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部讲义2017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出题内部课件课本

内部讲义2017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出题内部课件课本

一、北京大学社会学考研报考统计考试内容(育明教育考研课程部)

育明教育宋老师分析:

1、本专业的报录比约在16:1-18:1(竞争比较激烈,每年的缺考率约在10%)

2、外语考试中考生可从英语一、俄、日、法任选一门

3、公共课拉开的分差较小,两门专业课拉开的分差非常大。大部分考生的专业课分数都集中在80-90分之间。想要进入复试就必须在两门专业课中取得较高的分数,每门专业课要达到110分。专业课的复习备考中“信息”和“方向”比单纯的时间投入和努力程度更重要。

二、北京大学社会学专业考研参考书

社会学理论

一,必看教材:

1,《外国社会学史》,贾春增主编,人大出版社(精读)虽然此书比较老并且有些错误,但是由于比较通俗易懂,复习考研还是很有针对性的。

2,《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杨善华,谢立中主编,北大出版社(精读)此书是北大各位老师按照人物的思想赚写的教材,应该认真阅读,但可能难度稍大,重点掌握经典社会学家的社会学思想线索以及核心理论概念和理论命题。

3,《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杨善华主编,北大出版社(精读)此书难度最大,掌握好书中核心社会学家的核心概念即可。例如布尔迪厄的场域与惯习理论,以及他的反思社会学和各种资本理论及相互关系等;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现代性等;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沟通交往理性等。

4,《社会学教程》,王思斌主编北大出版社(2004年版,需要重点精读)此书属于概论性质的教材,很简单,并且涉及许多考试内容,需要反复阅读并且在最后还需要反复背诵基本概念以及重点知识点。

二,选看教材

1,吉登斯,《社会学》,北大出版社(通读)和戴维。波谱诺《社会学》,人大出版社(通读)资料新颖通俗易懂,适合社会学启蒙时阅读,但是概念不够规范,不太适合复习考试。

2,费孝通《乡土中国》、《江村经济》、《生育制度》,通读,至少掌握里面的重要概念,如差序格局等,也有可能出简答题。

3,《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沃特斯华夏出版社(通读)此书是按照理论流派输理西方社会学的理论线索,较难,需要社会学史的背景知识。如考研复习时间充足,可翻看。

4,《西方社会学原著选读》谢立中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通读)此书只需要翻看下,把那些名著的主要内容能复述出来即可。

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及统计学

一,必看教材

1,《社会研究方法教程》。袁方主编,王汉生副主编,北大出版社(精读)

掌握书中基本概念,系统反复阅读。

2,《社会统计学》,卢淑华主编,北大出版社(通读)

需要通读几遍,掌握些统计学基本概念以及部分公式。

3,《社会调查研究的量化方法》,郭志刚,人大出版(精读)

此书十分重要,需要花时间反复阅读,一些关键知识点需要仔细理解揣摩,特别是资料数字背后的理论解释往往是出题重点。

4,《社会研究方法基础》,艾尔.巴比,华夏出版社(精读)有些基本概念需要掌握特别是袁方教材中没有的概念例如双盲实验,分类法

5,《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袁方主编,林彬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精读)此书在书店基本买不到,在海淀图书大厦自考教材货摊有可能买到。(社会学考研资料、考试经验、辅导课程可咨询育明教育宋老师电话:一三六、四一二三、一四九六)

二,选看教材

1,《社会学研究方法》风笑天,人大出版社,可以翻看作为参考。

2,《社会统计学》布莱洛克中国科学出版社经典教材,可以参考。但很难买到,在图书馆可借。

3,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郭志刚主编,人大出版社可作为参考。

社会学分支理论与方法

一,必看教材

1,《人口社会学》,佟新著,北大出版社(精读)系统掌握人口社会学基本理论以及基本相关问题。

2,《劳动社会学》,刘艾玉,北大出版社(精读)掌握书中重点章节的核心内容。

3,《整合社会心理学》,夏学銮,河南人民出版社(精读)掌握书中基本理论。

4,《中国社会思想史》,王处辉,中国人民大学2002(通读)掌握唐朝以前的思想,特别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

5,《城乡家庭市场经济与非农化背景下的变迁》,杨善华,沈崇麟著,浙江人民出版社(精读)掌握书中家庭结构,关系,功能等发生的变化。以及家庭社会学的相关理论。

二选看教材

1,《农村社会学》,李守经或者韩明谟版本(通读)翻看下就可以了

2,《发展社会学》,张涿主编,社会科学出版社通读翻看下就可以了。重点注意现代化理论,世界体系论以及依附理论之间相互区别以及联系。

3,社会分层相关的一些书及论文,掌握社会分层研究的一些理论以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中国社会分层特点。

四,杂志

《社会学研究》和《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卷,从92年到现在北大教授发表的文章最好多看一些。这两本杂志近两年的文章可以经常看看,不限于北大老师。好文章应该复印下来,以便考试之前重点复习。(社会学考研资料、考试经验、辅导课程可咨询育明教育宋老师叩叩:二四五九、六二二、四七七)北大网站上所列较少:

社会学专业方向的必读书目

杨善华、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

北大出版社1999年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二版北大出版社2003年

杨善华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大出版社1999年

贾春增主编《外国社会学史》中国人大出版社2000年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巴比主编,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第十版

华夏出版社2006年

袁方、王汉生主编:《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卢淑华编著《社会统计学》

费孝通:《江村经济》戴可景译,2001,北京商务印书馆。

刘爱玉:《劳动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佟新:《人口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杨善华:《家庭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三、北京大学社会学专业考研复习笔记重点分享系列

初级社会群体

一、概念与特征

1概念

初级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群体。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

2特征

①规模较小

②持续的直接而全面的交往。互动特点:直接、带感情、经常、全面。

③人际关系亲密。有共同利益、“我们感”、不可替代性。

④非正式控制:规范不由正式明文规则组成,而是习惯、道德、群体意识。

二、类型

(1)家庭:最古老、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

(2)儿童游戏群体:由在一起玩耍的儿童自然形成的初级社会群体。利于儿童成长,在群体中儿童们扮演各种角色,学习各种规范。

(3)邻居:由于居住地址上的靠近,在日常生活交往中而成的初级社会群体。

(4)朋友圈子:志同道合、兴趣相投的人形成的群体。

三、功能及其变化

1、功能:

1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场所

初级群体是一个人最初参与,并在其中长期生活的群体,对儿童、少年的成长,人格养成有重要功能。

2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梁

初级群体是人们进入社会舞台的预备阶段,走向社会的桥梁。一个人要较好地适应复杂社会的需要,必须经过初级阶段的生活。

3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

全面、真正地关心成员,尽量满足成员需要,以人为本。

功能综合,满足人在生存安全、社会交往、精神愉悦的多种需求。

4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①稳定、有效地发挥功能满足成员需要,从而减少对社会秩序的压力。

②人们对初级社会群体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使其自觉维护群体利益,认

同社会主流价值,利于实现社会秩序。

①初级社会群体的过分发展会抑制个人的发展。过分依赖。

②初级社会群体价值与社会发展不一致时,对群体的忠诚会损害社会利益。

2、变化:

1变化:

传统社会中初级群体比较发达,进入现代社会呈现逐渐衰落的景象。

2原因:

①工业化造成高度社会分工,肢解传统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②城市化带来迁移和住所较频繁变化,撕扯着亲属关系

③现代化崇尚的工具理性突出个体的价值,但侵害公共生活,不利于初级社会群体的价值形成。

3衰落的表现:

①初级群体某些功能外移

随着社会分工加剧,替代性组织承担了一些教育、娱乐等功能,减轻了初级群体的压力,也减少了对其的依赖。

②初级群体成员内部关系趋于松懈

现代条件下,人们普遍参与社会生活,与初级群体深入的、面对面的交往减少,成员关系不如从前亲密。

③某些初级群体名存实亡

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对某些初级社会群体有颠覆性影响,

特别是邻里关系。

4影响:

①从初级社会群体中获得的温情、人性关怀变少,社会秩序维持受更多调整。

②给人们带来更多机会,个人生活更丰富多彩。

第三节

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

一、含义与类型

家庭:以一定的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组合起来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通常又体现为一种经济的团体。

二、功能

1功能

①经济功能:包括生产和消费。现代社会中,家庭生产功能外移,在家庭之外获得收入并组织消

费。

②精神满足和休息

③生物功能:包括性生活的满足和生育。家庭使夫妻性生活合法化。

④抚育和赡养功能:生育、抚养子女,赡养老人。

家庭承担的功能实际还受家庭生命周期、社会发展阶段、文化、政策等影响。

2家庭功能的变迁

指在社会影响下,家庭功能出现的变化,包括功能替代、功能内涵改变、功能外移、旧功能消失与新功能出现,及主要功能随家庭生命周期而变化等。

三、家庭变迁

宏观:首先是家庭制度的变迁

①具有质变意义,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相联。

体现在家庭功能、关系的变迁(核心功能的替代等)

②非质变的方面:在社会影响下,功能或规模的扩大、缩小等。

微观:家庭变迁与家庭生命周期紧密相联,生命周期性变化。

家庭生命周期:指单个家庭所存在的,从诞生、发展至死亡的整个运动过程。随家庭组织者年龄增长和需要不同而出现明显的阶段性,受家庭组织者寿命制约。

四、中国家庭变迁及其社会变迁的关系

1当前我国社会变迁的特点:

①改革开放后,体制改革及农村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加速城乡变迁和分化。

社会角度,意味着资源重新分配,和市场机制建立

个人角度,告别铁饭碗时代,在市场经济中沉浮,面临多种选择,导致生活变化。

②使人的利益意识日益增强,谋取个人与家庭利益的欲望更加强烈。

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利益驱动下,大量外流。

③功利主义文化兴起,对传统价值和道德淡漠。一些人评价只用财富和权力。

2社会变迁对家庭变迁的影响,及家庭变迁的特点:

城市:

①经济体制改革导致的社会变迁影响

改变家庭收入格局,改变家庭成员职业及社会地位,改变成员的价值观念。

三变化影响家庭的诸项功能、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

②总趋势:

国家和作为国家代表的单位从私人生活领域退出,“个人隐私”价值观滋长,家庭作为私生活场所,与社会公共领域分离。

农村:

①农村经济变化主要是“非农化”:农业不再成为农民家庭的主业。

经济发达地区农村:迅速城市化

较落后地区农村:农业收入还占相当比重

中间地区:相当一部分家庭,农业收入已不是主要收入,不少成为“兼职户”

②城乡一体化加速,二元结构壁垒正不断被打破。

③总趋势:广大农村虽然由于区域分化而在家庭变迁方面的程度不同,但总趋势是家庭制度诸方

面向城市靠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