身实践,谈谈你是如何看待成功的?(2分) 答: 7、古今中外的名人不胜枚举,请你从中挑选一位,简要概述他(她)的成功经历。(2分) 答:

中考语文阅读与写作训练(一)

中考阅读与写作系列练习(一) 同学们,这里有几篇能给与你的成长以启迪的文章,请用心阅读,认真感悟,完成文末设置的问题。 同学,请大声些 八岁时,发生了一件事,改写了我的一生。 我曾经的天真烂漫不再,曾经的清脆童音不再,我几乎只会嗫嚅着说话,含糊不清的让所有任课老师都懒得提问我。 性格上的巨变让我的成绩急转直下,成为一名沉默害羞的"差生",尽管所有曾夸我冰雪聪明的老师,都愿为我义务补课,却迟迟不见好转。 六年级的时候,来了一位号称"铁腕"的班主任,第一节语文课上,要宣布课代表的时候,所有的人都翘首以待,唯有我埋低了头如坐针毡,忍受着被老师点名的危险,那真是种煎熬——尽管我自信绝不会被最重视口才的语文老师选中。 在班主任洪亮的笑声里,全班哗然,"我选中的是一个老实人,老实到连话都说不完整不清楚。"我呆住了,不知道他为什么要和安分守己的我作对,让我承担起如此巨大的麻烦。更加恐怖的还在后面,班主任让出了讲台,要我做一个简短的就职演说。 我鼓足勇气站起身,喃喃自语:"老师,我的语文成绩不够好……" 老师眯起了眼睛问,你说什么?同学,请大声点! 我咬了咬牙,把自己的话重复一遍。 老师皱起了眉再问,同学,你的声音能不能大一点、再大一点? 所有人的视线都火辣辣地集中在我身上,失落的记忆忽然在此刻复苏,热泪夺眶而出,我似乎又回到了几年之前,手无寸铁,被当众羞辱的场景。一股热流冲顶而出,我不顾一切的大声喊道:"老师,我说我的语文成绩不够好!" 老师铁青的脸色忽然缓和下来,他走到我面前,盯着我的眼睛,慢慢地、一字一句地问:"你能有勇气,如此大声地当众而喊,难道就没有勇气,改写你的分数吗?" 我呆住了,热血凝固在发烫的脑海里,耳边所震荡着的都是方才的声音:同学,请大声点,再大声点! 十年之后,站在千人汇聚的讲台上,用英文一字一句地朗诵出这段话的时候,我洪亮的声音和真挚的情感,引起全场掌声如雷,不绝于耳。 那一刻,我心中空空如也,除了"感激"二字。历久弥重的那句话,早已升级为我人生道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习题及答案

让节约成为一种精神 ①用水告急、用电告急!去年入夏以后,这样的信息不断充斥耳际,节约用电,节约用水,再次成为各级紧急呼吁的重点和国人必须的选择。 ②曾几何时,“节约”两个字被打上了“过去时”的烙印,似乎成了不入时的代名词。不少人觉得,节约是以前吃不饱、穿不暖、生产力水平低下时代的产物,在物质产品日益丰富、全民奔小康的今天,倡导节约已不合时宜。还有人认为,现在搞市场经济,高消费、超前消费是促进生产发展的动力源,如果没有消费作刺激、作牵引,就会造成市场流通不畅,生产停滞不前…… ③其实,提倡节约与我们发展经济奔小康、提高生活水平并不矛盾。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对于“节约”二字,我们也应该从更高层次、更深内涵上来理解、把握和追求,让节约成为我们统一的认识和自觉的行动。 ④让节约成为一种追求。在追求生活质量、追求生活品位的今天,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节约资源就是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就是保护干净的水源、清洁的空气、放心的食物……如今,缺水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地球上维系生命的淡水资源十分紧缺。有人打了个比方,如果地球上的总水量是一杯水,那么其中淡水仅有1茶匙,而可直接利用的淡水只有1滴。我国又是世界上12个贫水国之一,其可利用淡水资源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可见节约用水,乃至于节约一切资源,与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都密切相关。 ⑤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当你离开家或办公室时,你应该记得把电器开关关上:当水龙头滴漏时,你应该想到先用一个容器把水接下来,再请人抓紧修理:当你扔掉一张纸时,你应该意识到它的另一面还可以用,而这样做可以减少一半的用纸量。节约是一种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事,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每一个细节做起。通过节约,我们可以保护一条河流,少建一座电站,拯救一片森林,保留一处资源…… ⑥让节约成为一种精神。节约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意志和品德。古人有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这里的节俭便是节约,便是告诫人们要力戒奢侈和铺张浪费。 ⑦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里;大力提倡“节约每一个铜板,为着中国的革命事业”。今天,战争的烟云虽已远逝,勤俭节约的真理却并未失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命神圣而任重道远,非常需要我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让节约成为一种传统、一种追求、一种习惯,更成为一种精神吧! 1.通读全文,说说本文作者表达了一种什么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明作者的观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④段采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⑤段中谈到“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你有哪些节约的好习惯?请用与本段相同的句式表达出来,与大家分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此我们应大力提倡。请你为宣传节约拟一句标语和一副对联(或对偶句)。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容忍别人等于善待自己 “既生瑜,何生亮”,这句话是三国时期东吴大将周瑜临死时说的。周瑜至死仍未明白,自己和诸葛亮在才智上并没有多大的差距,而是缺少了诸葛的大度,因为这,他被诸葛亮三气而死,留给后人的是无限的感慨

2017年中考初中议论文阅读题型讲解(有答案!!)

中考议论文阅读题型讲解 议论文基础知识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常见题型 1、归纳和找出文章的论点或是中心论点 2、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3、概括论据的内容 4、补充和论点内容一致的论据 5、判断某文段是属于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 6、论据的作用 7、判断某段、某句采用什么论证方法 8、采用某种论证方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9、围绕某个论点,作者是怎样论证的 10、分析过度句,或者是起始句、结尾句的作用 考点分析 1、把握中心论点 2、辨析论据类型,分析其作用 3、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 4、理清思路分析文章结构 5、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6、联系实际,开放拓展谈看法 议论文文体知识: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据的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常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议论文结构方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论证的方式:立论、驳论。 论点:作者的主张、看法、观点。(正确、鲜明) 注意: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论点,有的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也是用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真实可信) 事实论据:是有代表性的事例、史实。 道理论据:某种正确的理论、名言警句、公理等。 论证:用论据证明观点的过程和方法。 常见题型解答技巧 一、把握中心论点 常见提问:以上选文主要论述了一个什么中心? 答:这篇文章围绕观点展开论述······ 怎样找中心论点? 1、形式:一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 2、要看文章的标题 3、常出现的位置 ⑴标题揭示⑵开头提出⑶议论过程中鲜明提出 ⑷结尾归纳(表示总结性的词语:所以,总之,因此,由此看来归根结底……) ⑸文章中没有提出,需读者自己归纳 4、通过论据反推论点 练一练: 最美的姿态(选自《北大中文系第一课》,有删改) 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二、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 提问方式:选文主要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论证方法的作用 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阅读练习: 微阅读时代更需阅读经典 杨福成 ①而今,“微阅读时代”已经来临。与正襟危坐捧一本经典厚书来比,微阅读的趣味性是大大增强了,鼠标一动、手机一点,浏览便捷、直观,内容简单、轻松。 ②微阅读时代我们还需要阅读经典吗? ③不难发现,当今社会具有这么几个特征:人心浮、轻文化、重娱乐。这与这个社会疏远了经典,疏远了那些能够让心灵沉静下来的书籍不无关系。 ④曾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演绎了早上四五点钟就去新华书店排队买书的风景,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和写作的有机结合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和写作的有机结合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可以说是学生“学海泛舟”的双桨。经过不断地学习、思考与探索,我总结出一套教学方法:以钱梦龙老师提倡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兴趣和习惯为前提,以丰富语言积累为基础,教学中实行‘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措施:“在阅读的基础上练习写作,写作的过程中促进阅读”,从而实现对阅读和写作教学的融合,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以及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和写作融合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可以说是学生“学海泛舟”的双桨。如果能找到阅读和写作之间的“纽带”,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进行整合,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就能达到“读和写”之间相互促进的良好教学效果。经过不断地学习、思考与探索,我总结出一套教学方法:以钱梦龙老师提倡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兴趣和习惯为前提,以丰富语言积累为基础,教学中实行‘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措施:“在阅读的基础上练习写作,写作的过程中促进阅读”,从而实

现对阅读和写作教学的融合,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以及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一、激发阅读兴趣,养成“爱读愿写”的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好习惯则是“开启成功的钥匙”。因此激发学生兴趣,使其养成热爱读书和自愿练笔的良好习惯,是融合“读写教学”取得成功的第一步。具体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营造阅读氛围,创设写作情境。 在阅读中,学生才是主体。老师以为积极营造轻松和谐的阅读氛围,引导学生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和评价作品,从中获得审美体验。而写作则是学生自我表达和与人方便交流的需要,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创设写作情境;解放学生心灵,引导学生利用阅读中获得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去亲近自然、认识社会,感悟人生!激起学生内心倾诉和表达的愿望,主动用笔写心里话。 (二)引导广泛阅读、鼓励自主写作。 学生广泛阅读作品,是调动阅读兴趣的最佳方法。老师要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广泛涉猎书籍、报刊杂志,阅读各类读物,阅读经典文学名著和自已喜欢的作品。并鼓励学生上网浏览、查阅资料,广见博识,不断开阔视野。当学生心中有感悟时,应鼓励学生及时写出来,只要言之有物、感情真实即可。同时要多给学生肯定和鼓励,只要是学生自已

中考王中考命题研究语文贵阳现代文阅读分析人物形象与写作手法

中考王中考命题研究语文贵阳现代文阅读分析人物形象与写作手法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第4讲分析人物形象与写作手法 分析人物形象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还要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例】(2011贵阳中考) 老师,请您记住我 ①静静的夜里,一位姑娘在自己的小屋里忙碌着。 ②灯光下的她是那么专注,一手拿着一条雪白的手绢,一手拿着绣花针,认真地绣着,额头上渗出了密集的汗珠。她绣着绣着,想起了白天劳技课上老师布置的作业:每人回家绣一条手绢,明早带来。希望每个人所绣的手绢都能烙在老师的脑子里。“哎哟。好疼呀!”原来她想着想着走了神,手指给针扎了。她吹了吹手指。又绣了起来。 ③“铛,铛,铛……”桌上的老座钟敲了十一下。“梅,时间不早了,快睡吧!”从里屋传来了声音。“知道了,妈。”她嘴里虽这么应着,可手还没有停下。她又想,如果我的手绢被评为最佳作品,如果老师能够表扬我,如果……那该多好啊! ④想着,绣着……也不知过了多久,终于绣好了。她看了看这条手绢,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多么美丽的图案啊:几枝粉红色的梅花,含苞欲放的花骨朵错落有致,形态各异;道劲的枝干疏密相间,生机勃勃。这图案,在雪白的手绢上,好似一束绽放着青春火焰的生命图腾,它在静静地期盼着阳光的沐浴和雨露的滋润。手绢的右下角还工工整整地绣上了“冬梅”两个字。欣喜过后,她把手绢折好,小心翼翼地放进书包。她躺在床上,带着甜甜的笑容进入梦乡…… ⑤冬梅,一个中学生,成绩一般,长相也一般。她很文静,不爱说话,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孩。因此,没人注意她,这位老师也没有关心过她,甚至至今还不知道她的名字呢。她的心愿就是得到老师的关注。使自己也能够时时被老师提起。这次作业对她来说,无疑是一个绝好机会。 ⑥第二天早上,她怀着愉快的心情来到了教室,急切地等待着劳技课的到来。

六年级语文阅读与写作

六年级语文阅读与写作 xx年10月13日 第三期姓名 一、比一比,再组词。 邀()俏()侠()巷() 遨()峭()陕()卷() 冠()瀑()俯()庞() 寇()爆()府()宠() 二、在( )里选出正确的读音,用“√”标出来。 1.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sǎn sàn ),唯有你依然如旧。 2.它们有时几个吧,散(sǎn sàn)聚在两棵大树下面。 3.你吟诵这一首首小诗,要邀我与你唱和(hé hè huò )吗? 4.当我们一行(xíng háng )中的一位年轻女同志从树下经过时,一只小猴子竟恶(ě è wù )作剧地撒(sā sǎ )起尿来。 5.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zā zhā)进泥土和岩层。 6.山路还有更巧妙的办法,它在河床上垫一排大卵石,从水底下一个猛子扎(zā zhā)过去 三、根据要求改写句子。 1.改为反问句:我愿意牵着你的手,一起到草虫的村落里去散散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为陈述句: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缩写句子: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扩写句子(至少扩两处):他走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修改病句。(在原句上修改) 1. 经过老师的教育,魏强同学明确和端正了学习目的 2. 黄鹤楼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 3. 小丽光荣的被评为“优秀少先队员“的 号。 五、下列句子分别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在句子后面的()里。并仿写两个不同的句子,在后面()里注明自己使用的修辞手法。( ) 1.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2.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 友?() 3.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这种美,是一种磅礴的美;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 美。 () 4.索溪像是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 子。()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2020年中考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汇编

2019-2020年中考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汇编 2010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创新的快乐从哪里来 邓中翰 ①我国著名数学家谷超豪院士,曾将自己的三大研究领域——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和数学物理,亲昵地称为“金三角”,并告诉别人:“别看它们表面上枯燥,其实只要深入进去,就会发现其中奥妙无穷,充满快乐。而正是这快乐给予了我无穷的动力。”谷先生的数学人生启示我们,科研工作者要在创新之路上不断前行,不可缺少那种发自心底而又融入生活的 创新的快乐,否则就缺少了动力。可是,在很多人眼里,科研创新是艰深、枯燥、乏味的“苦差事”,又如何成为快乐的源泉呢?其实快乐就来源于创新的各个环节:从源头到过程再到 结果。 ②创新的快乐,基于对科研的热爱 ......。许多从事基础创新科研的学者,对自己所研究的学问怀有真诚的喜爱、极大的兴趣、澎湃的激情与乐道的情怀,把治学作为人生最高价值来追求。科学巨匠们都有这样的心得:搞科研要有对科研的热爱。【甲】有了这种热爱,学者们 才会对艰辛的研究工作甘之如饴,兴味盎然,产生创新的恒久动力,在创新之路上越走越远。 ③创新的过程 .....虽然充满着艰难曲折,但其中却有着无限的乐趣。从谷超豪到邓稼先、孙家栋,科学家们或埋头于复杂的数字演算,或跋涉在人迹罕至的荒漠,或坚守在偏僻孤寂的实验室,虽有艰辛,但乐趣无穷。【乙】为了科技攻关,科学家们战胜了无数的挑战,攀登 了无数的险峰。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享受着因不断畅想、发现、创造、超越而带来的 种种乐趣。 ④创新的快乐,还在于对创新成果的分享 ........。爱迪生用电灯给人类增添光明,袁隆平用杂交水稻为人类解决温饱,高锟用光纤使人类加强交流……一直以来,全球的科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让全人类共享科技进步的成果。【丙】用创新成果为大众创造美好生活,是科 研工作者最大的快乐。 ⑤科技创新事业,因其兴趣的基础、挑战的过程和共享的目的而充满了魅力,带给了科研工作者无限的快乐,也因为这样的快乐,创新智慧才会竞相迸发,创新成果才会大量涌现,国家自主创新的步伐才会坚实有力。 (有删改)------------------ 【注】①邓稼先,我国核物理学家,被誉为“两弹元勋”。②孙家栋,我国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③袁隆平,我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④高锟,华裔物理学家,被誉为“光纤之父”。 18.文章第①段引用谷超豪院士的事例意在表明。(不超过25个字)(2分) 19.阅读第②-④段,简要分析为什么说创新的快乐来源于“对科研的热爱”、“创新的过程” 和“对创新成果的分享”。(3分) 答: 20.根据文意,将下面三句话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3分) ①孟子认为,独乐乐,不若与众乐乐(自己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不如与众人一起欣赏音乐 更快乐)。 ②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③俄国文学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幸福的斗争不论它是如何的艰难,它都不是痛苦, 而是一种快乐。”

中考语文主题阅读与写作方案之真情感悟

2010中考语文热点主题阅读与写作方案:真情感悟热点阐释 新课标指出,(阅读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就要求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要有所“感”,有所“悟”。那么,在散文阅读活动中,我们应该如何去感悟流淌在作品字里行间的涓涓真情呢? 让心灵去旅行。 散文是作者心路历程最真实的袒露和最直接的展示,作为读者一定要与作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与作者产生“和谐共振”的心灵感应。读者要爱作者之所爱,痛作者之所痛,用自己的心去体察作者融会在作品里的真情实感,去破译文字背后所隐含的情感密码。因此,同学们在阅读散文时,要用一颗易感的心去解读杏花春雨、大漠秋风,唯其如此,读者、作者的情感之桥才能自由连通。 一切景语皆情语。 散文的情感抒发除直抒胸臆外一定会有所凭借与依托,其中最常见的是与“景”联系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作者往往通过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来寄托自己的喜乐与哀愁,借助于或明丽或灰暗的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之情。同学在阅读散文时一定不要忽视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反正是这些景物描写成了帮你打开作者情感之门的“金钥匙”。 考题一 私房钱 佛 父亲的肺癌已经到了晚期,家里为了给父亲治病,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母亲为了能挣点钱,也不顾

我们的劝阻做起了钟点工,去帮一户人家看孩子。家境困窘到了极点,也许,下一笔医疗费就得向亲朋好友借了。 一天下午,母亲递给我一个存折。母亲说:“去取了吧,给你父亲看病。”我吓了一跳,本来我也以为是母亲在骗父亲的,没想到母亲真的有私房钱,而且不少,竟然有一万多元。母亲似乎看出了我的疑问,轻轻地说:“那是你父亲的私房钱,我在整理他的衣物时发现的。没想到你父亲自己还存了这么多私房钱,都快死的人了,到现在也不说。”母亲沉默在那里,半天才叹了一口气说:“先给他治病吧,①先别跟他说。”母亲的话包含着很多的凄凉和爱意,我看见眼泪在母亲的眼眶里含着。 医生告诉我,父亲快不行了,也许就是这两天的事。尽管对于父亲生命的终止大家都有思想准备,但是事到临头仍是禁不住地惊慌。有时候我望着父亲蜡黄的面孔,真想大哭一场;有时候我坐着坐着,眼泪就会不住地流下来。有什么比亲人的离去更令人伤心呢? 夜深了,我让母亲和弟妹都回家了。我想也许只有我一直陪着父亲,才能减轻自己的悲伤。在这最后时刻,留给父亲的只有亲情了。给父亲喂了药,又给他梳了梳头发。父亲的头发已经很少了,少得让人心痛。父亲一动不动,似乎沉浸在亲情的海洋中无法自拔。真的想就这样一直下去,真的想永远挽留住父亲的生命。父亲咳嗽了一声,似乎有话要说,我站在他的跟前,看着他微睁的眼睛。等了半天,父亲终于说:“儿子,爹看着你们一个个地长大,我也就放心了。只是有一件事我放心不下:我走了,可是还有你娘。你娘这一辈子很不容易,我这一辈子欠你娘的很多很多,现在是来不及偿还了。儿子,记着,以后要对你娘好,也算是你对你爹的好。”我不敢看父亲的眼睛,我害怕自己坚持不住会放出悲声。父亲又说:“爹还有一件事,儿子,你记着,在爹的那件蓝色棉大衣里,爹还有一点儿私房钱,原来是为你爷爷奶奶攒的,你爷爷奶奶没了后,是给你娘养老的,我怕自己走了以后你娘生活没有着落。所以,儿子,你记着,爹的病就这样了,那钱你一定不要动,②现在也不要告诉你娘,等我走了,留着给你娘……”我的泪水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流下来的,就那样一滴滴打在爹的头上。我真想把母亲喊来,听一听父亲说的这些话,听一听世间这纯真的情感。可是父亲也永远都不知道,他那笔私房钱已被母亲用来为他治病了。 (选自《感动大学生的100篇微型小说》) 探究练习 1.简要叙述父亲攒“私房钱”的来由和用途。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学生整体感知小说的能力。 [参考答案]这笔“私房钱”原来是父亲给爷爷奶奶养老准备的。爷爷奶奶不在了之后,父亲要把它留给母亲,以备他去世后母亲养老之用。 2.细读第二段,想象一下,关于私房钱的问题,父亲母亲之间曾经发生过什么?请你设计一段他们的精彩对话。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学生深入发掘语言中的潜台词的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