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560《西方文化史》复习思考题答案

0560《西方文化史》复习思考题答案

(0560)《西方文化史》复习思考题

一、名次解释

1、十二铜表法

2、塔西佗

3、罗马五大法学家

4、七艺

5、骑士精神

6、经院哲学

二、简述题

1、人类社会共经历了几种婚姻形态?

2.荷马时代部落或部落联盟实行军事民主制,它的主要机构是什么?

3.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

4.简述中世纪大学的兴起与发展。

5.文艺复兴产生的社会背景?

6.试述马基雅维里有关政治学的主要观点?

7.为什么宗教改革首先发生在德国?

8.试述路德改革思想的意义?

9.试述卢梭《社会契约论》的主要观点及其意义。

10.简述巴洛克艺术的主要特点。

11.简述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人物及思想活动。

12.简述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13.简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

14.简述尼采的哲学思想。

15.简述精神分析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论述题

1.试论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2.试评基督教对中世纪西欧文化的影响。

3.试论中世纪西欧的世俗文学。

4.论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根源。

(0560)《西方文化史》复习思考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十二铜表法》:为了平息平民对贵族垄断立法权和任意解释习惯法做法的不满,罗马共和国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制定和颁布了罗马历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该法之所以被冠以此名是因为公布的法律条件是刻在12块立在罗马广场的铜表上。法律公开,法律条文明确的思想由此得到初步确立。该法典的制定主要是基于罗马的习惯法,法律条文涉及诉讼程序、债权、所有权、家长权、继承权、宗教法和对犯罪和惩罚的量用规定等。尽管这些规定主要是维护贵族利益,但贵族的专横还是受到限制,贵族无法对法律进行垄断和任意解释。更为重要的是该法律的出台标志着罗马人对法制的重视。从此,制定法律成为罗马人社会生活,特别是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塔西佗:塔西佗,罗马帝国时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演说家,古代杰出的历史学家之一。其代表作有《学说家对话录》、《阿格里科拉传》、《日耳曼尼亚志》、《历史》、《编年史》等。他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共和,所以他揭露了罗马帝国专制政体的黑暗,他的史学著作被称为“暴君的鞭子”,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再度广为流传。

3、罗马五大法学家:在二三世纪之交,罗马先后出现了五大著名法学家:盖约、巴比尼安、包鲁斯、乌尔比安和莫迪斯蒂努斯。罗马皇帝曾颁布引证法,规定凡在法律上遇有难题而成文法无明确规定时,则依照他们的著作来解决。

4.七艺是中世纪大学生主要学习的课程,包括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

5.骑士制度在中世纪造就了一种所谓“骑士精神”,以效忠主人、勇敢顽强、注重荣誉、保护弱者、护卫基督教、尊崇女性等为特征。骑士制度所造就的骑士精神对西方近现代的绅士风度的出现是有一定影响的,西方社会对女子的态度也多与其有关。

6.经院哲学是中世纪盛行的哲学。它既指一种教学和研究方法,也指一种世界观。经院哲学在12世纪出现,13世纪是经院哲学的黄金时期。经院哲学试图使信仰与理性协调一致,认为人通过经验和推理方式获得的知识与天启传授的知识是相辅相成的。信仰和理性是两个不同的手段和途径,探求的同样是真理。经院哲学实际上是希腊哲学和阿拉伯哲学与基督教信仰碰撞的结果。托玛斯·阿奎那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

二、简述题

1、参考答案:1)血缘家族。原始群内部同辈成员既互为兄弟姊妹,又互为夫妻,它排除了祖辈与子孙辈、双亲和子女辈之间的通婚,从而完成了两性关系的第一次重要进化,它标志着原始群的解体。 2)普那鲁亚家庭。一个氏族的全体男子是另一个氏族集体的丈夫,反之也一样。存在的时间在旧石器时代晚期。3)对偶婚。一个女子可以与若干男子发生性关系,但以其中一个为主,可以称为“主夫”;同样,一男子可与若干女子发生性关系,以其中一个为主,可以称为“主妻”。对偶婚本身也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望门居、从妻居、从夫居。4)一夫一妻制,文明时代的主要家庭和婚姻形态。

2、参考答案:主要有三个机构:①议事会,原来大概由氏族首长组成,现已变成氏族贵族的会议。这是一种常设机构,遇有大事,都要在此会议上通过;②人民大会:部落内全体成年男子(同时亦是战士)参加,参加者可以在会上发言,参与表决。这个会议原则上是最高权力机构。在战争的紧要关头,常召开这个会议,但从史诗中可见,贵族会议已把持了人会;普通战士发表了反对贵族的言论,甚至要遭到打击报复。③军事首长(巴赛勒斯):主要职权是统率军队,领导作战,掌管宗教祭祀。原则上由选举产生,实则逐渐世袭。他们还不是真正的“王”,但已体现出王权的萌芽。

3.参考答案:亚里士多德动摇于唯物论与唯心论之间,属二元论者。他认为,现实世界即自然界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是无可怀疑的,因此不需要寻找自然界存在的依据他从这一唯物的观点出发,对老师的“理念论”作了有力的批判,指出“理念论”的根本错误就在于把事物的一般(共性)和特殊(个性)人为地割裂开来。我们说,一般存在于特殊之中,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可在柏拉图的体系中,共性成了独立的实体,它非但不是由具体事物而生,反而是具体事物因它而生,因而是本末倒置的。

4.随着初级教育和扫盲逐步得到普及(主要是上层社会),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创办大学成为中世纪教育活动的主要方面。城市和商业发展迅速的意大利出现了最早的世俗大学---萨勒诺大学和博洛尼亚大学。 1170年,法国的巴黎大学创办,很快成为最著名的大学和公认的欧洲知识学术生活中心。13世纪以来,牛津大学、剑桥大学、那不勒斯大学、布拉格大学、维也纳大学、海得堡大学、科隆大学等一大批著名大学先后在西欧各地建立起来并得到社会认可。没有一所中世纪的大学是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计划创办的,它们都是社会实际需要的自然产物。中世纪的大学完全实行自治,或是学生自我管理,或是教师自行管理,不受任何他人管辖。在大学,学生不再以神学为主,而要学习七艺,即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学习研究拉丁文法、修辞学和掌握逻辑原理也逐渐成为必需。自然科学知识、古典知识和伊斯兰文化都成为学习对象。学完大学,一部分大学生毕业后进人更高一级研究学院—神学院、法学院或医学院学习。到中世纪末,欧洲大学已发展成为担负文化使命的重要机构,新兴市民阶层的知识分子在其中发挥着重大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在古代就有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的高级学校,但那些学校往往没有固定的课程设置,没有教学梯队,也不授予学位。中世纪在欧洲出现的大学无疑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种创举,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大学终于成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开展学术研究,培养社会人才的主要场所。正是由于大学的出现,西方在世界科学文化的主导地位才得到了确定。

5.文艺复兴产生的社会背景是:在14世纪到17世纪,欧洲思想文化界看来,古代希腊、罗马是欧洲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代欧洲文化达到高度繁荣和高度完美的境界,但是到中世纪却衰落了。文艺复兴的思想家和艺术家力图恢复古典文化艺术。但是事实上,文艺复兴并非仅仅是对古典文化的剖析和模仿,而是反封建的新文化的创造,它表现在科学、文学和艺术的普遍高涨和创新。14—15世纪,在意大利各沿海城市国家首先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那里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的进步。资产阶级需要取得与自身经济地位相适应的社会地位,需要将本阶级的价值观、思想文化提升为社会主流,他们认为,古典自然科学、哲学、文学、艺术和罗马法将可用以同天主教会作斗争的实用的、有效的武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同时,意大利有一个独特的文化环境,在这里留下了不少古代罗马的建筑遗址,足以引发思古之幽情。而地理大发现则极大地改变了人对世界的传统观念,人们的视野扩大,思想已经无法囿于中世纪的束缚,寻找思想领域的“新世界”成为文艺复兴人们的一个生活目标。

6.“马基雅维里的主要作品是《君主论》。《君主论》主要论为君之道,君主应具备哪些本领和条件,应该如何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马基雅维里特别重视权术,主张一个君主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即使背信弃义,也在所不惜。他认为,争雄的办法有两种:一种是遵循法律,另一种是凭借暴力。在马基雅维里看来,政治归根结底是力量问题。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力量是不可缺少的。他说,即使你认为正义的一方真的战胜,那也是因为这一方拥有优势力量。他还认为在外交上也应该依靠实力,没有必要遵守信义和诺言。

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里把“强权政治”的理论发挥得淋漓尽致,把“道德”完全排除于政治之外。马基雅维里提倡的政治权术及强权政治,在历史上起了有害的作用,远非他所能预期,400年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又成为法西斯推行独裁统治的理论根据。

7. 宗教改革首先发生在德国的原因有: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德国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但个别工业部门已经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因素。德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它的分散性德国从中古以来形成的分裂割据局面依然存在。16世纪初的德国在名义上虽然是“神圣罗马帝国”,但许多封建领主俨然是独立的君主,他们有自己行政组织,自己的军队,自己的法律和自己的货币。中央及议会既无财库,又无军队,需要用款时要向诸侯摊派。德国在天主教世界是受罗马天主教会榨取最重的地区,也是劳动人民最受剥削的地区,因而是灾难最为深重的地区。德国的教会神职人员,从大主教、主教到最低级的神甫,都必须把收入的一部分上缴教皇。德国劳动人民中的绝大多数是农民,农民命运每况愈下。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地主胃口更大了。他们加重了地租和劳役剥削。农民还要向教会缴纳什一税,要受商人的剥削和高利贷者的重利盘剥。这样,在德国,民族压迫、阶级压迫与宗教压迫交织在一起,这就是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的原因。

8.路德改革思想的意义是路德把灵魂获得救赎视为来自上帝的恩典,认为只要心存信仰,只要坚信上帝和热爱上帝,就会得到这一恩典,从而把教皇和教会在

人的救赎问题上的作用排除了在外。这样,“因信称义”的思想便成了路德反击罗马教廷权威的有力思想武器。长期以来罗马教廷坚持把《圣经》的解释权攥在自己手中,认为信徒无权阅读、解释《圣经》,也无权决定自己的信仰,只有教皇和宗教大会有权决定人们的信仰。把持对《圣经》的占有权和解释权是世纪基督教得以把持对信仰的垄断和教会存在的保证,也是中世纪基督教的突出特征。路德在与罗马教廷决裂后潜心进行《圣经》的翻译。他的德文译本出版后既实现了还宗教于民众的目标,还找到维系全体德意志民族的最佳工具,增强了德意志民族意识、民族感情,使德意志民族开始走向逐渐统一的道路。

9.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以社会契约的观点解释国家的起源和本质。他强调人生而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不容剥夺。他指出国家是自由人民订立的社会契约的产物,代表了人民主权的愿望。这一观点对于18世纪西方政治生活的发展起了巨大影响,成为资产阶级推翻了18世纪法国专制主义存在的基础,并提出了全新的国家组织原则。卢梭的启蒙思想是人类思想史上的里程碑,他的社会政治学说包含了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对民主共和国制度的向往,是启蒙运动中激进民主思想的集中反映。

10.巴洛克风格在教堂的建筑中,追求豪华宏伟,追求强烈印象,有时注意夸张,其目的就是为了吸引教徒们重返天主教会的怀抱。罗马巴洛克风格建筑大师指的是建筑师博罗米尼,建筑师和雕塑家贝尔尼尼,他们的作品有圣彼得大教堂、圣伊沃教堂、圣捷列扎雕祭台等等,这些建筑把天主教都城装点得宏伟、庄严。除了教堂建筑外,巴洛克风格还体现在花园和宫廷和建筑群、装饰画、雕塑、正面肖像、静物画和风景画之中,甚至在音乐中也能找到巴洛克风格的特点。宏伟、璀璨、别具一格的巴洛克风格是为了显示专制国家的强大。而这一风格同样适合于资本主义,它突出地反映了人文主义的危机和生活中的不和谐。它在现实的形成中发现了世界,而当时形成的现实世界就是资本主义世界。资产阶级在寻找稳定的代名词就是富足和财富。符合不同阶层意向的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将各种不可融合的东西:宏伟和动感、堂皇与庄严,以及神秘、想象、无理性同冷静、理性、求实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

11.“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圣西门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指出它依旧是少数人奴役多数人的不合理的社会,是对广大劳动者的压迫和奴役。只有建立“实业”才可以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实业制度是圣西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精心设计和构想。圣西门认为实现实业制度,不能采取暴力,只能采取和平的手段反对穷人使用暴力反对富人、反对政府。

傅立叶作为19世纪法国杰出的空想社会主义代表,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最尖锐的批判和最无情的讽刺,他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预见到了经济危机。他强调教育必须适应和谐制度的组织原则和经济制度的需要。他把协作制度的基层组织称为“法郎吉”,他主张采用按比例分配,按比例分配就是按劳动、才能、资本分配,妇女将从家庭束缚中解放出来。

欧文以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为依据,结合管理工厂的实践,得出了工人劳动除了生产出必要的生活资料还生产出“剩余产品”,而这些“剩余产品”被企业主以利润的形式占有了,从而初步找到了工人阶级贫困的根源,也为马克思创立“剩余价值理论”提供了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12.“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有:商品二重性和劳动二重性的理论。所谓商品的二重性是说商品的价值应该分为使用价值和价值。交换价值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而使用价值则成为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商品二重性理论。劳动二重性是说应该把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久条件,它生产出人类生存所需要的各种商品;抽象劳动是把各种不同的劳动中都消耗的劳动抽象出来,称之为一般人类劳动,它体现出劳动的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剩余价值论的主要内容有:马克思主义认为,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而不是在流通过程中产生的,其前提是劳动力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流通领域。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劳动者是自由的和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是一种特殊商品,它可以创造超出其本身价值的价值。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学说揭开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13.1)历史发展规律问题。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运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经济是起决定作用的。马克思还认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也就是说,这个发展过程是客观的、有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和必然性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发展是必然的,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不可改变的。也就是说,历史的必然性反映了人类历史进程的总体发展规律,即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总体趋势。但也存在一些偶然性因素,起到加速或延缓历史发展的作用。

3)历史发展中的经济规律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政治上层建筑具有某种反作用。

4)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马克思主义注重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由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由于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人类最美好社会的必由之路,所以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夺取政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5)人民群众与精英人物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但也不否定英雄人物的历史价值和地位。伟大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是必不可少的,每一个社会都需要伟大人物,如果没有,社会就会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伟大人物来。

14.尼采的著作不是成体系的思想的论证,而大多是格言警句式的片断,缺乏知识和论辩上严密的逻辑性。他提出了“系谱学”的思想方法,改变了自柏拉图以来西方哲学研究的方向和提问题的方式。尼采认为,构成西方文明基础的,包括宗教、哲学在内的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诸如“道德”、“禁欲”、“正义”、“惩罚”、“真理”、“善”等,并不是与生俱有的必然存在,也不是历史发展

之必然和目的,而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追溯这些观念的起源,就可以看到它们是如何获得人们所知道的意义和价值的,而这些意义和价值又是如何顺应历史,在“权力意志”的作用下发生变更的。比如传统的宗教和哲学鼓吹“禁欲”,这就是一种对生活理性认识的产物。”

15.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通过对精神病起因及其治疗的研究,弗洛伊德最终在下面三个方面有了杰出的发现:压抑及其症状的形成、俄狄浦斯情结的性质以及梦的意义。弗洛伊德认为,在人的整个心理结构中,显露在外、为人所知的意识只占很小一部分,大部分是那些被压抑在内心深处,平常连人们自己都意识不到的精神活动。这些精神活动,弗洛伊德称之为“无意识”。它由人的各种本能冲动组成,尤其是性本能。由于受宗教、伦理、社会禁忌的影响,这些强烈而盲目的生物本能通常被排斥在思想意识之外,遭到压抑。只有在诸如做梦、日常行为过失中,才会通过伪装变形进入意识领域表现出来。而如果这些本能得不到正常的发泄,就会打破心理平衡,造成精神失常。弗洛伊德把梦解释为“欲望的实现”。人之所以会做梦,是因为人入睡后,意识的控制力减弱,无意识活动相应开始活跃。梦中出现的场景大多荒诞离奇,不全逻辑,但如果把这些场景中的形象及形象所代表的文字进行拆解分析,就可以找出其中潜在内涵,那些真正的思想、记忆和情绪。弗洛伊德主义打破了理性主义的藩篱,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人的行为中的作用,从此,开辟了无意识和深层心理研究的新领域。他把需要、动机、人格的研究提到首位,开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等方面研究的新纪元。

三、论述题

1.1)罗马人不仅长以武力征服天下,而且还善于以法律治理天下。罗马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逐步构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法律体系,成为古代最伟大的法律制定者。罗马法因而成为世界古代法律中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影响最广泛的法律,是古罗马留给人类文明的一份最宝贵遗产。2)罗马法的形成和演变应该说是罗马社会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结果,是罗马人法制思想,特别是罗马平民要求法律平等争斗的结果。在王政时期,罗马只有习惯法而无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制定后,制定法律成为罗马人社会生活,特别是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公元前3世纪后,随着罗马疆域的不断扩大,有越来越多的非罗马人生活在罗马的疆域内,与此同时,罗马交通发达,商贸交易频繁,社会经济关系日益复杂,原有的法律显然无法应付新的问题和变化,为了适应帝国体制变化的需要开始根据不同的社会情况制定新的法律,以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外邦人之间以及外邦人与外邦人之间民事和商务方面的法律关系。这样的法律被称为“万民法”,以有别于早期的公民法。但随着帝国在公元212年给予所有生活在其境内的人民以罗马公民权,两个法律体系的差别也就基本不复存在。4)罗马法体系完整、法理精深、内涵丰富,它的出现是人类法学史上的一件重大事件。它所确立的一些基本原则,如建立在自然法基础的人人平等的法律观念,契约自由和私有权不可侵犯等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并且为近代社会所继承和接受。罗马法不仅在古代发挥了作用,也不仅对西方社会产生了影响,而且对后来的时代,对全世界都产生影响。譬如,在中世纪,罗马法成为维系欧洲社会的三大法律支柱之一。到了近现代,当民主制对法制提出更高要求时,西欧不少国家都出现了采用罗马法的热潮。著名的《拿破仑法典》不但受到罗马法的直接影响,其部分条文还直接

来自罗马法。就连中国的现代立法也受到它的影响。5)此外,罗马法所基于的人人平等,人人都有其自然权利等法理思想和对现代英法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均有不同程度的启迪和影响。从这一意义上说,罗马人以其法理思想为近现代资产阶级革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2.从人文主义观点出发,基督教及其教会在中世纪欧洲的统治的确是种不幸,神权思想甚嚣尘上,人性受到压抑,思想受到禁锢,社会愚昧无知,停滞不前,文学艺术活动受到限制,特别是中世纪后期异端审判庭的存在和罪恶更是反映了教会的黑暗和愚昧的一面。

然而,基督教及其教会在中世纪欧洲的存在并非只有消极的一面,事实上,它对中世纪欧洲的正面积极贡献与负面消极危害一样巨大。正确认识基督教及其教会在中世纪的作用对于把握西方文明的有着重要意义。客观地说,在古代文明被毁之后,是基督教实际负起了(严格地说也只有基督教才能负起)在欧洲“从头做起”的重新建设文化的任务。

首先,没有基督教及其教会的存在和影响,使政治上纷乱的欧洲有了一种无形的凝聚力。欧洲,特别是西欧在中世纪逐步趋同发展,形成文化上的同一性,这主要得益于基督教的影响。其次,在规范人的思想、伦理、道德方面,基督教思想是当时无可替代的权威。基督教思想对于在开化日耳曼民族的过程中作用巨大。再次,基督教教会有意无意保留了古典文化,并成为中世纪欧洲文化的传播者。最后,尽管教会的主要作用是规定和指导人们的宗教生活,但在中世纪,特别是最初的500年,欧洲社会缺乏政府管理和有效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机构,人们生活中的许多需求通常由教会承担。

3.民间世俗文学在中世纪呈现出一定的繁荣局面。这些文学形式包括传奇体叙事诗、抒情民谣等。民谣起源于12世纪前后,流传下来的主要是由18世纪文学家搜集、整理的部分。传奇叙事诗主要反映骑士的生活和思想,通常被看成是“骑士文学”,这样,骑士文学实际上成为中世纪民间世俗文学的主体。骑士文学由欧洲存在的骑士制度造就,主要包括游吟诗和骑士传奇。游吟诗的特点是歌颂骑士之爱,一种不同于宫廷社会的爱情观。它一反过去所宣扬的女子对男子的献身和屈从的爱情传统,突出男子对女子的献身和屈从。在骑士文学中,男子只能博取爱情,而女子才具有爱情的决定权。诗歌的浪漫主义情调浓厚。如流行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破晓歌》抒写骑士与贵夫人的浪漫爱情,是骑士抒情诗歌的佳作。德国的《菩提树下》和《爱纳伊特》则是浪漫爱情与民族感情相结合的抒情诗歌。骑士传奇则主要通过虚构手法描写骑士的冒险生活和柏拉图式的精神之爱情故事。骑士传奇可分为三大系统:以凯尔特亚瑟王为主的传奇,以反映查理大帝和他的骑士事迹为中心内容的法兰西传奇,以及以亚力山大事迹和特洛伊战争为中心的古代传奇。其中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传奇在西欧最为流行。骑士文学以其浪漫主义基调成为欧洲文艺复兴前的一种主要世俗文学样式。骑士文学除了故事引人入胜外,还开始注意人物的内心活动,可以说是西方长篇小说的雏形。

4.“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源主要有:1)社会根源:工业革命没有使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合理、更富有自尊心的社会,相反使千百万劳动群众陷入灾难和痛苦的深渊。工人受到资本家的残酷剥削。社会的不公使工人逐渐觉悟,

愤而起来反抗。他们团结起来,组织工会,用集体罢工、抗议、游行等方式要求增加就业的机会,增加工资,缩短工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工作条件。广大劳动群众的斗争也使当时的思想家认真思考、探索和反思造成劳动群众贫困的根源,努力寻求变革社会的途径,细致描绘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他们设想将来劳动人民会从资本家手中夺得支配生产资料和管理社会的权力,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和人人平等的美好思想。作为学说的社会主义因此出现。2)社会主义思潮的思想渊源主要有乌托邦思想和空想社会主义。16世纪西方出现的乌托邦思想可以说是空想社会主义在近代的最初表述。英国莫尔和意大利的康帕内拉是这一乌托邦思想的代表人物。莫尔所著的《乌托邦》和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是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著名作品。他们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揭露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种种社会矛盾和弊端,抨击现实社会的不平等、不合理,并揭示出私有制是一切祸害的根源,虚幻地描绘了一个没有私有制、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的幸福美好的理想社会,从而奠定了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而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尖锐批判了资本主义残酷剥削工人的事实,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初步构想。并揭示了“剩余产品”被企业主以利润的形式占有,从而初步找到了工人阶级贫困的根源,也为马克思创立“剩余价值理论”提供了最直接的理论来源。空想社会主义是伴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而产生的一种社会主义政治思潮,这些空想社会主义在历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因为历史和自身的局限,理论上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他们没有真正发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而是把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建立在“理性”、“人道”、“永恒主义”、“绝对真理”、“天赋人权”等基础上。他们也没有真正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和依靠力量,大多数人把实现社会主义理想寄托在统治者的“良知”、“剥削者的良心发现”或自身的“带头示范”上,完全不知道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他们把无产阶级当成苦难的弱小者和同情者,看不到无产阶级能够自己解放自己,更看不到无产阶级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力量。所以他们的理论是空想、不成熟的。日渐成熟的工人阶级需要新的理论指导,科学社主义应运面生。3)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主要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产生于18世纪末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抛弃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及唯心史观,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英国古典经济学由威廉·配第创立,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的完成,提出了劳动价值学说,这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主要贡献。但由于英国古典经济学错误地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工人和资本家共同创造的,从而掩饰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尽管如此,英国古典经济学提出的劳动价值理论仍然为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材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