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沉积岩石学(长江大学课件)

沉积岩石学(长江大学课件)

沉积岩石学考题及答案

勘资 2000沉积岩石学试卷(A)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计20分) l.沉积岩是在地壳表层常温、常压条件下,由母岩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质及少量宇宙物质,经过搬运、沉积及沉积后成岩作用所形成的一类岩石。 2.母岩是地壳表层的先存岩石,能够为沉积岩的形成提供物质来源。 3.底形在河床或水槽中,流水沿着河床上非粘性沉积物(如砂、粉砂)的床面上流动时,在沉积物表面所铸造的几何形态就称之为底形。 4.平行层理外貌上与水平层理极为相似,它们的区别在于平行层理主要产出于砂岩中,是在较强的水动力条件下形成的,具平行层理的砂岩沿层面剥开,在剥开面上可见到剥离线理。一般出现在急流及能量高的沉积环境中,如河道、湖岸、海滩等环境中,常与大型交错层共生。 5.启动流速流水把处于静止状态的碎屑物质开始搬运走所需要的流速叫做启动流速或开始搬运流速 6.重力流这是一种高密度流体,这种流体是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发生流动。 7.鲕粒是具有核心和同心层结构的球状颗粒(2-0.25mm),很象鱼子(即鲕),故得名。常见的鲕粒为粗砂级(1-0.5mm),大于2mm和小于0.25mm的鲕粒较少见。粒径超过2mm者称豆粒 8.波痕指数波痕长度与波痕的高度之比。 9.杂基是指与碎屑颗粒同时以机械方式沉积在颗粒间的细小碎屑物质,粒度 <0.03mm,成份主要是粘土矿物及少量石英、长石。 10.粘土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粒度小于0.005mm的碎屑,二是指蒙脱石、伊利石、 高岭石等层状铝硅酸盐矿物。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计 30分) l . 简述水流流速、颗粒大小与碎屑物质在流水中搬运与沉积的关系。 答案要点:①碎屑颗粒的启动流速与继续搬运流速不同;②不同粒径颗粒启动流速与继续搬运流速及其差值;③不同粒径颗粒搬运与沉积特点、搬运难易程度不同。 2.简述陆源颗粒大小与颗粒成分的关系。 答案要点: ①砾级颗粒主要为岩屑;②砂级颗粒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③粉砂级颗粒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云母;④泥级颗粒成分主要为粘土矿物及云母。 3.简述长石砂岩特征及成因。 答案要点: ①长石砂岩特征(颗粒成分、填隙物成分、胶结类型、沉积构造、重矿物等); ②长石砂岩成因(母岩条件、风化条件、大地构造、改造历史、沉积环境)。 4 .简述白云岩形成的回流渗透作用。 一种机制是在潮上地带(由毛细管浓缩作用)形成的高镁粒间盐水,当对表层沉积物的白云化基本完成后,多余的高镁盐水在地表就无“用武之地”了,它必然会向下回流。一个原因是高镁盐水的相对密度较大,当在地表无出路时,在本身重力以及风暴的潮水涌到潮上带而施加的压力下,便会向下回流渗透。当高镁盐水穿过下面的碳酸钙沉积物或石灰岩时,就会使它们白云化从而形成白云岩或部分白云化的石灰岩。 另一种机制是在蒸发泻湖里重的超盐度卤水由于石膏先沉积而引起镁离子富集,并沿着湖底向下渗透并向海方向流去,一直到达可能是由文石和高镁方解石组成的渗透带。这种卤水可以透过这些沉积物,并给白云化作用提供镁离子来源,同时还带走置换出来的钙离子。 概念题 1.沉积岩:是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宇宙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搬运、沉积及沉积后作用形成的岩石。

沉积学期末总结(长江大学)

沉积学复习 基本概念: 沉积岩: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沉积岩石学:是研究沉积物及沉积岩的岩石学,特别着重研究沉积(物)岩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岩石类型以及沉积物及岩石的形成作用、分布规律及其演化过程的学科。 沉积学:沉积学是沉积岩岩石学中的沉积作用部分发展、演化而来的,并形成了更广泛的研究内容和应用范围。它解释了沉积地层的垂向和横向的关系,从多方面探讨沉积地层中构成地质记录的特征,作用成因分析,并使之上升为理论。 沉积相:是沉积物的生成环境、生成条件和其特征的总和,成分相同的岩石组成同一种相,在同一地理区的则组成同一组。(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物)特征的综合。) 岩相:沉积物的沉积环境和表明沉积环境的岩性特征,生物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的总和。沉积环境:岩石在沉积和成岩过程中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状况、生物发育状况、沉积介质的物理的化学性质和地球化学条件。 相标志:指反应沉积相的一些标志,它是相分析及岩相古地理研究的基础。可归纳为岩性、古生物、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四种相标志类型。 相序递变规律:是指沉积相在时间和空间上发展变化的有序性或相序递变。主要是:只有在横向上成因相近且紧密相邻而发育着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依次叠覆出现没有间隔。 相模式:以相序递变规律为基础,以现代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特征的研究为依据,从大量的研究实例中,对沉积相的发育和演化加以高度的概括,归纳出带有普遍意义的沉积相的空间组合形式,称为相模式。 沉积体系:是与某些现象的或推测的环境和沉积作用有密切成因联系的三度空间岩相组合。(成因上相关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体的组合,即受同一物源和同一水动力系统控制的、成因上有内在联系的沉积体或沉积相在空间上有规律的组合。) 基本原理: 沉积相(见P241)和沉积环境、岩相之间的相互关系 1)沉积相的概念: 2)沉积环境的概念: 3)岩相的概念:岩相是一定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岩石或岩石组合,它是沉积相的主要组成部分。 岩相和沉积相是从属关系,而不是同一关系。 相互关系:关于沉积相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沉积相是指沉积环境,对于这种观点,沉积相就是沉积环境,岩相是它们的产物;第二种观点是指疼的岩石组合就是岩相,对于这种观点,沉积相就是岩相,沉积环境是其基础;第三种观点沉积相是沉积环境及其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特征的组合,对于这种观点,沉积相包含沉积环境和岩相。 相模式的作用:(见P242) 1)从比较的目的来说,它必须起到一个标准的作用; 2)对于进一步观察来说,它必须起到提纲和指南的作用; 3)对于新的研究地区来说,它必须起到预测的作用;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沉积岩石学》课程考试试卷(B卷)答案答案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 考试试卷参考答案 课程名称:沉积岩石学(B卷) 任课教师:何幼斌、李维锋授课班级:资工10501~10506班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①粘土岩,②砂岩,③碳酸盐岩。 2、①2,②0.125mm。 3、①颗粒、②泥、③胶结物、④晶粒、⑤生物格架。 4、①海绿石、②鲕绿泥石、③磷灰石。 5、①海岸沙丘、②后滨、③前滨、④近滨(临滨)。 6、①远离海岸的X带、②稍近海岸的Y带、③靠近海岸的Z带。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1、sedimentary facies,沉积相:一种观点沉积相是指沉积环境,一种观点是特定的岩石组 合即岩相,一种观点是沉积环境及其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物)特征的综合。 2、后生作用—沉积岩形成后,到遭受风化作用和变质作用之前这一演化阶段的所有变化或 作用。 3、成分成熟度—指碎屑物质成成分上被改造趋向于最终产物的程度,亦称“化学成熟度” 或“矿物成熟度”。 4、板状交错层理—交错层理的一种类型,其层系界面为平面,且互相平行。 5、胶结物—沉积岩中以化学沉淀方式形成于粒间孔隙中的自生矿物。 6、硅岩—主要指自生二氧化硅含量达70~80%的沉积岩,不包括主要由碎屑石英组成的石英砂岩和石英岩。 7、相标志—最能反映沉积相的一些标志,包括岩性特征(岩石的颜色、物质成分、结构、 构造、岩石类型及其组合)、古生物特征(生物的种属和生态)、地球化学特征。 8、狭盐性生物—耐盐度有限的生物。 9、陆缘海—即大陆边缘海,是位于大陆边缘或陆棚边缘或大洋边缘的、坡度较大的(海底坡度约每英里2~10英尺)、范围较小的(宽度一般100~300英里)、深度较大的(水深可达200~350m)的浅海。 10、清水沉积作用—是指在没有或很少有陆源物质流入的陆表海环境中的碳酸盐沉积作用。 清水是碳酸盐沉积作用必不可少的环境因素之一。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如何区别浪成波痕与水流波痕? 形态不同:流水波痕不对称、峰谷均圆滑,浪成波痕对称、峰尖谷圆;成因不同:流水与 波浪。 2、简述碎屑岩与粘土岩的关系。 碎屑岩是主要由母岩风化产物中的陆源碎屑物质组成的沉积岩,粘土岩是以粘土矿物为主 (含量>50%)的沉积岩。因粘土矿物绝大部分来源于陆源碎屑物质,因此,粘土岩是碎屑岩中 的一种类型。 3、比较曲流河沉积与辫状河沉积的主要异同点。 相同点:河流沉积,砂泥岩沉积,下粗上细正粒序层序; 不同点:曲流河沉积边滩发育,二元结构发育;辫状河沉积心滩沉积发育,二元结构顶层 沉积不发育。 4、对比浊流与等深流的主要区别。 浊流是靠液体的湍流来支撑碎屑颗粒,使之呈悬浮状态,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体。是深水 沉积物重力流的一种类型。沿斜坡向下运动。可出现于半深海-深海环境,也可出现于半深湖-深湖环境中。等深流是深水牵引流的一种类型,是由于地球旋转的结果而形成的温盐环流(thermohaline circulation),这种底流平行于海底等深线作稳定低速流动(5~20cm/s),主要出现在陆隆区。二者均出现于深水环境中,但运动方向不同。 四、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若正确,则在括号中标“√”;若不正确,则在括号中标“×”。(每小题1分,共8分) 1、(√), 2、(×), 3、(×), 4、(√), 5、(√) 6、(√), 7、(×), 8、(√), 9、(√),10、(√) 五、按课堂上推荐的砂岩和碳酸盐岩分类方案对下列岩石进行命名(每小题5分, 1

沉积岩石学复习资料

沉积岩sedimentary rock:它是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宇宙物质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沉积岩石学(sedimentary petrology):沉积岩石学是研究沉积岩(物)的物质成分、结构造分类及其形成作用以及沉积环境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沉积学(sedimentology)是在沉积岩石学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完整的独立的地学科,是研究沉积物和沉积岩的成分、成因与形成机制、沉积环境的科学。 风化壳(Weathering crust):由风化残余物质组成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或者说已经风化了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 盐岩—是指由于含盐度较高的溶液或卤水,通过蒸发作用产生化学沉淀而形成的岩石。它们的主要组分都是盐类矿物,所以称为“盐岩”。(蒸发岩) 牵引流搬运方式:溶解载荷、悬移载荷、推移载荷(床沙载荷) 沃克(Walker,1975)的图解 1当流动强度为P时,它所能滚动的砾石最大粒径为8cm,同时所悬浮的颗粒最大粒2.2mm。 2当流动强度略小于P时,可使粒径为8c m和2.2mm的砾石同时沉积,从而形成双众数的砾岩。 3当流动强度在P附近反复变动时,则可能形成粗、细砾石沉积的互层,其平均粒度分别为8c m和2.2mm。 4如果流动强度急剧减少,则可能造成分选极差的多众数的砾、砂、粉砂和泥的混合沉积物。 5沉积1mm砂粒所需的流动强度比沉积7c m砾石所需强度小得多,故在平均粒度为7c m的砾石沉积的孔隙中所充填1mm的砂,不可能是同时沉积物。 (3)碎屑物质在流水搬运过程中的变化 1成分:不稳定组分逐渐减少,稳定组分则相应增加,同时其组分也就变得更加简单了。2碎屑颗粒度逐渐变小3碎屑颗粒的圆度逐渐变好4碎屑颗粒的球度也有所增高 波基面(浪底)(wave base)——波浪作用的下限,即波浪所影响的最大深度。 胶体:一种物质的细微质点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的不均匀分散体系 沉积分异作用:母岩风化产物,在搬运和沉积作用过程中,根据本身特征,在外部条件的影响下,按一定顺序分别堆积于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划分开来的地表沉积带内,这种作用被称为沉积分异作用 机械沉积分异作用:碎屑物质在搬运和沉积过程中,根据粒度、密度、形状和成分等特征发生先后沉积的现象 化学沉积分异作用:溶解物质(包括胶体溶液物质和真溶液物质),在搬运和沉积过程中,根据其本身的化学性质(主要是其在溶液中化学活泼性或溶解度大小),从溶液中按一定先后顺序沉淀出来的现象。 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化学沉积分异作用 砂和粉砂阶段铁的氧化物阶段 粘土沉积阶段碳酸盐阶段 已基本结束硫酸盐及卤化物阶段 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化学沉积分异作用意义 地质意义:(1)两种分异作用结束,形成各类碎屑岩、化学沉积岩及各种沉积矿产; (2)两种分异作用越彻底,各类沉积岩的成分上和结构上成熟度越高,也就越容易形成各种沉积矿产; (3)若分异受到各种因素干扰而进行不好,就会出现各种过渡性岩石,这对沉积矿产的形成极为不利。 沉积后作用:泛指沉积物形成之以后,到沉积岩遭受风化作用和变质作用之前这一演化阶段的所有变化或作用。 成岩作用(diagenesis):沉积物转变沉积岩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同生作用(syngenesis):指沉积物刚刚形成以后而尚与上覆水体相接触时的变化 准同生作用(penesyngenesis):主要是指潮上带的疏松碳酸钙沉积物被高镁粒间盐水白云化的作用 表生作用:指沉积物抬升到近地表,在潜水面以下常温常压或低温低压条件下,由于渗透水和浅部地下水(包括上升水)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 成岩作用):指上覆沉积物不断增加使早期沉积物逐渐被掩埋,直至基本上与上覆水体脱离,使沉积物在新的物理化学条件下,产生新的平衡,致使疏松的沉积物固结成岩的全部变化过程 沉积岩构造:沉积物在沉积时,或沉积之后,由于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及生物作用所形成的各种构造

长江大学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 究方向指导教师招生 人数 考试科目备注 020205产业经济学 01.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02.产业布局与结构 (含区域经济发展) 03.金融与财税 04.国际贸易与投资 05.产业政策与法规 030501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 01.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中国化研究02.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与实践 03.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与中国法制建设 黎东升 傅立民* 马敬桂 朱新方 刘平洋 韦鸿 胡进 陈元芳* 余家凤 周中林 姜学勤 汪发元 金明珠 雷儒金 贾廷秀 陈松林 尹业香 蔡贤浩 管华 尹家经 胡承武 徐前权 徐莹 周从标 雷儒金 15 10 ① 101思想政治理 论 2 201英语一 3 303数学三 4 838微观经济学 ① 101思想政治理 论 ② 201英语一 ③ 621中共党史 ④ 858科学社会主 义原理(含马列 原著) 复试科 目:专业 综合测试 复试科 目: 英语;毛 泽东思 想、邓小 平理论 及“三个 代表”重 要思想概 论

04.中国民商法030505 思想政治教 育 01.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政治教育 治教育 治教育 040106高等教育学 01.高等教育基本理论 02.高等教育管理 张忠家 朱业宏 尹业香 蔡贤浩 贾廷秀 李玉泉 梁次红 刘贵华 胡成功 吴淑娟 刘纯朝 白宗新 杨显贵 高晓杰* 陈解放* 刘在洲 徐金燕 张忠家 朱业宏 黄义武 王军* 赵映川 刘昌明 孙首臣 金焱明 张相乐 金鑫 陈竟蓉 彭先桃 芦苇 别业舫 * 吴锡改 郑雪艳 10 30 ① 101思想政治理 论 ② 201英语一 ③ 622马克思主义 哲学原理(含马 列原著) 育学原理 1 101思想政治理 论 2 201英语一 3 311教育学专业 基础综合 复试科 目: 英语;毛 泽东思 想、邓小 平理论 及“三个 代表”重 要思想概 论 复试科 目: 英语口语 及专业英 语; 高等教育 学; 高等教育 管理学

岩石学名词解释

1、岩石是天然产出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包括火山玻璃、生物遗骸、胶体)组成的固态集合体。 2、岩浆是在上地幔和地壳深处形成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炽热、粘稠、富含挥发物质的熔融体。 3、沉积岩是地表及地表不太身的地方形成的地质体。它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某些火山作用产生的物质经搬运、沉积和成岩等一系列地质作用而形成的。 4、层理是沉积物沉积时在层内形成的成层构造,它由沉积物的成分.结构颜色及层的厚度.形状等沿垂向的变化而显示出来。 5、由地球内力作用促使岩石发生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变化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叫变质岩, 辉长结构:基性斜长石及辉石的自行程度几乎相等,均呈半自形的他形粒状。 辉绿结构:斜长石和辉石颗粒的大小差不多,但斜长石的自形程度明显比辉石高。 气孔构造:岩石中分布有大小不等的,定向或不定向排列的气孔,这是由于岩浆冷凝过程中的气泡溢流留下的空间。 部分熔融:岩石融化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熔点低矿物先融化,熔点高的矿物后融化的形成的由酸性向基性转变的分级融化现象。 陆源碎屑:碎屑物质主要来源于路远区的母岩经机械破坏的产物。 杂基支撑:杂基含量高,颗粒在杂基中呈漂浮中的支撑结构。 亮晶: 里特曼指数:衡量岩石碱度的大小&=(K2O+Na2O)2/(SiO2-43)(Wt%) 结晶分异作用:岩浆在结晶是作用开始后进行的分异作用,分为平衡结晶作用和分离结晶作用。 枕状构造:熔浆自海底溢出或从陆地流入海中时,就变成椭球状,袋状,面包状,总的以枕状为特征,成为枕状体,其多数是独立的,又常被沉积物,火山玻璃碎屑胶结起来。 碳酸盐:由碳酸根离子(CO3)与其他金属离子组成的化合物,都是电解质。 分选性:碎屑颗粒的粗细均匀程度。 结核:与围岩沉积物成分不同的矿物质的团块。 陆表海:分布面积十分广阔的,海水很浅,海底十分平缓的海域。 基底胶结:是碎屑岩胶结类型之一。碎屑颗粒彼此不相接触,呈漂浮状或游离状分散在填隙物内,这种结构表明碎屑与基质是同时沉积的。 白云石化作用:石灰岩部分的或全部的被白云石交代的作用。 鲕粒:椭球状的颗粒,有一圈或多圈同心纹围绕着一个核心组成,其直径限定在2mm以内柱粒结构:主要矿物中性斜长石、角闪石呈自形柱粒状相互紧密嵌布。 气孔构造:在岩浆喷出过程中,气体上移,在岩流顶部汇集,气体逸出,冷凝后形成的孔洞构造。 结构成熟度:沉积物在风化、搬运、沉积作用作用过程中接近最稳定的终极结构的程度。 重结晶作用:变质作用过程中原岩在基本保持固态的条件的结晶作用。 片状构造:片、柱状矿物连续定向排列而形成的构造。 7,间粒结构:不规则排列的斜长石微晶所组成的空隙中,充填有若干个辉石、磁铁矿颗粒。 8,文象结构:许多石英呈一定外形有规律地镶嵌在钾长石中(象象形文字一样)。 9,成分成熟度:指碎屑沉积组分在其风化、搬运、沉积作用的改造下接近最稳定的终极产物的程度。

沉积岩石学

沉积岩石学 第一章沉积物的来源 1. 沉积岩石学研究的主要任务?P3 (2000) 第二章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作用 1. 以花岗岩为例说明母岩风化产物的类型及其与沉积岩的关系?P16 (2010,2009,2008,2005,2003) 2. 沉积物的来源有哪些?P8 (2010,2008,2007,2006,2001) 3. 鲍马提出浊流形成和运动的阶段是什么?P33 (2011,2000) 第四章沉积岩的构造和颜色 1. 水平层理与平行层理的区别?P67 (2009,2005) 第六章 1. 底砾岩与层间砾岩?(2010) 2. 碎屑岩的基本组成部分有哪些?P92 (2011,2009,2008,2006,2005,2004L,2000) 3. 碎屑的碎屑结构包括哪些内容?P97 (2007) 4. 碎屑岩的主要胶结类型及成因?P104 (2011,2009,2007,2006) 5. 砾岩(角砾岩)的研究方法和地质意义?P111 (2001) 6. 砂岩的分类?P112 (2001) 7. 试述长石砂岩的一般特征及成因意义?P115 (2010,2008,2007,2005,2004,2003,2002,2001,2000) 8. 石英砂岩的一般特征及成因?P115 (2011,2009) 长石石英砂岩的地质意义?P115 (2001) 9. 粒屑结构和碎屑结构在构成上的异同?(2010,2006) 第九章 1. 碳酸盐岩中粒屑结构中颗粒类型主要有哪些?P161 (2001,2000) 2. 碳酸盐岩的结构-成因分类?P165 (2011,2008,2006,2005,2000) 3. 威尔逊的碳酸盐岩沉积模式中区分出哪几个标准相?(2000) 第十章 1. 硅质岩的一般特征?P190 (2010,2009(及成因类型L),2004) 第十二章 1. 沉积相/环境的识别标志?P220 (2011,2008,2007,2006,2005,2003,2001,2000)试述识别古沉积环境的成因标志?P220 (2010) 2. 沉积环境的划分?P221 (2008,2005) 3. 河流相的鉴别标志?P221 (2004) 4. 河流环境沉积的一般特征?(2010,2008,2007,2001,2000(及亚相、微相的划分)) 5. 冲积扇的沉积特点?P225 (2002,2001) 6. 三角洲类型有哪些及三角洲亚相划分?P229 (2011,2005,2002,2001(微相),2000) 7. 浊积岩的一般特征?P237 (2004,2002,2001L) 8. 试述陆源碎屑浊积岩的识别标志?P237 (2009,2006) 9. 陆表海与陆缘海?P240 (2002) 10. 海相碳酸盐沉积环境特点?P240 (2001) 岩浆岩石学 第二章岩浆及岩浆岩的特征 1. 岩浆作用及岩浆岩特征?P11 (2009) 第三章岩浆岩的产状和相

石油地质学复习参考资料(名词解释,填空,论述,简答,附答案)

《石油地质学》复习参考 一、名词解释(30分): 1、生物标志化合物:沉积物和石油中来自生物体的原始生化组成,其碳骨架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有机化合物。 2、圈闭:圈闭是指储集层中能聚集和保存油气的场所或容器。 3、系列圈闭:沿一定的路线上溢出点依次升高的多个圈闭; 4、溢出点:指圈闭容纳油气的最大限度的位置,若低于该点高度,油气就溢向储集层的上倾方向。该点是油气溢出的起始点,又叫最高溢出点。 5、TTI:即时间—温度指数(Time Temperature Index )。根据促使有机质成烃热演化的温度和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的一种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指标。 6、CPI:碳优势指数,反映有机质或原油的成熟度。 7、初次运移:是指油气脱离烃源岩的过程,是发生在烃源岩内部的运移,烃源岩是初次运移的介质。 8、流体势:单位质量的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 9.天然气:指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气体,其主要成分是烃类气体,也包含少量的非烃类气体。 10.绝对渗透率:当岩石为某一单相流体饱和,岩石与流体之间不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时,在一定压差作用下,流体呈水平线性稳定流动状态时所测得的岩石对流体的渗透率,称为该岩石的绝对渗透率。11.相渗透率:又称有效渗透率,指储集层中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其中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分别用K0,Kg,Kw分别表示油、气、水的有效渗透率。 12.孔隙结构:是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关系。 13.饱和度:储层岩石孔隙中某种流体所占的体积百分数。 15.油气藏:地壳上的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是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 16.油田水: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诶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 17.沉积有机质:在适宜的条件下在沉积物(岩)中保存下来的有机质。 19·二次运移:指油气脱离烃源岩后在储集层或其他渗透性介质中的运移。 21.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主要成分是烃类,并含有非烃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相态以游离态为主,并溶有大量烃气和少量非烃气以及固态物质。 23.干酪根:沉积岩中不溶于碱、非氧化型酸和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24.烃源岩:富含有机质,生成过足以形成工业性油气聚集的细粒沉积岩。 25.油气运移:指地壳中的石油、天然气在各种自然因素的作用下所发生的位置移动。 26.生油门限:生油岩在地质历史中随着埋藏在地下的深度加大,受到的压力和温度增加,其中的有机质逐步转变成油或气。当生油岩的埋藏到达大量生成石油的深度(也是与深度相应温度)时,叫进入生油门限。 27.固态气水合物:为由气水与天然气(主要是甲烷)结合行程单白色固态的结晶物。 28.低—未熟油:所有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的各种低温早熟的非常规石油,称为低熟油。 29.生油窗:指热催化作用下,有机质能够大量转化为石油和湿气的生油时期。即有机质大量生成液态石油的温度(或深度)区间。 30.油气聚集带:油气聚集带是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位置邻近的一系列油气藏或油气田的总和。 31.油气系统:油气系统是一个包含一个有效烃源岩体和与该烃源岩体相关的所有已形成的油气以及油气

中国石油大学沉积岩石学复习题答案

沉积岩石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沉积岩、杂基、胶结物、层系、纹层、牵引流、沉积物重力流、层流、紊流、槽痕、陆表海、陆缘海、相序递变规律、基底胶结、孔隙胶结、杂基支撑、颗粒支撑、内碎屑、颗粒石灰岩、三角洲、扇三角洲、冲积扇、槽状交错层理、楔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剥离线理构造、沉积相、沉积体系、φ值、海相自生矿物、岩屑、结构成熟度、成分成熟度、胶结作用、交代作用、颗粒、晶粒、重结晶作用、蒸发岩、冲积扇、冲刷-充填构造、曲流河、二元结构 沉积岩: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杂基:碎屑岩中的细小的机械成因组分, 其粒级以泥级为主, 可包括一些细粉砂 胶结物:碎屑岩中以化学沉淀方式形成于粒间孔隙中的自生矿物 层系:由许多在成分、结构、厚度和产状上近似的同类型纹层组合而成。 纹层:(细层)组成层理的最基本的最小的单位,纹层之内没有任何肉眼可见的层。亦称细层。 牵引流:符合牛顿流体定律的流体。其搬运机制是流体动能拖曳牵引沉积物一起运动,如河流、风流和波浪流等。 沉积物重力流: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的弥散有大量沉积物的高密度流体。 层流:一种缓慢流动的流体,流体质点作有条不紊的平行线状运动,彼此不相掺混。 紊流:充满了漩涡的多湍流的流体,流体质点的运动轨迹极不规则,其流速大小和流动方向随时间而变化,彼此相互掺混。 槽痕:水流在泥质沉积物表面冲刷而形成的不连续的长形小凹坑。 陆表海:位于大陆内部或陆棚内部的、低坡度的、范围广阔的、很浅的浅海 陆缘海:亦称大陆边缘海,指位于大陆边缘或陆棚边缘的、坡度较大的、范围较小的、深度较大的浅海 相序递变规律:在横向上成因相近且紧密相邻而发育着的相,在垂向上依次叠覆出现而没有间断的规律 基底胶结:碎屑颗粒漂浮在杂基中互不接触,基质对颗粒起粘接作用的胶结类型 孔隙胶结:碎屑颗粒互相接触,构成孔隙,胶结物冲天于孔隙中的胶结类型 杂基支撑:杂基含量高,颗粒在杂基中呈漂浮状的支撑结构 颗粒支撑:颗粒含量高,颗粒相互接触构成孔隙使杂基充填其中的支撑结构 内碎屑:沉积不久处于固结半固结状态的岩层,经侵蚀、破碎和再沉积而成的颗粒 颗粒石灰岩:颗粒含量大于50%,灰泥含量小于50%的石灰岩 三角洲:海(湖)陆交互地带的近河口处,河流携带沉积物倾泻入海(湖)形成的三角形沉积体 扇三角洲:邻近山地的冲积扇推进到湖中滨-浅湖地区形成的扇状砂体 冲积扇:发育在山谷出口处,由暂时性洪水冲刷形成、范围局限、形状近似圆锥状的山麓粗碎屑堆积物 槽状交错层理:底界为槽形冲刷面,纹层在顶部被切割形成的槽状层系 楔状交错层理:层系间的界面为平面但不互相平行,层系厚度变化明显呈楔形。层系间常彼此切割,纹层的倾向及倾角变化不定。板状交错层理:层系之间的界面为平面而且彼此平行层理构造(河流沉积常见) 剥离线理构造:沿层面剥开体现原生流水线理的平行层理薄层 沉积相: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物)特征的综合 沉积体系:成因上相关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体的组合,即受同一物源和同一水动力系统控制的、成因上有内在联系的沉积体或沉积相在空间上有规律的组合。 φ值:是一种粒度标准,粒级划分转化为φ值,φ=-log2D 海相自生矿物:指一般形成于弱碱性、弱还原、盐度正常浅海海底海底沉积物中的矿物(如海绿石、鲕绿泥石、自生磷灰石)岩屑:是母岩岩石的碎块,是保持着母岩结构的矿物集合体 结构成熟度:指碎屑岩沉积物在风化、搬运、沉积作用的改造下接近终极结构的特征程度(颗粒圆度、球度、分选性程度) 成分成熟度:指碎屑物质成分上被改造趋向于最终产物的程度,亦称“化学成熟度”或“矿物成熟度” 胶结作用:指从孔隙溶液中沉淀出的矿物质,将松散的沉积物固结起来的作用

岩石力学与工程(蔡美峰主编)重点题目与详解

5自然界中的岩石按地质成因分类,可分为几大类,各大类有何特点? 答:根据地质学的岩石成因分类可把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岩浆岩:依据冷凝成岩浆岩的地质环境的不同,可将岩浆岩分三大类,其特点: 1)深成岩:常形成较大的入侵体。颗粒均匀,多为粗-中粒状结构,致密坚硬,孔隙很小,力学强度高,透水性较弱,抗水性较强。(花岗岩,正长岩) 2)浅成岩:成分与深成岩相似,但产状和结构都不相同,多为岩床、岩墙和岩脉。均匀性差,与其他岩种相比,它的性能较好。(花岗斑岩) 3)喷出岩:结构较复杂,岩性不均一,连续性较差,透水性较强,软弱结构面比较发育。(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 沉积岩特点:是由于风化剥蚀作用或火山作用形成的物质,在原地或被外力搬运,在适当条件下沉积下来,经胶结和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其矿物成分主要是粘土矿物,碳酸盐和残余的石英长石等,具有层理构造,岩性具有明显的各项异性,按形成条件及结构特点分: 1)火山碎屑岩:具有岩浆和普通沉积岩的双重特性和过渡关系,各类火山岩的性质差别很大。(火山积块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 2)胶结碎屑岩:是沉积物经过胶结、成岩固结硬化的岩石。其性质取决于胶结物的成分、胶结形式和碎屑物成分和特点。(砂岩,粉砂岩) 3)粘土岩:包括页岩和泥岩。其性质较差。(泥岩,页岩) 4)化学岩和生物岩:碳酸盐类岩石,以石灰石分布最广。结构致密、坚硬、强度较高。(石灰岩,白云岩) 变质岩特点:是在已有岩石的基础之上,经过变质混合作用后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由于其形成的温度和压力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质,形成了变质岩特有的片理、剥理和片麻结构等。据有明显的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 1)接触变质岩:侵入体周围形成岩体。其强度一般比原岩高,但由于侵入体的挤压,接触带附近易发生断裂,使岩体透水性强,抗风化能力降低。 2动力变质岩:构造作用形成的断裂带及附近受到影响的岩石。它的胶结不好,裂隙、孔隙发育,强度低,透水性强。 3)区域变质岩:这种变质岩的分布范围广,岩石厚度大,变质程度均一。一般块状岩石性质较好,层状片状岩石性质较差。 6.表示岩石物理性质的主要指标及其表示方式是什么? 答:指由岩石固有的物理组成和结构特性所决定的比重G S=W S/(V S γW)、容重γ=w/v、孔隙率n=孔隙体积/岩石总体积(总孔隙率n=Vρ/V100%,总开孔隙率n0,大开孔隙率nb,小开孔隙率ns,闭孔隙率nc)、水理性(吸水性,透水性,软化性,抗冻性)等基本属性。 7、岩石破坏有几种形式?对各种破坏的原因作出解释。 答:试件在单轴压缩载荷作用破坏时,在试件中可产生三种破坏形式: (1)X状共轭斜面剪切破坏,破坏面上的剪应力超过了其剪切强度,导致岩石破坏。 (2)单斜面剪切破坏,破坏面上的剪应力超过了其剪切强度,导致岩石破坏。 (3)拉伸破坏,破坏面上的拉应力超过了该面的抗拉强度,导致岩石受拉伸破坏。 9、什么是全应力-应变曲线?为什么普通材料实验机得不出全应力-应变曲线? 答:全应力应变曲线:能显示岩石在受压破坏过程中的应力、变形特性,特别是破坏后的强度与力学性质的变化规律。由于材料试验机的刚度小,在试件压缩时,其支柱上存在很大的变形和变形能,在试件快要破坏时,该变形能突然释放,加速试件破坏,从而得不出极限压力后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增加刚度:增加面积,减小长度) 10.如何根据全应力-应变曲线预测岩石的岩爆、蠕变和在反复加载、卸载作用下的破坏?答:(a)预测岩爆:左半部分OEC 代表达到峰值强度时,积累在岩石试件中的应变能,右边

地大考博沉积岩石学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1沉积岩与沉积矿产 2.元素的风化分异及其影响因素 3.牵引流与重力流 4.尤尔斯特隆图解及含义 5缝合线及成因 6成分成熟度与结构成熟度 7.杂基与胶结物 8核形石与团块 9.鲍马层序 10玻屑凝灰岩 11.后生白云岩化作用 12.沉积型铝土矿 13.成岩作用 14.硅质岩 15.沉积环境 16.陆表海 17.白云岩化作用 18.层理构造 19.沉积岩的物质来源 20.粘土岩中常见的粘土矿物 21.沉积期后阶段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 22.潮坪分类 23.滨岸相带划分的类型 24.长石砂岩 25. 沉积相 26. 生物礁 27. 风化作用 28. 表生作用

29成岩后生作用 30结构组分 31底砾岩 32鸟眼构造 33内碎屑 34冲积扇 35沉积物重力流包括 36沉积分异作用分为 37火山碎屑岩按组分的物态分为 38泥质岩的显微构造 39沉积期后影响因子 比较题 1.无障壁海岸与有障壁海岸 2.平行层理和水平层理 3.杂基与胶结物。 4. 比较边滩与心滩的沉积特征 问答题 1试述泥质岩的成岩后生变化及地质意义。 2试述曲流河沉积特征和砂体形态特点。 3试述威尔逊碳酸盐沉积综合模式及其各相带的特点。 4.以典型内陆湖泊相沉积特征为例,论述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和化学沉积分异作用。 5试述砂岩的成分成因分类和砂岩的成岩后生变化,并举例说明其研究意义。 6简述碳酸盐岩的分类原则,提出一个你认为更合理的分类方案。 7简述砂岩的分类原则,提出一个你认为更合理的分类方案。 8简述白云岩化的机理与模式(简述白云岩的成因模式)。 9三角洲沉积的相带划分、沉积特征及鉴别标志。 11评述石灰岩的分类原则,任举一例加以说明。

长江大学沉积岩复习资料

沉积岩石学复习重点 1、沉积岩--是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之一。它是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沉积岩石学:是研究沉积岩(包括沉积矿产)的物质组分、结构构造、分类和形成作用以及沉积环境分布规律的一门地质学科,是岩石学的一部分,但又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2、地壳表层--指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和生物圈的全部以及岩石圈的上层,称“沉积岩生成圈”或“沉积圈” 3、沉积物质来源: (1)陆源物质——母岩的风化产物; (2)生物源物质——生物残骸和有机物质; (3)深源物质——火山碎屑物质和深部物质: (4)宇宙物质——陨石。 4、物理风化作用:岩石主要发生机械破碎,而化学成分不改变的风化作用。 化学风化作用:在氧、水和溶于水中的各种酸的作用下,母岩遭受氧化、水解和溶滤等化学变化,使其分解而产生新矿物的过程。 生物风化作用:生物对岩石的破坏方式既有机械作用,又有化学作用和生物化学作用;既有直接作用,也有间接作用。 5、母岩风化的4个阶段:(1)破碎阶段(2)饱和硅酸阶段(3)酸性硅铝阶段(4)铝铁土阶段 母岩风化产物: ①碎屑残留物质(母岩的岩石碎屑或矿物碎屑) ②新生成的矿物(主要是在化学风化作用过程中新生成的一些矿物,如水白云母、高岭石、蒙脱石、蛋白石和铝土矿等。) ③溶解物质(主要是指在化学风化过程中被溶解的那些成分,如CI、S、Ca、Mg、K、Na、Si、Fe、A等。) 6、风化壳:由风化残余物质组成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或者说已经风化了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 7、层流--一种缓慢流动的流体,流体质点作有条不紊的平行线状运动,彼此不相掺混。 紊流--一湍流,一种充满了漩涡的多湍流的流体,流体质点的运动轨迹极不规则,其流速大小和流动方向随时间而变化,彼此相互掺混。 2.纹层:是组成层理的最基本的最小的单位。 3.层系:由许多在成分、结构、厚度和形状上近似的同类型纹层组合而成。它们是在同一环境的相同水动力条件下,由不同时间形成的细层组成 8、碎屑物质在流水搬运过程中的变化 ①成分上的变化:不稳定组分逐渐减少,稳定组分则相应增加,同其它组分也就变得更加简单了。 ②碎屑颗粒度逐渐变小。 ③碎屑颗粒的圆度逐渐变好。 ④碎屑颗粒的球度也有所增高。 9、胶体--一种物质的细微质点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的不均匀分散体系。

沉积岩石学复习提纲总结

沉积岩石学复习提纲 三总 沉积岩总论:沉积岩的概念、沉积岩的形成与演化; 碎屑岩总论:碎屑岩的成分、结构、构造和颜色; 碳酸盐岩总论:碳酸盐岩的成分、结构、构造和颜色; 两各 陆源碎屑岩各论:砾岩、砂岩、粉砂岩、粘土岩; 碳酸盐岩各论:石灰岩、白云岩 一其他 其他沉积岩:蒸发岩、煤、油页岩; 第一章绪论 一、沉积岩的概念及其形成条件?★★★★★ 沉积岩: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之一。是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形成条件:1、地壳表层条件----形成环境:常温、常压,存在水和大气的作用,生物和生物化学的作用以及重力作用。 2、沉积岩的原始物质----物质基础:(1) 母岩的破坏(风化)产物——陆源物质(2) 其他: A 地表水和浅水溶液中的化学沉淀物质 B 火山喷出的碎屑物质 C 生物物质 D 宇宙物质。 3、一系列作用----形成作用:风化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沉积后作用。 二、沉积岩的形成要经历哪几个过程?★★★ 组成沉积岩的原始物质通过机械的、化学的或生物的沉积作用形成松散沉积物,再经埋藏改造作用(即成岩作用)在地下不很深处固结形成沉积岩:风化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沉积后作用。 三、沉积岩的基本特征?

(一)沉积岩中矿物成分的基本特征 1.高温矿物罕见 2.低温矿物富集 3.沉积岩中有特有的自生矿物 (二)沉积岩的化学成分特征 沉积岩和岩浆岩的平均化学成分十分接近。 1.两者铁的总含量大体相等 2. 沉积岩中碱金属含量远低于岩浆岩,尤其是钠含量。 3.沉积岩中富含CO2和H2O。 4.存在大量有机质是沉积岩与岩浆岩最重要区别之一。 (三)结构、构造 1.结构:沉积岩的结构取决于岩石的形成方式。特有:碎屑结构、泥状结构、粒屑结构、生物结构。与岩浆岩共有:结晶质结构;缺少:玻璃质结构。 2.构造:成层构造(层理构造、各种层面构造、结核、叠层构造等为沉积岩所特有)、具有各种各样的孔隙。 四、沉积岩石学及其发展历史? 狭义的沉积岩石学:研究沉积岩的物性(岩石、成分、结构、构造、分类)的学科。 广义的沉积岩石学:研究沉积岩的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及其形成作用、沉积环境、分布规律的一门地质科学。更具体来说,它研究沉积物的来源、沉积条件(沉积环境、沉积相)、沉积作用及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的一系列复杂的成岩作用变化。 发展历史:沉积学及古地理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古代沉积学及古地理学启蒙阶段—19世纪中叶以前。 2、近代沉积学及古地理学早期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3、现代沉积学及古地理学发展阶段—20世纪中叶以来。 4、沉积学及古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 五、沉积岩的分类?★★

长江大学石油地质学复习题

第一章油气藏中的流体——石油、天然气、油田水 一、名词解释 1.石油:(又称原油)(crude oil):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2.石油的灰分:石油的元素组成除了碳、氢、氧、氮、硫以外,还含有几十种微量元素,石油中的微量元素就构成了石油的灰分。 3.组分组成:石油中的化合物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性能,选用不同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将石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组分。 4.石油的比重:是指一个大气压下,20℃石油与4℃纯水单位体积的重量比,用d420表示。 5.石油的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产生延缓时间不足10-7秒的发光现象,称为荧光性。 6.天然气:广义上指岩石圈中存在的一切天然生成的气体。石油地质学中研究的主要是沉积圈中以烃类为主的天然气。 7.气顶气: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产出的天然气。 8.气藏气:单独聚集的天然气。可分为干气气藏和湿气气藏。 9.凝析气(凝析油):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由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开采出来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较低,按照逆凝结规律而逆凝结为轻质油即凝析油。 10.固态气水合物:是在冰点附近的特殊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由天然气分子和水分子结合而成的固态结晶化合物。 11.煤型气:煤系地层中分散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所生成的天然气。 12.煤成气:煤层在煤化过程中所生成的天然气。 13.煤层气:煤层中所含的吸附和游离状态的天然气。 14.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15.油田水矿化度: 即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以水加热至105℃蒸发后所剩残渣重量或离子总量来表示,单位ml/l、g/l或ppm。 二、问答题 1.简述石油的元素组成。 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氢、氧、氮、硫。碳含量为:84-87%,平均84.5%;氢含量为:11~14%,平均13%;两元素在石油中一般占95~99%,平均为97.5%。剩下的硫、氮、氧及微量元素的总含量一般只有1~4%,其中,氧:0.1~4.5%,一般小于0.5%;硫:小于1%,平均0.65%;氮:小于0.1%。 2.简述石油中化合物组成的类型及特征。 石油中化合物包括烃类化合物非烃化合物及沥青质。 烃类化合物:正构烷烃碳数有C1~C45,大部分正烷烃碳数≤C35。石油中多数占15.5%(体积),轻质石油可达30%以上,而重质石油可小于15%。其含量主要取决于生成石油的原始有机质的类型和原油的成熟度。异构烷烃以≤C10为主,且以异戊二烯烷烃最重要,以植烷、姥鲛烷的研究和应用最多。环烷烃多为五员环或六员环,其含量与成熟度有关。一般,单、双环占环烷烃的50.5%;三环占环烷烃的20%; 四、五环占环烷烃的25%。芳香烃根据其结构可分为单环、多环、稠环三类。在石油的低沸点馏分中,芳香烃含量较少,且多为单环芳香烃。随沸点升高,芳香烃含量亦增多。 非烃化合物,主要是含硫、氮、氧三种元素的有机化合物,尽管这三种元素的含量只占石油元素组成的2%左右,但与其有关的化合物却占10~20%,甚至更多,这些非烃组分主要集中在石油的高沸点馏分中。 3.何谓正构烷烃分布曲线?在油气特征分析中有哪些应用? 在石油中,不同碳原子数正烷烃相对含量呈一条连续的分布曲线,称为正烷烃分布曲线。 不同类型原油的正烷烃分布特点不同:(1)未成熟的石油,主要含大分子量的正构烷烃;(2)成熟的石油中,主要含中分子量的正构烷烃;(3)降解的石油中,主要含中、小分子量的正构烷烃。 根据主峰碳数位置及形态,可将正烷烃分布曲线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沉积岩与沉积相b卷

长江大学2003 ─2004学年第二学期 《沉积岩石学》课程考试试卷 ( B卷) 注意:1、本试卷共 3 页; 2、考试时间: 120分钟 3、姓名、学号必须写在指定地方任课教师:罗顺社李建明班级:勘工02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 20分) ?沉积岩: 是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 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 之一。它是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风化壳: 由风化残余物质组成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或者说已经风化了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楔状交错层理: 层系之间的界面为平面,但不互相平行,层系厚度变化明显呈楔形。层系间常彼此切割,纹层的倾向及倾角变化不定。常见于海、湖浅水地带和三角洲地区。 ?孔隙胶结: 这是最常见的颗粒支撑结构。碎屑颗粒构成支架状,颗粒之间多呈点状接触。胶结物含量少,只充填在碎屑颗粒之间的孔隙中,它们是成岩期或后生期的化学沉淀产物。 ?显微定向构造: 为极细小的鳞片状或纤维状粘土矿物沿层面定向排列而成,正交光下同时消光。常形成于无粗粒物质的缓慢沉积的较安静环境中。 ?层间砾岩:其特点是整合地夹于其他岩层之间,它的存在并不代表有侵蚀间断,与下伏地层是连续沉积的。在其砾石成分中,可有软的不稳定的岩屑,有时,这些岩屑甚至是主要的,如石灰岩、粘土岩及弱胶结的粉砂岩等岩屑,磨圆度差,基质成分复杂。它们通常是当地岩石边冲刷、边沉积的破坏产物。如北京西山黑龙潭、郝家坊一带在下二叠统上杨家屯煤系中,有七层隧石中砾岩,它与砂岩、粘土岩组合成七个正旋回,岩性自下而上由粗变细,呈规律性重复出现,为层间砾岩。 ?生物礁石灰岩:由造礁生物骨架及造礁生物粘结的灰泥沉积物等组成的石灰岩。根据生物礁石灰岩中生物骨架及其粘结物的相对含量等,生物礁石灰岩可进一步分出原地沉积的障积岩(bafflestone)、骨架岩(framestone)、粘结岩(bindstone)及与这三类岩石具有成因联系的异地沉积的漂砾岩(floatstone)和砾屑岩(rudstone) ?沉积相:沉积环境及其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 物) 特征的综合。包括三种学派:①相就是环境,②相是具有一定特征的岩石组合( 物质表现派) ,③相是沉积特征及其生成环境的综合。 ??陆缘海:即大陆边缘海,是位于大陆边缘或陆棚边缘或大洋边缘的、坡度较大的( 海底坡度约每英里 2 —10 英尺) ,范围较小的( 宽度一般100--300 英里) 。深度较大的( 水深可达200--350m) 的浅海。 二、沃克根据流水的流动强度与所能滚动和悬浮的最大粒径的关系,可解释那些地质现象(共15分) ? 沃克(Walker ,1975 )根据流水一定的流动强度所能滚动和悬浮的最大粒径的关系,作出了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