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罪刑各论期末复习

罪刑各论期末复习

罪刑各论期末复习
罪刑各论期末复习

罪行各论概说

一、刑法分则的体系

新刑法分则各章是按各章犯罪社会危害性的大小的顺序来排列的

各章内,各罪是按照如下规则排列:

(1)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的大小。社会危害性大的排列在前,小的排列在后。

(2)照顾到罪与罪之间的联系,相互之间有关系的排列在一起。

二、法条结构

分则条文对具体犯罪的犯罪构成要件的表述。(基本罪状;加重/减轻罪状)从立法明确性的要求出发,刑法分则条文中的罪状表述必须完整,即应当包括犯罪构成的各个方面;从立法的简洁性考虑,则要求在不影响定罪量刑的情况下采用较为概括的方式。

只写出犯罪的名称,而不表述其具体的犯罪构成要件。

对具体犯罪构成要件加以明确的描述。新刑法绝大多数条文都采叙明罪状。

在条文中不直接表述某一犯罪的具体特征,而是援引刑法其他条款的规定,来说明该犯罪的具体特征。具体包括四种情况:

A.因特殊主体而使用引证罪状。例如,刑法中大量出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

B.因情节或后果严重而使用引证罪状。例如,刑法第257第2款规定,“犯前款罪,致使被害人死亡

的,”(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是对同一犯罪不同量刑幅度所对应的罪状的引证。

C.因主观方面不同,在确定此罪名时而使用引证罪状,即引证另一相关罪名的罪状。例如,“过失犯

前款罪的”,引证相关故意犯罪的罪状来说明过失犯罪的构成特征。

D.因单位犯罪而使用引证罪状。例如,“单位犯前款罪的”、“单位犯本节规定之罪的”等。

在条文中未具体说明某一犯罪的全部特征,而是将其犯罪构成的一部或全部,交由其他法律、法规去规定,刑法分则条文中只指出了必须参照的法律、法规的名称。

指犯罪的具体名称

①类罪名与具体罪名。

是某一类犯罪的名称

是各种具体犯罪的名称,各种具体罪名都有其定义、构成要件与法定刑。

②单一罪名与选择罪名。

是指所包含的犯罪构成的具体内容单一,只能反映一种犯罪行为而不能分解拆开使用的罪名,如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等。刑法中的绝大多数罪名是单一罪名。

指所包含的犯罪构成的具体内容复杂,反映出多种犯罪行为,既可概括使用,又可分解拆开使用的罪名。A. 行为选择;B. 对象选择;C. 行为与对象同时选择;D.主体选择。

A. 选择罪名的犯罪构成是选择的犯罪构成

B. 选择罪名中所选择的行为、主体或对象在性质上具有同一性,不具有同一性的不能定为选择罪名

C. 选择罪名在具体适用时具有变化性,即因为主体、行为、对象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罪名

D.在同时实施了数个行为或同时针对数个对象实施行为时,仍然只定一个罪名,不实行数罪并罚。

A.大多数外国刑法都在刑法分则条文中对罪名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有的采用标题明示的方式(如法国),有的采用定义明示的方式(如德国),也有的采用双重明示的方式。

B.我国刑法中没有明确规定罪名,由最高司法机关以司法解释的方式确定。(是否科学?)

分则性规范对各种具体犯罪所规定的刑罚的刑种和刑度。

(1)法定刑、宣告刑、实际执行的刑罚

(2)法定刑的种类:

A.绝对确定的法定刑:早期近代刑法只规定单一的刑种与刑度。

B.绝对不确定的法定刑:条文中不规定刑种与刑度,只笼统规定对某种犯罪追究刑事责任。

C.相对确定的法定刑:规定了一定的刑种与刑度,并明确规定了最高刑与最低刑。

(a) 规定最高刑罚的法定刑;

(b)规定最低刑罚的法定刑;

(c)规定最高刑罚与最低刑罚的法定刑;

(d)规定两种以上主刑或两种以上主刑及附加刑的法定刑;

(e)规定援引法定刑,即规定某些犯罪援引其他条款的法定刑,被引用的法定刑也是

相对确定的。

三、注意规定与法律拟制

是在刑法已作基本规定前提下,提示司法人员注意、以免其忽略的规定。

法律拟制是将原本不符合某种构成要件的行为也按照该规定处理。

例如:抢夺罪+携带凶器=抢劫罪

四、想象竞合与法条竞合

是指实施一个犯罪行为同时触犯数个不同罪名的犯罪形态。

一个行为,往往具有数个罪过和数个结果,以致触犯数个罪名。法律适用上,应当从一重罪处断。

因为法律的错杂规定,致有数法规或法条可以同时适用。数个条

文之间具有包容关系,但只在该数法条中选择其一而排斥其他,只成立一罪的情况。

一个行为只有一个罪过和一个结果,因法条的包容关系导致触犯数个法律。因此法律适用上,只能按照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原则适用其一,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五、犯罪的构成要件—犯罪特征☆

【X13】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

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社会危害性+依照法律应受刑罚处罚性

刑法的任务与目的是保护法益,刑法之所以将某些行为规定为犯罪,便是因为这些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法益侵犯性)。并不是任何危害社会的行为都要受到刑罚处罚,只有当行为“依照法律应受刑罚处罚”时,才成立犯罪

A. 根据罪刑法定,危害社会的行为必须被法律类型化为构成要件,亦即刑法分则或其他刑罚法规明文规定处罚这种行为;

B. 根据刑法谦抑性,危害社会的行为不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行为;

C. 根据责任主义,仅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还不能受刑罚处罚,只有根据刑法规定,当行为人对危害社会的行为与结果具有故意或者过失,行为人达到法定年龄、具有责任能力,并且具有期待可能性时,才能受刑罚处罚。

,其二是能够就违法事实进行非难(责任)。

由于刑法实施罪刑法定原则,只有符合构成要件的违法行为(不法)才能成为犯罪的实体之一。

不法是指符合构成要件且违法,构成要件符合性不等于犯罪的全部成立条件,只是成立犯罪的一个要件;构成要件是违法类型,是表明行为具有法益侵害性(违法性)的要件,在行为符合构成要件后,只需判断是否存在违法阻却事由,而不需要积极地判断违法性。

构成要件与违法性同属一个阶层,但必须先判断构成要件符合性,在得出肯定结论后,再判断是否存在违法阻却事由。

三阶层的构成要件是: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有责性。

两阶层的构成要件是:违法构成要件+责任要件

违法构成要件=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阻却事由

责任要件=责任要件符合性+责任阻却事由

构成要件符合性(构成要件的该当性),是指犯罪首先是必须符合刑法各本条以及其他刑罚法规所规定的某种构成要件的行为。

犯罪的构成要件—两阶层体系

及其危险;没有造成法益及其危险的行为,即使违反社会伦理秩序,缺乏社会的相当性,或者违反了某种行为规则,也不能成为刑法的处罚对象;应当客观地考察违法性,主观要素原则上不是违法性的判断资料,故意、过失不是违法要素而是责任要素;违法评价的对象是事后查明的客观事实。

结果无价值论被称为物的违法论,强调的是行为人的主观能力与主观意识不是违法评价对象。

结果无价值中的“结果”,不仅指现实的法益侵害,还包括法益侵害的危险。

结果无价值论,是以法益侵害说即认为违法性的本质在于对法益的侵害或者威胁的观念为基础,以“结果”为中心,考虑违法性问题的理论。所谓“无价值”,就是“从刑法的立场来看,没有价值”

以“行为”为中心,考虑违法性问题的见解。行为无价值,就是“因为该行为违反了社会一般人

的观念即伦理规范,因而被评价为无价值”

行为无价值是相对于结果无价值而言,行为无价值中的“行为”是指行为本身以及行为人的主观内容,行为“无价值”是指行为违反社会伦理秩序,或者行为缺乏社会的相当性,或者行为违反法律规范、违反了保护法益所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故行为无价值论主要认为故意、过失是主观的违法性要素。

C1:危害国家安全罪

本章类罪是指,故意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行为。例如,阿桑奇,斯诺登

危害国家安全罪的保护法益是:国家安全,即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持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

实施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造成危害国家安全的抽象危险或具体危险。

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是指侵害国家的独立与完整、危害国家的安全与存在,破坏国家的国体与政体,妨害国家的机能与作用的行为。

故意,即明知自己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会发生危害国家安全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3. 危害国家安全罪分为三类:

a.危害国家、颠覆政权的犯罪;

b.叛变、叛逃的犯罪(叛逃罪)

c.间谍、资敌的犯罪(间谍罪)

第一节、危害国家、颠覆政权的犯罪

完整和安全的行为。“勾结”是指与外国或境外机构、组织、人员共同策划或进行危害中国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的活动。

就另立伪政府、实行地方割据、拒绝中央领导,或者制造民族分裂、破坏国家统一的事项进行组织、密谋策划或者具体实施。利用和组织邪教组织,组织、策划、实施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活动的,构成本罪。

煽动分裂国家罪

武装叛乱、暴乱罪

颠覆国家政权罪

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

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罪

第二节、叛变、叛逃的犯罪

投敌叛变罪【X108】

投敌叛变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或者带领武装部队人员、人民警察、民兵投敌叛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本罪是指,中国公民投奔敌人营垒进行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或者在被敌人捕俘后投降敌人进行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

行为人都奔敌人营垒或屈膝投降后进行其他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从一重罪处罚。

叛逃罪【X109】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工作人员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本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的行为,以及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的行为(法定情节

加重犯)。本罪为危险犯。

保护法益:国家安全。

客观方面:行为人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叛逃境外或在境外叛逃。

A. 时间:履行公务期间,依照法律规定或授权担任职务,并按照权限行使职务、行政管理职能的期间。

B. 擅离岗位:未经请示、报告、批准

C. 叛逃至中国大陆以外的地区,包括港、澳、台地区

D. 具备叛逃行为,即构成本罪。

掌握国家秘密的其他国家工作人员也能成为本罪主体。

,且通常是直接故意。

第三节、间谍、资敌的犯罪

间谍罪【X110】

有下列间谍行为之一,危害国家安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一)参加间谍组织或者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的;

(二)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的。

本罪是指,参加间谍组织,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或者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A. 参加间谍组织:通过履行一定手续加入间谍组织,成为其成员的行为。

B. 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

C. 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在战时或平时用各种手段为敌对一方指示轰击目标的具体方位、特征,便于敌人击中目标。

(1)犯本罪,又实施颠覆政府、分裂国家等其他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以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叛逃后又参加间谍组织或者接受间谍任务的,数罪并罚。

(2)被诱骗参加间谍组织,参加后未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不构成本罪。

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X111】

为境外的机构、组织、人员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者情报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是指为境外机构、组织或个人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情报的行为。司考真题

1、[02卷二第11题]某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甲借到M国探亲的机会滞留不归。一年后,甲受雇于N国的一个专门收集有关中国军事情报的间谍组织,随后接受该组织的指派潜回中国,找到其在某军区参谋部工作的战友乙,以1万美元的价格从乙手中购买了3份军事机密材料。对甲的行为应如何处理?【C】

A.以叛逃罪论处

B.以叛逃罪和间谍罪论处

C.以间谍罪论处

D.以非法获取军事秘密罪论处

2、[09卷二第13题]某国间谍戴某,结识了我某国家机关机要员黄某。戴某谎称来华投资建厂需了解政策动向,让黄某借工作之便为其搞到密级为“机密”的《内参报告》四份。戴某拿到文件后送给黄某一部手机,并为其子前往某国留学提供了六万元资金。对黄某的行为如何定罪处罚?【B】

A. 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罪、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数罪并罚

B. 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与受贿罪,数罪并罚

C. 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受贿罪,数罪并罚

D. 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受贿罪,从一重罪处断

3、[12卷二第14题]甲系海关工作人员,被派往某国考察。甲担心自己放纵走私被查处,拒不归国。为获得庇护,甲向某国难民署提供我国从未对外公布且影响我国经济安全的海关数据。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C】

A. 甲构成叛逃罪

B. 甲构成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

C. 对甲不应数罪并罚

D. 即使《刑法》分则对叛逃罪未规定剥夺政治权利,也应对甲附加剥夺1年以上5年以下政治权利

4、[07卷二第18题]关于利用计算机网络的犯罪,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通过互联网将国家秘密非法发送给境外的机构、组织、个人的,成立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

B. 以营利为目的,在计算机网络上建立赌博网站,或者为赌博网站担任代理,接受投注的,属于刑法第 303 条规定的“开设赌场”

C. 以牟利为目的,利用互联网传播淫秽电子信息的,成立传播淫秽物品罪

D. 组织多人故意在互联网上编造、传播爆炸、生化、放射威胁等虚假恐怖信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成立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

C2:危害公共安全罪

传统观点认为,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或过失地实施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

新观点认为,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或过失危害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健康的安全以及公众生活的平稳与安宁的行为。

作为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保护法益的公共安全中的“公共”,是指不特定或者多数人。

所谓“不特定”,是指犯罪行为可能侵犯的对象和可能造成的结果事先无法确定,行为人对此既无法预料也难以实际控制,行为造成的危险或者侵害结果可能随时扩大或增加。“不特定”不是指行为人在实施危害行为时没有特定的侵犯对象或目标,而是指行为实际影响的对象是不特定的,形成危害结果的范围是行为人难以控制的。即绝大多数犯罪在行为前无法确定侵害对象的范围,也无法预料和控制可能造成的后果及程度,所造成的实际危害结果,常常超出人们的预料和控制。“不特定”并不是“谁碰到谁倒霉”的意思。

“多数人”:危害行为实质影响的是较多人的人身或财产权益,或者,较多的人感受到对生命、健康或者财产的威胁。

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X124】

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危害公共安全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的平稳与安宁的行为,并造成了相应地危险或侵害结果。

包括故意、过失。

(1)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行为人不一定要有危害公共安全的目的,但必须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不特定人或多数人的生命、身体造成危险。放任危害公共安全结果发生的,也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不要求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致人重伤、死亡的侵害结果。(2)过失,有19种犯罪由过失构成,是分则中过失犯罪比较集中的一章,因为这些过失行为的危害都十分严重。

1.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2. 破坏工具、设施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3. 实施恐怖、危险活动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4. 违反枪支、弹药管理规定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5. 危害安全管理规定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1. 结果加重犯;

2. 普通实害犯,如失火罪、交通肇事罪;

3. 具体危险犯,如放火罪、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破坏交通工具罪等

4. 抽象危险犯,如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罪,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生产、销售假药罪等。

实害犯,是指将对法益的现实侵害作为处罚根据的犯罪。

危险犯,是指将对法益侵害的危险作为处罚根据的犯罪。分为具体危险犯抽象危险犯。

具体危险犯中的危险,是以行为当时具体情况为根据,认定行为具有发生侵害结果的危险,这种危险可能具体地达到现实化的程度。

抽象危险犯中的危险,是以一般社会生活经验为根据,认定行为具有发生侵害结果的危险,这种危险不以达到现实化程度为必要,属于立法推定的危险。

第一节、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X114,X115】※

【X114】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危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的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X115】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危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的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X56

利;对于故意杀人、强奸、放火、爆炸、投毒、抢劫等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可以

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罪名:1. 放火罪v. 失火罪

2. 决水罪v. 过失决水罪

3. 爆炸罪v. 过失爆炸罪

4. 投放危险物质罪v.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

5.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v. 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1、放火罪:是指故意焚烧公私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实施放火,危害公共安全。

“放火”是指故意使对象燃烧、引起火灾的行为;

火灾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大多为故意,也有过失。

只要发生了危害公共安全的具体危险就构成放火罪,不要求造成侵害结果。

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自动中止犯罪避免严重后果的,可认定为犯罪中止。

如果点火后能够将火势控制在较小范围内,不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不构成本罪;放火后未危害公共安全但造成其他损失的,可定为故意毁坏财物罪、故意伤害罪等。自焚行为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也成立放火罪。

燃烧财物时,不管财物是他人所有还是自己所有,只有足以危害公共安全,就属于放火。燃烧他人财物不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只能构成故意毁坏财务罪

燃烧自己财物不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不构成犯罪。

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的想象竞合,从一重罪处罚。

金而放火并且已经着手骗取保险金的,数罪并罚。

该承诺无效。如果“放火”行为并不危害公共安全,被害人的真实承诺只是对毁坏财物的承诺,阻却行为的违法性,“放火”行为不构成犯罪。

了追求另一个目的而放任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险或结果发生。

但在结果加重犯的场合,只需对加重结果有过失。

放火行为的结果表现为危险犯和结果犯两种情形,只要放火行为足以危害公共安全,不管是否发生了实际后果,都构成放火罪的既遂,只是未发生结果时适用第114条,发生结果时适用第115条。

14周岁以上的自然人。(有什么特殊性?)

从重处罚;若放火行为同时危害公共安全的,数罪并罚。

114:放火罪的危险犯,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3—10年有期徒刑

115-I:放火罪的实害犯,发生了致人重伤、死亡或重大公私财产损失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本罪可并处剥夺政治权利。

A.实际发生了致人重伤、死亡或重大公私财产损失的结果;

B.该结果是由故意实施的危害公共安全的放火行为引起的,实施了不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放火行为而

造成该结果的,不适用该条;

C.行为人对造成的财产损失必须出于故意,但对于人身的重伤、死亡,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司考真题

1.(2008年试卷二第10题)甲到本村乙家买柴油时,因屋内光线昏暗,甲欲点燃打火机看油量。乙担心引起火灾,上前阻止。但甲坚持说柴油见火不会燃烧,仍然点燃了打火机,结果引起油桶燃烧,造成火灾,导致甲、乙及一旁观看的丙被火烧伤,乙、丙经抢救无效死亡。后经检测,乙储存的柴油闪点不符合标准。甲的行为构成何罪?【B】

A.危险物品肇事罪

B.失火罪

C.放火罪

D.重大责任事故罪

2.(2004年试卷二第9题)罗某犯放火罪应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此时人民法院对罗某还可以适用的附加刑是:【B】

A.罚金

B.剥夺政治权利

C.没收财产

D.赔偿经济损失

2、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是指故意使用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以外的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其他危险方法:足以危害公共安全,与放火、爆炸、决水、投放危险物质相当的方法,

以危害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危险方法”只是第114、115条的兜底规定,而不是刑法分则第二章的兜底规定。

对那些与放火、爆炸等危险方法不相当的行为,即使危害公共安全,也不宜认定为本罪。

如果某种行为符合其他犯罪的犯罪构成,以其他犯罪论处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应尽量认定为其他犯罪,不宜认定为本罪。

司法解释规定的可认定为本罪情形:

破坏矿井通风设备,危害公共安全;在具有瓦斯爆炸高度危险的情形下令多人下井采煤的;

私拉电网,危害公共安全的;在火灾现场破坏消防设施或器材,危害公共安全的;

故意传播突发性传染病病原体,危害公共安全的;

邪教人员以自焚、自爆或者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

醉酒驾车,放任危害后果发生造成重大伤亡;酒后、醉酒驾车,发生交通事故后横冲直撞,造成重大伤亡;醉酒后驾车在高速上逆向高速行驶

【X275,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X291-1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X338,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司考真题

1.(2008年试卷二第60题)甲曾向乙借款9000元,后不想归还借款,便预谋毒死乙。甲将注射了"毒鼠强"的白条鸡挂在乙家门上,乙怀疑白条鸡有毒未食用。随后,甲又乘去乙家串门之机,将"毒鼠强"投放到乙家米袋内。后乙和其妻子、女儿喝过米汤中毒,乙死亡,其他人经抢救脱险。关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ABCD】

A.构成投放危险物质(有杀人的故意,故不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

B.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与抢劫罪的想象竞合犯(两罪皆不成立)

C.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与故意杀人罪的想象竞合犯(前罪不成立,不构成竞合)

D.构成抢劫罪与故意杀人罪的吸收犯(不构成抢劫罪,同时两罪不成立吸收犯)2.(2002年试卷二第40题)甲为获利于某日晚向乙家的羊圈内(共有29只羊)投放毒药,待羊中毒后将羊运走,并将羊肉出售给他人。甲的行为构成哪些犯罪? 【AD】

A.盗窃罪

B.投毒罪

C.故意毁坏财物罪

D.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3.(2007年试卷二第58题)下列哪些情形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BD】

A.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 B.故意破坏正在使用的矿井下的通风设备的(AC分别构成X291-1;X338)

C.违反国家规定,向土地大量排放危险废物,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多人死亡的 D.故意传播突发性传染病病原体,危害公共安全的

4.(2010年试卷二第11题)甲将邻居交售粮站的稻米淋洒农药,取出部分作饵料,毒死麻雀后售与饭馆,非法获利5,000元。关于甲行为的定性,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D】 A.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不满足危险方法的同类解释,而是构成了具体犯罪)

B.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和盗窃罪

C.仅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D.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和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5.(2012年试卷二第15题)下列哪一行为成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B】A?

A.甲驾车在公路转弯处高速行驶,撞翻相向行驶车辆,致2人死亡

B.乙驾驶越野车在道路上横冲直撞,撞翻数辆他人所驾汽车,致2人死亡

C.丙醉酒后驾车,刚开出10米就撞死2人(危险驾驶罪)

D.丁在繁华路段飙车,2名老妇受到惊吓致心脏病发作死亡(不构成犯罪)

第二节、破坏公用工具、设施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破坏交通工具罪【X116】

破坏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足以使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发生倾覆、毁坏危险,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本罪是指,故意破坏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足以使其发生倾覆、毁坏危险的行为。

汽车包括大型拖拉机,电车包括电瓶车和缆车。

一般来说,对处于下列状态的交通工具实施的破坏行为足以危害公共安全:

第一,交通工具正在行驶(飞行)中;

第二,交通工具处于已交付随时使用的状态;

第三,交通工具不需要再检修便可使用的状态。

实施了破坏行为,通常是对上述交通工具的整体或者重要部件的破坏;不影响交通运输的行为不包括在内。

劫持火车、电车的行为也足以使火车、电车发生倾覆、毁坏危险,故应将劫持火车、电车的行为视为本罪的危害行为。

劫持航空器、船只、汽车的行为成立相应犯罪。但是劫持火车、电车的行为认定为本罪第三节、实施恐怖、危险活动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组织、领导、参与恐怖组织罪【X120】

组织、领导恐怖活动组织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其他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可以并处罚金。

犯前款罪并实施杀人、爆炸、绑架等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本罪是指,组织、领导、参与恐怖组织的行为。

是一种国际犯罪,根据普遍管辖原则,刑法对所有行为人都有管辖权。

恐怖活动:为引起社会、民众的恐惧,专门从事杀人、伤害、爆炸等有组织的犯罪活动。

恐怖组织:直接反对一个国家而其目的在于对特定人、特定团体或在公共场所制造恐怖活动的组织。(各国基于各自的政治立场定义有所不同,1937年《日内瓦公约》)界定要素:A.犯罪目的是否明确;B.组织是否稳固;C.是否旨在实施杀人、绑架、爆炸以及其他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组织:行为人首倡、发起、纠集若干有恐怖活动目的的人成立一个固定的犯罪团体的行为。

领导:在恐怖组织中的决策、指挥行为

参加:自愿加入恐怖组织

加恐怖组织,一经发现即表示脱离的,不构成本罪;在恐怖组织中从事一般劳务性的人员不构成本罪。

实施其他恐怖活动的,数罪并罚。犯本罪,又实施杀人、爆炸、绑架等犯罪的,数罪并罚恐怖组织与其他犯罪组织的区分:

A. 犯罪集团(NO.26-II)

B. 黑社会性质组织(NO.294) 都是集团性犯罪,区别:

I.目的不同:恐怖组织侧重于政治性,黑社会性质组织本质上追究经济利益;

II.行为方式:恐怖组织采用使公众产生恐怖的行为达到犯罪目的,黑社会性质组织采取称霸一方,为非作歹、欺压、残害群众的方式以实现其目的。

第四节、实施恐怖、危险活动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劫持航空器罪【X121】

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航空器遭受严重破坏的,处死刑。

国际反劫机公约:1963年《东京公约》,1970年《海牙公约》,1973年《蒙特利尔公约》

本罪是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行控制航空器的行为。

1. 行为对象必须是“使用中”的航空器。

在空间航行的所有工具,包括飞机、运载火箭、宇宙飞船、热气球。既可以是国家用,又可以是民用;既包括中国航空器,也包括外国或其他地区的航空器。

航空器必须正在“使用中”:从为了某一次的航行做作了任何的准备活动开始,至降落后24小时内。被迫降落时,在主管当局接管该航空器及机上人员与财产责任前,视为“使用中”。

“使用中”不同于“飞行中”,前者包括了后者的整个期间,后者指航空器从装载完毕,机舱外部各门均已关闭时起,直至打开任一机舱门以便卸载时止,属于飞行中。

2. 行为主体:一般主体。航空器的驾驶员与乘务组其他人员均可以成为本罪主体。

3. 行为内容:以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

A.暴力:杀伤、殴打、禁闭等方法对人身进行强制。

B.胁迫:行为人使用毁坏飞机、杀害人质、精神上相要挟等方法。

C.控制:行为人对航空器的飞行方向、降落地点、是否准许进行飞行进行非法控制。

,犯罪动机不影响犯罪成立。

(1)劫持航空器罪与绑架罪

劫持航空器的过程中绑架人质的,构成劫持航空器罪一罪,这种情况是吸收犯,绑架行为作为劫持行为的手段行为而被吸收,不再单独构成犯罪。如果劫持了航空器,航空器降落后又以机上人员作为人质以对抗司法机关的,以本罪与绑架罪实行数罪并罚。

(2)劫持航空器罪的既遂与未遂:着手说;目的说;离境说;控制说

(3)本罪与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的界限

相同点:一般都发生在航空器内,都危及到航空安全

不同点:

A.客观方面:劫持航空器罪以暴力、威胁或其他方法控制航空器;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是行为人对航空器内的人员使用暴力危及飞行安全;

B.主观方面:劫持航空器罪的目的在于控制航空器,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不具备此目的;

C.既遂标准:劫持航空器罪是行为犯,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是危险犯。

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航空器遭受严重破坏的,处死刑。(注意:绝对死刑的立法模式)

第五节、交通肇事罪&危险驾驶罪※

交通肇事罪【X133】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是指违反交通运输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遭受重大损失。

1.行为主体:一般主体。本罪不属于身份犯;非交通运输人员亦可能成为本罪主体。只排除铁路职工和航空人员。

A.主要是从事交通运输的人员,非机动车交通工具运输人员或行人,因违章造成重大事故的,可以成为本罪主体。

B.车主或单位领导指使、强令司机违章行驶,因而发生交通事故的,车主或领导也构成本罪。

C.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的共犯论处。

例:司考真题(2006年试卷二第11题)甲系某公司经理,乙是其司机。某日,乙开车送甲去洽谈商务,途中因违章超速行驶当场将行人丙撞死,并致行人丁重伤。乙欲送丁去医院救治,被甲阻止。甲催乙送其前去洽谈商务,并称否则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于是,乙打电话给120急救站后离开肇事现场。但因时间延误,丁不治身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B】

A.甲不构成犯罪,乙构成交通肇事罪

B.甲、乙均构成交通肇事罪

C.乙构成交通肇事罪和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甲是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D.甲、乙均构成故意杀人罪

2. 必须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

在交通运输过程中违反交通法规。如《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条例》、《公路管理条例》、《城市交通管理条例》、《公路法》、《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海上交通安全法》等。如果行为造成了重大事故,但其行为并未违反交通运输法规,则不能构成本罪。

3. 必须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

重大交通事故,一般是指:

1)死亡1人或者重伤3人,负事故全部或主要责任的;

2)死亡3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3)或造成公共财产或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金额在30万元以上的此外,交通肇事致1人重伤,负事故全部或主要责任的,并有下列行为的:

1)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的;

刑法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下列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选出并填在答题框1、根据刑法第13条的规定,犯罪是指危害社会的,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 A.不认为是犯罪B.也应当以犯罪论处C.可以认定是犯罪也可以不认为是犯罪D.可以认定是犯罪 2、狭义上的刑法是指()。 A.刑法典B.单行刑事法律C.附属刑事法规D.单行刑事法律和附属刑事法规 3、某外国公民劫持甲国民航公司一架客机降落在我国某国际机场,则对其适用()刑法。 A.中国B.某外国C.甲国D.中国或者甲国 4、中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罪,经过外国审判后()。 A.我国刑法不予追究B.仍可以以我国刑法追究C.特殊情况才追究D.一般情况不追究 5、陈某抢劫出租车司机甲,用匕首刺甲一刀,强行抢走财物后下车逃跑。甲发动汽车追赶,在陈某往前跑了40米处将其撞成重伤并夺回财物。关于甲的行为性质,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法令行为B.紧急避险C.正当防卫D.自救行为 6、精神病人在()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 A.无意识或者无法控制B.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C.不能辨认或者能控制D.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 7、我国《刑法》规定,犯罪的时候()的人不适用死刑。 A.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B.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C.不满16周岁D.不满18周岁 8、某医院妇产科护士甲值夜班时,一新生婴儿啼哭不止,甲为了止住其哭闹,遂将仰卧的婴儿翻转成俯卧,并将棉被盖住婴儿头部。半小时后,甲再查看时,发现婴儿已无呼吸,该婴儿经抢救无效死亡。经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该婴儿系俯卧使口、鼻受压迫,窒息而亡。甲对婴儿的死亡结果有何主观罪过? A.间接故意B.直接故意C.疏忽大意的过失D.过于自信的过失 9、王某毒杀其父,其父服毒尚未死亡,王某急送其父到医院抢救,但抢救无效死亡。王某的行为属于()。 A.故意杀人未遂B.犯罪中止C.故意杀人既遂D.意外事件 10、梁某与程某共同盗窃了某一珍贵文物“铜鼎”之后,二人又用斧子将铜鼎砍碎,目的是便于销赃。那么,梁某和程某的行为属于()。 继续犯B.想象竞合犯C.牵连犯D.吸收犯 11、夫妻甲、乙有嫌隙,甲欲毒死乙,误将白糖当作砒霜拌入乙的食物中,乙吃后平安无事。在这种情况下,甲的行为()。 A.不构成犯罪B.属意外事件C.故意杀人预备D.故意杀人未遂 12、区分一罪与数罪的标准是()。 A.犯罪行为的个数B.犯罪构成的个数C.行为人主观上的罪过个数D.犯罪结果的个数

刑法学1期末考试复习题(带答案)

刑法学1期末考试复习题(带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刑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2、犯罪:一切危害刑法所保护的合法权益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3、刑事责任:刑事法律规定的,因实施犯罪行为而产生的,由司法机关强制犯罪者承受的刑事惩罚或单纯否定性法律评价的负担。 4、主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5、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6、紧急避险: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7、刑罚: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适用的限制或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强制性制裁方法。 8、自首: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9、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10、普通累犯: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 二、论述题 1、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区别 (1)危险来源不同。紧急避险的危险来源广于正当防卫的危险来源。 (2)损害对象不同。紧急避险损害的是第三者的合法权益;正当防卫只能损害不法侵害者的利益。 (3)实施条件不同。紧急避险只能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实施;正当防卫并非是制止不法侵害的最后手段(4)限度标准不同。紧急避险造成的损害只能小于所避免的侵害;正当防卫需要整体判断,有时即使造成的损害大于所避免的损害仍具有正当性。 2、死刑适用的限制条件 (1)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 (2)犯罪时不满18周岁、审判时怀孕以及审判时已满75周岁的,不适用死刑 (3)死刑判决必须经死刑复核程序核准后才能执行 (4)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 3、我国数罪并罚原则的适用 (1)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以外,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 (2)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发现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对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后两个判决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已经执行的刑期,应当计算在新判决决定的刑期以内。 (3)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又犯罪的,应当对新犯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没有执行的刑罚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 4、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 (1)行为人为二人以上。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两个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或单位。 (2)共同的犯罪行为。共同的犯罪行为指各行为人的行为都指向同一犯罪,互相联系,互相配合,形成一个统一的犯罪活动整体。 (3)共同的犯罪故意。共同的犯罪故意指各共同犯罪人认识他们的共同犯罪行为和行为会发生的危害结果,并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三、其他的复习范围将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1、乙于某日晚在一条僻静胡同里抢夺了一名妇女的黑色挎包,内有2000元人民币。在此案件的案情事实中,对犯罪构成没有意义的是? A.实施了抢夺他人较大数额财物的行为 B.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C.行为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D.行为人选择了晚上在僻静胡同里作案 2、我国刑法分则将犯罪划分为10类,其划分的根据是? A.同类客体 B.犯罪对象 C.直接客体 D.一般客体 3、甲患有抑郁症欲自杀,但无自杀勇气。某晚,甲用事前准备的刀猛刺路人乙胸部,致乙当场死亡。随后,甲向司法机关自首,要求司法机关判处其死刑立即执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没责任能力,不承担故意杀人罪的责任

幼儿园课程论 期末复习材料

教案1 幼儿园课程概述 第一节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词源 汉语当中“课程”一词最早见于唐代。 在英语当中,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1859年)。 二、课程几个最有代表性的定义 (一)课程就是学习的科目和教材(教材说)。 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最为深远,最代表传统课程的一种观念。一般认为,课程是“科目”、“学科”或“教材”的代名词,课程可以指一个科目或所有科目。也有的人把教材看成是课程的具体体现,认为课程可以是一本教科书、一套教科书、教科书的内容等。这种定义的实质,是强调学校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 (二)课程就是儿童在学校获得的全部学习经验(经验说)。 学习经验是学生在和学校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生成物,不仅包括学生学校生活中获得的认知方面的经验,同时心理生成物还包括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体验,对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的一种感悟,一种体会等等,所以,把课程理解成学生的学习经验,最大的好处是能扩大教师及研究者的视野,转化他们注意的中心,使老师从过去的主要关注我教什么,到现在开始关注为什么而教,怎么教,就是我教这个东西,对于学习者有什么价值,同时也要关注我怎么教才能够让学生获得更有价值的学习经验呢?相同的教学内容,我用这种方法教和用那种方法教,对学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三)课程就是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活动说)。 儿童的学习经验,是通过儿童和学习环境相互作用的主动的行为产生的。而活动是儿童和学习环境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因此,儿童采取什么行为,获得了什么学习经验,取决于他参加了什么活动。因此,认为课程就是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 (四)课程就是教学计划(计划说)。 这个观点把课程看成是一个培养人的蓝图,一个计划。计划通常包含了多种要素,如目标、内容、活动、评价等。把课程看作是教学计划,既然是一个计划,是一个培养人的蓝图,它必然包含“培养什么样的人(课程目标)、提供什么样的学习经验(课程内容)和如何组织这些经验才能培养出这样的人(课程的组织),以及如何去检验育人的意图是否达到(课程评价)”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与决策。这些问题都涉及到我们通常所说的课程的几个基本的要素,是比较全面的。既不局限于科目、教材(克服了教材说的窄视野),计划所提供的经验也是经过选择的(克服了经验说定义太宽泛),并且是经过缜密思考计划的(克服了活动说的太表浅) (五)课程就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课程的重心应该是“教学目的”,也就是指“希望学习者通过课程而获得的学习结果”。有了这样一个预期的目标后,我们就可以围绕着这个“预期的目标”去选择内容、组织课程,同时,这个“预期的目标”是否达到,又是我们监控、评价教育过程的标准。 第二节幼儿园课程概论 一、什么是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教育部“九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中国幼儿园课程政策研究》课题组经反复讨论认定的。 二、幼儿园课程的性质 (一)基础性(二)非义务性(三)发展适宜性 第三节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及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幼儿教育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我国幼儿园课程经历了由产生到发展的过程,其间经过了3次较大的改革。

(完整word版)刑法分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 分,共15 分) 1.某甲与某乙投宿同一旅馆同一房间,某甲得知乙是一家大公司的采购员,携带一笔巨款,准备进货。于是晚上某甲便机请乙喝听装饮料(内掺有安眠药),乙服后很快就错昏睡不醒,某甲便乘机将某乙携带现金的皮包扭开,拿走定货现金15000 元。甲的行为构成(D )。 A.盗窃罪 B.诈骗罪 C.抢夺罪 D.抢劫罪 2.甲、乙二人某天晚上携带凶器潜入商店准备进行抢劫,但在进店后发现值班人员睡着了,两人就在没有使用凶器的情况下取得大量商品。甲乙的行为构成(A )。 A.盗窃罪 B.抢劫罪 C.抢劫罪预备和盗窃罪 D.抢夺罪 3.甲偷乙的自行车被乙当场抓住,甲为挣脱逃跑而将乙打成重伤。甲的行为构成(A )。

A.抢劫罪 B.故意伤害罪 C.抢劫罪和故意伤害罪 D.抢夺罪和故意伤害罪 4.甲自己饮酒过量醉倒在路旁,乙从此经过,见有机可乘,就将甲身上的钱掏走,钱包内有现金850 元。甲的行为构成(C )。 A.抢劫罪 B.抢夺罪 C.盗窃罪 D.抢劫罪和盗窃罪 5.甲系某宾馆服务员,在上班期间,经常乘客人不在房间之机,窜入房内以旅客的名义偷打国内、国际长途电话。甲的行为构成( B ) 。 A.贪污罪 B.盗窃罪 C.侵占罪 D.不构成犯罪 6.王某盗窃正在使用中的电话线数额不大,但造成了严重后果。王

某的行为构成(B ) 。 A.盗窃罪 B.破坏公用电讯设施罪 C.盗窃罪和破坏公用电讯设施罪 D.危害公共安全罪 7.盗窃由单位已盖好印章的空白转帐支票,并冒充签发支票单位的人员向商店骗购大量货物的,应定(A )。 A.盗窃罪 B.票据诈骗罪 C.盗窃罪和票据诈骗罪 D.诈骗罪 8.甲盗窃了某单位印鉴齐全的空白转帐支票,自己不到商店使用。于是甲找到邻居乙,对乙说:捡到一张支票,请乙帮忙去商店买些高级音响,并许诺给乙一台录象机。乙跑到商场签发单位的人员骗购了大量高档音响。乙的行为属于(C )。 A.盗窃罪 B.盗窃共犯 C.票据诈骗罪 D.票据诈骗罪的共犯

2015年北京大学刑法学博士生考试试题,考博经验,考博心得,复试真题,真题笔记

考博详解与指导中国刑法 92:人身危险性与社会危害性的关系及在定罪量刑中的意义 身份犯和非身份犯共同犯罪的定罪关系 分别论述在与受贿罪有联系的行为中应定一罪与数罪的情形 91:试论定罪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我国刑罚种类的完善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敲诈勒索的定罪。 90:从宏观上简论我国刑法的完善问题 刑事责任与刑罚的关系 贪污受贿罪中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89:刑法为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服务 刑罚个别化 贪污罪主体的范围问题。 1994.修改刑法的必要性 违法性认识对认定故意犯罪的意义 中外合资企业贪污罪主体的认定与理由 1995.刑法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刑法分则“致人死亡”及其罪过形式 1996.刑法修订的指导思想 刑罚个别化原则在量刑与行刑中的体现 侵占罪 1997.犯罪构成要件体系的学术分歧 刑罚改革的基本思路 受贿罪与商业受贿罪的主体界限 1998.刑法司法解释如何贯彻罪刑法定原则

新刑法对共同犯罪的修改 新刑法分则体现的基本精神 1999.犯罪客体论争 死刑的理性分析与我国对死刑的适用 分则体系的利弊得失 2000.罪过与违法性认识的关系 试论我国刑法中死缓制度的理论基础与适用 评析国家工作人员范围的理论争议 2001: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及其与刑罚个别化的关系 当代刑法的价值; 事后受贿学术争议之评析; 2002: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特征及其与犯罪集团的关系 刑法修正案(三)述评 受贿罪共犯与介绍贿赂罪的界限 2003:试论中国刑法与国际刑法的关系问题(40分) 评析我国刑法中的假释制度(30分) 评述合同诈骗罪的主观要件的争议与司法认定(30分) 2004:试论刑法立法解释的意义与原则。 试论量刑酌定情节的意义与运用。 论滥用职权罪的主观特征。 2006:不作为犯的义务来源 片面共犯的理论实践价值之争 侵占罪与一般民事违法的界限 第一部分、传统面试问题(Sample Traditional Interview Questions) 1、What can you tell me about yourself?(关于你自己,你能告诉我些什么?) 这一问题如果面试没有安排自我介绍的时间的话。这是一个必问的问题。考官并不希望你大谈你的个人历史,他是在寻找有关你性格、资历、志向和生活动力的线索,来判断你是否适合读研或者MBA。下面是一

刑法分论各章练习题

刑法分论各章练习题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刑法对犯罪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是。 A.犯罪的直接客体B.犯罪对象 C.犯罪的同类客体D.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 2.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大多数罪状是。 A.简单罪状B.空白罪状C.叙明罪状D.引证罪状 3.下列属于绝对确定的法定刑的是A)。 A.处死刑B.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 C.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 D.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4.我国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绝大多数法定刑属于C)。 A.绝对确定的法定刑B.绝对不确定的法定刑 C.相对确定的法定刑 D.宣告刑 5.刑法第258条规定:“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本规定的罪状属于。 A.引证罪状B.空白罪状C.简单罪状D.叙明罪状 6.刑法第151条第4款规定:“犯第1款、第2款罪,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本规定的罪状属于。

A.简单罪状B.叙明罪状C.引证罪状D.空白罪状 7.在条文中不直接说明某种犯罪的构成特征,而只是指出该罪违反的有关法规的,属于。 A.引证罪状B.空白罪状 C.简单罪状 D.叙明罪状多项选择题 二、多项选择题 1.刑法理论将法定刑分为。 A.相对确定的法定刑 B.绝对确定的法定C.绝对不确定的法定刑 D.绝对不定期刑 2.下列属于相对确定的法定刑的是。 A.处死刑或者无期徒刑 B.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C.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D.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 三、填空题 1.我国刑法典主要由和组成。 2.我国刑法分则的绝大多数条文由和组成。 3.我国刑法对犯罪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是;对犯罪进行排列的主要依据是。 4.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法定刑主要是。 5.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罪状主要是。 四、名词解释

《教育学》大学期末考试 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育学》期末复习提纲 一、选择题 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一)教育学的萌芽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 “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因材施教) 道家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产婆术)。明确提出“美德是否可 教”的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提出 和谐发展教育。 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比较 系统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阶段 1.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全面系统论述了班 级授课制。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按照年龄分期确定了学校教 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白板说”。 4、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划分。 5、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旧三中心 7、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书中提出教育目的是全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 赋力量和能力。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8、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提出“做中学”的思想,构成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新三中心)现代教育派的 代表。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2.教育家及代表作: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被认为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 的第一本教育著作。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凯洛夫的《教 育学》。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四)教育学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理论派别(见教材) 1、实验教育学: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 纲要》及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 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利特的《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等。 3、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的杜威为代表,代表著作有《民主主义与教育》。 (五)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1.赞可夫出版的《教学与发展》一书,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 2.美教育家布鲁纳的《教学过程》,提出了结构课程理论和发现法。 3.德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4.瑞士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 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5、法国包罗·朗格朗:终身教育理论 2.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起源说,各历史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刑法分论测试题

刑法分论测试题 1.关于前科报告制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依法受刑事处罚的人,在上学、就业时应如实向有关单位报告自己曾受过刑事处罚B.依法受刑事处罚的人,在入伍、就业时应如实向有关单位报告自己曾受过刑事处罚C.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人,可以免除前科报告义务D.审判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人,应当免除前科报告义务2. 中国公民甲在境外被一外国间谍组织收买,接受该间谍组织指派,回国搜集某沿海军事基地情报。甲的行为构成() A.间谍罪 B.为境外窃取、刺探国家秘密罪 C.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 D.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 3.关于叛逃罪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本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 B. 只要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工作人员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的,就应从重处罚 C. 只有掌握国家绝密的国家工作人员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的,才能从重处罚 D. 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工作人员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的,必须受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条件的限制 4. 根据刑法的规定,破坏交通工具罪的法定对象有() A.火车、汽车、电车、拖拉机 B.汽车、电车、船只、摩托车 C.电车、船只、航空器、火车轨道 D.船只、航空器、火车、汽车、电车 5. 甲见固定在河道中放置航标灯的小船适宜做猪食槽,就砍断锚链,将小船拖回家。所幸航标灯灭失的情况被及时发现,才避免了船毁人亡的结果。甲的行为构成( )

A.破坏交通工具罪 B.破坏交通设施罪的既遂 C.破坏交通设施罪的未遂 D.盗窃罪 6. 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后,又实施杀人、爆炸、绑架犯罪的,我国刑法规定应当() A.以故意杀人罪、爆炸罪、绑架罪从重处罚 B.以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从重处罚 C.择一重罪处罚 D.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7. 甲在生产作业期间,违反操作规程造成供电线路短路,引起火灾,烧毁厂房,致3名工人死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千万元。甲的行为构成() A.失火罪 B.过失致人死亡罪 C.重大责任事故罪 D.失火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 8. 张三某公安局干警,依法配备枪支。某日,李四向张三借抢打猎,张三碍于情面将枪支借给了李四,李四用了半天后归还。张三的行为属于() A.非法出租枪支罪 B.非法出借枪支罪 C.滥用职权罪 D.不构成犯罪 9.李四系省射击运动队的教练,依法配置有枪支。某日,李四不慎将枪支丢失,被王五捡到并使用该枪抢劫,则李四的行为属于() A.非法出租枪支罪 B.非法出借枪支罪 C.丢失枪支不报罪 D.不构成犯罪 10. 甲盗窃乙圈养的群羊,为了防止发声被发觉先用剧毒药物将羊统统毒死后,将50只羊盔走,剥皮卖肉,得款10000元。对甲应当以下列何罪处罚?() A.盗窃罪定罪处罚 B.盗窃罪和故意毁坏财物罪定罪处罚 C.盗窃罪和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定罪处罚 D.盗窃罪、故意毁坏财物罪和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定罪处罚 11. 下列哪种犯罪必须造成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结果才能构成犯罪?() A.生产、销售假药罪 B.生产、销售劣药罪 C.生产不符合标准的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罪 D.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 12. 境外走私人李某向中国境内走私石油,偷逃关税50万元,王某得知后,向李某收购了这批走私进境的石油。王某的行为构成() A.非法经营罪 B.走私普通货物罪 C.收购赃物罪 D.偷税罪 13. 行为人伪造货币后又出售伪造的货币,且有持有和使用行为的,对其行为应当() A. 以伪造货币罪论处 B. 以伪造货币罪定罪从重处罚 C. 以伪造货币罪和出售假币罪数罪并罚 D. 以伪造货币罪和出售假币罪、持有、使用假币罪数罪并罚 14. 保险受益人甲故意杀害被保险人乙,造成乙死亡,骗取了20万元保险金。对甲应当()

【期末复习】西政期末考试刑法分论题库试卷试题及答案

西政期末考试刑法分论题库试卷4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某甲与某乙投宿同一旅馆同一房间,某甲得知乙是一家大公司的采购员,携带一笔巨款,准备进货。于是晚上某甲便机请乙喝听装饮料(内掺有安眠药),乙服后很快就错昏睡不醒,某甲便乘机将某乙携带现金的皮包扭开,拿走定货现金15000元。甲的行为构成( D )。 A.盗窃罪 B.诈骗罪 C.抢夺罪 D.抢劫罪 2.甲、乙二人某天晚上携带凶器潜入商店准备进行抢劫,但在进店后发现值班人员睡着了,两人就在没有使用凶器的情况下取得大量商品。甲乙的行为构成( A )。 A.盗窃罪 B.抢劫罪 C.抢劫罪预备和盗窃罪 D.抢夺罪 3.甲偷乙的自行车被乙当场抓住,甲为挣脱逃跑而将乙打成重伤。甲的行为构成( A )。 A.抢劫罪 B.故意伤害罪 C.抢劫罪和故意伤害罪 D.抢夺罪和故意伤害罪 4.甲自己饮酒过量醉倒在路旁,乙从此经过,见有机可乘,就将甲身上的钱掏走,钱包内有现金850元。甲的行为构成(C )。 A.抢劫罪 B.抢夺罪 C.盗窃罪 D.抢劫罪和盗窃罪 5.甲系某宾馆服务员,在上班期间,经常乘客人不在房间之机,窜入房内以旅客的名义偷打国内、国际长途电话。甲的行为构成( B )。 A.贪污罪 B.盗窃罪 C.侵占罪 D.不构成犯罪 6.王某盗窃正在使用中的电话线数额不大,但造成了严重后果。王某的行为构成( B )。 A.盗窃罪 B.破坏公用电讯设施罪 C.盗窃罪和破坏公用电讯设施罪 D.危害公共安全罪 7.盗窃由单位已盖好印章的空白转帐支票,并冒充签发支票单位的人员向商店骗购大量货物的,应定(A )。 A.盗窃罪 B.票据诈骗罪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材料,复习绝对有用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填空题: 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一书,标志着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2、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的是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 3、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一书问世,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4、美国学者泰勒总结了“八年研究”的成果,于1949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建立了著名的课程编制的泰勒原理。 5、按照影响课程的三个基本要素,课程可以分为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 6、课程的文本形式由宏观到微观,依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 7、制定课程目标的三种基本依据是社会的需要、学科的需要和学习者的需要。 8、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现的三大现代教学理论流派 苏联以赞科夫为代表的发展性教学论,美国以布鲁纳为代表的认知结构教学论,德国以瓦根舍因为代表的范例教学论。 9、教学评价的历史阶段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考试阶段、测量阶段、评价阶段。 10、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可以把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11、根据所依据的标准与解释方法不同,可以把评价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12、有效的学绩测验要有较高的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这是学绩测验编制的主要技术要求。 13、质性评价的方法有观察法、表现性测验评价和成长记录袋评价。 14、、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应用: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 名词解释: 1、课程:所谓课程系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课程是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2、学科课程:是指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成为学科课程。 3、活动课程:是与学科课程相对立的一种课程类型,又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它是以学生的生活本身为课程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通过自己组织一系列的活动进行学习,取得直接经验,掌握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知识,培养兴趣、能力和发展个性。 4、课程标准:主要指学科课程标准。一般概要地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它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检查教学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行课程评价的直接尺度。 5、儿童本位课程:是指课程教育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从儿童心理发展逻辑出发,强调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的价值的课程论) 6、知识本位课程:从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出发,强调知识自身的价值的课程论。

刑法学综合试题(四)及答案

刑法学综合试题(四)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前的符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江某举枪射杀站在悬崖边的高某,枪响后,高某应声坠落悬崖。经法医鉴定:高某只有坠伤而无枪伤。推断:高某被江某枪声惊吓落崖身亡。江某的行为应定为()。 A故意杀人未遂B故意杀人既遂 C.过失致人死亡 D.意外事件 2.以实施某一犯罪为目的,但其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的情况,属于( )。 A持续犯B结合犯 C连续犯 D.牵连犯 3.行为符合犯罪构成是应当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 )。 A.一定根据 B.主要根据 C.唯一根据 D.次要根据 4.死刑只适用于( )的犯罪分子。 A.罪大恶极 B.罪行严重 C.罪行极其严重 D.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5被判处死缓的,在死缓执行期间,如果( ),2年期满后,减为无期徒刑( ) A.没有犯罪 B.没有故意犯罪 C.确有悔改 D.确有重大立功表现 6.新刑法规定的量刑情节,不包括()。 A.从重情节 B.从轻情节 C.减轻情节D加重情节 7.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 )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 )。 A.1年 B.2年 C.3年 D.5年 8.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 )。 A.可以免除处罚 B.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9.在考验期内发现假释犯还有漏罪,应当撤销假释,把原判刑罚与漏罪所判刑罚,按( )的方法,实行数罪并罚() A先减后并B先并后减 C.刑法第69条规定 D.刑法第71条规定 10.某甲犯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数额巨大,应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其追诉期为( )。 A.5年 B.10年 C.15年 D.20年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四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分别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犯罪的基本特征是()。 A.具有社会危害性 B.具有刑事违法性 C.具有刑罚当罚性 D.具有特殊复杂性 2.构成不作为犯罪前提的特定义务的来源有()。 A.法律明文规定的特定义务 B.公共生活准则要求的义务

大学考试刑法分论名词解释

刑法分论名词解释 1.罪状:指刑法分则条文对具体犯罪的基本构成特征的描述。 2.罪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罪名包括类罪名,狭义的罪名仅指具体罪名。狭义的罪名,是犯罪的名称或者称谓,是对犯罪本质特征或者主要特征的高度概括。 3.叙明罪状:指条文对具体犯罪的基本构成特征作了详细的描述。 4.选择罪名:指因罪状所包含的犯罪构成的具体内容比较复杂,罪名刑事上表现为并列特点的罪名。选择罪名可以统一使用,也可以根据具体的犯罪行为分解使用。 5.法定刑:指刑法分则条文对具体犯罪所确定的适用刑法的种类和刑法幅度。 6.背叛国家罪:指勾结外国或者境外机构、组织、个人,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的行为。 7.分裂国家罪:指组织、策划、实施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 8.颠覆国家政权罪:指组织、策划、实施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行为。 9.投敌叛变罪:指中国公民投奔敌人营垒,或者被捕、被俘后投降敌人,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10.资敌罪:指战时供给敌人武器装备、军用物资资敌的行为。 11.叛逃罪: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外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行为。 12.间谍罪:指参加间谍组织,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或者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13.投放危险物质罪:指故意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14.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指使用与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等危险性相当的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15.破坏交通工具罪:是破坏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足以使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发生倾覆、毁坏危险,尚未造成严重后果或者已经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16.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指对飞行中的航空器上的人员使用暴力,危及飞行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或者已经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17.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危险物质罪:指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18.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指违法枪支管理规定,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的行为。 21.丢失枪支不报罪:指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丢失枪支不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22.重大飞行事故罪:指航空人员违反规章制度,致使发生重大飞行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23.交通肇事罪: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 概念分析5对,20分;单选10个,10分;填空20个,10分;判断改错,10分;简答,6个,30分;论述2个,20分。 1.美国进步教育协会1934-1942年发起“八年研究”,泰勒总结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 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如何确定目标、如何选择经验、如何组织经验和如何评价四个基本问题。即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该书在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内容: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2.如何理解课程的概念(课程本质观)? 课程是学生学习的范围、内容、材料、进度与目标的总和。课程即教学科目(学科本质观);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活动本质观);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目标本质观); 课程即学习经验(经验本质观)。 3. 显性课程是事先计划、规划的课程。 隐性课程以潜在性和非预期性为主要特征,它不是通过课程表直接表现出来,而是通过学校教育环境(物质环境、文化环境、人际环境)静悄悄地、润物细无声地作用于学生,对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4. 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 ·综合课程采用合并相邻学科的方法,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以减少教学科目而编订的课程。它的形式有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是指以人类基本活动为主题而编制的课程系统。 2001年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门设计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5.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概念辨析及其分类? ·学科课程是指从各门学科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又叫“分科课程”。它符合认识规律,能保证学生掌握系统科学知识,有效完善个人知识结构,但较抽象,不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活动课程是指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它符合学生兴趣,易激发学习动机和自主性,但不利于系统掌握知识,易导致学生再向科学领域更高层次发展的时候力不从心。 6.课程开发(课程编制)与课程设计的概念辨析? ·课程开发是完成一项课程计划的整个计划,即课程开发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

2011级北大法学院刑法分论期中考试题目

2011级北大法学院刑法分论期中考试题目 来源: 王瀚之?INTER的日志 某市交警甲大婚临近,提拔在即,将于2000年6月8日随领导出国考察,出国手续均已办好,只待归来即与女友成婚。临行前一天(6月7日)中午甲赴朋友婚宴,因开车,席间拒不喝酒,惹来同席的张三不满,遂趁其不备而在其饮料中掺入大量白酒,甲喝后方才察觉,但因心情好便未与张三计较。甲回家路上,已发觉酒劲上涌,头有些发昏,但未在意,继续前行,结果在拐弯路口处刮倒行人A。虽未造成A伤害,但甲亦惊出一身冷汗。赶紧将车停在路边,取出酒精测试仪一测发现,血液中酒精含量已达85mg/100ml,于是买来几瓶矿泉水猛喝,并用路边卫生间的冷水冲头,再测含量降至70mg/100ml时又重新驾车上路。但是酒劲仍存,在下一个十字路口处未能踩住刹车,闯了红灯,将行人B撞成重伤,奄奄一息。甲大惊失色,赶紧将B抱上车开往医院,但是在医院门口,甲又担心暴露身份将来被追究责任,遂将B放置在医院门口希望被他人发现送去救治,自己旋即离开。一小时后,B被医护人员送往急救,但未能救活(从B当时的情况来看,即使没有耽搁救助时间也未必能救活)。 甲离开医院后,心神恍惚,结果又与前车追尾,造成前车司机C生命垂危,甲在送C去医院的路上,越想越郁闷,觉得今天遇见的都是索债人,一怒之下,调转车头,开往一僻静处,将C丢掷车外即离开(后C 因 未得到救治而身亡)。甲开车回到自己小区地下的停车场,想起这一天发生的各种变故,悲从中来,觉得自己人生已毁,趴在方向盘上大哭一场后睡去。清晨醒来, 甲心情悲凉,既然造化弄人,自己也要改头换面,重新做人。甲带上护照和全部积蓄,准备随团出国趁机出逃。临走前甲决定彻底地释放自己的情绪,遂加足油门, 在地下停车场里横冲直撞,当场撞翻了3辆轿车,某私家车主D刚从车里出来,也被甲撞翻在地(事后检查为重度脑震荡)。甲全然不顾,高速扬长而去。 甲随单位领导到乙国丙市后,旋即逃离,整容易名,在丙市蛰居下来做各种生意。转眼5年过去,甲在丙市形成气候,期间采用向丙市警察局长行贿等手段,逐渐成为黑白两道通吃的“大佬”。但是由于思念未婚妻E,故始终未婚,又怕给E带来麻烦,因此也始终未与之联系。2005年,甲终于难捱思念,遂派人回中国打听故旧情况。却得知未婚妻E早已与F有交往,在2000年甲出国三个月后即与F结婚,如今已为人母。甲由爱生恨,产生了报复之意,决定设计杀害E一家。甲令手下查明F

刑法分论习题集

刑法分论 单选题 邱某对洪某的一块高级手表垂涎已久。一日,邱某骗洪某说要给其介绍对象, 让洪某请自己喝酒,趁机将洪某灌醉,然后将洪某搀扶到一僻静胡同,将其手 表捋下拿走。邱某的行为构成( C ) 生产、销售假药罪的犯罪客体是(A ) 甲、乙、丙、丁4青年,晚上去邻村看电影,路过一片稻田,见田坎上堆着几 堆稻草,由于雨后不久,稻草表面很湿,甲说,这草垛湿呼呼的,能点得着么?乙说,试试看。丙掏出火柴,将草垛点着,然后边走边聊去邻村看电影。看电 影回来时发现草垛已烧成灰烬,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甲乙丙丁的行为构成 (D )

下列自然人中,可以成为叛逃罪的主体的是(B ) 过失致人死亡罪是一种?(B ) 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的行为构成( B ) 张某在火车站候车室窃得某人一提包,到僻静处打开一看,里面没有钱财,却有手枪一支,子弹若干发,张某便将枪支、子弹放回包内,然后藏于家中。张某的行为构成何罪?( A )

王某系出租车司机,为发泄对其单位领导的不满,驾驶一辆轿车从天安门广场西侧故意向北高速行驶,冲向密集人群,轧死5人,撞伤19人。王某的行为构成( C )。 招摇撞骗罪的假冒对象是( C )。 我国《刑法》第 119条第 2款规定:"过失犯前款罪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属于( C ) 甲见固定在河道中放置航标灯的小船适宜做猪食槽,就砍断锚链,将小船拖回 家。所幸航标灯灭失的情况被及时发现,才避免了船毁人亡的结果。甲的行 为构成( B )

保险受益人甲故意杀害被保险人乙,造成乙死亡,骗取了20万元保险金。对甲应当(D) 以下只处罚首要犯罪分子的是( C ) 我国刑法分则规范对犯罪进行分类的依据,主要是犯罪行为所侵害的( B) 我国《刑法》第120条规定:"组织、领导和积极参加恐怖组织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其他参加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本条所采用的法定刑属于( C )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参考资料

课程与教案论》期末复习参考资料 一、课程考核说明 1.考核成绩:本课程分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其中形成性考核占40%,终结性考核占60%。形成 性考核成绩与终结性考核成绩均及格方为本课程考试及格。 2.考核期间:2018年7月1 日--2018 年7月11日 3.考题形式:综合测试 4.考核时间:90 分钟以下是根据中央电大颁发的各种资料所整理的复习题,以供期末复习参考。 二、填空题(每空1 分) 1.教案方法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案目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 和:它包括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 参考答案:教与学 2.课程与教案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分解,是师生行动的依据。布卢姆长期从事教案目标研 究,他把教案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技能领域”。 参考答案:培养目标情感领域 3.课程设计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类:一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的课程设计,一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体上的课程设计。 参考答案:价值层面技术层面 4._________________ 教案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学生采取直接教案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案的组织形式 参考答案:复式一位年级 5.课程组织有两种功能,第一是基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来安排学生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第二是使学习经验产生最大的累 积效果,达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学习经验教育目标 6.导向功能、功能、决策功能和功能是课程与教案评价的主要功能。 参考答案:诊断促进发展 7.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方面:、学校以外的现代生活和学科内容。 参考答案:学习者 8.不论是正式的课程还是非正式的课程,都起源于人们的生活,为了儿童能够胜任成人后.的生活,掌握生存技能、社会 习俗、伦理道德,因此要进行特定的教育训练。 参考答案:日常 9._________________ 是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探讨课程各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的问题。 参考答案:课程结构 10.新一轮课程改革基于对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展与社会进步之川关系的辩证认识,在课程的 设计取向上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利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参考答案:个人学生 11.教案过程的两种动力包括教案过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外部动力,前者是指,启动教案过程 的力量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内部动力教案主体 1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案方法包括演示法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参观法

西南政法大学刑法分论试题及答案

西南政法大学刑法分论试题及答案

西南政法大学试卷(卷4) 2014—2015年第 1学期 课程刑法分论专业经济、行政法学院年级 2013 级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 总 分 核分 人 题 满 分 20 20 20 20 20 得 分 本试卷共页,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180 分钟;考试方式:闭卷 得 分 评卷人 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甲以强奸为目的劫持乙至家中地洞中,对其多次强奸,后因无钱支付儿子学费将乙出卖。甲某的行为构成( C ) A.拐卖妇女罪的情节加重犯(奸淫被拐卖的妇女的) B.非法拘禁罪、强奸罪、拐卖妇女罪三罪,要并罚 C.非法拘禁罪、强奸罪、拐卖妇女罪,其中非法拘禁罪与强奸罪系牵连犯,从一重定处定强奸罪,对甲以强奸罪与拐卖妇女罪并罚 D.非法拘禁罪与拐卖妇女罪的情节加重犯(奸淫被拐卖的妇女的),应并罚。 2、甲某先后拐卖妇女10人,在拐卖妇女过程中,奸淫2名被拐卖的妇女,强迫2名被拐卖的妇女卖淫。甲某的行为构成( A )

A.拐卖妇女罪(情节加重犯) B.按牵连犯从一重罪定处原则定强奸罪 C.按牵连犯从一重处原则定强迫卖淫罪 D.拐卖妇女罪、强奸罪、强迫卖淫罪三罪并罚 3、按刑法理论通说,以下构成侮辱罪( D ) A为取乐用刀片将女性的裤子划破 B甲男在公共场所强行与年轻美丽妇女接吻 C同性恋乙女强行猥亵女同事 D甲男为泄愤当众将乙女衣服脱光 4 以下应数罪并罚( B )。 A勒索财物后又杀死被绑架人的 B醉酒驾车撞死一人在逃跑过程中拒不停车又撞死撞伤多人的 C因车速过快将被害人撞成重伤后怕承担药费等责任将被害人扔到河中致死被害人的 D用暴力非法拘禁被害人,致被害人死亡的 5.以下不属于刑讯逼供罪的对象有( D )。 A、犯罪嫌疑人 B、刑事被告人 C、因受贿被逮捕的人 D、被双规的大贪官 6.铁路附近的农民李某为走近道,将牛赶过铁路时正遇一火车驶来,牛受惊李某怎么赶也不动,致火车发生脱轨事故,有二节车箱翻车,直接经济损失三百多万元。李某构成( A )。 A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B交通肇事罪 C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 D过失毁坏交通设施罪 7.关于故意伤害罪与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下列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 D )? A.为自己或亲人使用为目的寻找人体器官出售者的,不构成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 B.医生明知是未成年人,虽征得其同意而摘取其器官的,成立故意伤害罪 C.某医生为甲作手术时,偷摘甲一个肾脏出售给需要肾移植的病人,构成故意伤害罪 D.23岁的甲为救母急需钱,听说乙有门路寻找到买家,要求乙给三万元就可出售自己一个肾脏,乙联系了医生和买家,作了移植手术后,乙获利5万元,因系甲主动自愿要求出售器官,乙不构成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 8 强奸罪(未遂)与强制猥亵妇女罪的本质区别是( C )。 A.犯罪主体不同 B.客观行为特征不同 C.主观是否有发生正常性行为的故意不同 D.犯罪对象不同 9、李某上亍时发现与父母走失的儿童(五岁)在独自哭泣,李某将该儿童带到自己家,问了幼儿家电话号码后,打电话给其父母,称其子自己检到了,但想让自己送其子回家需给自己一万元,否则自己不会交出其子。幼儿父母要其减少钱,李某不愿,对方报警后抓获李某。李某构成( B ) A绑架罪 B敲诈勒索罪 C无罪 D拐骗儿童罪 10.以下构成强奸罪的是:( B ) A、15岁的男中学生与13岁的女同学谈恋爱发生了性行为未造成严重后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