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原理多选题答案

马克思原理多选题答案

马克思原理多选题答案
马克思原理多选题答案

马克思原理多选题【答案仅供参考】

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D )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2.中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BCD )

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不显著的运动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静止和运动是相互包含的

3.从人们开始打制石器——制造并使用金属工具——制造铁器——机器

使用——电子技术的广泛运用——生物技术的突破……这一进程说

明(ABCD )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实践是历史性活动

c.实践是社会性活动

D.实践是能动的不断发展的活动

4.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ABC )

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合理的,凡是现存的都是必然要灭亡的

B.对每一种既成的事物都是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c.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否定的理解

D.认为凡是合理的就一定存在,凡是存在就一定合理

5.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命题,其错误在于割裂了事物的( ABD )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6.下列格言和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CD )

A.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为山九仞,功于一篑

7.下列例子中表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是( ABCD )

A.冰——水——汽

B.光的微粒说——光的波动说——光的波粒二像说

c.团结——批评——团结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自发的结合——近代唯物论辩证法的分裂——现代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自觉结合

8.“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

是(ABCD )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D.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才能变成改造社会的物质力量

9.下列各项正确说明人的活动与社会规律之间关系的有(ABD ) A.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社会规律

B.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

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改变社会规律

D.社会规律就是人的活动的规律,人的活动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10.马克思本人对于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包括( BCD )

A.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并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

B.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c。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D.说明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人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11.以下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说法正确的是(ABD )

A.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B.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c.是研究价值分配的理论

D.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

12.在资本主义现实中,剩余价值是采取各种转化形式出现的,它们有( CD )

A.成本

B.工资

C.利润

D.利息

13.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公式是(AC )

A.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B.剩余价值/全部预付资本

c.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D.年剩余价值量/预付可变资本

14.剩余价值与利润这两个范畴之间的关系是(ACD )

A.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B.剩余价值是利润的转化形式

c.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

D.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15.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 ABCD )

A.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

B.政治组织形式

C.选举制度

D.政党制度

16.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是(CD )

A.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民的意志和愿望

B.集中地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文化的精华

C.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D.是资产阶级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17.垄断没有消除竞争是因为( BCD )

A.竞争是一切社会生产所共有的

B.竞争是商品经济一般规律,垄断并没有消灭商品经济

c.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D.在垄断组织之外,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

18.微观规制的主要类型(ABD )

A.反托拉斯法

B.公共事业规制

c.知识产权规制

D.社会经济规制

19.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发展生产力是(ABCD ) A.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

B.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

c.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D.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

20.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将要消失的“三大差别”

有( BCD )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差别

B.工业和农业的差别

c.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D.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

c.通过购买一定数量的股票层层控制众多企业和银行机构

D.通过购买所属公司全部股票直接掌控企业和银行

21.“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 C )

A.社会主义很难实现

B.社会主义必须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

c.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

D.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

22.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 D )

A.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B.建立工农联盟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到无阶级社会

2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一观点表明( BC )

A.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是对立统一的

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观念的东西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

D.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24.下列哪些命题揭示了事物的矛盾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ACD )

A.朱熹指出:“万物皆有两端,独中又自有对。”

B.老子说:“相反相成,物极必反。”

c.王安石说:“万物皆各有耦”,“耦中又自有耦。”

D.方以智说:“交也者,合二而一。”

25.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挫折和反复,这一事实表明( ABD )

A.新生事物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是错误的

D.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6.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 BCD )

A.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D.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27.爱因斯坦1939年在获悉铀核裂变及其链式反应的发现后,曾上书美国

总统罗斯福,建议研制原子弹,以防德国占先。然而,让爱因斯坦感到意外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悍然将原子弹用于战争。这对爱因斯坦震动很大,从此开始投身反对核战争的运动。这

段材料蕴涵的哲学原理是(CD )

A.真理和价值总是一致的

B.真理和价值总是不一致的

c.真理和价值都是人类活动要追求的目标

D.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之中,最终由实践检验

28.列宁说:“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壳。”这句话应理解为,民主共和制( ABC )

A.便于掩盖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质

B.有利于调节资产阶级内部各个集团之间的矛盾,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

c.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适应

D.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9.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 ABC )

A.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B.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c.商品交换必须实行等价交换

D.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0.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 ABD )

A.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B.为计算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c.为计算资本周转速度提供了依据

D.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奠定了基础

3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 ACD)

A.维持劳动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B.劳动者维持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价值

c.养育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D.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

3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共同点( ABC )

A.都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B.都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c.都增加了剩余价值量

D.都提高了剩余价值率

33.下列现象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实质的是( CD )

A.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

B.不变资本只是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

c.资本主义工资是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D.资本主义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34.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是( ABC )

A.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

B.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平等

c.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是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D.制定和推行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方针、政策

35.经济全球化( AD )

A.使世界生产力得到了发展

B.使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c.使发展中国家形成了对别国经济的依赖

D.使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36.与自由竞争相比,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竞争( ABCD )

A.目的是为了获得垄断利润

B.手段包括非经济方式

C.更加激烈

D.范围不断扩展

37.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几次飞跃是( ABC )

A.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

B.20世纪初,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制度建立的实践

c.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发展到多国实践

D.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38.下列选项属于人类解放含义的有( CD )

A.完全摆脱自然力和社会关系

B.获得绝对自由

c.从自然必然性奴役下解放出来

D.从社会必然性奴役下解放出来

39.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是( ACD )

A.镇压阶级敌人的反抗和破坏活动,保护人民的合法权利

B.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和发展公有制

C.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

D.防止国外敌人的侵略和颠覆,支持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

40.列宁领导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经历了哪几个时期

( BCD )

A.和平发展时期

B.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

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D.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时期

41.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 ABCD )

A.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

B.根据社会的需要,是有计划的

C.按劳分配

D.没有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

42.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是( A BCD )

A.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的

B.以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为依据的

c.可以用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来证明的

D.要靠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来实现的

43.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ABC

A.我思故我在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D.万物皆备于我

E.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4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包括ABCD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 E.主从关系

45.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相比较,其区别有ACDE

A.买与卖的顺序不同 B.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不同

c.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 D.流通中的媒介不同

E.流通的目的不同

46.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挫折和反复,这表明ABDE

A.新生事物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螺旋式的

c.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不是不可以改变的

D.历史有时会向后作巨大的跳跃

E.社会形态更替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

47.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ABD

A.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B.决定着精神文明的性质

c.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正确答案 D.规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

E.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部内涵

48.1956年中共八大前后,毛泽东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提出的重要思想有BCD

A.不要四面出击,树敌过多,造成全国紧张

B.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c.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D.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E.经济建设必须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

49.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基本要求是BDE

A.保持高速度增长 B.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C.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D.尽可能减少劳动消耗

E.产品应符合社会需要

50.雅尔塔体制解体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不断上升,主要表现为AB

A.为争夺世界和地区主导权的斗争日益发展

B.相互间的经济贸易摩擦频繁而激烈 c.文化传统的差异扩大

D.政治体制的冲突加剧 E.民族排外情绪高涨

51.二战后初期日本的民主改革ABCDE

A.是按照美国的意图进行的 B.打击了日本军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

c.推动了日本向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转变 D.加强了美国对日本的控制

E.促进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

52.1996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北京会谈的主要成果有ABCD A.决定建立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B.同意建立两国领导人之间的定期会晤机制’

C.同意成立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

D.决定全面发展两国各领域的双边合作

E.签署中俄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53.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ABD

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C.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E.认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54.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

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理解为ACE

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 B.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

C.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 D.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E.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

55.利润率的变动与ABE

A.剩余价值率同方向变化 B.资本有机构成高低反方向变化

c.资本有机构成高低同方向变化 D.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反方向变化

E.不变资本的节省程度同方向变化

5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跨国公司迅速发展是南于ABC

A.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B.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要

C.资本输出的需要 D.争夺国际垄断地位的需要

E.攫取高额垄断利润的需要

57.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相比较,其区别有ACDE

A.买与卖的顺序不同 B.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不同

C.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 D.流通中的媒介不同

E.流通的目的不同

58.英国殖民主义者迫使清政府签订的有关香港问题的不平等条约有ADE

A.《南京条约》 B.《虎门条约》

c.《天津条约》 D.《北京条约》

E.《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59.1927年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不同于南昌起义的特点有BD

A.不再由国共两党合作领导,而是由共产党独立领导

B.不再用国民革命军的名义,而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

C.不以攻打中心城市为目标,而以建立农村根据地为目标

D.不仅是军队的行动,而且有数量众多的工农武装参加

E.不仅是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而且揭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60.50年代,我同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创造的国家资本主义具体形式有ABCE

A,加工汀货 B_统购包销 c.经销代销

D.租赁承包 E.公私合营

6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 AC

A.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B.社会团体的联合组织

C.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组织 D.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E.民主党派的联合组织

62.1996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北京会谈的主要成果有 DE

A.决定建立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B.同意建立两国领导人之间的定期会晤机制

c.同意成立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 D.决定全面发展两国各领域的双边合作 E.签署中俄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63.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ABDE

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D.“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

E.“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64.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BD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E.限制事物自身的发展

65.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BCDE

A.头脑中主观自生的 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 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E.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66.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ADE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E.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67.垄断价格的形成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因为ACD

A.垄断价格不能完全脱离商品的价值

B.垄断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c.全社会的商品价格总额和商品价值总额仍然一致

D.垄断价格改变的只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E.垄断价格围绕生产价格波动

68.哲学上把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一自然”,把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二自然”,关于二者的正确的哲学判断是CE

A.第一自然是物质的,第二自然部分是物质,部分是意识

B.第一自然是脱离人的物质世界,第二自然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c.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第二自然是人类实践创造的物质新形态

D.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因为它们都是南原子、分子在三维空间中排列而成的

E.第_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界,都是人类认识与改造的对象

69.提高资本周转速度给资本所有者带来的好处有BCE

A.提高剩余价值率 B.增加年剩余价值量

c.节省预付资本 D.减少固定资本有形损耗

E.减少固定资本无形损耗

70.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原则区别在于ABE

A.经济基础不同 B.阶级实质不同 c.国家结构形式不同

D.宗旨不同 E.主体不同

71.价格体系的内容包括ABDE

A.不同商品的比价关系B.批零差价关系

c.统一定价与分散定价的关系

D.地区差价关系 E.季节差价关系

72.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其明显表现有ABCD

A.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B.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C国际金融交易总额大大超过国家贸易总额 D.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投资格局多元化

E贸易自由化取代了贸易保护主义

73.形而上学否定观主张ACD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外在力量对事物存在性的消灭

C.包含肯定的否定 D.主观、任意的否定

E.抽象的否定

74.在下列社会现象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BD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政治法律制度 C.国家政权

D.社会意识形态 E.社会风俗习惯

75.IBM公司制造的“深蓝”计算机战胜了世界顶级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这一事实表明BD

A.电脑具有比人脑更高级的运动形式

B.电脑是人脑的延伸,是人类扩展自己智力的工具

c.人脑的运动与电脑一样,归根到底是电子等物质粒子的运动

D.电脑是物化了的人的意识,电脑战胜人脑,实质上是人类自己战胜自己

E.电脑和机器人也能进行某些实践活动

7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发展的新现象有ABD

A.垄断资本跨部门发展 B.大型企业间的联合与兼并加剧

C.私人垄断加速向国家垄断转变 D.垄断取代了竞争

E.跨国公司成为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77.提高资本周转速度给资本所有者带来的好处有BCE

A.提高剩余价值率 B.增加年剩余价值量

C.节省预付资本 D.提高资本有机构成

E.提高机器设备利用率

78.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BCDE

A.多元论的思想 B.具体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E.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

79.社会发展往往面临多种可选择的道路,其中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是CD

A.多数人选择的道路 B.势力强大的人选择的道路

c.先进阶级选择的道路 D.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

E.能够实现社会公平的道路

80.某消费者的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有BC

A.购买商品房,合同约定房价30万元 B.按购房合同约定,第二年付房款

c.缴纳房屋契税9000元 D.在装饰材料市场现购材料

E.交付车库租金200元

81.借贷资本和职能资本相比,其特点是AD

A.一种资本商品 B.一种作为财产的资本

C.一种独立形式的资本 D.采 G--G’的运动形式

E.能够获得平均利润

82.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ABD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E.意识建构认识对象

8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BD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起源于经验.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E.认识发展辩证过程

84.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ACD

A.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B.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D.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过程

E.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

85.产业资本运动过程中采取的职能形式有ABC

A.货币资本 B.生息资本 C.生产资本

D.商品资本 E.商业资本

86.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AB

A.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B.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c.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

D.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与操作系统

87.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ABC )

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8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BD )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89.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BD )

A.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B.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9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B )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91.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 BCD )

A.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

B.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

c.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92.“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 ABD )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93.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ABC )

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I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94.经验论的错误在于( ABC )

A.否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否认认识是一个过程

C.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D.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95.“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

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BD )

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96.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 ACD )

A.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

B.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C.理论可以指导实践

D.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

97.“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 ABC )

A.理论脱离实际

B.经验论

c.教条主义

D.唯理论

98.“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 BD )

A.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B.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C.唯我主义观点

D.反理性主义观点

99.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 ABC )

A.生而知之(孔子)

B.不虑而知(孟子)

C.不行而知(老子)

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100.“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 ABD ) 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c.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系

D.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

101.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BC )

A.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B.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c.实践一认识一实践的无限循环往复

D.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102.“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BCD )

A.真理的认识不需要抽象概括

B.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D.真理是具体生动的事实

10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 BCD )

A.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B.实践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C.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D.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104.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BC )

A.社会主义建设不需要任何纲领

B.应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

C.必须由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理论

D.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应该由经验代替理论

105.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变成错误。”这说明( AC )

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

B.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c.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106.孙中山先生指出,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困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表明( ACD )

A.知行相互促进

B.行先知后

c.知行不可分割

D.知行合一

107.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 ABD )

A.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B.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c.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认识是一个过程

108.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 AB )

A.真理原则

B.价值原则

C.效率原则

D.公平原则

109.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是( BC )

A.真理原则侧重于主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B.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C.真理原则说明认定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D.真理原则体现了人的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

样性

110.下列观点体现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的有( AD )

A.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

B.遵循真理尺度就要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循价值尺度就要满足人的需要

c.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D.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价值追求引导人们去探索真理

111.价值的特性是( ABCD )

A.客观性

B.主体性

C.社会历史性

D.多维性

112.价值的客观性在于( BCD )

A.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价值的客观性

B.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C.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

D.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

113.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BCD )

A.真理是具体的就是说真理是唯一的

B.价值是抽象的就是说价值是多维的

C.主体结构和规定的复杂性导致主体的价值关系的全面性、多维性

D.真理的具体性是说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114.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在( BC )

A.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共同标准

B.实践与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c.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目的

性、多样化

D.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115.马克思主义“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BCD ) A.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行动的指南

B.马克思主义必须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c.必须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D.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是对现存的历史活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

116.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 ABC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B.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c.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

教义

D.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只能坚持不能发展

117.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必须( BCD ) A.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

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c.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

D.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18.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 BCD )

A.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D.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119.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是(BD

A.必然

B.必然王国

C.自由

D.自由王国

120.社会存在包括( ABC )

A.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B.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

C.经济关系D.全部社会关系

12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BCD )

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122.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置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CD )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123.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母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ABCD )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124.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 BC )

A.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B.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

c.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

D.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125.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为( ACD )

A.它能引起劳动对象的变革,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B.它属于上层建筑

c.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D.它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126.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 AD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关系也决定生产力

D.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127.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AB )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变化与发展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

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

128.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 ABD )

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C.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D.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129.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指出(AB )

A.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

B.社会形态是有机的统一整体

C.社会形态是永恒的不变的

D.社会形态是超社会的、超历史的

130.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 CD )

A.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

B.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

C.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D.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131.“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

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B )

A.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

B.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c.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

D.否定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132.科学技术在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这一观点表

明(AC )

A.全球性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B.全球性问题不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C.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主要的

D.科学技术是当代人的“非人化”的根源

133.“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AD ) 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

c.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D.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

134.“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是(ACD )

A.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

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

D.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

135.“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BC )

A县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B.这两种观点是互相补充的

c.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

D.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135.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 CD )

A.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

B.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

C.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

D.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合力”的一部分

136.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 BD )

A.古为今用方针B.历史分析方法

C.彻底批判的革命精神D.阶级分析方法

137.关于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C )

A.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

B.所有权是所有制的基础

c.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是反映着经济

系的意志关系

D.同一种所有制可以有不同的所有权

138.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它是(ABCD )

A.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B.商品的社会属性c.交换价值的基础D.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

139.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 CD )

A.个别劳动B.社会劳动

c.具体劳动D.抽象劳动

140.货币的本质通过它的职能体现出来,货币有多种职能,其中最基本的

能是( A B)

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D.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141.以下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说法正确的是(ABD )

A.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B.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c.是研究价值分配的理论

D.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

142.简单商品经济中所包括的各种矛盾主要是( ACD )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43.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BD )

A.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交换价值和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c.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D.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144.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这表明( ABCD )

A.缺少使用价值和价值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成为商品

B.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c.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也不是商品

D.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但只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也不是商品

145.影响市场上商品价格变化的规律有( ABCD )

A.商品价值的变化B.货币价值的变化

c.供求关系的变化D.平均利润率的变化

146.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 ABC )

A.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B.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C.商品交换必须实行等价交换

D.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47.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是( ACD )

A.具体劳动是劳动的具体形式,抽象劳动是一般人类劳动

B.具体劳动是体力劳动,抽象劳动是脑力劳动

c.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D.具体劳动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148.在下列几种价值形式中,没有本质区别的两种形式是( CD )

A.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B.扩大的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D.货币形式

149.价格受市场供求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作用定,而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这是因为( BCD )

A.商品交换都是按照价格与价值相一致的原则进行的

B.从商品交换的总体看,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

c.从商品交换的较长时间看,价格与价值是趋于一致的

D.各种商品价格的波动,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的

150.在商品经济运行中,价值、价格、供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C ) A.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价格受价值影响,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动

c.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并反映供求关系

D.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但不反映供求关系

15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深化对创造价值的:的认识主要有( ABD )

A.劳动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增加了

B.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在劳动总量中的比重增加了

c.农业劳动已成为物质生产劳动的基本形式

D.在总的劳动消耗量中物化劳动的比重增加而活劳动的比重相对减丛

152.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有( AD )

A.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价格围绕交换价值上下波动

c.价格围绕成本价格上下波动

D.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15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生产这种商品的( BC )

A.劳动生产率成正比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c.劳动生产率成反比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

15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是( ABCD )

A.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B.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

c.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D.创造出剩余价值

156.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 ACD )

A.维持劳动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B.劳动者维持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价值

c.养育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D.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

157.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 ABD )

A.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B.为计算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c.为计算资本周转速度提供了依据

D.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奠定了基础

158.借贷资本的特点是( ABCD )

A.一种资本商品B.一种商品资本

C.一种所有权资本D.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G—GI

159.在数量上相当于平均利润的剥削收入有( ABD )

A.产业利润B.商业利润

c.借贷利息D.银行利润

160.在资本主义现实中,剩余价值是采取各种转化形式出现的,它们有(CD ) A.成本B.工资

C.利润D.利息

16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导致(ACD)

A.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B.利润率的提高

c.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比例的降低D.资本周转速度的减缓

16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共同点( ABC )

A.都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B.都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c.都增加了剩余价值量

D.都提高了剩余价值率

163.剩余价值规律( ABD )

A.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手段

B.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c.在资本主义社会起主导作用

D.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164.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用于生产的棉花属于( AD )

A.不变资本B.固定资本

c.可变资本D.流动资本

165.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同其他劳动过程相比较体现出来的特点是( CD )

A.创造新的使用价值

B.创造新的价值

c.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属于资本家

D.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166.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公式是( AC )

A.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B.剩余价值/全部预付资本

c.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D.年剩余价值量/预付可变资本

167.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学说论证了( ABCD )

A.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B.技术进步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

c.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D.利润率的下降趋势

168.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 ABCD )

A.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B.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c.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D.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16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工作日有所缩短,这表明(BCD ) A.对工人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B.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

c.必要劳动时间大为缩短

D.相对剩余价值成为主要剥削形式

170.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是(AD ) 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c.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D.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71.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客观必然性是由( BD )

A.社会再生产的规律决定的

B.社会再生产的形式决定的

c.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

D.竞争规律决定的

172.下列现象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实质的是( CD )

A.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

B.不变资本只是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

c.资本主义工资是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D.资本主义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173.资本积累、积聚和集中的相互关系是( ACD )

A.资本集中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

B.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实现条件

c.资本积聚有利于资本集中

D.资本迅速集中会加快资本积累

173.资本积累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减

少,表现为( AB )

A.原有资本有机构成不变,追加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

绝对量增加,相对量减少

B.原有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出现机器排挤工人

C.原有资本和追加资本有机构成都提高,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绝对量增

加,相对量减少

D.原有资本和追加资本有机构成都提高,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绝对量和相

对量都增加

174.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因为( ABCD )

A.工资被看做是全部劳动的报酬

B.工人一般在提供了劳动之后,资本家才付工资

自考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自考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单选 1. 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2.现代生产力系统的渗透性因素是指教育 3.下列各项中,属于经济社会形态序列的是封建社会 4.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根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5.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础矛盾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6.除了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外,剩余价值率还可以表示为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 7.劳动力价值决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包含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8.资产阶级道德观的基本原则是利己主义 9.资金循环中实现价值增殖的阶段是.生产阶段 10.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实现的条件下,第一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的总价值应等于两大部类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总和 11.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可用字母表示为.c+v 12.决定利息量的因素是.借贷资本总额和利息率 13.股份公司的经营决策机构是股东大会 14.垄断组织获取垄断利润的主要形式是垄断价格 15.从资本形态上看,资本输出的基本形式是.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 16.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成为垄断资本国际经济组织载体的新的垄断组织形式是.国际垄断联盟 17.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同时胜利论的是马克思恩格斯 18.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消灭剥削进入无产阶级社会 19.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 20.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 21.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2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如何正确回答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23.金、银、铜、铁、铝等同金属的关系属于.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24.新事物之所以必然战胜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新事物较旧事物更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25.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我们要分清楚主流和支流,要看主流,同时又不能忽略支流.这里依据的哲学道理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26.下列各项中,正确说明意思能动性的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27.下列各项中,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在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是.时间是认识的基础的观点 2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实践—认识—实践 29.与理性认识相比较,感性认识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直接性,另一个是形象性 30.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真理具有相对性质 二、多项选择 31.下列科学发现中,为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的有细胞学说.狭义相对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律 32.下列各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理在事先 .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3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体现的时候哲学道理有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34.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一次更重要的飞跃,这是因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35.下列各项属于观念上层建筑的有.哲学和政治思想.道德和法律思想 36.价值规律的内容包括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实行等价交换 37.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中,复苏阶段的特点有生产不再下降,企业倒闭停止.生产逐渐回升,企业利润增加.就业日益增多,信贷逐渐活跃 38.影响利润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剩余价值率的高低.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 3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政策和措施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40.实现人的自由而全国发展的必要条件有.完全摆脱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压迫的束缚.完全摆脱旧式分工的束缚完全摆脱仅仅作为谋生手段的劳动的束缚.完全摆脱接收教育和训练的限制 三、简答题

马克思原理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六)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第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 A.关于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B.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C.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作用的规律 D.关于理论和实践相互作用的规律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A.对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B.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C.对世界万物是否运动发展问题的不同回答 D.对世界是否可以认识问题的不同回答 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4.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5.时间是() A.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B.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C.人们整理感觉材料的形式 D.人们头脑中形成的观念 6.意识的本质是 A.各种感觉的综合 B.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D.“绝对精神”的体现 7.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说() A.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B.意识是人脑的一种分泌物

C.人脑是产生意识的源泉 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8.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这些人的做法违背了() A.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B.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 C.量变和质变统一的观点 D.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观点 9.芹菜、韮菜、白菜、菠菜等与蔬菜的关系属于() A.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B.偶然与必然的关系 C.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D.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10.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规律是() A.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11.下列选项中,比喻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的是() A.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12.“或然率”这个概念是对() A.相对性在量上的说明 B.可能性在量上的说明 C.必然性在量上的说明 D.偶然性在量上的说明 13.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实践活动的是() A.农民插秧种稻 B.医生诊病开药 C.交警维持交通秩序 D.科学家做物理实验 1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习题以及答案

试分析“人工增雨”所体现的哲学道理(1)事物运动是有客观规律的。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世界,为人类造福。 (2)在认识大气运动的规律的基础上,人们进行人工增雨,以缓解旱情。正确处理了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意识的能动作用) 古语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试用这里所学的观点,指出其合理之处。 分析:(1)“谋事在人”,是说人们想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必须充分发挥的人的主观能动性。(2)但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一方面与人们掌握的规律有关;另一方面又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因此,把“成事在天”中的“天”理解为客观规律或者客观条件则是正确的命题。(3)如把“成事在天”中的“天”理解为“上帝”或“神”则是错误) “人定胜天”中的“人定”是指“人谋”,“人定胜天”所要说明的是,人的意志和力量可以战胜自然。(2)这一命题有一定道理。因为它看到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具有主观能动性。如果从这一角度审视,该命题是成立的。世界上虽还有未被人们认识和改造的事物,但却没有不可认识和不可改造的事物。(3)对这一命题的肯定应是有条件的,不能绝对化。一方面,每代人认识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看不到客观历史条件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制约,就易犯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另一方面,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建立在尊重和运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只有当人的认识和行为符合客观规律时,并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方能“胜天”,反之,人不仅不能“胜天”,还会受到规律的惩罚。(4)所以,单纯地强调:“人定胜天”是片面的。的,属于唯心论的观点。 辨析题: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句俗语正确地揭示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劈柴不照纹”它告诉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做任何事,如果不尊重规律,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劳而无功。(2)但若认为这就正确地揭示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则是片面的,它没有反映出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道理。(3)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按规律办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只有把这两者统一起来,才能把事情办好。如何理解成语“审时度势”、“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两个成语说明主观能动性对制约它的条件不是完全被动的,它能够分析条件,发挥有利条件的作用,限制或排除不利条件的影响,以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 三个和尚和三个凑皮匠 哲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但客观条件却又给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广阔的余地。皮匠们“审时度势”“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虽然勺柄太长,不好往自己嘴里喂,就往同伴嘴里喂,相互都吃得饱饱的。他们善于分析条件,发挥有利条件的作用,限制和排除不利条件的影响,达到了活动的最佳效果。而和尚们在现实条件面前束手待毙,无能为力。没有分析条件、利用条件,而最终导致了忍饥挨饿的结局。所以,不顾实际任意发挥主观能动性是错误的。但那种认为客观条件会妨碍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在客观条件面前无能为力,从而放弃主观能动性的观点是错误的。 辨析:“心想事成” ⑴“心想”即认识世界的活动;“事成”是指成功地改造世界。对心想能否事成要作具体分析。⑵在肯定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使主观符合客观,并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心想”才能“事成”。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受客观规律和物质条件的制约,如果光凭良好的主观愿望,不从实际出发,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甚至盲目蛮干,“心想”就不能“事成”;如果只想不做,即使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心想”,也不可能变为现实。⑷不加分析地、笼统地说“心想事成”是不科学、不准确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配套复习题及(绪论部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7、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8、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 A、德国

马克思主义原理答案

马克思主义原理试题答案 单选:1—5 DACAB 6—10 ACDBB 11—15DDDCD 16—20ABDBD 21—25ADABC 26—30BDADA 多选:31、AC 32、ABCD 33、CD 34 CD、35、AB 36、ABCD 37、ABCD 38、BCD 39、ABCD 40、ABCD 41题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答:(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世界能不能被认识的问题。(2)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如何正确回答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42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答:(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3.如何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结合实际说明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答:(1)对于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应从以下几点加以说明: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二,矛 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都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事 物发展的动力。 (2)内因和外因的关系: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 原因;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 件,是第二位的原因;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其作用。可结合个人实际结合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实际,说明内因外因的关系。 44、说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 原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答:(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从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理论基础方面,说明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2)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从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抓重点方面,说明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指导意义,特别是要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一系列“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绪论 1、1999年,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的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第一思想家”进行了校内征询和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随后,英国广播公司以同一问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一个月下来,汇集全球投票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牛顿和达尔文位列第三和第四。试结合你对马克思的认识,以及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1)马克思主义教给我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 (2)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提供了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人生的有益启迪 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点?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理论的阶级性和科学性是相容的: ①历史上的进步阶级,其利益与社会发展方向一致,能够提出具有科学性的理论观点 ②无产阶级代表着人们的利益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能够提出合理的科学理论 ③自从有阶级以来,理论的科学性总是与一定的阶级性联系在一起的。 (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①马克思主义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革命理论。 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 3、马克思17岁时在自己的中学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到:“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请阅读马克思的这篇作文,并结合你对马克思一生奋斗历程的了解,谈谈你能从中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 从马克思主义的这篇作文中得到的人生启迪; (1)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 (2)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努力工作。 (3)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基本内容: ①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②物质的存在形式 ③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④世界统一于物质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①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指导原则 ②坚持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答案

第1题 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A.等价交换 B.价格与价值经常相符合 C.价格与价值完全一致 D.价格与价值背离,并围绕价值波动 您的答案:D 2.第2题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您的答案:A 3.第3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的唯物主义哲学 C.朴素唯物主义 D.18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 您的答案:A 4.第4题 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能()。 A.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 B.把劳动力自身价值转移到产品中 C.保存生产资料价值 D.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您的答案:D 5.第5题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您的答案:A 6.第6题 “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

B.是两回事 C.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D.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您的答案:C 7.第7题 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是在()。 A.社会主义革命中实现的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的 C.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 D.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实现的 您的答案:C 8.第8题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 A.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B.本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C.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D.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快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您的答案:C 9.第9题 金融资本是由( )。 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B.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C.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D.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您的答案:C 10.第10题 垄断利润的实质是( )。 A.垄断资本家所获得的平均利润 B.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C.垄断资本家获得的超额利润 D.垄断资本家获得的利润 您的答案:B 11.第11题 垄断资本主义的资本输出的实质是()。 A.垄断资本家、垄断组织帮助他国发展的手段 B.金融资本掠夺和奴役他国的手段 C.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互助互利的形式 D.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的补充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恩格斯指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 D. 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2.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 ) A. 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 B. 世界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 C. 物质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D. 世界是理念的产物 3.相对静止是指( ) A. 与运动对立的事物存在状态 B. 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C. 与发展对立的事物存在状态 D. 不可测量的一种物质存在状态 4.时间的一维性是指它的( ) A. 无限性 B. 有限性 C. 物质性 D. 不可逆性 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指它的( ) A. 客观实在性 B. 多样性 C. 运动性 D. 时空性 6.意识就其本质来说,它是( ) A. 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B. 人脑分泌出来的一种物质 C. 一种神秘的主观现象 D. 人的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 7.正确发挥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 A. 提高人的素质 B. 发挥集体的智慧

C. 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D. 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8.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主要特征是( ) A. 相对性 B. 抽象性 C. 实践性 D. 绝对性 9.辨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 A. 从原则出发 B. 从正确的理论出发 C.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 从多数人的愿望出发 1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 ) A. 全部内容 B. 实质和核心 C. 惟一特征 D. 惟一范畴 11.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 A.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B. 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的关系问题 C.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 D.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问题 12.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一观点主要体现了( ) A.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B.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13.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 ) A. 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 确定事物的质 C. 认识事物的量 D. 把我事物的度 14.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是( ) A. 反映论 B. 能动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包含全部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3709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下列选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是( B )0-5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哲学 C.马克思主义伦理学D.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2.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 D )1-35 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B.是否承认运动的绝对性 C.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性D.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3.有的哲学家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元气构成的,一切有形物体的生长毁灭都是元气聚散的结果。这是一种( A )1-37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4.下列各项比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是( B )1-54 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B.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D.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5.矛盾的斗争性是指( C )1-57 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B.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6.揭示事物的发展状态和形式的规律是( B )1-56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D.本质决定现象规律 7.下列各项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C )1-71 A.风来雨至,电闪雷鸣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C.摩擦生热,热胀冷缩D.夜尽昼至,昼尽夜来 8.“从本质上看,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一种( A )2-102 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 9.下列各项属于感性认识基本形式的是( A )2-106 A.感觉B.概念C.判断D.推理 10.把实践证实的理论看成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并当成检验其他一切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这是一种( B )2-107 A.唯物辩证法观点B.唯理论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 11.按照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在工作中必须坚持( C )1-36(与辩证唯物法结合理解)A.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B.一切从主观愿望出发 C.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D.一切从理论原则出发 12.下列选项属于意识形态的是( D )3-135 A.语言学B.逻辑学C.数学D.哲学 13.在生产关系体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3-139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产品的分配方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世界是永恒运动和发展着的物质的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因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方式规定了社会的性质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物质生产是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关键性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时间、物质生产在社会历史中的意义,使它能够把社会中物质关系、经济关系用其他关系区分开来。科学阐明人们社会存在对意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由于实践规定了包括社会精神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结合本章学习的原理,谈谈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内涵。 作为主观和客观的“交错点”,实践是变革现实的活动,其最终必定会引起客观对象的改变。但是,我们不应当把实践仅仅理解为直接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任何变革现实的实 践活动都是一个过程,都有一定的准备阶段。准备阶段的探索活动虽然往往并不直接引起客观对象的改变,但它们是以变革现实为目的并服务于变革现实的活动的,因而它们同样也属于实践的范畴。正如列宁所说:“实践应当也包括天文学上的观察、发现等等的实践。”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所谓实践,就是人类有目的地进行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4.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是世界的普遍状态。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各有其特点。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5.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唯物辩证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 (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共同性 辩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辩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着方法论上的共同性。

马克思基本原理考试试题+详细答案_

马克思基本原理考试试题+详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 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决定论思想 【答案】B 【解析】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创立了唯物辩证法。教材6页。 2.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广延性 B.存在性 C.物质性 D.可知性 【答案】C 【解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教材39页。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时空的关系问题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答案】A 【解析】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材35页。 4.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A.联系的 B.精神的 C.发展的 D.实践的 【答案】D 【解析】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教材48页。 5.唯物辩证法有两个总特征,一个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另一个是() A.质量互变的观点 B.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辩证否定的观点 【答案】B 【解析】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教材51页。 6.提示事物发展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A.否定之否定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 D.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规律 【答案】A 【解析】唯物辩证法是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其他范畴构成的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教材56页。 7.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消灭规律 C.人可以改变规律 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答案】D 【解析】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不能任意地创造或消灭规律,也不能任意地改变规律。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教材78-79页。 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论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 【答案】C 【解析】列宁指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教材89页。 9.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认识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答案】B 【解析】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的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强调实践是认识和知识的唯一来源,并不否认可以从他人和书本获得知识。直接经验是认识中“源”,间接经验认识中的“流”。教材95页。 10.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 A.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B.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部分答案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c)A.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c ) A. 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B.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C.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 识 D. 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c ) A. 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B. 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D.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4.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c) A. 抛弃 B. 纯粹的否定 C. 既克服又保留 D. 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b ) A. 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B. 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C. 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D.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a ) A. 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B. 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C. 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6 .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bc ) A. D .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B. C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 B .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7 .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DA) A. D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 B .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 C .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 A .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20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答案

20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答案 绪论 1. 1999年,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的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第一思想家”进行了校内征询和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随后,英国广播公司以同一问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一个月下来,汇集全球投票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牛顿和达尔文位列第三和第四。试结合你对马克思的认识,以及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参考答案: (1)关于马克思。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被称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马克思是德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家和社会学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变革。 (2)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如果从狭义意义上来讲,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观点和学术体系,如果从广义发展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我们还不太讲马克思主义是一百多年前的理论,它还是由马克思、恩格斯一百多年前创立并在此后得到不断发展的理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马克思主义并非是过去时而是现在进行时或者现在完成进行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没有也永远不会过时,马克思主义内在本质决定他能够永葆时代的价值,为什么当今时代离不开马克思?可能从三个层面来讲,一个是马克思所针对的时代的问题到今天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他提出的解决措施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其二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前瞻性,既属于那个时代也是超越那个时代,它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步骤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第小题1分,共30分)在第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D、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5、相对静止是指?(?) A、事物绝对不动? B、事物永恒不变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6、时间和空间是?(?) A、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 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9、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这是一种(?)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 10、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在(?) 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 B、事物经过一次辩证的否定后表现出来 C、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表现出来? D、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转化后表现出来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六)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每小题1分,共40分) 1.哲学基本问题是(B)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2."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是一种(B)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3.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A)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是否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性 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上的根本变革,这表明(C) A、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成为"科学之科学" B、马克思主义哲学穷尽了一切真理 C、马克思哲学是哲学思想继续向前推进的新起点 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思想发展的顶峰 5.在哲学上,二元论的根本错误在于(A) A、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C、否认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D、否认世界是运动发展的 6.科学证明,人脑是(C) A、思维的源泉 B、思维的产物 C、思维的器官 D、思维的对象 7.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D) A、否认物质是运动的 B、否认运动是绝对的 C、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8.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基本的前提是(B)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9."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办得到。"这种说法从哲学上看是(A) A.坚持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B.坚持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C.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表现 D.坚持形而上学的表现 10.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在哲学上是犯了(C)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经验论的错误 C.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 D.激变论的错误 11."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D) A、不可知论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12.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B) A、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 B、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C、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形成 D、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道路 13.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B) A.唯物主义 B.辩证法 C.可知论 D.认识论 14."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是一种(B)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15.下列现象属于因果联系的是(C) A、昼夜交替 B、寒来暑往 C、磨擦生热 D、电闪雷鸣 16.人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体现的最主要的辩证法原理是(C) A、世界永恒发展的原理 B、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原理简答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期末考试简答题详细答案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这种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 1)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2)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这种统一不是抽象的先验的,而是以社会主义 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的。 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 品质和社会理想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1)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 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这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这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列宁的物质观。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2)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 3)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4)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4.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的共性是无条件的、 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 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5.“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 1)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 域。 3)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6.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1)其一,二者相互依存。所谓相互依存,是说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每一个 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因而必然是相对的和有局限的;但是,在这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它又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因而它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其二,二者相互包含。所谓相互包含,一是说,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 任何真理所包含的客观内容都只能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把握到的,都只是对客观世界及其事物的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正确反映。二是说,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任何真理都与谬误有本质的区别,标志着人们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层次上达到了对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包含着确定的客观内容。 3)转化: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