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质灾害报告的写法

地质灾害报告的写法

地质灾害报告的写法
地质灾害报告的写法

浅析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的写法

一、概述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指在对评估区进行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和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我国为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地区,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巨大,而其中大多数都是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规范和约束人类工程活动,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地质灾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21条明确规定: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可行性研究报告未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不得批准其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当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同时鉴于重大工程项目对地质环境影响较大,极易诱发地质灾害。某些省规定对处于地质灾害非易发区内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也应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根据2004年国务院颁发

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

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地质灾害是由于自然或人为作用,多数情况下是二者共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层比较强烈地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岩土体移动事件。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具备自然演化和人为诱发的双重性,它既是自然灾害的组成部分,同时又属于人为灾害的范畴。在某种意义上,地质灾害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安居的重要因素,同时又具有自然、社会和资源的三重属性,所以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显得迫切而需要。

二、地质灾害危险评估的基本问题

要写报告,首先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灾种:

主要有六种,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虽地质灾害可以有几十种,但国土资源部贯彻的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主要包括六大灾种,有的是地质灾害,但不属于国土资源部管辖的职能范畴。比如,地震、水土流失等。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内容:

1、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

2、调查分析工程建设区或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现状。

3、简要分析评估对象在建设或运营过程中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范围、方式、强度与持续时间。

4、分析论证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工程建设中和运营中加剧或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5、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

6、给出建设场地工程建设地质适宜性的评估结论。

7、针对不同建设阶段,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地质工作意见和防治地质灾害的具体措施建议。

(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类型:

1、现状评估:基本查明评估区已发生的地质灾害的分布,分析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分布、类型、规模、变形活动特征,主要诱发因素与形成机制,对其稳定性进行初步判定,在此基础上对其危险性和对工程危害的范围与程度做出评估。

2、预测评估:①对工程建设场地及可能危及工程建设安全的邻近地区可能加剧或引发的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做出评估。②对建设工程自身可能遭受已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做出预测评估。③对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危险性和危害程度做出预测评估。

3、综合评估: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充分考虑评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和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

分布、危险程度,综合评估地质灾害危险程度。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防治难度和防治效益,对建设场地的适宜性作出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和建议。

(四)、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程对象与评估等级:

1、按评估级别分:一级、二级和三级评估。

2、按评估灾种分: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裂缝、地面塌陷等。

3、按工程形式分: 点状、线状、面状等。

4、按工程类别分:有矿山、水电、公路等。

(五)、地质灾害危险性工作程度要求:

1、对拟建工程区,要求查明重要地质灾害的发育地段,圈定危险范围,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应能满足工程可行性研究和工程建设用地决策的要求;

2、对在建工程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应能明确指出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地段或地质灾害隐患点,并提出工程对策;

3、对正在运行的工程区,应对工程运行以来的地质灾害危害性进行回访调查,对工程未来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进行评估。

(六)、地质灾害危险性级别确定:

1、危险性大级:遭受、加剧或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威胁人员安全;可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5000万元以上或占工程总投资的比例达到35%以上;

2、危险性中等级:遭受、加剧或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可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500万元~5000万元之间或占工程总投资的比例处于5%~35%之间;

3、危险性小级:遭受、加剧或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可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500万元以下或占工程总投资的比例不足5%。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分级、预测评估分级和综合评估分级均可以参照上述要求进行。

(七)、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

确定判别区段危险性的量化指标,根据“区内相似,区际相异”的原则,采用定性、半定量分析法,进行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计算。常用方法有综合指数法、参数叠加法、模糊数学评判法、信息量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法等。

(八)、建设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

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基本不设计防治工程的,地质环境适宜;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防治工程简单的,地质环境基本适宜;地质灾害危险性大,防治工程复杂的,地质环境适宜性差(见下表,建设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分级表)。

三、一般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评估报告的写法

1、一般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评估报告的提纲如下:

前言

说明评估任务由来,评估工作的依据

第一章评估工作概述

一、工程和规划概况与征地范围

二、以往工作程度

三、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

四、评估范围与级别的确定

第二章地质环境条件

一、气象、水文

二、地形地貌

三、地层岩性

四、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五、工程地质条件

六、水文地质条件

七、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一、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阐述已发生的灾种、数量、分布、规模、形成机制、危害对象、稳定性等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按灾种分别进行评估

第四章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一、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二、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在山地丘陵区进行工程建设,一般工程设计挖方切坡工程在不稳定边坡,必须进行危险性预测评估,可列专节论述)

第五章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及防治措施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与量化指标的确定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三、建设场地适宜性区分区评估

四、防治措施

结论与建议

2、成果图件的基本内容

(1)评估区地质灾害分布图

比例尺:按委托单位的要求并考虑便于阅读可自行规定。

该图是以评估区内地质灾害形成发育的地质环境条件为背景,主要反映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和分布规律。

平面图内容:按规定的素色表示简化的地理、行政区划要素;按GBl2328—90规定的色标,以面状普染色表示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采用不同颠色的点、线符号表示地质构造、地震、水文地质和水文气象要素;采用不同颜色的点状或面状符号裹示各类地质灾害点的位置、类型、成因、规模、稳定性、危险性等。

镶图与剖面图:对于有特殊意义的影响因素,可在平面图上附全区或局部地区的专门性镶图。如降水等值线田、全新活动断裂与地震震中分布图等。同时应附区域控制性地质地貌剖面图。

大型、典型地质灾害说明表:用表的形式辅助说明平面图的有关内容。表的内容包括:地质灾害点编号、地理位置、类型、规模、形成条件与成因、危险性与危害程度、发展趋势等。

(2)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图

比例尺:按委托单位要求井考虑便于阅读可自行规定。

该图主要反映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结果和防治措施。

平面图内容:桉规定的素色表示筒化地理要素和行政区划要素;采用不同颜色的点状、现状符号分门别类的表示建设项目工程部署和已建的重要工程;采用面状普染颜色表示地质灾害危险性三级综合分区;以代号表示地质灾害点(段)防治分级,一般可划分为:重点防治点(段)、次重点防治点(段)、一般防治点(段);采用点状符号表示地质灾害点(段)防治措施,一般可分为:避让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监测预警措施;

综合分区(段)说明表:表的内容主要包括;危险性级别、区(段)编号、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灾害类型与特征、发育强度与危害程度、防治措施建议等。

3、应附大型、典型地质灾害点的照片和潜在不稳定斜坡、边坡的工程地质剖面图等。

四、不同灾种地质灾害危险评估的写法

(一)、崩塌、滑坡危险性评估

对崩塌、滑坡危险性评估,首先要了解其定义、要素以及成灾因素,然后根据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评估程序进行评估。

1、定义

崩塌:陡峭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发生崩落、滚动的现象或者过程。

滑坡:在重力作用下,斜坡岩土体沿着一定的软弱面(带)整体向下滑动(移)的坡面变形现象。

2、要素

崩塌的要素包括:高陡临空面、不利的岩性组合、不利的结构面以及“倒石堆”堆积等。

滑坡的要素包括:滑坡体、滑坡周界、滑坡壁、滑坡台阶、滑动面(带)、滑坡床、滑坡舌、主滑线、拉张裂缝、羽状裂缝、鼓张裂缝、扇形张裂缝、封闭洼地(滑坡湖)等。

3、成灾因素

无论是崩塌还是滑坡,其成灾因素都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当然在有些灾害是在自然和人为复合作用下共同产生的。

(1)自然因素包括:不利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以及特殊的气候条件、地震等。

(2)人为因素:即就是不利的人类活动,包括工程开挖坡脚、堆载、爆破振动、水库蓄(泄)水以及矿山开采等。

4、评估报告写法

对崩塌、滑坡危险性评估的写法是:在初步查明其地质环境和地质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对崩塌、滑坡危险性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对评估区征地范围内的建设适宜性作出结论,并提出防止措施建议等。

(二)、泥石流危险性评估

1、泥石流的定义:

由于降水、融雪等原因发生在山区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等松散固体物质的特珠洪流。

2、泥石流的分类:

(1)、按物质组成分为:泥流(rc≥1.6tf/m3 ,泥沙粒径主要由均匀的粉粒级以下物质组成)、水石流(rc≥1.3tf/m3 ,粉粒及粘粒含量极少,以沙、块石为主)、泥石流(rc≥1.3tf/m3,介于上述二种类型之间)。

(2)、按流域的沟谷形态分为:坡面型泥石流和沟谷型泥石流。

3、泥石流的识别特征:

(1)、泥石流的活动过程特征:形成——输移——堆积;

(2)、泥石流的要素特征:物源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

4、泥石流成灾类型

(1)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灾害沿通过地区展布,随地形变化成带状和片状。

(2)快速冲毁或淤埋通过地区的生产、生活设施及危及人身和财产安全。

(3)因堵塞而造成堵塞体上游的淤埋与淹没的灾害,堵塞体下游因堵塞体溃决而突发的冲毁或淤埋的灾害。

(4)诱发大河上、下游河段的灾害,直接灾害后果严重,难以抗御,并易诱发次生灾害。

5、泥石流特点及形成条件

特点:暴发突然、历时短暂、来势猛、破坏力强。

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松散的物源(土石)、可以携带松散物质的水和一定纵坡降的沟谷。为此,崩滑流极易形成灾害链。

判别:如果一条沟在物源、地形、水源三个方面部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这条沟就一定是泥石流沟。但泥石流发生频率、规模大小、粘稠程度,会随着上述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已经发生过泥石流的沟谷,今后仍有发生泥石流的危险。

6.评估的实施步骤

(1)、评估单位接受建设单位的委托,根据评估项目的重要性和成灾环境的复杂程度确定评估等级,并根据评估种类确定评估内容及任务;

(2)、收集相关的基础资料,并根据基础资料进行现场踏勘;

(3)、按建设项目确定评估范围;

(4)、按评估要求进行现场详勘,分类收集有关资料分项进行评价和量化处理。包括计算和确定泥石流沟易发程度、泥石流重、发展期、频率、流量、流速、规模及强度等;

(5)、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包括:(1)划分泥石流活动危险区(2)确定泥石流活动的综合致灾能力和建筑物承(抗)灾能力(3)计算灾害损失(4)确定泥石流活动的破坏程度(5)进行灾害和灾情分级(6)计算防灾效益(7)进行泥石流活动分级(8)预测分析泥石流活动成灾机率或危险程度等;

(6)、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

(三)、地裂缝、地面塌陷危险性评估

地裂缝:地表岩、土体在自然作用或者人为活动影响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隙。有地震裂缝、构造裂缝和因为滑塌形成的地面裂缝。后者多为崩、滑、塌、沉降在地表的一种表象。

地面塌陷:地表岩、土体在自然作用或者人为活动影响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而造成灾害的现象或者过程。地面形态多样。

地裂缝和地面塌陷的危险性评估与前述的“崩、滑、流”等灾害的危险性评估程序基本相同,这里就不在重述。

五、不同工程类别的地质灾害危险评估报告的写法

(一)、矿山地质灾害危险评估

矿山建设项目有别于其它建设项目,矿山开发项目更加有必要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1、评估要求

(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必须在可研阶段进行地质灾害评估工作。因此,在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中,应当把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区,特别是具备探矿权人,今后一定时间可能开发的矿产资源分布地段,划为地质灾害易发区,以此为依据,可以保证矿山建设项目都能在建设前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从而有效保护矿山地质环境,保证矿山的顺利建设、安全运行。

(2)、在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岩溶塌陷都发育较弱的地段,如果忽略了地下矿产资源的存在及未来开采的可能,往往容易被规划为不易发区,从而失去了要求矿山建设项目进行灾害评估的法律依据。

(3)、要求新建、改扩建矿山项目必须进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从而要求所有新建、改扩建矿山项目开展地质灾害危险评估工作(包含在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

(4)、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应包括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不另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5)、把矿山地质灾害视为“影响较大、破坏严重的特殊环境地质问题”。

2、报告编写需注意的问题

(1)、应充分了解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其它项目比较,矿业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更剧烈。引发的地质灾害较多。评估工作难度大。因此,在接受评估之前,更应该对“69号文”要求的工作程序及每一阶段工作内容、难度有所了解。

(2)、工程概况应了解矿山建设项目的开采方式、开采深度、矿区面积等;掌握是新建还是改扩建工程;了解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概况;了解周围敏感目标分布情况:水源地、泉、地质遗迹、居民地、地面地下设施等;了解基本的地质环境特征、灾害类型、发育程度。

(3)、在进行地质环境条件分析时,必须把以下内容做为分析重点:地形地貌:与斜坡重力灾害相关;矿山地质概况:区域地层、矿区地层区域构造、矿区构造;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特征、顶底板稳定性分析;

(4)、在进行矿山建设项目工程分析时,必须注意侧重分析以下内容:井田范围、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工业场地概况;井田开拓:采区布置、开采顺序、采煤方法;井田开拓的保护措施:铁路、公路、断层、工业广场、村庄、煤柱的留设,煤矸石、尾矿、矿渣的处置,排水量。

(5)、评估范围确定原则应考虑如下几个方面:矿山建设项目的拟征地范围;矿山建设项目拟建地面设施和工程活动的分布范围。如生活区、弃渣场(可能引发渣石流)分布的范围;矿山建设项目井下采矿活动的范围(矿区范围);采空区的影响范围(大于矿区范围);矿坑排水的影响范围(如影响范围内的岩溶塌陷问题);扩建建项目

评估(调查)范围应包括已有矿山的影响范围;其它地质灾害影响范围(如崩塌、滑坡、泥石流);项目的特殊性:评估范围远大于征地或地面设施分布范围。

(6)、在确定评估级别时,须注意以下两点:在国土资发[2004]69号文的基础上,建设项目重要性主要考虑矿山规模;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应该重点考虑矿床赋存条件,如:矿层的厚度、埋深、上覆地层结构和特征,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等。

(7)、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的内容基本与其它项目灾害评估基本相同,但矿山建设项目,因地质环境条件和工程特点不同,发育的地质灾害类型包括崩、滑、流、采空塌陷、岩溶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或单独发育,或多项并存。视具体情况确定灾害类型。

(8)、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的注意以下事项:

a、评估方法与其它建设项目基本相同。

b、采空塌陷预测的相关要素(即矿层赋存特征):底板高度、厚度、与上下煤层的关系以及顶底板特征。

c、矿山地质灾害评估危险性分级原则及相关因素:地面下沉范围、深度;地面形变程度:倾斜、曲率、水平变形;环境地质条件和自然地理条件。如沉陷区地面积水的可能性;敏感目标的分布。

d、矿山地质灾害评估危险性分级参考依据:(1)危险性小区:房屋可正常使用,沉陷量小于1米,不易积水。(2)危险性中等区:房屋需小修,沉陷量小于1-2米,较易积水。(3)危险性大区:房

屋需中、大修,沉陷量大于2米,易积水。(4)结合地面形变预测结果。(5)地面地下设施、敏感目标的分布。

3、报告内容及图件

报告书的正文与一般建设用地提纲大致相同,主要图件有:矿山建设项目地质环境条件图;评估区地质灾害分布图;评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图。

其它图件(插图):地理位置图;建设项目主要设施平面布置图(工业广场);区域、矿区地质构造图、水文地质图;矿床分布图、赋存条件剖面图;地面沉陷预测图(沉陷、倾斜);顶底板特征图;水面形态图(产生降落漏斗、岩溶塌陷的地区)

附表:基本情况统计表;矿山地质灾害调查表;

(二)、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灾害危险评估

1、总述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用地与其他工程比较,具有涉及范围广、建设场地类型多的特点,因此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具有其特性、与其他建设用地评估内容不同的地方。其评估范围将涉及坝址枢纽区、发电厂房区、引水线路区、水库区、建筑材料区、生活营地、两岸临时公路等。

2、总体思路

在对水电工程区地质灾害评估中,与部颁技术要求一致,总体按以下思路进行:

(1)、评估级别的确定: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与常规相同);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大型水利工程(装机容量大于35万kw);中型水利工程(装机容量5~35万kw);小型水利工程(装机容量小于5万kw)。

(2)、拟建场地地质环境条件的调查:必须紧密结合场地出现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及地层岩性特点,可以借鉴区域地质资料,但不能全盘照抄,最好按分区阐述。

3、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a查地质灾害种类及分布。(准确查明各分区地质灾害种类、空间分布、规模大小、现状危险性等,分门别类编号并列表表示。)

b、突出对边(岸)坡灾害的阐述。枢纽建筑区等工程部位地灾现状评估主要针对崩、滑、流,而对坝基(河床)可不做重点评估。

c、加强对第四系堆积物的描述。(除对现有地质灾害进行详细描述外,对各分区不同成因的第四系堆积物的成分、结构,尤其是其密实及胶结状况应作细致阐述,以便为下一步预测评估打下基础。)

d、作地质灾害现状分布图。(当各分区内地质灾害类型多、且分布密度较大时,必须做地质灾害现状分布图。)

(4)、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a、必须与工程施工部位紧密结合 ,枢纽建筑区<坝址区>、建材开挖区、场内公路区、移民迁建新址区和生活营地区等部位,常常是

大挖区,开挖边坡稳定预测或定性判断至关重要。(可分岩质、土质开挖边坡分析)

b、水库区岸坡稳定预测必须强调与水库正常蓄水位及水位变动带的关系:各种图件中必须标明水库正常蓄水位及动态水位变化;除原有滑坡、崩塌需重点评价外,尤其是对部分第四系堆积物岸坡应作较为合理的库岸再造分析;对库区内出现的阶地堆积,尚应进行浸没分析(涉及沼泽化和盐渍化)。

c、堆碴场区应注意由堆碴不合理导致的泥石流问题。

(5)、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6)、场地适宜性分区评估。

3、水利水电地质灾害危险评估报告需注意的问题:

(1)、由于水电工程建设区分布呈现点多、面广的特点,在进行地灾评估中,必须按工程分区进行。

(2)、与工程分区相配套,相应提供各分区地质灾害现状分布图、典型剖面图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图。

(3)、在进行水库区地灾评估中,必须结合库水位变化进行预测和综合评估。而且对库区内典型岸坡的平、剖面图,两侧边界应分别达到河水面和一级分水岭。

(4)、对水库区内的新移民迁建场地,其后缘边坡坡体结构应作详细的地质调查工作,岩质边坡应阐明主要控制性结构面,并分析出岸坡可能出现的失稳规模和方式;而对土质边坡,应对其成分、结

构、密实度和胶结状况进行查明,以便对边坡开挖后的稳定性作可靠预测。

(三)、公路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评估

公路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评估报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工程概况分析

主要从建设工程位置、公路建设项目重要性、公路工程概况以及公路建设总投资等方面进行分析。

2、地质环境条件分析

对公路建设工程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的地质环境条件分析,其内容主要包括: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型、地质构造与区域稳定性、水文地质条件、岩体类型及结构特征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特征等。

3、评估级别与评估范围的确定

评估级别:根据拟建工程的主要性和评估区地质环境类型类别等,确定评估级别。

评估范围:包括线路两侧宽度及评估面积,调查区要考虑到地质灾害影响区的全部范围在内。

4、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评估原则:按评估区内现有的地质灾害,分类型逐类逐个评估。

评估方法:采用排除法,先说没有的,再详细说区内有的。

评估内容:包括“崩、滑、流”地质灾害、河流侵蚀塌岸灾害以及灾害的总体评价等。

现状评估须注意:(1)各灾害点全部分类列表评估;(2)主要灾害点要专门评估,并附必要的插图;(3)其结论要归纳到危险性大小上来;(4)不要涉及未来的内容。

5、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评估原则:应按“以人为本、以工程建设为本、以环境保护为本”。

评估方法:按工程子项目分段评估。

预测内容:包括路基工程、隧道工程、桥梁工程等分项工程,以及地质灾害预测评估总体评价等。

预测评估须注意:先说工程建设可能遭受现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再说可能加剧现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最后讨论可能引发新的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6、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评估原则:依据地质灾害及其隐患的大小;充分考虑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可能危及的建设工程重要程度;区内相似、区际相异;不能把地质灾害危险性大的灾害点,放到危险性小的区。

评估方法:以环境地质条件背景定性、以拟建工程沿线地质灾害灾种数(种)、灾害点平均密度(个/km)、灾害分布长度比例(m/km)等量化指标,结合预测评估确定的危险程度或危险性大小,定性与半定量相结合确定拟建工程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

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

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 为认真贯彻落实平溪镇中心小学2017年洪涝及地质灾害避险工作会上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做好今年汛期洪涝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维护师生的根本利益。平溪镇中心小学按照“以人为本,以防为主”的要求,认真扎实做好我校洪涝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结合我镇实际,扎实有效的开展防汛工作,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现将工作进展情况如下: 一、领导重视 县政府、县教育科技局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避险工作,认真抓好排查落实,及时召开避险工作会议,做到避险工作早安排、早落实,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学校成立了由校长廖国评任组长,分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李文武任副组长,班主任及办公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认真落实监测责任人和监测负责人,各单位通力合作,把各项责任逐级分解,层层落实,做到学生上下学路上各路段及各监测点人员落实,职责落实,任务落实。 二、完善工作制度 为确实做好汛期洪涝及地质灾害工作,认真编制全校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确定全校2017年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继续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警)工作,切实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合理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治理和避让,公路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并制定了《地质灾害汛期值班制度》、《地质灾害监测及巡查制度》、《地质灾害速报和应急调查制度》、《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完成与学生及学生家长责任人签订防灾工作目标,做到“责任到位,责任到人,认真落实”的要求。完成与辖区内3个学校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校应急、抢险、救灾小组。设立镇避险办公室。 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灾意识 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基础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普及,并结合“3·26”盘县新民镇山体滑坡的经验教训,对广大师生进行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师生的防御意识和自救能力,克服松懈麻痹思想,有情况及时上报,形成群测群防的工作格局。 四、加强监测,建立群测群防网络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DOC)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提交单位: 提交时间:2015年12月 目录 0前言 (3)

1基本灾情 (3) 2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3) 2.1自然地理条件 (3) 2.2水文气象条件 (3) 2.3地形地貌 (4) 2.4地层岩性 (4) 2.5地质构造 (5) 2.6工程地质条件 (5) 2.7水文地质条件 (5) 2.8区域地壳稳定性 (6) 3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及成因分析 (6) 3.1灾害规模、特征 (6) 3.2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6) 4地质灾害现状危害及发展趋势 (8) 5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 (8) 5.1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 (8) 5.2防治效果及存在问题 (8) 6今后的防治工作建议 (8) 7应急调查准备和安全问题 (8)

0前言 1基本灾情 2014年9月2日13时19分,位于长江一级支流青干河支流锣鼓洞河左岸的杉树槽发生重大岩体滑坡。初步估算,滑坡体总面积3万m2,估计总方量约80万m3。滑坡地点位于秭归县沙镇溪镇三星店村2组、3组交界处,距离青干河河口约5.15 km。滑坡导致G348国道约200m损毁中断,大岭电站3栋房屋被掩埋,损毁柑橘园约60亩,损毁镇村公路2条450m,16个村(居委会)133个供电台区全部停止供电,紧急转移撤离沙镇溪初级中学师生、当地村民、电站职工家属共计953人,估算直接经济损失3220万元。 2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2.1自然地理条件 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两岸,三峡工程坝上库首。地理坐标为东经110°18'~111°0',北纬30°38'~31°11'。东与宜昌市夷陵区(原宜昌县)的三斗坪、太平溪、邓村交界,南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榔坪、贺家坪接壤,西临巴东县的信陵、平阳坝、茶店子,北接兴山县的峡口、高桥。县境东起茅坪新集镇凤凰山(新县城所在地),西止磨坪乡凉风台,南起杨林桥镇向王山,北止水田坝乡懒板凳垭。县境东西最大横距离66.1公里,南北最大纵距离60.6公里。秭归县版图面积2427平方公里。据2010年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秭归县国土实际总面积22.74万公顷。本次调查的杉树槽滑坡位于秭归中部的沙镇西镇流锣鼓洞河左岸。 2.2水文气象条件 滑坡区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7~19℃,多年平均降雨量1 493.2 mm.降雨具时段和频度相对集中的特点,雨季多暴雨,一日最大降雨量达358 mm.年降雨量由南向北、从低到

乡镇地质灾害总结

篇一:《乡镇地质灾害演练总结和方案》 乡镇地质灾害演练总结 为确保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措施的落实,增强人民群众的防灾避险能力,防止和减少突发性地质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危害及损失,根据上级文件要求,9月组织开展了村地质灾害点群众进行了应急避险演练,通过地质灾害模拟应急避险演练能及时安全撤离险区,保障广大群众生命财产安。现将2015年地质灾害应急避险演练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村地质灾害隐患点,其中村组(回头线)1个点,规模5万立方米,类型崩塌,涉及8户35人。该村灾害点地质构造复杂,地形变化多样,生态地质环境脆弱,一旦遭受连续降雨、强降雨、地震等因素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不稳定斜坡。 二、主要成效 (一)加强培训,提高水平。为确保每次应急演练成功,切实体现统一指挥、

迅速、高效和相关部门协调的一体性,组织演练提前召开了协调会议。会议内容是(1)介绍演练工作方案;(2)向当地群众讲解掌握地质灾害前兆、监测方法、报警方式、撤离路线等有关知识;(3)讨论演练方案实施的有关问题,征求参会人员意见,进一步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群测群防意识。 (二)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成立了由乡武装部长任组长和总指挥、该村委主作任副组长和现场总指挥,由村“两委”干部组成的应急演练领导小组,演练所在村组负责人和监测员以及驻村干部为成员的乡地灾防治指挥部,并明确了各组工作职责。 (三)周密细致认真总结。 总结推广经验和做法。演练工作结束后,领导组召开总结工作会,及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针对演练工作方案在演练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疏忽和不足,需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工作方案。 将应急避险演练过程在乡村干部大会上组织学习、推广经验。 定期不定期开展组织地质灾害点群众再学习、再提高。 通过对地质灾害的演练,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落实人员、经费,保障了应急避险演练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体制建设模版,建立完善了地质灾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精选范文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 我市属××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多发区之一。全市现有各类地质灾害危险点3600余处,其中列入省、市、县三级监控的重要灾害危险点714处。地质灾害以小型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大中型地面塌陷为主,具有点多面广、危险性大的特征。近年来,我市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科学制定防治方案,严格落实防灾责任,不断完善防治措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连续七年实现地质灾害“零伤亡”。 一、主要做法 1、健全管理机构。市、县、乡三级政府都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政府办、国土XX局领导任副组长,财政、民政、气象等18个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负责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指挥、部署协调和巡查指导,并将职责任务分配到成员单位,实行防灾减灾领导责任制。 2、编制防灾预案。市、县两级每年在汛前都认真组织编制了《防灾预案》,经同级政府批准后,下发到有关单位、乡镇执行。对全市已发现的各类地质灾害危险点,填制“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发放到防灾责任单位和负责人,填制“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发放到受灾害威胁的群众手中,让他们明白面对险情应采取的紧急措施和撤离转移路线。

3、开展科普宣传。每年利用“4·22地球日”、“6·25土地日”、“12·4法制日”宣传,通过组织咨询服务队伍上街提供咨询服务,到乡村农户家中发送科普资料,出动宣传车到乡镇、村组进行巡回宣传,悬挂、张贴、刷写大型宣传标语和宣传图画等,向广大群众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让群众掌握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减少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几率。 4、加强业务培训。市、县两级国土资源部门每年都分别举办两次以上地质灾害监测防治学习班。市国土XX局以召开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会议形式,侧重培训县、乡政府分管领导,县、乡国土资源部门分管负责人和业务骨干;县国土XX局以举办学习班形式,侧重培训县、乡地质灾害领导小组成员和地质灾害危险点监测人员。 5、构建群防体系。以国土资源系统工作人员为骨干、基层党员干部为主体,按照市设中心、县设总站、乡设站、村设组的组织机构格局,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监测网络,具体负责辖区内地质灾害监测预防工作。全市已建立群测群防监测网1529处,设立基层地质灾害监测点135处,在市、县两级国土资源部门备案的监测人员达539人。 6、加强巡查排查。每年汛前,组织工作人员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巡查排查。对发现的灾害危险点加强监控,聘请专家到现场勘察,提出隐患点的防治措施和建议,并根据地质灾害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进入汛期后,市、县、乡监测点

滑坡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目录 第一章绪言 (1) 第一节任务由来 (1) 第二节地质灾害概况及危害情况 (1) 第三节勘查目的与任务 (1) 第四节勘查工作评述 (2) 第二章勘查区自然条件及地质环境条件 (7) 第一节自然条件 (7) 一、勘查区地理位置与交通及区域经济状况 (7) 二、气象与水文概况 (9) 第二节地质环境条件 (9) 一、地形地貌 (9) 二、地层及岩性 (9) 三、地质构造与地震 (11) 四、水文地质条件概述 (13) 五、不良地质现象 (14) 六、人类工程活动 (14) 第三章滑坡基本特征及类别 (14) 第一节滑坡地形地貌 (14) 第二节滑坡空间形态及其类型与规模 (15) 一、Ⅰ号滑坡上段 (15) 二、Ⅰ号滑坡下段 (16) 三、Ⅱ号滑坡 (17) 第三节滑坡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17) 一、Ⅰ号滑坡上段 (17) 二、Ⅰ号滑坡下段 (18) 三、Ⅱ号滑坡 (19) 第四节滑坡水文地质 (19) 一、滑坡区含水层的含、富水性及隔水层的性质 (19) 二、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及动态变化特征 (24) 三、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化学类型与性质 (26) 第五节滑坡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26) 一、滑体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26) 二、滑带土物理力学性质 (27) 三、滑床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32) 四、滑坡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32)

第一节滑坡变形宏观分析 (34) 一、Ⅰ号滑坡上段 (34) 二、Ⅰ号滑坡下段和Ⅱ号滑坡 (34) 第二节滑坡稳定性极限平衡法分析 (35) 一、计算的工况条件 (35) 二、计算参数 (35) 三、计算方法及公式的选择 (36) 第三节滑坡稳定性敏感因素分析 (56) 第四节滑坡稳定性综合分析 (57) 第五章滑坡发展变化趋势及危害性预测 (58) 第一节发展变形趋势 (58) 第二节危害性预测 (58) 第六章综合分析与建议 (59) 第一节综合分析 (59) 第二节建议 (59) 一、防治工程设计参数(表17) (59) 二、防治工程措施 (61) 三、下步勘查工作建议 (61) 结语 (62)

地质灾害工作总结

地质灾害工作总结 一、我县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我县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北部丘陵地区,集中分布在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和构造发育的花岗岩及玄武岩分布区,主要行政区域为镇、镇、镇、乡、乡等乡镇。经调查,全县共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10处,其中滑坡1处,崩塌6处(含潜在崩塌4处),河流岸崩3处。县境内北部丘陵地区以滑坡、崩塌为主,南部平原地区以河流岸崩为主,在浅丘状平原及波状平原有大面积膨胀土分布。地质灾害隐患威胁对象主要是居民点居民及财物、土地、公路、房屋等。 二、我县地质灾害主要特点分析 (一)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 1、露天采矿场边坡及山区自然山坡过高过陡,岩石裂隙发育、风化较强,易于形成崩塌和滑坡。 2、汛期连续、集中降雨或干旱少雨、水位骤升骤降往往造成水利工程堤坝及山脚坡下地质灾害的发生。 3、大中型工程建设项目,边坡过陡易诱发崩塌、滑坡灾害。 4、居民沿山体切坡建房,易诱发山体滑坡。 (二)地质灾害类型 1、岩土位移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山体滑坡、建筑工程人工切坡引发的崩塌、滑坡及露天采矿引起的崩塌、滑坡。

2、河流堤坝渗漏、滑塌、岸崩及水库坝基渗漏。 3、膨胀土变形改变地貌引起的地质灾害。 (三)地质灾害重要防范点及威胁对象 为了有效防御地质灾害的发生及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通过对境内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活动规律及诱发因素的分析,确定以下三种地质灾害类型,10处隐患点为我县今年地质灾害防范重点。 1、滑坡 我县境内滑坡地质灾害隐患点有1处,位于镇街镇村附近,成因为自然形成,目前稳定性较差,没有威胁到人口,但对滑坡后缘的河道和耕地有潜在威胁,险情等级为小型。 2、崩塌 我县境内崩塌地质灾害隐患点有6处,分别位于: …….,成因为人为切坡建房形成,目前稳定性较差,威胁到人口4户17人,险情等级为小型。该隐患点已在《..市2011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中被列入市级地质灾害重点防范点,应重点监控。 乡..村..中心山东坡,成因为自然形成,目前稳定性较差,威胁到人口1户2人,险情等级为小型。 ..乡..村312省道:78km+30m处,成因为人工开采形成,目前稳定性较差,没有威胁到人口,但对…省道有潜在影响,险情等级为小型。 ..乡…村….省道:78km+50m——78km+150m处,成因为人工开采形成,目前稳定性较好,没有威胁到人口,但对….

地质灾害报告的写法

地质灾害报告的写法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浅析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的写法 一、概述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指在对评估区进行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和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我国为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地区,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巨大,而其中大多数都是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规范和约束人类工程活动,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地质灾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21条明确规定: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可行性研究报告未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不得批准其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当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同时鉴于重大工程项目对地质环境影响较大,极易诱发地质灾害。某些省规定对处于地质灾害非易发区内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也应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根据2004年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

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地质灾害是由于自然或人为作用,多数情况下是二者共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层比较强烈地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岩土体移动事件。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具备自然演化和人为诱发的双重性,它既是自然灾害的组成部分,同时又属于人为灾害的范畴。在某种意义上,地质灾害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安居的重要因素,同时又具有自然、社会和资源的三重属性,所以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显得迫切而需要。 二、地质灾害危险评估的基本问题 要写报告,首先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灾种: 主要有六种,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虽地质灾害可以有几十种,但国土资源部贯彻的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主要包括六大灾种,有的是地质灾害,但不属于国土资源部管辖的职能范畴。比如,地震、水土流失等。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内容: 1、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 2、调查分析工程建设区或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现状。 3、简要分析评估对象在建设或运营过程中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范围、方式、强度与持续时间。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1**项目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项目部认真学习贯彻公司**文件,按照要求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现将开展工作情况汇报如下:1、贯彻地方政府、上级有关安全管理工作情况。项目部高度重视地方政府、上级、业主、监理及相关部门下发各种安全管理文件,认真贯彻实施,通过会议、文件和现场督察、检查、巡查等方式落实文件要求,并按照文件规定及时上报有关安全管理信息。2、项目部制定了安全岗位责任制,并按照上级文件要求,建立了“四个”岗位安全责任体系,于4月6日重新学习安全责任制内容,并“四个”责任体系责任人签订了承诺书;项目部全体员工认真落实各项安全管理规定和安全措施,特别是项目经理(兼书记)和各体系责任人责任落实,保证了项目部处于低风险施工状态。3、项目部按照上级要求,制定了20多个管理制度,对安全生产工作中涉及到的工作,做出来比较明确的规定,在操作上有了依据。各级管理人员认真履行本工作岗位安全管理职责,按照有关规定、程序、办法、措施等要求开展相关工作,有关安全方面工作没有出现“真空”无人管控的现象,各岗位管理人员认真落实各项管理制度,作业人员遵守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项目部安全生产状态良好。4、项目部根据本项目部地理

位置和生产经营情况,由项目经理组织,生产副经理、项目总工、项目安全总监、工程部有关人员,邀请监理参加的对春季(二季度)施工安全生产状态,特别是辽河项目有关应急抢险、应急撤离等进行评估,内容包括:项目部安全管理体系、人员配备、现场负责人安全管理经验、判断识别安全隐患水平能力、现场应急事件能力、现场应急设备物资能力、应急预案启动效应能力等,项目部现在每天派人对辽河施工围堰进行24小时巡视,对施工道路进行监测维护。进行了桌面应急抢险和应急撤离演练。项目部认为,满足各项应急处置和安全生产需要。5、项目部按照上级和业主监理要求,制定了本项目部专项防洪度汛方案,方案中对人员责任、配备设备物资和值班做了明确要求,上报监理,并得到批准。业主监理在安全检查中没有提出异议。6、我项目部施工不使用炸药等火攻材料,工程设备使用油料由供应商派送,没有其它重大危险源,其它一般危险源处于受控状态。7、我项目部属于工程分包施工,就一家分包商,各种资质符合要求,项目部对安全教育纳入安全管理工作中,是安全管理工作重要内容;分包商营地“硬件”、“软件”符合公司安全管理规定;项目部建立了分包人员档案材料。8、分包商有两台履带吊,由于需要于4月份又租赁了3台履带吊,均为新设备,经过政府部门检测。项目部定期检查,并按照分局、公司要求开展相关工作,上报有关管理信息。9、本项目部有吊装作业和经常出现高边坡开挖作业,制定了专项技术安全措施和现场安全监管,处于受控状态。

地质灾害情况调查报告2

六枝特区新兴煤矿 矿区范围地质灾害情况 调查报告 二〇一八年五月

报告会审意见

矿区范围地质灾害情况调查报告 一、矿井概况与矿区范围 1、矿井概况 六枝特区新兴煤矿位于贵州省六枝特区堕却乡及新窑乡境内,行政区划属贵州省六枝特区管辖。矿区距六枝特区县城约10km,煤矿有简易公路与贵(阳)烟(嘴山)公路相接,交通较为方便。 六枝特区新兴煤矿属于整合、扩界、扩能矿井,由原新河煤矿和新发煤矿整合为现在的新兴煤矿。 原新河煤矿建于1994年,2001年10月取得采矿许可证,设计生产规模3万吨/年。 2005年,该矿办理有关延续采矿证的有关手续,煤炭生产许可证核准生产能力为6万吨/年。该矿井开拓方式为平硐开拓,主要开采3、7号煤层,回采工艺方式采用炮采。 原新发煤矿建于1999年,采用斜井开拓方式,2000年投产,设计生产能力为1万吨/年,每年仅产出原煤3-5千吨,2001年11月取得采矿许可证,设计生产规模6万吨/年,几年来虽生产一直未间断,但由于煤层地质条件复杂、瓦斯、顶、底板管理困难等原因,导致产量不高,一直未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回采工作面仅布置在3号煤层,回采工艺方式采用炮采。煤矿整合后,进行新系统的布置及开拓,主斜井、副斜井及风井均为斜井,现已形成+1250运输大巷、C3和

C7煤层运输巷及采煤工作面、+1200运输东、西运输大巷,井底车场、永久避灾硐室。 整合后的新兴煤矿,于2014年自行停产至今,目前矿井处于启动阶段,仍处在隐患排查整改治理之中。 2、矿区范围 新兴煤矿为30万t/a生产矿井,本矿井矿区范围由6个拐点坐标圈定,矿区面积为1.3902km2。 表1 六枝特区新兴煤矿矿区拐点坐标 二、气象 本区属山地温暖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矿区地处山区,气候受地形、高程控制,高山与谷地气候差异大,垂直分带明显,六枝气象局1994~2003年气象:年平均气温12.7℃。日最高气温31.9℃(2002年5月1日),最低-12.6℃(99年元月12日)。年平均降水量1148.0毫米,最大1665.3毫米(1969年),最小884.8毫米(1966年)。每年5~9月份为暴雨、大雨季节,降水量约占年降水量的70~75%,其余月份为绵绵细雨。年蒸发量1000~14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2%,年日照时数1090~1500小时,无霜期254天。

地质灾害工作总结

地质灾害工作总结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 我市属××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多发区之一。全市现有各类地质灾害危险点3600余处,其中列入省、市、县三级监控的重要灾害危险点714处。地质灾害以小型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大中型地面塌陷为主,具有点多面广、危险性大的特征。近年来,我市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科学制定防治方案,严格落实防灾责任,不断完善防治措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连续七年实现地质灾害“零伤亡”。 一、主要做法 1、健全管理机构。市、县、乡三级政府都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政府办、国土资源局领导任副组长,财政、民政、气象等18个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负责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指挥、部署协调和巡查指导,并将职责任务分配到成员单位,实行防灾减灾领导责任制。 2、编制防灾预案。市、县两级每年在汛前都认真组织编制了《防灾预案》,经同级政府批准后,下发到有关单位、乡镇执行。对全市已发现的各类地质灾害危险点,填制“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发放到防灾责任单位和负责人,填制“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发放到受灾害威胁的群

众手中,让他们明白面对险情应采取的紧急措施和撤离转移路线。 3、开展科普宣传。每年利用“4·22地球日”、“6·25土地日”、“12·4法制日”宣传,通过组织咨询服务队伍上街提供咨询服务,到乡村农户家中发送科普资料,出动宣传车到乡镇、村组进行巡回宣传,悬挂、张贴、刷写大型宣传标语和宣传图画等,向广大群众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让群众掌握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减少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几率。 4、加强业务培训。市、县两级国土资源部门每年都分别举办两次以上地质灾害监测防治学习班。市国土资源局以召开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会议形式,侧重培训县、乡政府分管领导,县、乡国土资源部门分管负责人和业务骨干;县国土资源局以举办学习班形式,侧重培训县、乡地质灾害领导小组成员和地质灾害危险点监测人员。 5、构建群防体系。以国土资源系统工作人员为骨干、基层党员干部为主体,按照市设中心、县设总站、乡设站、村设组的组织机构格局,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监测网络,具体负责辖区内地质灾害监测预防工作。全市已建立群测群防监测网1529处,设立基层地质灾害监测点135处,在市、县两级国土资源部门备案的监测人员达539人。 6、加强巡查排查。每年汛前,组织工作人员对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防治调研报告

地质灾害防治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地处盆地西北边缘方向,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系通往西北省区的北大门过渡地带,地形起伏大,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区域地质环境脆弱,是全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高发区之一,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严峻。目前,截至目前,全县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共101处,其中威胁到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90处,共威胁5424人生命财产安全,潜在威胁财产约2.7846亿元。近年来,县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相关部门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目前,我局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并配备了工作人员。每年汛前编制修订《地质灾害防御预案》和《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制定《防灾明白》、《避险明白卡》并发放至乡镇、村民手中,让老百姓更加直观地了解如何防灾避灾,构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法规制度;相关部门、各县区、各乡镇(街道)及工作人员都能严格落实地质灾害值班管理、灾情速报、险情巡查、档案管理等日常工作制度。从组织领导、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到规章制度的制定修改、严格落

实,我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日益完善,逐步进入了依法防治、科学防治的轨道。 (二)基础调查取得重要进展。 全县13个乡镇和2个牧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重要场镇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区划工作全面完成,基本摸清了区域内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规模和分布情况、形成条件、发育规律,对其稳定性、危险性进行了初步评价,划定了各行政区内地质灾害易发频发地段,提出了防治目标和方案,建立了地质灾害数据库,为防灾减灾规划部署打下了基础。新发育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确认工作基本完成,正在整理汇总相关信息,进行数据更新。 (三)监测预警体系初步形成。 已建立县、乡(镇、场)、村(寨)、监测员四级群测群防网络体系。每年编制发布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在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设立警戒线、安装警示牌,向地质灾害威胁单位、群众发放“两卡一表”。国土、气象、水利三方共建“县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平台”共享平台,利用雨量站对降雨进行时时监测,利用手机短信平台及时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推进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雨量监测站24台,裂缝位移计49套等地质灾害专业监测仪器,形成了覆盖全县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专业监测网络。 (四)治理工程有序推进。

项目地质灾害隐患检查工作总结(2)

****项目地质灾害检查工作总结 为加强安全生产,有效防范各类安全地质灾害事故的发生,结合公司文件,工区及时组织各施工部及各厂队办公室开展一次全面的安全生产地质灾害隐患大排查工作,进一步强化“红线”意识,深入贯彻公司及分局关于安全生产的指导精神,切实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一、加强领导作用,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根据公司【2014】20号《转发关于开展安全生产检查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的通知》要求,项目部单位主要领导全面负责,精心组织,认真落实,成立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领导小组。由工区经理任组长、安全总监任副组长,各施工部、办公室及厂队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组织及监督开展全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监督落实二十四小时值班制度的落实,项目部领导高度重视地质灾害检查防治工作,按照“分区分片,落实到人”的原则,在工区所属各施工隧洞、各作业面开展地质隐患排查并落实防灾措施。对排查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迅速落实防灾责任,做到责任到基层、到个人。经过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工区所属各施工部、各厂队等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区域都明确了责任人和联系人,全区由上至下形成了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各施工部及办公室组织协调、各相关单位具体实施的三级群测群防体系。 二、制定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预案,有效防范地质灾害。 为提高对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反应能力,结合工区各施工面的具体情况,制定下发了2014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预案》、《防洪度汛应急预案》、《边坡坍塌应急预案》并召开安全生产及地质灾害检查工作会议,对全工区地灾防治工作进行早安排早部署,下发了防治方案和预案,充分做好地质灾害预防及隐患排查工作。 三、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范宣传教育及警示工作,提高全员防灾意识。 (一)、为使地质灾害防治宣传人人皆知,切实增强全体员工防灾、避灾、减灾的意识。把由于爆破震动、开挖坡角、弃土不当、排水等人类活动极易诱发地质灾害归类进行宣传培训 1、崩塌:爆破震动、开挖坡角、弃土不当、排水进入岩土体裂隙等往往造成破裂的岩土体崩落。 2、滑坡:开挖坡脚、修建公路、铁路、依山建房建厂等工程,常因坡体下部失去支撑而发生下滑;蓄水排水,水渠和水库的浸溢漏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废水排放,农业溉等,均使水流渗入坡体,加大孔隙水压力,

滑坡地质灾害应急调研报告材料

第一章绪言 2010年2月,XX县XX镇XX村XX组下方斜坡地带发生滑坡地质灾害。XX县人民政府、XX县国土资源局、XX县水务局、XX镇人民政府等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及时组织相关职能部门亲临现场查看,并启动地质灾害应急排查预案,对地质灾害危害区居民发放防灾工作明白卡。 受XX县国土资源局委托,XX单位及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XX县XX镇XX村XX组滑坡地质灾害进行调查,于2010年1月20日至1月22日会同XX市国土资源局领导、XX县人民政府领导及相关人员和XX 镇主要领导对灾害现场进行了实地踏勘和调查。 第二章地理位置及乡镇概况 2.1地理位置 XX镇地处XX县城东北方38公里处,东邻安兴乡,南与芒洪乡相连,。XX县XX镇XX村XX组滑坡位于XX镇东部XX村XX组的下侧,大沟左岸,距XX镇约1km。镇和村组之间有水泥路,交通便利。 2.2乡镇概况 XX镇地处XX县城东北方38公里处,东邻大兴乡,南与芒洪乡相连,西接勐简乡、XX县县城,北与永德县和勐永镇接壤。 XX镇国土面积535.08平方公里,其中坝区面积52平方公里,是XX县第三大坝子。镇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坝区年平均气温17.2℃,最高气温32.5℃,最低气温2.3℃,年降雨量1700毫米,全年无霜期

310—320天,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全镇下辖9个村民委员会,92个自然村,14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7万人,占总人口的96%;居住着傣、佤、拉祜、回等14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9936 人,占总人口的33.12%。人口自然增长率 4.74‰,人口密度 56 人/平方千米。有耕地面积8.16万亩,其中,水田2.03万亩,旱地6.13万亩,人均耕地2.85亩。2010年,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2.49亿元,增长13%;完成农民人均纯收入5008元,增长31%;农民人均有粮292公斤。 XX县XX镇XX村XX组共有村民168户740余人,建筑物以1~2层为主,基础为浅基,墙体采用实心或空心砖砌成,局部为土墙。 第三章地质环境条件 3.1气象、水文 (1)气象 XX县地处横断山系南段,北回归线横穿县境,属北热带和南亚热相交的结合部,主要受印度洋暖湿气候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形成干、湿两季。由于受构造运动影响,境内地形起伏,海拔高低悬殊,立体气候明显。海拔800m以下的低热山脚和河谷坝区气候炎热多雨,终年无霜;海拔800m以上地区气候温和,多雨多雾,时有霜降。 据XX县气象站统计资料,全县年平均气温18.8℃,年平均日照时数2162小时,年平均总积温6883.3℃,年平均无霜期318天,年平均降雨量1331.84mm,年平均蒸发量1640.1mm,年平均相对湿度78%。 据XX气象局资料:县域内年降雨量最大为1757.10mm,出现于2001年,最大日降雨量152.10mm,出现于2006年10月7日;XX镇近10年

地质灾害个人工作总结

地质灾害个人工作总结 《地质灾害个人工作总结》的范文,。篇一: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总结 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总结 根据长治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迅速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摸底的通知》(长政办发电93号)精神,我县立即组织开展了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摸底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地质灾害现状 我县目前地质灾害包括人为地质灾害和自然地质灾害两大类,共有各类地质灾害122处,其中人为地质灾害64处:地裂缝46处,地面塌陷18处;自然地质灾害58处:滑坡19处,崩塌3处,不稳定斜坡36处。列为重大监测隐患45处:滑坡14处,不稳定斜坡18处,地面塌陷7处,地裂缝6处。 二、地质灾害防治情况 地质灾害防治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群众的安居乐业。我县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非常重视,建立了防灾抗灾长效机制。 (一)领导重视,认识到位 我县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领导组,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各有关部门为成员。制定了《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突发性地质

灾害应急预案》。最全面的严格按照两个方案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网络健全,监管到位 一是加强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设和地质监测预警工作。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群防群测网络,在45个地质隐患设置警示牌,确定责任单位、责任人、监测人、联系电话、避灾信号、疏散路线,县政府每年拨付10余万元监测经费,保证监测工作正常开展;二是联合气象局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三是加强巡查,在“防”上下功夫,绷紧安 全弦,监测人员做到每周巡查一次,并做好监测记录,在汛期监测工作做到日查日报。 (三)制度完善责任到位。 为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我县先后制定了《地灾预报制度》、《地灾速报制度》、《地灾巡查制度》、《地灾监测制度》等10余项工作制度,明确各级各部门在地灾防治中的职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地灾防治工作机制。 三、地灾隐患排查情况 为汲取7月6日吕梁市方山县大武镇王家庄村黄土滑坡地质灾害教训,我县以乡镇为单位认真组织了各类地质灾害隐患摸底排查。经排查,我县未发现因近日连续降雨而诱发的地质灾害隐患威胁。为有效防范因连续降雨诱发的地质灾害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

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总结报告2020

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总结报告2020 按照《关于深入开展地质灾害和防汛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的紧急通知》(石地灾指〔2020〕1号)文件通知要求,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结合我乡实际,庚即进行安排部署,组织开展地质灾害安全隐患排查,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统一思想,精心部署。 组织召开专题工作会,强化地灾防治工作,统一思想,分析我乡当前地质灾害防 治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杜绝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牢固树立防范胜于救灾的理念, 始终把地质灾害工作作为生命工程来抓。按照坡要到顶、沟要到头的要求,严格落实 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工作要求,突出重点、全面覆盖的排查原则,从6月 10日至7月10日,在全乡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地质灾害安全隐患排查工作。 二、强化落实,取得实效。 按照区域分解,明确责任,实行乡、村、组、监测员四级联动,迅速组织开展地 质灾害隐患排查防治工作。凡是有人居住、有工程活动的地段、区域逐点逐段排查核查,实现隐患排查全覆盖。重点对学校、聚居点等人口密集区动态排查,找准薄弱环节、及时化解风险,强化问题整改。对已通过各种措施处理销号的隐患点进行回头看,检查治理工程运行情况,核查周边地质环境是否有新的变化。同时在排查工作中同步 开展地灾防治宣传工作,组织汛期每月开展一次应急避险演练,增强干部群众临灾避险、自救互救的意识和实战能力,确保发生灾情、险情时临危不乱,快速、有序、安 全撤离。 三、加强信息收集报送,认真总结工作经验。 按照一日一移交的原则,及时将排查结果汇总上报县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对排 查出的隐患点逐一细化避让、监测、治理等措施,对险情紧迫的,第一时间组织受威 胁人员聚散转移,并及时与县国土资源局与华地公司联系,对排查隐患情况进行指导,确保工作措施安全到位。同时,注重做好隐患排查工作经验的总结,取长补短,优化 方案,完善措施,把地灾防治工作做实,打赢防灾硬仗,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地质灾害监理工作总结报告(高坪区青居镇烟山)

高坪区青居镇烟山2#滑坡治理工程项目监理总结报告 建设单位:重庆铭元公司 监理单位:四川省南充科鑫建筑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勘察单位:四川省华地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设计单位:四川省华地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施工单位:南充汇丰建设工程公司 编制日期:二〇一二年月日

高坪区青居镇烟山2#滑坡治理工程 监理总结报告 监理单位:四川省南充科鑫建筑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资质等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丙级) 证书编号:国土资地灾监资字第(2005523002)号 法定代表人:安建波 总工程师:戴敬儒 总监理工程师:何青云 编制:吴顺举 审核:何青云 编制日期:二〇一〇年月日 目录

一、工程概况 二、项目监理部组织机构、工作原则 三、监理工作情况 四、监理合同履行情况 五、施工进度控制投资控制 六、监理工作小结

一、工程概况: 我监理公司于2012年月承接了汶川县卧龙特区耿达乡洞口槽沟泥石流治理工程,该工程项目为大型地灾治理工程。由重庆南江建设工程公司承包施工。该工程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卧龙特区耿达乡,采用拦挡坝+排导槽等治理措施。主要实体工程内容为:浆砌块石拦挡坝5座;排导槽2条;导流堤1条。土石方开挖共21896.49 m3、土石方回填10330.62 m3、浆砌块石砌体16587.68 m3、现浇混凝土 90.59 m3.总造价为4335176元。 二、项目监理部组织机构、工作原则: 我司根据监理合同和监理大纲,结合本工程具体情况,组建由总监理工程曹克文等组成的项目监理机构于2010年4月28日进场,对本工程进行监理。项目监理组严格执行监理程序,坚持“诚信、守法、公正、科学”的宗旨,以“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实施监理,完成了监理任务。 三、监理合同履行情况 1、抓好事前控制,严把开工关。 在整个监理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事前控制和主动控制为主,依据合同和设计文件编制了监理规划,制订了具体的监理工作程序,明确了工作内容,行为主体,验收标准及工作要求。 本工程开工前,依据监理规范要求,我们审查了施工单位的资质,现场质量管理、技术管理组织机构、人员、制度及特殊工种操作人员的资格、上岗证等。依据承包单位报送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报审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Xxxxxxxxx有限公司 地 质 灾 害 调 查 报 告 Xxxxxx有限公司 Xxxxxx年度 目录 第一章调查工作概述

一矿井概况与矿界范围 (1) 二气象水文 (2) 三地形地貌 (3) 四地层岩性 (3) 五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 稳定性 (8) 六工程地质条件 (8) 七水文地质条件 (9) 八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 环境的影响 (12) 第二章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一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12)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13) 第三章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一矿山建设引发和加剧地质灾害 危险性预测 (14) 二矿山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 危险性的预测 (15) 第四章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及防治措施一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 与量化指标的确定 (16)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16)

三矿山适宜性评估 (16) 四防治措施 (16) 结论与建议 (17)

第一章调查工作概述 一、矿井概况与矿界范围 1、矿井概况: 该矿于2009年经xxxxxxx批准的兼并重组整合矿井,由xxxx整合而成,主体企业为xxxx有限公司,采矿许可证(证号:xxxxxx);采矿权人为xxxx有限公司;地址为xxxx村;矿山名称xxxx有限公司;经济类型为有限责任公司;开采方式为地下开采;生产规模为年xx万吨,矿区面积xx平方公里,采矿许可证有限期自xx年xx月至xx年xx月,颁证机关为xxx。主井和风井口,均布置在矿区中部地面工业广场内,主井口标高为xx米,为立井开拓,采用倾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方法,主采4#和10#煤层,现采4#煤层。山西省煤炭工业厅对该矿的基本建设进行了批复。地面办公楼、联合建筑和职工宿舍以及生产和生产配套设施正在有条不紊的建设当中,井下矿建工程也正在同步进行。 2、矿山范围及交通概况 该井田位于xx西北约12km处的xx,行政区划隶属xx镇,井田地理坐标为:东经xx,北纬xx。 井田东南距离石区约12km,井田内有xx公路通过,经xx公路相连。井田xx高速公路约10 km,南距xx,交通较为便利,矿山范围由7个拐点连线圈闭,各拐点坐标为: 重组后矿界拐点坐标表表1-1

关于城市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总结【可编辑版】

关于城市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总结 关于城市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总结 梧州是典型的山城,城市依山傍水,多年来,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不断发生,尤其是201X年6月8日,梧州市区范围内普降大暴雨,引发了点多面广、危害性极大的崩塌、滑坡、坡面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及重大经济损失。梧州市委、市政府因此将市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列为今后几年工作的“一号”工程。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201X年8月30日止,市区急需治理的210个地质灾害点中有206个已经开工,完工的有197个,累计完成投资 1.8亿元(其中工程投资 1.37亿元,房屋拆迁0.25亿元,工程勘察设计等前期费用0.18亿元)。通过近几年梧州市区地质灾害治理的实践,该市从中获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一、梧州市地质灾害治理的基本做法 (一)领导挂帅,把地质灾害治理列为民生一号工程 201X年,广西在全区地质灾害防灾预案中,就已将梧州市列为地质灾害高发区。201X年,梧州市便开始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201X年,市委、市政府正式把地质灾害整治作为今后几年工作的一号工程,专门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挂帅的地质灾害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组织、指挥、协调和落实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同时,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地质灾害整治的日常工作,由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工作人员由市人大、国土局、建规委、市政局、发改委等部门

人员组成,并设立了工程项目组、工程技术组、项目资金组、房屋拆迁组、房源安置组、综合信息组等6个小组,按其职能分别开展工作。3个城区也相应成立地质灾害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责任区,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作。 (二)强化责任,严格实施地质灾害治理方案 1、制定“ 6.8”灾害治理方案。“6·8”灾害发生后,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及时组织国土局、建规委、市政局、发改委、环保局等相关部门和单位,配合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以及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桂林水文工程地质勘察院等有地质灾害防治勘探、设计、施工资质的专业队伍,对市区地质灾害进行详细调查和勘测,为全市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基础资料。并编制了《梧州市区“6·8”灾害治理方案》,根据灾情及分布情况,按照“统筹安排、连片治理、方便工作”的原则,将210个地质灾害点列为急需治理的灾害点。该治理方案于201X年7月28日获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对210个灾害点的治理工程措施有2种,一是采取截水渠、重力挡土墙、锚杆挡墙、抗滑板桩、锚杆格构、挂网喷砼护坡等永久治理工程措施;二是采用绿化护坡、筑拦沙坝、建沉沙池、修排水渠等临时防护措施。所有治理工程项目均由市地质灾害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委托广西3家有甲级地灾勘查设计资质的单位和市内3家有地质灾害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勘查设计,将项目分门别类,相对重大、危险的工程项目由广西设计单位负责,相对中型及小型工程项目由梧州市内设计单位分城区限时完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