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洋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文献综述】

海洋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文献综述】

海洋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文献综述】
海洋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

海洋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摘要:海洋微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综述了海洋微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海洋养殖环境中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现状以及国内外开展海洋微生物多样性的主要研究方法和原理。重点介绍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研究中的应用,对DGGE指纹图谱和16S rDNA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字:海洋微生物多样性;分子生物学技术;DGGE; 16S rDNA 克隆文库

1. 海洋微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海洋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可达1000万种,其种群的丰富程度也远远超出人类先前的认识,且大部分属于未知的品种。通过对海洋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特别是针对大多数未知种群的研究,可以探知蕴藏其中的无法估量的资源,同时也可用于监控环境变化,对于环境状态、环境污染,微生物群落会作出迅速反应。

早在20世纪90年代,Solbrig[1]指出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有3个组成要素:即物种多样

性、遗传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起初的研究重点在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但随着各项技术的发展和研究角度的拓宽,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还包括生活环境的多样性、生长繁殖速度的多样性、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多样性等(Watve et al,1996,Istock et al,1996,刘晶晶等,2006)。[2,3,4]本文所说的海洋微生物多样性(Marine microorganisms diversity)是指所有海洋微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以及它们生存环境的总称,是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综合表述。目前,柳承璋等(2002)[5]认为多样性的研究作为海洋微生物资源开发的基础,通常集中在以下几个层次:即分类多样性(Taxonomic diversity)、系统发育多样性(Phylogenetic diversity)、遗传多样性(Genetic diversity)和功能多样性(Functional diversity)。近年来,刘真等(2007)[6]对于海洋天然药物的开发和利用,海洋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与整治,刘晶晶等(2006)[4]微生物对近海养殖环境的生态影响以及海水养殖动物的病害等热点的研究也大大推动了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2 . 海洋养殖环境中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现状

我国的海水养殖业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和海水养殖技术水平的提

高,海水养殖业已趋向集约化、高密度、高产出的养殖模式,越来越多的养殖环境遭到了

严重破环,极大的制约了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在海水养殖生态系统里,微生物对其生态环

境的平衡以及水质的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参与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因此,了解海水养殖环境中微生物的多样性,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入地掌握微生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作用,对发展健康养殖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在养殖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方面,国内外已有很多相关报道。从研究方法来看,已由传统的培养方法逐渐向各种分子手段转变。早期的研究主要以平板培养计数的方法为主,研究对象也集中在几类致病菌或某些功能微生物上。李秋芬等(2002)[7]报道了虾池生态系统中几类细菌的季节性变化,他们发现在养殖中后期弧菌和硝酸盐还原菌数量增长很快且数量较高。高尚德等(1994)、郭平等(1994)[8,9]报道了养虾池中细菌的数量和变化规律同温度、pH值及虾病有密切关系。王晓颖等(2006)[10]研究了虾池沉积环境中若干功能菌及弧菌的时空变化。这些研究多是在传统的分离培养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细菌计数,而我们知道自然界中绝大部分的微生物是目前人们还无法纯培养的,采用传统的分离培养方法,不足以得到丰富的微生物多样性信息。

近几年,以PCR-DGGE为代表的DNA指纹图谱技术以及荧光原位杂交等分子手段常被应用于微生物群落的分析。Matthew等(2006)[11]应用PCR-DGGE技术以及构建16S rDNA克隆文库的方法研究了南美白对虾育苗池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结果发现不同分析方法所得出的结果之间存在着差异。从研究内容来看,这些微生物群落所处的环境多样,其中包括网箱养殖区、养殖池塘、滩涂等。另外微生物所处的微环境(生境)也各不相同,包括养殖水体、沉积物、甚至是养殖动物体内。

综上所述,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组成及变化与海水养殖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养殖池塘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态平衡及环境净化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了解养殖环境中细菌群落的组成、功能及其多样性,有助于了解养殖池塘生态系的特性,并对病害起到早期的预警作用。

3. 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3.1 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传统方法

自19世纪科赫(Koch)创立微生物纯培养技术以来,已有数千种细菌、病毒和约10万种真菌在实验室中得到了纯培养,纯培养技术已成了研究微生物的必要技术之一。所谓纯培养技术(Culture Methods),是指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合适的培养基对样品进行稀释培养,最终获得纯培养物,进而开展一系列的研究。早期的海洋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也是建立在这种传统培养基础上的,主要是从细菌形态和生理生化水平出发,对不同菌株的各种分类特征进行实验和描述,并以此为依据从众多考虑的细菌中逐个排出,直至正确的鉴定出未知菌株。

通过纯培养方法对可培养细菌(Cultivated Bacteria)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可以准确的了解微生物细胞的生命活动以及环境中各种微生物相互协调的规律。但是传统的分离培养法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某些寡营养微生物较难用培养方法进行分析,如海洋微生物

等。此外,在对微生物分类特征进行常规鉴定时,也经常出现表型表达不稳定、敏感性不高、测试项目多等问题。

3.2 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研究方法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1)[12]表明,由于受到现有技术的限制,自然界中绝大部分的微生物是目前人们还无法纯培养的。钱丽君等(2007)[13]将传统的微生物培养方法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PCR-DGGE)相结合,研究了三疣梭子蟹养殖塘底泥可培养微生物的多样性,提高了分析通量。但仍未涉及到占细菌总数99%的不可培养细菌。1982年,徐怀恕等[14]提出了“不可培养(活)微生物”(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microorganisms,VBNC Microorgani-sms)的概念。顾名思义,不可培养微生物(Uncultivated Microorganisms)是指迄今所采用的分离培养方法还未获得纯培养的微生物。由于不可培养微生物无论是其物种类群,还是新陈代谢途径、生理生化反应、产物等都存在着丰富的新颖性和多样性,因而比以往的可培养微生物具有更为丰富和多样的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生物资源。

表1 几个环境样品中可培养细菌的比率

环境样品可培养率(%)海水(Sea water)0.01~0.10

淡水(Freshwater)0.25

湖水(Mesotrophic lake)0.1~1.0

无污染的河口水样(Unpolluted estuarine waters)0.1~3.0

活性污泥(Activated sludge)1~15

沉淀物(Sediment)0.25

土壤(Soil)0.3

注:可培养的细菌是以菌落生成单位(CFU)来计算的(引自Amann et al,1995)

上世纪60年代开始,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细菌分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Woese指出16S rRNA及其类似的rRNA基因序列作为生物系统发育指标最为合适。Morris等人

(2002)[15]的研究也显示,在过去十五年中对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方法主要为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我们摆脱了纯培养条件的束缚,开辟了一条更客观的探索环境中微生物多样性的新思路。

3.2.1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

1993年Muyzer[16]首次证实了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在揭示自然界微生物区系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差异方面具有独特的优越性。近年来,该方法已被广泛的用于各种环境微生态的研究中,主要用于对微生物多样性进行定性或半定量的评估。通过DGGE图谱,可以确定环境微生物群落中优势类群或独特种群的遗传多样性。Gordon[17]等通过DGGE的方法对太平洋不同位点的海洋沉积物中的微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发现深海沉积物中存在

着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并且证实PCR-DGGE的方法可用于快速分析微生物群落。Gillan[18]采

取三种不同的方法对DGGE法的可靠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证实DGGE法是研究污染物质对海洋

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一个很有价值的工具。

DGGE技术具有可靠、可重复、快速和容易操作等特点,能克服传统微生物研究方法的

不足,重现微生物多样性,提供微生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利用DGGE分离的PCR产物,一般要求DNA长度在500 bp以下,否则DGGE的分辨率会下降,而判断微生物所属的系统类群,要求分析的16S rDNA片段长度至少达到500 bp (Hugenhdtz et al,1998)[19],Muyzer等(1993)还指出此法只能对菌体数量大于总菌量1%的优势种群进行分析。可见,DGGE技术并不能提供某一生境中微生物群落的真实图

景,因此要想更详尽地分析微生物群落的复杂性,还应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如FISH和微电极测量技术等方法(张宝涛等,2006)。[20]

3.2.2 16S rDNA 克隆文库构建

目前,构建16S rDNA克隆文库是微生物分子生态学中用来调查环境中原核微生物组成的常用方法之一。其原理是:提取环境样品中所有微生物的基因组DNA,并用PCR扩增

16S rDNA序列,然后建立基因文库,扩增每个克隆中16S rDNA片段进行测序。最后将所测得的序列与现有数据库中(Genebank或EMBL)的已知序列进行比对,从而获得关于微生

物群落多样性的信息。文库中的序列信息不但可以用来分析样品中物种的丰富度与多样

性,同时还可以将其作为其他分子方法的基础,开展进一步研究,例如,用于设计荧光原位杂交(FISH)的探针或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所使用的引物。

该方法最早被Giovannoni(1990)[21]等人用于研究藻海(Sargasso Sea)中浮游细菌的多样性,随后,很多学者都采用该方法对微生物多样性展开了类似的研究(Fuhrman et al,1993)。[22]克隆文库法可以获得较多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信息,但其对分析的克隆

数目有要求,为了使结果更具有代表性,通常可以采用物种丰富度的覆盖率评估来估算不同样品所要选取的克隆数目。Sogin(2006)[23]认为只有在克隆数目足够的情况下才可以较

为完整的认识种群组成的情况。此外,排除核酸提取、PCR及克隆过程产生的偏差,该方

法的主要问题还在于如何能准确的评估群落的多样性,为此许多专家(Colwell et al,2004;Singleton et al,2001)[24,25]提出使用参数或非参数的方法对种群的多样性进行评估。在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中,该方法工作量较大,测序费用较高。针对这些问题通常在测序前要经过序列筛选,剔除重复序列,仅将代表序列进行测序。序列筛选一般采用前面所述的DNA指纹技术,如DGGE、SSCP、RFLP等。

参考文献

[1] Solbrig O T.From genes to ecosystems:a research agenda for biodiversity.Report of a IUBS—SCOPE—

UNESCO workshop.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Biological Sciences,Boulevardole Montmorenny Paris France.1991.

[2] Watve M G,Gangal R M.Problems in measuring bacterial diversity and a possible solution[J].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1996,62(11):4299~4301.

[3] Istock C A, Bell JA, Ferguson N,et al. Bacteria diversity and evolutio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erspectives[J].J. Ind. Microbiol.,1996,17(3~4): 137-150.

[4] 刘晶晶,陈全震,曾江宁等.海水养殖区微生物生态研究.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5

(1):72~77.

[5] 柳承璋,宋林生,吴青.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海洋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Marine Sciences,2002,26

(8):27~30.

[6] 刘真,邵宗泽.南海深海沉积物烷烃降解菌的富集分离与多样性初步分析.微生物学报,2007,47(5):

869~873.

[7] 李秋芬,曲克明,陈碧鹃等.老化虾池生态系中几类主要细菌的季节变化特征.海洋水产研究,2002,23

(2):12~28.

[8] 高尚德,陈旭仁,吴以平.中国对虾养成后期间虾池水体和底泥中细菌含量的变化.水产学报,1994,18

(2):138~142.

[9] 郭平,许美美.对虾养殖池水域环境细菌的动态变化.海洋与湖沼,1994,25(6):625~630.

[10] 王晓颖,席峰,袁建军等.虾池沉积环境中若干功能菌及弧菌的时空变化.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45,增刊:250~256.

[11] Matthew S Payne,Mike R Hall,Raymond Bannister et al.Microbial diversity within the water column

of a larval rearing system for the ornate rock lobster (Panulirus ornatus).Aquaculture,2006,258:80~90.

[12] 钱丽君,张德民,徐小红.应用DGGE分析三疣梭子蟹养殖塘底泥细菌的多样性.水产学报,2007,31(2):

204~210.

[13] Xu H S,RobertsN,Singleton FL,et a1.Survival and viability of nonculturable Escherichia coil and

Vibrio cholerar in the estuarine and marine environment[J].Microb Ecol,1982,8(4):313~323.[14] Amann R I,Ludwig Schleifer K H.Phylogenetic identification and in situ detection of individual

icrobialcells without cultivation.Microbiol. Rev.1995,59:143~169.

[15] Morris C E,Bardin M,Berge O,et al.Microbial biodiversity: approaches to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hypothesis testing in primary scientific literature from 1975 to 1999.Microb. Mol. Biol,Rev.2002,66:592~616.

[16] Muyzer G, Waal E C, Uittrlinden A G. Profiling of complex microbial population by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analysis of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amplified genes coding for 16S rRNA [J].

Appl Environ Microbiol, 1993, 59(3): 695-700.

[17] Gordon W, Carole J N, John C,et al. Microbial diversity in deep sub-seafloor sediments assessed by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EB/OL]. http://www.chm. bris. ac.

uk/deepbug/members/cardiff/issmposterGW. pdf, 2002-11-08.

[18] Gilan D C. The effect of an acute copper exposure on the diversity of a microbial community in North

Sea sediments as revealed by DGGE analysis-the importance of the protocol[J]. Mar Pollut Bull, 2004, 49(5-6):504-513.

[19] Hugenholtz P, Pitulle C, Hershberger KL, et al. Novel division level bacterial diversity in a

Yellowstone hot spring[J].J Bacteriol, 1998 ,80(2):366-376.

[20] 张宝涛,王立群,伍宁丰等. PCR-DGGE技术及其在微生物生态学中的应用.生物信息学,2006,3:132~

134.

[21] Giovannoni, S. J., T. B. Britschgi, C. L. Moyer, and K. G. Field. 1990. Genetic diversity in Sargasso

Sea bacterioplankton. Nature 345:60-63.

[22] Fuhrman J A,McCallum T B,Davis A A.Phylogenetic diversity of subsurface marine microbial

communities from the Atlantic and Pacific Oceans.Appl. Environ. Microbiol.,1993,59:1294~1302.

[23] Sogin M L,MorrisonH G,Huber JA,Welch DM, Huse, SM,NealP R, Arrieta JM, HerndlG J. Microbial diversity

in the deep sea and the underexplored“rare biosphere”. Proceedings of theNationalAcademy

ofSciences, 2006, 103(32): 12115-12120.

[24] Colwell R K,Xuano Mao C,Chang J.Interpolating, extrapolating, and comparing incidence-based

species accumulation curves.Ecology,2004,85:2717~2727.

[25] Singleton D R,Furlong M R,Rathbun S L,et al.Quantitative comparison of 16S rRNA gene sequence

libraries from environmental samples.Appl. Environ. Microbiol.,2001,67:4374~4376.

微生物与制药综述范文

微生物制药的研究进展 姓名:李青嵘 班级:生工102 学号:

摘要 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检索,从微生物生产维生素,微生物生产多价不饱和脂肪酸,微生物生产抗生素,微生物生产抗癌物质,微生物生产医用酶制剂等五个方面综述了微生物制药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微生物,制药,发酵工程 1.前言 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医药领域的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其中采用微生物制药,具有生产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廉,产品产量高,产品纯度高,可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等优势,同样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从传统工艺,如利用发酵工程生产抗生素、酶制剂以及B-胡萝卜素等;到现今的利用转基因技术生产干扰素、胰岛素、生长因子等几十种新药和疫苗。本文着重综述了微生物的发酵工程在医药研究和生产中应用的最近进展,主要包括生产维生素、多价不饱和脂肪酸、抗生素、抗癌物质医用酶制剂等五个方面。 2.研究内容 2.1.微生物生产维生素 维生素是六大生命要素之一, 为整个生命活动所必需。β-胡萝卜素、VC、VE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效果最为显著的三种维生素,它们的作用分别是:β-胡萝卜素是强力抗氧化剂, 有抑制癌细胞增殖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V C 和V E 均是抗氧化剂, 前者可阻止、破坏自由基形成,还具有激活免疫系统细胞的活力,刺激机体产生干扰素以抵御外来侵染因子。至于VE可产生抗体,增强机体免疫力。目前,上述的“三素”以实现了微生物工业化生产。 目前,β-胡萝卜素主要是由三孢布拉霉菌生产,在1998年,陈涛等[1]已经针对三孢布拉霉菌的特点,优化发酵工艺,在3M3的发酵罐中发酵120h,生产的β-胡萝卜素产量已达到1146.5mg/L。虽然,传统的工艺生产β-胡萝卜素的产量高,生产周期比较短,但是传统的工艺复杂,成本过高,不利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故,目前许多课题组专注于开发新的生产β-胡萝卜素的菌种或改进传统工艺。据近年所发表的期刊文献,目前,采用红酵母发酵生产β-胡萝卜素是一种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的方法,虽然在产量方面较传统方法的低很多,但是该方法仍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何海燕等[2]采用粘红酵母R3-35摇瓶发酵84h,生产的β-胡萝

水下噪音及其对海洋和沿海生物多样性影响专家讲习班的主要结论

为尽可能减少秘书处工作的环境影响和致力于秘书长提出的“不影响气候的联合国”的倡议,本文件印 数有限。请各代表携带文件到会,不索取更多副本。 CBD Distr. GENERAL UNEP/CBD/SBSTTA/18/5 1 May 2014 CHINESE ORIGINAL: ENGLISH 科学、技术和工艺咨询附属机构 第十八次会议 2014年6月23日至28日,蒙特利尔 临时议程*项目4.2和4.3 关于解决水下噪音和海洋废弃物对海洋和沿海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的进度报告 执行秘书的说明 一. 导言 1. 人为水下噪音对各种海洋物种的健康和生存可能造成显著影响。尽管有关水下噪音影响的知识日益增加,但有必要进一步开展研究,弥合巨大的知识差距,以便为制定适当的政策措施提供信息。还有必要根据迄今获得的经验进一步制定关于缓解水下噪音影响的措施的指南。 2. 海洋废弃物正在给海洋和沿海生物多样性造成日益严重的威胁,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造成了潜在的有害影响。海洋废弃物缠绕鸟类、龟类、鱼类和海洋哺乳动物和被其摄入的情况已有了详细的记载,而已证明对若干物种有致命的影响。分析缓解海洋废弃物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最佳做法和经验将使人们更好地了解为应对这一日益严重的威胁所制定和实施的必要政策措施和适当应对措施。 3. 根据第XI/17号决定,执行秘书开展了或正在开展若干活动,处理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水下噪音和海洋废弃物对海洋和沿海生物多样性造成的负面影响,包括: (a) 2014年2月25日至27日举办的专家讲习班,目的是改善并分享关于水下噪音及其对海洋和沿海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知识,并制定实际指南和工具包,以期尽可能减少和缓解人为水下噪音的巨大负面影响,同时编制一份背景研究,用来支持讲习班讨论;以及 * UNEP/CBD/SBSTTA/18/1。

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生物是始终和环境构成相互作用的体系,彼此影响。海洋生物自然也和海洋独特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由于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的不同,二者形成的生物多样性也差异很大。 海洋环境的特点:或许我们可以说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命空间:它占据着70.8%的地球表面积,13.7亿立方千米,平均水深3700米。对于整个大洋,75%的水体温度在1~6℃,50%在1.3~3.8℃,整体水温3.8℃。大洋是一个连续的空间体系,由于洋流的混合作用,它的理化性质也保持相对稳定(渗透压、pH、温度)。 下图是世界表层的洋流示意图: 但是海洋的广袤却并不和其生物多样性的大小相称。虽然所有类群的生物(门、科等高级分类阶元)在海洋中都可以找到,但是它们只占生活在地球上的物种的13%不到。

造成这样的结果的来源可能是多方面的: n1、和对陆地的了解相比,我们对海洋的了解很有限,尤其是在深海和海洋微生物方面。导致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低估。 n2、大洋的连续性使得海洋生物物种很少有像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一样严格呈特有分布。陆地的各种隔离作用更有利于成种作用。 n3、海洋的生态位变化不像陆地一样多样,无法像陆地一样为新种的发展提供合适的隔离条件。 虽然如此,海洋生态系统相比于陆地生态系统却有很多独特的、古老的类群。在已知的31个动物门中,有12个门的动物是海洋特有类群(扁盘、栉水母、异涡、环口、中生、星虫、螠、帚虫、腕足、棘皮、毛颚、半索)。而只有两个类群是陆地所特有的:多足类和两栖类。这些古老的物种是提供新的分子模型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潜在的宝库。

然而,海洋生物的生物量并不少。毫无疑问,海洋环境在生命的历史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它如今仍然庇护着不少古老类群,并可能具有最大的生物量。例如,海洋浮游植物可以占到整个地球上的碳基生物量的一半以上。与海洋的生物多样性比较,今天生活在陆地上的不同的生物物种是海洋的6至7倍。令人惊讶的是,陆地上高水平的物种多样性是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且相对更小的区域内 发展起来的。 仅海洋表层的细菌含量就占到全球生物量的10%上。Whitman et al.(1998)估计海底沉积物中的微生物的生物量占全球生物量的27-33%。而海洋光合浮游生物则多达一半。(以含碳量计)。 为什么陆地和海洋之间存在这么多的差异呢?和海洋环境 相比,陆地上的物种的特有分布水平更高。在海中是最小的特有分布地区至少需要10几平方公里,而在陆地上只需要几百平方米!此外,许多的陆生植物依靠动物进行寻找配偶,传送花粉,传播种子的工作。

文献综述 完整版

文献综述 近十年白居易诗歌平淡美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的研究也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大趋势。主要集中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研究的著作大致有陈友琴《白居易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5年再版)、付兴竹《白居易散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刘维,焦淑清《白居易传》(辽海出版社,2009年版)、蹇长春《白居易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4500多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余篇、博士学位论文余篇。研究领域得到很大的拓展,研究视角和方法更加多元化,研究观念也较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体现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 在白居易研究的多个方面上,成就较为突出地是关于诗歌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关于白居易诗歌方面研究的著作有乔立智《白居易诗歌词汇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付兴林,倪超《<长恨歌>及李扬题材唐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张中宇《白居易<长恨歌>研究--中华文史新刊,2005年版》、胡奇光《中国古代语言艺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200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50余篇,博士学位论文达4篇。涉及的研究范围很广泛,在研究视角与方法上呈现多样性,在观念上也比先前更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诗歌研究的主要内容多体现在诗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研究、诗歌语言词汇研究、诗歌意象研究、诗歌对外翻译研究、审美研究等5个方面。在不同程度上,都取得了相应的成果,50多篇硕博学位论文对白居易诗歌的相对应之处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整体上对全面了解白居易及其诗歌做出了较大贡献,对白居易集的

文献综述的主要方法

文献综述的主要方法 文献综述抽取某一个学科领域中的现有文献,总结这个领域研究的现状,从现有文献及过去的工作中,发现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角度。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分析综合当前该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从而揭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为后续研究寻找出发点、立足点和突破口。 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在国外,宏观的或者是比较系统的文献综述通常都是由一个领域里的顶级“大牛”来做的。在现有研究方法的著作中,都有有关文献综述的指导,然而无论是教授文献综述课的教师还是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大多实际上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到了真正自己来做研究,便发现综述实在是困难。 约翰W.克雷斯威尔(John W. Creswell)曾提出过一个文献综述必须具备的因素的模型。他的这个五步文献综述法倒还真的值得学习和借鉴。 克雷斯威尔认为,文献综述应由五部分组成:即序言、主题1(关于自变量的)、主题2(关于因变量的)、主题3(关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两方面阐述的研究)、总结。 1. 序言告诉读者文献综述所涉及的几个部分,这一段是关于章节构成的陈述。在我看也就相当于文献综述的总述。 2. 综述主题1提出关于“自变量或多个自变量”的学术文献。在几个自变量中,只考虑几个小部分或只关注几个重要的单一变量。记住仅论述关于自变量的文献。这种模式可以使关于自便量的文献和因变量的文献分开分别综述,读者读起来清晰分明。 3. 综述主题2融合了与“因变量或多个因变量”的学术文献,虽然有多种因变量,但是只写每一个变量的小部分或仅关注单一的、重要的因变量。 4. 综述主题3包含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的学术文献。这是我们研究方案中最棘手的部分。这部分应该相当短小,并且包括了与计划研究的主题最为接近的研究。或许没有关于研究主题的文献,那就要尽可能找到与主题相近的部分,或者综述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提及的与主题相关的研究。 5. 在综述的最后提出一个总结,强调最重要的研究,抓住综述中重要的主题,指出为什么我们要对这个主题做更多的研究。其实这里不仅是要对文献综述进行总结,更重要的是找到你要从事的这个研究的基石(前人的肩膀),也就是你的研究的出发点。 在我看来,约翰.W.克雷斯威尔所提的五步文献综述法,第1、2、3步其实在研究实践中都不难,因为这些主题的研究综述毕竟与你的研究的核心问题有距离。难的是第4步,主题3的综述。难在哪里呢?一是阅读量不够,找不到最相

海洋生物多样性

课程设计(论文) (08. 09 届本科) 题目:海洋生物多样性 组长:刘欢(0922125) 成员:龚昌顺(0922124)王佳骅(0821201)王怡佶(0821220)主讲者:龚昌顺 2010年12 月29 日

海洋生物多样性 摘要: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 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海洋生物多样性其实远比陆地上的来的更为丰富珍贵,而气候变化是引起生物多样性变化的重要因素。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全球之渔产量早已在迅速衰退,各大洋早在十几年前起即每况愈下,在我国,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海洋及海岸带地区受到的压力不断加深。我国对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当重视,近年来,一系列与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相关的重大项目纷纷付诸实施。 一、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海洋是生命的诞生和孕育之地,它不但占了地球表面71%面积,生物栖地体积的99%,同时更在人类文明的演进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不但提供人类食物、交通运输,也同时主宰着地球的气候变化、物质循环及整个生态系正常的运作,如果海洋受到污染破坏,陆地上的生命也就会跟着灭亡。但不幸地因为人类为陆生动物,不认识、不关心海洋,对海洋生物的了解约只有陆地生物的1/7,且不认为海洋生物(小型) 为野生动物需要保护。所以「海」一直被误认为有广大的涵容能力,可倾倒废弃物。且资源丰富,可以予取予求,因而肆意破坏,巧取豪夺。有关海洋保育的研究更是远远落后陆地达20-40年之久。 从生物多样性的观点来看,也很少人了解海洋生物多样性其实远比陆地上的来的更为丰富珍贵。如目前所发现的34个动物门中,海洋其实就占了33个门,而且其中有15个门的动物只能生活在海洋的环境,包括约卅年前才在深海热泉所发现的须腕动物(Pogonophora),和这几年才在龙虾触须上找到的环口动物(Cycliophora)。相反的,34个动物门里只有13个门可以栖居陆地,而其中只有一个有爪动物门是只分布在陆地上。这个悬殊的比例显示其实海洋才是保存了地球上绝大部份生物多样性的地方。它所能提供人类未来探索学习的机会,和利用这些多样性的潜力,要远比陆地上的生物多样性来的更大。这是因为血缘关系愈远的生物,它们彼此间基因的歧异度和生物的特性差异就会更大的缘故。最近随着深海采样工具的不断进步和一些最新的探勘报告,科学家已预测在大陆棚的海底或更深的海域所孕育的物种可能高达百万种之多,这不禁令人想起前人所云:人类对「内太空」的了解恐怕还不如「外层空间」来的多。 这些经长期演化而来,丰富多样化的海洋生物不但提供人类食物、医药与休憩等多功能的需求,也藉由保护海岸、分解废弃物、调节气候、提供新鲜空气等等,成为地球上最大的生命维生系统。这些多样性极高的海洋生物大多分布在俗称「海中热带雨林」的珊瑚礁或是红树林、陆棚、海草床及河口等沿岸地带,而这狭窄的沿岸地区,却又最容易受到人为活动的干扰与破坏。据估计到2020年人类对沿岸及海洋环境之需求,包括再生性资源、废弃物处理,生活空间及农工业之发展等更会达到目前的两倍。因此维护海洋生态已是目前各国皆有的共识。为了积极拯救「海洋」—人类共同的资产不再恶化,为了地球生态能够永续生存,以及人类更繁荣的未来,国际间纷纷提出许多相关的宣言、条约及行动。譬如1992年的「里约宣言」及「二十一世纪议程—永续发展行动

文献综述-浙江大学现代教务管理系统

文献综述本论文的题目是《我与我们:从豆瓣网看网络交往中的身份建构》,作为本研究的理论视角,网络交往中的身份建构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本研究的典型例证,对“豆瓣网”等研究的文献梳理也不容忽视。 一.身份的概念阐释 身份是在某一语境下,回答一个人或一群人究竟是谁的问题。 “身份”一词来源于西方文化,译自“Identity”,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Identity最早用于代数和逻辑学,意为同一或相同;后来与哲学中的认识主体问题发生关联,指物质、实体存在上的同一性质或状态;埃里克森(E.H. Erikson)最早将其引入心理学,作为社会心理分析的技术术语来使用。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学者从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等角度对身份进行了多维分析。英国学者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认为身份具有可塑性,借助外来因素能完成自身身份的建构。1社会心理学家Tajfel和Turner区分了个体身份和社会身份,认为社会身份的取得来自群体成员资格。2美国学者亨廷顿(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认为,为了建立我们的身份,必须寻找对立面,即建构“敌人”,从对“敌人”的想象中寻求我们自身的形象。3 综合对身份概念的阐述,它有两个相互对立的意思:一方面是“本身、个性”,即作为一个长期存在的实体的个人所具有的不同于他人的鲜明个性;另一方面是“相同性、同一性”,即自我归类,强调与他者共有的素质或状况。简要地说,身份既揭示了“我们”是谁的问题,又区分了“他们”是谁。总之,身份是建立在对我和他、我的社会和他的社会区分的基础上,是一个求同存异的建构过程,因而对身份建构的研究也就是对个人与社会、个体与集体关系的研究。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媒介角度的身份建构研究数量少、发展慢 身份建构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关于“我是谁”的身份建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诸多学科研究的热点。总体说来,从不同学科出发,身份建构的研究可归为以下几类:社会学领域关于性别、种族、阶级、亚文化等群体身份的建构;文学领域从后殖民主义和文化研究角度的文化身份建构;哲学领域关于主体和身份的探讨;人类学领域关于族裔的身份研究;教育学领域关于身份建构的教育研究。 虽然相关研究由来已久且数量颇多,但比较而言,从媒介角度切入进行有关身份的构造性研究 1张旭鹏文:“论欧洲一体化的文化认同建构”,《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3期。 2 Tajfel H, Turner J C. 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 Psychology of Inrergroup Relations. Chicago: Nelson Hall, 1986:16-17.

海洋生物资源多样性面临问题及其保护

海洋生物资源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洋生物资源的概念。 2 ?分析海洋生物资源多样性面临的各种威胁。 ?教学内容 海洋也称“蓝色国土”,有着广阔的空间的丰富的资源。海洋生物资源又称海洋水产资源,指生活在海洋的所有生命有机体,其中包括微生物、低等和高等植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我国已知的海洋生物为2.6万种,占全球海洋已知物种数的10%,拥有河口红树林、珊瑚礁等种类多样的生态系统和具有国际意义的物种的生态环境。 活动: 调查舟山沿海或自己生活的附近的海洋 生物分布情况,与四五十年前的分布状况有 没有不同?并与全班同学交流调查结果,最后 得出本地目前的渔业资源结构。 当前,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的着各种各样的威胁,主要可归纳为: 1人类对海洋资源的过度利用 人类对海洋生物及生态系统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和消耗,加之沿海和海洋工程项目的重大建设,都对典型的海洋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威胁。人类为了从海洋及海岸获得食物、医药原材料等海洋物资,使得绝大多数具有商业价值的海洋生物在部分地区被开发利用。捕捞业不仅过度仅利用诸多鱼类和脊椎动物,同时许多非商业性的捕捞也捕杀了大量的海洋生物。

思考与讨论: 舟山传统的捕捞有哪些特点?你知道传统的四大鱼类吗?新兴的捕 捞方式有哪些优点? 2. 海洋污染较为严重 在一般情况下,病原生物或污染生物是导致海洋生物病害的根本原因。来自 城市生活和工业废弃物和农药的过量排放、航运业的排入、大规模的水产养殖以 及空气中传送的有害物质,都带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 污染。 海洋污染的特点 是,污染源多、持续性 强,扩散范围广,难以 控制。海洋污染造成的 海水浑浊严重影响海 洋植物(浮游植物和海 藻)的光合作用,从而 影响海域的生产力,对 鱼类也有危害。重金属 和有毒有机化合物等有毒物质在海域中累积,并通 过海洋生物的富集作用,对海 洋动物和以此为食的其他动物造成毒害。石油污染在海洋表面形成面积广大的油 膜,阻止空气中的氧气向海水中溶解,同时石油的分解也消耗水中的溶解氧,造 成海水缺氧,对海洋生物产生危害,并祸及海鸟和人类。由于好氧有机物污染引 起的赤潮(海水富营养化的结果),造成海水缺氧,导致海洋生物死亡。海洋污 染还会破坏海滨旅游资源。因此,海洋污染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约来约多的重视。 3. 生态环境的改变 人类填海造地,采伐红树林,海滩挖沙,采矿和开 采石油天然气等活动都严重改变了局部海域的自然环 境,使海洋生物承受巨大的环球压力,而所有这些人为 活动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损害作用又是多方面的。 在大 的河流上建设水库水电站、因 沿途截流和气候影响而连续的断流,都会对入海口 岸处及近海海域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破坏。40多年来我国沿海围海造地、开垦滩 思考与讨论: 你知道红树林有 哪些生态效益吗?

浅谈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保护_

浅谈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保护*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 266071) 摘要本文简要说明了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特点,重点阐述了我国的海洋生物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现状,指出我国的海洋生物多样性非常高,是东亚地区海洋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但由于 人类活动的加剧和相关的环境保护研究、政策法规的制订相对滞后,加之国民的环保意识有待 加强,政府对海洋环保的宣传和执法力度不够,使海洋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海洋生物多样性正 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加强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研究,尽快制订完善的法律法规,做 到有法可依、严格执法,多设立保护区,加大对海洋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国民的环保意 识和文化水平,才能真正保护好我国的海洋生物多样性,才能使国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 利用,才会有我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海洋生物多样性现状保护 1 前言 当今人类正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三大问题。随着陆地资源的日益减少,人类开发对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已成为21世纪使社会发展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领域。富饶的海洋资源为支持人类社会继续向前发展展现了美好的开发前景。在海洋资源中,除海水动力、金属与非金属矿床、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外,海洋生物将是现今和将来人类所依赖的最主要、最直接的资源。海洋生物食品提供了人类的大部分蛋白质需求,海洋生物多样性是重要的新药源泉,海洋生物多样性为人们提供了多种观赏种类和景观,海洋生物光合作用和固定二氧化碳,缓和了全球变暖过程。 随着技术和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影响已经涉及远洋。即使在南极洲,那儿的企鹅远离任何农业却带有DDT,海岸线还被溢油污染,蓝鲸处于严重濒危状态。然而,物种和生态系统受害最重的则还在最靠近人类的海域。而海洋生物多样性丧失远不如陆地生多样性丧失那样引人注目,海洋遗传、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丧失本身也是一种全球危机。 与陆地相比,海洋生物的研究起步晚,被描述的海洋物种较少,但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海洋生物比陆地更加丰富多彩。海洋中生活着世界上现存的32个动物门中的31门,其中14门完全是海洋生的。珊瑚礁,就象热带雨林一样,以高物种多样性而著称。海洋中生命财富远不止是物种数量,地球上测得的最大生产力在北太平洋的海藻床。最近的证据表明,在深海也有可能有非常高的物种多样性,在海底热泉口群落被发现的大约20年中,鉴定出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调查报告第4203号。本文受国家“十五”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G1999043709)资助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四世同堂》中的祁瑞丰 一、作者生平 老舍,中国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满族。北京人。出生于城市贫民家庭。在《中国近现代人物传记资料索引》中提到他的生平主要见于《中国现代作家传略》编辑组编辑的《中国现代作家传略》第一辑(徐州师范学院,80年);吴重阳,陶立瑶编写的《中国少数民族现代作家传略》(青海人民出版社,80年12月);[波]日比格涅夫·斯乌普什基等著,尹慧珉译的《老舍传记资料及其作品简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80年3辑282页);此外还有王惠云和苏庆昌所著《老舍评传》(花山文艺出版社1985年10月版从是国内第一部老舍评传,对老舍生平研究有着开拓之功。胡契青和舒乙所著《散记老舍》(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6年5月版),有传有评,有忆有论,材料丰富,形式生动。舒济的《老舍年谱简编(《新文学史料》1986年第2期),是老舍年谱中较为简明准确的一本。另有孟广来等所编的《老舍研究论文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4月版)和曾广灿、吴怀斌所编的《老舍研究资料》(上、下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年7月出版),是老舍研究较为完整、系统的资料汇集。 二、作品整理 老舍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赵子日》、《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小坡的生日》、《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剧本《残雾》、《方珍珠》、《面子问题》、《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戏剧集》、《柳树井》、《女店员》、《全家福》、《茶馆》,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 三、研究情况 《四世同堂》是老舍抗战时期重要的长篇史诗小说,也是老舍本人非常满意的一部作品。小说分为《惶惑》、《偷生》、《饥荒》三部分,共约100万字,创作周期从1944年直到1948年,历时近五年时间,其中小说的第一、二部《惶惑》,《偷生》写于重庆北培,而第三部《饥荒》则是老舍于1946年赴美讲学后在美国纽约完成的。不同于前期的抗战文学,小说并没有选取正面视角表现某一具体的战争场面,而是以宏大开阔的历史视野,选取以北平一个不起眼的小羊圈胡同为透视点,以胡同里四世同堂的祁家为描写对象,同时还兼顾十来户近邻,通过对他们日常生活中遭遇的战争不幸来表现侵略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上更是精神上的屈辱和伤痛,以此展现北平市民身上的保守苟安等性格特点,以及人们如何在战争中逐渐克服固有的人性弱点,逐渐觉醒的过程。 从1945年《四世同堂》第一部《惶惑》在《扫荡报》上连载时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评论。其中堵述初的《读<四世同堂>―第一部上半本<惶惑>》(《人民世纪》1946年4月第6期)对老舍这部新作“对于北平风物描写的精致”、“对于北平文化的看法”以及对于当时北平市民社会典型形象的塑造等方面进行了评论。最引起学术界重视的是《四世同堂》中祁瑞宣形象的思想意义,宗鲁在《评<偷生>》①一文中对祁瑞宣的论析较有代表性:“在主题的思想内容上考察起来,那主人公祁瑞宣在伦理的家庭责任观念,和革命的民族意识之间的矛盾,

海洋废弃物及其对海洋和沿海生物多样性和生境的影响

CBD Distr. GENERAL CBD/COP/DEC/XIII/10 10 December 2016 CHINESE ORIGINAL: ENGLISH 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 第十三届会议 2016年12月4日至17日,墨西哥坎昆 议程项目15 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通过的决定 XIII/10. 解决海洋废弃物和和人为水下噪声对海洋和沿海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缔约方大会, 人为水下噪声对海洋和沿海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 注意到题为“关于水下噪声对海洋和沿海生物多样性和生境的影响的科学综论”的最新报告,1 并邀请各缔约方、其他国家政府和相关组织在其职权范围内,依照国家法律和国际协定,酌情利用这些信息; 2. 回顾第XII/23号决定,特别是第3段,并邀请各缔约方、其他国家政府和各主管组织,包括国际海事组织、国际海底管理局、养护野生动物移栖物种公约、2 国际捕鲸委员会、其他相关利益攸关方以及土著人民和地方社区,酌情在其职权范围内,并依照国内法和国际法,开展进一步的协作和分享其根据预防性办法和依照《公约》的序言采取各种措施,包括同一决定第3段所述措施,以避免、最大限度地减少和缓解人为水下噪声对海洋和沿海生物多样性的重大不利影响的经验,并请执行秘书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继续其汇编、综合和传播这些经验的工作,包括关于水下噪声对海洋和沿海生物多样性的不利影响的科学研究,并根据科学查明的需要,同各缔约方、其他国家政府和有关组织协作拟订关于避免、尽可能减少和缓解这些影响的措施的实用指导意见和工具包、将汇编以及前文所提及的指导意见和工具包提供给缔约方大会第十四届会议之前的科学、技术和工艺咨询附属机构的一次会议审议; 1 UNEP/CBD/SBSTTA/20/INF/8。 2 联合国,《条约汇编》,第1651卷,第28395号。

我国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36943197.html, 我国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作者:马绘谦 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6年第23期 【摘要】在人类社会的生存物质当中,海洋生物资源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物质,对这些资 源进行有效的保护,有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些年来,海洋生物许多物种濒临灭绝,对人类的生存有着较大的影响。故此,需要加强对海洋生物的保护,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对海洋生物进行保护,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或者是加强国际合作等具体对策。本文对我国海洋生物的多样性的现状进行阐述,并指出了威胁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此外,本文还对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进行说明。 【关键词】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 海洋生物多样性具有现实价值以及潜在价值。首先,在人类的生物来源中,它是一个重要的来源,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动物蛋白,并且,有许多的海洋生物都具有较大的价值,例如存在一定的工业价值或者是存在一定的药用价值。所以,在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海洋生物多样性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物质基础。 1 主要现状 1.1 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从类型上划分,我国海域生态系统主要有以下几种[1]:(1)滨海湿地生态系统,(2) 珊瑚礁生态系统,(3)上升流生态系统,(4)深海生态系统。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第一是盐沼生态系、第二是河口生态系、第三是红树林生态系。海岸盐沼处于大海与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生态环境相对复杂,生物多样性也较为丰富,该地带也是进行海水养殖的重要区域。盐沼生态系为候鸟提供了它们所需要的食物以及栖息地,是由芦苇等多种盐生草本植物和许多的潮间带底栖生物所组成。 珊瑚礁生态系统主要在我国的南海地带,以造礁石珊瑚为主,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由以下几种动物共同组成一个生态系统,第一是海绵动物、第二是腔肠动物、第三是甲壳动物等。 在我国的东南海域,海洋上升流生态系统就存在于其中。由以下几方面的因素所组成[2],(1)因为受到地形的因素所影响,(2)受到风漂流的影响,(3)因为水团边界的影响。因为底层营养物质的上升,使得其初级生产力逐渐提升,往往会形成渔场区,与邻近海域相比而言,其生物多样性指数要更高。 深海生态系统主要在我国的东海以及南海的海域之中,通常是有一些构造较为特别,比较适应于在深水生活的动物所组成,其生物多样性非常贫乏。

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2.举例说出海洋环境污染的来源。 3.说出外来物种入侵的概念、过程、危害和控制方法。 4.分析舟山大黄鱼资源枯竭的原因。 ◆教学内容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它既体现了生物之间及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又体现了生物资源的丰富性。我们目前已经知道大约有200万种生物,这些形形色色的生物物种就构成了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舟山沿海地处亚热带,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是南北多 种水系和海流的交汇处,海水温度盐度及其它理化因子适 于海洋生物生长繁殖,是海洋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地区 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人口膨胀和环境压力急剧增大, 我市海洋生物物种和生态环境受到威胁的程度是有史以 来最严重的,生存空间缩小、数量锐减,一些物种趋于消失或种群缩小,尤其是一些优质海洋生物种类,如大黄鱼、白鲳、东海带鱼、中国明对虾等。目前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过度捕捞、海洋环境污染、生境丧失和退化、外来物种入侵四个方面。 一、过度捕捞 过度捕捞是指人类对海 洋野生动物的捕捞强度超过 了其自然的补充量所承受的 能力, 导致海洋渔业资源逐

渐萎缩的现象。历史上,舟山群岛渔场由于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生物多样性很高,渔业资源丰富,不仅是大黄鱼、日本鳗鲡、中华绒螯蟹、松江鲈鱼、鲥鱼等名优水产生物的繁衍栖息地,同时也是中华鲟、白鲟、白暨豚、胭脂鱼等国家级保护动物的栖息地和洄游通道。然而,过去十几年来,沿海地区的渔船增长一度失控,捕捞手段也日益完善,盲目的扩大生产,致使舟山群岛渔场的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的破坏,特别是主要经济鱼类资源持续衰退,也导致整个生态系统食物链改变,脆弱生物濒临绝境。 大黄鱼俗称黄花鱼、大鲜,是舟山渔场四大鱼类之一,多分布在我国近海,被称为我国的“家鱼”。舟山的岱衢洋就是因为盛产大黄鱼而远近闻名,“每逢渔汛,衢山岛斗镇里大小船至数千,人至数十万,停泊晒鲞,殆无虚地。”“整个舟山洋面都是大黄鱼,天热时睡在沙滩上,都能听到大黄鱼的咕咕叫声。”“起网时,人跳到网里面根本就不会往下沉,大黄鱼多得连篙都插不下去。”……这些听起来像是神话的场景现在只能深深地留在舟山50多岁老渔民的记忆深处。现在野生大黄鱼已是“一鱼难求”,导致舟山渔场野生大黄鱼数量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就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过度捕捞。 过度捕捞对大型哺乳动物的威胁更为巨大,这些动物性成熟周期长,产仔少,在捕捞压力下容易灭绝。例如无齿海牛于1974年发现于北太平洋科曼多尔群岛,它们身躯庞大,体长达7~8米,重达3~4吨,是海洋里的第二大哺乳动物。西方文明发现它的利用价值后,纷纷来到科曼多尔群岛,开始了无情的捕杀。首先遭难的是那些成年的斯特拉大海牛,到后来连那些幼仔也没能逃脱,从发现到最后一头无齿海牛被杀,仅仅用了27年 的时间。无齿海牛是非常珍贵的物种, 也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草食性动物,它 从地球上消失,不能不说是人类文明的 悲哀。 由于渔业资源的衰退,一些渔民为 图2 由于过度捕捞,舟山野生大黄鱼已经 是一鱼难求

课题文献综述

《多媒体教学辅助中语文课的板书现状调查及对策的研 究》课题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的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不断翻新课堂学习,幻灯片、多媒体不断广泛运用于课堂,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受到冷落,淡出课堂。作为最传统教学手段的板书,同样也越来越被淡化、忽略。 语文教学既是一种传授知识的活动,又是一种思想教育的方式。如果说成功的语文教学是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的统一的话,那么语文教学的板书设计更是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的完美结合了。板书是教师精心设计、简明扼要、生动直观地体现教学重点、难点的微型教案,通过板书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能有助于学生有层次地掌握知识的体系,有助于学生做好笔记,领会知识,强化记忆,启迪思维,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它既体现教师的业务素质的优劣,也反映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掌握了它,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也可以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现状: 早在1912年当时的教育部就在《师范学校规程》中明确规定师范生必须掌握“黑板写法”第一次将教学板书写进了教学规程。黎锦熙先生在《新国文教法》中对语文板书作了介绍。解放后语文教学板书的问题得到了进一步重视在理论构建和具体操作上都有了较大进展但是仍然存在较多问题。现在众多教育家认为“所有的直观教学中要数黑板最普通、最重要、最灵活但也许就因为黑板过于被人们所熟悉以致往往被忽视或使用不足。”也即是教师的板书时有时随意性较大或者即使设计了板书也没有充分发挥板书的应用价值。特级教师斯霞曾说:“好的板书对于提纲挈领地了解课文内容,对于把握住课文的关键问题,起着很大的作用。教师必须慎重考虑,精心设计。板书的原则是简单扼要,眉目清楚,切忌随心所欲,杂乱无章。备课时,我常常为设计少而精的板书费一番心血。”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_0

---------------------------------------------------------------最新资料推荐------------------------------------------------------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报告结构 1、引言: 简要描述研究问题的性质,并进一步陈述研究问题(为什么研究) 2、综述的主体: 简要报告其他人的发现与观点。 通常将相关的研究放在一起讨论,并用小标题进行分类;详细介绍主要的研究工作,略提相对次要的研究策略: 时间、流派、代表人物 3、总结: 给出已有知识与观点的全貌 4、结论: 5、参考文献: 引用过的文献、其他索引(格式引言家庭是知识、价值观、态度、角色和习惯代代相传主要的传播体。 通过与家庭系统的互动, 子女形成自己的人格、思维模型和行为方即、家庭是人生最初始和最荃础的教育环境。 有研究表明,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学业成绩有着重要影响。 那么到底家庭中的哪些因素对子女的学业成绩产生影响,家庭因素又是如何影响子女的学业成就的呢?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家庭因素中对子女学业成就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如家庭环境、父母文化教育程度、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等。 1,与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相联系的各种客观因素,如家 1 / 17

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破裂、家长的文化程度及职业类别等;(柳敏峰,徐长江,王黎华. 家庭因素对中学生学业成绩影响的调查研究,[J]. 教育测量与评价, 1674- 1536( 2010) 03- 0043- 04.)1) 家长的文化程度、文化程度越高,采用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越多,采用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则相对较少。 从而使孩子增强了信心,培养了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了学业成绩的提高。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以及《家庭教育状况调查表》对德州三中学生进行了关于家长教养方式的调查和统计显示家长的文化程度差别较大且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显著的影响。 (【2】刘新宇德州三中学生学业成绩与家庭教育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2009)家长的职业 2) 职业为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事业干部的家长,其子女学业成绩优秀的较多,而工人和个体劳动者的子女相对学业成绩优秀的较少。 经分析,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事业干部一般都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有属于自己的比较理想的事业和职业,对个人的发展也看得很重,他们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个人的价值,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目标、兴趣爱好,关注自身的情绪体验。 他们多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在精神层面会把自己和孩子视为相互独立的两个主体,尊重孩子的感受和发展。 身为工人和个体劳动者的学生父母一般从事体力甚至重体力劳动,还有的为了生计外出打工,一般无自己满意的事业,很难实

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摘要】本文从解释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引出海洋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并着重阐述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对其保护的对策,进而表述个人对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及建议。 【关键词】海洋生物多样性,概念,严峻形势,影响,重要性,对策,保护,认识,建议 观察卫星拍到的地球全貌,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美丽的地球像一个蓝色的“水球”,地球上一大片的蓝色区域是覆盖着地球表面的海洋,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1%,而陆地面积仅占29%,陆地是一座座“漂浮”在浩淼无边的海洋上的岛屿。 浩瀚的海洋存在着许多我们熟悉的生物,也生活着许多尚没被发现的生物,海洋就是资源的宝库。从海面的洋底,生活着五彩缤纷的海藻、搏击长空的海鸟、硕大无比的巨鲸、五光十色的海贝、千姿百态的鱼类…… 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描述自然界多样性程度的一个内容广泛的概念。对于生物多样性,不同的学者所下的定义是不同的。例如noose et al.(1986)认为,生物多样性体现在多个层次上。而Wilson等人认为,生物多样性就是生命形式的多样性(Wilson & Peter, 1988; Wilson, 1992)。孙儒泳(2001)认为,生物多样性一般是指"地球上生命的所有变异"。 在《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里,生物多样性的定义是"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在《保护生物学》一书中,蒋志刚等(1997)给生物多样性所下的定义为:"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综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 。 综合以上各观点,我们得出:生物多样性是指栖息在一定环境的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物种,每个物种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它们与生存环境所形成的生态系统总称。因此,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反应生物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之间的多样性和变异性。「1」 二.海洋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环境也发生着变化,海洋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使得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1.污染物危害遗传多样性 褶牡蛎的胚胎和幼体受汞、铜、铬毒害而中毒;砷的浓度达到1.0毫克/升导致刺参耳状幼虫立即死亡,3.0毫克/升时会导致扇贝面盘幼虫中毒死亡……这些危害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对生物的遗传多样性造成严重的影响。

文献综述 (5)

文献研究综述 一、研究现状 1.网络直播的概念及发展情况研究 网络直播概念的研究是绝大部分研究者在做与网络直播相关的研究的首要内容,有的研究者更是从当下的互联网、网络直播两方面对这一概念进行研究。虽然不同的研究者由于研究的角度,方向的不同,对于网络直播给出的定义皆有所差异,但是绝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体传播方式,把信息传播与技术推广应用推向了更高的发展层次。也有研究者就网络直播的概念提出了以下观点: ①网络直播指的是以直播为主要特征的互联网视频服务类型。 ②网络直播是通过录屏工具或者手机在互联网平台上对表演、展示、互动等行为进行 实时呈现,是一种新兴的在线娱乐或服务方式。 而在网络直播发展情况方面的研究,有的研究者指出中国网络直播发端起于1983年中央电视台首届现场直播春晚,随后到2016年 Papi酱在网络直播平台上到达了7435.1万人次的观看量,网络视频的发展重新定义了直播。同时有研究者就网络直播行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以下观点: ①直播主体呈现多元化 ②直播内容由UGC向PGC转化 ③直播的平台化和服务化 ④直播平台向规范、有序方向发展 2.网络直播的特点分析 在网络直播特点方面的研究,绝大多数研究者研究得出网络直播有泛娱乐性,互动性,及时性,多样性以及媒体化这几方面的特点。而有的研究者则从传播特点的角度出发分析我国现阶段网络直播的特点 其研究得出: ①主播高度媒体化 ②目标受众明确,黏性较强 ③半碎片化观看 ④双向互动 ⑤弹幕文化

也有研究者从网络直播的整体现状着手分析其特点,得出以下结论: ①内容丰富,娱乐性强 ②目标受众明确,互动性强 ③主播多样化和媒体化,女性魅力强 3.网络直播的监督引导研究 由于网络直播门槛低的原因,诸多问题的出现让网络直播平台上的某些行为已经成为众矢之的,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很多研究者在网络直播的监督引导问题进行研究,不同的研究者的研究角度不同,提出的监督引导方法也不尽相同。 网络直播的监督引导方面的研究有很多,其中张旻在《热闹的“网红”:网络直播平台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通过对网络直播现状与存在问题方面进行研究,进而提出从提高主播个人素养和完善政府监管这两个大方面对网络直播进行引导。而卢大振的《多管齐下破解网络直播监管难题》则着重从规范性的角度对网络直播的监督作用进行研究,其主要就网络直播监督的特点和网络直播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分析得出促进网络直播监督规范性的方法。 其中,在网络直播引导的措施方面,绝大多数的研究者都在针对现如今良莠不齐的网络直播环境从法律监管,直播门槛,直播内容等方面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4.关于网络直播中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的研究 以上有关网络直播研究涵盖了其特点,概念及发展情况以及监督引导,较为宽泛,接下来就对范围作进一步细化,探究一下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相较于传统社交媒体,网络直播的信息流动性及互动性更强,极大地增强了人际交往的便捷性。大学生作为对新兴事物接受度很高的一个群体,对网络直播表现出较高的热情。网络直播也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陆思婷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从日常使用、心理感受、现实对比和利弊权衡等四个方面,系统地揭示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详细分析网络直播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相关性,并提出建议和对策。 魏婉秋表示,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流模式,加强了人们人际交往的范围。分别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符号学的角度出发分析,认为大学生之间由于网络直播的互动,加强社会交往行为,从而获得其他人的认同,进而实现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大学生的人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