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略论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及历史意义

略论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及历史意义

略论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及历史意义
略论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及历史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412388304.html,

略论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及历史意义

作者:罗心怡

来源:《大观》2017年第01期

摘要:伴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各国之间的文化、经济与政治联系不断紧密。其中文化之间的交流作为各国之间相互了解、相互交往的领域之一,一直对国际贸易中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无论是我国早期的丝绸之路还是今天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交流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此,笔者以一名高中生的身份,从丝绸之路的角度出发,对我国丝绸之路中的文化交流和历史意义进行论述分析,希望能借此让广大读者对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关键词: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历史意义

前言:丝绸之路在文化交流领域的问题和历史作用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传统历史研究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然后,专门针对于丝绸之路文化领域的探讨文献却不多,本文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形成背景和文化交流的三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论述,并对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所产生的历史意义进行逐一分析,不断对传统丝绸之路中的形成早期文明进行探索,以期能从中找出一条促进现代经济、政治与文化发展的根本性因素。

一、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

笔者作为一名高中生,对我国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有深刻的认识,从初中到高中,历史教材不仅对我国传统丝绸之路有详细的概述,也对其中的历史意义与影响进行了详细的探讨,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将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做出整理。具体如下:

文化的组建过程主要是通过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方面进行不断渗透形成的,在这个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其中物质文化作为文化发展的基础,精神文化是整个文化体系中的核心部分,由于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直接作用于人的生活当中,精神文化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慢慢对人们产生影响。所以,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往往精神层面的文化较制度、物质文化的传播速度慢一些。

早期丝绸之路的交流主要对文化与制度方面的交流较少,主要以物质之间的交换为主。然而,物质文化的交流又带动着各领域的技术经验相互传播,其中西欧国家的丝绸、冶金和水利灌溉等级数多数有我国的“丝绸之路”进行传播的,国外的玻璃制作和糖果制造技术亦是通过丝绸之路的物质文化交流不断在中国得到发展[1]。随着物质文化的交流不断升温,国外的宗教

文化迫切希望能够通过丝绸之路来讲本民族的精神文化进行更为广阔的传播,中国由此开始引进以宗教为主的各种精神层面的文化,宗教领域主要有伊斯兰教、佛教、和天主教等。与此同时,我国以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文化亦得到不断的传播,是整个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对中国传统古典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极大的促进了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播。各种西方思想文化与

(完整版)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及现实价值

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及现实价值 引言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现今的欧亚大陆桥中经由的路线有一大部分是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它促进了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并沿用至今,也简称为丝路。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内容摘要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本文主要描述丝绸之路的由来、丝路上文明的交流史和文明的传播,浅析东西方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丝路文化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对当代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丝绸之路历史意义现实价值 正文: 论丝绸之路在历史的文化价值 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它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古今历史文化价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丝绸之路的形成 丝绸之路,亦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14.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张骞两次两次出使西域的有关史实,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 2.掌握西域都护的设置等基本史实,理解设置西域都护的重要意义。 3.识读《丝绸之路线路图》,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培养识读历史地 4.图的基本技能,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课件提供的历史材料,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2.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2.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展示带来的实物。 师:同学们可知道这些东西都产自哪儿吗?(生:西域) 师:很好,那它们是通过什么路来到中原的呢(生:丝绸之路) 师总结:很好,绵延数千里的丝绸之路贯穿欧亚大陆,成为中外友好交往的见证。那么,同学们肯定想知道丝绸之路到底是如何开通,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又和丝绸之路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开这一层神秘的面纱——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讲授新课 看看我们的学习任务是什么(提示) 一、我们首先来完成自主学部分,看看同学们预习的怎么样拉! 提醒:1、张骞的骞子的写法 2、大肉氏——读音 过渡:虽然昔日繁华的丝绸治理已不复存在,但它留下了太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地方,现在老师和同学们穿越到汉朝去重游丝绸之路吧。 一、重游丝路 1.陆上丝绸之路。 问:这条沟通欧亚大陆的路为什么叫丝绸之路?(课本62页小字)学生打答 过度:原来如此,现在我也想运一批丝绸到欧洲去,谁来告诉我应该怎么走?(说路线)课件出示《丝绸之路路线图》(见课本第二目),并演示 教师:为来让同学们记住这条路快速记忆30秒,看谁记得又快又准……(展示记忆成果)2.海上丝绸之路 课件出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图。 教师讲述: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外,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开通了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海上丝绸之路。宋代以后,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从南阳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人们把这些海上贸易往来的各条航线,通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最初的作用是运输古代中国出产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后来成为东方与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其后,德国历史学家郝尔曼在20世纪初出版的《中国与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根据新发现的文物考古资料,进一步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确定了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即它是中国古代经过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 丝绸之路从运输方式上,主要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是指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东汉时以都城洛阳(今河南洛阳)为起点,经凉州、酒泉、瓜州、敦煌、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这条路被认为是连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而丝绸则是最具代表性的货物。[4] 北线:珲春--吉林--长春--满洲里--俄罗斯---欧洲 海上丝绸之路, 唐宋时期中国第一大港-广州(54张) 是指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2000多年前,一条以中国徐闻港、合浦港等港口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成就了世界性的贸易网络。[5] 唐代,我国东南沿海有一条叫作“广州通海夷道”的海上航路,这便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6] 。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中国输往世界各地的主要货物,从丝绸到瓷器与茶叶,形成一股持续吹向全球的东方文明之风。宋元时期,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大幅提升以及指南针的航海运用,全面提升了商船远航能力,私人海上贸易也得到发展。这一时期,中国同世界60多个国家有着直接的“海上丝路”商贸往来,引发了西方世界一窥东方文明的大航海时代的热潮。[5] 明代郑和远航的成功,标志着海上丝路发展到了极盛时期。[6] 中国境内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广州、泉州、宁波三个主港和扬州、福州等其他支线港组成。广州是世界海上交通史上唯一2000多年长盛不衰的大港,从3世纪30年代起,广州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广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明初、清初海禁,广州长时间处于“一口通商”局面;宋末至元代时,泉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并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第一大港”,后因明清海禁而衰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承认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便是泉州;在东汉初年,宁波地区已与日本有交往,到了唐朝,成为中国的大港之一,两宋时,靠北的外贸港先后为辽、金所占,或受战事影响,外贸大量转移到宁波。[7] 福州作为唐中期至五代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启泊地之一,成为沟通中国与海外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8] 北线:北美洲西海岸---北太平洋--日本,韩国---俄罗斯扎鲁比诺港---珲春 随着时代发展,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还有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进入中亚的“草原丝绸之路”等。

2021高考语文一轮习题:阅读突破 第一章 专题三 单文精练二 丝绸之路文明(含解析)

单文精练二丝绸之路文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亚欧大陆的文明之路。这条道路在空间上的地理坐标是复杂的,可以是陆地、海洋,也可以是大漠、草原;关于起始端点的表述也存在着不确定性,可以是两个不同的大陆,也可以是同一个大陆的东亚、南亚、中亚或西亚,或是具体的国家。从时间上看,在张骞开通西域这一标志性的节点之前,丝绸之路上的欧亚文明交汇已然存在,而且这种不同种族、地域之间的文明对话,似乎是一条永恒的时光之河,历经数千年延续至今而奔流不息。按照瑞典考古学家斯文·赫定的观点,“从文化—历史的观点看,这是连接地球上存在过的各民族和各大陆的最重要的纽带”。 丝绸之路文明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拥有一个复杂的动力系统,政治、经济、文化在不同层面发挥着主导、引领的作用,因此,这一文明具有深厚的内涵。它可以体现为举足轻重的国家安全战略选择,如汉朝开通西域与对匈奴的战争、大唐对突厥的战争。它也可以视为早期“全球化”的经贸之路,丝绸把中国农民的桑蚕养殖、丝绸生产与中亚、西亚商人的物流运输等以市场的形式链接起来,现代自由主义的经济方式在这条经济带上起到了主导作用。与政治、经济活动相比,丝绸之路的文化融合对于中华文明的丰富和发展具有更重要的价值。如佛教文化自汉代传入中国,扎根开花完成了异域宗教思想的首次中国化。唐初唐太宗明确提出要把源自西域的燕乐,与汉民族的传统雅乐一并纳入宫廷音乐,朝野莫不为之风靡。在唐王朝的广阔疆域里,这种多样性、包容性的国家文化政策的实施,把中华文明推向了新的境界。 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国文化地理空间不停滞的运动和延展。黑格尔曾经从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等角度提出,中华文明是一种相对封闭、静止、缺少变化的文明形态,这一观点似乎是简单或偏颇的。从丝绸之路的研究看,中华文明在运动形态和内在规律上都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如果把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作为一座分水岭,之前是中国本土文明的内在碰撞与交融,华夏与夷狄戎蛮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走向了民族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融合。之后,中华文明的历史演化进程由于外来新的文化元素的加入而变得更加活跃和精彩。丝绸之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与山西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与山西 丝绸之路通常指亚欧北部的商路,即西汉张骞和东汉班超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的陆地商路,称为“陆上丝绸之路”。广义讲,丝绸之路还应包括公元前5世纪形成的草原丝绸之路,以及宋代以来发挥着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 山西作为内陆省不仅与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之间历史悠久,而且与海上丝绸之路也有着历史缘源。 先说陆上丝绸之路,虽然以长安(西安)、洛阳为起点,实际与陕、豫邻省的山西关系很大,且历史久远。从考古方面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西亚物品已传到晋国,如在侯马市晋国王公贵族墓葬中出土的许多陪葬的锥柱形红玛瑙佩饰。据学者研究,此物与伊朗高原远古墓葬出土物完全一致,所以此物很可能是来自西亚。又如1983年朔州出土东汉墓中西域人面貌的铜俑,也可为一证。北魏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平城为当时丝绸之路的东端。尤其鲜卑拓跋部入主中原,对游牧民族与外国人采取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外国人涌向平城,使平城留下许多外国人活动的记录与遗物。东魏北齐时期,晋阳是北方军政中心,商贸发达,胡商辐辏,也留下许多外国人的记录与遗物。如《晋书?慕容垂载记》:

“封翟檀为弘农王、翟德为范阳王、翟楷为太原王。”北朝翟氏是并州大族。《隋翟突娑墓志》载:“君讳突娑……并州太原人也,父娑摩诃,大萨宝。”墓志翟突娑,并州太原人是指出生地,祖籍在西域,其父翟娑摩诃,是并州大萨宝,即并州胡教大首领。北齐太原娄睿墓壁画有胡商形象,商队为首一人,深目高鼻,似商队首领,其后一胡人牵骆驼,骆驼间还有几位胡商身影,显然是来山西经商的胡人商队。蒲州(今山西永济)是唐代河中府所在地,位处长安、洛阳两京之间,皇帝、官员、文人、商人都往返其间,其地十分繁华。在黄河边矗立着大铁牛与铁人,其中一铁人似胡人着侧翻领服装。唐代蒲州有“酒家胡”,山西籍唐代大诗人王绩诗云:“有客须教饮,无钱可别沽,来时长道贯,惭愧酒家胡。”说明胡人酒在当时很有名。有人考证,《西厢记》崔莺莺原名曹九九,是一位中亚粟特族酒家胡女子。又如,《旧唐书》:高祖“师次灵石县,营于贾家堡”。此堡是当时胡人聚居地,晚清曾在灵石县发掘出16枚罗马古铜钱,从钱币文字看是罗马皇帝梯拜流斯至安敦皇帝时代的流行货币,在灵石县发现此币绝非偶然。在并州出土的北朝和隋唐墓葬中,有各种粟特人骑骆驼俑、突厥人骑马俑、胡人伎乐俑等。北魏时内迁山西的粟特人曾将葡萄栽培技艺传山西人,所以唐代太原葡萄酒为名产、贡酒。(以上考古资料均见张庆捷《胡商胡腾舞与入华中亚人》)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3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能够分析出图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将书本中的信息转化到图上;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习,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丝绸之路的价值及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上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好东西,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西游记视频展示)。刚才的镜头大家都很熟悉,对,是《西游记》。会唱的同学一起唱,不会唱的同学一起把拍子打起来!唐僧“西天取经上大路”,“大路”指的是什么路呢?(丝绸之路)。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题──丝绸之路,那么今天的丝绸之路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先来领略一番丝路的风光。在欣赏的同时,想想丝路风光留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美,西域风情,荒漠……)是啊!到处是沙漠,戈壁,但昔日这儿却延伸着一条繁华的丝绸之路。这么具有西域风情,沙漠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来开辟的呢? 二、丝绸之路的开辟 【问题】如此具有西域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开辟的呢?(汉,张骞) 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幻灯)。他告别当时的汉武帝,一路西行,出使西域。现在就让驼铃声带领我们重温这段历史吧!(录像)正是有张骞这样的先行者,才开通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的线路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同学们请看地图。 三、丝绸之路的线路 (幻灯)这是一张丝绸之路的线路图,请找到丝路的起点。 【问题一】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什么地方?(长安) 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是当时汉朝的都城,就像今天我们的首都北京。当时各地丝绸和其他的商品集中在长安以后,组成商队,穿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之后分南北两路,北路从玉门关出发(春风不度玉门关),经过西域、中亚,到达西亚和欧洲;南路从阳关出发(西出阳关无故人),同样经过西域、中亚,到达罗马和阿拉伯国家,再到欧洲;南路的另一路则是到达印度。《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走的就是南道中的这条道路。

路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与变迁

陆上丝绸之路是原来将亚欧大陆连接的一条历史要道,它形成于于公元前2世纪和公元1世纪之间,直至15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道路本由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它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到敦煌。从敦煌起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从敦煌经楼兰、于阗、莎车,穿越葱岭今帕米尔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达条支、大秦;北路从敦煌到交河、龟兹、疏勒,穿越葱岭到大宛,往西经安息到达古罗马帝国。起初它是没有命名的,当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时,大家就接受了这个称呼。 (上图为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总图) 丝绸之路的兴起: 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备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赶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张骞带着百余名随从从长安西行,于途中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11年。他不忘使命,设法逃脱,辗转到达大月氏。那时大月氏西迁已久,无意再与匈奴打仗。张骞返回长安,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在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张骞率领使团,带着上万头牛羊和大量丝绸,访问西域的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曰趋频繁。 丝绸之路的繁盛: 丝绸之路在唐代进入了鼎盛时期,在丝绸之路东段,大漠南北与西域各国,修了很多支线通丝绸之路。大食、东罗马帝国也不断派使节到长安与中国相通。敦煌、阳关、玉门这些地方,成了当时“陆地上的海市”。唐朝贞观年间,中国僧侣游历印度的东道,并详细记载了从河西,经青海,由西藏进入尼泊尔的具体路线。玄奘就是其中的一位,从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写道:宜穈、麦,有粳稻,出蒲萄、石榴,多梨、柰、桃、杏。土产黄金、铜、铁、铅、锡。气序和,风俗质。文字取则印度,粗有改变。管弦伎乐,特善诸国。服饰锦褐,断发巾帽。货用金钱、银钱、小铜钱。这就可以展现出丝绸之路的诸国 经济繁盛的大概了。 丝绸之路的没落: 海运的兴起,曾经使古老的丝绸之路在宋代以后逐渐没落。由于西域的风沙化,导致当地的特产不再丰富,饥荒也变得逐渐的频繁起来,再加上战乱等多种因素导致丝绸之路从此不复存在。 本文资料节选自知乎,百度知道,百度百科 丝绸之路图片 玄 奘西行图:东 京国立 博 物 馆 藏 大唐西域记 玄奘著

丝绸之路论文2

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丝 路 论 文 指导老师:唐小兵 学生姓名:李晓静 专业:经济新闻学 学号: 2 0 1 1 1 0 4 0 6 6 班级:新闻 2 0 0 9 -(1)班

引言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现今的欧亚大陆桥中经由的路线有一大部分是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它促进了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并沿用至今,也简称为丝路。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更是为我国西部发展奠定了基础。

内容摘要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本文主要描述丝绸之路的由来、丝路上文明的交流史和文明的传播,浅析东西方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丝路文化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对我国当代西部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丝绸之路文明经济意义

丝绸之路的意义

《丝绸之路的意义》 总结归纳精选(1): 丝绸之路的好处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用心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我们就应很好地加以利用。 总结归纳精选(2): 丝绸之路的好处 商品交流 正如丝绸之路的名称,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与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一样, 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礼貌象征。丝绸不仅仅是丝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费品,也是中国历朝政府的一种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国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往往将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有效手段。并且丝绸的西传也少许改变了西方各国对中国的印象,由于西传至君士坦丁堡的丝绸和瓷器价格奇高,令相当多的人认为中国乃至东亚是一个物产丰盈的富裕地区。各国元首及贵族曾一度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家中使用瓷器为富有荣耀的象征。此外,阿富汗的青金石也随着商队的行进不断流入欧亚各地。这种远早于丝绸的贸易品在欧亚大陆的广泛传播为带动欧亚贸易交流做出了贡献。这种珍重的商品曾是两河流域各国财富的象征。当青金石流传到印度后,被那里的佛教徒供奉为佛教七宝之一,令青金石增添了悠远的宗教色彩。而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又称为波斯菜)、黄瓜(汉时称胡瓜)、石榴等的传播为东亚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取。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历史的发展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当中。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运往中国的是稀有动物和鸟类、植物、皮货、药材 、香料、饰品首饰。 文化交流 中国古代技术西传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印刷品:唐代的《金刚经》就发现于敦煌。造纸术以前为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于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这种技术似乎只有东亚及南亚部分国家才有发达的造纸工业。随著丝绸之路的开辟,纸制品开始在西域以及更远的地方出现。人们已在在楼兰遗迹的考古发现了2世纪的古纸。而中亚地区虽然也是用纸,但没有发现造纸工业 的证据。很多人认为造纸术的西传为欧洲及中亚带来了一次巨大的变革,而最初这场变革却是残酷的:唐朝与新兴的阿巴斯王朝在中亚的势力摩擦不断。在对中亚政治格局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怛罗斯战役中,阿拉伯人将中国战俘沿着丝绸之路带回撒马尔罕,而这些战俘中就有长于造纸术的中国工匠。最终造纸术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 西域地区沙漠密布,各国的繁荣与水往往是脱不开关联的。天山与昆仑山溶化的雪水是西域的主要补给水源之一。然而收集这些雪水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溶化后积聚在山脚的水很短时刻就会被蒸发或渗入地下。自汉朝派遣军队囤积在西域发展农业时,流传于山区的坎儿井和井渠技术被同样需要水源的军人使用在西域,并逐步流传至更远的国家。早先西域地区坎儿井技术究竟是由中国还是波斯传入西域一向事件有争议的问题。但是井渠技术和穿井法被证实是用

丝绸之路的发展对纺织的作用

丝绸之路的发展对纺织的作用 1.丝绸之路的发展 2.对于纺织的发展作用 1.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它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东汉时为洛阳),经河西走廊到敦煌。从敦煌起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从敦煌经楼兰、于阗、莎车,穿越葱岭今帕米尔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达条支、大秦;北路从敦煌到交河、龟兹、疏勒,穿越葱岭到大宛,往西经安息到达大秦。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岁月流失,沧桑更替,透过沿途遗落于戈壁关山之间的石窟古堡,险隘雄关,以及流传的众多典迹神话,魂宝奇珍,真实的再现了祖国的历史辉煌,文化厚重。古道漫游,情自景生,昔日的金戈铁马,烽火狼烟,似乎又历历在目;耳边又响起了那悦耳的阵阵胡笳,声声驼铃…… 丝绸之路的道路漫长而久远,而且无始无终。在古代,它是传播友谊的道路,也曾经是被战争铁蹄践踏过的道路。今天,人们已经忘却昔日曾经有过的苦难,而把丝绸之路看作是连结东西方文明的纽带。 丝路意义丝绸之路的开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也是古代东西方最长的国际交通路线,它是丝路沿线多民族的共同创造,所以又称之为友谊之路。丝路的开辟大大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宗教、语言的交流和融汇,对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文化传播以及创造人类新文明,均作出了重大贡献。 2.

论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的文化价值

论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的文化价值 摘要: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亚洲、连接欧亚大陆的著名古代陆上商贫通道,千百年过后,她依然是中国人民和中亚、西亚、东南亚以及欧洲、非洲、美洲等地区人民往来的历史见证。这种以经济为中心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交流,不仅丰富了丝路沿线各个民族、国家的物质生活,还汁社会结构和文化进步产生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丝绸之路;文化意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中国古丝道东起中国古都长安(今西安),西至地中海东岸,在中国境内经过陕西、宵海、宁夏、甘肃、新疆等省,这条通往西方国际的丝路凿空史前将沿途的各个国家联系起来,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丰富了沿途各个国家的物质、文化生活,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一、丝绷之路在历史上的物质文化意义 (一)丝绸的外传。 据考古发现,在中亚、西亚地区都有丝绸出土,可以证明早在公元5世纪丝绸已经越过帕米尔高原传入印度和波斯。西汉以后,丝绸开始成为这条贸易之路上的大宗商品。丝绸作为一种生活品或艺术品为西方社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首先,丝绸的传播推动了东南亚地

区一些民族文明程度的进步。此时,东南亚各国还出现了诸如绢画、刺绣、绢扇等以丝绸为原材料的精美工艺品……可见,丝绸对外的广泛传播极大丰富和美化了海外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推动了各地区、各民族文明的进步[1]。其次,中国丝绸的外传促进了部分地区和国家纺织业的发展。据西方学者推断:中国的养蚕技术应该是四、五世纪时传人西方的。世界上能从事养蚕的国家有四五十个,而他们最初的家蚕饲养技术或多或少都得益于中国,而且许多国家纺织业所需的生丝主要来源于中国。再次,丝绸的外传,促进了我国丝织业和民族工业的发展。我国丝绸在海外的广泛传播使丝绸成为风靡世界的消费品,极大地刺激了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和繁荣,并为后来中国封建经济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以及民族工业的勃兴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中国的食品、香料、药材以及部分器物传向西方。 据记载:“元狩元年,博望侯张赛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邓竹、杖。”汉朝初通西域,中国即有丝绸、漆器和铁器等输出;唐朝时,瓷器成为丝路上重要的输出物产;宋元时期,瓷器外销十分多,同时茶叶也成为重要的输出品。此外,如黄连、肉桂、生姜、土伏菩等药品,以及无患子、桑树、马鞍、铜合金等,在不同时期以各种途径西传。瓷器在当时也是中国重要的输出品,从现存的阿拉伯文献中可以发现许多关于中国瓷器的记载,东南亚、印度、中亚、非洲等地都有中国瓷器的踪影。还有一种重要的箱出品就是茶叶[2]。北宋时,茶叶成为政府的专卖产品。中国茶叶传到西方,主要是通过北方草原民族。在明清时期特别是清朝,中国与西方来往加深,茶叶大量出口,饮茶也成为西

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中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丝绸之路上,也流传着许多东西方文化交往的佳话和传说。 说到丝绸之路,人们自然首先会想到中国丝绸的西传。早在张骞通西域之前,丝绸就已经大量转运到了西方世界。在古代罗马,丝绸制的服装成为当时贵族们的高雅时髦装束。因为来自遥远的东方,所以造价昂贵,罗马为了进口丝绸,流失了大量黄金。我们今天在雅典卫城巴台农神庙的女神像身上,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博物馆收藏的酒神巴克科斯的女祭司像上,都可以看到希腊罗马时代的人们所穿着的丝绸服装,轻柔飘逸,露体动人。丝绸服装的追求已经到了奢侈浪费和伤风败俗的地步,使得罗马元老院多次下令,禁止穿用丝织服装,但并没有起多大作用。 物质文化的交流总是双向的,中国奉献给西方世界以精美实用的丝绸,欧亚各国人民也同样回报了各种中国的需求品。 我们今天所常见的一些植物,并非都是中国的土产,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一批带有“胡”字的植物,如胡桃、胡瓜、胡葱、胡荽、胡椒、胡桐泪、胡罗卜等等,十有八九是来自西方。而且,古代文献中往往把这些植物的移植中国,归功于第一位中西交通的美好使者——张骞。实际上,现在可以确指为张骞带回来的物产,只有苜蓿和葡萄,前者原产伊朗高原西北的米底亚(Media),后者是西亚和埃及最早人工栽培的一种植物。 汉初以来,西来的不仅仅有植物,还有罗马的玻璃器、西域的乐舞、杂技,到了东汉末年,史书记载:“灵帝(167-189年在位)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竟为之。”(《续汉书五行志》) 从魏晋到隋唐,随着属于伊朗文化系统的粟特人的大批迁入中国,西亚、中亚的音乐、舞蹈、饮食、服饰等等,大量传入中国。 在物质文化交流的同时,自古而来,通过丝绸之路的精神文化交流也在不断地进行。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早在西汉末年就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到了隋唐时期,佛教已经深入民心,并且由中国的高僧创立了中国化的宗派。特别是沿着丝绸之路留存下来的佛教石窟,著名的如龟兹的克孜尔、吐鲁番柏孜克里克、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武威天梯山、永靖炳灵寺、天水麦积山、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等等,这些石窟大多融会了东西方的艺术风格,是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它们连成一串宝珠,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遗产。 从魏晋到隋唐,西亚的祆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也先后传入中国,都产生过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对而言,在宋元之前,中国思想的西传远远不如她所接受的那样多,但中国物产和技术的西传却是难以统计的,造纸、印刷、漆器、瓷器、火药、指南针等等的西传,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直到明末清初耶稣会士的到来,才将中国思想文化大规模地介绍到西方,同时也开启了西方近代文明进入中国的时代。 丝绸之路的道路漫长而久远,而且无始无终。在古代,它是传播友谊的道路,也曾经是被战争铁蹄践踏过的道路。今天,人们已经忘却昔日曾经有过的苦难,而把丝绸之路看作是连结东西方文明的纽带。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称作“对话之路”,以促进东西方的对话与交流。对于中国人民来讲,今天的丝绸之路,是开放之路,是奋进之路,是通向二十一世纪的光明之路。

历史知识:丝绸之路

; 中国是最早养蚕和缫丝的国家。公元前138年一公元前119年,西汉的外交家张骞就沟通了这条古道。他率使团携黄金和绵帛,到达搂兰(今若羌一带)、尉犁、龟兹(今库车)、疏阿姆河流域等地区。勒(今喀什)、于田(今和田)、乌孙(今伊犁河流域)和大宛、康居、大月氏等新疆及中亚阿姆河流域地区。他的副使还到达安息(今伊朗)和身毒(今印度)等国进行访问。这些地区的国家也派使节去中国中原,商旅往返,络绎不绝。丝绸、铁器、黄白金、铜镜、漆等大量流入中国的中原地区。 公元73年,中国又派班超率36人出使西域,他的副使甘英到达大秦(古罗马)和波斯湾(阿拉伯湾),保障了丝路的畅通并进一步拓展了丝路。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丝道”是指把在中国织成丝织品运往地中海沿岸诸国这条横断亚欧的古代贸易之路,它起自中国的安西(古代长安),西至罗马。 “丝绸之路”一词的来源:19世纪末德国的地理学家李希德·霍芬在中国的甘肃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察时,看到从东面来的商队,便想这是否就是古代运送丝织品的通道呢?他在其所著的《中国》一书的第一卷中第一次将这条路命名为“丝绸之路”,此后这句话便被广泛地用于泛指古代连接东西方两个世界的贸易之路。 绿洲之路:丝绸之路总的来说可以分为陆路和海路两条。陆路又可分为经中亚、天山以北草原的草原之路和经天山以南的绿洲之路两条。其中绿洲丝路又分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缘的西域北路和经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的西域南路,海路是指经中国南部、印度、波斯湾抵达红海。现在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我们还是把目光转向陆路丝绸之路。 连接中亚绿洲城市的这条路以西安(古代长安)为出发点,途中在中国境内又分为三条,它们分别是: 1、天山北路:西安—敦煌—哈密—乌鲁木齐—伊犁—现原苏联境内—罗马 2、西域北路:西安—敦煌—哈密—吐鲁番—焉耆—库尔勒—库车—阿克苏—喀什—帕米尔高原—中亚 3、西域南路:西安—楼兰—且末—尼雅—和田—喀什—帕米尔高原—中亚—西亚 这条连接绿洲之间的商队之路是人类与严酷的自然斗争中开创的道路。 丝绸之路开通前的状况:位于丝路中央位置的帕米尔高原西侧,是久负盛名的蓝宝石产地,这里所产的宝石在很久以前就被运往地中海沿岸。此外,在帕米尔高原东侧的塔里木盆地西南的和田,以出产玉石而闻名,中国自古以来都以此处所产玉石为上乘之品而极为重视。因此,丝路开通以前,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至西亚诸国“蓝宝石之路”和通往中国内地的“玉石之路”就已经开通了。 1 2 3 4 5

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和影响

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和影响 实际上,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东方和西方国家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道路的一个代名词。 从秦汉时期开通海上丝绸之路之后的两千多年中,这一通道一直是连接东西的交通要道,也是我国与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往的重要渠道。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海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海洋贸易的主要通道。中国是东方文明古国,中国产品历来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经由“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的东西方贸易,其进出口商品结构因时而变。唐代以前,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是丝绸和黄金。进口的商品,主要是香料、珠玑、翠羽、犀角、象牙、玳瑁、琉璃、玻璃、玛瑙及各种宝石等奢侈品。唐代以后,陶瓷受到海外市场青睐,成为丝绸之外另一种主要的输出商品。明末,茶叶传入欧洲,成为中国最大宗的出口商品。进口商品除了传统的南洋诸地土特产外,增加了西洋货物如毛织品、棉织品、钟表、香水、皮毛、金属等。东西方各国正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等渠道进行经贸交往,丰富彼此间的经济生活,分享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 其次,“海上丝路”还是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如唐朝的政治制度、文字艺术、宗教信仰、礼仪服饰等向韩日的传播,主要就是通过“东方海上丝路”实现的。而高丽乐、天竺乐也是通过“海上丝路”进入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的贡献更是通过“陆海丝路”得到广泛传播。同样,西方文化特别是宗教也是通过“海陆丝路”影响着中国的。隋唐时期,日本通过“东方海上丝路”向唐正式派出19次每次约400人的遣唐使团来华学习、交流;新罗国与唐朝的关系更为密切,据统计,新罗国以各种名义向唐派出使节126次,唐向新罗国派使节34次。明代郑和从西洋返回时,许多国家都派使者甚至皇帝本人,乘郑和宝船并带来特产珍奇,返程时又带回更多的“礼物”。他们与我国保持了长期友好联系和贸易往来。 总之,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沿线各国在物质上互通有无的“商贸之路”,也是各国文明交流的“文化交流之路”,有利于促进沿线国家的共同繁荣与发展,符合沿线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 1/ 1

部编版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张骞通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 2.通过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全面地认识和思考的能力。 3.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通过学习张骞、班超为报效祖国勇于冒险的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解读学习目标,导入新课。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提醒学生用表格的方法梳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知识(从任务、出发时间、结果、成效等方面归纳),让学生学会制表,掌握制表的基本方法。 方法指导二: 教会学生使用顺口溜的形式巧记本课重要知识: 追溯历史两汉期, 甘肃玉门阳关西。 而今人们称西域, 那时小国被匈欺。 武帝统治有心计, 招募使者出西域。 企图联络大月氏, 共同对匈来夹击。 张骞两次出西域, 排除艰险建史绩。 沟通促进东与西,

历史意义了不起。 方法指导三: 知识模块一可以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展示。 知识模块二可以假如这里有一商队要到西方去经商,你带着他们沿丝绸之路的足迹。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你知道古代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吗?他们非常喜爱中国的丝织品。在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后来,穿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罗马男女贵族的时尚。许多罗马的商人,纷纷贩运中国的丝绸。1世纪左右,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当时中国的丝绸,是怎样运往欧洲的?丝绸之路又是怎样形成的?是谁打通了这样一条连接中西的交通要道?他当时为什么要到西域去?为什么只需一年半载的路程他却用了二十多年? 中国与欧洲远隔重洋,在没有飞机、火车、汽车等工具,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中国和欧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交往的?带着这许多问题让我们来学习本课吧!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张骞通西域 自主阅读课本P62~64内容,完成第1~2题。 1.西域的概念,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任务和结果、意义是什么? 西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第一次出使西域第二次出使西域 任务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发展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 出发时间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 结果未完成联络大月氏的任务沟通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开始了 意义了解了西域的情况和西域人想与汉朝交往的愿望互通有无,促进交流 2.联系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设想一下在“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 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 我们应学习他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最终完成使命的坚强意志等。 知识模块二丝绸之路 自主阅读课本P64~65内容,完成第3题。 3.依照课本地图和相关知识,写出陆上丝绸之路的简单图示。这条要道对当时和后来产生了什么影响?长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的大秦。

中考历史:一带一路热点:关于丝绸之路的5道材料题

中考历史:一带一路热点:关于丝绸之路的5道材料题 一、综合题 1.敦煌壁画为我们了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连环画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一个渠道。结合下列壁画和连环画,完成相关问题的探究。 (1)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张骞出使西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图2反映的是丝绸之路商旅图,商旅往来进行贸易的货物有哪些?这些商人为传播文化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3)图1和图2之间有着怎样内在的联系?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与西域的毛皮、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丝绸之路路线中的两处的名字。说出一位开辟或维护这一“要道”的功臣。我们从他们的身上学到了那些优秀品质? (2)材料二体现了丝绸之路的双向交流,哪些物品、技艺、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国?中国的哪些物品、技艺、文化传到了西方?(各举两例即可) (3)今天中国重提丝绸之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什么意义? 3.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学完丝绸之路后,701班历史小组开展主题为“丝绸之路的古与今”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史书记史】 材料一《汉书·张骞传》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1)材料一中的“然骞凿空”指的是什么事情? 【看图说史】 材料二 (2)结合所学知识,请将材料二图中丝绸之路路线中的A、E两处填写完整。 【材料析史】 材料三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

浅论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及其意义

浅论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及其意义 摘要: 本文主要描述丝绸之路的由来、丝路上文明的交流史和文明的传播,浅析东西方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丝路文化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 贡献。 关键词:丝绸之路;文明;经济;意义 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现今的欧亚大陆桥中经由的路线有一大部分是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它促进了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并沿用至今,也简称为丝路。 一、丝绸之路的形成,凿空之行的由来 丝绸之路,亦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史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即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也就是说西汉初期国力不济,国库空虚,货缺财乏,一片荒凉残破的景象,皇帝想要配齐四匹一色的马来拉车,都办不到,而将军和丞相有的只能乘坐牛车;百姓家中更是毫无积蓄。北方的匈奴则是以畜牧业为主,“逐水草,习射猎,忘君臣,略婚宦,驰突无垣”。到了公元二世纪,匈奴的势力范围很大,东至辽河,西至葱岭,南临长城,北至贝加尔湖。匈奴自称有控弦之士三十万人随时可以征战,匈奴多次深入到中原地区,肆意抢掠人畜,劫夺财物,严重地威胁着西汉初期的政权。 经过文景之治休养生息等一系列政策,西汉政府国库日益充实,到了汉武帝时“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国家强大起来,汉武帝刘彻为打击匈奴,计划策动西域诸国与汉朝联合,于是派遣张骞前往此前被冒顿单于逐出故土的大月氏。公元前139年张骞带一百多随从由长安出发,日夜兼程西行。张骞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俘虏,遭到长达十余年的软禁。他们逃脱后历尽艰辛又继续

路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与变迁

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与变迁 陆上丝绸之路是原来将亚欧大陆连接的一条历史要道,它形成于于公元前2世纪和公元1世纪之间,直至15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道路本由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它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到敦煌。从敦煌起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从敦煌经楼兰、于阗、莎车,穿越葱岭今帕米尔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达条支、大秦;北路从敦煌到交河、龟兹、疏勒,穿越葱岭到大宛,往西经安息到达古罗马帝国。起初它是没有命名的,当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时,大家就接受了这个称呼。 (上图为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总图) 丝绸之路的兴起: 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备联络被匈奴从河 西赶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公元前 138年,张骞带着百余名随从从长安西行,于途中 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11年。他不忘使命,设法 逃脱,辗转到达大月氏。那时大月氏西迁已久,无 意再与匈奴打仗。张骞返回长安,向汉武帝报告了 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在张 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张骞率领使团,带着上万头牛 羊和大量丝绸,访问西域的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 派使节回访长安。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曰趋频繁。 丝绸之路的繁盛: 丝绸之路在唐代进入了鼎盛时期,在丝绸之路 东段,大漠南北与西域各国,修了很多支线通丝绸 之路。大食、东罗马帝国也不断派使节到长安与中 国相通。敦煌、阳关、玉门这些地方,成了当时“陆 地上的海市”。唐朝贞观年间,中国僧侣游历印度 的东道,并详细记载了从河西,经青海,由西藏进 入尼泊尔的具体路线。玄奘就是其中的一位,从玄 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写道:宜穈、麦,有粳稻, 出蒲萄、石榴,多梨、柰、桃、杏。土产黄金、 铜、玄奘西行图: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