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噬菌体及其治疗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_朱育玮

噬菌体及其治疗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_朱育玮

噬菌体及其治疗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_朱育玮
噬菌体及其治疗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_朱育玮

中国畜牧兽医 2015,42(3):769-

773China Animal Husbandry &Veterinary 

Medicinedoi:10.11843/j

.issn.1671-7236.2015.03.041噬菌体及其治疗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朱育玮1,李玉保1*,王守荣1,吴伟胜1,夏光州2,肖传刚3

(1.聊城大学农学院,聊城252059;2.潍坊市滨海区农林水利局,潍坊261000;3.海阳市畜牧局,烟台265100)摘 要:噬菌体在其发现之初便被用于细菌感染的治疗。然而,随着抗生素时代的到来,噬菌体的研究便被忽略。近半个世纪以来,耐药菌株不断出现,抗生素治疗面临巨大挑战。噬菌体作为细菌的天然杀手,对细菌性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其研究价值逐渐引起科学家们的重视。作者对噬菌体、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应用、噬菌体制剂、噬菌体治疗局限性及发展趋势等方面作一简要概述。关键词:噬菌体;细菌感染;噬菌体治疗;噬菌体制剂;裂解酶

中图分类号:R5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236(2015)03-0769-

05收稿日期:2014-09-

1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01787);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10CM035

)作者简介:朱育玮(1989-),男,山东滨州人,硕士生,研究方向:动物疫病发生机理与防控,E-mail:zyw953383489@163.com*通信作者:李玉保(1978-),男,山东聊城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动物分子病理学,E-mail:liy

ubao@lcu.edu.cnResearch Progress on Bacteriophage and the Therapy 

in Bacterial InfectionZHU Yu-wei 1,LI Yu-bao1*,WANG Shou-rong1,WU Wei-sheng1,XIA Guang-zhou2,XIAO Chuan-gang3

(1.School of Agriculture,University 

of Liaocheng,Liaocheng252059,China;2.Burecul of Agri-forestry and Water Conservancy 

of Binhai District,Weifang261000,China;3.Bureau of Animal Husbandry of Haiyang,Yantai 265100,China)Abstract:At the time of bacteriophage’s discovery,bacteriophage therapy 

was regarded as a pos-sible treatment method against bacterial infection.However,it was abandoned with the arrival ofthe antibiotic era.Nearly half a century,the ongoing evolution of bacterial multidrug-resistancehad recently motivated the scientists to reevaluate bacteriophage therapy 

for bacterial infections.This paper summarized bacteriophage,the application of bacteriophage therapy of bacterial infec-tion,bacteriophage preparation,the deficiency of bacteriophage therapy and development trendand prosp

ects of bacteriophage therapy.Key words:bacteriophage;bacterial infection;bacteriophage therapy;bacteriophage preparation;lytic enzy

mes 噬菌体,bacteriophage(phag

e),源于希腊文“phagos”,是一类病毒,因其感染原核生物,又叫做细菌病毒(bacterial virus)。早在1915年及1917年,英国著名的细菌学家Twort与法国的d’Herelle分别发现了噬菌体的存在

[1-

2]。在噬菌体发现之初,

科学家们便意识到其在细菌性疾病防制方面的应用价值,故做了大量试验研究其生物学特性。随着抗生素的出现,其研究被中断。当前耐药菌株不断出现及人们生物安全观念不断深化,

噬菌体在细菌疾病方面的应用价值被重新重视起来,学者们又投入

到对噬菌体的研究中,期望通过对其深入的研究,更

好地应用于细菌疾病的治疗与预防[

3]

。1 噬菌体

1.1 分布

噬菌体广泛存在于大自然中,种类复杂多样。到目前为止,已经在细菌、放线菌和藻类等近百种、多属原核生物中发现有噬菌体的存在。据报道,噬

菌体也在螺旋体属和支原体中被发现过[2]

。Bruss-ow等[4]报道,大约有10

32

个噬菌体存在于地球上,

中 国 畜 牧 兽 医42卷 

相当于细菌的十几倍。可以说有细菌存在就有其对应的噬菌体。

1.2 噬菌体的分类

1.2.1 依据噬菌体形态特征及遗传物质特性分类 Bradley以噬菌体外形及遗传物质的性质为依据,把噬菌体划分成A、B、C、D、E、F 6个基本形态群。根据噬菌体头的长径与横径的比值(L/W),Ackermann把具有尾部结构的噬菌体各群又划分为亚群。随着新型噬菌体的不断发现,在A、B、C、D、E、F 6个群之外又有了G群噬菌体,其余各群噬菌体也不断被划分为亚群。迄今为止,研究过的所有噬菌体都包含在了19个群和亚群内[2,5]。1.2.2 依据作用方式分类 噬菌体针对其宿主菌的作用方式不同,一般来说分为两大类,即温和型噬菌体和烈性噬菌体[6]。

温和型噬菌体在侵染细菌细胞后,噬菌体本身的遗传物质与宿主的核染色体会整合到一起,随着宿主细胞遗传物质的复制而复制,因此,正常情况下噬菌体并不会大量增殖,也不会裂解宿主菌。

烈性噬菌体一旦侵染敏感菌株后,便会在宿主菌细胞内迅速并大量繁殖,从而裂解宿主菌并从中释放,继而侵染其他细菌,因此又被称为毒性噬菌体。

1.3 噬菌体作用机制

1.3.1 烈性噬菌体作用机制 对于烈性噬菌体来说,其溶菌过程一般分为吸附、穿入、增殖、装配及释放5步。

吸附:噬菌体吸附宿主菌依靠的是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噬菌体颗粒外部有一个或多个蛋白质,这些蛋白质与其宿主菌细胞表面的受体特异性识别并结合而达到吸附效果[7],某些二价阳离子对于噬菌体的吸附有促进作用,因此可作为噬菌体吸附的辅助因子,如Ca2+、Mg2+等[8-9]。

穿入:噬菌体侵入细菌细胞决定于宿主菌的特性,尤其是细菌的表面结构。一般情况下,噬菌体进入宿主内,仅仅是核酸进入,而蛋白质衣壳常停留在菌体之外;如T5噬菌体的DNA进入大肠杆菌的过程分两步,首先部分核酸先进入细胞,合成与其进入细胞相关的蛋白质后,剩余的核酸再行进入,而这一过程需有离子通道的参与[8]。

增殖:噬菌体核酸进入宿主菌后,利用宿主菌的氨基酸、核苷酸等物质及能量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与核酸[8]。

装配与释放:噬菌体各组分自主装配或在某些

特定酶作用下完成装配;装配完毕,子代噬菌体以多种方式释放,如裂解、分泌和出芽[8]。

1.3.2 温和噬菌体作用机制 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有两种繁殖方式。一种方式与烈性噬菌体相似;另一种是将自身的遗传物质整合到宿主菌的染色体中,成为细菌基因组的一部分,随着细菌基因的复制而复制。该过程叫作溶原性(lysogeny),该宿主菌叫作溶原性细菌(lysogenicbacterium),该噬菌体叫作前噬菌体(prophage)。噬菌体一经进入溶原周期,几次传代后,当生长环境发生改变,溶原周期将会停止,溶菌周期启动,此时,将产生子代噬菌体并裂解宿主菌,从中释放出来[2,10]。

2 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应用

噬菌体在动物细菌感染上的应用要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d’Herelle对禽伤寒和牛出血败血型巴斯德菌进行了噬菌体的治疗试验,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初步判定噬菌体可以作为治疗细菌性疾病的治疗因子[2]。

Smith等则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进行了大量试验并发表论文,人们意识到噬菌体治疗试验动物的细菌感染有显著效果[11-13],且浓度越大,治疗效果越好[14]。

Tanji等以人和动物的粪便为样本分离出几株噬菌体,并筛选出3株噬菌谱最宽的噬菌体混合后用于裂解大肠杆菌(E.coli)O157∶H7,结果表明,混合后的噬菌体制剂对体外培养的E.coli O157∶H7菌株有明显裂解效果;对E.coli O157∶H7感染的小鼠饲喂该混合制剂,发现小鼠消化道内的E.coliO157∶H7被明显清除[15-16]。Sheng等于2006年用KH1和SH1分别对萨福克羊、瑞士韦伯斯特小鼠和荷尔斯坦因乳牛3种动物进行E.coli O157∶H7感染治疗试验,结果显示试验动物无死亡[17]。

Atterbury等于2007年从已分离到的232株沙门氏菌噬菌体中挑选了3株噬菌谱最宽的抑制鸡体内的沙门氏菌,结果显示,3株噬菌体可有效地清除鸡体内的沙门氏菌[18]。Capparelli用噬菌体Msa清除小鼠体内的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果表明清除率可达97%[19]。巴斯德实验室发表了用噬菌体成功治愈由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小鼠肺囊性纤维炎的相关论文[20]。Karumidze等分离到两株宽噬菌谱的克雷伯杆菌噬菌体,并从英国和格鲁吉亚医院中分离到123株克雷伯菌(含多重耐药株),结果显示,26%的格鲁吉亚分离株和76%的英国分离株可被这两株噬菌体裂解[21]。

077

 3期朱育玮等:噬菌体及其治疗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3 噬菌体制剂类型

3.1 全菌噬菌体制剂

大量的研究发现,噬菌体的指数增殖能力对于治疗细菌感染有着巨大的优势,且其高度的专一性避免了对其他菌群的影响,不会打破微生态的平衡,诱发肠道反应和过敏的可能性也很小。

3.1.1 全菌治疗的应用 Birendra等[22]发现绿脓杆菌噬菌体PA1Φ对小鼠的绿脓杆菌感染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经过PA1Φ治疗的小鼠存活率高达80%以上,无败血症症状,而未经PA1Φ治疗的小鼠多数死于败血症,随后的研究均证实PA1Φ噬菌体在体内杀菌效果很好。将肺炎克雷伯菌噬菌体注射入体内,可大大提高感染克雷伯菌的烧伤小鼠的成活率[23],且显著高于常规药物治疗组。3.1.2 全菌治疗的给药途径 噬菌体的给药途径是当前噬菌体研究的一个热点,与噬菌体治疗效果紧密相关。目前常用的两种给药途径是注射和口服。动物试验结果证明,注射能使噬菌体迅速分布全身各部,到达感染部位。最近研究发现,注射方式不同,如皮下、肌肉、静脉、腹腔内注射效果并不完全相同,但都证明噬菌体浓度越大,治疗效果越好[14]。

研究证实噬菌体制成干粉后可在4~22℃下稳定存在达3个月,采用雾化吸入方式可有效治疗肺部细菌感染[24]。另外,研究发现噬菌体制剂对医疗设备杀菌和局部杀菌都有很好的效果[25]。

3.2 噬菌体裂解酶制剂的应用

全菌噬菌体制剂存在某些弊端,如噬菌谱窄,且不易改造;存在潜在的耐药基因和毒性基因危险;易产生抗药性和免疫反应。为了避免这些威胁,人们设法提纯了噬菌体的特异性裂解酶作为治疗制剂。特异性裂解酶是一种细胞壁裂解酶,通过与胞壁的糖基的特异结合发挥作用。

内溶素是一种备受关注的裂解酶制剂。Bokyung等[26]报道LysB4噬菌体内溶素的杀菌作用很强,且噬菌谱较宽;研究发现LysB4噬菌体内溶素在pH 8.0~10.0,且二价金属离子,特别是Zn离子参与时,活性最好。Hirofumi等从噬菌体P-27/HP中纯化了其内溶素,通过体外试验证明,37~40℃、pH 7.0时,杀菌活性最大;动物试验也证明其杀菌作用很强[27]。

4 噬菌体治疗的局限性

尽管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有诸多优势,但也存

在着一定的问题:①噬菌体宿主谱普遍较窄,必须严格筛选对应的噬菌体才能发挥杀菌作用;②噬菌体作为异源物质,具有很强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抑制噬菌体的杀菌能力;③噬菌体治疗的剂量和时间有局限性;噬菌体在体内72h便可被免疫清除[22],且只有细菌达到一定数量噬菌体才会增殖,接种过早或剂量不合适,可能导致噬菌体发挥作用之前便被机体清除;④噬菌体携带的毒素基因可能导致机体不良反应,要避免使用有转导作用的噬菌体;⑤宿主菌对噬菌体的抗性[28-29]。

5 噬菌体治疗发展趋势

噬菌体的噬菌谱普遍较窄,有高度的宿主专一性,这就使得其副作用很小[30],同时也给我们选择合适的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提高了难度。Carlton等[31]曾提议,通过严格筛选噬菌体,把不同噬菌谱的噬菌体混合,这样就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噬菌体的噬菌谱;此外,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噬菌体进行改造后也可使其噬菌谱扩大,这样就能够裂解一个种属的细菌或不同的种属。

另一趋势是要筛选并培育出可在机体内长期存在的噬菌体。利用连续传代筛选出变异后能在体内长期循环的噬菌体,该噬菌体可一定程度抵抗机体免疫系统的清除,延长在体内生存时间;利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与国立卫生研究所联合研发的“系列病原体培育法”能分离到循环期较长的噬菌体株系,这些噬菌体与野生型噬菌体相比,在治疗细菌性疾病方面效果更好。

噬菌体发挥杀菌作用与机体的免疫状况密切相关。Birendra等研究结果发现,噬菌体与中性粒细胞协同作用会发挥更好的杀菌效果[22],这方面很值得研究。

此外,噬菌体溶壁酶(lysin or endolysin)、抗生素与噬菌体联合用药、噬菌体致敏蛋白等的研究可促进噬菌体治疗的发展[32-34]。

6 展 望

近年来,由于临床上抗生素的滥用,使得病原菌对其耐受力越来越强,出现了许多“超级细菌”,如具有NDM-1基因的革兰氏阴性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等[35-37]。人们将视线再度转移到了噬菌体的研究上。尽管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效果明显,但仍需解决如何延长噬菌体的保存时间、保存活性、准确把握给药时间、给药途径、提高给药的

中 国 畜 牧 兽 医42卷 

效率及安全性、科学评价噬菌体的治疗效果等难题[22,38];部分噬菌体的全基因序列已被公布[23],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改造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使其含有多种细菌的通用配体,从而扩大噬菌谱,是今后研究的方向。此外,还可通过研究提高噬菌体的裂解能力等。

参考文献:

[1] Twort F W.An investigation on the nature of ultra-mi-croscopic viruses[J].Lancet,1915,186(4):1241-1243.[2] d’Herelle F.On an invisible microbe antagonistic todysentery bacilli[J].Comptes Rendus Acad Des Sci,

1917,165(3):373-375.

[3] Maura D,Debarbieux L.Bacteriophages as twenty-firstcentury antibacterial tools for food and medicine[J].Ap-

pl Microbiol Biotechnol,2011,90(3):851-859.[4] Brussow H,Kutter E.Bacteriophages:Biology and ap-

plications[M].Florid:CRC Press,2005.

[5] Ackermann H W.Frequency of morphological phagedescriptions in the year 2000[J].Archives of Virolo-

gy,2001,146:843-857.

[6] Lenski R E.Dynamics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bacteriaand virulent bacteriophage[J].Adv Microb Ecol,

1988,10:1-44.

[7] Chatterjee S,Rothenberg E.Interaction of bacterio-phageⅠwith its E.coli receptor,Lam B[J].Viruses,

2012,4(11):3162-3178.

[8] 李 灏.畜禽肠道致病菌及其噬菌体的分离及特性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2.

[9] 司樨东.噬菌体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10] Phillippa C,Ian C.Natural Campylobacter controlwith bacteriophage[J].World Poultry,2006,26(6):

25-26.

[11] Smith H W,Huggins M B.Experimental infection ofcalves,piglets and lambs with mixtures of invasive

and enteropathogenic strains of Escherichia coli[J].

Med Microbiol,1979,12(4):507-510.

[12] Smith H W,Huggins M B.Successful treatment ofexperimental Escherichia coli infections in mice using

phage:Its general superiority over antibiotics[J].Gen

Microbiol,1982,128(2):307-318.

[13] Smith H W,Huggins M B.Effectiveness of phages intreating experimental Escherichia coli diarrhoea in

calves,piglets and lambs[J].Gen Microbiol,1983,

129(8):2659-2675.

[14] Abedon S T,Kuhl S J,Blasdel B G,et al.Phage treat-ment of human infections[J].Bacteriophage,2011,

1(2):66-85.

[15] Tanji Y,Shimada T,Fukudomi H,et al.Therapeuticuse of phage cocktail for controlling Escherichia coli

O157∶H7in gastrointestinal tract of mice[J].Biosci

Bioeng,2005,100(3):280-287.

[16] Tanji Y,Shimada T,Yoichi M,et al.Toward rationalcontrol of Escherichia coli O157∶H7by aphage

cocktail[J].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2004,64(2):

270-274.

[17] Sheng H,Knecht H J,Kudva I T,et al.Application ofbacteriophages to control intestinal Escherichia coli

O157∶H7levels in ruminants[J].Appl Environ Mi-

crobiol,2006,72(8):5359-5366.

[18] Atterbury R J,Van Bergen M A P,Ortiz F,et al.Bac-teriophage therapy to reduce salmonella colonization

of broiler chickens[J].Appl Environ Microbiol,

2007,73(14):4543-4549.

[19] Capparelli R,Parlato M,Borriello G,et al.Experimen-tal phage therapy against Staphylococcus aureus in

mice[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7,51(8):

2765-2773.

[20] Morello E,Saussereau E,Maura D,et al.Pulmonarybacteriophage therapy on Pseudomonas aeruginosa

cystic fibrosis strains:First steps towards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J].PLoS One,2011,6(2):e16963.[21] Karumidze N,Kusradze I,Rigvava S,et al.Isolationand characterization of lytic bacteriophages of Kleb-

siella oxytoca[J].Curr Microbiol,2013,66(3):

251-258.

[22] Birendra R,Tiwari K,Shukho K,et al.Antibacterialefficacy of lytic Pseudomonas bacteriophage in normal

and neutropenic mice models[J].Microbiology,2011,

49(6):994-999.

[23] Tang F,Li Y Z,Zhang W,et al.Complete genome se-quence of T4-like Escherichia coli bacteriophage

HX01[J].J Virol,2012,86(24):13871.

[24] Golshahi L,Lynch K H,Dennis J J,et al.In vitro de-livery of bacteriophages KS4-M andΦKZ using dry

powder inhalers for treatment of Burkholderiacepa

ciacomplexand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nfections

in cystic fibrosis[J].J Appl Microbiol,2011,110(1):

106-117.

[25] Fu W,Forster T,Mayr O,et al.Bacteriophage cock-tail for the prevention of biofilm formation by Pseud-

omanas aeruginosa on catheters in an in vitro model

system[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10,

54(1):397-404.

[26] Bokyung S,Jiae Y,Jeong L,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277

 3期朱育玮等:噬菌体及其治疗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LysB4,an endolysin from the Bacillus cereus-infecting

bacteriophage B4[J].BMC Microbiology,2012,

12(15):33.

[27] Nariya H,Miyata S,Tamai E,et al.Identification andcharacterization of a putative endolysin encoded by

episomal phage phiSM101of Clostridium perfrin-

gens[J].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2011,90(6):

1973-1979.

[28] Burrowes B,Harper D R,Anderson J,et al.Bacterio-phage therapy:Potential usesin the control of antibiot-

ic-resistant pathogens[J].Expert Rev Anti Infec

Ther,2011,9(9):775-785.

[29] Harper D R,Morales S.Bacteriophage therapy:Prac-ticability and clinical need meet in the multidrug-re-

sistance era[J].Future Microbiol,2012,7(7):

797-799.

[30] Loc-Carrillo C,Abedon S T.Pros and cons of phagetherapy[J].Bacteriophage,2011,1(2):111-114.

[31] Carlton R M,Noordman W H,Biswas B,et al.Bacte-riophage P100for control of Listeria monocytogenes

in foods:Genome sequence,bioinformatic analyses,

oral toxicity study,and application[J].Regul Toxicol

Pharmacol,2005,43(3):301-312.

[32] Fischetti V A.Novel method to control pathogenicbacteria on human mucous membranes[J].Ann NY

Acad Sci,2003,987:207-214.

[33] Borysowski J,Weber-Dabrowska B,Gorski A.Bacte-

riophage endolysins as a novel class of antibacterial

agents[J].Exp Biol Med(Maywood),2006,231(4):

366-377.

[34] Eyer L,Pantucek R,Zdrahal Z,et al.Structural pro-tein analysis of the polyvalent Staphylococcal bacteri-

ophage 812[J].Proteomics,2006,7(1):64-72.

[35] Croft A C,D’Antoni A V,Terzulli S L.Update onthe anti-bacterial resistance crisis[J].Med Sci Monit,

2007,13(6):103-118.

[36] Grisaru-Soen G,Sweed Y,Lerner-Geva L,et al.Noso-comial bloodstream infections in a pediatric intensive

careunit:3-year survey[J].Med Sci Monit,2007,

13(6):251-257.

[37] Zhou Z,Guan R,Yang Y,et al.Identification of NewDelhi metallo-β-lactamase gene(NDM-1)from a clini-

cal isolate of Acinetobacter junii in China[J].Can J

Microbiol,2012,58(1):112-115.

[38] Pouillot F,Chomton M,Blois H,et al.Efficacy of bac-teriophage therapy in experimental sepsis and menin-

gitis caused by a clone O25b∶H4-ST131 Escherichia

coli strain producing CTX-M-15[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12,56(7):3568-3575.

[39] Birendra R,Tiwari K,Shukho K,et al.Antibacterialefficacy of lytic Pseudomonas bacteriophage in normal

and neutropenic mice models[J].Microbiology,2011,

49(6):994-999.

(责任编辑 董晓云)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诊疗指南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诊疗指南 【概述】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指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患者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全年皆可发病,冬春季节多发,可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或被污染的用具传播,多数为散发性,但常在气候突变时流行。由于病毒的类型较多,人体对各种病病毒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较弱且短暂,并且无交叉免疫,同时在健康人群中有病毒携带者,故一个人一年可有多次发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约70%~80%由病毒引起。主要有流感病毒(甲型、乙型、丙型)、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等。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病毒感染之后发生,以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偶见革兰阴性杆菌。其感染的主要表现为鼻炎、咽喉炎或扁桃体炎。 当有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使全身或呼吸

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原已存在于上呼吸道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或细菌可迅速繁殖,引起本病,尤其是老幼体弱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鼻窦炎、扁桃体炎、慢性阻阻塞性肺疾病者,更易罹患。 本病不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而且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应积极防治。 【临床表现】 根据病因不同,临床表现可有不同的类型。 1.普通感冒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成人多为鼻病毒引起,次为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起病较急,初期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2~3天后变稠。可伴咽痛,有时由于耳咽管炎使听力减退.也可出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少量咳嗽等。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和头痛。检查可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

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

第四部分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 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社区获得性感染,大多由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病毒所致,病程有自限性,不需使用抗菌药物,予以对症治疗即可痊愈。但少数患者可为细菌性感染或在病毒感染基础上继发细菌性感染,此时可予以抗菌治疗。 医院获得性肺炎 常见的病原菌为肠杆菌科细菌、金葡菌,亦可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厌氧菌等。重症患者及机械通气、昏迷、激素应用等危险因素患者的病原菌可为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及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等。 【治疗原则】 1.应重视病原检查,给予抗菌治疗前先采取痰标本进行涂片革兰染色检查及培养,体温高、全身症状严重者同时送血培养。有阳性结果时做药敏试验。 2.尽早开始经验治疗。首先采用针对常见病原菌的抗菌药物。明确病原后,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 3.疗程根据不同病原菌、病情严重程度、基础疾病等因素而定。宜采用注射剂,病情显著好转或稳定后并能口服时改用口服药。 【病原治疗】 见表4.5。 表4.5 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病原治疗 病原宜选药物可选药物备注 金葡菌 甲氧西林敏感苯唑西林、氯唑西林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林可霉 素,克林菌素有青霉素类过敏性休克史者不宜用头孢菌素 类 甲氧西林耐药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磷霉素,利福平,复方磺胺甲噁唑 与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联 合,不宜单用 肠杆菌科细菌第二代或第三代头孢菌素单用或联 合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碳青霉烯类 铜绿假单胞菌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哌酮、 环丙沙星等氟喹诺酮类,联合氨基 糖苷类具有抗铜绿假单胞菌作用的β内酰 胺酶抑制剂复方或碳青霉烯类+ 氨基糖苷类 通常需联合用药 不动杆菌属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 坦碳青霉烯类,氟喹诺酮类重症患者可联合氨基 糖苷类 真菌氟康唑,两性霉素B 氟胞嘧啶(联合用药)

噬菌体制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噬菌体制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作者:赵庆友,朱瑞良* (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泰安 271018) 来源:中国兽药杂志2010-7期 南宁兽药科技网(南网)https://www.doczj.com/doc/a310614697.html,上传2010-9-1 摘要:噬菌体制剂是利用噬菌体溶解细胞的特性而用于治疗动物的病原菌的临床感染。早 在20世纪初,噬菌体治疗就取得了积极的治疗效果。目前传统抗生素治疗动物细菌感染时 易产生耐药性,而噬菌体制剂则表现出许多突出的优越性。本文从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噬 菌体制剂的作用机制,以及噬菌体制剂的发展状况和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噬菌体;制剂;应用;现状;前景。 Recent Advances And Prospects In Bacteriophage Therapy ZHAO Qing-you, ZHU Rui-liang*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 Veterinary Medicine,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271018) Abstract: Phage therapy is to treat bacterial clinical infections of animals with bacteriolysis. In the 1920’s, Phage therapy had had efficiency in clinical treatment. Many creatural experiments and clinical treatments indicate that phage therapy is a potential alternative method for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bacteria disease. This method comes along, quite opportunely to counter the resistance problem of the antibiotics. From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the therapy mechanism,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s, the systemic discussion of bacteriophage in this review. Key words: Bacteriophage ; biological agents; application; current situation; prospects 英国细菌学家和内科医生Frederick Twort 和法裔加拿大细菌学家Flix D’Herelle 分别在1915年和1917年独立发现了噬菌体,不久之后就用来治疗感染性疾病。d`Herelle 最早从来自痢疾的临床样本研究中观察到噬菌体滴度的增加正好伴随着病人的康复过程。他 将噬菌体称为“外源性免疫因子”[1]。1934年美国科学家报道了利用噬菌体疗法治疗肠球菌 感染的成功率可达80%【2】。但随着抗生素的成功推广应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和西欧的 大多数国家都终止了噬菌体制剂的研制。近年来细菌耐药性问题不断突现,用抗生素治疗细 菌感染面临巨大的挑战,一些科学家和临床工作者开始重视噬菌体制剂的研制。 1 噬菌体的生物学特征 噬菌体(Bacteriophage, phage)是以细菌为宿主的一类病毒,所以又称为细菌病毒,它

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第42 卷第 6 期 2013 年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MEDICAL SCIENCES) Vol 42 No 6 2013 http:∥www.journals.zju.edu.cn / med DOI:10.3785 / j.issn.1008-9292.2013.06.019 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裴景亮1,付玉荣2综述 (1.潍坊医学院医学检验学系、附属医院检验科、 山东省临床检验诊断学高校重点实验室,山东潍坊261031; 2.潍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山东潍坊261053) [摘要]噬菌体是一种细菌依赖性病毒,在治疗细菌特别是耐药性细菌感染方面,与传统的抗 生素比较具有独特的优势,其代谢动力学及给药途径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噬菌体裂解酶作为一种 新的治疗手段,具有比活性噬菌体制剂更多的优点。文中就噬菌体在细菌感染治疗方面的作用机 理、给药途径和基因工程的应用,及噬菌体裂解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提 出展望。 [关键词]细菌噬菌体;裂解酶;给药途径;细菌感染/治疗 [中图分类号]R37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8-9292(2013)06-0700-05 Research advance on bacteriophage therapy in bacterial infection PEI Jingliang1,FU Yurong2(1.Affiliated Hospital of Weifang Medical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of Clinical Diagnosis in Universities of Shandong,Weifang 261031;2.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Weifang Medical University,Weifang 261053) [Abstract]Bacteriophage is a bacterium dependent virus.It has unique advantages in the treatment of bacterial infection,especially infection caused by drug-resistant bacteria.Its metabolic kinetics and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are the current research focus.Bacteriophage lytic enzyme,as a new therapeutic method, has more advantages than active bacteriophage.This review is focused on the recent progress in bacteriophage research,including the mechanism of bacteria lysis,the route of administration,the application of genetic engineering,etc. [Key words]Bacteriophages;Lytic enzymes;Route of administration;B acterial infection / therapy [J Zhejiang Univ (Medical Sci),2013,42 (6):700-704.] 耐药菌特别是多重耐药菌的出现对人类健 收稿日期:2012-09-03 修回日期:2013-01-30 康构成了极大威胁,这类细菌感染的疾病面临无药可用的境地。寻找新的有效的抗菌制剂已 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噬菌体制剂作为新型 的治疗方法,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噬菌体( bacteriophage,phage)是一类特异性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病毒,广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100006 );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ZR2010HM073). 作者简介:裴景亮(1979 -),男,硕士,主管技师,从事临床微生物学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付玉荣(1973 -),女,博士,副教授,硕导,从事病原微生物学研究;E-mail:yifuyurong@ 163.com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完整版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完整版 一、定义与分类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URTI,简称上感)是由各种病毒和/或细菌引起的主要侵犯鼻、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以病毒多见,占70% ~ 80%,细菌感染占20% ~30%。 根据病因和病变范围的不同,分为以下类型[1]: (一)普通感冒 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起病较急,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等症状。2~3 d后鼻涕变稠,常伴咽痛、流泪、味觉减退、呼吸不畅、声嘶等。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头痛。体检可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一般5~7 d可痊愈。 (二)急性病毒性咽炎或喉炎 1.急性病毒性咽炎:

临床特征为咽部发痒或灼热感,咳嗽少见,一般咽痛不明显。当吞咽疼痛时,常提示有链球菌感染。体检咽部明显充血水肿,颌下淋巴结肿大且触痛。 2.急性病毒性喉炎: 临床特征为声嘶、发声困难,常有发热、咽痛或咳嗽。体检可见喉部水肿、充血,局部淋巴结轻度肿大和触痛,可闻及喉部的喘鸣音。 (三)急性疱疹性咽峡炎 多于夏季发作,儿童多见,偶见于成年人。表现为明显咽痛、发热,体检可见咽充血,软腭、悬雍垂、咽及扁桃体表面有灰白色疱疹及浅表溃疡,周围有红晕,以后形成疱疹。病程约1周。 (四)咽结膜热 咽结膜热是一种表现为急性滤泡性结膜炎,并伴有上呼吸道感染和发热的病毒性结膜炎,常发生于夏季,儿童多见,游泳者易于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炎、结膜炎三大症状。病程4~6 d。 (五)细菌性咽炎及扁桃体炎 起病急、临床表现为咽痛、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 ℃以上)。体检可见咽部明显充血,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可有黄色脓性分泌物,可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肺部无异常体征。

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

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 (2011年版) 第一章病原学 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为单股、负链、分节段RNA病毒。常为球形囊膜病毒,直径80-120nm,丝状体常见于新分离到的病毒,长度可达数微米。根据核蛋白(nucleocapside protein,NP)和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MP)分为甲、乙、丙三型。甲、乙型流感病毒都带有8个不同的RNA节段,丙型流感病毒只有7个RNA节段,少一个编码神经氨酸酶蛋白的节段。甲、乙型毒株基因组分别编码至少10和11种蛋白。由于基因组是分节段的,故易产生同型不同株间基因重配,同时流感病毒RNA在复制过程中不具有校正功能,其发生突变的频率要高于其它病毒。甲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蛋白结构及其基因特性又可分成许多亚型,至今甲型流感病毒已发现的血凝素有16个亚型(H1-16),神经氨酸酶有9个亚型(N1-9)。甲型流感病毒的命名规则:类型、分离宿主(如果宿主是人则可以省略)、分离地点、分离序列号和分离年份(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亚型)[如A/Brisbane/10/2006(H3N2)]。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命名法和甲型流感病毒相同,但无亚型划分。甲型流感病毒在动物中广泛存在,目前已知所有亚型包括16种血凝素亚型和9种神经氨酸酶亚型的甲型流感病毒都可以在鸟类特别是在水禽中存在,甲型流感病毒还可以感染其它动物,如猪、马、海豹以及鲸鱼和水貂等。目前为止,乙型流感病毒除感染人之外还没有发现其它的自然宿主。丙型流感病毒除感染人之外还可以感染猪。流感病毒很容易被紫外线和加热灭活,通常56℃ 30min可被灭活。流感病毒在pH 值<5或>9,病毒感染性很快被破坏。流感病毒是包膜病毒,对于所有能影响膜的试剂都敏感,包括离子和非离子清洁剂、氯化剂和有机溶剂。 第二章流行病学 流感在流行病学上最显著的特点为:突然暴发,迅速扩散,从而造成不同程度的流行。流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我国北方地区流行高峰一般发生在冬春季,而南方地区全年流行,高峰多发生在夏季和冬季),一般流行3-4周后会自然停止,发病率高但病死率低。 国家流感中心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a310614697.html,)提供每周更新的我国流感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监测信息。 一、概况 流感分为散发、暴发、流行和大流行。在非流行期间,发病率较低,病例呈散在分布,病例在发病时间及地点上没有明显的联系,这种情况叫散发;一个集体或一个小地区在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很多病例叫暴发;较大地区的流感发病率明显超过一般的发病水平,可称为流行;大流行有时也称世界性大流行,传播迅速,流行广泛波及全世界,发病率高并有一定的死亡。 甲型流感病毒常以流行形式出现,能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乙型流感病毒常常引起局部暴发,不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丙型流感病毒主要以散在形式出现,主要侵袭婴幼儿,一般不引起流行。 二、传染源 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流感的主要传染源。从潜伏期末到发病的急性期都有传染性。成人和年龄较大的儿童患季节性流感(无并发症)期间,病毒在呼吸道分泌物中一般持续排毒3-6天。住院的成人患者可以在发病后持续一周或更长的时间散播有感染性的病毒。婴幼儿流感以及人H5N1禽流感病例中,长期排毒很常见(1-3周)。包括艾滋病在内的免疫缺陷

大肠杆菌噬菌体的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310614697.html, 大肠杆菌噬菌体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伟胜李玉保王守荣等 来源:《江苏农业科学》2015年第08期 摘要:大肠杆菌病为畜牧养殖业常见疾病之一,目前临床上主要依赖于抗生素进行控 制。随着大肠杆菌耐药性增强以及人们对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急需寻找安全、高效的抗生素替代品。噬菌体是能够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总称,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对近几年国内外有关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分布、分离纯化方法、保存方法、形态、pH值稳定性、温度稳定性、分子生物学以及应用方面作了简要概述,并对以后的科研和应用进行了思考和展望。 关键词:大肠杆菌;噬菌体;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852.61+2 文献标志码: A[HK]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8-0008-03 近年来,由于畜牧养殖业大量使用抗生素,导致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升高 [1],同时,抗生素的使用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噬菌体作为一类能够感染和裂解大肠杆菌等微生物的病毒,具有宿主专一、不产生耐药性 [2]、使用安全 [3-4]等优势,在美国已应用于儿童腹泻疾病的治疗 [5]。因此,噬菌体有望在防控畜牧业肠道性疾病中替代抗生素。本文对近几年国内外关于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分离和保存方法、生物学特性等进行综述,希望能够对大肠杆菌噬菌体更深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思路和方法。 1 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分布 目前研究发现的病毒种类数量庞大,其中大部分是噬菌体 [6]。大肠杆菌噬菌体在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中普遍存在。到目前为止,学者们已经从不同的样品中分离出来多种大肠杆菌噬菌体,并对所分离的噬菌体进行了分类和命名。在养殖场的鸡粪 [7-8]和污水中 [9],以不同的大肠杆菌为宿主菌分离到不同种类的大肠杆菌噬菌体;在养猪场的粪便中,以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K88 为宿主菌分离并纯化了1株噬菌体PK88-4 [10];在城市的污水中,以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 ∶ H7为宿主菌分离出裂性噬菌体 [11]。此外,在医院的污水中,用大肠杆菌E1~E17共17种细菌做指示菌分离出1种广谱噬菌体IME11 [12]。 2 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分离纯化方法 对于噬菌体的分离纯化,大致可以分为采样、富集、分离、纯化4个步骤。每个步骤又包含1种或多种不同的方法,可以根据自身的试验条件和试验状况将不同方法组合,进而得到最佳的分离纯化方法。

咳嗽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完整版

咳嗽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完整版 一、概述 在内科门诊,咳嗽是最常见的求诊症状,对患者工作、生活和社会活动有负面影响,需要规范诊治。 按病程咳嗽可分为急性咳嗽(<3周)、亚急性咳嗽(3~8周)和慢性咳嗽(>8周),按性质又可分为干咳与湿咳(每天痰量>10 ml)。 根据X线胸片检查结果可将慢性咳嗽分为两类:一类为X线胸片有明确病变者,如肺结核、支气管肺癌等;另一类为X线胸片无明显异常,以咳嗽为主要或唯一症状,即传统概念的慢性咳嗽。 慢性咳嗽在社区人群中患病率约10%,可占国内呼吸专科门诊量三分之一左右,30~40岁年龄段最多,男女比例接近[1,2,3]。 二、病因学分析 (一)病因 急性咳嗽的常见病因为普通感冒和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其次为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扩张等原有疾病的加重,或者为环境因素或职业因素暴露。

亚急性咳嗽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后咳嗽(PIC),其次为慢性咳嗽的亚急性阶段,少部分为迁延性感染性咳嗽。 慢性咳嗽常见病因包括咳嗽变异性哮喘(CVA)、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和变应性咳嗽(AC),共占慢性咳嗽病因的70%~95%。国内以CVA最常见,占慢性咳嗽病因的32.6%,其次为UACS和EB,而GERC近年有增多趋势[4,5,6]。其他病因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气管-支气管结核、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药物性咳嗽、支气管肺癌和心理性咳嗽等。少见和罕见咳嗽病因所占比例很少,但涉及病因繁多。 少部分慢性咳嗽患者即使经全面检查和治疗,病因仍无法明确,称为不明原因慢性咳嗽或特发性咳嗽,近年来亦称之为"咳嗽高敏综合征"[7]。 (二)病理生理机制 咳嗽反射弧中咳嗽感受器、传入神经以及咳嗽中枢的任一环节受到影响,都可能导致咳嗽的发生。由于咳嗽反射传入神经分布较广,因此除呼吸系统疾病外,消化、心血管、耳鼻喉等系统的疾患也可引起慢性咳嗽。

综述—试论述噬菌体溶菌机制的研究进展

试论述噬菌体溶菌机制的研究进展 姓名:caohaichuan 学号:专业:微生物学 摘要:噬菌体(bacteriophage,简称phage)主要通过抑制宿主细胞细胞壁的合成导致宿主菌溶解及通过溶解酶作用破坏宿主细胞壁,以大肠杆菌单链RNA噬菌体Qβ,真菌线状单链DNA(ssDNA)微小病毒φX174噬菌体和单链DNA噬菌体MS2及大肠杆菌λ噬菌体为例,分别论述噬菌体的两种溶菌机制。λ噬菌体S和R基因分别编码穿孔素(holin)和内溶素(endolysin),形成穿孔素-内溶素(holin-endolysin)系统达到溶解宿主菌的目的。进一步揭示该系统溶解基因的协调作用及相关基因的调控机制。 关键词:噬菌体;溶解酶;细胞壁;穿孔素;内溶素 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的总称,因部分能引起宿主菌裂解,故称为噬菌体。它在宿主菌内可高效复制,迅速地形成数百个子代噬菌体颗粒,每一个子代颗粒具备相同的侵袭、繁殖能力,重复4个感染周期后,一个噬菌体颗粒可杀灭数10 亿个细菌,这是噬菌体极具特色的一种生物学特性。其溶菌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通过抑制宿主细胞细胞壁的合成导致宿主菌溶解;另外一个方面是通过溶解酶作用导致宿主细胞壁的破坏。这两个方面都能够有效的进行破坏宿主菌细胞壁的合成,从而达到溶菌的目的。基于噬菌体溶菌机制,在治疗细菌感染、消毒以及反生物武器等领域具有良好应用前景,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综述其最新研究进展。

1. 噬菌体溶菌机制的研究 噬菌体包括两种类型,温和噬菌体和烈性噬菌体。其中具有溶菌作用的是烈性噬菌体,亦称毒性噬菌体。噬菌体对其宿主菌的溶解是由专一溶解基因编码的特异性蛋白或噬菌体自身蛋白介导的溶解系统统一完成的,这一溶解系统具有一套完整、精密的调节机制和控制体系,而且其作用基质多集中宿主菌的细胞壁上,噬菌体蛋白通过不同的途径影响和破坏宿主菌胞壁质的生物合成及正常结构,从而导致噬菌体宿主菌细胞损伤、死亡。烈性噬菌体成功吸附宿主菌后,就开始穿入溶菌过程,因其结构和基因控制的不同而显示出不同的溶菌机制。 1.1.通过抑制宿主细胞细胞壁的合成导致宿主菌溶解 该机制实际上是小基因组噬菌体的溶菌机制。缺乏溶壁酶的小基因组噬菌体利用多肽在不同阶段抑制宿主菌的胞壁质合成酶,从而在不同阶段溶解宿主菌。例如大肠杆菌单链RNA噬菌体Qβ没有独立的溶解基因,主要利用衣壳蛋白A2参与宿主菌的溶解。A2蛋白是一种多功能的单拷贝蛋白质, 有吸附性菌毛、保护噬菌体RNA抵抗外部核糖核酸酶( RNA酶)、溶解宿主菌的作用。A2蛋白抑制宿主菌胞壁质生物合成关键步骤的催化剂MurA,通过靶向正常细胞胞壁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不同阶段的酶而导致新合成的肽聚糖降解,从而逐渐使宿主细胞溶解。 此外,真菌线状单链DNA(ssDNA)微小病毒φX174噬菌体只含有10个基因,其溶菌机制是产生单一的溶解蛋白E。蛋白E由必须基因D

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

第四部分各类细菌性感染得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 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就是最常见得社区获得性感染,大多由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病毒所致,病程有自限性,不需使用抗菌药物,予以对症治疗即可痊愈。但少数患者可为细菌性感染或在病毒感染基础上继发细菌性感染,此时可予以抗菌治疗。 医院获得性肺炎 常见得病原菌为肠杆菌科细菌、金葡菌,亦可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厌氧菌等。重症患者及机械通气、昏迷、激素应用等危险因素患者得病原菌可为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及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等、 【治疗原则】 1.应重视病原检查,给予抗菌治疗前先采取痰标本进行涂片革兰染色检查及培养,体温高、全身症状严重者同时送血培养、有阳性结果时做药敏试验。 2.尽早开始经验治疗。首先采用针对常见病原菌得抗菌药物。明确病原后,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 3.疗程根据不同病原菌、病情严重程度、基础疾病等因素而定。宜采用注射剂,病情显著好转或稳定后并能口服时改用口服药。 【病原治疗】 见表4、5。 表4、5 医院获得性肺炎得病原治疗 病原宜选药物可选药物备注 金葡菌 甲氧西林敏感苯唑西林、氯唑西林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林可霉 素,克林菌素有青霉素类过敏性休克史者不宜用头孢菌素 类 甲氧西林耐药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磷霉素,利福平,复方磺胺甲噁唑与 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联合, 不宜单用 肠杆菌科细菌第二代或第三代头孢菌素单用或联 合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碳青霉烯类 铜绿假单胞菌哌拉西林,头孢她啶,头孢哌酮、环丙 沙星等氟喹诺酮类,联合氨基糖苷 类具有抗铜绿假单胞菌作用得β内酰 胺酶抑制剂复方或碳青霉烯类+ 氨基糖苷类 通常需联合用药 不动杆菌属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碳青霉烯类,氟喹诺酮类重症患者可联合氨基 糖苷类 真菌氟康唑,两性霉素B 氟胞嘧啶(联合用药) 厌氧菌克林霉素,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甲硝唑

临床常见细菌感染及选择药物

临床常见细菌感染及药物选择 1.一般软组织感染:痈、疖、蜂窝织炎、乳腺炎、丹毒、淋巴管炎等。常见病原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首选药物是青霉素、苯唑西林;其次可以考虑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第一代头孢、万古霉素;严重感染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舒巴坦、氟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 2.软组织混合感染:即需氧菌和厌氧菌共同参与的感染,如坏死性筋膜炎、厌氧类杆菌窝织炎、肌肉坏死、糖尿病足及咬伤感染等,治疗上要兼顾到厌氧菌。 I消化链球菌感染:首选药物是青霉素;其次可以选择克林霉素;严重感染选择阿奇霉素、万古霉素等。 H大肠杆菌感染:首选广谱青霉素(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等)、头孢二三代;其次可以选择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舒巴坦、氟喹诺酮类;严重感染选择碳青霉烯类。 皿肠杆菌属(产气、阴沟):首选抗绿脓B -内酰胺类(哌拉西林、 头孢他定、头孢吡肟等)+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其次可以选择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舒巴坦、氟喹诺酮类;严重感染选择碳青霉烯类。 以上感染必须考虑到厌氧菌感染,可以加用替硝唑、甲硝唑。 3.梭菌性肌肉坏死及蜂窝织炎和破伤风均为厌氧梭状芽孢杆菌感染,使用普通的青霉素即可。 4.烧伤创面感染:主要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肠道杆菌引起的感

染。对轻度感染可选用庆大霉素、哌拉西林、氟喹诺酮类等,耐庆大霉素菌株可予阿米卡星等耐氨基糖苷钝化酶的品种替代。严重感染可予三代头孢或哌拉西林联合氨基糖苷类,或予碳青霉烯类药物治疗。绿脓杆菌感染易引起肉芽肿,药物难以渗入,故较重感染治疗应保证有足够的疗程。形成生物膜时疗效降低,此时,可加用大环内酯类等抑制生物膜形成的药物。 5.人工关节或胸骨劈开术后:常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 MSS/和MSCN:首选苯唑西林;其次可以选择头孢一代、万古霉素;严重感染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舒巴坦、氟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 MRSA首选万古霉素;其次可以选择替考拉宁、严重感染用夫西地酸、利福霉素。 MRCNS首选万古霉素;其次可以选择左氧氟沙星;严重感染再加用利福霉素。 6.骨折复位及内固定术后、慢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等:骨和关节的化脓性感染最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肠道杆菌, 用药时要兼顾到使用能够比较多得进入到骨组织的抗生素。 7.脑脓肿(原发性或源自临近感染、创伤或手术后)、脑膜炎、脓胸:脑膜炎、脑室炎、脑脓肿等得颅脑创伤的手术感染,最主要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少数时候也有肠道杆菌和厌氧菌。选药要考虑到药物能够进入血脑屏障而达到感染组织。脑膜炎球菌对青霉素及氨苄西林高度敏感,可首选较大剂量青霉素治疗脑膜炎球菌所致的脑膜炎及败血症。也可予二、三代头孢菌素治疗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可用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或林可霉素类替换青霉素治疗。严重的化脓性感染、脑膜炎等可予二、

噬菌体及其治疗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_朱育玮

中国畜牧兽医 2015,42(3):769- 773China Animal Husbandry &Veterinary  Medicinedoi:10.11843/j .issn.1671-7236.2015.03.041噬菌体及其治疗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朱育玮1,李玉保1*,王守荣1,吴伟胜1,夏光州2,肖传刚3 (1.聊城大学农学院,聊城252059;2.潍坊市滨海区农林水利局,潍坊261000;3.海阳市畜牧局,烟台265100)摘 要:噬菌体在其发现之初便被用于细菌感染的治疗。然而,随着抗生素时代的到来,噬菌体的研究便被忽略。近半个世纪以来,耐药菌株不断出现,抗生素治疗面临巨大挑战。噬菌体作为细菌的天然杀手,对细菌性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其研究价值逐渐引起科学家们的重视。作者对噬菌体、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应用、噬菌体制剂、噬菌体治疗局限性及发展趋势等方面作一简要概述。关键词:噬菌体;细菌感染;噬菌体治疗;噬菌体制剂;裂解酶 中图分类号:R5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236(2015)03-0769- 05收稿日期:2014-09- 1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01787);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10CM035 )作者简介:朱育玮(1989-),男,山东滨州人,硕士生,研究方向:动物疫病发生机理与防控,E-mail:zyw953383489@163.com*通信作者:李玉保(1978-),男,山东聊城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动物分子病理学,E-mail:liy ubao@lcu.edu.cnResearch Progress on Bacteriophage and the Therapy  in Bacterial InfectionZHU Yu-wei 1,LI Yu-bao1*,WANG Shou-rong1,WU Wei-sheng1,XIA Guang-zhou2,XIAO Chuan-gang3 (1.School of Agriculture,University  of Liaocheng,Liaocheng252059,China;2.Burecul of Agri-forestry and Water Conservancy  of Binhai District,Weifang261000,China;3.Bureau of Animal Husbandry of Haiyang,Yantai 265100,China)Abstract:At the time of bacteriophage’s discovery,bacteriophage therapy  was regarded as a pos-sible treatment method against bacterial infection.However,it was abandoned with the arrival ofthe antibiotic era.Nearly half a century,the ongoing evolution of bacterial multidrug-resistancehad recently motivated the scientists to reevaluate bacteriophage therapy  for bacterial infections.This paper summarized bacteriophage,the application of bacteriophage therapy of bacterial infec-tion,bacteriophage preparation,the deficiency of bacteriophage therapy and development trendand prosp ects of bacteriophage therapy.Key words:bacteriophage;bacterial infection;bacteriophage therapy;bacteriophage preparation;lytic enzy mes 噬菌体,bacteriophage(phag e),源于希腊文“phagos”,是一类病毒,因其感染原核生物,又叫做细菌病毒(bacterial virus)。早在1915年及1917年,英国著名的细菌学家Twort与法国的d’Herelle分别发现了噬菌体的存在 [1- 2]。在噬菌体发现之初, 科学家们便意识到其在细菌性疾病防制方面的应用价值,故做了大量试验研究其生物学特性。随着抗生素的出现,其研究被中断。当前耐药菌株不断出现及人们生物安全观念不断深化, 噬菌体在细菌疾病方面的应用价值被重新重视起来,学者们又投入 到对噬菌体的研究中,期望通过对其深入的研究,更 好地应用于细菌疾病的治疗与预防[ 3] 。1 噬菌体 1.1 分布 噬菌体广泛存在于大自然中,种类复杂多样。到目前为止,已经在细菌、放线菌和藻类等近百种、多属原核生物中发现有噬菌体的存在。据报道,噬 菌体也在螺旋体属和支原体中被发现过[2] 。Bruss-ow等[4]报道,大约有10 32 个噬菌体存在于地球上,

产NDM—1泛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感染诊疗指南(试行版)

产NDM-1泛耐药肠杆菌科细菌 感染诊疗指南(试行版) 产NDM-1(New Delhi Metallo-β-lactamase 1,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泛耐药肠杆菌科细菌(以下简称产NDM-1细菌)是新近报道的泛耐药细菌,由于其广泛耐药性导致感染治疗十分困难。为指导临床正确认识与诊疗这类细菌感染,特制定本指南。 一、病原与流行情况 细菌产生能水解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β-内酰胺酶,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临床分离细菌大多能产生β-内酰胺酶,已经确定的β-内酰胺酶有数百种;各种酶分子结构和对β-内酰胺类水解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一般根据分子结构分为A、B、C、D四大类,其中B类酶在其活性部位结合有锌离子,因此又称为金属β-内酰胺酶。其水解底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碳青霉烯类等,表现为产酶细菌对这些药物广泛耐药。金属β-内酰胺酶首先在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中发现。近年来,在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中也有发现。迄今为止已经确定的金属β-内酰胺酶除NDM-1外,还包括IMP、VIM、GIM、SIM、SPM等型别。 最早报道的产NDM-1细菌为肺炎克雷伯菌,于2008年在一位印度裔瑞典尿路感染患者中发现,对所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对环丙沙星也不敏感,仅对粘菌素敏感,深入研究发现

这株细菌携带一种新型金属β-内酰胺酶,并根据患者可能感染地点命名这种酶为NDM-1,其后还在这名患者粪便中分离到产NDM-1的大肠埃希菌。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英国、印度等国研究人员在印度、巴基斯坦、英国等开展了较大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产NDM-1肠杆菌科细菌占所检测细菌的1.2%-13%,主要菌种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其它细菌还有阴沟肠杆菌、变形杆菌、弗劳地枸橼酸菌、产酸克雷伯菌、摩根摩根菌、普罗威登菌等;这些细菌主要引起尿路、血流、伤口、肺部和导管相关感染等。在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比利时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等都已经有感染病例报道。 产NDM-1细菌的传播方式尚无研究报道,但根据患者感染情况以及细菌本身特点,可能主要通过密切接触,如污染的手和物品等方式感染。 二、临床特点 与其它多重耐药菌感染相似,以下患者属于产NDM-1细菌感染的易感人群:疾病危重、入住重症监护室、长期使用抗菌药物、插管、机械通气等。 产NDM-1细菌感染患者临床表现与敏感菌感染没有差别。主要感染类型包括泌尿道感染、伤口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呼吸机相关肺炎、血流感染、导管相关感染等。感染患者抗菌治疗无效,特别是碳青霉烯类治疗无效,需要考虑产NDM-1细菌感染可能,及时采集临床样本进行细菌检测。

噬菌体展示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噬菌体展示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将编码多肽的外源DNA片段与噬菌体表面蛋白的编码基因融合(插入信号肽与衣壳蛋白基因间)后,以融合蛋白的形式呈现在噬菌体的表面,每个噬菌体只含1个外源基因,被展示的多肽或蛋白可保持相对的空间结构和生物活性,展示在噬菌体的表面。导入了各种各样外源基因的一群噬菌体,就构成一个展示各种各样外源肽的噬菌体展示库。 当用一个蛋白质去筛查一个噬菌体展示库(展示文库为流动相,被筛蛋白为固定相)时,就会选择性地同与其有相互作用的某个外源肽相结合,从而分离出展示库里的某个特定的噬菌体,研究该噬菌体所含外源基因的生物学功能。 技术发展 噬菌体展示优越性 1、将蛋白与其遗传信息之间提供了直接的物理联系,可有效的对所需功能的克隆进行反复筛选并扩增。 2、被展示多肽或蛋白结构功能与天然状态接近,可简便快速筛选得到与靶分子高亲和力的被展示物。 3、筛选过程中,特定的噬菌体克隆由于对其配体的特意亲和性而不断的得到富集,从而使相对稀少的可以结合配体的克隆能够快速、有效地从一个大文库中被筛选出来。 4、与其它技术相比,容易对库容量较大的文库进行筛选。

噬菌体展示局限性: 1、肽库容量受大肠杆菌转化效率影响,容量一般在109,高于此限制的较多基因将难以表达; 2、编码多肽的基因带有一定的密码子偏爱性,限制了肽库的复杂度; 3、噬菌体宿主大肠杆菌的生物合成系统有自身的限制因素,如缺乏氨基酸修饰、蛋白糖基化、不能合成D型氨基酸。 4、在噬菌体展示过程中必须经过细菌转化、噬菌体包装,有的展示系统还要经过跨膜分泌过程,这就限制了所建库的分子多样性。 5、不是所有的序列都能在噬菌体中获得很好的表达,因为有些蛋白质功能的实现需要折叠、转运、膜插入和络合,导致在体内筛选时需外加选择压力。 应用范围 肿瘤研究及药物靶向治疗 诊断用疫苗研发 酶抑制剂筛选 构建抗体/cDNA文库 研究蛋白质与核酸相互作用的生物学过程 研究新型的基因导向系统 Eg1:从HBx(肝癌相关抗原)单抗细胞中克隆重链可变区基因,重组入M13噬菌体,验证表达产物具有活性,然后表达出单链抗体、单域抗体或嵌合抗体,为肝癌导向治疗研究提供基础。 Eg2:为解决非典型嗜血流感杆菌毒力因子表面蛋白混合寡糖LOS制备疫苗遇到的免疫原型弱的问题,用兔抗LOS筛选肽库,得到4个一致性序列,其中3个与兔抗亲和力高。用筛选得到的3个高亲和力肽免疫兔得到的抗体对染病小鼠模型具有抗体保护性作用。

产NDM-1泛耐药肠杆科细菌感染诊疗指南(试行版)

产NDM-1泛耐药肠杆科细菌感染诊疗指南(试行版) 卫办医政[2010]161号 产NDM-1(New Delhi Metallo-β-lactamase 1,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泛耐药肠杆科细菌(以下简称DNM-1 细菌)是新近报道的泛耐药细菌,由于其广泛耐药性导致感染治疗十分困难。为指导临床正确认识与诊疗这类细菌感染,特制定本指南。 一、病原与流行情况 细菌能产生水解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β-内酰胺酶,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临床分离细菌大多能产生β-内酰胺酶,已经确定的β-内酰胺酶有数百种;各种酶分子结构和对β-内酰胺类水解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一般根据分子结构分为A、B、C、D 四大类,其中B 类酶在其活性部位结合有锌离子,因此又称为金属β-内酰胺酶。其水解底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碳青霉烯类等,表现为产酶细菌对这些药物广泛耐药。金属β-内酰胺酶首先在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中发现。近年来,在肠杆科细菌,如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中也有发现。迄今为止已经确定的金属β-内酰胺酶除NDM-1 外,还包括IMP、VIM、GIM、SIM、SPM 等型别。 最早报道的产NDM-1 细菌为肺炎克雷伯菌,于2008 年在一位印度裔瑞典尿路感染患者中发现,对所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对环丙沙星也不敏感,仅对粘菌素敏感,深入研究发现这株细菌携带一种新型金属β-内酰胺酶,并根据患者可能感染地点命名这种酶为NDM-1,其后还在这名患者粪便中分离到产NDM-1 的大肠埃希菌。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英国、印度等国研究人员在印度、巴基斯坦、英国等开展了较大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产NDM-1 肠杆科细菌占所检测细菌的1.2%~13%,主要菌种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其他细菌还有阴沟肠杆菌、变形杆菌、弗劳地枸橼酸菌、产酸克雷伯菌、摩根摩根菌、普罗威登菌等;这些细菌主要引起尿路、血流、伤口、肺部和导管相关感染等。在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比利时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等都已经有病例报道。产NDM-1 细菌的传播方式尚无研究报道,但根据患者感染状况以及细菌本身特点,可能主要通过密切接触,如污染的手和物品等方式感染。 二、临床特点 其他多重耐药菌感染相似,以下患者属于产NDM-1 细菌感染的易感人群:疾病危重、入住重症监护室、长期使用抗菌药物、插管、机械通气等。 产NDM-1 细菌感染患者临床表现与敏感菌感染没有差别。主要感染类型包括泌尿道感染、伤口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血流感染、导管相关感染等。感染患者抗菌治疗无效,特别是碳青霉烯类治疗无效,需要考虑产NDM-1 细菌感染的可能,及时采集临床样本进行细菌检测。 三、实验室诊断 产NDM-1 细菌的实验室诊断包括筛查、表型确认和基因确证三个步骤。 (一)表型筛查。 在细菌药物敏感性测定中,以美洛培南或亚胺培南纸片法(K-B 法)或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法对肠杆菌科细菌产酶情况进行初步筛查,如果达到以下标准,需要进行性表型确认。厄他培南特异性较低,不推荐用于筛查试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