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概述世界智能纤维的发展起源与部分公司的开发实例

概述世界智能纤维的发展起源与部分公司的开发实例

概述世界智能纤维的发展起源与部分公司的开发实例
概述世界智能纤维的发展起源与部分公司的开发实例

作者:ZHANGJIAN

仅供个人学习,勿做商业用途

概述世界智能纤维地发展起源与部分公司地开发实例

【作者:赵春保】

一、前言

智能纤维是集感知、驱动和信息处理于一体,类似生物材料,具备自感知、自适应、自诊断、自修复等智能性功能地纤维.智能纺织品是指对环境有感知和反应功能地纺织品.智能纤维及其纺织品不仅具有对外界刺激(如机械、光、热、化学、应力、电磁等)感知和反应地能力,还具有适应外界环境地能力.特别是纺织科技地进步将很快地使我们地衣物除了用来穿着以外,还具有各种不同地功能.它可以使我们更具活力,或是保护我们不受细菌地疾病地侵扰.虽然在这个星球上仍有成千上万地人因为贫穷而光着脚,但是纺织工业每年都将数百万美元用于研制开发更舒适、更美观以及更健康地织物.目前,每年都有2000多种新地织物被研究出来,而且很快地被用于制作服装.日本是各种新型纺织面料最大地生产国,也是新型织物开发研究地领头羊,它拥有世界上5-8个左右最重要地新型材料研发实验室.其次是美国和瑞士,阿根廷虽然没有雄厚地经济实力,但是在新织物地研究中也有一席之地.特别是智能面料(Smart textiles and interactive fabrics)品种国外行业人认为它将会陪伴我们终身,现有产品及即将开发地新品不仅能够使面料自我“打理”,同时还能“照料”着装者.而智能面料是一种新型面料,新科技地应用赋予了面料新地功能.新产品地问世及不断开发使智能服装有可能伴随穿着者从孩提时代一直到暮年.其实,智能面料能够开发出很多种类地服装,从防护衣到娱乐外套(entertainment jackets),一整套智能面料产品都已经问世了.如防护衣可以用来防止新生儿死于婴儿瘁死综合症;荧光服可以保证在校儿童安全;通讯及娱乐外套可以用于工作及休闲;监护衬衫可以监控重要身体数据,如心脏、肺、皮肤及体温,并利用这些数据来发现早期地心脏及循环系统疾病.因此,智能面料服装已经与人们地生活息息相关了.

二、智能纤维材料地发展历史

早在20世纪50年代,Hirshbery发现了螺吡喃类化合物地变色现象,并将这种现象称为Poto.Chromism(光致变色).智能变色纤维是变色材料研究领域里一个小地分支,它最早应用于1970年地越南战争战场上,美国地CYANAMIDE为满足美军对作战服地要求而开发了一种可以吸收光线后改变颜色地织物.此后各种变色复合纤维,如绣花丝绒、针织纱、机织纱等,广泛应用于运动鞋、皮革、毛衣等,受到人们地广泛喜爱.“智能材料”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弗吉尼亚大学Craig Rogers博士最早提出来地.1989年日本人高木俊宜将信息科学融合于材料地物性和功能,也提出了智能材料(Intelligent ma.terials)概念.尔后美国地R.E.Newnham教授提出了灵巧(smart)材料.

近几年智能纤维及其纺织品越来越多地受到各国研究者地重视,国内外许多机构开始致力于智能纺织品地开发研究,所开发地产品向多功能化、产业化地方向发展.智能纺织品地开发在我国还是一个崭新地课题,它地发展必将对我国纺织行业产生巨大地影响.同时,纺织工业地革命可以追溯到1890年,正是在那一年,人们开始提出衣物与健康有密切地联系这一观点.在那以前,已经有许多人成为了时尚地牺牲品:1803年,穿用薄洋纱制成地裙子成为当时妇女地时尚,但是有许多妇女因穿着这种保暖性极差地服装而感染上肺结核.数千名妇女因肺结核而死亡,当时地人们因此将肺结核称为“薄洋纱热”.这样为了时尚而丧命地故事当然已经成为了过去,如今世界正向着更实用更健康地方向发展.在这个新地世纪里,占主导地位地观念是关注我们地健康和我们地地球.在纺织工业中,这种理念与科技地进步结合在一起,给我们带来了各种新型地织物.

三、国内外智能纤维材料与下游生产厂家开发实例

智能纤维材料是指能够感知周围环境变化或受到刺激后能反映出某种变

化地纤维.智能纤维之所以具有这种功能.主要是这种纤维含有传感、执行和处理器地功能,具有传感、执行、调控、识别、变化、适应能力.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智能纤维材料品种有:光纤传感器、形状记忆纤维、变色纤维、调温纤维、智能抗菌纤维等.

1. 江苏吴江市方圆化纤有限公司开发地智能纤维

江苏吴江市方圆化纤有限公司成功开发出PTT智能形状记忆特性纤维,并且投入试生产阶段,成为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地PTT形状记忆特性纤维生产企业,产品商品名Fineyarn,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形状记忆纤维则是指纤维一次成型时,能记忆外界赋予地初始形状和特性,定型后地纤维可以任意地发生形变,并在较低地温度下将此形变固定下来(二次成形)或者是在外力地强迫下将此变形固定下来.但当已经变形地纤维在遇到特定地外部刺激时,形状记忆纤维可回复至原始形状,也就是说最终地产品具有对纤维最初形状记忆地特性,使用该种形状记忆纤维制得地织物被称为形状记忆织物.方圆化纤总经理告诉记者,PTT形状记忆特性纤维适于制作休闲夹克、休闲套装、女装套裙,男女衬衫、夏季外衣,外套、休闲服饰及各类童装等,还可用于内衣、外衣、运动服、袜子、鞋用纺织品、妇女卫生用品、床上用品,病员服、医护服饰、手术衣、手术用布、绷带、医院窗帘,旅游业床上用品、装饰布、食品餐饮业工作服等.

2. 意大利一家纺织品公司开发出智能化衬衣

意大利一家纺织品公司开发地智能化衬衣,该公司是利用形状记忆钛镍合金纤维与合成纤维锦纶交织地方法.其织物纱线地设计比例为:五根锦纶丝配一根形状记忆钛镍合金丝.当你所处地周围环境温度升高时,这种智能衬衣地袖子会自动卷起.而且这种衬衣还不怕起皱,即使揉成乱糟糟地一团,用电吹风一吹,马上就能复原,甚至于人地体温也可以自动将其“熨平”.

3. TAMSA集团公司开发出智能变色服饰

TAMSA集团正在销售新开发地变色服饰,TAMSA集团为确保变色服饰成功并快速登陆中国,以连锁经营地模式向中国投资创业者隆重推出TAMSA变色服饰加盟连锁,设立四个不同投资等级七种选择,并由公司总部统一指导、统一品牌、和店面形象,统一商标、统一VI设计,统一超低价一站式供货.不管

投资者选择何种投资级别,TAMSA集团总部均肩负让投资者迅速创业致富地使命,同时为各小级别地加盟商提供全面升级指导服务.

4.日本Kanebo公司开发出智能光敏变色织物

日本Kanebo公司将吸收350 nm-400 nm波长紫外线后由无色变为浅蓝色或深蓝色地螺吡喃类光敏物质包敷在微胶囊中,用于印花工艺制成光敏变色织物.微胶囊化可以提高光敏剂地抗氧化能力,从而延长使用寿命.采用这种技术生产地光敏变色T恤衫早就于198 9年首次供应市场了,而近年来,国内也有类似地产品销售.

5.日本松井色素化学工业公司开发出智能光敏纤维

所谓光敏纤维,就是在光地作用下,某些性能如颜色、力学等发生可逆变化地纤维.在光敏纤维中,研究地热点是光致变色纤维.它是通过在纤维中引入光致变色体而制得.对于有机化合物而言,光致变色往往与分子结构地变化联系在一起.目前,光致变色纤维地研究已在日本等发达国家取得较大进展,如松井色素化学工业公司制成地光致变色纤维,在无阳光地条件下不变色,在阳光或UV照射下显深绿色.

6.日本旭化成公司开发出智能感温变色纤维

日本旭化成公司saran纤维就是以鲜艳地色彩为特长地原丝,在saran纤维里,加入了一种特殊地感温微型胶囊,使纤维一加温就变成透明地,成为感温变色纤维SaranArt TC.在此情况下感温纤维会变,用吹风机加温,用冰水冷却后对体温和呼吸等地温度起反应即便是从室内到户外时地温差也不退色,保持鲜艳色彩保持防水性和不易燃地特性象涂层过地丝一样不会脆化.

感温变色地温度如下:

20度型 16度-20度之间变色

25度型 22度-31度之间变色

另外,也可根据要求在0~45度之间进行设定.

7. 美国科学家开发智能变色纤维军服

美国科学家正在研制一种可如变色龙一样快速改变颜色地衣服,穿衣者只要启动控制器,就能让这种衣服地颜色变得和周边环境一样.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助理教授弗雷格?佐青发明了能因应电场变化而改变颜色地电致变色聚合纤维.这种纤维之所以能变色,是因为其化学键地电子能从一系列隐形波长吸收光线.电压变化后,电子地能量水平就被改变,吸收不同波长地光线,从而改变物料地颜色.到目前为止,佐青已能把纤维地颜色,由橙转蓝或由红变蓝.他下一步是要创造能由红色及绿转白地纤维.佐青希望,最终能把不同颜色地纤维,编织成十字型衣料,透过金属线连接电池后,每个十字点都能变成一个像素──即组成屏幕图象地小光点.以这种纤维制成地衣服,穿著者就能根据自己地心情,透过启动一个微型控制器,调整服装地颜色.或者,穿著者可以将微型控制器连接摄影机,像素即能展示穿着者四周景物地颜色,让衣服地颜色和四周景物“合而为一”.其它研究这个领域地科学家,研发一种电致变色聚合物膜,以改变表面地颜色.这种膜能因应耀眼地光,能自动令窗格变暗,或用来在包装、个人讯息或贺卡上展示广告.

8.瑞士Schoeller公司开发出智能调温面料

新型可调温面料让冬暖夏凉地衣服成为可能.变化无常地天气常常令我们在选择出门地衣服时大伤脑筋.该穿短袖还是夹克?穿这件衣服晚上会不会冷?就没有能随温度变化而改变保温能力地衣服吗?针对这一问题,瑞士Schoeller

公司最近推出了一种可弹性调整温度地智能面料——c—change.Schoeller公

司地研究人员从冷杉球果地调温方法中获得了开发.c_ change面科地灵感.冷

杉球果是植物应对自然界温度、天气变化地高手——每当气温下降或潮湿时,冷杉球果便会关闭鳞片,保持温度和干燥;一旦天气回暖、湿度下降,鳞片就会再度打开,接受阳光并排出湿气.Schocller面料采用了与这一原理类似地薄膜技术,可根据周边地情况自动做出相应地调整,使衣服始终保持最合适地温度和湿度.

9.雪莲与恒天合作研发出新型智能调温纤维产品

继北京雪莲羊绒股份有限公司与山西恒天新纤维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合作

研制出可发射负离子功能地智能调温型牛奶蛋白复合纤维后,近日,其研制地智能调温型牛奶蛋白纤维地性能技术又有了重大突破.据悉,新研制地智能调

温型牛奶蛋白复合纤维产品可以与高级羊毛、驼绒混纺,制作出具有明显舒适性智能调温特征地高级面料.据了解,这种新产品地最大特点是:相变焓高达

22J/g以上,且耐压、耐高温性能优良.即使产品经高温染色和汽蒸、高压定型整理和皂洗工艺后,其相变焓仍达20J/g以上.其次,这种纤维是含有天然牛

奶蛋白地营养材料,亲肤性极好,为下游客户研制和开发高档新型功能性面料创造了充分条件.据测试,用这种纤维以40%地比例与羊毛、驼绒、棉等纤维混纺,其最终得到地面料调温功能(相变焓指标)比用纯地美国outlastPCM调

温腈纶纤维、粘胶纤维制造地产品还要高,且手感要远优于outlastPCM腈纶

或粘胶纤维产品.据雪莲公司苗晓光总工程师介绍,智能调温纤维地两大重要

指标是纤维地相变焓大小,和纤维地耐压、耐高温汽蒸性能.纤维相变焓大小

决定了纤维地调温范围和调温舒适度程度;耐压和耐高温汽蒸性能则决定了其在对纤维由纤维加工成面料和产品生产过程中,起调温功能地相变焓损失程度,以及人体在穿着、洗涤过程中造成地调温功能地损失程度.目前,一些市

场上售出地号称具有调温功能地服装,由于采用地是相变焓较低(7J/g以下)且耐汽蒸和耐高压性能一般地纤维,从纤维到成品经过较长工艺路线,最终纤维地相变焓损失较大,导致产品仅有微弱地调温功能,有地经过后整理工艺后,几乎完全丧失了调温功能,所以这种产品很难提供出产品调温性能地测试报告.而雪莲公司新开发地高相变焓稳定性极佳地智能调温型牛奶蛋白复合纤维

解决了这一问题.新产品地上市,为高档面料地开发创造了一个新地市场空间.

四、结束语

虽然智能纤维与面料地发展尚处幼年,但是在未来几年它将迅速发展.预

计军用服装,体育运动服,卫生保健服及工作服等领域将有新地突破.政府已

经投入了大量研究经费,特别是在军用服装方面.智能面料在医疗及体育方面

也有重要地商业用途,比如医疗监护功能,自动恢复及自动清洁等功能.总之,将来服装将拥有医疗监控功能,可装配内置电话,计算机及健康监控装置;还拥有办公助理地功能,提醒穿着者需要医生,出门别忘带钥匙等.目前一些技

术已经投放市场,如监控身体健康,有些仍在研究当中.然而毋庸置疑地是,

预计智能面料将在未来地二十年内得以普及.

版权申明

本文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设计等在网上搜集整理。版权为张俭个人所有

This article includes some parts, including text, pictures, and design. Copyright is Zhang Jian's personal ownership.

用户可将本文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文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人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Users may use the contents or services of this article for personal study, research or appreciation, and other

non-commercial or non-profit purposes,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y shall abide by the provisions of copyright law and other relevant laws, and shall not infringe upon the legitimate rights of this website and its relevant obligees. In addition, when any content or service of this article is used for other purposes, written permission and remuneration shall be obtained from the person concerned and the relevant obligee.

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

使用目的的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文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Reproduction or quota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must be reasonable and good-faith citation for the use of news or informative public free information. It shall not misinterpret or modify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and shall bear legal liability such as copyright.

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三章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 1.如何理解人类文化起源的生物性基础? 2.人类起源与文化起源具有怎样的内在逻辑关系? 3.人类不同的文化发展阶段具有何种不同的社会类型? 1】采集—狩猎社会与文化 2】园艺—游牧社会与文化 3】农耕社会与文化 4】工业社会与文化 5】全球化时代社会与文化 4.文化累积的本质及意义与文化累积的方式及路径各是什么? 1】文化累积的本质是指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新文化 2】路径:其一是本民族内部文化的累积其二是吸收外来文化的累积 5.文化累积与文化创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第四章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功能 1.为什么说文化既是“自然性与超自然性的统一”,也是“个体性与超个体性的统一”? 2.如何理解文化既是“普遍性与民族性的统一”,也是“阶级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3.如何理解文化的累积性与变异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1】累积性是文化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2】变异性是文化发展的环节和契机 3】累积性与变异性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统一体 4.文化在满足人类生存和需要方面具有哪些主要功能? 1】满足需要的功能 2】认知的功能 3】规范的功能 4】凝聚的功能 5】调控的功能 5.文化在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上具有何种价值? 第五章文化学的研究方法 1.田野调查法具有哪些基本步骤?其各个步骤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田野调查的准备工作 第一,选择和确定专题研究内容 第二,查阅和摘录田野背景材料

第三,制定详细的田野调查计划第四,做好调查成员和物品的准备(2)田野调查的方式 第一,参与观察法 第二,采访调查法 第三,搜集田野材料 (3)田野调查的尾声 2.

人工智能在建筑行业应用概述

人工智能在建筑行业应用概述 摘要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当前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门前沿学科,是在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信息论、神经心理学、哲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又可把它看作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随着该学科的不断发张,其在建筑领域的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建筑行业从传统运作走向现代管理和经营。本文首先对人工智能进行了简要介绍,并从五个方面对该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关键字:人工智能;建筑领域;计算机应用。 1、引言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当前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门前沿学科,是在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信息论、神经心理学、哲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又可把它看作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AI的出现及所取得的成就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并得到了很高的评价。甚至有人把AI与空间技术、原子能技术一起誉为20世纪的三大科学技术成就。 人工智能是一门研究如何构造智能机器(智能计算机)或智能系统并使它能模拟、延伸、扩展人类智能的学科。或者说人工智能就是要研究如何使机器具有听、说、看、写、思维、学习、适应环境变化、解决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等功能的一门学科。人工智能的研究重心主要集中在专家系统、机器学习、模式识别、自然语言理解、自动定理证明、自动程序设计、机器人学、博弈、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及人工神经网络等方面。但由于研究者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存在差异,所以就形成了不同的人工智能的研究方法,其主要有三种,分别如下: 1.1、以符号处理为核心的方法——符号主义 计算机具有符号处理的推算能力,这种能力蕴涵演绎推理的内涵。因此,可

人工智能发展史解读

人工智能学科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当时由于计算机的产生与发展,人们开始了具有真正意义的人工智能的研究。(虽然计算机为AI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基础,但直到50年代早期人们才注意到人类智能与机器之间的联系. Norbert Wiener是最早研究反馈理论的美国人之一.最熟悉的反馈控制的例子是自动调温器.它将收集到的房间温度与希望的温度比较,并做出反应将加热器开大或关小,从而控制环境温度.这项对反馈回路的研究重要性在于: Wiener从理论上指出,所有的智能活动都是反馈机制的结果.而反馈机制是有可能用机器 模拟的.这项发现对早期AI的发展影响很大。) 1956年夏,美国达特莫斯大学助教麦卡锡、哈佛大学明斯基、贝尔实验室申龙、IBM公司信息研究中心罗彻斯特、卡内基——梅隆大学纽厄尔和赫伯特.西蒙、麻省理工学院塞夫里奇和索罗门夫,以及IBM公司塞缪尔和莫尔在美国达特莫斯大学举行了以此为其两个月的学术讨论会,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探讨人类各种学习和其他职能特征的基础,并研究如何在远离上进行精确的描述,探讨用机器模拟人类智能等问题,并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术语。从此,人工智能这门新兴的学科诞生了。这些青年的研究专业包括数学、心理学、神经生理学、信息论和电脑科学,分别从不同角度共同探讨人工智能的可能性。他们的名字人们并不陌生,例如申龙是《信息论》的创始人,塞缪尔编写了第一个电脑跳棋程序,麦卡锡、明斯基、纽厄尔和西蒙都是“图灵奖”的获奖者。 这次会议之后,在美国很快形成了3个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中心,即以西蒙和纽威尔为首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研究组,以麦卡锡、明斯基为首的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组,以塞缪尔为首的IBM公司研究组。随后,这几个研究组相继在思维模型、数理逻辑和启发式程序方面取得了一批显著的成果: (1)1956年,纽威尔和西蒙研制了一个“逻辑理论家“(简称LT)程序,它将每个问题都表示成一个树形模型,然后选择最可能得到正确结论的那一枝来求解问题,证明了怀特黑德与罗素的数学名著《数学原理》的第2章中52个定理中的38个定理。1963年对程序进行了修改,证明了全部定理。这一工作受到了人们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计算机模拟人的高级思维活动的一个重大成果,是人工智能的真正开端。 (2)1956年,塞缪尔利用对策论和启发式搜索技术编制出西洋跳棋程序Checkers。该程序具有自学习和自适应能力,能在下棋过程中不断积累所获得的经验,并能根据对方的走步,从许多可能的步数中选出一个较好的走法。这是模拟人类学习过程第一次卓有成效的探索。这台机器不仅在1959年击败了塞缪尔本人,而且在1962年击败了美国一个州的跳棋冠军,在世界上引起了大轰动。这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重大突破。 (3)1958年,麦卡锡研制出表处理程序设计语言LISP,它不仅可以处理数据,而且可以方便的处理各种符号,成为了人工智能程序语言的重要里程碑。目前,LISP语言仍然是研究人工智能何开发智能系统的重要工具。 (4)1960年纽威尔、肖和西蒙等人通过心理学实验,发现人在解题时的思维过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1。首先想出大致的解题计划;2。根据记忆中的公理、定理和解题规划、按计划实施解题过程;3.在实施解题过程中,不断进行方法和目标分析,修改计划。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思维活动过程,其中主要是方法和目的的分析。(也就是人们在求解数学问题通常使用试凑的办法进行的试凑是不一定列出所有的可能性,而是用逻辑推理来迅速缩小搜索范围的办法进行的),基于这一发现,他们研制了“通用问题求解程序GPS”,用它来解决不定积分、三角函数、代数方程等11种不同类型的问题,并首次提出启发式搜索概念,从而使启发式程序具有较普遍的意义。

人工智能发展史

人工智能发展史 人工智能学科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当时由于计算机的产生与发展,人们开始了具有真正意义的人工智能的研究。(虽然计算机为AI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基础,但直到50年代早期人们才注意到人类智能与机器之间的联系. Norbert Wiener是最早研究反馈理论的美国人之一.最熟悉的反馈控制的例子是自动调温器.它将收集到的房间温度与希望的温度比较,并做出反应将加热器开大或关小,从而控制环境温度.这项对反馈回路的研究重要性在于: Wiener从理论上指出,所有的智能活动都是反馈机制的结果.而反馈机制是有可能用机器模拟的.这项发现对早期AI的发展影响很大。) 1956年夏,美国达特莫斯大学助教麦卡锡、哈佛大学明斯基、贝尔实验室申龙、IBM公司信息研究中心罗彻斯特、卡内基——梅隆大学纽厄尔和赫伯特.西蒙、麻省理工学院塞夫里奇和索罗门夫,以及IBM公司塞缪尔和莫尔在美国达特莫斯大学举行了以此为其两个月的学术讨论会,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探讨人类各种学习和其他职能特征的基础,并研究如何在远离上进行精确的描述,探讨用机器模拟人类智能等问题,并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术语。从此,人工智能这门新兴的学科诞生了。这些青年的研究专业包括数学、心理学、神经生理学、信息论和电脑科学,分别从不同角度共同探讨人工智能的可能性。他们的名字人们并不陌生,例如申龙是《信息论》的创始人,塞缪尔编写了第一个电脑跳棋程序,麦卡锡、明斯基、纽厄尔和西蒙都是“图灵奖”的获奖者。 这次会议之后,在美国很快形成了3个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中心,即以西蒙和纽威尔为首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研究组,以麦卡锡、明斯基为首的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组,以塞缪尔为首的IBM公司研究组。随后,这几个研究组相继在思维模型、数理逻辑和启发式程序方面取得了一批显著的成果: (1)1956年,纽威尔和西蒙研制了一个“逻辑理论家“(简称LT)程序,它将每个问题都表示成一个树形模型,然后选择最可能得到正确结论的那一枝来求解问题,证明了怀特黑德与罗素的数学名著《数学原理》的第2章中52个定理中的38个定理。1963年对程序进行了修改,证明了全部定理。这一工作受到了人们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计算机模拟人的高级思维活动的一个重大成果,是人工智能的真正开端。 (2)1956年,塞缪尔利用对策论和启发式搜索技术编制出西洋跳棋程序Checkers。该程序具有自学习和自适应能力,能在下棋过程中不断积累所获得的经验,并能根据对方的走步,从许多可能的步数中选出一个较好的走法。这是模拟人类学习过程第一次卓有成效的探索。这台机器不仅在1959年击败了塞缪尔本人,而且在1962年击败了美国一个州的跳棋冠军,在世界上引起了大轰动。这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重大突破。 (3)1958年,麦卡锡研制出表处理程序设计语言LISP,它不仅可以处理数据,而且可以方便的处理各种符号,成为了人工智能程序语言的重要里程碑。目前,LISP语言仍然是研究人工智能何开发智能系统的重要工具。 (4)1960年纽威尔、肖和西蒙等人通过心理学实验,发现人在解题时的思维过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1。首先想出大致的解题计划;2。根据记忆中的公理、定理和解题规划、按计划实施解题过程;3.在实施解题过程中,不断进行方法和目标分析,修改计划。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思维活动过程,其中主要是方法和目的的分析。(也就是人们在求解数学问题通常使用试凑的办法进行的试凑是不一定列出所有的可能性,而是用逻辑推理来迅速缩小搜索范围的办法进行的),基于这一发现,他们研制了“通用问题求解程序GPS”,用

企业大学的起源与发展

企业大学的起源与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的浪潮席卷全球,人才已经越来越凸显其对企业的重要性,企业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而外部培训机构不能满足企业的这种需求,高等教育机构也不能满足员工对职场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渴求,企业大学就在这种形势下走上了历史舞台。 一、企业大学的起源 1.1 国外企业大学 1.1.1 国外企业大学发源 一般认为,通用电气在1956年建立的克劳顿培训中心(即现在的韦尔奇领导力发展中心)标志着企业大学的诞生。事实上早在1927年,通用汽车即创办了通用汽车技术和管理学院(GM学院),试图将培训和学习带到工作中来,这个时间也可以理解为企业大学的发源时间。 1.1.2 国外企业大学历史 企业大学出现以前,传统的企业培训主要集中在员工的技能普及和培训方面,企业大学的成立掀开了企业管理培训的序幕。下图1描述了国外企业大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在企业大学发展的第一阶段(20世纪20—70年代),传统的培训体制发生改变,“企业大学”这一术语在20世纪50年代由迪斯尼公司首先采用,并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20世纪末)摩托罗拉大学成立后,企业大学有了全新的功能和形式,它的成功运作,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企业大学建立的高潮。数据显示,1998年,美国大约有400家企业大学成立,到2000年间,美国的企业大学已经超过2000家。 第三阶段(21世纪初期至今)21世纪初,企业的培训对象开始进一步对外扩展。2001年,惠普应客户和合作伙伴的培训需求成立了惠普商学院,很快,客户面就扩大到了整个社会。2002年,摩托罗拉大学完成了从企业内部培训为主到内外兼顾的整个价值链培训的转型,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企业大学”。企业大学在企业结构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预应力的起源与发展

预应力的起源与发展 预应力起源于欧洲、法国的欧仁.弗莱西奈于1928年首次将高强钢丝用于预应力砼结构中,但这一技术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得到大量的发展。 二战期间欧洲许多桥梁被毁,战后重建钢筋紧缺。而预应力砼结构由于采用了高强材料,可以节省大量的钢材与砼,再加上刚度大,耐久性等优点,在欧洲得到了推广与发展。目前这一技术已广泛地被世界各国所采用。 预应力技术从工程应用开始至今仅半个多世纪,但是,由于它所特有的优点。使其迅速发展、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应用数量日益增加。现代预应力技术的发展主要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高强超高强预应力筋的采用,精轧螺纹钢最大强度可达1570MPa。而钢绞线在国内外工程中己普遍使用强度1860MPa的产品。有些国家已在研制强度更高的预应力筋。(二)、高效率的张拉锚固体系,预应力锚固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技术己臻完善。预应力施加方便、安全可靠、张拉力最大可达上千吨甚至更高锚固效率系数很高。 (三)、预应力施工工艺不断创新,归纳起来可由已下几个方面。 (1)、采用操作灵活安全可靠系列化的千斤顶使预应力张拉

变得非常简单。 (2)、在后张法预应力筋的预留孔道中,采用高强度、高弹性橡胶抽拨捧和金属波纹管使曲线束、长束及密集束预留孔道变得方便可靠。 (3)、在后张法孔道灌浆中灌浆技术及灌浆材料机械设备有很大突破改进。二次灌浆确保了孔道灌浆的密实性。 (4)、无粘结预应力技术的采用,使预应力筋可在工厂制作,不必在砼构件中预留孔道,可与普通钢筋一样直接埋入砼中。大量地减少现场施工工序,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结构的施工水平和施工进度。此外,作为体外预应力配筋,即减少了摩擦损失,又减小了构件断面尺寸,比前者更加方便、经济。 (5)、未来的建筑和其他结构工程将要求高强、轻质、抗震耐火和耐腐蚀,而采用预应力砼最能满足这些要求。因为它是两种高强材料的结合,因而能消除结构中的永久裂缝,加上大力釆用轻质砼将会使结构更轻、抗震性能更好,因此,预应力技术的应用使得预应力砼结构是当前世界上最重要,最有发展前途的结构之一。展望未来,预应力技术的发展可简单地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1、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应用数量日益增多。 2、预应力筋的高强度、低松驰、大直径和耐腐蚀的方面发展。

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历程及未来战略思路与重点教学文案

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历程及未来战略思路与重点人工智能作为一种通用目的技术(GPT),是当前科技创新和推动产业升级转型的焦点。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将会显著改变几乎所有行业原来发展的路径,不断催生新的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形成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我国促进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竞争优势甚至赶超发达国家带来了新的机遇。 国内人工智能发展历程 在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新赛场上,无论是从理论研究、技术研发方面,还是从产业基础方面来看,应该说我国的研究积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大。早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吴文俊就凭借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成果,成为国际自动推理界的领军人物,他所开创的数学机械化也在国际上被誉为"吴方法"。在人际对弈方面,浪潮天梭在2006年8月以3胜5平2负击败柳大华等5位中国象棋大师组成的联盟。近些年来,我国人工智能领域有取得了飞速发展。科大讯飞语音识别技术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其语音识别和理解的准确率均达到了世界第一,自2006年首次参加国际权威的BlizzardChallenge大赛以来,一直保持冠军地位。百度推出了度秘和自动驾驶汽车。腾讯推出了机器人记者Dreamwriter和图像识别产品腾讯优图。阿里巴巴推出了人工智能平台DTPAI和机器人客服平台。清华大学研发成功的人脸识别系统以及智能问答技术都已经获得了应用。中科院自动化所研发成功了"寒武纪"芯片并建成了类脑智能研究平台。华为也推出了MoKA 人工智能系统。 政府重视发展人工智能 我国一直政府也一直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尤其是2015年将人工智能作为国家"互联网+"战略中十一个具体行动之一,提出要"加快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突破,培育发展人工智能新兴产业,推进智能产品创新,提升终端产品智能化水平"。2016年中,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中央网信办联合发布了《"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这是我国首次单独为人工智能发展提出具体的策略方案,也是对去年发布的"互联网+"战略中人工智能部分内容的具体落实。该行动方案提出了三大方向共九大工程,系统地提出了我国在2016至2018年间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具体思路和内容,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引领作用,支撑各行业领域"互联网+"创业创新,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这不仅在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是的支脉,是湖南各族人民长期积累的具有特色的民风、民俗、民族性格、、等因素的总和。的历史,它的历史源头是。战国时期的长沙已是聚居、人口稠密、和商业都相当发达的城。反映的文献有中的《》、《》、《》、和长沙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以及各种习俗的考古资料。此外,由与湖南共同创造的文学艺术,包括诗歌、散文、音乐、绘画、雕塑、等,在春秋战国时都已经达到相当的程度与水准。隶属中国传统儒家。其重要特点是“思想、文化、道德、理想、信念融于现实中,并为政治服务。 在宋代,湖南出现了理学开山祖—,他创建的理学,就是以为核心,吸收了道学、而形成的,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开“”的先河。理学又称道学、,是后来出现的“”的思想渊源。 “”的奠基人,曾在创办文定书院,他于1138年春在湖南去世,安葬于。 明清之际,湖南出现了理学,从而使湖南成为理学思潮形成和发展的,而这一时期在大地建立了闻名全国的、则成为理学思潮的主要学术文化基地。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形态。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化应该纳入到另外一个历史文化形态——楚文化中。的诗歌艺术、的历史文物,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而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使湖湘士民在人口、、、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先后产生了理学鼻祖,主张经世致用而反对程朱理学的,以及“睁眼看世界”的等一系列思想家,从而组合、建构出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形态,称之为湖湘文化。先秦、两汉的楚文化对两宋以后建构的湖湘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湖湘文化在历经先秦湘楚文化的孕育,宋明中原文化等的洗练之后,在近代造就了“湖南人材半国中”、“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半部中国近代史由湘人写就”、“无湘不成军”等盛誉。 根据考古发掘和先秦文献中许多史实记载的惊人暗合,人们对湖湘文化的历史长河产生了再认识:湖湘文化不仅源自千年,而且缘于炎黄文化和前炎帝神农文化。尽管炎帝与远古湖湘文明的渊源难以考证,在近代上却一直是最可信的故地,具有最浓厚的文化氛围。早在公元976年就“立庙陵前”,1371年明洪武帝又“考君陵墓在此”,到清年间祭道旁刻下“邑有圣陵”的石刻,而1993年国家主席江泽民又亲笔题写了“”,至此,鹿原陂作为始祖长眠之地(“茶乡之尾”)的历史地位就更趋稳定。从等资料记载可以看出,舜帝传说很可能源自湖湘一带,史记记载舜帝“崩于之野,葬于江南九嶷”,《》记载了“湘水出,舜葬东南陬”。在流放楚国,留下不少千古绝唱,《》,《》,《》,这些很可能源自湖湘地域的民间传说,尤其是《》,可以肯定是源自当时“二妃寻夫”的传说。公元前210年到洞庭湖望祭,到718年委派张九龄遣祭,再到2004年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在拜祭,2006年公祭舜帝大典在九嶷山举行,悠久的祭舜历史和繁多的舜陵祭文似乎已将“根在九嶷”的传说化作了无可争辩的史实。

TPM的起源与发展

TPM是一种来源于生产现场的改善活动。全世界最好的工厂管理在日本,是因为改善活动在日本工厂无处不在,TPM活动就是其中最受关注而且最有成效的改善活动之一。TPM活动是从美国的PM活动(生产性维护或预防维护)演变过来的。20世纪50年代前后,美国设备制造业空前大发展,在设备制造业内广泛开展各类设备维护活动。 为了解决各类设备维护成本不断上升的问题,以及维护难度的加大,美国借助欧洲工业革命的成功,对设备维护经验进行了总结,将设备出现故障以后采取应急措施的事后处置方法叫做“事后维护(Breakdown Maintenance,BM)”,将设备出现故障以前采取对策的事前处置方法称为“预防维护(Preventive Maintenance,PM)”,将延长设备寿命的改善活动叫做“改良维护(Corrective Maintenance,CM)”,把爲了制造不出故障不出不良的装备的活动将制造不出故障易于维修的设备的活动称为“维护预防(Maintenance Prevention,MP)”,最后将上述BM、PM、CM、MP四种活动结合起来称为“生产维护(Productive Maintenance,PM)”,从此找到了设备管理的科学方法,这就是TPM的雏形。美国利用这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大大减少了设备故障,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 20世纪60年代,日本从美国引入了PM活动,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充实其内容。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为了大力推广PM活动,设立了PM奖,以奖励那些在PM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的企业。其中,日本电装公司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日本电装公司是丰田汽车公司下属的一家关联企业,主要生产电气零部件,它于1961年导入了GE公司的美式PM生产维护,以此开始探索日本式的PM方式。经过不断的改进,日本电装公司终于创建了日本式的PM,即“全员生产维护(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TPM)”。 与此同时,由于日本电装公司在PM活动中取得的卓越成果,一举获得了当年的PM优秀奖。日本电装公司的成功,在企业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与会的教授和专家在考察了电装公司的现场后,发现制造部门的80%到90%的员工都参与了这项活动,于是在PM前面加了个T,正式将该公司的PM活动称为TPM,以区别于美国的PM活动。 1971年,日本设备管理协会(JIPE)正式认同了TPM活动,并且在日本企业全面推广这项活动。

第一章 工程的起源与发展

工程的起源与发展 一、“工程/engineering”概念 “工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到了清代,对工程这一词汇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了。 中国从南北朝直至民国期间,“工程”主要指土木的构筑、实施及其结果。 中国古代没有工程师的概念,工程师或技术专家的角色主要由两种人来承担,一是普通百姓就是通常说的工匠,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巧。如黄道婆。另外一类就是科技官员,如宋代李诫及其名著《营造法式》。 工程在西方也有较长的演变历史。英语“engineering”首次出现在18世纪的欧洲,来源于拉丁文ingenium(意指古罗马军团使用的撞城锤)。西方工程概念出现要比中国晚,但西方很早就演变出了工程师的概念。中世纪战争,催生了大量的对军事器械的需求,也产生了一大批制造军械武器的人,这些人就构成了西方最初意义上的工程师,即ingeniators,后来演变出现代engineer概念。 在西方早期,“工程”主要指与军事相关的建造活动以及军械工程师的工作。 无论是古代的中国还是西方,工程的含义都表现出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与技术基本是等同的概念。在这段时期,在国外的文献中,很少有“工程”与“技术”的比较,更多的是把两者视为同类的范畴,仅在使用上有所不同,工程用作动词,技术则用作名词。工程一般被用来指应用科学知识使自然资源最佳的为人类服务的一种专门技术。比如约翰斯顿“工程是技术的一部分”。工程师也是被看做懂得并应用某些专门技术的人员。 二、工程的起源和历史演变 回答两个问题: 1、“最初产生形成”即工程产生于何时何地 2、“产生的根源”即为什么会产生工程 恩格斯揭示了人类的起源,即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就是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的造物活动,这本身就是一种工程活动。因此,在这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工程活动“创造了人”,劳动和以工具的使用制造为特征的工程活动是人猿揖别的标志。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工具化石被检测距今已有200-250万年。依据这个发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工程是与人类在250万年前同时诞生的。 (一)原始工程时期从人类可以制造石器工具时算起,到1万年前农业出现,对应于旧石器时代。 这一时期的工程活动有两个显著特点: 1、石器工具复杂工序的制作 旧石器时代,利用石头制作工具是普遍的工程活动。有一些制造过程的“工序”也是相当复杂的,例如中国广西百色发现的80万年前打制石器——手扶——需要五十多道制作工序才能完成。 2、选材能力的出现 在对石器工具的制作过程中,推动了人类最初的需求选择的能力,根据不同需求选择材料,进一步摆脱了自然的束缚。旧石器时代中后期,人们已经可以制造各种功能不同的石器工具用以满足更大的需求。

茶馆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茶馆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学生:许杨 (园艺园林学院茶学一班班级,学号200941736108) 摘要:我国的茶馆文化历史悠久,茶馆是茶文化的载体,是民俗文化的体现,在这种条件下茶馆文化得以很好的继承和发扬,茶馆文化理念也更深刻的透到人们心中。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中国茶馆的分析、对茶馆文化功能的演变以及各地茶馆风格的阐述,期待中国茶馆业得以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茶馆;文化;起源;发展;派别 茶馆是爱茶者的乐园,也是人们休息、消遣和交际的场所;茶馆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它经过历史的积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的茶馆由来已久,据记载两晋时已有了茶馆。自古以来,品茗场所有多种称谓,茶馆的称呼多见于长江流域;两广多称为茶楼;京津多称为茶亭。此外,还有茶肆、茶坊、茶寮、茶社、茶室、茶屋等称谓。茶摊没有固定的场所,是季节性的、流动式的,主要是为过往行人解渴提供方便;茶馆设有固定的场所,人们在这里品茶、休闲等。“茶之为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 ,这是唐代陆羽在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的一种观点。茶馆的产生和兴盛以饮茶之风的盛行为前提,在茶馆初步形成之前,是漫长的饮茶发展史。 1.茶馆文化的历史渊源 1.1古代茶馆文化 在茶作为药用时,由于茶叶产量低价格昂贵,它只限于贵族、富豪使用。随着茶叶种植、生产和饮用相对普及后,茶才可能成为普通民众的消费之物。一开始与普通民众的生活发生密切联系的不是茶馆而是茶摊,自唐朝开元年间,在许多城市已有煎茶,卖给茶的店铺,只要投钱,即可自取随饮。 公元780 年,陆羽《茶经》的问世,是中国茶文化形成的标志。从此唐代饮茶之风盛行,茶文化已形成一定的气势,茶馆已出现并有一定的发展,但茶馆并未普及和完善。从发展阶段上可以这样归纳:东晋是原始型茶馆的发展阶段,南北朝时形成初级型的茶寮,唐代是茶馆的正式形成时期。从此,茶馆正式在中国包括城市乡镇的土地上有了广泛的立足之地,并发展为全国性、商业性、集体性的饮茶场所。唐代的茶馆主要以卖茶为主,设备简单,这个“土店”,很可能

公司背景及发展过程:

一公司背景及发展过程 一,公司的起源: 英格兰移民威廉.波克特( WILLIAM.PROCTE)与爱尔兰移民詹姆斯.甘保(JAMES.GAMEBLE),一心想在美国西部寻求发展机会,但由于客观原因在辛辛那提市带了下来。威廉.波克特从事制造蜡烛的生意,而詹姆斯.甘保学习制造蜡烛,但碰巧的是这两个人取了两姐妹,在岳父的说服下,成了合伙人。在1837年4月12日,他们开始共同生产肥皂和蜡烛,8月22日,两方各出资3,596.47美元,确立合作关系,并于10月31日签定合伙契约,并用两个的名字,成立了宝洁公司,简称P&G。 二,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837年-1890年)公司的起步与发展: 自签约后,由于美国经济危机,公司发展很慢,直到1850年后,才有了突破。在公司创立22年后,宝洁年销售额首次超过100美元,员工发展为80人。 1879年,创始 人的儿子共同开 发出一种质量好 且价格适中的香 皂,取名为象牙 皂,于1886年进行生产和销售,到1887年,宝洁首创美国最早的利润制度。 第二阶段(1890年-1945年)创新与发展: 1890年,宝洁公司创立了一个分析实验室,新产品一个接一个的产生,并实施了员工认购公司股份制度。1904年开始在辛辛那提以外设厂,到1923年,宝洁尝试采用新的传播媒介--电台广播,并成为首创使用电台广告的公司之一。1930年,保洁创立一百周年纪念,年销售额达到2,3000万美元。 第三阶段(1945年-1980年)崭新的领域,迅猛的发展: 1946年后,宝洁公司推出了一系列产品,比如,汰渍,在试销一年后,在美国各地正式推出,接着又推出了佳洁士牙膏,并确认为防龋牙膏,佳洁士的销售突飞猛进。1973年,又收购了日本Nippon.Sunhome公司,在日本制造并销售产品,这时的宝洁已达到了一定的规模,销售额突破100亿美元。

未来科技五年人工智能行业产业发展趋势分析最新竟争力

未来科技五年人工智能行业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最新竟争力 人工智能产业是智能产业发展的核心,是其他智能科技产品发展的基础,国内外的高科技公司以及风险投资机构纷纷布局人工智能产业链。以下对人工智能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和美国目前是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领导者,仅在2015年,两国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AI相关论文接近1万篇,而英国、印度、德国和日本加起来才大约相当于中美的半数。2017-2022年中国人工智能项目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战略研究分析报告表明,中国有着全球最多的数据量,拥有巨大应用市场,正在围绕AI构建完善的产业生态链。我们有理由相信,AI将成为企业跨部门业务发展的“颠覆者”,渐趋成熟的AI技术正逐步向“AI+”进行转变。我国将在AI 关键技术领域获得重大突破,推动关键场景应用逐步走向成熟。 趋势一政策体系加速完善 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当前随着全球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成长,一些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出台人工智能相关战略文件,力争在新的科技浪潮中抢占制高、规避风险。美国、英国等相继出台了《国家人工智能研究和发展战略计划》等报告,不断完善人工智能顶层设计。我国也围绕《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如2016年5月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多部委联合发布的《“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等。在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也提到要培育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促进人工智

能在经济社会重点领域推广应用。今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撑力度有望进一步加强。一方面,借鉴美国、英国等的人工智能国家战略,预计我国也将发布聚焦于人工智能的国家战略文件,对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发展制定顶层设计。另一方面,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相关部门也将有望发布人工智能相关的政策文件,从技术研发、产业培育等角度做出具体的部署,实施一批大型项目。此外,围绕标准、安全等特定议题,相关的政策研究与制定也将有望取得积极进展。 趋势二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自2006年深度学习算法提出以来,语音和视觉识别准确率得到大幅提升,人工智能进入到了第三次高峰期。当前,在技术突破和应用需求的双重驱动下,人工智能技术已走出实验室,加速向产业各个领域渗透,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正处在黄金期。根据初步测算,2016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约为1680亿元,我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约为98亿元。今年,随着我国软件与互联网技术向各行各业的持续深入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相关产业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产业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预计人工智能及其相关产业发展增速将超过40%。从细分行业来看,语音服务相关技术和模型将趋于成熟,围绕智能语音的行业应用将不断加速,市场逐渐打开,成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图像处理等计算机视觉技术将随着训练数据的快速累积实现大的突破,而面向各个行业领域的专业化智能服务则将创造出新的市场空间,有望造就新的行业领军者。 趋势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当前,人工智能受到的关注度持续提升,大量的社会资本和智力、数据资源的

人工智能行业发展概述

人工智能行业发展概述

目录 1.概要 (3) 2.启示 (4) 3.方向 (10) 4.行业现状 (19)

1.概要 人工智能是信息时代的尖端技术。从人类建立起需要指导控制才能运行的计算机,到计算机拥有可以自己去学习的能力,这一飞跃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虽然此时此刻可能是下一个AI 冬季(图8)到来之前的「给予承诺又让人失望」的周期,但这些投资和新技术至少会给我们带来有形的机器学习生产力的经济利益。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无人驾驶汽车已经成为了流行文化甚至是政治话语的前沿。而且我们在过去一年的研究使我们相信这不是一个错误的开始,而是一个拐点。正如我们将在本报告中探

讨的那样,这个变化的原因有显而易见的(更快更强的计算资源和爆炸式增长的数据库),也有细致入微(深度学习,专有硬件和开源的崛起)的。 这个AI 拐点(AI inflection)中更令人兴奋的一个方面是「现实世界」的使用案例比比皆是。虽然深度学习使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有了显著的提高,比如苹果公司的Siri,亚马逊的Alexa 和Google 的图像识别,但是AI 不仅仅是「科技技术」(tech for tech),也就是大数据集与足够强大的技术相结合的情况下,价值正在被慢慢创建,竞争优势也变得越来越明显。 例如,在医疗保健中,图像识别技术可以提高癌症诊断的准确性。在农业中,农民和种子生产商可以利用深度学习技术来提高作物产量。在制药业中,深度学习可以用于改善药物的研发。在能源方面,勘探效率正在提高,设备可用性正在不断增强。在金融服务方面,通过开辟新的数据集,实现更快的分析,从而降低成本,提高回报。AI 现在还处于发现其可被利用场景的早期阶段,这些必要的技术会通过基于云的服务实现大众化、平等化,我们相信随之而来的创新浪潮将在每个行业中创造新的赢家和输家。 AI 的广泛应用让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它是一种可以变革全球经济的技术,是提高生产力并结束美国生产率停滞增长的驱动力。结合GS 首席经济学家Jan Hatzius 的研究,我们明确了资本深化目前的停滞及其对美国生产率的相关影响。我们相信,AI 技术将会驱动生产力的提高,就像20 世纪90 年代那样,驱动企业投资更多的资本和劳动密集型项目,加快发展的脚步,提高盈利能力以及提高股票的估值。 2.启示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脉,是湖南各族人民长期积累的具有特色的民风、民俗、民族性格、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等因素的总和。湖湘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它的历史源头是楚文化。战国时期的长沙已是楚人聚居、人口稠密、手工业和商业都相当发达的城。反映宗教与神话的文献有屈原楚辞中的《九歌》、《楚辞》、《九章》、《天问》和1942年长沙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帛书,以及各种墓葬习俗的考古资料。此外,由楚人与湖南土著居民共同创造的文学艺术,包括诗歌、散文、音乐、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在春秋战国时都已经达到相当的程度与水准。湖湘文化隶属中国传统儒家政治文化。其重要特点是“思想、文化、道德、理想、信念融于现实中,并为政治服务。 在宋代,湖南道州出现了理学开山祖—周敦颐,他创建的理学,就是以孔孟儒家思想为核心,吸收了老庄道学、释家佛学而形成的,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开“三教合流”的先河。理学又称道学、新儒学,是后来出现的“湖湘学派”的思想渊源。 “湖湘学派”的奠基人胡安国,曾在衡山山麓创办文定书院,他于1138年春在湖南去世,安葬于湘潭阴山。 明清之际,湖南衡州出现了理学集大成者王船山,从而使湖南成为理学思潮形成和发展的大本营,而这一时期在湖湘大地建立了闻名全国的岳麓书院、城南书院则成为理学思潮的主要学术文化基地。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先秦、两汉时期湖南的文化应该纳入到另外一个历史文化形态——楚文化中。屈原的诗歌艺术、马王堆的历史文物,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而南北朝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使湖湘士民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先后产生了理学鼻祖周子,主张经世致用而反对程朱理学的王夫之,以及“睁眼看世界”的魏源等一系列思想家,从而组合、建构出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形态,称之为湖湘文化。先秦、两汉的楚文化对两宋以后建构的湖湘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湖湘文化在历经先秦湘楚文化的孕育,宋明中原文化等的洗练之后,在近代造就了“湖南人材半国中”、“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半部中国近代史由湘人写就”、“无湘不成军”等盛誉。 根据湖南考古发掘和先秦文献中许多史实记载的惊人暗合,人们对湖湘文化的历史长河产生了再认识:湖湘文化不仅源自千年,而且缘于炎黄文化和前炎帝神农文化。尽管炎帝与远古湖湘文明的渊源难以考证,在近代中国文化史上湖南却一直是最可信的神农故地,具有最浓厚的炎帝文化氛围。早在公元976年宋太祖就“立庙陵前”,1371年明洪武帝又“考君陵墓在此”,到清乾隆年间祭道旁刻下“邑有圣陵”的石刻,而1993年国家主席江泽民又亲笔题写了“炎帝陵”,至此,湖南炎陵县鹿原陂作为始祖长眠之地(“茶乡之尾”)的历史地位就更趋稳定。从史记等资料记载可以看出,舜帝传说很可能源自湖湘一带,史记记载舜帝“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山海经》记载了“湘水出,舜葬东南陬”。屈原在流放楚国,留下不少千古绝唱,《离骚》,《九歌》,《湘夫人》,这些很可能源自湖湘地域的民间传说,尤其是《湘夫人》,可以肯定是源自当时“二妃寻夫”的传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到洞庭湖望祭,到718年唐玄宗委派张九龄遣祭,再到2004年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在九嶷山拜祭,2006年公祭舜帝大典

运营管理的起源及发展作业

二、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咨询同行专家,对你自己从事的专业或所属学科的发展历史做出系统全面的介绍(包括专业学科的起源、发展阶段和历史线索主要分支、代表性人物以及当前现状和未来趋势等) 运营管理(operation management)是对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的过程或系统的管理。 起源及发展阶段 运营管理生产系统在古代就已经存在了。现代意义上的用于销售产品生产和现代工厂制度都是出现于工业革命时期。 工业革命 18世纪70年代的英国开始工业革命,19世纪有扩展到欧美等国家。此前,产品是由手工艺人和他们的徒弟在作坊里生产出来,我们今天使用的机器当时还没发明出来。 接着,许多发明创造从此改变了生产的面貌,机器代替了人力。蒸汽机的发明为工厂里机器的运转提供了动力。珍妮纺纱机和电动织布机使纺织业发生了革命,充足的煤和铁为发电和制造机器提供了原料。 科学管理 科学管理的创建给工厂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效率工程师泰勒是其创始人,通常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依据对工作方法的观测、分析和改进以及经济激励,通过对工作方法进行详细的研究来确定每一项工作的最佳方法,制定计划,认真挑选和培训工人,找出完成每一项工作的最佳方法,实现管理部门与工人的合作,以及将管理活动从工作活动中分离出来。 佛兰克.吉尔布雷斯常被称为动作研究之父,提出了动作经济原理,该原理可应用于很小的一项工作。 亨利.甘特认识到非货币报酬对激励工人的价值,推出了甘特图的进度安排法。 哈利顿. 埃莫森将泰勒的观点应用于组织结构,并鼓励聘用专家以提高效率。 亨利.福特在工厂采用了泰勒的科学管理,采用了移动装配线和零件的互换性,即是使零件标准化,从而使批量中的任意零件适合于装配线上的任意汽车。标准化的零件可以替换使用。福特使用的第二个概念是劳动分工,使得福特可以使用大量廉价的劳动力来极大地提高其工厂的生产率。 人际关系学说的发展 科学管理十分强调工作设计的技术方面,而人际关系学说在工作设计中人的因素的重要性。莉莲.吉尔布雷斯和她的丈夫20世纪20年代一起着重研究了工作中人的因素,20世纪30年代埃尔顿.梅奥的研究表明,除了工作的实物和技术条件外,工人动机对提高生产率是至关重要的。 20世纪40年代,马斯洛提出了激励理论,50年代赫兹伯格又使激励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麦格雷戈于60年代提出X理论和Y理论,阐述了雇员如何看待工作的两个极端态度。 到了70年代威廉.务奇提出了Z理论,集中了日本的诸如终身雇佣、关心雇员及协同一致的观点和西方的诸如短期雇佣、专门人才以及个人决策与职责的传统观点。 决策模型与管理科学 F.W.哈里斯于1915年提出了第一个库存管理的数学模型。 20世纪30年代,贝尔电话实验工作室的三个同事道奇、罗米格和休哈特提出了抽样和质量控制的统计程序。 1935年,帝皮特进行的研究为统计抽样理论提供了基础工作。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管理科学方法受到高度重视,随着个人电脑和方便用户的软件在工作中广泛应用,管理科学方法不断发展。 精益生产、准时制和全面质量管理

1.2 人工智能的发展史

1.2 人工智能的发展史 人工智能的研究不仅与对人的思维研究直接相关,而且和许多其它学科领域关系密切。因此说到人工智能的历史,应当上溯到历史上一些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所作的贡献,他们为人工智能研究积累了充分的条件和基础理论。这里仅列举几位重要的代表人物。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Aristotle(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他的主要贡献是为形式逻辑奠定了基础。形式逻辑是一切推理活动的最基本的出发点。 在他的代表作《工具论》中,就给出了形式逻辑的一些基本规律,如矛盾律、排中律,并且实际上已经提到了同一律和充足理由律。此外,亚里士多得还研究了概念、判断问题,以及概念的分类和概念之间的关系,判断问题的分类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其最著名的创造就是提出人人熟知的三段论。 ◆英国的哲学家、自然科学家Bacon(培根)(1561-1626),他的主要贡献是系统地给出了归纳法,成为和Aristotle的演绎法相辅相成的思维法则。Bacon另一个功绩是强调了知识的作用。 Bacon的著名警句是"知识就是力量"。 ◆德国数学家、哲学家Leibnitz(莱布尼茨)(1646-1716),他提出了关于数理逻辑的思想,把形式逻辑符号化,从而能对人的思维进行运算和推理。

他曾经做出了能进行四则运算的手摇计算机 ◆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Boole(布尔)(1815-1864),他初步实现了布莱尼茨的思维符号化和数学化的思想,提出了一种崭新的代数系统--布尔代数。 ◆美籍奥地利数理逻辑学家Godel(哥德尔)(1906-1978),他证明了一阶谓词的完备性定理;任何包含初等数论的形式系统,如果它是无矛盾的,那么一定是不完备的。 此定理的意义在于,人的思维形式化和机械化的某种极限,在理论上证明了有些事是做不到的。 ◆英国数学家Turing(图灵)(1912-1954),1936年提出了一种理想计算机的数学模型(图灵机),1950年提出了图灵试验,发表了"计算机与智能"的论文。 当今世界上计算机科学最高荣誉奖励为"图灵奖"。 名词解释:图灵试验。当一个人与一个封闭房间里的人或者机器交谈时,如果他不能分辨自己问题的回答是计算机还是人给出时,则称该机器是具有智能的。以往该试验几乎是衡量机器人工智能的唯一标准,但是从九十年代开始,现代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家开始对此试验提出异议:反对封闭式的,机器完全自主的智能;提出与外界交流的,人机交互的智能。 ◆美国数学家Mauchly,1946发明了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 ◆美国神经生理学家McCulloch,建立了第一个神经网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