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兽医生物制品分类概述

兽医生物制品分类概述

兽医生物制品分类概述
兽医生物制品分类概述

兽用生物制品及分类

兽用生物制品的分类与使用 一、兽用生物制品的分类 兽用生物制品指应用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免疫学、遗传学和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制成的菌苗、疫苗、虫苗、类毒素、诊断制剂和抗血清等制品。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畜禽等动物特定传染病或其他有关的疾病。我国现生产的品种已有近200个,最常用的有几十个品种,按照其用途分为以下三大类: (一)预防用生物制品包括疫苗、菌苗、虫苗和类毒素。 1.疫苗疫苗是利用病毒经除去或减弱它对动物的致病作用而制成的。疫苗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活毒或弱毒疫苗。制成这种疫苗的病毒毒力必须是减弱了的,没有致病能力,也不会使动物发生严重反应。如猪瘟兔化弱毒冻干疫苗、鸡新城疫活疫苗等。另一类是死毒疫苗或灭活疫苗。制成这种疫苗的病毒已被化学药品或其他方法杀死或灭活。如猪口蹄疫O型灭活油佐剂疫苗、鸡产蛋下降综合征灭活疫苗等。 2.菌苗菌苗是利用病原细菌经除去或减弱它对动物的致病作用而制成的。菌苗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毒力减弱的细菌制成的活菌苗,如Ⅱ号炭疽芽胞苗、布鲁氏菌Ⅱ号活菌苗等;另一类是用化学方法或其他方法杀死细菌制成的死菌苗,如猪丹毒灭活疫苗、鸡大肠杆菌病灭活疫苗等。 3.虫苗虫苗是利用病原虫体除去或减弱它对动物的致病作用而制成的。常将菌苗、疫苗、虫苗通称为疫苗。 4.类毒素某些病原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对动物有害的毒素,用甲醛等处理后除去它的有害作用,使动物注射后产生抵抗该细菌的能力,这类处理过的毒素,叫类毒素,如破伤风类毒素。 (二)治疗用生物制品包括抗血清和抗毒素。 1.抗血清动物经反复多次注射某种病原微生物时,会产生对该病原微生物的高度抵抗能力。采取这种动物的血液提出血清,经过处理即可制成抗

兽医药理学

第一章药物与兽医药理学 本章重点: 1.药物的定义及与毒物的区别。 2.药物的分类。 3.兽医药理学的定义、内容和任务。 一、药物、毒物和兽药的定义 药物:指用于诊断、预防或治疗疾病的物质。 毒物:对机体能产生损害作用的物质。 药物超过一定的剂量也能产生毒害作用,因此药物和毒物的区别仅在于剂量的差别。药物长期使用或剂量过大都有可能成为毒物。 思考题 1.兽医药理学的定义、内容和任务。 定义:是研究药物与动物机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内容:药效学、药动学 任务: (1)阐明药物的作用、作用机理、适应症和禁忌症。 (2)开发新药和新制剂。 2.药物的分类。 天然药物:植物、动物、矿物或微生物发酵产物 合成药物:人工合成的化学药物、抗菌药 生物技术药物: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制品

第二章药效学 本章重点和难点 1.药效学的概念和内容。 2.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3.不良反应的概念和种类。 4.药物的量效关系。 一、药物效应动力学 概念: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目的意义:阐明药物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有助于新药设计。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作用和药理效应 1. 药物作用:药物对机体细胞的初始作用。 2. 药理效应:药物引起的机体反应。 兴奋:功能增强。如咖啡因等。 抑制:功能降低。如巴比妥类等。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治疗作用 药物作用于机体产生的对防治疾病有利的作用(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 不良反应 药物防治疾病时产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对动物有损害的作用。 副作用、毒性作用、变态反应、继发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特异质反应 药物作用的量效关系 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或浓度的增高药理效应也增强,这种剂量与效应的关系称为量效关系。 1.最小有效量(阈剂量/阈浓度):能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2.半数有效量(ED50):能引起50%动物质反应或50%量反应的剂量或浓度。 3.极量:引起最大效应而不发生中毒的剂量。 4.常用量/治疗量:比阈剂量大,比极量小的剂量。 5.最小中毒量:引起中毒的最小剂量。 6.致死量:引起死亡的剂量。 7.半数致死量(LD50):引起50%试验动物死亡(质反应)的剂量。

兽医生物制品名词解释重点

兽医生物制品:根据免疫学原理,利用微生物、寄生虫及其代谢产物或免疫应答物制备的一类物质。作为诊断、治疗、预防特定传染病或其它疾病的制剂。 普通制品:利用一般生产方法制备的,未经浓缩、纯化处理所制成的。 精制品:将原材料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去除无效成分,并进行适当浓缩所制成的。 单价制剂:只利用一种微生物的单一血清型 多价制剂:利用一种微生物的若干血清型 多联苗:一次注射可以预防多种疾病的疫苗。 疫苗:由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其组分或代谢产物制成,接种动物后能产生主动免疫,从而预防疾病的一类生物制剂。 传统疫苗:利用微生物或寄生虫或代谢产物等完整个体制成的疫苗。 死疫苗又称灭活苗:是将病原体经理化方法灭活后,丧失感染性保持其免疫原性制成的疫苗。弱毒苗:将微生物的自然强毒株通过化学、物理或生物学方法,使其对原宿主动物致病力丧失或只引起亚临床感染,但仍保存良好抗原性;以此人工致弱的毒株制备的疫苗。 类毒素:是用细菌产生的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去除毒性作用,保留抗原性后精制而成。 亚单位疫苗:是指提取微生物有效抗原部分,利用一种或几种亚单位结构成分制成的疫苗。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是指它只含有病原体的一种或几种抗原基因,通过基因重组技术转入适当的细菌、酵母菌或哺乳动物细胞,以获得的表达产物作为免疫原制成的疫苗。 基因工程活疫苗:病原微生物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删除其致病基因或部分片段从而获得毒力丧失或降低的毒株而制成的疫苗。 基因缺失疫苗: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使致病的病原体基因组中某个或某些与致病性相关的基因或非必要糖蛋白缺失构建而成。 重组载体疫苗:将目的病原保护性抗原的基因序列插入到另一种微生物的无毒株或弱毒株基因组中,并让插入的外源性基因正常表达,构建成重组载体疫苗株。 核酸疫苗:是将一种或多种抗原编码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质粒载体上,将构建的重组质粒直接注入到体内而激活机体免疫系统。 合成肽疫苗:用人工方法按天然蛋白的氨基酸顺序合成保护性短肽,然后与载体蛋白连接后加佐剂所制成的疫苗。 转基因植物可食疫苗: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病原微生物的抗原基因导入植物,并在植物中表达出活性蛋白。 抗独特型疫苗:以抗病原体的中和抗体为免疫原,制备针对该中和抗体独特型表位的抗体。 标准菌株或参考菌株:在研究或特殊问题检定方面必要、必须的参考菌种和毒种,并不直接用于生产。 杂交减毒:将两种遗传性状不同的毒株,在传代培育中进行杂交,从而育成有使用价值的弱毒株。 表面培养:将细菌种子液均匀地接种于固体培养基表面,平放静置培养,然后收集菌苔。 深层培养:将细菌种子液接种于液体培养基进行培养。 透析培养:根据小分子能透过半透膜扩散,而将不同分子量的物质分离原理设计的一种细菌培养装置进行细菌培养。 原代细胞:由新鲜组织经过剪碎、胰酶消化制备的细胞。原代细胞传代1次后的细胞称为次代细胞 细胞株:自继代培养的细胞中选育的具有特殊生物学性质和标记的细胞。 细胞系:能在体外无限传代,多数来源于癌细胞。 静置培养:将细胞悬液接入培养瓶或培养板中,置于恒温箱内静置培养,细胞生长繁殖成单层。转瓶培养:将细胞悬液接入转瓶后放在恒温箱的转鼓上,转速多为10~20转/h,使贴壁细胞不总是浸于培养液中,有利于细胞呼吸和物质交流 悬浮培养:通过振荡或转动装置使细胞始终分散悬浮于培养液内的培养方法,主要用于一些在振荡或搅拌下能生长繁殖的细胞。 微载体培养:用细小的颗粒作为细胞载体,通过搅拌悬浮在培养液内,使细胞在载体表面繁殖

兽用生物制品概述

兽用生物制品概述 兽用生物制品是根据免疫学原理,利用微生物、寄生虫及其代谢产物或免疫应答产物制备的一类物质。这类物质专供相应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之用。从狭义上讲,可将用于畜禽疾病的诊断、检疫、治疗和免疫预防的诊断液、疫苗和抗血清统称为兽用生物制品。 一、生物制品简史 自11世纪起,我国就有峨嵋山人用天花病人的痂皮接种儿童鼻内或皮肤划痕以预防天花的记载,以后又相继传到日本和欧洲,这种种痘术被视为生物制品创制及主动免疫的雏型。1976年英国医生詹纳根据种痘术的启示,用牛痘浆或痘痂给人接种预防天花,发明了牛痘疫苗,在英语中也由牛痘(Vaccinia)而延伸为疫苗(Vaccine)。其后,法国免疫学家巴斯德在1881年及其之后的工作中,用理化方法以及生物学方法,减低病原微生物毒力,相继研制成了用减毒株制成的炭疽芽孢苗、连续通过兔体获得的减毒狂犬病疫苗以及减毒禽霍乱和猪丹毒,为免疫学和生物制品学奠定了基础。1889年耶森等从白喉杆菌培养物滤液中分离到白喉菌素,免疫小鼠和家兔后在血清中发现有中和白喉菌素的物质,从而创制了抗毒素血清,用于治疗感染,使之获得被动免疫,这一血清学的发现为以后制备各种被动免疫血清提供了科学依据。贝菲福和科勒在1898年提出制造灭活苗的方法。罗曼在1923年用加热或福尔马林溶液使一些细菌的蛋白毒素(如破伤风毒素)失去毒性,但免疫原性不变,并命名为类毒素,用以免疫动物获得保护。此后,又相继研制出了明矾、氢氧化铝和矿物油等作佐剂,为提高生物制品的免疫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活德菲等人在本世纪30年代用鸡胚增殖鸡痘病毒获得成功,首次成功地在实验室大量增殖病毒,为病毒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冈德氏1949年又用鸡胚组织培养技术,为生物制品的研制开辟了一个新途径。1975年科勒和密尔斯坦又创造了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从而使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得到蓬勃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起基因工程技术迅速发展,获得了大量基因重组疫苗和遗传工程疫苗新制品,把生物制品的研制推向了现代高新技术领域。生物制品生产工艺中应用生物发酵法大量培养细菌、细胞培养法大量增殖病毒、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生产活疫苗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使生物制品的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与提高。 我国从1918年起便研制出了鼻疽菌素、牛瘟血清等,开创了我国兽医生物制品的新时代。1930年上海商检局设立了兽医生物制品研究机构,生产出了牛瘟、炭疽、猪瘟及禽霍乱等高免血清及牛痘、狂犬病组织苗等。继后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畜牧兽医系、广西家畜保育科、四川家畜保育所、兰州西北防疫处、江西农学院、中央畜牧实验所以及在全国先后建立的以生产抗血清和组织苗为主的血清厂,生产为数不多的抗血清和几种疫苗。到1950年,全国共有9个兽医生物药品厂,年生产生物制品3500余万毫升,1952年组建了国家兽医生物制品监察所,制定出了我国第一部《兽医生物药品制造及检验规程》,及至80年代末,全国已有29个兽医生物制品厂,年产量达90亿毫升以上,从业人员超过万名,截止1993年国家批准的兽医生物制品标准已达138种。 二、兽用生物制品分类 生物制品由于微生物种类、动物种类、制备方法、毒株性状、应用对象等不同而品种繁杂。按其性质、用途和制造方法可分为疫苗、类毒素、诊断制剂、抗血清、微生态制剂等几大类。我们在此只对防制动物疫病的重要生物制品——疫苗进行讨论。

兽用生物制品管理制度

兽用生物制品管理制度 第一条人员着装管理和个人卫生管理制度 一、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坚持个人卫生四勤(勤洗手、剪指甲;勤洗澡、 理发;勤换衣服、被褥;勤换工作服、帽)做到个人卫生整洁。 二、工作人员工作时间要保持服装干净整洁。 三、库房管理人员进出冷库要注意穿防护服装,做好个人防护。 四、每年对直接接触兽用生物制品的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档案,患有可能污染兽用生物制品的疾病的人员应当调离直接接触兽用生物制品的岗位。 第二条兽用生物制品出入库核对制度 一、兽用生物制品入库时,首先由质量管理员进行质量核对,质量合格后由库 房保管员进行实物核对,出库时由库房保管员进行核对; 二、质量管理员进行质量核对,逐批、逐品种核对生产单位、批准文号、标签、说明书、中国兽用生物制品监查所的批签发证明、包装质量、生产批号、出厂日期和有效期,填写《兽用生物制品验收记录》,对具有特定管理要求的兽用生物制品,要核对有关证明和文件。不符合规定的兽用生物制品不得入库或者出库; 三、库房保管员进行实物核对,首先按生产单位提供的随货同行单内容进行核对,然后按购进记录要求记录的内容对购入的每一批兽用生物制品都要进行逐批检查验收,填写《兽用生物制品经营单位购进记录》; 四、库房保管员进行出库核对时,要按出库单和销售记录要求记录的内容,对售出的兽用生物制品进行逐项检查、核对,并建立真实、准确完整的《兽用生物制 品经营单位销售记录》; 五、做好真实、准确、完整的检查验收核对记录,记录至少保存至兽用生物制

品有效期后二年。 第三条兽用生物制品订购制度 一、严格按《河北省动物防疫条例》第六条和第九条的规定,全省动物防疫所需的计划免疫和强制免疫用兽用生物制品,全部由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订 购,省、市、县、乡逐级供应; 二、订购国内兽用生物制品应当为中国合法兽用生物制品生产企业生产的,并 依法取得产品批准文号、具有批签发证明的兽用生物制品; 三、订购的进口兽用生物制品应当为国外企业依法在国内设立的销售机构或者依法委托的国内代理机构销售的合法产品,并取得进口产品注册证书的合法产品; 四、单位定购的兽用生物制品应保存生产单位的供货凭证,建立真实、完整的 采购记录; 五、采购记录应当载明兽用生物制品通用名称、批准文号、批号、规格、有效期、生产厂商、供货单位、购入数量、购入日期、经手人或者负责人以及国务院兽 医行政管理部门规定的其它事项; 第四条退回和不合格兽用生物制品管理制度 一、退回兽用生物制品产品管理规定 1、质量负责人会同仓库管理人员对退回兽用生物制品按兽用生物制品验收制度 进行逐批验收; 2、退回兽用生物制品应先存放于待验区,确认无质量问题后,移入合格品区; 3、怀疑兽用生物制品产品有内在质量问题时,应将退回兽用生物制品送有关部 门检验; 4、不合格的退回兽用生物制品产品按不合格兽用生物制品处理规定处理。 二、不合格兽用生物制品管理规定

兽医药理学

兽医药理学 第 1题:A1型题(本题1分) 毛果芸香碱对眼睛的作用是()。 A.瞳孔缩小,升高眼内压,调节痉挛 B.瞳孔缩小,降低眼内压,调节痉挛 C.瞳孔扩大,升高眼内压,调节麻痹 D.瞳孔扩大,降低眼内压,调节麻痹 E.瞳孔缩小,降低眼内压,调节麻痹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 毛果芸香碱直接选择兴奋M胆碱受体,产生与节后胆碱能神经兴奋时相似的效应。对眼部作用明显,无论是局部点眼还是注射,都能使瞳孔缩小,这是兴奋虹膜括约肌上的M胆碱受体,使虹膜括约肌收缩。还具有降低眼内压,调节痉挛的作用。 第 2题:A1型题(本题1分) 可用于蜜蜂螨虫防治的药物是()。 A.辛硫磷 B.溴氰菊酯 C.双甲脒 D.敌敌畏 E.环丙氨嗪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 双甲脒为广谱杀虫药,主要为接触毒,兼有胃毒和内吸作用,主要用于杀螨,如疥螨、痒螨、蜂螨等。而辛硫磷为低毒有机磷杀虫剂,适用于防治地下害虫;溴氰菊酯主要用于防治牛、羊体外寄生虫病;敌敌畏为有机磷杀虫剂,用于防治棉蚜等农业害虫;环丙氨嗪主要用于控制动物厩舍内蝇蛆的繁殖生长,杀灭粪池内蝇蛆,以保护环境卫生。 第 3题:A1型题(本题1分) 选择兴奋大脑皮层的药物为()。 A.咖啡因 B.士的宁 C.尼可刹米 D.吗啡 E.戊四氮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咖啡因为大脑兴奋药,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促进脑细胞代谢,改善大脑机能,可引起动物觉醒,精神兴奋与运动亢进。而士的宁为脊髓兴奋药,尼可刹米、戊四氮为延髓兴奋药吗

物觉醒,精神兴奋与运动亢进。而士的宁为脊髓兴奋药,尼可刹米、戊四氮为延髓兴奋药,吗啡为麻醉性镇痛药。 第 4题:A1型题(本题1分) 治疗左心衰竭引起的急性肺水肿可首选()。 A.呋塞米 B.氢氯噻嗪 C.螺内酯 D.乙酰唑胺 E.甘露醇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呋塞米可用于治疗左心衰竭引起的急性肺水肿,是因为呋塞米能扩张肺部容量静脉,降低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加上其利尿作用,使回心血量减少,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降低,有助于急性左心衰竭的治疗。 第 5题:A1型题(本题1分) 强心苷主要用于治疗()。 A.充血性心力哀竭 B.完全性心脏传导阻滞 C.心室纤维颤动 D.心包炎 E.二尖瓣重度狭窄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强心苷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首选药物。临诊常用的强心苷类药物,有洋地黄毒苷、毒毛花苷K和地高辛等。 第 6题:A1型题(本题1分) 糖皮质激素诱发和加重感染的主要原因是()。 A.用量不足,无法控制症状而造成 B.抑制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降低机体的防御能力 C.促使许多病原微生物繁殖所致 D.患畜对激素不敏感而未反映出相应的疗效 E.抑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 糖皮质激素有快速、强大而非特异性的抗炎作用。但须注意,糖皮质激素在抑制炎症、减轻症状的同时,也降低了机体的防御功能,容易诱发和加重感染,必须同时应用足量有效的抗菌药

生物制品期末考试

第一章 1、生物制品学(biopreparatics):指研究各类生物制品的来源、结构功能特点、应用、生产工艺、原理、存在问题与发展前景等诸多方面知识的一门学科。 2、生物制品(biological. product):以微生物、细胞、动物或人源组织和体液等为原料,应用传统技术或现代生物技术制成,用于人类疾病的预防、治疗和诊断的药品。 第二章 一、生物制品原料的保存方法:(1)冷冻法:该方法适用于所有生物原料。(2)有机溶剂脱水法:常用的有机溶剂是丙酮。该法适用于原料少而价值高、有机溶剂对活性物质没有破坏作用的原料,如脑垂体等。(3)防腐剂保鲜:常用乙醇、苯酚、甘油等。该法适用于液体原料,如发酵液、提取液等。对于不同的生物还有不同的保存方法,例如对于动物细胞,有组织块保存法、组织悬液保存法、单层细胞保存法等。 二、蛋白类制品的分离纯化方法:【1】根据蛋白质的分子大小、形状和密度差异进行分离纯化(1)过滤和超过滤技术:过滤、微过滤、超过滤(2)离心和超离心技术(3)凝胶过滤层析技术(4)透析【2】利用蛋白质的电性进行分离纯化(1)等电点沉淀(2)离子交换层析技术(3)电泳和等电聚焦电泳【3】利用蛋白质的亲水性和疏水性(即溶解度)进行分离(1)盐析技术(2)乙醇和聚乙二醇沉淀法(3)疏水层析法【4】利用蛋白质的化学性质分离纯化(1)辛酸沉淀法(2)利凡诺沉淀(3)固相化染料层析(4)螯合柱层析【5】利用蛋白质的生物学活性分离纯化:亲和层析法【6】利用蛋白质的多种结合能力,用羟基磷灰石层析进行分离纯化 三、原料选择的注意事项:生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期可合成不同的生化成分,所以生物的生长期对生理活性物质的含量影响很大。对于不同来源的原料,要注意选取其最佳生长时期。植物原料要注意它生长的季节性;微生物原料最好选取对数生长期,因为这时的微生物生长代谢能力最强;动物原料要选取适当的年龄和性别。 四、选择原料时应遵循的原则:原料来源丰富,产地接近,成本低;原料新鲜,其有效成分含量高并易于获得;杂质含量尽可能少,对原料中的杂质、异构体,必要时应进行相关的研究并提供质量控制方法;起始原料应质量稳定、可以控制,原材料应由来源、标准和供货商的检验报告,必要时应根据制备工艺的要求建立内控标准。 第三章 ⒈GMP: 即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用科学、合理、规范化的条件和方法来控制药品生产的全过程,将差错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从而保证生产出优质药品的一套管理制度。生物制品属于药品,其生产和质量管理也应遵循GMP要求。 ⒉生物制品的物理化学检定:生物制品中的某些有效成分和不利因素,需要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方法检查出来,这是保证制品安全和有效的一个重要方面。㈠物理性状检定⑴外观①透明液制品:应为本色和无色透明液体,不得含有异物、白点、凝块、浑浊或摇不散的沉淀物②悬浊液制品:应为乳白色混悬液,不得有摇不散的菌块和其他异物。③冻干制品:应为淡黄色、白色疏松体,呈海绵状或结晶状,应无融化现象。⑵真空度:冻干制品进行真空封口,可进一步保证冻干制品的生物活性和稳定性。 ⑶溶解时间:取一定量冻干制品,按药典要求,加适量溶剂,检查溶解时间,其溶解时间应在规定时限内。㈡化学检定⑴蛋白质含量测定:①凯氏定氮法②酚试剂法③双缩脲法⑵防腐剂含量测定:①苯酚含量测定法②游离甲醛含量测定③汞类防腐剂含量测定④氯仿含量测定⑶纯度检查:很多生物制品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因此常用电泳法进行纯度检查。①区带电泳②免疫电泳③凝胶层析⑷其他①水分含量测定②氢氧化铝与磷酸铝含量测定。③磷含量测定④O-乙酰基含量测定。 ⒊生物制品的安全检定:生物制品必须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安全性检查:①菌毒种和主要原材料的检查②半成品(包括中间品)检查③成品检查。⒈一般安全性检查①异常毒性试验:是生物制品的非特异性毒性的通用安全试验,检查制品中是否污染有外源性毒性物质以及是否存在意外的不安全因素。除另有规定外,异常毒性实验包括小鼠试验和豚鼠试验。②无菌试验:生物制品不得含有杂菌,灭活疫苗不得含有活的本菌本毒,无菌检查全过程必须严格遵循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污染。③热原试验:生物制品厂制造过程中被某些细菌和其他物质所污染,可引起机体的致热反应,即热源反应。致热物质主要是指细菌性热原质即革兰阴性细菌内毒素。包括家兔试验法和鲎试验法。家兔试验法是将一定剂量的待检品,经静脉注入家兔体内,在规定的时间内,观察家兔体温升高的情况,以判定待检品中所含热原的限度是否符合规定。鲎试验法是用鲎试剂来检测或量化由革兰阴性菌产生的细菌内毒素,以判断供试品中细菌内毒素的限量是否符合规定。⒉杀菌灭活和脱毒情况的检查①活毒检查:主要是检查灭活疫苗解毒是否完善。②解毒试验主要用于检查类毒素等需要脱毒的制品。③残余毒力实验:用于活疫苗的检查。⒊外源性污染检查①野毒检查:组织培养疫苗有可能通过培养带病毒的细胞带入有害的潜在病毒,因此需要进行野毒检查。②支原体检查:病毒类疫苗的病毒收获液、原液采用培养法检查支原体,必要时可采用指示细胞法筛选培养基。③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和艾滋抗体的检查:乙肝表面抗原检测方法是放免和酶联免疫法。检测丙肝抗体和艾滋抗体可用酶联免疫法.④残余细胞DNA检查:用分子杂交技术的方法检测来源于宿主细胞的残余DNA含量,以确保制品的安全性。⒋过敏性物质检查:以异种蛋白为原料制成的某些生物制品,需要检查其中过敏原的去除是否达到允许限度。①过敏性试验②牛血清蛋白含量测定③血型物质的检测:通常待检测的血型物质有抗A抗B血凝素和类A血型物质。 第七章 1疫苗的基本成分 其基本成分包括抗原,佐剂,防腐剂,稳定剂,灭火剂及其他相关成分。这些基本要素从不同角度确保了疫苗能够有效刺激机体,产生针对病原微生物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同时确保疫苗在制备和保存过程中稳定存在。 ①抗原在机体内能够刺激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够诱导机体产生可与其发生特异反应的抗体或效应细胞的物质称为抗原。抗原是疫苗最主要的有效活性成分,他决定了疫苗的特异免疫原性。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是抗原的两个基本特性,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是指抗原进入机体后引起的免疫细胞间的一系列免疫反应。抗原的反应原性(reactivity)是指抗原与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反应的特性。构成抗原的基本条件:异物性,一定的理化特性,特异性。 ②佐剂能增强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这种加强可表现为增强抗体的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或两者兼有。 ③防腐剂为了保证疫苗在保存过程中不受微生物污染而添加的一种适量的防腐剂。 ④稳定剂有效抗原表位是疫苗的作用基础,而某些抗原表位对环境中的温度,光等因素非常敏感,极易发生变性而导致疫苗的免疫原性降低。为保证作为抗原的病毒和其他微生物存活,并保持免疫原性,需加入适量的稳定剂或保护剂。 ⑤灭火剂及其他相关成分灭火器主要用于疫苗生产过程中对活体微生物的杀灭 2疫苗的基本性质 ⑴免疫原性指疫苗接种进入机体后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影响免疫原性强弱的因素包括①抗原的强弱,大小和稳定性,2抗原的理化性质。 ⑵安全性疫苗的安全性,包括接种后的全身和局部反应,接种引起免疫应答的安全程度,人群接种后引起的疫苗株散播情况。 ⑶稳定性疫苗,必须具有一定稳定性e保证经过一定时间的储存和冷链运输后仍能保持期有效的生物活性。 3疫苗的种类(112页表格) 4计划免疫与联合免疫概念 ①计划免疫(Planned immunization)是根据特指的某些传染病疫情检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的利用免疫制剂进行人群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以致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②联合免疫(Combined immunization)就是采用多种具有免疫原性的抗原联合制成多联和多价疫苗,注射这种疫苗可预防多种传染病或相同疾病的不同亚型,也可将多种疫苗同时进行免疫接种,以达到预防多种传染病的目的。 5免疫佐剂(adjuvant):凡能非特异的通过物理和化学的方式与抗原结合而增强其特异免疫性的物质称为免疫佐剂。 6目前人和兽用免疫佐剂的主要类型。 ①铝佐剂抗原中加入适量的佐剂,可以将抗原完全吸附接种后,佐剂将抗原缓慢释放,起到抗原仓库的作用,从而延长抗原与巨噬细胞或其他抗原呈细胞的接触,是抗体的产生量剧增。氢氧化铝的功能主要是刺激机体的体液免疫反应,产生高效价的IgG和爱IgE抗体,激活Th2细胞,但他不能刺激Th1细胞,也不能加强细胞毒t淋巴细胞的活性,因此对许多疫苗不适用,尤其是对以细胞免疫为主的疫苗。 ②矿物油乳剂这类佐剂在提高抗体的幅度和免疫持久性方面,远高于佐剂。可是副反应严重,注射后多引起无菌化脓,且含有的矿物油,会长期留于植物中不能代谢,而且容易引起过敏反应,因此不予允许用于人。 ③植物油佐剂这种佐剂是由高纯度花生油做乳化剂,与液体疫苗制成的乳剂。由于植物油可被人体缓慢吸收,副反应小于矿物油佐剂,因此可用于人。 。 第八章 1.基因工程疫苗分类包括哪几种? 答:(1)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2)基因工程载体疫苗:①以细菌为载体的基因工程疫苗。②以病毒为载体的基因工程疫苗。(3)核酸疫苗(4)基因缺失活疫苗(5)蛋白工程疫苗(6)转基因植物疫苗 第九章 1.灭活疫苗(inactivated vaccine):灭活疫苗又称死疫苗,是指利用加热或甲醛解毒等理化方法将人工大量培养的完整的病原微生物杀死,使其丧失感染性和毒性但仍保持免疫原性,并结合相应的佐剂而制成的疫苗。 减毒活疫苗(attenuated live vaccine):又称弱毒疫苗,是指将微生物的自然强毒株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方法,连续传代。使其对原宿主丧失致病力,或只引起亚临床感染,但仍保持良好的免疫原性、遗传特性,用这样的菌毒株制备的疫苗即为减毒活疫苗 2.常用灭活细菌疫苗:霍乱疫苗,伤寒疫苗,百日咳疫苗。 常用减毒活疫苗:炭疽疫苗,结核疫苗,鼠疫疫苗,卡介苗。 3.细菌性监督和疫苗生产工艺流程图。菌种〔→传代检定(培养特性、独立试验、安全实试验、免疫力试验)〕→生产培养(37~39℃培养一定时间)(克氏瓶固体培养或发酵罐液体培养)→收菌→合并→原液检定(细菌试验、浓度测定)→半成品配制(稀释、加冻干保护剂)〔→检定(纯菌试验、浓度测定)〕→分装及冻干→成品检定(鉴别试验、物理检查、水分、无菌试验、活菌计数、热稳定性试验、效力实验) 4外毒素exotoxin:细菌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毒素,可从菌体扩散和或自溶后释放到菌体外。是细菌的代谢产物,为一种蛋白质,所以又称细菌蛋白质毒素,可用于制造类毒素。 内毒素endotoxin:菌体细胞壁的结构成分,细菌在生活状态时不能释放出来,只有在细菌死亡之后,通过菌体自溶或人工方法使细菌崩解后才能释放至外界环境中,它是由脂质、多糖及蛋白质形成的复合体,所以内毒素已逐渐被脂多糖一词所代替。第十章 1、HIV的复制:当H I V接触宿主细胞时,gp120与靶细胞的CD4分子结合,暴露出gp41,在gp41的参与下发生病毒膜与宿主细胞膜的融合,HIV的反转录酶随病毒RNA进入宿主细胞内,HIVRNA在反转录酶作用下利用宿主细胞的核苷酸反转录成一单链DNA,以此单链DNA为模版,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复制另一条DNA链,从而形成双股的cDNA,cDNA可以进行转录,形成病毒RNA,并进一步形成病毒颗粒,由宿主细胞释放再去感染其他细胞,这样的病毒成为活动性病毒。活动性病毒的生成过程即是病毒复制的过程。 2、AIDS的现状:目前研究AIDs疫苗还具有困难,HIV的病毒颗粒结构已经相对较了解,与此相比,疫苗的研究,却很缓慢,主要原因在于该病毒本身的生物学特点。虽然研究HIV疫苗困难重重,然而近年来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研制有效的HIV疫苗是有可能的。艾滋疫苗的现状,表现为新型疫苗和传统疫苗两大分枝,新型疫苗以基因工程疫苗为主,同时还包括合成多肽疫苗。基因工程疫苗根据表达形式及克隆载体可分为亚单位疫苗,病毒样颗粒,活载体疫苗及核酸疫苗等。 3新型的乙肝疫苗的研究方法:乙型肝炎DNA疫苗主要是将HBsAg的基因重组到质粒上构建成的,它在小动物的实验中显示了理想的免疫保护效果,如小鼠肌肉注射表达HBsAg的质粒后,迅速产生强烈而持续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但在大动物中却不能诱导出显著的免疫应答,这是DNA疫苗技术在当前所面临的共同的重要问题。利用含CpG基序的寡聚核苷酸与HIV的DNA疫苗同时免疫大猩猩,可以明显增强HBVDNA疫苗诱导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的免疫原性。另外,将相关的细胞因子基因插入到HBV的DNA疫苗载体中,也可是DNA疫苗的免疫反应提高数十倍。 第十一章 输血的原则。 答:1.鉴定血型。要保证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因为ABO血型系统不相容的输血常会引起严重的反应。2.抗体检查和鉴定。要检测受血者血清中是否存在血型不规则抗体,如抗C、抗E、抗s等抗体;若检查结果为阳性,只要时间允许,在交叉配血前,应该对其进行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类别分析。3.交叉配血试验。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试验,称为主侧实验;把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作配合试验,称为次侧实验。交叉配血试验应在37摄氏度下进行,以保证可能发生的凝集反应得以充分显示。4.成分输血。成分输血就是把人血中的各种有效成分,如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等分别制备成高纯度或高浓度的制品,根据患者的需要输注相应的成分。成分输血具有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和节约血源等优点。 第十二章 一.血液制品的种类,用途。 1.白蛋白类制剂:①维持调节血液渗透压;②运输和解毒作用;③营养供给。(治疗休克、低蛋白血症、脑水肿、胸腹水) 2.免疫球蛋白制剂:免疫球蛋白制剂有三类,①正常人免疫球蛋白、②特异性免疫球蛋白(预防或治疗相应传染病感染症)、③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预防和治疗感染症,免疫缺陷性疾病),主要作用是给受着补充免疫抗体以增强机体的体液免疫的,其功效取决于所含抗体的种类及生物效价。 3.凝血因子制剂:①凝血因子Ⅷ制剂(用于治疗血友病的出血症状,凝血因子Ⅷ缺乏症),②凝血因子Ⅸ制剂(用于治疗乙型血友病的出血症状)③纤维蛋白原制剂(主要用于先天性纤原缺乏症及继发性纤源缺失的治疗,如胎盘早期剥离引起的大出血等)。 二、低温乙醇沉淀法的原理及影响沉淀的因素。 原理:在介电常数大的溶液中蛋白质的溶解度大,在介电常数小的溶液中蛋白质的溶解度就小。乙醇能显著地降低蛋白质水溶液的介电常数,从而使蛋白质从溶液中沉淀析出。 影响因素:①PH:当PH位于等电点时蛋白质的溶解度最小,所以最易沉淀。通常低温乙醇法在PH4.4~7.4进行分离。②温度:温度低蛋白质的溶解度低。溶液中加入乙醇,因乙醇的水合作用会产生放热现象,而温度升高可能造成蛋白质变性,所以在低温乙醇工艺中,整个过程均应控制在0~-8℃。温度降低可以使蛋白质溶解度降低。若温度控制不当,轻则会影响蛋白质的获得率,重则会引起蛋白质变性。③蛋白质浓度:在分离过程中,可将蛋白质溶液作适当稀释,以减少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多种蛋白质共同沉淀,但过分稀释易使蛋白质变性,同时增大分离的容量,也不可取,所以应选择适宜的浓度。该方法中蛋白质浓度适宜范围为0.2%~6.6%④离子强度:在低盐溶液中盐浓度的很小改变即可引起蛋白质溶解度的极大变化,盐类与蛋白质的互相影响,随离子强度而变化。该法中离子强度的变化范围在0.01~0.16。,⑤乙醇浓度:乙醇能降低蛋白质溶液的介电常数,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加,蛋白质溶液的介电常数逐渐降低,而其溶解度急剧下降,在低温乙醇工艺中,乙醇的浓度范围在0~40%。 第十三章 1.人血液代用品的分类 答:(1)全氟碳化合物。(2)血红蛋白类血液代用品。①天然血红蛋白②化学修饰血红蛋白③人工红细胞④基因重组血红蛋白(3)红细胞类血液代用品。①万能型红细胞②造血干细胞培养定型红细胞。 第15章 细胞因子分类及功能 细胞因子(cytokine,CK)是人类和动物的各类细胞分泌的具有多样生物活性的因子。他们是一组可溶性的不均一的蛋白质分子,能调节细胞的生长与分化。 1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最先被发现的细胞因子。IFN除具有抗病毒作用外,还有抗肿瘤,免疫调节,控制细胞增殖,引发发热等作用。 2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在进行造血细胞的体外研究中,发现一些细胞因子可刺激不同的造血干细胞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细胞集落。根据作用的靶细胞不同,可将CSF分为以下几类①刺激白细胞的CSF②刺激红细胞的促红细胞生成素③刺激造血干细胞的干细胞因子④刺激胚胎干细胞的白血病抑制因子⑤刺激血小板的血小板生成素。这些细胞因子均有集落刺激,不同的CFS对不同发育阶段的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起促增殖分化作用,是血细胞发生必不可少的刺激因子。 3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是由多种细胞分泌的一类具有免疫调节活性的细胞因子。这类物质主要有白细胞合成,且主要介导白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用极小的量就可以起到重要的介导效应。 4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是一类能直接造成肿瘤细胞死亡的细胞因子。分为TNF-α和TNF-β。除有杀肿瘤作用外,TNF还可引起发热和炎症反应,大剂量的可引起恶液质,使患者表现出进行性消瘦。 5趋化因子(chemokine)是一组具有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主要调节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趋化性,激活巨噬细胞或单核细胞,促进定向造血干细胞的增殖,促进内皮细胞和一些转化细胞的机能,在机体炎症反应和抗感染及创伤愈合中发挥重要作用。6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GF)。对机体不同细胞具有促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称为生长因子。通过旁分泌、自分泌和内分泌等途径对靶细胞的增殖、运动、收缩、分化和组织改造起调控作用。 包括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用于治疗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综合症、侏儒症及神经系统疾病等。②表皮生长因子EGF:可作为化妆品添加剂及用于面部整形手术,具有修复皮肤组织的功能③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是一种存在于血清中的结缔组织细胞有丝分裂促进剂。④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在创伤愈合和慢性炎症中,对新生儿血管的形成及肌纤维母细胞、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分裂、移动具有刺激作用,对胚胎横纹肌的发育和肺的成熟也起调控作用。⑤神经生长因子NGF:能促进神经元的生长、发育、分化和成熟,维持神经元的存活。⑥转化生长因子TGF:可用于骨伤愈合,慢性创伤和抗肿瘤。⑦抑制素inhibin、⑧骨形态形成蛋白BMP等。 第十九章 1、基因治疗(gene therapy)就是将外源基因导入目的细胞并有效表达,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基因治疗的方法(方式):(1)基因置换gene replacement指用正常基因置换整个致病基因,使致病基因永久得到更正。这种以正常基因替换缺陷基因的方法是最理想的,它可以除去全部致病基因,使突变的基因在原位得到更正。(2)基因修正gene correction 是指将致病基因的突变碱基序列纠正,而正常部分予以保留。(3)基因修饰gene augmentation 是指将目的基因导入病变细胞或其他细胞,目的基因的表达产物特异的修饰缺陷细胞的功能或使原有的功能得到加强,但致病基因本身并未得到

2020秋西南大学网络教育0886]《兽医生物制品学》平时作业辅导标准指导资料

西南大学培训与继续教育学院 课程代码: 0886 学年学季:20202 单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基因工程疫苗的的是:() .弱毒苗 .亚单位疫苗 .多肽疫苗 .灭活苗 2、大肠杆菌菌毛亚单位苗是利用大肠杆菌的哪种抗原结构制造的疫苗。( ) .菌体抗原 .鞭毛抗原 .表面抗原 .黏附素 3、 下列关于强菌(毒)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可直接用于诊断制品、抗病血清、灭活疫苗、弱毒疫苗的制造。 .用作人工弱毒株的原始毒种 .用于微生物、免疫学及动物传染学等研究 .常从疾病流行地区的典型患病动物体内分离 4、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生物制品有效性的范畴() .用于预防疾病应有效 .用于治疗疾病应有效 .用于诊断和监测应准确 .用于畜禽副反应低 5、 在进行疫苗安全检验时,安检剂量通常高于免疫剂量的( ),以确保疫苗的安全性。.1~5倍 .5~10倍 .10~15倍 .5~20倍 6、用下列哪种成份制成的疫苗不属于亚单位疫苗。()

.荚膜 .鞭毛 .DNA或RNA .衣壳蛋白 .囊膜 7、下列不能用于增殖病毒的是( ) .动物 .禽胚 .细胞 .培养基 8、 下列哪项属于被动免疫制品() .弱毒苗 .灭活苗 .基因工程苗 .高免血清 9、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安全检验的内容。() .检验外源性污染 .检查杀菌、灭菌和脱毒情况 .检查残余毒力或毒性物质 .检查抗原的热稳定性 .检查对胚胎的毒性 10、我国规定,生物制品按灭活疫苗及血清批量在500L以下者每批抽样( ) .1瓶 .5瓶 .10瓶 11、 根据新城疫病毒对鸡胚的平均致死时间,对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和对6周龄的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 和速发型,不经传代选育即可用来制备弱毒疫苗的是() .缓发型和速发型 .缓发型和中发型 .中发型和速发型 .缓发型、中发型、速发型均可 12、 下列关于类毒素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兽用生物制品注册分类及注册资料要求(农业部公告第442号发布)

兽用生物制品注册分类及注册资料要求(农业部公告 第442号发布) 第一部分预防用兽用生物制品 一、新制品注册分类 第一类未在国内外上市销售的制品。 第二类已在国外上市销售但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制品。 第三类对已在国内上市销售的制品使用的菌(毒、虫)株、抗原、主要原材料或生产工艺等有根本改变的制品。 1.已在国内上市销售但采用新的菌(毒、虫)株生产的制品; 2.已在国内上市销售但保护性抗原谱、DNA、多肽序列等不同的制品; 3.已在国内上市销售但表达体系或细胞基质不同的制品; 4.由已在国内上市销售的非纯化或全细胞(细菌、病毒等)疫苗改为纯化或组份疫苗; 5.采用国内已上市销售的疫苗制备的联苗; 6.已在国内上市销售但改变靶动物、给药途径、剂型、免疫剂量的疫苗; 7.已在国内上市销售但改变佐剂、保护剂或其他重要生产工艺的疫苗。 二、新制品注册资料项目 (一)一般资料 1.生物制品的名称。 2.证明性文件。 3.制造及检验试行规程(草案)、质量标准及其起草说明,附各项主要检验的标准操作程序。 4.说明书、标签和包装设计样稿。 (二)生产与检验用菌(毒、虫)种的研究资料 5.生产用菌(毒、虫)种来源和特性。 6.生产用菌(毒、虫)种种子批建立的有关资料。 7.生产用菌(毒、虫)种基础种子的全面鉴定报告。

8.生产用菌(毒、虫)种最高代次范围及其依据。 9.检验用强毒株代号和来源。 10.检验用强毒株纯净、毒力、含量测定、血清学鉴定等试验的详细方法和结果。 (三)生产用细胞的研究资料 11.来源和特性:生产用细胞的代号、来源、历史(包括细胞系的建立、鉴定和传代等),主要生物学特性、核型分析等研究资料。 12.细胞库:生产用细胞原始细胞库、基础细胞库建库的有关资料,包括各细胞库的代次、制备、保存及生物学特性、核型分析、外源因子检验、致癌/致肿瘤试验等。 13.代次范围及其依据。 (四)主要原辅材料选择的研究资料 14.来源、检验方法和标准、检验报告等。 (五)生产工艺的研究资料 15.主要制造用材料、组分、配方、工艺流程等。 16.制造用动物或细胞的主要标准。 17.构建的病毒或载体的主要性能指标(稳定性、生物安全)。 18.疫苗原液生产工艺的研究。 (六)产品的质量研究资料 19.成品检验方法的研究及其验证资料。 20.与同类制品的比较研究报告。 21.用于实验室试验的产品检验报告。 22.实验室产品的安全性研究报告。 23.实验室产品的效力研究报告。 24.至少3批产品的稳定性(保存期)试验报告。 (七)中间试制研究资料 25.由中间试制单位出具的中间试制报告。 (八)临床试验研究资料 26.临床试验研究资料。 27.临床试验期间进行的有关改进工艺、完善质量标准等方面的工作总结及试验研究资料。

兽医药理学

《兽医药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中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药物的被动转运:也叫下山运动。是药物通过细胞膜从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浓度的一侧转运的过程,主要特点包括不具有饱和性、顺浓度差、不需要载体、不耗能。 3、耐受性:指动物长期接触某种药物后,由于自身酶、受体等物质的变化,导致药物的疗效逐渐降低的现象,称之为耐受性。 4、血脑屏障:血脑屏障是指脑部毛细血管壁与神经胶质细胞形成的血浆与脑细胞之间的屏障和脉络丛形成的血浆与脑脊液之间的屏障。由于血脑屏障的结构比较致密,故其通透性较差,一般大分子、脂溶度低、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分子不能通过。 5、二重感染: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对药物敏感的细菌受到抑制,菌群间相对平衡受到破坏, 以致一些不敏感的细菌或真菌等大量繁殖,引起的继发性感染称为二重感染。 6、全身麻醉药:指一类能可逆地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药物,表现为意识丧失、感觉及反射小时、骨骼肌松弛等,但仍保持延脑生命中枢的功能。 7、受体:指对特定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能力并可选择性结合的生物大分子。 8、药物作用的二重性: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会表现出各种不良反应。 9、表面麻醉:指将药物涂于粘膜表面,使粘膜下神经纤维麻醉的方法。用于眼、鼻、咽喉、气管、食道、生殖器粘膜浅手术的麻醉。 10、受体激动剂:既与受体具有较高亲和又具有内在活性,与受体结合后能提高受体活性的一类药物称作受体激动剂。 11、后遗效应:在停药以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后遗效应并非都是对机体的不良反应,有的后遗效应对机体也有益,如抗生素后效应。 12、生物利用度:指药物以某种剂型的制剂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全身循环的速率和程度。 13、耐药性:细菌长期接触抗菌药后,通过改变自身结构、产生灭活酶等方式,使自身对药物的敏感度降低或完全不敏感,药物药效降低或完全无效的现象称之为耐药性。 14、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在适当剂量下,药物只对某些组织或器官产生主要的或最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组织和器官影响很小或几乎无作用。药物的选择性是药物分类及选择用药的基础和依据。 15、兽医药理学:研究药物与动物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二、单项选择题 1、可用于表面麻醉的药物是( B )。 A.普鲁卡因 B.丁卡因 C.氯胺酮 D.琥珀胆碱 2、关于药物的量效关系描述错误的是( A )。 A 药物的效应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大 B 药物的效应不可能无限制的增大 C 药物剂量过低时可能不产生任何药理效应 D 极量对应着药物的最大效应 3、糖皮质激素诱发与加重细菌性感染的主要原因是( C )。 A. 激素剂量不足 B. 激素抗菌力下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