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学下

动物学下

动物学下
动物学下

1、柱头虫在动物进化中的意义:介于脊索和无脊索动物之间的联系环节。

2、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a、具有脊索b、具有背神经管c、具有鳃裂d具有位于消化管腹面的心脏e、循环系为闭管式。

3、脊索:位于身体背部,由富有液泡的细胞构成,起支持身体的作用。

4、背神经管:位于脊索的背面,是中空的管状结构,是脊索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

5、鳃裂:位于咽部两侧成对的裂孔,式呼吸系统的组成部分。

6、尾索动物亚门(柄海鞘)的形态特征:

a、呼吸在咽鳃裂中进行b、有一囊状心脏,血管分支未形成毛细血管c、神经中枢形成——神经节,无集中感官d、无集中的排泄器官e、雌雄同体,异体受精。

7、柄海鞘的取食方式:

被动取食。食物—入水管孔—咽—内柱—围咽沟—背板—食道—胃—肠—肛门—出水管孔。

8、内柱:位于动物腹面,由腺细胞和纤毛构成,起运送食物的作用。

9、背板:位于动物背面,由腺细胞和纤毛构成,起运送食物的作用。

10、血窦:既各器官的组织间隙,没有真正的血管壁。

11、逆行变态:动物在变态的过程中,失去了一些重要的构造,形体变得更加简单,这种变态称为逆行变态。

12、海鞘具有开管式的循环还具有一种特殊的可逆式血液循环流行。血管无动脉和静脉之分,血液双向流动,这种血液循环方式在动物界是绝无仅有的。

13头索动物门(文昌鱼)的形态特征:

a、皮肤:表皮和真皮之分,表皮为单层细胞,真皮为冻胶状组织。故皮肤具双重性,既表皮特征像无脊椎动物;真皮特征像脊椎动物。

b、骨骼:尚无骨质的骨骼,脊索是支持身体的主要结构。

c、肌肉:分节现象明显,肌肉呈“<”形,尖端向前,前后相继排列,为一种原始的排列,无任何分化。

d、消化和呼吸:消化器官为消化管和消化腺。呼吸主要在咽鳃裂中进行。

e、神经:神经中枢为一条背神经管,前端内腔略微膨大,称为脑泡。

f、感官:不发达,有脑眼及眼点(色素点)。此外,皮肤中还有零星的感觉细胞。

g、排泄:通过肾管来执行排泄功能,肾管位于咽壁两侧。

h、生殖:雌雄异体,无生殖管道,体外受精。

i、循环:闭管式循环。

14、文昌鱼在动物进化史中的地位(意义):介于无脊椎和脊椎动物之间的联系环节。

15、头索动物:终身有发达脊索,纵贯全身并延伸到神经管的前方。

16、轮器:缘膜边缘向前方伸出的指状突起,其摆动可时代有实物的水流进入口中。

17、文昌鱼的发育过程:受精卵—桑葚胚—囊胚—原肠胚—神经胚等时期,然后孵化成幼体。

18、脊椎动物亚门的特征:

a、神经系统发达,形成了明显的头部,既脑和感官集中到体前端。

b、多数种类的脊索只见于胚胎的早期,后期为脊柱所代替。

c、原水生种类用鳃呼吸,次水生和陆生种类用肺呼吸。

d、除圆口类外,均出现了能动的上、下颌。

e、具完善的循环系统,出现了能收缩的心脏。

f、排泄系统,肾脏代替了肾管。

g、除圆口类外,出现了成对的附肢作为运动器官。

圆口纲

原始特征:

1、无上下颌

2、无成对附肢,只有奇鳍

3、终身保留脊索,只有雏形的脊柱骨

4、头骨不完整,相当于其它脊椎动物胚胎发育的早期

5、肌肉分化少,保持原始的肌节

6、脑发育程度低。

进步特征:

1、具有吸附性不能起闭的口漏斗,具有角质齿

2、鼻孔单个,位于头部背面

3、鳃位于特殊的鳃囊中

4、具有特殊的口腺,其分泌物是一种抗凝血剂。

代表动物——东北七鳃鳗

1、外形:体呈鳗形,分头(最后一个鳃孔的前端部分)、躯体、尾(肛门以后部分)。

2、皮肤:表皮为多成细胞,具单细胞腺,表面光滑无鳞,无偶鳍,居奇鳍。

3、骨骼:具软骨无硬骨,具鳃笼和软骨鳃篮。

4、消化系统:口位于口漏斗深出,借助口漏斗吸食血肉。

5、呼吸系统:具有特殊的鳃囊。

6 循环系统:具有能跳动的心脏(静脉窦、一心房、一心室组成。),总主静脉左侧退化。

6、排泄系统:形成了肾脏。

7、神经系统:脑以分化为大脑、间脑、中脑、小脑、延脑。

8、感官:(1)、嗅觉:具单个嗅囊(2)听觉:仅具内耳(3)视觉:具有眼的结构。

9、泄殖系统:雌雄异体,生殖腺单个,无生殖道管。

鱼纲

1、鱼:具有颌器,体被鳞片,用偶鳍和奇鳍运动,终身用鳃呼吸的这样一群生活在水中的

脊椎动物。

2、原因:(1)水环境的多样性(2)在地球上出现较早(3)水域面积大

3、进步性特征:(1)具有颌器,能主动摄取食物(2)脊柱取代脊索(3)具有成对的附肢

既胸鳍和腹鳍(4)脑和感官比圆口类发达,内耳中具有半规管。

4、适应环境的生活特征:(1)体多呈纺锤形(2)体表常被有骨质鳞片和富含有粘液(3)

体被偶鳍和奇鳍(4)无颈部出现,头部不能灵活运用(5)终身用鳃呼吸(6)血液循环为单循环。

5、外形:纺锤型、侧向型、棍棒型、扁平型

6、各种鳍的功能:(1)背、臀鳍:平衡身体和帮助运动。(2)尾鳍:运动和转向。(3)胸

鳍:运动、平衡、转向。(4)腹鳍:平衡、升降、转向。(5)尾鳍的分类:原尾(多见于胚胎期)、歪尾(大多数软骨鱼)、正尾(大多数硬骨鱼)。

7、侧线:位于鱼体两侧,有侧线管、粘液等组成,能感知水的压力和振动的功能。

8、年轮:指鱼类等生长过程中在鳞片、耳石、鳃盖骨和脊椎骨等上面所形成的特殊排列的

年周期环状轮圈,也指树木在一年内生长所产生的一个层,它出现在横断面上好像一个(或几个)轮,围绕着过去产生的同样的一些轮。

9、皮肤:表皮和真皮组成,还有色素、鳞片等衍生物组成。鱼鳞分为:盾鳞、硬鳞、骨鳞。

盾鳞:由基板和向后倾斜的棘组成。多见于板鳃鱼类。外层为釉质,由表皮形成,内层为齿质,有真皮形成。

硬鳞:来源于真皮,一般为斜方形的骨质板,上面盖有一层充分钙质化的闪光质,多鳍鱼和中华鲟。

骨鳞:为弹性半透明的薄骨片,有真皮衍生而来,多数硬骨鱼特有。

10、软骨化骨:结缔组织先骨质化成软骨,在由软骨骨质化成硬骨的骨化方式。

11、膜质骨:由结缔组织直接骨化成硬骨的硬骨方式。

12、初生颌:上颌由鳄片软骨而下颌由麦氏骨组成的颌器,与消化有关。

13、次生颌:上颌由上颌骨和前额骨组成,下颌主要由齿骨组成的颌器,与消化有关。

14、附肢骨骼包括鳍骨及悬挂鳍骨的带骨。骨骼系统完全由软骨组成。

15、雄性软骨鱼的腹鳍内侧一块基鳍骨延伸形成一对棒状交配器官,称为鳍脚。

16、肩带:

17、腰带:

18、肌肉系统:分化程度低,分节明显,出现水平肌隔。

19、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口——口咽腔——食道——胃——肠——肛门

(消化管)。(消化腺)胃腺、肝脏(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乳化脂肪,储藏糖原,制造尿素,解毒。)胰脏(分泌胰液,消化脂肪,蛋白质等)。

20、鳃耙:是阻拦食物和沙粒随水流岀鳃裂的滤食结构,也有保护作用。鳃耙的数量与

鱼的食性有关。

21、鳔:

22、鳔的功能:是大多数硬骨鱼类身体密度的调节器官,调节身体的比重。鲤形鱼特有

的器官:韦伯器,感知声波和压力。位于鳔和内耳之间。

23、循环系统:(1)循环方式:单循环。(2)血液循环方式:静脉窦——心房——心室

——动脉——心脏。

24、动脉圆锥:在发生壁上属于心脏的一部分,壁上具有瓣膜,能搏动。

25、动脉球:在发生上不属于心脏的一部分,是腹大动脉基部的膨大,无搏动能力,但

能维持入鳃血管的血压。

26、动脉:凡是从心脏输送血液出来的血管都统称动脉。特点:管壁厚,弹性大

27、静脉:凡是运送血液回到心脏的血管都称为静脉。特点:管壁薄,弹性小。

28、肝门静脉:一条与消化有关且两端均有毛细血管的静脉。

29、肾门静脉:一条与排泄有关且两端均有毛心血管的经脉。

30、排泄系统:(1)、排泄器官肾脏(调节内渗透压)和鳃。(2)、头肾演化为淋巴器官,

无排泄功能。(3)、硬骨鱼的输尿管:不是由肾管发育而来,而是由包围生殖腔的腹膜向后延伸形成的管道。(4)、鱼类大部分代谢废物以尿的形式由肾滤出,并通过输尿管排出体外。

31、卵胎生:受精卵在体内发育,但营养来自卵本身,靠卵黄供给,与母体几乎无营养

联系。

32、胎生:受精卵在体内发育,营养靠母体供给,形成胎盘。

33、卵生:在体内受精,在体外发育。

34、泄殖窦:生殖管和输尿管汇合而成的管,有2个开口。

35、泄殖腔:生殖管和输尿管汇合而成的管道再加上直肠管道而形成,只有1个开口。

36、神经系统:(1)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

经)。(2)纹状体:大脑深部灰质细胞集中的地方。(3)原脑皮:位于大脑顶端,有神经系统的分布,但比较分散,未行成层次,主管嗅觉。(4)间脑:较小,被中脑覆盖,腹面连有脑垂体,是综合与交换的中枢。

37、神经系统: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十迷走,另加十

一副,再有舌下十二全。

38、膜迷路:由膜质的椭圆囊,环状囊和半规管组成,是听觉器官的主要结构。

39、耳石:平衡作用。半规管:动态平衡感受器。椭圆囊和球囊静态平衡感受器。

40、鱼纲的分类:①、分类系统:根据动物的系统发育及其在演化上的我亲缘关系来进

行分类时按进化顺序排列组成的系统。②、分纲:得贝尔格分为4亚纲11科目。③、普通动物学的分类系统则是拉斯和得贝尔格。

41、软骨鱼类:①、特征:a、全身为软骨b、体被盾鳞c、口在腹面,肠中具有螺旋

瓣d、鳃间隔发达,鳃裂直接通到体外。②、板鳃鱼亚纲:a、体呈纺锤形或扁平形。

b、鳃间隔宽大呈板状,口宽大。c、鳃裂5~7对,直接开口于体外。③、鲨总目:体呈纺锤形,眼和鳃裂侧位。④、鳐总目:鳃裂位于腹面,胸鳍及其扩张并与躯干部愈合而形成体盘。

42、硬骨鱼类:①特征:a、骨骼大多由硬骨组成。b、体被硬磷、圆磷或栉磷。c、

口常位于前端。d、鳃间隔退化,并有骨质鳃盖。②、总鳍鱼亚纲:偶鳍的排列为单列式——基鳍骨位于基部,辐鳍位于尾部。③、肺鱼亚纲:基鳍骨分节排列中轴,辐鳍骨排列在两侧。④辐鳍亚纲:a、骨骼基本上是硬骨。b、鳍骨多数退化或消失且鳍系排列为辐射状。c、体被硬鳞或骨鳞。d、无内鼻孔。⑤、鲟形目:体被5行纵形骨板(骨鳞愈合)。⑥、鳗鲡目:个体发育有变态,背鳍、臀鳍和尾鳍相连在一起。⑦、鲱形目:腹鳍腹位,鳍手一般在6板以上,胸鳍的位置接近腹中线。,各鳍均无棘。⑧、鲤科:鲤形目具有咽喉齿,鲤形总目具有韦伯氏器官。⑨、合鳃目:左、右鳃孔在腹面合二为一,有性逆转现象。⑩、鲈形目:背鳍有两个,前一个为鳍棘组成,后一个由软鳍组成。

⑾、鲽形目:成鱼身体左、右不对称。⑿、鲀形目:体短粗,皮肤裸露或被有小刺、骨板、粒磷等,个别种类的内脏有剧毒(弓斑圆钝)。

43、性逆转现象:从胚胎到初成体时的生殖腺都为卵巢,当产卵后卵巢又变成了精巢的

一种现象。

44、洄游:鱼类在一身的生命活动中有周期性、定向性和群集性的迁移的运动。Ⅰ、生

殖洄游:从发育地和越冬地向产卵地的迁移。Ⅱ、溯河洄游:从海洋游到江河上游繁殖的形式。(大马哈鱼)Ⅲ、降陆洄游:从江河到海洋去繁殖的洄游。(鳗鲡)Ⅳ近陆洄游:从深海游向浅海繁殖的洄游。(大、小黄鱼)Ⅴ、索卵耳洄游:鱼类追踪捕食对象为主的洄游。Ⅵ、越冬洄游:冬季鱼类从水温较低的地方迁移到温度适宜的地方做的洄游。

45、鱼类资源的利用:ⅰ、食用,鱼肉蛋白质含量高。ⅱ、可提供一些医药和工业方面

的原料。ⅲ、可防疫卫生和美化环境。

46、鱼类资源的保护:a、规定禁渔期和禁渔区。B、规定捕捞尺寸和网目规格。C、渔

具、渔法的限制和禁用。D、移植驯化新品种。E、环境保护。F、协调好自然环境保护和社区发展的关系。

两栖纲

1、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水陆兼栖,用肺呼吸的变温动物。

2、水路环境的主要差异:①、温度的差异。②、含氧量的差异。③、密度的差异。④、温

度变化的差异。⑤、陆地环境的多样性。

3、初步适应特征:ⅰ、成体用肺呼吸。ⅱ、出现了五趾型附肢。ⅲ、皮肤开始出现角质化,

但角质化程度不深。ⅳ、为不完善的双循环。ⅴ、首次出现了颈椎和荐椎。ⅵ、听觉出现了中耳,嗅觉出现了内鼻孔,大脑两半球已分开。

4、原始特征:Ⅰ、繁殖仍在水中进行。Ⅱ、皮肤为辅助呼吸器官,而且角质层不发达,故

不能离开潮湿的环境和不能生活在含盐量高的海水中。Ⅲ、新陈代谢水平低,是一群变温动物。Ⅳ、结论:分布狭窄,种类少。

5、两栖纲的分类:蝾螈型:四肢退化,尾部不明显。鲵蝾型:四肢发达,尾部明显。蛙蟾

型:后肢发达。

6、两栖纲的主要特征:Ⅰ、外形:身体分头、躯干、尾、四肢四部分。Ⅱ、皮肤:由表皮

和真皮构成,还分布有粘液腺、毒腺、色素细胞等。特点:①、皮肤裸露,无覆盖物。

②、具有角质层,但较之化程度不深。③、皮肤具有多细胞腺体。④、皮肤中具有色素

细胞。⑤此外,在蛙类的皮肤和肌肉之间还形成了淋巴间隙,期间充满大量水分,对皮肤呼吸有重要意义。

7、骨骼系统:①、骨骼:中轴骨骼(头骨、脊柱)、附肢骨骼(带骨、肢骨)。②、脊柱:

由颈椎、躯干椎、荐椎、尾椎组成。具有颈椎和荐椎是陆地脊椎动物的特征,但各只有一块。多数为前凹型或后凹型,少数为双凹型。③、头骨特点:f、扁而宽,无眶间隔,骨化程度不高,骨块数少。G、枕踝2个,由外枕骨形成。H、颌弓与脑颅链接为自接型。

I、舌颌骨进入中耳腔,形成传到声波的耳柱骨。J、成体鳃大部分消失,小部分演变为

支持舌和喉部的软骨。④、带骨及肢骨:a、四足动物与硬骨鱼类的区别:两栖类肩带不连头骨,腰带借荐椎与脊椎联接。B、固胸型肩带:左、右上乌喙骨在腹中线愈合,左、右肩带不能活动。C、弧胸型肩带:左、右上乌喙骨在腹中线愈合,左、右肩带能活动。

8、肌肉系统特点:①、大部分肌节发生了愈合和移位而形成了一块一块独立活动的肌肉,

故原始肌节的分化不明显了。②、分化程度高,鱼鳍只有在基部有肌肉,而两栖类则在四肢出现了独立的肌肉群。③、鳃肌大多退化,部分转化为咽、喉部肌肉。

9、消化系统:①、构成(消化管、消化腺)②、消化管:口→口咽腔(无消化酶,对食物

无消化作用。)→食道→胃→小肠→大肠→泄殖腔→泄殖腔孔→体外。③、四足动物共同特征:肌肉质舌和分泌黏液的唾液腺,能使食物湿润和便于吞咽。④、青蛙舌的功能:感觉作用和捕食器官的一种特化。⑤、口咽腔内有内鼻孔、耳咽管孔(与中耳相通)、喉门、食管开口。声囊为发声的共鸣器。⑥、耳咽管:平衡中耳腔内外压力,从而保护鼓膜。

10、呼吸系统:①结构:外鼻孔→鼻腔→内鼻孔→口咽腔→喉头→气管→肺(气体交换)。

②、外的肺内表面积:皮肤表面积=2:3。③呼吸方式:鳃呼吸、肺呼吸、皮肤呼吸、口

咽腔粘膜呼吸。④、口咽式呼吸:主要依靠口腔底部的上升和下降来完成并由口咽腔粘膜进行气体交换,故称口咽式呼吸。

11、循环系统:①由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

②血液循环包括:心脏、动脉、静脉。a、心脏由4部分组成既静脉窦、2

心房、心室、动脉圆锥。b、动脉特点:腮部血管发生重大变化既:肺皮动脉、劲动脉、体动脉。c、静脉特点:腹静脉典型,主静脉演变为大(腔)静脉,鱼类的“H”演化为两栖类的“Y”。d、鳃循环的出现和肺循环的废弃(水生两栖类有些尚保留鳃血管),使原有的鳃动脉弓发生重大变革,在有尾类和无尾类又有不同。

③淋巴循环:a、组成:淋巴管、淋巴心、淋巴腔、淋巴液。b、淋巴液无色

透明,含有血浆和白细胞无红细胞,淋巴液最终流入到静脉,故是血液循环的辅助系统。

c、淋巴心推动淋巴液回心,两栖类不具淋巴结。

④不完全双循环:包括肺循环和体循环,由于心脏分割不完整,故动静脉血在心脏内没有完

全分开的一种循环方式。

12、神经系统:①特点:a、脑的弯曲度不大,仍在一个水平面上。b、大脑半球明显,且在

顶部出现了原脑皮主管嗅觉。c、小脑不发达,由于运动方式简单,多数为跳跃运动。d、脑神经只有10对,脊神经形成了臂神经丛和坐骨神经丛。②变态发育:a、外形变化:附肢出现,尾的消失。b、内部器官变化:肺逐渐代替鳃。

13、感官:①视觉特点:a、一般陆栖类具有多功能的眼脸、瞬膜、泪腺。b、角膜凸出,晶

体近球形,稍扁。c、晶状体牵引肌和晶状体悬韧带收缩时将晶体拉向前移,使视觉由远视调解为近视,在水中则变成远视。(角膜变得扁平)d、瞬膜:

②听觉:a、出现了中耳,中耳腔中有耳柱骨(由鱼类的舌颌骨演变形成),故两者为同源

器官。b、听觉的产生过程:鼓膜接收声波和振动→耳柱骨→卵圆窗→内耳→听神经→听觉中枢。c、咽鼓管(欧式管)功能:防止耳膜损害。③嗅觉:嗅觉器官仍在鼻腔中,出现内鼻孔,故鼻腔具有嗅觉和呼吸的功能。

14、泌尿生殖系统:①排泄器官:②生殖方式:a、多数体外受精,体外发育。b、蛙蟾类雌

雄两性在生殖季节具有抱对现象(抱对的作用:刺激两性同步排精产卵,提高受精率,并完成受精。)。c、鲵螈型无抱对现象,不鸣叫召唤异性,但雄性常表现出某些求偶行为。

15、两栖纲的分类:①分类依据:Romer的分类系统,四肢和尾的有无。

②吲螈目特点:体细长,呈蚯蚓状,四肢及带骨均退化,无尾或具短尾,营穴居生活。

椎骨双凹形。

③有尾目:a、椎体低等类型为双凹形,高等类型为后凹形。受精方式:雄体向水中产出

椎体为双凹形。体外受精。c、隐鳃鲵科:犁骨齿呈长弧形排列。椎体为双凹形。体外受精,雌鲵不具受精器。d、蝾螈型:犁骨齿多呈“∧”。椎骨多为后凹形。成体有肺。体内受精。

④无尾目:a、体型较宽,具有强健四肢,后肢尤为发达,成体无尾。b、负子蟾科:椎

体后凹形。肩带为固胸型。无舌。c、盘舌蟾科:椎体后凹形。肩带为弧胸型。舌盘状,不能伸出口外。d、蟾蜍科:椎体为前凹形。肩带为弧胸型。耳后腺分泌毒液。e、雨蛙科:椎体为前凹形。肩带为弧胸型。指、趾末端膨大为吸盘。f、蛙科:脊柱的1—7椎体前凹形,第8枚为双凹形。肩带为固胸型。筛骨1个。g、树蛙科:肩带固胸型。指、趾端明显膨大为吸盘。h、姬蛙科:肩带固胸型。筛骨1对。

动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刺细胞:腔肠动物特有的,分布于体表皮肌细胞之间,以触手上为多。刺细胞内有刺丝囊,囊内有毒液和一盘旋的丝状管(刺丝):遇到刺激,囊内刺丝翻出,注射毒液或把外物缠卷,利于防御和捕食。 2.马氏管:由体壁昆虫的排泄气管,是着生于中肠与后肠交界处的细长的盲管,从周围血液中摄取离子、尿酸盐和毒素到管内,形成原始的尿液送入后肠。 3.书肺:为蛛形纲的呼吸器官。藏于腹部体表内陷所生的囊内,由许多叶状物重叠组成,各叶的内腔为血体腔,连接于腹窦。 4.书鳃:由足基部体壁向外折叠成书页状,有血管分布,为水生类鲎的呼吸器官。 5.胞饮(作用):变形虫除了能吞噬固体食物外,还能摄取一些液体物质,这种现象很像饮水一样,因此称为胞饮作用。 6.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系统发育通过遗传决定个体发育,个体发育不仅简单重演系统发育,而且又能补充和丰富系统发育。 7.多态现象:同种动物存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的两类或多类个体的现象。 8.物种:简称“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发展过程中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形式;种内个体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及行为特征等方面基本相似;有性生物的种内异性个体可相互配育,种间有生殖隔离;并占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 9.世代交替现象:在生活史中无性与有性两个世代有规律地相互交替的现象。 10.开管式循环:在循环的过程中血液不是始终在血管里流动,而是要流出血管到器官与器官之间。例如:节肢动物,不因节肢折断而引起流血过多而死亡,是一种生活的适应。 11.闭管式循环:血液自始至终在封闭的血管中流动,血管之间由毛细血管连接,而不直接流到组织间隙之间去。 12.两侧对称: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地体型,即通过动物体地中央轴,

动物学第一学期名词解释

第一章 1.物种:是最基本的分类阶元,物种是形态、结构、功能、发育特征和生态分布基本相同的一群生物,能相互繁殖,享有一个共同基因库的一群个体,并和其他种生殖隔离。 2.亚种:种内的一部分个体由于分布在各种不同的地区,通过在地理上充分的隔离后所形成的群体。 3.品种:种内由于人工选择产生的具有新形态或新性状的个体的总称。 4.双名法:对每种生物采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方法进行命名,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属名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种加词第一个字母不需要大写、一般用斜体) 第二章 1.组织:是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相似,机能相同的细胞群构成的。 2.器官:由不同的组织共同完成一定的生理功能,而且这些组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定形态特征和结构的功能单位。 3.系统:当若干种器官一起共同完成生命的一项功能时,即构成了动物的系统。 第三章 1.类器官(细胞器):是原生动物特有的构造,它是由细胞中的部分细胞分化成的若干特殊的结构,执行着类似于高等动物某些器官的功能,故叫细胞器。 2.包囊:在不良的环境下,原生动物体会分泌一些物质,凝固后将自己包围,即形成包囊,度过干燥、冰冻等不良环境,遇到适宜的环境,包囊破裂,恢复原来的生活状态。 3.伪足:是肉足纲的最主要的特征,它是虫体在运动时,其体表任何部位都可以形成的临时性的细胞质突起,它不仅是运动类器官(非固定的),而且兼有摄食的作用。 4.变形运动: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移动的运动方式。伪足的伸出与细胞趋化性和细胞质的溶胶-凝胶变化有关。 5.世代交替现象:在动物的生活史中,有性世代与无性世代相互交替的现象。 第四章 生物发生律:又叫重演律,是个体发育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物群的发展历史。 第五章 1.水沟系:是海绵动物特有的构造,它是水流进出海绵体的通道,是对其水生固着生活的一种适应,海绵动物的摄食、排泄、呼吸和生殖等生理功能,都要依靠水沟系中的水流来实现。 2.两囊幼虫:多孔动物受精卵形成囊胚后,动物极的小细胞向囊胚腔内生出鞭毛,另一端的大细胞中间形成一个开口,后来囊胚的小细胞由开口倒翻出来,里面的小细胞具有鞭毛的小分裂球,植物极的一端不具鞭毛的大分裂球,称两囊幼虫。 3.胚胎逆转:幼虫从母体出水孔随水流逸出,然后具鞭毛的小细胞内陷,形成内层,而另一端的大细胞留在外边形成外层细胞,这与其他多细胞动物原肠胚形成正相反(其他多细胞动物的植物极大细胞内陷成为内胚层,动物细胞形成外胚层)因此称为胚胎逆转。 第六章: 1.网状神经系统:是动物界里最原始的神经系统。一般认为它基本上是由二极或者多极的神经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具有形态上相似的突起,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疏松的网,因此称神经网。 2.消化循环腔:具有消化的功能,可以进行细胞外消化,又兼有循环的作用,能将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运输到身体的各部分,所一以又称为消化循环腔。 3.皮肌细胞:组成腔肠动物体壁外胚层和内胚层的主要细胞。它的特点是在上皮细胞内含有肌原纤维,这种细胞具有上皮和肌肉的功能,数目较多、形大,基部扩展。外皮肌细胞短,基部内的肌原纤维收缩时,使身体及触手缩短;内皮肌细胞长,基部的肌原纤维收缩时,使身体和触手伸长。 5.刺细胞是腔肠动物特有地一种捕食、攻击及防卫性细胞。 第七章 1.皮肤肌肉囊:外胚层形成的表皮与中胚层形成的肌肉(环肌,斜肌和纵肌)共同组成了囊状的体壁,包囊全身,既有保护内部器官的作用,又能加强运动功能,这种体壁结构称为皮肤肌肉囊,简称皮肌囊。 2.原肾型排泄系统:由排泄管,毛细胞组成,起源于外胚层,并沿途多次分支,许多分支相互连接成网状,每个分支的末端有管细胞,管细胞上覆盖有帽细胞,两者共同组成焰细胞,它的主要功能是调节体

动物学教学大纲完整

《动物学》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动物学》的课程性质: 动物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高等学校生物专业的主要基础课。本课程以动物的演化为线索,主要介绍无脊椎动物(原生、多孔、半索、扁形、原腔、环节、软体、节肢、棘皮、腔肠动物门)及脊椎动物(脊索动物门、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等)的结构和演化。为后续的动物生理学、遗传学、生物进化论、生态学和发育生物学等课程学习奠定基础,获得从事动物学教学和动物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技能。(三)《动物学》的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以动物的演化系统为线索,要使学生系统掌握各门及主要纲的主要特征;重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个体发育的特点;基本掌握门(亚门)、纲(亚纲)及目(昆虫、鱼类、两栖类、鸟类、兽类)的分类,生态及经济地位;了解动物界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各门与纲(脊椎动物各纲)的演化关系以及动物地理分布和生态的基本知识;了解国内外动物学发展的新成就。 (四)《动物学》课程授课计划(包括学时分配):

(五)教学建议: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紧紧结合各类微生物结构功能、生命活动及应用等问题加以分析讨论,对抽象理论过程并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辅助进行,加深学生的理解。由于专业需要对于动物形态解剖部分应详细讲解。 (六)考核要求: 采用期中、期末考核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按平时占10%(包括学习态度和平时作业等);期中成绩占20%;期终成绩占70%。试卷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利用试题库对学生进行考试。 二、教学内容 Chapter1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明确动物学的概念 2、掌握动物学的目的与任务、研究方法和分类知识 教学重点: 动物学的目的与任务、研究方法和分类知识 教学难点:

动物学课程描述

Zoology Module 1: Zoology and its branch(3 hours, 1 week) 1. Explain biological dividing line 2. Explain the definition of zoology 3. Explain the main branch of zoology 4. Explain the purposes, tasks,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learning zoology

5. Explain the brief history of zoology 6. Explain the fossil and geologic time Module 2: Potozoa(3 hours, 1 week) 1. Explain principle characters of Protozoa 2. Explain classifies of Protozoa 3. Explain relationships between Protozoa and humans Module 3: Spongia (3 hours, 1 week) 1. Explain the origin of metazoan 2. Explain principal characters of spongia 3. Explain classifies of spongia 4. Explain economic significances of spongia Module 4: Coelenterate (3 hours, 1 week) 1. Explain main characters of coelenterate 2. Explain classifies of coelenterate 3. Explain economic significances of coelenterate Module 5: Platyhelminthes (3 hours, 1 week) 1. Explain main characters of Platyhelminthes 2. Explain classifies of Platyhelminthes 3. Explain relationships of parasite and host Module 6: Protocoelomate (3 hours, 1 week) 1. Explain main characters of Protocoelomate 2. Explain classifies of Protocoelomate 3. Explain economic significances of Protocoelomate Module 7: Annelida (3 hours, 1 week) 1. Explain main characters of Annelida 2. Explain classifies of Annelida 3. Explain economic significances of Annelida Module 8: Mollusca (3 hours, 1 week) 1. Explain main characters of Mollusca 2. Explain classifies of Mollusca 3. Explain economic significances of Mollusca Module 9: Arthropoda (3 hours, 1 week) 1. Explain main characters of Arthropoda 2. Explain classifies of Arthropoda

向动物学习1

向动物朋友学习 六年级第十二册第六课 教学目标 1.情感领域:教育学生热爱人类的朋友——动物,并以赞赏的眼光来观察研 究它们。 2.知识领域:接触一点仿生学知识,具体了解几种与动物相关的人类发明, 引发学生趣味盎然地创造。 3.将前人的创造或自己的发现变成合理、有趣又奇特的画面,增强学生的绘 画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仿生学的原理,利用自己熟悉的动物的特异能力及习性进行联想、模 仿、发明和创造,并用绘画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见解。 2.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作业的操作过程中。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 学具:各种绘画工具(水彩笔、油画棒、水粉颜料、勾线笔等) 教学过程 导入: 1、提问:同学们,你们谁会游泳?都用什么样的姿势? 除了这种姿势外,你还能用其他的姿势吗?(学生举例,上台表演) 这个游泳姿势是人类向谁学来的呢?――动物青蛙 2、小结:我们不仅向青蛙学习游泳,还向其它许多动物学习各种各样的本领。今天我们就来向动物朋友学习!(板书课题) 新授: 1、了解仿生学 (1)人类都向动物学了些什么呢?(出示生活中的仿生学图片) (2)现在有同学知道我们模仿了动物进行的发明叫什么科学吗? 人们根据动物或者植物结构性质、能量转换和信息过程,并将所获得的知识用来改善现有的或创造崭新的机械、仪器、建筑结构和工艺过程叫仿生学。 (板书仿生学)

2.猜一猜(出示图片) 水母耳风暴预测仪 ------水母 潜艇--------------------海豚 探路仪----------------- 蝙蝠 直升飞机 --------- ----蜻蜓 3.想一想: 请学生自己说说,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仿生学的例子? 同座位可小声交流。大家讨论以仿生学的研究方法提出的解决方案。请个别同学谈谈看法。 4.欣赏人类仿动物发明(总结方法) (1)形态:山洞探测仪的外形仿虫子 (2)结构:蜜蜂的蜂巢由一个个排列整齐的六棱柱形蜂房组成,这些结构是经数学家计算最节省材料的结构,容量大、极坚固。 (3)色彩:迷彩服的发明,还和人们受到动物的隐蔽色有关。 (4)功能:蝙蝠的声波 5.教师示范:(发明交通堵塞的工具) 6.作业 今天,为了表达我们对动物朋友的感谢, 1、每位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将人类仿生学方面的发明创造和相关的动物画在一幅画中。 2、学生作业,教师播放音乐,巡回指导 3、作业讲评 板书设计: 第六课向动物朋友学习 形态范画: 结构 色彩 功能

动物学教学大纲

楚雄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技术专业 《动物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0521922060 课程中文名称:动物学 课程英文名称:Zoology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使用专业:生物技术专业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总学时:54 总学分:3 预修课程:无 课程简介: 动物学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主要基础课。随着科学的发展,动物学的研究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分出许多不同的分支学科。由于学科发展和广泛的交叉渗透,使动物学研究向微观和宏观两极展开又相互结合,形成了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群体、生态系统等多层次的研究。“动物学”课程可为学生学习后续相关专业课程做必要的准备,也为学生今后从事科研、教学、生产和开发工作打下比较牢固的专业基础。本课程突出了动物演化上的主线内容,系统地介绍动物形态、分类、进化等知识(生态内容在普通生态学中学习),注意体现结构和机能、机体和环境的辨证统一关系。本课程在注重“双基”的前提下,注意适时补充动物学的最新前沿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使我们的动物学教学在内容上能够跟上学科的发展变化和人才培养规格。 教材建议 《普通动物学》刘凌云,郑光美主编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年。 参考书 1、《动物生物学》许崇任,程红编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7。 2、《普通动物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3 3、《动物学》华中师院南京师大湖南师院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4 4、《动物学》(上、下册),华中师范学院等合编,1983,高等教育出版社。

5、《无脊椎动物学》,任淑仙主编,1990,北京大学出版社。 二、课程性质、目的及总体教学要求 课程的基本特性 动物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主要基础课。动物学是研究生命科学的一个基础分支,主要研究动物各类群的形态结构,分类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其目的是阐明动物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利于动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动物学是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本课程着重加强对动物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通过介绍国内外动物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和科技成果,使学生掌握动物学的系统知识和发展趋势。 课程的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动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加深对以动物的代谢和适应为中心,发育为主干及动物界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统一、形态与机能的统一、机体与环境的统一的动物学原理的理解,为后续专业课和今后从事专门研究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培养学生具备胜任中学动物学教学,开展科技活动的技能。本课程要求学生从理解中去记忆,从实践中去综合分析,达到具有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在教学中适当多开“窗口”反映学科间的交叉、渗透、综合,反映现代动物学和前沿科学的最新进展和成果,使学生认识到动物学基础知识与生命科学各分支学科发展的密切关系,看到动物学知识在现代生命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还要适宜地安装“接口”,与后续课接轨,为后续课学习奠定基础。 课程的总体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和结构; 2、牢固掌握动物各门及主要纲的特征;重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与机能的适应;动物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主要门类的演化关系;动物地理分布的基本知识和了解动物学科的发展前沿; 3、在实验和野外实习中,着重提高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开展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学时分配和安排 本课程讲授按每周3学时安排,总学时共54学时,3学分。

动物学考题及答案

动物学考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双名法:是以两个拉丁文或拉丁化了的文字连在一起,表示一个物种的学名。 包囊:当环境因素不利时,原生动物可分泌一层胶状物质,形成具有保护性的外壳,既包囊。 裂体生殖:既细胞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细胞质随着核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面形成很多的小个体,称为裂殖子。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生殖方式。 领细胞:海绵体壁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外层细胞扁平,内层细胞生有鞭毛,多数具原生质领,故称领细胞。 刺细胞:肠腔动物特有的,内含刺丝囊,囊内有毒液和刺丝,刺细胞外侧有针,当刺针受刺激,刺丝翻射出来,射出毒液,将对手麻痹或杀死。外骨骼:是节肢动物门外壳的俗称,因为坚硬有如骨骼,因此得名。节肢动物的体表覆盖着坚硬的体壁。体壁由三部分组成:表皮细胞层,基膜和角质层。表皮细胞层由一层活细胞组成,它向内分泌形成一层薄膜,叫做基膜,向外分泌形成厚的角质层。角质层除了能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和保护内部构造外,还能与内壁所附着的肌肉共同

完成各种运动,跟脊椎动物体内的骨骼有相似的作用,因此被叫做外骨骼。 逆行变态:动物经变态后,身体构造变得更为简单的变态形式。 次生腭:头骨原生腭的下方,由上颌骨的腭支、腭骨和翼骨组成的第二层腭板。它隔开鼻通道和口腔,使动物进食和呼吸互不影响。 胎盘:哺乳动物妊娠期间由胚胎的胚膜和母体子宫内膜联合长成的母子间交换物质的过渡性器官,与性机能有关的器官。 新脑皮:由侧脑室外币的神经物质生长而成,并包围着原脑皮,接受全身感官传来的信号,综合分析,根据已建立的神经联系产生相应反应二、填空 (一)无脊椎动物 1、水螅的消化方式有___细胞内__消化和__细胞外___消化两种 2、海绵动物又称多孔动物,体壁分外层、中胶层、内层,食物在领细胞内消化。 3、疟疾是由虐原虫引起的,黑热病是由利什曼原虫引起的。

《 动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 动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01301008 课程名称: 动物学实验 英文名称: Zoological Experiment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总 学 时: 36 学 分: 1 适用对象: 生物科学专业(本科) 先修课程: 一、 编写说明 (一) 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动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习动物学课程的目的使学生掌握动物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好后继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具有胜任中学动物学教学工作的能力;了解动物在自然界的地位与人的关系,培养保护动物的意识,并获得动物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为以后开展动物学及相关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二)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动物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培养从事动物科学研究初步的能力;通过实验,掌握显微镜的使用和显微辩识能力,加强对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动物学基本实验技术与技能;通过实验和实习,掌握重点科和当地常见动物类群的识别特征要点,能使用工具书鉴别出常见动物的科、属、种;认识和记录本地常见和中学课程所涉及的动物种类,熟悉它们的生态和分布,并学会采集和制作动物标本的方法等野外调查研究能力。 (三) 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主要通过观察、解剖、比较等方法,探索动物形态结构与功能间的关系,揭示动物界的规律和本质。在教学过程中,大量采用挂图、投影、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并结合实验课、参观、野外实习等活动,使学生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 (四) 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学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采用何种多媒 体教学手段 章节 主要内容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一 草履虫的观察 3 采用现有标本展示,并结合教师二 水螅的观察 3 三 环毛蚓的解剖和观察 3 四 蝗虫的解剖和观察 3 五 昆虫分类 3

动物学名词解释一

注:学完原生动物、多孔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假体腔动物后完成 名词解释(任选三个完成) 1. 吞噬营养 2. 渗透营养 3. 伪足 4. 包囊 5. 伸缩泡 6. 胞饮作用 7. 细胞内消化 8. 裂体生殖 9. 孢子生殖10. 刺丝泡 11. 生物发生律12. 真体腔13. 端细胞法(裂体腔法)14. 体腔囊法(肠体腔法)15. 中生动物16. 原口动物17. 后口动物18. 芽球19. 水沟系20. 两囊幼虫 21. 福射对称22. 出芽生殖23. 消化循环腔24. 浮浪幼虫25. 细胞外消化26. 刺细胞27. 原肾管28. 焰细胞29. 幼体生殖30. 再生 31. 两侧对称32. 梯形神经系统33. 皮肤肌肉囊34. 假体腔35. 蜕皮36. 非混交雌体37. 孤雌生殖38.咀嚼器39. 非需精卵 1.吞噬营养:吞噬固体的食物颗粒或微小生物 2.渗透营养:通过体表渗透吸收周围呈溶解状态的物质 3.伪足:变形虫在运动时,由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临时性的细胞质突起,称为伪足。 4.包囊:原生动物在不良环境下,虫体会分泌一种保护性胶质将自己包裹起来,形成包囊。 5.伸缩泡:原生动物细胞内的一个细胞器,用于调节水分平衡,收集细胞质中过多的水分 (其中也有代谢废物),排入储蓄泡,再经过胞口排出体外。 6.胞饮作用:在液体环境中的一些分子(一般是大分子化合物)或离子吸附到质膜表面, 使膜发生反应,凹陷下去形成管道,然后再管道内断下来形成一些液泡,移到细胞质中,与溶酶体结合形成多泡小体(在一个囊泡膜内可有几个胞饮小泡),经消化后营养物质进入细胞质。 7.细胞内消化:食物通过吞噬作用进入细胞内,与溶酶体结合,溶酶体的水解酶将食物分 解,营养物质进入细胞质,废物排出体外。 8.裂体生殖:原生生物孢子纲的无性生殖方式。细胞核先分裂成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 细胞质随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面,形成许多小个体。 9.孢子生殖:疟原虫经有性生殖形成的合子在雌蚊胃壁基膜与上皮细胞之间形成卵囊,卵 囊里的核及胞质进行多次分裂,形成数百至上万的子孢子,成熟后,卵囊破裂,子孢子出来到体腔里。当蚊再次叮人时,这些子孢子就随着唾液进入人体,并随血液侵入肝脏细胞进行无性生殖。 10.刺丝泡:纤毛纲草履虫特有,在表膜之下有一些小杆状结构,整齐的与表膜垂直排列, 有空开在表膜上,当动物遇到刺激时,刺丝泡射出其内容物,遇水成为细丝。有防御功能。 11.生物发生律:也称重演律。是德国人赫克尔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总结了当时胚胎学方面 的工作提出来的。生物发展史科分为两个相互密切联系的部分,即个体发育(ontogeny)和系统发育,也就是个体的发育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物群的发展历史。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个体发育简短重演了其祖先进化的过程) 12.真体腔:又称次生体腔,中胚层之间形成的腔 13.端细胞法:在胚孔的两侧,内外胚层交界处各有一个细胞分裂成很多细胞,形成索状, 深入内外胚层之间,为中胚层细胞。在中胚层质检处形成的空腔为体腔(真体腔)。

动物学分类

原生动物门 鞭毛纲:眼虫、团藻、利什曼原虫 肉足纲:大变形虫、痢疾内变形虫 孢子纲:间日疟原虫 纤毛纲:草履虫 腔肠动物门(刺胞动物门) 水螅纲:水螅、桃花水母 钵水母纲:海月水母、海蜇 珊瑚纲:海葵 扁形动物门 涡虫纲:三角涡虫 吸虫纲:华枝睾吸虫、血吸虫 绦虫纲:猪带绦虫 假体腔动物 线虫动物门:人蛔虫、秀丽线虫、十二指肠钩虫、班氏丝虫环节动物门 多毛纲:沙蚕 寡毛纲:环毛蚓 软体动物门 无板纲:龙女簪 单板刚:石鳖 腹足纲:中国圆田螺、鲍、钉螺、福寿螺、织锦芋螺后腮亚纲:蓑蜗牛、蛞蝓、蜗牛 掘足纲:大脚贝 双壳纲:无齿蚌 瓣鳃亚纲:贻贝、珍珠贝 头足纲:乌贼 四鳃亚纲:鹦鹉螺 二鳃亚纲:中国枪乌贼、章鱼 节肢动物门 甲壳亚门:中国对虾 鳃足纲:蚤状溞 软甲纲:螯虾、中华绒螯蟹、三疣梭子蟹 螯肢亚门:蝎目:东亚钳蝎 蜘蛛目:大腹园蛀、络新妇、蝇虎 蜱螨目:人疥螨 多足亚门:唇足纲:蜈蚣、蚰蜒

倍足纲:马陆 六足亚门:昆虫纲:缨尾目:栉衣鱼 等翅目:白蚁 直翅目:东亚飞蝗、中华蚱蜢、蟋蟀 半翅目:棉蚜、荔枝蝽 翘翅目:瓢虫、米象、金龟子 双翅目:库蚊、伊蚊、按蚊 鳞翅目:小菜蛾 膜翅目:蜂、蚁 蜻蜓目:蜻蜓、豆娘 蜚蠊目:澳洲大蠊 螳螂目:螳螂 棘皮动物门(后口动物) 海盘车 海参纲:刺参纲 脊索动物门 尾索动物亚门:柄海鞘 头索动物亚门:文昌鱼 圆口纲 七鳃鳗 盲鳗目:盲鳗 鱼纲 板鳃鱼亚纲:虎鲨目:宽纹虎鲨 鲭鲨目:噬人鲨 须鲸目:鲸鲨 鲼形目:鸢鲼 辐鳍亚纲:鲟形目:鲟科:中华鲟 鲤形目:鲤科: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团头鲂、鲤鱼、鲫鱼、抗浪鱼鳅科:泥鳅 鲑形目:大嘛哈鱼 合鳃目:黄鳝 鲈形目:科:鲈鱼 石首鱼科:大黄鱼、小黄鱼 丽鱼科:罗非鱼 带鱼科:带鱼 金枪鱼科:金枪鱼 蝶形目:褐牙鲆 鲀形目:东风鲀 两栖纲

动物学(1):名词解释说课材料

动物学(1):名词解 释

1.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内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 2.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 3.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低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5.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 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内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 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 1.侧线系统:为鱼类特有的皮肤感觉器官,呈管状或沟状,埋于头骨内及体侧皮肤下 面,侧线管以侧线孔穿过头骨及鳞片,连接成与外界相通的侧线,感觉器位于侧线管内。

3.罗伦氏壶腹:为软骨鱼类所特有的由皮肤衍生的感觉器,是侧线管的变形构造,分布在头部的背腹面。由罗伦瓮、罗伦管和管孔三部分组成。为水流、水压、水温的感受器,也能感知电压。 16. 盾鳞:为软骨鱼类所特有,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的,由基板和棘两部分组成,基板埋藏于真皮中,大多呈菱形,基板底部有一孔,是神经和血管通入的地方;棘着生在基板上,露于皮肤外面,尖端朝向体后,外层覆以釉质,内层为齿质中央为髓腔。 18. 骨鳞:骨鳞为绝大多数硬骨鱼类所具有,由真皮形成。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具弹性 的半透明薄骨板,骨鳞呈覆瓦状排列,前端插入真皮形成的鳞袋内,后端游离于表皮之下, 侧缘为相邻的鳞片所覆盖。骨鳞的结构为上下2层,上层为骨质层,下层柔软为纤维层。 32. 卵生:把成熟的卵直接产在体外,在体外进行发育的繁殖方式。如多数鱼类、鸟类。 33. 卵胎生:受精卵在雌性生殖管道内进行发育,但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依靠卵黄供给,与母体没有营养物质的联系,仅呼吸靠母体进行或母体提供部分水分和矿物质。如多数软骨鱼类。 44. 动脉球与动脉圆锥:腹大动脉基部扩大而成的球状结构,称为动脉球,与心脏的心 室相通,不能搏动,硬骨鱼类具有。动脉圆锥是软骨鱼类心脏的组成部分, 位于心室的前方,内有瓣膜,能有节律的搏动。

动物学理论教案

动物学理论教案 王茂先编写 韩山师范学院生物系

韩山师范学院生物系教案 课程名称动物学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主讲教师王茂先职称:讲师 课程简介 “动物学”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主干基础课。其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了解动物学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掌握动物形态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动物类群及其系统进化和发育,动物与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为后续的动物生理学、遗传学、生物进化论、生态学和发育生物学等课程学习奠定基础,获得从事动物学教学和动物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技能。自2000年开始开设本科动物学课程,安排在第二学年进行教学,课程为一学年。经2005年12月教学大纲修订,课时调整为128学时(其中理论68学时,实验60学时)。 多年来动物学课程在多位老师的辛勤努力下,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稳步提高,动物学课程被韩山师范学院认定为“合格课程”。多人获得韩山师范学院教学优秀成果奖等。 课程要求 1、“动物学”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主干基础课。其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了解动物学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掌握动物形态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动物类群及其系统进化和发育、动物与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为后续的动物生理学、遗传学、生物进化论、生态学、发育生物学等课程学习奠定基础。本课程应保证和加强动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掌握动物学的系统知识,具有胜任中学动物学教学工作的能力、开展动物保护的能力和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 2、根据动物学课程的教学和培养目标,设计课程结构体系包括四方面:(1)动物学基本理论传授;(2)基本理论知识的验证、基本技能的培养;(3)动物学能力(教学、科研、组织、动物及环境保护等)的培养和提高;(4)毕业研究论文。 3、动物学基本理论的传授和继承,介绍动物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以动物系统演化为顺序,以代表动物为基础,系统介绍动物各类群的形态、结构、机能和个体发生、动物演化的基本规律及其系统分类,体现动物科学的系统性、完整性、时代性;体现地区特点(常见、濒危及具有经济价值的动物种类),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为当地经济建设和可持续性发展服务。 4、基本理论知识的验证、基本技能的培养以实验室教学为主要形式,验证课堂讲授的基本理论,初步培养学生的动物学能力。 5、动物学动手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通过野外教学、实习、考察等形式完成。 6、教学内容的取舍以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为标准,以传授基本知识、培养基本技能、逐步提高动物学能力为出发点,并能体现动物科学的系统性、完整性、时代性及地域特点。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绪论(1学时) 内容要点:动物学的定义;主要分支学科及相关关系;研究动物学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国内外动物学发展概况;物种的概念及命名法则。 第一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1学时) 内容要点:细胞的特征、化学组成、结构;四大基本组织的主要特征及机能;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概念。 第二章原生动物门(4学时)

(完整版)虾蟹增养殖学教学大纲

虾蟹增养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与任务 《虾蟹增养殖学》是研究虾蟹类的生物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一门学科,是水产养殖专业必修的主要专业课之一,它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直接为虾蟹类养殖科研、生产服务。本课程除从有关的基础学科吸收—定的理论知识外,主要是总结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成果和群众养殖中悠久而又广泛的生产经验及,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该课程主要研究经济虾蟹类养殖的生物学原理、生产技术,介绍常见经济虾蟹类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成体养殖及增殖措施等基本技术。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虾蟹类养殖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今后从事专业生产技术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正确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理解甲壳动物所涉及的内容及其与相关课程的关系;使学生充分了解虾蟹类养殖的意义及其重要作用,理解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使学生掌握虾蟹类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以及生长发育。使学生理解虾蟹类的生理生态,掌握主要的、常见的养殖经济虾蟹类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尤其是生态及繁殖习性。使学生了解虾蟹类生殖细胞的类型、发生过程,了解性腺发育、受精、胚胎发育过程中变化规律及其与内、外部因子的关系。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虾蟹类的鉴别与分类。 3.使学生理解主要养殖种类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尤其是生态、繁殖习性以及个体发育过程的基本知识和规律,为进行人工增殖,人工育苗奠定基础。使学生掌握主要养殖虾蟹类的人工育苗及养成的基本方法和过程,重点掌握几种主要经济虾蟹类的生物学知识和人工育苗、养成、加工等技术操作,熟练掌握适合当地养殖的经济虾蟹类的生物学知识、人工育苗、养成、加工等技术操作。使同学们了解虾蟹类育苗和养成及增殖过程中的病敌害,使学生理解虾蟹类的育种技术。 4.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对学生进行生物与环境、宏观与微观、结构与机能、整体与局部四个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从而培养出面向基层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技能的科技人员。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基本内容 (一)绪论 甲壳动物的经济价值,甲壳动物的研究概况,养殖的意义;国内外养殖历史、现状和前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养殖的方式、养殖的种类;开展虾蟹类养殖业的有利条件及所需的基本条件。 重点:甲壳动物的研究概况,养殖的种类、开展虾蟹类养殖业的有利条件及所需的基本条件。 (二)虾蟹类的形态结构 虾类的外部形态;蟹类的外部形态;虾类的内部构造(体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器官、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生殖器官);蟹类的内部构造 重点:外部形态的区分,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器官。 难点:消化系统、生殖器官。 (三)虾蟹类的繁殖、发生、生长 雌雄鉴别、性征与繁殖方式、配子与性腺发育、交配与交尾、产卵;受精与胚胎发育、幼体发育;繁殖与环境。色素细胞与变色、蜕皮与蜕壳、生长、自切与再生;主要环境因子对生

普通动物学复习重点1

绪论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地区内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总和 物种: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和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在有性生物中,物种呈现为统一的繁殖群体,由占有一定空间,具有实际或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所组成,而且与其他这样的群体在生殖上是隔离的。 亚种:种内由于地理上充分隔离后所形成的形态特征上有了一定差别的群体。 动物的分类:界、门、纲、目、科、属、种。物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 动物学:动物学是研究动物体的形态结构和有关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品种:品种是人工干预选择的产物,是种内有人工选择产生的新形态或性状的个体。 三个层次: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基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微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物种多样性是指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水平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威胁: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粮食短缺、能源消耗等 第一章 细胞的共同特征:1、在形态结构方面:动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2、在机能方面:1)能利用和转变能量,将化学能转变成热能和机械能,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2)具有生命活动的能力,能把小分子的简单物质合成大分子的复杂物质3)具有自我复制和繁殖的能力4)具有协调机体整体生命活动的能力。 研究细胞周期的实践意义:研究细胞周期具有实践意义。细胞周期受各种内外因子所影响,

营养不足,细胞分裂中断;氧气供应不充分,细胞周期延长;酸度、电离辐射、某些药品、无机离子和少量有机物都可以改变细胞周期,利用这些因素可以调节细胞分裂 细胞周期:具有增殖能力且处于连续分裂期的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期限,称细胞周期 组织:组织是一些形态类似、机能相同的细胞群及其非细胞结构的间质结合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定机能的集体。 器官:有不同类型的组织结合而成,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生理功能的结构就是器官 系统:功能上有密切联系的不同器官,相互协同以完成机体某一方面生理机能,就成为一个系统 第二章 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单细胞生物,个体微小、体形结构多样化,伪足、鞭毛和纤毛为运动胞器,营养方式多样化、生殖方式多样性,协调与应激性,包囊形成,分布广泛、世界性分布。 原生动物的简单分类:鞭毛纲:绿眼虫,肉足纲:大变形虫,孢子纲:疟原虫,纤毛纲:草履虫 第三章 什么是生物发生律,生物发生律有何重要意义? 答:生物发生律也叫重演律。其主要含义:生物发展史可分为两个密切联系的部分,即个体发育和系统发展,也就是个体的发育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物群的发展历史。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生物发生律对了解各动物类群的亲缘关系及其发展线索极为重要。因而对许多动物的亲缘关系和分类位置不能确定时,常由胚胎发育得到解决。生物发生律是一条客观规律,适用于整个生物界。 简述胚胎发育的六大阶段 答:受精与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中胚层的形成、组织器官分化 第四章 多孔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水中固着生活,体形多不规则;最原始、低等的多细胞生物;具有水沟系;胚胎发育具逆转现象,为侧生动物 多孔动物门的分类:钙质海绵纲、六放海绵纲、寻常海绵纲 水沟系的类型:单沟型、双沟型、复沟型 第五章 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辐射对称体质、两胚层及原始消化腔、原始的神经组织——神经网、生殖及世代交替 腔肠动物的简单分类:水螅纲:水螅、桃花水母,钵水母纲:海月水母、海蜇,珊瑚纲:海鸡冠、红珊瑚 水螅的形态结构:1、外形:水螅身体呈圆柱状,附着在其他物体上的一端称为基盘,游离一端有圆锥状的突起,称为垂唇,中央为口,周围有辐射状排列的触手6~12条,在体侧常有水螅芽体2、体壁:外胚层:主要由外皮肌细胞、感觉细胞、神经细胞、刺细胞、间细胞和腺细胞组成。中胶层:一层薄而透明的胶状物质,由内、外胚层分泌。内胚层:主要由内皮肌细胞、腺细胞和少数感觉细胞与间细胞组成3、生理:运动:水螅营附着生活,除身体和触手能伸缩及改变方向外,还可移动。捕食:以触手捕食水中的小型甲壳动物、昆虫幼虫及小型环节动物等为食。生殖:兼营无性和有性生殖。 第六章 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体制为两侧对称、出现了中胚层、体壁为皮肤肌肉囊、不完全的消化系统、原肾管式排泄系统、梯形神经系统、形成了生殖系统

《 动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动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动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01301008 课程名称:动物学实验 英文名称:Zoological Experiment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36 学分: 1 适用对象: 生物科学专业(本科) 先修课程: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动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习动物学课程的目的使学生掌握动物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好后继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具有胜任中学动物学教学工作的能力;了解动物在自然界的地位与人的关系,培养保护动物的意识,并获得动物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为以后开展动物学及相关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动物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培养从事动物科学研究初步的能力;通过实验,掌握显微镜的使用和显微辩识能力,加强对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动物学基本实验技术与技能;通过实验和实习,掌握重点科和当地常见动物类群的识别特征要点,能使用工具书鉴别出常见动物的科、属、种;认识和记录本地常见和中学课程所涉及的动物种类,熟悉它们的生态和分布,并学会采集和制作动物标本的方法等野外

调查研究能力。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主要通过观察、解剖、比较等方法,探索动物形态结构与功能间的关系,揭示动物界的规律和本质。在教学过程中,大量采用挂图、投影、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并结合实验课、参观、野外实习等活动,使学生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 (五)本课程于其它课程的联系

动物学是后续课程生理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学、生物保护等课程的基础。 (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 刘凌云,郑光美.普通动物学(第三版) 刘凌云,郑光美.普通动物学实验指导(第三版) 参考书: 1.江静波等.无脊椎动物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杨安蜂.脊椎动物学 3.杨安蜂.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 4.大连水产学院.鱼类学 二、教学内容纲要 实验一、草履虫的观察 实验目的与要求: 1、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和成象原理;掌握显 微镜的使用方法;学习生物绘图的基本技 术。 2、了解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有丝分裂各 期的特点 3、了解动物细胞类基本组织的结构和功 能。 实验二、水螅的观察 实验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水螅及其他腔肠动物的观察,了解 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实验三、环毛蚓的解剖和观察 实验目的与要求: 了解环节动物门和寡毛纲的基本特征和特 化程度。 实验四、蝗虫的解剖和观察 实验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棉蝗的外形观察及内部解剖,了解 昆虫的一般特征。

动物学简述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动物学的分支学科:动物形态学、动物分类学、动物生理学、动物胚胎学、动物生态学、动物地理学、动物遗传学。 学习动物学的意义:1.对动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和持续利用方面。2.在农业和畜牧业发展方面、在医药卫生方面、在工业工程方面。 2.物种是客观的原因是:物种是客观存在的,不为人意志转移的。 第二章:动物的基本结构与机能 3.上皮组织主要特征、类型及最主要的机能是什么 答:主要特征:由密集的细胞和少量细胞间质构成。一般细胞密集排列成膜状,具极性。类型:被覆上皮、腺上皮(分泌)、感觉上皮(感受)。 最主要的机能:保护、(吸收、排泄、分泌和呼吸) 4.结缔组织的主要特征、类型、及最主要的机能是什么 答:主要特征:由多种细胞和大量的细胞间质构成。细胞种类多,分散在细胞间质中。 类型: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血液 最主要的机能:支持、保护、营养、修复和物质运输。 5.肌肉组织主要特征、类型、及主要机能是什么 答:主要有收缩性强的肌细胞构成,肌细胞一般细长呈纤维状,因此也称肌纤维。主要机能是将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使肌纤维收缩,机体进行各种运动。 类型:横纹肌、心肌、斜纹肌或螺旋纹肌、平滑肌 6.神经组织的主要特征及最主要的机能是什么 答:由神经细胞或称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神经胶质细胞无传导兴奋的能力,但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补等作用。 第三章:原生动物们 7.原生动物们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主要特征是由单细胞构成,但是是真核细胞,又具有一般动物所表现的各种生活机能,如:运动、消化、呼吸、排泄、感应和生殖等。能够独立生活;除单个细胞外,还有几个个体形成的群体,但没有细胞的分化,有相对独立性。 8.简述原生动物是动物界最低等、最原始的一类动物,原生动物群体与多细胞动物有何不同 答:①原生动物大多数种类是真核单胞动物,身体由单个细胞构成(2分)。构成原生动物的单个细胞,既有一般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膜,又和高等动物体内的一个细胞不同,而和整个高等动物体相当,是一个能营独立生活的有机体,由细胞分化出不同的部分来完成各种生活机能。(2分)因此,单胞原生动物是一个能营独立生活的有机体。原生动物也有群体类型。组成群体的各个个体,细胞一般没有分化,最多只有体细胞与生殖细胞的分化。由于所有的多细胞动物都是经过单细胞动物阶段发展起来的,所以原生动物是动物界最原始、最低等的一类动物。(2分)②原生动物群体又不同于多细胞动物,这主要在于细胞分化程度不同,多细胞动物体内的细胞一般分化成为组织,或再进一步形成器官、系统,协调活动成为统一的整体。 9.原生动物有哪几个重要的纲,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答: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纤毛纲。 划分的依据:各纲的主要特征:其中鞭毛纲的是自养的,其余为异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