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始得西山宴游记》习题2

《始得西山宴游记》习题2

《始得西山宴游记》习题2
《始得西山宴游记》习题2

《始得西山宴游记》习题

积累与应用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觞满酌引:持,拿,端起

B、颓然

..就醉颓然:精神萎靡不振

C、入深林,穷.回溪穷:穷尽

D、缘.染溪,斫榛莽缘:沿着

【解析】选B。“颓然”是形容醉倒的样子。

2、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居是州,恒惴栗

B、皆在衽席之下

C、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D、故为之文以志

【解析】选C。“趣”同“趋”。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日.与其徒上高山

A、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B、萦青.缭白

C、望西山,始指异.之

D、四望如一.

【解析】选A。例句与A项中加点的词语都属于名词作状语。B项,“青”,形容词作名词;C项,“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D项,“一”,数词作名词。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以为

..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B、然后

..知是山之特立

C、游于是

..乎始

D、漫漫

..而游

【解析】选A。“以为”古今义相同,认为。B项,古义:两个词,然,这样;后,以后。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C项,古义:从此。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D项,古义:漫无目的,任意。今义:(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5、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居是州

B、因坐法华西亭

C、故为之文以志

D、皆我有也

【解析】选D。D项为被动句,A、B、C三项均为省略句。

【规律方法】

省略句的四种常见类型

省略句式是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之一,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省略主语

省略主语有承接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的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例如:旦日,客从外来,(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2)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是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例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省略宾语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省略介词宾语,一种是省略动词宾语。例如本题C项,“故为之文以志(之)”中就省略了动词宾语“之”。

(4)省略介词

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例如:本题中的A项“居(于)是州”和B项中的“因坐(于)法华西亭”中就省略了介词“于”。

6、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了作者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后郁闷痛苦的心情,即使是游遍永州奇异山水,也没有特殊的感觉,这是全文的铺垫。

B、作者游西山,感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并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

C、作者在西山之巅,一览雄浑景色,沉浸在自然景象与自我情致的妙合无垠之中,此时,作者的“情”与西山的“景”是融为一体的。

D、文章紧扣“始”字落笔,“始得”既为文章线索,又点明游山之意义,而且暗含了此前未遇西山的遗憾心情。

【解析】选D。文章并不是由“始”字落笔,而是先交代自己遭贬谪后游览其他地方的情况。

7、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译文: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译文: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1)(从高处往地面看去)千里之远,如同尺寸之间,许多山重重叠叠好像挤在一起,(山

外有山,峰上又有峰,任何山水景物)没有能逃出(我们的)视线的。

(2)深青的夜色,从远处渐渐地笼罩过来,等到黑得什么也看不见时还不想回去。

【知识延伸】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文言文的翻译可概括为六字诀:留、删、补、换、调、变。

(1)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孔子云:‘何陋之有?’”一句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必译出。

(3)补,就是增补。①变单音词为双音词;②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③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译出的成分要加小括号。

(4)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代古代词汇。如把“吾”换成“我”,把“汝”换成“你”等。(5)调,就是调整。把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为“(湖面)风平浪静”。

二、语言表达

8、仿照下面的例句,以“柳宗元”为陈述对象,写一个句子。

例句:你可以摧残他的肉身,但你摧不毁他的抱负。在炼狱中涅槃,司马迁用《史记》为世人铸就了一根坚韧的骨头。

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解析】仿写时,一是句式结构要一致,“你可以……,但你……。在……,柳宗元……”;二是注意感情色彩,褒扬柳宗元。

答案(示例):你可以贬低他的官职,但你贬不低他的人格。在浴火中重生,柳宗元用“西山”为世人树立起了一座傲世的丰碑。

9、把文段后的句子填入文中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每处只填一句,且只填序号)

中国名人的泰山情结肇始于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对后世名人文士产生了巨大影响和示范作用,。曹植宣称“我本泰山人”,“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李白狂吟“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杜甫高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苏轼、苏辙兄弟以未登泰山为憾:“恨君不上东封顶,夜看金轮出九幽”。自称“诗人爱山爱彻骨”的元好问,登泰山时,“山灵见光怪,似喜诗人来”,。

①把泰山看作精神寄托与生命归宿

②与泰山有着高度的心灵契合

③给人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鼓舞

④创造了奇丽壮美的神奇意境,体现了纵横天地的放逸精神

⑤沿袭成为积淀深厚的文化心理,蔓延成为流传久远的文化风气,演变成为传统文化中的一大景观

【解析】本段第1、2句是中心句,因此第一个空缺处填写的内容应具有统领作用,故选⑤;第二个空缺处应对应诗句中的“人生”“寄居”,故选①;第三个空缺处对应“天门”“万里”,故选④;第四个空缺处对应诗句中的“凌绝顶”,故选③;第五个空缺处对应诗句中的“山灵见光怪,似喜诗人来”,故选②。

答案:⑤①④③②

阅读与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

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

..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

..,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

...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

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

..,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逾.黄茅岭而下逾:越过

B、其疏数.偃仰数:屡次

C、愈以为诚.有诚:确实

D、是固.劳而无用固:实在

【解析】选B。数:密,稠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良久乃.已/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C、有若门焉./风雨兴焉.

D、其.一西出/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解析】选B。而:均为连词,表转折。A项,乃:副词,才/副词,竟然;C项,焉:语气助词/兼词,从这里;D项,其:代词,其中的/代词,他。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其上为睥睨

..梁欐之形

B、其响之激越

..

C、及是,愈以为

..诚有

D、不为伟人

..

【解析】选A。睥睨:古义,城上短墙,又称女墙;今义,眼睛斜着看,表示傲视或厌恶。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交代了经过黄茅岭,然后有两条路可以到达小石城山,一条往西走,另一条往北转东走。

B、第二段借景抒情,以佳胜之地被埋没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遭贬谪,英雄无用武之地。

C、小石城山景色奇异,生长着好看的树木和竹子,高低参差就像智者有意布置的一样。

D、文章的第一段描写小石城山的奇异景色,第二段借景抒情,作者将个人的身世之感放入山景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物我合一。

【解析】选A。只有第二条路才能到达小石城山。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译文: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译文: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答案:(1)另一条稍稍偏北又折向东去,在不超过四十丈的地方,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旁边。

(2)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

附【译文】

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其中一条向西延伸,沿着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稍偏北又折向东去,在不超过四十丈的地方,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旁边。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它的这边又耸出一块好像土堡,还有城门一样的一个洞穴。从洞往里望一片漆黑,将一块小石子投进去,咚的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清越,好久才消失。环绕而行可以登到山顶,

站在上面能眺望到很远的地方。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好看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貌奇特而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智者有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实在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该这样做的。那么,造物者确实是没有吗?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谪在此地的贤人。”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大的人物,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这两种说法,我都不信。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钴鉧潭西小丘记

柳宗元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殆.不可数殆:大概,或许

B、以效.兹丘之下效:效力

C、或.未能至焉或:有的人

D、余怜而售.之售:卖,出售

【解析】选B。A项,殆:几乎,差不多。C项,或:或许,可能。D项,售:买。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B.

C.

D.????????????????????g g

g g

g g

g

g 当湍而浚者为鱼梁觉而起起而归梁之上有丘焉圣心备焉其石之突怒偃蹇始指异之问其主日与其徒上高山

【解析】选B 。均为语气词,不译。A 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承接。C 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代词,它。D 项,代词,它的/代词,我的。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本文记写了一个具有胜景却沦为弃地的无名小丘,并叙述了独游小丘时所享有的佳趣,以及由之而兴起的感叹。

B 、作者借助丰富的联想和传神的比喻,描摹了嘉木、美竹、奇石,赋予了万古如常的静物以鲜活的动态,增强了文章的美感。

C 、作者游小丘时感到所有的美景都能“与目谋”“与耳谋”“与神谋”“与心谋”,真实地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满足感,他那遭贬的失意也得到了彻底的解脱。

D 、作者在文中称“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遂为小丘撰文志贺。在欣喜与小丘的遇合中,多少隐喻着自我的感慨,可见文章意蕴的深广,更可见文章的深邃。

【解析】选D 。A 项,错在“独游小丘”,当时有两个友人同游。B 项,运用比喻描写的是“奇石”。C 项,错在 “彻底的解脱”。

9、翻译与断句。

(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

译文: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②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

译文: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

【解析】注意“则”为句首虚词,“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三个短句结构相同,可就此帮助断句。

答案:(1)①有的倾侧堆垒而趋下,就像牛马在溪边饮水。

②而我与深源、克己偏偏喜爱并获得了它,这难道是确实有所谓遭际遇合吗!

(2)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

附【译文】

找到西山后的第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又找到了钴潭。潭西二十五步,正当水深流急处筑有一个鱼梁。梁上有个小土丘,丘上生长着竹子树木。丘石或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破土而起,竞相形成奇奇怪怪的形状,几乎数都数不清。有的倾侧堆垒而趋下,就像牛马在溪边饮水;有的又猛然前突,似乎较量着争向上行,就像熊罴在山上攀登。

这小丘小得不足一亩,似乎可以装进笼子里去一般。我向小丘的主人打听情况,他回答说:“这是唐姓某家废弃的土地,标价出售却卖不出去。”我又问地价多少,答道:“仅仅四百文钱。”我喜欢它,就买下了它。当时,李深源、元克己与我同游,都十分高兴,以为是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就轮流拿着镰刀、锄头,铲除败草,砍掉杂树,燃起了熊熊大火焚烧去一切荒秽。(顿时,)好看的树木似乎挺立起来,秀美的竹林也因而显露,奇峭的山石更分外显突。由竹木山石间望出去,只见远山高峙,云气飘浮,溪水流淙,鸟兽自由自在地游玩,万物都和乐怡畅地运技献能,而呈现在这小丘之下。铺席展枕躺在丘上,山水清凉明爽的景状使我眼目舒适,回旋的流水之声分外悦耳,悠远寥廓的情状沁入心神,深沉恬静的意趣潜入脑际。我在不满十天中却得到了两处胜景,即使是古时爱好山水的人,也未必能有此幸运啊。

唉!凭着这小丘的美景,如果放到长安附近沣、镐、、杜等地,那么爱好游乐的贵族人士竞相争购,将逐日增价千金,也愈来愈不能购得。现在弃置在这永州,农人渔夫经过而看不起它,售价仅四百文钱,却多年卖不出去,而我与深源、克己偏偏喜爱并获得了它,这难道是确实有所谓遭际遇合吗!我将得丘经过书写在石碑上,用来庆贺与小丘的遇合。【文言语法积累】

定语后置的四种结构形式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

1、中心词+定语+“者”式结构。

例如:客有吹洞箫者。(《赤壁赋》)译为“客人中有吹洞箫的”。

2、中心词+之+定语+“者”式结构。

例如:马之千里者。(《马说》)译为“能日行千里的马”。

3、中心词+之+定语式结构。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节选)》)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4、中心词+数(量)词式结构。

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译为“千里马一顿有时(就)吃掉一石的粮食”。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知识归纳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知 识归纳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知识归纳 一、虚词 1.而? (1)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 (2)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 (3)卧而梦(连词,表承接) (4)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 (5)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 (6)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条件,才) (7)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 (8)而莫得其涯(连词,表转折) (9)而不知其所穷(连词,表转折) (10)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 (11)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连词,表修饰) 2. 之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助词,的) (2)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 (3)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助词,的) (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助词,的) (5)不知日之入(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故为之文以志(代词,这,指游西山这件事)

二、实词 (一)通假字 1.自余为戮人(通“戮”,刑辱) 2.梦亦同趣(通“趋”,往,赴) (二)古今异义 1.无远不到(古义:无论。今义:没有)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两个词,凡,所有,总共;是,代词,这。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3.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两个词,这样以后。今义:副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4.游于是乎始(古义:两个词,于,介词,从;是,代词,此,这。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5.攒蹙累积(古义:重叠、积压。今义:积累,积聚。) 6.是岁元和四年也(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 (三)一词多义 1.穷 (1)穷回溪(动词,穷尽) (2)穷山之高而止(动词,穷尽) (3)而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 2.梦 (1)卧而梦(动词,做梦) (2)梦亦同趣(名词,梦中)

始得西山宴游记练习题答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练习题(答案)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1、通假字 (1)自余为僇人(同“戮”,刑辱) (2)梦亦同趣(同“趋”,往,赴) 2、词类活用 (1)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 (2)穷回溪(形容词作动词,走尽,走遍)

(3)卧而梦(名词作动词,做梦) (4)始指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1 / 6 (5)穷山之高而止(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形容词用作名词,最高点、顶点) (6)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7)萦青绕白(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 (8)故为之文以志(名词用作动词,写作文章) (9)自远而至(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处) 、古今异义3 )漫漫而游【古义:(1 没有目的;今义:(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无远不到【古义:(2 无论;今义:没有】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凡是、这(个);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以后;今义:接着,表承接))颓然就醉(古义:(5 文中指身子倾倒、倒下的样子;今义:2/ 6 形容破败的样子) (6)游于是乎始(古义: 从此;今义: 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4、一词多义

《始得西山宴游记》知识点整理

《始得西山宴游记》知识点整理 通假字 词义 僇 自余为僇人 戮 (受)刑辱 趣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趋 往、赴 颢 悠悠乎与颢气俱 浩 浩大 古今异义 漫漫 漫漫而游 没有目的,随意 今指(时间、地方等)长而无边的样子。 披 到则披草而坐 拨开 盖或搭在肩背上 凡是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两个词,凡是这个 所有的 然后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这样以后 表承接,接着

颓然 颓然就醉 摇摇晃晃的样子 精神萎靡不正 于是 游于是乎始 从此 连词,表承接 向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先前 介词,朝着 土壤 则凡数州之土壤 疆土 泥土 天际 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两个词,天空,交会 天边 虚词多义 其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 连词,表假设 如果 日与其徒上高山 代词 自己的,我的 其高下之势 代词 那些 之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结构助词 的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结构助词, 的 始指异之 代词 它,指西山 穷山之高而止 结构助词 的 故为之文以志 代词 它,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而 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 ……地 觉而起,起而归 连词,表承接 就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 然后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连词,表转折 却 穷山之高而止 连词,表承接 才 为 不与培塿为类 动词 是 故为之文以志

介词,表目的 为了 以 醉则更相枕以卧 连词,表修饰 相当于“而”,……着 故为之文以志 连词,表目的 相当于“而”,来 词类活用 N—V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梦 做梦 故为之文以志 文 写作文章 N—状 箕踞而遨 箕 像簸箕一样 Adj—V 入深林,穷回溪 穷 走到……的尽头 Adj—N 无远不到 远 远方的山水 萦青缭白 青,白 青山、白水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 远

始得西山宴游记练习题及答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同步测试 1.下列各项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戮.人(lù)惴栗.(lì)施施 ..而行(yíyí) B.斫.榛莽(zhuó)茅茷.(fá)箕.踞(jī) C.岈.然(yá)攒蹙 ..(cuáncù)颢.气(jíng) D.引觞.(shāng)满酌.(zhuó)颓.然(tuǐ)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意有所极.(极点),梦亦同趣.(同“趋”,往) B. 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才)指异.(以……为异)之 C. 缘.(顺着)染溪,斫.(砍)榛莽,焚茅茷, D. 心凝形释.(解除束缚),与万化冥合 ..(浑然一体) 3.下列各项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今年 ..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B.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四望如一。 C. 然后 ..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娄为类。 D.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4.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各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到则.披草而坐醉则.更相枕以卧 B. 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C.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穷山之高而.止 D. 则凡数州之.土壤其高下之.势 课文研读 阅读课文,回答第5—8题。 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 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 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 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娄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崖;洋洋乎与造 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

始得西山宴游记基础知识整理最新完整版

《始得西山宴游记》知识点归纳(完整全新——学生版) 班级姓名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自余为僇人 (2)梦亦同趣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义: (1)时隙也,则施施 ..。) ..而行,漫漫而游。(施施 (2)日与其徒.上高山,(徒.。 (3)入深林,穷回溪 ..。 ..,(回溪 (4)意有所极.,梦亦同趣。(极.。 (5) 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上。(斫.。 (6)攒蹙 ..。) ..累积,莫得遁隐。(攒蹙 (7)引.觞满酌,颓然就醉,(引.。 (8)心凝形式,与万化 ..冥合。(万化 ..。 (1)漫漫而游(古义:今义:) (2)无远不到(古义:今义:)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今义:)(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今义:)(5)颓然就醉(古义:今义:)(6)游于是乎始(古义:今义:)四、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日与其徒上高山() (2)穷回溪() (3)卧而梦() (4)始指异之() (5)穷山之高而止() (6)箕踞而遨() (7)萦青绕白() (8)故为之文以志() (9)自远而至() 五、解释一词多义(实词): (1)穷 ①穷回溪()②穷山之高而止() ③而不知其所穷() (2)梦 ①卧而梦()②梦亦同趣() (3)始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②始指异之() ③游于是乎始() 六、解释下面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 而 ①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②卧而梦() ③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④穷山之高而止() ⑤而莫得其涯() ⑥而不知其所穷() ⑦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2 之 ①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②始指异之() ③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④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⑤不知日之入() 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⑦故为之文以志() 3 为 ①自余为僇人() ②不与培塿为类() ③故为之文以志() 七、判断下列句子是何种特殊文言句式: (1)居是州() (2)因坐法华西亭() (3)始指异之() (4)引觞满酌() (5)故为之文以志() (6) 是岁元和四年也() (7)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八、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译文: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译文: (3)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译文: (4)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译文: (5)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译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同步练习

《始得西山宴游记》同步练习姓名-----------班次------------ 编制:高一语文备课组唐嵩军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戮人lù惴栗zhuì颓然就醉tū B 榛莽zhēn 衽席rèn 施施而行shì C若垤dié攒蹙zù引觞满酌shāng D培pǒu 塿颢气hào 箕踞而遨jī 2下列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惴栗(担心)漫漫而游(任意) B披草而坐(身上披着)意有所极(到) C缘染溪(沿着)攒蹙累积(收缩) D引觞满酌(酒杯)游于是乎始(从此) 3与例句中“穷”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例: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 A穷.山之高而止B欲穷.其林 C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D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4与“到则披草而.坐”的“而”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施施而.行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倾壶而.醉D蟹六跪而.二螯 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A故为之文以志B是岁,元和四年也 C凌万顷之茫然D皆我有也 二,阅读探讨 (一)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呀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百,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6解释下列加点词。 A始指异.之B遂.命仆人过湘江 C缘.染溪D斫.榛莽 E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7翻译 A穷山之高而止 B 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8请分析“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一句,在文中有哪两层意思(二)游龙井记(秦观) 龙井旧名龙泓,距钱塘十里。吴赤乌中,方士葛洪尝炼丹于此,事见《图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练习含答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自余为僇人“僇”通“戮”,(受)刑辱,文中指受贬谪。 二、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漫漫 ..而游古义:任意。今义:今指(时间、地方等)长而无边的样子。 2、到则披.草而坐古义:拨开。今义:盖或搭在肩背上。 3、以为凡是 ..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凡是这个。今义:所有的。 4、然后 ..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承接,接着。 5、颓然 ..就醉古义:喝醉酒摇晃的样子。今义:精神萎靡不振。 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古义:先前。今义:介词,朝着。 7、游于是 ..乎始古义:从此。今义:连词,表承接。 8、则凡数州之土壤 ..古义:疆土。今义:泥土。 9、外与天际 ..,四望如一古义:两个词,天空,交会。今义:天边。 10、攒蹙累积 ..古义:重叠、积压。今义:积累。 三、一词多义。(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1 、其 (1)其隙也,则施施而行连词,表假设如果 (2)日与其徒上高山代词,自己的,我的 (3)其高下之势代词,那些 2、之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结构助词,的 (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结构助词,的 (3)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 (4)穷山之高而止结构助词,的 (5)故为之文以志代词,这。 3、而 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 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然后。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 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承接。 4、为 不与培塿为类动词,是。 故为之文以志动词,写下。 5、以 醉则更相枕以卧连词,表修饰相当于“而”,……着 故为之文以志连词,表目的,来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知识归纳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知识归纳 一、虚词 1.而? (1)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 (2)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 (3)卧而梦(连词,表承接)? (4)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 (5)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 (6)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条件,才)? (7)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 (8)而莫得其涯(连词,表转折)? (9)而不知其所穷(连词,表转折)? (10)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 (11)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连词,表修饰) 2.之?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助词,的)? (2)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 (3)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助词,的) (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助词,的)? (5)不知日之入(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故为之文以志(代词,这,指游西山这件事)? 二、实词 (一)通假字 1.自余为戮人(通“戮”,刑辱)? 2.梦亦同趣(通“趋”,往,赴)

(二)古今异义 1.无远不到(古义:无论。今义:没有)?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两个词,凡,所有,总共;是,代 词,这。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3.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两个词,这样以后。今义:副词,表示接着某 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4.游于是乎始(古义:两个词,于,介词,从;是,代词,此,这。今义: 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5.攒蹙累积(古义:重叠、积压。今义:积累,积聚。) 6.是岁元和四年也(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 (三)一词多义 1.穷 (1)穷回溪(动词,穷尽) (2)穷山之高而止(动词,穷尽) (3)而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 2.梦 (1)卧而梦(动词,做梦) (2)梦亦同趣(名词,梦中) 3.始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 (2)始指异之(副词,才) (3)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 4.为? (1)自余为戮人(动词,成为)? (2)不与培塿为类(动词,成为)? (3)故为之文以志(介词,为了) 四、词类活用 1.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

【2020年暑假总动员】高中语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练习题 苏教版必修1

《始得西山宴游记》练习题(苏教版必修1) 一、注音 僇人( ) 恒惴栗( )( ) 施施而行( ) 梦亦同趣()斫榛莽( )( ) 焚茅茷( ) 箕踞而遨()衽席()岈然( ) 若垤( ) 攒蹙累积( ) ()遁隐() 萦青缭白()培塿()()灏气() 引觞满酌()() 二、根据课文原文填空。 ①遂命仆过湘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③《始得西山宴游记》写作者在大自然美景中的超然忘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柳宗元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第一篇。 ⑥柳宗元,字_________ ,唐代大散文家、诗人、哲学家,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祖籍河东解县(今山西省永济县),后世称其“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节选自《柳河东集》,书名便源于此。因官终柳州刺史,故世称“__________ ________”。又因他和韩愈一起领导了中唐的古文运动,与韩愈齐名,故世称“_ __________________ ”。 ⑦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写作者寄情山水的自由快乐心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始得西山宴游记》练习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练习题 班级:姓名:编写:王静校审:高二语文组(一)、基础知识 1.识记字音 僇.人( ) 惴栗 ..()斫.() ..( ) 施施 榛.莽()茅茷.()箕踞 ..()衽.席() 岈.然()若垤.()攒蹙 ..()遁.隐() 培.()颢.气()引觞.()颓.然()冥.合()2、下列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惴栗(担心)漫漫而游(任意) B披草而坐(身上披着)意有所极(到) C缘染溪(沿着)攒蹙累积(收缩) D引觞满酌(酒杯)游于是乎始(从此) 3、与例句中“穷”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例: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 A穷.山之高而止 B欲穷.其林 C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D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4、与“到则披草而.坐”的“而”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施施而.行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倾壶而.醉 D蟹六跪而.二螯 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A故为之文以志 B是岁,元和四年也 C凌万顷之茫然 D皆我有也 6、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活用类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B ) A.入深林,穷回溪 B.望西山,始指异之 C.箕踞而遨 D.故为之文以志

(二)阅读探讨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呀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百,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7、解释下列加点词。 A始指异.之 B遂.命仆人过湘江 C缘.染溪 D斫.榛莽 E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8、翻译 ①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②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③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9 根据要求填空 A.文中最能表现作者游西山精神解脱,达到物我合一境界的语句是,。 B.文中点题的句子是, C .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按要求各举一例。 排比: 比喻: 借代: 夸张:

最新《始得西山宴游记》知识点答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归类练习 一、虚词 1.而 (1)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2)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3)卧而梦连词,表承接(4)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5)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6)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条件,才(7)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8)而莫得其涯连词,表转折 (9)而不知其所穷连词,表转折(10)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 2.之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助词,的(2)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3)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助词,的(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助词,的(5)不知日之入主谓之间(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主谓之间 二、实词 1.通假字 (1)自余为僇人通“戮”,刑辱(2)梦亦同趣通“趋”,往,赴 2.古今异义 (1)无远不到古义:无论今义:没有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凡,所有,总共;是,代词,这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3)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两个词,这样以后今义:副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4)游于是乎始(古义:两个词,于,介词,从;是,代词,此,这。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5)攒蹙累积(古义:重叠、积压。今义:积累,积聚。) 3.一词多义 穷 (1)穷回溪(动词,穷尽)(2)穷山之高而止(动词,穷尽) (3)而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 梦 (1)卧而梦(动词,做梦)(2)梦亦同趣(名词,梦中) 始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2)始指异之(副词,才) (3)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 4.为 (1)自余为僇人(动词,成为)(2)不与培塿为类(动词,成为)

始得西山宴游记知识点整理加答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 柳宗元,字,河东解人(今山西运城),世称,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著有《》。 二、语法 1、通假字 (1)自余为僇人 (2)梦亦同趣 2、词类活用 (1)日与其徒上高山 (2)穷回溪 (3)卧而梦 (4)始指异之 (5)穷山之高而止 (6)箕踞而遨 (7)萦青绕白 (8)故为之文以志 (9)自远而至 3、古今异义 (1)然后 ..知是山之特立古义:今义: (2)颓然 ..就醉古义:今义: (3)游于是 ..乎始古义:今义: 4、一词多义 (1)梦 卧而梦 梦亦同趣 (2)始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始指异之 始得西山宴游记 游于是乎始 (3)而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觉而起,起而归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穷山之高而止

(4)之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不知日之入 故为之文以志 (5)为 自余为僇人 故为之文以志 霓为衣兮风为马 勿以恶小而为之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6)徒 日与其徒上高山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郯子之徒 (7)穷 穷山之高而止 羡长江之无穷 穷则独善其身 (8)凡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武留匈凡十九岁 (9)因 因坐法华西亭 护儿因不敢言 (10)以 醉则更相枕以卧 故为之文以志 5、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1)居是州 (2)故为之文以志 (3)是岁元和四年也 (4)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6、重点字词 (1)施施 ..而行 (2)无.远不到 (3)回.溪: (4)意有所极.: (5) 斫.榛莽:

(6)缘.染溪: (7)攒蹙 ..: (8)萦.青缭.白: (9)外与天际.: (10)与万化冥合 ..: (11)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12)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三、课外文言阅读 扶风马先生,名钧,巧思绝世。少而游豫,不自知其为巧也。为博士,居贫,乃思绫机之变,不言而世人知其巧矣。旧绫机五十综者五十蹑,六十综者六十蹑,先生患其丧功费日,乃皆易以十二蹑。 先生为给事中,与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争论于朝,言及指南车,二子谓古无指南车,记言之虚也。先生曰:“古有之,未之思耳,夫何远之有!虚争空言,不如试之易效也。”于是二子遂以白明帝,诏先生作之,而指南车成。此一异也。 居京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灌之,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巧百倍于常。此二异也。 其后人有上百戏者,能设而不能动也。帝以问先生:“可动否?”对曰:“可动。”帝曰:“其巧可益否?”对曰:“可益。”受诏作之。以大木雕构,使其形若轮,平地施之,潜以水发焉。设为女乐舞象,至令木人击鼓吹箫;作山岳,使木人跳丸掷剑,缘絙倒立,出入自在。此三异也。 先生见诸葛亮连弩,曰:“巧则巧矣,未尽善也。”言作之可令加五倍。有裴子者,闻而哂之。乃难先生,先生口屈不对。裴子自以为难得其要,言之不已。傅子谓裴子曰:“子所长者言也,所短者巧也。马氏所长者巧也,所短者言也。以子所长,击彼所短,则不得不屈。以子所短,难彼所长,则必有所不解者矣。夫巧,天下之微事也,有所不解而难之不已,其相击刺,必已远矣。心乖于内,口屈于外,此马氏所以不对也。” (选自《三国志·魏书》卷二十九)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巧思绝世。绝:杜绝 B.乃皆易以十二蹑。易:交换 C.不如试之易效也。效:验证 D.患无水以灌之。患:憎恶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与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争论于朝。 B.于是二子遂以白明帝。 C.能设而不能动也。 D.裴子自以为难得其要,言之不已。

4.4始得西山宴游记练习题附标准答案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1 / 5 《始得西山宴游记》同步测试 1.下列各项词语中加点字地读音不正确地一项是 A.僇.人(l ù)惴栗.(l ì)施施..而行(y í y í)B.斫.榛莽(zhu ó)茅茷.(f á)箕.踞(j ī) C.岈.然(y á)攒蹙..(cu ánc ù)颢.气(j í ng )D.引觞.(sh āng )满酌.(zhu ó)颓.然(tu ǐ)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地解释不正确地一项是 A.意有所极.(极点),梦亦同趣.(同“趋”,往) B. 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才)指异.(以……为异)之 C.缘.(顺着)染溪,斫.(砍)榛莽,焚茅茷, D. 心凝形释.(解除束缚),与万化冥合..(浑然一体) 3.下列各项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地一项是 A.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 B.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C.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娄为类. D.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4.下列各组中加点地虚词,意义和用法各不相同地一组是 A. 到则.披草而坐醉则.更相枕以卧 B. 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C. 而. 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穷山之高而.止D. 则凡数州之.土壤其高下之.势课文研读 阅读课文,回答第5—8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b5E2RGbCAP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 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娄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崖;洋洋乎与造物者 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

4.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自余为僇人(“僇”同“戮”,刑辱) 2.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二、古今异义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古义:两个词。凡,所有。是,代词,这,这个。今义:总括在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2.尺寸千里,攒蹙累积(古义:重叠,积压。今义:积累) 3.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4.游于是乎始(古义:两个词。于,介词,从。是,此,指这次游西山。今义:表示后一件事情紧接着前一件事情,后一件事情往往是由前一件事情引起的。) 三、词类活用 1.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名作动,做梦) 2.外与天际,四望如一(名 作动,交会) 3.日与其徒上高山(名作 状,每天) 4.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名 作状,像簸箕一样) 5.萦青缭白(形作名,青山, 白水) 6.自远而至(形作名,远处) 7.穷回溪/穷山之高而止 (形作动,穷尽) 8.始指异之(意动用法, 以……为异) 四、文言句式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 态者(倒装句,定语后置) 2.是岁,元和四年也(判断 句,“……”也表判断) 3.始指(之)异之(省略句) 4.因坐(于)法华西亭(省 略句) 5.故为之文以志(之)(省 略句) 五、一词多义 (一)而 1.连词,表转折。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②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 其涯 ③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 知其所穷 ④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2.连词,表修饰。 ①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②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③苍然暮色,自远而至 3.连词,表承接。 ①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③觉而起,起而归 ④穷山之高而止 (二)之 1.代词 ①望西山,始指异之(代词, 它,指西山) ②故为之文以志。(代词, 这)/(代词,此,指宴游 西山这件事) 2.助词 ①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 席之下(结构助词,的)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一、复习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要求背诵的段落; 2、积累掌握基本的文言基础知识; 3、了解游记这种文体; 4、领会作者寄情山水,偶识西山的欣喜,体悟他与自然融合,表露自己傲世情怀的心态。 二、复习重点: 1、积累掌握基本的文言基础知识; 2、领悟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三、检查预习效果 1、课文背诵 ①体现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遂命仆过湘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④《始得西山宴游记》写作者在大自然美景中的超然忘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句子是:“____,_____。” ⑤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柳宗元的《_________》中的第一篇。 2、句子翻译 (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3)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4)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5)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四、能力训练

1、一词多义 (1)穷 穷回溪() 穷山之高而止() 而不知其所穷() (2)梦 卧而梦() 梦亦同趣() (3)始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始指异之() 游于是乎始() (4)而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卧而梦() 觉而起,起而归()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穷山之高而止() 而莫得其涯() 而不知其所穷()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5)之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 始指异之() 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不知日之人()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故为之文以志()

《始得西山宴游记》《百丈山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节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乙)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选自朱熹《百丈山记》,有删节)(注)瀵:fèn。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箕踞而遨遨:游览B.外与天际际:交会 C.日光烛之烛:蜡烛D.台当山西南缺当:面对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穷山之高而止循两崖曲折而上B.而不知其所穷无所睹 C.不知日之入然山之可观者D.游于是乎始石梁跨于其上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不从正面描写西山,而写登西山之所见。“岈然”者似蚁垤,“洼然”者若洞穴,众山高高低低的总貌衬托出西山雄峙特立之势。 B.乙文起笔奇绝,笔力集中,笔锋直逼百丈山胜景;其中小涧、庵、瀑布、台东之景都是作者详细描写的胜景。 C.甲文中西山不类培塿,卓然不群,其蕴含的人格力量是柳宗元人生理想的体现,两者相融合一,达到自然山水与作者情志的完美结合。 D.乙文描写百丈山险奇、幽静、壮丽等各种美的形态,不仅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也体现了他的审美趣味与情调。 2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②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知识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知 识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知识归纳 (1)古今异义。 ①未始古义未尝,从来没有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今义没开始 ②累积古义重叠、积压攒蹙累积。今义积累 ③然后古义这样以后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④于是古义从此,从这时游于是乎始。今义连词,表示后事紧接着前一事 ⑤更古义,动词,更换交替。醉则更相枕以卧。今义程度副词,更加。 ⑥披古义拨,拨开。到则披草而坐。今义覆盖在肩背上。 ⑦就古义接近颓然就醉。今义就是 ⑧向古义从前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今义朝 ⑨志古义记故为之文以志。今义志气、志向。 ⑩是古义代词,这是岁元和四年也。今义判断动词。 (2)一词多义。 ①异A称奇始指异之。B独特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②特A特别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B超出一般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③为A成为自余为戮人。B作,写。故为之文以志。

4则 A连词就醉则更相枕以卧。 B 转折连词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 动词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名词模范榜样以身作则。 5 与 A 动词连接外与天际。 B 介词和悠悠乎与颢气俱。 C 连词和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6其 A代词我的日与其徒上高山。 B代词那些其高下之势。 C 代词它的而莫得其涯。 D 表反问的语气助词其如土石何? E 代词这种专其利三世矣! 7 而 A 连词表修饰则施施而行。 B 连词表转折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C 连词表承接卧而梦 D 连词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E连词表并列蟹六跪而二螯。 F连词才穷山之高而止。 (3)通假字: ①戮,通“戮”,这里是遭贬调的意思。 ②趣,通“趋”,往,到。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4)词类活用: 1 箕踞而邀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2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

始得西山宴游记课后练习(含答案)

巩固检测|总第20181102期 始得西山宴游记 班级:姓名: 一、基础检测 1.一词多义 始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曾经) 始指异之(才) 而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表修饰) 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表承接) 觉而起,起而归(表承接)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表转折)之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始指异之(代词,代西山) 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结构助词,的)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结构助词,的)故为之文以志(代词,这)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得西山宴游记宴:举行宴会 B.穷回溪穷:走到尽头 C.意有所极,梦亦同趣极:至 D.攒蹙累积攒:聚集 【解析】A项,宴:安逸,快乐。 【答案】 A 3.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自余为僇人 B.梦亦同趣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解析】A项,“僇”同“戮”;B项,“趣”同“趋”;C项,“知”同“智”。 【答案】 D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到则披草而坐披:分开 B.萦青缭白,外与天际际:边际 C.洋洋乎与造物者游洋洋乎:广大的样子 D.引觞满酌,颓然就醉引:拿起 【解析】际:交会。 【答案】 B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B.故为.之文以志不足为.外人道也 C.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D.是岁,元和四年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

【解析】B项,写作;对,向。A项,从前。C项,沿着。D项,用在句末,表判断。 【答案】B 6.下列有关本文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在记叙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 B.文章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作者高洁的人格,同时也隐含作者急于回到朝廷,施展自己政治抱负的心态。 C.作者宴游西山之后写下这篇文章,别出心裁,冠以“始得”二字,透露出偶然而又惊喜的心情。 D.全文紧扣“始”字落笔,从“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到“始指异之”,再以“然后知”收笔。 【解析】文中无隐含作者想重回朝廷,施展抱负之意。主要是表现作者寄情山水的情趣和傲世的情怀。 【答案】 B 7.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隙也,则施施而行隙:空隙 B.意有所极,梦亦同趣极:至 C.外与天际际:交会 D.故为之文以志志:记 解析:选A A项,隙:公务之暇。 8.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为其然.也岈然.洼然,若垤若穴 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C.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解析:选C A项,代词,这样/形容词词尾,……的样子;B项,连词,表转折,但、却/连词,表顺承关系;C项,都是连词,和,同;D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助词,无实义。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望西山,始指异.之 A.入深林,穷.回溪B.而耻.学于师 C.无远.不到D.箕.踞而遨 解析:选B A项,形容词作动词,穷尽。B项,意动用法,以……为耻。与例句相同。C项,形容词作名词,远的地方。D项,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10.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是岁,元和四年也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居是州 解析:选A A项,定语后置句,与例句相同;B项,判断句;C项,状语后置句;D项,省略句。 11.对这篇文章的有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了西山以外的山水,是陪衬的写法,是为突出西山做铺垫。 B.从第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乐以忘忧,是摆脱“惴栗”的阴影的表现。 C.文章描写并赞美西山,因其伟大的人格力量正是作者高尚品格的人生理想的体现,也是傲世 2

《始得西山宴游记》基础知识整理最新完整版

) ) 《始得西山宴游记》知识点归纳(完整全新——学生版) 班级 姓名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自余为僇人 (2)梦亦同趣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义: (1)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施施 。) (2)日与其徒上高山,(徒 。 ) (3)入深林,穷回溪,(回溪 。 (4)意有所极,梦亦同趣。(极 。) (5) 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上。 (斫 。 (6)攒蹙累积,莫得遁隐。(攒蹙 。) (7)引觞满酌,颓然就醉,(引 。 ) (8)心凝形式,与万化冥合。(万化 。 ) 三、解释下列句中画线词古今异义: (1)漫漫而游(古义: 今义: ) (2)无远不到(古义: 今义: )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 今义: ) (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 今义: ) (5)颓然就醉(古义: 今义: ) (6)游于是乎始(古义: 今义: ) 四、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日与其徒上高山( ) (2)穷回溪( ) (3)卧而梦( ) (4)始指异之( ) (5)穷山之高而止( ) (6)箕踞而遨( ) (7)萦青绕白( ) (8)故为之文以志( ) (9)自远而至( ) 五、解释一词多义(实词): (1)穷 ①穷回溪( ) ②穷山之高而止( ) ③而不知其所穷( ) (2)梦 ①卧而梦( ) ②梦亦同趣( ) (3)始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②始指异之( ) ③游于是乎始( )

六、解释下面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而 ①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②卧而梦() ③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④穷山之高而止() ⑤而莫得其涯() ⑥而不知其所穷() ⑦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2之 ①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②始指异之() ③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④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⑤不知日之入() 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⑦故为之文以志() 3为 ①自余为僇人() ②不与培塿为类() ③故为之文以志() 七、判断下列句子是何种特殊文言句式: (1)居是州() (2)因坐法华西亭() (3)始指异之() (4)引觞满酌() (5)故为之文以志() (6)是岁元和四年也() (7)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八、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译文: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译文: (3)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译文: (4)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译文: (5)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译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