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熊诗波课后习题答案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熊诗波课后习题答案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熊诗波课后习题答案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熊诗波课后习题答案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

-第三版 -

熊诗波等著

绪论

0-1 叙述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基本内容。解答:教材P4~5,二、法定计量单位。

0-2 如何保证量值的准确和一致?解答:(参考教材P4~6,二、法定计量单位~五、量值的传递和计量器具检定)

1、对计量单位做出严格的定义;

2、有保存、复现和传递单位的一整套制度和设备;

3、必须保存有基准计量器具,包括国家基准、副基准、工作基准等。

3、必须按检定规程对计量器具实施检定或校准,将国家级准所复现的计量单位量值经过各级计算标准传递到工作计量器具。

0-3 何谓测量误差?通常测量误差是如何分类表示的?

解答:(教材P8~10,八、测量误差)

0-4 请将下列诸测量结果中的绝对误差改写为相对误差。

① 1.0182544V ±8 N

②(25.04894 000003)g

③(5.482 ±026)g/cm2

解答:

-6 6

①7.8 10-6/1.0182544 7.6601682/10 6

②0.00003/25.04894 1.197655/106

③0.026/5.482 4.74%

0-5 何谓测量不确定度?国际计量局于1980 年提出的建议《实验不确定度的规定建议书INC-1(1980) 》的要点是什么?

解答:

(1) 测量不确定度是表征被测量值的真值在所处量值范围的一个估计,亦即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

测量值不能肯定的程度。

(2) 要点:见教材P11。

0-6 为什么选用电表时,不但要考虑它的准确度,而且要考虑它的量程?为什么是用电表时应尽可能地在电表量程上限的三分之二以上使用?用量程为150V 的0.5 级电压表和量程为30V 的1.5 级电压表分别测量25V 电压,请问哪一个测量准确度高?

解答:

(1) 因为多数的电工仪表、热工仪表和部分无线电测量仪器是按引用误差分级的(例如,精度等级为

0.2 级的电表,其引用误差为0.2%),而引用误差=绝对误差/引用值

其中的引用值一般是仪表的满度值(或量程),所以用电表测量的结果的绝对误差大小与量程有关。量程越大,引起的绝对误差越大,所以在选用电表时,不但要考虑它的准确度,而且要考虑它的量程。

(2) 从(1)中可知,电表测量所带来的绝对误差=精度等级X量程/100,即电表所带来的绝对误差是一定的,这样,当被测量值越大,测量结果的相对误差就越小,测量准确度就越高,所以用电表时应尽可能地在电

表量程上限的三分之二以上使用。

(3)

150V 的0.5级电压表所带来的绝对误差 =0.5 X 50/100=0.75V ; 30V

的1.5级电压表所带来的绝对误

差=1.5 >30/100=0.45V 。所以30V 的1.5级电压表测量精度高。

0-7如何表达测量结果?对某量进行 8次测量,测得值分别为:802.40, 802.50, 802.38, 802.48, 802.42 ,

802.46 , 802.45, 802.43。求其测量结果。

解答:

(1)测量结果=样本平均值坏确定度

或 x x g x

8

X i

⑵ X 口 802.44

8

8

(X i x)2 …1 8 1

0.040356

测量结果=802.44+0.014268

用米尺逐段丈量一段 10m 的距离,设丈量1m 距离的标准差为0.2mm 。如何表示此项间接测量的 函数式?求测此10m

距离的标准差。

10

解答:(1) L L i

i 1

2

10

L

2

L 0.6mm i 1

L i L

0-9直圆柱体的直径及高的相对标准差均为

0.5%,求其体积的相对标准差为多少?

n d 2h

2

2

C S

2V w v d

4(0.5%)2 (0.5%)2 1.1%

解答:设直径的平均值为 d ,高的平均值为

h ,体积的平均值为V ,则

s

、n

?X

S

0.014268 8

所以

0-8 ⑵O L

2 2

V 2 V 2

d C d

h O h

jdh 2

2

2

C d

n 2

4

2

2

O h

2

°h h

arcta 门丑

C

nR

0, 2, 4, 6,L

没有偶次谐波。其频谱图如下图所示。

第一章信号的分类与描述

对比。 1-1求周期方波(见图1-4)的傅里叶级数(复指数函数形式) ,划出|c n |- 3和g- 3图,并与表1-1

在一个周期的表达式为 A ( T ° t 0) 2 A (0 t 巴)

2 积分区间取(-T/2 , T/2) 解答: x(t) e x(

L -2%-2T o 2

Ae jn ot dt+丄

^Ae jnot dt T o 0

=j ——(cosn -1) n 所以复指数函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为 (n=0, 1, 2, 3, L ) x(t)

c n e jn 0t j A

n

1 (1 cosn

n

)e jn

o

t

n=0, 1, 2, 3, L 。

C nI

c

nR

A “

(1 cosn ) n 0

(n=0, 1, 2, 3,

C

n

2 2

\ c nR

C ni

A

(1 n

cosn )

I2A 0

1, 3, o, 2, 4, 6, L

1, 3, 5,L

1, 3, 5,L

|C n|

2A/ n2A/ n

2A/3 n

2A/5n

-5 o0 -3 o0 O

幅频图

1-2求正弦信号x(t) x0 sin

2A/3 n2A/5 n

n2

1……F"00 3o0 5 o0

-5 o0 -3 o0-O0

-n2

<■

相频图

3 o0 5 o0 o

周期方波复指数函数形式频谱图

O t的绝对均值曲和均方根值X rms

解答」T T 1 T

x(t)dt〒0 x0 sin o tdt

T

2 sin o tdt

T 0

2x

2x

0 cos

T o

o t 4X o 2x0

x rms f J x2sin2wtdt T1 COs2wt dt

1-3求指数函数x(t)Ae at (a 0,t 0)的频

谱。

解答:

X(f) x(t)e j2ft dt at

Ae e

0 j2 ft dt

e (a j2 f)t

A (a j2 f)

A

a j2 f

A(a 孑(2 f)2

j2 f)

X(f)

.a2(2 f)2

(f)

Im X( f)

arcta n

ReX( f)

2

arcta n —

a

单边指数衰减信号频谱图

1-4求符号函数(见图1-25a)和单位阶跃函数(见图1-25b)的频谱。

2

a )符号函数

u(t)

图1-25题1-4图

b )阶跃函数

a )符号函数的频谱

x(t) sg n(t)

t=0处可不予定义, 该信号不满足绝对可积条件,不能直接求解,但傅里叶变换存在。

可以借助于双边指数衰减信号与符号函数相乘,这样便满足傅里叶变换的条件。先求此乘积信号 的频谱,然后取极限得出符号函数 或规定

sgn (0)=0。 x (t )的频谱。

X 1(t)

为⑴

e at sgn(t) at e at

e x(t) sgn(t) limx^t) a 0 X 1(

f)

xdt)e j2 ft

dt at e e j2 ft dt at e e j2 ft dt . 4 f j 2 2 a 2 (2 f)2 X(f) sgn (t) lim 0X 1(f)

a 0

X(f) 1

f 1

(f)

b)阶跃函数频谱

1 t

u(t) 0 t

在跳变点t=0处函数值未定义,或规定阶跃

信号不满足绝对可积条件,叶变换,可采用如下方

法求解。

解法1:利用符号函数

1

sg n(t)

2

u(0)=1/2

但却存在傅里叶变换。由于不满足绝对可积条件,不能直接求其傅里

1

u(t) 2

U(f) F

1

u(t) F 2

1 1 1 1

2F sgnQ 2 (f) 2 j—

1 1

2 (f) j —

U(f) 2J 2(f)

这是因为u(t)含有直流分量,在预料结果表明,单位阶跃信号u(t)的频谱在f=0处存在一个冲激分量,

之中。同时,由于u(t)不是纯直流信号,在t=0处有跳变,因此在频谱中还包含其它频率分量。

解法2:利用冲激函数

t

u(t) ( )d

根据傅里叶变换的积分特性

t

U(f) F ( )d 击(f)

1 1

2 (0) (f) 1

1- 5求被截断的余弦函数COS w o t (见图1-26)的傅里叶变换。

at

1-6求指数衰减信号x(t) e sin w°t的频谱

解答: 指数衰减信号

x(t)

cos w0t |t T

解:x(t) w(t)cos(2 f o t)

w(t)为矩形脉冲信号

W( f) 2T sinc(2 Tf)

1 j

2 f o t j2 f o t cos(2 f o t) — e e

2

所以x(t) -w(t)e j2 fot -w(t)e j2 fot

2 2

根据频移特性和叠加性得:

1 1

X(f) -W(f f o) W(f f o)

2 2

Tsi nc[2 T( f f o)] T si nc[2 T(f f o )]

w(t)

1

-- -----------------------------

-T0T t

图1-26被截断的余弦函数

可见被截断余弦函数的频谱等于将矩形脉冲的频谱一分为二,各向左右移动半。也说明,

单一频率的简谐信号由于截断导致频谱变得无限宽。

f o,同时谱线高度减小一

被截断的余弦函数频谱

1 . sin( 0t)珂ej0t0t

1

所以x(t) eat-e0

t

t

单边指数衰减信号X i(t) at(a 0,t 0)的频谱密度函数为

X i(f) x(t)1e j t dt e at e j t dt

根据频移特性和叠加性得:

X i(

0)

1

2j

a j( 0)

2 2

a ( 0)

a j( 0)

2 2

a ( 0)

2a

222

1-7设有一时间函数f(t)及其频谱如图1-27所示。现乘以余弦型振荡COS w0t( 5 w m)。在这个关系中,函数f(t)叫做调制信号,余弦振荡cos 50t叫做载波。试求调幅信号 f (t) COS w0t的傅里叶变换,示意画出调幅信号及其频谱。又问:若m时将会出现什么情况?

图1-27题1-7图

解:x(t) f(t)cos( o t)

F( ) F[f(t)]

cos( 0t) 1 e j ot e j ot

2

所以x(t) - f(t)e j ot - f (t)e j ot

2 2

根据频移特性和叠加性得:

1 1

X(f) -F( o) -F( o)

2 2

可见调幅信号的频谱等于将调制信号的频谱一分为二,各向左右移动载频coo,同时谱线高度减小一半。若3o将发生混叠。

(3)在一个周期内

T xo A t1A t2 2 A t

P[x x(t) x A x] |im

T o

p(x) lim P[x

A o

x(t) x A x]

A x

2 A t

T o

lim —A

A o T o A x

2 dt

T o dx

1

1-8求正弦信号x(t) x o sin( o t⑥的均值&、均方值此和概率密度函数p(x)。解答:

(1) &⑵£T

im?

T

o

x(t)dt

T o

To ,

o x o sin( o t ?)dt 0,式中T o

T

im f

T x2(t)dt

T o

4 2 2

o x sin (wt ?dt

2

X。

T O

2

T

o 1 cos2

(3t ? | x o

dt

o 2

第二章测试装置的基本特性

2-

1进行某动态压力测量时,所采用的压电式力传感器的灵敏度为

90.9nC/MPa ,将它与增益为

0.005V/nC 的电荷放大器相连,而电荷放大器的输出接到一台笔式记录仪上,记录仪的灵敏度为

20mm/V 。

试计算这个测量系统的总灵敏度。当压力变化为

3.5MPa 时,记录笔在记录纸上的偏移量是多少?

解:若不考虑负载效应,则各装置串联后总的灵敏度等于各装置灵敏度相乘,即

S=90.9(nC/MPa) 0.005(V/nC) 20(mm/V)=9.09mm/MPa 。

偏移量:y=S 3.5=9.09 3.5=31.815mm 。

2-2用一个时间常数为 0.35s 的一阶装置去测量周期分别为

1s 、2s 和5s 的正弦信号,问稳态响应幅值

误差将是多少?

解:设一阶系统H(s)

态响应。

H ( )

, A( )

( ) arctan(0.005 )

1

jO.。05 J 1 (0.005 )2

该装置是一线性定常系统,设稳态响应为 y(t),根据线性定常系统的频率保持性、比例性和叠加性得

y(t)=y 01cos(10t+ 1)+y 02COS (100t-45 + 2)

所以稳态响应为 y(t) 0.499cos(10t 2.86 ) 0.179cos(100t 71.57 )

2-4气象气球携带一种时间常数为 15s 的一阶温度计,以5m/s 的上升速度通过大气层。 设温度按每升

高30m 下降0.15C 的规律而变化,气球将温度和高度的数据用无线电送回地面。在 3000m 处所记录的温

度为-I C 。试问实际出现-I C 的真实高度是多少?

1

解:该温度计为一阶系统,其传递函数设为

H(s)

。温度随高度线性变化,对温度计来说相

15s 1

当于输入了一个斜坡信号,

而这样的一阶系统对斜坡信号的稳态响应滞后时间为时间常数

=15s ,如果不计

无线电波传送时间,则温度计的输出实际上是

15s 以前的温度,所以实际出现 -I C 的真实高度是

A( ) H(

,T 是输入的正弦信号的周期

1心)2

稳态响应相对幅值误差

1 100%,将已知周期代入得

58.6% T 1s 32.7% T 2s 8.5% T 5s

2-3求周期信号 X

(t)=

(

45 )通过传递函数为 H(s)=1/(0.005s+1)的装置后得到的稳

解: 其中y 01 E

.而00R

0.5 0.499, 1 (10) arcta n(0.005 10) 2.86

y °2 A(100)X °2

1

1 (0.005 100)2

0.2 0.179, (100) arcta n(0.005 100) 26.57

H z =H-V =3000-5 15=2925m

2-5想用一个一阶系统做 100Hz 正弦信号的测量,如要求限制振幅误差在

5%以内,那么时间常数应

取多少?若用该系统测量

50Hz 正弦信号,问此时的振幅误差和相角差是多少?

解:设该一阶系统的频响函数为

1

1一 ,是时间常数

1 j

1 ()2

+ 0.01j )(1577536 + 1760j - 2)的系统对正弦输入 x(t)=10si n( 62.81)

H( 则 A(

稳态响应相对幅值误差

A ) 1 100%

1

100%

(2 f)2

令 w 5%, f=100Hz ,解得

如果f=50Hz ,则

< 523 s 。

相对幅值误差:

1 --- -------------- 100% 1

1 (

2 f)2

F

100% 1.3%

,1 (2

523 10 6 50)2

相角差:()

arctan(2 f)

arctan(2

523 6

10

50)

9.33

2-6试说明二阶装置阻尼比

多采用0.6~0.8的原因。

解答:从不失真条件出发分析。 在0.707左右时,幅频特性近似常数的频率范围最宽,而相频特性曲

线最接近直线。

2-7将信号cos t 输入一个传递函数为 H(s)=1/( s+1)的一阶装置后,试求其包括瞬态过程在内的输出

y(t)的表达式。

s 解答:令 x(t)=cos t ,则 X (s)

二一

s

s

~2

2

s

Y(s) H(s)X(s)

利用部分分式法可得到

1

Y(s)

2 1 ( )2

利用逆拉普拉斯变换得到

1

y(t) L [Y(s)]

1 2e

1 () 1 1

1

2

e

() e j t e

2[1 cos t sin 1 (

)2cos(

2,所以

2(1

e j t

2(1 j ) j (e j 七 e

()2]

1

e jt 2(1 j )

t )

e t/

arctan ) e t/

2-8求频率响应函数为 3155072 / (1 的稳

态响应的均值显示。

解:该系统可以看成是一个一阶线性定常系统和一个二阶线性定常系统的串联,串联后仍然为线性定常系统。根据线性定常系统的频率保持性可知,当输入为正弦信号时,其稳态响应仍然为同频率的正弦信

因为两者串联无负载效应,所以

总静态灵敏度K = K1 K2 = 3 41 = 123

2-10设某力传感器可作为二阶振荡系统处理。已知传感器的固有频率为

将f n = 800Hz,= 0.14,f = 400Hz,代入上面的式子得到

A(400) 1.31,(400) - 10.57

如果=0.7,贝U A(400) 0.975,(400) -43.03

2- 11对一个可视为二阶系统的装置输入一单位阶跃函数后,测得其响应的第一个超调量峰值为 1.5,振荡周期为6.28s。设已知该装置的静态增益为3,求该装置的传递函数和该装置在无阻尼固有频率处的频率响应。

0.215

因为d = 6.28s,所以

d = 2 / d = 1rad/s

d

n

.1 0.21521.024rad/s

号,而正弦信号的平均值为0,所以稳态响应的均值显示为0。

2-9试求传递函数分别为敏

度(不考虑负载效应)。

1.5/(3.5s + 0.5)和41 n2/(s2+ 1.4 n S + n2)的两环节串联后组成的系统的总灵

解:

H i(s)

1.5

3.5s 0.5

3

7s 1

K

一」,即静态灵敏度K I=3

7s 1

H2(s)

41 2

n

K2

s21.4 n s s21.4 n s

即静态灵敏度K2=41

800Hz,阻尼比=0.14,问使

用该传感器作频率为400Hz的正弦力测试时, 其幅值比A()和相角差()各为多少?若该装置的阻尼比改为=0.7,问A()和()又将如何变化?

解:设H()

2

n

s2 2 n S

A() arcta n A(f) (f) arcta n

解:

ln(M /Kx0) ln( 1.5/3)

2

3

所以H (s) n

T 2

s 2 n S n

H(

A(

3.15

0.44s 1.05

n时, A( n)

3 n2

2j2 n arcta

n

(n) 90

3.15

1.05 2j0.44 0.44 —

n

0.44—

n

6.82

2

第三章常用传感器与敏感元件

3- 1在机械式传感器中,影响线性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可举例说明。

解答:主要因素是弹性敏感元件的蠕变、弹性后效等。

3-2试举出你所熟悉的五种机械式传感器,并说明它们的变换原理。

解答:气压表、弹簧秤、双金属片温度传感器、液体温度传感器、毛发湿度计等。

3-3电阻丝应变片与半导体应变片在工作原理上有何区别?各有何优缺点?应如何针对具体情况来选用?解答:电阻丝应变片主要利用形变效应,而半导体应变片主要利用压阻效应。

电阻丝应变片主要优点是性能稳定,现行较好;主要缺点是灵敏度低,横向效应大。

半导体应变片主要优点是灵敏度高、机械滞后小、横向效应小;主要缺点是温度稳定性差、灵敏度离散度大、非线性大。

选用时要根据测量精度要求、现场条件、灵敏度要求等来选择。

3-4有一电阻应变片(见图3-84),其灵敏度S g= 2, R= 120。设工作时其应变为1000 ,问R=?设将此应变片接成如图所示的电路,试求:1)无应变时电流表示值;2)有应变时电流表示值;3)电流表指

示值相对变化量;4)试分析这个变量能否从表中读出?

解:根据应变效应表达式R/R=S g得

R=S g R=2 1000 10-6120=0.24

1)l1=1.5/R=1.5/120=0.0125A=12.5mA

2)l2=1.5/(R+ R)=1.5心20+0.24) 0.012475A=12.475mA

3)=(l2-|1)/|1 100%=0.2%

4 )电流变化量太小,很难从电流表中读出。如果采用高灵敏度小量程的微安表,则量程不够,无法测量12.5mA的电流;如果采用毫安表,无法分辨0.025mA的电流变化。一般需要电桥来测量,将无应变

时的灵位电流平衡掉,只取有应变时的微小输出量,并可根据需要采用放大器放大。

3-5电感传感器(自感型)的灵敏度与哪些因素有关?要提高灵敏度可采取哪些措施?采取这些措施会带来什么样后果?

解答:以气隙变化式为例进行分析。

dL S d N20A0 2 2

又因为线圈阻抗Z= L,所以灵敏度又可写成

S dZ d

2

N 0 A0

2 2

由上式可见,灵敏度与磁路横截面积A。、线圈匝数N、电源角频率、铁芯磁导率0,气隙等有关。如果加大磁路横截面积

A o、线圈匝数N、电源角频率、铁芯磁导率0,减小气隙,都可提高灵敏度。

1.5V

加大磁路横截面积 A 。、线圈匝数N 会增大传感器尺寸,重量增加,并影响到动态特性;减小气隙 增大非线性。

3- 6电容式、电感式、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的测量电路有何异同?举例说明。 解答:电容式传感器的测量电路

运算放大器电路 二极管T 型网络 差动脉宽调制电路 极化电路等

自感型变磁阻式电感传感器的测量电路:

谐振式调幅电路

惠斯登电桥

调幅电路 出*出咗变压器电桥

电桥电路

紧耦合电感臂电桥

带相敏检波的电桥等

调频电路 调相电路等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的测量电路:电桥电路(直流电桥和交流电桥)

相同点:都可使用电桥电路, 都可输出调幅波。 电容、电感式传感器都可使用调幅电路、

调频电路等。

不同点: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可以使用直流电桥电路,而电容式、电感式则不能。另外电容式、电感式 传感器测量电路种类繁多。

3-7 一个电容测微仪,其传感器的圆形极板半径

r = 4mm ,工作初始间隙 =0.3m m ,问:1) 工作时,如果

传感器与工件的间隙变化量

=1m 时,电容变化量是多少? 2)如果测量电路的灵敏度 S i =l00mV/pF ,

读数仪表的灵敏度 S 2=5格/mV ,在 =1 m 时,读数仪表的指示值变化多少格? 解:1)

(0.3 10 3)2

4.94 10 15F 4.94 103pF

2) B=S 1S 2 C=100 5 ( 4.94 10-3) 2.47 格 答:

3-8把一个变阻器式传感器按图

3-85接线。它的输人量是什么?输出量是什么?在什么样条件下它的输出

量与输人量之间有较好的线性关系?

调幅电路

谐振式调幅电路 电桥电路 调频电路

直放式 外差式

x

?

R x

解答:输入量是电刷相对电阻元件的位移 X ,输出量为电刷到端点电阻 R x 。如果接入分压式测量电路,则

输出量可以认为是电压 U o 。

x

R x

R p Kx x ,输出电阻与输入位移成线性关系。 X p

x

U e x 。所以要求后续测量仪表的输入阻抗 R L 要远

X p

大于变阻器式传感器的电阻

R p ,只有这样才能使输出电压和输入位移有较好的线性关系。

3-9试按接触式与非接触式区分传感器,列出它们的名称、变换原理,用在何处? 解答:接触式:变阻器式、电阻应变式、电感式(涡

流式除外)

、电容式、磁电式、压电式、热电式、广

线式、热敏电阻、气敏、湿敏等传感器。

非接触式:涡电流式、光电式、热释电式、霍尔式、固态图像传感器等。 可以实现非接触测量的是:电容式、光纤式等传感器。

3- 10欲测量液体压力,拟采用电容式、电感式、电阻应变式和压电式传感器,请绘出可行方案原理图,并 作比较。 3-

11 一压电式压力传感器的灵敏度 S=90pC/MPa ,把它和一台灵敏度调到

0.005V/pC 的电荷放大器连接,

放大器的输出又接到一灵敏度已调到 20mm/V 的光线示波器上记录,试绘出这个测试系统的框图,并计算

其总的灵敏度。 解:框图如下

各装置串联,如果忽略负载效应,则总灵敏度

S 等于各装置灵敏度相乘,即

S= X P=90 0.005 20=9mm/MPa 。

3-12光电传感器包含哪儿种类型?各有何特点?用光电式传感器可以测量哪些物理量?

解答:包括利用外光电效应工作的光电传感器、利用内光电效应工作的光电传感器、利用光生伏特效应工 作的光电传感器三种。

外光电效应(亦称光电子发射效应) 一光线照射物体,使物体的电子逸出表面的现象,包括光电管和

光电倍增管。

U o ——> o R L

U o

U

e

X P R P x -P (1 -) x R_

X p

x U e X p g(1 R L X p

,输出电压与输入位移成非线性关系。

由上式可见,只有当 R P /R L

0时,才有U o

内光电效应(亦称光导效应)一物体受到光线照射时,物体的电子吸收光能是其导电性增加,电阻率下降的现象,有光敏电阻和由其制成的光导管。

光生伏特效应一光线使物体产生一定方向的电动势。

如遥控器,自动门(热释电红外探测器),光电鼠标器,照相机自动测光计,光度计,光电耦合器,

光电开关(计数、位置、行程开关等),浊度检测,火灾报警,光电阅读器(如纸带阅读机、条形码读出

器、考卷自动评阅机等),光纤通信,光纤传感,CCD,色差,颜色标记,防盗报警,电视机中亮度自动

调节,路灯、航标灯控制,光控灯座,音乐石英钟控制(晚上不奏乐),红外遥感、干手器、冲水机等。

在CCD图象传感器、红外成像仪、光纤传感器、激光传感器等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3-13何谓霍尔效应?其物理本质是什么?用霍尔元件可测哪些物理量?请举出三个例子说明。

解答:

霍尔(Hall )效应:金属或半导体薄片置于磁场中,当有电流流过薄片时,则在垂直于电流和磁场方向的两侧面上将产生电位差,这种现象称为霍尔效应,产生的电位差称为霍尔电势。

霍尔效应产生的机理(物理本质):在磁场中运动的电荷受到磁场力F L(称为洛仑兹力)作用,而向

垂直于磁场和运动方向的方向移动,在两侧面产生正、负电荷积累。

应用举例:电流的测量,位移测量,磁感应强度测量,力测量;计数装置,转速测量(如计程表等)

流量测量,位置检测与控制,电子点火器,制做霍尔电机一无刷电机等。

3-14试说明压电式加速度计、超声换能器、声发射传感器之间的异同点。解答:相同点:都是利用材料的压电效应(正压电效应或逆压电效应)。

不同点:压电式加速度计利用正压电效应,通过惯性质量快将振动加速度转换成力作用于压电元件,产生电荷。

超声波换能器用于电能和机械能的相互转换。利用正、逆压电效应。利用逆压电效应可用于清洗、焊

声发射传感器是基于晶体组件的压电效应,将声发射波所引起的被检件表面振动转换成电压信号的换能设备,所有又常被人们称为声发射换能器或者声发射探头。

材料结构受外力或内力作用产生位错-滑移-微裂纹形成-裂纹扩展-断裂,以弹性波的形式释放出应变能

的现象称为声发射。

声发射传感器不同于加速度传感器,它受应力波作用时靠压电晶片自身的谐振变形把被检试件表面振动物理量转化为电量输出。3-15有一批涡轮机叶片,需要检测是否有裂纹,请举出两种以上方法,并阐明所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涡电流传感器,红外辐射温度测量,声发射传感器(压电式)等。

3-16说明用光纤传感器测量压力和位移的工作原理,指出其不同点。

解答:

微弯测压力原理:力微弯板光纤变形光纤传递的光强变化。

微弯测位移原理:位移微弯板光纤变形光纤传递的光强变化。

不同点:压力需要弹性敏感元件转换成位移。

3-17说明红外遥感器的检测原理。为什么在空间技术中有广泛应用?举出实例说明。

解答:红外遥感就是远距离检测被测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空间技术中利用飞船、航天飞机、卫星等携带的红外遥感仪器可以实现很多对地、对空观测任务。如观测星系,利用卫星遥测技术研究地壳断层分布、探

讨地震前兆,卫星海洋观测等。

3-18试说明固态图像传感器(CCD器件)的成像原理,怎样实现光信息的转换、存储和传输过程,在工程测试中有何应用?

CCD固态图像传感器的成像原理:MOS光敏元件或光敏二极管等将光信息转换成电荷存储在CCD的MOS电容中,然后再控制信号的控制下将MOS电容中的光生电荷转移出来。

应用:如冶金部门中各种管、线、带材轧制过程中的尺寸测量,光纤及纤维制造中的丝径测量,产品

分类,产品表面质量评定,文字与图象识别,传真,空间遥感,光谱测量等。

3-19在轧钢过程中,需监测薄板的厚度,宜采用那种传感器?说明其原理。解答:差动变压器、涡电流式、光电式,射线式传感器等。

3- 20 试说明激光测长、激光测振的测量原理。解答:利用激光干涉测量技术。

3-21 选用传感器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试举一例说明。

解答:灵敏度、响应特性、线性范围、可靠性、精确度、测量方法、体积、重量、价格等各方面综合考虑。

2 2

R u o u e S g (t)u e S g (Acos10t

R

1

S g EA sin(10 10000)t sin(10

1

B cos100t)E si n100001 10000)t

S g EB — s in (100 10000)t sin (100 10000)t g 2 S g EA S g EB — sin 10010t sin9990t — sin 10100t sin 9900t

第四章 信号的调理与记录

4-

1以阻值R=120、灵敏度S g =2的电阻丝应变片与阻值为 120的固定电阻组成电桥,供桥电压为

3V ,

并假定负载电阻为无穷大,当应变片的应变为 2和2000时,分别求出单臂、双臂电桥的输出电压,并

比较两种情况下的灵敏度。

解:这是一个等臂电桥,可以利用等比电桥和差特性表达式求解。

U o

( R 4R

R 2

R 3 RJU e

=2 时:

1 R U e

1

单臂输出电压:

U o S g U e

2 2 10 6

3

3 10 6V 3N

4 R

4

双臂输出电压:

U o

1 R U e S g

U e 1 2 2 10 6

3

6 10 6V 6 M V

2 R

2

=2000 时:

单臂输出电压: U o

1 R U e S g U e

1 2 2000 10 6 3 3 10 3V 3mV

4 R

4

双臂输出电压:

U o

1 R U e S g

U e 1 2 2000 10 6 3 6 10 3V 6mV

2 R

2

双臂电桥较单臂电桥灵敏 攵度

:提高 1倍 。

4-2有人在使用电阻应变仪时,发现灵敏度不够,于是试图在工作电桥上增加电阻应变片数以提高灵敏度。 试问,在下列情况下,是否可提高灵敏度?说明为什么?

1 )半桥双臂各串联一片;

2 )半桥双臂各并联一片。

U

R 解答:电桥的电压灵敏度为 S —,即电桥的输出电压 U 。 S

和电阻的相对变化成正比。由此

R/R

R

可知:

1) 半桥双臂各串联一片,虽然桥臂上的电阻变化增加

1倍,但桥臂总电阻也增加 1倍,其电阻的相

对变化没有增加,所以输出电压没有增加,故此法不能提高灵敏度;

2) 半桥双臂各并联一片,桥臂上的等效电阻变化和等效总电阻都降低了一半,电阻的相对变化也没 有增加,故此法也不能提高

灵敏度。

4-3为什么在动态应变仪上除了设有电阻平衡旋钮外,还设有电容平衡旋钮

解答:动态电阻应变仪采用高频交流电给电桥供电,电桥工作在交流状态,电桥的平衡条件为

Z 1Z 3=Z 2Z 4 |Z 1||Z 3| = |Z 2|Z 4|, 1 3= 2 4

由于导线分布、各种寄生电容、电感等的存在,光有电阻平衡是不能实现阻抗模和阻抗角同时达到平 衡,只有使用电阻、电容两套平衡装置反复调节才能实现电桥阻抗模和阻抗角同时达到平衡。

4-4用电阻应变片接成全桥,测量某一构件的应变,已知其变化规律为

(t )=Acos10t+Bcos100t

如果电桥激励电压 u o =Esin10000t ,试求此电桥的输出信号频谱。 解:接成等臂全桥,设应变片的灵敏度为 S g ,根据等臂电桥加减特性得到

近代史纲要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作业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彻底放弃抵抗外国侵略者的事件是() A .《南京条约》的签订 B .《天津条约》的签订 C .《北京条约》的签订 D .《辛丑条约》的签订 2 .清末“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在于() A .仿效欧美政体 B .发展资本主义 C .延续反动统治 D .缓和阶级矛盾 3.1903年6月,()在上海《苏报》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批驳康有为所谓“中国之可立宪,不可革命”的谬论 A.陈天华 B.邹容 C.章炳麟 D.梁启超 4.1903年邹容写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宣传革命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的着作 A.《猛回头》 B.《警世钟》 C.《革命军》 D.《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5.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是( ) A.强学会 B.兴中会 C.同盟会 D.国民党 6. 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主张是(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7.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 A.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C.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8.武昌起义前同盟会领导的影响最大的武装起义是( )

A.浙皖起义 B.萍浏醴起义 C.镇南关起义 D.黄花岗起义 9.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 A.《钦定宪法大纲》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试训政纲领》 10.南京临时政府中占领导和主体地位的派别是() A .资产阶级维新派 B .资产阶级保皇派 C .资产阶级立宪派 D .资产阶级革命派 11. 辛亥革命取得的最大成就是() A.推翻了封建帝制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 D.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势力 12.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的时间是()。 A、1911年10月10日 B、1912年1月1日 C、1912年2月12日 D、1912年4月1日 13.中国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指()。 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14.1915年,()在云南率先举起反袁护国的旗帜,发动护国战争 A.黄兴 B.段祺瑞 C.蔡锷 D.孙中山 15.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展护国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 ) A.袁世凯指使刺杀宋教仁 B.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C.袁世凯解散国会 D.袁世凯复辟帝制 16.袁世凯为复辟帝制不惜出卖主权,与日本签订了卖国的() A.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 B.承认外蒙自治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第七章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一、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答:⑴经过人民解放军一年的作战,战争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由于战线延长,国民党大部分兵力用于守备,战略性的机动兵力大为减少,而且士气低落。为了彻底粉碎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迫使国民党处于被动地位。 ⑵土地制度改革的实施。中国最主要的人民群众——农民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自身利益的坚决维护者,自觉地在党的周围团结起来,为国民政府的崩溃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⑶国民党政府由于他的专制独裁统治和官员们的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抗战后期已经严重丧失人心。 ⑷国民党政府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为了筹措内战经费,国民党政府对人民征收苛重捐税,无限制发行纸币,将全国各阶层人民置于饥饿和死亡的界线上,因而迫使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起来和国民政府斗争。 ⑸学生运动的高涨,不可避免地促进了整个人民运动的高涨。 二、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答: 1. 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 ⑴中国各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各民主党派形成时的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他们所联系和代表的不是单一阶级,而是这些阶级、阶层的人们在反帝爱国和争取民主的共同要求基础上的联合,是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在它们的成员和领导骨干中,还有一定数量的革命知识分子和少数共产党人。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是一支重要的力量。 ⑵抗战胜利后,民主党派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比较活跃。尽管各自的纲领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反对卖国,主张民主、反对独裁。这与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政纲基本上是一致的。在战后进行国共谈判和召开政协会议时,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主要是同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奔走呼号的。它们为政协会议的成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还为维护政协协议进行过不懈的努力。它们还积极参加和支持国民党统治区的爱国民主运动,在第二条战线的斗争中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⑶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采取了积极的争取和团结的政策。同中国共产党合作奋斗,并在实践中不断进步,是各民主党派在这个时期表现的主要方面。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对于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的形成: ⑴1948年4月30号,中共中央在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口号中提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并得到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章伯钧等提出,政治协商会议即等于临时人民代表会议,即可产生临时中央政府。 ⑵1949年1月22号,民主党派领导人和著名无党派人士联合发表《对时局的意见》,表明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自愿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决心走人民革命的道路,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

近代史课后题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综述 1、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为外国资本主义打开了入侵中国的大门,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战前,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战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关税、司法等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受到外国侵略者的干涉和控制,清王朝从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的国家。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封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另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又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转变为半封建的社会。 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战后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另一个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富裕成为落在中国人民肩上的双重历史任务。因此,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但必须认识到,两大矛盾发展是不平衡的。当列强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其他矛盾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而当列强改变侵华手段与方式,使用经济、政治而非军事的手段和以间接的“以华制华”而非直接的殖民统治的方式时,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最突出。当国内的革命战争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存在形成根本威胁时,则两个主要矛盾重合为一,帝国主义与封建阶级为一方,人民大众为一方,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是这两对基本矛盾互相交织和交替作用的结果。 鸦片战争前得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重大变化,逐渐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指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使本来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中国,沦为表面上独立、实际上受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半封建是指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对中国原有的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经济结构起了很大的解体作用,资本主义在中国有了初步的发展,但同时封建地租剥削与买办资本、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相结合,仍然在社会经济中占据显著的优势。中国由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变成了一定程度资本主义成分的半封建社会。 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是一个特殊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它的主要特征,教材已作了概括,其中第一条、第二条指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统治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并把其作为自己的统治基础,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政治特征;第三、四条指明封建经济已经解体但仍占统治地位;第五条、第六条说明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广大人民极端贫困和毫无政治权利,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特征。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近代中国的时代特点以及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人民始终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在两大历史任务中,首先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反对外国列强的侵略的侵略,摆脱封建专制的统治。这个历史任务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既是反帝的民族革命,又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要改变民族压迫和人民受剥削的状况,必须首先进行民族和民主革命,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解决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问题,才能为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前提与基础,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开辟道路,才能使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成为可能。 历史表明,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答: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这次起义历史14年,转战18省,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在太平天国影响下,各地各种人们反清斗争风起云涌,这些斗争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第二,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把千百年来,农民对土地的渴望在《天朝田亩制度》中较完整地表达了出来。《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反映了太平天国某些领导人在后期试图通过向外国学习来寻求出路的一种努力。因此,太平天国起义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第三,太平天国起义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

中国近代史课后习题答案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答: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发生变化,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新的阶级和新的思想。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答:(1)两大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一个是主要矛盾。 (2)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转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一下一些基本特征: ①、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控制了中国的政治 ②、中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压迫奴役中国人民。 ③、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但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阻碍着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 ④、所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存在,但势力很弱。 ⑤、政治势力不统一,各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 ⑥、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答: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解放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生产力发展,阻碍经济技术进步,必须先改变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压迫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了沉重的灾难,它们发动侵列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掠财富;它们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它们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它们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2、近代中国所进行的反侵略斗争具有什么意义? 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中国的仁人志士正是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原因:一是腐朽的社会制度,二是经济制度的落后 教训:落后就要挨打,从根本上说,不推翻腐朽的中国半殖半封社会制度,要想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去进行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不可能的。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大学近代史试题及答案

近代史纲主观题复习 第一专题重点 一正确认识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对中国的影响 1 资本帝国主义势力对中国的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对人民的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发动军事侵略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掠夺财富。政治上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经济上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同时进行文化渗透。 2 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使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的中国,封建的中国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 随着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动,不仅旧的阶级发生了变化,还有新的阶级产生出来。 4 积极影响,经济上,企业制度和现代银行金融体系,向中国传播了现代工业技术,铁路的建设使中国现代化具备了现行的物资条件。制度上,西方传来的政治经济模式成为中国人追求的目标。精神上,使先进的中国人产生了忧患意识,刺激出了中国人的民族观念和爱国主义。推动了中国的城市化和原有城市的现代化,促进了现代科技和文化教育事业和进步,中国开始西学东渐的进程使得中国人逐渐形成了现代性的观念 第二专题重点 一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及其这四次运动的阶级局限性1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根基。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同时还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还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太平天国起义是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运动。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洋务运动的意义:具有近代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早期尝试,是中国社会由传统迈向近代的第一步,是具有中国化历史的开端。 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对外国具有依赖性,同时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维新运动的意义: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维新运动的局限性: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 辛亥革命的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地打击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同时给中国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辛亥革命促使会进步、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积极变化。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解放运动的高潮。 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不能充分发动群众和依靠人民群众,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其中,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是根本。 第三专题的重点

近代史课后习题答案

1、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是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第一章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全)详解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p11)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p16)、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p12)? 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 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他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两大历史任务:(p17) 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 相互关系: 前任务为后任务的实现扫清障碍,并创造必要的前提 后任务是前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西方列强的侵略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p18-27) (1)积极作用: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国门,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仅仅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地工具”。 (2)消极作用: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 所以,封闭守旧必然落后,落后必然挨打。只有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中国才能富强。 2 、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第一、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的图谋。p29) 第二、振奋了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p34)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原因:(p31-32) 政治腐败 经济落后 教训: 中国人民必须进行反帝和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下和国际环境中发生发展的?这给中国革命带来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

1.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 2.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

20XX年10月自考中国近代史第五章课后思考题及答案-自学考试

20XX年10月自考中国近代史第五章课后思考题及答 案-自学考试.doc 查看汇总:2021年10月自考中国近代史课 后思考题及答案汇总 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是如何 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取得北伐节节胜利后,国民党占统治地位的右派势力开始“分共”,并通过继续北伐建立起对僵的统治。国民党所实行的是代表地主阶级、买办阶级利益的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体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依然。在严酷镇压共产党人的白色恐怖形势下,中国革命转入低 潮。 但是中国共产党人没有屈服,1927年8月7日召开的紧急会议,决定以武装革命反抗武装的反革命。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相继发动。在城市起义相继失败、农村起义却逐渐迈向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情况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渐探索出以农村工作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的路线,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新道路。 毛泽东不仅在秋收起义的实践中首先把革命战争戟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联系实际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支部的工作中心的思想。早在1928年10月11日,毛泽东就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明确地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同时,他还科学地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北朝鲜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工农武装割剧地

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思想。1930年1月,毛泽东进一步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与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 最重要因素。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坚决的斗争,科学地概括了大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系统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随着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红军的力量在壮大,根据地遍及大江南北。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战争的主要形式。农村革命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其中,毛泽东和朱德领导者的红军第一方面军和中央革命根据地起了最重要的作用于。 2、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 这一时期,党内连续出现“左”倾的错误,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决不是偶然的,有着深刻的政治根源和社会历史根源。 (1)社会原因。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共产党是在小资产阶级包围之中,并且,在党内,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也占着很大的比重。小资产阶级表现为观察问题是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党内出现只重书本知识不注重实际的教条主义,只重感性知识而轻视理论的经验主义。因此,这些思想比较容易反映到党内来,影响党的思想和路线、政策。 (2)主观原因。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

中国近代史纲要题库试题及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题库 说明:为使学生复习方便,期末考试规范,本题库基本以章为单位设定一个代码,其中将上编综述与第一章合并,代码为A,计22题;第二章代码为B,计12题;第三章代码为C,计13题;中编综述与第四章合并,代码为D,计15题;第五章代码为E,计14题;第六章代码为F,计15题;第七章代码为G,计15题;下编综述与第八章合并,代码为H,计18题。第九章、第十章因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内容重叠,故略。总计124 题。 A.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1、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入侵 2、中国封建势力的压迫 A.2、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两个根本性变化 1、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 2、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A.3、在近代,中国没有完全变成殖民地的原因是什么 1.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大国2、中国人民的反抗3、帝国主义列强间争夺中国的矛盾无法协调 A.4、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来源有哪些 1、城市贫民 2、手工业者 3、破产农民 A.5、中国工人阶级的优点有哪些 1、革命性最强 2、组织纪律性强 3、集中、团结 4、与广大农民有天然联系 A.6、中国资产阶级包括哪几部分 1、官僚资产阶级 2、民族资产阶级 A.7、简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的两面性 1、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矛盾、斗争的一面 2、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

义有依赖、妥协的一面 A.8、在近代中国社会的诸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A.9、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任务是什么 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2、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 A.10、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入半殖民地的地位 2、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转变为半封建社会 3、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另一个主要矛盾 A.11、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1、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 2、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A.1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1、鸦片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的社会性质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半殖民地,是指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使中国沦为表面上独立、实际上受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 3、半封建是指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由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变成有一定资本主义成分的半封建社会。 A.1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人民始终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2、在两大历史任务中,首先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才能使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成为可能 3、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互相联系的。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 A.14、近代中国,列强对华军事侵略采取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1、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2、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3、勒索赔款,抢夺财富 A.15、近代中国,列强对华政治控制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1、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2、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扶植、收买代理人 A.16、近代中国,列强对华经济掠夺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1、控制中国通商口岸 2、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3、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4、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A.17、近代中国,列强对华文化渗透主要表现是什么

近代史纲要 上篇综述 习题及答案

上篇综述作业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 A.手工业 B.农业经济 C.工业 D.小农经济 2.19世纪初,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俄国 3.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望厦条约》B.《南京条约》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 4.《南京条约》中割让的中国领土是:() A.香港岛 B.九龙 C.新界 D.台湾 5.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美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 A.《黄埔条约》 B.《虎门条约》 C.《望厦条约》 D.《瑷珲条约》 6.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 A. 第一次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中日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演变为:() A. 封建主义性质的国家 B. 半殖民地半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 C. 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 D. 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国家 8.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起点的事件是() A.英国的鸦片走私 B. 林则徐的虎门禁烟 C.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9.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B.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C.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D.清朝统治和汉族的矛盾 10.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是:() A.商品经济B.封建经济C.半殖民地经济D.资本主义经济 11.近代中国的历史表明,要争取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首先进行:() A.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B.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 反对封建主义压迫的斗争 D. 反对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 12.在近代中国,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前提条件是:() A. 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B. 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C. 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 D. 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13.中国工人阶级最早出现于:() A.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 B.十九世纪六十年代 C.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D.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14.近代中国产生的新的被压迫阶级是:() A农民阶级B工人阶级C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15.中国的资产阶级出现于:() A.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 B.十九世纪六十年代 C.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D.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单项答案1. D 2.B 3. B 4. A 5. C 6. A 7.D 8. C 9. B 10. B 11.B 12. B 13. A 14. B 15. C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题答案 1-5章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题答案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

近代史课后题答案整理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 1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2.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清王朝统治者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文化保守,一方面使清朝统治阶级封闭自守,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盲目进攻;另一方面又使统治者和清军指挥人员在战争面前完全没有应变的能力和心态,不适应于近代战争,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有的甚至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清政府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会危及自身统治,所以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清朝统治集团在对外战争中妥协退让求和投降的一系列做法,已经使他失去在中国存在的理由,不推翻他是不能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 第二,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的英国已经历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的自然经济水平上。经济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的落后,军队指挥员不了解近代军事战术,从而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 经济技术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表明经济技术落后就一定在反侵略战争中失败。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政府不能很好地组织反侵略战争,不能发动和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甚至压制人民群众,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4、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 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

中南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题答案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题答案(一到八章)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2)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2)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2)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2)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2) 2、近代中国所进行的反侵略斗争具有什么意义? (3)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3)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3) 1、《一》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3) 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3) 3、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是什么? (3)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3) 1、资产阶级革命派关于中国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的认识有哪些? (3) 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变? (4) 3、辛亥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4) 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4)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下和国际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国际环境对中国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影响是什么? (4) 2、为什么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5)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能够成 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5)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5)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5) 2、为什么说共产党成立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6)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为什么? (6)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6)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6) 2、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连续出现“左”倾错误? (6) 3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6)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6) 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6)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 3、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7) 4、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其基本经验是什么? (7)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7) 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7) 2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7) 3、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7) 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 (7) 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