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通俗唱法的艺术特征及唱歌方法

通俗唱法的艺术特征及唱歌方法

通俗唱法的艺术特征及唱歌方法
通俗唱法的艺术特征及唱歌方法

通俗唱法的艺术特征及唱歌方法

通俗唱法的艺术特征

1.质朴的声音

通俗歌曲内容与形式的广泛性和平民化,使得其演唱者的普及程度亦十分高,也就是说,多为未受过专业声乐训练的人员。因此,通俗唱法的声间运用,大都接近自然形态,也就是一种质朴的本色的声音。即使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融合了多种声乐艺术的发声方法,并且自身也在变幻升华,但其基本特征仍是质朴的。在现代社会,许多专业性质的通俗歌手已把通俗唱法的水平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都十分小心地保持通俗唱法的这一重要的艺术特征,从而使之既有别于已形成成套科学理论体系的美声唱法,又有别于饱含着丰厚的文化积淀的各种类型的民族唱法。从某种意义上说,质朴的声音已不仅是一种天生的自然形态,也是通俗唱法为区分于其他唱法的一种刻意追求。

2.独特的韵味

韵味独特亦是通俗唱法重要的艺术特征。在业余歌唱爱好者中,大多并未接受过声乐训练,嗓音条件一般,但演唱通俗歌曲

时,仍颇具艺术感染力,这正是因为通俗唱法的平民化与广泛性,造成一种纯真动人的韵味。这种韵味,可以是歌曲演唱风格质朴率直的体现;也可以是其独特的声音技巧,包括声音的控制与放开、强烈与轻柔的对比以及气声、哑声、嘶裂声、喊唱声等等的灵活运用;也可以是情感表达的本色与自然。总之,是一种天然去雕饰的本色意韵。

3.夸张的表演

通俗唱法在表演中,除完成歌曲演唱一般要求节奏、音准及吐字清晰之外,还常运用声音或形体动作的强化来达到情感的表现,即往往借助于夸张性的表演,加上电声乐器的强力伴奏,更常把这种夸张的表演形式推至极致。这种表演所造成的氛围,已不仅仅是歌唱者自已投入,而是扩展开来,对周围的观众,具有极强的煽动性。这也正是众多的青年人为之倾倒的缘故。

4.自弹自唱,歌舞一体

通俗唱法的歌手一般都比较注意外部形体的表演。有的借助一样乐器(一般是吉它),自弹自唱,有的在歌唱的同时,配以舞蹈动作。舞蹈动作的选取或编排,都是根据歌曲的风格及情绪来设计,大部分通俗歌手,多只在唱的同时用手势或脚步的变化来辅助表演,而有的歌曲舞蹈性较强,就需要专门为之设计动作。通俗唱法的形体动作,多是借鉴现代舞的某些步态和身段,如霹

声乐演唱艺术的表现、手法与特点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而声音,则是对音乐最直观的体现,最到位的诠释。而声乐艺术又是唯一与文学艺术结合的很完美的艺术。 在声音上的表现和声音的抑扬起伏都离不开气息的控制和运用,时而轻却有力,时而响而有力,时而轻而无力。例如在歌曲《绒花》中结尾处“啊”那两句旋律,需要在演唱过程中时轻时重,柔和的、连贯的表达出一种惆怅、向往的情绪、需要气息较好的控制并不断给予。 《乐府传声》中说“曲之徐疾,亦在一定之节。始唱少缓,后唱少促,此势之徐疾;摩情远景宜缓,辩驳趋走宜促,此情理之徐疾也。然徐必有节,神气一贯,疾也有度,字句分明。倘徐而散漫无收,疾而糊涂一片,皆大谬也”。 从声乐作品的体裁来看,有抒情歌曲、颂歌、进行曲、摇篮曲、小夜曲等等,因此在演唱过程中,对不同体裁的歌曲所用的力度、强度是不一样的。但所有的力度、强度都是相对的,有的歌曲需要表现得刚强急促些,而有的则需要柔和缓慢些。总的来说雄壮有力或情绪激烈的歌曲要以刚为主,含蓄、抒情的歌曲要以柔为主,在一首歌曲里面,刚、柔不是绝对的,而是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的。 在声乐演唱中为了更好地塑造音乐形象,也要借鉴文学中的停顿、转折,“喜悦之处,一顿挫而和乐出;伤感之处,一顿挫而恨生”。在作品中,一般是一句一断,但为了强调语气,分清主次,突出表情,常常在乐句中主要的词语和逻辑重音上,或者一些起烘托作用的衬词上,灵活地运用顿挫手法,让音乐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比如歌曲《我爱梅园梅》中,由于这首歌曲带有京腔、京味融入作品中,使得作品的特点更为清楚明了,在结束句“我爱棋逢对手园的梅”中的“梅”,在每二小节附点十六音符的节秦处放慢速度,把京味开始融入,直到结束,那才叫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啊。 而在当今,声乐演唱的唱法的主要有3大类: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这三种唱法也是各有特点,声乐演唱者只有在对作品本身内在底蕴充分透彻的把握,并在演唱的过程中将作品的内在情感充分的表达出来,才能使演唱富于表现力,从而更好更精准地将声乐意境诠释与表达出来,收到应有的演唱效果。所以,音乐是人类用以表现内心情感的一种手法。 美声区别于其他唱法的最主要的特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区唱法。正如前面说过的,美声唱法从声音来说,是真声假声都用,是真假声按音高比例的需要混合着用的。从共鸣来说,是把歌唱所能用的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这种唱法本身有他自己特有的“味道”,特有的音响特色。美声唱法实际上是从西欧专业古典声乐的传统唱法发展起来的,从文艺复兴以后逐步形成美声唱法。当时的西方音乐更多是建立在多声部教堂音乐、复调音乐基础上,唱法本身脱离不了宗教音乐的影响。男女唱法一样,只是声部不一样,高低不一样。最初的歌剧以阉人代替女声来唱,由女中音代替男青年来唱。随着歌剧剧情的发展,一些情感激烈的戏剧性唱段,阉人的唱歌满足不了表达剧情激烈发展的需要,这样就产生了今天表现力丰富多彩的美声唱法。所以说,不同时代的歌唱形式、风格、情绪、情感不同,歌唱的方法也不同。 而民族唱法则不同,民歌风格的歌曲带有浓郁的地方音调,在演唱时如能用方言更能表达其内容与色彩。中国民族民间唱法是我国传统民族唱法的一个总称,它是以演唱民歌为主要目的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一种演唱模式。在几千年的发展与变化之中,逐渐形成了属于各民族自己的多品种的民歌形式,这其中以汉族北方的山歌和南方的小调最有影响力和最有穿越时空界限之能力,并作为中国民歌的主要形式而不断地向前发展。北方的山歌具有粗犷质朴、直爽豪放的特点,如青海的《花儿》、陕北的《信天游》以及内蒙的《爬山调》等,给人以一种身居山间旷野之中,领略高原牧场自然美景的爽朗舒畅之感。而南方则以江苏的小调为最有特色,如歌曲《茉莉花》、《无锡景》、《姑苏风光》等,曲调细腻委婉、脍炙人口、柔和而又流畅,给人以鸳鸯戏水、鸟语花香,小河潺潺流水之美感。这两种不同形式的民歌

浅谈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以《红土香》为例

山东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学院:艺术学院填表时间:2014年10月31日姓名专业音乐学学号 班级联系方式E-mail 指导教师姓名联系方式E-mail 论文(设计)题目浅谈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以《红土香》为例 计划完成时间2015年4月计划撰写字数4000-6000字 本选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实用价值: 研究目的:最近几年以来,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美声唱法化”已经成为了一种主流发展趋势,这一点得益于日益频繁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与交汇。美声唱法与我国的民族声乐原属于截然不同的两种艺术流派,前者属于西方国家的艺术形式,其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化,目前已经走向了成熟,其中完美地融入了较多的商业元素,将大众性、艺术性和市场充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走向了成功,显示出了巨大的生命力,拥有一大片的观众。而民族声乐主要包括有传统的戏曲演唱、曲艺说唱和民歌演唱等三大类民族演唱艺术。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一大批的西方美声唱法的歌唱家前来中国交流与演出,其独特的唱法也在我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给我国的传统声乐艺术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为了使得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表演艺术不至于失去其文化和市场地位,我国一代又一代的歌唱艺术家们不断地自我创新和自我突破,经过长期艰苦卓越的无数次尝试,最终在继承我国优秀民族传统艺术表演形式的基础之上,将美声唱法与我国民族声乐唱法有机结合在一起,赋予后者以新的艺术特色和时代气息。值得强调的一点是,两者在不断融合的过程当中,浅谈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 以《红土香》作品为例,展现现代美声唱法的形式。我国的民族声乐唱法从美声唱法当中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迪,同时也说明两种不同的表演艺术之间其实存在着许多的共通之处,能够相互地借鉴、吸收和学习,从而有利于今后各自的良性发展。本文主要研究了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在实际的研究过程当中,选取家喻户晓的歌曲《红土香》为例来展开,分析其中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结合的具体艺术形式,同时获得一些具体的融合经验,以期来促进我国声乐表演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为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贡献出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 研究意义:首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突飞猛进,也带动了文化、艺术等各领域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交流与学习,文化与艺术早就打破了一国的界限,走向了各个国家的国民日

浅谈歌唱中的艺术表现

浅谈歌唱中的艺术表现 摘要:歌唱作为一门表演艺术,是经过一定时间的专门训练,通过声乐技巧、作品的二度创作和形体表演方式来向观众传达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内在情感。歌唱者要正确处理声乐演唱技巧、内心情感的流露以及形体艺术的表现三者之间的关系,将歌唱艺术中最完美的一面展现给观众,从而满足观众听觉和视觉上的审美需求。 关键词:二度创作歌唱艺术情感艺术形体艺术艺术风度 歌唱是一门表演艺术。歌唱艺术,不仅仅是通过听觉来表现,而且还要通过视觉来传达。也就是说,观众既要听演唱者的声音,又要看到演唱者的表演。所有优秀歌唱家的演唱之所以能使广大的听众为之倾倒,受到听众的欢迎和喜爱,是因为他们除了具有良好的嗓音和娴熟的技巧以外,他们还运用准确的肢体语言生动地表达了歌曲的内容和情感,从而引起观众内心的共鸣,给予听众美的享受和情绪的感染。 一、音乐艺术表现中的“二度创作” 作为一名歌唱者,要想完整成功地塑造音乐形象,将艺术的美展现给观众,就必须懂得运用歌唱艺术的表演规律

为“二度创作”做准备。当歌唱者拿到作品之后,首先要做的事就是熟悉作品,然后根据歌词的艺术特点及内容规定的情景进行歌唱语言方面的处理。当歌唱者能够把歌词朗诵并背诵下来之后,那就开始记歌谱了。记谱的最好方法就是默记法,这种方法不仅节省嗓音,而且背得快,记得牢。歌者将作品熟悉之后,就可以放声歌唱了。通过放声练唱,就可以知道自己在咬字吐字方面以及发声技巧方面的不足,然后着重解决这些问题。在歌唱的过程中,可以对着镜子将表情、手势等情感表达的艺术手法揉合进去,但要注意过程当中律动的节奏、细腻流畅的行腔和有感情的换气。换句话说,那就是对作品的艺术处理。处理歌曲,应该从速度、力度、音色、语气、风格等几个方面着手。 二、歌唱中情感艺术的表现 要把歌唱得优美、动听,使观众喜欢听,令人感动并真正体验到音乐美感的愉悦享受,这就要求歌唱者具有良好的艺术表演才能。歌唱者要给予歌曲以生命的活力,也就是说歌唱者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要有良好的基本修养和美妙的歌喉,情感因素在歌唱过程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唱歌整个过程的表演需要技巧的运用和感情的抒发相互配合,它是联系表演者与欣赏者的纽带,是表演行为中的点睛之笔。 (一)“心灵的投入”要深入到唱词的情景中

《娘在那片云彩里》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分析

《娘在那片云彩里》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分析 摘要《野火春风斗古城》(孟冰编剧,王晓岭、孟冰作词,王祖皆、张卓娅作曲)是为了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到来,总政歌剧团在2005年9月推出的全新版现代民族歌剧。这是一部具有史诗性的军事题材歌剧作品,有力的弘扬了我国顽强的民族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民族魂魄。《娘在那片云彩里》是杨母在牺牲前满怀悲愤和豪情的一段唱,既表现了她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仇恨,又表现了其对抗日必胜的信心。本文通过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各唱段的唱腔、节奏的变化、情感的处理,还有作品在整部歌剧中作用的研究,从而揭示杨母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人物形象。能够使学习者在今后的演唱过程中对这部作品有更深的了解,以便于演唱者更加充分的把握歌曲内涵,充分刻画主人公形象。 关键词杨母;艺术特色;演唱技巧;情感处理 引言《野火春风斗古城》是总政歌剧团在2005年根据作家李英儒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现代民族歌剧,该剧以冀中古城的抗日战争为背景,描述了我党地下工作者带领人民群众在敌占区与日军展开的生死搏斗,展现了一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波涛汹涌的全民抗战图景。 在这部歌剧中,杨母不仅是一位普通的北方农村老大妈和主人公杨晓冬的生母,她同时还是一个投身抗日的革命老妈妈,她对祖国对家乡充满热爱,对抗日事业忠心耿耿,对战友和同志充满了慈母般的关怀。剧中当主人公杨晓冬由于叛徒高自萍的出卖而被捕时,日军头目多田将杨母逮捕并押上场,当着杨晓冬和众人的面,以处死杨母相逼,让杨母劝儿投降,饱经风霜的杨母一眼识破了多田的阴谋诡计。面对深爱的儿子,面对残暴的日寇,面对即将来临的死亡,只见老人家抱着必死的决心,面带微笑、沉着冷静,从容不迫地唱出了这首《娘在那片云彩里》。 本文针对杨母演唱的《娘在那片云彩里》的艺术特色和演唱分析作为研究对象。在写作安排上,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娘在那片云彩里》的综合概述,主要交代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简介以及《娘在那片云彩里》在整部歌剧中的地位;第二部分,歌曲的艺术特色,这部分分别从歌曲的旋律特征和结构特征两方面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歌曲的演唱分析,分别将歌曲的四个部分进行了分析。一、《娘在那片云彩里》的综合概述

歌曲《听海》的艺术特征与演唱处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418761621.html, 歌曲《听海》的艺术特征与演唱处理 作者:茹少楠 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12期 摘要:歌曲《听海》是由涂惠源作曲、林秋离作词的一首非常经典的80年代流行歌曲。从1997距今,这首歌被很多国内艺人翻唱过,作词人林秋离说这首《听海》是那个时代的人的一个美好记忆。一首经典的流行歌曲,不仅体现要有优秀的艺术内涵与品质,更需要有优秀演唱水平的歌手来展示,方能成为流行经典。 关键词:歌曲《听海》;艺术特征;演唱技巧 一、创作者及原唱简介 (一)创作者 作曲人:台湾音乐家,最早从事生产中国流行音乐涂惠源。代表作张惠妹《剪爱》《我不在乎》、《知道》以及齐秦《放手》编曲和制作人的音乐创作,是泛亚龙族音乐国际有限公司总经理。 作词人:林秋离,出生于1960年8月21日,是中国台湾著名词作家,是台湾海蝶音乐的前主席,果糖音乐的现任主席。自1980年代以来,写出《江南》等,许多其他经典流行歌曲。很多人知道林秋离与阿杜成名的起始,但不知道他曾写过《听海》、《剪爱》、《哭砂》这样的经典歌词。 (二)原唱 原唱的歌手:张惠妹(A Mei)生于1972年8月9日,南台湾台东县镇泰安部落,中国台湾歌手。举行个人演唱会数百场,出版个人专辑16张,自1996年以来,当第一张专辑《姐妹》首次亮相时,在台湾销售108万册,是 IFPI在9周的销售冠军,创造台湾当地歌手最高销售记录。1998年,张惠妹获美国公告牌亚洲最受欢迎女歌手奖,也是第一个被接受CNN采访,并登上《时代》杂志封面的在台女艺人。 二、创作背景 80年代的流行音乐算是流行音乐史上第二个高峰期,所以所产生的音乐也比较具有代表性。《听海》出自于张惠妹1997年6月11日发行的专辑《BAD BOY》里,是张惠妹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歌曲的旋律很早就写好的,唯独词还没填好,当时作曲家找了十几个人来填词,都觉得不满意,最后找到了林秋离,才完成了该作品。

祖国,慈祥的母亲》艺术处理与演唱风格

《祖国,慈祥的母亲》演唱艺术处理与风格【摘要】:这首歌曲用凝练的笔触、浓郁的感情抒发了中 华儿女对祖国母亲的感激之情和无限忠诚。 全曲由两个乐段加曲尾衬腔构成,第一乐段由四乐句构成,以一字一音的词曲结合为主,曲调流畅地在中低音区进行,似 诵似唱地叙说对祖国的深切挚爱。第二乐段开始处音调大跳到 全曲高潮,然后曲调逐渐下降,表达了人们对祖国母亲的赞美 颂扬,曲尾的衬腔,更进一步表达了人们对祖国母亲的无比深情。 【关键词】:情感,动机,文学语言,二度创作。 歌曲《祖国慈祥的母亲》是一首中国艺术歌曲,所谓艺术作品 就有其特有的特点,大家在了解了特点以后就会对艺术歌曲的 演唱有更进一步深刻的理解了。 首先,艺术歌曲选用的歌词是至关重要的,讲究思想深远,感情细致,意蕴内涵,要作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词是情感的果实,也是智慧的语言。 没有词人自己的真实情感,就不可能像草木发芽那样自然 地引起人们的共鸣,善于写感觉的,也就会慢慢转移到抽象, 词本身是一种形象,要做到情景交融,在写“实”的同时,还 要写好“虚”,否则词意平淡不可取。 歌词的写法不仅需要富有诗意,还要适合于谱写音乐,符 合音乐逻辑。 其次,艺术歌曲的旋律的写作应着力于提示歌词的感情, 曲中有词,词中有曲,音乐与歌词要融合,无论是抒情性或叙 事性的旋律,都要有深刻的体验和对音乐历史背景的理解,艺 术歌曲的旋律要求是很严格的。 作曲家要应用高超的作曲技法,把每一首歌词以最好的

“读法”写出来,缺乏直接感观的词是不能为作曲家提供想象的空间的,优美动人的歌唱旋律是作曲家对歌词最完美的体现与升华。 最后,艺术歌曲的伴奏也很有讲究,通常用钢琴伴奏,钢琴伴奏无论简单还是复杂,都必须写的十分讲究,因为它的作用绝对不仅属于一种伴奏形式,这必须与歌唱部分一样要做出符合艺术内容的表现。 钢琴伴奏承担着展示环境和空间,刻画补充内在形象,与演唱者交流等方面的作用。与歌唱形成二重奏的有机结合,这也是艺术歌曲的独特之处。 此曲是一首声乐学生练习的必唱曲目,适合中级程度男女生练习演唱,是由张鸿喜作词、陆在易作曲,一般高音声部演唱G调,中音声部演唱F调。 陆在易( 1943——)作曲家。浙江余姚人。 1953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先后学习钢琴、作曲。1962年升入该院作曲系,1967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73年调至上海京剧院,曾参与《盘石湾》十余部京剧的音乐创作。1981年入上海乐团专事作曲,1985年任该团团长,1988年任艺术指导,并被选为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兼《上海歌声》主编。主要作品有《蓝天、太阳与追求——为女声合唱与乐队而作》、《中国,我可爱的母亲——为大型合唱队与乐队而作》、合唱曲《雨后彩虹》、管弦乐《睡莲》、《南国抒怀》、《夜林酣舞》及艺术歌曲《祖国,慈祥的母亲》、《桥》、《彩云与鲜花》等。它的作品旋律清新、流畅,富有新意,和声新颖,配器精致。这首歌曲用凝练的笔触、浓郁的感情抒发了中华儿女对祖国母亲的感激之情和无限忠诚。 第一,纵观全曲是一个两段体的声乐曲目,外加一个总结

廖昌永演唱艺术风格对当代声乐演唱的启示和影响

廖昌永演唱艺术风格对当代声乐演唱的启示和影响 摘要 廖昌永是近年来活跃于国内外音乐舞台优秀的歌唱家,多次在国内、国际重大声乐比赛中获大奖,足迹已遍及世界各地,先后与十几个世界著名交响乐团及多明戈等多位歌剧大师成功合作演出了十几部歌剧和音乐会。他的歌唱艺术既传承意大利古典美声唱法严谨统一的传统,又汲取了中国民族声乐的精髓,潇洒奔放独具一格,富有时代气息,深刻而极具内涵。对中国声乐演唱发展具有很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廖昌永演唱影响 廖昌永出生于1968年10月25日。家乡在四川省成都市郫县,艺术气氛十分淡泊。最开始知道音乐,大概来自村头儿广播大喇叭。13岁那年,正在茂汶县中学上学的廖昌永,在学校的广播中突然听到了一首很动听的歌曲,老师说这首女声独唱的歌曲歌名叫《金风吹来的时候》,当歌曲放了几遍后,小廖已经基本会唱了。后来知道是一名叫关牧村的女中音演唱的。《金风吹来的时候》这首歌吹开了廖昌永心底对音乐的憧憬和热爱。高中毕业后,廖昌永报考了上海音乐学院。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廖昌永考上了。虽然当时廖昌永音乐的基础理论的理解比较差,但主考老师凭着他多年的教学经验相信廖昌永有着良好的潜质,肯定能在声乐道路上有所发展。就是这样的简单,大名鼎鼎的上海音乐学院向廖昌永敞开了大门,从此开始的他的辉煌的艺术生涯。 廖昌永的艺术风格总结为以下几点: 1、演唱作品题才广泛、雅俗共赏。对于廖昌永来说,可能几乎所有的题材的作品他都能唱,无论是从西方到东方,从美声到民族,还是从古典到流行,他都拿捏的非常准确,细致入微。 2、演唱音域宽广、音色丰富。廖昌永最具代表性的曲目是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的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费加罗的咏叹调《快给盲人让路》。该曲是男中音声部中难度最高的曲目之一,廖昌永在这首歌曲中每一个高音都坚定饱满、辉煌透亮,每一句歌词语意都清晰贴切,每一个乐句都从容不迫,处理得当。 3、表演台风稳健、真挚自然。从农村出来的他, 本身的基础就不是很好, 对西洋歌剧的表现方式对他来说都十分陌生。随着时间推移、阅历的增长他观看了很多西方的电影, 到国外去看博物馆, 在法国去看凡尔赛宫, 看他们的雕塑、油画, 看他们应该是一种怎么样的姿态。从一开始的模仿,后来举一反三, 在举一反三过程当中再不耻下问去向大师们请教,才成就了今天在舞台上的控制自如的廖昌永。 4、演唱语言亲切自然、生动感人。无论是民族作品、美声作品还是通俗作品,廖昌永都能准确把握歌曲的地域风格、民族风格、文化风格,能深深的抓住各民族歌曲的灵魂,语言亲切,用情感人,把歌曲表现的淋漓尽致。

中国美声歌唱家

中国美声歌唱家 默认分类2007-12-11 13:40:12 阅读148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中国美声歌唱家 1.幺红,中央歌剧院演员,国家一级演员,1991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是我国著名歌唱家郭淑珍的学生,同年进入中央歌剧院。第四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美声唱法第二名,1993年法国马赛 第四届国际歌剧比赛女子组第一名。 2.殷秀梅,黑龙江人,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歌剧系。师从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现为中国广播艺术团国家一级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青联常委。曾出访东欧、西欧、澳洲、美洲、非洲、亚洲等许多国家, 受到专家同行和观众朋友的高度评价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在歌唱领域属艺术表现广 泛的实力派歌唱家。 3.王秀芬,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女高音歌唱家,总政歌舞团独唱演员,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1999年取得声乐硕士学位。王秀芬的演唱气息贯通、气质典雅、音色纯净、风格浓郁,她不但能演唱幅度大、力度强的中外歌剧作品,也善于演唱优美抒情的中国民歌。1985年在“全国聂耳、冼星海声乐作品演唱比赛”中获得金质奖,并在1987年法国图鲁兹第33届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奖。 4.王霞,辽宁人,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王霞的演艺活动始于1976年。1979年至1983年在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1983年至1988年在解放军总政歌剧团担任独唱演员。1988年调入中央歌剧院。1988年,王霞赴日本桐棚大学声乐系攻读研究生。王霞是一位在歌剧、声乐和综艺舞台上十分活跃、极具影响力、深受音乐爱好者和广大观众爱戴的歌唱艺术家。

5.万山红,黑龙江人,中国歌剧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曾师从郭兰英、翁若梅、李波、王福增、周小燕、谷建芬等,1978年万山红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歌剧舞剧院任独唱演员。1981年考人中国音乐学院,师从于翁若梅教授。 6.马梅,安徽人,1983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师从于赵碧璇,1988年毕业后进入中央歌剧院,她的歌声和扮相征服了观众。马梅曾荣获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美声专业组第二名,并在第二十 届美国迈阿密国际声乐大奖赛中获得第一名。 7.关牧村,辽宁人,国家一级演员。满族。硕士学历。1987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先后获中国首届金唱片奖、全国首届青年歌手大赛二等奖、1977年后任天津歌舞团演员,天津歌舞剧院演员。 8.崔峥嵘广州交响乐团女高音歌唱家,1993 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歌剧系, 先后师从 程浩、罗良琏教授学习声乐。1998年全国声乐比赛中获美声组一等奖。 9.迪里拜尔,维吾尔族人,是一位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欧美评论家称她的演唱体现了艺术与技巧的完美结合。1984年她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期间,曾获芬兰第一届米里亚姆·海林国际声乐比赛第二名。1997年/1998年又两度获瑞典最佳歌剧演员奖--尼尔松(Brigit Nilson)奖。她现任芬兰国家歌剧院和瑞典马尔默歌剧院终身独唱演员,但她的歌声也传播在她的故乡,2000年她曾受聘为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客座教授,并成立了新疆师范大学迪里拜尔声乐艺术研究中心。 10.崔岩光,中国歌唱家。1958年出生于大连,1973年加入北京空政文工团,1977年曾获全軍声乐比赛优秀奖。1981年进入中国音乐学院歌剧系深造,师从周美玉。1989年在日本东急文化村奥查德音乐厅演出的《魔笛》中扮演夜女王,受到高度评价。次年,意大利指挥阿尔伯特·埃列评价称她是“前途远大的年青声乐家,具有承担意大利歌剧中难度最大的女高音的能力”。1994年在东京音乐之友大厅举办首次个 人演唱会。 11.王莹,1993年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师丛马秋华教授;1997年,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任教于音乐系;1998年获大红鹰杯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美声唱法三等奖;王莹一向不走平常路,她唱的是美声,但是又完全不同于前辈的端庄古典,融美声、民族、通俗于一体,引起了颇大轰动。她也由

论歌唱艺术中的情感表现

论歌唱艺术中的情感表现 摘要:一首歌唱得是否好听,要用心的体会情感。我们必须对歌曲的整体做一个很好的情感处理。否则歌曲就只剩下旋律失去了灵魂。 关键词:歌唱、内心、情感、声音处理 前言:歌唱艺术虽然分为许多种形式,但是本身都是一种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不仅要有娴熟的唱功,而且要真正达到心灵与音乐的共鸣,那才是真正优秀的歌者——灵魂的歌者。笔者将从几方面浅谈歌唱艺术中的情感表现。 一歌唱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 从古至今一直流传着。但是无论是哪种歌唱形式,无不表达了内心或喜或悲或平静或波澜的情感。以古代的宋词元曲为例。当时的宋词元曲都相当于现在的歌词,而它们也有相应的曲调。在当时广为传唱,相当于现在的流行歌曲。那为什么宋词元曲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呢?就是因为它表达了当时人们心中的情感。同理,现今的流行歌曲之所以流行,除了歌星自己独特的嗓音,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唱出了人们心中的情感。《乐记》中提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可见,要使歌唱被人们普遍认同,就要唱出感情,从而引起人们的共鸣。下面笔者就从音色、速度、力度三个角度简述一下歌唱艺术中的情感表现。人的声带作为一种特殊的乐器,同样具有自己的音色。音色是声音的一种属性,比如女高音嘹亮,男高音高亢,中低音沉稳厚重。每个人都有一种专属的音色,稍稍加以训练,每个人也都可以改变自己的音色。日常生活中我们已经可以通过改变音色来表达感情,比如我们用粗矿的音色表达愤怒,用温婉的音色表达恳求。表现在歌唱艺术中也是这个道理。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歌唱过程中力度的大小。个人认为歌唱力度是三种要素中最难掌握的一个,因为要掌握歌唱力度来控制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必须有一定的歌唱功底。比如当我们唱高音又需要柔美的感觉,就会出现两种情况:柔而无力、力但不柔。而且一般到歌曲的后段时,有些歌者也已经无力再唱高音了。想要通过力度表达合适的情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以莫扎特的《欢乐颂》为例,速度并不快,也无音色的变换,这时力度就显得很重要。歌者的力度既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要表达出喜悦中温暖安详,又不能唱成有气无力的催眠曲。 二首先我们对于歌曲的内涵要有较深刻的理解, 1·最为直接的就是去理解歌词和品味旋律,特别要强调歌词的理解。思考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直白的说就是要对别人说什么,对谁说? 2·再者,歌者是连接作者与观众之间的桥梁,作为歌者的我们要思考的是—我们怎么去表达歌曲,怎么让观众感受到歌曲或者说你想要说什么。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歌曲是一个剧本而我们是一个演员,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演好戏,让观众清晰理解故事的内容。

艺术歌曲的创作风格及《玫瑰三愿的演唱分析》

黄自艺术歌曲的创作风格及《玫瑰三愿》的演唱 分析 摘要 中国艺术歌曲发展于上个世纪20年代,当时中国产生了许多优秀的艺术歌曲,受到西方音乐艺术的熏陶,中国民族音乐越发具有兼容并蓄的特征,对于与西方音乐艺术的融合,对歌唱艺术的中西合璧,以突出中国歌曲在内涵上的感染力,这些问题是作曲家们孜孜追求的民族音乐创作要点,黄自是这些音乐家中的一个代表。黄自先生以34个春秋的短暂一生,尤其是在回国后仅约十年的音乐活动中,其对专业音乐专业化发展奉献了一生心血,虽然他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对我国音乐艺术发展所做的贡献是功勋卓著的,至今其创作的脍炙人口的歌曲仍然被人们广为传唱。身为一位受人景仰的作曲家,用创作的作品证明了丰富的学识涵养与敏感的艺术直觉,这两种事物看起来有明显反差,实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能够实现艺术的聚合,验证了中西方文化是可以在求同存异中融合发展。从其创作作品类型来看具有代表性的是抒情歌曲,《玫瑰三愿》是其中一朵最眼力的奇葩,对艺术歌曲演唱具有尤为重要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黄自艺术歌曲《玫瑰三愿》

The style of Huang Zi's art songs and the analysis of "three roses" ABSTRACT Chinese art song development in the last century in 20s, when China produced many outstanding art songs, has been to the national music style and the western China art form perfect together, to achieve the art of singing "Western coexist", make better performance to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China songs, more rich appeal, thinking and creation of numerous composers, one of which is yellow. Mr. Huang Zi in the short life of 34 years, especially in the back only about ten years in music activities, has made an indelible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professional music creation, many people still sung art songs. As a composer he, by virtue of their artistic intuition and knowledge conservation, in the creation of the two, seemingly great contrast, but the essence of art interlinked together with his art, to realize the connection of western music culture. Mr. Huang Zi's lyrical songs are a part of his artistic creation. His "rose three wishes" is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Chinese art songs in the early stage, and the study of Huang Zi and Rose's "three wish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inging of Chinese art songs. Keywords: Huang Zi Art song "Rose three wishes"

美声鉴赏

(一)美声唱法的起源 美声唱法,又称柔声唱法,实际上是从西欧专业古典声乐的传统唱法发展而来,在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中逐步形成,随着时代的进步、歌剧的发展,美声唱法的歌唱技巧和艺术风格也随之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符合人声表现规律的科学体系,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赏识。 美声唱法这种美好的传统歌唱学派最早起源于欧洲地中海美丽的半岛国家——意大利,并在十七世纪内传播至意大利的主要音乐中心:威尼斯、罗马、那波里等地,后传入米兰。从十四世纪初到十七世纪初,由于手工业和工业的兴起,资本主义的萌芽在欧洲产生,而意大利就是欧洲资本主义萌发最早的国家。新兴资产阶级为了新文化的需要,就兴起了历史上有名的“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即是要复兴古希腊的文化,冲破封建主义的束缚,从而达到建立新文化的目的,这就是美声唱法渊源简要的政治背景。 在音乐上,总的来说是从古希腊的吟唱史诗及古罗马的颂歌,到中世纪的圣咏和复调合唱,再到十六世纪末的抒情性音乐剧(歌剧)的兴起,歌唱的形式经历了一个从独唱发展到合唱,再发展到了比较高级的独唱的过程。尤其是早期的歌剧(抒情音乐剧)将音乐和戏剧结合在一起,它的产生和发展,使得旧的宗教“圣咏”的复调合唱在新的历史时期显得单调而又乏味,所以成为音乐史上划时代的创造,为美声唱法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推动了声乐艺术的发展。 在歌剧产生之前,欧洲的歌咏活动是被宗教统治的,他们不准群众集会时唱歌,更不准妇女演唱“圣咏”,这种封建礼教极大地限制了声乐艺术的发展。教会之所以举办了许多唱诗班就是为了唱好“圣咏”,因此在演唱技巧的探索、钻研和歌唱艺术人才的培养方面都有过重大贡献。但是,这种所谓的音乐学校主要是以童声合唱、假女高音和阉人歌手为主的,虽然演唱的声音谐和甜美,但缺少的是自然的人声音色和雄浑的力度,因此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声音是无法展现丰富多彩的人的情感世界的。 美声唱法歌唱艺术的发展是由复调音乐转为单声部旋律的变化而促成的。在复调作品中,旋律线由几个不同的声部唱出,形成一种复合音乐织体,而新的歌唱艺术风格则使某一单声部的旋律居主导地位,由乐器或乐队伴奏,歌唱家华丽的歌声和高唱的技艺特点,就叫美声唱法。十七世纪初的“美声”已不再是那种叙述故事和吟诵诗歌那样的独唱了,它已成为一种新的学派,一种更富有表现力的声乐艺术。 歌剧形式诞生以后,音乐创作就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每个歌剧角色都有独唱的主旋律,而独唱这种新的艺术形式的诞生使得声乐在表现人物的形象化和个性化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艺术魅力。而在美声唱法形成的早期,意大利的大多数声乐曲作者也是声乐教师或者演唱者,这是因为当时培养歌手都要有在固定歌调上即兴加花的能力,从小就在乐理、复调、和声、对位、视唱、键盘、文化课等方面予以全面的训练。因此,当时的歌手都具备作曲家的学识和艺术修养。他们理解噪音的天生规律,把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带情感的声音加入他们创作的基础,同时又深知如何发挥声乐技巧的创作规律,所以他们的作品旋律既优美动人又富于歌唱性。 不仅如此,歌剧艺术形式的诞生还对演唱技巧的重大变革起了决定性作用,所以美声唱法的形成也具有了历史的必然性。经过了多少代人的改革、探索、研究的工作,意大利美声唱法与它的艺术学派就在意大利的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最终我们看到了今天的美声唱法在歌唱技巧上的许多独到之处,比如它能够表现歌唱层次变化的丰富色彩;它可以精确地控制和调整发音器官的协调动作,灵活自如地操纵人声乐器来表现高难度的复杂技巧,从而大大丰富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它能够充分发挥共鸣效果,不仅加强了音量,也美化了音色等等,这完全都在使歌唱逐渐完美。历史的长河就是在有规律的运行,美声唱法符合声乐历史的发展规律,符合嗓音的发声规律,从而在一页页的历史篇章中保存下来。 (二)美声的唱法

浅谈《祖国之恋》的艺术特征及其演唱技巧

毕业设计(论文) 课题名称浅谈歌曲《祖国之恋》的艺术特征及其演 唱技巧 学生姓名覃微微 学号 1240601174 系、年级专业音乐系2012级音乐学 指导教师刘旭 职称硕士研究生 2016年3月11日

浅谈《祖国之恋》的艺术特征及其演唱技巧 覃微微 邵阳学院音乐系2012级音乐学专业 摘要 由屈塬作词,印青谱曲,王丽达演唱的《祖国之恋》是现代比较流行的以歌唱祖国为体裁的美声歌曲,无论是从其清新质朴的歌词还是从其铿锵有力的伴奏亦或是演唱家王丽达出色的唱功都能够体现出歌曲的艺术气息。除此之外,人们也能够从歌曲中深深的体会到爱国之情并且能够与之产生共鸣,这不仅是这首歌的艺术所在也是这首歌流行的原因。因此,笔者决定分析《祖国之恋》的艺术特征以及演唱技巧,一方面,想借此来提高对《祖国之恋》的理解进而提高自己对歌曲的鉴赏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掌握歌曲的艺术特征以及演唱技巧来进一步扩充自身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从演唱中不断学习美声的演唱方法,使自我演唱更加完善。本文将从创作背景、艺术特征以及演唱技巧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美声音乐;祖国之恋;艺术特征;演唱技巧;鉴赏水平;创作背景

The artistic features and singing skills of the love of the motherland Qin Wei Wei Major of Musicology, Grade 2012, Music Department of Shaoyang University Abstract Lyrics by Qu Yuan, the compositional Yinqing, wanglida singing love the motherland is modern popular Ode to the motherland as the theme of the bel canto songs, whether it is from the pure, fresh and simple lyrics or from the sonorous and forceful accompaniment and singing home wanglida outstanding vocals are able to reflect the song art. In addition, people are also able to deeply appreciate the patriotic feelings and be able to resonate with them, this is not only the art of this song is also the reason for the popularity of this song. Therefore, the author decided to analyze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the l ove the motherland and singing skills, on the one hand, want to take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love the motherland and improve their appreciation to the song; on the other hand, through mastering songs, artistic features and singing skills to further expand their knowledge; is more important, can from the concert in continuous learning of bel canto singing method, self singing more perfe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creative background, artistic features and singing skills discussed in several aspects. Keywords:V ocal music; love the motherland; artistic features; singing skills; appreciation; creative background

歌唱风格与音色定位(一)

歌唱风格与音色定位(一) 歌唱风格是人们对于某种歌唱形式在思想内容、歌唱艺术手法上表现出显著特点的较固定和习惯性的共同认识。其形成是由它所处的地域环境、人文历史、风俗习惯、文化心态、审美观念、民族语言等诸多因素决定的,准确把握歌唱风格是歌唱家历来推崇的最高艺术境界。歌唱音色是指演唱者声音的个性特色,也可说成音质、音品,是人们在主观感觉上借以区别具有同样响度和音调的两个声音的特性,是歌唱艺术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我们国家在录音制作上描述音乐音色的主观评价用语常有“明亮度”“宽厚度”“丰满度”“平衡度”等等。而在声乐演唱上音色评价用语显得更抽象和宽泛些,概念范围可从人们对声音直观感受延伸至对声音情感的描绘等,常用如:明亮欢快、丰满圆润、甜美纯净、集中有力、温暖柔和、热情奔放、庄严肃穆、悲伤失望、深邃的回忆、虚幻的想象等词语形容音色特点。古人云:“凡从容喜悦,及俊雅之人,语宜用轻;急迫恼怒,及粗猛之人,语宜用重”。节日欢庆和喜悦的情绪一般歌唱音色嘹亮、开朗有弹性;痛苦的哭诉和悲伤失望歌唱音色一般暗淡沉闷;还有平铺直叙、幽默风趣、庄严肃穆等等,都是不同歌唱风格情感内容直接影响下的歌唱音色。所以从歌唱风格的各个要素出发,歌唱者通过适当调整歌唱时声门闭合状态、喉头高低、气息的力度、共鸣腔的使用程度等方法获得。当然不同性别、年龄和生理结构差异也会对歌唱音色产生影响,但这不是本文论述内容,本文论述是演唱者个人在不同歌唱风格影响下歌唱音色的可变性。 一、民间曲艺说唱风格 民间说唱音乐是以说唱兼用的形式叙述故事情节,又因说唱表演中歌唱曲调特别突出,所以称为曲艺。曲艺是一种很古老的艺术形式,我国四川出土的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的说书俑就形象地展现了我国古代在2000多年前的曲艺说唱形式。曲艺有200多种之多,“说”是带有音乐性的有节奏、音律和音调起伏的念诵;“唱”是很口语化的即说中有唱、唱中有说,说和唱结合非常密切;似唱似说,即唱腔中含有很重的说话成分,唱腔是指语言音调的初步歌腔化;还有半说半唱、说唱交替也是曲艺最显著的表现手法。因为曲艺音乐主要是以叙事性为主,它是“说故事”而不是“演故事”,总是以第三人称身份来表示自己的态度,而不是以当事者本人身份来表现故事,因此曲艺音乐的艺术表现主要集中在对基本情绪和叙述者态度的表达上。在剧情发展过程中比较客观,感情对比变化不像戏曲那样强烈。从音乐形态上看,它介于戏曲和艺术歌曲之间,没有戏曲那样复杂众多的人物,基本不用舞台布景和道具,显得更为轻便,更为平民化;它一人主唱曲调的形式接近艺术歌曲,但又比艺术歌曲演唱上更自由,在曲调上更赋有浓厚的地方语言音调,更为亲切通俗。传统曲目如京韵大鼓《林;中发配》、山东琴书《梁祝下山》、评弹《杜十娘》、评剧《刘巧儿》、二人转《夫妻识字》等等,电影《有话好好说》中用北京琴书风格创作的插曲留下印象,唱中带说、接近生活、风趣幽默。说唱风格曲目音域不宽,一般一个八度左右,所以民间曲艺说唱风格在歌唱音色定位上表现为声音平铺直叙、直白、明亮、纯净、质朴等,发声共鸣以口咽腔为主,基本用真声歌唱,没有混声。真声的特点是振动频率较低,灵活性较差,有时也称“大本嗓”“胸声”或“重机能”等。但它与音质疏松、浮泛、干涩、用拉直嗓子喊叫的“白声”不同,白声没有共鸣焦点,是既“散”又“敞”刺耳的声音。声音的焦点是指声波向前向上放射瞬间呈现的小亮点说唱风格演唱的共鸣焦点在嘴,声音是集中明亮、悦耳动听的。目前流行乐坛常说的“急嘴歌——Pattersong”“说唱——Rap”“节奏与蓝调——Rhythm&Blues”也是一种说唱风格的演唱。但是与上述民间曲艺说唱风格还是有较大差别,演唱和欣赏时应注意区分看待。 二、传统民歌戏曲歌唱风格 传统的民歌戏曲歌唱风格主要是指中国的原始民歌、改编民歌、具有浓郁民歌风格的创作歌曲、中国传统戏曲等演唱风格。传统的民歌戏曲在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心理特征、表现方法、审美情趣和人民长期的创造、积累中形成。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文化传统悠久深

歌唱语言的艺术特征

一、歌唱语言与生活语言的不同 人在歌唱时发出的声音,就像是一件乐器,但它却比其他乐器有种更特殊的功能,就是配合歌声同时发出传情达意的诗词歌赋,这便是歌唱语言。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能表现一切各不相同的特殊情感,灵魂中一切深浅不同的喜悦、欢乐、轻浮、谐趣、任性和兴高采烈,一切深浅不同的焦躁、烦恼、忧愁、哀伤、痛苦和惆怅等;乃至敬畏、崇拜和爱之类的情绪都属于音乐所表现的特殊领域。对于艺术语言,包括戏曲、话剧、歌剧、歌剧等艺术形式,由于行当种类很多,因此,说与说、说与唱、唱与唱上都相互区别,有的会更接近生活,有的就离生活远一些。总的来说,艺术的语言比生活的语言更夸张、更强调语言的发音质量。 (一)共鸣腔体 歌唱语言与生活语言的不同,首先就体现在运用共鸣腔体的不同。生活里说话,只要每个字说得清楚,意思表达得明白,声音音色的好坏是无所谓的。只是有时候我们受自身情绪的影响,声音会变得忽而高忽而低,忽而高亢忽而低沉。但生活语言在共鸣腔的运用上多在口腔或胸腔,而歌唱的语言讲求气息控制下的高位置,这个高位置就是使声音的共鸣点尽可能地集中在头声区上,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声音具有穿透力。当然尽可能地集中于头声区的声音是听众听到的声音,实际上是我们身体中各共鸣腔体同时协调工作下的音响效果。我认为歌唱理所应当的带着一种表演的性质,那么,表演就是要给听众表演,如果我们像生活中说话一样站在偌大的舞台上唱歌,那么可以想象谁也听不见声音,更别说能听懂歌词唱的是什么了。歌唱语言在各个音区中的每个音都有相应的共鸣色彩,高音区的音色较多运用了头腔共鸣,使声音明亮而通畅;中低音区的音色就逐渐加入了口腔和胸腔的共鸣,使之浑厚而结实。各个共鸣腔都是随着音高音低而不断调整的,并不是孤立机械地运用某一共鸣腔体,这些共鸣腔会有比例并且有机连贯地运用起来,使发出的音色均匀、统一。 (二)是否带有旋律性 歌唱语言与生活语言最为明显的一点区别就在于歌唱中的语言是带有旋律性的。生活语言虽然也有音高、节奏等,但都是无规律、变化不大的,我们平时说话也不是老拖长音的,它是随意的,不受节拍控制,只有语气的轻重,也不存在音准的问题。 歌唱语言则不同,它是一种不影响自然声音的技术产物,能使歌唱者不必像生活语言那样喊叫才可以发出嘹亮的声音,并且生活语言中的喊叫只是为了把声音送得远,不会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