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族社会学复习纲要

民族社会学复习纲要

民族社会学复习纲要
民族社会学复习纲要

民族社会学复习纲要

1.梁启超是把我国各族群最早称之为“民族”的学者。

对中国各族群最早冠以“汉族”“藏族”“蒙古族”等称谓并与境外民族并列的可能黄遵宪,他在《驳革命书(1903)》中称“倡导族者不愿汉族、鲜卑族、蒙古族之杂居共治,转不免受治于条顿民族、斯拉夫民族、拉丁民族之下也。”黄遵宪曾长期出使日本,在民族概念用语上很可能受到日本用词的影响。”

孙中山先生早期一度把“中国人”称为“一个民族”,提出“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这即是当时流行的“五族共和”的提法。

2.斯大林民族定义标准: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3.中华文化绵延不衰的原因:

(1)汉族善于蜕变

(2)汉族“尚中庸”

(3)汉族“无种族界限”,对外族“无歧视之见”

4.美国学者康纳把共产党国家的语言政策归纳为“三阶段模式”:(1)“多元主义”政策,各种少数族群的语言的使用受到鼓励(2)“双语主义”,政府增加了要求学习国家主导语言的要求(3)“统一语言”,国家主导语言成为唯一的教学语言和官方正式语言

5.英格尔衡量城市社会族群力量的三个维度:基本归属感、分享的利益、与政府的疏离感

6.群体互动结果五个类型:

(1)灭绝或驱逐

(2)隔离

(3)分层

(4)多元化

(5)同化或通婚

7.“肯定性行动”是指照顾少数族裔与弱势群体的特殊优惠措施,由美国政府倡导推行,主要集中于入学与就业等领域。

8.内源性发展又称为内发发展(EndogenousDevefopment),最初以文本形式提出是在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的《内源发展战略》一书中,它把内源性发展定义为:“内源发展的首要含意是:尊重文化的同一性和各国人民享有自己文化的权利。在经济上的考虑和把发展归结为数量上的增长长期居于统治地位以后,人类恢复了自身的中心地位,人类既是发展的动力,又是发展的目的。”

9.“文化自觉”的命题最初是由费孝通指出“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他同时还提出,文化自觉的基本价值意蕴和旨趣是“和其

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与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文化自觉的发展历程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9.“逆向歧视”( REVERSED DISCRIMINATION),指在反歧视条例、保障政策或积极平权措施下,使该被保障的群体得益,而令主流社会群体受到不平等的对待。

10.国族是随着民族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英文里的“nation”一词,本身就兼有“国族”和“国家”两层意思。民族国家是西方政治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讲,它是对封建割据、外来权威及王权专制的一种反动,其最为核心的内容是“统一”——国家政权的统一,政权之下国民(或民族)的统一,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统一,它的基本特征是国家的发育和以全体国民为基础的民族因素的形成基本处于同一过程。因此可以说,民族国家原本指的是那种相对于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教权国家、诸侯国家和封建专制王朝而言的,建立在新兴的、统一的、以国家为标识和认同核心的民族(国族)基础上的主权国家。

11.原生性族群认同:原生论认为族群认同的存在是与生俱来的,有的学者强调这些先于个人而存在的文化特质的重要性,如肤色、血缘、语言、宗教、民俗及历史与起源等在塑造任何族群认同时的决定性作用,而有的学者则从族群的生物性入手来论证族群认同的既定性和不可变化性,因此,对原生论者来说,族群身份是赋予的,一旦赋予,就很难被改变或否认,而正是这种原初的或根本的族群认同,对一个族群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工具性民族认同:工具主义论的很多学者从理性选择的角度更是强调了族群及族群认同的社会建构性,即强调族群认同是为了特定的政治和经济目的改变,建构甚至是操纵而形成的,比如保罗.布拉斯,借鉴精英论的观点,从纯粹的工具主义和精英动员的角度强调族群认同的精英建构性,他认为,族群认同不是天生的或者既定的,其本身不具有自主性,而是社会和政治建构的产物,甚至是“精英创作”歪曲并有时编造他们想代表的群体的文化材料,以保障他们的福祉或存在,或获得本群体以及主要是精英自己的政治和经济优势。

12.依附理论

13.依附是指一些国家的经济受制于它所依附的另一国经济的发展和扩张。依附的基础是国际分工。不发达不是先于资本主义的一个落后阶段,它是资本主义的一种结果,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即依附性资本主义。依附理论主要是拉丁美洲的一些学者在研究拉丁美洲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依附理论不是研究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的,而是研究有些国家为什么没有能够实现现代化。作为这样的一种方法论基础的,是下面的两个基本假设。第一,不应当单独地分析一个社会的发展,而应当从世界系统里考察问题;第二,在许多情况下,往往是外来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更为重要。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上,他们认为,发达国家并不象原来人们所认为的是处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而是处于同一阶段,不过一方是处于中心的地位,另一方则处于边缘的地位。认为,发达国家的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实际上是一个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

面,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是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的条件,而发达国家的发达则是发展中国家不发达的根源。当然,也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取得了成功,但主要是依靠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响。在这些发展中国家,虽然他们依附于西方国家而得到发展,但在这种发展中,往往是西方国家受益,第三世界国家受害。也就是说,西方国家的发达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

差序格局

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14.差序格局揭示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

(1)自我主义。在这种关系格局中,自己总是这种关系的中心,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2)公私群己的相对性。在这种格局中,站在任何一圈中,向内看可以说是公,是群;向外看就可以说是私,是己。

(3)特殊主义伦理。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得看所施加的对象与自己的关系而加以某种程度的伸缩,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4)人治社会。所用于维持秩序是使用的力量,不是法律,而是人际关系的历史传统。

15.费孝通教授对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6个特点:(1)这个多元一体格局有一个凝聚的核心,就是华夏族团和后来的汉族,汉人在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了一个点线结合、东密西疏的网络,这个网络正是多元一体格局的骨架”

(2)相当部分的少数民族从事畜牧业,汉族以农业为主,形成内容不同但相互补充的经济类型

(3)汉语已逐渐成为共同的通用语言

(4)汉族的农业经济是形成汉族凝聚力的主要来源

(5)各民族之间在人口规模上大小悬殊

(6)中华民族成为“一体”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现有各地区的“初级统一体”,有形成北牧、南农两大统一体,最后以汉族为核心汇成一个“大一统”的格局。最后“这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在共同抵抗西方列强的压力下形成了一个休戚与共的自觉的民族实体”。

16.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内容:

(1)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应当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他、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2)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性条例,报上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生效,经过上报批准,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拥有对国家

有关法律的变通执行权利。

(3)民族自治地方拥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和自主发展民族教育和民族文化的权利。

(4)民族自治地方拥有培养干部的权利,可以采取各种措施从当地少数民族中培养各级干部、科学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并可以组织本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分。

(5)拥有发展本地区经济、开展贸易活动、管理财政的权利,并且在对外面贸易的一些方面享受国家的优待政策,在财政上得到中央财政的定期补助,在税收上享受一定的优惠待遇。

17.美国的语言政策三种政策:

(1)认为美国是一个使用一种语言的国家,应用英语对每个人都有利,应当抵制双语教学

(2)承认美国存在一些母语不是英语的人。他们讲各自母语只是暂时现象,双语政策将会架起一座通往应用英语的桥梁

(3)承认双语是美国人生活中的一个现实,而且这种现实对美国有好处,在人们不讲英语的区域,其他语言应当得到某种官方的承认

18.赫伯特的内部殖民主义模式:指中央政权对国内一些地区采取与殖民主义相似的统治形式。欧美国家的殖民主义政策,原是施诸于海外殖民地的,但是政府完全可以把这种思路和相应政策用于国内边远地区的治理。由发达族群控制的中央政府,可以把少数族群居住

地区当做“殖民地”来对待,是“核心地区”对“边远地区”在政治上进行控制,在经济上进行掠夺。

去政治化和文化化:

马戎先生是力主“民族去政治化”的,他认为,“政治化”将使多民族国家分裂、解体,要想避免这一切,只能采取“文化化”的政策导向。他认为,政治化的政策导向是“把族群看作政治集团,强调其整体性、政治权力和‘领土’疆域”。“把具有不同文化传统、历史记忆、种族血缘关系的群体视为不同的文化群体,逐渐减弱其群体原有的政治色彩,这是族群‘文化化’的政策导向”。“文化化”能促进群体融合,并在融合的基础上谋求平等和共同发展;而“政治化”的政策导向,“都不利于群体之间的交往与融合,都会导致排他性的民族主义,危及国家的政治统一”。为了使他的观点更有说服力,他将前苏联、中国作为“政治化”失败的例证,将美国、印度作为“文化化”的成功的例证。

我在前文谈到,“民族”与政治属性是同质的,民族与国家同质是“民族”的短暂现象,“去政治化”即“去民族”,这是绝无可能实现的目标

北理工《社会学》在线作业1答案

北理工《社会学》在线作业-0002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在社会学的功能中,那些为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是( )。 A.规范性功能 B.描述性功能 C.解释性功能 D.预测性功能 正确答案:B 2.()是指把复杂的社会现象变为可以度量、计算、比较的数字、数据、符号。 A.统计 B.社会指标 C.假设检验 D.变量 正确答案:B 3.()一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A.主文化 B.亚文化 C.反文化 D.文化 正确答案:A 4.()提出社会学术语,区别于思辨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 A.马克思 B.斯宾塞 C.韦伯 D.孔德 正确答案:D 5.()占次要地位的,仅为一部分社会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群体所特有的文化。不与主文化抵触或对抗。 A.主文化 B.亚文化 C.反文化 D.文化 正确答案:B

6.()是将社会中的同一类现象和过程以及共同特征抽出来加以概括。 A.抽样 B.总体 C.变量 D.概念 正确答案:D 7.互联网技术带动了()的出现,它发展是对传统日常生存方式和生活观念进行消解和重构的过程。 A.论坛 B.微博 C.网络虚拟社区 D.博客 正确答案:C 8.不属于社区构成要素的是()。 A.人口 B.区位 C.经济 D.政治 正确答案:D 9.()是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他以那些企事业组织为单位,承担政府的社会分工目标,对其成员承担多种责任并对其进行全面管理的企事业组织。 A.单位组织 B.政府 C.企业 D.非政府组织 正确答案:A 10.()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获得的各种能力和习惯。 A.文化 B.文明 C.社会规范 D.制度 正确答案:A 二、多选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

全国2020年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卷(供参考)

全国2018年4月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00034 注:题干后标注的页码为《社会学概论》官方指定教材2012年版的页码。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涂尔干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C)。【P40】 A.社会现象 B.社会问题 C.社会事实 D.社会行为 2.马克思?韦伯提出的是(A)。【P42】 A.理解社会学 B.历史社会学 C.解释社会学 D.科学社会学 3.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是(D)。【P44】 A.理想类型 B.社会交换 C.社会冲突 D.AGIL功能分析图式 4.创立现象学社会学的是(B)。【P46】 A.米歇尔?福柯 B.艾尔弗雷德?舒茨 C.安东尼?吉登斯 D.皮埃尔?布迪厄 5.在社会学传入中国之时,首次提出“社会学”之名的是(A)。【P48】 A.谭嗣同 B.康有为 C.严复 D.章太炎 6.李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是(D)。【P50】

A.《大众哲学》 B.《中国社会学》 C.《唯心主义的破产》 D.《社会学大纲》 7.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B)。【P58】 A.个人与个人的关系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群体与群体的关系 D.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8.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中,被称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D)。【P64】 A.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 B.后现代主义方法论 C.诠释方法论 D.人文主义方法论 9.非介入性研究法又称为(C)。【P71】 A.实验法 B.个案法 C.文献法 D.统计法 10.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被称为(A)。【P76】 A.社会 B.人口 C.环境 D.社会结构 11.我国明确地采用社会建设概念,是在中国共产党的(C)。【P79】 A.十五届三中全会 B.十六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七届四中全会 12.文化交流开始于(A)。【P89】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真题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真题 (总分:100.00,做题时间:1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总题数:30,分数:30.00) 1.涂尔干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 A.社会现象 B.社会问题 C.社会事实√ D.社会行为 2.马克思·韦伯提出的是()。 A.理解社会学√ B.历史社会学 C.解释社会学 D.科学社会学 3.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沦的重要内容是()。 A.理想类型 B.社会交换 C.社会冲突 D.AGIL功能分析图式√ 4.创立现象学社会学的是()。 A.米歇尔·福柯 B.艾尔弗雷德·舒茨√ C.安东尼·吉登斯 D.皮埃尔·布迪厄 5.在社会学传入中国之时,首次提出“社会学”之名的是()。 A.谭嗣同 B.康有为 C.严复√ D.章太炎 6.李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是()。 A.《大众哲学》

B.《中国社会学》 C.《唯心主义的破产》 D.《社会学大纲》√ 7.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个人与个人的关系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群体与群体的关系 D.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8.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中,被称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 A.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 B.后现代主义方法论 C.诠释方法论 D.人义主义方法论√ 9.非介入性研究法又称为()。 A.实验法 B.个案法 C.文献法√ D.统计法 10.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被称为()。 A.社会√ B.人口 C.环境 D.社会结构 11.我国明确地采用社会建设概念,是在中国共产党的()。 A.十五届三中全会 B.十六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七届四中全会 12.文化交流开始于()。 A.文化传播√ B.文化冲突 C.文化采借 D.文化融合 13.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被称为()。 A.重新社会化

民族社会学导论

一、名词解释 1、族群意识:是族群成员之间建立相互认同、确认自身身份及划分族群“边界”的重要因素,同时也随着内部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之中。 2、族群分层:根据一定的标准,将族群成员划分成高低有序的等级层次,其主要研究族群中所有成员在族群地位中的分化和流动。 3、族群领袖:当群体之间为争取各种利益相互抗争时,每个族群都会涌现出一些领袖人物,他们力争使自己被本族群和社会其他群体接受和认同为本族利益的代表者。 4、天下格局:中国的中原王朝在处理与周边领国的关系时所采取的经略是建立一种以中原王朝为核心(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期稳定、和睦相处的政治地理格局。 二、简答题、论述、填空、判断等 1、西方族群社会学研究的4个主要方面 答:(一)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族群关系演变的宏观理论(二)族群分层及其演变的宏观分析(三)族群认同及其演变的围观分析(四)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的族群关系专题或个案的实证研究 2、族群社会学研究的主要特点 答:①强调对社会现实的研究而不是族群历史的考证,主要关注社会中某个族群集团的现状以及它与别的族群集团间的互动关系。②研究对象侧重的是族群集团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各族群集团自身。③研究中注意个人与集团两个层面的结合。④比较注重各种因素的综合研究。⑤社会学研究在尽可能综合和忠实地描述社会现象的基础上,力图解释族群关系方面种种现象的形成与发展轨迹,分析影响和制约族群关系的各类因素。⑥主义汲取、借鉴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手段。⑦注重实证研究。⑧结合国家政策的指导作用和实施效果进行研究。⑨结合区域发展进行研究。⑩关注该国在其现代化进程中国内族群关系的发展趋势。 3、如何进行人们的族群认同及其演变的微观分析 答:①从各种文献中分析中国历代对“族类”群体划分的定义、思想和应用②调查社会中人们“民族”概念和族群认同意识的形成与演变③对长期生活在国外的华人、留学生进行访谈调查 4、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答:第一阶段:形成时期第二阶段:危机时期第三阶段:重建时期(课本P50、51) 5、没过族群关系发展的三阶段理论 答:第一阶段:“盎格鲁----撒克逊化”第二阶段:“熔炉”第三阶段:“文化多元主义” 6、自1988年春季开始,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为研究生开设了“民族社会学”课程,90年代“民族社会学”被列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硕士和博士招生的专业方向之一。就“民族社会学”这门课程而言,称其为“族群关系的社会学研究”或“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更为合适。 7、族群社会学关于族群、族群关系的理论 答:中国历史传统上处理族群关系的理论和方法;欧美各国关于族群关系的理论;苏联的民族和民族关系理论(课本P8、9) 8、梁启超是把我国各族群最早称之为“民族”的学者:“国族”这一提法最早见于孙中山先生1924年的《民族主义第一讲》,他把英文中的“nation”表述为“国族”,称“民族主义就是国族主义”。称中国人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就是中华民族的“国族主义”。 9、英国社会学家史密斯认为“nation”(民族)是除了性别、空间和阶级之外的,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一类群体和身份认同。

民族社会学-民族社会学概论·第二章

第二章民族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民族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门学科,其研究方法既与一般社会学有共通之处,也有自己的传统特色。正是依托这些特色方法,民族社会学的特殊视角逐渐形成,学科理论和知识得以不断积累和拓展。民族社会学方法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认识民族事象和民族发展,同时又从民族的角度来理解社会结构和运行。 第一节民族社会学方法论 一门学科立足于科学知识体系之中,主要依靠两个方面:一是学科的理论,即由一些核心的概念构成的对研究对象的解释或阐释体系;二是学科的方法论,是指从概念到对研究对象的解释或阐释过程中所涉及的思维方法和所使用的手段、技术。民族社会学发展至今,可以说已经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有着其自身的方法体系。 一、民族社会学方法体系 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民族社会学的方法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为方法论原则,具有指导研究方向的意义;第二层次为具体研究方法,与研究实践和过程相统一;第三层次为技术手段,是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工具。 民族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原则,是确定研究者的基本方向、影响研究性质的基本观念和定律。方法论原则通常包括:(1)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2)逻辑思维方法原则,(3)民族社会学的一般化理论。 无论是社会科学研究还是自然科学研究活动,都属于人的认识活动范畴,是人们在一定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的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在于其一般性,即引导人们对世界形成一种基本观念,而且这种观念会影响到其他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因此,研究者所遵循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会对其研究方向和基本性质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各学科中形成的理论流派和不同的知识体系,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不同世界观和方法论发展的结果。例如,如果就爱你吃唯物主义世界观,在理论上就会倾向与结构主义流派,相信事物及其物质结构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世界观信念是经验主义的,其理论可能就会倾向于实证主义,即认为只有经过经验证实的东西才是可信的。 逻辑方法原则是指导人们进行正常思维的基本规则。遵循逻辑规则既是进行研究活动的最基本保证,同时也有助于科学研究活动的深入。对科学研究活动有指导意义的逻辑原则主要包括逻辑方法,如分类法、归纳法和演绎法等,以及逻辑规律,如同一律、排中律等。在民族社会学研究中,正确运用分类法、归纳法等逻辑规则,并按照逻辑规律来进行思考和推理,是非常必要的。 学科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学科研究的不断创新,不断超越已有的知识范围;但另一方面,学科的知识积累也非常重要,创新和超越是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在民族社会学的研究中,已经成型的学科一般化理论对研究实践同样具有方法原则的指导意义。例如,民族社会学中关于民族和民族社会关系的一般理论、关于民族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理论等,对于研究者来说,都需要参考和借鉴。 二、民族社会学方法的特征 民族社会学不能被简单地视为民族学和社会学的交叉与糅合,因为它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其独立性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具体化和专门化,即其关注的焦点是民族与社会,这既不是孤立的民族事象,也非孤立的社会,更不是两者的合成,而是民族与社会对立统一的关系。民族社会学的独特性突出地体现在其研究方法的特殊性之上,概括起来说,民族社会学研究方法是从社会学的立场认识民族,又从民族的角度理解社会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方法。民族社会学方法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动态性。社会学的立场和视野是动态的,它关注变动中的尤其是现实社会的各

2018年4月自考00034社会学概论试卷及答案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00034)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O.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涂尔于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 A.社会现象 B.社会问题 C.社会事实 D.社会行为 2.马克思·韦伯提出的是 A.理解社会学 B.历史社会学 C.解释社会学 D.科学社会学 3.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是 A.理想类型 B.社会交换 C.社会冲突D.AGIL功能分析图式 4.创立现象学社会学的是 A,米歇尔·福柯 B.艾尔弗雷德·舒茨 C.安东尼·吉登斯 D.皮埃尔·布迪厄 5.在社会学传人中国之时,酋次提出“社会学”之名的是 A.谭嗣同 8.康有为 C.严复 I).章太炎 6.孪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是 A.《大众哲学》 B.《中国社会学》 C.《唯心主义的破产》 D.《社会学大纲》 7.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个人与个人的关系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群体与群体的关系 D.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8.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中,被称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 A.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 B.后现代主义方法论 C.诠释方法论 D.人文主义方法论 9.非介入性研究法又称为 A.实验法 B.个案法 C.文献法 D.统计法

经典《社会学概论》作业1答案.doc

《社会学概论》作业1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 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地结合成不同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 的生活共同体。 2 社会学:从变动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3 社会需要:就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4 本能:先天遗传的固定性的行为倾向和行为模式。 5 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7 6 合作:是不同个人或团体为了达到统一目的而互相配合的相互合作方式。 7 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一个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社会型,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8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 二、简答: 1 社会学的基本特征答:(1)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 (2)社会学的研究从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入手。(3)社会学研究方法上的综合性。(4)社会学把社会整体及其内部、外部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去进行研究。(5)社会学非常重视社会调查研究。 2 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答:(1)需要是人的本性。 (2)人与动物、人性与兽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3)生存、享受、发展是人类需要历史发展的三阶段。 3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答:首先,双方需求的互补性影响了个人之间的交往。第二,态度的类似性。双方对待某些事情的相似的态度,更容易使双方走到一起。 第三,双方距离的远近。较近的距离更有利于双方的交往。 第四,交往频率。偶尔的交往不能建立起固定的关系,人际关系只有通过频繁的交往才能建立起来。 4、社会化对个性形成的影响" 人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从出生到青年期的二十年间,先后经过社会化的三种不同场所,这就是家庭、学校和邻里社会。这三个场所虽有先后,也有区别,但互相配合,互相重合,牵连在一起。人们的个性主要就是在这样的场所中,逐步形

全国2018年4自考真题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03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冶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涂尔干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 A.社会现象 B.社会问题 C.社会事实 D.社会行为 2.马克思·韦伯提出的是 A.理解社会学 B.历史社会学 C.解释社会学 D.科学社会学 3.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是 A.理想类型 B.社会交换 C.社会冲突功能分析图式 4.创立现象学社会学的是 A.米歇尔·福柯 B.艾尔弗雷德·舒茨 C.安东尼·吉登斯 D.皮埃尔·布迪厄 5.在社会学传入中国之时,首次提出“社会学冶之名的是 A.谭嗣同 B.康有为 C.严复 D.章太炎 6.李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是 A.《大众哲学》 B.《中国社会学》 C.《唯心主义的破产 D.《社会学大纲》 7.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个人与个人的关系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群体与群体的关系 D.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8.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中,被称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 A.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 B.后现代主义方法论 C.诠释方法论 D.人文主义方法论 9.非介入性研究法又称为 A.实验法 B.个案法 C.文献法 D.统计法 10.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被称为 A.社会 B.人口 C.环境 D.社会结构 11.我国明确地采用社会建设概念,是在中国共产党的 A.十五届三中全会 B.十六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七届四中全会 12.文化交流开始于 A.文化传播 B.文化冲突 C.文化采借 D.文化融合 13.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被称为 A.重新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继续社会化 D.基本社会化 14.根据角色追求的目标,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 A.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B.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C.群体角色与个人角色 D.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15.在一些农业地区逐步形成大家一起收获庄稼的合作习惯,属于 A.契约式合作 B.制度化的传统合作 C. 自发性合作 D.指导性合作 16.霍尔提出,社会存在不同的个人空间有 A.两种 B.三种 C.四种 D.五种 17.以个人和社会网络的连接的紧密程度不同来区分,社会网络的形态可以分为 A.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 B.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C.强势形态和弱势形态 D.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18.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被称为 A.联合家庭 B.核心家庭 C.组合家庭 D.主干家庭

民族社会学导论论文

民族社会学导论 首先我强调民族关系是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为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在党的领导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们建立和谐民族关系的保证。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是我们建立和谐民族关系的基础,而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优良传统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则为建立和谐民族关系提出了内在的必然要求。 时至今日,我们都知道发展才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主要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民族与民族交流障碍的关键。随着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在如今的经济腾飞过程中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和谐的民族关系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 要想缩小各民族之间的隔阂,我认为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 一: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民族问题方面的基本国策,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仅符合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国情,而且在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实践中体现了保障少数民族平等权利、维护国家统一、巩固民族团结、增强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真实作用。(一)物质文明范畴 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较比西部地区发达,从而可使东部地区较为优越的资源带到西部,从而满足西部地区资源的

短缺。同时鼓励东部发达地区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去帮助他们。 自己的认知:通过自己的劳动,能让他们发展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同时,为解决民族地区目前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提供一份帮助,为少数民族群众的脱贫致富为建立和谐的民族关系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文明建设范畴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需要通过实践来不断完善。坚持是前提,完善是与时俱进的发展,目的是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坚持和充分发挥其优越性。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践中,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并不意味着没有问题。这既包括制度本身的完善问题,也包括制度实践的成效问题。 自己的体会: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只有不断的改善,我国民族之间的问题才能有效的解决,使我国这个多元化的国家才能更加的团结,让世界各国对我国刮目相看。 (三)精神文明范畴 对于精神文明建设而言,要用“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教育我国各族人民和后代,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代代相传,把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维护民族团结成为各族人民的自觉行动。 自己的感受:通过教育使各民族之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感觉,并且最好通过各种互动的节目来增进彼此之间的距离,把不同的民族装进自己的心中,与自己的血液融合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 名词解释 ] 01)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的一切变化,特别是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02)社 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内,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共同体。
03)城 市 化: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丌断增加,城市规模丌断扩大的过程;一般来说,是指农村人口改变其 居住地,从农村迁入城市的过程。 04)文化冲突:两种文化接触时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行为斱式等斱面发生的相互反对的情冴。 05)符号互动论: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劢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理论派别,主要研究人们 相互作用发生的斱式、机制和规待。 06)社会实在论:社会是由各种规范和制度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超越个人,幵对个人有强制性。 07)我族中心主义:是指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认为本民族的文化优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迚而排斥和否定其他 民族文化的现象。 08)继续社会化:是指人们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以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角色变化 的过程。 09) “镜中我” :人们都是通过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在社会互劢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和反应来反观自 己,认识自己,就像从镜子里发现自己。 10)社会分层:是指根据某种标准,将社会成员分属为相应社会阶层的过程。 11)文化丛:相关文化元素按照内在的功能逡辑迚行整吅的产物。
[ 简述社会化的实斲机构(戒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 家庭、同龄群体、学校、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

[ 举例简述社会互动中的角色冲突 ] 在社会现实中,一个人同时承担多种角色,而丏其中的两种戒多种角色对承担者的期徃发生矛盾、难以协调, 从而使角色扮演者左右为难,这种现象称为角色冲突。现实生活中角色冲突是经常发生的,如:职业女性难以关爱 年幼的儿女,一个干部在秉公办亊和朋友求情中左右为难,男人因妻子不母亲的冲突被夹在中间等等。角色冲突反 应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多样化、复杂化的现实。
[ 简述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 1)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场所。 2)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梁。 3)满足人的多斱面的需要。 4)有劣于维护社会秩序。 初级社会群体的负功能: 5)初级社会群体的过分发展可能抑制个人发展。 6)当初级社会群体的某些价值不社会发展的要求丌一致时,成员对群体的忠诚可能会损害社会利益。
[ 试简述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的含义、类型及其功能 ] 含 义:家庭是以一定的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戒收养关系组吅起来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通常情冴下,又体现
为一种经济的团体。 类 型:
核心家庭:由一对夫妻和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 夫妻家庭:只有夫妻两人单过,子女戒老人缺损戒因为某种原因丌在一起生活的家庭。 主干(直系)家庭:三代四代同堂,每代至多只能有一对夫妻但最小的一代上面的那一带的一对夫妻必须健全的家 庭。 联合家庭:同一代中有两对夫妻生活在一起的家庭。 隔代家庭:祖孙两代共同生活,但中间一代因为某种原因缺损戒丌在的家庭。

社会学概论作业参考答案1 4全

作业一 一、填空题 1. 孙中山 写下了 “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座右铭, 撰写了 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同书》。 2. 19世纪30年代末,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在其名著《 次提出 “社会学”这个名词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思想体系。 3 ?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是 康有为,在1891年。 4 ?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 __来看待。 5?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满足人民的各种 6 ?马克思主义认为,—需要 _________ 是人的本性。 7.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 器官而做事 , 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社会需要是人们的 —社会关系 _________ 基础。 9?西方流行的需要学说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 一需要层次论 10.人类生存的环境包括 自然环境 和 社会环境 。 11 ?人类的成长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___自我意识___的获得是一个 关键环节。 12 ?社会交往是人们之间的 相互作用 、 相互影响 的活动。 13 ? 社会关系 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较为普遍的联系或行为模式。 14 ? _ _语言—是人们相互传递信息、感情的象征性符号之一。 15?巴甫洛夫的信号刺激分为 二、单项选择题 1 ?“社会” 一词源于( A A.中国 B 第一信号系统 、 第二信号系统 。 德国 )。 ?美国 C ?英国 D . 2. 文化是指(D )。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 ?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 ?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3. “工作安定”属于(B 丿需^<。 A.生理的 B ?安全的 C .归属的 D . 自尊的 4. “镜中自我”是(B )提出来的。 A.米德 B .库利 C .布卢默 D . 托马斯 5?—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 叫做(B )。 康有为 在青年时代就 —实证哲学教程_》中首 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

西方社会学思想总结

19世纪中期: 1、孔德 ( Auguste Comte,1798-1857年) 代表作:《实证哲学教程》(1830-1842年),《实证主义手册》(1851年),《实证政治体系》(四卷,1851-1854年),《主观的综合》(1856年) 思想背景:18世纪末进步哲学特别是杜尔哥与孔多塞的思想;自由主义思想特别是亚当.斯密和萨伊等自由主义政治经济学家的观点;圣西门、康德、笛卡儿、孟德斯鸠、休谟的思想;孔狄亚克和“观念学派”以及牛顿自然科学的思想。 主要学术思想: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研究人类社会,重整社会秩序的希望在于建立一种普遍人性的人道教,这是社会学的任务。在整个世界发展中,群体、社会、科学甚至个人思想都经历了神学、形而上学、科学三个阶段。按物理学的分类方法,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社会动力学是从社会变迁的连续阶段和相互关系的过程来研究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规律;社会静力学旨在研究社会各个不同部分的结构关系,以及彼此间持久不断的相互作用和反作用,也就是研究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几个不同层次的结构和相互关系的各个方面。社会学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实验、比较和历史方法。 2、马克思 (Karl Marx,1818-1883年) 代表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德意志意识形态》(1846年),《共产党宣言》(1848年),《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哥达纲领批判》(1875年),《资本论》(三卷,1867,1885,1894年) 思想背景:德国唯心主义特别是黑格尔的辨证法思想;法国的传统社会主义特别是圣西门派的思想;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思想;莱布尼茨的发展思想和康德的冲突中心论;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社会契约论》等著作;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人类学思想。 主要学术思想: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形态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是社会一切关系和形态变化的基础;阶级利益和斗争是社会历史进步的主要决定因素,目前为止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人类历史既是人控制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的历史,也是人类日益异化的历史,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商品拜物教是经济异化的典型形式和高级阶段;法律、政治、宗教等上层建筑不仅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还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思想的根源在于倡导者的生活条件和历史环境。历史进化论观点认为人类社会历史上出现过四种生产方式: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本主义的,每一种方式都是它先前社会中存在的矛盾和对抗的产物,人类社会的最后阶段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后建立的共产主义。剩余价值论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和秘密,提出商品价值的唯一来源是人的劳动。 3、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年) 代表作:《政府的适当权力范围》(1842年),《社会静力学》(1850年),《进化的假说》(1852年),《心理学原则》(1855年),《第一项原则》(1862年), 《生物学原理》(1867年),《社会学研究》(1873年)

民族社会学课教学大纲(正式版)

研究生“民族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云南大学马雪峰 秋季学期 一、课程基本信息 授课教师:马雪峰(云南大学公告管理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 课程类别:研究生课程 总学时:18周,2学时/周,总共36学时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二、课程要求与考试 1、本课程为研究生讨论课,要求学生课后阅读相应文献,课堂上做阅读汇报并 参与讨论。 2、考试与成绩评定: (1)平时课堂讨论:30% (1)课堂阅读汇报:30% (2)期末报告:40% 三、授课方式 教学: 教学形式以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每一堂课之教学,均包括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两部分。 阅读: 教师所要讲授的每一部分内容都附有相应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完

成对指定材料的阅读。每位选课的同学皆须完成一份读书报告,并在课堂上做一次阅读汇报(20分钟) 讨论: 课堂讨论时,所有听课的学生会被分成几个小组,就本次内容分别进行讨论,然后由一个同学代表汇报本小组讨论的结果、问题。然后就各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自由讨论。 四、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介绍和讨论晚近有关中国少数民族研究的几种主要研究范式,包括晚近占主导地位的“民族范式”(Minzu paradigm)、20世纪20年代开始流行于西方学界的“同化理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的权力—冲突理论、近些年兴起的“构建论”、以及学者们对构建论的反思。本课程对西方理论的介绍,将结合有关中国少数民族的研究进行。通过对各种研究范式和具体研究的介绍和文本阅读,本课程力图为学生勾勒一幅民族社会学有关中国研究的大概脉络,以利于其进一步的研究。 五、课程主要内容 一、几个关键概念:民族(Nation)、民族主义(nationalism)、族群(ethnic group)、族群性(ethnicity)、国家(nation, state, country)等。 二、种族主义族群关系理论 三、同化范式 四、权力-冲突范式 五、构建论 六、对构建论的反思 七、当代中国的人群划分

《社会学概论》作业1参考答案

《社会学概论》形成性考核册 《社会学概论》作业1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2、是指人在同一状态下可能会有多种需要,但其中只有一种需要占据主导地位,对人的行为起主导作用,我们把这种需要称之为优势需要。 3、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互相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与过程。社会交往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互动。 4、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生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重大的转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断乳。 二、填空题 1、孔德 2、群学肄言 3、哲学基础 4、普遍的社会现象 5、社会性 6、1943 7、情景主义 8、情感性 9、相互发展10、条件反射学说 三、选择题 1.A 2.C 3.B 4.D 5.B 6.A 7.B 8.B 9.B 10.D 四、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著作是对社会的解释,主要有: (1)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2)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的第二个论点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人类通过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自身,创造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文化,组成了不同于其他动物靠本能而结合的社会。 (3)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的第三个论点是:人类社会是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别领域。 2、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处于非常关键的位置,表现在: (1)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人的行为追求一定的目的,包括物质利益,成长条件,社会关系和精神食粮,这些目的构成人们行为的动力,构成人们向自然和社会进取的积极的动力源泉。 (2)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关系构成的基础。 (3)社会需要与人的劳动,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3、社会交往的意义:①人类离不开交往。②社会交往是个人成长的条件,个人通过社会交往可得知识,形成自我概念并认识自己。③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同代人交往可以扩大文化的享用范围,不同世代间的交往可以传递社会文化。④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人们通过交往而形成社会关系,进而形成社会。人们的共同活动或交往推动着社会发展。 4、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有:①传授生活技能。②教导社会规范。③指点生活目标④提供角色人选 五、论述题 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受以下条件的限制: (1)个性的形成有其生理、心理基础。先天的遗传,人的身体方面的因素对个性形成是有影响的。 (2)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既受自身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制约,更受社会关系的制约。在人的个性的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社会因素为中介发挥作用。因此,人的个性

社会学概论(专)网络形考作业(最全)

社会学概论网络形考作业 第一章:绪论 判断题: 1. 社会学是指从变动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2. 孔德在《社会学的想象》一书中首次使用“社会学”这一概念。(×) 3. 韦伯并提出要建立社会学这样一门独立的学科,标志着社会学的诞生。(×) 4.孔德被称为“社会学之父”。(√)5.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学系、第一本社会学教材、第一批社会学研究生、第一个社会学专业学会和期刊,都是出现在美国。(√) 单选: 1、“社会”一词源于( A ) A、中国B、美国C、英国D、德国 2、“社会学”这个词首先是在( C )第四卷中提出来的。 A.《社会学研究》 B.《社会学是什么》 C.《实证哲学教程》 D.《社会学原理》 3、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 C ) A、语言B、思维C、劳动D、直立行走 5、“社会学”一词在中国流行,开始于( B )翻译出版日本学者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一书(1902年)。 A、严复 B、章太炎 C、梁启超 D、孙本文 6、首先提出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 C ) A、涂尔干 B、韦伯 C、孔德 D、斯宾塞 8、严复将斯宾塞的( C )译作〈〈群学肄言〉〉。 A、社会学原理 B、社会静力学 C、社会学研究 D、社会学大纲 多选:

1. 马克思主义社会观的基本观点包括哪些内容?( ABCD ) A. 社会是以特定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为基础 B. 社会是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为主体而建立的相互交往和运动发展的社会关系体系 C. 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D. 劳动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世界的根本标志 2. 关于社会学的基本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ABC ) A.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 B.社会学非常重视社会调查研究 C.社会学把社会整体及其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去研究 D.社会学在研究方法上具有单一性 第二章:社会需要 判断: 1. 马斯洛首先在他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2. 社会需要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3. 人在同一状态下可能会有多种需要,但其中只有一种需要占据主导地位,对人的行为起主导作用,我们把这种需要称之为优势需要。(√) 4. 马斯洛认为,高级的需要比低级的需要更能持久地激励人。(√) 单选: 1. 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 D ) A. 弗洛伊德B.莱格C. 米德D. 马斯洛 2. “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 B ) A.生理的B.安全的C.归属的D.自尊的 3.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处于最高层次的需要是哪一种( D ) A.自尊的需要 B.求知的需要 C.美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多选: 1. 按照社会需要的对象,社会需要可以分为( ABC ) A.物质需要 B.精神需要 C.规范需要 D.生理需要 2.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说法正确的有( ABCD )

民族社会学最新复习纲要

民族社会学最新复习纲要

民族社会学 一、民族社会学的定义:是研究多民族社会良性运行和民族与社会关系协调发展机制的社会科学。具体来说,民族社会学主要是以社会学视野来探讨与民族相关联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同事也从民族的角度来理解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或者是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来分析、研究当前的族群现象和族群关系。 二、民族社会学范式 范式:是由库恩首先提出的,用来表达科学研究活动的一般特征和规律,所谓范式,是指一定时期内,科学研究共同体成员在进行常规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共同遵循的规范和理论与方法论模式。 民族社会学的的范式可以概括为两个主要类型: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社会学和西方社会学的民族关系研究。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把民族看成一种客观的实体;西方社会学的民族关系研究把民族看成是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与人们主观认同相关的社会属性。 两种民族社会学范式的比较 范式类型对民族概念的 理解对民族边界的理 解 研究的重点研究方法的特 征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客观存在的社 会实体 客观的、稳定的民族历史、语 言、习俗、体质 特征 历史主义、进化 论 西方社会学的民族关系研究主观认知的社 会范畴 主观的、相对的民族分层与流 动 经验主义 (1)概念的类型 1.实体性概念:对具体事物和人进行概括性表达,如民族人口 2.非实体性概念:对非具体现象的概括,如民族意识。 (2)概念的作用;帮助人们进行概括性思维,引导人们去关注一类事物和现象,或对事物和现象进行归纳。

(3)变量:含有数值变动的量;有两大类:一是因变量,也叫依变量,是要解释的现象和过程;二是自变量,或叫独立变量,是自己独立发生变化的量,用来解释现象或过程的原因。 四、主要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1.含义:是向研究对象系统询问社会背景、态度和行为,以发现社会现象和过程的成因或影响因素,调查包括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 2.步骤:识别和确定调查总体、选择抽样方案、设计调查问卷、实施调查、汇总和录入数据、分析数据。 (二)田野调查法 1.含义:使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对象所生活的场域,在与研究对象一起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访谈,以求达到对研究对象及其文化的全貌性研究和深刻理解。 2.分类: (1)参与观察:观察者进入观察对象的生活场域或工作产所,参与谈们的生活和工作活动,在参与过程中观察研究对象的各种行为及其变化情况。 (2)深度访谈:与调查对象进行沟通交流,了解调查对象的内心世界,进而了解其文化是的内在意义。 3.需注意的问题: (1)主体取向:调查对象所倾向于的观念和态度。 (2)客体取向:研究者和局外人所倾向于认为的原因和动机。 4.民族志:是指详细、全面描述研究对象各方面形态和特征的田野报告。 (三)个案研究法 1.含义:只对单个的个人、机构或团体所进行的案例式研究方法。 2.分类:问卷访谈和个案访谈,或结构访谈和非结构访谈。 3.步骤:确定访谈话题、设计访谈提纲提纲、建立联系、整理记录资料、分析和检验、撰写报告。 (四)历史比较法 1.资料来源:政府文献资料和民间历史资料。 a收集政府或者官方文献资料,最常见也是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去相关档案馆、博物馆和图书馆

社会学概论简答题整理

问答题 1简述社会的基本要素?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包括人口资源,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 人口资源指在特定地域内有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的人的总称。人口资源具有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资源是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自然资源有有限性,潜力无穷性、系统性和空间分布不均匀等特点 2社会学的研究功能有哪些? 描述性功能:指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它的目的在于探明和详细描述社会事务与现象发生的具体情况 解释性功能:指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预测性功能:是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 6简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关系? 一、在实际研究中,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是经常配合使用的。在进行定量分析之前,研究者须借助定性方法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在进行定性分析过程中,研究者又须借助定量研究确定现象发生质变的数量界限和引起质变的原因。 二、两者的不同点有: 1、着重点不同。定性分析着重事物质的方面;定量分析着重事物量的方面。 2、依据不同。定量分析依据的主要是调查得到的现实资料数据,定性分析依据的是大量历史事实和生活经验资料。 3、手段不同。定量分析主要适用经验测量、统计分析和建立模型等方法;定性分析则主要运用逻辑推理、历史比较法等方法。 4、学科基础不同。定量分析是以概率论、社会统计学为基础,而定性分析则以逻辑学、历史学为基础。 5、在研究中所处的层次不同。定量分析是为了更准确地定性。 6、结论表述形式不同。定量分析主要以数据、模型、图形等来表述,定性分析结论多以文字描述为主 7 社会学的基本特征? 整体性:社会学是从整体角度考察、分析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综合性:社会学研究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它的综合性 实证性:社会学成为一个独立学科后,始终是以社会调查研究所取得的经验知识作为学科发展基础的 应用性:社会学的知识贴近生活,关注当前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社会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不仅政府可以用、团体可以用、一般人也可以用 8简述社会的基本特征? 社会是以人为主体的人是社会关系系统最基本的要素,是社会生活的开拓者 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社会要素很多,但需要经过人与人的交互作用才能相互关联,才能成为一个系统 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 11 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尤其突出强调的是发展,消除贫困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不可或缺的条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