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破坏行为原因分析及其教育建议

幼儿破坏行为原因分析及其教育建议

幼儿破坏行为原因分析及其教育建议
幼儿破坏行为原因分析及其教育建议

幼儿破坏行为原因分析及其教育建议(一)个案举例

乐乐,男,5岁,上幼儿园大班。身高略高于同龄孩子,动作敏捷,迅速。但是,近几个月来突然变成了“破坏大王”,什么玩具、什么东西一旦到了他的手里就不要想完整的还回来,就连衣服也是只要经过他的手就要遭到破坏;也喜欢在别人活动时搞破坏。给他一本画册,他会一页一页地撕破,给他一个玩具,他玩一阵便将其拆开或砸坏,颇令人苦恼。在和同伴一同玩游戏的过程中,也常常将同伴刚做好的东西推倒或者弄坏,被人发现或指责之后,破坏行为有所收敛。但很快又会重复其破坏行为,继续有意无意的摘花、撕书、摔东西。为此,小朋友们越来越不喜欢和他玩了,家长和教师对此都很头疼,也很担忧其以后的发展。

与教师的交谈中,了解到乐乐的父母都是初中毕业,文化程度也都不高,因为打工长期居住在城市,最初家庭经济情况一直不好,现在逐渐好转。父母觉得为了打工,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很少,也很少和孩子进行交流,致使孩子内心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渴望被人关注。

(二)行为分析

乐乐的这些行为属于幼儿破坏行为。幼儿破坏行为是一种由于敌对情绪引起的报复行为(如:你撕了我的书,我也要撕了你的书)或是为了发泄不满而表现出的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如:你惹我不高兴,我就要弄坏你的东西),又或是年龄小,幼儿尚未形成爱护公物、爱护他人财产的意识而产生的一种无意性行为(经常在墙壁上或桌子上画字、打破别人的玻璃窗、损坏他人财物等等)。破坏行为是一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它虽然没有对他人的生命造成损伤,但其负面影响十分恶劣,能直接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的破灭。一般情况下,儿童一旦具有某种破坏行为,都会直接影响家长、教师和同伴对他的评价,也会直接导致幼儿同伴关系的恶化。

幼儿一旦缺乏正常的交往活动与经验,势必要影响其性格、能力等心理品质的正常发展,而且破坏行为的危害仅次于幼儿攻击性行为,如若不及早进行对其干预,破坏行为很有可能转化为暴力行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家长和教师都应重视幼儿的破坏行为。

1. 幼儿破坏行为的原因分析

对于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破坏性行为,我们要用探究的眼光去看待,去寻找他们行为背后的理由,切忌想当然的主观臆断后就对孩子批评教育,这样对孩子是不公平的。

引起幼儿破坏行为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孩子正常的探索行为

孩子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会出现超乎寻常的探索行为。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或进行自己的游戏,孩子会进行一些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活动。如乐乐拆玩具的表现就极有可能是一种探索行为,教师应该给以适当的鼓励和帮助。

(2)对不公平待遇的反抗

幼儿虽然年龄小,但对不公平待遇的体验却很敏感,一旦他们觉察到成人或同伴对其所采取的不公平评价和行为,他们就会奋起反抗。正因为年龄小的缘故,他们所积累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很有限,故常常以模仿同伴同样的行为来进行反抗,而这些行为通常被看作是幼儿的报复行为。报复行为的产生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当幼儿受到家长或教师的不符合事实的批评和惩罚时,内心不服,但又无力反抗,于是就用隐蔽方式,暗地进行破坏;或者情绪失控,不顾一切,针锋相对,直接对抗,制造事端。另一种是当幼儿受到别人欺负或讥笑时,受不了委屈,为了出口恶气,想尽办法,寻找机会实行报复,使对方也遭受同样的损失。

(3)宣泄不良情绪

儿童的情绪变化较大,不稳定。有的儿童生性好生气,爱发脾气;有的儿童自小受宠,自我中心;有的儿童骄横霸道,恃强凌弱。这样的儿童在现实生活中,如有一点不满足、不如意,就会大发雷霆,摔桌凳,踢门窗,大喊大叫,发泄怒气,从而破坏正常秩序和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内心过多的压抑和孤独感会导致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或是破坏行为的增多。例如孩子在活动之前有不愉快的情趣体验,今天的情绪不稳定,而又不知道如何进行适当的表达时,就有可能以一种破坏性行为作为不良情绪的突破口。

(4)虚荣心的作怪(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干”)

有些儿童在群体生活中往往被人遗忘,没有地位,也有的儿童由于自身的某些缺点和问题受到群体的排斥。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儿童往往容易采取各种破坏手段,如损坏公物、起哄打架等,以显示自己的“强大”、“勇敢”,炫耀自己的“聪明”、“ 能干”。

(5)孩子对失败的手足无措

孩子出现破坏行为也可能是孩子较长时间的探索不成功,其行为已停留在无意义的反复摆弄和操作上,已经失去了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和信心,此时的行为是情绪烦躁引起的,或者是一种对不成功行为的破坏放弃。如还一开始对拼图的兴趣浓厚,一块块的试拼,可是好久之后还没有成功,就故意将拼图撒的一地都是。

(6)孩子自控能力差

也有部分孩子的行为初衷是好的,但是因为思维与动作发展的不协调,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会出现一些破坏性行为的表面现象。

(7)电视媒体的不良引导

大众传媒如电视、电影、录像等,对儿童的教育导向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有些不太健康的内容极易腐蚀儿童的心灵,为儿童模仿种种不良习气和行为提供了榜样。因此,大众传媒失控是引发儿童破坏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2. 主要表现

幼儿的破坏行为主要表现为损害公共财物或他人的利益,扰乱集体活动等方面。

(1)损害公共财物

儿童破坏行为突出表现在损害公共财物和他人的东西。例如,在校园、公园或其他公共场所刻字、抹黑、打碎路灯、毁坏公共设施等。上述案例中乐乐摔坏幼儿园的玩具,撕毁小朋友的漫画书等行为就是典型的儿童破坏行为。

(2)扰乱集体活动

儿童违反纪律、扰乱集体活动,使活动难以进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儿童群体成员中,总有个别调皮捣蛋的儿童。例如戏弄或碰撞弱小儿童,抢夺别人的东西,故意踢桌子、摇椅子,甚至恶作剧、出别人的洋相等等。

(三)应对与处理策略

面对孩子出现的破坏性行为,我们首先要冷静的对待,争取与孩子沟通,并通过观察和倾听,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能理解孩子的行为。并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孩子正确参与活动,将破坏性行为转化成积极的探索行为。如当孩子情绪不好时,教师应该引导孩子学会正确的宣泄不良情绪,使孩子在投入活动时能够心情愉快。而如果孩子出现新的探索欲望时,教师要肯定鼓励孩子的行为,要提供尽可能多的探索材料,并教孩子一些基本的探索方法,引导孩子的正当探索行为。如发现孩子的探索出现难以深入下去的问题时,这时教师应该从投入的材料和幼儿遇到的困难上给孩子提供适当的帮助,告诉孩子基本的一些技巧,和孩子一起完成,鼓励启发帮助孩子将破坏性活动转化为主动积极的探索行为。而当孩子自控力较弱时,老师要提供给这些孩子难度相对小一些的游戏材料和相对单一一些的活动区角,以减少幼儿对同伴的破坏行为。

1. 提高乐乐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

努力让他认识自己所作所为对集体、对他人的消极影响,指出有益的行为是合作,而不是破坏。让他知道只有合作才会赢得老师和同学的欢迎和支持,而破坏只会受到别人的厌恶和唾弃,使自己孤立。如当他遇到不公平待遇时,启发他讲明情况,澄清事实,而不是采取报复手段;在他做出发泄不满情绪的不良行为时,应指出他不良行为的危害。

2.对乐乐的捣乱行为少加注意,任其自行消退。

一般讲,在各种集体活动中,有些儿童产生捣乱行为是常见的事,不必过分认真。经验表明,有些儿童捣乱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如果对此现象过分批评谴责,则这样的捣乱行为反而难以制止。因此,一旦出现捣乱行为,只要不破坏整个活动,教师则不必太注意,不予过问,以使他达不到目的,自觉无味,自行消减其捣乱行为。

3.自我评定行为,及时奖惩。

这是训练乐乐主动调节和控制自己行为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所谓自我评定行为,就是让他自已对自己的行为表现评分,由同学进行监督,对不良行为表现程度进行不同程度的扣分,对良好行为表现按不同程度给分。当天学习活动结束时,根据他所得的总分,给予奖励。奖励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物质奖励,也可以是精神奖励。这样可以及时强化他的良好行为表现。

4.控制不良环境刺激。

引发乐乐破坏行为的刺激因素异常复杂,有些来自家庭,有些来自学校,有些来自社会。其中来自家庭和社会的不良环境刺激最难控制。例如,乐乐父母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社会大众传媒的不同内容和宣传方式,等等。因此,要有效地控制影响他行为的因素,必须以学校为中心,得到孩子家庭的密切配合。同时做到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结合,进行全方位的调节和控制。

(四)反思与建议

《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是为所有在园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的,要为每一个儿童,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幼儿之间由于遗传、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等的影响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差异,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寻找这种差异,尽量地找到适合每个幼儿的不同教育方式。对于乐乐的这些行为特点,以及针对上面的案例分析,我认为教育这样的孩子,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给予这样的孩子更多的宽容、理解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需要做的是了解每一个孩子,并给予孩子理解、宽容。当乐乐这样的捣蛋鬼在恶作剧令人心烦的时候,如果老师不分青红皂白地去制止,那个捣蛋鬼的行为只会

变本加厉。其实每个幼儿都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那就要看教师是否悉心观察,是否真正地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来分析事情发生的原因,如果教师只盯住幼儿的过错,对幼儿进行批评,那无疑是加重疮疤的疼痛,对于孩子幼小的心灵是一种侵蚀,是一种伤害。我们要做的是抓住他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在大家面前表扬他,帮助他树立自信,而不是当他犯错的时候在幼儿面前大声斥责他。因为教师的理解和宽容好比润滑剂,能够减少师幼之间的摩擦,增进师幼之间的关系。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