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械基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机械基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机械基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机械基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机械基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部门:汽车工程系

任课教师:任学兵

《机械基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一、管理信息

课程名称:《机械基础》制定时间:2013.12

课程代码:所属分院:平罗职教中心制定人:任学兵

基本信息

学分: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学时: 96 授课对象:中职

先修课程:高中数学、机械制图

后续课程:机械制造、金属切削机床、金属材料、金属工艺学、机械设计

二、整体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设计:

能力目标:

总体能力目标:

1.初步具有分析机构和选择传动方案的能力。

2.初步具有分析、选用和设计机械零部件及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

3.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4.具有使用和维护一般机械的能力。

5、具有阅读理解机械使用说明书的能力。

单项能力目标:

1.正确判别金属材料的种类、性能及应用;

2.正确选用标准件;

3.能正确使用带传动与链传动;能设计简单的带传动;

4.正确应用齿轮传动与液压传动;

5.能正确使用凸轮机构;初步具有设计凸轮机构的能力。

知识目标:

总体知识目标:

1.掌握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及设计的基本知识。

2.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结构、标准。

3.掌握常用机构及通用机械零件的选用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单项知识目标:

1.掌握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2.了解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型式及应用,掌握四杆机构的传动特性。

3.了解常见凸轮机构的类型、特点及应用,掌握从动件运动规律及各种运动线图的绘制方法,掌握凸轮轮廓设计的基本原理及绘制方法,了解凸轮机构中各参数的选取原则。

4.了解链传动的类型、结构特点及应用。

5.了解带传动的结构型式、带传动的优缺点;掌握带传动的工作原理;了解打滑与疲劳损坏等失效形式;带传动的张紧与维护。

6.了解齿轮机构传动的特点和基本类型;理解齿轮正确啮合的条件及连续传动的条件,了解齿轮根切的原因及不产生根切的最少齿数;掌握渐开线标准直齿轮及斜齿轮的主要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了解不同条件下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设计准则及参数选择原则。

7.了解蜗杆传动的组成与特点、蜗杆传动的类型、蜗杆传动的效率与自锁,掌握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及传动比计算。

8.了解常用螺纹联接、键联接、销联接及其它联接的类型、特点与应用。掌握标准件的选用。

9.了解液压传动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5.第一次课设计梗概: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能正确区分机器与机构、零件与构件的差别。

知识目标:理解机构和机器的概念;了解机器的组成及现代机器的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机器与机构、零件与构件的区别

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讨论法

2、教学手段:实物演示、图文并用

3、教具准备:机器模型、零件模型

4、教学过程: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告知本课程总体学习目标→学

习方法指导→本单元教学目标告知→提问讨论机

器的相关概念→教师归纳讲解→学生练习→评价

反馈→单元目标达成小结→布置作业。

三、考核方案设计

1.理论知识点考核

理论教学的内容采用阶段性考核,课堂提问、综合考核等多种方法,将考试作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手段。阶段性考核可采用分组、分层次,面试的方法,(闭卷、开卷、半开卷、面试、综合型设计大作业等形式相结合)。

2.实践环节考核

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是在每一次实验或实训中通过分析报告,现场操作,面试等形式来考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验设备的应用能力及实验结果的分析综合能力。实验实训考核包括两部分:实验独立完成能力和实验数据分析能力,各占实验实训考核的50%。学生课程的成绩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理论知识的考核,占50%,二是实验实训考核,占50%,

3.综合能力训练考核

课程综合能力训练通过对每一个设计阶段的量化评分,对学生从学习态度到每一个设计过程进行全面跟踪,随时掌握学生在每一个设计阶段的具体表现,提高学生对课程综合能力训练的重视度,保证课程综合能力训练的质量。

五、教材、资料:

教材名称:《机械基础》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主编:李瑞玲郭卫东杨洋梁福军

参考资料: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机械基础》主编: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编委会

六、《机械基础》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