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川教育心理学A考试复习题5-7

四川教育心理学A考试复习题5-7

四川教育心理学A考试复习题5-7
四川教育心理学A考试复习题5-7

教育心理学A

第五章考试复习题

有关“学习”的考试复习试题

一、选择题

1、学习的意义表现在()

A:促进心理成熟与发展B:获得好的成绩

C:适应社会发展D:个体生活的需要

2、学校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是理论是()

A:智力理论B:动机理论

C:学习理论D:认知理论

3、心理学,特别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最多、最活跃的一个领域是()

A:心理健康B:记忆

B:智力D:学习

4、学习是动物和人类生活普遍存在的现象。学习是()

A:奖惩的结果B:接受讲述

C:获得事实材料D:有机体适应环境的必要条件

二、多项选择

1、在我国,一般习惯于根据学习的内容和结果,把学习划分为以下几种()

A:知识的学习B:技能的学习

C: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D:情意和人格的学习

E: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2、学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与人类的学习过程有共同点,但又有其本身特点。其特点主要表现在():

A:间接性为主,直接性为辅B:组织计划性

C:年龄阶段性D:面向未来性

三、名词解释

1、广义的学习

广义的学习:——包括人和动物的学习,它是动物和人类生活的普遍现象。既可以包括动物习得行为,也可以包括小孩子走路或学习说话,还可以包括学生在学习学习知识、技能和道德品质等。

2、学习(狭义)

狭义学习:——特指人的学习。它需要借助语言,通过社会生活时间,主动积极地获取个体经验。

四、填空

1、学生的学习应以间接性学习为主,直接性学习为辅。

2、一个学习过程或学习事件的构成要是:学习者、刺激环境、反应。

3、学校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理论是学习理论

有关“刺激——反应联结学习理论”的考试复习试题

1、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提出者是心理学家()

A:巴甫洛夫B:桑代克

C:班杜拉D:斯金纳

2、班杜拉提出社会学习理论最突出的特点是()

A:强调模仿B:强调行为

C:强调思维D:强调观察式学习和符号强化

3、巴甫洛夫认为,对同类条件的刺激不经强化而能引起条件反射的现象,如某人怕蛇而导致怕绳的现象是()

A:分化B:类化

C:消退D:恢复

4、小孩因有礼貌被赞扬,以后形成文明的行为方式。属于()

A:模仿B:经典条件反射

C:操作条件反射D:认知学习

5、“上行下效”、“耳濡目染”说明了()

A:经典条件反射B:认知学习

C:操作条件反射D:模仿

6、“杀鸡儆猴”是属于()

A:替代性强化B:自我强化

C:原级强化D:次级强化

7、“一个已经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如不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减弱。”桑代克把这称为()

A准备律B应用律

C失用律D效果律

8、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

A:布鲁纳B:奥苏贝尔

C:皮亚杰D:斯金纳

9、如果看到他人的行为受到惩罚,就会削弱或者抑制这种行为的倾向,班杜拉把这种现象称为()

A:直接强化B:替代强化

C:符号强化D:自我强化

10、在经典条件反射中,一项关键性因素是()

A:强化B:刺激

C:反应D:评价

11、一个已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若加以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增强。是指()A:效果律B:准备律

C:失用律D:应用律

12、下列属于操作条件反射的现象是()

A:望梅止渴B:“一着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C:举一反三D:因讲礼貌被赞扬,形成文明礼貌的行为方式

13、刺激——反应联结学习理论最初的代表人物是()

A:桑代克B:华生

C:斯金纳D:布鲁纳

14、实验和经验都表明,学生对于学习、课堂、教师、学校等许多情绪倾向是通

过条件反射,尤其是通过()形成的。

A:操作条件反射B:经典条件反射

C:社会学习D:高级条件反射

1、桑代克提出的学习基本规律有()

A:准备律B:练习律C:效果律

D:过程律E:应用率

2、斯金纳认为,“教学就是安排可能发生强化的事件促进学习”,所以他建议利用操作条件反射的理论安排程序教学,以便更有效地呈现与学习教材。其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是()

A:小步子逻辑序列B:要求学生做出积极反应

C:及时反馈D:学生自定步调

E:低的错误率

3、斯金纳认为有机体的行为可分为()

A:应答性行B:操作性行为

C:简单性行D:复杂性行为

简答:

1、桑代克提出的三条基本学习规律是什么?

桑代克根据对动物的研究,提出三条基本的学习规律:

(1)准备律:当任何传导单位准备传导时,经过传导就引起满足。当任何传导单位不准备传导时,勉强传导就引起烦恼。

(2)练习律:包括应用律和失用律:

A:应用律:一个已经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若加以应用,就会使联结增强。B:失用律:一个已经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若不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减弱。(3)效果律:在情境与反应之间建立可以改变的联结,并发或伴随满足的情况,联结力量就增强;当建立时,并发或伴随烦恼的情况,联结力量就减弱。

2、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异同

(1)、相同点:

A:两者实质都是刺激与反应联结的形成

B:两者形成的关键都需要通过强化。不同的强化方式效果不同,因此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依赖于强化。

C:有关条件反射的一些基本规律(消退、恢复等)对两者都起作用。

(2)、不同点:

A:就条件反射产生的实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经典条件反射的顺序是“无条件刺激”在“反应”之前;而操作条件反射相反,“反应”在前,“无条件刺激”在后。

B:从个体反应的性质来看,经典条件反射中的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极其相似。但操作条件反射中却截然不同。

C:从条件反射的发生来看,经典条件反射中条件是诱发性行为,是被动的,是反应性行为;二操作条件反射中条件则属于自发性行为,是主动的,是操作性行为。

(经典条件反射中动物往往是被动接受刺激,而在形成操作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是自由活动的,通过自身的主动操作来达到目的。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考试复习题:

一、单选

1、新的材料属于原有的具有较高概括性的观念中,原有的观念得到扩展、精确化、限制或修饰,新的观念或命题获得意义,这种学习是()A:派生类属学习B:相关类属学习

C:上位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

2、在布鲁纳看来,13—14岁的儿童能够不用图解的帮助,“象征性地”用言语描述平衡木,甚至还可能用牛顿的惯性物理学的定律来用数学的方式对其进行更好的描述,是属于()

A:动作性模式表征B:符号性模式表征

C:肖像性模式表征D:逻辑思维

3、奥苏贝尔认为,儿童认知发展成熟的标志是()

A:符号学习B:记忆

C:有意义的接收学习D:机械学习

4、当学生原有的知识中已经有“青菜、白菜、萝卜”观念,然后在学习新观念“蔬菜”的时候,这样学习是()

A:并列结合学习B:下位学习

C:相关类属学习D:上位学习

5、布鲁纳认为,儿童学习心理发展的关键是()

A:良好的家庭环境B:早期教育

C:艺术熏陶D:语言学习

6、在心理学中,最早明确强调内部心理结构并以此来解释学习过程的心理学流派是()

A:行为主义B:精神分析

C:格式塔学派D:认知心理学

7、在布鲁纳看来,学习的最好动机是()

A:学习材料本身的兴趣B:奖励

C:竞争D:惩罚

8、奥苏贝尔认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是()

A:掌握学习B:发现学习

C:有意义接受学习D:指导学习

二、多选

1、布鲁纳认为,学习过程所包含的过程有()

A:新知识的获得B:知识的转换

C:检查知识是否恰当和充实D:知识的应用

2、根据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的类型有()

A:代表性学习B:概念学习

C:命题学习D:直观学习

3、奥苏贝尔认为,要完成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学习者必须具备整合新旧观念的能力B学习材料必须具备逻辑意义

C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基础

D学习过程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因素

E学习者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布鲁纳提出的表征模式有()

A:动作性模式B:肖像性模式

C:符号性模式D:结构性模式

三、名词解释:

1、有意义学习

——按照奥苏贝尔的观点,有意义学习就是(知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非人为(非任意的)实质性的(非字面的)联系过程。简而言之,就是符号或符号组合获得心理意义的过程。——这也是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的标准。

2、命题学习

——命题学习是奥苏贝尔关于有意义学习的类型中的一种学习类型。命题学习指的是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其包含了代表性学习,并以概念学习为前提。

3、派生类属学习

——奥苏贝尔关于同化模式中的下位学习中一种学习类型。其性质与日常的演绎学习相同。当新的学习材料作为原先获得知识的特例,或作为原先知识的证据、例证加以理解的时,并产生派生类属学习。其特征是,通过新旧知识相互作用,新观念获得意义,但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不发生实质性变化。

4、上位学习

——奥苏贝尔的同化模式中的一种。当所学的新知识相对于原有的认知结构为上位关系时,新知识就要由原有认知结构组织起来,原有认知结构就成为归纳推理的一整套观念。也就是说,当认知结构已经形成了几个观念,现要在这几个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摄程度更高的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

5、相关类属学习

6、下位学习

——奥苏贝尔的同化模式中的一种。当所学习的新知识相对于原有的认知结构为下位关系时,新旧知识的同化作用就表现为新知识被吸收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充实了原有认知结构,新知识本身也获得了再吸收新材料的力量。包括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

7、代表性学习

四、填空

1、在布鲁纳看来,学校中儿童心理发展要依赖师生相互作用,

语言学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

2、学生利用头脑中已经掌握的“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来学习“菱形”的概念,这样的同化模式属于相关类属学习。

3、儿童认知发展成熟的标志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4、学生利用头脑中已经掌握的“笔”的概念来学习“钢笔”的概念,这样的同化是派生类属学习。

5、奥苏贝尔提出的学习理论被称为认知接受学习理论。

6、根据奥苏贝尔的观点,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是有意义接受学习。

7、布鲁纳认为,学习所包含的三个过程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检查知识是否恰当和充实。

8、布鲁纳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顺序是从动作再现表征到、再到肖像再现表征。符号再现表征。

五、简答:

1、简述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的要点。

主动认知

语言学习

学习过程

学习结构

直觉思维

内部激励

早期教育

信息提取

发现学习

2、奥苏贝尔对有意义学习的条件的认识

A学习材料必须具备逻辑意义

B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基础

C学习者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布鲁纳对发现学习条件的认识

(教材P166)

A:学生方面的条件:学生要有相当的知识与经验储备,能进行选择性思维,具有发现的动机和态度。

B:在教师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知识和教学水平。

C:在教材方面:必须把原发现过程改编成适合于学生在课堂上再发现的过程。六、论述题(10分一个)

1、论述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关于掌握学习、指导学习、人本主义的复习考试试题

一、单选

1、布鲁姆提出的学习理论是()

A:掌握学习B:认知学习

C:情感学习D:行为学习

2、加涅关于学习的8种阶段类型中,最低层次的学习是()

A:刺激反应联结B:信号

C:概念学习D:问题解决

3、加涅关于学习的8种阶梯类型中,最高层次的学习是()

A:刺激反应联结B:信号

C:概念学习D:问题解决

4、提出师生之间交流的“无损失原则”的是()

A:行为主义心理学家B: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C:认知结构学习理论D:精神分析理论

5、加涅的指导学习程序首先是()

A:注意B:保持

C:理解D:引起动机

6、加涅认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应是()

A:言语信息B:智慧技能

C:认知策略D:学习成就

简答题

1、简述人本主义的教学原则

1、教学更注重情感发展而不是知识的获得。

2、强调发展自我观念。

3、强调交往:提出师生之间沟通的“无损失原则”。

4、强调发展价值观

第六章考试复习试题

一、单选题

1、“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种现象属于()

A:原型启发B:学习迁移

C:定势D:变式

2、下列说法不能反映学习迁移现象的是()

A:举一反三B:由表及里

C:触类旁通D:由此及彼

3、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一般来说,其容量的组块数是()

A:3——6 B:4——7

C:5——9 D:6——10

4、“迁移”一词最先来自()

A:桑代克B:巴甫洛夫

C:皮亚杰D:布鲁姆

5、“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概括,那么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是可以完成的”的观点是()

A:桑代克的共同要素论

B:贾德的概括化理论

C:格式塔心理学家的关系理论

D:形式训练说

6、艾宾浩斯提出的“遗忘曲线”的遗忘规律是()

A:先慢后快B:一直快

C:先快后慢D:一直慢

7、“画蛇添足”属于()

A:高原现象B:练习的起伏

C:记忆恢复D:保持内容的质变或歪曲

8、“加工水平模式”由()提出

A:克雷克和洛克哈特B:阿特金森和希弗林

C:弗洛伊德D:艾宾浩斯

9、陈述者性的组织者的变量主要是()

A:清晰性B:稳定性

C:可辨别性D:变化性

10、“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

A:原则迁移B:垂直迁移

C:负迁移D:水平迁移

11、难易不同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是()

A垂直迁移B水平迁移

C顺向迁移D逆向迁移

12、关于遗忘的解释有各种理论研究,其中动机性遗忘理论的提出者是()

A阿特金森B弗洛伊德

C艾宾浩斯D桑代克

13、记忆信息理论中的“加工水平模式”是由()提出。

A:阿特金森和希弗林B:弗洛伊德

C:克雷克和洛克哈特D:巴拉德

14、学习迁移理论中,强调主体对已有的知识经验的概括,认为学习的迁移全在于主体的概括能力和水平的理论是()

A:共同要素论B:关系理论

C:概括化理论D:形式训练说

15、在学习中,我们习惯用各种符号、颜色对教材中的某些部分圈点、孤立或特殊化,这样的容易记忆。这样的做法是()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

C:高原效应D:芬雷斯托夫效应

16、在记忆圆周率的时候,把“3.14159”用“山颠一寺一壶酒”来记忆,用的是()

A:数字—文字变化法B:连锁法

C:环境联结法D:机械记忆法

17、人们常有话到嘴边却欲言难吐的现象,这样的现象是()

A:后视偏差B:高原现象

C:记忆歪曲D:舌尖现象

18、贾德提出的迁移理论是()

A:形式训练说B:共同要素论

C:概括化理论D:关系理论

19、提出动机性遗忘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弗洛伊德B:罗杰斯

C:布鲁纳D:斯金纳

20、最早提出迁移概念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华生

C:布鲁纳D:斯金纳

21、迁移的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基础是()

A:官能心理学B:人本主义

C:行为主义D:认知心理学

22、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分类的最初提出者是()

A:加涅B:华生

C:布鲁纳D:斯金纳

23、在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这认知结构变量的()

A:可利用性B:可辨别性

C:稳定性D:清晰性

二、多选

1、奥苏贝尔认为,影响迁移与保持的认知结构的变量(指标)有()

A:可利用性

B:新旧观念的可辨别性

C:原有的起固定作用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

D:知识的完整性

2、根据前后学习的难度差异,可以把迁移分为()

A:正迁移B:顺向迁移

C:垂直迁移D:逆向迁移E:水平迁移

3、正迁移又称为()

A:前摄易化B:倒摄易化

C:前摄抑制D:倒摄抑制

三、名词解释

1、水平迁移

根据前后学习的难度差异,把迁移分为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难度相同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是水平迁移。人们常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一种水平迁移。

2、迁移

迁移一词最初来源于桑代克。一般来说,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就是迁移。这种影响可以表现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形成方面,也可以表现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相互影响方面。

3、认知结构

一般而论就是指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包括广义或狭义。广义的认知结构指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的认知结构指学习者在某一特殊知识领域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

5、芬雷斯托夫效应

一般在学习中,使用各种符号、颜色等对教材中的某部分予以圈点、鼓励或特殊化,使被特殊处理的部分较易于记忆。

6、组织者

奥苏贝尔关于“操纵认知结构变量的概念”之一。指的是在有意义接受学习中,在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使用学生可理解的语言所提供的一些引导性材料。这些引导性材料比正式学习材料更一般,

7、遗忘曲线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利用无意义音节作为材料进行有关保持进程的研究,返现并绘制了第一个保持曲线,或称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对课堂教学尤其是复习的组织意义深远。

四、填空

1、动机性遗忘的极端表现称之为害思性健忘症。

2、不能成功地检索或企图信息的一种现象被称为舌尖现象(TOT),即话到嘴边却欲言难吐的现象。

3、在奥苏贝尔看来比较性组织者操纵的变量主要是清晰性和可辨别性。

4、“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一种水平迁移。

5、在记忆信息加工模式理论中加工水平模式又叫克雷克—洛克哈特模式。

6、奥苏贝尔认为,影响迁移与保持的认知结构的三大变量时起固定作用观念的可利用性、稳定性和清晰性。

7、在对学习迁移现象进行解释时,贾德认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那么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时能够完成的。

8、按照迁移发生的方向,可以把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9、遗忘的干扰理论认为干扰主要有两种表现,即: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10、桑代克从他的实验中归纳并解释了正迁移作用的原因。根据他的理论,一种学习之所以能促进另一种学习,是因为两种学习具有完全相同的共同要素。

11、根据前后学习的难度差异,可以把迁移分为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

五、简答

1、简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和遗忘规律。

(1)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利用无意义音节作为材料进行有关保持进程的研究,发现并绘制了第一个保持曲线,或称遗忘曲线。

(2)揭示了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对课堂教学尤其是复习的组织意义深远。

2、克服遗忘的传统策略?

(1)注意营养和健康,防止大脑创伤和心理健康

(2)加强记忆信心,提供愉快的学习经验

(3)提倡理解基础上的记忆,使用合理的记忆方法。

(4)复习

(5)过度学习

(6)记忆术

3、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1)学习情景的相似性(共同要素论的观点)

(2)学习材料的性质

A:学习材料彼此相似(如学习代数有利学习几何)

B:学习材料不相似,但可以通过第三媒介促进迁移(木、鸟、啄木鸟)

C:学习材料组织结构(难易顺序,学习加法有助于学习乘法)

D:学习材料的应用价值(应用能促进理解)

(3)学习活动的多样性(应用能促进理解)

(4)原学习的熟练和理解程度(熟能生巧)

(5)年龄特征(学习材料需要与学习者的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6)智力水平(智力水平能影响迁移能力,但不是绝对的。勤能补拙)

4、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联系实际谈谈如何促进学习的迁移)

(1)合理安排课程与组织教材

(2)提高概括水平,强调理解

(3)课内和课外练习配合,提供应用机会。

(4)提供学习方法指导

(5)培养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

六、论述题

1、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有那些?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促进学习的迁移。

3、教学中如何促进学习的迁移。

第七章考试复习题

一、单选题

1、一个儿童能够说出砖头的多种用途,说明创造思维具有()

A:独创性B:变通性

C:流畅性D:新颖性

2、能对有关知识进行分析概括,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种理解是()

A:字面理解B:解释理解

C:批判性理解D:创造性理解

3、以词的声音表象、动觉表象为支柱而进行的智力活动的阶段,称作()

A:活动定向B:内部言语

C:有声的外部言语D:无声的外部言语

4、寻求问题解决的可能方案,提出问题解决的策略的问题解决阶段是()

A:分析问题B:提出假设

C:发现问题D:检验假设

5、智力技能形成的最高阶段是()

A:活动定向B:内部言语

C:有声的外部言语D:无声的外部言语

6、在技能形成的过程中,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这叫做()

A:高原现象B:倒退现象

C:抑制现象D:顶峰现象

7、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以由低到高分为四种水平,其中最高水平是()

A:解释的理解B:字面的理解

C:批判性理解D:创造性理解

8、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以由低到高分为四种水平,其中最低水平是()

A:解释的理解B:字面的理解

C:批判性理解D:创造性理解

9、问题解决的第一阶段是()

A:分析问题B:提出假设

C:发现问题D:检验假设

10、与创造性思维关系最密切的是()

A:发散思维B:形象思维

C:逻辑思维D:动作思维

11、下列属于操作条件反射的是()

A:望梅止渴

B:一着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C:举一反三

D:因讲礼貌被赞扬,形成文明礼貌的行为方式

12、高水平和达到自动化水平的技能被称为()

A:自动技能B:智力技能

C:熟练技巧D:动作技能

13、发散思维的三项特征是()

A:变通性、灵活性和流畅性B:间接性、独创性和流畅性

C:概括性、间接性和变通性D:变通性、独创性和流畅性

14、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阶段是()

A:物质活动与物质化活动B:活动定向

C:有声的外部言语D:无声的外部言语

15、问题解决的最后一个阶段是()

A:分析问题B:提出假设

C:发现问题D:检验假设

16、以有机体外部动作或运动占主导地位的技能是()

A:智力技能B:动作技能

C:认知技能D:心智技能

17、变换各种直接材料或者事例呈现的形式,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被称为是()

A:变式B:举例

C:范例D:综合

18、技能的培养主要是通过()

A:认知B:反馈

C:练习D:实践

19、下列不属于智力技能的是()

A:阅读B:写字

C:实验设计D:心算

20、数学课中讲“垂直线”,不仅要用图式(┴)来说明,还必须用其他图式(┤、├)来说明,这样方法是()

A:使知识具体化,通过应用加深理解

B: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概括能力

C:通过语言明确解释概念和原理的内容

D:利用变式和比较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21、一个学生对另一个蛮横学生不满,但却在并无过错的弱小学生或朋友身上发泄。这样的行为是()

A:投射B:回归

C:移置D:认同

22、吸烟者多认为有害健康的说法不可靠。在接触长期吸烟的死亡者的“黑

肺”标本后,最终下决心戒烟。这样做法是()

A:提供信息法B:认知失调法

C:模仿D:回归

二、多选题

1、在日常的教育措施和生活之外,专门用于改变态度的心理学方法有()

A:认知失调法B:刺激反应C:隐蔽课程法

D:功能固着法E:提供信息法

三、填空题

1、阅读、心算技能属于智能技能。

2、技能主要包括智能技能和动作技能两种形式。

3、发散思维的三个特征是变通性、独创性和流畅性。

4、与创造性思维关系密切的是发散思维。

5、要使知识系统化,首先要使学生形成概念体系。

四、名词解释

1、智力技能是以抽象思维主导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需要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又叫认知技能、心智技能。包括:阅读、心算、试验设计、下围棋、速算等。

2、高原现象在技能形成过程中,一般在练习的中期,会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这就是练习曲线上所谓的“高原期”。这高原期就是曲线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或者甚至有些下降。但高原期之后,又可以看见曲线继续上升。

3、技能是通过练习而自动化了的动作方式和智力的活动方式。技能是经有意的练习形成的。

4、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其特征是思维过程及其产品的新颖性和独创性。一般认为与发散思维的关系最密切,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是发散思维。

5、审题是知识应用的第一个环节。审题,也叫分析课题,就是掌握课题的任务和条件,形成有关课题的映像

五、简答题

1、简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2、简述练习过程的一般规律。

1、练习成绩的逐步提高,包括:“练习的进步先快后慢”、“练习的进步先慢后快”、“练习进步的速度先后比较一致”三种情况。

2、高原现象。指在技能形成过程中,一般在练习的中期,会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这就是练习曲线上所谓的“高原期”。这高原期就是曲线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或者甚至有些下降。但高原期之后,又可以看见曲线继续上升。

3、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指在各种技能形成过程中,一般可以看到成绩时而上升,时而下降,进步时而快,时而慢的现象,就是成绩的起伏现象。

3、简述发散思维的特点。

(1)变通性——指发散项目的范围和维度。

(2)独创性——指发散项目不为一般人所具有,表现出某些独特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

(3)流畅性——指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

4、知识的理解种类有哪些?

A:与言语的理解

B:对事物意义的理解

C:对事物类属的理解

D:对因果关系的理解

E:对逻辑关系的理解

F:对事物内部构成、组织的理解

5、如何巩固学生的优良行为以及对不良行为进行矫正?

6、简述解决问题的阶段以及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1、解决问题的阶段有:

(1)、发现问题

(2)、分析问题

(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

2、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1)、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2)、能否正确地选择和组合有关原理原则

(3)、言语指导

(4)、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个别差异

六、论述题

1、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主要心理因素是什么?教师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1)、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2)、能否正确地选择和组合有关原理原则

(3)、言语指导

(4)、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个别差异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发展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因此发展发散思维对培养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2)、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技巧

——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思维关系密切,但也有赖于聚合思维。

(3)、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

——强烈的求知欲、探究精神、勤奋、自信和幽默

(4)、尊重学生的思维结果,容许不同意见的存在

——容纳“异己”,尊重不同意见,接纳众议

2、教学中如何促进知识的理解?

(1)直观教学——通过直观教学,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2)概括化——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概括化水平。

(3)变式和比较——利用变式和比较,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揭示概念和原理内容——通过语言(下定义),明确揭示概念和原理内容。

(5)知识具体化——使知识具体化,通过应用加深理解。

(6)知识系统化——使知识系统化,进一步理解教材。

(7)指导学生自学。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 一、单选题 1.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 A )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2.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 D )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杜威 B.加涅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 3.( C )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A.罗杰斯 B.鲁宾斯坦 C.杜威 D.布鲁纳 4.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到达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 C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5.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C )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A ) 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冲动型 D.反思性 7.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 D ) A.平等中的首席 B.管理者 C.反思者 D.促进者 8.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学习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 C ) A.扇贝效应 B.南风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巴纳姆效应

9.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 A ) A.行动研究 B.撰写日记 C.观摩讨论 D.案例分析 10.某教师认为学校管理混乱,与领导沟通不畅通,自己疲于应付教学活动,常常心情烦躁、易怒、情绪紧张。按照他的说法,造成这种压力的原因是 ( B ) A.社会对教师群体重视不够 B.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 C.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D.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 11.下面哪种情况发生了学习?( D ) A.小李从亮处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 高 B.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 C.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米赛跑夺冠 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 12.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学习的主体分类?( C ) A.人类学习 B.机器学习 C.网络学习 D.动物学习 13.下列哪种学习不属于加涅所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 B ) A.态度 B.习 惯 C.言语信息 D.运动技能 14.下面哪种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 C ) A.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B.小学生通过编打油诗背诵圆周率的小数点后十位 C.中学生听讲座,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D.儿童尝试错误走迷宫 15.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迷箱”实验,证明了学习是( A ) A.建立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 B.认知同化过程 C.产生顿悟的过程 D.信息加工过程16.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认为,有机体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与其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一现象称之为( B ) A.消 退 B.泛化 C.获得 D.分化

00466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1含答案

00466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模拟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并将其代码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不选、错选、多选或多选择者,该题无分。 1.狭义的发展心理学主要指【D】A.动物心理学B.民族心理学C.比较心理学D.个体发展心理学 2.华生认为初生的婴儿有三种天生的情绪反应,即怕、怒、和【A】A.爱B.悲C.喜D.恶 3.弗洛伊德把由于担心原我的需要所产生的冲动可能战胜自我而引起的焦虑称为 【D】A.客观性焦虑B.道德上的焦虑C.主观性焦虑D.神经性焦虑 4.皮亚杰认为【B】是影响心理发展的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A.成熟B.平衡C.练习和习得经验D.社会经验 5.【C】主导个体心理发展,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决定条件。A.遗传B.自然环境C.教育D.社会环境 6.小鸡一旦印刻在某个客体上,例如对人印刻,就会跟着人走,而且不会对其他物 种产生印刻。这说明印刻【C】A.不依赖于任何一种强化B.可能形成得非常快C.是不可逆的D.只在“关键期”内发生 7.心理发展过程的进行可以用几个一般特点来描述。美国心理学家克雷奇认为这些 一般特点包括:发展速度、【A】、顶点和发展的分化和阶段。A.时间B.发展的稳定程度C.发展的协调性D.发展的均衡性 8.新生儿的头部88%的时间转向右边,表明他们是【B】占优势。A.丘脑B.左半球C.小脑D.右半球 9.【C】是幼儿游戏的最高形式。A.再造性游戏B.教学游戏C.创造性游戏D.活动性游戏 10.在儿童各个器官的发育过程中,【C】的发育是最优先的。A.心脏B.胃C.脑

D.肺 11.小班幼儿看到别的小朋友有一个好玩具,自己也说:“爸爸明天也要给我买一个更大的玩具。”这种现象说明【D】A.幼儿在撒谎B.幼儿想像中带有特殊的夸张性C.幼儿以想像的过程为满足D.幼儿的想像内容经常与现实混淆 12.低年级的小学生对下列哪项内容更感兴趣【C】A.学习的内容B.学习的结果C.背书包上学D.抽象的因果关系 13.初入学的小学生对于【B】方位,常常需要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才能辨别。A.上下B.左右C.前后D.东西南北 14.赫洛克把青少年的同伴关系分为三类,其中【A】指相互信赖、不可分离的朋友。A.挚友B.伙伴C.好友D.朋友 15.人生观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大部分高中生属于人生观形成的【C】阶段。A.观察B.定向C.探索D.确立 16.若某个高中生对“现实的我”过高地估计,以至形成虚妄的判断,同时“理想 的我”也是虚假的话,他的自我意识发展的类型是【D】A.自我肯定型B.自我矛盾型C.自我萎缩型D.自我扩张型 17.加涅认为,区分戌、戍、戊、戎四个字的学习属于【B】A.语言的联合B.多重辨别学习C.概念学习D.原理学习 18.布卢姆等将【D】的教育目标由低到高分为五级:接受(注意)、反应、价值的评价、组织和由价值或价值复合体形成的性格化。A.认知领域B.动作技能领域C.态度领域D.情感领域 19.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把学习分为【B】A.接受学习和意义学习B.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C.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D.机械学习和发现学习 20.主张将“S—R”改为“S一O一R”的是【A】A.联结一认知理论B.生成学习论C.人本主义D.认知结构一同化理论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最终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版)试题库(2009年7月) 一、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心理学:指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2、教师角色: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3、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目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 4、自我效能感: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如学生对顺利答完试卷产生结果的推测。而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如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顺利答完试卷的主观判断。 5、教学效能感: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自己教学活动能力的主观判断。 6、动机与学习动机: 动机是引起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人的需要、兴趣、爱好、价值观等都要转化为动机后才对活动产生动力作用。动机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人的行为发动、维持和促进的能量,直接影响行为的强度和效果;二是具有某种动机的行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使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特点,它是在学习需要基础上产生的,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7、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8、问题解决: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存在三种状态:初始状态,中间状态以及目标状态。 9、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把“我”分解为主体我和客体我。自我意识也就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意识。概括地说,自我意识包括人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个方面。 10、心理健康教育:指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11、教师期望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一种激发个人的心理潜力,提高学习效果的暗示手段。 12、教学监控能力: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13、教师胜任力: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应具备的进取心、责任感、理解他人、自我控制、专业知识与技能、情绪察觉能力、挑战与支持、自信心、自我评估等特征。 14、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15、学习:狭义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进行的,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广义的学习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16、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例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更新技术,发明新设备,新方法,创作新作品都是创造力的表现。创造力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 17、品德与品德心理结构: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品德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一般认为,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成分组成。

教育心理学考试题

教育心理学 一、单选题 1.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A)的不同解释上。A.学习过程B.教学过程C.评价过程D.反思过程 2.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D)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A.杜威B.加涅C.乌申斯基D.桑代克 3.(C)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A.罗杰斯B.鲁宾斯坦C.杜威D.布鲁纳 4.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到达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C)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5.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C)A.自主感对羞耻感B.主动感对内疚感C.勤奋感对自卑感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A)A.场依存性B.场独立性C.冲动型D.反思性 7.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D)A.平等中的首席B.管理者C.反思者D.促进者

8.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 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学习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C)A.扇 贝效应B.南风效应C.罗森塔尔效应D.巴纳姆效应 9.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 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 (A)A.行动研究B.撰写日记C.观摩讨论D.案例分析 10.某教师认为学校管理混乱,与领导沟通不畅通,自己疲于应付教 学活动,常常心情烦躁、易怒、情绪紧张。按照他的说法,造成这种压 力的原因是(B)A.社会对教师群体重视不够B.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 C.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D.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 11.下面哪种情况发生了学习?(D)A.小李从亮处走进暗室,视 力显著提高B.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C.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米赛跑 夺冠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 12.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学习的主体分类?(C)A.人类学习B.机 器学习C.网络学习D.动物学习 13.下列哪种学习不属于加涅所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B)A.态度B.习惯C.言语信息D.运动技能 14.下面哪种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C)A.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B.小学生通过编打油诗背诵圆周率的小数点后十位 C.中学生听讲座,理 解概念之间的关系D.儿童尝试错误走迷宫

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时间:2015-03-07 分类: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哪项不归之于学习与教学的系统过程中。(C )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反应过程 D、评价/反思过程 2、在皮亚杰看来,当学生的思维已超越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能作出一定的概括时,他的思维水平已进入( D ) A、感知动作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下列规律中,不属于尝试——错误学习论的主要规律的是(D )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接近律 4、学生由过分重视成绩名次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属于(B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交往内驱力 5、举一反三属于(A )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一般迁移 D、负迁移 6、学习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再学习一般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属于(C ) A、并列结合学习 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 D、相关类属学习 7、运算技能属于哪种技能(B ) A、操作技能 B、心智技能 C、动作技能 D、运动技能 8、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补充细节、举出例子,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等。这种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是( B ) A、过度学习 B、深度加工 C、组块化编码 D、及时复习 9、创造思维的核心是(C ) A、直觉思维 B、形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合思维 10、根据柯尔伯格的分类,中学生的道德主要处在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他律水平 11、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学会调适和(D ) A、诊断问题 B、克服障碍 C、行为矫正 D、寻求发展 12、在教学设计时,下列哪项不是分析教学任务涉及的主要内容(D ) A、确定学生原有基础 B、分析使能目标 C、分析支持性条件 D、分析学习结果 13、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被称为(C ) A.群体凝聚力B.群体规范C.课堂气氛D.人际关系 14、衡量一个测验能否测量出所要测量的特征或品质的指标被称为(A ) A.效度B.区分度C.信度D.难度 15、福勒等认为,当教师较多地关注"学生是否喜欢我"、"同事怎样看我"、"领导怎样评价我" 时,他此时主要处在教师成长历程的( A ) A、关注生存阶段B 、关注情境阶段C、关注学生阶段D、关注成就阶段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6、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17、在中学生人格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父母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5分) 1.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包括( ) A.组织教学的能力 B.组织管理学生集体的能力 C.组织教学的能力与组织学生的能力 D.组织教学的能力与组织管理学生集体的能力 2.学生的说谎、偷窃与欺骗等属于( ) A.情绪冲动 B.性格障碍 C.情绪适应困难 D.行为障碍 3.问题解决的系列搜索策略也称( ) A.启发式 B.搜索式 C.算法式 D.排列式 4.奥苏贝尔提出的三个主要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就是( ) A.结构性、可操作性与可辨别性 B.稳定性、可利用性与结构性 B.C.可操作性、可利用性与结构性 D.可利用性、可辨别性与稳定性 5.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 ) A.教育与遗传 B.遗传与环境 C.社会与遗传 D.教育与环境 6.如果个体对成功或失败作任务难度归因,那么从归因因素角度讲,这种归因属于( ) A.外部、不可控与不稳定归因 B.外部、可控与稳定归因 C.外部、不可控与稳定归因 D.外部、可控与不稳定归因 7.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前习俗水平包括的两个阶段就是( ) A.“好孩子”定向水平、权威定向水平B.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定向水平、原则定向水平C.原则定向水平、良心定向水平D.惩罚与服从定向、工具性的享乐主义定向 8.心理咨询的方式包括( ) A.个别咨询与团体咨询;电话咨询、通信咨询与现场咨询等 B.分散咨询与集中咨询;个别咨询与团体咨询;电话咨询、通信咨询与现场咨询等 C.分散咨询与集中咨询;电话咨询、通信咨询与现场咨询等 D.分散咨询与集中咨询;个别咨询与团体咨询;直接咨询与间接咨询等 9.技能的种类有( ) A.工作技能与生活技能 B.动作技能与操作技能 C.智力技能与认知技能 D.认知技能与操作技能 10、“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求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就是() A.因材施教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11.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特殊能力,能力的这种差异就是属于( ) A.能力的量的差异 B.能力的质的差异 C.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D.能力发展速度的差异 12.学生已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知识,再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这种学习属于( ) A.符号学习 B.上位学习 C.下位学习 D.并列学习 13.丹瑟洛将学习策略分为具有相互联系的两大类,这两大类就是( ) A.宏观策略与微观策略 B.知识理解的策略与知识记忆的策略 C.通用策略与专用策略 D.基本策略与支持策略 14.观察法的不足就是( )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包括(D)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D)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C)在深度上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细致研究 A、普通心理学 B、发展心理学 C、理论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 5、(B)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心理 A、社会心理学 B、应用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比较心理学、 6、(F)是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 (E)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D)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 (C)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B)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以脑内的生理事件、生理基础的心理学分支,试图通过大脑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解释心理现象、(A)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约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 A、比较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社会心理学 D、实验心理学 E、发展心理学 F、普通心理学 7、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C) A、社会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应用心理学 D、普通心理学 8、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A)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

2016年7月国开(中央电大)小学教育专科《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试卷代号:2034 2016年7月国开(中央电大)小学教育专科《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说明:资料整理于2019年7月2日;该课程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时间60分钟,形考手段纸质(30%),终考手段为纸质(70%)。 一、选择题 1.对某个人或某个学生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的心理研究方法,称之为(A)。 A.个案法 B.实验法 C.观察法 D.行动研究法 2.下列学习策略中,有利于提高回忆成绩的策略有(ACD)。 A.分散复习 B.集中复习 C.试图回忆 D.谐音字法 3.下列选项中,能够激起内部学习动机的因素是(B)。 A.父母的约束 B.学习材料的趣味性 C.教师的表扬、奖励 D.竞争情境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D)。 A.某学生在课堂上和其他同学交头接耳,此学生是问题行为的学生 B.问题行为是直接指向他人和环境的不良行为 C.问题行为不仅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来自课堂、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因素 D.教师在学生出现违纪行为时,可以视情节严重的程度使用惩罚 5.如果在课堂中需要学生讨论,而且班级人数在20—25人,比较适宜采用的课堂设计形式为(BC)。 A.双四边形 B.马蹄形 C.环形 D.双环形 二、名词解释 6.认知风格:又称为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7.迁移:就是指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形成产生的影响。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8.定势:也称心向,是指由先前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 三、简答题 9.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的模仿理论,即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们的行为而学习社会行为的,即模仿他们生活中人们的行为进行学习的,班杜拉强调认知对行为的影响,对认知一行为的结合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过程。另外,班杜拉还提出了自我调节学习的概念。由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行为主义框架中纳入了多种认知过程,因此该理论又称为社会认知理论。 10.简述课堂纪律的功能。 答:课堂纪律具有四种主要的功能。 (1)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社会化。 (2)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人格的成熟。 (3)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4)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上课时情绪稳定。 四、论述分析题 11.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 答:智力技能以陈述性知识为基础,是陈述性知识的运用。对智力技能的培养,应同知识教学结合起来。 (1)形成程序性知识 形成程序性知识,即在头脑中储存大量的“如果……那么……”的产生式。学习知识的同时,要把握该知识在什么情况下适用。 1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汇总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 ●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课件6) ●桑代克学习理论: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 桑代克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试误——联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S——R);学习的过程或联结建立的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应遵循精简原则,而不是推理原则。 桑代克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律:(1)效果律:指从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加强或减弱受到反应结果的影响;(2)准备律:指有机体采取行动时,促使其行动就是一项增强,而阻碍其行动则是一种烦恼。当有机体并不准备行动时,迫使其进行行动则成为一种烦恼;(3)练习律:认为联结的强度决定于使用联结的频次。练习律由作用率和失用律两部分组成。(P56——57) ●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个体只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自己不必实际参与活动),即可获得的学习。(P81)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167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具体定义为: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简单地说,陈述性知识就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P157) 程序性知识: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者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系列具体操作程序。P205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有效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一般性策略,它包括一般的学习程序、规则、方法与自我调控方式等内容。课件P154 ●元认知。 元认知:元认知就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同时也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与调节。 P240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指的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这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同时,所谓的影响,既包括积极影响,又包括消极影响。P276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P426 ●发现学习,有意学习。 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P106、107 有意学习:有意学习是针对机械学习而言的。指的是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点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卷 1、第一个系统的论述教育心理学,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布鲁纳D加涅 2、离下课还有10分钟,这时候一些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涣散,老师说:“如果大家认真听课,我就免去今天的额外作业”。学生开始认真听课了。老师采取的措施是()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消退 3、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成分是()。 A学习需要B认知兴趣C学习目的D学习理想 4、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的认知方式属于() A 场独立型 B 场依存型 C 冲动型 D沉思型 5、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布鲁姆 C朱志贤 D柯尔伯格 6. ()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在教学中提出程序教学思想。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皮亚杰 7、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鲜活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8、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在“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和“任务难度”三种因素中,属于内部可控制的因素是( )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以上均不是 9、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的、需要思维卷入过多,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10、某学生背一篇古文,读8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再读() A 2遍 B 4遍 C 6遍 D 8遍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高校教师资格考试)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包括(D)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D)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C)在深度上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细致研究 A、普通心理学 B、发展心理学 C、理论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 5、(B)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心理 A、社会心理学 B、应用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比较心理学、 6、(F)是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 (E)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D)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C)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B)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以脑内的生理事件、生理基础的心理学分支,试图通过大脑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解释心理现象、 (A)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约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A、比较心理学B、理论心理学C、社会心理学D、实验心理学E、发展心理学F、普通心理学 7、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C) A、社会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应用心理学 D、普通心理学 8、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A)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 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 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9、(C)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A、笛卡尔 B、洛克 C、冯特 D、缪勒 10、(B)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 A、1789 B、1879 C、1798 D、1897 11、(A)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 A、冯特 B、洛克 C、笛卡儿 D、缪勒 12、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动力学派)是(C)创立的 A、笛卡尔 B、华生 C、弗洛伊德 D、罗杰斯 13、心理学的第一大势力是指(A) A、精神分析 B、行为主义 C、认知 D、人本主义 14、行为主义创立的标志是1914年美国心理学家(B)出版了《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一书,由此他被称为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A、罗杰斯 B、华生 C、弗洛伊德 D、马斯洛 二、多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C) A、心理过程 B、认知过程 C、个性心理 D、情感过程 E、意志过程

教育心理学模拟习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模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着。 A、杜威 B、加涅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 2.在皮亚杰看来,当学生的思维已超越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能作出一定的概括时,他的思维水平已进入() A、感知动作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冲动型 D、反思型 4.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积极学习的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 A、扇贝效应 B、南风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巴纳姆效应 5.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定期进行整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 A、行为研究 B、撰写日记 C、观摩讨论 D、案例分析 6.下列规律中,不属于尝试——错误学习论的主要规律的是()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接近律 7.人走迷宫时是通过下列哪种学习过程完成的() A、尝试-错误 B、顿悟 C、形成条件作用 D、模仿 8.当一个不爱学习的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行为时,老师奖给他一朵小红花,这一做法属于()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C、惩罚 9.学习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再学习一般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属于() A、并列结合学习 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 D、相关类属学习 10.学生由过分重视成绩名次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属于()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交往内驱力 11.举一反三属于()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一般迁移 D、负迁移 12.运算技能属于哪种技能。() A.操作技能 B.心智技能 C.动作技能 D.运动技能 13.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补充细节、举出例子,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等。这种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是() A、过度学习 B、深度加工 C、组块化编码 D、及时复习 14.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题目浏览、测查、完成情况的监控及对速度的把握主要采用了() A、认知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管理策略 D、复述策略 15.创造思维的核心是() A、直觉思维 B、形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合思维 16.根据柯尔伯格的分类,中学生的道德主要处在()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他律水平 17.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学会调适和() A、诊断问题 B、克服障碍 C、行为矫正 D、寻求发展 18.皮亚杰对道德认知的研究方法是() A、道德两难故事 B、守恒实验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

高等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 一、单选题(20题,每题1.5分,共30分) 1.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A.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 B.学生的学 C.教师的教 D.学生身心发展 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 A.理论科学 B.应用科学 C.交叉科学 D.实践科学 3.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对少数或个别学生进行较长时间的多方面深入研究的方法,称为。 A.测验法 B.个案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 4.需要层次理论是由以下哪位心理学家所提。 A.阿特金森 B.马斯洛 C.维纳 D.班杜拉 5.下列属于负强化的例子是。 A.杀鸡骇猴 B.当孩子犯错时拿走他最喜欢的玩具 C.孩子去医院看病不再发烧了 D.孩子表现不好就饿他一会儿, 表现好才给吃的 6.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阿特金森认为避免失败者的目的是

避免失败,减少败感,所以他们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当一项任务的成功率为50%时,他们会。 A.可能选择 B.犹豫不决 C.回避这项任务 D.坚决选择 7.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声望的需要是。 A.认知驱力 B.附属驱力 C.欲望驱力 D.自我提高驱力 8.根据知识的不同表述形式,将知识划分为。 A.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B.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C.感性知识和述性知识 D.理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9.如果要想记忆效果好,过度学习的程度应保持在。 A.120% B.130% C.140% D.150% 10.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是。 A.思维 B.练习 C.反思 D.想象 11.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迁移可以分为。 A.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B.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C.正迁移和负迁移 D.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12.关于个人自己认识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称为。 A.认知 B.元认知 C.技能 D.操作 13.以下各项中属于认知策略的是。

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含答案

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提出观察学习概念的心理学家是( A )。 A.班杜拉 B.斯金纳 C.华生 D.皮亚杰 2.下列概念中,( D )不是皮亚杰最先提出的。 A.同化 B.顺应 C.图式 D.反射 3.对黑猩猩做“顿悟实验”的是(A )。 A.苛勒 B.托尔曼 C.桑代克 D.巴甫洛夫 4.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一般把人的学习定义为在(C )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A.学习行为 B.社会理论 C.社会生活实践 D.文化视野 5.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分成(C )。 A.自然强化物和人为的近似强化物 B.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C.正强化和负强化 D.强化和惩罚 6.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A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桑代克 D.班杜拉 7.引导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是属于刺激(C )。 A.获得 B.消退 C.分化 D.泛化 8.( B )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A.斯金纳 B.布鲁纳

D.加涅 9.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D )。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 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10.学生学习直角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C )。 A.词汇学习 B.符号学习 C.概念学习 D.命题学习 11.在发现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 A )。 A.促进者和引导者 B.领导者和参谋 C.管理者 D.示范者 12.由特定团体的相对标准决定最终成绩的测验是( B )。 A.标准参照测验 B.常模参照测验 C.描述性测验 D.团体测验 13.“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现象指(C )。 A.消退 B.刺激比较 C.刺激泛化 D.刺激分化 14.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D )。A.能力 B.技能 C.兴趣 D.刺激一反应联结 15.根据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食物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则唾液是(C )。A.中性刺激 B.无条件刺激 C.条件反应 D.无条件反应 16.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C )。 A.强化 B.惩罚 C.逃避条件作用 D.消退 17.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C )。 A.斯金纳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完整版-大将军

《当代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道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第一章★ 2.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A)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D)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杜威 B.加涅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 4.(C)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A.罗杰斯 B.鲁宾斯坦 C.杜威 D.布鲁纳 ★第二章★ 1.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到达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C)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C)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4.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A) 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冲动型 D.反思性 ★第三章★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D) A.平等中的首席 B.管理者 C.反思者 D.促进者

3.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学习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C) A.扇贝效应 B.南风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巴纳姆效应 4.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A) A.行动研究 B.撰写日记 C.观摩讨论 D.案例分析 5.某教师认为学校管理混乱,与领导沟通不畅通,自己疲于应付教学活动,常常心情烦躁、易怒、情绪紧张。按照他的说法,造成这种压力的原因是(B) A.社会对教师群体重视不够 B.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 C.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D.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 ★第四章★ 1.下面哪种情况发生了学习?(D) A.小李从亮处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高 B.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 C.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米赛跑夺冠 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 2.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学习的主体分类?(C) A.人类学习 B.机器学习 C.网络学习 D.动物学习 4.下列哪种学习不属于加涅所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B) A.态度 B.习惯 C.言语信息 D.运动技能 5.下面哪种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C) A.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B.小学生通过编打油诗背诵圆周率的小数点后十位 C.中学生听讲座,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D.儿童尝试错误走迷宫 ★第五章★ 1.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迷箱”实验,证明了学习是(A) A.建立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 B.认知同化过程 C.产生顿悟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模拟题(总第二套附答案)

一、判断题 1、洛克最先把实证主义方法运用到了心理学研究中。(A) 2、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按内容分,可将问题分为: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自我管理问题、自我发展问题。(A) 3、新教师职初的前五年对于教师专业发展非常重要。(A) 4、营造校园文化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重要方法。(A) 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协调学生的期望,要让期望过高的优秀生不断提高期望值;要让 那些因失败而期望过低的学生适当提高期望值。(B) 6、压力感受具有主观性。(A) 7、认知心理学理论实际上就是信息加工心理学。(A) 8、如果教育措施得当,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完全可以打破和超越。(B) 9、非智力因素主要为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A) 10、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A) 11、柯尔伯格研究发现,道德发展与认知发展无关。(B) 12、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往往借助体验式活动,是因为体验式活动有助于个体理性分析的调动。 (B) 13、顺从是一种一时性的态度改变。(A) 14、个案研究法是以个体为研究对象,探讨和研究与其相关因素的研究方法。(B) 15、发展社会化是指人的现代化过程。(B) 16、认知者的年龄与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无直接联系。(B) 17、安全依恋的儿童是不会害怕母亲及其他直接抚育者离开自己的。(B) 18、有一半的自杀者有精神疾病。(B) 19、比内智力测验依照发展的顺序排列,每一发展水平备有6个测验试题。(A) 20、问题解决主要是一个认知过程,原有知识对问题解决影响不大。(B) 21、非理性观念常常通过自我对话的方式在个体日常行为中起负面作用。(A) 22、使用心理测验时主要是需要注意信度和效度两个问题,不需要考虑主试的经验。(B) 23、艾森克人格问卷分别有成人和幼年(青少年)两种版本,可以分别测试两个群。(A) 24、吉尔福特提出的智力理论中,认为集中思维因素有126种。(B) 25、在心理学研究中,心理过程是指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也即人们常说的知、情、意。(A) 26、掌握学习法表明,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教学,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学习。(A) 27、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纯粹是思辩性的,没有任何实验基础。(B)

2016高等教育心理学试卷及答案三

一. 单选题 1.赢得“教育心理学之父”美誉的心理学家是 D 。 A.班杜拉 B.皮亚杰 C.马斯洛 D.桑代克 2.需要层次理论是由以下哪位心理学家所提 B 。 A.阿特金森 B.马斯洛 C.维纳 D.班杜拉 3.著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对学习效果的提高 D 。 A.也是中等 B.不利 C.关系不大 D.最有利 4.在教学中,教师采用模型、图片、幻灯、电影及录像等进行教学,这种直观形式属于 B 。 A.实物直观 B.模像直观 C.言语直观 D.综合直观 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人的遗忘的规律是 C 。 A.均衡的,先快后慢 B.均衡的,先慢后快 C.不均衡的,先快后慢 D.不均衡的,先慢后快 6.如果要想记忆效果好,过度学习的程度应保持在 D 。 A.120% B.130% C.140% D.150% 7.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是 B 。 A.思维 B.练习 C.反思 D.想象 8.在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程的暂时停顿现象,称为 D 。 A.平原现象 B.起伏现象 C.低谷现象 D.高原现象 9.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迁移可以分为 C 。 A.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B.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C.正迁移和负迁移 D.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10.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这种迁移称为 A 。 A.同化性迁移 B.顺应性迁移 C.重组性迁移 D.排列性迁移 11、相同要素说的主要提出者是 D 。 A.贾德 B.苛勒 C.奥兹伯尔 D.桑代克 12.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A 。 A.刺激情境B.既定疑问 C.思维状态D.思维起点13.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称为 C 。 A.明确问题B.模糊问题 C.有结构问题D.无结构问题14.以下问题属于无结构的问题是 B 。 A..数学应用题B.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C.《背影》的作者是谁 D.2008年奥运会主办方是哪个国家15.个体对自己在各种我念关系中角色、地位、权力、人际距离等方面的意识属于 B 。 A.生理自我 B.我念自我 C.心理自我 D.理想自我 16.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转折期”是 C 。 A.大学一年级 B.大学二年级 C.大学三年级 D.大学四年级 17.个体想象中化人的目中自己的形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由此而产生的自我感,称为A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