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九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八九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一.鸦片战争(1840.6—1842.8)

1.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开始时间1840年6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1841年初,英国占领香港岛。(中国在1997年7月用一国两制的方式收回)

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

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中英《南京条约》内容: ①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②中国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影响:《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1860.10)

1.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英法为主凶,美俄为帮凶.

目的: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主要罪行:火烧圆明园;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火烧圆明园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

2英法联军的罪证有:圆明园图片资料、雨果作品、英国《泰晤士报》报道。(学生要读)

3、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关的社会热点:十二生肖铜牛首已购回、2009年2月法国佳士得拍

卖公司拍卖的鼠、兔首就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抢劫走的。

4、评价或感想:

三、甲午中日战争(1894.9--1895.4)

1、原因:

2、主要战役:黄海海战,威海卫之战

3、邓世昌的事迹:在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及全体将士为国壮烈牺牲。

4、结果:清朝战败, 签订《马关条约》

5、《马关条约》内容: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

2亿两③增辟通商口岸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影响:《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7.台湾问题

甲午战争后,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抗日战争(二战)胜利后,1945年,台湾回到祖国怀抱。解放战争后,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形成与大陆对峙局面。现在两岸实现三通,用一国两制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是时代潮流。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6---1901. )

1、原因:为了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2、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烧杀掠抢

3、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

4.《辛丑条约》内容:①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收作担保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表明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③清政府拆毁天

津大沽到北京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5、危害:《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知识联想:

1.中国是怎样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中英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中国社会性质发展呈现的趋势:

①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通商口岸发生的变化:数量增多,允许开设工厂

3.列举近代史上的侵华战争: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⑤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其中取得全面胜利的是抗日战争。

教训:落后就要挨打。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一、洋务运动 ---- 近代化的起步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根本目的)

3、思想主张:“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4地方代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5、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6、洋务派的主要活动:前期,以“自强”口号,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在创办军事工业的同时,以“求富”口号,又开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以辅助军事工业;筹建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兴办新式学堂。

7、评价: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性质),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一批近代工业, 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二、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1.公车上书:时间:1895年春原因:《马关条约》的签定

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作用:为维新变法运动拉开了序幕。

2.领导人:康有为、梁启超资产阶级维新派。

3、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目的(政治主张):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时间:1898年

5、戊戌变法内容:改革政府机构,裁撒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

6、失败主要原因: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没有发动群众。

根本原因:没能联系群众和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决定的

7、戊戌变法的意义: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8、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相同点:都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都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都重视发展文化教育,都发展近代工业。不同点:明治维新成功,戊戌变法失败。

三.辛亥革命

1、孙中山的活动:成立兴中会;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领导国民党;创办黄埔军校。

2、辛亥革命:

领导人: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派

时间,地点:1911.10.10 武昌

指导思想(政治主张):三民主义

3、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辛亥革命历史功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怎样理解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所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所以说它是成功的也是失败的。

四、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2.旗帜(政治主张):民主和科学主要阵地:《新青年》

3、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4、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5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6、新世纪的曙光: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颂扬十月革命,“试看将来的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为了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还在北京创办《每周评论》。从此先进的知识分子以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中国革命推向一个新时期。

7、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一、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A.五四运动:

1.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时间、地点:1919.5.4 北京 ----五四青年节

3。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

4.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还我青岛,誓死力争”、“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5.五四运动中的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这句口号鲜明的反映了五四运动的性质,因为口号的内容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

6.主力:五四运动中,6月初运动形势的变化: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主要力量由学生变成了无产阶级(工人阶级)

7.结果:取得了初步胜利。表现:北洋军阀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撤销曹汝霖等人的职务;

拒绝在对德和约签字。

8.意义: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9.五四精神: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事业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

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中共成立的条件:①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②思想基础:经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③干部和组织条件:各地共产主义早期组织的建立

中共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2.时间、地点、标志:1921年7月上海中共一大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诞生--------建党节

3.中共一大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

4.内容:通过了第一个党纲;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实现共产主义;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工人运动;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5.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6.中共领导中国革命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革命胜利得出的结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7、寻找党的历史足迹考察主题,地点及理由:

主题:缅怀党的丰功伟绩或寻找党的光辉足迹

上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

南昌——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

井冈山——秋收起义后,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成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延安——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是敌后战场战略总后方。抗战前夕,中共七大召开地点。等等。

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八一南昌起义

时间:1927年8月1日(八一建军节)

意义:南昌起义是中共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秋收起义:

时间:1927年9月领导:毛泽东

结果: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

地的开始。

4.井冈山会师:

时间:1928年4月。

结果: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毛泽东为党代表,朱德为军长

意义: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三、红军不怕远征难

1.红军长征的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2.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3.经过: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围剿计划—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的吴起镇,与陕北的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同红一方在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结束。

4.长征胜利的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5、长征中的困难:敌人的围追堵截;恶劣的自然环境;还缺少粮食给养;党内“左倾”错

误的影响。

6.长征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互助的精神现实意义: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7.遵义会议:

时间:1935年1月。地点:遵义

内容: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他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难忘九一八

1.九一八事变

时间地点:1931年9月18日夜,沈阳

借口:柳条湖事件

经过: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以此为借口,进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结果:东北三省全部沦入敌手。中国开始局部抗战。

二、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1.七七事变

时间:1937年7月7日。地点:卢沟桥

经过: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举行军事演习,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城内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蓄意挑起战争的日本军队悍然向卢沟桥中国守军发动进攻,并炮轰宛平城。七七事变爆发。

意义:七七事变,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2.为国捐躯的名将:佟麟阁、赵登禹

3.南京大屠杀:

时间:1932年12月地点:南京

经过:1932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后,进行了为期六周的大屠杀,共屠杀中国军民30万人以上。(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统计)

启示:日本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我们非常愤慨,我们要不忘国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好好学习,振兴祖国,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防止历史悲愤的重演。

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七七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5、要学会对日本右翼份子的行为进行抨击。

三、血肉筑长城

1.中国军队在抗战中取得的胜利: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2.平型关大捷:时间:1937年9月。部队:八路军115师

意义:这是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3.台儿庄战役:时间:1938年春。地点:台儿庄指挥官:李宗仁

意义: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

4.百团大战:

时间:1940年8月目的: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领导人:彭德怀

主要目标: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

地位: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军民成了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了敌后抗日战略战场总后方。

6.中共七大:

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时间:1945年4月地点:延安

内容:大会主要讨论了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

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7.抗战胜利:

促使日本投降的因素: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掷两枚原子弹;苏联出兵中国东北,进攻日军;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了大反攻。

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标志: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

结束时间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8、抗战胜利原因:国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得到反法西斯国家的支援和配合;得到国际友人和爱国华侨的支持;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9、抗战胜利的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扭转了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屡败局面,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也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全面内战爆发时间及标志: 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2、转战陕北:1947年,国民党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毛泽东、周恩来率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一直转战陕北,彭德怀、贺龙率西北人民解放军进行多次战役,粉碎了敌人进攻。采用“蘑菇”战术。

3.挺进大别山:

时间:1947年人物:刘伯承、邓小平

作用: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揭开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挺进大别山标志着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二、战略大决战

1.辽沈战役:

经过:首先攻占锦州

意义:解放东北全境。(辽沈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开始在数量上占据优势)

2.淮海战役:

领导人:刘伯承、邓小平等地点:以徐州为中心

意义: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也为渡江战役打下基础)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歼敌人数最多的战役。

3.平津战役:

经过:先后攻克张家口、天津。北平在傅作义将军的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意义: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4.三大战役的意义: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5.渡江战役;

背景;三大战役的胜利时间: 1949年4月23日。

意义:解放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

渡江战役后的军事行动;人民解放军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势力,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6.人民解放军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解放军英勇善战;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中共代表人民的利益,争取和平民主是正义的;国民党腐败、军心涣散等。

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巩固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筹备建国),举行的时间、地点、内容:

时间、地点:1949年9月在北平举行,

内容:(1)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3)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北京)为首都,采用公元纪年;

(4)决定在首都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国旗的象征意义是:红色象征革命,大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小五角星象征各行各业革命人民,小星围着大星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

2.《共同纲领》在宪法制定以前起临时宪法的作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首次会议把它作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

3.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时间:1949年10月1日。标志: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国内意义)

(2)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国际意义)

5.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

人物:阿沛?阿旺晋美班禅额尔德尼

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是:使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实现了各族人民大团结。

二.土地改革

1.土改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时间:1950年。

3.过程:1950—1952年底,我国进行了土地改革,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4.结果: 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5.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6、1978年底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工业化的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间:1953年——1957年.

目的: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任务:主要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主要成就:1 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长春一汽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意义:通过“一五计划”,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背景: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

时间;1954年9月。制定宪法的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意义: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性质)。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二、三大改造(1953年—1956年)

意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一、民族团结

基本制度: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

意义: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经济上,我国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二、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一国两制:提出者:邓小平

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目的: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意义: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

2.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祖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回归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启示: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能真正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中国才可能真正实现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三、海峡两岸的交往

1、台湾问题(以下的①②③作了解)

①三国时:孙权派卫温等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②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的管辖。

③明朝时,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加强了对台湾同祖国的联系。

④甲午中日战争后,1895年日本同清政府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割占台湾。

⑤1943年《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侵占中国的领土必须归还。

⑥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国收回台湾。

⑦1949年,解放战争中蒋介石退败台湾,建立政权,与大陆对峙。

为了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最早针对台湾问题,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方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海峡两岸的交往(了解)a、交往日益密切的原因(基础):①党和政府对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和采取的政策;②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传统文化;③都是炎黄子孙,都是中华民族。

b、交往的具体表现:①经济P67;②文化旅游;

c、两岸交往的感想和启示:①祖国统一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也是两岸人民共同心愿,②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外交事业的发展

1.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今年是年)

世界史上册

第四单元步入近代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

1、根本原因:英国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3、经过:①开始的标志:查理一世召集议会开会,筹集军费。

②内战:克伦威尔率领的议会军打败国王军;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英国成立了共和国;

③共和国时期:克伦威尔掌握政权,实行有利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政策;

④查理二世复辟:克伦威尔死后,查理二世复辟,进行疯狂反攻倒算;

⑤宫廷政变: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政变,推翻专制统治,另立新国王。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⑥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的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4、《权利法案》

意义: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明确的制约,标志着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在今天日本、西班牙、丹麦也实行这一制度)

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②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③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6、克伦威尔的评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人,内战爆发后,成为议会军的领袖,领导了著名的纳西比战役,共和国期间,掌握政权,就任“护国主”,实行有利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政策。

二、美国的诞生

(一)、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发展

1、美洲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

2、17世纪初开始,经过一百多年,英国人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先后建立13个殖民地;

3、美利坚民族形成:经过一百多年融合,英国移民、欧洲其他国家移民、印第安人、非洲黑人长期共同生活、共同劳动,逐渐形成了新的美利坚民族。

4、英属北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经过一百多年发展,殖民地经济也发展起来。其中,北部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以造船业为主;中部盛产粮食;南部种植园盛行,以黑人奴隶为主要劳动力,种植烟草和棉花作物。

(二)、独立战争(1775—1783)

1、战争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英国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导火线: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

2、领导阶级:北部资产阶级和南部种植园主阶级

领导人:华盛顿(华盛顿:美国独立战争领导人,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美国第一位总统,1775年,大陆会议任命他为大陆军总司令,领导美国人民击败英军,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主持制定了1787年宪法,1789年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两届任满后退居山庄,民主精神为后世楷模,被称为“美国国父”。

3、战争的经过:

①开始的标志: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

②建军:各殖民地代表举行大陆会议,决定组建军队,华盛顿被任命为总司令;

③独立: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标志美国诞生了;

④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⑤胜利:1781年,约克镇英军投降

⑥结束: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标志着独立战争结束。

4、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战争的正义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战;法国、荷兰的支援。

5、美国独立后政治体制的确立:《1787宪法》确立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

6、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既是民族解放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

7、历史意义:①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②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③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到了推动作用。8.独立战争中颁布的文献:

名称:《独立宣言》时间:1776年7月4日机构:大陆会议

内容:痛斥了英国国王对殖民地的暴政,宣布一切人生而平等,人们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等不可转让的权利。

意义: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标志着美国的诞生。

进步性:反映了殖民地人民摆脱殖民压迫的要求,包含了资产阶级对于民族独立、自由民主的主张。

三、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一、法国大革命(1789——1794)

1、根本原因:封建的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导火线:三级会议的召开

2、领导阶级:资产阶级(主要人物:罗伯斯庇尔)

主力军:巴黎人民

3、经过:

①开始的标志: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掀开了大革命序幕。

②发展:资产阶级掌权,颁布《人权宣言》;

③进一步发展:1792年,废除君主制,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处死路易十六。

④高潮:罗伯斯庇尔上台执政,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

4.文献:《人权宣言》

5、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

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二、拿破仑事例:

第六单元无产阶级的斗争和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

四、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宪章运动

背景:19世纪三四十年代,广大工人为了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提高政治地位,工人运动开始在欧洲兴起。纲领:《人民宪章》

核心内容:要求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管理。

性质: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条件:基本条件:英国的宪章运动等;主要条件:马克思、恩格斯不断地进行科学理论实践活动。

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诞生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创立者:马克思和恩格斯

意义: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3.《共产党宣言》

发表时间:1848年。

发表者:马克思和恩格斯

组织:共产主义同盟(其性质是国际无产阶级组织)

内容:分析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获得自己的解放而斗争。

意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4.巴黎公社:

性质: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精神宣扬:鲍狄埃作词,狄盖特创作了《国际歌》,宣扬巴黎公社战斗不息的精神。

五、美国南北战争

1、战争爆发

(1)根本原因:南北双方在奴隶制存废问题上矛盾不可调和(奴隶制的废存问题)

2、导火线:1861年3月,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因为林肯主张限制奴隶制发展)

3、过程:

爆发:南方组成独立国家,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内战;

初期:北方失利;(原因是准备不足,缺乏优秀将领)

转折:1862年,林肯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作用:调动了美国人民和黑人奴隶的革命热情,使北方获得雄厚的兵源,军队愈战愈强;)

结果:1865年北方胜利,维护美国的统一;

胜利原因:①北方具有正义性,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②北方在地域、人口、经济、军事等方面占绝对优势;③北方军队作战勇敢。

4、南北战争的根本目的:维护美国的统一;

5、林肯的历史贡献:领导南北战争,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维护了美国的统一,废

除了黑人奴隶制;为以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6、南北战争的意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经过战争,美国废除了

奴隶制,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7.《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背景:由于准备不足和缺乏优秀将领,北方军队在战争初期一再失利,军事上的失败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要求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时间:1862年9月。

内容:规定从1863年元旦起,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军队。

作用:提高了黑人奴隶的革命热情,使北方军队获得了雄厚的兵源,使战争形势开始有利于北方。

8.为什么说美国内战“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

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摧毁了英国殖民枷锁,美国取得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1861-1865年美国内战中北方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不仅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最大的内部障碍,而且为以后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9、比较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异同点

(1)相同点:性质相同:都是资本主义性质革命;

结果相同:都取得了胜利,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2)不同点:性质不同:独立战争具有民族解放战争性质和资产阶级革命性质;内战只是资产阶级革命;原因不同:独立战争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英国殖民统治的阻碍,美国内战是因为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黑人奴隶制的阻碍;方式不同:独立战争采取的是民族解放斗争的方式,南北战争采取的是内战的方式。内容不同:独立战争要求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民族独立;南北战争维护国家统一,废除黑人奴隶制。

六、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一、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1、原因:①19世纪中期,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②农民暴动严重威胁沙皇专制统治。

2、直接目的:①直接目的:防止农民自下而上的革命运动

②根本目的:维护沙皇统治。(维护贵族和地主利益)。

3.时间:1861年。

4.实施者: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5.性质: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6.主要内容: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法令规定:①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②农民在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这快份地。(农民赎买份地的赎金比当时的地价还高。因此,列宁说“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7.意义:

积极: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废除农奴制有利于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是俄国历史上一个转折点。不足: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二、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外国势力的渗透,激化了日本国内的矛盾;幕府统治危机,武装倒幕成功。

2、前提:武装倒幕,推翻幕府统治

3、时间:1868年

4、性质:资产阶级改革

5.实施者;明治天皇

6.内容: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体现了改革性质);社会习俗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最有远见,影响最深远)

7.意义: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危机,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但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8.对我国的启示:只有以奋进的精神实施改革开放,吸取先进文化、科技,才能使一个民族实现自强。

七、第一次世界大战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霸权。

2、两大对立集团: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三国协约(英、法、俄)

3、性质:都是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

4、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是导火线)

5、作战双方: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大利(作战时加入)

6、开始标志: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重大战役:1916年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7、加速大战结束的事件: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了沙皇统治;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退出大战;1917年美国参战;各交战国发生革命运动。

8、结束标志: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投降。

结果:以同盟国失败而结束。

9、性质: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10、规模:这次大战规模空前,战场由最初的欧洲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先后有三十多个国家卷入战争。

11、影响: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参战各国共死伤三千多万人,其中被战争、饥饿、疾病等夺去生命的人超过一千万。

世界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俄国十月革命

1.二月革命:①时间:1917年3月,②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③结果: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④二月革命后的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主要政权)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2.十月革命:

①时间:1917年11月6日到7日。地点:彼得格勒领导人:列宁

②原因:临时政府继续执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并力图扑灭国内革命火焰。

③结果: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建立了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3.土地措施: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4.十月革命的意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性质)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5、理解毛泽东语: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巴黎和会:

①时间:1919年1月,,

③主宰和会的三巨头:劳合乔治(英),克里孟梭(法),威尔逊(美)。

④目的: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缔结和约,对战后世界做出安排。

⑤结果:1919年6月签定了《凡尔赛和约》

⑥、实质: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割会议。

⑦、《凡尔赛和约》有关中国问题的决议: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影响:激

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

⑧影响:所签条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2、华盛顿会议:

①时间:1921年到1922年,

②背景: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十分尖锐,日美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

③目的: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主要是日、美矛盾。

④主要条约:《九国公约》。(主要作用的国家:美、英、日)

⑤华盛顿会议的影响:它是凡尔赛会议的继续,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

秩序。

3.《九国公约》的时间:1922年。

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影响: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使中国回到各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的过程:

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统治阶级的新秩序,暂时协调了帝国主义的关系,但它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久维持下去。

四、经济大危机

1.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1924——1929年。

2.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时期:

①时间:1929——1933年,

②导火线: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暴跌。

③国家:美国开始,席卷资本主义世界。

④特点:涉及的范围广,持续时间长(1929—1933—),破坏性特别大。

⑤影响:工人失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人民流离失所,社会矛盾加深,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失业人数达到3000万以上,其中美国达到1500—1700万人;资本家销毁商品,生产遭到破坏。

⑥措施:美国实施新政;德、日走上法西斯专政的道路。

3、罗斯福新政:

①时间:1933年,

②背景: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

③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根本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统治)。

④中心措施:对工业的调整,颁布了《国家工业复兴法》。

新政“新”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另外兴建公共工程吸纳了大量的失业者。

⑤作用:新政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

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要与现在的金融危机联系起来

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十四、冷战中的对峙

1、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原因: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

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2.冷战政策的含义:美国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台戏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被称为“冷战”政策。

3.冷战的实质:遏制共产主义,称霸世界。

4、美苏冷战开始的时间和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

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的冷战开始。

5、冷战开始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结束标志:1991年苏联解体。

十五。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

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还没有定型。

一超是指:美国。多强是指:日本、欧盟、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

十六、经济全球化:

1、含义: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了

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产生原因: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活活动的全

球化趋势加快。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世界贸易组织的目标:通过开放市场和公平贸易,实现世界贸易的自由化。

第八单元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十七、第三次科技革命

1、兴起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起源于美国)

标志: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2、核心: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

信息时代:国际互联网的出现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人类由此进入了信息化社会。

生物工程的核心是基因工程,而在基因工程中,克隆技术则引人注目。

4、影响: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②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增强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5、启示:第三次科技革命表明,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我国一定要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