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起源理论观点的类型

国家起源理论观点的类型

国家起源理论观点的类型
国家起源理论观点的类型

国家起源理论观点的类型

就国家概念而言,民族国家自从诞生以来,除了部族(种族)、阶级、政党、政府、社会力量、利益集团等力量以外,民族主义、分离主义和国家主义既是三种重要的民族与国家学说,又是影响民族国家概念的三股主要力量。国内学者围绕这三种学说及其影响力的研究取得了很多学术成果,形成了不同的理论观点。国家的起源大致可以分为几类。

第一类:文明。这种国家的形成方式具有典型的血缘政治,在人类从石器时代过渡到出现奴隶制国家的过程中,许多大的氏族在无法对其他氏族形成绝对优势来完成吞并的过程中选择了联姻,他们共同的文明(语言、文字、生活习俗等)使之在长期的文明进步中形成了地理上的国家概念,古希腊、古中国(夏、商、周)、古印度等文明古国的国家概念均来源于此。

第二类:接壤。这种国家的形成方式是建立在第一类之上的,具有一定的地缘政治属性。在一定的陆地上,不同文明的国家相互接触后通常能保持一定时间的和平,但为了争夺有限的土地一定会爆发直至一方被完全吞并的战争或是通过联姻组建共同国家,古罗马以及其分裂后出现的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均是通过这种方式形成。

第三类:殖民。这种国家的形成方式是完完全全通过地缘政治形成的,分散在海外的殖民地由于各种各样的契机取得独立地位,巴西、印度、菲律宾等均通过这种形式形成。

第四类:民族。具有共同民族的人口更容易凝聚起来形成国家。这是一种摆脱了地缘的国家概念,民族国家是完全近代化的国家形式,诸如以色列、巴尔干诸国(南斯拉夫解体后)和高加索诸国(苏联解体后)形成的小国都是其中的典型。

第五类:宗教。原因复杂并且敏感,不便赘述,但这种国家通常在第一类和第四类国家失去凝聚力后出现,容易使原有的大国一分为二或形成自由邦(即地区)。

总上述为常见的国家形成原因,其中第一类和第二类容易形成大的国家,而第三

类和第四类,尤以第四类原因为国家数量不断增多的原因。

因此世界上要分这么多国家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工业革命后才出现的国家爆发民族危机而分裂而来。

国家起源的理论

导读:数百年来,国家起源一直是伟大哲学家和思想家们关注的一个话题,从亚里士多德、孟德斯鸠、霍布斯、卢梭、弗格森、孔德到摩尔根、马恩和列宁,都有过经典性的系统论述。时至今日,在新资料、新方法、新技术的支持下,在吸收过去理论成就的基础上,国家起源更成为当今国际学术界的三大课题(人类起源、农业起源和国家文明起源)之一,并且产生了很多既有实证性又有理论性的研究成果。卡内罗在这篇经典文章中,对当今各种理论流派做了比较详细的概括总结。就他自身而言,是持强制论或者说战争论的观点,认为战争是国家兴起的主要动力。他甚至认为,世界各地的历史学和考古学证据都毫无二致地证明战争是早期国家形成的根本原因,战争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在国家兴起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当然,他也认为,战争并非国家起源的唯一因素。尽管战争可能是国家兴起的必要条件,但却不是充分条件。国家的兴起还需要一些特殊条件,经过一些具体的过程,例如自然的限制、社会的限制、资源的集中、政治的演化等等。卡内罗的战争论虽然是一家之言,但由于它对历史的继承和现实的尊重而有巨大的合理性,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文明起源研究有重大影响,而且今后仍然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本文写作于1970年,从时间上看观点已显陈旧。但是作为国家起源理论的一种重要流派,仍然值得介绍和回顾。 国家起源的理论 罗伯特·卡内罗(Robert L. Carneiro) (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类学部南美民族学中心主任) 陈虹、陈洪波译陈淳校 (复旦大学文博系上海200433) 在人类存在的前两百万年里,人们是以游群或村落形式生活的,就我们所知是完全自治的。可能到公元前5000年,村落开始聚集为较大的政治单位。但是,一旦这种聚集过程开始,它的步伐就会加速,并且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导致了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的形成。(在谈到国家时,我指的是一个自治的政治单位,在其疆域内包含许多社群,拥有一个集中的政府,政府有权征税,为劳役或战争招募劳力,以及颁布并执行法律。) 尽管可以确定国家是人类历史上政治发展的终极阶段,但是对国家的起源仍所知甚微。的确,目前还没有一个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是令人完全满意的。它们都因或这或那的原因而令人失望。然而,我坚信有一个理论的确为国家的兴起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解释。我曾经提到过这个理论【1】,在此我将做更充分的阐述。但是在此之前,似乎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几种传统的理论。 一些明确的国家起源理论出现相当晚。古典作家如亚里士多德,因不熟悉其它形式的政治结构而认为国家是“自然的”,因此不需要加以解释。然而,探险时代使欧洲人明白,世界上很多人并不生活在国家中,而是生活在独立的村庄或部落中,这使得国家看起来并不那么“自然”,因此需要加以阐释。 在迄今提出的众多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中,我们只考察几种。例如,那些建立在种族主义基础上的理论现在已经完全不可信,在这里就无需赘述。我们也摒弃这样的看法,即认为国家是人类“创造力”的表现【2】,或认为国家的形成是“历

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理论(终极) 一、的起源与本质 起源问题是各类学说分歧的焦点所在,更是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对立的根本点。对于起源问题的解释,决定了对于性质、职能、命运等一系列问题的判断。马克思主义在起源问题上有两个基本论断:第一,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是说明产生的时间问题;第二,的出现,是社会部发展的结果。它是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这是说明产生的原因问题。 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关于起源问题的基本论断是:氏族制度的解体是社会部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氏族制度的解体和的产生,都是人类社会部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起源于社会部基本矛盾的运动。 在原始社会后期,人类生产能力的发展,促进了分工和交换的出现。在经历三次社会大分工之后,特别是商业的独立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分工和交换已经达到相当普遍的程度,经济活动一跃而成为人类生活的主要容,经济利益也上升为决定人际关系的根本因素。 分工、交换、利益分化这些因素的出现,使经济因素逐渐取代血缘因素成为决定人类社会制度的主要因素。随着群婚制度向“一夫一妻制”的被迫过渡,个体家庭逐渐取代氏族成为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生产分工日益细化,商品交换日益频繁,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刻。原始的氏族组织和道德力量已经无力应付这一变化,于是就需要有一个第三种力量,它似乎站在相互斗争的各阶级之上,压制它们的

公开冲突,至多允阶级斗争在经济领域以合法的形式进行。于是,氏族制度被分工及其后果即社会分裂为阶级所炸毁,被新的机关——所代替了。 恩格斯关于起源的论断 在《家庭、私有制和的起源》一书中,恩格斯指出:“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围以;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同社会日益相脱离的力量,就是。” 恩格斯关于的论断,表明了三点: 第一,是个历史畴,这表明了产生的时间。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出现私有制和阶级的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有阶级社会的社会组织。 第二,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的存在表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因此绝非公正地代表社会的每一个阶级,而是特定阶级的统治。 第三,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统治阶级允的“秩序”的围之。这种秩序是由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和统治阶级的意志决定的。 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起源的理论 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起源的理论可以概括为三种:神权论、暴力论和契约论。 神权论认为,是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的权力来源于神(天、上帝)。 暴力论认为,起源于掠夺和征服,强调暴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政治上的奴役先于经济的发展。的产生不是社会部矛盾发展的结果,而是暴力征服的结果。

理解奥尔森的强盗逻辑

理解奥尔森的强盗逻辑 丁维兵 2012-02-16 ——《新历史观概想》续篇之三十二 最近偶然在网上看到一个美国学者的介绍,这个学者叫曼瑟尔·奥尔森(Mancur Lloyd Olson, Jr,1932年-1998年),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美国政治科学联合会因其成就和贡献还设置了奥尔森奖,专门用于表彰最佳政治经济学博士学术论文获得者。 奥尔森写过一篇叫《独裁、民主与制度的起源》的文章,主要是在讲国家起源的一个新猜想,据网上有篇读者的文章介绍:“他受中国的一个军阀冯玉祥的启发。冯玉祥是一个军阀,却很有德政,为什么一个军阀还会实行德政呢?于是他得出了一个新的国家起源理论。最早的政府是通过暴力产生的: 在一个无政府的社会中,实力强的就会形成土匪,到处抢劫,当一伙流窜的土匪固定在某一个地区时,它会考虑他们的长远抢劫收益。他们不会把老百姓的东西全抢完,把百姓全杀光,要不然谁来生产啊,如果大家都穷的要死,他们去抢谁的呀?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最佳的…抢夺点?。不但要抢,还要抢有的度。不仅要自己有吃的,也要老百姓有吃的,而且要百姓们多多的生产。

久而久之,固定有一个地方的土匪,就慢慢成了…政府?,抢夺的东西也就成了强制性的税收。这伙土匪不但要求自己不能过度抢夺,还要防止其他土匪前来抢夺,也要防止百姓之间相互抢夺,因为这些都不有利生产,不利于他们的长远利益,所以他们建立了自己的暴力机关,制定了法律,于是国家就产生。” 奥尔森的这个国家起源的猜想非常有趣,说起来其几乎可以定名为“强盗逻辑”,因为他所提到的要素就是军阀、暴力、土匪和抢夺等等,而如果将这些通称为“强盗”,他的逻辑可以简写成:“在一个…强盗?横行的社会,当一伙…强盗?停止流窜而与周围的多数人类稳定相处时,由于…强盗?需要多数人持续的生产供给,所以只能有度的摄取,而多数原住民如果没有…强盗?的强势保护,就会被其它强盗不断的无度摄取,这些共存关系的固化就是国家的起源”。 奥尔森国家理论的“强盗逻辑”看似奇特,甚至可能会被某些人一笑置之,但如果抛开现在先入为主的认识定式想一想,“强盗逻辑”的逻辑其实是通顺的,有问题的只是作为逻辑起点的“在一个无政府的社会中,实力强的就会形成土匪,到处抢劫”,在国家形态之前,人类社会本来就一直是无政府状态,为什么过去千万年的无政府就不会导致国家形态的产生,而几千年前的那一段历史的无政府却会?只要能为这个逻辑起点找到正确的解释,“强盗逻辑”的国家理论就有了达至完全通顺的可能,而就国家理

论阶级、国家的起源

再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兼论阶级、国家的起源 前文末后说到:“如果说,在有阶级社会以来,它们(剥削所有制关系)至今还未被铲除掉,那决不是单纯的生产力不发达的过错!”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要厘清这个问题,就必须弄明白剥削所有制关系的起源及其实质。在这方面我们有一本很好的参考书——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这本书也是马列主义者据以坚持他们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所有制)”的经典理论依据。 由于在“生产关系”这一概念上我们与经典马列主义者发生了分岐,那么,我们现在就不妨沿着这两条线来分述。即:一、生产力与所有制式生产关系的关系; 二、生产力与分工合作式生产关系的关系。 我们首先从《起源》一书的“氏族社会”中生产力与两种生产关系的关系讲起。氏族社会组织的确凿存在本身,使其作为人类文明社会的雏形应该是无可争议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恩格斯在该书中对此有关的重要论述,亦即,经典氏族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分工关系、所有制关系—— “人口是极其稀少的;只有在部落的居住地才比较稠密,在这种居住地的周围,首先是一片广大的狩猎地带,其次是把这个部落同其他部落隔离开来的中立的

防护森林。分工是纯粹自然产生的;它只存在于两性之间。男子作战、打猎、捕鱼,获取食物的原料,并制作为此所必需的工具。妇女管家,制备衣食——做饭、纺织、缝纫。男女分别是自己活动领域的主人:男子是森林中的主人,妇女是家里的主人。男女分别是自己所制造的和所使用的工具的所有者:男子是武器、渔猎用具的所有者,妇女是家内用具的所有者。家户经济是共产制的,包括几个、往往是许多个家庭。凡是共同制作和使用的东西,都是共同财产:如房屋、园圃、小船。所以,在这里,而且也只有在这里,才真正存在着文明社会的法学家和经济学家所捏造的‘自己劳动所得的财产’——现代资本主义所有制还依恃着的最后一个虚伪的法律借口。”(见该书124页“正文+四号+宋体”下同) 以上是当时遗留下来的美洲红种人即印第安人的真实生存状态。也是野蛮时代①低级阶段的写照。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分工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男子作战、打猎、捕鱼,获取食物的原料,制作为此所必需的工具。妇女则负责管家,制备衣食等等。与这一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真正的分工关系只存在于男女之间。男子与男子之间仅仅是同一工种的合作关系,比如作战、打猎、捕鱼等等,谈不上分工。家户经济则应当是当时的所有制关系。之所以表现为这种家户经济形式,是因为上述生产只需由一定数量(并非全体)的人构成的群体来共同完成,这样的群体(家户)当然可以有大小不等的若干个。而显然,在生产工具更其低下的早期可能需要全体来完成,那时,或许就是一种原始的完全的共产公社形式,而不是这种半共产的家户经济了。其中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地位关系,因为在生产中缺一不可,也就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不像现在,酒馆旅馆林立,

文献综述 国家起源

国家起源文献综述 蒋永甫曾就亚里士多德、霍布斯、马克思国家起源进行比较。他认为在亚里士多德,霍布斯和马克思的国家起源理论中,由于对人类生存困境的理解不同,他们有关国家起源的理论构建也存在不同。他们的政治思考的共同之处在于对人类合理的生存秩序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亚里士多德是从人类生存困境出发,探讨国家起源问题的最早的西方政治哲学家之一。在他看来,城邦是自然产生的,他跟源于人类的生存需要。 亚里士多德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被后人归结为政治自然主义或自然主义国家馆,它不同于近代以来有关国家起源的契约理论。而在霍布斯看来,国家不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自然形成的,而是源自化的个人通过社会契约的方式建立起来的。霍布斯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体现的是一种近代的原理,“近代的原理一个人为出发点,是每个人都有一个投票权,从而产生了国家。” 霍布斯认为,只要人类运用理性,同意他们不再在他们明显受到侵害的情况以外行使其自卫权,而是把自卫权交给一个代理人,及主权者,让主权者就困难的问题作出恰当的判断,人类就创造出一个人为的政治秩序,这个政治秩序的中心是公共权力——李维塔,一个“人创造的人”。因此,国家是人类发明出来的,它是个人权利让渡给统治者的必然结果。国家为人类生存提供了政治秩序,这种政治秩序。对于人类生存而言,即是人为的也是极为重要的。在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家中,霍布斯最直接的凸显了自然状态下的人类生存困境与政治国

家的产生之间的逻辑关系。 就对霍布斯的国家起源理论的研究中,艾克文进行了分析,在这一轮证过程中,霍布斯由于系统深入的发展了普遍利己、非道德的政治观和保利国家观、从而奠定了其近代政治学开创者的地位。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生存困境主要表现在社会内部由于利益分化而形成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把阶级斗争控制在社会公共生存所能允许的范围内,以求得人类共同的生存。但国家的产生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的生存困境,要解决人类的生存困境,必须深入到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从根本上解决由于社会利益的分化而带来的积极矛盾阶级冲突。 西方国家起源理论研究述评中,提到国家起源问题一直备受学者关注,特别是二十世纪历来,西方学者注重从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各方面汝州研究国家起源,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说,塞维斯和弗里德提出著名的酋邦理论和分层学说,与此同时,各种具体理论也不断出现,如城市革命、灌溉、贸易和战争,由于单一的因素不能解释国家的产生,因此综合理论应运而生,生态学理论注重利用气象数据并合理的推测组合,社会理论则以更具体的权利、意识、个人、性别和团体进行研究,而这些都推动者国家起源理论的发展。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讲:塞维斯曾提出,人类社会的演化过程是由游团、部落、酋帮、国家四个阶段组成。其中有经验和特殊能力的单个人领导,部落想游团那样人人平等,但更大程度上带由于社会和文化的复杂性。他们已经发展了以亲戚关系为基础的社会机构,负责重

恩格斯 家庭 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节选)学习导读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是适应时代和无产阶级斗争发展需要而写的,是一部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和国家理论的代表作。 一、写作背景 《起源》写作于1884年3月至5月,同年10月在瑞士苏黎世出版单行本,后来在德国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文字。1892年,恩格斯写了《新发现的群婚实例》一文,作为本书的附录。 1.《起源》是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而撰写的 对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研究和阐述,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从19世纪40年代就开始注重对原始社会的研究。19世纪中叶,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原始社会的发展、验证完善历史唯物主义创造了条件。1877年,美国民族学和人类学家路易斯·亨利·摩尔根(Lewis Henry Morgan)《古代社会》一书出版。摩尔根主要研究原始社会的历史,他根据自己对美国印第安人以及澳大利亚等国的人类婚姻、亲属关系、氏族制度的长期研究和观察,写作了《古代社会》一书。马克思对摩尔根的研究成果高度重视,于

1881至1882年间研读了《古代社会》一书,做了详细的摘录和批语,并且计划用唯物史观阐述摩尔根的研究成果。但是,马克思还没有实现这个心愿就逝世了。恩格斯对于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同样重视,认为是“一本像达尔文的著作对于生物学那样具有决定意义的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2页)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的手稿时,发现了马克思对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所做的摘要和批语。恩格斯研究后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对于摩尔根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而摩尔根的研究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证明,“摩尔根在美国,以他自己的方式,重新发现了40年前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并且以此为指导,在把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加以对比的时候,在主要点上得出了与马克思相同的结果。”(《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135页)为了进一步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实现马克思的遗愿,恩格斯认为应在此基础上写一部阐述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国家理论的著作。为此,恩格斯根据马克思的《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结合他本人多年研究的成果,写就了《起源》一书。 2.《起源》是为批判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和国家理论而撰写的 17世纪中叶以来,资本主义制度先后在西欧和北美得到确立。资产阶级学者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竭力鼓吹各种唯心主义社会学

关于国家起源

特洛格洛迪特人的故事 ——关于国家起源的一个假说 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和人之间是平等的,?由这种能力上的平等出发,就产生达到目的的希望的平等。因此,任何两个人如果想取得同一东西而又不能同时享用时,彼此就会成为仇敌。……彼此都力图摧毁或征服对方。?于是,自然状态中,充满着?每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在恐怖的笼罩下,?人们不断处于暴力死亡的恐惧和危险中,人的生活孤独、贫困、卑污、残忍而短寿。?平等的自然权力带来的恐怖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让渡自然权力,构建有机社会成为人类摆脱悲惨宿命的必然选择。通过社会契约,人们将自然权利交给第三方行使,于是,利维坦——国家产生了。?这就是一大群人相互订立信约、每个人对它的行为授权,以便使它能够按其认为有利于大家的和平与共同防卫的方式运用全体的力量和手段的一个人格。?在霍布斯的观念里,自然状态就是战争状态,而战争起源于自私的人们对有限资源的争夺。建立国家的作用就在于,通过废除个人的自然权力,从而废除个人危害他人的能力。当然,国家的产生,暴力并没有被消除,只是行驶暴力的合法权力不再属于个人。国家的产生意味着以一种恐怖代替另一种恐怖,因此,霍布斯的理想国家是集中一切权力的独裁国家。 孟德斯鸠并不认同霍布斯的观点。在其1748年《论法的精神》中,孟德斯鸠提出,在自然状态下,人是?软弱?和?极端怯懦?的。?在这种状态之下,每个人都有自卑感,几乎没有平等的感觉。因此,他们并不想互相攻打。?这样,自然状态就是一种和平状态。?一个动物当同类的另一个动物走近时所感觉到的那种快乐,诱使他们互相亲近?,于是相互畏惧使人们相互认同和相互亲近起来,?相互之间经常存在自然的爱慕?使人结合成为社会。建立在自然联系基础上的社会并不是一个有效运转的社会。脱离自然状态,在相互联系中的人感到自身力量的存在,他们不再软弱和怯懦。在社会联系不断拓展的过程中,个人利益的自主性意识不断增强,人与人的利益冲突也不断发展。?每一个社会中的个人开始感觉到自己的力量,他们企图将这个社会的主要利益掠夺来自己享受,这就产

国家的起源及本质

国家理论(终极) 一、国家的起源与本质 国家起源问题是各类国家学说分歧的焦点所在,更是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对立的根本点。对于国家起源问题的解释,决定了对于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国家命运等一系列问题的判断。马克思主义在国家起源问题上有两个基本论断:第一,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是说明国家产生的时间问题;第二,国家的出现,是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它是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这是说明国家产生的原因问题。 国家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问题的基本论断是:氏族制度的解体是社会内部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氏族制度的解体和国家的产生,都是人类社会内部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国家起源于社会内部基本矛盾的运动。 在原始社会后期,人类生产能力的发展,促进了分工和交换的出现。在经历三次社会大分工之后,特别是商业的独立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分工和交换已经达到相当普遍的程度,经济活动一跃而成为人类生活的主要内容,经济利益也上升为决定人际关系的根本因素。 分工、交换、利益分化这些因素的出现,使经济因素逐渐取代血缘因素成为决定人类社会制度的主要因素。随着群婚制度向“一夫一妻制”的被迫过渡,个体家庭逐渐取代氏族成为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生产分工日益细化,商品交换日益频繁,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刻。原始的氏族组织和道德力量已经无力应付这一变化,于是就需要有一个第三种力量,它似乎站在相互斗争的各阶级之上,压制它

们的公开冲突,至多允许阶级斗争在经济领域内以合法的形式进行。于是,氏族制度 被分工及其后果即社会分裂为阶级所炸毁,被新的机关——国家所代替了。 恩格斯关于国家起源的论断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恩格斯指出:“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 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 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 居于社会之上并且同社会日益相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恩格斯关于国家的论断,表明了三点: 第一,国家是个历史范畴,这表明了国家产生的时间。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 类社会发展到出现私有制和阶级的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社会组织。 第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存在表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因此国 家绝非公正地代表社会的每一个阶级,而是特定阶级的统治。 第三,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统治阶级允许的“秩序”的范围之内。 这种秩序是由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和统治阶级的意志决定的。 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 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可以概括为三种:神权论、暴力论和契约论。 神权论认为,国家是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国家的权力来源于神(天、上帝)。

影响国家起源的因素 ——从综述中西方国家起源论的发展中得到的启示

影响国家起源的因素 ——从综述中西方国家起源论的发展中得到的启示 国家起源问题一直是古今中外学者热于讨论的问题,首先,国家起源问题是国家观中的重要问题,“国家的定义和起源问题是所有国家观的基础,它直接影响到从哪个角度去认识国家的本质。”(1999)其次,国家起源问题也是政治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国家起源涉及国家的性质对于认识国家、政府、权力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政治学的起点”(2014)而对于国家起源问题的解释,更是决定了对于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国家命运等一系列问题的判断,本文致力于从中西方国家起源论的发展中探讨国家起源,从古往今来的中西方学者们对国家起源问题的论说中发掘并综述出系统的影响国家起源的因素。 首先,中国古今许多思想家和史学家对国家起源问题作过深入思考和富有启示意义的阐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起源论,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㈠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国家起源论的确立时期,西周时期有“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2004)之说,春秋战国时期,这种轻天命重人事、重君王之“德”和民本的人文道德理性精神获得进一步发展。在种思想背景下,国家的起源和本质等成为先秦诸子思考的重要对象,如墨子(1944)的“除乱尚同”说,法家(1955)的“止争息乱”说,儒家的孟子(2011)的“辟除民害”和“与民教化”说、荀子(2008)的“止争息乱”说、《吕氏春秋》(2010)提出的“以兵止争”说等,先秦诸子的国家起源论丰富多彩,为此后国家起源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㈡秦汉至隋唐时期,国家起源论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一是正统国家起源论:董仲舒(2007)认为,“天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也是国家和社会秩序确立的本原”为此,他提出了“尊天受命”的政治观和纲常伦理观,宣扬“君权神授”和“符命”论的神权政治说,“天之所大奉使之王,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二是一些思想家和史学家结合道家、法家和先秦儒家有关国家起源的思想以及中国历史上的唯物思想,对正统的国家起源论加以批判:特别是柳宗元(2008)的《贞符》和《封建论》从唯物主义和儒家道德理性立场出发,有力地批判了“君权神授”和“符命”论,深刻阐述了国家

社会学概论主要理论

社会学概论主要理论十分以上喔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1.社会学创立时期代表 (1)孔德(社会学之父)将社会学居于科学最高层次;“秩序”和“进步”是他的两个核心概念。 (2)卡尔·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代表 (1)涂尔干: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②社会团结理论;③失范理论;④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 ⑤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 (2)韦伯:①理解社会学--韦伯认为,研究对象是社会行动。 ②社会行动类型。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3.芝加哥学派:社会学起源于欧洲,但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是在美国成立。 4.结构功能论 关注焦点在于社会均衡是如何维持和不断修复的。代表人物是帕森斯和默顿。 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和《社会系统》。其AGIL功能分析图式是理解其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默顿:《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提出显功能与潜功能。 5.冲突理论 (1)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是最早、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 (2)辩证冲突论:德国达伦多夫--《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6.交换理论:霍曼斯提出,布劳修正--《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 7.符号互动论:源于美国社会学家米德,主要代表人物是布鲁默和戈夫曼。 8.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 9.艾尔弗雷德·舒茨--奥地利--创立现象学社会学。 11.“五脏六腑”--费孝通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1.实证主义方法论 遵循自然科学法则,用普遍因果律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理论,以孔德《实证哲学教程》为代表。 2.人文主义方法论 反实证主义方法论,是对社会行动过程及结果予以主观意义理论的方法。 基本观点: (1)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 (2)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解”而非“说明”; (3)立足于微观层面,研究社会现象。 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基本观点 (1)承认客观的社会规律; (2)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进程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3)唯物史观,强调人类的历史实践活动,注重制约人的行动的社会物质环境。 4.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 (1)后实证主义--20世纪后期,波普尔的证伪理论、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科学革命论”和“范式理论”占主导地位。 (2)新人文主义--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欧洲兴起的新人文主义,又称新韦伯主义。 (3)批判诠释理论--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被称为“用历史诠释学观点考察真理”的里程碑。 (4)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在文化、文学领域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潮,对社会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国家起源学说

从起源角度分析国家的概念 1.xx奴隶社会——自然起源 Axx 认为“国家之立,由于人类之必有待于互助。盖吾侪固各有所需,而无不他求而自足者,此非国家所由来之唯一原因乎。”在柏拉图看来,国家的建立源于人类生活的自然需要。由于人不能独立的生存,总是对别人有所求,有所依赖,所以需要合群而组织团体,成立国家,便于互相帮助。 柏拉图用“正义”来治国,认为善才是最伟大的品质。试图通过哲学王的统治建立理想国。但是柏拉图试图在回避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对立关系。在讨论国家的学说时,并没有把阶级考虑进去,对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进行了有意识的屏蔽。 我认为,柏拉图的“正义”与“善”的思想史高度的理想主义,带有浪漫主义色彩,没有与当时的时代形成剧烈的反差。到底,柏拉图是由于残酷的奴隶压迫统治使得他想找寻美好的国家愿景,还是根本没有考虑到阶级对立的存在呢?我觉得前者的可能性较高。柏拉图处在动荡的局面,阶级矛盾的危机四伏,粗暴的统治使柏拉图产生了构建理想国的想法。 B 亚里士多德 国家是最高,最广泛的一种社会团体,一切社会团体的目的都在于达到某些“善业”国家是社会内部一个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他认为,国家是为全民谋福利,实现至善至美生活的工具。一切政治组织总是由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者合成,国家中不能避免这种关系,但这种统治使以被统治者的利益为目的和基础的。 我认为。亚里士多德在国家的起源上倾向于自然产生,是人类合群性的发展而产生。这点上看,他还为深刻认识到阶级矛盾所带来的巨大动力,在奴隶主与奴隶阶级的不断对抗下也没有看到两个阶级的不可调和。亚里士多德站在奴隶主的立场上,极力的喂统治阶级辩驳,并企图用至善来迷惑奴隶阶级,使其放弃对抗,使其接受统治。

国家的起源及本质

国家的起源及本质

国家理论(终极) 一、国家的起源与本质 国家起源问题是各类国家学说分歧的焦点所在,更是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对立的根本点。对于国家起源问题的解释,决定了对于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国家命运等一系列问题的判断。马克思主义在国家起源问题上有两个基本论断:第一,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是说明国家产生的时间问题;第二,国家的出现,是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它是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这是说明国家产生的原因问题。 国家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问题的基本论断是:氏族制度的解体是社会内部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氏族制度的解体和国家的产生,都是人类社会内部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国家起源于社会内部基本矛盾的运动。 在原始社会后期,人类生产能力的发展,促进了分工和交换的出现。在经历三次社会大分工之后,特别是商业的独立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分工和交换已经达到相当普遍的程度,经济活动一跃而成为人类生活的主要内容,经济利益也上升为决定人际关系的根本因素。 分工、交换、利益分化这些因素的出现,使经济因素逐渐取代血缘因素成为决定人类社会制度的主要因素。随着群婚制度向“一夫一妻制”的被迫过渡,个体家庭逐渐取代氏族成为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生产分工日益细化,商品交换日益频繁,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刻。原始的氏族组织和道德力量已经无力应付这一变化,于是就需要有一个第三种力量,它似乎站在相互斗争的各阶级之上,压制它们的公开冲

契约论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最有影响的国家起源学说,它把国家的产生说成是人们让渡权利、缔结契约并共同守约的结果。契约论对于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和资产阶级国家的建立产生过重要影响,是现在西方政治文化关于国家和政府起源的通行的解释。 国家的本质是政治学的一个核心问题,政治学中的其他问题,如统治形式、统治机构、统治方法、民主、专政、政党、集团、政治人物、国际关系等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都取决于对国家本质问题的理解。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国家的起源来分析国家的本质,即通过与“前政治社会”的氏族组织的特征对比来界定国家的本质。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和一切剥削阶级政治学的根本区别。 国家的定义 列宁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断,对国家的含义作了界定:“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 列宁的定义包括三层含义: 首先,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这就是说,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国家的出现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它是随着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消灭,而自行消亡。这就是国家产生、发展、消亡的必然规律。 其次,国家是阶级统治。这表明了国家的本质。所谓国家的本质,就是指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或称哪个阶级的专政。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认为,人类有史以来的一切国家都是阶级的国家,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

【名校试卷】四川省棠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附解析)

2018-2019学年四川省棠湖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 历 史(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 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 卷(选择题) 一、 单选题 1.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 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以下人物中都不属于这一学派的是( ) ①韩非子②商鞅③孟子④老子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2.明末思想家黄宗羲被尊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他的思想主要反映在《明夷待访录》中。“明夷”本为 《周易》中的一卦,“明”即是太阳(离),“夷”是损伤之意。“明”又意“大明”,“夷”有“诛锄”之解。作者为自己的作品取这样的名字的意图不包括( ) A .鉴于明亡的教训,为满清统治者提供治国的宝贵经验 B .暗含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愤懑和指责,对太阳再度升起照临天下的期盼 C .反映出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有识之士身处患难,壮志难抒 D .对明亡饱含悲痛,企图从历史中寻找经验教训,光复故国 3.论文的关键词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的关键词有“哲学家”,“美德即知识”,“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 ) A .普罗泰戈拉 B .苏格拉底 C .孔子 D .墨子 4.近几年汉字书写与传承问题,引发了国内外媒体的关注,他们呼吁莫让手机电脑毁掉汉字书写的美 好。从唐代至明清一直作为官府文书和科举考试的正式字体是( ) A .楷书 B.行书 C.草书 D.隶书 5.泰勒斯因为见到水有三态的变化,进而推想其他物质的形成也是依据相同的原理,提出“万物皆为水”的理论;苏格拉底认为“人应该节制肉身的欲望,解放灵魂,以唤起因肉体牵绊而被遗忘的知识”。柏拉图认为“所有人类感官感受到的知识和价值,都源自于理性世界”。三位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 ) A .形成于雅典民主由盛转衰的时期 B .启迪着人们理性思考问题的智慧 C .与智者学派的基本观点完全对立 D .以隐晦的比喻来解释事物的成因 6.“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这里“相通的地方”指的是( ) A .都重视道德和教育的重要作用 B .都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C .都强调个人的自由与权利平等 D .都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7.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介绍了西方的政治制度。他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优点在于,国家议员和总统自下而上地由民众选举,议会对于来自民间的意见,“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三占从二,舍独循同”。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书对开阔人们的眼界起了积极作用 B .魏源认识到了西方政治制度的优点 C .魏源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D .魏源在该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班级 姓 名 准 考证 号 考 场号 座位号

国家的本质

1 国家的本质 [学习目标] 1.了解国家的产生、本质、构成及定义。2.理解民主的特性及民主与专政的关系,明确社会主义国家是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的统一。3.理解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比较专制政体与民主政体。重点:国家的概念、类型及国家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国家是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的统一。难点: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基础·初探] 一、国家与国家性质 1.国家是什么 (1)国家的产生: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2)国家的本质: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本质属性。 (3)国家的构成要素: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是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2.国家性质(国体) (1)含义:是指国家的阶级本质。 (2)决定因素: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着国家的性质。 (3)国家的历史类型: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二、专政与民主 1.国家的职能 (1)国家的根本职能是政治统治职能,即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强制被统

治阶级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这就是专政。 (2)国家也具有社会管理职能,如管理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维护公共秩序,兴建公共设施,保护自然环境等。 2.民主的含义及特点:民主是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国家职能。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民主与专政的关系:民主与专政相互依存,共同体现国家的性质。 4.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区别:我国的民主与专政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专政。它是绝大多数人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这表明它优越于资本主义民主。 三、国体与政体 1.含义:国体,即国家性质,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政体,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也就是国家管理形式。 2.关系 (1)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 (2)一定的政体服务于一定的国体,适当的政体能够巩固国体,不适当的政体会危害国体。 3.国家制度:包括国体与政体,国体是内容,政体是形式。 4.专制政体和民主政体:古代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大都实行专制政体,而现代国家大都采用民主政体。 [预习·提升] 1.判断 (1)国家的性质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着国家的性质。(√) (2)国体相同的国家政体一定相同。(×) (3)社会主义民主是全民的民主。(×) (4)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表明其优于资本主义民主。(√) (5)在我国,民主与专政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思考:国家的四种历史类型可以分成哪两类? 【提示】(1)私有制国家: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 (2)公有制国家:社会主义国家。 先思考再核对答案

2009年高考文综全国2卷及答案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试题卷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近期研制出利用玉米叶片加工、编织购物袋的技术,这种购物袋易分解且物美价廉。据此完成1~3题。 1.该种购物袋的生产厂应接近 A.原料产地 B.销售市场 C.能源基地 D.研发基地 2.以该种购物袋替代目前广泛使用的同类用品,对环境保护的直接作用是 A.减轻大气污染 B.减轻“白色污染” C.促进生物多样性 D.减轻酸雨危害 3.该种购物袋的生产原料在我国的最大产地是 A.河南省 B.山东省 C.四川省 D.吉林省 图1显示某国1951-2000年每10年的人口变化。读图1完成4~5题。 4. 1951-2000年,该国 A.是人口净迁入国 B.人口迁入是维持人口增长的主要方式 C.人口的出生率一直高于死亡率 D.人口增长了15.1% 5.据图示资料推测,该国 A.自20世纪70年代,人口再生产进入现代型 B.可能位于欧洲 C.1990年人口达到900万 D.20世纪末青壮年人口比重偏大 图2中,H地给与某高压天气系统中心相吻合,该天气系统以每天约200千米的速度东移。据此完成6~8题。

6. H地与甲聚落的相对高差约为 A.800米 B.1500米 C.1800米 D.2100米 7.上午10时,H地气温为12 ℃,甲聚落气温为17 ℃。到15时甲聚落的气温最接近 A.15 ℃ B.18 ℃ C.21 ℃ D.24 ℃ 8.甲聚落第三天的天气状况为 A.晴天转阴雨 B.大风有浮尘 C.晴暖有微风 D.阵风间暴雨 某旅游团希望在杭州西湖欣赏“雷峰(塔)夕照”的同时,也领略“月到中天(亮高度最大),水面风来”的情境。(注:月球公转周期约为30天,农历初一月球在天中的视位置最靠近太阳)。完成9~11题。 9.若该旅游团在某日16时左右看到了“月到中天”,则该日是农历 A.初二 B.初五 C.初八 D.十一 10.若该旅游团在某日18时40分左右看到“月到中天”,则该日是农历 A.初三 B.初五彩缤纷 C.初八 D.十一 11.若该旅游团在18时40分左右看到“月到中天”,并欣赏到“雷峰夕照”,那么这时 A.华北平原小麦丰收在望 B.长江三角洲由菜花盛开 C.松嫩平原稻谷飘香 D.山羊半岛瑞雪迎春 12.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宜……氏于事,则巫乙匠陶。”由此类推,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 A.族号 B.邑名 C.爵号 D.官名 13.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 A.废除五铢钱 B.市坊分区 C.实行两税法 D.草市兴起 14.图3所示战役是 A.明朝与瓦刺之战 B.明朝与后金之战 C.清军反击喝尔丹之战

利益集团_政府类型与经济繁荣_奥尔森国家理论解读_柳建文

理论与现代化 THEORY AND MODERNIZATION 2009-03 Mar ,2009 2009年第2期NO.2,2009 国家的盛衰兴亡是政治学和历史学的古老话题,在此问题上产生过诸多理论和演绎。新政治经济学中,美国经济学家曼瑟·奥尔森(Mancur Olson ,1932—1998)从集团理论出发,对这个老话题给出了颇具新意的解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国家理论。 一、国家起源的集团分析 在国家起源问题上,契约论有着悠久的历史。早期的霍布斯、卢梭等认为,国家是人们为摆脱“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自然状态而主动订立契约的产物。近期以诺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则将国家视为一种“实现帕累托最优资源配置的机构,其存在会减少人数众多时获取个人关于公共物品和外部性的偏好的信 息所需的交易成本和谈判成本。”[1] 契约论不考虑权力 因素,它的前提是权力的平均分配,国家的产生则是 人们为节约交易成本自下而上达成一致的结果。奥尔森认为,国家或政府的存在是为了谋求不能通过纯粹个人行动来增进的那一部分利益,由政府所提供的国防、社会经济秩序乃至环境保护等集体利益是一种纯公共物品,无论是否为此作过贡献,集体成员都能自动分享这些利益。因此,理性的个人都会采取“搭便车”的策略,拒绝为集体利益花费任何成本,并且个人所作出的贡献愈大,其自愿行动的可能性将愈小[2]。理论上讲,除了某些足够小的集团能够通过一个或多个成员自发的和理性的行动提供给自己一定量的集体物品外,社会成员很难通过谈判达成集体行动的一致,特别是对于人数众多的大型集团。因此,期望全体社会成员一致同意达成契约是不现实的,很难想象社会中能自发产生契约式的政府。奥尔森认为,面对理性的个人,只有采取“选择性激励”手段才有可能使得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新政治经济学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5JA810008。作者简介:柳建文(1977-),男,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讲师,韩国首尔大学中国研究所访问学者、法学博士。邮编:300071 利益集团、政府类型与经济繁荣 ———奥尔森国家理论解读 柳建文 摘要:奥尔森从集体行动的角度出发,认为国家和政府的兴起并非由于社会成员任何形式的契约 协定或自愿交易,而是强权者理性且自私的产物。保护产权和契约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也是出于统治者自利的刺激和需求。为防止统治者或利益集团侵犯个人权利和过度掠夺社会财富,一是需要稳固的民主体制,二是需要建立 “强化市场型政府”,这是促进经济增长和保障国家繁荣的政治条件。关键词:奥尔森;国家起源;利益集团;政府类型;国家理论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09)02-0050-0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