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癌细胞的形成 第1课时示范教案 苏教版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癌细胞的形成 第1课时示范教案 苏教版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癌细胞的形成 第1课时示范教案 苏教版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癌细胞的形成 第1课时示范教案 苏教版

2019-2020年高中生物癌细胞的形成第1课时示范教案苏教版

从容说课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大约有600万人死于癌症,死亡率居第二位,仅次于心血管病。癌症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最具危害性的疾病之一。在学习了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分化的知识后,可以把癌细胞看作是人体中一部分生长、增殖和分化失去控制、偏离了正常生长轨道的细胞。癌细胞不但生长旺盛,增殖能力强,还能极快地发展起抗药性,所以癌症的治疗十分困难。近年来,关于细胞的分化和癌变的研究已经成为细胞生物学的重要课题。

本节课安排了一个“细胞是如何癌变的”。积极思维活动,就是希望学生学习在给出了事实的基础上积极思考癌变的原因和过程。对于癌症而言,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如何避免环境污染、远离致癌因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积极参与防治癌症的工作,不仅是医务工作者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本节设置了1个“积极思维”、1个“继续探究”、1个“走近职业”及1个图群。1个“积极思维”是“细胞是如何癌变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各种环境因素致癌的评价”,让学生理解致癌因素的广泛性,了解几种环境因子的致癌作用。1个“继续探究”是“设计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防治肺癌的方案”,引导学生从互联网和书刊中搜集、查阅相关的科普资料,掌握致癌因子的作用以及癌细胞的特征。1个图群是“癌症发生理论的一种模式示意图”,教师可以课件方式展示,显示动态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图文结合,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

1.癌细胞形成的原因。

2.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3.致癌因子。

教学难点

致癌因子的多样性,癌变过程的复杂性。

教具准备

几种环境因子致癌的评价表,癌症发生理论的一种模式课件。

课时安排

2

三维目标

1.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和致癌因子。

2.懂得恶性肿瘤的防治方法。

3.引导学生阅读“各种环境因素致癌的评价”和“癌症起源的标准模式示意图”,让学生理解致癌因素的广泛性和细胞癌变的复杂性。

4.引导学生讨论肿瘤防治的策略。

5.引导学生从互联网和书刊中搜集、查阅相关的科普资料,掌握致癌因子的作用以及癌细胞的特征。

6.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普及科普知识。

7.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

8

第1课时癌细胞的形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正常机体内的细胞,有的在生长、分裂或分化,有的在凋亡(如肠上皮细胞);有的虽然不再分裂和分化,但是执行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如心肌细胞和神经细胞)。细胞的生命历程使我们联想到人的寿命,人类没有食物链上的天敌,却有威胁生命的杀手——疾病。威胁人类

推进新课

当今社会,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是什么?

威胁人类健康的四大“杀手”是心血管病、癌症、艾滋病、糖尿病。

(1)癌症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一类疾病。

(2)在美国,恶性肿瘤的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疾病而居第二位。

(3)据我国xx年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分报,城市地区居民死因第一位为恶性肿瘤,其次为脑血管病、心脏病。

(4)我国最为常见和危害性严重的肿瘤为肺癌、鼻咽癌、食管癌、胃癌、大肠癌、肝癌、乳腺癌、宫颈癌、白血病及淋巴癌等。

癌症的发生是因为细胞癌变。生物体内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正常的细胞是如何转变成癌细胞的呢?环境中的致癌因子有哪些?

课件展示:

几种环境因子致癌的评价表。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从几种环境因子中可以归纳出哪几类致癌因子?它们起到什么作用?

可归纳出三类致癌因子。第一类是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指辐射,如紫外线、X射线等。第二类是化学致癌因子,有许多,工业产物中的石棉、砷化物、铬化物、联苯胺、亚硝胺、黄曲霉毒素等,从烟草的烟雾中可分析出20多种化学致癌因子。第三类是病毒致癌因子,是指能使细胞发生癌变的病毒。这些致癌因子可能通过改变正常细胞中遗传物质的结构或功能使其变为癌细胞。

细胞是如何癌变的?人生来就有癌基因吗?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并讨论。

癌基因是存在于人类或动物细胞以及肿瘤病毒中固有的一类基因。在人类细胞中,此类癌基因称细胞癌基因或原癌基因,是细胞内参与生化与分化调节的基因。在外界因子作用下被激活而表达。由于这种表达在时空方面发生了混乱,促使人或动物的正常细胞发生转化

和恶变。我们可能都是先天的癌症患者,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带有癌症遗传密码。当然,说我们都有潜在的致癌因素,并不意味着我们都必将患上癌症。因为人体内还有一类肿瘤抑制基因,能对细胞的增殖起抑制作用。当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中的任何一种或共同发生结构与功能改变,即有可能导致肿瘤的发生。

课件展示:

癌症发生理论的一种模式课件,指导学生观察并探究,细胞是怎样发生癌变的?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原癌基因发生突变后产生的致癌蛋白过剩,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产生的肿瘤抑制蛋白缺乏,导致突变细胞过度复制。经过多次突变和扩增,变异组织中的一些细胞突破了限制,侵入邻近组织,从而造成癌细胞的扩散和转移,影响到人体正常的生命功能。

和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有哪些独具的特征呢?

(1)正常的人体细胞能够分裂50~60次,但癌细胞可以不受控制地增殖,成为恶性增殖的“不死细胞”,如在1951年由一位黑人妇女的宫颈癌细胞分离建立的“海拉”细胞系,至今仍在许多实验室中广泛传代使用。

(2)正常细胞生长到彼此接触时,分裂活动就停止下来,而癌细胞并不因为相互接触而停止增殖。

(3)癌细胞具有浸润性和扩散性,癌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使得癌细胞间的黏着性下降,癌细胞易于浸润周围健康组织,通过血液或淋巴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并增殖,这是癌症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

(4)癌细胞能逃避免疫监视,癌细胞可以通过移植到其他机体上生存、增殖。

生活中的致癌因子很多,癌症的发生频率很高吗?

根据实际调查,癌症的发生频率并不是很高。根据大量的病例分析,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至少在一个细胞中发生5~6个基因突变,才能赋予癌细胞所有的特征,这是一种累积效应。易患癌症的在老年人中居多,这又是为什么呢?

学生小组讨论:人体衰老,各种细胞的机能减退,免疫系统也在衰退。

癌细胞会“不翼而飞”吗?

(1)癌症是当今威胁人类生命的大敌之一,被称为绝症。但最近美国科学家却惊奇发现,有些癌症患者在未曾治疗的情况下,癌症却“不翼而飞”。

(2)尽管这种幸运儿极为罕见,但探讨其中蕴藏的奥秘却极富研究和实用价值。

(3)科学家们收集了各种癌症不治而愈的材料。发现以下几个特点:癌症自发消失者中,以青年和儿童居多。这些人一般都有过发高热的历史,其中又多为毒素、结核病和肺炎,常在某次高热的之后,癌肿竟自行消失。因放射线的透视作用而停止发展。某些女性乳腺癌患者,会随绝经期的到来而癌症消退。癌症自然消退的病人大多性格开朗活泼,喜欢运动。

(4)临床观察表明:病人对治疗顾虑重重、精神紧张、忧郁、悲观、失望等,确实可以降低病人免疫力,造成大脑皮层及内分泌紊乱,促使病情恶化,生存率也明显降低。凡能正确对待疾病并充满信心和癌症作斗争,人的免疫力就保持在高水平上,使疾病更快康复。还有一些病人在患过一次病毒性疾病之后,癌症缓解或消失。如有的白血病人患流感之后自发

性缓解,有的妇女患子宫癌在接种狂犬疫苗后却痊愈,还有的因鸡瘟和麻疹使癌症意外消失或得到缓解,由于内分泌的变化使肿块消退。

(5)自我身心松弛和自我内心想象练习,使肿块自然消退。还有的癌症患者在身染绝症的同时体内发生炎症和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结果因祸得福,癌症自然消退。

(6)科学家们发现:在异体器官移植中,由于大剂量使用免疫抑制剂,结果癌的发病急剧上升,这就表明:只要把身体内的免疫系统激活,就会产生巨大的抗癌力量。冰冻癌细胞组织,即和旧病人自身的癌细胞组织,激发体内免疫系统,从而消灭自身上的癌组织,达到以癌攻癌的奇妙作用。

(7)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严重的疾病之一。由于癌症发生的早期,往往不表现出任何症状,难以及时发现;而对于癌症晚期的病人,目前还缺少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预防就显得更为重要。

我国对肿瘤的防治有哪些策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我国对常见肿瘤的综合防治措施有: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医学专家针对我国的国情提出了“肿瘤的三级预防”策略。一级预防是,防止和消除环境污染;二级预防是,防止致癌物影响;三级预防是,高危人群早期检出。

如何预防癌症的发生?(答案有许多种)布置学生写一份建议书,纠正家庭的不良生活(包括饮食)习惯,给家庭成员提出防癌的生活方式的建议。

我国有广大的烟民群体,据调查,1990年我国因吸烟导致肺癌的死亡人数达60万,xx 年又增加到80万。建议学生从互联网、报刊杂志上广泛搜集资料,设计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防治肿癌的方案。

板书设计

第三节关注癌症

一、癌细胞的形成

1.原癌基因

2.抑癌基因

3.致癌因子: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

二、癌细胞的特征

三、我国肿瘤防治策略

1.三级预防策略: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

2.

2019-2020年高中生物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教案1 中图版必修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特点

2、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

二、重难点: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

三、板书设计:

一、认识原核细胞的和真核细胞

1、真核细胞:

2、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主要特征

1、真核细胞

2、原核细胞

3、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四、教学过程:

导入:上一节我们学习了有关细胞的主要特征,以及细胞的基本结构,今天我们就把细胞进行分类,学习一下有关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特点。

学生阅读【探究活动】认识一下有关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教师提问:

1、原核细胞包括的细胞的种类?

2、真核细胞包括的种类?

教师总结:由原核细胞组成的生物叫做原核生物,原核生物包括,细菌、蓝藻、支原体、衣原体等生物。由真核细胞组成的生物叫做真核生物,真核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真菌、人类。教师小提示:

区分细菌与真菌?

细菌和真菌都是个体微小的生物,细菌一般是杆菌、球菌等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放线菌、等,真菌如:酵母菌等。

学生阅读课本,教师总结原核细胞的特点:

1.原核细胞的最主要特点:细胞内没有由核膜包围的典型细胞核。

2.原核细胞的结构:

(l)细胞壁和细胞膜: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2)细胞质:有核糖体,无其他的细胞器。

(3)核区:由DNA分子组成。

区别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是依据构成该生物的细胞是原核细胞还是真核细胞。

细胞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构成

构成

原核生物:如细菌、蓝藻和放线菌

真核生物:如真菌、动物和植物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也可以说是有无核膜,因为有核膜就有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就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注意:(1)病毒既不是原核生物也不是真核生物,因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2)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不等于原核生物,原生动物是动物中最低等的类群,但它们都是真核生物。(3)不是所有的菌类都是原核生物,细菌和放线菌是原核生物,而真菌(如酵母菌、霉菌等)是真核生物。细菌常根据形状分为:杆菌、球菌和螺旋菌,细菌常根据形状来命名,如大肠杆菌。也有的根据功能来命名,如硝化细菌、乳酸菌等。

学生阅读课本,总结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有较大区别,两者的区别如下表所示:

五、小结:

本节主要叙述了有关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特点以及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优秀教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第1课时)

第 2 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从容说课 这节课文章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会说话” 的基因,采取此拟人化的手法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的思考。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虎体内的一个基因,怎样才能使自己在后代中拥有更多的拷贝呢?那就要表现得比其他基因优秀。怎样才算优秀呢?就是所控制的性状适应性强。这样就自然将进化、适应和基因这三个核心概念联系起来,基因频率的概念也就呼之欲出。 本节课分为两小节来教学,第一小节包括三部分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为什么说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教材主要说明两点:一是说明个体不是进化的基本单位,一个个体适应能力无论多强,如果它的基因不能传给后代,它在进化上就没有贡献,如骡。二是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它是指同种生物中一群能够自由交配的个体。如果同种生物的两个异性个体相距遥远,没有机会交配,它们就分别属于两个种群,这两个种群是独立进化的,假以时日,有可能演变为两个物种。需要说明的是,对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的理解,只通过学习教材上这个标题下的内容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后续内容的学习。 在“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标题下,还重点讲述了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的概念,并安排了“思考与讨论” 。这个“思考与讨论”活动对于学生达成本小节知识目标十分重要,其中第1 题实际上涉及群体遗传学中“哈代—温伯格平衡” 的内容,学生运用学过的遗传学知识完全可以得出答案,认识到在五个假设条件成立时,种群基因频率会保持代代相同。这个活动中的第2、3 题,引导学生分析出在自然界这五个假设条件不可能同时具备,因此,种群基因频率会不断变化。这就为本小节第二部分“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奠定了基础。 关于本小节第二部分,由于在本模块遗传部分已经讲述了可遗传变异的三个来源,因此,这里着重讲述突变率以及突变在进化中的意义。关于本小节第三部分,教材主要通过“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来完成。这项探究强调的是运用数学方法,而不是用实验材料来实际操作,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全面提高具有独特价值。 第二小节《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包括物种的概念和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两部分。引言与第一小节相衔接,自然引出怎样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一个物种的问题。 关于物种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定义,分类学上的物种主要依据的是形态 学标准,进化论中的物种主要依据的是遗传学标准——以能否自由交配为标准,生态学上又主要以生态要求是否一致为标准。本小节物种的定义采取的是遗传学标准。因此,在定义之前有一个状语:“在遗传学和进化论中” 。 关于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首先交代了隔离的概念,包括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等。接下来安排“资料分析” 活动,让学生通过分析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地雀的物种分化过程,来认识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第三小节《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包括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三部分内容。共同进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不同物种间的共同进化,二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演变。关于物种间的共同进化,教材通过两个实例来说明,并且指出捕食者的存在客观上有利于被捕食者种群的发展,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具有重要意义,也较好地体现了学习生物学的价值。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首先指出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多样性,接着讲述了生物进化的几个重要阶段。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讲述的不仅是物种的更替,而且包括地球环境的变迁和生态系统的演变,包括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了共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 第一章 无茵操作技术实践 第二节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教案 苏教版选修1.doc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第一章无茵操作技术实践第二节植物 组织培养技术教案苏教版选修1 1.简述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和过程。(重难点) 2.了解MS基本培养基贮备液的配制方法。(重点) 3.举例说出使用的激素及其对脱分化、再分化的作用。(难点) 1.植物组织培养 (1)概念:在无菌和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诱导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等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技术。 (2)原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是指植物体的每个体细胞都携带来自受精卵的完整基因组,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在能力。 2.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 (1)脱分化:由已经分化的植物细胞或组织产生愈伤组织的过程。 (2)再分化:在一定条件下继续培养脱分化的愈伤组织可以重新诱导根、芽等器官的分化。 [合作探讨] 探讨1:同一株植物不同部位的细胞经培养获得的愈伤组织基因组成一定相同吗? 提示:不一定相同,如取的是花粉,是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的,获得的愈伤组织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一半,所以与体细胞形成的愈伤组织基因组成不同。 探讨2:同微生物培养基的配方相比,MS培养基的配方有哪些明显的不同? 提示:微生物培养基以有机营养为主。而MS培养基则需提供大量无机营养,主要包括

植物生长必需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 探讨3:马铃薯长期种植,产量会降低而且易感染病毒,要想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应该怎样培育无病毒的马铃薯? 提示:长期进行无性繁殖的植物,只有根尖和茎尖中几乎无病毒,因此可利用马铃薯的茎尖或根尖进行植物组织培养获得无病毒的马铃薯植株。 [思维升华] 1.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 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外植体)――→脱分化愈伤组织――→再分化 根、芽或胚状体―→新个体。 (1)愈伤组织与根尖分生组织的异同: (1)使用顺序的比较 (2)使用比例的比较

苏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 第一章 无菌操作技术实践 单元测试

2019-2019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第一章无菌操作技术实践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刚果红染色法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不需用氯化钠溶液洗去浮色 B. 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可在培养皿中先加入1mlCR溶液后加入100ml培养基 C. 纤维素分解菌菌落周围出现刚果红 D. 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长期培养刚果红有可能被其他微生物分解形成透明圈 2.下列关于植物组织培养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培养基中添加蔗糖的目的是提供营养和调节渗透压 B. 培养基中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影响愈伤组织的生长和分化 C. 离体器官或组织的细胞通过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 D. 同一株绿色开花植物不同部位的细胞经培养获得的愈伤组织基因型相同 3.欲分离筛选出能分泌脂肪酶的细菌,应选择下列固体培养基(仅列出了碳氮源)中的() A. 蛋白胨、柠檬酸铁铵 B. 植物油、牛肉膏 C. 植物油、硫酸铵 D. 葡萄糖、蛋白胨 4.下列有关微生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病毒的致病性是由衣壳决定的 B. 微生物的繁殖方式都是二分裂 C. 诱变育种可以达到人工控制微生物代谢的目的 D. 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是其自身生长繁殖所必需的 5.下面与发酵工程有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发酵罐中必须通入无菌空气 B. 不经处理排放的废弃培养液是一种污染物 C. 培育新菌种,可用于分解更多种类的有机污染物 D. 发酵工程在医药工业、食品工业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均有广泛应用 6.下列对月季花药培养的有关认识,错误的是() A. 材料的选择与培养基的组成影响花药培养的成功率 B. 选择花药时最常用的方法是醋酸洋红法 C. 幼小植株形成前不需要光照 D. 培养形成的愈伤组织可继续在原培养基中分化形成植株 7.对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选择培养时,应将锥形瓶固定在_____振荡培养一段时间,直到培养液变_ ___时为止.() A. 桌子上红色 B. 温箱里产生透明圈 C. 窗台上清澈 D. 摇床上混浊 8.“分离土壤中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实验,配制LB全营养培养基的目的是() A. 作为实验组,分离尿素分解菌 B. 作为对照组,检测培养基灭菌是否彻底

苏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期末 非选择题专项模拟试题及答案

苏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期末非选择题专项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多选题 1.{“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结合核酸知识分析,下列关于苔藓和牡丹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苔藓与牡丹都只含DNA,不含RNA B.病毒核酸的元素组成与苔藓的相同,与牡丹的不同 C.DNA和RNA的成分的主要区别是五碳糖和碱基的种类都有差异 D.苔藓的叶肉细胞的线粒体不含DNA 2.{下列有关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红瓤西瓜含有较多的糖,是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良好材料 B.脂肪鉴定实验中使用酒精的目的是洗去浮色 C.葡萄糖和麦芽糖均是还原糖 D.蛋白质鉴定时,双缩脲试剂A液和B液要同时加入样液中 3.{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 ..的是() A.将斐林试剂加入到蔗糖溶液中,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 B.将双缩脲试剂加入到蛋清稀释液中,溶液变成紫色 C.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临时装片制作流程为:解离→染色→漂洗→制片D.将煮沸冷却的肝脏研磨液加入到过氧化氢溶液中,立即出现大量气泡 4.{下列与蛋白质多样性有关是() A.构成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种类 B.构成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序列 C.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 D.氨基酸之间连接的化学键 5.{若“淀粉→麦芽糖→葡萄糖→糖原”表示某生物体内糖类的某些转化过程,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此生物一定是植物,因为它含有淀粉和麦芽糖 B.上述关于糖的转化不可能发生在同一生物体内,因为淀粉和麦芽糖是植物特有的糖,而糖原是动物特有的糖 C.此生物是动物,因为其能将淀粉转化为糖原 D.淀粉和糖原都是储存能量的多糖,麦芽糖是二糖 6.{下列动植物糖类、脂肪的分类比较,错误的是() A..B.

优秀教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1课时)

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从容说课 这节课文章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会说话”的基因,采取此拟人化的手法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的思考。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虎体内的一个基因,怎样才能使自己在后代中拥有更多的拷贝呢?那就要表现得比其他基因优秀。怎样才算优秀呢?就是所控制的性状适应性强。这样就自然将进化、适应和基因这三个核心概念联系起来,基因频率的概念也就呼之欲出。 本节课分为两小节来教学,第一小节包括三部分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为什么说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教材主要说明两点:一是说明个体不是进化的基本单位,一个个体适应能力无论多强,如果它的基因不能传给后代,它在进化上就没有贡献,如骡。二是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它是指同种生物中一群能够自由交配的个体。如果同种生物的两个异性个体相距遥远,没有机会交配,它们就分别属于两个种群,这两个种群是独立进化的,假以时日,有可能演变为两个物种。需要说明的是,对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的理解,只通过学习教材上这个标题下的内容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后续内容的学习。 在“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标题下,还重点讲述了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的概念,并安排了“思考与讨论”。这个“思考与讨论”活动对于学生达成本小节知识目标十分重要,其中第1题实际上涉及群体遗传学中“哈代—温伯格平衡”的内容,学生运用学过的遗传学知识完全可以得出答案,认识到在五个假设条件成立时,种群基因频率会保持代代相同。这个活动中的第2、3题,引导学生分析出在自然界这五个假设条件不可能同时具备,因此,种群基因频率会不断变化。这就为本小节第二部分“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奠定了基础。 关于本小节第二部分,由于在本模块遗传部分已经讲述了可遗传变异的三个来源,因此,这里着重讲述突变率以及突变在进化中的意义。关于本小节第三部分,教材主要通过“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来完成。这项探究强调的是运用数学方法,而不是用实验材料来实际操作,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全面提高具有独特价值。 第二小节《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包括物种的概念和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两部分。引言与第一小节相衔接,自然引出怎样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一个物种的问题。 关于物种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定义,分类学上的物种主要依据的是形态学标准,进化论中的物种主要依据的是遗传学标准——以能否自由交配为标准,生态学上又主要以生态要求是否一致为标准。本小节物种的定义采取的是遗传学标准。因此,在定义之前有一个状语:“在遗传学和进化论中”。 关于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首先交代了隔离的概念,包括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等。接下来安排“资料分析”活动,让学生通过分析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地雀的物种分化过程,来认识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第三小节《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包括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三部分内容。共同进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不同物种间的共同进化,二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演变。关于物种间的共同进化,教材通过两个实例来说明,并且指出捕食者的存在客观上有利于被捕食者种群的发展,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具有重要意义,也较好地体现了学习生物学的价值。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首先指出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接着讲述了生物进化的几个重要阶段。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讲述的不仅是物种的更替,而且包括地球环境的变迁和生态系统的演变,包括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了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配套练习(全集)同步练习汇总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配套练习(全册)同步练习汇总 课时跟踪检测(一)内环境的稳态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 ) A.人体的细胞外液即内环境 B.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中有葡萄糖、无机盐、激素、尿素等物质 C.细胞外液主要成分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 D.小肠壁的肌细胞可以不通过细胞外液直接从肠道吸收葡萄糖 解析: 选 D 体内的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 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小肠壁的肌细胞不能从消化道中直接吸收葡萄糖, 只能从组织液中吸收. 2.如图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 其中②④⑤为细胞外液.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某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则形态发生变化的是图中的⑥ B.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 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 会使图中②液体增加, 引起组织水肿 C.图中①和③细胞具体的内环境分别是血液和组织液、组织液 D.某人皮肤烫伤后, 出现了水泡, 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中② 解析: 选 C ①为毛细血管壁细胞, ②为组织液, ③为组织细胞, ④为淋巴, ⑤为血浆, ⑥为红细胞.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形态为镰刀形; 组织液增加会引起组织水肿, 烫伤后出现的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因为毛细血管壁细胞由一层细胞构成, 内侧液体是血浆、外侧液体是组 织液. 3.下列液体属于体液的一组是( ) ①胆汁②胰液③血浆④淋巴⑤原尿⑥脑脊液⑦组织液⑧核液⑨细胞内液⑩胃液 A.③④⑥⑦⑧⑨B.③④⑤⑦⑨⑩

C.②③④⑤⑦⑨D.①②③④⑤⑦ 解析: 选A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胆汁、胰液、原尿与外界直接相通, 既不属于细胞内液, 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是外环境. 4.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O2、CO2、血红蛋白、H+ B.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 D.Na+、HPO2-4、葡萄糖、氨基酸 解析: 选D 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 过氧化氢酶存在细胞内, 载体位于细胞膜上, 都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5.下表表示人体组织液和血浆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B.①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②增多 C.CO2的浓度①大于② D.①和②的成分差异与毛细血管壁的透过性有关 解析: 选C 根据成分判断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 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高, ①中蛋白质含量低时会导致血浆渗透压的降低, 水分子会由血浆中移向组织液中或细胞内; CO2顺浓度移动, CO2要排到体外, 据此判定CO2浓度为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毛细血管壁不允许大分子物质如血浆蛋白等物质透过. 6.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生物的变异教案

生物的变异王琨2011/10/17 16:20:31彭阳县第二中学200 题目:第21章第2节生物的变异 教学设计 作者单位:彭阳县第二中学 姓名:董霞 第21章遗传信息的延续性 彭阳县二中生物组董霞 第2节生物的变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全班同学间个体差异的比较活动,使学生对变异现象有初步认识。 2)知道变异有能遗传的变异和不能遗传的变异。 3)初步了解变异的意义。 4)初步了解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生物变异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生物变异的意义的讨论,帮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观念。 2)通过学习“变异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和“转基因技术”的知识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变异的类型及意义,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2、难点:能遗传的变异。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观察法、调查法、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一、引言: 在上一节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讨论过人的上眼睑的遗传问题。这节课我们首先从人的上眼睑的遗传问题开始我们新的问题的讨论学习。 有一对夫妇,他们有两个孩子。爸爸、妈妈的上眼睑是双眼皮。两个孩子,一个孩子为双眼皮,另一个孩子为单眼皮。即双眼皮的孩子继承了父母双亲的性状,这种现象叫做遗传。另一个孩子的上眼睑与双亲不同,是不是也叫做遗传?若是遗传,为什么与父母的性状不相同?若不是,又叫做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引出课题,补充介绍:在自然界中与遗传现象伴随存在的另一种生命现象就是变异。

二、新课: (一)变异的现象与概念 在自然界中,与遗传现象一样,变异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 教师提问:1、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哪些现象是变异现象? 2、根据这些现象分析什么叫做变异?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教师:总结: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与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称为变异。或生物在生殖过程中,在上下代之间、子代之间表现出的性状差异。 教师提问:比较遗传和变异两个概念,两个概念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差异?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分析总结: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通过生物的生殖过程实现的。在生物的生殖过程中,上下代之间的相似性为遗传。但是生物的后代不会也不可能完全与祖先一样。后代在继承亲代特征的主要特点时还会产生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称为变异。所以,我们所说的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变异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小猫与大猫的样子有所不同,但是小猫仍旧是猫,并没有变为其他生物。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这种说法是否有根据? (二)变异的原因 1.外界环境的影响: 在我们观察到的变异中,有些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的。 教师提问:同一品种的小麦种在不同的田里,小麦的麦穗有大穗、小穗,产生大穗、小穗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你如何证明这些差异是由于环境影响造成的?将大穗和小穗上的种子收获后分别种到田里,它们的后代会如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组织讨论、汇总结果,全班达成共识。 小结:田中小麦的大穗和小穗的变异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一般是不能遗传的。教师提问:什么因素引起的变异可以传递给后代?我们再来看看另一种情况。 2.遗传物质的变化: 教师:一个孩子单眼皮。但是,他的父母是双眼皮,这种变异是怎样产生的?这种变异是否可以传递给后代呢?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我们从上一节的学习中已经知道,若这个孩子是单眼皮,他的双眼皮的父母的基因组成一定是Aa、Aa。孩子与父母的性状不同,是因为在生殖过程中父母传给了他决定单眼皮的基因。也就是说,他的遗传物质组成与父母有了差异,因此产生了与父母不同的性状。他的这种性状可以是通过生殖过程传递给他的后代。 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图片,进一步区别两种变异。 小结:这种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是可以遗传的。根据以上变异的原因,我们将变异分为两类:遗传的变异:变异由遗传物质决定;不遗传的变异:变异由外界环境影响引起。 (三)变异对生物个体的影响 变异对生物个体有利、还是不利?这要看变异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我们看两个例子:小麦要获得高产,人们采取的办法往往是多施肥、多浇水。肥多水多,小麦的茎秆会长高,茎秆高,小麦成熟时容易倒伏,又会造成粮食减产。在这种小麦中,出现矮秆小麦,可以抗倒伏,但不会影响小麦在肥多水多的情况下长大穗。

(完整word版)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一节人体的稳态 一、稳态的生理意义 1、内环境: (1)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而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 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2)内环境的组成: 细胞内液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内环境)淋巴 (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细胞可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同时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2、稳态 (1)概念: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反馈调节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 二、体温调节 1、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直肠、口腔、腋窝

3、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 散热器官:皮肤(血管、汗腺) 4、体温调节过程: (1)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 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5、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 三、水平衡的调节 1、人体内水分的动态平衡是靠水分的摄入和排出的动态平衡实现的 2、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饮食、另有少部分来自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水分的排出主要 通过泌尿系统,其次皮肤、肺和大肠也能排出部分水。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3、水分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负反馈) 过程:饮水过少、食物过咸等→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强→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减少总结:水分调节主要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起主要作用的

《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设计

《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第2课《生物的变异现象》教材分析: 生物的变异与生物的遗传都是生物体繁殖的重要规律,遗传使物种延续,变异使物种后代出现差别。进行这方面的学习,变异比遗传稍难理解。所以在教学的建构模式上,引导学生从认识人类开始,逐步向认识其他动植物,从而使学生了变异及变异的种类。 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 (1)学会细致观察动植物的身体特征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2)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 2、技能目标: (1)学会调查及进行统计。(2)学会查阅和收集有关生物的变异资料。 3、情感目标: (1)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2)感受生物变异的神奇和美妙。 教学重点:知道变异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 教学难点:能对动植物的特征及其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各种变异玉米实物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给学生提出问题: 1.有的同学一下子就能被认出是谁家的孩子,但是有的为什么就很难被认出来呢?(容易认出来的是因为与父母长得像,难被认出的是因为与父母长得不像) 2.你跟父母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再说说差别。 3.相同的地方是生物的遗传现象,不同的地方就是生物的变异现象。 (揭示课题) (设计目的: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产生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调查探究,初识变异

1.游戏“找不同” (1)找一找照片中这一家人在外形特征上有哪些不同,并记录下来。 (2)小组合作学习 (3)小组进行汇报 2、汇报在课前调查的“自己与父母特征的异同”。 3、通过游戏“找不同”和课前调查“自己与父母的异同”,你发现了什么? (每人都和自己的父母有很多不同的特征,即使是双胞胎也有许多不同的特征。) 4.班级同学差异大调查 (1)选定几个特征作为调查项目,例如“有无耳垂”、“单双眼皮”、“舌头能否卷曲”、“头发是否能卷”等。 (2)学生分组合作完成调查。 (3)统计各组数据,汇总出全班的数据 5、小结: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种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6、提问:动植物身上也有这样的变异现象存在吗? 7、引导学生进行假设。(学生之间进行着不同见解的交流) 8、了解动植物间的变异现象 (1)课件出示金鱼、康乃馨、玉米图片,并请学生展示收集到的几种玉米,说说你的想法,为什么会这样? (2)小组讨论回答。(原来动植物之间也存在着变异现象,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设计目的:观察、调查、统计、假设等都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去尝试解决手头身边的问题,会提出假设或猜想,会搜集有关的信息或证据,会进行判断、推理,并且能与他人共同合作探究什么是变异现象。) 三、继续探究,拓展变异 课外知识补充: 1、交流有关变异现象的谚语。例如:“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龙生九子,各有不同”等。(说明人们早已发现了生活中存在着变异现象) 2、出示三叶草的图片,说一说“幸运的四叶草”传说。 3、了解我国培育金鱼的历史,让学生体会对生物变异现象的利用。 4、了解变异的两种形式

(完整版)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

1、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其基本组成元素是C H、ON 2、氨基酸的结构通式:__________ 肽键:__________________ 3、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_氨基酸数_ —__肽链数__________ 4、多肽分子量=氨基酸分子量x_氨基酸数一水分子数_x18 5、核酸种类:_____ DNA__和—RNA _ 基本组成元素: C,H,O,N,P ____________ 6、DNA的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RNA的基本组成单位_核糖核苷酸。 7、核苷酸的组成包括:1分子、1分子、1分子。 & DNA主要存在于__细胞核中,含有的碱基为_A,T,G,C ; RNA 主要存在于__细胞质中,含有的碱基为ACGU 9、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__糖类_____,直接能源物质是__ATP 10、葡萄糖、果糖、核糖属于单糖; 蔗糖、麦芽糖、乳糖属于二糖;淀粉、纤维素、糖原属于多糖。 11、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 12、大量元素:C、H O IN P、S、K、Ca、Mg (9 种) 微量元素:Fe、Mn B、Zn、Cu、Mo (6 种) 基本元素:C H O N_ (4种) 最基本元素:C (1种) 主要元素:C H O N P、S (6种) 13、水在细胞中存在形式:自由水、结合水 14、细胞中含有最多的化合物:水干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蛋白质 15、血红蛋白中的无机盐是:Fe2+,叶绿素中的无机盐是:Mg+ 16、被多数学者接受的细胞膜模型叫流动镶嵌模型 17、细胞膜的成分:磷脂、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份子层。 18、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流动性;功能特点是:选择透过性 19、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不具膜结构的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 有“动力车间”之称的细胞器是_线粒体_; 有“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之称的是叶绿体; 有“生产蛋白质的机器”之称的是_核糖体; 有“消化车间”之称的是溶酶体; 存在于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体内、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是中心体。与植物细胞细胞壁形成有关、与动物细胞分泌蛋白质有关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 20、细胞核的结构包括:核膜、核仁和染色质。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2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22、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跨膜运输方式是:简单扩散和协助扩散需要载体的运输方式是:协助运输和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23、酶的化学本质: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24、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 25、ATP的名称是三磷酸腺苷,结构式是:A—P~P~P ATP 是各项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被称为能量“货币”

最新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册)课时配套练习全集

【推荐】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册) 课时练习汇总 课时达标训练(二)细胞中的元素和无机化合物 (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关于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Ca、Mg属于大量元素,Fe、Zn属于微量元素 B.生物体内的任何一种元素都可以在无机自然界中找到 C.不同生物组成元素的种类差别很大,而含量基本相同 D.O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2.(2015·延边汪清中学高一期中)当生物体新陈代谢旺盛、生长迅速时,生物体内() A.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与此无关 B.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会降低 C.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会升高 D.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不变 3.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骨质疏松症确定为是继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二个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其致病原因主要是钙流失和钙吸收能力下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无机盐离子对于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B.生物体内的无机盐离子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 C.生物体内的钙都以碳酸钙的形式存在 D.血液中的钙含量过低会导致肌肉抽搐 4.(上海高考改编)生长在含盐量高、干旱土壤中的盐生植物,通过在细胞中贮存大量的Na+而促进细胞吸收水分,该现象说明细胞中Na+参与() A.调节渗透压B.组成体内化合物 C.维持正常pH D.提供能量 5.下列关于细胞中含水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同一环境中不同种生物细胞中含水量一般相等 B.同一生物体中,不同组织细胞中含水量基本相同 C.萌发的种子中的含水量高于休眠种子中的含水量 D.同一生物体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期含水量基本无差异 6.结合下列曲线,判断有关无机物在生物体内含量的说法,错误的是() A.曲线①可表示人一生中体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随年龄的变化 B.曲线②可以表示细胞呼吸速率随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的变化 C.曲线③可以表示一粒新鲜的玉米种子在烘箱中被烘干的过程中,其内无机盐的相对含量变化 D.曲线①可以表示人从幼年到成年体内水含量的变化 7.2014年3月22日是第22个“世界水日”,宣传的主题是“水与能源”。水污染、水资源短缺导致的水危机日趋严重,研究表明,80%的疾病是由水污染引起的。下列有关生物体内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水在病变细胞中以结合水和自由水的形式存在 B.生物体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水的含量不同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

1、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其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 2、氨基酸的结构通式:_________ 肽键:__________ 3、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_氨基酸数 _—__肽链数__________ 4、多肽分子量=氨基酸分子量 x_氨基酸数—水分子数 _x18 5 、核酸种类:____DNA__和_ RNA __;基本组成元素:C,H,O,N,P_________ 6、DNA的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 RNA的基本组成单位_核糖核苷酸。 7、核苷酸的组成包括:1分子、1分子、1分子。 8、DNA主要存在于__细胞核_______中,含有的碱基为_A,T,G,C_________; RNA主要存在于__细胞质_______中,含有的碱基为_____ACGU_____ 9、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__糖类_____,直接能源物质是__ATP_____ 10、葡萄糖、果糖、核糖属于单糖; 蔗糖、麦芽糖、乳糖属于二糖;淀粉、纤维素、糖原属于多糖。 11、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 12、大量元素:C、H、O、N、P、S、K、Ca、Mg(9种) 微量元素:Fe、Mn、B、Zn、Cu、Mo(6种) 基本元素:C、H、O、N_(4种) 最基本元素:C(1种) 主要元素:C、H、O、N、P、S(6种) 13、水在细胞中存在形式:自由水、结合水 14、细胞中含有最多的化合物:水干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蛋白质 15、血红蛋白中的无机盐是:Fe2+,叶绿素中的无机盐是:Mg2+ 16、被多数学者接受的细胞膜模型叫流动镶嵌模型 17、细胞膜的成分:磷脂、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份子层。 18、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流动性;功能特点是:选择透过性 19、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不具膜结构的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 有“动力车间”之称的细胞器是_线粒体_; 有“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之称的是叶绿体; 有“生产蛋白质的机器”之称的是_核糖体; 有“消化车间”之称的是溶酶体; 存在于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体内、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是中心体。与植物细胞细胞壁形成有关、与动物细胞分泌蛋白质有关的细胞器是_高尔基体。 20、细胞核的结构包括:核膜、核仁和染色质。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2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22、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跨膜运输方式是:简单扩散和协助扩散需要载体的运输方式是:协助运输和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23、酶的化学本质: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24、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 25、ATP的名称是三磷酸腺苷,结构式是:A—P~P~P。 ATP是各项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被称为能量“货币” 26、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反应式: 27、动物细胞合成ATP,所需能量来自于呼吸作用; 植物细胞合成ATP,所需能量来自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2019生物的变异教案设计(一)语文

生物的变异教案设计(一) 生物的变异 教学目标 1.在了解遗传现象的基础上,了解生物变异的现象及其普遍性。 2.通过对具体变异现象的分析,了解变异的类型以及不同类型的变异产生的原因,使学生对遗传物质在生物的遗传、变异中的作用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遗传与变异的相互关系进行辩证观点的教育。 3.了解变异在人类生产活动中的实践意义。 重点、难点分析 1.遗传的变异的原因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在“生物的遗传”一节中,教材花了相当的篇幅帮助学生认识生物为什么会遗传,决定遗传的物质到底是什么。所以,学生初步了解了核酸(DNA)、基因以及染色体在性状遗传中所起的作用。遗传物质不仅与遗传有关,同样是生物变异的物质基础,这一点应在本节教学中帮助学生认识到。遗传物质的稳定性、连续性决定了生物的遗传,而遗传物质的可变性又使生物可以发生变异,而且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生物性状的改变是可以传递给后代的。教学中还应注意结合实际例证向学生介绍环境因素对遗传物质变化的影响,为以后《生物的进化》和《生物与环境》两章的学习打下基础。

2.变异在农业中的应用是本小节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很难接触选种、育种工作,所以,对这方面的知识不易理解。教材介绍了有关选育种的三种途径,人工选种、杂交育种以及辐射育种(人工诱变育种)。建议授课教师多举例,特别是可能涉及到学生身边生活的例证,从感性知识开始,去理解有关的育种选种知识和意义,并且了解不同育种。选种方法的特点。 此外,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利用基因工程培养新品种已经应用于农业育种工作,学生可能从各种媒体的介绍中接受过这方面的信息,但不一定能够理解。若有时间,教师也可对这一方面的知识做些介绍,引起学生对科学新技术的兴趣。 3.关于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的两个实例。遗传的变异的选用的例于是色盲遗传。色盲遗传为伴性遗传,教材中未涉及这一方面的内容,学生也不易理解。所以,我以为以人的上眼睑单双眼皮为例进行分析比较合适。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言: 在上一节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讨论过人的上眼睑的遗传问题。这节课我们首先从人的上眼睑的遗传问题开始我们新的问题的研究。 有一对夫妇,他们有两个孩子。爸爸、妈妈的上眼脸是双眼皮。两个孩子,一个孩子为双眼皮,另一个孩子为单眼皮。

生物北师大版八年级下《生物的进化》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生物的进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列举古生物学化石方面的证据说明生物是进化的; 2.简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3.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4.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化石记录的生物进化趋势; 5.地球上各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出现的先后顺序; 6.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过程和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课时安排: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导入】:原始生命是简单的。原始生命又是怎样发展为复杂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的?――通过生物进化 与原始生命起源一样,生物进化的历程也是极其漫长的过程。现在地球上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经过漫长的历程逐渐进化形成的。科学家是如何了解进化的历程的?科学家又是怎样知道地球是曾经生活过什么类型的生物?生物化石可以作为研究地球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材料,通过化石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 《二》、化石的概念贺形成过程 【教师活动】:知道学生看书并提问 (1)什么是化石?——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 (2)化石是如何形成的?——生物化石的形成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形成的。 化石保留了古代生物原有的特点,所以被用来研究古代生物,它们可以直接或间接证明某种生物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 《三》、化石记录的生物进化趋势 【学生活动】:观察化石图片并讨论 (1)通过对化石的研究,我们得知原始地球是没有生命的,生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 (2)根据对化石的研究,我们知道了生物进化的总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发展过程。 【教师活动】:展示始祖鸟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概述 【学生总结】:始祖鸟的特征既像古代的爬行动物,又像现代的鸟类,说明了鸟类起源于古代的爬行动物。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全套精品教案

第一章生物科学和我们 【课题】第1节身边的生物科学 【教学目标】 1、尝试说出人类健康面临的挑战 2、了解癌症的病因和预防措施,了解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几种传染病。 3、了解基因诊断、基因治疗的知识。 4、举例说出生物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重点】基因治疗 【教学难点】基因治疗 【教学媒体】PPT课件 【教学方法】讲解和讨论结合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激发疑问 (1)人类社会现在面临哪些问题?(学生答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人类面临的健康问题。 (2)人类健康面临哪些挑战? 结合以往知识回答: (1)人类面临着粮食、人口、环境、资源和能源、健康等问题 (2)人类健康面临着各种疾病的威胁,有癌症、心血管疾病、传染病、心理疾病。 观察讨论、探究新知 一、癌症对人类的威胁 1.提供信息资料 (1)20世纪70年代癌症死亡人数每年70万,90年代114万,21世纪初150万每年。(2)世界卫生组织预测,21 世纪全球80多亿人,将有1亿人死于癌症,癌症将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2.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癌症对人类的威胁。请结合以下问题,阅读书本P2的内容。(1)哪些因素会导致癌症的发生? (2)事实1中发病率上升较快的有哪些?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3)为什么农村发病率上升比城市的高的多? (4)事实2归纳的癌症发病率上升原因有哪些?结合事实分析癌症的预防措施。 分析、讨论,表达见解: (1)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都可能导致癌症的发生。 (2)发病率上升较快的是肺癌和肝癌,肺癌的原因是吸烟、环境污染,肝癌的原因是不健康的饮食、压力大、劳累。 (3)可能是农村环境污染加剧、化工厂、健康知识少、防癌意识淡薄…… (4)增长的原因主要是人口老龄化、吸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缺乏体育锻炼。预防措施主要是禁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减少三分之一的发病率,还有三分之一可以通过早期诊断得到有效治疗。 3.进一步说明知识,与生活联系 (1)生物因素是病毒等,侵入人体导致组织发生肿块等;物理因素主要是各种辐射;化学因素有烟中的烟碱、尼古丁,腌制食品中的亚硝酸,一些化学药品。 (2)讨论题3的原因可能还有农村原来的发病人数少,这两年增长的人数比起原有基数比例就显得大。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设计 生物的变异教案

《生物的变异》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学》下册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五节《生物的变异》的内容。本节课是生物遗传的延续篇,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决定了生物的遗传,而遗传物质的可变性又使生物可以发生变异,而且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生物性状的的改变是可以传递给后代的。 特别提出生物的性状既受基因的控制,又受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和遗传与变异问题的理解更加全面,为以后生物的进化的学习打下基础。 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举例说出生物 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取样、测量、整理数据、画曲线图等方面得到训练,并使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关注高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能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重点】 1.对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的探究; 2.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教学难点】 对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的探究。 学生准备:各种测量长度的工具。 教师准备:1.许多大小两种花生的果实;

2.将学生分成2人一组; 3.准备几种利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的图片资料。 一情境导入 教师:中国有句谚语“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你从这句话中能悟出什么? 学生:这说的是变异现象。 教师: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生物变异的知识。(板书第五节生物的变异) 二新知探究 (一)探究活动:测量和获取实验数据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变异现象? 学生:比如金鱼有许多种,菊花有许多颜色和形态,狗有很多品种。 教师:说得很好。不同种类的生物固然千差万别,同种生物之间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这都源于生物的变异。 教师:我们前面学过的各种相对性状,其实也是通过变异产生的。下面我们对一种性状的变异进行深入地探究。(板书一、探究一种变异现象) 1.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大小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测量,应尽量减少误差。与学生一起分析处理实验结果。 教师:按照课前分好的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份大花生,一份小花生,请你选择适当的工具,来测量每个花生的长度。注意怎样测才能使误差降到最小?同时作好记录。 学生:讨论使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两人合作完成测量工作,并做好记录。 教师:把你数据进行整理,画出曲线图,找出最大值、最小值并计算出平均数。 教师: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看着差不多的花生却有大有小。 教师:是的,这下你就认识到了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板书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2. 引导学生分析性状是受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差异可以由基因不同引起,也可以由环境不同引起。引导学生深入地分析变异的原因和类型.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有关。由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变异,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变异。 教师:为什么都是花生却有大有小?大花生中有的个大有的个小,是什么原因?小花生也一样有长有短,为什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