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小波、董晓媛2003中国女经济学家状况调查及其分析

王小波、董晓媛2003中国女经济学家状况调查及其分析

王小波、董晓媛2003中国女经济学家状况调查及其分析
王小波、董晓媛2003中国女经济学家状况调查及其分析

中国女经济学家状况调查及其分析

王小波

中国天津社会科学院

董晓媛

加拿大温尼伯格大学

2003 年 12 月

一、问题的提出①

女性/女权主义思潮与社会运动,自20世纪60-70年代第二次妇女运动浪潮之后,逐渐由争取政治、法律领域的权利与地位平等延伸到争取教育与学术领域内的平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人的心智,而学术则代表了一种话语权威。女性主义向学术与教育领域的渗透意味着更深入、更彻底的男女平等运动的展开。因为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归根结底是由社会文化与观念造成的,而社会文化与观念有其历史根源,同时受到各种现实制度与主流话语的保护与强化。学术界因其所拥有的特殊权威地位,需要为国家管理者提供理论基础与逻辑上的合理性,有时则直接提供政策建议,女性在学术界的长期缺席与无言、沉默状态无疑加剧了其作为整体在社会中的弱者身份与弱势地位。

工业革命以来,经济生活越来越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在中国,80年代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党的政策的核心并指导着实践,各种经济改革政策相继出台,其背后则是各种经济理论与观点的支撑,这使得经济学家在当代中国居于中心与前台位置。而女性经济学家的匮乏及其所处的底层、边缘地位使其对政策的影响力微乎其微,这使得在经济改革与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缺乏性别视角而对女性群体及经济学界造成损害。其表现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女性并不能同步地获得相应的福利增长(有人提出“社会发展了,妇女地位反而下降”),往往要通过特殊的政策重新对女性予以补救,如针对女性的扶贫项目,针对下岗女工的小额贷款项目等,女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反而沦为了扶贫救济的对象。另一方面,由于女性主义价值观(如崇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强调合作的伙伴关系等)被贬低与忽视,其思想与价值取向不能深入参与、影响当今的经济学界,使得经济学发展中“理性有余、感性不足,分析方法视角单一,外部不断扩张而内部十分保守”。②

女性学者的数量及其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是体现一个国家学知识界与学术界内性别平等的主要指标。并且,如果有更多的女性学者能够自觉地以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开展本学科研究,则会成为使女性主义理论、观点渗透该学科的主要途径。在这方面,社会学、历史学、文学及心理学等已经有了很突出的表现,女学者们不仅从研究的内容、对象上更加关注女性群体,而且从方法论上提出对所谓

①我们感谢福特基金会对问卷调查的资助。

②徐延辉:《女性经济学家严重短缺:现状、原因及后果》,《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经典理论的质疑;而在经济学领域,似乎仍很少受到女性

视角的影响。经济学因其诞生历史较长且形成了较为完备、严密的学科体系,被认为是最具有科学性与客观性、与自然科学最为接近的社会科学,而自然科学领域一贯被认为不适合于女性,因此,无论国内、国外,杰出的女经济学家少而又少。经济学领域内的性别差异具有“国际性”。

当前关于国内女性经济学家的现状始终没有确切的数据。虽然对高等教育中的女性参与研究较多,一些学者对于女科学家总体的边缘地位有所关注,但专门针对女经济学家的考察与研究并不多见,人们只是根据日常观察得到一些基本共识。目前国内女性高等教育总的发展呈上升趋势,且增幅较快,但同世界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同时,虽然参与高等教育的女性人数不断增多,但不同专业中的性别比例失衡仍极为严重,选择经济系的女学生同教授经济学课程的女教师比例都较小。①

本文通过调查及其资料数据的分析,试图了解当前中国从事经济学研究的人员在工作职位、工资收入、科研成果、教学任务负担及妨碍其职业生涯发展的原因方面等是否存在性别差异以及差异的具体表现。

二、调查介绍

以往针对经济学者的调查少而至于无,除了与人们对此缺乏重视、关注程度不够有关外,也与调查数据的收集存在很大困难有关。目前国内几百所大学中,设有经济学或相关院系的有一半以上,因此,要想获得十分全面、准确的信息困难重重。本次调查在缺少官方协助的条件下,以直接邮寄、或院系负责人发放等方式获得,得到了较为真实的信息资料,在此特别感谢所有帮助过此次调查的老师以及接受调查的老师。

本调查开始于2002年10月,于2003年5月基本完成。调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中国经济学者教学科研状况调查个人调查卷”(以下简称“个人调查卷”),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304份,回收率60%,其中有效问卷278份,回收有效率为91.4%。调查对象主要为大学中正在从事经济学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以及在校攻读经济学学位的学生。前者有166人,占被调查者的60%,后者为112人,占40%。由于多方面原因,除个别院系进行了整群抽样外,其余皆为随机偶遇抽样。调查的第二部分是对部分大学经济学院、系负责人的调查(简称

①马万华:《发展与参与:女性高等教育中的问题》,《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第1期。

“负责人调查卷”),主要了解院系负责人个人的基本情况及其经济学院系教师与学生的数量与性别比例状况,总共调查了31所大学。第三部分是对学术刊物中著作者的情况分析,由于国内刊物较少注明作者的性别情况,我们仅收集了三个刊物在近三年(2000-2002年)中刊发文章的作者情况。这三个刊物分别是《世界经济研究》,《外国经济与管理》和《当代经济科学》。

本次调查与研究主要围绕中国女经济学者的教学与科研状况展开,试图了解女性经济学者与其男性同行相比,在其职业发展与学术生涯方面是否存在明显的差距,在其自我发展中存在哪些障碍,这种差距以及障碍对于女经济学者自身意味着什么,对于中国的经济学科发展有何影响等。另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次调查的问卷设计参考了加拿大女经济学家联谊会的调查问卷,因此使本次调查可以同国外同行做一比较。

三、调查数据分析

(一)、女经济学者的职称与年龄情况:

表1. 女经济学者及国内专任女教师职称分布状况

(其中“负责人调查问卷”中女经济学教师数与比例是依据院系负责人的有关回答统计得出)

以上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大学教师队伍中以及经济学教师中,女性所占比例都相当大,占30-40%,与加拿大女经济学教师仅占12.7%的比例相比,远远高出。但女经济学教师在比例上少于全体教师中女性比例,前者比后者低大约7个百分点。这是否说明我国女经济学者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中的地位教高,影响较大呢?通过后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女教师队伍的庞大并没有产生或形成其在科研与

学术领域内的强势与影响。同时,与其数量上与男性经济学家的差距较小相对照的是,获得高级职称的女经济学家比例仅为10%(这里采用院系负责人调查数据,因其样本总量较大、更接近实际情况),说明并印证了以往人们对女经济学家队伍状况的认识:女性对经济学研究的参与程度较低,且其参与程度与研究层次成反比,研究层次越高(具体表现为职称越高),女性研究者的数量越少。获得高级职称的女经济学家数量匮乏从一个层面说明女性在经济学研究领域内的

地位低与声音弱。

表2. 经济学者性别与年龄分布(个人调查卷)

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受各种因素影响,教师年轻化比较明显,被调查者中年龄在45岁以下的教师占83.5%,而女教师年龄结构比男教师更趋年轻化,在26-35岁及36-45岁年龄段中的女教师比例都高于男教师。表中分年龄段的女性与男性比率,大于1时说明女性数量多于男性,小于1时说明女性少于男性。这种状况同近年来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有关,特别是女博士、女硕士增多,使女性进入高校的竞争力增强;但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下海热”“经商热”,加上前些年教师待遇偏低,高校部分男教师,尤其象经济系这样的热门专业男教师流失比较严重。而女性高学历者更倾向于选择在时间灵活、职业稳定的高校中工作。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几年教育制度改革,教师待遇大幅上升,使得大学重新成为择业热点,年轻女教师在高校中能否继续保持较高比例值得关注。此外,年轻女教师的比例较高也与高校中女教师提前退休的政策有关(副高职称以下的女教师需在55岁退休,比男教师早5年)。女教师的年轻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其职称分布的比例。

表3. 经济学院系负责人的性别比较(个人调查问卷)

自近年来,各高等大学实施改革后,大部分学校分为学校、院、系三级管理,各个学院自主性增强,在聘用教师、职称评审等工作中职权增大,院长不仅承担行政管理职责,往往也是本学科领域内的学术带头人,系主任以及教研室主任负责教学、科研工作,多由学科带头人或学科骨干承担,因此,担任院系各级负责人不仅是一个官职与荣耀,往往也显示了其在本校及本学科内的学术地位与水平,并且因为有更多机会参与学术界交流,扩大自身影响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知名度。根据调查显示,女经济学者担任经济学院院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者的数量、比例均远低于男性,说明女经济学者在学术界内的地位、影响与名气等都不如男性。

(二)、经济学家收入水平的性别差异

表4. 不同职称、性别者的与收入差别状况

以上数据的卡方检验非常显著,说明不同性别职称者的收入差别是明显的,女经济学家整体的收入水平低于男经济学家,在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教师中,女性占所有女教师的20.2%,男教师占17.3%,在月收入1000月-2900教师中,女、男比率位1.24。而月收入在3000-4900元之间的女教师仅占全部被调查女教师的10.6%,男教师则占到18%,月收入超过5000元的女教师仅占全部被调查女教师的2.2%,男教师的比例为19.7%。

表5: 职称分布上的性别差异

----------------------------------------------------------------------

职称讲师副教授教授总数

----------------------------------------------------------------------

女22 28 5 55

百分比40.0 50.9 9.1 100.0

男25 39 29 93

百分比26.9 41.9 31.2 100.0

性别差异 1.49 1.21 0.29

------------------------------------------------------------------------ (注:本表只考虑讲师及讲师以上的样本。)

由于高校中,职称对收入影响很大。样本中女教师在低中级职称的分布的人数,尤其是低级职称,大大的高于男教师,而在高级职称中的分布大大的低于于男教师。这必然影响男女教师的收入。

从表6的统计看①,女教师的平均收入在每一职称级别上都低于男教师。综合来看,男教师的收入比女教师高30%。同加拿大的调查对比,我国教师收入性别差异在正教授这个女教师分布低的职称上比加拿大高出19个百分点。

收入是与职称、职位、工作年限等相关联,由于高校女经济学教师总体上的职称水平不如男性,担任职位低于男性,且年轻学者较多,这些因素都造成女经济学者的收入水平低于男性。

(三)、女经济学者的教学与科研状况

表7. 经济学教师任课情况的性别比较

根据以上数据,女经济学教师在一学期内所任课程与男教师没有显著差别(T 检验显示差别不显著),但周课时数男女教师差异明显,女教师平均每周需上课将近8节课,而男教师平均仅为6节课多一点(sig.=0.007〈0.05 〉。课时任务量大,一方面说明女教师授课任务繁重,每周要拿出相当多的时间来备课、授课;另一方面,所担任的课程并未增加,说明女教师所任课程中公共课多于男教师,而专业课少于男教师。因为公共课的授课对象不仅是本系的学生,而是针对全校学生,一门课要讲好几遍,重复率较高,所讲内容大多是一般基础性知识介绍。授课任务繁重使女教师时间资源紧张,所授课程性质又对降低了对更新知识、进行科研的紧迫性与要求,这些使得女经济学教师缺乏进行本学科学术理论研究的外在条件与内部动力。从而影响了女学者对经济学学术理论与改变政府政策导向的参与率。

表8. 经济学教师研究成果发表情况的性别比较

①在调查中收入按照定类分为四档,即平均月收入低于1000元,月收入在1000-2900元,3000-4900元及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计算表 5平均值时,我们假定这四挡分别为1000元,2000元,4000元,6000元。

(表内数字前面为均值,括号内为标准差)

表9. 经济学者参加经济学会议及论文宣读情况的性别比较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同女经济学教师繁重的授课任务相对照,她们在科研成果发表以及参加各类学术会议方面与男教师相比大为逊色。无论是在一年内的发表成果,还是整个学术生涯中发表成果(包括各类学术年鉴、学术著作、学术著作章节、教科书及与教学相关的各类参考书或辅助材料、在国家级经济学刊物或非经济学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在一般学术性期刊上所发表的文章、向政府部门提交的政策建议等)的数量,或者是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包括中国经济学年会、国际性经济学会议、各省市召开的经济学会议、政府部门召开的各类经济学研讨会、以及其他经济学及非经济学学术会议)的次数,女经济学者与男性的差异都比较大(T检验显示差异显著)。只是在各类会议上发表论文的次数性别差异不显著。女教师在其截止到调查为止时所发表的研究成果平均只相当于男教师的39%,当然这与被调查者以及实际中女教师平均年龄较低、职称也较低有关,但即使是那些已经获得高级职称的女教师,其成果量也大大低于同级别的男教师。按照一般的规律,随着学术研究时间的延长,学术积累增加,科研能力增强,无论男女经济学家,其研究成果的数量也达到更高水平,因此,在一年内教授的研究成果多于副教授、副教授则多于讲师。但由于在每一职称级别的教师中男教师的科研成果都多于女教师。在一年中男讲师比女讲师的科研成果多110%倍,男副教授比女副教授多23%,男教授比女教授多133%,这样累加起来,到学术生涯的末期,男教授(平均80.79篇)是女教授(平均33.71篇)的2.4倍。同时由于女教师科研成果较少,也使得她们在晋升职称更缓慢,机会更少。从上面的数据中还可以看出,在三个职称系列中,一年内,男女副教授成果发表差别最小,仅差23%,从一个侧面说明,女性在副教授阶段同男性十分接近,但由于年龄的限制(女性要提前5年退休)而更难于晋升到教授。同加拿大的女教师情况相比,加国女经济学家在讲师阶段发表的成果数量同男教师不相上下,甚至略高于后者;而在国内,女教师从讲师阶段到教授都差于男性。其原因需要我们进一步分析。另外,经济学领域内科研成果发表,男性经济学家远多于女经济学家也可从经济学刊物的统计中得到印证。

表10. 2000-2002年三种经济学刊物中女经济学者发表文章所占比例

在上述三个刊物中作者为女性的均占所发表文章总数的20%左右。而且,女作者中有57.1%的文章是由女博士生、女硕士生所做(此比例在男性中为45.2%)。

由于在中国经济院校教师中女教师的比重远高于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她们对经济研究的低参与不仅不利于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发展,而且会对中国经济学教育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四)、影响不同性别经济学者职业发展的因素

如果说不同性别的经济学者其职业发展水平相异,参与科研与发表成果方面显示较大差别,那么,不同性别者的家庭因素与负担是否是造成这一差别的主要因素呢?调查中对此问题予以了特别关注。并且在此问题上同加拿大的情况加以对照研究。

表11. 不同性别者影响其职业发展的个人因素

(加拿大的数据资料来自“CWEN加拿大女经济学家地位调查”报告)

同加拿大女经济学家明显地更多承担家庭照料工作、为配偶发展而放弃自我的职业发展的情况相比,我们的调查显示,中国女经济学者因受家庭照料等角色与活动的影响而阻碍其职业发展的情况较少,与男性相比,虽比例略有高出,但差别不大,甚至有的方面,如受迁居、换职等影响的男性回答者反多于女性,但因卡方检验不显著,说明此种差异没有代表性。那么如果调查数据反映了真实的情况,即我国女经济学教师并未受家庭因素影响而阻碍了其职业发展,那么,是否是社会因素造成了这种差异呢?下表数据反映了社会中性别歧视因素在大学中工资、职称晋升等方面的作用。

表12. 男女经济学者对性别因素影响的主观感受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由企稳回升走向全面恢复的关键阶段,应努力保持来之不易的经济成果,妥善处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与困难,为下一阶段经济平稳运行打好基础。宏观调控应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一、国民经济全面恢复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1.消费增长保持稳定 (1)推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政策因素将继续成为支持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二季度家电、汽车、节能产品消费政策将继续完善,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的措施将进一步落实,“万村千乡”和“双百”工程建设将深入推进,政策对消费的推动作用依然较强。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将提高社会消费意愿。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同比增长9.2%,比上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长7.5%。根据一季度人民银行储户问卷调查,城镇居民判断收入增加的占比从2009年二季度的12.6%回升到2010年一季度的21.3%,实际收入与收入预期的改善将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与意愿。三是世博会召开刺激消费增长。二季度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届时周边地区旅游、会展等生活性与生产性服务消费将大幅增加。四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将促使消费名义增速走高。2009年二季度CPI同比负增长1.3%,而今年二季度CPI呈明显上行趋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将提高。 (2)抑制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国家近期连续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在二季度显现,与住房相关的家具、建材消费增长将趋缓。而且,前期房价涨幅过大,对已买房居民下一阶段的其他消费形成一定制约。二是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将减少当地居民收入,降低居民生活水平,导致局部地区消费能力下降。三是近期粮食、蔬菜、水果价格涨幅较高,成品油价格调整,不利于居民实际购买能力提高。 总体而言,消费需求将保持稳定,初步预计,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9%。 2.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一是翘尾因素提高二季度物价涨幅。经计算,二季度CPI翘尾因素为1.6个百分点,PPI为4.4个百分点,分别处于全年翘尾值次高和最高水平,即使不考虑新涨价因素,二季度CPI与PPI也将呈现一定幅度上升。二是输入型物价上涨动力增强。世界经济复苏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国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0年,中国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极为严峻的各类自然灾害等挑战,虽然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框架基本稳定,但汇率不断升级、通胀压力不期而至、外部需求持续变化、资本流动大幅波动,宏观经济形势未可乐观,就如温总理曾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如果说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那么2010年是中国经济最为复杂的一年”,不过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使得2010年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 201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9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1.9%,二季度增长10.3%,三季度增长9.6%,四季度增长9.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 1.国内生产总值(GDP) GDP是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GDP增速越快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增速越慢表明经济发展越慢,GDP负增长表明经济陷入衰退。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10年前GDP为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3%,比上年同期增幅加快1.2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国内消费支出情况,对判断国民经济现状和前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提升,表明消费支出增加,经济情况较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表明经济景气趋缓或不佳。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54554亿元,同比增长18.4%。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33689亿元,同比增长18.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0865亿元,增长16.1%。2010年自8月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幅连续五个月保持在18%以上,国内市场销售实现平稳较快增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3.进出口额 2010年全年进出口总额29728亿美元,同比增长34.7%。其中,出口15779亿美元,增长31.3%;进口13948亿美元,增长38.7%。进出口相抵,顺差183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4%。从月度同比增幅来看,2010年12月进出口受2009年高基数影响,增速正常回落,国内生产的放缓也是导致本月进出口增幅回落的重要原因。

1993-2003中国市场经济十年疾行

1993-2003:中国市场经济十年疾行 [推荐] 10年前,1993年11月14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共50条。有学者评论,此前的15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一直处在摸石头过河的水平。《决定》的产生,为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提供了成套框架,为此后10年改革开放建立了基础思路。然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毕竟是一件需要长期努力的系统工程,实际转轨操作中不能不存在许多摸石头过河的探索和实践。因此,10年之后,2003年10月14日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随着市场经济从建立到完善,中国社会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 所有的事物都应该来有踪去有影。比如,人类正在追缉SARS的来路,而伊拉克的未来走向也受到广泛关注。 2003年10月15日下午3时,六七辆切诺基吉普车一字走在北京长安街的车流中,有小旗从车窗伸出。初看还以为又是哪个小区的业主因与开发商纠纷而“集体开车行走”,细看方知是庆祝“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其时杨利伟正在太空巡游。 当日晚9时,在北京燕莎商城东侧的普拉娜啤酒坊,正在庆祝德国慕尼黑啤酒节,蓝白色的布缀成天花板,这是巴伐利亚州的标准色,而啤酒坊里的所有东西几乎都是德国原装———啤酒,面包,烤肉,调料,乐队,歌手,伴舞女郎,监场大婶,等等。客人中十之七八是中国人,自是开怀畅饮。却有一对外国老夫妇,桌上只有一杯啤酒别无旁物,你一口,我一口。 为什么拎出某年某月某日偶然的两件小事?因为每一件小事所蕴含的意味,既不代表10年前的,也不大可能深远到10年之后,它们就是当时当地的。 这两件小事可以让人联想起这样一些词:大都市,汽车支柱产业,游行(按规定需申请),法治,商家作秀,房地产,社区,业主,维权,太空俱乐部,外资,全球化,文化差异,消费,夜生活,人民币兑换…… 所谓一沙一世界。 从平板玻璃到农用车,从VCD到彩电,大家都想玩价格同盟。只是市场经济就有这“缺德”的性格,搅得同盟总走不长久。 1993年3月,在例行的全国人大、政协“两会”上有一个新鲜事,两会代表委员报到换餐券时不用交粮票了。这件事在当时没有引起大的注意,但却是废除实施了40年的粮食计划供应和购销体制的先兆。

魏杰教授: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深度好文)

魏杰教授: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深度好文) 10月9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经济学家魏杰,用了一整天的时间为第二期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经营管理培训班(EMT)60名学员精彩解读了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魏杰教授的核心观点:1.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 2.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主要抓好六个方面重点工作:抑制资产泡沫;稳住外汇;稳住债务;治理金融秩序;调整货币政策;稳住实体经济。 3.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调整经济结构;二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是调整开放战略;四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下根据魏杰教授的讲课整理: 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一、防范金融风险(一)抑制资产泡沫什么是资产泡沫?就是资产价格涨得太快太高。资产泡沫主要集中在股市和房市。从中国目前情况来看,股票不太可能,主要基于三点判断:一是证监会目前主要职能是加强监管;二是证券部门对

场外资金配置极度关注;三是IPO速度快规模大。预期未来五年内,股市将呈现慢牛态势。目前来看,资产泡沫主要在房市。房市是否存在泡沫,重点关注住房供给与刚性需求的关系。房产具有两种属性,即居住需求和投资需求。日本在1985年就是因为住房供给大大超过刚性需求,加上美国的剪羊毛,从而导致房市泡沫破裂,直到今天仍然没有走出泥潭。房产超过刚性需求后,一旦没有居住功能,也就没有了投机功能与投资功能。抑制房市泡沫的对策就是:中短期对策与长效机制相结合。中短期对策主要是两个立足点:一是严格约束投机和投资性需求。采取严格的限购政策;二是约束开发商的行为。今年以来两个手段很见效,一个是控制融资通道;另一个就是让面粉超过面包价格(地价高于房价)。长效机制,主要包括租售同权、共有产权、调整空间布局等手段。关于调整空间布局,是前段时间的热点问题。突然冒了一个雄安新区,有的人很吃惊,我说不用吃惊。我们几年前就在讨论调整空间布局。北京三大体系已经逐渐进入负面层面所以有必要调整,调整方向,把北京非首都功能剥离出去,找一个地方来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哪里承载啊?这个地点选择很重要,讨论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公布的是雄安新区,承载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什么叫非首都功能呢?首都功能就是四件事,第一个就是政治中心,第二个国际交往中心,第三个文化中心,第四个科学创新中心。这四项最后

解读中国宏观经济数据

解读中国宏观经济数据 解读中国宏观经济数据——为什么中国不爆发经济危机? 中国是个怪异的国家。很多海外的学者用西方经济学的眼光来看中国,觉得很不可思议。中国用透支的方式维持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什么积累了20多 年仍然没有爆发恶性的通货膨胀进而演化成一场深重的经济危机的呢? 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苦心研究,终于得出了中国为什么不会爆发经济危机的原因。 下面我将通过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统计数据来详细讲解(所有数据都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 让我们先来分析中国GDP的构成。以2003年中国GDP统计数据来看,当年中国GDP总值为117251.9亿元。从产出均衡来计算,GDP应等于投资+消费+政府支出(不包括政府转移性支出与政府债务和利息支出)+对外贸易顺差+库存投资。后两项份额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当如当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为人民币2092亿元)。当年中国全社会投资总额为55566.6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5842.0亿元,政府支出为13751亿元。分别占GDP 比例为47.4%、39.1%、11.8%。而同年美国的GDP构成则投资18%,消费68%,政府支出15%。可见,中国是一个主要依靠投资带动的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其 模式与之前亚洲四小龙主要是泰国、韩国等增长模式如出一辙。是典型的亚洲增长模式。 但是,与其他亚洲经济体不同的是,中国的投资来源主要是透支国内储蓄,而泰国、韩国当年的投资来源主要是对外负债。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也是中国能够避免东南亚危机那种模式的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将在下文仔细讲述。 其实GDP的结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中国GDP主体的投资的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 2010 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势头,工业生产强力反弹,国内需求强劲,出口快速增长,三大动力协调性增强。 ● 2011 年,我国经济将由回升转入增长与通胀并行阶段,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世界经济殊途同归于“滞胀”;“三驾马车”均有放缓,经济景气小幅回落;通胀压力上升,价格调节面临“二难选择”。 ● 2011 年,我国经济将由政策刺激下的较快增长转为结构调整中的稳定增长阶段,全年 GDP 增长呈现“前低后高”走势,与 2010 年正好相反,增长 9.5%左右,比 2010 年回落 0.5 个百分点,CPI 增长在 4%左右,高于 2010年 0.7个百分点。 ● 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重在“调结构”和“控物价”;财政政策重在“调结构”“稳增长”;货币政策转向“稳健”,更加注重对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运用,货币信贷回归常态。2010年,中国经济延续了2009 年以来的回升向好态势,工业生产强力反弹,国内需求强劲,出口恢复性较快增长,三大动力协调性明显增强。由于发达经济体复苏进程艰难曲折、新兴经济体增长动力减弱,2011 年世界经济形势谨慎乐观。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外需乏力、货币政策收紧和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下,预计 2011 年我国 GDP 增长9.5%左右,比 2010年回落约 0.5个百分点;CPI 上涨 4%左右,高于2010 年 0.7个

百分点左右。在经济减速、通胀增压的大背景下,宏观经济政策转向积极稳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注重稳定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和促进社会和谐;货币政策转向稳健,更加强调审慎灵活,把稳定物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保持信贷规模适度增长,加强利率和汇率调节。 一、2010年我国经济运行“前高后低”,协调性显著增强 2010 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势头,工业生产强力反弹,国内需求强劲,出口快速增长,三大动力协调性增强。 1.受政策效应衰减和基数两大因素的影响,GDP增长“前高后低”在外部环境改善、政策刺激和低基数等因素的影响下,2010 年我国经济延续了2009年以来的回升向好态势。前三季度,GDP 增长 10.6%,比上年同期加快了 2.5 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长 4.0%,与去年同期持平;第二产业增长 12.6%,比上年同期加快 4.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 9.5%,比去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但分季度看,经济增长则呈逐季放缓态势。第一、二、三季度 GDP 分别增长 11.9%、10.3%和 9.6%,预计四季度经济增长还将有所放缓。今年季度之间经济增长逐季放缓,前高后低,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基数不断抬高。去年全年经济运行呈现“前低后高”,对今年经济走势的影响明显。二是政策主动调控。今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两次房地产“新政”、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和加大节能减排等政策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尽管 2010 年前 11个月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当前我国形势经济分析 一、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 1.GDP增速持续回落 从2011年开始,我国GDP增速一直处于回落当中,今年第一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88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增速比去年四季度和去年全年分别回落0.2和0.1个百分点,但高于今年7.5%的预期目标。 2.三大产业增速明显放缓 不管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的增速,都明显放缓,从2011年年末开始,就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势。 3.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缓慢 固定资产投资(所谓中国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概括为投资拉动的模式)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指标,从2011年年末开始,在过去一年当中,其增速也呈现回落状态。尽管中央政府已经允许地方政府和铁道部加大基础设施支出,但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仍有所下降。 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改善幅度较小 据中国市场学会统计,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尽管有所提高,但幅度较小。从整个消费形势来看,尽管有小幅度回升,但从整体上说,还没有真正好起来。餐饮、烟酒消费,在中央八项规定的影响之下,其下滑速度是非常快的。 5.外贸出口回升势头不强劲

对外贸易继续延续了上年底企稳回升态势,出现了少许的回升势头,这主要得益于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经济的温和复苏,但是回升幅度和规模都很小。 6.财政收入增速下滑 财政收入是目前特别抢眼的一个经济因素。财政收入的增速,不仅与往年相比持续回落,而且已经低于GDP的增幅,甚至低于今年预算的增幅,就目前的运行情况来看,今年的财政收入形势将很不乐观。 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世界银行下调我国经济预期 在这样一种出现剧烈变化的经济走势面前,特别在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的宏观经济指标发布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已经先后陆续下调了对于今年中国经济的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在2013年5月29日把中国2013年的增速调整为7.75%,而在此之前,其曾经预言过中国今年的GDP增速是8%;世界银行则于2013年4月15日将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下调到8.3%(原来预期是8.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2013年5月29日将中国GDP增速大幅下调至7.8%,而此前在三月份的预期是8.5%。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称,内需疲软和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为调降中国经济增速的主要原因,预计随着信贷规模扩张和政府刺激政策的出台,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到8.4%。 二、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

2003中国经济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 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04年2月26日 2003年,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沉着应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多种自然灾害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带来的严峻困难和挑战,万众一心,奋力拼搏,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国民经济较快增长,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改革开放稳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 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166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加快1.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247亿元,增长2.5%,减慢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61778亿元,增长12.5%,加快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37669亿元,增长6.7%,减慢0.8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增长6.9%,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增长6.6%,房地产业增长5.3%。 价格总水平有所上涨。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其中,城市上涨0.9%,农村上涨1.6%(见表1)。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上涨3.4%,服务价格上涨2.2%。商品零售价格下降0.1%。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2.2%。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4.4%,其中,谷物上涨2.3%,棉花上涨35.3%,油料上涨19.4%,畜产品上涨1.8%。

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5639万人,增加859万人。全年有440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比上年末上升0.3个百分点。 国际收支状况良好。全年对外贸易顺差255亿美元,比上年减少49亿美元。利用外资继续增加。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403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168亿美元。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和社会保障任务较重;能源、交通供需关系紧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部分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比较严重;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不少低收入居民生活还比较困难,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等。 二、农业 农作物种植结构继续调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9941万公顷,比上年减少448万公顷;糖料种植面积165万公顷,减少17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511万公顷,扩大92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497万公顷,扩大20万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791万公顷,扩大56万公顷。 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农产品减产;蔬菜、水果在调整品种、优化品质的基础上稳定增长。全年粮食产量43067万吨,比上年减产2639万吨,下降5.8%(见表2)。 表2:2003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万吨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1上半年,中国的经济形势依然具有典型的“两面性”特征。短期内经济增长出现小幅波动,但整体来看经济运行将进一步趋于平稳。从上半年的主要指标数据看,尽管部分经济指标有所回落,但当前中国经济的总体运行态势良好,经济增长继续由前期政策刺激的偏快增长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首先主要的经济指标还是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044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6%;其中,一季度增长9.7%,二季度增长9.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5700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02178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86581亿元。可以说,国家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使我国经济在面临欧洲债务危机、世界经济增长不断放缓等不利因素的情况下取得了不错成绩,但宏观经济运行中依然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 一、上半年国内经济形势:经济增速在宏观调控下平稳回落 GDP是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GDP增速越快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增速越慢表明经济发展越慢,GDP负增长表明经济陷入衰退。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11年上半年GDP为2044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6%,与去年同期相比降低1.5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经济增速在宏观调控下平稳回落,但仍保持较快增长。 经济放缓是三个因素相互叠加的结果:一是宏观调控影响。自去年以来央行已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次加息,M2增速从去年底的19.7%至今年6月末的15.9%,紧缩政策导致经济增速放缓。二是要素供给冲击。二季度以来,不少省份出现“电荒”,有关测算表明,仅用电缺口就将拉低工业增加值3.6个百分点。三是企业去库存化。从去年底到今年一季度,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带动下,企业库存增加很快,远超往年同期,而新订单增加不明显。由于库存增加超过需求,且二季度开始大宗商品价格有所回落,企业开始去库存。 二、上半年国内物价走势:价格全面上涨,通胀形势不容乐观 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变动的综合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或紧缩的重要指标。与货币供应量等其他指标数据相结合,能够更准确的判断通货膨胀或紧缩状况。 PPI主要用于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况,与CPI一样,是观察通货膨胀或紧缩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PPI对CPI具有一定的传导作用。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2004 年1 季度) 出版日期:2004 年05 月编写说明 2004 年1 季度,我国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 零售额、进出口等均呈现较快增长,经济景气依然处于扩张周期的上升阶段。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断突现出来,突出表现在投资过快增长,投资品价格高增长向消费品价格传导进程加快,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当前形势下,宏观趋势的把握上不应再拘于经济是否“过热”的讨论,而应想办法坚决抑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宏观政策趋向上要从扩大内需转向调节经济平稳运行的方向上来,但同时,应当注意政策实施的力度和时机,防止政策力度过大过猛。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II 目录 Ⅰ 2004年1季度宏观经济形势 (1) 一、一季度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1)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工业生产继续高增长 (1) (二)固定资产投资超高速增长 (2) (三)消费需求增长稳健 (3) (四)市场物价继续上涨 (4) (五)对外贸易增势强劲,利用外资保持较高水平 (5) (六)货币信贷增势未减 (5) (七)经济运行效益比较好,居民收入增长加快 (6) 二、一季度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7) (一)投资增长过快,盲目投资和能力扩张势头加剧 (7) (二)煤电油运紧张状况加剧 (8) (三)通胀压力加大 (8)

(四)信贷调控难度加大 (9) Ⅱ 2004年2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9) 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将高位回落 (9) (一)制约投资增长的因素 (9) (二)促进投资继续高增长的因素 (10) 二、诸多因素将遏制物价上涨 (11) (一)农副产品价格将呈现先扬后抑的走势 (11) (二)各项控制物价上涨的行政手段将发挥一定作用 (11) (三)严控投资过快增长的政策措施有助于投资品价格回落 (11) (四)投资热、消费稳,不会出现严重通货膨胀 (12) (五)我国经济买方市场特征鲜明,不会出现需求推动型的价格轮番上涨12 三、2004年2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13)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 III Ⅲ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14) 一、扩张性政策应进一步向中性政策过渡 (14) 二、财政政策应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 (14) 三、实行差别化的货币信贷政策,优化信贷结构 (14) 四、统一认识,端正行为,坚决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 (15) 图表目录 图表1 2003年与2004年各产业投资增长情况比较 (3) 图表2 2003-2004年投资资金来源结构变化 (3) 图表3 2003-2004年分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 (3) 图表4 2003-2004年生产和消费物价月涨幅一览表 (4) 图表5 2004年1季度宏观经济运行主要指标与上半年预测 (13) 本报告图表如未标明资料来源,均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 1 Ⅰ 2004 年1 季度宏观经济形势

形势与政策(国内外形势分析)

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既面临着需要紧紧抓住的发展机遇,也面 对着需要认真对待的严峻挑战,随着苏联解体,东西方冷战结束,我国周边国家谋求稳定,增加合作,促进发展.我国睦邻友好的周边外交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我们的邻国比较多,历史遗留问题也比较多这使得我国的政治和经济形势发展更加复杂。 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为其他国家所震惊,而中国本身所拥有的庞大的 市场,又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有利的条件。而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军事、科技水 平也在突飞猛进。这一切迫使美国不得不将中国作为阻碍其在实现全球霸权主义统治 的一个强劲的对手。并且,在台湾问题上,美国虽然没有明确表态将台湾划进美日联 合防御范围,但从其模糊描述的背后不难看出,中国台湾乃至中国大陆早就是美国窥 视以久的土地。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为我国经济求得稳定,高速的发展空间。中美双方 经贸关系密切,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共同利益。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至今 余波未过。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扩大,世界上发达国家和我国主要贸易伙伴 国家的居民消费信心指数大幅下降,进口需求滑落,这必然会对我国出口产生不利影响。美国虽然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世界多极化趋势正在曲折中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已呈不可阻挡之势,世界各类经济组织、经济区域一体化和世界统一市场 正在迅速发展,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国家间的经济依存性不断增强; 由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一些传统产业正在向其他国家转移。这就为包括 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参与世界分工、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并获取比较利益,提供了 一定的机遇。 说起日们中国人都很气愤.日本对华关系一直都在跟着美国跑.他对我们潜在威 胁正在不断上升. 今年3月,日本地整合核泄露使得原本步履维艰的日本经济雪上加 霜,面对日本经济的衰落,现在非常需要一个地区性经济大国出来取代日本填补亚 洲龙头地位的空缺,带领亚洲经济走出危机。我国恰恰可以担当起这一角色。实际上,随着我国和日本在经济地位上转换,中国已经在朝着成为亚洲经济主导力量的方向发展。美和欧盟都需要并支持中国经济保持增长,为世界经济走出危机提供动力。中国 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曾一度使西方国家感到实实在在的威胁,西方政界和学术界也多 次评价过从技术转移以及贸易机会上来限制这种增长的可行性。现在,况已经起了变化。无论是美国还是欧盟国家,都从盼望转为担心中国经济出现偏差。因此,我国今 后经济发展在与外部发生的种种关系上,来自欧美国家的支持将多于阻挠,积极因素 将大于消极因素。 俄罗斯是一个大国,但是它目前的国土有三百多万平方公里,是从我们的国土中 分割出去的.因此,俄罗斯对我国的侵害是仅次于日本的.尽管现在中俄关系有了很大 改善,但我们还是不能放松对俄罗斯的警惕 ,因为俄罗斯的民族扩张主义根深蒂固,它

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综合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官方网址 https://www.doczj.com/doc/a48360470.html,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教授创办 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少干、强军 育明教育 【温馨提示】 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育明教育咨询部建议考生一定要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目前,众多小机构经常会非常不负责任的给考生推荐北大、清华、北外等名校,希望广大考生在选择院校和专业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最好是咨询有丰富经验的考研咨询师! 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代号:802 招生专业:经济学各专业 考试科目:经济学综合 一、政治经济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 1、相对剩余价值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论述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过程中是如何分析生产力的?(25分)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公平和效率的关系?(20分) 3、运用劳动价值理论说明高科技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20分) 二、西方经济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每个名词5分,共20分) 1、潜在的GDP 2、交换的契约曲线 3、恩格尔系数 4、自然失业率 (二)问答题(35分) 1、简述消费者预算约束线的含义。(10分) 2、西方经济学对货币流通速度的看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15分) 3、在什么情况下,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有效(对于增加国民收入来说)?(10分) (三)计算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假定某种产品的生产函数为Q=F(L,K)=LK 2,单位资本的价格为20元,单位劳动的价格为5元。求:产量一定时成本最小化的资本与劳动的组合比例。

震撼雄文‖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深度分析(强烈推荐)

震撼雄文‖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深度分析(强烈推荐) 10月9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学者、经济学家魏杰教授,用了一整天的时间为第二期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经 营管理培训班(EMT)60名学员精彩解读了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魏杰教授的核心观点: 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主要抓好六个方面重点工作:抑制资产泡沫;稳住外汇;稳住债务;治理金融秩序;调整货币政策;稳住实体经济。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调整经济结构;二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是调整开放战略;四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以下根据魏杰教授的讲课整理: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 一、防范金融风险(一)抑制资产泡沫 什么是资产泡沫?就是资产价格涨得太快太高。资产泡

沫主要集中在股市和房市。从中国目前情况来看,股票不太可能,主要基于三点判断:一是证监会目前主要职能是加强监管;二是证券部门对场外资金配置极度关注; 三是IPO速度快规模大。 预期未来五年内,股市将呈现慢牛态势。目前来看,资产泡沫主要在房市。房市是否存在泡沫,重点关注住房供给与刚性需求的关系。房产具有两种属性,即居住需求和投资需求。日本在1985年就是因为住房供给大大超过刚性需求,加上美国的剪羊毛,从而导致房市泡沫破裂,直到今天仍然没有走出泥潭。房产超过刚性需求后,一旦没有居住功能,也就没有了投机功能与投资功能。 抑制房市泡沫的对策就是:中短期对策与长效机制相结合。中短期对策主要是两个立足点:一是严格约束投机和投资性需求。采取严格的限购政策;二是约束开发商的行为。今年以来两个手段很见效,一个是控制融资通道;另一个就是让面粉超过面包价格(地价高于房价)。长效机制,主要包括租售同权、共有产权、调整空间布局等手段。 关于调整空间布局,是前段时间的热点问题。突然冒了一个雄安新区,有的人很吃惊,我说不用吃惊。我们几年前就在讨论调整空间布局。北京三大体系已经逐渐进入负面层面所以有必要调整,调整方向,把北京非首都功能剥离出去,找一个地方来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哪里承载啊?这个地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一些新兴国家的崛起、美国以及西方国家的相对经济衰落,构成了当前国际形势的总的特点,从而正引起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相应调整。但是,要认识到万事万物的运动不是直线前进的,前面充满着不确定性。从国际形势看,欧美债务危机影响不容小觑,中国已难独善其身,全球经济衰退正从外需角度影响中国经济增速。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消费力下降,将对中国出口造成一定影响。在欧美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条件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从国内形势看,物价总水平仍在高位,房价没有出现明显拐点,民间流动性依然很强,通胀压力依然较大。同时,部分中小企业受到紧缩政策影响,融资和经营均出现困难。就业压力正在增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一、当前国际势态 (一)国际经济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然存在 当今世界经济中,发达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财政赤字。与克服通货紧缩相比,必须优先摆脱财政赤字。希腊、意大利的财政问题很严重,日本的财政问题在发达国家中也是最严重的之一。日本国债大多数是国内投资者持有的,但是伴随社会老龄化的进程,储蓄率将逐渐下降,日本国内消化国债也将逐渐减少,必将希望外国人持有。为此,日本将不得不提高利率,由此将出现付息费用增加、财政状况恶化或日元贬值。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前发表的报告,日本的政府债务2015年将是国内生产总值的250%,大大高于希腊的140%。这相当于一个人背负超过自身体重2倍的沙袋。日本老龄化步伐加快,社会保障负担加重。问题明确但不能解决,这与希腊是相同的。 (二)国与国之间险恶的政治经济竞争没有改变 后金融时代,国际竞争不仅没有减弱,而是有加剧态势。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强,以技术创新和产业突破引领的新增长点短期内仍难以形成。各国经济政策主张分歧明显,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继续升温,在内需不振的形势下,各国更加重视扩大出口,而发达国家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花样翻新,贸易限制措施明显增多,经贸摩擦政治化日益突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救济措施也有加速上升趋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持续高位震荡,资本市场动荡加剧,引发主要货币汇率大幅波动,新兴经济体本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增加,国际股市、债市动荡加剧。各国围绕政治话语权、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等问题展开激烈竞争,力求在未来格局中占主动地位。 (三)发展中国家崛起面临的困难与阻力仍未减弱以欧洲、中国、印度为代表,21世纪世界和平发展,已然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的一个主要内容和突出表现。此前对人民币汇率的指责往往来自欧美国家,而现在新兴经济体也开始对人民币汇率施压,并且这个问题正在以构成贸易补贴为由被推向WTO多边争端解决机制。新兴国家尤其中国和俄罗斯,依然面临发达国家的战略扼制与围堵,发展的国际阻力仍未减弱。比如,推翻卡扎菲政权,扶植亲西方和新政权,挤占中国和俄罗斯在利比亚的巨大经济权益,中国在战前大规模撤侨,其实撤出的大部分都是中国在利比亚投资项目的建设工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样十分惨重。还有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近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南海问题上争端又起,先是越南在南海举行实弹演习;接

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综合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代号:802 招生专业:经济学各专业考试科目:经济学综合 一、政治经济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 1、相对剩余价值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论述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过程中是如何分析生产力的?(25分)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公平和效率的关系?(20分) 3、运用劳动价值理论说明高科技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20分) 二、西方经济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每个名词5分,共20分) 1、潜在的GDP 2、交换的契约曲线 3、恩格尔系数 4、自然失业率 (二)问答题(35分) 1、简述消费者预算约束线的含义。(10分) 2、西方经济学对货币流通速度的看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15分) 3、在什么情况下,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有效(对于增加国民收入来说)?(10分) (三)计算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假定某种产品的生产函数为Q=F(L,K)=LK2,单位资本的价格为20元,单位劳动的价格为5元。求:产量一定时成本最小化的资本与劳动的组合比例。 2、假定一个国家的劳动和资本的收入份额(或劳动的产出弹性和资本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6和0.4,劳动和资本存量的年增长率分别是2%和5%,如果这个国家要保证每年的经济增长率达到7%,全要素生产率(技术生产率)应该按照多高的速度增长? (一)写出货币乘数公式,说明在货币创造过程中参与各方如何对货币乘数产生影响。 答:货币乘数的公式为mm=1+1/1+cu+re+f,其中mm为货币乘数,cu为通货-存款比率,re为存款准备金比率,f为流出比率。 在货币的创造过程中,参与的各方包括,一般公众、企业、商业银行以及中央银行。 官方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a48360470.html,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教授创办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少干、强军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由企稳回升走向全面恢复的关键阶段,应努力保持来之不易的经济成果,妥善处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与困难,为下一阶段经济平稳运行打好基础。宏观调控应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一、国民经济全面恢复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1.消费增长保持稳定 (1)推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政策因素将继续成为支持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二季度家电、汽车、节能产品消费政策将继续完善,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的措施将进一步落实,“万村千乡”和“双百”工程建设将深入推进,政策对消费的推动作用依然较强。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将提高社会消费意愿。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同比增长9.2%,比上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长7.5%。根据一季度人民银行储户问卷调查,城镇居民判断收入增加的占比从2009年二季度的12.6%回升到2010年一季度的21.3%,实际收入与收入预期的改善将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与意愿。三是世博会召开刺激消费增长。二季度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届时周边地区旅游、会展等生活性与生产性服务消费将大幅增加。四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将促使消费名义增速走高。2009年二季度CPI同比负增长1.3%,而今年二季度CPI呈明显上行趋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将提高。 (2)抑制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国家近期连续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在二季度显现,与住房相关的家具、建材消费增长将趋缓。而且,前期房价涨幅过大,对已买房居民下一阶段的其他消费形成一定制约。二是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将减少当地居民收入,降低居民生活水平,导致局部地区消费能力下降。三是近期粮食、蔬菜、水果价格涨幅较高,成品油价格调整,不利于居民实际购买能力提高。 总体而言,消费需求将保持稳定,初步预计,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9%。 2.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一是翘尾因素提高二季度物价涨幅。经计算,二季度CPI翘尾因素为1.6个百分点,PPI 为4.4个百分点,分别处于全年翘尾值次高和最高水平,即使不考虑新涨价因素,二季度CPI与PPI也将呈现一定幅度上升。二是输入型物价上涨动力增强。世界经济复苏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国际价格对我国物价的传导影响逐步加深。三是西南地区多年少见的干旱、华北地区普遍低温等异常天气影响农产品(16.07,0.00,0.00%)产量。四是目前较高的生产资料与原材料购入价格将向下游传导。一季度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7.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9%,上游产品价格涨势将有部分传导至下游行业。五是沿海地区通过提高工资解决“招工难”问题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品价格改革导致水、电、燃气和成品油价格上涨,这些因素客观上将加大成本推动型物价上升压力。 综上所述,二季度物价上升动力较强,初步预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 4.2%;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增长7%。 二、经济增速创危机以来新高点 1.经济并未“过热” 去年二季度以来,我国宏观经济逐季回升。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805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9%,比上季度加快1.2个百分点,达到本轮经济回升新高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139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39072亿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36366亿元,增长10.2%。第二产业增速明显提高,带动了经济整体快速拉升。

21世纪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分析

21世纪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分析 一.问题研究背景 宏观经济指总量经济活动,即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是指整个国民经济或 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如总供给与总需求;国民经济的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物价的总水平;劳动就业的总水平与失业率;货币发行的总规模与增长速度;进出口贸易的总规模及其变动等。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是高水平的和快速增长的产出率、低失业率和稳定的价格水平。 二.数据来源与描述 2.1数据描述 本数据包括2000年到2012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全国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口自然增长率、经济活动人口、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具体数据如下表: 表一 年份 人均国内 生产总值 (元) 第一产业增 加值(亿元) 工业增加值(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全国财政收入(亿元) 2012年 38,459.47 52,373.63 199,670.66 231,934.48 117,253.52 2011年 35,197.79 47,486.21 188,470.15 205,205.02 103,874.43 2010年 30,015.05 40,533.60 160,722.23 173,595.98 83,101.51 2009年 25,607.53 35,226.00 135,239.95 148,038.04 68,518.30 2008年 23,707.71 33,702.00 130,260.24 131,339.99 61,330.35 2007年 20,169.46 28,627.00 110,534.88 111,351.95 51,321.78 2006年 16,499.70 24,040.00 91,310.94 88,554.88 38,760.20 2005年 14,185.36 22,420.00 77,230.78 74,919.28 31,649.29 2004年 12,335.58 21,412.73 65,210.03 64,561.29 26,396.47 2003年 10,541.97 17,381.72 54,945.53 56,004.73 21,715.25 2002年 9,398.05 16,537.02 47,431.31 49,898.90 18,903.64 2001年 8,621.71 15,781.27 43,580.62 44,361.61 16,386.04 2000年 7,857.68 14,944.72 40,033.59 38,713.95 13,395.23 续表一: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人口自 然增长 率(‰) 经济活动人口(万人)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城镇登 记失业 人数(万 人) 374,694.74 210,307.00 4.95 78,894.00 102.6 102 917 311,485.13 183,918.60 4.79 78,579.00 105.4 104.9 92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