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长短、比轻重练习题

比长短、比轻重练习题

比长短、比轻重练习题
比长短、比轻重练习题

比长短、比轻重小练习一、最重的画,最轻的画

二、在最长的后面画“√”,最短的后面画“○”。

()

()

()

三、在最短的后面画“√”,在最长的后面画“○”。

四、身高最高画√,最矮画○

五、最重的画,最轻的画

浙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 比长短、比高低 同步测试C卷

浙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比长短、比高低同步测试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选一选 (共10题;共71分) 1. (3分)长的是() A . B . 2. (2分)比一比.最长的铅笔是() A . A B . B C . C 3. (10分)说的对的小动物是()

A . B . C . 4. (10分)想一想,那种比高矮的方法正确 A、 B、 正确的是________;错误的是________. 5. (4分)长的是() A . B . 6. (2分)哪个高?()

A . A B . B 7. (10分)比一比。长的是________ ;短的是________.A、 B、 8. (10分)选一选 A、 B、 长的是________ ;短的是________ 。 9. (10分)楼高约是________棵小树的高度。

10. (10分)比一比. 第________枝铅笔最长,第________枝铅笔最短. 二、填一填 (共2题;共4分) 11. (2分)比一比. A、 B、 C、 动物最高的是________;最矮的是________。 12. (2分)填>、<或= 32+6________6+2330+40________50+20 4+62________26+1490-40________40+50

参考答案 一、选一选 (共10题;共71分) 1、答案:略 2、答案:略 3、答案:略 4、答案:略 5、答案:略 6、答案:略 7、答案:略 8、答案:略 9、答案:略 10、答案:略 二、填一填 (共2题;共4分) 11、答案:略 12、答案:略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比长短

【教育资料】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比长短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学生操作,学会一般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爱护学具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 页,做一做及练习一的第5、6 题。 教具、学具准备 1.十二袋不同的物品。 2.两枝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铅笔。 教学设计 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1.引导观察。 [ 通过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谈话: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 2.交流、汇报。 a.问:你发现了什么? b.小组交流。 c.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三枝铅笔:一枝是红色,一枝是白色,一枝是绿色;两把尺

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 d.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 (板书:chng长、du dn短) 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物体长短的方法,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1.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2.小组合作探究方 法。 3.小组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 a.看出来的。 b .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 c.两头儿都不对齐。如图: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 (由于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会得了不同结论,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 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 棒平放在桌在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一端对齐。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短的认识,培养学生言语表达能力。]反馈练习1.教师谈话:现在,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想比

(一年级数学教案)比长短、高矮

比长短、高矮 一年级数学教案 编写者 斯旦红 执教者 第教时 教学 内容 设计 理念 培 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时 教学

目标

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学生体会到长和短也是相对的,进一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在比较的过程中,差别比较明显的,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结论,差别不明显的,就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 3、学生在不同的解题策略过程中,选择自己认这最为适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教学重点 在比较过程中,差别比较明显的,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结论;差别不明显的,就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 教学难点 在比较过程中,差别比较明显的,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结论;差别不明显的,就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 教学 资源 修改意见

过程教学过程 一、感知长短教师谈话:小朋友们请从你的铅笔盒里挑出你最喜欢的一支 铅笔、一块橡皮。与你同桌的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板书:长、短二、比较长短1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请小朋 友说可以如何比较铅笔的长短。(小组讨论)学生:(1)一端对齐 (2) 看出来的……(教师加以引导、演示)2、揭示一般比较的方法:一端 对齐进行比较3、练一练我们接下来做一个比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想比较什么物体的长短就比什么?(根据学生自己的选择,进行比较。如:毛线、手指、手臂等等)三、比高矮1、方法:(请班上的一位小朋友站起 来说一说:他和谁一起比什么物体的长短。)小朋友们我们一起看看这两位小朋友谁高谁矮?(两位小朋友站的远一点,使其余小朋友不能一眼看出,思考: 如何比较)方法:(1)直接比:面对面站,背对背站。(2)借助他物来比:

数学:《比长短》教案(一年级上册)

《比长短》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9页,做一做及练习一5、6题。 教学要求: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学生操作学会一般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爱护学具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掌握比较方法,会比几个物体的长短。 教、学具任务: 1.十二袋不同的物品。 2.两支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铅笔。 教学过程: 一、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1.引导观察 谈话: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 2.交流、汇报 (1)问: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三支铅笔,一支是红色,一支是白色,一支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有扣儿,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等。 (4)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 板书:长、短 [ 设计说明: 通过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1.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组汇报。 [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物体长短的方法,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生可能说出:

(1)看出来的。 (2)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 (3)两头儿都不对齐。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 ...... (由于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会得出不同结论,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 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一端对齐。 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短的认识,培养学生言语表达能力。] 三、反馈练习 1.教师谈话:现在, 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2.学生活动。 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 [学生结组活动,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比长短,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练习一第6题图,先让学生说出图意,然后完成在书上,订正时说一说想法。 2.投影出示练习一第5题,并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订正时说一说比的方法。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说出比长短的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五、整理学具 教师提出要求: 1.原来学具袋中的东西不动,把书和自己的东西收拾好。 2.每两人装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学具摆一摆,比一比,听清要求。 3.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长的一个装进纸袋里;再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短的一个装进袋里。 4.各组都只剩下一个学具时,让学生把剩下的一个学具也装进袋里。 5.把装好的学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整理学具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组成部分,有序地操作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六、全课小结(略) 教学设计说明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2比长短(1)

比高矮教学设计 设计:徐惠俊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学生体会到高和矮也是相对的,进一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在比较的过程中,差别比较明显的,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结论;差别不明显的,就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 3、培养学生在不同的解题策略中,选择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优化思想。教学重点 在比较过程中,差别不明显的,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 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 (播放《柯南》片段)你喜欢柯南吗?柯南抓坏人可能干呢,为什么呢?因为他观察事物非常仔细,细小的差别也能看出。今天我们就学习他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精神,看谁观察最仔细! 2、观察主题图 出示主题图 观察图,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图上有几个人,他们在干什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你怎么知道是在路上?你怎么知道是盲人?) (1)比较 把图上的三个人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教师板书) 他们三个人中,谁最高,谁最矮? (2)小结 生活中有很多可以比较的东西,这里是比较高矮,你还知道哪些比较呢? 3、练一练 (1)直接比较 第16页的第1~5题,学生直接比较得出结果。包括高矮、长短、厚薄、曲直。 (2)游戏 让两个学生上台比高矮。(故意让一个学生踮着脚尖)学生一看,就叫:“不公平。”教师马上问:“为什么不公平?”从而让学生明白:事物比较,要在同一起点上。然后分小组比高矮。 4、间接比较 (1)汽车图 观察,汽车能通过吗?分小组讨论。请一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为什么。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结论,全班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有理由,都给予肯定。 (2)蚂蚁图 看图讨论:哪只蚂蚁最先回到家?为什么?(有的学生直接观察,走得直的最先到家,予以肯定。引导学生用数一数的方法判断) (3)钉子图 先让学生讨论:哪根钉子合适?为什么?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教师先不说对错,用实物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自己选择。从而渗透优化思想。 (4)绳子图 此题很明确,让学生独立完成。汇报结果。 (5)笔图 此图比较的事物较多,要求也较难,不但要比较,还要排序。小组合作完成。 (6)兔子图

一年级数学上册二小动物上学11《比长短比高低》知识拓展长短的详细解释素材浙教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二小动物上学11《比长短比高低》知识拓展长 短的详细解释素材浙教版 1. 长和短。指距离、时间。 《孟子·梁惠王上》:“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人名曰石夷,来风曰韦,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 晋向秀《难嵇叔夜<养生论>》:“若性命以巧拙为长短,则圣人穷理尽性,宜享遐期;而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上获百年,下者七十,岂复疏于导养邪?顾天命有限,非物所加耳。” 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中:“夫良知之於节目时变,犹规矩尺度之於方圆长短也。” 巴金《秋》二九:“它一扬一顿,甚至声音的长短,都像是合着节拍的。” 2. 偏指长或长度。 《齐民要术·薕》引汉杨孚《异物志》:“薕实虽名三薕,或有五六。长短四五寸。” 宋苏轼《私试策问》之四:“古者坐於席,故籩豆之长短、簠簋之高下,适与人均。”《水浒传》第二四回:“便将出那绫绸绢缎来,妇人将尺量了长短,裁得完备,便缝起来。” 3. 长处和短处。 汉荀悦《汉纪·宣帝纪二》:“人各有长短,子欲学我亦不能,吾欲效子亦败矣。” 明张居正《陈六事疏》:“臣窃以为事无全利,亦无全害;人有所长,亦有所短。要在权利害之多寡,酌长短之所宜,委任责成,庶克有济。” 清唐甄《潜书·讲学》:“此长短明蔽,人各有其一二,皆可以相资。” 4. 偏指长处、正确之处。 《汉书·张汤传》:“有郎功高不调,自言,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绝不许。” 5. 偏指短处、错误之处。 《史记·酷吏列传》:“﹝宁成﹞致产数千金,为任侠,持吏长短,出从数十骑。其使民威重於郡守。”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后娶》:“子诬母为妾,弟黜兄为佣,播扬先人之辞迹,暴露祖考之长短,以求直己者,往往而有。悲夫!” 宋苏轼《上皇帝书》:“上有监司伺其过失,下有吏民持其长短,未及按问,而差替之命已下矣。”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五·方尔止》:“ 刘贡父平生未尝

比长短、比高矮

第一课:比长短、比高矮 教学内容:比长短、高矮 教学目的:1、经历对客厅全景观察的过程,体会比较长短,高矮是生活中的数学。2、联系生活实际认识长短、高矮的含义,了解长短、高矮是比较的结果。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学会比较的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较完整、正确地叙述比较的结果。3、初步运用简单的推理、判断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感知长和短,知道有比较才有长短之分。 教学难点:会比较物体的长短。教学准备:挂图、吸管、饮料瓶、杯子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请一个小朋友上台和教师比身高,请学生说一说比的结果。(说明:高和矮是比较的结果,长和短也是比较的结果,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到小红家去作客,我们一起找一找,比一比物体的长短和高矮,好吗?)揭示课题。联系生活比一比。二、通过观察、比较,初步感知长短、高矮。(1)、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从左往右或从上往下观察主题图,说说客厅里有些什么东西。(2)、指导学生比较两根吸管,两件衣服的长短,比较饮料瓶、玻璃杯的高矮。(3)、同桌交流比较的结果,相互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为全班交流做准备。(4)、交流反馈,说说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重点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比较两盆花草的高矮,通过学生间的相互汇报交流体会比较的方法,感受长短、高矮都是比较的结果。(5)、以吸管为例,引导学生用谁与谁比长(高)或谁与谁比短(矮)表述两个物体比较的结果,其余3幅图请学生在四人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再指名回答。三、通过开放性

地找一找,比一比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比长短,杯的高矮。(3)、同桌交流比较的结果,相互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为全班交流做准备。(4)、交流反馈,说说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重点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比较两盆花草的高矮,通过学生间的相互汇报交流体会比较的方法,感受长短、高矮都是比较的结果。(5)、以吸管为例,引导学生用谁与谁比长(高)或谁与谁比短(矮)表述两个物体比较的结果,其余3幅图请学生在四人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再指名回答。三、通过开放性地找一找,比一比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比长短,高矮的方法。(1)、提问:图中哪些物体之间还可以比一比长短与高矮?(2)、组织小朋友先在小组内交流讲座,教师巡视指导,搜集讨论信息,以便有目的地指导交流。(3)、要求小组内推选代表交流找到的比较物体,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以不同的方式表述比较的结果。如桌子高,板凳矮;桌子比板凳矮;桌子比板凳高;板凳比桌子矮等等。组织讨论,加深学生对长短、高矮是比较结果的认识。出示一枝铅笔,组织学生讨论这枝铅笔是长还是短。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没有比较就没有长短、高矮之分。四、拓展1、“想想做做”第一题。(1)、“爸爸和孩子好像一样高,”这种说法你有意见吗?(2)、引导学生运用今天学到的比的方法,提出自己的正确意见。(3)、适时进行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的思想教育。(4)、读题,指导学生在书本上完成练习。 教学反思:通过三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对实际生活中的长短、高矮正确的判断,但由于不会开口说话,很难用语言描述。

一年级数学11比长短比高低教材解读

《比长短、比高低》教材解读 实际生活中,人们习惯把物体的横向长度叫做长短,把物体的纵向长度叫做高低(矮)。教材把长短与高低的比较安排在同一节课,有利于学生建构更加完整的概念。 长短的教学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长短的概念;二是比长短的方法。 看与问 第一个环节,看图提问。以小兔、大熊、山羊三者为比较对象,通过相互关联的情境图,展示富有趣味的学习情境,渗透比较的相对性。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谁长得最高?谁爬得最高?教材有意安排三只小动物爬栏杆,这样学生既可以直观判断动物的高矮,也可以通过数栏杆档数来判断,渗透用单位长度去度量,用具体的数量来刻画。这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说的能力:小兔爬到第5档,爬得最高;小熊爬到第2档,爬得最低;走下来比一比,小熊占5格,长得最高;小兔占3格,长得最矮。 第二个环节,看一看,说一说。引导学生根据三种动物高矮的比较结果合理分配床位。③号床最长,分配给谁?②号床最短,分配给谁?要让学生完整地进行表达。 练与用 第1题,可以让学生先仔细观察题中卷着的三根皮带,然后教师提问:能直接比较这三根皮带的长短吗?学生感到困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该如何比较卷着的皮带的长短。最后得出用“化曲为直”的方法解决问题,渗透比较的思想。 第2题,训练的重点放在“齐头比较”和“数格子比较”上。两支笔的长度非常接近。因为它们没有对齐放,所以单凭眼睛看,有一定的困难。怎么办?这时,使用数格子比较的方法来解决是比较合适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小结,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物体的长度,主要方法有:齐头比、化曲为直、数格子等。 第3题,根据高矮排序。可以让学生综合图中的信息先独立思考,学生可以凭借直观来判断哪种动物高,哪种动物矮。然后看后面的格线,数一数每种动物各有几格高。 第4题,不仅可以举例,还可以进一步说明比较的方法。如让一组同学按照高矮的顺序来排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比较长短和高矮的方法。

比长短比高矮教学设计

《比长短、比高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比长短、比高矮的过程,掌握比长短、比高矮的基本方法(对齐比、拉直比),了解还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比长短。 2、能用长短、高矮来描述日常生活中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经历比较和对应的过程,提高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及交往能力,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比较的方法,会比几个物体的长短。 教学过程: 一、看与说 秋天来了,动物王国的小动物们要开运动会了,我们也一起去看一看。 1、比高矮。 (1)马上要进行的是爬梯子比赛。 瞧,运动员出场了。(出示运动员图)看到这三名运动员,你想问什么? (2)看来,这三名运动员有高有矮。你知道他们谁高谁矮吗?想一想()比()高,()比()矮。(板书)(3)小羊怎么一会高,一会矮?指出:看来和不同的小动物比,比的结果也可能会不同。 2、比长短。

(1)我们一起到这三名运动员的房间里看看吧。(出示三张床与裤子、皮带的图片) (2)看到这三张床,你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这么想? 出示裤子,说一说三只小动物分别应该穿哪条裤子? 出示皮带,说一说三只小动物分别应该用哪条皮带?比较长短。 板书:()比()长,()比()短。 比较的方法:把皮带拉直比,或者是数方格的方法。 3、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我们来看一看,你知道比赛结果吗?为什么? (结合生动有趣的图片,创设了小动物开运动会的情境,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动原有的生活经验,用谁比谁高,谁比谁矮;谁比谁长,谁比谁短的语言来描述生活中存在的量与量之间的关系,经历用数学描述和刻画物质性质的过程,提高表达能力。) 二、课中操 1、手势比高矮、比长短 请你比我高一些,我就比你高一些;请你比我矮一些,我就比你矮一些。请你比我长一些,我就比你长一些。(师生边说边做动作。) 2、学生比身高。指名两个学生比身高,让其中一名学生站到凳子生,学生说一说可以吗?为什么? (结合低年级儿童的特点与本节课的知识,设置了课间操,既让孩子们得到了一定的放松,又在游戏中体验长短、高矮,感知两者的区别,利于建构更加完整的概念。)

比长短,比高矮 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比长短,比高矮教学设计 比长短: 小朋友们,每个人的桌上都有五张小纸条,你能比出它们的长短吗请你比一比,并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使学生感受到物体有长有短,同一个物体由于比较的标准不同,可能比另一物体长,也可能比另一物体短.) (每张桌上都有五张纸条,其中两张是一样长的,一张特别长,另一张特别短,还有一张是和两张一样长的差不多长的.另外还给每位学生准备一张带有格子的纸条.) 学生同桌比一比,说一说. 汇报:(1)比较蓝色的和咖啡色的 (2)比较蓝色与红色的 (3)从五张纸中找出一样长的(小组合作,不会可惟和同桌商量着解决.) (4)引出疑问:用眼睛看不出长短怎么办(可以用格子纸来比;也可以把一端对齐,看另一端的长短来比较.) (5)教师出示一根绳子,要学生比较出绳子,红纸条,绿纸条谁最长,谁最短.(引导发现比较的要求要统一).可以把物体的一端对齐,再看另一端的长短. (6)把五张纸进行比较,说一说哪张最长,哪张最短. (7)比较自己的学习用品的长短,并说一说. 比高矮

比谁高,谁矮 现在老师和一位同学要来比一比,能否说老师和同学来比长短要怎么说(比高矮) 先同学和老师站在地上比 同学站在桌上和老师比,能不能说同学比老师高 (强调比高矮时要在同一基础上,不然比的结果就不准确了)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比高矮. 先两个两个比,再三个三个比. ()比()高,()比()矮,四个人中()最高,()最矮. 教师请2~3组同学上台进行比较.并说一说. 全课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3)巩固练习: 基础训练:p23/1,2独立完成,集体校对. p23/3,4小组讨论,大组汇报. p24/1独立完成 p24/2小组讨论完成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一年级上册-数学-比长短

课题二比长短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学生操作,学会一般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爱护学具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页,“做一做”及练习一的第5、6题。 教具、学具准备 1.十二袋不同的物品。 2.两枝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铅笔。 教学设计 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1.引导观察。 [通过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谈话: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 2.交流、汇报。 a.问:你发现了什么? b.小组交流。 c.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三枝铅笔:一枝是红色,一枝是白色,一枝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 d.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 (板书:cháng长、duǎn短) 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物体长短的方法,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1.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组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 a.看出来的。 b.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 c.两头儿都不对齐。如图: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 …… (由于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会得了不同结论,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 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在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一端对齐。 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短的认识,培养学生言语表达能力。]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比长短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比长短教学要求: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学生操作学会一般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爱护学具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掌握比较方法,会比几个物体的长短。教、学具任务: 1.十二袋不同的物品。 2.两支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铅笔。 教学过程: 一、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1.引导观察 谈话: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 2.交流、汇报 (1)问: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三支铅笔,一支是红色,一支是白色,一支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有扣儿,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等。

(4)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chng duǎn 板书:长、短 [ 设计说明: 通过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1.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组汇报。 [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物体长短的方法,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生可能说出: (1)看出来的。 (2)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 (3)两头儿都不对齐。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 (由于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会得出不同结论,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 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2)小组交流 一端对齐。

《比长短、比高低》教案

《比长短、比高低》教案 教学目标: 、使学生体会到长和短也是相对的,进一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在比较的过程中,差别比较明显的,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结论,差别不明显的,就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 、学生在不同的解题策略过程中,选择自己认这最为适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在比较过程中,差别比较明显的,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结论;差别不明显的,就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比较。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比较生活中物体的长短和高矮。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问:你喜欢《神探柯南》中柯南吗?柯南抓坏人可能干呢,为什么呢?因为他观察事物非常仔细,细小的差别也能看出来。今天我们就学习他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精神,看谁观察最仔细! 二、主动探究 、活动之一 老师拿出两根长短不同的铅笔,请学生认真观察: 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用一句话完整的话来描述它们呢? 、活动之二 :教师拿出两根长短不同的尺子,请小朋友比一比,看一看谁比谁长,谁比谁短? :请每个小朋友拿出一支铅笔,然后比一比,看一看,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同桌互相说) 、活动之三 师:请每个小朋友拿出自己的两只小手比一比,看一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活动之四 、教师任意指两名高矮不同的学生上台比高矮,并请小朋友说一说:谁高,谁矮? 、老师再往旁边一站:这时问同学:这时又是谁高,谁矮呢?我们三个人,谁最高,谁最矮? (学生随意回答)

教师小结:高矮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活动之五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瓶饮料,我要请两个小朋友来喝,谁想来? 先请大家比较它们的多少,然后让两个小朋友背对着大家喝,然后问其中一个小朋友:()你认为自己与他相比,谁喝的多?其他朋友有什么看法? ()小组讨论:想一想,到底是谁喝得多?为什么? 教师小结:能从剩下的水比较出谁喝得多,真了不起! 三、独立思考:(学生评价) 让两个学生上台比较高矮(故意让其中一个学生踮着脚)学生马上会叫:“不公平”。师:为什么不公平?让学生明白:事物比较,要在同一起点上。

《比长短 比高矮》教学建议

《比长短比高矮》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教学教科书第9~13页的内容,完成练习一的第5~9题。 2.教学长短。 (1)本节课可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2)教师给每组提供一种物品,可以是几根纸条、几根绳、几枝铅笔,也可以是几把尺子等。每种物品最好是长短不一的。让学生观察这些物品,看能发现什么,把观察到的情况在组内交流,再在全班汇报,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从而引出长短的概念。在观察时学生可能会发现有的物品的颜色不同,有的物品的大小不同,对于这些发现教师都应予以肯定,以保护学生观察的兴趣。但不要作为观察重点。 (3)接着通过让学生想想怎么知道这些物品有长有短的,再通过操作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些不同的方法:①看出来的。②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上一头对齐或竖着戳在桌上(或手上)比出来的。③把两根绳(红、绿色)拉直,发现红的两头都比绿的两头短,判断出绿的长……不管学生用哪种方法,只要有道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4)最后做一个比长短的游戏,体验比长短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长短概念的认识。游戏时,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组,比的物品可以自由选择,可以是书上提供的几种,也可以比一比每步多长,谁跳得远等等。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活动,对有创新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和肯定。 3.教学高矮。 (1)先找出几个身高相差比较大的同学,进行两两比较,让学生说说谁高谁矮,初步感知人有高有矮。然后,请两位身高差不多的同学到前面分开站着,让学生判断高矮。这时不能一眼看出谁高谁矮,就应让学生探究比较的方法。可以分小组进行,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都有哪些不同的方法,为在全班交流做准备。 (2)第10页的排队游戏,可以先以三个同学为一组进行,然后再逐渐增加小组人数。每次排好队后,可以说说谁最高谁最矮。 4.关于练习一中第5~9题的教学建议。 第5题,不限制学生比的方法,只要有道理,都应予以肯定。 第6题,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说判断的理由,也可以将题里的图做成多媒体课件,演示蛇伸直后与鳄鱼比较的情况,来验证蛇比鳄鱼长。 第7题,除了比书上的三种动物外,教师还可让学生进行其他动物的比较。 第8题,摸高活动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既可以站在地上摸,也可以跳起来摸。站着摸时,注意不要踞起脚尖。摆高活动的用具应因地制宜,可以用积木,也可以用易拉罐等。 第9题,这三组活动的内容都可再丰富一些。如第一组,比高矮,还可以让学生先站在不同的水平线上进行比较,再正确比较;也可以用一块布挡着比身高的两个同学的脚让其他学生判断身高。第二组,利用纸条间接比长短,可以比课桌和讲台,也可以比腰围,头围等等。

《比长短 比高矮》教材说明

《比长短比高矮》教材说明 长短、高矮都属于比物体长度的问题。只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习惯把水平放置的物体的长度比较叫比长短,把垂直摆放的物体的长度比较叫比高矮。因此教材把它们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 1.“长短”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长”、“短”的概念,二是比长短的方法。教科书第9页的主题图是一个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纸条、铅笔和其他物品的活动中,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引出“长”、“短”的概念,并通过比较这些物品,探索比长短的方法,如有的学生是把纸条平放在桌上一端对齐进行比较,有的是把铅笔戳在桌上进行比较,有的还可能是看出来的。接着教材通过“做一做”的各种活动,如比手掌、比两臂伸平后的长度、比绳子等,启发学生自由选取物体进行比较,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进一步体验比较的各种方法。 2.教科书第10页教学“高矮”。主题图是一个比身高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探讨比高矮的不同方法。如直接比的方法,作记号比身高的方法等。 主题图下面的“做一做”是一个排队活动。通过排队,看谁最高,让学生体会比身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用数学的乐趣。 3.练习一中一些习题的教学说明。 第5~9题,是配合“长短”、“高矮”的习题。 第5题,要比较的几种东西下面衬着方格,它们有的是一端对齐的,为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提供条件。 第6题,是蛇和鳄鱼比长短。通过看图,学生很容易直观判断出谁长谁短。这道题,在判断时,运用了简单的推理:因为蛇和鳄鱼的头尾是对齐的,蛇的身子是卷曲的,如果蛇把身子伸直肯定比鳄鱼长,也就是鳄鱼比蛇短。 第7题,是一道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题。学生一般都喜欢动物,对一些常见的动物的高矮都有一些常识,通过判断图中的三种动物的高矮,可以巩固这些常识。 第8题,是比高矮的活动。左图是看谁摸得高的游戏;右图是摆木块的比赛,看谁摆得高。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丰富“高矮”的感性认识:高矮不止限于身高,也可以是物体的高度等,同时感觉到学数学是很有意思的事。 第9题,安排了三组活动。第一组是比高矮的,通过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高”、“矮”的认识,而且还可以了解比高矮的正确方法。第二组是间接比较物体长度的活动。现实生活许多东西的长度不能直接进行比较或直接比较有困难,这时就需要间接的进行比较。教材在这里设计了一个借助纸条比课桌和讲桌长短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第三组是一个有趣的猜长短的游戏。本题的三组活动只是为教师组织长度比较的活动提供一个线索,教师教学时不必拘泥于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新颖、有趣、操作性强的活动。

一年级上浙教版数学教案2.比长短、比高低

课题(比长短、比高低) 教学内容教材第40,41页 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 一年级儿童在入学前,通过对各种物体的感知,已经积累了有关“比长短, 比高矮”的感性经验。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 特征和认知规律,提供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用长短、 高矮来描述日常生活中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感知比较的相对性。并进一步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比较的各种方法,在做中理解知识。教学目标 1.经历比长短、比高矮的过程,掌握比长短、比高矮的基本方法(对齐比、拉直比)了解还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比长短。 2.能用长短、高矮来描述日常生活中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感受数学与生活 的联系。 3.经历比较和对应的过程,提高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及合作与交往能力培 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比长短、比高矮的基本方法(对齐比、拉直比)了解还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比长短。 难点:能用长短、高矮来描述日常生活中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白板软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预设学生活动预设目标与意图教学过程: 一、看与说 秋天来了,动物王国的小动物们要开运动会了, 我们也一起去看一看 1.比高矮 (1)马上要进行的是爬横杆比赛。瞧,运动员出 场了。 看到这三名运动员,你想问什么? (2)看来,这三名运动员有高有矮。你能帮他们 比高矮吗?轻声和小伙伴说一说谁比谁高,谁比 谁矮。

(3)谁愿意大声的说给大家听? (4)小羊怎么一会高一会矮?——看来和不同的小动物比,比的结果也会是不同。 (5)谁爬的高?(与长得高不一样) 2.比长短。 (1)其实,为了这次比赛,这三位运动员早就做好准备了。比赛前一天,他们还住到了一起。我们去他们宿舍看一看。 (2)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么想呢? (3)选其中的两样物体比长短,一边比一边说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小组讨论下,谁找到的多。 三、做与玩 1.看来,在小动物的比赛中,还能比长短、比高矮、比远近。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可以比长短、比高矮的,你能找到吗? 2.活动:选取身边的物体比高矮、比长短,小组讨论,也可以请班级里面三位身高不同的同学,让大家说一说,谁高谁矮。 3.反馈:那两个小朋友愿意把你们的比较结果说给大家听? 4.让矮个子站到椅子上,现在应该比他高了吧,可是现在不公平? 5.小结:我们一起比了高矮,比了长短。你觉得在比高矮、比长短时特别要注意什么? 四、练与用 1.我们来比一比哪根皮带长? 2.哪支笔长?

一年级数学:比长短

一年级数学:比长短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学生操作,学会一般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爱护学具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页,做一做及练习一的第5、6题。 教具、学具准备 1.十二袋不同的物品。 2.两枝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铅笔。 教学设计 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1.引导观察。 [通过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谈话: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 2.交流、汇报。 a.问:你发现了什么? b.小组交流。 c.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三枝铅笔:一枝是红色,一枝是白色,一枝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 d.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 (板书:chng长、duǎn短) 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物体长短的方法,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1.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组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 a.看出来的。 b.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 c.两头儿都不对齐。如图: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 (由于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会得了不同结论,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 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在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一端对齐。

比长短

比长短、高矮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学生操作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通过小组活动探讨对比高矮的不同办法。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小组活动中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到用数学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掌握事物的比较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教学难点:感知长短、高矮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比较长短: 1.师拿出两根绳子,请学生观察,看看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用一句话完整的话来描述它们呢? 2.引导学生发现:物体有长有短。(板书:长短) 3.活动: (1)师拿出二根长短不同的尺子,请小朋友比一比,看一看谁比谁长,谁比谁短?

(2)请每个小朋友拿出一支铅笔,然后比一比,看一看,谁比谁长,谁比谁短? 4.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1)请学生说一说:怎样知道哪个物体长些,哪个物体短些? (2)小组合作探究比长短的方法: 学生可能说出:①看出来的。②把它们平放在桌子上,一头对齐,或竖着放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③两头都不对齐,也能比出物体的长短。 (3)揭示比较长短的一般方法: 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放在桌子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子上,或者把绳子拉直平放在桌子上比长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要比的几个物体的一端对齐。也就是说,比较长短时,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的一端对齐。 4.反馈练习:比长短游戏 (1)学生可自由选择比较长短的物体。 (2)交流汇报:让学生说一说比较哪些物体的长短和比的结果。 (二)比较高矮: 1.请两个高矮差不多的学生分开站在讲台的左右两边台,请学生说一说:谁高,谁矮?

比长短 比高矮教案2

比长短、比高矮 教学内容:《新思维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0页—第41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比长短、比高矮的过程,掌握比长短、比高矮的基本方法(对齐比、拉直比),了解还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比长短。 2、能用长短、高矮来描述日常生活中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经历比较和对应的过程,提高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及交往能力,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看与说 秋天来了,动物王国的小动物们要开运动会了,我们也一起去看一看。 1、比高矮。 (1)马上要进行的是爬梯子比赛。 瞧,运动员出场了。(出示运动员图)看到这三名运动员,你想问什么? (2)看来,这三名运动员有高有矮。你知道他们谁高谁矮吗?想一想()比()高,()比()矮。(板书)(3)小羊怎么一会高,一会矮?指出:看来和不同的小动物比,比的结果也可能会不同。

2、比长短。 (1)我们一起到这三名运动员的房间里看看吧。(出示三张床与裤子、皮带的图片) (2)看到这三张床,你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这么想? 出示裤子,说一说三只小动物分别应该穿哪条裤子? 出示皮带,说一说三只小动物分别应该用哪条皮带?比较长短。 板书:()比()长,()比()短。 比较的方法:把皮带拉直比,或者是数方格的方法。 3、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我们来看一看,你知道比赛结果吗?为什么? (结合生动有趣的图片,创设了小动物开运动会的情境,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动原有的生活经验,用谁比谁高,谁比谁矮;谁比谁长,谁比谁短的语言来描述生活中存在的量与量之间的关系,经历用数学描述和刻画物质性质的过程,提高表达能力。) 二、课中操 1、手势比高矮、比长短 请你比我高一些,我就比你高一些;请你比我矮一些,我就比你矮一些。请你比我长一些,我就比你长一些。(师生边说边做动作。) 2、学生比身高。指名两个学生比身高,让其中一名学生站到凳子生,学生说一说可以吗?为什么?

一年级上册数学一课一练-11.比长短、比高低 浙教版(含答案)

一年级上册数学一课一练-11.比长短、比高低浙教版(含答案) 一、单选题 1.有()5大于56,括号里面最大填多少 A. 4 B. 5 C. 6 2.“99○100”,比较大小,在○里应填的符号是() A. > B. < C. = D. - 3.4350()435+0。 A. < B. > C. = 4.“9999○10000”,比较大小,在○里应填的符号是() A. > B. < C. = D. × 5.下面4个数中,与7839最接近的数是()。 A. 1000 B. 5000 C. 8000 D. 10000 6.下列四个数中,最接近2000的是() A. 1987 B. 1978 C. 1995 D. 2001 二、判断题 7.判断对错 6和8是7的邻居. 8.判断对错 4比3大,3比2大. 9.两个数相比,最高位上的数越大,这个数就越大.(判断对错) 10.苹果比蘑菇少得多。()苹果比花少得多。() 11.10是最小的两位数,19是最大的两位数。 三、填空题 12.帮三位小动物找位子 ________

13.在横线上填上>、<或=。 10________6+3 8________9+7 1+9________10-0 16 -7 ________5+4 13-8________6-2 15-7________9+1 12-7________4+2 5+9________18-6 14.比一比。 比________ 15.在横线上填上“>” “<”或“=”。 6530________6330 9999________10000 2954________2854 5006________5060 4827________4900 5040________5400 16.比较下面各组数的大小 100000________99999 628000________682000 56070000________6707万 2812000________2809800 199999________200000________200001. 17.把99000、890000、900090、900009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________. 四、计算题 18.把3611、1613、3613、6311、1633、按从大到小顺序排,该怎样排呢? 五、解答题 19.体育老师第一次买回6个篮球,第二次买回7个篮球,体育老师两次一共买回多少个篮球? 20.比一比,画一画。 画比多一个。 六、综合题 21.下面是阳光小学六年级三个班男、女生人数统计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