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S10(钣金技术)陈柏雄教程Inventor R9

S10(钣金技术)陈柏雄教程Inventor R9

S10(钣金技术)陈柏雄教程Inventor R9
S10(钣金技术)陈柏雄教程Inventor R9

第10章 钣金设计相关技术

目前的功能,总体上说,还没有完全覆盖经典的“钣金”设计需要,现在能处理冲压加工中的冲裁、弯折、卷边,并再此基础上完成展开。目前的功能参见图10-1。

(本章中与InventorR8相同的操作,将沿用老的AVI 文件)

1. 体验钣金功能

为了直接进入和理解钣金功能,借用这个简单的钣金零件进行示例,参见图10-2的零件,要求板厚度0.5mm。

下面体验一下创建这个钣金

模型的过程:

□ 开始新零件,选定Sheet

Metal.IPT 作为模版。

□ 结束草图,在钣金特征工

具面板中点击“样式”,设

置基础参数,参见图10-3;

图10-1 钣金特征功能

图10-3 确认板厚,更改材料

图10-2 钣金零件图

□ 在“折弯”选项卡中更改“过渡类型(T)”和“释压形状(S)”参数,改成图10-4的结果;

□ 在“拐角”选项卡中,将“释压形状(R)”改成“圆角”,参见图10-5;

□ “保存”、“完成”。

□ 编辑草图,创建矩形草图,尺寸50x80mm;

□ 结束草图,在在钣金特征工具面板中点击“平板”,选定草图,创建基础板;

□ 在基础板侧面新建草图,绘制侧板的轮廓,参见图10-6;

□ 结束草图,在在钣金特征工具面板中点击“平板”,选定新草图,方向向内创建侧板;

□ 因为另一个侧板是对称的,按特征造型的习惯,可以“镜像”,但是,Inventor 在钣金中不能

做。只好在另一侧按上边的过程再做一个。注意要引用相关的设计参数,而不是用投影; □ 在基础板的端面新建草图,创建矩

形轮廓。不要在意宽度,只要高度

上与侧板约束为“线重合”即可,

参见图10-7;

图10-5

修改拐角释压形状

图10-6

侧面板草图

图10-7 端部板草图

图10-4 修改“过渡类型(T)”和“释压形状(S)”参数

□ 结束草图,在在钣金特征工具面板中点击“平板”,选定新草图,方向向内创建端板;

□ 在在钣金特征工具面板中点击“拐角接缝”,将弹出图10-8右边的界面,在其中设置“接缝”

栏目的形状和“间隙”尺寸如图;

□ 按下“é边”按钮,如图10-8左边所示,选定端板和侧板的外侧竖直棱边,之后“确定”,结

果参见图10-9,同样处理好另一边;

□ 在在钣金特征工具面板中点击“凸缘”,将弹出图10-10的界面,选定侧板外侧边,做10mm

的折弯;

□ 在新建板的表面作草图,参见图10-11;

□ 在在钣金特征工具面板中点击“切割”,选定草图,“确定”,参见图10-12;

□ 在钣金特征工具面板中点击“展开模式”,得到展开图,参见图

10-13;完成。

图10-8 处理拐角

图10-9 拐角处的处理结果

图10-10 创建两个“凸缘”

图10-11 草图

2. 钣金基础参数设置

在钣金工具面板中,“样式”功能是确定钣金模型的基本参数。这些参数将成为以后设计中的默认值。各个参数的作用如下:

2.1. 关于“图纸”选项卡:

参见图10-14。这里不得不说明一下,其实这里没有“图纸”什么事,界面中所说的“图纸”,实际上就是设计过程中关于钣金的“钣”。

□ 材料(M)、厚度(T):

这是一些常规的概念,应当按实际情况设置。比较遗憾的是,钣厚参数不能直接引用设计变量表的数据,而是要手工键入变量名。

注意:一定要将材料改成设计需要的参数,因为默认的参数是“水”!应当将材料设置好,之后另存为钣金模版。

□ 展开方式(U):

可选“水平线”或“折弯表”方式。

以“水平线”展开是什么?读者可能不明白。这实际上就是“线性展开”,本地化中翻译有误。这是Inventor 默认的展开模式;而“折弯表”则需要用户自己创建并使用一种折弯展开计算中,补偿系数的数据文件进行展开参数的计算。选择“折弯表”作为展开控制后,折弯表中列出的值将决定了每种折弯半径和折弯角度所对应的展开补偿值。

数据描述规则参见:C:\Program Files\Autodesk\Inventor 9\Samples\Bend Tables\Bend

Table 图10-12

切割出孔洞图10-13 展开结果

图10-14

钣材参数设置界面

(mm).TXT 范例文件,其中有详细的解释。

□ 展开方式值(V):

对此,Inventor 自己的解释是不准确的,公式也不对。笔者认为是原文有误。笔者根据实际发生的结果,重新解释如下:其准确含义描述应当是“折弯部展开长度计算系数”。

参见图10-15。

实际上在折弯变形过程中,折弯圆角内侧材料被压缩、外

侧材料被拉伸,而保持原有长度的材料呈圆弧线分布(图中的

虚线)。这个圆弧所在位置是钣的材料力学中性线,这就是用来

计算展开长度的线。它不可能超过钣厚的几何形状的1/2处。

系数K 就是对材料中性线位置的计算系数。

在线性展开方式下,K 决定了计算折弯圆角部分结构(任何

可以得到这种形状的特征),在计算展开长度时的系数。范围是0-1;默认值是0.44。折弯展开长度计算公式如下:

展开结果长度 = 2*PI*(折弯半径 + K *厚度)*(折弯包角/360)

可见,随着K 系数的不同设置,带折

弯的展开长度将有所不同,这种条件下,

模型上所有的相关部分的展开计算,将使

用同一个系数;而在“折弯表”模式下,

可能针对不同的参数使用不同的计算系

数,应当更为精确合理。

根据材料和具体钣金设计规则的不

同,可改变K 系数到合适的值,以便能在展开后得到比较准确的长度。方法是点击

图10-14界面中的“修改列表(M)”按钮。之后再在图10-16的界面中操作。可修改,添加或者删除。

K 系数与材料相关,主要也取决于钣厚度和折弯半径的比值。对于钢材,我国的习惯参数如表10-1。对于Inventor 默认的情况,折弯半径/厚度=1.0,而K=0.44,与我国设计习惯也相当一致。

表10-1 K 系数表 折弯半径/厚度

0.1 0.250.5 1.0 2.0 3.0 4.0

>4.0 K 0.32

0.350.380.42 0.46 0.470.480.5

2.2. 关于 “折弯”选项卡

折弯是钣金件上常用的特征,Inventor 可能的设置参见图10-17。

考虑到设计结果应当符合用户的钣金工艺设备的条件,其中若干参数需先确定,以便在建模过图10-15 折弯示意 图10-16 K 系数修改或添加 图10-17 折弯参数设置界面和折弯实例

程中能够自动处理相关的结构。参数细节参见图10-18。

□ 半径(R):

默认的折弯处过渡圆角的内角半径,默认

是钣厚(图中的R0.5)。应当根据自己的加工

条件设置。也能够在建模之后重新设置。

□ 最小余量(M):

如果折弯部分没有贯穿基础钣的全宽,按照钣金工艺要求,需要创建折弯释压结构。

释压槽与基础钣之间的间距称为“释压余量”(图中的4.5),而“最小余量(M)”参数,是来设置“当前工艺条件下、许用的最小释压余量”,应当按照弯折设备的可能设置。

如果实际余量小于这个参数,说明

折弯设备不可能做出来,Inventor 将释

压槽扩展到基础钣的尽头(如图10-19

右);而在其余的条件下,将正常创建释

压槽(如图10-19左)。

□ 过渡类型(T):

在指定“折弯”的“释压形状(s)”参数为“无”时,过渡指定了折弯在展开状态的过渡类型。但笔者确实不知道在什么设计中,折弯处可能会不做出释压结构,因此也举不出实例。

□ 释压形状(S):

释压槽的底部形状,绝大多数用“圆角”。

□ 释压宽度(W)、释压深度(D):

参考图10-18中的尺寸0.5和1.25。

2.3. 关于“拐角”选项卡

拐角是三个钣金面相交处。默认情况下,Inventor 按照各自的面处理。

实际设计中,应当按照结构需要,要对拐角处重新进行“拐角”特征定义,以达到工艺和结构要求,形成释压结构。参数设置界面参见图10-20。

□ 释压形状(R):

拐角释压槽形状,绝大多数使用“圆角”(参见图10-21),这可以最好地照顾到应力集中的解决

和工艺装备的简化。

图10-19 折弯释压结果实例

图10-18 折弯参数细节

图10-21 圆形释压结构实例

图10-20

拐角释压形状

□ 释压大小(S):

对于圆形拐角释压槽,一般要大于钣厚的4倍。

2.4. 关于“管理(M)”按钮

Inventor 自己的解释是:“将颜色和光源样式与材料格式从一个钣金文档复制到另一个钣金文档”。这当然是错误的。

正确的解释是:“从某现有的文件中,引进钣金样式参数(假如其中包含有钣金样式定义),供当前的钣金模型引用”。

2.5. 钣金模板

创建钣金模型,当然需要处理成展开土,还有其他一些与钣金相关的特殊要求,创建这样的模型,需要以钣金转用的模版开始。可根据自己的专业设计要求,设置好这些参数,应当另存为钣金模板。(参见“钣金模板.IPT”)

3. 基于草图的钣金特征

3.1 平板

(1) 几何定义:

以草图轮廓为基础,按照当前的参数,创建一片平

板。可以作为模型的第一个特征。再次创建,可与已

有板造成连接结构。

(2) 可控参数,参见图10-22:

□ 截面轮廓(P):

选定草图轮廓(不应当将这种轮廓称为“截面”)

□ 偏移(O):

平板厚度的方向选择

(3) 应用提示:

这是最基础的设计造型工具。作为钣金零件,不应当使用带有曲线的轮廓,除非在这条线上没有折弯的可能。

□ 参见图10-23,如果已经创建了基础平板,继续创建的平板可以直接与基础平板生成折弯结构。

参见002.IPT

中的“平板-1”特征。 图10-22 平板特征

从草图创建第二块平板时,可以直接指定折弯的边,并能够自动填补联接结构,完成造型。 □ 也可以在多个草图轮廓基础上创建平板,也就相当于带有冲孔的结构了,参见002.IPT 中的“基

础板”特征和草图。

3.2 异形板

(1) 几何定义:

这是沿着“边”的方向,将矩形条带形原料,按弯折路径草图生长出弯曲的钣金结构的结果,也可以作为模型的第一个特征。

(2) 可控参数,参见图10-24:

□ 截面轮廓(P):

选定弯折路径草图(但是这可绝不是什么“轮廓”)。

□ 边(E):

选定已有特征上的边,作为异型板的拉伸方向(必须是与弯折路径草图所在面相垂直的边,但不必与路径草图相距很近),参见003.IPT。

如果是第一个特征,边的方向将自动处于垂直于草图所在面的方向。

□ 偏移(O):

板厚度的方向选择 □ 〉

〉按钮:

可有各种终止方式:边、宽度、偏移、距离… 参见图

10-25。

边:

按前边选定的、现有特征上的边的长度创建。

宽度:

图10-24

异形板参数设置

图10-25可能的各种终止方式

指定前边所选的边的一个端点为“偏移”基准,并输入“宽度”。参见004.IPT。

偏移:

指定前边所选的边的两个端点为“偏移”基准,并输入两个相对的“偏移量”距离。参见

005.IPT。

距离:

可不在前边选参考边,直接输入拉伸宽度,并指定方向。参见006.IPT。

(3)应用提示:

这是将条带形原料弯曲后的结果。主要创建方法是单独的(可定义带状板料的宽度)或者添加的(继承原特征相关边的宽度)。原始条件总是开口的草图线,草图线代表结果造型的一条轮廓(不是中性线)。

3.3打孔/工作特征…

与普通造型中的同类特征完全相同。

3.4切割

(1)几何定义:

以指定的草图轮廓,对现有板特征冲型孔。

(2)可控参数,参见图10-26:

图10-26 切割参数设置

□ 截面轮廓:

型孔轮廓草图,可以是多个封闭草图。

□ 切割相交折弯(C):

这是个开关。如果打开,相当于先冲型孔、之后折弯,也就是按展开后的结构计算,参见007a.IPT;如果关闭(默认状态)则按“终止方式”的设定直接切掉,但是在展开处理中会有一些问题,参见007b.IPT。可见结果相当不同。

□ 终止方式、方向:

与前边的功能完全相同。

(3)应用提示:

据笔者所知,切割特征产生的这类结构,多是要产生钣金件在装配下“让开”其它零件的结构,因此直接“贯通”切除是合适的方法;似乎很少会使用“切割相交折弯”所得出的结果。

如果在展开中Inventor出错,可以先选定展开基准面,之后再启用展开功能,结果就正确了。

3.5 投影展开结果,约束切割草图

在钣金环境下,二维草图工具面板投影的功能中,“投影展开模式”

可以使用,参见图10-27。

这是将指定的轮廓,以当前草图所在面为基面,按展开后的结果

线条投影到草图上。

在“切割相交折弯”开关有效的条件下,为了能准确控制切割轮

廓的位置,应使用“投影展开模式”的功能,并选定相关面投影,之

后约束草图。因为投影的是展开后的结果,按照这个结果进行切割草

图的约束,就能够正确控制弯折后的切割结果了。参见图10-28。这样,切割后的结果,将保持尺寸6的位置约束。参见007c.IPT。

3.6 翻折

(1) 几何定义:

在已有板的基础上,以一条草图直线为翻折的界,实现翻折特征。

(2) 可控参数,参见图10-29:

□ 折弯线(B):

选定指定用折弯界线的草图直线。线的两个端点必须落在现有板的边界上。

□ 位置(L):

确定折弯线在折弯弧形中的位置。

□ 折弯半径(R):

如果不输入半径值,则将使用由当前钣金样式中的默认值。

□ 角度(A):

图10-29翻折特征参数设置

翻折位置设置

轮廓草图

10-28 投影展开结果的利用

图10-27 工具面板

翻折角

□ 翻折侧和方向:

以翻折界线为基准,Inventor 用直箭头指向翻折侧(另一侧保持原状);用弧箭头指出翻折方向。参见图10-29下部的指示。

(3) 应用提示:

如果不能选定所画的翻折草图直线,常常是因为直线端点没落在板的边界上。

3.7 冲压工具

在已有板的基础上,以一个草图点为基准,插入已经做好的、标准的冲压的型孔或者拉深结构。这样的特征也可以被进一步阵列处理。冲压工具原

型是iFearture ,默认位置在:C:\Program

Files\Autodesk\Inventor 8\Catalog\Punches\文

件夹中。

下面体验一下使用过程:

□ 例如有了一块板,并作了草图,其中有一个

放置冲压工具的草图点;

□ 结束草图,在钣金特征工具面板中点击“冲

压工具”,在弹出的界面中选定工具的样式,

参见图10-30;

□ 之后“下一步”,如果只有一个草图点,

Inventor 将自动使用它;必要的话,设置结果形状的转角,参见图10-31。

□ 之后“下一步”,设置各个尺寸,“确定”。

可见,冲压工具也可以做出“浅拉深”的结构,但是否会拉裂,那就只能靠设计师自己来判断了。结果实例参见图10-32和

008.IPT。

图10-30 选择样式

图10-31设置位置和角度

图10-32冲压工具使用结果

这样的结构在展开后也保持原有的三维结构(参见图10-33),拉深结构当然是不能展开的,但是在此基础上的特征(例如图10-32中的冲孔),也不会在展开图中表现出来,这似乎不妥…

4. 基于已有特征的钣金特征

4.1 凸缘

(1) 几何定义:

在已有板的基础上,以选定的边为界,实现与边长相关的矩形弯折特征。

(2) 可控参数,参见图10-34:

□ 形状栏目:

参见图中的注释。角度可以在0-180°之间,对于0°和180°,虽然可以输入和使用,但应当是不计少会有人用到的。

□ 折弯栏目:

其中的按钮“与侧面相切的折弯”,是设置未来的凸缘板的外表面,与原来板所指边所在的板侧面共面。如果按下这个按钮,在“形状”栏目中选定凸缘板厚度方向的按钮将不可用,因为厚度方向已经被确定了。

笔者认为,这个按钮似乎是多余的。 □ 〉〉按钮:

类似于异型板的同样功能,少了一个“距离”。

(3) 应用提示:

不能对曲线的边创建凸缘;创建凸缘的过程中不会自动处理拐角形状。

4.2

卷边

与原板的夹角

图10-34凸缘参数设置界面

图10-33展开结果

(1) 几何定义:

这是典型的钣金结构。

沿所选已有板上的直线边的全长,按指定的形状模式创建卷边。

(2) 可控参数,参见图10-35:

□ 边(E):

左按钮选定要处理的边,右按钮可以调整设置卷边的方向。

□ 类型(T):

参见图10-36,自左向右:双线、滚边形、水滴形、单层。

□ 终止方式(T):

边、宽度、偏移量(与凸缘类似)。

4.3 拐角接缝

(1) 几何定义:

在创建了具有拐角的钣金模型之后,处理拐角的结

构关系,以便完成拐角释压工艺结构;也可以处理相平

行的面的接缝。这是不能够自动完成的钣金结构,必须

手动完成。

具体参数与制造这个钣金工艺设备和方法相关,

Inventor 已经提供了相关的处理类型选择。

(2) 可控参数,参见图10-37:

□ 边:

选定要处理的两个边

接缝:

图10-37

拐角特征参数设置

图10-35 卷边特征参数设置

图10-36 卷边的各种可能

在原始结构基础上,可能有三种不同的拐角边搭接方式。

参见图10-38,这是使用了常用的“圆角”释压形状创建的拐角接缝特征。不同的搭接方式,是出于结构的需要和工艺的可能性两方面考虑。

□ 间隙(G):

搭接的间距可以设置。但是从工艺角度看不能太小,应大于0.1mm。

(3) 应用提示:

拐角释压形状和尺寸在前边的“参数”中设置默认值,也可以单独调整。

这个功能还可以处理很多种类的“两个边”,典型的综合结果参见009c.IPT。前边讨论的是常用的情况,还有几种能够被处理的两个边(参见009b.IPT):

□ 原始面不相平行

结果界面如图10-37,以垂直于所指边的方向延长原始面,完成。例如对1、2面的边操作的结果,如图10-39。

□ 原始面相互平行

结果如图10-40,这是拐角接缝功能的另一种界面。操作方式栏目是“斜接”。结果也是以垂直于所指边的方向延长原始面,不同在于“缝”出现在延长边两个交点的连线处。

例如对3、4面的边操作的结果,如图10-40下部。

□ 意外的结果

在操作中,Inventor

将用绿色线条显示“增加”的部分轮廓;用红色线条显示被“切掉”的部图10-38 三种搭接方式结果实例

10-39

图10-40

“斜接”界面和结果

分轮廓,因此,是否能够不出错地操作的

结果,在选定边之后即可看到。意外的情

况例如对4、5面操作,结果参见图10-41。

4.4 折弯

(1) 几何定义: 在已有两块板(尚未有任何连接结构)之间,创建折弯连接部分;两片钣之间可以平行或夹角,但相关的边必须是平行的。

(2) 可控参数:

□ 边:

选定要处理的两块钣的对应边,边必须平行,可以是同侧,也可以不同侧。

□ 半径(R):

折弯半径。可以输入用户的值,Inventor 按照这个值创建折弯的弧形部分。

(3) 应用提示:

可以对于相互平行、且非共面的两片钣进行折弯,详细参数如下:

如果选定同侧边:(参见009.IPT 和图10-42)

如果选定不同侧边:(参见009a.IPT 和图10-43)

如果在有圆角钣结构之间创建折弯,很可能出现意外的、不合理的结果,见010.IPT 中红色特征“Inventor 的折弯”;其实,我们手动操作也能做出正确的结果,见010.IPT 中绿色特征。

区别在于Inventor 没能完成释压结构的自动创建,而没有释压结构,这在钣金工艺上不正确。

10-42 双向同侧折弯参数设置

10-41

图10-43 双向异侧折弯参数设置

图10-44 拒绝展开的提示实例

图10-45 展开后的调整

4.5 圆角/倒角

与普通造型中的同类特征类似。

4.6 阵列/镜像…

与普通造型中的同类特征类似。

但是,对于某些钣金特征,不能执行阵列或者镜像。例如平板和异形板… 这可能是考虑到未来展开时不把握?

5. 展开

5.1 规则

多数条件下,在钣金工具面板点击“展开模式”即可。

展开结果也是三维模型,但不能编辑处理。展开与原模型存在同一个文件中,钣金模型修改后,展开模型将自动更新。

按现有设计规则和实际加工的需要,展开图应当是一个二维工程图。

正确的做法是:我们自己依照模型的展开表达,创建展开工程图,Inventor 会将模型文件与展开工程图自动关联和更新。在创建工程图时,使用“表达视图”栏目中的“展开模式”即可得到展开模式的工程图。展开模式工程图的具体使用,参见第11章。

只要是使用钣金相关特征创建的零件,或者在钣金环境中创建的可展形状的特征,一般都能正确产生展开模型。

如果模型改变后,展开结果不能正确跟随,Inventor 将报错;一般条件下,删除展开,重新建立即可。

5.2 展开失败的对策

在某些情况下,明明是可展开结构,展开也可能会失败。

例如,打开011.IPT,按下展开功能按钮,Inventor 会发出类似

图10-44的提示,拒绝做展开。

从Inventor 的提示中实在是看不出什么,可以说这个提示没有意义。其实,基本的原因是因为Inventor 找不到展开计算所依照的的基础表面造成的。真的不能展开么?其实不见得…

解决方法极为简单:先选定展开基础表面(例如外表面),之后再启用展开功能。

另外,在模型作了较大调整后,展开窗口中可能是空的,在“工具(T)”菜单下,选定“全部重建(R)”即可完成新的展开结果。

最后,可以在展开后,调整展开结果在图形窗口的的摆放角度,参见图10-45。

5.3 展开基面的选定

其实,即使在Inventor 能自行展开的条件下,也需要在展开前选定基面。因为这个“基面”将决定了展开结果的边界轮廓如何确定的问题。

选定基面,是说明“按照哪个面的边界实施展开”,对于厚度较大的钣金零件,用不同的面做展开基面,结果是不相同的。

展开结果必须要能够指导下料操作,而下料通常是使用切割、冲裁方法(切割方向垂直于钣料)。 例如012.IPT 零件,由于原始设计来自装配下的结果(详细情况见后边的讨论),因此这个厚钣零件的金色的圆弧形状部分是与钣料相倾斜的。

用垂直于钣料的下料切割工具下料,其结果形状必须保证:不会在弯曲成形后,在装配中产生干涉,而缺少的部分常常是用焊缝填补。为了能便于讨论,笔者在上面作了个红色的“标记槽”以便做参照基准(参见图10-46左)。对于这个零件,展开之前选定的基础面不同,展开后的形状也不同。参见图10-46,图中列出选内表面(图中)或者选外表面(图右)不同的展开结果。

可见,相对于标记槽的位置,其展开结果的形状并不相同,而我们需要的应当是选定外表面之后展开的结果。

当然,对于很薄的钣,因为钣厚引起的这类形状差很小,如果不是钣金——焊接结构,可不必考虑展开后的形状误差问题,在Inventor 不糊涂的条件下,也就不必先选定展开基面了。无论如何,展开后的长度尺寸,会按照K 系数计算圆柱结构长度,不会因为基面选定的不同而产生误差。

5.4 展开结果的后处理和排料

展开结果,应当创建相关工程图,为施工制造做好准备。更详细的讨论参见后面第11章工程图的相关内容“20.钣金展开工程图的后处理”。

而排料,是钣金设计后期经常要进行的步骤。排料设计的要求是,确定冲裁的图形,节省材料,确定模具的基本形状和方向。实际上,Inventor 并没有提供排料的相关功能,需要我们自己设法…

(1) 排料的数据来源

应当使用钣金件展开的结果,在Inventor 中,这是与主模型相关联的实体模型。

但是,如果将展开结果生成工程图,不能对视图的投影进行排料阵列处理,只能是“多个主视图”的模式;但是Inventor 又不支持工程图视图之间的位置控制和关联,因此无法借助工程图完成排料。

在浏览器中选定展开的结果,在右键菜单中可见,可以另存为SAT/DWG/DXF 格式的结果,这些结果显然不能与模型动态关联。但毕竟是一个可能的排料处理方式。

(2) 利用SAT 结果建立排料模型

参见031.SAT,这是031.IPT 钣金模型的展开结果。

z 开始新装配,引入三次031.SAT,完成基本的零件装入;

z 将这些零件的表面对齐,调整位置,到比较合适的方向,参见图10-47;

z 根据冲压工艺要求,约束出两个零件之间要留出的距离(例如5mm);

原始模型上的标记槽

多余的部分

图10-46 同一个零件的两种展开结果

z 做原料钣零件,创建矩形草图。根据冲压工艺要求,投影零件外侧的轮廓,留出两侧的边

(例如10mm)。参见图10-48;

z 完成原料钣,结果参见031-排料.IAM;

z 接着新零件,衍生这个装配,形成冲压工艺模型,参见图10-49和031-冲压.IPT。接着就

可以继续设计下去了…

(3) 数据关联的评价

上述过程,是笔者按照Inventor 目前的可能探索而得,可能并不是唯一的方法。但是,这里边有些问题。目前Inventor 将展开处理成与模型关联的、可跟随模型的参数变化而变化的三维实体。这本来是一种很好的排料基础条件。

但是,Inventor 不允许在装配中,直接引用这个展开的三维模型,因此只好将可关联的展开模型输出成为不可关联的SAT 格式的模型;而当使用这种SAT 模型进行装配,确定了排料结果,保存文件的时候,Inventor 自动将这些SAT 模型存储为IPT 文件,再次断开与原始模型的关联。

因此,再次打开这个装配,发现原来的SAT 模型变成了IPT 模型。这就造成了两次数据断裂的结果。就是说,如果修改了原始钣金设计(这是很常见的事情),就不能仅将展开结果更新,并输出成同名的SAT 文件,完成排料装配的更新。而是需要重复进行已经做过的装配和排料,并且重新存盘,才能是新的结果。

这样的结果实在是很遗憾,因此钣金设计功能就有一个缺口了…

这样的麻烦,应当说是因为Inventor 的作者不知道钣金设计还有“排料”的需求,而没有准备对策。根据笔者对Inventor 的理解,有充分的信心认为,Inventor 完全能够将展开模型转换成关联的IPT 文件,进而解决原始钣金模型与排料装配模型之间的数据关联。

很简单就能证明笔者的推断:展开模型可以像零件模型一样,在工程图中用于视图的创建,可

以有多种方向的投影,可以被剖切;而且与原始模型关联。

图10-47

排列位置

图10-48

原料钣草图

图10-49 冲压工艺模型

如果将展开结果另存为DWG/DXF,在AutoCAD 中处理,也还是设计数据断裂的结果,并没有多少好处,而且还有图线在接合成多段线过程中的一些麻烦。

目前,排料的程序算法还不太成熟,笔者见过的排料软件,都不如人工进行的结果。例如在服装设计中,打板排料是降低成本的重要措施。打板师的处理结果常常达到80%以上的布料利用率,而软件则到不了这样的结果。

5.5 错误设计的展开结果

参见036.IPT,这是个明显错误的设计,不可能制造。

在展开的时候,Inventor 发出错误报告,并创建了“线框型”的展开结果,而不是通常的实体模型。实际上,这种“展开之后材料交叠”,是典型的钣金模型的设计错误,Inventor 应当直接提示“不可能的设计,在xxx 处材料交叠”,并拒绝展开。

6. 冲压工具自定义

严格地说,这个功能是针对钣金中的“冲裁”工艺的,就是说,用模具在钣上冲出型孔,而不会造成钣料的拉长变形、起皱等现象。具体操作过程与零件造型中的iFearture 雷同,但有几个特殊之处:

(1) 基础特征的创建

□ 应当在钣金环境中,真实创建原始特征。

□ 如果涉及板厚,必须引用当前钣厚的变量Thickness,而不应当手工键入具体值,防

止设计数据断开。

□ 在特征的草图中,必须有“一个草图点”,作为冲压工具使用中的“装配基准”。各个

草图驱动尺寸应当与这个草图点相关。

□ 直接的“切割”特征可顺利使用,多层次的特征组合常常不能成功定义为冲压工具。

(2) 冲压工具创建和使用

冲压工具,是借用已经讨论过的iFeature 功能制作的,主要技术细节相同,不同的部分会在下面介绍。

(3) 创建方形窗孔冲压工具

参见013.IPT。注意其中的草图点与其它草图线的驱动尺寸关系。详细驱动尺寸参见图10-50。

在形成以这个草图为基础的“冲裁方孔”切割特征之后,就可以创建冲压工具了。在此之前,最好将有关参数名设置成汉字,以方便使用。之后,启用“提取iFeature”功能,选定这个冲孔特征,参数设置参见图10-51。

不必保留“钣厚”参数,其他参数的处理与零件造型的iFearture 相同。但是其中的“定位基

准”不会在将来被使用,现在的草图点才是插入基准。

图10-50 方窗冲孔工具草图

为了管理方便,应当将结果保存到自己的路径下…

(4) 使用方形窗孔冲压工具

开始钣金零件,创建基础板,在板上创建草图点,这是

方孔的几何中心位置。之后启用“冲压工具”功能,找到

刚才做好的方孔冲压工具,参见图10-52。

之后“下一步(N)>”,设置好有关参数,“确定“之后,

完成冲方孔的结构创建。

(5) 创建“冲方孔+孔”工具

参见014.IPT”和“窗孔+孔.IDE”。注意其中的草图点

以及它与其它草图线的驱动尺寸关系。

所有的结构在“一次”切割之后创建,圆孔不要用孔

特征,可能失败。

(6) 拉深的例子

参见图10-53,这是一个拉深的结构,按说不属于“冲

压”。也可以用上述技术建立工具,这个模型就是例子。

全部过程如下:

□ 创建基础模型

参见039.IPT。注意,一定要使结构的参数与钣金样式

的参数名称关联起来。

□ 提取iFearture

从原则上说,应当没有问题。结果参见“…\冲压工具\凸起.IDE”。 图10-51

创建冲压工具

图10-53 模型实例

图10-52 引用工具

汽车钣金与喷漆课程标准

(一)汽车钣金与喷漆学习领域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技术课程 计划学时:理论+实践(84学时+36学时=120学时) 课程学分:理论+实践(3.5学分+2.5学分=6学分) 制定单位: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教研室 1课程性质 《汽车钣金与喷漆》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专业素质提升的重要支撑。 本课程基于《汽车构造》、《汽车使用与维护》等课程的基础上,使汽车专业学生在掌握汽车构造及使用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能进一步对汽车车身结构和修复技术有所了解,掌握车身各部分的整形方式,具有利用现代诊断和检测设备进行损伤诊断、原因分析,操作流程等专业能力。同时,针对人才需求组织教学内容,按照工作任务设计教学环节,根据任务要求及特点进行认知、拆装、检测、维修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保障。 2课程目标 《汽车钣金与喷漆》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汽车车身修复及检修认知。其中包括汽车车身结构的认识;汽车车身修复设备的认识;汽车车身修复方案的制定;汽车车身修复过程安全防护知识的了解等。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树立良好的汽车专业素质、服务意识、安全意识,并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利用检测诊断设备对汽车车身损伤进行诊断和修复,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具体描述如下: 2.1专业能力 (1)车身结构及特征认识; (2)汽车钣金维修技能; (3)车身碰撞损伤分析; (4)汽车车身变形测量; (5)钣金结构件的更换; (6)汽车车身喷涂工艺。 2.2方法能力 (1)具备识别汽车车身结构特征的能力; (2)掌握金属板件的各种手工成型方法;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标准(2018级)(张显德)

巴中职业技术学院 课程标准 学 院:理工学院 教 研 室:智能制造与维修 授课时间:2018—2019学年第1学期 编 制:张显德 适用对象:2018级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 2018级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 2018级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学分:4 参考学时:总学时:64 理论学时:38 课内实践学时:26 适用对象:2018级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 一、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一)课程定位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能力课,包括与汽车有关的直流电路、交流电路、电磁学、交流发电机和电动机、半导体器件、集成运算放大器、数字电路基础等基本知识,同时介绍了基本电工电子仪表、工具的使用方法。本课程实操性非常强,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掌握汽车涉及到的电工电子电路基础知识和对电路进行检测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习本课程应具备中学物理电学知识,其后续课程为《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控技术》、《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等。 (二)课程的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课堂教学讲授为主,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来构建学习情境。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实现教、学、做一体化。采用项目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取知识,增加讨论课、现场课以及答疑质疑等教学环节。以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为依据,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适用、够用为度”的原则,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为重点,力图做到“精选内容、降低理论、加强技能、突出应用”。 以演练提出学生应该完成的任务,以及为完成任务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完成任务从而参与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去;在练习过程模式的指导下,实施小

汽油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学习课程标准

《汽油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 工学结合课程标准(试用) 一、适用对象 三年制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 二、课程性质 《汽油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面向汽车售后服务岗位能力培养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构建于《汽车机械基础》、《汽车液压传动》、《汽车电工电子基础》、《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汽车电路与电气系统检修》等课程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轿车发动机管理系统检修为主要内容,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设计,以行动导向组织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够对发动机管理系统进行故障诊断,利用检测设备和维修工具对发动机管理系统零部件检修,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本课程为学生获取汽车维修中级式职业证书提供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支持。 三、参考课时。

四、总学分 5学分 五、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情境教学及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活动,重点培养学生“汽油发动机电控系统检测与维修”的核心职业能力。使学生能够进行汽油发动机电控系统的维护、故障诊断、故障部件的拆卸与更换、安装与调试。对学生汽车检修技术、汽车技术服务的职业素质养成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承接前修课程的能力培养,并为后续课程的综合能力奠定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汽油发动机电控系统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能进行汽油发动机电控系统的维护及典型故障的诊断与排除,并注重培养爱岗敬业、沟通与协调的职业素质。 职业知识: 1.掌握汽油发动机电控系统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能进行汽油发动机电控系统的保养、维护作业; 3.能进行汽油发动机电控系统的拆装、检测、零部件检验与调试; 4.能进行汽油发动机电控系统电路图的识读和分析; 5.能进行汽油发动机电控系统的故障诊断与排除; 6.依据行业规范、利用相关资源制定维修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与评估,撰写维修质量报告; 7.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 8.遵守安全、环保等法规。 职业技能: 1.能够完成一般汽油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的检查作业; 2.能够按照4S要求对汽油发动机电控系统进行检测、故障诊断、维修以及检查验收; 3.能够掌握现代轿车汽油发动机电控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相关

汽车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课程代码:311102 教学时数:75 学分:5 制订人:杨德明完成时间:2010-9-27 一、课程标准的制订依据 本课程是在对汽车售后服务行业的职业资格研究分析后,根据汽车电子专业岗位能力要求,参照汽车电工国家职业标准,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的。制定依据是以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为培养目标,通过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并充分考虑职业成长规律构建本课程的基本框架,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则确立课程机构。 二、课程性质与作用 《汽车电子技术》是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基于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设计与实施工作任务设计的项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掌握高级技术人员所必须具有的电工及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为学生今后学习专业知识、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以适应社会、市场及新技术发展的需要。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四、课程目标 1.专业能力 (1)掌握电路、磁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了解变压器电路,电机、继电器的工作原理。 (3)掌握电子电路中元器件特点。 (4)熟练掌握交流基本放大电路、多级放大电路、直接耦合放大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5)清楚直流稳压电源电路的组成特点、工作原理及主要参数的确定方法。 (6)熟练掌握数字电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2.社会能力 (1)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2)具有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3.方法能力 (1)能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2)能通过各种媒体资源查找所需信息; (3)能独立制定工作计划并进行实施; 五、课程教学内容与建议学时 表1 《汽车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情景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课程标准汇总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课程标准汇总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汽车发动机新结构》课程质量标准 专业名称:汽车运用与维修 专业代码: 学制年限:初中毕业生起点三年 一、课程性质 《汽车发动机新结构》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本课程构建于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基础,发动机构造等专业课程的基础之上,主要针对汽车机电维修工岗位,培养学生对电控系统结构、原理的认识,并能够利用现代诊断和检测设备进行综合故障诊断、分析,零部件检测及维修更换等专业能力,为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到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等,更好的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 二、课程目标 通过发动机新结构(电控系统)的学习,能够对该系统各总成进行故障分析、性能检测、零部件维修,并进一步使学生掌握以下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具体目标如下: 1.专业能力目标 (1)具备与客户的交流与协商能力,能够向车主咨询车况,独立查询车辆技术档案,初步评定车辆技术状况;

(2)能根据故障情况独立制定维修计划,并能选择正确检测设备和仪器对发动机电控系统进行检测和维修; (3)能对电控燃油喷射系统进行故障诊断并对零部件进行检修; (4)能对点火控制系统进行故障诊断并对零部件进行检修; (5)能对辅助控制系统进行故障诊断并对零部件进行检修; (6)能对发动机综合故障进行诊断和分析; (7)能正确使用万用表,故障诊断仪,示波器及发动机综合分析仪等常用检测和诊断设备; (8)能够对传感器或相关部件的技术参数及波形信号进行分析; (9)能遵守相关法律,技术规定,按照正确规范进行操作,保证维修质量; (10)能检查修复后的发动机系统工作情况,并在汽车移交过程中向客户介绍已完成的工作; (11)维修结束后能根据环境保护要求处理使用过的辅料、废气、废液以及已损坏零部件。 2.社会能力目标 (1)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2)能与客户建立良好持久的关系; (3)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4)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汽车钣金技术》课程标准

XXXX学院 《汽车钣金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 《汽车钣金技术》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学习的专业脱战课,重点理解与掌握现代汽车各组成部分的结构、原理、现代汽车车身维修方法、手工成形操作工艺、焊接基本操作技术。以汽车车身碰撞维修的基本工艺过程以及学生的认知过程为主线,介绍车身钣金修理、塑料件修理等方面的专业理论和实用技能。 本课程的功能是培养学生具备利用车身维修资料和设备对汽车车身钣金维修的能力,培养学生车身修复的职业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并注重学生社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课程建设目标 1.能力目标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各种车身的结构特点和维修要求,尤其是承载式车身的维修要领;掌握简单薄板的手工成形工艺操作方法,车身覆盖件的钣金成形技能、车身结构件的更换方法和焊接技术等,掌握车身维修常用设备工具的使用和维护操作,最终使学生具备合格的职业规范,能够胜任维修中的工作。 2.知识目标 (1)熟悉汽车车身结构以及附件。 (2)熟练掌握各种钣金修理的设备、工具和材料准备。 (3)能够按照操作要求对汽车进行钣金修理。 3.态度目标 (1)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具有高度技术素养和责任心。 (2)主动探索知识获取方法、注重提高学习效率。 ! (3)认真完成小组分配的任务,养成团队合作、质量、环保、效率意识。 (4)合理解决训练出现的问题,养成健康向上的心态。 三、课程总体设计 1、设计思想 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经过对我市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维修企业和汽车4S 店进行调研,结合汽车技术发展、汽车服务市场需求等特点,对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和内容重新进行优化,并归纳出一下设计思路: 1、教学过程工厂化:坚持工学结合,教学过程严格按照维修厂和4S店的作业过程,坚持“教、学、做”一体化,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2、课程内容模块化:通过与企业合作,归纳精选常见车型的常见故障,和常用的钣金设备,以钣金案例为典型任务,以常用设备为手段,设计制作一定数量的教学模块,通过模块化教学使学生能通过有限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尽快掌握汽车钣金方法和车身修复技巧。 ~

汽车车身电控技术课程标准

《汽车车身电控技术》课程教学标准 课程编码: 6 课程类别:专业素质课 适用专业:汽车电子技术课程管理单位:汽车工程系 学时:40 学分:2 制定日期:2010—11—12 第一次修订日期:2011—03—26 第二次修订日期: 。.. 1、课程概述 1。1课程性质 《汽车车身电控技术》属于人才培养方案中四个课程模块中的专业素质课,是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专业主干课,是必修课,是技能考证课程,《汽车车身电控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应用型课程,它是来自企业的特色课程. 1.2课程的定位 《汽车车身电控技术》 课程,是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课程开发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一门课程,是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职业核心课程. 该课程的学习需要以前修课程《汽车电工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机械制图》、《汽车原理及构造》为前导课程,对《汽车电器及电子设备》和《汽车电气设备及维修》进行解构和重构而形成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可将前修课程培养的能力进行运用和深化;该课程为后续课程《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汽车底盘电控技术》、《仪表台拆装及实车线路检测实训》、《汽车综合故障检测》以及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实践等环节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该课程及前后续课程共同形成了完整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是实现汽车电器及电子检测及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该课程属于能力培养第二阶段,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 1.3修读条件 具有高等数学的分析和应用能力,具有基本的读图和识图能力,英语达到国家三级水平.前期必须已经合格修读完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以及汽车原理及构造、汽车电器及电子设备等专业课程,最好有汽车制造厂的生产实习经历,会驾驶汽车。 2、课程目标 2.1知识目标: ①能正确描述汽车车身电控系统中各组成部件的结构、作用和常用术语。 ②能正确描述汽车车身电控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 ③掌握汽车车身电控系统故障检测及故障排除的流程和方法. 2.2技能目标:

《汽车钣金与喷涂技术》课程标准-

《汽车钣金与涂装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课程承担单位【】 制定人【】制定日期【】 审核【】审核日期【】 批准【】批准日期【】 一、适用对象 (初)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者 二、课程定位与设计 1、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专业课程,是校企合作开发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是汽车维修学生专业从业能力形成的课程。主要针对汽车钣金工和喷漆工等岗位开设,主要培养学生在汽车维修工作岗位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钣金修复和喷漆技术的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机械基础》和《机械制图》,后续课程有《汽车综合实训》。 2、课程设计 通过对汽车维修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设计了6个学习情景,学生通过对6个学习情景学习项目安排思路、项目来源,课程设置依据、课程内容结构、理论与实践的比例、参考课时确定的标准、学时分配与考核评价方法等内容。 本课程以6个学习情景为载体,以企业合作设计(选取)6个典型的基本任务作为学习情境;根据汽车维修岗位群工作任务的要求,确定学习目标及学习任务内容;本课程采取项目教学、任务教学等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组织教学及考核。 三、考学时及学分 本课程建议课时为96课时,建议学分6学分。 四、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车身修复的基本知识和车身修复的基本技能。通过一体化的教学和实践技能训练,使学生系统掌握汽车钣金与喷涂的基本要求,为今后工作学习奠定基础。通过任务引领后的小组学习活动,使学生具备本专业能力的基本技能。同时使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都有进一步的提高。 根据本课程面对的工作单元和职业能力要求,设定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①掌握汽车车身的基本构造; ②掌握汽车喷涂的基本方法; ③掌握汽车车身钣金修复工具的名称及功用;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基础 适用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 总学时数:64学时(理论课学时数48学时、实践课学时16学时)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基础》高职非电专业的基础课,是汽车相关专业学习汽车电子类课程的基础。 为后续课程《汽车电气设备与维修》《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奠定基础。本课程是培养汽车维修行业从事现代轿车电子维修的高技能型技术人才的一门重要课程。 (二)课程定位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基础课。主要讲授工业电子学和电工相关的基础知识,为后续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饿学习奠定基础。为学生从事汽车电子相关查产业及维修行业铺平了道路。 (三)课程设计思路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整个课程有若干个电子与电工相关的知识体系构成,包括直流电路和交流电路的相关知识、磁路和变压、电动机的主要知识及半导体器件的运用、数字电路中的整流稳压知识和汽车计算机电控介绍。其学习要考虑如下因素: (1)教学的设计应充分考虑中国高职学生和职业能力培养特点职业教育的特点,要符合完成具体的工作目标。 (2)学习的前后顺序可以考虑到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排列方法。 (3)《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基础》学习的设计要尽量以汽车上相关的知识如交流电、数字电路、及汽车电控为例子讲解。 二、课程目标 通过对《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的学习,学生掌握汽车电子电工方面的知识,能够理解与运算电工电子现象与原理,并能够自学相关的汽车电子类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知识能力,社会职业能力和方法的能力。 (一)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 1、掌握直流电路的特性及等效电路,学会运用电路基本定律解决电路问题。 2、掌握交流电路的因素和原理,并能对三相交流电路进行相关的分析。 3、掌握电磁感应和变压的原理,并对其应用能够理解。 4、对直流电动机和交流电动机的原理与结构要熟悉。 5、掌握二极管、三极管和放大电路及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的原理及应用。

汽车电控技术课程标准

《汽车电控发动机及检修》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 QF1006B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授课单位:汽车团队 学分: 4 学时:72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1.课程性质与定位 1.1课程性质 本课程性质为职业能力课程,培养学生掌握发动机机械系统结构,能进行发动机机械系统拆装以及零部件的检修,熟练掌握电控发动机的检测、诊断与维修方法。本课程功能模块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必修主干课程。 1.2课程任务 本课程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主要针对汽车机电维修工岗位,培养学生对发动机结构、电控系统结构、工作原理的认识,并能够熟练使用各种现代的诊断和检测设备进行综合故障诊断、分析、排除。本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更好的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具有发动机机械系统的结构分析、拆装、检修能力; 2、合理使用发动机机械系统拆装常用工具、量具; 3、具备规范拆装和更换传感器和执行器的能力; 4、能够按要求使用万用表、解码仪、示波器等检测工具; 5、正确使用万用表检测各传感器和执行器等电路; 6、正确使用解码仪和示波器诊断、分析和排除故障。 2.课程教学目标

本节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于高级工就业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设计以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学情景,完成一个教学情境,即完成一个工作任务,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学生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具备而相应的技能,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 本课程以专业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通过设计工作任务,完成工作任务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具体就是按照教学规律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和教学评价的设置,使学生能够获得相应的职业能力。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心理,进行归纳、整合、实训,并对应其所学专业的重点不同,实施不同教学模式。 2.1、基本知识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 1、会收集和使用相关的汽车维修资料; 2、掌握发动机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和总体构造; 3、掌握配气机构构造与检修方法; 4、掌握汽缸体和曲柄连杆机构的构造与检修方法; 5、了解冷却系构造与检修方法; 6、了解润滑系的构造与检修方法; 7、掌握常用工具的功能与使用方法; 8、熟悉电控发动机的构造及其结构原理; 9、熟悉电控发动机各传感器和执行器的结构原理; 10、掌握电控发动机的新技术知识; 11、能熟悉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工作原理,故障现象; 12、能熟悉点火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故障现象; 13、能熟悉辅助控制系统的故障现象。 14、掌握万用表、解码仪、示波器等检测工具的使用技巧; 2.2 能力目标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

《汽车结构认识》课程标准

《汽车结构认识》课程标准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三年制中职、五年制高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二)课程基本理念 1.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注重理实一体教学; 2.通过现场构件的辨识,对汽车各组成有感性的认识; 3.通过现场实物,明确各组成及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 (三)课程设计思路

2.学分和学时分配 本课程为考查科目,根据实践态度与项目考核综合评定,总学分为2学分,周课时为2学时,总课时为38课时,其中理论课时为4课时,实践课时为34课时。 3.对学生选课的建议 本课程为汽车专业入门知识,以引导激趣为主,建议在第一学年的第2学期设置。 二、课程目标 打破“学科本位型”的课程模式,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建立“能力本位型”的课程模式。本课程以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顺利过渡到专业核心课程为前提,突出现场教学的作用,让学生与汽车各组成部件亲密接触,具备深刻印象。 创造出能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条件,实现个性化教学。使学生有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根据需要选择学习进度、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并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在职业生涯中顺利进入汽车运用行业奠定良好发展基础。 (一)总目标 通过任务引领,项目驱动的活动,使学生培养专业兴趣,培养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学习能力,对汽车有初步和整体认识。 按照汽车的总体结构,在学生有了整体概念后,分别对汽车发动机、汽车底盘、汽车电气设备、汽车车身四大部分有具体的认识,了解整体件与组成件、主件与附件的结构特点与位置关系,并对各组成部件的材料、性能、作用有初步印象,同时将汽车新技术知识进行补充与融合,让师生共同对汽车结构知识与时俱进。 (二)具体目标 1.素质教学目标 (1)车间5S管理素质教育 (2)好学、勤记、多问的素质 2.知识教学目标 (1)汽车各总成结构的认识 (2)发动机各机构、系统的组成件结构认识 (3)底盘各系统的组成件结构认识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课程标准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 适用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学时:48学时 开课学期: 2012~2013 学年度第一学期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 二、课程培养目标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汽车电控系统的结构特点、基本原理以及使用、维护和检修的方法。 2、系统地了解和掌握轿车的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电控点火系统、辅助控制系统、自动变速器、ABS防抱死制动系统,电子控制悬架系统、电控安全系统、车载网络系统、自诊断系统等一些先进的轿车新技术。 3、掌握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基本知识和各种传感器和执行器的工作原理。 (二)素质目标 1、具有自学能力,以适应现代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新结构和新技术发展变化; 2、具有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能力目标 1、具有元件测试、数据流分析、在线检测和总体故障分析的能力,以及现代汽车维修检测诊断设备的使用。 2、具备汽车检测与维修所必需的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基础知识及有关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应用基本技能。 三、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一)与前续课程的联系 本门课程是在先修《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器构造与维修》、《电工电子技术》等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在学习的。 (二)与后续课程的联系 为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和应用汽车新技术打下一定的基础。 四、课程内容标准和要求 根据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与素质。

五、教学资源及实施建议 (一)推荐教材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尹力主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年1月 (二)教学参考资料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张蕾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年6月 《现在汽车维修》黄虎夏令伟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年3月 《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王秀红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年11月 (三)教师团队及教师素质 (四)教学场地、设施、网络资源 课堂教学:讲授内容以捷达轿车和别克轿车为主要参考车型;采用实物演示、多媒体教学手段。 (五)课程考核方式与标准 1.课程考核方式 考试() 2.课程考核标准 (1)态度纪律考核标准:占总成绩的20% (2)单元实践考核标准:占总成绩的20%

汽车电控发动机技术课程标准

《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及作用 《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面向汽车企业,是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的必修实践课程,它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综合技能实训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为学生毕业实习及维修技能等级考证打下良好的基础,能大大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培养学生成为“金蓝领”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 《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作为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课程教学采用任务引领、项目驱动的课程模式,它突出五个特征: 一是任务引领:即以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是项目驱动:即通过完成典型产品或服务,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使之获得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是突出能力:即课程定位与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教学过程与评价都围绕职业能力的培养,涵盖职业技能考核要求,体现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要求。 四是内容适用:即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五是做学一体:即打破长期以来的理论与实践二元分离的局面,以任务为核心,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三、课程目标 通过任务引领的项目活动,使学生具备从事本职业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人才所必需的汽车电控故障诊断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设计的职业能力,具体包括: 1.认知目标 (1)理解汽车主要电控装置的基本组成和结构特点; (2)掌握汽车主要电控装置的工作原理和电路控制。 2.能力目标 (1)学会看懂电路图,分析汽车电控装置的电路原理;

《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标准

《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标准课程编码:0220320课程类别:专业课 适用专业: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所属系部:工程技术教研室 学时:78 编写执笔人: 于天秀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1.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1.1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的性质课程是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校企合作开发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其是一门实践性理论性并重的课程,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本课程教学效果对专业的发展建设和学生的就业情况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课程是研究汽车在不解体的情况下故障诊断与性能技术的检测,是高等职业教育中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一门主要的实践课。 本课程主要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在不解体汽车的条件下,掌握汽车性能的检测与故障诊断以及相关维修技术;同时对现代化汽车高级检测及维修设备有较全面的认识,从而达到熟悉仪器仪表以及合理使用的目的。 其前导课程为《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汽车机械制图》、《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器构造与维修》等,后续课程为《二手车评估》 1.2课程设计思路 《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采用以行动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方法进行设计,整个学习领域由7个学习情境组成。在学习情境设计的过程中,主要考虑了以下因素: (1)学习情境的设计要符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思想的要求。学习情境是在职业院校实训场地对真实工作过程的教学化加工,以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为目标。

(2)学习情境的前后排序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可以考虑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排列方法。 (3)《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学习情境的设计要考虑尽量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按照实际生产中经常出现的工作任务频率这一事实逻辑设计学习情境。教学内容按照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进行组织,即划分为“确定工作任务”、“计划”、“实施”和“检查评估与结果记录”几个阶段,注意培养学生完成综合性工作的能力。 2.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汽车各系统总成主要部件的类型、作用、结构、特点与工作原理; (2)理解汽车各系统总成的基本工作原理,具有分析简单电路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基本掌握汽车各系统总成的故障诊断的程序和方法; (4)能识别汽车各系统总成主要部件,了解其在车上的布置及连接关系; (5)掌握检测汽车各系统总成主要部件的故障判断与检修的实际操作能力,具备使用万用表、诊断仪、示波器进行零部件故障分析与检修的能力; (6)对各种故障进行检测与诊断;对有关设备进行合理使用。具备使用万用表、诊断仪、示波器、专用检测维修设备等进行零部件故障分析与检修的能力; 2、分析能力:利用实践经验判断并分析汽车常见故障,了解设备性能,达到 分析问题的目的。 (1)具备与客户沟通协商的能力,能向客户咨询车况、查询车辆技术档案,初步评价车辆技术状况与故障。 (2)能遵守相关法律、技术规定,独立制定维修计划,按照正确规范进行选择正确的仪器和工具,保证汽车维修质量;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课程标准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汽车整形技术专业、卓越技师的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专业核心课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2.课程设置目的 随着人们对汽车动力性、经济性、安全性以及舒适性要求的不断提高,汽车上使用的电器及电子产品不断增加,在汽车上所占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本课程就是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而设立的。 3.课程任务:使学生全面系统的掌握现代汽车电子控制装置的结构、工作原理、故障诊断及维修等方面的内容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今后从事汽车电控检测与维修技术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4.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以前修课程《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修》、《汽车单片机》为前导课程,可将前修课程培养的能力进行运用和深化;后续课程为《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汽车综合性能诊断技术实训》。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到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现代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组成、结构原理、工作过程; (2)掌握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检测方法及诊断程序; (3)掌握万用表,故障诊断仪,示波器及发动机综合分析仪等常用检测和诊断设备的使用方法; (4)熟练掌握汽车基本电控系统的维护保养方法; (5)将前导课程的知识融入到其中,使学生将电控系统的故障与机械部件和液压(气压)元件之间的关系理清,掌握全方位诊断汽车故障的知识; (6)能遵守相关法律,技术规定,按照正确规范进行操作,保证维修质量; (7)维修结束后能根据环境保护要求处理使用过的辅料、废气、废液以及已损坏零部件。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测与维修课程标准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维修Array 课程标 准 吉林机电工程学校 二○一二年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维修》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1、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专业必修课。课程采用理论讲解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维修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与前修课程《汽车发动机检修》、《汽车电源系、起动系、点火系检修》、《汽车照明、仪表、信号系检修》等课程的部分内容相衔接,共同培养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维修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维修方面典型汽车故障的检查与维修,从而更好的适应未来岗位的需要。

2、设计思路 通过对汽车维修工的岗位分析,并参照汽车维修中级工、高级工鉴定要点,确定了本课程设计思路为:将《汽车发动机》和《汽车电器》两门课程的相关内容相融合,配备捷达轿车、夏利轿车及汽车故障诊断仪和相应检修工具,按照汽车维修工的基本技能要求,分为发动机电控系统识别、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检修、发动机电控系统综合故障检修、怠速控制系统检修、排放控制系统检修、柴油机电控共轨系统检修、点火控制系统检修等7个情境,采用情境引领任务驱动,按照认知的规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对学生实施一体化教学,将实际工作中典型故障的诊断与维修以案例形式融入教学内容中,突出实用性,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学习目标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维修》课程主要培养汽车维修工的技能型人才。使学生具备汽车故障检查与维修的基本专业技能,以适应市场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具体学习目标如下: 1、能力目标 (1)能够正确使用各种汽车检测检修工具、仪器和设备; (2)能够熟练掌握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各零部件、元器件拆装步骤和方法; (3)能够熟练掌握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各零部件、元器件行检验检测、调整和修理; (4)会诊断并排除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常见故障。 2、知识目标 (1)理解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各零部件的功用、组成和结构; (2)了解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各零部件的工作原理、控制原理; (3)掌握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各零部件检修的技术要求。 3、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态度; (2)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做事认真的良好作风;

汽车美容与装饰课程标准

《汽车美容与装饰》 课程标准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二〇一六年五月

《汽车美容与装饰》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汽车美容与装饰 课程类别:职业拓展能力课程 学时学分:54学时,3.5学分 适用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 二、课程概述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职业技术学院汽车运用美容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 2.课程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汽车美容与装饰的基本知识,能正确识别及使用汽车美容与装饰常用工具,熟悉美容与装饰操作的基本技能。本课程主要讲解汽车美容的基础和汽车美容的护理设备和护理用品的分类以及用法,以及汽车美容的操作步骤,并要求学生能够进行操作。同时讲解汽车内部和汽车外部的装饰,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项目和操作流程。 3.课程教学目标: 1.了解汽车美容的概念作用,并掌握汽车美容常用的护理设备。 2.掌握汽车美容与装饰的基本知识。 3.基本掌握汽车内外部装饰的基本内容与操作技能。 4.熟悉汽车清洗设备、工具的操作方法。 5.基本掌握汽车美容护理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 6.对汽车美容与护理操作应符合安全操作规程。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 表1本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

四、工作任务和课程目标 (一)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 表2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

(二)课程目标 用列表形式分别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方面进行描述。 表3 《汽车美容与装饰》教学目标

五、整体教学设计 用列表形式,明确本课程设计了X个学习项目,每个项目又分解成若干个工作任务。该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如表3所示。 表4 《汽车美容与装饰》整体教学设计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电子技术基础》 [适用专业] 中等职业学校电工电子专业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电工电子专业应用性很强的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贯彻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为重点,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分为两类:第一类为模拟电子技术。第二类为数字电子技术。在教学中要根据中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就业岗位需求组织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子技术各种基本功能电路的组成、基本工作原理、性能特点,熟悉电子技术工艺技能和电子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初步具有查阅电子元器件手册,正确使用元器件的能力、读识常见电子线路图的能力、测试常用电路功能及排除故障的能力。能复述逻辑门电路的功能,并能利用逻辑门电路设计简单的组合逻辑电路,并能分析简单时序逻辑电路的功能。为后续课程学习准备必要的知识,为今后从事实际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2、过程与方法 学会理论联系实际,使课内与课外实验,科技活动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掌握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相关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充分利用实验设备,加大实验比重,使学生动手能力明显提高。 培养学生查阅科技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电学问题;享受快乐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养成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形成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具有团队精神; 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课程基本理念] 注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个性发展; 以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充分体会有关电子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完整版)汽车钣金技术课程标准

《汽车钣金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 《汽车钣金技术》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学习的专业拓展课之一,是为了本专业所培养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所开设的课程。 本课程重点理解与掌握现代汽车各组成部分的结构、现代汽车车身部件拆装与调整方法、钣金修复工艺、车身变形量的调整、焊接基本操作技术等。以汽车车身碰撞维修的基本工艺过程以及学生的认知过程为主线,介绍车身钣金修理的专业理论和实用技能。 本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具备利用车身维修资料和设备对汽车车身钣金维修的能力,培养学生车身修复的职业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并注重学生社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是顶岗实习进入钣喷工作岗位前的专业综合技能训练。 二、课程建设目标 1、能力目标 (1)会车身部件的调整与更换方法和焊接技术; (2)会使用和维护操作车身维修的常用设备工具; (3)能遵循安全作业规范及5S现场管理法(整理、整顿、清洁、清扫、自律)的工作要求。 2、知识目标 (1)了解汽车车身结构以及附件的知识; (2)了解各种钣金修理的设备、工具和材料的基本结构及注意事项; (3)了解汽车钣金修理的方法、工艺及操作要求。 3、态度目标 (1)主动探索知识获取方法、注重提高学习效率; (2)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具有高度技术素养和责任心; (3)认真完成小组分配的任务,养成团队合作、质量、环保、效率意识; (4)合理解决训练出现的问题,养成健康向上的心态。 4、终极目标 使学生掌握一定汽车车身修复能力,能在企业中从事钣喷区的基本工作,从而具备高技术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课程总体设计 1、设计思想 根据汽车钣喷岗位工作任务和任职要求,参照国家汽车维修职业资格标准,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突出汽车钣喷工职业能力培养,选取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的选取 以汽车车身碰撞刮伤后钣金维修的基本工艺过程以及学生的认知过程为主线,分为三个单元来学习钣金技术的专业理论和实用技能:一、车身结构;二、汽车车身部件的拆装与调整;三、汽车车身变形损伤的修理;四、钣金焊接工艺; 选择常见车型的常见车身故障,和常用的钣金设备,以钣金案例为典型任务,以常用设备为手段,设计制作一定数量的教学模块,通过模块化教学使学生能通过有限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尽快掌握汽车钣金方法和车身修复技巧。 (2)教学方法 结合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学生特点,基于行动导向,采用“任务引领,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课程标准汇总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课程标准汇总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汽车发动机新结构》课程质量标准 专业名称:汽车运用与维修 专业代码: 学制年限:初中毕业生起点三年 一、课程性质 《汽车发动机新结构》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本课程构建于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基础,发动机构造等专业课程的基础之上,主要针对汽车机电维修工岗位,培养学生对电控系统结构、原理的认识,并能够利用现代诊断和检测设备进行综合故障诊断、分析,零部件检测及维修更换等专业能力,为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到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等,更好的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 二、课程目标 通过发动机新结构(电控系统)的学习,能够对该系统各总成进行故障分析、性能检测、零部件维修,并进一步使学生掌握以下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具体目标如下: 1.专业能力目标 (1)具备与客户的交流与协商能力,能够向车主咨询车况,独立查询车辆技术档案,初步评定车辆技术状况; (2)能根据故障情况独立制定维修计划,并能选择正确检测设备和仪器对发动机电控系统进行检测和维修; (3)能对电控燃油喷射系统进行故障诊断并对零部件进行检修;

(4)能对点火控制系统进行故障诊断并对零部件进行检修; (5)能对辅助控制系统进行故障诊断并对零部件进行检修; (6)能对发动机综合故障进行诊断和分析; (7)能正确使用万用表,故障诊断仪,示波器及发动机综合分析仪等常用检测和诊断设备; (8)能够对传感器或相关部件的技术参数及波形信号进行分析; (9)能遵守相关法律,技术规定,按照正确规范进行操作,保证维修质量; (10)能检查修复后的发动机系统工作情况,并在汽车移交过程中向客户介绍已完成的工作; (11)维修结束后能根据环境保护要求处理使用过的辅料、废气、废液以及已损坏零部件。 2.社会能力目标 (1)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2)能与客户建立良好持久的关系; (3)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4)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3.方法能力目标 (1)能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2)能通过各种媒体资源查找所需信息;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汽车服务 与营销 修读学期第2学期制订时间2013-4-10 课程代码课程学时96 课程学分 6 课程类型B类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 对应职业资格证或内容汽车电工维修工证、汽车维修工证 合作开发企业华汽教育 执笔人刘保彬合作者审核人沈威东注:1.课程类型(单一选项):A类(纯理论课)/B类(理论+实践)/C类(纯实践课) 2.课程性质(单一选项):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 3.课程类别(单一选项):专业通识课/专业核心课程(含职业拓展课) 4.合作者:须是行业企业人员 一、课程定位 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电气控制系统功能不断强大,电气控制电路不断升级。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是汽车电气控制系统维修、检测和故障诊断等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汽车运用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服务与营销和汽车电子等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二、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生产一线高素质技能型技术人才的目标要求,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学会使用常用电工工具和仪表进行电工电子作业,能够读懂简单的汽车电气设备、汽车电气控制系统打下基础。 三、课程学习目标 完成本课程学习后能够获得的能力、经验及知识。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常用电子仪器和仪表的使用方法; 2)培养学生主动的探索性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对汽车电器工作、故障分析与综合能力; 3)培养学生对汽车汽车电器分解、检测和日常维护能力; 4)培养学生系统分析能力,并使学生具有初步判断汽车电器常规故障和选配更换零部件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成本意识、合作能力,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 6)通过一系列的实训,使学生具有汽车电器专用工具、专用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和维护能力;具有识读汽车电气系统维修手册的能力; 7)具有团队协作、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质。 四、课程典型工作任务 (1)安全用电:安全重于泰山。为了使用电子仪表进行有效的电子测量需要搭建测量电路,其中部分电路涉及电压高达450伏;而且有些电子仪表本身使用的就是220V的高压电。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