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淡水超微型浮游植物多样性及其研究方法

淡水超微型浮游植物多样性及其研究方法

淡水超微型浮游植物多样性及其研究方法
淡水超微型浮游植物多样性及其研究方法

淡水超微型浮游植物多样性及其研究方法?

李胜男1,2

一周一建1,2

一魏利军1,2

一孔繁翔1

一史小丽

1??

(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08;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摘一要一超微藻广泛分布于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中,在水生生态系统尤其是微食物环中起着重要作用三自20世纪70年代被发现以来,有关超微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海洋,直到近年来淡水超微藻才受到广泛关注三目前淡水生境中发现的超微藻主要包括真核超微藻和原核聚球藻,而在海洋生境中分布广泛的原绿球藻在淡水环境中则很少被发现三超微真核藻多样性极其复杂,几乎在所有的门类都有发现;而目前在中国湖泊中发现的聚球藻主要以富含藻蓝素的聚球藻为主三影响超微藻生长的因子主要包括营养盐二温度二光照及生物因子(如捕食)等,自然水体的超微藻可能同时受多个以上环境因子的共同影响三由于超微藻细胞微小,形态特征不明显,而且大部分物种不能被分离纯培养,因此传统研究方法受到限制,直至近些年来,荧光显微技术二流式细胞术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才使我们有机会对超微藻多样性和生态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三本文对淡水超微藻多样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淡水超微藻的主要类群及其环境影响因子,重点阐述了当前超微藻的研究方法三

关键词一聚球藻;真核超微藻;影响因子;流式细胞仪;分子生物学技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70507和31070420)资助三??通讯作者E?mail:xlshi@niglas.ac.cn

收稿日期:2014?07?26一一接受日期:2014?12?12

中图分类号一Q949一文献标识码一A一文章编号一1000-4890(2015)4-1174-09

Areviewofdiversityoffreshwaterpicophytoplanktonanditsrelatedresearchmethods.LISheng?nan1,2,ZHOUJian1,2,WEILi?jun1,2,KONGFan?xiang1,SHIXiao?li1??(1StateKeyLaboratoryofLakeScienceandEnvironment,NanjingInstituteofGeographyandLimnology,Chi?neseAcademyofSciences,Nanjing210008,China;2Universityof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049,China).ChineseJournalofEcology,2015,34(4):1174-1182.

Abstract:Picophytoplanktonsaredistributedworldwideandareubiquitousinalltypesofoceansandlakes.Theyareafundamentalcomponentofaquaticecosystems,especiallyinthemicrobialloop.Previousresearchesweremainlyfocusedonmarinepicophytoplanktonsincetheirdiscoveryinthe1970s,andonlyrecentlyfreshwaterpicophytoplanktonhasbeenreceivedwideattention.Synechococcusandeukaryoticpicophytoplanktonarethemaincomponentoffreshwaterpicophyto?planktondiscoveredtodate,whileProchlorococcuswhichiswidespreadinmarineisrarelyfoundinfreshwaterhabitats.Theeukaryoticcomponentofpicophytoplanktonisofgreatdiversitywhichcomprisesclustersfromalmostallalgalphyla.However,SynechococcusfoundinlakesinChinaaremainlycomposedofphycocyanin?richcells.Theabioticandbioticfactorsaffectingtheirdiver?sityincludenutrients,temperature,lightandpredation,andpicophytoplanktoninnaturalwaterscouldbeaffectedbymultiplefactorsatthesametime.Traditionalmethodsincludingmicroscopyobservationandpureculturetechniqueshamperedtheprogressofpicophytoplanktonstudy,duetoitstinycellsize,insufficientdistinctmorphologicalfeaturesfortaxonomicdiscriminationandbeingunculturableformostpicophytoplanktonspecies.Majoradvancesinpicophytoplanktonecol?ogyandtaxonomybenefitedfromtheintroductionofnewtechniques,includingepifluorescencemicroscopy,flowcytometryandmolecularbiologytechniques.Inthispaper,wepresentedthespeciesoffreshwaterpicophytoplanktondescribedtodate,anddiscussedhowtheyareaffectedbyabioticandbioticfactors.Intheend,wefocusedonthetechniquesrecentlyusedinpicophyto?planktonresearch.

Keywords:Synechococcus;eukaryoticpicophytoplankton;impactfactors;flowcytometry;molecularbiology.

生态学杂志ChineseJournalofEcology一2015,34(4):1174-1182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浮游植物是水体中最主要的生产者,它代表了食物链的底层,是水体食物链的启动者三食物网中不同粒级的生产者其能量流动方向和沉降特性均不同,因此对初级生产过程的分粒级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三20世纪70年代,超微型浮游生物(picoplank?ton)的发现导致了对水域生态系统群落结构认识上的一场革命,成为此后十几年水域生态学家和生物学家的研究热点之一,它是指所有粒径<3μm的微

型浮游生物,包括自养和异样的微生物三而超微型浮游植物(picophytoplankton),简称超微藻,是指其中自养的光合藻类三超微藻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海洋和湖泊生态系统中(Stockner,1988),丰度可达到102 105cells四mL-1,对水体初级生产力贡献量巨大三有研究表明,在超贫营养水体中约50% 70%的碳固定是由能通过1 2μm孔径滤网的微生物所完成的(Caronetal.,1985),因此它们是水体浮游生物群落,尤其是微食物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水体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维持系统平衡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孙书存等,2001;Cal?lieri,2007)三

湖泊虽然只约占陆地面积的3%,但其在全球碳循环中仍有重要作用(严国安等,2001;Coleetal.,2007)三目前,国际上有关超微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中,针对淡水超微藻的研究相对较少,近几年才有一些关于湖泊超微藻多样性的研究报道三国内关于超微型藻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也才刚刚起步,而对淡水生境超微藻的研究则少之又少三王建等(1998)首次对武汉东湖超微藻生态学进行了初步研究,陈美军等(2008)对太湖不同湖区真核微型浮游生物基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其中涉及部分超微型藻类三谢薇薇等(2012)首次对太湖光合自养真核超微藻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三本文以淡水超微藻为研究对象,描述了目前为止发现的淡水超微藻的主要类群,并对其多样性的影响因子进行了概述,最后重点介绍了当前比较流行的应用于

超微藻的多样性研究的方法,旨在为淡水生态系统超微藻的研究提供参考和思路三1一淡水超微藻的主要类群1 1一类群划分

由于超微型生物形体微小且许多种类缺乏明显形态学特点,利用传统的显微观察法难以鉴别区分,直至21世纪初,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才使人们得以开展超微型生物的分子多样性研究三根据细胞结构和生理特性,超微藻可简单分为原核超微藻(pro?karyoticpicophytoplankton)和真核超微藻(eukaryoticpicophytoplankton)(Callieri,2007)(图1)三

1 2一原核超微藻

原核超微藻,也称超微蓝藻(picocyanobacte?

ria),主要包括原绿球藻(Prochlorococcus)和聚球藻(Synechococcus)三原绿球藻主要分布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淡水中分布较少,只有少量类群在富营养水体中被发现三根据16Sr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蓝藻门色球藻目(Chroococcales)的单细胞藻类具有多源性,在系统发育树上分散于蓝藻门内(Urbachetal.,1998)三目前,在淡水生态系统中原核超微藻主要优势类型以聚球藻和蓝菌(Cyanobium)两属细胞为主(Callieri,2007)三生理特性上,超微蓝藻对低温不敏感,可以利用多种营养盐,在高纬度水深较浅的海域和河口中分布广泛,丰度可达到103 105cells四mL-1,是超微型浮游生物中的优势组分,在微食物网中生物量循环迅速,能量转换效率高,对全球初级生产力和碳循环都有重要贡献三

Bailey?Watts等(1968)在英格兰一个富营养化

的淡水湖泊中首次发现了大量存在的聚球藻,是湖泊中的主要初级生产者,并认为其是一种重要的淡水超微型藻三它的细胞为球状或短杆状,体积小于

3μm3,其细胞色素组成与真核藻类和高等植物类似,含叶绿素a和光合系统Ⅱ(PSⅡ),但其光捕获色素却不同于真核细胞,

主要是水溶性的藻胆蛋白图1一超微型浮游植物主要类群划分

Fig.1一Maingroupsofpicophytoplankton

711李胜男等:淡水超微型浮游植物多样性及其研究方法

(焦念志,2006)三根据聚球藻所含藻胆蛋白的不同可分为富含藻蓝素的细胞(phycocyanincells,PC?cells)和富含藻红素的细胞(phycoerythrincells,PE?cells)(Callieri,2007)三依据16SrD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结合生长条件,光合色素类型等生理特性,海洋中聚球藻主要分为MC?A(marineclusterA)二MC?B二MC?C三个分支(Giovannonietal.,1988;Full?eretal.,2003)三而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在中国太湖中发现的聚球藻主要以PC?cells为主(谢薇薇等,2013)三

1 3一真核超微藻

Johnson等(1982)明确指出,超微藻并不全是原核细胞,也包含许多真核微藻三超微型真核藻是指粒径<3μm的所有真核浮游植物的总称,并不指系统进化阶元上的某一分类类群,它的物种组成非常复杂,多样性极高,可能是地球上最多的真核生物,丰度通常为102 104cells四mL-1,最高可达105cells四mL-1(焦念志,2006)三研究发现,超微真核藻光合作用过程中释放的溶解有机物占总初级生产力的比率可达到29%,要远高于较大的藻细胞(4% 5%)三而这些溶解有机物很可能是自由细菌的主要生长基质,在微食物环中起着重要作用(Malinsky?Rushanskyetal.,1996)三此外,超微型真核藻作为超微藻的重要组成成分,虽然数量上相对于原核类较少,但是由于其具有较大的比生长速率,因而也是重要的初级生产者(Li,1994)三

由于超微型真核藻的种类组成十分复杂,很多种类的细胞大小都在2 5μm,因此目前关于它的粒径范围颇有争议(Callieri,2007)三通常对其进行分析时,粒径并不严格限定在3μm以下,许多研究尤其是在对淡水生境中的超微型真核藻进行研究时,都将其粒径上限扩大到5μm(Richardsetal.,2005)三由于细胞微小,典型的真核超微藻的形态特征一般为细胞球状,形态简单,以似亲孢子或二分裂营无性生殖(Fawleyetal.,2005)三因为特征简单,使用显微镜很难鉴定到纲水平,所以常被描述为Smallcoccoid,Chlorella?likecells;littleroundgreenballs或Nannochloris?likealgae(Callieri,2007;李艳晖等,2013),不仅不利于真核超微藻的分类鉴定,而且认为降低了其在自然环境中的多样性三近10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人们对超微型真核藻的多样性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三分子系统学结果显示,超微型真核藻多样性极高,几乎在所有门类都有分布,主要分布在绿藻门二硅藻门二金藻门二隐藻门和定鞭藻门5个亚门三关于超微型真核藻遗传多样性的调查也主要集中在海洋中,目前为止海洋中报道过的超微真核藻大约有70多种,属于12个纲

(Vaulotetal.,2008):Pedinophyceae,Prasinophyce?ae,Trebouxiophyceae,Cryptophyceae,Prymnesiophyce?ae,Bacillariophyceae,Bolidophyceae,Eustigmatophyce?ae,Pelagophyceae,Pinguiophyceae,Chrysophyceae,Di?ctyochophyceae三而淡水中的超微真核藻直到近几年才受到广泛关注,而且相关的遗传多样性研究都是建立在在十分有限的已分离菌株基础之上(Hep?perleetal.,2002),具有很大的偏差三Thomas等(2005)利用18SrRNA基因测序调查了一个贫营养淡水湖中超微型真核生物的多样性,发现许多淡水进化群似乎与海洋生态系统中发现的真核序列无关,这表明真核微生物的多样性具有环境特异性三相反,至少有5个进化簇中包含分散于全球的淡水序列,而且这些序列常常来自于截然不同的生态环境,这说明许多超微型真核生物的谱系都分布广泛三基于18SrDNA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淡水生态系统中最常见的超微真核藻主要包括单细胞种Chori?cystisminor和Mychonastessp.以及群体Pseudodictyo?sphaeriumjurisii(Callieri,2007),还有一些种类例如Nannochloropsislimnetica也有被发现三此外,一些单细胞形式的超微藻也被发现以群体存在,表明这些类型的藻类具有发展成微群落的潜力(Hepperleetal.,2002)三Hepperle等(2002)利用光学显微镜和SSUrDNA序列分析对瑞士3个淡水湖泊的超微藻进行了多样性研究,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在所调查的8个菌株中有7个都属于Choricystis(Trebouxio?phyceae,共球藻纲)或Mychonastes(Chlorophyceae,绿藻纲),而仅利用光学显微镜通过形态特征根本无法区分这两属超微藻;还有1支菌株与Chlorellasp.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三谢薇薇等(2012)对太湖真核超微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发现,太湖真核超微藻主要为隐藻(Cryptophyta)二硅藻(Bacillariophyta)二金藻(Chrysophyta)和定鞭藻(Haptophyta)三

2一超微藻的主要影响因子

2 1一营养盐

由于超微藻非常小,比表面积大,因此具有非常快的营养吸收速率(Raven,1998),但也有研究证明这种高吸收速率维持的时间非常短暂(Lehman

6711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生态学杂志一第34卷一第4期一

etal.,1982)三如果超微藻能够长时间维持较高吸收速率这一特性在淡水和海洋中都普遍存在的话,那么在有瞬间的营养盐浓度升高波动的环境中,它们就具有竞争优势(Stockner,1988)三

Wehr(1989)通过室内培养实验研究发现,超微型藻类有较轻微的氮限制,但基本不受到磷限制,相对于粒径更大的藻类,这些细菌粒径水平的浮游植物利用营养物质的效率更高,在混合群落中是竞争优势种三另外水体中的N?P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超微型藻在整个浮游藻类中的比重:当N?P大于25?1时,超微型藻在水体中占优势,而此时受营养盐浓度的影响较小(Stockneretal.,1988)三超微型蓝藻由于具有储备磷的能力,很少受到磷限制,而氮限制的影响更大三此外,由于硝酸盐还原酶的激发速度慢,超微型蓝藻利用铵氮的能力比硝态氮更强(Mastalaetal.,1996)三超微型蓝藻在大型深水贫营养或中营养的湖泊中较多,而超微型真核藻在营养水平较高的湖泊中优势度更大(Callierietal.,1995;Callieri,2007)三

许多研究都表明,湖泊中超微型藻类的群落组成与水体的营养水平密切相关(Callieri,2007;Le?francetal.,2005;李胜男等,2013)三总体上,水体中超微藻的生物量与营养条件呈正相关,但其在总的浮游植物中所占的比例及初级生产力水平则随营养条件的升高而降低,湖泊营养条件越低时,相对于其他浮游植物,超微藻的重要性越显著(Belletal.,2001)三不同营养状态湖泊中,超微藻的多样性水平也有明显差异:Lefranc等(2005)通过18SrRNA基因克隆建库研究了不同营养状态湖泊中超微藻的多样性,发现超微藻多样性在富营养化水平湖泊中最低,而在贫营养湖泊中最高,而且某些类群只存在于富营养或寡营养湖中,因此超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的群落组成可作为水体营养状态的判断依据三

2 2一温度

超微型藻对富营养化水体初级生产力的贡献在冬季或春季贡献量能达到50%左右,而在夏季则有所下降,冬季超微型真核藻类比超微型蓝藻更占优势(赵文等,2001;M zesetal.,2006)三聚球藻的最适生长温度一般为20 26?,少数分离的菌株可低至11 18?,还有些分离自热液区的菌株可耐受40?的高温三尽管其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强,但大多数聚球藻属于比较喜温的类群(焦念志,2006)三关于超微型真核藻对温度的适应性的报道还比较少三焦念志(2006)指出,在温带河口区域二长江口及杭州湾临海区四季超微型真核藻的丰度与温度有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三Callieri等(2002)对LakeMag?

giore中的超微型藻类的研究表明,当温度在18 20?时,水体中超微藻的浓度达到峰值三

此外,温度也是超微藻群落结构的重要影响因子,一般在低温水体中,超微真核藻相对于超微蓝藻占有生长优势,因为真核超微藻在低温下可更好的利用较弱的光照强度进行生长,研究还表明,真核超微藻的丰度与温度呈显著的负相关(M zesetal.,2006;Somogyietal.,2009;V?r?setal.,2009)三

2 3一光照条件

超微蓝藻对高光照强度和紫外辐射非常敏感,适合在低光环境中生长(Callieri,2007)三超微真核藻的叶绿素组成(Chl-(a+b),或Chl-(a+c))决定了它们在0.5%的光入射水深的生长优势,并且使它们在透光层底部的暗蓝紫色光下具有更高的生长及光合效率,1%光入射水平的绿光则更有利于PE蓝藻生长(Gloveretal.,1986;Stockner,1988)三在透明度较高的浅型寡营养湖中,超微型蓝藻的数量极少,可忽略不计,主要以真核为主;而在浊度较高光限制的浅型富营养化湖泊中,超微蓝藻可达到很高的浓度,但在冬季仍以超微型真核藻为主(Callieri,2007)三另外,无论是在海洋还是在淡水环境中,聚球藻的丰度峰值深度都比其他种类深(Callieri,2007)三

在培养中发现,一些主要的超微藻在长时间的黑暗培养以后仍能存活并重新开始生长三这种能力可使它们经历季节性的冬季黑暗及沉入不透光带后仍能存活(Antia,1976)三Platt等(1983)在东部热带太平洋1000m水深下发现了仍具有光合活性的超微藻,证实了这一观点三Jiao等(2002)对河口区超微真核藻的研究表明,超微型真核藻的最大值不是出现在营养盐最丰富的河口外,而是出现在透明度较高二营养盐相对丰富的区域,同时水体表层的超微真核藻丰度明显高于中层,说明光照强度对超微真核藻的分布确有重要影响三

2 4一生物因子

研究发现,限制超微藻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就是捕食三无论是在淡水还是海洋中,异养(包括混合营养)微型鞭毛虫(heterotrophicnanoflagellates)都是超微型藻类的主要捕食者(Christoffersen,1994)三纤毛虫也是其重要捕食者,但关于纤毛虫捕食超微

7711

李胜男等:淡水超微型浮游植物多样性及其研究方法

藻的报道主要都来自于在海洋中(Psenner,1995)三在淡水中一些轮虫能捕食超微藻,并且由于轮虫存在的普遍性及其迅速的捕食速率,其很可能是超微藻的主要捕食者,尤其是在寡营养湖泊中三此外,轮虫不仅能够直接捕食超微藻,还可以通过捕食异养鞭毛虫间接影响超微藻的分布(Stockneretal.,

1989)三而在枝角类和桡足类的内脏中都有发现超微藻的踪迹,但都未被消化(Stockner,1988)三Daph?nia能影响包括纤毛虫到细菌和超微型藻类在内的整个微食物网(Stockneretal.,1989)三在超微藻丰度最大区域如河口沿岸水域等,一些后生无脊椎动物也可能捕食超微藻三在深水寡营养湖中,超微藻全年固定的碳的80%都被原生动物所吸收,再流入中型浮游动物;而异养鞭毛虫捕食的量占所有原生动物捕食量的90%,纤毛虫只占10%,这个比例受更高一级消费者种群及其捕食偏好的影响,变化明显(Callierietal.,2002)三

除捕食之外,共生及病毒性感染也会对超微藻产生重要影响,但是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三Fostor等(2006)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从真核细胞中发现了共生原核生物的rRNA基因序列,这些序列的53%都与聚球藻非常相似三此外,水体中广泛存在着可感染聚球藻的病毒(Mann,2003),其丰度可达到106mL-1三

3一超微藻研究方法

3 1一荧光显微技术

在荧光显微镜下,由于各种超微型藻所含色素种类不同而发出不同颜色的荧光三在蓝光激发下(BP450 490,FT510,LP520),超微型真核细胞由于含有叶绿素a发红色荧光,而PE?cells由于含藻红素发黄色荧光,PC?cells则为暗红色(Callieri,2007)三此外,在520nm激发光下,PE?cells的最大发射峰为578nm;而当激发光变为600nm时,PC?cells在648nm处具有最大发射峰(Ernst,1991;Cal?lierietal.,1996)三根据这些特征,利用荧光显微镜可以对不同类型的超微型藻类进行计数三此外,结合荧光染料,如核酸特异性染料DAPI及专对细胞磷脂染色的樱草素(primulin)等(Caron,1983),可以进一步观察藻类的形态特征,对其进行分类鉴定三由于超微藻个体很小,不易辨认,而且其自发荧光常常很微弱,黄邦钦等通过加大高压汞灯的功率及将蓝光激发改为蓝紫光激发的办法来增强超微藻的自发荧光强度(黄邦钦等,2003)三尽管如此,利用荧光显微技术对计数超微藻不仅耗时大,人为误差明显,而且仅对浮游植物量化表示并不能反映其生理状况,因此还需结合其他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三

3 2一流式细胞仪

流式细胞仪是指对处在快速直线流动状态中的细胞或生物颗粒进行多参数的二快速的定量分析和分选的技术三它可以同时对多种不同大小二不同荧光特性的细胞进行计数,相对于显微计数,不仅准确性高,而且能测得更多的参数,到目前为止,是超微藻计数最好的方法三此外,流式细胞术相对于其他分析方法分析速度快二精确度高二样品预处理更简单三它用于浮游植物方面的研究已有20多年,主要根据细胞的大小及色素差异对一些特定种群进行识别二计数与分选(Veldhuisetal.,2000;Czechowskaetal.,2008)三事实上,正是流式技术的运用,一些重要的超微型藻类才得以被发现三例如,海洋原绿球藻Prochlorococcus(Collier,2000),最小的超微真核藻Ostreococcus(Courtiesetal.,1994)三尽管如此,仅利用散射光和荧光特性,流式细胞术还不能够对超微型藻尤其是真核藻进行进一步的区分,但是一些含有藻红蛋白的隐藻除外(Lietal.,2001)三而通过荧光标记特定的细胞化合物则可极大扩大流式细胞仪的引用范围三例如通过DNA染色后,利用流式细胞仪可估算细胞基因组的大小,从而将细胞特性最接近的类群分开来(Simonetal.,1994);此外利用其它染料还可区别活细胞和死细胞(Veldhuisetal.,2001)三

目前流式细胞术在超微藻的研究中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应用:第一,流式计数统计超微藻的丰度三Crosbie等(2003)利用流式计数首次研究了LakeMondsee中超微藻的垂直分布二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仅如此,他们还成功地克服了单细胞超微蓝藻与较大粒级球状蓝藻群体的辨别困难的问题三第二,用于超微藻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的测定三Li等(1993,1994)分别建立了利用流式细胞术的测量值计算超微藻的生物量及初级生产力的方法,并对结果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三研究发现,超微藻的C贡献量主要为真核超微藻,而原绿球藻二聚球藻和超微真核藻对叶绿素的贡献则比较均匀,各组分初级生产力贡献的大小是由各组分细胞丰度及其比生长速率共同决定的三第三,流式细胞术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用于超微藻

8711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生态学杂志一第34卷一第4期一

多样性的研究三传统收集超微藻的方法是用滤膜过滤,不仅需要的水样多而且会收集到此粒径范围内的所有生物,除了超微藻还有较多的细菌二真菌二杂质等,PCR扩增后的条带以异样细胞为主(Moon?

vanderStaayetal.,2001),不利于光合自养超微藻多样性的研究三而利用流式细胞术对样品分选后再进行PCR扩增,不仅需要的水样少,而且可有效去除很多我们不需要的物质,如水体中大部分不能自发荧光的细菌二异养原生生物二真菌等,大大减少了异样模版的竞争,提高了超微藻序列在整个克隆库中的比例,能更好地揭示超微藻的多样性(Shietal.,2009;Marieetal.,2010;Shietal.,2011)三但由于某些异养原生生物是以寄生或共生的方式与超微型真核藻共存,流式分选并不能完全将光合自养的超微型真核藻和这些异养超微型原生生物分开(Shietal.,2009)三此外,利用流式细胞仪单细胞分选技术,可以将单个细胞分选出来,结合纯培养或测序技术,对单细胞进行分析研究(Crosbieetal.,2003;Czechowskaetal.,2008)三

作为一种新兴的仪器,流式细胞仪虽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由于体积较大,价格昂贵,且仪器精密,一般的研究调查很难满足随船携带的条件,无法对新鲜样品进行现场测定三因此,通常采用固定的方法选择合适的固定剂,如戊二醛二多聚甲醛(Lazinskyetal.,1979;Vaulotetal.,1989)等,对样品进行固定后,带回实验室再进行分析三但是,多聚甲醛不稳定,需现配现用最好,所以选用戊二醛为固定剂最方便实用三在固定的同时,再添加表面活性剂PluronicF68可更好地减少细胞损失(Marieetal.,2014)三

3 3一分子生物学技术

超微型藻类绝大多数都被认为不可培养,再加上其个体小二形态差异不明显,传统的方法很难鉴别三近十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超微型藻多样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尤其是超微型真核藻,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有深入研究三相对于其他方法,分子生物学技术无需分离纯培养二省时省力,可直接鉴定到种三目前应用于超微藻多样性研究的靶基因序列主要包括16SrDNA二18SrDNA及叶绿体16SrDNA(Fulleretal.,2006),还有一些功能基因rbcL(Elsaiedetal.,2001)二psbA(Zeidneretal.,2003),核糖体基因间隔区ITS1及ITS2(Rodríguezetal.,2005)也常作为靶基因三不同靶基因各有利弊,为更准确地对超微藻的多样性进行研究,可将各靶基因结合使用三

目前超微藻多样性研究常用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指纹图谱技术(T?RFLP二D/TGGE二SSCP)二克隆文库的构建二高通量测序及核酸杂交技术(FISH二基因芯片等)三通过指纹图谱技术,无需克隆测序就可快速地对不同环境样品中超微藻群落结构的多样性进行比较研究三而通过序列比对构建克隆文库,可以直接对样品中的超微藻种类进行鉴定和系统进化分析三Moon?vanderStaay等(2001)首次运用真核生物通用引物研究了太平洋表层海水中超微型真核生物分子多样性,发现其多样性主要以异养序列为主三Tarbe等(2011)通过18SrRNA基因进行克隆建库及DGGE分析,指出非洲寡营养湖泊LakeTan?

ganyika中超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的多样性极高,而且还有接近一半的序列与GeneBank中任何序列的相似度都低于95%三李胜男等(2013)利用流式细胞仪结合T?RFLP的方法对长江中下游30个湖泊中超微型真核藻类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发现中营养水平湖泊中真核超微藻的多样性指数较高,且其群落结构与总氮浓度显著相关三

尽管分子生物学技术为超微藻的研究带来了新突破,但是其本身存在的缺陷对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三例如,指纹图谱技术及构建克隆文库等都是以PCR为基础的,PCR本身固有的问题都将对结果产生重大影响,如PCR假象(Rich?ardsetal.,2005)二引物偏好性等三还有,DGGE二T?RFLP等职能分析500个碱基对以下的DNA片段,而对500个碱基对以上的片段的分辨率很低,因而得到的系统进化相关的信息就很少三此外,从环境中提取DNA时很难获得所有超微藻的基因组DNA,用PCR也无法扩增出所有的目标片段,这些都会导致对环境中超微藻多样性的低估三

4一小一结

湖泊虽然只约占陆地面积的3%,但其在全球碳循环的过程中仍有重要作用,所以对淡水水体中超微型浮游植物的研究也十分必要,但这在以前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三此外,对淡水生态系统中超微藻的多样性研究为明确超微藻的种类,探寻不同种类的超微型浮游植物之间的进化关系以及环境等因素对生物进化的影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三而对不同类型湖泊中超微型藻类多样性的调查可比较分析超微

9711

李胜男等:淡水超微型浮游植物多样性及其研究方法

藻的分布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加深我们对淡水超微藻的认识,为进一步研究超微藻的湖泊生态学功能提供参考,所以,十分有必要引起我们对超微藻研究的重视三在研究方法上,随着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的发展,对超微型浮游植物多样性的研究也越来越精确,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不断完善三

参考文献

陈美军,孔繁翔,陈非洲,等.2008.太湖不同湖区真核微型浮游生物基因多样性的研究.环境科学,29(3):769-775.

黄邦钦,洪华生,林学举,等.2003.台湾海峡微微型浮游植物的生态研究.Ⅰ.时空分布及其调控机制.海洋学报,25(4):72-82.

焦念志.2006.海洋微型生物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李胜男,史小丽,谢薇薇,等.2013.长江中下游湖泊超微型真核藻类遗传多样性研究.环境科学,34(9):3416-3422.

李艳晖,胡明明,沈银武,等.2013.中国淡水绿藻纲新记录属 麦可属(Mychonastes).水生生物学报,37(3):473-480.

孙书存,陆健健.2001.微型浮游生物生态学研究概述.生态学报,21(2):302-308.

王一建,林婉莲.1998.武汉东湖超微藻生态学的初步研究.湖泊科学,10(4):71-76.

谢薇薇,龚一伊,王志伟,等.2013.利用流式细胞仪分选技术研究湖泊真核超微藻遗传多样性.环境科学,34(4):1485-1491.

谢薇薇,王志伟,孔繁翔,等.2012.太湖光合自养真核超微藻遗传多样性初探.湖泊科学,24(1):123-128.

严国安,刘永定.2001.水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及对大气CO2的汇.生态学报,21(5):827-833.

赵一文,邢一辉,安立会.2001.不同粒级浮游植物对淡水初级生产力的作用.大连水产学院学报,16(3):157-162.

AntiaNJ.1976.Effectsoftemperatureonthedarknesssurvivalofmarinemicroplanktonicalgae.MicrobialEcology,3:41-54.

Bailey?WattsAE,BindlossME,BelcherJH.1968.Freshwaterprimaryproductionbyablue?greenalgaeofbacterialsize.Nature,220:1344-1345

BellT,KaffJ.2001.Thecontributionofpicophytoplanktoninmarineandfreshsystemsofdifferentstatusanddepths.LimnologyandOceanography,46:1243-1248.

CallieriC,AmicucciE,BertoniR,etal.1996.Fluorometriccharacterizationoftwopicocyanobacteriastrainsfromlakesofdifferentunderwaterlightquality.InternationaleRevueDerGesamtenHydrobiologie,81:13-23.

CallieriC,KarjalainenSM,PassoniS.2002.GrazingbyciliatesandheterotrophicnanoflagellatesonpicocyanobacteriainLagoMaggiore,Italy.JournalofPlanktonResearch,24:785-796.CallieriC,PinolimML.1995.PicoplanktoninLakeMaggiore,Italy.InternationaleRevuedergesamtenHydrobiologieundHydrographie,80:491-501.

CallieriC,PisciaR.2002.Photosyntheticefficiencyandseason?alityofautotrophicpicoplanktoninLagoMaggioreafteritsrecovery.FreshwaterBiology,47:941-956.

CallieriC.2007Picophytoplanktoninfreshwaterecosystems:Theimportanceofsmall?sizedphototrophs.FreshwaterRe?views,1:1-28.

CaronDA,PickFR,LeanDR.1985.Chroococcoidcyanobacte?riainlakeOntario:Verticalandseasonaldistributiondur?ing19821.JournalofPhycology,21:171-175.

CaronDA.1983.Techniqueforenumerationofheterotrophicandphototrophicnanoplankton,usingepifluorescencemicrosco?py,andcomparisonwithotherprocedures.Appliedand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46:491-498.

ChristoffersenK.1994.Variationsoffeedingactivitiesofhetero?trophicnanoflagellatesonpicoplankton.MarineMicrobialFoodWebs,8:111-123.

ColeJJ,PrairieYT,CaracoNF,etal.2007.Plumbingtheglobalcarboncycle:Integratinginlandwatersintotheter?restrialcarbonbudget.Ecosystems,10:171-184.

CollierJL.2000.Flowcytometryandthesinglecellinphycolo?gy.JournalofPhycology,36:628-644.

CourtiesC,VaquerA,TroussellierM,etal.1994.Smallesteu?karyoticorganism.Nature,370:255-255.

CrosbieND,P?cklM,WeisseT.2003.Rapidestablishmentofclonalisolatesoffreshwaterautotrophicpicoplanktonbysingle?cellandsingle?colonysorting.JournalofMicrobio?logicalMethods,55:361-370.

CzechowskaK,JohnsonDR,vanderMeerJR.2008.Useofflowcytometricmethodsforsingle?cellanalysisin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CurrentOpinioninMicrobiology,11:205-212.

ElsaiedH,NaganumaT.2001.Phylogeneticdiversityofribu?lose?1,5?bisphosphatecarboxylase/oxygenaselarge?subunitgenesfromdeep?seamicroorganisms.Appliedand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67:1751-1765.

ErnstA.1991.CyanobacterialpicoplanktonfromLakeCon?stance.Ⅰ.Isolationbyfluorescencecharacteristics.Jour?nalofPlanktonResearch,13:1307-1312.

FawleyMW,FawleyKP,OwenHA.2005.Diversityandecolo?gyofsmallcoccoidgreenalgaefromLakeItasca,Minneso?ta,USA,includingMeyerellaplanktonica,gen.etsp.nov.Phycologia,44:35-48.

FosterRA,CollierJL,CarpenterEJ.2006.Reversetranscrip?tionPCRamplicationofcyanobacterialsymbiont16SrRNAsequencesfromsinglenon?photosyntheticeukaryoticmarineplanktonichostcells.JournalofPhycology,42:243-250.FullerNJ,CampbellC,AllenDJ,etal.2006.Analysisofpho?tosyntheticpicoeukaryotediversityatopenoceansitesintheArabianSeausingaPCRbiasedtowardsmarinealgalplastids.AquaticMicrobialEcology,43:79-93.

FullerNJ,MarieD,PartenskyF,etal.2003.Clade?specific

0811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生态学杂志一第34卷一第4期一

微型课题研究方法

微型课题研究的方法 方法是解决思维、表达、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是“过河的桥”、“通往远方的路”,认识事物借助的工具。微型课题研究的方法有很多,如: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调查研究法、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经验总结法等,这里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1. 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 将问题发展成研究课题,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其基本特点是:为行动而研究,对行动进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行动者进 行研究,边行动边调整,广泛的兼容性。 行动研究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研究、以研究的结果提高教育教学实践水平的一种教育研究活动;行动研究以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解决实践问题为首要目标。行动研究强调教学行为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强调行动过程与研究相结合。行动研究的环境就是自然、真实、动态的工作情境,就是活生生的课堂。所以行动研究法可以通 俗的解释为:每个课堂都是一个实验室,每个教师都是一个研究者。 2、总结经验法 实践是理论的故乡,教育科学不仅仅存在于专家的著作中,更存 在于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例如, 有位老师根据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和创新总结出启发学生回答问题 的十种方法: ⑴积极等待法,因学生心急而慌乱,教师应当安定他的情绪,耐 心等待; ⑵旁敲侧击法,学生在思考主要问题时,再提一两个有关的问题,加速学生的思考;

⑶回忆法,让学生回忆有关的旧知识,以便解决问题; ⑷铺垫法,提一两个较浅显的问题,让学生顺着这个思路往下想; ⑸点拨法,在关键点上指点一下学生; ⑹激将法,做出要让别人回答的样子,激励学生加快思考; ⑺分辨选择法,让其他学生回答,或教师提出多种答案,让学生 自己思考分辨,选择正确答案; ⑻回述法,先由教师或让别的学生正确解答之后,让这个学生回述; ⑼暂停法,让学生课下再想,然后找老师回答; ⑽加深扩展法,当学生答对了,再提一两个更难、更宽的问题。 这种总结的方法就是要把过程分条析缕地讲清楚,并突出它的特点。特别是要把其他人不容易找到的地方讲详细、讲得透。 3、案例研究法 案例法是通过对教育教学中典型的有价值现象,进行描述总结, 从而来探索发现教育规律的过程。教育案例是一个教育情境的故事。 在叙述一个故事的同时,人们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点评。案例研究=故事+点评。 4、叙事研究法 教育叙事就是“讲教育故事”。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从而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 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叙事研究=事物描述(故事)+评价分析(反思)。 5、实验研究法 什么是实验研究?根据一定的理论或假设,选择一定的研究对 象,实行某种教育措施并观察效果,再进行分析比较,对理论或假设

如何撰写课题开题报告(课题研究方案)

融通理论与实践,不熬教研鸡汤,不求理论深度,适切就是专业 如何撰写小课题开题报告 开展和参与课题研究是教师获得自我持续发展能力的最佳途径。事实证明,通过开展课题研究,边学习边做课题,边研究边实践,逐渐成为研究型的教师不乏其人。 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课题研究,开题报告如同建筑师的蓝图。有了好的开题报告,才能使研究工作者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地开展研究工作,以保证课题研究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制定开题报告是课题由设想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关键步骤。当前许多教师由于过去从未做过课题研究,现在要申报课题,撰写课题开题报告不知从何人手。为了使广大教师更加积极而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培养、提高教师撰写课题开题报告的能力和水平,本文从课题开题报告的含义、作用、结构等方面来谈教师应该如何规范撰写开题报告,力求对教师提供一点启示。 一、课题开题报告的含义与作用 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何谓有价值、有创见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从何而来呢?这需要研究者长期实践、细心观察和深思熟虑。当自己提出的课题得到上级认可后,就要把自己的研究方案设计好,即撰写科研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开题报告就是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规划和制定。换言之,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课题实施计划。开题报告主要说明这个课题有价值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 撰写课题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是创新新知,不

是可有可无的。正如学者文翁说过,“搞好开题报告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大家理清研究思路,完善研究设计”。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和安排,是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提供探索的途径。课题开报告初步规定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对整个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对于科研经验较少的人来讲,一个好的方案,可以使他们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避免发生进行一段时间后不知道下一步干什么的情况,保证整个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可以说,课题开题报告水平的高低,是一个课题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反映。没有科学的开题报告,就没有科学而有价值的成果。随着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规范化不断加强,开题论证问题越来越受到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的重视。 二、撰写课题开题报告的基础性工作 写好科研课题开题报告要了解其基本结构与写法,但“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重要的还是要做好基础性工作。首先,要了解别人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研究工作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要有创造性,熟悉了别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情况,才不会在别人已经研究很多、很成熟的情况下,重复别人走过的路,而是站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方面去研究;其次,要掌握与研究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论基础扎实,研究工作才能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否则,没有理论基础,你就很难深人进去,很难有真正的创造。因此,我们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一定要多方面地收集资料。要加强理论学习,只有这样制定出的开题报告才能更科学、更完善。 三、课题开题报告的结构 撰写开题报告是进行科研课题申请后的首要工作。通过开题报告的思考与写作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了解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究竟想做什么,想得到什么,怎么做,能否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若分析后觉得不现实,则可以立即调整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使课题目标的达成有可能性,从而避免“大题小作”或“小题大作”。课题开题报告的写法根据课题研究的类别略有不同。但一般地说,科研课题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微型课题研究方案范文3篇

微型课题研究方案范文3篇 Model of micro project research project 编订:JinTai College

微型课题研究方案范文3篇 小泰温馨提示: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微型课题研究方案范文 2、篇章2:微型课题研究方案范文 3、篇章3:微型课题研究方案范文 为使微型课题研究工作在学校扎实有效地深入开展,真正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学校会制定微型课题研究方案,现在就和小泰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篇章1:微型课题研究方案范文 分层教育的研究由来已久。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教学“各因其材”,便产生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落实这一思想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采用“班级授课制”以后,解决“因材施教”的问题,变得更为迫切。国

内外关于分组的,个别的教学实践和层次教学实验,都为解决这一问题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1987年7月至今,xxx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黎世法黎世法在发展异步教学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异步教育学。 异步教育学认为:过去,教师讲到哪里,学生就学到哪里,这是班级授课制下很普遍的“同步教学”。而建立在学生的“六步学习”基础上的教师“五步指导”的异步教学方式,改变了教与学同步的状况,做到了学生自主地学、教师科学地教,因而具有相当的科学性,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其次就是国内外已经取得巨大成果的层次教学。所谓的层次教学,比较集中地强调了几点: ①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 ③所有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关注,都得到应有的提高。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使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完整版)课题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 一、研究的准备 1.确定选题 研究选题的确定包括研究内容与研究样式这两个方面。研究内容的切入点一定要小,不能太过宽泛,如果切入点很大,文章会变得泛泛而谈,就不能行之有效地解决相应的问题,研究内容的确定可以从教学大纲、教材、学习策略、课堂话语、教学方法等小的切入点入手,以小见大,从一个小的点来展开,这样研究会更有针对性、有效性。 好选题的基本标志为有价值、有创新。有价值体现在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同时也具有实践意义。研究内容的确定可以从教学大纲、教材、学习策略、课堂话语、教学方法等小的切入点入手,以小见大,从一个小的点来展开,这样研究会更有针对性、有效性。在教师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阅读能力如何提高?怎样有效运用多媒体?怎样增加英语课堂中的语言互动?此外还包括一些热点现实话题,例如:新课程标准、评价制度改革、任务型教学、教材评价、自主性学习、课程教学与素质教育、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等。 有创新体现在理论新、视角新、对象新和方法新,“理论新”可以从二语习得理论(语言学途径、认知学途径、社会学途径)、社会语言学分支理论、交际语言教学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社会互动理论等入手;“视角新”可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和学习者

的角度这两个方面入手,教师(教学)行为如:教师提问(或反馈)方式、教师情感教学策略、教师课堂交际能力、教学活动的选择、课堂组织形式的选择、教师角色等。学习者的角度可以选择像情感因素包括焦虑、性格,认知因素包括智力、学习风格、学习策略这些方面入手。 其次是研究样式的确定,研究样式的选择要符合科学性、可行性和实用性这三个原则。研究样式分为“写文章”与“做研究”两种,“写文章”是一种重理论轻实际的哲学思辨或者综述评论,它更多的是基于一些已有的理论基础进行评论或者提出改进的意见。“做研究”则是以实际的数据为支撑,经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和思考,得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可供参考的有效对策。“做研究”包括描写研究和实验研究两种,描写研究是对研究对象就某一研究项目在过去和现在反应出的不同状态的对比研究,比如“浅析阳光体育的实施对中学生身体素质的意义”这一选题,研究对象为中学生,对比的内容为阳光体育项目实施前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与现阶段实施后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的对比,研究是基于大量的实验数据进行的一系列探究与思考。实验研究是就某一个理论基础,提出两种不同的理论假设,然后选取实验对象进行实验,从而根据实验结果进行的一系列探究与思考。 选题的方向来源于研究者长期关注、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献阅读中受到启发的问题、从教育部课题中派生出的子课题以及已经完成课题基础上产生的后续性课题。此外,选题的确定一

微型课题常用的研究方法:

---------------------------------------------------------------最新资料推荐------------------------------------------------------ 微型课题常用的研究方法: 校本培训微型课题培训材料何开文一、农村教育科研存在的现状: 不知研究什么?(研究范围)不知如何研究?(研究方法)不知研究来有何用?(研究目的)同科教师少不知与谁研究?(研究途径)都是包班,没有时间研究。 (研究认识)头绪太多,不知从何研究?(研究方法)地势边远、信息闭塞,没有人指导研究。 (研究条件)二、微型课题的特征: 微型课题研究具有小、短、实、快、活的特点: 小,指研究的问题小。 短,即周期短。 不需要固守三、五年的研究周期,什么时候想研究了就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眼明了、心亮了,就可以什么时候结题。 实,即平实。 微型课题研究立足于当前教学实际,针对教师教学中遇到的盲点、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开展实实在在的行动研究。 微型课题研究抓住一个实字就能出成果: 课题源于教学实际,放在教学活动中去实践,研究活动要真实,研究过程要踏实,研究结果要务实。 快,即收效快。 1 / 19

一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转入到下一个问题的研究;一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得到一点收获。 它不需要触及该问题的方方面面,更不需要形成系统的经验总结,也不一定要将自己的研究心得发表,关键是要让自己体味到眼前一亮、心头一喜的愉悦。 活,即灵活。 微型课题是一种非正式的教育研究活动,在选题及管理上,它不需要局限于科研机构所提供的选题指南,也不需要申报、审批、立项,发现问题就可以确立选题,有了选题就可以研究;它存活于教师日复一日的工作生活中,没有固定的研究模式,没有强制的操作流程,人人都可以研究,时时都可以开展,处处都可以进行。 三、微型课题的基本理念: 研究的着眼点主要关注于教育教学细节,研究内容是教育教学实践中碰到的真问题、实问题、小问题。 微型课题研究以小切口、短周期、重过程、有实效为基本特征,以问题即课题、过程即研究、收获即成果为基本理念。 问题即课题。 倡导每一位教师树立问题即课题的意识,这也是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前提。 要求按照切口要小、选题要准、研究要实的指导思想,从自身的需求出发,从一个个实际的教学实例出发,认真解析自己的

个人微型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 《关于儿童发散性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 泗阳县新袁镇中心小学晏浪一、研究思路: 从“课程材料”、“学习时间”、“学习小组”、“课堂环节”、“练 习题训练”等五个方面进行研究。 (1)优组课程材料。结合教材,随机索取信息材料,训练数学知识的驾 驭能力。 (2)优组学习时间。激活课堂流程,多角度讨论,从思维的不同扩散方向,获得多种可能的结果。 (3)优组课堂环节。课堂形式多样,环节经济实效,讨论点拨恰倒好处。尽可能让学生的思维流畅、变通、独特。 (4)优组训练练习题。题少而精,能真正起到知识迁移、提高思维能力 的作用。 二、研究目标: (1)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淡化课堂教学传统的角色地位,变“主宰”为“主导”,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大脑潜力,提高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2)发扬创新学习精神,于探究中发展学生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在 愉悦氛围中,对学生实施情感渗透、人品塑造。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 探究、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研究方法: (1)类比法:通过类比训练,学生对解题思路做出概括,形成解题模式,并通过经常变换题目情节,提高学生模式辨认的能力。 (2)归纳法:学生要善于归纳知识、规律,教师只起强化作用。 (3)假设法:假设思维方法的训练,开始由老师作假设,让学生思考回答,在各种假设的情况下,如何解决问题,使学生领会要点,直至学生能独 立假设解题为止。

(4)乐学法:根据保加利亚心理学家乔治的“乐学法”原则,充分利用 多种媒体,结合多种形式,营造愉悦氛围,产生乐学效果。 四、研究步骤: 根据实际,我设计了“计划——行动——检测——反思”四步循环的思路,分为四个时间段来实施。 第一阶段(用时1个月): 主要是确立研究的具体内容、进行文献研究和学习、调查现状、拟定研究计划。 1.确定内容:通过数学教学,渗透发散性思维培养;运用多种训练手段,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2.理论学习: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我畅游与学校的图书室,查阅相关文献资料;通过互联网,学习先行者的宝贵经验。我阅读了《发散性思维训练丛书》、《思维影响认识》、《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系列)》[东尼·博赞]等图书,学习了吴正宪等专家关于中小学数学教育的论著、教学方法,学习了国家教育部出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3.调查现状:通过问卷和座谈,了解学生对数学教学的需求,掌握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动态。虽然调查的结果让我有些失望,但这却更坚定了我进行研究的决心。 4.拟定计划: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和有经验的同事的帮助下,我完成了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用时5个月): 主要是进行实验、观察、比较,完善教学模式,反思、修正计划。 1.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合理安排时间,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注意训练过程中学生表现的情况记录,以便修整训练方法和方案。 2.邀请学校教师参与听课并提出建议,通过教师的评课,找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 3.加强课题研究材料、分析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管理; 4.定期与学生交流,促进研究深入。 5.针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修正研究计划。

开题报告研究方法及手段

开题报告研究方法及手段 导读:本文开题报告研究方法及手段,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下文是为大家精选的开题报告研究方法及手段,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开题报告研究方法及手段 课题研究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很多人写课题名称时,往往写的不准确、不恰当,从而影响整个课题的形象与质量。这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只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那么,如何给课题起名称呢? 名称要准确、规范。 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比如我们现在有一个课题名称叫“佛山市教育现代化进程研究”,这里面研究对象就是佛山市,研究的问题就是教育现代化问题。有时候还要把研究方法写出来,比如鸿业小学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这里面研究的对象是小学生,而不是中学生或者大学生,研究的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研究,这就说的很清楚,别人一看就知道这个课题是研究什么。而有些课题名称则起的不是很准确,比如,“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这个名称,就没有把研究的对象、问题说清楚,你是中学生或者说是小学生、大学生,是所有的学科或者是单指语文、数学等。再比如,“集中识字口语突破”这个名称,我想,别人只看题目,就无法看出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好象是语文,又好象是英语,是中学或者是小学,是小学高年级或者是小学低年级更没办法看出来。后来我看了一下内容,知道是小学英语教学方面研究,我想能不能改为“集中识字口语突破”小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总之,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微型课题研究方案范文

微型课题研究方案范文 为使微型课题研究工作在学校扎实有效地深入开展,真正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学校会制定微型课题研究方案,现在就和学习啦小编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微型课题研究方案范文1 一.研究背景 分层教育的研究由来已久。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教学“各因其材”,便产生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落实这一思想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采用“班级授课制”以后,解决“因材施教”的问题,变得更为迫切。国内外关于分组的,个别的教学实践和层次教学实验,都为解决这一问题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1987年7月至今,湖北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黎世法黎世法在发展异步教学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异步教育学。 异步教育学认为:过去,教师讲到哪里,学生就学到哪里,这是班级授课制下很普遍的“同步教学”。而建立在学生的“六步学习”基础上的教师“五步指导”的异步教学方式,改变了教与学同步的状况,做到了学生自主地学、教师科学地教,因而具有相当的科学性,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其次就是国内外已经取得巨大成果的层次教学。所谓的层次教学,比较集中地强调了几点: ①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 ②分层次。

③所有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关注,都得到应有的提高。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使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分层教学能够以人为本,能够弥补班级授课制天然的不足,能够因材施教,使得每个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都有事可做,有目标可循,有发展的果子可摘。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关于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1.异步教学。 注重学情,改变传统的同步教学的方式,倡导学生自主的学,老师科学的教。 .分层教学。 分层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通过自我鉴定和老师参照,把学生动态分为A、B、C三层。通过备课分层、教学分层、作业分层、考核分层等。促使学生从低层向高层攀登,然后再进行动态分层,让学生收获看得见的成功。 .异步分层教学。 主要是针对同步教学和班级授课制的弊端,以“学情理论”为基础,以人为本,以“异步分层教学”为核心内容的,对学生进行动态分层,分层教学,异步推进的促进学生自主

微型课题研究实施和管理办法试行

微型课题研究实施和管理办法试行 微型课题是指教师将源于课堂、源于学生、源于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所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将课堂作为研究基地,将追求教育、教学的实效作为主要研究成果的一种课题。 微型课题研究源于一线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反思以及对教育实践困惑的追问,是贴近教育教学实际、适合教师开展的一种课题研究方式,对于改进教育实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得到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同。 开展微型课题研究是当前我市推进课程改革,减负增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施有效教育的重要平台和抓手,是我市教育科学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大力推进微型课题在我市有序、有效地开展,根据苏州市关于开展微型课题的相关文件规定,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常熟市微型课题研究实施和管理办法(试行)”。 一、申报人员 全市中小学、幼儿园中的一线教师,教育、教学管理人员。 二、申报办法 微型课题采取逐层申报,分级立项,分级管理的办法。 基层学校:各学校负责校内微型课题的申报工作,通过申报工作的开展积极引导教师认识微型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明确一线教师是微型课题研究的主要承担者,教师要把微型课题研究作为日常教育教

学研究的重点之一,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校本研修有机整合,正常开展研究活动,逐步形成基于微型课题的专业对话。 学校的教育科研主管部门要统一组织本校的骨干教师对普通教师的申报方案进行指导,帮助教师选择课题,填写申报书,确立校级课题,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公平、公正、公开的评审,择优推荐到市级立项。 市教科室:市教科室作为微型课题研究的指导者,要定期深入学校调研、指导微型课题的研究。通过举行微型课题研究现场研讨会,建设微型课题研究管理网络,开展优秀微型课题研究成果评比,编印微型课题研究成果专辑等方式,加强市级微型课题研究的管理指导。 市级立项的微型课题需填写《常熟市教育局教科室微型课题申报表》,具体形式参见附件一。 市教科室将负责择优推荐优秀课题到苏州市级立项。 三、申报选题 积极倡导教师从自身工作实践中自主发现问题,自主确立课题,选题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选题要有自己的特色,尽可能选择自己熟悉的,有经验、有积累的,长期关注的,兴趣浓厚的,或自己在某些方面曾有一些思考但研究不够深入的问题进行研究。 2.选题要基于自己的实践,微型课题研究的内容来源于教师的教育实践困惑与问题,切入口要小,内容要相对单一,适合教师开展实践性的研究。

②浮游植物

②浮游植物 调查期间,绥芬河(包括支流)浮游植物经鉴定共计6门40种属。其中,硅藻门最多,21种属,占52.5%;绿藻门次之,10种属,占25%;蓝藻门5种属,占12.5%;隐藻门2种属,占5%;甲藻门、裸藻门各1种属,共占2.5%。 绥芬河春季浮游植物优势种属有舟形藻、小环藻、针杆藻、桥弯藻;另外,绿藻门的衣藻、集星藻,蓝藻门的蓝纤维藻也在占优势。绥芬河秋季浮游植物优势种属有硅藻门的短小舟形藻、简单舟形藻、异极藻;绿藻门的斜列栅列藻、柱状栅裂藻、盘星藻、纤维藻;蓝藻门的平裂藻、针状蓝纤维藻等。 绥芬河春季浮游植物数量均值为1.75×106 ind/L。秋季浮游植物数量均值为1.81 ×106ind/L。春季浮游植物生物量均值为4.15mg/L。秋季浮游植物生物量均值为1.85mg/L。 ③浮游动物 绥芬河浮游动物经鉴定共计4类33个种属,其中原生动物12个种属,占36.4%;轮虫16个种属,占48.5%;枝角类2个种属,占6.1%;桡足类3个种属,占9.0%。 绥芬河春季浮游动物优势属有原生动物的侠盗虫,轮虫中的晶囊轮虫、三肢轮虫、螺形龟甲轮虫;桡足类的无节幼体。绥芬河秋季浮游动物优势属有原生动物有滚动焰毛虫、筒壳虫、侠盗虫;轮虫类有蒲达臂尾轮虫、三肢轮虫、矩形龟甲轮虫、螺形龟甲轮虫、前节晶囊轮虫;枝角类有柯氏象鼻蚤;桡足类有某种剑水蚤、无节幼体及桡足类幼体。 绥芬河浮游动物数量均值为4.40×103 ind/L。生物量均值为0.41mg/L。 ④底栖动物 调查期间共采到底栖动物4类41种(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水生昆虫、甲壳动物及扁形动物),隶属于11目20科,其中水生昆虫28种,分属5目12科,占总数68.3%;软体动物5种,3目5科;环节动物7种,2目2科;甲壳动物1种,1目1科。 春季绥芬河底栖动物优势种属有生米蜉、东北田螺、黑龙江短沟蜷、圆顶珠蚌和钩虾等。秋季绥芬河底栖动物优势种属有生米蜉、Epeorus uenori,东北田螺、黑龙江短沟蜷、圆顶珠蚌、宽身舌蛭、钩虾等。

课题研究方法大全

课题研究方法大全 一、观察法 1.观察法:为了了解事实真相,从而发现某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2.观察法的步骤:观察法的实施分为以下三个步骤,步骤之一就是进行观察研究的设计,此步骤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作大略调查和试探性观察。 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于搜集材料,而在于掌握基本情况,以便能正确地计划整个观察过程。例如:要观察某一教师的教学工作,便应当预先到学校大致了解这位教师的工作情况,学生的情况,有关的环境和条件等等。这可以通过跟教师和学校领导人谈话,查阅一些有关的材料,如教案、教学日记、学生作业等,以及听课等方式进行。 (2)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中心。 根据研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考虑弄清楚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材料和条件,然后作明确的规定。如果这规定不明确,观察便不能集中,结果就不能深入。观察不能有几个中心,范围不能太广,全部观察要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如果必须要观察几个中心,那就采取小组观察,分工合作。 (3)确定观察对象 一是确定拟观察的的总体范围; 二是确定拟观察的个案对象;

三是确定拟观察的具体项目。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学任教的中师或大专毕业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业务、文化进修的情况,那么,拟观察总体就是教师工作年限达一年或两年的新教师。在这一总体范围内,再定下具体观察哪几所小学,哪几个教研组中的哪些教师。具体观察名单确定以后,再把拟观察的时间、场合、具体观察项目确定下来。 (4)制定观察计划 观察计划除了明确规定观察的目的、中心、范围,以及要了解什么问题、搜集什么材料之外,还应当安排观察过程:观察次数、密度、每次观察持续的时间,如何保证观察现象的常态等。 (5)策划和准备观察手段 观察手段一般包括两种: 一种是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一种是保存观察资料的手段。 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主要是人的感觉器官,但有时需要一些专门设置的仪器来帮助观察,如观察屏、计算机终端装置、更高级的如动作反应器等。这些仪器主要起两方面作用:保证观察的客观性与提高观察的精确性。 在保存资料的手段中,人脑是天然器官。但这种与观察主体连在一起的保存手段缺乏精确性和持久性,也不能实现资料的客体化。因此,人们先利用文字、图形等符号手段,进而又利用摄影、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把观察时瞬间发生的事、物、状况以永久的方式,准确地、全面地记录下来,供研究地反复观察资料和分析资料所用。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思路和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思路和实施步骤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特点适合实施研究性教学。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理论教育,最终使大学生成为品学兼优适合社会需求的技术人才。思想政治教育课最终目的是要求学生知行统一,知识的识记只是其手段。而研究型教学主张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重实践、探究、强调学生在做中学,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体验并把所学知识内化。这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目的是一致的。 研究方法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研究主要用观察、实验、调查、统计等方法研究教育现象,注重研究的严密性、客观性, 以求得到客观事实。定性研究采用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而获得第一手资料,具体的方法主要有参与观察、行动研究、历史研究法等。两种研究方法各有所长。本课题采用多种科学研究方法,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研究,以期取得理想的研究成果。项目预期的成果形式为调查报告、论文。 拟用三年时间实施本课题的研究,实施范围为北海职业学院的在校生,收益学生估计为三千到四千人。 第一阶段为动员和调查阶段(2006年9月至2007年8) 推动研究性教学,必须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具有针对性的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相关管理人员深入开展研究性教学教育思想的学习与讨论。 课题组成员采用集中、分散、问卷、开座谈会等方式调查本院学生。调查内容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课程讲授、课堂讨论、作业训练、实践训练、考核方式等六方面的意见和看法;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法律意识等基本情况。收集第一手材料为研究作准备,此阶段拟用九个月时间。 第二阶段为教学环境现代化建设阶段、理论研究阶段(2007年9月至2008年8) 推动研究性教学,必须积极营造教学资源丰富的环境,特别是有信息技术和先进仪器、设备支持下的教学环境,具体包括立体化精品教材、多媒体教室、电子图书馆、全球知识共享的校园网络以及有利于推动研究性教学的组织、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等,为推动研究性教学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和制度保障。 课题组成员根据第一手资料的原始数据进行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提出改革策略。此阶段拟用九个月时间。

怎样做微型课题研究

怎样做微型课题研究 勉县教研室何向东 2014年9月11日 研究流程:选题→立项→研究→结题。 (一)选题 1、选题要把握“真”与“实”,提出真实而有价值的问题。 2、选题要突出一个“微”字,切入点越小越好。 选题时要善于对问题进行分解。把一个大的问题按照内在逻辑关系分解成相互联系的许多问题,从而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步骤 3、拟题要注重一个“明”字,问题要清晰,研究点要明确。 课题名称是课题最高度的概括,要做到准确、规范、简洁。 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 比如“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这里面研究的对象是高中学生,而不是初中学生或者小学生,研究的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研究。 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不宜用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不要用正标题再加副标题。 简洁: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拟题要注意的三点: 一是形式上以“研究、探究”等字眼为特征。 二是内容上要包含研究范围、研究主题、研究结果或状态、研究方法等部分内容。 三是用词上要要讲究科学严谨。不用感性的不确定词语。 课题标题的基本结构: 研究范围+研究主题+研究结果(或状态)+研究/探究 如: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 (二)立项 1、逐层申报,分级立项 学校微型课题的申报立项工作应由各学校教研处负责。教研处统一组织本校的骨干教师对普通教师的申报方案进行指导,帮助教师选择课题,填写申报表,确立课题,择优推荐。 2、制定课题研究的开题报告或实施方案 微型课题的开题报告没有固定的格式,一般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阐述所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或者某方面的困惑;即课题的来源 讲述教育教学中特别是学科课堂教学中所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或困惑时,一定要具体,不能泛泛而谈,讲些大框框。

微型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微型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县教育局“精细化管理”精神和《龙山县教育科研微型课题管理暂行办法》为指导,进一步增强微型课题研究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壮推进学校微型课题研究。“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使微型课题研究真正成为教师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发展平台。 二、组织机构 领导小组 组长:尚顺忠 副组长:刘智生赵昌松陈支顺 成员:叶明干杨正中蒋贻俊尚道绩 工作小组 组长:叶明干 成员:田晓晴米卫蓉汪正云及各教研组组长 三、工作目标 (一)学校100%的在岗教师主持或参与微型课题研究,形成“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的深刻教研氛围。 (二)学校微型课题研究工作小组科学、公平、公正、公开的评审教师申报的微型课题,力争推荐10至15个微型课题到县教科所立项、获奖。 四、要求与注意事项 (一)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微型课题研究工作小组要组织学校100%的在岗教师主持或参与微型课题研究,加强对学校教师微型课题研究的规划、督查、管理,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的经验。(二)学校年级组内的教师两人自由组

合、合作进行微型课题的研究,也可一人。同一课题的研究人员不得超过2人。 (三)微型课题的选题,重在结合本校、本地及教师个体的实际情况,解决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的详尽问题,倡导教师从自身工作实践中自主发现问题,自主确立课题。 (四)微型课题的研究要理论联系实际,研究范围要小、周期要短、见效要快,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五)课题研究人员要妥善保管课题研究的各种资料。资料包括:立项审批表、研究方案、立项批复;研究活动记录、照片、音像材料、问卷调查、调查分析、测试记录、教学案例、反思、学生个案分析、阶段成果报告;研究者的学习笔记,获奖、发表的成果等。 (六)研究周期较长的微型课题,研究者要制定阶段研究计划,每个阶段结束后撰写研究总结或反思报告。 (七)课题一经立项,不得随意变更或终止。有下列情况之一者,需由课题主持人提供书面申请,学校教科室审核盖章后,报教科所审批备案:变更课题负责人或研究人员;改变课题研究名称;对研究内容作较大调整;需延期研究一个月以上。 对未经审批,自行改变课题或者变更研究人员的,取消结题资格;课题立项后没有实施研究,或研究资料不统统的,不予结题。 (八)按计划已完成研究任务,实现了研究目标,达到了预期研究效果的微型课题方可申请结题 。 五、详尽实施步骤 (一)2月12——2月28微型课题研究启动、发动阶段(二)3月1——3月10微型课题研究培训阶段

淡水浮游生物的组成及意义

8.2 淡水浮游生物的组成 一、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 ) 淡水浮游植物主要由藻类、细菌和藻状菌植物中的一些种类组成。本节只介绍与淡水渔业有关的浮游植物,其类群主要有蓝藻门、绿藻门、裸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硅藻门和甲藻门等七类。 1. 概论 (1) 体型。浮游植物一般都是小型,肉眼难以看到,需借助显微镜方能观察其细微结构。它们有的是单细胞体,有的是群体,有的则是丝状体,丝状体种类大多不分枝。浮游植物的细胞主要有球形、椭圆形、卵形、圆柱形、纺锤形、纤维形等各种形状;另外,有些种类的细胞扁平、阔展成四方形、三角形、圆盘形、板片形等,这样的形状具有较大的相对面积,更容易悬浮于水中。 (2) 细胞结构。在细胞结构方面,浮游植物通常都有细胞壁,但裸藻类无细胞壁,仅有一层由原生质特化的表膜。细胞内部,除蓝藻类以外,都具有真核。在细胞质中,因种类不同而含有不同的色素。主要色素有叶绿素、黄色素、胡萝卜素和藻色素。各种浮游植物的色素由多种色素配合而成,由于色素的种类以及配合比例的不同,使得各种浮游植物具有不同的体色。除蓝藻类以外,浮游植物的色素均集结成色素体。 (3) 运动。有些浮游植物具有鞭毛,可以自由游泳;有些则不具鞭毛,不能游动,只能随水漂浮。具有鞭毛的浮游植物,其鞭毛的数目、长短及着生部位,因种类而不同。 (4) 繁殖。浮游植物的繁殖能力很强,繁殖方式有三种类型,即营养繁殖、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营养繁殖和无性繁殖比较普遍,有性繁殖仅绿藻类具有。 2. 蓝藻门(Cyanophyta ) 蓝藻门约有150 属1500 种。植物体通常呈蓝色或蓝绿色,有单细胞体、群体和丝状体等不同体型。构成植物体的细胞均为原核细胞。 (1) 分布。本门植物分布广泛,但大多数都生活于淡水中,成为淡水浮游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在淡水中的浮游蓝藻,在温暖季节里常大量繁殖、集聚水面形成“水华”。形成水华的蓝藻主要有:微孢藻(Microcystis )、项圈藻(Anabaena )、螺旋藻(Spirulina )、节旋藻(Artrospira )、拟项圈藻(Anaba-enopsis )、腔球藻(Goelosphaerium )、尖头藻(Raphidio-psis )、颤藻(Oscillatoria )、片藻(Merismopedia )、席藻(Phormidium )等10 多个属。 (2) 经济意义。以往人们认为蓝藻不能为鱼类消化利用,不适宜作为鱼类饲料。但在我国南方蓝藻常年大量出现的鱼池中,鱼类生长良好。据陕西水产研究所试验结果,用螺旋项圈藻(Anabaena spiroides )饲养白鲢、有极为良好的效果。而且用同位素标定测定消化情况,表明能够被白鲢消化、吸收。又据国外材料介绍,草鱼和鲤鱼也可以消化吸收蓝藻;爪哇罗非鱼(Java tilapia )可以完全消化拟项圈藻;香鱼(Chanos chanos )可以消化颤藻、林氏藻(Lyngbya )胶鞘藻(Phormiaium )和螺旋藻等蓝藻类。因此,过去那种认为蓝藻不能为鱼类消化利用的概念应该予以纠正。 然而大多数蓝藻,特别是那些小型的单细胞藻类,对鱼类的消化情况较差。微胞藻和项圈藻生长过盛时,在夜间消耗大量水中氧气,使水中含氧量下降,同时它们死亡分解后,能产生有毒物质,从而导致鱼类致病或死亡。所以对浮游蓝藻在淡水鱼类养殖上的作用,不能一概而论。 3. 裸藻门(Euglenophyta ) 本门约有40 属、800 多种,除胶柄藻属(Colacium )外,都是无细胞壁、有鞭毛、能自由游动的单细胞藻类。常见属种有裸藻属(Euglena )、扁裸藻属(Phacus )和囊裸藻属(Trachlo-monas )等。 (1) 分布。裸藻门植物主要分布在淡水中,特别在有机质丰富的小水坑和小水洼内最为常见,营浮游生活。本门植物喜强光和较高的水温,在温暖季节常大量繁殖使水呈绿色,并浮在水面上形成暗灰色或黄绿色的水华。 (2) 经济意义。过去人们认为裸藻是鱼类不能消化的种类,但据不少渔民经验,认为池中裸藻出现,表明水质轻肥,对鱼类生长有利。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工作也表明,裸藻是白鲢容易消化的食物,其中如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方法 比较全面

课题研究的要求、方法和步骤 (一)选题 选题是课题研究的起始,也就是确定自己要研究什么课题。 1.课题来自哪里? (1)学校或学校以上相关部门提供的参考课题或供申报的课题 (2)教师自己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感到困惑或感兴趣的问题上升为课题2.选题的一般原则 科学性:要有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必须符合科学原理;预期结果要合理;研究方法要正确严谨,要有可行性和创新性。 3.选题的一般过程 (1)明确方向——发现问题 (2)浓缩范围——经验分析 (3)提示焦点——形成课题 4.选题的注意事项 )选题宜小不宜大1(. (2)选题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来源于教育教学的现实问题。选题要有新意。课题的表述应简明、具体。 (3)选题要考虑研究者的优势,与自身工作相结合,与研究者的能力相适应。 (二)申报课题 申报课题,也就是设计研究方案,是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具体设想,是开

始进行课题研究的工作框架,是如何进行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保证研究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使研究具体化的中心环节;是研究成果质量的重要保证;有利于检查和自我检查;有利于协作研究。一般上级部门开展的课题研究都附有课题申报表。 1.课题申报表(课题研究方案)组成: (1)课题的表述与界定:课题的名称或题目必须明确表述所要研究的问题,要体现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如“强化预习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2)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 研究背景: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研究。 研究目的意义:即为什么要研究、研究的价值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包括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外在目标(目的)、内在目标目的——学生发展)。研究综述:本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问题新、方法新、角度新、效果新。. (3)研究范围:对研究对象的总体范围的界定;对研究对象的模糊概念进行界定;对关键概念的界定。 (4)研究内容:很重要的部分,如果提不出具体的研究内容,就无法研究。 (5)研究方法: ①注意事项:注意多种方法的使用;方法要写详细些;不能滥用方法 ②主要方法:行动研究;实验研究;个案研究;调查研究;文献研究。 (6)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使研究结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微型课题研究方案范文

微型课题研究方案范文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微型课题研究方案范文,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微型课题研究方案范文1 一、研究思路: 从“课程材料”、“学习时间”、“学习小组”、“课堂环节”、“练习题训练”等五个方面进行研究。 (1)优组课程材料。结合教材,随机索取信息材料,训练数学知识的驾驭能力。 (2)优组学习时间。激活课堂流程,多角度讨论,从思维的不同扩散方向,获得多种可能的结果。 (3)优组课堂环节。课堂形式多样,环节经济实效,讨论点拨恰倒好处。尽可能让学生的思维流畅、变通、独特。 (4)优组训练练习题。题少而精,能真正起到知识迁移、提高思维能力的作用。 二、研究目标: (1)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淡化课堂教学传统的角色地位,变“主宰”为“主导”,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充分发挥

大脑潜力,提高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2)发扬创新学习精神,于探究中发展学生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在愉悦氛围中,对学生实施情感渗透、人品塑造。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探究、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研究方法: (1)类比法:通过类比训练,学生对解题思路做出概括,形成解题模式,并通过经常变换题目情节,提高学生模式辨认的能力。 (2)归纳法:学生要善于归纳知识、规律,教师只起强化作用。 (3)假设法:假设思维方法的训练,开始由老师作假设,让学生思考回答,在各种假设的情况下,如何解决问题,使学生领会要点,直至学生能独立假设解题为止。 (4)乐学法:根据保加利亚心理学家乔治的“乐学法”原则,充分利用多种媒体,结合多种形式,营造愉悦氛围,产生乐学效果。 四、研究步骤: 根据实际,我设计了“计划——行动——检测——反思”四步循环的思路,分为四个时间段来实施。

小课题研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小课题研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课题就是我们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小课题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为课题,由教师个人或几个人合作,能在短期内取得成果的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研究是教师的必备素质,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小课题研究一般有以下四个步骤。 1、选定课题 选定题目是课题研究的关键。题目决定了研究的深度、广度、意义、内容和过程。选题不可盲目草率。一般的思路是发现问题——查找资料——分析问题——确定课题。选题存在一定误区:越时髦越好;越热门越好;越大越好。其实,时髦的、热门的、大的不一定是对的、好的。小课题研究的特点是热中求冷,同中求异,小题大做。选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途径: (1)从教育教学的问题及困惑中选题 小课题研究的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具体问题,教师天天置身于教育现场,这是教育问题的原发地。比如:如何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怎样提高学生作业的效率;如何让课堂教学既开放又有序;如何对待学生间的差异等。教师可以从自己感到不很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去选题,长期积累,挖掘出值得研究的问题来建立自己的“问题库”。 面对诸多的实际问题时,教师究竟该选哪一个问题作为小课题进行研究? 这要从值得研究的问题的价值和紧迫性方面考虑。当问题成为困难时,教师需要分析问题的主要表现与原因是什么。继而查阅资料、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教师关注、追踪、分析某个教学问题,这个问题就可以成为课题。如部分学生不能独立完成作业,主要表现在没有掌握所学内容,解决的办法是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学习能力,由此,可以形成一个课题:促成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策略研究。 (2)在切磋交流中发现课题 教师之间的切磋与交流是小课题的来源之一。交流可以开阔视野,让教师更多地了解教育教学情况,这样,教师自身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可能会被激发出来,逐步形成小课题。 (3)在理论学习中反思出课题 在阅读学习中,最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时时注意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对自己工作中的相关问题或经验进行解读和分析,使有价值的问题或经验在联系、解读中逐渐清晰起来。 (4)从学生的反应中寻觅课题 教师要多了解学生的反应,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与学生交流,更好地发现学生现实的需要,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同时,挖掘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但有研究价值的小课题。 (5)从已有成果的应用研究中归纳课题 研究的取向主要是将他人研究的成果应用于自身的教育实践。这类课题由于是学习他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