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法练习题参考答案

经济法练习题参考答案

经济法练习题参考答案
经济法练习题参考答案

经济法学同步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编经济法总论 (1)

第二编微观经济法分论 (9)

第三编宏观经济法分论 (19)

第一编 经济法总论

(一)填空

1. 政府、经济过程、物质利益关系、微观经济规制关系、宏观经济规制关系。

2. 市场规制主体、市场被规制主体、政府及其职能经济部门、商品交易活动。

3. 19世纪末、20世纪60年代、全面干预、适度干预。

4.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市场失灵”、“国家干预经济运行之法”、20世纪60-70年代、“政府失灵”、“认可和规范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干预或协调之法”。

5. 《谢尔曼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德国、单行法律法令。

6. 经济法的法律规范、经济法的法律规范、微观经济法、宏观调控法。

7. 经济法的规制主体、经济法的泛规制主体、经济法的被规制主体。

8. 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特

别行政区基本法及特别行政区法律,经济特区的单性经济法规、经济特区的法规和规章

9. 微观经济规制关系、宏观经济规制关系、市场规制一般关系、市场规制特别关系、一般宏观经济调控关系、特别宏观经济调控关系。

10. 基本行为规范方式、法律后果形式、法律规范、法律后果形式。

11. 市场规制主体(政府)、泛市场规制主体(民间社会团体、行业协会、交易所和特殊企业)、市场被规制主体(企业和个人)、市场公平交易规制关系、市场信息规制关系、市场公平交易规制关系、市场信息规制关系、市场竞争的不完全、市场信息的不对称。

12. 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结构和运行、调节、控制、社会总需求、总供给。

13. 政府、企业、私人、社会经济目的。

14. 调整对象、调整方法。

15. 独立、重要、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失灵、政府失灵。

16. 指导方针、立法漏洞、经济法学说、经济法主体、经济活动、基本依据。

17. 经济法的社会性、经济法的经济性、经济法的平衡协调性、经济法的多层次、性经济法的

政策性。

18. 市场失灵、市场配置资源、竞争。

19. 社会经济秩序、社会经济效率、社会经济安全、社会经济公正、社会经济自由。

20. 内在价值、法律秩序、特殊价值、客观性、抽象性、具体性、现实性和中介性。

21. 制定、认可、国家立法机关、国家最高立法权的机关(议会或人民代表大会)。

22. 规范性文件、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经济规制关系、法律中规定的权利义务、现实的权利义务、经济秩序、法律秩序。

(二)判断题 1 对 2对 3 错 4 错 5 对 6 错 7 错 8 对9 对 10 对 11 对 12 错 13 错 14 错 15错

(三)选择题 1 AB 2 ABCD 3 BCD 4 BCD 5 ABCD 6 ABCD 7 AD 8 ABCD 9 BC 10 ABCD 11 ABCD

(四)论述题

1.试析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关于经济法概念的各种学说及主要内容。

由于人们对“管理关系”的范围有着不同的理解,因而逐渐形成了以下各种观点。

(一)国家协调论

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杨紫烜、徐杰等教授,他们认为,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经济运行需要国家协调;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应该由经济法调整;它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二)国家调节论

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漆多俊等教授,他提出,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调节社会经济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以保障国家调节,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和发展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三)政府干预论

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李昌麒、史际春等教授。他们认为,经济法是国家为了克服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局限性而制定的调整需要由政府干预的具有全局性和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或者简而言之,经济法是调整需要由政府干预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四)管理协作说

这一观点有一个逐步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潘静成、刘文华等教授。他们认为“经济法是调整经济管理关系、维护公平竞争关系、组织管理性的流转和协作关系的法。”

(五)社会公共性论

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有马洪、王保树等教授,马洪教授认为,经济法是调整以社会公共性为根本特征的经济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一个法律部门。王保树教授认为,经济法是调整发生在政府、政府经济管理机关和经济组织、公民之间的以社会公共性为根本特征的经济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六)宏观调控说

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有刘国欢等教授,他们认为,经济法是调整国家作为经济管理主体与市场主体之间间接宏观调控性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七)行政管理说

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有石少侠教授等,他们认为,我国经济法是指调整国家在调控社会经济运行。管理社会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在政府机关与市场主体之间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八)公法论

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有王家福等教授,他们认为,经济法作为一个法律部门,“就其性质而言,它是公法,也就是经济行政法”。

(九)兼顾公法私法论

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潘静成、刘文华、李昌麒等教授。潘静成、刘文华教授认为,“经济法是‘以公为主、公私兼顾’的法,是独立于公法、私法之外的,并对二者进行平衡协调的一个新的法系。”这也称为第三法域论。李昌麒教授认为,我们仍然坚持既往主张,认为经济法是具有公、私法兼容性质的第三法域。

(十)管理和协调说

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朱崇实认为,经济法是伴随着某些新的社会经济关系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一个新的法律部门,是调整国民经济的管理和协调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 关于经济法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学说?

经济法产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国经济法学界至今有着不同的看法,并逐渐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学说。

(1)危机对策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经济法为了应付各种危机而产生的。如经济法在德国的产生,是为了应付战争所带来的危机。经济法在美国的产生,虽然不是因为战争,却同样是为了应付当时的各种经济危机。因此,经济法是危机对策法。

(2)“国家干预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经济法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国家的干预。国家鉴于市场的缺陷或失灵,要求立法机关根据市场的需要,通过制定相关的经济法,授权政府以主动的方式,采取适当的手段规制市场的运行,以实现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公平分配的目标。

(3)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市场失灵是经济法产生的直接原因,需要通过立法,授权政府以主动的方式干预经济的运行,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但政府的干预不是万能的,政府的干预也呈现种种的缺陷,甚至会出现“失灵”,因而国家又通过立法对政府的干预加以规制,使政府的干预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这就是经济法产生的直接原因。

3. 试析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经济法以特定的经济关系为自己的调整对象。关于经济法是否具有特定的调整对象的问题,我国经济法学界在历经较长时期的争论之后,仍然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意见:即一种是经济法有特定对象说,经济法有特定的调整对象说认为经济法与民法、行政法等其他独立法律部门一样,有自己特定的调整对象。一种是经济法无特定对象说。经济法没有特定的调整对象说认为经济法并没有特定的调整对象。其中有特定对象说构成了当前经济法学界的主流观点。我们基本上同意李昌麒等教授的“经济法有特定的调整对象说”。而支持这一观点的最充分理由,就是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它的调整对象有其独特性,不可能与民法、行政法等其他法律部门有任何的交叉、重叠或重复。这既是确定经济法有特定调整对象的关键,也是否定“经济法没有特定的调整对象说”的根本依据。有些学者所以认为经济法没有特定的调整对象,其主要理由就是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在某些场合下与民法、行政法等法律部门的调整对象相重合、重叠或交叉,显示了其“综合性”。事实上,这些观点的产生和存在,是由于人们对经济法、民法和行政法的概念理解不深、不透的缘故。

不同法律部门的概念决定了各自所特有的调整对象,经济法和民法都调整经济关系,但经济法是调整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以社会公共性为根本特征的经济规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因而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并不包括全部的经济关系,而是以社会公共性为根本特征的经济

规制关系,而且是以政府作为一方,市场交易主体作为另一方所形成的经济规制关系。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因而民法的调整对象并不包括所有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而仅仅限于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行政法是调整国家行政机关在行政权的配置、运作以及对行政权的监督过程中所发生的行政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因而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是行政管理关系,不涉及任何的经济管理关系或其他关系。行政机关虽然既是行政法的主体,又是经济法的主体,但无论在行政管理关系中或是在经济规制关系中,行政机关都不可能同时具有行政法主体和经济法主体的身份,而只能是两者居其一。当其管理的事务属于行政的范围,则行政机关只能以行政管理者的身份依法调整行政管理关系,而不能以经济规制者的身份出现。相反,当规制的事务属于经济的范畴,则行政机关只能以经济规制者的身份依法调整经济规制关系,而不能以行政管理者的身份出现。因此,经济法与行政法、民法的区别是十分清晰,并不模糊的。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特定的调整对象:行政法所调整的是发生在行政机关之间、体现行政隶属性质的行政管理关系,不具有任何经济的性质。如果涉及经济性质的管理事务,皆属于经济法的调整范围。经济法所调整和是经济规制关系,既不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横向的经济关系,也不调整任何的行政管理关系。民法只调整平等主体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不调整其他的关系。

总之,经济法调整的仅仅是某一特定范围内经济关系,即政府在干预或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经济规制关系,简称经济规制关系。这种经济规制关系发生在作为规制者的政府与作为被规制者的企业和个人之间。是国家通过立法,授权政府依法干预或协调经济运行,规制市场交易主体的经济行为,以预防和弥补“市场失灵”,但鉴于政府(包括政府工作人员)的干预或协调行为不会总是出于社会公共利益的考虑,有时也会出于一己私利,与企业、个人进行钱权交易,从而导致“政府失灵”,因而国家同时通过经济法规范政府的干预或协调行为,使之始终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依法实施对经济的干预或协调。至于政府在干预或同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与企业、个人发生了得益冲突或经济纠纷,则企业和个人可以依法寻求协商解决的途径,也可以寻求司法解决的途径,甚至可以向政府并通过政府向国家求偿。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特征包括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经济性、经济法调整对象的不对等性、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公共性、经济法调整对象的时代性。

4. 试析经济法的规范方式体系。

(1)授权性规范方式。授权性规范,是指经济法对人们的需要和利益的确认,指明行为主体可以拥有何种权利或取得何种资源,亦称权利性规范。例如,经济法是认可和规范政府干预经济之法,“认可”即意味着“授权”或“允许”政府的为或不为,法律明确规定或授权的,政府必须“为”,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或授权的,政府不能“为”。至于政府及其授权的经济规制部门如何行使经济规制的职权,自然涉及到许多授权性规范。凡是政府未经授权而“为”的,或政府虽经授权而“不为”,都将被追究法律责任,包括责任人被处分、撤职,对受损害人给予国家赔偿等。

(2)任意性规范方式。任意性规范,是指在某种条件下,法允许人们为或不为某种行为,从而为行为主体提供一种选择。任意性规范与授权性规范有密切的联系,但又不简单等同。任意性规范则规定当事人可以就相互的权利义务作出法律规定以外的约定,如果他们没有约定,则依法律的规定行事。例如,经济法在调整政府与承包、租赁经营的国有企业的关系时,可以适用意思自治原则形成合意的原则。当政府不适当的干预给权利主体造成损害时,权利主体可以适用赔偿、返还等经济责任方式,要求政府作出赔偿或返还,但也可以放弃向政府索偿的要求。授权性规范规定的权利,权利主体可以行使,也可以不行使,却不能任意作出任何不同于法律规定的处分。

(3)义务性规范方式。义务性规范,指的经济法规定人们为或不为某种行为,即直接规定人们应履行的某种义务。例如,制定税法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明确纳税是公民的义务,保

证税收足额、及时入库,虽对涉税违法规定了惩罚性的措施,但不是其立法的主要目的。但不管怎么样,当纳税人违反纳税义务,未按期交纳税款的,将受到交纳滞纳金、罚款等处罚。(4)禁止性规范方式。禁止性规范,指的是在某种情况下,经济法禁止人们为或不为某种行为,并对于违法者施以惩罚性的罚款、没收等经济制裁措施。例如,抗税逃税、扰乱市场秩序、危及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等,都将被追究相关的法律责任,受到法律处罚。

(5)提倡性规范方式。提倡性规范,是指在什么条件下,经济法鼓励、提倡人们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经济法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本位,以充分调动各经济主体积极性,促进社会经济总体上健康发展为目标,因而对各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大量地采用提倡性规范以及物质、精神奖励的形式。它又包含鼓励性规范和指导性规范两种方式。

5. 试述经济规制法律关系的设立、变更、终止。

有了一定的经济法的法律规范存在,再加之某些法律事实的出现,就会引起经济规制法律关系的设立、变更或终止。

(一)经济规制法律关系的设立

经济规制法律关系的设立也称为经济规制法律关系的形成、发生,是指因法律事实的出现而在经济规制法律关系主体之间产生一定的经济权利、义务关系,即新设一种经济规制法律关系。经济规制法律关系设立是一种原始设立,是经济规制法律关系从无到有的过程。(二)经济规制法律关系的变更

经济规制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既存的经济规制法律关系构成要素的变化,包括主体变更、客体变更和内容变更三种情况。

主体变更即通常所说的主体权利义务的继承。客体变更是指经济规制法律关系中权利义务所共同指向对象的变更。内容变更是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的变化。

经济规制法律关系的变更往往是主体变更、客体变更和内容变更中多方因素变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一个构成要素的变动通常会引起其他要素的改变。

(三)经济规制法律关系的终止

经济规制法律关系的终止,一般称为经济规制法律关系的消灭,指的是经济规制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经济权利和义务的消灭。引起经济规制法律关系终止的原因有:主体消灭,即经济规制法律关系的参加者死亡或因其他事由而终止,如被主管机关吊销营业执照或主体身份被撤销、因解散而终止等;依照法律规定履行了义务,也就是经济规制法律关系因为义务履行完毕而消灭。经济规制法律关系终止后,主体之间的经济权利和义务即行消灭。

6. 试析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

经济法和民法都属于国内法体系,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都是独立的法律部门。二者有着相似的渊源,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它们均属于国家的基本法范畴,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二者的区别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调整对象不同

法律部门划分的主要标准就是法的调整对象,经济法与民法具有不同的调整对象决定了它们各自独立的法律地位。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政府在干预或协调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国民经济管理关系和市场运行关系,属于经济关系范畴。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包括经济关系和人身关系。所以,经济法和民法是两个不同的法律部门,调整对象不同是二者本质的区别。

(二)适用主体不同

由于经济法和民法的调整对象不同,导致经济法和民法的适用主体也不同。适用经济法的主体一般包括经济规制主体、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而民法的适用主体是自然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二者的主体差别是经济法中特别突出了经济规制主体与被规制主体,在经济

规制法律关系中经济规制主体是以经济规制机关的身份出现的。国家机关也可能出现在民事活动中,是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存在,而不是以经济规制机关的主体身份与其他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所以,经济法中将参与经济管理活动的国家机关称作国家经济规制机关或管理机关,以区别于民法中的国家机关。

(三)立法目的不同

经济法是调整政府在干预或协调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国民经济管理关系和市场运行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以维护和平衡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为主要目的,所以经济法属于公法范围。民法则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以维护公民和法人的个体利益为主,属于私法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条明确指出:“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正确调整民事关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总结民事活动的实践经验,制定本法。”这就是我国民法的立法目的和依据。目前,我国尚未制定统一的经济法法典,所以经济法的立法目的具体体现在各单行经济法律、法规中。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一条规定:“为了确立中国人民银行的地位,明确其职责,保证国家货币政策的正确制定和执行,建立和完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维护金融稳定,制定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一条规定:“为了保护商业银行、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规范商业银行的行为,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加强监督管理,保障商业银行的稳健运行,维护金融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制定本法。”可见,各经济单行法律、法规都根据各自行业或经济活动领域的特点,将经济法的立法目的具体化为其特定的立法目的。所以,经济法与民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其立法目的也各有侧重。

7. 试析“认可和规范政府干预或协调经济运行之法”的含义。

“认可和规范政府干预或协调经济运行之法”。这一定义大致有以下三层含义:

第一,经济法不仅是“弥补市场失灵之法”,更是“预防和弥补市场失灵之法”。与民法、行政法等其他法律部门相比,经济法是个新兴的法律部门,也是个发展中的法律部门。它最初的历史使命在于弥补“市场失灵”。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正值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垄断、不正当竞争、外部不经济和信息不对称等现象的存在和泛滥,对民法、行政法等传统的法律部门构成了挑战。强调平等主体之间等价有偿交换和意思自治的民法,强调行政机关的行政权和行政管理权的有效行使,行政相对人履行行政义务的行政法等无法承担起克服“市场失灵”的历史任务。于是,经济法应运而生。经济法一经产生,就同时具有了对市场失灵的弥补和预防功能。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将经济法称为“预防和弥补市场失灵之法”。

第二,经济法不仅是“认可政府干预经济运行之法”,而是“认可和规范政府干预经济运行之法”。经济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而不断增加其新的内涵。“认可政府干预经济运行之法”仅仅是经济法发展过程中的早期特征。经济法从产生至今,历经近70-80年的发展,其中在20世纪30-40年代达到其初步繁荣时期。1936年凯恩斯提出了一个以政府干预为核心的应付经济危机和解决就业问题的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采纳,在战后,西方国家更是制定了一系列体现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体系以及相应的法律保障制度,有效地克服“市场失灵”,推动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但自从20世纪60-70年代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出现“政府失灵”现象之后,经济法亦被赋予了预防和弥补政府失灵的历史使命,从而使之从早期仅具有克服“市场失灵”的单一职能,发展为具有同时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双重职能。现代经济法不仅成为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成为约束和规范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的重要依据,经济法开始发展为“认可和规范政府干预经济运行之法”。

第三,经济法不仅是“认可和规范政府干预经济运行之法”,更是“认可和规范政府协调经

济运行之法”。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辩证地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再次被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摆在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美国克林顿总统在倡导“新经济”时所提出采用“市场+制度”模式,体现了新型的“政府-市场观”。而小布什总统奉行的经济政策显得更加“自由放任”,他一再强调应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注重发挥企业作用,由市场决定经济发展的趋势,对美国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面对日趋成熟的现代市场经济,现代政府应当更加重视预见性的法律制度建设,针对市场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预先作出制度性的对策安排,即使对于那些无法预见的问题,也建立较为完善的应急协调机制,以使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规制,更加多地表现为柔性的“协调”,而不再过多地采用刚性的“干预”,以使现代政府的经济规制,更加低成本、高效率,以使市场机制的发挥更加自由、有效。

8.为什么说经济法的价值取向是个历史的范畴?

尽管就整体而言经济法的价值取向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内涵还是有所不同的。关于此,我们可以从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历程来加以分析。

(一)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的经济法价值取向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和资本的逐步和过度集中,不可避免的导致各种形式的经济垄断大量出现,工人大量失业,社会贫富差距悬殊,市场秩序遭到“理性经济人”的严重破坏,整个社会经济处于濒临瘫痪的边缘。这时,充当“守夜人”的政府发现,他们所推崇的“自然秩序”原来只是一种理想,放任主义非但没有促进社会利益的增加,反而对其造成了破坏。同时资本主义集团为了各自的利益,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于是,授权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战争经济法”应运而生。至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更是明确主张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不仅通过授权政府干预经济来弥补“市场的失灵”,拯救了资本主义世界,也促成了实质意义上的经济法的诞生。所以,经济法在诞生之初,就承担了弥补市场失灵、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维护社会经济整体效益的历史重任。在这个时代,经济法的价值取向就表现为以追求弥补和预市场失灵为目标,维护社会经济整体公平和效益价值的实现。

(二)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的价值取向

随着经济经济化的进程不断深入,经济法存在的价值已不仅仅局限于弥补“市场的失灵”,因为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固然能弥补“市场失灵”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但政府有时也会失灵的,例如政府行为有时并不充分地反映社会公共利益;政府的行为有时也会表现“无效率”;而政府权力的扩张,进而支配着权力和控制领域的扩大,导致政府行为中出现“权力寻租”的现象,从而侵蚀市场机制,扰乱市场秩序。因此,经济法历经20世纪60-80年代的发展,已体现为一种认可和制约政府协调经济运行之法,以往对经济的较为刚性“干预”,现已让位于对经济的较为柔性的“协调”,且同时具有医治“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维护市场秩序长期健康、良性地运行,保障社会经济整体公平和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双重职能。而经济法的价值取向,也发展成为追求弥补和预防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维护社会经济整体公平和效益价值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9. 试析社会经济公正。

所谓社会经济公正,是指社会经济的总体公平和正义。经济法的社会公共利益绝对不是简单个体利益相加,以总和抹杀每一个个体的差异性,而是谋求最大多数人的经济活动达到公平和正义,以个体利益的普遍化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并通过比较不同的个体利益,认识个体的差异性,特别倾向于对弱者加以保护。

经济法所强调的社会经济公平,旨在为全社会的人们创造机会公平、分配公平的同时,兼顾结果公平,达到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的统一。经济法在追求社会经济总体公平的时候,也不强调个体、集团和国家之间的绝对公平,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允许某些不公平的存在,甚至有时通过牺牲私人、集团或国家利益,来追求社会经济的总体公平。

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导源于人道主义的现代思潮,以及社会福利理念的倡导,

有条件的差别待遇原则便纳入了社会公平的范畴,从而赋予公平以更丰富的含义。经济法以现实中人的不平等为基础,要求社会资源要根据人的具体情况作具体分配,对不同人以不同对待。国家对不平等的收入和财产实行直接干预,强调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和对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给予一定的补偿或救济,实现基于全社会利益的更高层次上的平等。这就是法学和经济学中所说的结果平等和垂直公平,即以不平等求公平。经济法的公平观,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下,体现了更深刻和更广泛的含义和内容。它除了包括以上所述的个体意义或一般人际关系意义上的公平外,还要关注两方面的公平即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同时,经济法的正义观,是建立在“作为规范大厦组成部分的规则、原则和标准的公正性与合理性之上。美国哲学家罗尔斯将正义划分为社会正义和个人正义以及实质正义和形式正义,这正是经济法正义价值目标与民法的区别所在。

10. 试析我国经济法实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由于开展我国经济法的法制建设的时间还很短,经济法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足和弊端,我们应揭示这些不足产生的原因,以便正确地纠正实践中的不适当作法,改善经济法实施的外部环境。

(1)经济法本身存在的漏洞和不足,导致经济法实施不力。

我国法制发展历史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处于初期阶段,由于法律传统、社会经济条件、立法技术、人们主观认识的局限性等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经济法难免会表现出滞后性,存在不合实际的规定或者诸多漏洞。经济法主体在从事经济活动时必须依法行事,法律允许为的行为可以做,法律禁止为的行为不能做,法律要求必须为的行为就必须做。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经济法不健全、不完善,造成权利人权利受到侵害时因法律没有规定此损害能够得到赔偿,受害人无法得到赔偿也只能忍气吞声;行政机关面对违法行为时,因法律没有赋予其查处的权力,只能望之兴叹;司法机关也可能因为缺少法律依据而对某些违法行为无可奈何……这些问题产生的最关键原因就是我国现有的经济法体系不够完善,所以对我国的经济法的法律、法规进行补充、修改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加强经济法的立法完善,良法的存在是经济法实施的前提和基础。

(2)我国没有独立的经济法的实施机关,容易产生执法不公现象。

我国目前负责经济法实施的机关主要是行政机关,例如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实施机关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计划法的实施机关是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中央银行法的实施机关是中国人民银行、税法的实施机关是我国的税务机关和海关。行政机关兼具经济法的执法机关身份,带来的弊端显而易见。我国行政机关长期以来形成的“官本位”思想虽然在现阶段已有很大转变,政府机构改革以及政府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都是行政机关的面貌有较大改观,但行政机关本身就是很多经济法规、规章的制定者,同时又负责实施,难免会出现执法不公、滥用权力、越权行政等诸多问题。同时,司法机关仅设有刑事审判庭和民事审判庭,却没有设立相应的经济审判庭,从而司法审判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鉴于此,我国应借鉴西方一些国家的成功做法,设立独立的机构专门负责经济法的实施。例如,美国设立的联邦贸易委员会是反托拉斯法的执法机构、日本设立的公正交易委员会专门负责禁止垄断法的实施。这些机构独立于经济法的立法机构,与法律的制定者之间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因此在实施经济法时的阻碍就会大大减少,降低了执法不严现象的发生率,法律实施的效果较好。所以,我国也应对经济法实施机构和司法机构的设立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在适合的时机、在适当的条件下设立独立的经济法的实施机构和司法机构,切实发挥经济法对国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

(3)缺乏完善的程序,导致经济法实施中违法行为频频出现

实体是程序的基础,程序是实体的保障,实体法固然重要,程序法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我国现存的经济法的法律规范中关于程序的规定非常少,而且都很简单,原则性较强,起不到强

调程序严肃性的作用。所以,在经济法的实施过程中,程序问题往往被忽视,经济法主体按

照自己的方式去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导致不同主体之间的权利冲突以及侵权现象时有发生。例如,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八条规定:“监督检查部门工作人员监督检查不正当

竞争行为时,应当出示检查证件。”在整部法律中,仅有这一条关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行使

监督检查权力的程序规定,虽然重要但是过于简单。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检查监督不正当竞

争行为时,出示证件仅仅是第一个步骤,此后的检查过程才是行政机关权力的正式体现。但

不正当竞争法恰恰缺少后续程序的相关规定,这给行政机关不正当行使权力甚至作出违法行

为提供了条件和空间。因此,我国应尽快完善经济法实施的程序规定,以完整的程序提高经

济法实施的效率,确保经济法实施的有效性。

(4)缺少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经济法是实施的随意性很强

监督是保障各项活动顺利进行的有利屏障,任何权利(力)缺乏监督势必会造成权利的过渡

行使或权力滥用,导致经济法实施过程中行政机关具有很大的自由裁量余地。所以,现实中

行政机关不正当执法的行为愈演愈烈,甚至出现公然违法现象。这都是由于我国对经济法实

施的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工作没有到位,才纵容了一些违法行为的一再发生。因此,我国

应尽快建立起经济法实施的监督体系,包括法律监督、行政机关内部监督、社会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方面。法律监督主要是要求我国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起有关监督体系的法律制度,最好是制定出《监督法》等一些专门性法律、法规,赋予监督以法律效力。行政机关内部需

要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内部监督机制,例如设置内部监察机关、成立专门的监督组织等,同

时也应赋予行政机关内部工作人员以建议检举权,随时对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予以制止或追

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社会舆论监督是近年来非常有效的一种监督方式,其所发挥的监督作

用能够给违法者一定的心理压力,使其能够认识错误,及时停止违法行为并自愿承担法律责任。目前,我国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都是监督国家各项工作的有利阵地,其所

开办的一些节目为老百姓提供了一个倾诉的空间,同时也会协助当事人解决各种纠纷和困惑,这就是社会舆论监督的最常见形式。群众监督则是监督机制中最普遍、最广泛的途径。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

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群众监督正是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体现,群众在监督经济法实施的过程中,主要就

是行使批评建议权、申诉、控告、检举权。群众的广泛性特点决定了群众监督的普遍性,是

监督体系中数量最多的主体,监督作用的发挥更为明显。

第二编 微观经济法分论

(一)填空

1. 政府直接管理市场、维护市场秩序、干预或协调市场交易主体。

2. 市场规制主体(或称为经济法规制主体)、市场被规制主体(或称为经济法被规制主体)。

3. 市场交易主体、所有从事一定生产经营或商品交易活动的社会实体。

4. 保护公平竞争、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

5. 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倾销法、反补贴法和市场保障措施法。

6.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结社权;知识获得权;人格尊严和风俗习惯受尊重权;监督权。

7.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地方各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务院及地方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

8. 许可制度、登记管理管理制度。

9. 有限的能源资料、煤炭市场、电力市场、石油市场。

10. 综合开采杜绝浪费、开采顺序、开采方法和选矿工艺、安全生产保护环境、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定、安全生产的必要条件。

11. “服务业”、“法律职业”。

12. 律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协会。

13. 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产权。

14. 金融业务关系、金融监管关系。

15. 劳动力交易市场、劳动力服务市场。集中交流市场、常设市场、个别交易市场。开放型劳动力市场、封闭型劳动力市场。

16. “跨境提供”方式、“国外消费”方式、“商业存在”方式、“自然人存在”方式。 (二)判断题 1 对 2 错 3 对 4 错 5 错 6 错

(三)选择题 1 ABD 2 ABCD 3 B 4 C 5 B 6 ABCD 7 ACD 8 ABC 9 D

(四)论述题

1.试析微观经济法的特征

微观经济法是经济法的中心内容,它除具有经济法规范的一般特征外,与宏观经济法相较,又具有自身的特征。我们认为微观经济法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微观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经济规制关系

微观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发生在政府干预或协调市场运行过程中形成的经济规制关系。它所具有的经济内容,与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有直接联系。经济规制关系是在国家公权依法对微观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管理和协调过程中产生的。国家公权的干预、管理和协调主要通过经济法的法律规范和追究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来完成。在经济规制关系中,国家市场规制机关直接介入市场交易主体建立的具体法律关系,直接对市场交易主体的具体交易行为进行干预。因此,微观经济领域的经济规制关系与国家通过法律、法规、政策对不特定市场主体的行为进行宏观管理的宏观经济调控关系有明显区别。

(二)微观经济关系的主体一方必须是政府及其经济规制职能部门

国家的市场规制机构,一般是指政府及其经济规制职能部门,即依据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微观经济法对市场交易主体的行为进行直接监督、干预或协调,并对市场交易主体违反微观经济法的行为进行查处和制裁的机关。在微观经济法中,国家的特定市场规制机构是行使公权的国家执法机关,即各级政府及其经济职能部门,是在经济规制法律关系中占有主导地位的规制主体。例如,我国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权依法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查处、对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进行查处;我国的质量监督部门,有权以对生产、经销不合格的产品的企业进行查处等。

(三)微观经济法主要通过国家公权对市场主体的行为发挥规制作用

市场主体的行为具有天然的趋利性和自发性,如不加以适度、有效的引导和干预,市场主体的行为最终可能走向背弃市场和破坏市场的路径。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公权认识到市场

的盲目性与自发性,几乎根本否认市场存在和运行的价值,由国家公权包办主要社会资源的配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市场资源配置的主要途径是市场。政府根据经济法的授权,运用国家公权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和市场总体的运行状况进行必要的干预,以预防和消除市场可能产生的弊端,引导市场有序运行。国家公权干预市场必须依法、适度和有效,任意、过分干预市场就会回到计划经济的旧途。

(四)微观经济法是由具相同特点的经济法规范组成的经济法规范体系

各国并没有“市场规制法”一类专门的法律文本,但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证券法、期货法、房地产管理法等单行法却共同构成了微观经济法的内容体系。因此,在各国法律体系中只要是属于国家公权直接干预微观经济领域中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都可把其归于微观经济法的体系之中。

2.试析微观经济法的结构体系。

微观经济法,是指调整政府直接管理市场、维护市场秩序、干预或协调市场生产经济主体的微观经济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微观经济法又称“市场规制法”,与宏观经济法共同构成经济法体系的两大支柱。微观经济法作为规制市场交易主体的个体经济行为之法,可以分为微观经济法一般法(市场规制法一般法)和微观经济法特别法(市场规制法特别法)两个分支体系。

(一)微观经济法一般法。微观经济法一般法是指调整发生在微观经济领域中市场交易主体及其生产经营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微观经济法一般法包括市场主体规制法和市场运行一般规制法两个部分。(1)市场主体规制法,也称为“经济法主体的规制法”,是指认可和规范政府对市场生产经营者的具体经济活动加以规制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主体可以分为经济法的规制主体(即政府及其经济管理职能部门,亦可称为经济管理主体)、经济法的泛规制主体(即在国家不便或不能的领域里,替代政府起着规制市场主体的特殊作用的各类民间社会团体、行会组织、各类交易所和各类商品交易会的常设机构、政策性经营企业和专事国有资产投资或控股管理的企业)与经济法的被规制主体(即直接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亦可称为市场交易主体、生产经营主体、经济主体或经济人)。经济法的法律规范中很多是针对各种经济主体本身的设立、变更、终止等状况作出的规定,而这些规定既是市场规制主体规制市场交易主体的经济行为的依据,同时也是对其规制行为的规制。对于市场规制主体来说,法无明文规定者,不可为。他们的规制行为必须依法法施行,而没有任何超越法律的任何特权。(2)市场运行一般规制法,是指调整市场运行一般规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可以分为公平交易规制法与市场信息规制法。前者主要包括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反垄断法和反限制竞争法),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法律制度等三方面的内容。后者则主要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规制、市场财务信息的法律规制、市场价格信息的法律规制、产品质量信息的法律规制、市场计量信息的法律规制、市场信息标准化的法律规制和市场信息传播的法律规制等七部分内容。

(二)微观经济法特别法,微观经济法特别法,是对微观经济领域中的特殊市场领域的经济活动进行调整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微观经济法特别法应当包括消费品市场(如粮食市场、烟草市场、食盐市场、食品市场、药品市场和消费信贷市场)的法律规制、生产资料市场(如能源市场、工业生产资料市场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法律规制、服务市场(如法律服务市

场、电信服务市场、互联网服务市场、电子商务服务市场、房地产中介服务市场等)的法律规制和要素市场(如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无形财产权市场、产权市场以及包括货物、技术进、服务以及知识产权进出口市场在内的对外贸易市场等)的法律规制四个部分。

3. 试析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种类。

(一)假冒、仿冒行为

假冒、仿冒行为又称为商业混同行为或采用欺骗性标志从事交易行为,是指经营者假冒或仿冒他人的商业标志或名称,使自己的商品或服务与他人相混淆,欺骗社会公众和交易相对人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包括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仿冒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伪造使用产品质量标志和伪造产地。

(二)强制性交易行为

强制性交易行为,是指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为了排除竞争,限定他人必须购买其指定的某一经营者的商品的行为。强制性交易是通过对竞争的非经济手段扼杀,减少竞争的压力,取得超经济利润。

(三)限制竞争行为

限制竞争行为也被称为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行为或行政垄断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7条予以特别规定。它是指行政机关直接介入市场竞争活动,通过行政指示、命令或政策等方式限制他人购买特定经营者的商品,限制跨地区、跨部门的交易的行为。限制竞争行为是违背市场公平竞争规律、破坏市场整体运行秩序、损害其它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之举。

(四)商业贿赂行为

商业贿赂行为,是通过非法手段独占交易机会,排除或减少其它竞争对手的交易机会的行为,属典型的破坏公平竞争秩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商业贿赂不仅具有一般贿赂行为的共性 ,而且还具有多重违法性和综合社会危害性的特征。

(五)虚假宣传行为

虚假宣传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价格、使用方法、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示,误导消费者予以购买的行为。虚假广告宣传,是指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路牌、印刷品、实物等广告媒介不真实地宣传、介绍商品与服务的情况。其它虚假宣传,是指用广告和商品上标注以外的方式不真实宣传、介绍商品与服务的情况。这些方式主要有:在经营场地内对商品的演示、说明等;在召开产品鉴定会、座谈会、庆典及其它场所对商品或服务的介绍、宣传;指使假顾客进行销售诱导;利用隐性广告进行宣传等。虚假宣传行为本质上属于过错误导消费者购买经营者的商品和接受其服务,不仅构成了对消费者意志的欺诈、知情权与财产权的侵害,而且违反了诚信原则和商业道德,损害了竞争对手的合法权益。

(六)侵犯商业秘密行为

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是指未经商业秘密权利人的许可,非法获取、披露或使用权利人商业秘密的行为。侵权商业秘密的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1)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2)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3)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

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4)第三人明知商业秘密的前手来源非法,仍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

(七)低价排挤行为

低价排挤行为,是指经营者为了将竞争对手排挤出市场,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时期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的行为。成本价是维持企业收支平衡的最低价格,低于成本价销售商品违反了价值规律,不符合经营目的。所以,正常情况下,经营者并不会如此定价。以低于成本价来销售产品要么是为了应对紧急情况,以减少损失;要么是为了进行不正当竞争,排挤竞争对手。应对紧急情况以减少损失的低价策略为法律所容许,而为排挤竞争对手的低价策略则为法律所禁止。

(八)搭售行为

搭售行为也称为搭售和附条件交易行为,是指经营者销售某一种商品时,利用其经济优势,强行附加销售另一种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条件的行为。搭售行为一般出现在经营者的产品处于相对优势或紧俏的情况下,如特定经济发展阶段,通讯、石油、名烟酒、电力、煤气等商品或服务较为紧俏,就容易出现搭售行为。搭售行为违反了自由交易的市场规则,排斥了其它竞争对手,限制了公平竞争的发展,因此反不正当竞争法应予以调整和规制。

(九)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

不正当有奖销售,是指违反国家立法关于有奖销售的禁止性规定,损害竞争对手、消费者利益和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3条的规定,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有如下几种:(1)欺骗有奖销售。即采用谎称有奖或故意让自己人先中奖方式,进行的有奖销售。(2)推销的质次价高商品的有奖销售。(3)奖金额超过5000元以上的抽奖式有奖销售。

(十)诋毁商誉行为

诋毁商誉行为,是指经营者故意捏造和散布贬低竞争对手商誉的虚假事实,使竞争对手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从而取得竞争优势的行为。诋毁商誉的行为多种多样 ,常见的有:(1)通过广告、信函、会议等方式捏造、散布损害他人商誉的虚假事实;(2)向客户、消费者直接散布贬低他人商誉的虚假事实;(3)利用商品说明书贬低竞争对手商誉的行为;(4)通过第三人捏造、散布损害竞争对手商誉的行为。

(十一)通谋投标行为

通谋投标行为,是指投标者相互串通投标损害招标人利益的行为,以及投标者与招标者相互勾结,排挤其它投标竞争对手的行为。通谋投标行为从本质上看具有反竞争或限制竞争的特征,与投标活动的价值取向完全背道而驰,因此,通谋投标行为应为《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禁止。

4. 试析反垄断法规制的垄断行为的种类

垄断行为一般是由特定经营者实施的限制或禁止竞争的行为,特殊情况是指由行政机关实施的限制或禁止竞争的行为。常见受反垄断法规制的垄断行为包括:

(一)独占

这是典型意义的垄断形态,是指一个或极少数经营者独占某种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使竞争无法开展或限制竞争的开展。独占垄断可以表现为经营者直接对生产和销售的独占控制,

也可以表现为生产商与经销商合谋,由经销商在一定区域只经销该生产者的产品。在独占垄断的市场环境中,产品的产量、价格、质量及服务的内容、价格、质量都由独占经营者决定。如此一来,一方面阻碍了其它企业进入该市场参与竞争,另一方面又使消费者不得不接受质次价高的产品和服务,进一步破坏了市场经济中经济自由和民主的根本价值准则。因此,独占垄断历来都为各国竞争法所严格禁止。

(二)企业合并

企业合并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企业合并是指两个以上的独立企业,通过一定的形式合为一个企业的法律行为。广义的企业合并包括狭义的企业合并和一个企业能对另一企业发生支配性影响的所有方式。一个企业能对另一企业发生支配性影响的常见形式有:兼并控制;股份持有控制;人事联合控制等。兼并控制是指一个企业通过资产购买、承担债务、租赁承包等方式对另一个企业形成实质支配力。股份持有控制是指一个企业通过投资、购买、交换、受赠等方式持有另一企业具备支配力的股份,或两个企业相互持有对方具有支配力的股份。人事联合也称董事兼任,是指两个企业的主管人员或董事、法定代表人相互交叉、混同,实际上使两个企业相互产生控制性影响。

企业合并只有达到垄断的程度,实质上阻碍、排斥了竞争的进行,才被反垄断法的限制和禁止。

(三)联合限制竞争

联合限制竞争是指两个以上企业、企业联合组织通过订立协议、决议、密谋或实际上联合一致的行为共同限制市场竞争,对行业或产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行为。联合限制竞争行为依参与者所处的经济层以来分类,可分为横向限制和纵向限制。

(四)行政垄断

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7条的规定,行政垄断应是指各级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利,对商品或服务的交易进行限定和限制,排斥市场竞争的行为。在我国的较常见的行政垄断形式是:地区垄断、行业垄断、强制购买、强制企业联合等等。行政垄断应当由反垄断法的规制,而不是由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制。

5. 试析市场信息规制法的体系结构。

市场信息规制法包括七部分内容:

第一,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规制。消费者是市场运行过程的主要参与主体,消费者的需求是推动市场运行的原动力。同时,消费者与掌握各种资源的经营者相比,又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只有对消费者的权益予以充分有效的确认和保护,市场的实质公平价值目标才可能实现,经营者的行为才能得到有效的规范,市场秩序方才能得以维护。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主要规定消费者在交易中和接受服务时应享有的各项权利,经营者在为消费者提供产品与服务时必须承担的义务以及不履行义务的法律责任。该法是国家公权直接干预市场交易活动的法,也是在交易自由的原则下,明显体现社会公共利益要求的法。

第二,市场财务信息的法律规制。财务信息是市场信息的重要信息之一,如果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后果问题,那么,市场财务信息的法律规制制度则是为了防止或降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程度,主要包括会计、审计法律制度。运用法律手段对会计和审计活动进行规制,对保证市场信息通畅,惩治经济违法犯罪行为,维

护社会经济秩序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市场价格信息的法律规制。价格信息是市场信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交易当事人最为关注的有关产品和服务的信息之一。市场主体是经济人的本性,决定了市场主体的趋利性,如果任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自由地对外发布价格信息,价格欺诈及价格垄断、价格歧视等方面的市场失灵问题就难以避免。要解决这些因市场价格信息失衡引发的问题,需要一套完善的市场价格信息规制法律制度,借此加强价格管理,规范价格行为,发挥价格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第四,产品质量信息的法律规制。质量信息是市场信息的重要信息之一,各主要国家在产品市场交易领域都制定了产品质量法。产品质量法规定国家的产品质量管理制度、生产者和销售者的产品质量义务及违法的责任。这种法从市场交易客体入手,实现公平交易,维护市场交易秩序,保护国家经济利益和产品需求者利益,是微观经济法的重要构成部分。

第五,市场计量信息的法律规制。市场计量信息涉及到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是国民经济的一项重要的技术基础。市场计量信息是一项重要的市场信息,市场计量信息的失真,不仅增加了市场主体的交易成本,以至于使交易成为不可能,而且,如果没有准确、真实、及时的市场计量信息,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也难以发挥作用。

第六,市场信息标准化的法律规制。市场信息标准化是先进科技成果的定型化,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社会经济与国际接轨的先决条件。当市场经济发展到成熟阶段,社会对市场主体发布的市场信息的要求也在提高,不仅仅要求市场主体发布的市场信息是真实的、及时的,而且要求在市场信息的沟通方面,尽可能的降低信息沟通成本,可以说,市场信息标准化法律制度的出现,正是顺应了市场主体的这种内在要求的结果。

第七,市场信息传播的法律规制。市场主体通过商业广告活动传播产品和服务方面的市场信息,商业广告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其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市场经济活动。在市场经济早期社会,国家对市场主体对外传播产品和服务相关信息的行为没有干预,随着广告在社会生活中影响力的逐渐增强,国家公权开始干预市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以确保市场信息的客观真实性。市场信息传播的法律制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一整套法律制度,其主要表现为广告法律制度。

6. 试析对经营者及其基本义务的法律规制.

经营者作为消费法律关系的另一方当事人,是否完全、充分地履行了其负有的法定义务,直接关系到消费者权利能否实现。因此,《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从保护消费者权益立场出发规定了经营者的义务,从另一侧面进一步保证了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

(一)经营者的含义

经营者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事一切商品经营及提供各种营利性服务的公民、法人及其他经济组织都是经营者。但是,具体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经营者规定的适用范围却没有这么大。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没有对经营者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只是在第3条规定,“经营者为消费者提供其生产、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服务,应当遵守本法”。实际上,该法所称的经营者,单指向消费者提供其生产、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营利性服务的公民、法人及其他经济组织。由此可见,经营者必须具备以下构成要件:(1)经营者包括生产者、销售者和服

务的提供者。(2)在消费法律关系中,经营者是与消费者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有消费者就有经营者。但是,这里的经营者是狭义的,不是指所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人,而仅指那些向消费者提供与生活消费有关的商品和服务的公民、法人及其他经济组织。(3)经营者都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者的营利是以向消费者有偿提供商品和服务实现的。

(二)经营者的基本义务

由于经营者是为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主体,是与消费者直接进行交易的另一方,因此,明确经营者的义务对于保护消费者权益至为重要。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章较为全面地规定了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经营所负有的义务:(1)依照法定或约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义务;(2)接受监督的义务;(3)保证商品和服务安全的义务;(4)提供商品和服务真实信息的义务;(5)标明真实名称和标记的义务;(6)出具购货凭证或服务单据的义务;(7)保证商品和服务质量的义务;(8)履行“三包”或相应责任的义务;(9)得以不公平、不合理的方式不当免责的义务;(10)尊重消费者人格权的义务。

7.简述药品生产的市场准入管理。

药品生产的市场准入实行许可证管理。《药品管理法》第七条规定:开办药品生产企业,须经企业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发给《药品生产许可证》,凭《药品生产许可证》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注册。无《药品生产许可证》的,不得生产药品。

《药品生产许可证》应当标明有效期和生产范围,到期重新审查发证。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开办药品生产企业,除依据本法第八条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当符合国家制定的药品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防止重复建设。

药品生产的许可证管理应当非歧视原则。《药品管理法》第八条规定:开办药品生产企业,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相应的技术工人;(2)具有与其药品生产相适应的厂房、设施和卫生环境;(3)具有能对所生产药品进行质量管理和质量检验的机构、人员以及必要的仪器设备;(4)具有保证药品质量的规章制度。

对药品生产实行生产认证管理制度。《药品管理法》第九条规定:药品生产企业必须按照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本法制定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组织生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规定对药品生产企业是否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进行认证;对认证合格的,发给认证证书。

药品品质应当执行国家强制标准。《药品管理法》第十条规定:除中药饮片的炮制外,药品必须按照国家药品标准和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生产工艺进行生产,生产记录必须完整准确。药品生产企业改变影响药品质量的生产工艺的,必须报原批准部门审核批准。

中药饮片必须按照国家药品标准炮制;国家药品标准没有规定的,必须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炮制规范炮制。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炮制规范应当报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除药品本身以外,生产药品所需的原料、辅料,必须符合药用要求。

药品生产企业必须对其生产的药品进行质量检验;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或者不按照省、

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炮制的,不得出厂。

8. 试析生产资料市场规制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规模和质量除了受制于气候水土等自然条件外,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及其管理制度。因此,我国通过农业生产资料的立法,逐渐形成了我国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法律规制体系。生产资料市场规制法包括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法律规制、能源市场市场的法律规制、矿产资源市场的法律规制、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法律规制包括农药市场的法律规制、兽药市场的法律规制、种子市场的法律规制、化肥市场的法律规制、饲料添加剂市场的法律规制。能源市场市场的法律规制包括电力法、石油法、煤炭法。电力法是调整电力经营和供给、电力工程和设施的管理及其规制,用以维护电力用户利益,保证电业健康发展和公共安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石油法是调整石油合理勘探、开采、加工炼制、储运、供应、贸易活动,保证石油安全、有效、持续供给的石油法律规范的总称。煤炭法是调整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及其规制,用以保证煤炭资源合理开发有效利用,安排煤炭业有序和健康发展,达到原煤和成品煤安全供给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9. 试析电子商务发展的基本原则。

(1) 政府推动与企业主导相结合。完善管理体制,优化政策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企业在开展电子商务应用中的主体作用,建立政府与企业的良性互动机制,促进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协调发展。

(2) 营造环境与推广应用相结合。加强政策法规、信用服安全认证、标准规范、在线支付、现代物流等支撑体系建设,营造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环境,推广电子商务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应用,以环境建设促进应用发展,以应用带动环境建设。

(3) 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相结合。把电子商务作为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相结合的实现形式,以技术创新推动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改造传统业务流程,促进生产经营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4)重点推进与协调发展相结合。围绕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问题和关键环节,积极开展电子商务试点,推进国民经济重点领域的电子商务应用,探索多层次、多模式的中国特色电子商务发展道路,促进各类电子商务应用的协调发展。

(5)加快发展与加强管理相结合。抓住电子商务发展的战略机遇,在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应用的同时,建立有利于电子商务健康发展的管理体制,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市场监管,规范在线交易行为,保障信息安全,维护电子商务活动的正常秩序。

10.试析商业银行的主要类型。

(1)总分行制商业银行,指根据需要在其营业总机构所在地以外开设分支机构,从而形成一个以总行为中心的庞大的银行网络的商业银行。(2)单一制商业银行,指银行业务完全由各自独立的商业银行经营,不设立分支机构的银行制度。(3)集团制商业银行,指由某一集团成立控股公司,由该公司控制或收购两家或以上的商业银行,但这些银行在法律上是独立的,而其经营政策和业务活动则由同一控股公司控制。(4)连锁制商业银行,指由某一个人或某一集团购买若干银行的多数股票来控制这些银行的一种银行制度。(5)全能制商业银行,指商业银行可以经营各种各样的金融业务,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银行不仅可以从事长短期的金融业务,还可以全面经营其他金融业务,即可以承担金融的全部职能,因此被称为“全能”银行。

11.试析信托概念及法律特征。

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照委托人的意愿、并以自己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的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第二条规定:“信托就是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

信托具有以下法律特征:(1)信托是一种以财产为中心的法律关系。信托财产是信托法律关系的基础,是信托成立的基本条件。(2)信托法律关系体现了所有权和利益相分离。当信托财产由委托人转移给受托人之后,它的所有权性质发生了特殊的改变,表现为所有权和利益相分离。(3)信托法律关系是一种复杂的三方法律关系。在信托法律关系中,一般有三方当事人,即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4)信托法律关系的成立源于当事人之间的信任关系。

12.人事仲裁与劳动仲裁有何不同之处?

人事仲裁和劳动仲裁目前在我国同时存在,二者有以下不同之处:

(1)受案范围不同,人事争议仲裁适用于事业单位与其工作人员之间因人事关系的建立、变更、解除等发生的争议,以及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应当仲裁的其他人事争议。而劳动争议仲裁则适用于企业与劳动者发生的劳动争议以及本市仲裁委员会认为应当由本委受理的其他劳动争议案件。

(2)时效不同,人事争议的仲裁时效应当在人事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以书面形式向有管辖权的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请,逾期再申请的,仲裁委员会可以不予受理。当事人提出仲裁申请时,受理机构必须在15天内做出受理或不受理的书面决定并通知本人。仲裁庭处理人事争议案件,从仲裁庭组成之日起60日内结案,特殊情况经仲裁委员会批准可以延期30日。劳动争议关于仲裁时效的规定为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应当从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60日内,以书面形式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超过上述规定的申请仲裁时效的除外。

(3)管辖范围不同。人事争议案件仲裁实行分级别管辖。市和区、县都要成立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而劳动争议案件仲裁不实行分级别管辖,实行属地管辖。

(4)当事人权利不同。人事争议实行仲裁员选择制度,仲裁庭由三名仲裁员组成,发生人事争议时,首席仲裁员和其他两名仲裁员组成仲裁庭,首席仲裁员由仲裁委员会指定,其他两名仲裁员当事人双方可在仲裁委员会的仲裁员名单中自由选定一名仲裁员,这样可以增加仲裁的公开性和平等性。而劳动争议案件仲裁中无此规定。

13. 试析我国对外贸易法律关系的主体.

对外贸易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依法参加对外贸易管理和合作活动,享有对外贸易权利,承担对外贸易义务的当事人。如以国籍为标准,可分为境外当事人与境内当事人;如以法律地位为标准,境内当事人又可分为对外贸易的管理部门与对外贸易经营者。

(一)对外贸易市场规制主体

根据2003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国务院关于机构设置的通知》,商务部是我国主管国内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的国务院组成部门。同时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海关总署等部门亦在各自的职责范围

内负责一部分对外贸易管理工作,但不属于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在地方对外贸易管理机构里,各省、市、自治区对外贸易委员会(厅、局)属于地方的对外贸易主管部门。它受同级政府领导,在业务上受国务院商务部的指导。此外,经国务院批准,商务部在上海、天津、大连、广州、青岛、西安、武汉、海口、深圳、福州、郑州等16个城市设立了特派员办事处,派驻的特派员是商务部的代表。

(二)对外贸易市场被规制主体

对外贸易市场被规制主体也称作对外贸易经营者,是指依法办理工商登记或者其他执业手续,依照《对外贸易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从事对外贸易经营活动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从事对外贸易经营者都须有对外贸易经营权。我国在加入WTO时承诺3年内放开外贸经营权,即从2004年12月11日起应对各类企业(包括自然人)放开外贸经营权。但从事货物进出口或者技术进出口的对外贸易经营者,应当向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机构办理备案登记;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规定不需要备案登记的除外。未按照规定办理备案登记的,海关不予办理进出口货物的报关验放手续。

依法登记成立的外贸企业享受以下权利:(1)自主经营权,(2)自主使用外汇权,(3)外贸代理权,(4)配额的申领权,(5)平等享受外贸优惠待遇权,(6)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的请求权,(7)依法成立和参加进出口商会的权利;同时承担以下相应的义务:(1)遵守国家统一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2)信守合同;(3)依法经营、公平竞争;(4)依法提交文件资料;(5)依法结汇、用汇。

第三编 宏观经济法分论

(一)填空

1. 宏观利益均衡原则。平衡优化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尊重市场的原则、经济民主的原则。

2. 收入分配、资源配置、宏观调控和监督。

3. 公开性原则、可靠性原则、完整性原则、统一性原则以及年度行原则。

4. 记账式国债、无记名国债、赁证式国债。

5. 分配收入、配置资源和保障稳定。

6. 直接税、间接税。从量税、从价税。商品税、所得税和财产税。

7. 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

8. 企业所得税(或称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9. 国务院、货币政策、监督管理。

10. 现金流通、非现金流通。

11. 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

12. 居民收入、收入分配关系、社会保障体系。

13.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公平优先兼顾效益。

14. 产业结构政策法、产业组织政策法。

15. 综合资源法律制度、专项资源法律制度、资源行业法律制度和资源保护法律制度。

16. 经济的、行政的、经济、法律。

(二)判断题 1 错 2 错 3 错 4 错 5 对 6 错 7 对 8 错 9 对 10 对 11 错

(三)选择题 1 ABCD 2 ACD 3 AB 4 ABC 5 ABCD 6 ABCD 7 BCD 8 ABCD 9 ABCD

(四)论述题

1. 试析宏观经济法的体系结构。

宏观经济法,又称“宏观调控法”,是指调整在政府运用宏观政策调节社会产品总供给和总需求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调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作为与微观经济法并列的一个部门经济法,宏观经济法所关注的是如何保持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的平衡和协调。宏观经济法分为宏观经济法一般法和宏观经济法特别法两个分支体系。

(一)宏观经济法一般法。宏观经济法一般法主要规范宏观经济调控的原则、目标、任务,以及国家和国家经济规制机关的经济权力、经济权利和权利义务、法律责任等方面的法律,对各特别法起到统领的作用。例如,《宏观经济调控基本法》、《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法》等等。

(二)宏观经济法特别法。宏观经济法特别法主要规范国家在利用各种宏观经济政策手段进行宏观调控时的权利义务及法律责任的等,主要包括财政法、税法、货币政策法、收入分配法、产业政策法、区域经济协调法以及计划指导法等。

(1)财政法。财政法是指调整在政府分配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过程中所产生的财政分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从应然法上的考察,财政法应当由财政收支法和财政管理法两部分组成。财政收支法包括财政收支划分法、财政融资法、财政转移支付法、政府采购法和财政投资法;财政管理法包括预算法、国库管理法、国有资产管理法和财政监督法。其中财政收支划分法又包括财政级次划分法、财政支出划分法和财政收入划分法等;财政融资法又包括国债法、彩票法等。

(2)税法。税法是调整税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税法可以划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两大部分。税收实体法,包括商品税法(增值税法、消费税法、营业税法和关税法)、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内资企业所得税法和外资企业所得税法)、财产税(资源税法、房产税法、土地使用税法、土地增值税法、耕地占用税法、契税法、车船使用税法等)和行为税法(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印花税、证券交易税、屠宰税和筵席税等)四大类的法律制度。税收程序法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调整在税收活动中发生的程序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主要包括税务管理制度、税款征收制度、税务检查制度和税务代理制度等。

(3)货币政策法。货币政策法是指调整在国家运用货币政策调节货币运行过程中所形成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的货币政策法主要表现为中央银行法和政策性银行法。中央银行法是指调整在国家实施货币政策过程中所产生的货币调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中央银行是金融活动的核心机构,担负着执行国家金融政策,管理金融活动,干预国家经济的重要职能。我国的中央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政策性银行法则是关于政策性银行的设立宗旨、经营目标、业务领域、业务方式、组织体制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政策性银行主要包括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三家。

(4)收入分配法。收入分配法是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国民收入往往涉及到初步分配和再次分配(二次分配)。国家适度地介入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领域,如推行财政工资制度和企业的最低工资制度等。国家全面地主导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领域,如推行贫困人口扶

经济法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绪 论 一、判断题 经济法学的发祥地是美国。 B A.正确 B.错误 2.实质意义上的经济法普遍存在于 市场经济国家。 A A.正确 B.错误 3.经济法总论和经济法分论构成了 经济法学体系。 A A.正确 B.错误 4.博弈论的方法属于哲学方法。 B A.正确 B.错误 5.经济分析方法是研究经济法的重要方法。 A A.正确 B.错误 6.经济法是有关经济的法规的总称。 B A.正确 B.错误 二、单选题 1.美国早期经济法立法的重要代表是(C )。 A.自然法典 B.公有法典 C.谢尔曼法 D.反不正当竞争法 2.一般科学方法不包括(C )。 A.比较方法 B.系统方法 C.哲学方法 D.统计方法 三、多选题 9. 经济法总论的内容包括(ABCD )。 A.价值论 B.运行论 C.本体论 D.规范论 10. 经济法的具体制度包括(ABCD )。 A.财政调控制度 B.金融调控制度 C.反垄断制度 D.反不正当竞争制度 第一章 经济法的概念和历史 一、判断题 1.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特定的法律关系。B A.正确 B.错误 2.经济法是解决现代经济问题的现 代法。A A.正确 B.错误 3.经济法是调整调制关系的法律规 范的总称。A A.正确 B.错误 4.经济法具有经济性、规制性和现 代性。A A.正确 B.错误 5.经济法的产生是经济因素、政治 因素、社会因素等多因素作用的结果。A A.正确 B.错误 6.市场经济需要国家干预。 A A.正确 B.错误 7.自古就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经济 法。B A.正确 B.错误 二、单选题 1. 经济法区别于传统法的重要特征是(C )。 A.经济性 B.规制性 C.现代性 D.强制性 2.世界上第一个以“经济法”命名的法规产生于(B )。 A.美国 B.德国 C.法国 D.英国 3.美国颁布的第一部经济法是(A )。 A.《谢尔曼法》 B. 《煤炭经济法》 C.《国家工业复兴法》 D.《联邦贸易委员会法》 4.经济法发展特点之一是(C )。 A.从常态法到病态法 B.从平时法到战时法 C. 从边缘法到基础法 D.从趋同走向差异 三、多选题 1.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通常包括(ABCD )。 A.垄断 B.信息偏在 C.公共物品 D.外部效应 第二章 经济法的体系和地位 一、判断题 1.经济法体系是由经济法律和法规组成的整体。B A. 正确 B.错误 2.社会保障法是经济法体系的重要 组成部分。B A.正确 B.错误 3.市场规制法比宏观调控法产生更 早。A A. 正确 B.错误 4.CEPA 也属于经济法的渊源。 A A. 正确 B.错误 5.经济法能够被行政法与民法所替 代。B A.正确 B.错误 6.经济法是一种国家干预之法,其宗旨是确立和规范国家干预,实现国家干预的法治化。 A A. 正确 B.错误 7.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认为,没有经济法就没有民(商)法的意思自治。A A.正确 B.错误 二、单选题 1. 以下各项不属于经济法主要渊源 的是(D )。 A.法律 B.地方性法规 C.政府规章 D.地方政府规章 2.经济法的地位是经济法在(A )中的地位。 A.法的体系 B.法的结构

经济法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绪 论 一、判断题 经济法学的发祥地是美国。B A.正确 B.错误 2.实质意义上的经济法普遍存在于 市场经济国家。A A.正确 B.错误 3.经济法总论和经济法分论构成了 经济法学体系。 A A.正确 B.错误 4. 博弈论的方法属于哲学方法。 B A.正确 B.错误 5. 经济分析方法是研究经济法的重 要方法。A A.正确 B.错误 6. 经济法是有关经济的法规的总 称。B A.正确 B.错误 二、单选题 1.美国早期经济法立法的重要代表 是( C )。 A.自然法典 B.公有法典 C.谢尔曼法 D.反不正当竞争法 2.一般科学方法不包括(C )。 A. 比较方法 B.系统方法 C. 哲学方法 D.统计方法 三、多选题 9.经济法总论的内容包括(ABCD )。 A.价值论 B.运行论 C.本体论 D.规范论 10.经济法的具体制度包括(ABCD )。 A.财政调控制度 B.金融调控制度 C.反垄断制度 一、判断题 1.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特定的法律关系。 B A.正确 B.错误 2.经济法是解决现代经济问题的现 代法。 A A.正确 B.错误 3.经济法是调整调制关系的法律规 范的总称。 A A.正确 B.错误 4.经济法具有经济性、规制性和现 代性。 A A.正确 B.错误 5.经济法的产生是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等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A A.正确 B.错误 6.市场经济需要国家干预。 A A.正确 B.错误 7.自古就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经济 法。 B A.正确 B.错误 二、单选题 1.经济法区别于传统法的重要特征是( C )。 A.经济性 B.规制性 C.现代性 D.强制性 2.世界上第一个以“经济法”命名的法规产生于(B )。 A.美国 B.德国 C.法国 D. 英国 3. 美国颁布的第一部经济法是(A )。 A.《谢尔曼法》 B.《煤炭经济法》 C.《国家工业复兴法》 D.《联邦贸易委员会法》 4.经济法发展特点之一是(C )。 A.从常态法到病态法 C. 从边缘法到基础法 D.从趋同走向差异 三、多选题 1.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通常包括(ABCD )。 A.垄断 B.信息偏在 C.公共物品 D.外部效应 第二章 经济法的体系和地位 一、判断题 1.经济法体系是由经济法律和法规组成的整体。B A.正确 B.错误 2.社会保障法是经济法体系的重要 组成部分。B A.正确 B.错误 3.市场规制法比宏观调控法产生更 早。A A.正确 B.错误 4.CEPA 也属于经济法的渊源。 A A. 正确 B. 错误 5.经济法能够被行政法与民法所替 代。B A. 正确 B.错误 6.经济法是一种国家干预之法,其宗旨是确立和规范国家干预,实现国家干预的法治化。A A. 正确 B.错误 7.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认为,没有经济法就没有民(商)法的意思自治。 A A. 正确 B.错误 二、单选题 1.以下各项不属于经济法主要渊源的是(D )。 A.法律 B.地方性法规 C.政府规章 D.地方政府规章 2.经济法的地位是经济法在(A )中

经济法案例分析答案资料

经济法案例分析答案 1.2008 年3月2日,李某出差到某市,去当地红日宾馆住宿,服务员拿出一 份“住宿须知”要求李某签字,上面写到“所有贵重物品,必须交服务员保管,否则,如果丢失本宾馆概不负责”。李某看完立即签字。办完住宿手续,李某便去房间休息。第二天早上,李某发现自己房子的门和窗户都被打开了,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不翼而飞。李某找到红日宾馆负责人,要求对自己的财产损失进行赔偿,宾馆以李某签的“住宿须知”为由,拒绝承担责任。请以所学法律知识,对此案进行分析。 2.甲公司与乙工厂洽商成立一个新公司,双方草签了合同,甲公司要将合同带 回本部加盖公章,临行前,甲公司法定代表人提出,乙工厂须先征用土地并培训工人后甲公司方能在合同上盖章,乙工厂出资1000万元征用土地培训工人,征地和培训工人将近完成时,甲公司提出因市场行情变化,无力出资设立新公司,要求终止与乙工厂的合作。乙工厂遂起诉到法院。请问: (1) 甲公司与乙工厂之间的合同是否成立,为什么? (2) 甲公司应承担什么责任,为什么? (3) 乙工厂能否要求甲公司赔偿1000万元的损失?为什么? 答:1、甲公司和乙工厂之间的合同没有成立。双方采用合同书的形式订立合同,按照合同法的规定,当事人采用合同书的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双方当事人签字盖章时合同成立。而甲公司并未在合同上盖章,因此合同尚未成立。 2 、甲公司承担的是缔约过失责任。由于甲公司的行为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 导致合同未能订立,造成了另一方当事人的损害,因此应当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3 、乙工厂可以要求甲公司赔偿1000万元的损失。甲公司提出,乙工厂须 先征用土地培训工人后甲公司方能在合同上盖章,因此乙工厂出资1000万征用土地培训工人所花费的费用就属于订立合同的费用,属于因相信合同有效成立而遭受的损失,属于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范围,有权要求甲公司赔偿。 3.河北某县的马某系养牛专业户,为了引进良种乳牛,与该县的畜牧站签订了 良种乳牛引进合同。合同约定,良种乳牛款共10万元,马某预付定金2万元,违约金按照合同总额的10%计算。合同没有明确约定合同的履行地点。后马某从畜牧站将良种乳牛拉回,为此支付运费1000元。马某拉回乳牛后,在饲养中发生了不可抗力,导致乳牛无法产奶,马某预计的收入落空,无法及时偿还购牛款。

经济法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经济法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绪论一、判断题经济法学的发祥地是美国。B A.正确 B.错误 2.实质意义上的经济法普遍存在于市场经济国家。A A.正确 B.错误 3.经济法总论和经济法分论构成了经济法学体系。A A.正确B.错误4.博弈论的方法属于哲学方法。B A.正确B.错误 5.经济分析方法是研究经济法的重要方法。A A.正确B.错误 6.经济法是有关经济的法规的总称。B A.正确B.错误二、单选题 1.美国早期经济法立法的重要代表是。 A.自然法典 B.

公有法典C.谢尔曼法D.反不正当竞争法2.一般科学方法不包括。 A.比较方法B.系统方法C.哲学方法D.统计方法三、多选题9.经济法总论的内容包括。 A.价值论B.运行论C.本体论 D.规范论10.经济法的具体制度包括。 A.财政调控制度 B.金融调控制度 C.反垄断制度 D.反不正当竞争制度第一章经济法的概念和历史一、判断题 1.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特定的法律关系。B A.正确B.错误2.经济法是解决现代经济问题的现代法。A A.正确B.错误 3.经济法是调整调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A A.正确B.错误 4.经济法

具有经济性、规制性和现代性。A A.正确 B.错误 5.经济法的产生是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等多因素作用的结果。A A.正确B.错误6.市场经济需要国家干预。A A.正确B.错误7.自古就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经济法。B A.正确B.错误二、单选题 1.经济法区别于传统法的重要特征是。 A.经济性B.规制性C.现代性 D.强制性2.世界上第一个以“经济法”命名的法规产生于。 A.美国 B.德国 C.法国 D.英国3.美国颁布的第一部经济法是。A.《谢尔曼法》 B.《煤炭经济法》 C.《国家工业复兴法》 D.《联邦贸易委员会法》

经济法全章练习题答案

经济法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本题共45个小题,每小题1分) 1. ()不能作为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A .主体 B .客体 C .内容 D .事实 2. 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直接原因是() A .法律规范 B .法律事实 C .法律行为 D .法律事件 3. 下列关于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变更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 .企业合并、分立时,必须依法清理债权、债务 B .企业的权利、义务因企业的变更而消失 C .企业变更的,原企业的权利、义务由变更后的企业享有或者承担 D .企业变更应依法到登记主管部门办理变更登记 4. 下列主体中可以成为普通合伙人的是()。 A .某有限公司 B .某市立医院 C .某国有企业 D .某上市公司 5. 设立合伙企业应当办理设立登记,登记机关做出是否予以登记决定的时间是()。 A .收到设立申请文件之日起10日内 B .收到设立申请文件之日起15日内 C .收到设立申请文件之日起20日内 D .收到设立申请文件之日起30日内 6. 张某、王某、李某为普通合伙企业的合伙人,李某为个人购房而以其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设定质押作为贷款担保,李某的质押行为未取得张某和王某的同意。关于该质押效力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 .无论与李某订立质押合同的第三人对李某擅自处分合伙企业财产的行为是否知情,该质押对合伙企业都不发生效力

B .无论与李某订立质押合同的第三人对李某擅自处分合伙企业财产的行为是否 知情,该质押对合伙企业都发生效力 C .与李某订立质押合同的第三人对李某擅自处分合伙企业财产的行为不知情的,该质押对合伙企业发生效力 D .如果该质押行为无效,由此给善意第三人造成损失的,由合伙企业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7. 合伙人对合伙企业事项进行表决时所采用的方式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有()。 A .由全体合伙人2/3以上同意而通过 B .由出资额占合伙企业财产总额1/2以上的合伙人同意而通过 C .按照合伙协议约定的表决方式处理 D .由出资最多的合伙人同意而通过 8. 合伙企业的合伙人张某在执行合伙事务过程中与他人串通,严重损害本合伙企业利益,其他合伙人因此通知张某退伙,则张某退伙的情形属于()。 A .当然退伙 B .除名退伙 C .通知退伙 D .自愿退伙 9. 下列关于个人独资企业投资人出资数额的表述中,符合法律规定的是()。 A .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3万元 B .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万元 C .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500万元 D .没有注册资本最低限额的限制 10. 违反个人独资企业法的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和缴纳罚款、罚金,或者被判处没收财产,其财产不足以支付的,应当先()。 A .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B .缴纳罚款 C .缴纳罚金 D .没收财产 11. 甲、乙两人拟设立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由甲、乙、丙三人组成,丙为董事长。应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提交的申请文件是()。 A .全体出资人就公司设立作出的决议 B .由丙签发的出资证明书 C .甲、乙、丙的身份证明 D .甲、乙的个人财产清单

经济法案例分析复习题及答案

经济法案例分析复习题及答案 经济法案例分析复习题案例一甲、乙、丙、丁共同投资设立了A有限合伙企业。合伙协议约定:甲、乙为普通合伙人,分别出资l0万元;丙、丁为有限合伙人,分别出资15万元;甲执行合伙企业事务,对外代表A企业。2006年A企业发生下列事实:2月,甲以A企业的名义与8公司签订了一份12万元的买卖合同。乙获知后,认为该买卖合同损害了A企业的利益,且甲的行为违反了A企业内部规定的甲无权单独与第三人签订超过l0万元合同的限制,遂要求各合伙人作出决议,撤销甲代表A企业签订合同的资格。4月,乙、丙分别征得甲的同意后,以自己在A企业中的财产份额出质,为自己向银行借款提供质押担保。丁对上述事项均不知情,乙、丙之间也对质押担保事项互不知情。8月,丁退伙,并

从A企业取得退伙结算财产l2万元。9月,A企业吸收庚作为普通合伙人入伙,庚出资8万元。10月,A企业的债权人C公司要求A企业偿还6月份所欠款项50万元。11月,丙因所设个人独资企业发生严重亏损不能清偿D公司到期债务,D公司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丙在A企业中的财产份额用于清偿其债务。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丙在A企业中的全部财产份额后,甲、乙、庚决定A企业以现有企业组织形式继续经营。经查:A企业内部约定,甲无权单独与第三人签订超过l0万元的合同,B公司与A企业签订买卖合同时,不知A企业该内部约定。合伙协议未对合伙人以财产份额出质事项进行约定。要求:根据上述材料,分别回答下列问题:甲以A企业的名义与B公司签订的买卖合同是否有效?并说明理。合伙人对撤销甲代表A企业签订合同的资格事项作出决议,在合伙协议未约定表决办法的情况下,应当如何表决?乙、

经济法四套课后习题(答案)

《经济法》习题(1) 一、单项选择题 1.1775年,经济法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摩莱里的(C )一书中。 A、《世界经济年鉴》 B、《煤炭经济法》 C、《自然法典》 D、《公有法典》2.下列哪一项不是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 C ) A 财物 B 经济行为 C 经济权利 D 智力成果 3.在美国出现的最早的反托拉斯法是( D ) A 《克莱顿法》 B 《联邦贸易委员会法》 C 《农业调整法》 D 《谢尔曼法》 4.能够作为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国家机关,主要指( B ) A 权力机关 B 行政机关中的经济管理机关 C 行政机关中的非经济管理机关 D 司法机关 5.经济法律关系是指由经济法律规范规定而形成的( C )关系 A 物质利益 B 责权利 C 权利义务 D 特定经济 6.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经济法律关系构成要素的有( D ) A 主体 B 客体 C 内容 D 标的 7.( A )是应用最广泛的经济法律关系客 A 物 B 行为 C 专利 D 商标 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D ) A 市场主体组织管理关系 B 市场规制关系 C 宏观调控关系 D 市场交易关系 9.不属于经济法律事实的是( D ) A 合法行为 B 违法行为 C 自然灾害 D经济权利 10.7、下列各项中属于经济法律关系的是( B)。 A、消费者因产品质量问题与厂商发生的赔偿与被赔偿关系 B、税务局内部成员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 C、工商管理机关与市场经营者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 D、税务机关内部的人事处理关系 二、名词解释 1. 经济法法律关系主体——又称经济法主体,是指依法参加经济法律关系并享有经济权利并承担经济义务的当事人。 2. 经济法——经济法就是调整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 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的经济权利和承担的经济义务。 4. 经济义务——经济义务是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依法具有自己为一定行为或者

经济法第一章总论练习题及答案

经济法第一章总论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按照规范内容的不同,法律规范可以分为()。 、授权性规范与义务性规范 、强行性规范与任意性规范 、确定性规范与准用性规范 、委任性规范与准用性规范 、《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供用水、供用气、供用热力合同,参照供用电合同的有关规定。”此规定属于()。 、任意性规范 、确定性规范 、委任性规范 、准用性规范 、下列关于法律关系主体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自然人的行为能力一般通过自身实现,而法人的行为能力则通过法定代表人或者其他代理人实现 、行为能力是权利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 、权利能力是指权利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 、社会组织作为法律关系的主体,不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下列规范性文件中,属于部门规章的是()。 、吉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制定的《吉林省反不正当竞争条例》 、国务院制定的《人民币管理条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 、财政部颁布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 、下列各项中,属于法律事实中的人的行为范围的是()。 、地震 、战争 、骗税 、水灾 、按照规范对人们行为规定或限定的范围或者程度的不同,法律规范可分为()。 、授权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 、强行性规范与任意性规范 、确定性规范与委任性规范 、委任性规范与准用性规范 、下列规范性用语中属于任意性规范的是()。 、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当达到万元人民币的法定资本最低限额 、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采取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其他形式 、公司应当依法设置会计账簿 、票据的出票日期应当使用中文大写 、我国《公司法》关于“有限责任公司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也不得低于法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的规定属于()。 、命令性规范 、禁止性规范 、委任性规范

经济法练习题(全-含答案)

经济法练习题(全,含答案) 单项选择题 题型:单项选择题,分值:每一小题1分 第一章经济法的概念及其调整对象 1、经济法这一概念,是法国空想共产主义者()在其1755年出版的《自然法典》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D)(难易:简单;知识点:经济法的概念) A、普鲁东 B、德萨米 C、凯恩斯 D、摩莱里 2、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B )(难易:简单;知识点: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A、经济关系 B、特定的经济关系 C、法律关系 D、特定关系 3、市场管理关系应该由(C )调整(难易:一般;知识点:同上) A、民法 B、商法 C、经济法 D、公司法 4、市场管理法是调整在市场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中包括(C)(难易:一般;知识点:经济法的特征对象) A.税法 B.政府采购法 C.产品质量法 D.财政法 5、有关投资、金融以及税收的法律规定,体现了经济法对(C)的调整(难易:一般;知识点: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A、企业组织管理关系 B、市场管理关系 C、宏观经济调控关系 D、社会经济调控关系的调整 第二章经济法的地位 6、经济法的地位是经济法在(A )中的地位(难易:一般;知识点:经济法的地位) A、法的体系 B、法的结构 C、法的概念 D、法的功能 7、经济法在法的体系中的独立地位,在于经济法有自己(B)(难易:简单;知识点:经济法的地位;) A.特定的调整程序 B.特定的调整对象 C.特定的发展历程 D.特定的法律渊源 第三章经济法律关系 8、经济权利是由经济法律、法规所确认的一种(A )(难易:简单;知识点:经济法律关系)

A.资格B、行为C、权利D、利益 9、.经济法主体依法必须为一定行为和不为一定行为的责任,属于经济法主体的(B)(难易:简单;知识点:经济法律关系) A.经济权利 B.经济义务 C.经济职权 D.经营管理权 10、以下可以作为经济法律事件的是(D)(难易:一般;知识点:经济法律关系) A、公司的设立 B、税务征收 C、确定利率 D、突发洪水 11、以下不能作为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是(D)(难易:一般;知识点:经济法律关系) A、国家检察机关 B、学校 C、厂长 D、学生会 12、经济法律关系最主要参加者是(B )(难易:一般;知识点:经济法主体) A、国家机关 B、企业 C、企业的内部组织 D、公民 13、以下不是民法主体而不是经济法主体的是(C )(难易:复杂;知识点:同上) A、国家机关 B、企业 C、企业的内部组织 D、公民 14、享有经济职权的主体是(A )(难易:一般;知识点:同上) A、国家机关 B、企业 C、社会团体 D、事业单位 15、享有经营管理权的主体是(B )(难易:一般;知识点:同上) 国家机关B、企业C、社会团体D、事业单位 16、经济法律关系(A )(难易:复杂;知识点:经济法律关系的结构) A 、由主体、客体、内容三要素构成 B、由主体、客体、内容三要素或其中任何两个要素构成 C、由主体、客体、行为三要素构成 由主体、客体、行为三要素或其中任何两个要素构成 17、下列不属于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是(C )(难易:简单;知识点:经济法律关系) A.物 B.经济行为 C.客观事件 D.专有技术 18、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难易:简单;知识点:法律行为) A、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都是法律行为 B、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都不是法律行为 C、合法行为是法律行为,违法行为不是法律行为 D、违法行为是法律行为,合法行为不是法律行为

2019《经济法》案例分析题汇总

2019《经济法》案例分析题汇总 【案例15】(2019年) 2016年6月6日,甲与乙签订委托合同,委托乙出租自有房屋一套并代收租金,委托期间为2016年6月6日至2018年7月31日。2016年7月4日,甲向乙出具了授权委托书,载明乙有权代理甲处理房屋出租及租金收取事宜,代理权期间为2016年7月4日至2018年7月31日。 2016年8月1日,乙以甲的名义与丙签订书面房屋租赁合同,租期为2016年8月1日至2018年7月31日,租金每月2万元。2017年6月,该房屋卫生间管道严重漏水,丙请求甲维修,甲以租赁合同中未约定由其承担维修义务为由拒绝,丙自行维修,花费2000元。 2018年2月,甲欲出售该房屋,遂通知丙解除租赁合同,丙以甲无权任意解除合同为由拒绝。2018年3月5日,甲在未告知丙的情况下,与丁签订买卖合同,以800万元的价格将房屋出售给丁。为支付房款,2018年3月11日,丁与戊、庚签订借款合同,分别向戊、庚借款500万元和300万元,借款期限均为3个月。 同时,丁还分别与戊、庚约定以房屋作为借款抵押。次日,丁向甲支付了房款。2018年3月20日,甲和丁办理了房屋过户登记。随后,丁为戊、庚办理了顺位相同的房屋抵押登记。 2018年4月2日,丁以其为房屋所有权人为由,要求丙搬离,丙拒绝,并以承租人享有优先购买权为由,主张甲与丁的买卖合同无效。 因丁无力偿还戊、庚的借款,2018年7月12日,戊、庚主张实现抵押权。房屋拍卖所得价款为720万元,戊、庚均要求就拍卖所得价款全额实现自己的债权。 要求: 根据上述内容,分别回答下列问题: (1)甲与乙的委托合同何时生效?乙何时取得代理权?并分别说明理由。 (2)卫生间管道严重漏水的维修费用2000元应当由谁承担?并说明理由。 (3)甲是否有权解除与丙的租赁合同?并说明理由。 (4)丁是否有权要求丙搬离?并说明理由。 (5)丙是否有权主张甲与丁的买卖合同无效?并说明理由。 (6)戊和庚应如何就房屋拍卖所得价款实现各自的抵押权?并说明理由。 【案例15答案】 (1)①委托合同于2016年6月6日生效。根据规定,委托合同属于诺成合同,自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时成立并生效;②乙于2016年7月4日取得代理权。根据规定,授权行为属于单方民事法律行为,自授权人甲完成授权意思表示时成立并生效。 (2)维修费用应当由甲承担。根据规定,出租人应当履行租赁物的维修义务,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承租人在租赁物需要维修时可以要求出租人在合理期限内维修。出租人未履行维修义务的,承租人可以自行维修,维修费用由出租人(甲)负担。 (3)甲无权解除合同。根据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双方当事人均具有法律约束力,一方当事人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 (4)丁无权要求丙搬离。根据规定,租赁物在租赁期间发生所有权变动的,不影响租赁合同的效力。 (5)丙无权主张甲与丁的买卖合同无效。根据规定,出租人出卖租赁房屋未在合理期限内通知承租人,承租人请求确认出租人与第三人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6)按债权比例清偿。根据规定,抵押权已登记的,按照登记的先后顺序清偿;顺序相同的,按照债权比例清偿。 【案例16】(2018年) 2015年4月,甲公司与乙建筑公司签订写字楼建筑工程总承包合同。双方约定:工程造价4000万元,工期一年。合同签订后,甲公司依约先行支付2000万元工程款,剩余2000万元在工程竣工合格后一次付清。 2015年5月,乙公司从丙融资租赁公司租赁塔吊一台。双方约定:租金共计48万元,从当年6月开始,按月分12期支付,每期4万元。双方未就乙公司拖欠租金时如何处理以及塔吊在租赁期满后的归属作出约定。 2015年8月,因遭受强台风袭击,塔吊损坏。乙公司为修复塔吊花去维修费3万元。乙公司要求丙公司承担维修费,丙公司拒绝。为此,乙公司从2015年9月开始停止支付租金。

新编经济法教程-刘泽海-练习题答案

新编经济法教程 第一章经济法导论 、单项选择题 说明: 第1版第1、2次印刷时单项选择题共有20道题目,2010年12月27日第3次印刷时,保留了17道题目,将原第1版第1、2次的第33页中的第14题(C)、第17题(D)、第34页中第18题(A)删除,题序相应变动。后延续。 三、多项选择题 五、案例分析题 案例一 1. 未届满。 2 ?该承诺导致诉讼时效的中断,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3 .可以。 案例二 1. 可以协商解决,可以诉讼解决,也可以事后就纠纷达成仲裁协议申请仲裁解决 2. 可提起诉讼要求承担违约责任,也可要求解除合同并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3. 法院可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支付违约金,也可要求撤销合同,承担损害赔偿的责任。 第二章企业法律制度 、单项选择题 三、多项选择题

五、案例分析题 案例一 1可以。 2?可以,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者有经营自主权。 3 .不应支持,因为该企业设立时没有明确是以家庭共有财产出资,胡某应承担无限责任,花某不承担责任。 案例二 1乙的观点错误,理由:合伙企业的内部规定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 2?甲的观点片面,理由:甲认为本企业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是正确的,而由此推定“会计记录真实与否紧要”则是不正确的,企业无论是否具备法人资格都应该会计记录真实。 3. A的观点错误。理由:新入伙的合伙人对入伙前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4?丁的观点错误。理由:我国《合伙企业法》第22条规定:“合伙人之间转让在合伙企业中的全部或者部分财产份额时,应当通知其他合伙人”。即:合伙人内部转让财产份额的无须征得其他合伙人的同意,但应当通知。 5. B公司的观点错误。合伙企业违约,应接受定金制裁,即向B公司双倍返还定金共60万元,但由于返还的定金足以补偿因合伙企业违约而给B造成的损失,故无须再支付赔偿金。 案例三 1有效。 2?效力待定。因为除合伙协议另有约定或者经全体合伙人同意外,合伙人不得同本合伙企业进行交易。 3.不可以。 4?不可以。因为没有获得其他合伙人的一致同意。 5.无效。因为合伙人之间内部转让财产份额须通知其他合伙人即可。 案例四 1. 合伙人以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或其他财产权出资的,需要评估作价; 有限合伙人不得以劳务出资,故丁以劳务出资不妥;有限合伙企业名称应标有“有限合伙”字样。 2. 甲的观点错误。理由:合伙人不得以合伙企业的债务抵销合伙人自身的债务。 丙的观点错误。理由:合伙企业内部规定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乙的观点错误。理由:合伙人退伙的对基于其退伙前的原因发生的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丁的观点错误。理由:合伙企业的亏损分担应按合伙协议约定处理,未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由合伙企业协商决定;协商不成的,由合伙人按照缴出出资比例分担;无法确定出资比例的,由合伙人平均分担。 杨光的观点错误。理由:首先该企业协议只在杨光与乙之间有效;其次新合伙人对入伙前

经济法概论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经济法概论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总目 第一章经济法总论 第二章企业法 第三章公司法 第四章企业破产法 第五章合同法 第六章金融法 第七章支付结算法 第八章票据法 第九章证券法 第十章会计法 第十一章税法 第十二章公平竞争法 第十三章产品质量法 第十四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第十五章劳动法 第十六章知识产权法

第一章经济法总论 1.2006年9月1日,甲市A区A国家税务局对B公司作出某一具体行政行为并于当日以信函方式寄出,A公司于9月5日收到该信函。根据“行政复议法”规定,A公司如对该行政机关地决定不服,可以在一定期间提出行政复议申请. 问: (1)B公司应在何期间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为什么? (2)受理B公司申请复议的行政复议机关应当是谁? (3)申请行政复议的申请人是谁?被申请人是谁? 答案: (1)9月5日至11月4日。 当事人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 (2)向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机关向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行政复议。 (3)申请人是B公司,被申请人是甲市A区A国家税务局。 2.A公司与B公司依法签订了货物买卖合同,但由于该合同履行前发生了地震,致使合同无法履行。A公司据此依法解除了双方的买卖合同。 问: (1)A与B之间的买卖合同法律关系中,指出主体、客体、内容是什么? (2)引起A与B双方法律关系的产生、终止的法律事实是什么? 答案: (1)A与B的买卖合同法律关系中,主体是A公司与B公司。客体是买卖的标的、货物。内容是A公司与B公司的合同权利和义务。 (2)引起A与B双方法律关系的产生的法律事实是A、B依法签订合同的行为引起A、B双方法律关系终止的法律事实是地震这一事由。 3.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一份货物买卖合同,并在合同中单独制定了仲裁条款。 事后甲公司发现在订立合同时对该有关事项存在重大误解。 问: (1)甲公司可否根据合同中的仲裁条款向某仲裁机构申请撤销合同? 〔2〕如果甲公司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合同,人民法院是否应当受理? 答案: (1)甲公司可以向某仲裁机构申请撤销合同。 (2)如果甲公司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合同,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根据有关法律规定,仲裁协议独立有效,即使合同变更、解除、终止或无效,不影响仲裁协议的效力。 仲裁协议合法有效的,具有排除诉讼管辖权的作用。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4.2006年8月10日A县甲皮鞋厂与B市的橡胶厂签定一份购销合同,由橡胶厂供货,货到后15日甲公司付款。合同规定,由橡胶厂代办托运。乙橡胶厂按期发货后,甲皮鞋厂以该货物质量不合格为由拒付货款,并要求退货。乙橡胶厂表示不同意,于是发生合同争议。乙橡胶厂准备提起诉讼。

经济法练习题及答案

1、我国定期抚恤金标准应当参照什么标准确定?()。 C、全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标准 2、税收的目的是()。 C、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3、个人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累计计算。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基本养老金()。 B、分段计算,统一支付 4、保险合同成立以后,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保险合同另有约定外,下列何人不得解除保险合同()。 D、保险人 5、当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显著上涨或者有可能显著上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对部分价格采取限定差价率或者利润率、规定限价、实行提价申报制度和调价备案制度等干预措施,但是应报()备案。 B、国务院 6、根据我国现行有效的公司法律制度,法律明文规定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不设置下列哪个治理机构?() A、股东会 7、第一个主动报告达成价格垄断协议的有关情况并提供重要证据的,可以免除处罚;第二个主动报告达成价格垄断协议的有关情况并提供重要证据的,可以按照不低于( )的幅度减轻处罚。 D、50% 8、产品或者其包装上,要有产品质量检验合格的证明。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产品质量检验进行不同的分类。根据检验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 B、第三方检验和生产经营者自己检验 9、不属于垄断行为规制关系的是()。 D、反垄断执法机构相互之间因反垄断的权限而发生的社会关系 10、根据企业国有资产法律制度的规定,国有独资企业的下列事项中,除企业章程另有规定外,应当由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决定的是()。 C、分配企业利润 11、下列产品中哪项属于我国《产品质量法》的调整对象?() D、用小麦等加工成的麦片 12、对于《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下列哪项错误?() C、城市新建区的绿化用地,应不低于总用地面积的百分之四十 13、消费者权利这一概念是从哪个国家诞生的?() D、美国 14、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主体是()。 D、行业协会 1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国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的是( )。 D、非居民企业

经济法分章复习题(含答案)

第一章公司法 1.单项选择题 (1)我国下列企业中,不适用(公司法)的是() A.有限责任公司 B.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C.合伙企业 D.法人类的外资企业 (2)甲服装厂与乙服装厂经过协商决定双方各自出资100万元设立一个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能否成立?() A.不能,因为新设公司的生产经营范围超出了两厂的生产经营范围 B.不能,因为新设公司的生产经营范围与两厂的范围不属于同一类别 C.可以设立,但两厂必须依照法定程序修改公司章程变更自己的生产经营范围 D.可以设立,新设公司的经营范围可以不受出资人的生产经营范围的限 (3)限住怕地在甲地的四海公司在乙地设立了一家分公司,该分公司以自己的名义与乙地的公司签订了一份房屋租赁合同,现分公司因为拖欠租金发生纠纷,下列正确的是() A.房屋租赁合同有效,法律责任由合同当事人独立承担 B.该分公司不具有民事主体资格,又无四海公司授权,该租赁合同无效 C.合有效,该合同产生的法律责任由四海公司承担 D.合同有效,该合同产生的法律责任由四海公司及其分公司承担连带责任 (4)《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 A.20% B.25% C.30% D.40% (5)甲乙丙丁四家公司作为发起人,以募集方式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召开创立大会时,由于客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公司不再设立,对于筹建中发生的800万元费用承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平均分摊 B. 甲乙丙丁按约定的出资比例分摊 C. 甲乙丙丁承担连带责任 D. 按创立大会成员所代表的表决权比例如承担 (6)依照《公司法》的规定,下列关于监事会的说法哪个是正确的()。 A.公司的董事经过董事会的批准,可以兼任监事 B.有限责任公司必须设置监事会 C.监事会由股东和公司职工代表组成 D.监事的任期可以是2攫,但是最高不超过3年 (7)某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本总额为12000万元,当其未弥补的亏损总额达到()时,应在2个月内召开临时股东会? A.1000万元 B.2000万元 C.3000万元 D.4000万元 (8)某公司在解散清算过程中,清算组通过编制资产负债表、清点登记公司财产后发现,公司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这种情况下,清算组应该如何处理?() A.报股东会决定 B.向最大的债权人进行清偿 C.按债务发生的时间先后进行清偿 D.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破产 2.多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关于有限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正确的是() A.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都是法人 B.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 C.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以公司的全部资产对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配套高等教育出版社《经济法》第三版练习题答案

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理论 一、名词解释 1、经济法就是国家基于公共利益需要对经济诸环节进行干预之法。 2.经济法律关系就是指经济法主体在进行经济管理与经济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由经济法加以确认的经济权利与经济 义务的关系。 3.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就是指经济法主体享有的经济权利与承担的经济义务。 4.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就是指经济法律主体权利与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5.经济法律事实就是指能够直接引起经济法律关系设立、变更与终止的客观情况。 6.经济法律责任亦即违反经济法的责任,就是指由经济法规定,在经济法主体违反法定 经济义务时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二、判断正误 1.错 2.错 3.错 4.错 5.对 6.对 7.对 8.错 9.错 10.错 三、单项选择题 1、 B 2、 D 3.A 4.D 5、 A 6、 D 7.C 8.B 9.B 10.C 四、多项选择题 1、 A B C 2.A C 3.B C D 4.A B C D 5、 A B C D 6、 A B C D 7.A B D 8、 A B C D 9.A C D 10.A B C D 五、填空题 1.民法 2.市场自主国家干预 3.市场监督关系宏观调控关系 4.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5.商品经济关系经济关系 6.经济民主与经济自由相结合的原则责、权、利、效相结合的原则 7.市场中的经济规律法律财政 8.营利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9.占有使用收益排她性绝对性 10.非财产所有者 六、简答题 1.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经济法与民法皆属于社会上层建筑中法制的组成部分,它们都以经济关系作为自己的调整对象。从法律发展的历史瞧,民法出现在前,经济法出现在后。 民法调整的对象主要就是基于私有制而产生的商品经济关系,经济法调整的对象主要就是基于经济的社会化而产生的经济关系。前者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相适应,后者以对社会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为出发点。 民法与经济法的具体区别在于: (1)调整对象不同。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就是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协调与管理关系;民法调整的就是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 (2)调整目的不同。经济法对其对象进行调整的主要目的就是维护国家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利益,提高宏观经济效益;民法调整的主要目的就是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民事利益。 (3)主体不同。经济法的主体主要就是国家机关与社会组织,主体地位可以具有不平等性;而民法主体就是平等地位的公民、法人或公民与法人。 (4)调整原则、方法不同。经济法调整的原则就是,既要体现经济法主体平等的一面,这与民法调整原则就是一致的,又要服从统一的国民经济计划,体现上下级的服从关系;在调整方法上,民法主要采取民事的方法,而经济法则采用经济的、行政的与刑事的综合方法。 2、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也就是比较密切的。行政法调整行政管理关系,包括行政主体与行政行为等。经济管理关系与行政管理关系不同,尽管在行政法中也包括经济行政行为,但经济法调整的国民经济管理关系要比行政管理关系广泛、深入得多。至于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协调关系,行政法

经济法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 经济法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篇一:经济法案例分析题】 家会计师事务所,性质为特殊的普通合伙。甲、乙、丙在合伙协议 中约定: (1)甲、丙分别以现金300万元和50万元出资,乙以一套房屋出资,作价200万元,作为会计师事务所的办公场所: (2)会计师事务所的盈亏按照各自的出资比例享有和承担; (3)甲负责执行合伙事务。 2011年2月,乙拟将其在会计师事务所中的财产份额转让给a。丙 表示同意,甲则对乙拟转让的财产份额主张优先购买权,乙以合伙 协议中未约定优先购买权为由予以拒绝。 2011年3月,丙在为b 公司提供审计服务时,因重大过失给b公司造成300万元损失。该 会计师事务所现有全部财产价值250万元,其中,乙用于出资的房 屋变现价值为230万元。该会计师事务所在将全部财产用于赔偿8 公司后,要求丙向b公司支付剩余的50万元赔偿金。丙则认为,合 伙协议约定合伙人对于会计师事务所的亏损按照各自出资比例承担,自己不应对合伙企业财产不足清偿的债务承担全部责任。乙认为其 对此债务只应以出资额为限承担责任,而其出资的房屋已经升值, 目前变现价值为230万元,故丙应退还其30万元。 2011年5月, 因会计师事务所在北京的业务量下降,甲提出将会计师事务所的主 要经营地点迁至上海。在合伙人会议上,乙对此表示赞同,丙则反对。甲、乙认为,其二人人数及所持出资额均超过半数,且合伙协 议对此无特别约定,于是作出迁址决议。 ! 根据上述内容,分别回答下列问题:

(1)甲对乙拟转让给a的合伙企业财产份额是否享有优先购买权并 说明理由。 (2)乙是否有权要求丙退还30万元并说明理由。 (3)丙是否应当单独承担对8公司剩余50万元的赔偿责任并说明理由。 (4)将会计师事务所迁至上海的决议是否有效并说明理由。 (1)甲享有优先权。根据规定,合伙人向合伙人以外的人转让其 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的,在同等条件下,其他合伙人有优先权;但是,合伙协议另有约定的除外。 (2)乙无权要求。根据规定,合伙人出资以后,一般说来,便丧 失了对其作为出资部分的财产的所有权,合伙企业的财产权主体是 合伙企业,而非单独的每一个合伙人。 (3)丙应当承担。根据规定,一个合伙人或者数个合伙人在执业 活动中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合伙企业债务的,应当承担无限责 任或者无限连带责任。 — (4)决议无效。根据规定,改变合伙企业主要经营场所的地点, 除合伙协议另有约定外,应当经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 2.甲、乙共同成立a有限责任公司(简称a公司),注册资本200 万元,其中,甲持有60%股权,乙持有40%股权。2008年8月25日,a公司聘请李某担任公司总经理,负责公司日常经营管理。双方 约定,除基本工资外,李某可从公司每年税后利润中提取l%作为奖金。同时,a公司股东会决议:同意李某向a公司增资20万元,其中,李某以其姓名作价10万元出资,其余10万元出资以李某未来 从a公司应分配的奖金中分期缴纳。 2009年1月初,乙要求退资。经股东会同意,l月20日,a公司与 乙签订退资协议,约定a公司向乙返还80万元出资款。l月28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