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悲壮的最后一战:140年前太平军在广东嘉应州征战记述

悲壮的最后一战:140年前太平军在广东嘉应州征战记述

悲壮的最后一战

——140年前太平军在广东嘉应州征战记述

梁德新邓锐

1866年2月,10万太平军在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全军覆灭。至此除了北方捻军的遵王赖文光部外,太平军全部覆灭。历时16年,震撼全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嘉应州画上了悲惨的句号。那时太平军余部在梅州(即今天的梅州市属七县一区)境内活动历时一年之久。双方云集兵力共20多万之众,可谓是空前的战事,至今好流传下埋葬康王的传说和“长毛”的故事,各县均留下大量当年太平军的遗物、遗迹、诗文。而今,重温这一历史事件以馋读者。

太平军由闽入粤

1864年7月(本文纪年概用公历)太平天国京失陷。太平军余部由侍王李世贤,康王汪海洋等率领进入江西,转战粤北、赣南,复进入福建(闽西一带)。

1864年9月26日侍王军一部分由江西龙南进入广东和平与龙川交界处的下车等地,接着东赴广东嘉应州之平远县的长田。29日侍王主力1万余人又从江西安远经寻邬县的长宁进入平远县。30日大军云集,进攻平远县城(仁居),击伤知县吴炳授,并占领县城。10月3日进占镇平(蕉岭)旋即退出,次日亦放弃平远,13日又攻克大埔(茶阳),随即又退出,进入福建闽西一带,占南靖、平和、漳州等地。

康王汪海洋率军从江西瑞金城退出,总计约8万之众,10月进入福建境进踞福建汀州、连城、上杭一带。

那时,永定、上杭、龙岩至漳州一带纵横数百里皆是太平军。侍王李世贤分守漳州、龙岩、永定、南靖共约有10余万人;康王汪海洋军守汀州、连城与上杭一带约有9万之众。加上来王陆顺德,天将丁太阳(又称丁大洋,后叛降)林正扬各约万余人。太平军共约有20余万之众。

太平军余部大量集结于闽西,引起清廷十分惊慌,急令闽浙总督左宗棠督师闽西,协调清军会剿。西路有刘典、黄少春、刘明珍、康国器所率的军队共约2万余人,计划先占龙岩,进而围攻漳州。东路提督鲍超部1万余人入闽作战。

同时清方为加强兵力,令闽省各水陆提督,总兵(多为湘、淮军将领)各赴本任,迅即提兵赴剿;加上李鸿派遣提督郭松林楚勇七营,杨鼎勋准勇六营,由海上乘轮船援闽,共八千余人,均有洋枪。至厦门进赴漳州前线参加会剿。此外,清军尚有由江西尾随追击之粤军总兵方耀部和席宝田部。以上清军总数共约有20万之多。

当时,太平军余部在闽兵力不少,势力犹强,但群龙无首,各自为政,兵力分散,且相互猜忌,争权夺利,而被清军集中力量,各个击破。

1865年5月14日侍王李世贤军在漳州被清军击败,漳州失守,被杀伤万余人,俘三、四千人。侍王启西门出逃。

5月21日,侍王军又与清军高连升、黄少春等部于楚溪交战,再败,损失万余人,俘三千人。太平军撤出平和县,侍王走永定。来王陆顺德、利王朱兴隆退至大埔境内。

5月26日,侍王军在永定塔下河边与清军康国器、刘典、杨鼎勋等部大战,太平军惨败,被擒斩、溺死和投降者各万余人。侍王只得逃出仅带十余骑。次日,清军又收降列王刘得义部天将刘印宏等投降者二、三万人。到此,侍王部散亡殆尽。

五月初,康王汪海洋部亦于南靖与永定间的校场被清军刘典、康国器击败,后再败于东

坑。康王率部南走大埔。

因受清军方耀部堵击,康王从大埔退回闽西,围攻永定、并与佑王李远继等集中约7万余人,分七路进攻永定,康国器以抬枪狙击,康王军战败溃逃,损失重大,被杀六千余人。进而占上杭中都一带。

军中闪讧和镇平之战

6月2日,来王陆顺德、天将林正扬率军占领广东镇平(蕉岭县清代称镇平)。11日离镇平进入平远。15日康王率军从武平进占镇平,败清军郑绍忠部。至此太平军余部全部退出闽境进入广东嘉应州地区。康王率部在镇平城外分筑三十余垒,使百数十里内营卡相望,并深挖浚壕,收稻积储,有久战之计划。

1865年6月15日,康王再占镇平后。此时,侍王军残部前来投奔康王,还有清军鲍超哔变部队由欧阳辉率领投奔,太平军人数达10万。

6月21日康王部下利王朱兴隆、稽王吴玉堂在梅县龙虎圩率部降清。

7月12日,康王分水坳营卡被清军攻破。15日镇平城郊数座营垒被清军攻破。15日康王率军与康国器军接战,失利退回镇平。28日康王军在分水坳获小胜。30日康王会同佑王李远继、扬王李明成、东平王何明亮等再与清军高连升、黄少春等军大战,击毙副将汤复春、游击黄春同。太平军复退回镇平。

侍王李世贤自永定溃败后,只身逃走,剃发装难民,逃至镇平,被康王部下疑为敌探,解至天将黄添元营,李以实情告之。黄添元报知康王(一说请人告知)康王于8月19日列队郊迎侍王入城。过后几天,侍王旧属纷纷向其诉康王暴虐。此时,康王恐侍王来取代自己,夺其兵权,亦不自安。8月23日(七月初三日)夜,乘李世贤酣睡之机,康王派心腹四人刺杀了侍王。并杀侍王部属五人。告示全军,诬说侍王李世贤已投敌,现来作内应,特杀其以除后患。康王威望远不及侍王,嫉妒相仇,危难时刻,自相残杀,怀个人成见,演出一场历史悲剧,削弱太平军力量,实是可悲,以史鉴之。

8月28日清军康国器部分三路进扑镇平南坑头,天将胡永祥战败,清军追至距镇平南门8里之地。

30日康王统军进攻清军娄云庆、席宝田军于平远东石,太平军失利,死伤数千。第二天东平王何明亮来援,康王率军再攻,两次失败。据说此役降者万人。太平军转攻大拓。9月1日与清军娄云庆军相遇于良畲,太平军又战败。

9月2日,娄云庆率军赴中坑,行至要马岌遇奉王黄十四,佑王李远继等,双方交战,太平军失败。同日,康王派兵进攻康国器军于程官埠(今蕉岭县高思程官铺),未获胜。第二天又派败。东平王何明亮,天将胡永祥再攻程官铺;康王自率奉王进攻高思,康国器率清军力战,太平军失利。这次战役非常激烈。康王率二万人分八路进攻程官铺,康国器命其子熊飞兵后路抄之,苦战一日,太平军败退。康王再令精锐数千人及奉王部万人,扬言再攻程官铺。康国器估计此为声东击西之计,料定康王军来此实为佯攻,以牵制自己,实则进攻高思。于是命令部队坚守不出,而率精兵埋伏于高思山间,以待康王军至。果然不出所料,康王分兵进攻程官铺,自率奉王军约一万人袭击高思。结果中康国器军伏击,抬枪四起,太平军顿时全军大乱,康国器部吴光亮、关镇邦等率军冲击,太平军被杀二千余人。汪大力阵亡,奉王腿部受伤,康王左手腕亦被抬枪中伤。康王军败退回镇平城。高思之战清军获全胜,被左宗棠誉为“入粤战功第一。”此役,宗王汪大力阵亡,奉王受伤,康王亦左手受伤。

9月13日清军高连升、黄少春部进驻广福罗岗。康国器军攻石古排,败太平军天将胡永祥,招降一千余人。后胡永祥伪降被康国器识破,乘夜督军进攻,毁其营垒,杀太平军千余人。胡永祥退回镇平,康国器直扑镇平。

9月21日康王率军分二路在镇平分水坳与清军高连升、黄少春大战,失利后又退回镇平。

26日高连升、黄少春率部进驻分水坳;康国器也从镇平东南进扑石古排、对门营、白果山。

28日太平军石古排营垒被清军攻破,其余各营垒守军弃营惊走。康国器于当夜率军急速向县城推进;高连升、黄少春亦率军攻至县城。康王率军开启西门出走。29日清军攻陷镇平。

10月2日清廷命左宗棠统兵入粤,行辕设在粤东重镇梅县松口。节制闽粤赣三省军,专力围剿康王等部。

突围进军江西失败

9月28日康王率分兵三路由西北向平远而去。30日清军高连升、黄少春部追至东石,太平军东平王部将廖丰有率四千人投降。

10月2日太平军洪顺部在梅县大坪中清军埋伏战死,丁太阳率部降清。

10月3日高连升、熊飞率清军与康王军战于兴宁黄陂圩。是役清军先获小胜,穷追不舍。康王部在当地“三点会”起义军协助下,在半路埋伏,诱清军深入山中,然后两面夹击,杀死清将邹朝瑞等,夺取清军高连升军火辎重,杀清军多人。知府康熊飞等随后接应,又中康王伏军,太平军8千人突起进攻,并从后路抄杀,清军惨败,清将关镇邦、康达本被杀。康熊飞幸得策马快走,突围免死。此役清军高部死者数千,太平军死精锐士兵数百人,伤尤多,康国器大怒,欲将熊飞处于军法,高连升劝阻言明穷追中伏,责由已负,乃免。自后,康国器部“士顿丧气,又病疫死者过半”,不能成军,国器只好汰弱兵招壮丁,集新军训练,整顿后始能与太平军再战。

10月5康王率军到兴宁罗浮司后,进攻江西长宁(寻邬),遇清军周世宽部。10月6日清军娄云庆,周世宽等部在龙川下村击败康王军,康王遂放弃进攻长宁计划,由黄贝岭直赴小山背、苏茅坪,向江西定南、信丰县进发。8日在苏茅坪与清军王开琳部接战,11日再战,清军失败。12日康王率军攻打龙南县,围攻未下。15日进至信丰小江圩,欲赴赣南,次日遇清军席宝田部,大战于小江圩、莲塘坳等地,康王军失利,南走冬坑圩。17日再次攻龙南不下,则向南转入广东境内。

嘉应州之战

12月8日(农历廿一日)康王率各部太平军约8万从四面围攻嘉应州城,竹梯蚁附,勇猛进攻,终于攻占州城。知府程培霖弃城出逃,游击英秀被杀。占领州城后,康王于城外四周建立土城望楼,设指挥部于城西仁风楼,作坚守准备。此为太平军余部所据最后一城。

左宗棠闻讯,亲率亲兵驻福建平和县,并急调提督鲍超部一万二千人由福建武平至广东平远东石,直趋嘉应州城西北相公亭一带驻扎。

嘉应州失守后,左宗棠令鲍超攻其北,高连升、刘清亮、康国器攻其西,刘典军出大埔攻其东。左宗棠亲率黄少春、王德榜攻其东南。清粤军方耀、邓安邦驻扎南口,赖长、张铣等驻丙村。

1866年1月2日,太平军进攻南口清军方耀营盘,击败方军。7日太平军又与东南西阳白宫清军何云章接战,毙清将容朝章,何部退回丙村。10日康王与偕王谭体元率军攻城东葵岭前之清军高连升、刘清亮部,获胜,毙清将多人。

15日左宗棠令刘典军由松口进驻丙村,令王德榜至城东塔子坳、佛子高一带,与刘典丙村之营连接;黄少春进驻金谷坑扼守葵岭之路,与高连升樟树坪之营相连;鲍超及席宝田、刘胜祥三军扼西北相公亭、大坪两路。此处兵力最强,以防太平军突围北上江西;总兵郑绍忠率六千人守长沙,方耀、邓安邦率万余人由南口至长沙一线驻守,扼城西及南路;清军各部步步为营,层层相接,逐渐对州城紧缩包围圈。至1月中旬(农历十二月初)对嘉应州城

的太平军大包围之势已成,双方决战开始。

1月28日(十二月十二日)康王汪海洋、奉王黄十四率太平军精锐出佛子高、黄竹洋猛攻清军。又分兵潜至深坑、葵岭等处,并从黄坑侧翼出击。清军刘典、王德榜两军先后战败,康王部乘胜又与高连升、黄少春、康国器等联军大战于塔子坳、指湖顶、佛子高、双板桥一带,双方交战各有二万人之多。当时,漫山扁野,旌旗招展,杀声四起,血尸横卧,迹满蹊径,涧水亦赤,战斗十分激烈悲壮,此乃太平军余部入粤后最大一次决战。

在这次激战中,康王作战骁勇,飞骑冲锋,阵前督战。太平军降将丁太阳见康王冲至阵前,即告清军,集中火力尽用抬枪数十枝发弹击之,康王头部中弹倒地,其部下急用大旗裹住抬走撤回。太平军阵前失去统帅,即纷纷撤退回州城。顿时大乱,死伤无数,是役太平军损失惨重。当夜,康王因伤势过重,死于州城内,余部公推偕王谭体元为首领,坚守州城。

康王汪海洋,安徽全椒人,初隶翼王部下,随军入广西后归返天京,跟随忠王李秀成部在浙江作战。他英勇善战,足智多谋,战绩卓著。是太平军天国后期一位重要军事统帅、骁将。至此殉国,余部败亡已成定局。

随后清军各部会商联营进逼州城。2月4日、5日二天清军高连升、黄少春、王德榜各军环逼州城东北,在黄竹洋、佛子高,潮塘一带立营。刘典部南进西阳圩。鲍超全军至平成铺、山子下。广东布政使李福泰部至南口并令方耀、邓安邦部至古塘坪列阵驻守,与鲍超成犄角之势。康国器军及赖长军进驻龙津桥夹河并进。朱明亮进驻井塘,以作后援。以此七路拼力围攻州城。

4日谭体元派军出七树径,直攻方耀、邓安邦军,未能取胜。5日又率军攻鲍超军又不胜。左宗棠命令诸军迅速围堵。

谭体元等获悉,清军正大举分路攻城,自知孤城已不能守,乃定计弃城出走。

溃退与覆灭

2月6日偕王谭体元遗一军出城,猛扑城北鲍超大营,佯装向北突围,欲进军江西。目的在于吸引清军,以声东击西,作向南突围准备。在双方列阵鏖战之际,7日夜(十二月廿二日)谭体元与天将胡永祥等率太平军全部从西南门出城,开启西南门渡梅江(浮桥),由小密走黄沙嶂。谭体元率军断后,渐次撤退出城。

奉王黄十四已于农历十二月初密降清军刘典,他在军中充当奸细,报告军情,太平军撤出州城后,即投降清军了。

清军发现谭体元率军突围。高连升、黄少春等即于四更时(黎明前)率军入东门,副将马峻发追至南门外水南坝河边。高连升、王德榜、黄小春、康国器等各军尾随太平军向黄沙嶂方向追去击。

黄沙嶂位于州城之南,群峰峭削,地势险峻,只有一径萦纡,羊肠小道弯曲延长,为嘉应州出新田、大田之道。右可至丰顺,左道至潮州。谭体元率太平军余众数万人,冒死突围走险,急不得前,只好缓缓挤踊艰难而进。此时,太平军战斗力殆尽,加上路道不熟难行,如陷身绝路,进退不得。(据说,当夜撤退时,太平军因路途不熟悉,而误走黄沙嶂之道,未见史载,以备一说)。

8日高连升等追至新田,9日黎明与太平军相遇于大田。太平军夺路而逃,经过大田二十里的途中,降者有万余人。其中欧阳辉、赖裕新(翼王部将)之母均被俘杀,胡永祥战死。

8日夜,大部分逃出的太平军与清军王德榜军相遇于黄沙嶂左路丰顺(丰良)北溪白沙坝。此处四周皆山,仅有狭窄山路形成一山凹。当时前方出路已被丰顺地主武装团勇八千人堵截,据山凹之险堵死出路。时遇天寒地冻,太平军被困此山谷之中缺吃少穿,饥寒交迫,且进退不得,战守不能。清军登上山顶大呼,向太平军诱降。当此绝境之时,太平军无奈,由眉天义、曹玉科等率众约三万人投降。东平王何明亮及黄矮子等坚持抵抗,于次日猛攻数

次,终因力量不足,无法突围,最后被迫投降,收降约有万余人。东平王等数十员太平军将领被盘查出,全部斩杀,被杀害官长有七百三十四人之多。周王汪麻子亦阵亡。

清军康国器部追至丰顺白水寨、大田,又杀太平军一千余人,俘天王驸马金王钟英,怀王周仕福,幼沛王谭标及将领多人,收降太平军万余人。

鲍超部占领州城后,督师追击。其后在降众中盘查抓获汪海洋养子汪长林,宗王汪起贤。清将王德榜在北溪查获康王妻张氏,列王李海青及将领多人,郑绍忠部亦搜获赞王赖阿养。

偕玉谭体元在黄沙嶂与追军作殊死决战,力歇坠崖,死而复苏。因重伤倒于路旁,恰遇清军黄少春追至,抓获经审问后,押解至左宗棠松口行辕与康王的妻子和儿子等一起处斩。

9日、10日两天太平军共死亡万余人,投降者五万余人,太平军余部至此全部覆灭。

后记

此次嘉应州之战,是太平天国军事史上最后一次重大战役。太平军余部辗转在梅州滞留一年多的时间,经历几番争夺,直至全军覆没,之所以得此结果,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客观上,敌我力量不同,清军有装备和军需补给,火器较多,力量较强。太平军余部辗转奔战,师老兵疲,装备和军需补给均较为困难,战斗力大大下降。内部不团结争权夺利,在危难之际发生领导集团间彼此仇杀,削弱了自身的力量。还有太平军后期军纪败坏,脱离了当地人民的积极支持。最终离不开被围灭的命运。

本文参巧资料及书目:

1、《左宗棠奏稿》卷十二至卷十六、《左文襄公书牍》卷八

2、王定安《湘军记》

3、《剿平粤匪方略》

4、陈坤《粤东剿匪记略》

5、《东华录》同治卷;刘坤一、沈葆祯奏

6、简又文《太平天国全史》

7、罗尔纲《太平天国史稿》

8、郦纯《太平天国军事史概述》

9、康国器《康公事状》

10、光绪《嘉应州志》寇变

11、梅州市各县志有关记载

12、邓锐《太平天国运动是客家人最光荣的史诗》本文入选2005年3月出版的《客家文

化研究文选》

2006年10月4日

梁德新梅县松南中学历史教师、梅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客家人》杂志社特约编辑电话 135********

邓锐梅州市侨联秘书长原《客家人》杂志社副主编梅州丘逢甲研究会理事电话 13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