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保护概论

环境保护概论

环境保护概论
环境保护概论

一、选择题

1.环境污染按污染产生的来源分为D P76

A.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水污染等

B.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C.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生活污染等

D.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生活污染等

2.造成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是C P66

A.烟尘和二氧化碳

B.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

C.烟尘和二氧化硫

D.烟尘和氮氧化物

3.1986 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中主要是C

A.化学物质

B.细菌

C.放射性物质

D. 热

4.我国城市地下水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D

A.降雨减少

B.城市化过程中不透水地面的增加

C.森林植被被破坏

D.过量的开采地下水

5.我国流经城市主要河段中,对其污染贡献最大的污染物为____。A

A. 有机污染物

B.重金属

C.三氮

D.酸性污染物

6.以下不属于污水处理技术物理法的是D P140

A. 重力分离

B. 过滤法

C. 离心分离法

D. 混凝

7.1987 年通过的《蒙特利议定书》是保护--------- 的历史文件C

A. 动物

B.植物

C.大气臭氧层

D.水

8.颗粒污染物中,粒径在10 微米以下的称为___。C P77

A. TSP

B. 飘尘

C.降尘

D. 烟尘

9.造成全球气候的温室气体,主要为_______。D

A. 一氧化碳

B.甲烷

C.氮氧化物

D.二氧化碳

10.世界环境日为每年的A

A. 6 月5 日

B. 4 月22 日

C. 9 月16 日

D.11 月15 日

11.我国环境保护法公布的时间是A

A.1989 年12 月26 日

B.1986 年12 月26 日

C.1989 年9 月1 日

D.1986 年9 月1 日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我国规定城市居住区的环境噪声最高限值为B P185

A. 昼间55 分贝夜间45 分贝

B. 昼间60 分贝夜间50 分贝

C. 昼间60 分贝夜间的分贝

D. 昼间70 分贝夜间55 分贝

13.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五大问题是A

A.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环境问题

B.人口、经济、能源、资源、环境问题

C.人口、经济、发展、粮食、资源问题

D.粮食、能源、人口、环境、发展问题

14.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是A

A.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

B.一氧化碳、铅化合物

C.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D.一氧化碳、二氧化硫

15.联合国于-----年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A P37

A.1972

B.1973

C.1974

D.1975

16.夏季使用空调时,将温度设置在-----度最好C

A.17-20 度

B.18-20 度

C.20-25 度

D.26-28 度

生态平衡失调表现在功能上的标志,包括-----和物质循环中断。D P31

A、一级结构缺损;

B、二级结构变化;

C、信息流通受阻;

D、能量流动受阻。

18.酸雨是指pH 值小于---的降水A

A.5.6

B.5.8

C.4.3

D.4.6

19.世界上第一部环境保护法是---制订的《田律》。这份禁令规定,不但保护森林植物,鸟兽鱼鳖,而且还保护水道不得堵塞。C P302

A.唐朝

B.明朝

C.秦朝

D.清朝

20.大气的臭氧层对人体是有益的因为它能A

A.吸收紫外线

B.吸收红外线

C.阻挡微波辐射

D.防止酸雨

21. 下列哪一种环境不属于聚落环境的范畴C P2

A. 院落环境

B. 村落环境

C. 地理环境

D. 城市环境

22. 下列哪一个原则不属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原则D P17

A. 公平性原则

B. 持续性原则

C. 共同性原则

D. 全球性原则

23.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自然环境的范畴B

A. 大气环境

B. 居住环境

C. 水环境

D. 地质环境

24. 八大公害事件的水俣病是由于----中毒引起的C P68

A. 镉

B. SO2

C. 甲基汞

D. 铅

25.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当今社会人类所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D

A. 酸雨危害

B. 臭氧层破坏

C. 土地沙漠化

D. 人口增长

26.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D P11

A. 协调的

B. 统一的

C. 对立的

D. 对立的统一

27. 什么是生态系统A P21

A. 自然界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这种统一体,成为生态系统。

B. 自然界是生物与有机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这种统一体,成为生态系统。

C. 自然界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有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这种统一体,成为生态系统。

D. 自然界是生物与生物,有机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这种统一体,成为生态系统。

28.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不包括下列哪一项?C

A. 生产者

B. 消费者

C. 代谢物质

D. 分解者

29. 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功能的是C

A. 能量流动

B. 物质循环

C. 生态演替

D. 信息传递

30. 蝙蝠通过发射超声波来判断前方是否有障碍物,此种情形属于哪一种信息传递类型

D

A. 化学信息

B. 营养信息

C. 行为信息

D. 物理信息

31. 下列资源中不属于农业资源的是A

A. 矿产资源

B. 土地资源

C. 水资源

D. 气候资源

32. 雷雨天气发生的闪电现象产生电离作用,可以使大气中的氮氧化物氧化成硝酸盐,经雨水而进入土壤,这一过程属于------。 A

A. 大气固氮

B. 生物固氮

C. 工业固氮

D. 岩浆固氮

33. 在大气圈的五个圈层结构中,处于最外层的圈层是C P73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散逸层

D. 电离层

34. 自然和认为活动排入大气中的污染物主要在------活动。A P73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中间层

D. 电离层

35. 极光现象发生在大气圈的的----------。D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中间层

D. 电离层

36. 什么是空气污染?D

A. 空气污染是指“进入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

B. 空气污染是指“进入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氧气、碳氢化合物等)”

C. 空气污染是指“进入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固体颗粒物等)”

D. 空气污染是指“进入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烟尘、碳氢化合物等)”

37. -----不属于按照污染物发生的类型划分的大气污染源。B P76

A. 生活污染源

B. 固定污染源

C. 工业污染源

D. 农业污染源

38. ------属于大气气态颗粒污染物D P78

A. 粉尘

B. 飞灰

C. 雾

D. 黑烟

39. 下列大气污染物中,------不属于一次污染物。C P79

A. H2S

B. SO3

C. NH3

D. CO

40. 参与光化学烟雾形成的气态污染物是---- A P86

A. 碳氢化合物

B. SO3

C. NH3

D. HF

41. 下列地区中,----不属于当今世界三大酸雨危害区A P82

A. 东南亚地区

B. 北美地区

C. 欧洲大陆

D. 中国南方地区

42. 1987年通过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是保护-----的历史文件C

A. 野生动物

B. 珍稀植物

C. 臭氧层

D. 水

43.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明确规定:“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D P47

A、工业用地;

B、商业用地;

C、非农用地;

D、建设用

44. 我国的酸雨类型主要是由二氧化硫排放而形成的硫酸型,而欧美等工业发达国家的酸雨则是----。B

A. 碳酸型

B. 硝酸型

C. 硫酸性

D. 盐酸型

45. ----属于最有效的大气污染控制对策与措施C

A. 加高烟筒向高空释放污染物

B. 多设置废气处理设施

C. 采用清洁能源及清洁煤技术

D. 加强对汽车尾气的治理

46. 光化学烟雾现象一般在-------发生。B

A. 春天阴天

B. 夏天晴天

C. 秋天晴天

D. 冬天阴天

47. 下列-----不属于根据逆温层发生的原因而划分的逆温类型A P93

A. 接地层逆温

B. 辐射逆温

C. 湍流性逆温

D. 锋面逆温

48. 美国科幻电影《后天》描述了“明天之后”的未来世界:北半球冰川融化,地球进入第二冰河期,海啸、龙卷风在全世界肆虐….. 所有者一切都起源于------。A

A. 温室效应

B. 酸雨危害

C. 森林破坏

D. 土地沙漠化

49. 全球变暖对高纬度农业生产的影响是-----。C

A. 作物生长延期,产量降低

B. 作物生长缩短,产量增加

C. 作物生长延期,产量增加

D. 作物生长缩短,产量降低

50. 在2009年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拟确定的温室气体长期减排目标,即到2050年温室气体减少排放-----。 D

A. 20%

B. 30%

C. 40%

D. 50%

51. 下列除尘设备中,-----的除尘效果最差D

A. 离心力除尘器

B. 洗涤式除尘器

C. 静电除尘器

D. 重力除尘器

52. 下列哪一种方法不属于湿发排烟脱硫法D P109

A. 氨水吸收法

B. 钠盐吸收法

C. 钙法

D. 接触氧化法

53. 下列方法中,---不属于去除氮氧化物污染气体的吸收法技术C P111

A. 碱液吸收法

B. 硫酸吸收法

C. 活性炭法

D. 熔融盐法

54. 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B

A.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白色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农药污染等

B.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土壤污染等

C. 大气污染、水污染、白色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农药污染等

D.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白色污染、土壤污染、农药污染等

55. 生物多样性在生态系统中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改善生态系统的: D P30

A. 能量流动;

B. 物质循环

C. 信息传递

D. 调节能力

56. 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在哪一年的什么地方召开?A P16

A. 1972 斯德哥尔摩

B. 1973年,伦敦

C. 1972年,纽约

D. 1992年里约热内卢

57. 淡水是指含盐浓度不超过----的水B

A. 0.05%

B. 0.1%

C. 0.5%

D. 1%

58. 以下不属于有毒的化学水质指标的是----- D P117

A. 重金属

B. 多环芳烃

C. 各种农药

D. 溶解氧

59. BOD和COD这两个水质指标是用来表示水中----的含量的。C P118

A. 悬浮固体

B. 细菌总数

C. 有机物

D. 氰化物

60. 国家环保总局于1998年修订并颁布的《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中,规定适用于农业用水及一般景观用水水域的水质属于---类B P119

A. Ⅰ

B. V

C. Ⅲ

D. Ⅳ

61. 在水污染中,下列哪一类污染不属于物理性污染A P125

A. 酸碱污染

B. 悬浮物污染

C. 热污染

D. 放射性污染

62. 以下不属于污水处理技术化学法的是C P140

A. 混凝

B. 磁力分离

C. 气浮

D. 溶剂萃取

63. 对于水中较大颗粒物质的去除,经常用到截留技术,下列不属于截留技术中使用的工具的是---- C P132

A. 格栅

B. 筛网

C. 滤池

D. 微滤机

64. 一般的污水处理厂中采用的活性污泥法,主要是去除---- C P144

A. 酸

B. 氮

C. BOD

D. 磷

65. 土壤剖面构型的基本组成不包括----- D P153

A. 腐殖质层(A层)

B. 沉积层(B层)

C. 母质层(C层)

D. 枯枝落叶层(O层)

66. 下列土壤矿物中,不属于原生矿物的是---- C P153

A. 橄榄石

B. 方解石

C. 伊利石

D. 石英石

67. 土壤空气来源于大气,但其组成特点与大气圈中的大气明显不同,下列气体中,除----- 外,其它气体在土壤中的含量均要高于其在大气圈中的含量。A

A. 二氧化碳

B. 氧气

C. 水蒸汽

D. 还原性气体

68. 下列哪一个不属于土壤污染特点C P155

A. 隐蔽性和潜伏性

B. 不可逆性和长期性

C. 以自然污染为主

D. 危害的严重性

69. 下列选项中,哪一个属于根据土壤污染物属性划分的土壤污染类型A P156

A. 化学污染型

B. 大气污染型

C. 综合污染型

D. 农业污染型

70. 借助于挥发、扩散、稀释等物理过程实现对土壤自身的净化,土壤自身的性质对物理净化效果有着明显影响,下列哪个土壤特性不属于影响土壤物理净化过程的影响因素D P157

A. 土壤含水量

B. 土壤温度

C. 土壤质地

D. 土壤酸碱性

71. 土壤净化类型中,----可真正实现将污染物从土壤中去除的目的。C

A. 物理净化

B. 化学净化

C. 生物净化

D. 物理化学净化

72. ----不属于对土壤有着毒性很强的重金属B

A. Hg

B. Cu

C. As

D. C

73. 下列重金属中,------可以以液相存在与自然界中D P160

A. As

B. Ar

C. Cr

D. Hg

74. 土壤胶体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与胶体性质有关,下列针对不同胶体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的排序中,正确的是----。A P159

A. 腐殖质> 蒙脱石> 三氧化二铁> 高岭石

B. 高岭石> 三氧化二铁> 腐殖质> 蒙脱石

C. 腐殖质> 蒙脱石> 高岭石> 三氧化二铁

D. 蒙脱石> 高岭石> 腐殖质> 三氧化二铁

75. 下列哪种污染物不属于土壤有机污染物的来源?B

A. 重金属

B. 石油

C. 农药

D. 多环芳烃

76. ------是我国受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水系B

A. 长江

B. 湘江

C. 淮河

D. 珠江

77. 我国南方土壤呈现酸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长期施用大量的化学氮肥,下列不属于致酸氮肥的是------。C

A. 硫酸铵

B. 硝酸铵

C. 碳酸氢铵

D. 复合肥

78. 土壤退化是土壤生态遭受破坏的最明显的标志,下列不属于当前土壤退化类型D P165

A. 土壤盐碱化

B. 土壤潜育化

C. 土壤荒漠化

D. 土壤肥力下降

79. 下列不属于固体废弃物特点的是----- A P195

A. 不可利用性

B. 污染的特殊性

C. 危害的严重性

D. 资源性

80. 处置和利用固体废物对维护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意义,其基本原则不包括C P196

A. 资源化

B. 最小化

C. 投弃化

D. 无害化

81. 城市垃圾是一类重要的固体废弃物,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焚烧城市垃圾的意义的是--。A

A. 保护大气环境

B. 回收热资源

C. 减少垃圾体积

D. 杀灭各种病原微生物

82. 核能是未来人类重点开发和利用的能源,核能作为一种新能源,其具有一系列特点,下述关于核能的特点中,表述不正确的是-------。B P232

A. 能量高,耗料少

B. 安全可靠系数低,不利于环境保护

C. 总体费用低,资源利用合理

D. 除了可用于发电外,还可产生新的核燃料

83. 对于放射性固态废物的处理,不包括下列-----方法。B P246

A. 焚烧法

B. 掩埋法

C. 包装法

D. 去污法

84. 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高,是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以下----作用。B

A. 吸收

B. 反射

C. 散射

D. 衍射

85. 在电磁辐射波谱中,光不包括------。C P249

A. 红外线

B. 可见光

C. X射线

D. 紫外线

86. 当前主要的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不包括以下哪个方面?B P60

A. 生产性污染物

B. 固体污染物

C. 生活性污染物

D. 放射性污染物

87. 下列哪种物质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属于慢性危害C P68

A. 农药

B. 一氧化碳

C. 铅

D. 甲醛

88. 环境质量评价不包括下列哪种类型?D P261

A. 回顾评价

B. 现状评价

C. 预断评价

D. 综合评价

89. 美国于1976年9月首次公布了《污染物标准指数(PSI)》,按PSI的范围,可将大气质量分为不同等级,如果PSI处于201~300之间,则表明大气质量状况为----。C P262

A. 良好

B. 很不健康

C. 不健康

D. 中等

90. 下列不属于根据环境管理的职能及性质而划分的环境管理类型的是-----。

A. 环境规划管理

B. 环境质量管理

C. 微观环境管理

D. 环境监督管理C P281

91. 环境保护经济效益不具备以下哪个特点?C P298

A. 区域性

B. 宏观与微观不一致性

C. 可计量性

D. 综合性

92. 化学分析法是环境监测中常用的污染物分析方法,下列哪种方法属于化学分类法的分析方法?D P342

A. 电导法

B. 化学发光法

C. 火焰法

D. 容量法

93. 工业污染源的有效防治措施是实施清洁生产,清洁生产中采用的技术路线不包括---。C

A. 以无毒无害的原料和产品代替有毒有害的原料和产品

B. 改革生产工艺,减少对原料、水及能源的消耗

C. 采用非循环用水系统

D. 回收利用废水中的有用成分,使废水浓度降低。

94. 什么是草原食物链?A P24

A. 青草---野兔---狐狸---狼---无机物---青草

B. 青草---狐狸---野兔---尸体---狼---无机物---青草

C. 青草---野兔---狼---狐狸---尸体---无机物---青草

D. 青草---野兔---狐狸---尸体---无机物---青草

95. 对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和生物评价法不具备以下哪个特点?C P32

A. 综合性

B. 真实性

C. 短期性

D. 灵敏性

96.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前全球社会共同奉行的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先是由----正式提出来的。A

A. 布伦特兰夫人

B. 邓小平

C. 雷切尔·卡逊

D. 阿尔·戈尔

97.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保护大会后,哪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率先制定了国家层面的21世界议程? D P18

A, 美国B. 挪威C. 巴西D. 中国

98. 世界臭氧保护日是每年的-----。D

A. 6月5日

B. 9月22日

C. 3月22日

D. 9月16日

99. 光化学烟雾属于二次污染,其形成的二次污染物不包括----- B

A. 臭氧

B. NO

C. 过氧乙酰硝酸酯

D. 过氧苯酰硝酸酯

100. 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重大国策,是在哪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确定:B P17

A. 第一次

B. 第二次

C. 第三次

D. 第五次

二、填空题

1. 广义地讲,环境是指以-----为中心,及对该中心有影响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

2. 在环境问题的三个分类中,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影响最大的环境问题是-----。

3. 环境问题的萌芽阶段包括两个时代,即为远古时代和------。

4. 环境问题的第一次高潮发生的历史时段为------。

5. 发生在日本富山县的骨痛病事件是由------污染引起的。

6. 在水俣事件中,致病和致毒物质是-------。

7. 20世纪规模最大的烟雾事件发生地是在------。

8.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

9.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召开。会议提交文件是《只有一个地球》、《人类环境宣言》。该会议是世界环境保护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10. 蕾切尔·卡逊的论著—--------,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关于环境问题的著作。-----年,国务院颁布了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步环境保护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11. “生态学”一词是由德国生态学家-----与1869年首先提出的。

12. 生态系统的概念是英国植物群落学家------在20世纪30年代首先提出的。

13.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不同种群的生物综合称为------。

14. 高等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是扮演-----的角色。

15. 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通过营养联系组成了生态系统的的----结构。养

16. 按照人为干预的程度划分,没有或者基本没有受到人为干预的生态系统称为-----。

17. 在食物链中,一级消费者处于----营养级。

18. 根据能量传输的1/10定律,在一个食物链中,营养级一般不超过-----级。

19. 在生物圈范围内的各个圈层中进行的物质循环,称为------。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类型中,通过声音、颜色和光等物理现象传递的信息,成为------。

20. 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保持相对地平衡状态,是因为生态系统本身具有-----的能力。

21.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实施的解决我国南北方水资源分配不均的水利工程是-----。

22. 那些被人类开发利用后,能够依靠生态系统自身在运行中的再生能力得到恢复或再生的资源称为----。

23. 太阳能属于自然资源分类中的------资源。

24. 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大气圈层是-----。

25. 在平流层中,空气很少有对流运动,-----成为该层空气运动的主要形式。

26. 多云的夜晚地面要比无云夜晚高,是因为存在大气------作用。

27. 根据污染物的化学成分及存在的大气状况,发生于以煤炭为主要燃料地区的大气污染属于-----大气污染。

28. 大气污染物主要有两类,分别为颗粒污染物和-----。

29. 在大气污染物中,常见的二次污染物是光化学烟雾和-----。

30. 粒径小于10 um的颗粒物,可长期漂浮于大气中,被称为-----。

31. 参与光化学烟雾形成的气态污染物有碳氢化合物和-----。

32. 气流在大气中作无规则的、三维的小尺度运动称为------。

33. 由于大气的垂直方向温度变化引起的湍流称为-----。

34. 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主要靠-----的作用。

35. 气温垂直递减率是指在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上,每升高----米气温的变化值。

36. 出现逆温的大气层被称为-----。

37. 逆温层至地面的距离下限被称为-----。

38. 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热带半干旱地区作物产量-----。

39. 酸雨的主要成分是硫酸和----。

40. ------年,英国科学家在南极上空首次发现了臭氧层空洞。

41. 通过使含尘气体在除尘器中进行高速旋转,使尘粒产生离离心力除尘器

42. 利用固体吸收剂或吸附剂吸收SO2的技术称为-----。

43. 目前国内对高浓度SO2烟气的治理多采用----法。

44. 水中所含的杂质,按其在水中的存在状态可分为三类,分别为悬浮物质、----和胶体物质。

45. 造成我国南方水质性缺水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所造成的。

46. “细菌总数”属于-----水质指标。

47. 所有铬的化合物(二价、三价和六价铬化合物)都有毒性,其中以-----毒性最大。

48. 化学需氧量测定数值一般要比生物需氧量测定数值-----。

49. 1988年国家环保局修订并颁布的《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中指出,-----类水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50. 溶解氧量越少,说明水体污染的程度越-----。

51. “截留”是常用的物理法废水处理技术,该方法常用的处理设备有----、筛网和微滤机。

52. 沉砂效果最好的沉砂池是----沉砂池。

53. 根据沉淀池内水流方向,沉淀池可分为平流式、竖流式和----。

54. 活性污泥法处理净化废水的过程,一般包括吸附、氧化和-----三个阶段。水处理工艺中,厌氧生物处理法的最终产物是热值很高的----气体,可被利用作能源。

55. 土壤由----、有机体、水分和空气等物质组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56. 1987年通过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是保护-----的历史文件。

57. 欧美等工业发达国家的酸雨类型是-----。

58. 土壤是指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的,具有-----,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

59. -----是土壤中最基本的组分,也是土壤固体物质的主体部分。

60. 我国南方土壤中的次生粘土矿物类型主要是------。

61. -----是反映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由腐殖物质和非腐殖物质组成。

62. 土壤空气中的CO2量要-----大气中CO2含量。

63. 土壤胶体扩散层中的补偿粒子,可以和溶液中相同电荷的例子以离子价为依据作等价交换,称为------作用。

64. 土壤质地越细,则离子交换能力-----。

65. 通过溶液中H+浓度直接表现出来的酸度,称为------,通常用pH表示。

66. 亚砷酸和砷酸的转化及其毒性与土壤的-----性质关系密切。

67. -----是我国七大水系中受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河流。

68. 根据土壤污染物的属性可将土壤污染分为化学污染型、-------和生物污染型三大类。

69. 土壤净化类型中的-----可实现将污染物从土壤中去除的目的,是土壤净化的主要途径。

70. 重金属是土壤中重要的一类污染物,其特点是-----,因此在土壤中不断被富集。

71. 对土壤污染较严重,且毒性较强的五大重金属是Hg、As、-----、

72. 土壤重金属污染特点之一是金属有机态毒性----无机态毒性。

73. 镉在水稻体内的大量积累会产生-----。镉米

74. ----污染是最普遍的农田中金属污染现象。

75. 在土壤学中,把土壤胶体上吸附性钠离子与吸附性阳离子总量比值大于或等于20%的土壤,称为----。

76. 我国南方水稻种植区常发生的土壤退化现象是-----。

77. 根据评价的内容差异,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可分为土壤环境污染评价、-------和综合评价。

78. 处理、处置和利用固体废弃物的基本原则是最小化、------和无害化。

79. 为了控制危险废物的污染转嫁,联合国环境署于1989年3月22日通过了----公约。

80. 城市垃圾处理中,对于无机物含量高的垃圾,宜采用----方法。

81. 城市垃圾处理中,对于可降解有机物多的垃圾,宜采用----方法。

82. 光污染一般包括------、眩光污染和杂散光污染。

83. 对大气的热污染的防治,应通过-------、积极开发和利用洁净能源和提高热能利用率三方面来进行。

84. 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洋表面温度持续异常增温的现象是------。

85. 放射性污染防治首先必须-----。

86. 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型分为单个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三大类。

87. 环境质量评价可分为回顾评价、现状评价和-----三种类型。

88. 人类过多使用----物质是造成臭氧层破坏的一个主要原因。

89. 1992年在巴西召开了最大规模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此会议签署了两项具有约束力的协议:《气候变化公约》和------。

90. 根据环境监测的性质,环境监测可分为研究性监测、----和特定目的监测三大类。

91. 极光现象发生在大气圈层中的------。

92. 根据在除尘过程中是否采用润湿剂,除尘装置的类型可分为湿式除尘装置和----。

93. 影响大气扩散稀释能力的气象动力因子主要是风和-----。

94. 影响大气扩散稀释能力的气象热力因子主要是大气的温度层结和-----。

95. 大气稳定度与气温垂直递减率和----有着密切关系。

96. 大气中NOX主要是指----和NO2.

100. 为了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珍贵稀有动、植物资源,保护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而划出一定的区域加以保护,这样的地区就叫做----。

三、名词解释

1. 自然环境:是环境围绕人们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有原生自然环境和次生自然环境。

2. 社会环境:是人类在长期生存发展的社会劳动中所形成的,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了的自然物质设施和社会结构。

3. 环境质量:一般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4. 环境污染:污染物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迁移、扩散和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5. 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由无机环境与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以及分解者(腐生微生物)4部分组成。

6. 林德曼能量传输1/10定律: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从绿色植物开始的能量流动过程中,后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约为前一营养级能量的10%,其余90%的能量因呼吸作用或分解作用而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还有小部分未被利用。

7. 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链和其它自然因素来维持的一种平衡状态。

8. 生态阈值:任何一个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总是有限的,外部冲击或者内部变化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可能遭到破坏,这个限度被称为生态阈值.

9. 生物监测:是指利用生物对环境中污染物质的反应,即利用生物在各种污染环境下所发出的各种信息,来判断环境污染状况的一种手段。

10. 生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

11. 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12. 土地资源:指土地总量中,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土地。

13. 生物多样性:指植物、动物、微生物和生态系统的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4. 矿产资源:主要指埋藏与地下或分布于地表的、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有用矿物或元素,其含量达到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矿产,可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大类。

15. 大气污染: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的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累积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环境的现象。

16. 面源污染:引起水体污染的排放源,分布在广大的面积上,与点源污染相比,它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不稳定性和复杂性,受外界气候、水文条件的影响很大。

17. 温室气体:具有温室效应的气体,即可破坏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正常关系,吸收地球释放出来的红外线辐射,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的恒量气体。

18. 逆温:气温垂直递减率小于零时,大气层的温度分布出现温度逆增,称为逆温.

19. 干绝热递减率:干空气块或未饱和湿空气块在绝热条件下每升高单位高度(通常取用单位高度为100m)所造成的温度下降数值

20. 湿法脱硫:用水或水溶液做吸收剂吸收烟气中SO2的方法。

21. 水的社会循环:人类为了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求,要从各种天然水体中取用大量的水,这些生活和生产的用水经过使用之后就成为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它们被排放出来,最终又流入天然水体.这样,水在人类社会中就构成了一个局部的循环体系,即水的社会循环

22. 水质:即水的品质,是指水与其中所含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综合特性

23. 生物需氧量:生物需氧量表示在有氧的条件下,当温度为20℃时,由于微生物的活动,使可降解的有机物氧化达到稳定状态时所需要的氧量.

24. 化学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是在一定条件下.水中各种有机物与外加的强氧化剂作用时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量(mg/L)表示计.

25. 水体污染:水体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物理特征、化学特征和生物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影响了水体功能,从而降低或丧失其使用价值.

26. 气浮:利用高度分散的微小气泡作为载体去粘附废水中的悬浮物,使其随气泡浮升到水面,而从水中去除的物理法水处理技术

27. 土壤圈: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

28. 土壤元素环境背景值:指未受污染的情况下,天然土壤中化学元素的自然含量,也称为土壤环境背景值.

29. 土壤环境容量:指一定的土壤环境单元,在一定的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保证农产品生物学的产量和质量,也不使环境系统污染时,土壤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30. 土壤污染:进入土壤的污染物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破坏土壤生态平衡,导致土壤功能失调和质量下降,并对植物和动物产生危害的现象.

31. 土壤净化:指土壤通过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使进入土壤的污染物浓度降低,形态改变,难以被植物所吸收而暂时退出生物小循环,脱离食物链或被排出土体的过程.

32. 土壤重金属污染:指有人类活动使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累积量,明显高于土壤环境背景值,致使土壤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恶化的现象。

33. 水体富营养化: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河流湖泊中出现称为水华,在海洋中出现称为赤潮。34. 土壤生态平衡:指土壤系统的能量和物质输入和输出较均衡的情况下,系统中第一性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及诸生物体与无机环境间都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这是一

种动态平衡。

35. 土壤退化:指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导致土壤生产力、环境调控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过程。简言之,土壤(地)退化是指土壤数量减少和质量降低。

36. 土地荒漠化:系指因气候干旱、或人为不合理利用而使地表植被破坏或覆盖度下降.

37. 土壤侵蚀:指主要在水、风力作用下,土壤及其疏松母质被剥蚀,被搬运,堆积过程.

38. 土壤盐碱化:指由于自然的或者人为的原因,使地下潜水位升高、化度增加、气候干旱、蒸发加强,而导致的土壤表层盐化或碱化过程增强,表层盐渍度或碱化度加重的现象. 39. 土壤潜育化:土壤上部土层1 m内,因地表或地下长期处于浸润状态下,土壤通气状况变差,有机质因不能彻底分解而形成的一灰色或蓝灰色潜育土层的现象。

40. 环境质量评价:指从环境卫生学角度按照一定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加以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科学、客观和定量的评定和预测.

41. 环境管理:指对损害环境质量的人的活动施加影响,以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出环境的允许极限。

42. 负载有额律:任何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能力和抵御外来干扰的能力都有一个极限,此极限就是通常所说的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

43. 环境监测: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 及其变化趋势。

44. 城市热岛效应: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45. 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

46. 地下漏斗:指某地区因地下水被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饱和水面以采水点为中心,向四周呈梯度下降的现象。

47. 赤潮: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48. 能量金字塔:又称食物金字塔、营养级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根据组成食物链的各个营养级的层次和能量传递的“十分之一定律”,把生态系统中的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绘制成一个塔,塔基为生产者,往上为较少的初级消费者(植食动物),再往上为更少的次级消费者(一级食肉动物),再往上为更少的三级消费者(二级食肉动物),塔顶是数量最少的顶级消费者。

49. 环境污染物: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入大气、水、土壤中,并引起环境污染或导致环境破坏的物质。

50. 水体自净作用:水体具有消纳一定量的污染物质,使自身的质量保持洁净的能力,人们常常称之为水体的自净作用,通常包括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

四、简答题

1.什么是环境问题?它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发展的?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而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作为环境要素中的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等产生影响的问题.人类在利用和改造环境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污染和破坏环境,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是对立统一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社会对环境的作用力逐渐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生态系统的作用和功能,由此产生了环境问题。

人类在诞生以后的很长的岁月里,只是自然的采集者和捕食者,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动物区

别不大,虽然在远古时代,也发生所谓“环境问题”,但由于影响力有限,不至于造成大规模的环境破坏,随后人类社会进入农牧时代,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愈来愈明显地显示出来,与此同时也产生了相应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在进入工业社会后表现更加明显,环境污染也越来越普遍,以至于在20世纪50-50年代,形成了环境问题的第一次高潮,当前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环境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并且表现为全球化、突发性的特征。

2. 在第一次和第二次高潮阶段,环境问题的表现特征有哪些区别?

其一,影响范围不同。第一次高潮主要出现在工业发达国家,重点是局部性、小范围的环境问题;第二次高潮则是大范围、乃至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大面积的生态破坏。

其二,就危害后果而言,前次高潮人们关心的是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环境污染虽也对经济造成伤害,但并不突出。第二次高潮不但明显危害人体健康,而且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阻碍竞得持续发展。

其三,就污染源而言,第一次高潮的污染来源不太复杂。第二次高潮出现的环境问题,污染源和破坏源众多,分布也广。

其四,前次高潮的“公害事件”与第二次高潮的突发性严重污染事件也不相同,第二次高潮表现出全球性、大面积的生态破坏和突发性的特点。

3. 简述传统生态学和现代生态学研究范畴的区别?

传统生态学是研究生与其生活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而现代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因此传统生态学和现代生态学的区别主要表现为研究范畴的大小上。传统生态学的研究中心是宏观生物学,而现代生态学的研究范畴则要比传统生态学大很多,其研究范畴不仅包括传统生态学的演技内容,同时结合时代特点,还研究分子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表现为宏观和微观研究相结合的特点。

4. 简要回答生态学和环境学研究的不同点?

生态学和环境学研究的不同点表现为四个方面:一,首先从定义上讲,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而环境学是研究人类群体和环境要素之间的科学;二,从研究对象上讲,生态学以生命系统为研究对象,而环境学则以人为主要研究对象;三,从研究内容是上讲,生态学研究环境系统和生命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而环境学则将

环境因素和人类生活的相互作用作为整体来研究;四,从所属范畴来讲,生态学属于自然科学,而环境学则是一门交叉科学,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

5. 简述氮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氮素是自然界含量最高的化学元素,其在自然界的循环途径很复杂。氮循环主要是在大气、生物、土壤和海洋之间进行的。大气中的氮进入生物有机体主要有四种途径,分别是生物固氮、工业固氮、岩浆固氮和大气固氮,其中工业固氮是氮固定的主要途径。四个途径固定的氮素均可在土壤中积累,土壤中的氨或铵盐,经硝化细菌的硝化作用,形成亚硝酸盐或硝酸盐,从而被植物利用。氮素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式主要是氨,氨与植物体内的含碳分子结合成蛋白质及核酸,动物可直接或间接从植物中摄取植物性蛋白,作为自己蛋白质组成的来源,并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将一部分蛋白质分解为氨、尿素和尿酸等排除体外,又进入土壤,同时动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形成的氨也进入土壤。土壤中的氮素除一部分被植物利用后,另一部分在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分离成游离氮金土大气,完成氮的循环。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氮素的反硝化过程除了产生游离氮外,还可产生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N2O,引发全球气温上升,该现象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

6. 用生态学原理解释“为什么猪肉价格要比小白菜贵”?

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制造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在各个营养级之间流动,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具有单向流动和流动中能量急剧减少的特点,即能量流动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输效率只有10%,上一营养级累积的能量只有1/10

能传输到下一个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小白菜属于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而猪是消费者,其需要以生产者为食,所以单位重量下的猪肉的能量要显著高于小白菜所含有的能量,因此其价格也就比小白菜贵。

7. 简述生态平衡概念及其特点

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链和其它自然因素来维持的一种平衡状态。

生态平衡具有以下特点:

1) 为一暂时的、相对的动态平衡:由生态系统内部的自动调节能力所致;

2) 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组成越多,物质循环与能量传递的途径越多,调节能力越强,平衡易保持;反之,调节能力越弱,平衡就不易保持.

3) 生态系统的变化与发展,是在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物质与能量流动中进行的.

8. 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因素是什么?

1)大气污染可看作是由污染源所排放出的污染物、对污染物起着扩散稀释作用的大气、以及承受污染的物体三者相互关联所产生的一种效应。大气对污染物具有扩散和稀释的能力,影响大气扩散稀释能力的主要因素有气象的动力因子和气象的热力因子。

2)气象的动力因子主要是指风和湍流,风和湍流对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和稀释起着决定性作用,一般说来,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浓度与污染物的总排放量成正比,而与平均风速成反比;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主要靠大气湍流的作用,正是因为大气湍流的作用,污染物在大气中才可表现为随气流的速度和方向随着时间和空间位置的不同呈随机变化。

3)气象的热力因子主要指大气的温度层结和大气稳定度等。温度层结与大气污染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正常情况下,在对流层中,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呈现垂直递减趋势,但在一些无风、少云的夜晚,会出现逆温现象,表现为气温垂直递减率小于零,逆温现象的出现可引发大气污染;大气稳定度取决于大气垂直递减率与干绝热递减率之对比,根据二者差值大小情况,可运用气团理论判断大气的稳定度,当大气处于稳定状态时湍流受到抑制,大气对污染物的扩散稀释能力减弱,反之大气对污染物的稀释能力增强。

9.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包括哪些内容?

(一)加强规划管理

(二)采用技能技术,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率。

(三)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

(四)开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资源

(五)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

(六)加强机动车污染的控制

(七)加强工业污染控制

10. 简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过程及其特点?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吸收、反射和散射三个过程。

参与对太阳辐射吸收过程的大气成分是臭氧,臭氧可强烈吸收太阳射线中的紫外线和红外线,但是其对大部分可见光的吸收却甚少;参与对太阳辐射反射过程的大气成分比较多,有大小颗粒尘埃、水滴和云层。这些物质可反射各种波长的光,即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无选择性,反射光呈白色,云层越厚,反射越强;参与对太阳散射过程的大气成分是空气分子、微小尘埃、大颗粒尘埃及雾粒小水滴。其中,空气分析和微小尘埃可对短波可见光(蓝紫青光)进行散射,而大颗粒尘埃和雾粒小水滴可对各种波长的光进行散射。

11. 大气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有哪些?

大气污染物侵入人体主要有呼吸道吸入,随食物和饮水摄入,以及与体表接触侵入。依赖于呼吸道和皮肤粘膜进入人体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危害最为严重,是大气污染物进入人体的最直接途径;大气污染物随饮水摄入进入人体主要是通过人饮用含有大气污染物的水源实现

的;大气污染物随饮食进入人体可通过两种方式,即分别是通过取食含有大气污染物的水生动植物和取食含有大气污染物的农产品而实现的。

12. 简述光化学烟雾现象的形成条件及其对人体的危害?

光化学烟雾属二次污染物,其形成过程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在太阳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烟雾,光化学烟雾形成要具备三个条件:(1)充足的阳光,无风条件:因此光化学烟雾通常发生在夏季的晴天;(2)要出现逆温现象;(3)大气中含有一定浓度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光化学反应首先由NO2的光解反应引发,NO2与紫外线反应生成NO和基态氧原子,基态氧原子很快又与大气中氧分子结合生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臭氧;当大气中含有碳氢化合物时,其中的烯烃和芳烃可与基态氧原子反应,生成一系列的中间和最终产物。

光化学烟雾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表现为:刺激眼睛和粘膜;头痛、呼吸障碍;引发慢性呼吸道疾病;造成儿童肺功能异常等。

13. 简述我国水资源状况及其特点?

我国水资源状况及特点如下:

(1):水资源总量达,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水量很少;

(2):水资源在时间分布上,表现为年内和年际差异较大:60%到80%的降雨主要集中在汛期;

(3):水体污染严重,南方呈现的水质性缺水即由大面积的水体污染导致;

(4):我国的水资源存在着严重的时空分布不均运性:占国土面积47%的西北地区拥有的水资源量只占到全国水资源总量的7%。

14. 我国地表水的分类及每一类水的适用范围?

1988年国家环保局修行并颁布的《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根据水域使用目的和保护目标将地面水分为以下五类:

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等;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用水域。

15. 简述水体污染的分类?

根据污染物质及形成污染的性质,可将水体污染分成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类;

化学性污染含:酸碱污染、重金属污染、需氧性有机物污染、营养物质污染、有机毒物污染。物理性污染包含有悬浮物污染、热污染、放射性污染。

生物性污染主要指致病菌及病毒的污染。

16. 简要回答水体污染控制的基本途径?

一:减少废水及其污染物的产生量:可通过改革生产工艺,实行清洁生产和改进设备,健全生产制度来实现。

二:减少废水及其污染物的排放量:可通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回收废水中有用物质及加强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综合治理实现。

三:加强对水体及其污染源的监测和管理:可通过对工业废水排量及东渡检测管理和对水体卫生特征、经济指标的监测管理实现。

17. 循环利用城市废水的意义及其利用途径?

1)循环利用城市生产和生活废水不仅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循环利用废水既可节约新鲜水、缓和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又可大大减轻水污染、保护水环境。

2)城市废水经净化后回用于灌溉农田,可以向农作物提供水分和氮磷养分,有利于改良土壤,还可进一步净化废水;城市废水经净化后也可用于工业,一般可作冷却水、锅炉用水或其他工艺用水;城市废水经净化后还可回用于市政设施,主要有风景区用水、冲洗汽车及道路、浇灌草地或树木等。也可将净化后的废水回灌地下,补充地下水,但应对水质严格检测。

18. 介绍不同质地土壤(砂土、壤土和粘土)养(水)分保持特点及其利用方向?

砂土含砂粒较多,粘粒少,颗粒间空隙比较大,所以蓄水力弱,抗旱能力差。砂质土壤所含养料比较缺乏,由于缺乏粘粒和有机质,所以保肥性差,通气性、透水性较好,有利于好气性微生物的活动,肥效快、猛而不稳。砂质土壤含水量少,热容量较小,昼夜温差大。在利用方面:砂土适宜种植耐旱、耐贫瘠、生育期短、早熟的作物。花费施用少量多次,后期勤追肥,多施未腐熟有机肥,勤浇水。

粘土的主要肥力特征是保水、保肥性好、土温比较稳定,但通气性、透水性差,耕作比较困难(干时坚硬,湿时粘粒,故要在一定的含水量条件下耕作较好)。

由于粘质土壤含粘粒较多,颗粒细小,孔隙间毛管作用发达,能保存大量的水分,但是水分损失快,保水抗旱能力差。粘质土壤含粘粒较多,一方面粘粒本身所含养分丰富,另一方面粘粒的胶体特性突出,保肥性好。

粘质土壤由于蓄水量大,热容量也较大,所以昼夜温差变化小,土温变化慢,这有利于植物生长。粘质土壤由于土壤颗粒较细,颗粒间空隙小,大孔稀少,所以通气性、透水性差,不利于好气性微生物的活动,OM分解比较慢,有利于土壤OM的累积,所以粘质土壤OM的含量一般比砂质土壤高,肥效慢、稳而且持久。化肥一次用量可适当增加,前期追施速效化肥;有机肥宜用腐熟度高的;湿时排水,干旱勤浇水。

壤土具有适宜的气相和液相比例,结合了砂土和粘土的优点,是最适宜作物生长的土壤。19. 介绍土壤污染的自然净化过程?

1:土壤净化可分为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物理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四种类型。

物理净化类型有挥发、扩散、稀释等过程。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土壤质地和结构等性质对土壤物理净化作用有着明显影响。物理净化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浓度,并未能真正将污染物从自然系统中去除,只是实现了污染的迁移.

2:化学净化类型主要有溶解和沉淀、络合-螯合作用、中和作用几种类型。通过溶解和沉淀作用可使重金属类化合物暂时失去活性,该过程属可逆过程向溶解方向进行,则增强重金属化合物活性或毒性,反之亦然;通过螯合-络合作用可降低重金属和农药的毒性,该反应过程在土壤中普遍存在;中和作用可使具有酸碱特性的污染物降低毒性,土壤中存在的酸碱物质中和具有酸碱特性的污染物,发挥土壤缓冲性能,避免土壤发生强烈的酸化或碱化过程. 3:物理化学净化主要包括吸附解吸过程和氧化还原过程。物理化学净化过程是暂时的、不稳定的,能从根本上将污染物从土壤中根除.

4:生物净化过程包括绿色高等植物和土壤生物对必需元素的选择性吸收和被动吸收分解过程. 生物净化可将污染物从土壤中去除的目的,是土壤净化的主要途径。

20. 简述土壤退化特征及其成因

土壤退化是土壤生态遭受破坏的最明显标志。其表现特征有自然植物的破坏或损失、土壤生物区种群组成的明显变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荒漠化、土壤酸化、土壤沼泽化、肥力下降等。退化的土壤其固有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和状态发生改变,导致其生态系统功能、生产潜力和环境质量的等级或状况下降。

土壤退化有着自然和人为的原因,造成土壤退化的原因主要是全球环境变化,特别是全球气候变化。人为原因有土壤的不合理利用、过度放牧和耕作、大量砍伐森林、破坏植被而导致的水土流失等。

21. 农药在土壤中迁移转化途径主要有哪些?

1、土壤对农药的吸附

土壤是一个由无机胶体、有机胶体以及有机- 无机胶体所组成的胶体体系,其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在酸性土壤下,土壤胶体带正电荷,在碱性条件下,则带负电荷。进入土壤的化学农药可以通过物理吸附、化学吸附、氢键结合和配位价键结合等形式吸附在土壤颗粒表面。农药被土壤吸附后,移动性和生理毒性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土壤对农药的吸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土壤对农药的净化。但这种净化作用是有限度的,土壤胶体的种类和数量,胶体的阳离子组成,化学农药的物质成分和性质等都直接药性到土壤对农药的吸附能力,吸附能力越强,农药在土壤中的有效行越低,则净化效果越好。土壤胶体、胶体的阳离子组成、农药性质、pH都会影响土壤对农药的吸附效果。

2. 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挥发、扩散和迁移

土壤中的农药,在被土壤固相吸附的同时,还通过气体挥发和水的淋溶在土体中扩散迁移,因而导致大气、水和生物的污染。

大量资料证明,不仅非常易挥发的农药,而且不易挥发的农药(如有机氯)都可以从土壤、水及植物表面大量挥发。对于低水溶性和持久性的化学农药来说,挥发是农药进入大气中的重要途径。

农药在土壤中的挥发作用大小,主要决定于农药本身的溶解度和蒸气压,也与土壤的温度、湿度等有关。

农药除以气体形式扩散外,还能以水为介质进行迁移,其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溶于水;二是被吸附于土壤固体细粒表面上随水分移动而进行机械迁移。一般来说,农药在吸附性能小的砂性土壤中容易移动,而在粘粒含量高或有机质含量多的土壤中则不易移动,大多积累于土壤表层30cm土层内。因此有的研究者指出,农药对地下水的污染是不大的,主要是由于土壤侵蚀,通过地表径流流入地面水体造成地表水体的污染。

22. 介绍按照土壤污染源和污染途径划分,土壤污染的分类及每一类污染特点?

土壤污染按照污染源和污染途径可分为水质污染型、大气污染型、固体废弃物污染型、农业污染型和综合污染型五类。

在水质污染型中,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受污染地表水等污染物通过灌溉污染农田。水质污染型的特点是该类型土壤污染是农田污染的主要类型;污染物集中在土壤表层,污染时间延长,污染物可迁移到心土层或者地下水层.

在大气污染型中,大气污染物干湿沉降进入土壤环境中.大气污染型土壤污染的特点是污染土壤以大气污染源为中心呈现一定形状,污染面积和扩散距离取决于污染物性质、排放量和排放形式;污染物也主要集中于土壤表层。

在固体废弃物污染型中,工矿业废弃物、城市生活垃圾、污泥等被堆积和掩埋入土壤中.该类型土壤污染的特点是:占用大量土地,且易通过一系列物理途径(大气迁移、降水淋溶、地表径流等)污染周围土壤;属于点源污染。

在农业污染型中,农业生产资料(如化肥、农药)及重金属元素,等经喷洒过程进入土壤环境中。该类型土壤污染的特点是:属于点源污染,污染物主要集中在耕作表层.

在综合污染型中,污染物来源广泛,进入土壤的途径也多种多样。该类型土壤污染的特点是:虽然土壤中可能同时有多种污染物,但土壤污染应该以其中一或两种污染源污染影响为主。

23. 简述工矿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技术?

工矿业固体废物可利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作建筑材料

(二):用作冶炼金属的原料:在某些废石、尾矿和废渣中常常含有一定量的有用金属或冶炼金属所需的辅助成分,将其作为冶炼原料、不仅可解决这些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危害,而且还可收到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三):回收能源:从含有可燃物质的煤矸石、粉煤灰和炉渣中回收有用的能源。也是处理和利用固体废物的一种方法。

(四):用作农肥、改良土壤:固体废物常含有一定量可促进作物生长的肥料养分和微量元素,并具有改良土壤结构的作用。

24. 简述工矿业固体废物的处理技术?

(一):露天堆存法:是最原始、最简便和应用最广泛的处理方法。但这种方法只应处理不溶解或低溶解性、而且浸出液无毒、不腐烂变质、不危及周围环境的块状和粗粒状废物。(二):筑坝堆存法:该法常用于堆存湿法排放的尾砂粉、砂和粉煤灰等。

(三):压实干贮法

(四):土地耕作法:该法是利用土壤中微生物将固体废物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分解成更高级生活体所需要的形式。该法可处理石油残渣、制药及有机化废渣等可以生物降解的废物。该法可看作是一种综合利用或无害化最终处置的方法。

(五):海洋投弃法

25. 简述放射性污染的特点和来源?

放射性污染物主要变现为电离辐射,其具有以下特点:

(1)绝大多数放射性核素具毒性、其毒性远高于一般的化学毒物。

(2)按辐射损伤产生的效应,可能影响遗传给后代带来隐患。

(3)放射性剂量的大小只有辐射探测器方可探测。

(4)射线的辐照具有穿透性。

(5)放射性核素具有蜕变能力。

(6)放射性活度只能通过自然衰变而减弱。

放射性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有:

(1)核工业产生的“三废”

(2)意外事故

(3)核试验

(4)同位素的应用

26. 简述水体热污染和大气热污染的防治与控制途径?

对于水体热污染,可通过以下三方面进行防治:

(1)加强监督和管理,制定废热排放标准。

(2)提高降温技术水平,减少废热排放量。

(3)水体中排入废热源,要综合利用。

对于大气热污染,可采取以下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

(1)增加森林覆盖面积。

(2)积极开发和利用洁净的新能源。

(3)提高热能利用率

27. 简述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

环境质量的监测控制是个复杂的问题,其控制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采样的质量控制

(2)样品运送和贮存中的质量控制:

(3)实验室的分析质量控制:在这个环节,主要体现在样品分析过程中要采用标准分析方法或经过协同研究统一的分析方法及在实验室内的化学分析或仪器分析过程的质量控制。(4)报告数据的质量控制:包括报告的数据必须是有效数据、根据所有实验分析方法的灵敏度报告数据、测定中出现的极值,不能随意舍去,整理好的数据经反复核准无误时,应按照要求填写各类表格,上报有关环境管理机构。

28. 简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内涵及基本原则?

1、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是一种科学的、和谐的发展观。

2、可持续发展包含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具有丰富的内容,但概括起来就是集中在三方面,即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体现在“需要”和“限制”两方面。“需要”是指要满足

人的基本需求:衣、食、住、行、就业、教育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达到较高水准的生活。“限制”强调人人平等,体现在我们当代人不能追求没有限制的需要,要充分考虑并满足后代人的需要。

4、可持续发展具有三原则,分别是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代际公平和公平分享有限资源三方面;持续性原则要求考虑资源耗竭的临界点及环境的承载能力,寻找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同性原则强调地球的整体性与相互依存性、地球的联合行动。

29. 简述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及类型?

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主要包括研究国家有关的法律和规定。对建设项目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筛选重点评价内容、编制环评影响大纲等方面。第二阶段为正式工作阶段,体现为安评价大纲的要求,全面而有重点地开展各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预测。第三阶段为报告书编制阶段,体现为汇总和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取得的各种数据,资料,完成各项分报告及环境影响总报告书的编制。

环境影响评价通常按开发活动可以分为单个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区域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及发展战略的环境影响评价三类。单个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种类繁多,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实际是指对发展战略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30. 分析臭氧层破坏的原因以及防治对策?

对于大气臭氧层破坏的原因,科学家中间有多种见解。但是大多数人认为,人类过多地使用氯氟烃类化学物质(用CFCs表示)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氯氟烃是一种人造化学物质,1930年由美国的杜邦公司投入生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进入60年以后,开始大量使用,主要用作气溶胶、制冷剂、发泡剂、化工溶剂等。另外,哈龙类物质(用于灭火器)、氮氧化物也会造成臭氧层的损耗。在平流层内离地面20-30千米的地方是臭氧的集中层带,在这个臭氧层中存在着氧原子(O)、氧分子(O2)和臭氧(O3)的动态平衡。而CFCs物质的非同寻常的稳定性使其在大气同温层中很容易聚集起来,其影响将持续一个世纪或更长的时间。在强烈的紫外辐射作用下它们光解出氯原子和溴原子,成为破坏臭氧的催化剂(一个氯原子可以破坏10万个臭氧分子)。

保护臭氧层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1):开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替代技术:发展新科技,逐步淘汰含氟冰箱。

(2):制定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措施:通过环境管理和经济手段达到该目的。

(3):加强国际合作:在《维也纳公约》和《蒙特利尔公约》的约束下,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开展国际对话,加强技术交流。

五、论述题

1.论述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多个方面有着广泛而有效的应用,总体来说,可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对环境质量进行生物监测和生物评价:凡是对污染物敏感的生物均可作为监测生物,生物可在个体、种群和群落三个尺度上产生反应,通过这些反应的具体表现,可以判断污染物种类、通过反应的受害程度,确定污染等级;通过一系列生物法可按照一定标准对一定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评定和预测。生物监测和生物评价具有综合性和真实性、长期性、灵敏

性和简单易行的特点,易于推广。

(2)对污染环境进行生物净化:生物与污染环境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在污染环境作用于生物的同时,生物同样也作用于环境,使污染环境诸如大气、水及土壤等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净化。

(3)制定生态规划方案:利用生态学原理,对某一地区的社会、经济、技术和环境制定综合规划,可以科学地利用资源、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4)发展生态农业:利用生态学原理发展生态农业,不仅可以大大减少农业原材料的投入,而且还可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避免大量施用有毒有害材料对生态环境带来不必要的危害。

2. 以黄土高原为例,论述土壤侵蚀(或水土流失)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历史上早期的黄土高原,原始森林密布,枝繁叶茂,森林覆盖率很高,但是由于人类长期滥砍滥伐以及滥垦滥牧的结果,黄土高原现在成为了水土流失严重、千沟万壑的地区,在黄土高原区,土壤肥力下降,对明显的表现就是植被覆盖度明显降低后,由于水土流失带来的土壤侵蚀。

土壤侵蚀具有多方面的危害,最明显的就是土壤肥力和质量下降:土壤侵蚀使大量肥沃表土流失,土壤肥力和植物产量迅速降低;壤侵蚀还会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严重的水土流失可导致地表植被的严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失调恶化,洪涝旱冰雹等自然灾害接踵而来,特别是干旱的为妾日趋严重;土壤侵蚀还会破坏地区水平衡,在黄土高原区,由于植被稀少,植物的蒸发蒸腾量受到严重影响,结果表现为降雨明显不足,干旱表现明显;土壤侵蚀还会破坏水利和交通工程设施:水土流失带走的大量泥沙,会进入水库、河道,造成河床堵塞,河床升高,引起河流泛滥,同时大量泥沙的淤积还会造成大面积图昂的次生盐渍化。

防治水土流失,防治土壤侵蚀,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是建立良好生态环境,走农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根本措施。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防治土壤侵蚀:

(1)修建一些水利工程:通过建立破面、沟道治理工程可有效拦蓄水土流失量,起到拦截洪水泥沙,防治山洪危害的作用。

(2)建立生物工程:体现为在荒山地头造林种草、农牧林综合经营,以增加地卖弄覆盖率,大力建设生态林防护工程。林草种植除了可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外,还能改良培肥土壤,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3)发展合适的农业技术措施: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水土保持耕作法。

防治土壤侵蚀,必须根据土壤侵蚀的运动规律及其条件,采取必要的具体措施。但采取任何单一的防治措施,都很难获得理想的结果,必须进行综合治理,才能收到持久稳定的结果。

3. 论述大气中SO2的危害及其治理技术措施?

SO2是一种无色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解于人体的血液和其他黏性液。大气中的SO2会导致户籍到炎症、支气管炎、肺气肿、眼结膜炎症等。同时还会使青少年的免疫力降低,抗病能力变弱。SO2在氧化剂、光的作用下,能生成硫酸盐气溶胶,硫酸盐气溶胶能使人致病,增加病人死亡率。研究表明,在高浓度的SO2的影响下,植物产生急性危害,叶片表面产生坏死斑,或直接使植物叶片枯萎脱落;在低浓度SO2的影响下,植物的生长机能受到影响,造成产量下降,品质变坏。SO2对金属,特别是对钢结构的腐蚀。每年给国民经济带来很大的损失。据估计,工业发达国家每年因为金属腐蚀而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2%~4%。

对于SO2的防治,主要采用排烟脱硫的方法。SO2具有水溶性和还原性的特征,因此排烟脱硫技术可分为湿法和干法两种,湿法主要是采用水或水溶液吸收SO2,而干法主要是采用固体吸收剂或者吸附剂来吸收SO2.。

湿法根据采用的吸收剂不同,分为:(1)氨法:用氨水为吸收剂吸收烟气中的SO2,在该过

程中会产生副产物(亚硫酸铵和亚硫酸氢铵),通过采用回收硫酸铵、回收石膏法可以将副产物分别转化为硫酸铵和石膏,提高其利用率;(2)钠法用氢氧化钠、碳酸钠或亚硫酸钠的水溶液作为吸收剂,由于该法对SO2吸收快,管道和设备不易堵塞,因此应用较广泛,生成的亚硫酸钠和亚硫酸氢钠可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转化回收;(3)钙法:又称为石灰-石膏法:用生石灰、石灰石等的乳浊液为吸收剂吸收SO2,生成亚硫酸钙,经空气氧化后可生成石膏。此法所用的吸收剂价格低廉,回收大量石膏可作建筑材料,应用广泛;(4)镁法:主要有基里洛法和凯米客法。

干法排烟脱硫主要有活性炭法、接触氧化法法。活性炭法是用活性炭的活性及较大的比较面积,使烟气中的SO2在活性炭表面与氧及水蒸汽作用生成硫酸;接触氧化法采用的工艺同工业上去除高浓度SO2技术相同。

排烟脱硫的方法很多,在选择时,应从以下方面考虑:

1) 净化效率高,经济效果好;

2) 装置能长期稳定运行;

3) 易于操作、维修和检查;

4) 不应造成二次污染.

4.论述大气中氮氧化物污染物的主要组成及其防治措施?

氮氧化物种类很多,它是NO、N2O、NO2、N2O3、N2O4、N2O5的总称。

造成大气污染的氮氧化物主要是指NO和N2O。

氮氧化物的防治技术可被称为排烟脱硝,具体包括以下几类:

催化还原法

利用某些金属及化合物作为还原剂,将NOx 还原为无害的N2 ,从而使NOx 得以净化。其中包括:

(1)NH3还原法:工厂排放的NOx 一般采用该法。其反应式如下:NH3 + NOxPt (Cu、Fe、V、Co、Mn等) → N2 + H2O ;

(2)CO还原法:这一方法在“三效催化剂” (TWC)中广为应用。该法可以同时将汽车尾气中的CO、HC和NOx 转化为H2O、CO2 和N2 ,但这种方法会增加大气中CO2 的含量,而后者会产生温室效应。该法的主要催化剂是铂( Pt) 、铑(Rh) 、钯( Pd)等贵重金属,这些催化剂存在资源稀少、价格昂贵、抗SO2 和Pb中毒性能差等问题。虽然目前人们正积极开展非贵金属催化剂的研究,用廉价金属取代或者减少贵重金属的消耗量,但实际应用的为数不多。

(3)H2 还原法:该法是NOx 先分解H2 做还原剂与O结合,将其从催化剂表面除去。活性炭吸附法:该法是利用吸附剂(活性炭、分子筛等)吸附废气中的氮氧化物从而达到净化目的

吸收法:

1)碱液吸收法

该法采用NaOH溶液(30%),或碳酸钠溶液(10-15%)作吸收剂.这是一种较为成熟的

方法,氮氧化物的吸收效率可达80~90%,但耗碱量大,且副产品用处也大。

2) 硫酸吸收法

3)熔融盐法

4) 氢氧化镁吸收法

5.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试从海岸带、生态环境、大气环境、工业及农业几个方面加以分析探讨?

(1)全球气候变暖对海岸带的影响是造成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带来一系列次生问题,诸如:风暴潮作用加剧、海岸侵蚀加强、土地盐碱化、陆地污水排放受阻、淹没土

环境保护概论 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 环境保护概论是为高等工科院校开设的全校公共基础课。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环境保护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要保护人类的环境,首先要认识环境,了解环境是如何被污染的,生态是如何被破坏的。因此,加强环境教育、学习环境法规,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本课程正是以此为目的,对非环境专业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普及环境保护知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二、课程教学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评估环境质量和在本专业范围内处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树立保护环境的道德观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了有关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并结合目前我国环境现状及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对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环境现状、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人类活动影响下主要环境要素(包括水、大气、土壤等方面)的污染及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进行了较系统阐述。 主要内容可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第二:人类活动引起的各环境要素的污染过程、危害及污染控制原理和方法; 第三:全球环境问题。 课程的重点在第二、第三层面,即各环境要素(包括大气、水、土壤等)的污染过程、危害及污染控制原理和方法,以及全球环境问题。难点为各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的控制原理和方法。因为这一部分涉及到环境专业学科基础课的相关内容,对于非环境专业学生来讲具有较大的难度。 四、单元教学目标与任务 第一章绪论 解释环境的基本概念和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介绍中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要求学生掌握环境、环境要素、环境质量等概念,了解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1.1前言[2] 1.2环境及其组成[1]

《环境保护概论(林肇信)》总结复习

环境保护概论 第一章绪论 环境问题的定义: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的统一,人类改造环境,环境也反作用于人类;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调节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但要真正实现这种易傲杰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在通晓环境变化过程的基础上,预测人类社会活动引起的环境影响,掌握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 要以环境制约生产,运用规律改造环境;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有计划地安排社会生产力,使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协调起来;要提高人类对环境价值的认识,使千百万人协调动作,为实现这种调节进行系统的自觉的努力 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可持续发展 定义: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起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内涵:第一,强调公平性原则,包括本代人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以及公平分配有限资源;第二,强调持续性原则,其核心是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第三,强调共同性原则,即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其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实现这一目标,也必须是全球人民的共同行动。 应具备的特征: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提倡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步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过渡;2、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3、可持续发展应以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第五章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排入大气、水、土壤中,并引起环境污染或导致环境破坏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 环境污染物的及其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性污染物2生活性污染物3放射性污染物 污染物的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三类: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及生物性因素。 环境污染的特征: 1、影响范围大 2、作用时间长 3、污染情况复杂(因为环境污染具有相加作用、独立作用、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 4、污染治理难 第六章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大气污染的涵义: 自然界中局部的质能转换和人类所从事总类繁多的生活、生产活动,向大气排放出各种污染物,当污染物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环境容量)时,大气质量发生变化,对人们的生活、生产、健康、精神状态、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遭到恶劣影响和破坏,此类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及主要污染物的发生机制

环境保护概论习题

第一章绪言 1、什么叫环境、环境问题?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 2、什么叫环境污染?什么是环境容量? 3、从影响人体健康的角度来看,环境污染有哪些特点? 4、为什么将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你能为环境保护做些什么? 5、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其特征包括什么内容? 6、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公平原则? 第二章生态学基础 1、什么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有哪些? 2、生态系统有哪些基本功能? 3、什么叫食物链? 4、造成生态平衡破坏的人为因素有哪些? 5、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有哪些应用? 第三章自然保护 1、简述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和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森林在环保中有哪些作用? 3、简述我国水资源现状和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有什么重要意义? 5、什么叫自然保护区?我国自然保护区主要分为哪几类?

第四章环境与健康 1、什么叫环境致病因素?环境致病因素主要有哪几类? 2、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有哪些?影响污染物对人体影响的因素有哪些? 3、环境污染对人体的远期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五章大气污染及防治 1、大气污染源有哪些?大气主要污染物是什么? 2、什么叫飘尘?其危害是什么? 3、酸雨的主要成分是什么?酸雨的危害是什么? 4、简述温室效应的原因和危害。 5、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6、为什么说臭氧层破坏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哪些物质对臭氧的分解起了催化作用? 7、什么叫温度层结?什么是气温垂直递减率? 第六章水体污染及防治 1、从化学角度来分,水体污染物主要有哪几类? 2、什么是需氧污染物?需氧污染物的危害是什么? 3、什么叫生化需氧量?什么是化学需氧量?

化工环境保护概论大作业

淮阴工学院 化工环境保护概论大作业 作者: 崔子杰学号:1081601205 学院: 生命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专业: 环境工程 题目: 重金属工业废水处理 任课教师:石莹莹

重金属工业废水处理 重金属废水是指矿冶、机械制造、化工、电子、仪表等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含重金属的废水。 摘要 重金属是人体健康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但如果超量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废水的大量排放,水源和土壤中重金属积累加剧,重金属污染越来越严重。重金属离子对水体的污染,由于其不易降解性和毒害性,被定为第一类污染物。常见的有毒重金属如:铅、汞、铬、镍、镉、铜、砷(类金属)等。 重金属的来源: 重金属废水主要来自矿山坑内排水、废石场淋浸水、选矿厂尾矿排水、有色金属冶炼厂除尘排水、有色金属加工厂酸洗水、电镀厂镀件洗涤水、钢铁厂酸洗排水。以及电解、农药、医药、烟草、油漆、颜料等工业。废水中重金属种类、含量以及存在形态随不同生产种类而异,变化很大。 重金属的危害: 铜:是饮用水里通常发现的金属,会导致黄疸胰腺炎、红血球中毒、食道问题和贫血症。 铅:过量会导致肾病、神经痛、麻风病等。 砷:过量会导致神经炎、急性中毒甚至死亡等。 镉:过量会导致骨骼变形,腰背痛、中毒、红血球病变等。 钙:过量会导致结石症、痛风等。 汞:过量会导致神经中毒症、精神紊乱、疯狂、痉挛乃至死亡。 铬:过量会导致肾脏慢性中毒,造成肾功能紊乱、癌等。 这些重金属中任何一种都能引起人的头痛、头晕、失眠、健忘、神精错乱、关节疼痛、结石、癌症(如肝癌、胃癌、肠癌、膀胱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及乌脚病和畸形儿)等;尤其对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的细胞、脏器、皮肤、骨骼、神精破坏及为严重。 废水中的重金属一般不能分解破坏,只能转移其存在位置和转变其物化形态。人饮用后毒性放大,与水中的其他毒素结合生成毒性更大的有机物。 重金属废水及其化合物能在水生生物体内以及植物体组织内累积富集,通过饮水和食物链的生物积累、生物浓缩、生物放大等作用,最终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重金属无论采用何种处理方法都不能被降解,只能改变其状态。或与阴离子配体形成配合物或螫合物。使水中重金属浓度增大,从受污染水体中分离出来。 处理标准: 1、改革生产工艺,不用或少用毒性大的重金属。 2、采用合理的工艺流程、科学的管理和操作,减少重金属用量和随废水流失量,尽量减少外排废水量。重金属废水应当在产生地点就地处理,不同其他废水混合,以免使处理复杂化。更不应当不经处理直接排入城市下水道,以免扩大重金属污染。 3、废水中呈溶解状态的重金属转变成不溶的金属化合物或元素,经沉淀和上浮从废水中去除。可应用方法如中和沉淀法、硫化物沉淀法、上浮分离法、电解沉淀(或上浮)法、隔膜电解法等。 4、将废水中的重金属在不改变其化学形态的条件下进行浓缩和分离,可应用方法有反渗透法、电渗析法、蒸发法和离子交换法等。这些方法应根据废水水质、水量等情况单独或组合使用。 处理方法: 目前,处理重金属废水常用的方法主要分为三类:化学处理法、物理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处理法。 1、化学法 主要有化学沉淀法、氧化还原法、气浮法、电解法等。

《环境保护概论》教学设计

《环境保护概论》教学大纲 (78学时)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环境保护概论》是精细化工专业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和行业发展趋势开设的专业拓展性课程。课程本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环境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拓宽知识面与提高素质相结合、系统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将其溶入到今后的工作生活当中,为适应我国各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本要求,使我国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熟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了解环境保护的思想、理念、趋势、措施和方法,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生产观。 (一)知识教学目标 了解环境、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了解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了解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了解环境污染类型与防治;了解农业、城市、工业、旅游、经济与社会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可持续发展途径;重点理解并适当掌握化工行业,特别是精细化工领域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趋势、理念、措施和方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了解环境一般性法律法规,能针对精细化工行业的工艺特点给出适当的环境治理建议,并能实际解决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方法论。 2、具有与时俱进的正确心态。 3、树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齐达标的理念。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基础模块 一)绪论 明确环境的概念、类型和特性;了解环境问题及环境科学的概念、内容;掌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内涵。 1)环境 (1)环境的概念 (2)环境的类型 (3)环境的特性 2)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及类型 (2)环境问题的产生的发展 (3)环境问题的实质 3)环境科学 (1)环境科学的概念 (2)环境科学的任务 (3)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 4)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保护 (2)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学 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生态规律;了解其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概述 (1)生态学及其发展 (2)生态系统 (3)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2)生态平衡及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 (1)生态平衡的概念 (2)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 (3)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三)自然资源 明确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自然资源的历史与现状;掌握各类自然资源的特征和可持续利用的模式。 1)概述

化工环境保护概论复习题

问答题: 1、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A人口问题 B资源问题 C生态破坏 D大气环境污染 E有毒化学品贸易和危险废物管理 F生物多样性危机 G淡水资源缺乏与水污染 H海洋污染 2、请说明好氧生物处理的作用机制 好氧微生物和兼性微生物参与,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代谢过程。在有机物氧化过程中脱出的H是以O为受H体,如C6H12O6 + 6 O2=6 CO2 + 6 H2O +2880KJ 好氧生物处理过程中,有机物的分解比较彻底,最终产物是能量较低的CO2和H20,故释放能量多,代谢速度快,产物稳定。 3、请说明厌氧生物处理的原理 厌氧:是指在无分子态氧存在的条件下,能进行正常的生理生化反应的生物,如厌氧细菌、酵母菌等. 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是指在无分子氧条件下通过厌氧微生物 (包括兼氧微生物)的作用,将废水中的各种复杂有机物分解转化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等物质的过程,也称为厌氧消化厌氧生物处理是一个复杂的微生物化学过程,依靠三大主要类群的细菌,即水解产酸细菌、产氢产乙酸细菌和产甲烷细菌的联合作用完成 5、写出生物法脱氮方法与流程,并进行必要的说明。 生物法脱氮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生物转盘、接触曝气法),而以活性污泥法使用较多 脱氮菌在脱氮过程中必须有能量的供给,也要有供氢体(H2-donor) 的存在。 其流程为:见复习题 6、简述好氧法与厌氧法处理废水的优缺点 好氧:优点:能在较短时间内,将废水有机污染物稳定化,释放能量高,代谢速度快,产物稳定。缺点:对含有有机污染物浓度较高的废水,由于要供给足够的O2较困难,需耗用大量稀释水,处理成本高。 厌氧法的主要特点:(1)应用范围广(2)能耗低(3)负荷高(4)剩余污泥量少,且其浓缩性、脱水性良好(5)氮、磷营养需要量较少(6)有杀菌作用(7)污泥易贮存 缺点:(a)厌氧微生物增殖缓慢,因而厌氧设备启动和处理所需时间比好氧设备长; (b)出水往往达不到排放标准,需要进一步处理,故一般在厌氧处理后串联好氧处理; (c)厌氧处理系统操作控制因素较为复杂。 (d)厌氧过程会产生气味对空气有污染 8、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运行方式。 1 传统活性污泥法(普通活性污泥法) 2阶段曝气活性污泥法 3再生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 4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系统 5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 6高负荷活性污泥法 7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 8多级活性污泥法系统 9深水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 10深井曝气池活性污泥法系统 11浅层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 12纯氧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 9、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的特点 1、反应器内污泥浓度高 2、有机负荷高 3、反应器内设三相分离器,被沉淀区分离的污泥能自动回流到反应区,一般无污

环保概论期末考试试题

《环保概论》期末考试试题(A)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1分,共30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符合题意。) 1 .我国环境保护法公布的时间是()。 A.1989 年12 月26 日 B.1986 年12 月26 H C.1989年9月1日 D.1986 年9月1日 2. 我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规定城市居住区的环境噪声最高限值为()o A.昼问55分贝夜问45分贝 B.昼问60分贝夜间50分贝 C.昼问60分贝夜间的分贝 D.昼问70分贝夜间55分贝 3. 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五大问题是()o A. A口、粮食、能源、资源、环境问题 B.人口、经济、能源、资源、环境问题 C.人口、经济、发展、粮食、资源问题 D.粮食、能源、人口、环境、发展问题 4. 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是()o A.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 B. 一氧化碳、铅化合物 C.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D. 一氧化碳、二氧化硫 5. 联合国于()年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 6. 夏季使用空调时,将温度设置在()度最好。 度度度度 7.工业三废是指( )o A.废水、废料、废渣 B.废水、废气、废料 C.废水、废气、废渣 &酸雨是指pH值小于()的降水。 A.5.6世界上第一部环境保护法是()制订的《田 律》。 这份禁令规定,不但保护森林植物,鸟兽鱼鳖,而且还保护水道不得堵塞。 A.唐朝 B.明朝 C.秦朝 D.清朝 10.大气的臭氧层对人体是有益的因为它能()o A.吸收紫外线 B.吸收红外线 C.阻挡微波辐射 D.防止酸雨 "?中国“植树节”是每年的()。

A. 2月12日 B. 3月12日 C. 4月12日 D. 5月12日

环境保护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A)

期末考试题型 ?一、名词解释(25分,每题5分,共10题,任选5题回答,多做不得分) ?二、填空题(30分,共30空,每空1.5分) ?三、简答题(32分,每题8分,共8题,任选4题回答,多做不得分) ?四、论述题(13分)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环境质量:一般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状况的描述。 2、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链和其它自然因素来维系的一种平衡状态。也就是说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期地保持稳定的平衡状态。 3、33211工程:重点治理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的水污染、两区(二氧化硫和酸雨污染控制区)的大气污染、着力强化一市(北京)、一海(渤海)的环境保护工程。 4、水体污染: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特征、化学特征和生物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及其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 5、城市热岛效应:由于人的活动和工业生产,使得城市温度比周围郊区温度高的现象,称为城市热岛效应。 6、水环境容量:一定水体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被称为水环境容量,即某水域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 7、可吸入颗粒物: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mm的颗粒,记为PM10。 8、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所有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它们与生存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9、海洋环境自净能力:海洋环境通过自身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而使污染物的浓度、毒性降低乃至消失的能力,称为海洋环境自净能力 10、荒漠化:是一种人为、自然双重因素作用下导致的土地质量全面退化和有效使用数量减少的过程。 11、环境容量:一定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称为环境容量,即一定环境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 12、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13、水体自净作用:各类天然水体都有一定的自净能力。污染物质进入天然水体后,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排入的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自然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水体的自净。 14、光污染:光污染泛指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正常生活、工作、休息和娱乐带来不利影响,损害人们观察物体的能力,引起人体不舒适感和损害人体健康的各种光。从波长10nm-1mm 的光辐射,即紫外辐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在不同的条件下都可能成为光污染源。 15、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具有普遍性和跨国性、现实和潜在影响大、强度大、作用时间长

环境保护概论作业参考答案

环境保护概论作业1答案参考 一、名词解释: 1、环境: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作为某一中心事物的对立面而 存在。对于环境科学来说。。。。。。。。。。。。。。。。。。。。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种。(第1页) 2、环境质量:一般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第2页) 3、环境问题:所谓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次生环境问题。(第6---7页) 4、环境保护:概括地说,环境保护就是。。。。。。。。。。。。。。。。。。造福人民和子孙后代。(第14页) 5、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综合体。(第24页) 6、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均处于相互适应 与协调的状态。 7、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多样化程度。(54页) 8、生物安全:生物安全相对与生物入侵。。。。。。。。。。人体健康(59页) 二、填空题: 1、自然环境、人工环境 2、提供人类生存所需要的资源、具有调节功能、环境的服务功能、环境的 文化功能。3、整体性、有限性、区域性、潜在性、变动性和稳定性(动态平衡)6、物质的循环、能量的流动7、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8、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10、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 三、问答题 1、5大点(5-----6页) 作业2 一、1、大气污染:指由于自然过程。。。。。。。。。。。危害现象。(71页) 2、温室效应:地球大气有类似玻璃。。。。。。。。。。。被称为温室气体。(79页) 4、水体污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化的现象(100页) 5、污染源:指造成水体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包括向水体排放污染物或对水体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6、自净作用:自然环境包括水环境。。。。。。。。。。。称为水体的自然净化作用。(100页) 7、土壤污染: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恶化的现象。(123页) 8、水土流失:指在水流作用下。。。。。。。。。。。。。。水土流失速度加快(146页) 9、生物修复:指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主要是前两者。(138页) 二、3、风向、风速、大气的稳定度、降水情况和雾9、减少水消耗量、积极进行污水处理、合理规划及调整工业布局、加强水污染管理11、大气污染型、水污染型、固体废物污染型、农业污染型12、引起土壤酸化、危害作物生长、影响微生物活动 三、1、四大点(72---73页) 2、5大点(84----85页) 3、3 大点(120页) 4、可分物理性污染物、化学性污染物、生物性污染物三大类型。特点:三大点(103-----109页) 5、危害是:危害作物生长、影响微生物活动。特点:受其本身化学性质的影响。。。。。。。。彻底消除。(142页) 作业3 一、1、危险固体废物:指除放射性废物以外。。。。。。。。。有害特性的废物。(157页) 3、噪声污染: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工作、学习、生活的现象。 5、热污染:指现代工业生产和生活中排放的废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6、光污染:国际上一般将光污染分成3类,即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 二、1、侵占土地、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大气2、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3、物理处理技术、

(整理完)农业环保概论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农业环保概论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社会环境)的总体。 2.是指由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使自然环境产生变化,从而带来不利于人类的结果。 3.是指以农业生物(包括农作物、畜禽和鱼类等)为中心的周围事物的总和,包括大气、水体、土地、光、热以及农业生产者劳动和生活的场所(农区、林区、牧区等)。 二、填空题 1.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人工;自然。 2.自然力;人为;人为。 3.发展不协调。 4.镉;甲基汞。 三、简答题 1. 答:(1)环境问题萌芽阶段(工业革命以前);(2)环境问题的发展恶化阶段(工业革命至20世纪70年代前);(3)环境问题的高潮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 2.答:(1)全球变暖;(2)臭氧层破坏;(3)酸雨;(4)淡水资源缺乏与水污染;(5)土地退化与沙漠化;(6)生物多样性丧失;(7)海洋污染;(8)危险废物越境转移。 四、论述题 1. 论述目前我国存在的农业环境问题? 答案要点: 从农业上存在的污水灌溉;土壤退化;农药污染;畜禽粪便、生活垃圾;焚烧秸秆;社区、庭院污染;大量施用化肥造成蔬菜中硝酸盐积累;乡镇企业污染;地膜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危害;非农业占地等问题入手展开论述。 第二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由于人类活动或其他活动产生了废水和废物,这些物质未经处理或未经很好的处理进入水体,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导致水体的质量下降,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2.污染物质进入水体,经过一段时间(距离)后,由于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水体水质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称为水体自净。 3.表示水质的好坏和水体被污染的程度。 4.表示水中的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单位mg/l。

整理环境保护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824环境保护 整理人尼克 概论考试大纲

824环境保护概论考试大纲 I.考察目标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环境保护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理论及实际问题。 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与考查范围 1.生态学基础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类型 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平衡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2.可持续发展战略 基本概念 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 中国21世纪议程 3.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 基本概念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生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4.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基本概念 大气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的发生机制 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 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因素 大气污染的防治 5.水污染及其防治 水质、水质指标与水质标准 水体污染与自净 水污染防治 6.土壤环境污染防治与土壤生态保护基本概念 土壤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土壤生态保护与土壤退化的防治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规划与管理 7.声学环境保护 基本概念 环境噪声评价 噪声污染控制技术 8.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和利用基本概念 主要工矿业固体废物的利用和处理、处置危险废物的处理、处置和利用 城镇垃圾的处理、处置和利用 9.其他物理性污染及防治 放射性污染与防治 电磁辐射污染与防治

10.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质量评价的意义及类型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 11.环境管理 基本概念 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和内容 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和管理制度 中国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12.环境经济 基本概念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与特点 环境保护经济效益 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 13.环境法 基本概念 环境管理体制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环境法的基本制度 14.环境标准 环境标准的种类和作用 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原则和方法 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原则和方法我国环境标准的形成和发展15.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的作用和目的 环境污染物的特性

最新环境保护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参考.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参考 一、名词解释 环境 :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 。 环境容量 :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环境质量 :一般是指一定范围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适宜程度。生物放大作用 :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 这些污染物在体内积累, 并通过食物链向下传递,在生物体内的含量随生物的营养级的升高而升高,使生物体内某些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叫做生物放大作用,又叫生物富集作用,也叫生物浓缩。 超城市化 :一些发展中国家,大批劳动力盲目从农村涌入城市,致使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超过了城市设施、区域资源和环境的负荷能力,从而带来就业困难、住房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治安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种现象称为“ 超城市化” 。 水体自净作用 :在环境容量范围内,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降低,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 光污染 :人类活动造成的过量光辐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形成不良影响的现象称为光污染。 排污交易 :它指在特定区域内,根据该区域环境质量的要求,确定一定时期内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在此基础上,通过颁发许可证的方式分配排污指标,并允许指标在市场上交易。 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是指超权主义国家的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区域性和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题(含标准答案)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题 一、选择题 1.环境污染按污染产生的来源分为 D 。 A.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水污染等 B.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C.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生活污染等 D.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生活污染等 2.造成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是C。 A.烟尘和二氧化碳 B.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 C.烟尘和二氧化硫 D.烟尘和氮氧化物 3.我国流经城市主要河段中,对其污染贡献最大的污染物为__A_____。 A. 有机污染物B.重金属 C.三氮 D.酸性污染物 4.以下不属于污水处理技术物理法的是D。 A.重力分离B.过滤法 C. 离心分离法D.混凝 5.颗粒污染物中,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称为__B_____。 A. TSP B. 飘尘 C.降尘 D. 烟尘 6.世界环境日为每年的 A 。 A. 6月5日B. 4月22日C.9月16日 D.11月15日 7.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五大问题是A。 A.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环境问题 B.人口、经济、能源、资源、环境问题 C.人口、经济、发展、粮食、资源问题 D.粮食、能源、人口、环境、发展问题 8.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是B。 A.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 B.一氧化碳、铅化合物 C.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D.一氧化碳、二氧化硫 9.工业三废是指 C 。 A.废水、废料、废渣 B.废水、废气、废料 C.废水、废气、废渣 10、导致日本“水俣病”的主要物质是什么?_____C____ A.甲苯B.甲醛C.甲基汞D.氯化镉 11、所有铬的化合物都有毒性,其中以什么毒性最大?_____A____?A.六价铬B.二价铬C.三价铬D.金属铬 12、一般污水处理厂中采用的活性污泥法,主要是去除_____C____ A.酸B.氮 C.BOD D.SS 13、颗粒污染物中,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为称为______B___ A.TSPB.PM10 C.降尘 D. 烟尘 二、判断题 1.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处置的原则是规范化、最小化、无害化。(×) 2.城市热岛效应的特点是指城市温度比郊区的低。( ×) 3.水体富营养化是由于过多的植物营养物排入湖泊所致。(√) 4.溶解氧量越少,表明水体污染的程度越轻。(×) 5.城市垃圾的环境影响主要是占用土地和污染土壤。(√) 6.导致日本“水俣病”的主要物质是六价铬。(×) 7.绿色植物在城市环境中的主要作用是扮演生产者的角色。(√)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题(含答案)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环境容量:一定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称为环境容量,即一定环境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  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 2、生物放大作用:在同一条食物链上,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大于低位营养级生物的现象 3、超城市化:一些发展中国家,大批劳动力盲目从农村涌入城市,致使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超过了  城市设施、区域资源和环境的负荷能力,从而带来就业困难、住房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治安  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种现象称为“超城市化”。 4、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5、二次污染物:从污染源排出的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原有成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发生了一系  列的化学变化或光化学反应,形成了与原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 6、面源污染:指以面积形式分布和排放污染物造成污染的发生源。 7、水体自净作用:各类天然水体都有一定的自净能力。污染物质进入天然水体后,通过一系列物理、  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排入的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自然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水体的自净。 8、光污染:光污染泛指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正常生活、工作、休息和娱乐带来不利影响,损害人们  观察物体的能力,引起人体不舒适感和损害人体健康的各种光。从波长10nm-1mm的光辐射,即紫外  辐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在不同的条件下都可能成为光污染源。 9、排污交易:指环境管理部门制定总排污量上限,按照此上限发放排污许可证,排污许可证可以在市  场买卖。 10、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具有普遍性和跨国性、现实和潜在影响大、强度大、作用时间长等特点的影 响人类正常生活和生存质量的重大环境问题。 二、填空题 1、环境破坏是指人类社会活动产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 2、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不断地通过(物质传递)、(能量传递)和  (信息传递),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自然整体。 3、汽车尾气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为(CO)、(碳氢化合物)、(NOx)等。 4、CFCs的全称是(氟氯碳化合物),哈龙的全称是(含溴化合物)。 5、生物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6、大气污染的形成过程由(排放源)、大气和(接受者)三个环节组成,缺少其中一个环节就构不成

环境保护概论考点总结

第一章 1、环境的概念是指以某一事物为中心而存在于周围的事物。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本课程所讨论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外部世界。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环境的内涵: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 按属性分:自然环境(是指未经过人的加工改造而天然存在的环境。它是人类发生、发展与生存的物质基础。) ,人工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的加工改造所形成的环境,或人为创造的环境),社会环境(是指由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所形成的环境)。 2.按空间范围可分为:聚落环境【人类聚居场所的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它是与人类的工作和生活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环境。聚落环境根据其性质、功能和规模可分为院落环境(由一些功能不同的建筑物和与其联系在一起的场院组成的基本环境单元。污染是由居民的生活“三废”造成的。提倡院落环境园林化,在室内、室外,窗前、房后种植瓜果、蔬菜和花草,美化环境,净化环境,调控人类、生物与大气之间的二氧化碳与氧气平衡。)村落环境(农业人口聚居的地方,村落环境的污染主要来源于农业污染及生活污染源。特别是农药、化肥的使用和污染有日益增加和严重的趋势,影响农副产品的质量,威胁人民的健康。必须加强农药化肥的管理;开展综合利用,使农业和生活废弃物变废为宝;综合利用自然能源。)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1、城市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改变了下垫面的组成和性质,从而影响大气的物理性状;(2)城市化消耗大量能源,并释放出大量热能而改变了大气的热量状况;(3)城市化大量排放各种气体和颗粒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改变城市大气环境的组成。因此,城市气温、云量、雾量、降雨量、烟尘、碳氧化物、氮氧化物、硫氧化物以及多环芳烃等有害气体含量较高。2、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1)对水量的影响:影响水的循环;耗水量的增加,导致水源枯竭、供水紧张;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面下降和地面下沉。(2)对水质的影响:水环境的污染。3、城市化对生物环境的影响:城市化严重地破坏了生物环境,改变了生物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使生产者有机体与消费者有机体的比例不协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 3、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由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生态平衡破坏以至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情况称之为环境问题。)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4、两次高潮有很大的不同,有明显的阶段性(四点):(1)影响范围不同。第一次高潮主要出现在工业发达国家,重点是局部性、小范围的环境污染问题,如城市、河流、农田等;第二次高潮则是大范围,乃至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大面积生态破坏。不但包括了经济发达的国家,也包括了众多发展中国家。(2)危害后果不同。第一次高潮人们关心的是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环境污染虽也对经济造成损害,但问题还不突出;第二次高潮不但明显损害人类健康,而且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3)污染源不同。第一次高潮的污染来源尚不太复杂,较易通过污染源调查弄清产生环境问题的来龙去脉。只要一个城市、一个工矿区或一个国家下决心,采取措施,污染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第二次高潮出现的环境问题,污染源和破坏源众多,不但分布广,而且来源杂,既来自人类的经济再生产活动,也来自人类的日常生活活动;既来自发达国家,也来自发展中国家,解决这些环境问题只靠一个国家的努力很难奏效,要靠众多国家,甚至全球人类的共同努力才行,这就极大地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4)第一次高潮的“公害事件”与第二次高潮的突发性严重污染事件也不相同。一是带有突发性,二是事故污染范围大、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5、造成第一次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1)、首先是人口迅猛增加,都市化的速度加快。(2)、工业不断集中和扩大,能源的消耗大增。八大公害:是指在世界范围内,由于环境污染而造成的八次较大的轰动世界的公害事件。公害事件:因环境污染造成的在短期内人群大量发病和死亡事件。1、马斯河谷工业区烟雾污染事件;2、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烟雾污染事件;3、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4、伦敦烟雾; 5、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 6、米糠油事件; 7、水俣病; 8、骨痛病。 6、第二次环境高潮:(1)全球大气污染【重大突发事件(印度博帕尔事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莱茵河污染事件)、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2)大面积生态破坏。 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通过对长波辐射的吸收而阻止地表热能耗散,从而导致地表温度增高的现象。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2)、甲烷、氟氯烃、一氧化二氮、低空臭氧等。 由于这些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造成“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是一种大规模的环境灾难,它会导致海洋水体膨胀和两极冰雪融化,使海平面上升,危及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加剧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此外,气候变暖还会影响人类健康,加大疾病危险和死亡率,增加传染病。 臭氧层耗竭,人类排放出的一些污染物,如制冷剂氟氯烃类化合物、氮氧化物,受到紫外线的照射后可被激化形成活性很强的原子,与臭氧层的臭氧(O3)作用,使其变成氧分子(O2),这种作用连锁般地发生,臭氧迅速耗减,使臭氧层遭到破坏。臭氧层耗损意味着大量紫外线将直接辐射到地面,导致人类皮肤癌、白内障发病率增高,并抑制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农作物受害而减产;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高空中臭氧虽在减少,但低空中臭氧含量的增加还会引起光化学烟雾,危害森林、农作物、建筑物等,并会造成人的机体失调和中毒。 酸雨: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称为酸雨。酸雨是由化石燃料燃烧和汽车尾气排放的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等酸性气体,在大气中形成硫酸和硝酸后,又以雨、雪、雾等形式返回地面,形成酸雨。 水资源危机:一方面清洁水源被大量滥用、浪费和污染,另一方面,淡水的区域分布不均匀,致使世界上缺水现象十分普遍,全球淡水危机日趋严重。 7、当代环境问题: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耗竭、大面积的酸雨污染、淡水资源的枯竭与污染、大气污染、能源短缺;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如;生物多样性锐减、

环境保护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练习题 一、选择题 1.环境污染按污染产生的来源来分,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生活污染等。 2.造成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是烟尘和二氧化碳。 3.中国的环境问题包括生态破坏问题、资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人口问题。 4.下列属于环境功能的是调节功能。 二、填空题 1.当前全球性大气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的超量排放。 2.酸雨通常指PH低于5.6的降水,但现在泛指酸性物质以湿沉降或干沉降的形式从大气转移到地面。 3.环境问题可分为自然环境问题与社会环境问题。 4.环境按环境要素性分成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5.环境污染特征包括时间效应、范围效应、浓度效应、治理难度效应。 6.多学科交叉、微观、宏观是环境科学的三个特点。 三、判断题 1.地球上所有生物总和就是生物圈。(X) 2.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 3.人类活动不会影响生物圈的稳态。(X) 4.臭氧层是在逸散层。(X) 5.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可以容纳产生的污染物。(X) 第二章练习题 一、选择题 1.生命系统是指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2.生产者是蘑菇、草。 3.消费者是指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的生物。 4.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5.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 6.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成语,从食物链的角度来分析,正确的含义是生产者-消费者-顶层消费者。 7.再由植物-雷鸟-猛禽组成的食物链中,如果捕捉了全部的猛禽,雷鸟的数量会先升后降。 8.在食物网中,数量最多的是生产者。 二、填空题 1.生物多样性包含了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多样性、遗传变异多样性、生态系统)三个层次。 2.生态系统的三大基本功能是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交换。 3.生态平衡失调主要有生物多样性缺失、环境变化两个方面的标志。 4.根据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回答问题: 此图中含有5条食物链。 草原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老鼠 此图中的各种动物可以统称为消费者 此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可以表示为草-鼠-蛇-鹰

农业环保概论-答案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农业环境保护作业题参考答案 作业题一参考答案 一、概念 1. 是指以农业生物(包括农作物、畜禽和鱼类等)为中心的周围事物的总和,包括大气、水体、土地、光、热以及农业生产者劳动和生活的场所(农区、林区、牧区等)。 2. 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3. 由于人类活动或其他活动产生了废水和废物,这些物质未经处理或未经很好的处理进入水体,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导致水体的质量下降,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4. 污染物质进入水体,经过一段时间(距离)后,由于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水体水质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称为水体自净。 5. 是指土壤不受或少受人为污染的情况下,保持的化学成分的自然含量。 二、填空题 1. 发展不协调 2. 机械除尘器、过滤除尘器、湿式除尘器、静电除尘器 3. 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 4. CO2、CFC、CH4、N2O;CO2的含量 5. P、N;赤潮;水华 6. 镉、甲基汞 7. 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生物法;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 8. 太阳紫外线、保温 三、简答题 1.答:(1)以长江为界,南方酸雨多于北方; (2)我国酸雨属硫酸型; (3)降雨酸度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冬季雨水pH低,夏季pH高; (4)城区的酸雨比郊区严重。 2.答:(1)调节城市小气候、防风沙、滞尘、降低地面扬尘; (2)使空气增湿、降温,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3)可吸收有害气体和杀菌作用。 3.答:(1)调整肥料结构,降低肥料的使用量; (2)大力普及平衡施肥,减少化肥用量; (3)合理的有机无机肥结构; (4)科学的施肥技术,减少化肥损失; (5)合理的灌溉技术,减少化肥流失; (6)适当调整种植业结构,充分利用豆科作物的固氮肥源,减少化肥使用量。 4.答:(1)污水灌溉;(2)土壤退化;(3)农药污染;(4)畜禽粪便、生活垃圾;(5)焚烧秸秆;(6)社区、庭院污染;(7)大量施用化肥造成蔬菜中硝酸盐积累;(8)乡镇企业污染;(9)地膜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危害;(10)非农业占地。 5.答:光化学烟雾是指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光化 学反应,生成浅蓝色的混合物(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污染烟雾现象。 形成条件:(1)大气中存在NO2和碳氢化合物;(2)必须有充足的阳光,产生290—430nm的紫 外线辐射,使NO2光解;(3)地理气象条件,天空晴朗、高温低湿和有逆温层存在,或由于地 形条件,导致烟雾在地面附近积聚不散者,易于形成光化学烟雾。 危害:刺激人眼和上呼吸道,诱发各种炎症;影响植物生长,降低抵抗病虫害能力;使橡胶制品老化,染料褪色;对油漆、涂料、纺织纤维、尼龙制品造成损害。 6.答:(1)生态工程技术:a.农业的立体种植、养殖技术,b.食物链结构的工程技术;(2)能源开发技术:a.沼气的产生及利用技术,b.太阳能利用技术;(3)小流域综合管理技术:a.水土流失治理技术,b.小流域综合利用技术;(4)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5)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6)农业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