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南省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规范

海南省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规范

海南省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规范
海南省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规范

ICS35.020

A91

备案号:38083-2013 DB46 海南省地方标准

DB 46/ T 258—2013 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规范

2013-07-10发布2013-08-01实施

目次

前言................................................................................ IV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2)

3.1 术语和定义 (2)

3.2 缩略语 (4)

4 设计原则 (5)

4.1 互联互通性 (5)

4.2 实用性和易操作性 (5)

4.3 扩展性 (5)

4.4 安全性 (5)

4.5 可靠性 (6)

4.6 可维护性 (6)

4.7 经济性 (6)

4.8 可移植性 (6)

5 联网架构 (6)

5.1 联网基本要求 (6)

5.2 社会面视频监控系统联网架构 (6)

5.3 基于公安信息网的联网架构 (6)

5.4 上下级联网平台级联 (8)

5.5 同级联网平台互联 (9)

5.6 联网平台与共享平台、社会面监控平台对接 (10)

5.7 联网平台与卡口系统的对接 (11)

5.8 非标平台的标准化改造 (13)

5.9 视频安全接入 (15)

5.10 与PGIS平台对接 (16)

5.11 时钟同步 (17)

6 系统基本功能要求 (18)

6.1 联网平台、共享平台及社会面监控平台 (18)

6.2 存储和备份 (21)

6.3 实时图像点播 (21)

6.4 历史图像的检索和回放 (22)

6.5 视频图像字幕 (22)

6.6 远程控制 (22)

6.7 报警管理 (22)

6.8 与其它系统的数据接口 (22)

6.9 语音功能 (22)

6.10 人机交互 (22)

6.11 用户与权限管理 (23)

6.12 网络与设备监管 (23)

6.13 网络信息安全管理 (23)

6.14 日志管理 (23)

6.15 监控智能化 (23)

6.16 移动/无线监控 (23)

7 系统基本性能要求 (23)

7.1 传输协议 (23)

7.2 流量、带宽、并发能力 (23)

7.3 平台内部及平台之间互联的IP网络性能指标 (25)

7.4 时延指标要求 (25)

7.5 视频报警联动响应时间 (26)

8 媒体编解码与封装格式 (26)

8.1 媒体流封装格式 (26)

8.2 视频编解码格式 (26)

8.3 音频编解码格式 (26)

9 图像采集前端及相关设备 (26)

9.1 摄像机分类和技术要求 (27)

9.2 摄像机及附属设备的选型与设置 (28)

9.3 卡口系统 (30)

10 传输系统 (35)

10.1 传输系统组成 (35)

10.2 传输系统类型 (35)

10.3 信号传输 (35)

10.4 传输介质选择 (37)

10.5 光端机 (38)

11 图像控制及处理设备 (40)

11.1 对监控中心图像控制、管理功能的规定 (40)

11.2 监控中心视频切换设备 (41)

11.3 人机交互 (41)

12 存储设备 (41)

12.1 存储体系结构 (41)

12.2 存储模式 (42)

12.3 存储系统建设要求 (44)

12.4 存储系统功能 (44)

12.5 备份要求 (45)

12.6 存储格式要求 (45)

12.7 存储设备选型原则 (45)

12.8 扩展要求 (46)

13 图像显示设备 (46)

13.1 基本要求 (46)

13.2 功能要求 (47)

13.3 外观要求 (47)

13.4 安全性要求 (47)

13.5 可靠性要求 (47)

13.6 环境要求 (48)

14 系统图像质量 (48)

15 机房要求 (48)

15.1 机房等级 (48)

15.2 供电 (48)

15.3 环境、防雷与接地 (48)

16 系统检测、验收与维护 (49)

16.1 系统检测 (49)

16.2 系统验收 (49)

16.3 系统维护 (49)

附录A(规范性附录)H.264基本档次的选项和工具、级别的限制、最大帧限制 (50)

附录B(规范性附录)MPEG-4简单档次的工具、各级别的参数限制、码流语言 (53)

附录C(规范性附录)基于RTP的PS封装和基于RTP的视音频封装 (55)

参考文献 (57)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的基本内容有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应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海南省公安厅、海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提出。

本标准属首次发布。

本标准起草单位:海南省公安厅、海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海南省信息化专家协会、海南省安全技术防范行业协会、苏州科达科技有限公司、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天地伟业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华三通信技术(宇视科技)有限公司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太君、邓家先、李延龙、李昶、吴灵昌、徐宁敏、高荣武、李洪斌。

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术语、定义和缩略语、设计原则、联网架构、系统基本功能要求、系统基本性能要求、媒体编解码与封装格式、图像采集前端及相关设备、传输系统、图像控制及处理设备、存储设备、图像显示设备、系统图像质量、机房要求、系统检测验收与维护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海南省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工程,包括工程设计、施工、检测、验收和运行管理。海南省内其它行业的视频监控系统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 4208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GB 8898 音频、视频及类似电子设备安全要求

GB 16796 安全防范报警设备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

GB/T 25724 安全防范监控数字视音频编解码技术要求

GB/T 28181 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

GB 50052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 5005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174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建设规范

GB 50198 民用闭路电视监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 50204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343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 50348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GA/T 367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GA/T 497 公路车辆智能监测记录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GA/T 550 安全技术防范管理信息代码

GA/T 645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变速球型摄像机

GA/T 669(所有部分)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技术标准

GA/T 670 安全防范系统雷电浪涌防护技术要求

GA/T 792.1 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管理标准第1部分:图像信息采集、接入、使用管理要求GA 793.1 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合格评定第1部分:系统功能性能检验规范

GA 793.3 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合格评定第3部分:系统验收规范(GA 793引用标准就两个,应全部列出)

SJ/T 11326 数字电视接收及显示设备环境试验方法

YD/T 1019 数字通信用实心聚烯烃绝缘水平对绞电缆

海南省人民政府令第190号(2005年5月16日)海南省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管理办法

IEEE 802.3ah-2004 信息技术电信和系统间的信息交换局域网和城域网具体要求第3部分:带检测冲突的载波检测多址存取的存取方法和物理层规范修改件:用户访问网络用媒体存取控制参数、物理层和管理参数

IETF RFC 2030 简单网络时间协议(SNTP)第四版(Simple network time protocol (SNTP) version 4 for IPv4,IPv6 and OSI)

IETF RFC 2326 实时流协议(RTSP)(Real Time Streaming Protocol)

IETF RFC 2976 SIP INFO方法(The SIP INFO Method)

IETF RFC 3261 会话初始协议(SIP: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IETF RFC 3263 会话初始协议(SIP): 定位SIP服务器(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 Locating SIP Server)

IETF RFC 3428 会话初始协议(SIP): 即时消息扩展(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 Extension for Instant Messaging)

IETF RFC 3550 实时传输协议(RTP: A Transport Protocol for Real-Time Application)

IETF RFC 3725 会话初始协议(SIP)中第三方呼叫控制(3PCC)的当前最佳实现(Best Current practices for third Party Call (3pcc) in the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IETF RFC 4566 会话描述协议(SDP: Session Description Protocol)

ISO/IEC 13818-1:2000 信息技术运动图像和伴音信息的通用编码第1部分:系统

ISO/IEC 14496-2:2004 信息技术视听对象编码第2部分:视频

ISO/IEC 14496-4:2004 信息技术视听对象编码第4部分:一致性测试

ISO/IEC 14496-2:2004/Amd.2:2005 信息技术视听对象编码第2部分:视频/修订稿2:简单档次的新级别

ISO/IEC 14496-4:2004/Amd.10:2005 信息技术视听对象编码第4部分:一致性测试/修订稿10:简单档次中级别L4a、L5的一致性扩展

ISO/IEC 15444-1:2000 信息技术 JPEG2000图像编码系统第1部分:核心编码系统

ITU-T G.651.1 光纤接入网的50/125μm多模渐变折射率光纤光缆的特性

ITU-T G.652 单模光纤光缆的特性

ITU-T G.655 非零色散位移单模光纤和光缆的特性

ITU-T Rec. G.711-1988 数字传输系统的通用部分:音频的脉冲编码调制

ITU-T Rec. G.723.1-1996 数字传输系统的通用部分:5.3和6.3kbit的多媒体通信传输中的双速率语音编码器

ITU-T Rec. G.729-1996 数字传输系统的通用部分:利用共轭结构代数码激励线形预测的8kbit/s 语音编码

ITU-T Rec. H.264-2005 H系列:音视频和多媒体系统,音视频服务基础-活动视频编码:通用音视频服务的先进视频编码

ITU-T Rec. H.264.1-2005 H系列:音视频和多媒体系统,音视频服务基础-活动视频编码:H.264先进视频编码的一致性说明

RFC 3550 RTP:实时传输协议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 术语和定义

GA/T 367和GB/T 28181界定的术语和定义,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1

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系统

以公共安全防范为目的,综合应用视音频监控、通信、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等技术,在城市、各种公共场所范围内构建的具有信息采集、处理、传输、控制、显示、存储等功能的能够实现不同设备及系统间互联、互通、互控综合网络系统。利用该系统可对需要防范和监控的目标实施有效的视音频监控处置,并可为城市应急体系建设提供相应的图像声音信息平台。

3.1.2

监控中心/分中心

联网系统内特定的信息汇集、处理、共享节点。监管人员在此对视频监控系统进行集中的控制和管理,并使用和处置监控信息,必要时能够配合相关部门实施应急指挥。

3.1.3

视频编码设备

具有对视频信号进行数字采集、编码、网络传输功能的设备,并可带有音频处理、设备控制、视频移动侦测、图像存储和回放等特定功能。

3.1.4

视频解码设备

具有对数字压缩视频进行解码还原功能的设备,并可带有音频处理、设备控制、数据交换、图像分割显示等特定功能。

3.1.5

数字视音频记录设备

利用标准接口的数字存储介质,采用数字压缩算法,实现视音频信息的数字记录、监视与回放,并可带有系统控制功能的视音频设备或视音频网络传输与控制设备。

3.1.6

视频监控平台

指实现视频监控系统联网和共享的核心软硬件,具有对系统内的视频、音频、报警等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与处理,对系统的设备、用户、网络、安全、业务等进行综合管理,实现按层级、权限对监控系统信息进行控制、管理、共享等功能。

3.1.7

原始完整性

指图像信息和声音信息保持原始场景的特性,即无论中间过程如何处理,最后显示/记录/回放的图像和声音与原始场景保持一致,即在色彩还原性、灰度级还原性、现场目标图像轮廓还原性、事件后继顺序、声音特性等方面均与现场场景保持最大相似性(主观评价)的程度。

3.1.8

卡口系统

利用光电、计算机、图像处理、模式识别、远程数据通信等技术对经过卡口的车辆图像和车辆信息进行连续全天候实时采集、识别、记录、比对、监测的系统,利用该系统可完成布/撤控、报警、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

3.1.9

公安视频专网

采用专线方式或非公共网络基础上的虚拟专网(VPN)方式建设的、专门用于支撑视频图像服务和汇接各层级的视频图像信息系统。

3.1.10

公安信息网

简称公安网,是公安机关为了工作的需要而专门设立的信息网络,它和社会上的互联网是物理隔离的,并且符合公安信息安全管理要求。

3.2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

ADSL: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 非对称数字用户线

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应用程序编程接口

BNC:Bayonet Nut Connector 刺刀螺母连接器,一种用于同轴电缆的连接器

CIF:Common Intermediate Format 通用中间格式

CVBS:Composite Video Broadcast Signal 或 Composite Video Blanking and Sync 复合视频广播信号或复合视频消隐和同步全称

DNS:Domain Name System 域名系统

DVR:Digital Video Recorder 数字硬盘录像机

ECC:Error Correcting Code 错误检查和纠正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地理信息系统

iSCSI:Internet 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 因特网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

IP:Internet Protocol 互联网协议

IP-SAN:IP-Storage Area Network IP存储网络

JBOD:Just a Bunch Of Disks 磁盘簇

MANSCDP:Monitoring and Alarming Network System Control Description Protocol 监控报警联网系统控制描述协议

MANSRTSP:Monitoring and Alarming Network System Real-Time Streaming Protocol 监控报警联网系统实时流协议

MTBF: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 平均无故障时间

NAT/FW:Network Address Translator and Firewall 网络地址翻译/防火墙

NFS:Network File System 网络文件系统

NTP:Network Time Protocol 网络时间协议

NVR:Network Video Recorder 网络数字视频录像机

OSD:On-Screen Display 屏幕菜单式调节方式

PGIS:Polic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警用地理信息系统

PS:Program Stream 节目流

QoS:Quality of Service 服务质量

RAID:Redundant Array of Inexpensive(Independent) Disks 廉价(独立)磁盘冗余阵列。

RTCP:Real-time 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l 实时传输控制协议

RTP: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 实时传输协议

RTSP:Real-Time Streaming Protocol 实时流化协议

SDP:Session Description Protocol 会话描述协议

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会话初始协议

SVAC:Surveillance Video and Audio Coding 安全防范监控数字视音频编码

S/MIME:Secure Multipurpose Internet Mail Extensions安全多用途因特网邮件扩充协议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传输控制协议

TLS:Transport Layer Security 传输层安全

UA:User Agent 用户代理

UAC:User Agent Client 用户代理客户端

UAS:User Agent Server 用户代理服务端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 用户数据报协议

URI:Universal Resource Identifier 统一资源标识符

UXGA:Ultra eXtended Graphics Array 极速扩展图形阵列

VGA:Video Graphics Array 视频图形阵列

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可扩展标记语言

4 设计原则

4.1 互联互通性

视频监控系统内监控平台之间、监控平台与系统前端设备/用户终端之间、各应用系统之间均应能有效地进行通信和数据共享。在标准协议的支持下,能够实现不同厂商、不同规格的设备或系统间的兼容和互操作。

4.2 实用性和易操作性

系统以充分满足公共安全的需求为目的,做到设备选型恰当、资源配置合理、功能设置正确,确保系统的实用性;系统的管理软件应提供清晰、简洁、友好的中文人机交互界面,操控应简便、灵活、易学易用,便于管理和维护,确保系统的易操作性。

4.3 扩展性

系统应采用标准化、模块化设计,系统规模易于扩展、功能易于扩充、配套软件易于升级。

4.4 安全性

应严格执行国家相关安全标准,确保公安数据的安全;系统应采取有效的安全保护措施,防止系统被病毒感染、挂马、非授权接入和黑客入侵;系统应具有防雷击、过载、断电、电磁干扰和人为破坏等综合安全防护措施。

4.5 可靠性

系统应采用成熟、先进的技术和可靠的设备,关键设备应有备份或冗余措施,系统软件应有备份、维护保障、容错和系统恢复能力。

4.6 可维护性

系统应具备自检、故障诊断、定位及故障弱化功能。在出现故障时,能通过日志、声光提示等手段向维护人员报告故障源,并引导其进行设备检修。

4.7 经济性

系统在保证符合标准规范、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简化,以降低系统建设和运行维护成本,达到系统一次性投资和长期运行维护成本最优的要求。

4.8 可移植性

系统对运行环境(硬件配置、软件操作系统等)应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不应依赖于某一款特定的设备和固定版本的操作系统。

5 联网架构

5.1 联网基本要求

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进行联网时,应按照GB/T 28181给出的技术要求,确保系统互联互通、资源高度共享、信息安全可靠。

5.2 社会面视频监控系统联网架构

除符合本标准5.1节联网基本要求外,可参照本标准5.3节基于公安信息网的联网架构执行。

5.3 基于公安信息网的联网架构

5.3.1 基于公安信息网的总体架构

对于部署在公安信息网上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是全省公安图像信息联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省、市县、派出所分层级建设,按照GB/T 28181给出的技术要求开展跨域联网,其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公安图像信息联网总体架构示意图

公安图像信息联网系统由省、市县、派出所三级平台组成,以省级平台为核心节点,以市县级平台为骨干节点,以各派出所图像资源汇聚为接入节点,三级架构逐级级联构成联网系统。

5.3.2 联网平台、共享平台及社会面监控平台

5.3.2.1 平台的分类

根据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资源、承载网络、共享需求的不同,平台可分为联网平台、共享平台及社会面监控平台三类。

5.3.2.2 联网平台

联网平台应部署在公安信息网上,通过公安信息网直接与上级联网平台进行级联,主要用于联网公安信息网内的图像资源,可与公安信息网内各信息系统进行信息共享。

省厅、市县公安局均应进行图像联网平台建设,并依托公安信息网纵向级联。

5.3.2.3 共享平台

共享平台部署在公安视频专网上,通过公安视频专网直接与上级共享平台进行级联,主要用于联网公安视频专网图像资源以及汇接社会图像资源,可向公安机关以外的单位提供图像信息资源。

省厅应建设省级共享平台,市县公安局应建设市县级共享平台,并依托公安视频专网纵向级联。

5.3.2.4 社会面监控平台

社会面监控平台建设在公安信息网和视频专网之外,主要通过安全设备接入共享平台,实现社会面的图像监控资源接入视频专网的共享平台。

省厅、市县公安局可根据需求建设社会面监控平台,社会面监控平台之间可根据需要进行级联。

5.3.3 视频监控资源的汇聚与接入

根据视频监控资源接入现状,分为三种情况:

a)对于符合标准的视频监控资源,直接汇聚到本级监控平台,并按级联要求接入上级监控平台;

b)对于非标准视频监控资源,应先通过标准媒体网关实现控制协议和媒体流转换,再汇聚到本级

监控平台,并按级联要求接入上级监控平台;

c)对于社会面的视频监控资源,应通过安全设备接入到公安视频专网,公安视频专网应通过边界

安全接入方式接入公安信息网。

5.3.4 与卡口系统整合

各级联网平台在设计建设中,应实现与同级卡口系统进行互联,联网整合卡口系统数据,并向上级联网平台进行数据共享。与卡口系统的整合由本标准5.7和9.3节给出规定。

5.3.5 派出所的监控资源

派出所的监控资源一般由上级规划建设,由派出所独立建设的监控资源应以网络的方式进行部署,并按本标准的5.3.3章节的要求进行汇聚和接入。

5.4 上下级联网平台级联

按照GB/T 28181的要求,图像信息联网系统采用信令流和媒体流相分离的结构。省、市县二级联网平台经过标准化改造或新建达到GB/T 28181的要求。级联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公安图像信息联网级联结构示意图

省、市县二级联网平台应包含信令安全路由网关、信令控制服务器和媒体服务器等实体或逻辑单元。其中,信令安全路由网关负责信令的转发、信息传递以及安全认证等;信令控制服务器负责信令的处理;媒体服务器负责实时流媒体的转发以及历史图像的调阅点播等。

上下级联网平台级联时,上级信令安全路由网关直接连接下级信令安全路由网关,控制信令的路由;上级流媒体服务器在信令控制下与下级或平级流媒体服务器进行连接,接收或转发媒体流。

各级联网平台均须按照GB/T 28181的要求进行建设,在上下级平台级联时,控制信令和媒体流均为标准格式。上级平台信令安全路由网关直接连接下级平台信令安全路由网关,控制信令的路由,如图3所示。

图3 信令联网结构示意图

上级平台流媒体服务器在信令控制服务器的控制下与下级平台流媒体服务器直接连接,接收或转发

媒体流,如图4所示。

图4 媒体流联网结构示意图

5.5 同级联网平台互联

市县同级联网平台可在上级联网平台控制下,互相调用图像资源。同级平台互联包括信令互联和媒

体互联,其中信令互联时,信令必须通过上级节点做中介进行互联;媒体互联时,可以直接互联或者通

过上级节点中介后互联。同级平台互联如图5所示。

图5 同级平台互联示意图

5.6 联网平台与共享平台、社会面监控平台对接

5.6.1 依托视频专网联网的平台对接

联网平台与共享平台的对接应本着“顶层接入”的原则,在省级联网平台与共享平台之间通过边界安全平台进行对接;省级共享平台与社会面监控平台对接,市县级联网平台和共享平台、共享平台与社会面监控平台的对接可根据各地实际需要确定。

全省主要依托视频专网联网的方式实现平台之间的对接。

主要依托视频专网联网的平台对接如图6所示。

图6 主要依托视频专网联网建设的平台对接示意图

5.6.2 联网平台与共享平台的对接

对符合GB/T 28181标准共享平台通过边界安全接入平台与同级联网平台对接,对不符合GB/T 28181标准的共享平台须进行标准化改造方可进行对接,实现联网平台对共享平台下监控资源的调用。

无边界安全接入平台的市县公安局共享平台通过省厅的边界安全接入平台与联网平台连接。

5.6.3 社会面监控平台与共享平台对接

对符合GB/T 28181标准的社会面监控平台通过边界安全设备接入共享平台,对不符合GB/T 28181标准的社会面监控平台须进行标准化改造方可进行对接,实现共享平台对社会面监控平台下监控资源的调用。

5.6.4 社会资源接入

社会资源通过社会面监控平台接入各级共享平台。

5.6.5 图像资源共享

联网平台可与公安信息网内各信息系统进行信息共享。公安信息网以外单位在申请使用公安图像信息资源时,只能提供共享平台的资源。

5.7 联网平台与卡口系统的对接

5.7.1 依托公安信息网建设的卡口系统与联网平台对接

依托公安信息网建设联网平台与卡口系统对接如图7所示。

至公安部

省级联网平台省级联网节点

市县级联网平台市县级联网节点

接入级节点

图7 依托公安信息网建设联网平台与卡口系统对接示意图

a)与卡口系统对接

对于依托公安信息网建设的卡口系统,各级联网平台通过增加卡口接入单元,实现与本级卡口系统进行联网,共享卡口系统数据信息,并支持布撤控、查询、报警数据的传输。同时各级联网平台具备卡口模块,能够接收智能前端资源提取的车牌号码等卡口数据,并具备布撤控、查询、报警等卡口功能。上下级联网平台间可进行卡口数据的共享,并支持布撤控、多级查询、报警数据的传输等。

b)卡口数据存储

卡口系统需要集中存储三种信息,包括车辆号牌等动态数据信息、车辆图片信息和车辆视频信息。

1)卡口前端系统:存储临时机动车通行图片信息、号牌特征图片及车辆通行文本信息。

2)市县卡口接入平台:存储所有车辆通行文本、号牌特征图片、业务数据、缉查布控数据及

全部或重要机动车通行图片信息、机动车通行视频信息。

3)省级卡口应用平台:存储所有车辆通行文本、缉查布控数据及全部号牌特征图片及重要机

动车通行图片信息。

4)上级查看文本、图片时可到下级平台或者前端去调取。

c)实现方式

上下级联网平台卡口模块之间,以及各级联网系统与同级卡口系统数据共享具体实现方式,遵照GB/T 28181和GA/T 669.9给出的规定。

5.7.2 依托公安视频专网建设的卡口系统

对于依托公安视频专网建设的卡口系统,通过公安视频专网共享平台接入联网平台向公安信息网交换机动车通行信息,由本标准9.3节给出规定。

5.8 非标平台的标准化改造

5.8.1 改造内容

对于采用非标建设的联网平台、共享平台,必须进行国标标准化升级改造,改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信令协议的转换

将非标平台的设备控制协议改造为标准中规定的会话初始协议(SIP)、会话描述协议(SDP)、控制描述协议(MANSCDP)和媒体回放控制协议(MANSRTSP),或者实现双向协议转换。

b)设备ID转换

将非标平台的设备ID升级至GB/T 28181中规定的设备ID,或者实现设备ID的双向转换。设备ID如表1所示。

表1 编码规则A的详细编码规则

c)媒体传输协议转换

将非标平台的媒体传输协议和数据封装格式改造为标准媒体传输协议和数据封装格式,或者进行协议的双向转换。标准的媒体传输协议应采用GB/T 28181规定的RTP协议实现媒体传输。

d)媒体数据转码

将非标平台的媒体数据转换为符合国标要求的媒体编码格式。

5.8.2 改造的实现

具体的实现方法如下:

a)公安机关建设的监控系统,与其他监控系统对接时,应满足GB/T 28181给出的要求。SIP监

控域与非SIP监控域通过网关进行互联,互联结构如图8所示。网关是非SIP监控域接入SIP 监控域的接口设备,在多个层次上对联网系统数据进行转换。根据转换的数据类型,网关内部从逻辑上分为控制协议转换网关和媒体网关;

图8 SIP监控域与非SIP监控域的连接示意图

b)控制协议转换网关在SIP监控域和非SIP监控域之间进行网络传输协议、控制协议、设备地址

的转换,具体功能应包括如下的一种或几种:

1)代理非SIP监控域设备在SIP监控域的SIP服务器上进行注册;

2)进行网络传输协议的双向转换;

3)进行设备控制协议和媒体回放控制协议进行双向转换;

4)进行设备地址的双向转码。

c)媒体网关在SIP监控域和非SIP监控域之间进行媒体传输协议、媒体数据编码格式的转换,具

体功能应包括如下的一种或两种:

1)将非SIP监控域的媒体传输协议和媒体数据封装格式与标准规定的媒体传输协议和媒体

数据封装格式进行双向协议转换;

2)将非SIP监控域的媒体数据压缩编码与标准规定的媒体数据压缩编码进行双向转码。5.9 视频安全接入

公安视频专网内图像信息接入公安信息网,必须经过边界安全接入平台,如图9所示。边界安全接入平台部署在省厅,市县公安局可根据需要建设边界安全接入平台。具体要求如下:

基于GIS应用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方案

公安民警出于职业需要,对所负责辖区的地理信息非常熟悉,在系统中,能够基于GIS实现大多数的操作,并且在GIS的基础上,将公安业务需要的支撑信息,通过简单实用的操作,能够在GIS上进行统一展现和汇总,那将会给公安业务带来极大便利。这样的系统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请看本文分解。 背景介绍 社会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大规模应用始于“平安城市”的兴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应用,“平安城市”系统规模逐步扩大。而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相关系统建设有先有后,建设厂家技术水平的参差不齐,以及公安规范尚未大规模推广等因素影响,造成“平安城市”各系统之间存在信息交互障碍,平台与平台之间融合困难。 与此同时,大量遗留系统的存在导致传统的以模拟视频信号为主体的监控系统与数字视频平台接入时,视频流和信令控制流都需要进行重新梳理。 此外,在社会公共安全领域,视频监控系统成为维护社会治安,加强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海量录像数据存储和检索、录像与案件的关联分析已成为公安系统寻找证据、破获案件最有力的手段。 在此背景下,具有高度集成化,支持大规模应用,支持多级复杂组网、跨域传输、保证公安系统内外网安全、具有录像智能检索和云存储、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支持案件分析、案件研判以及符合公安部规范的平台应运而生。 社会公共安全需求特点分析 在城市视频监控中,视频监控点的设立根据城市治安状况按区域进行重点设置,布控点主要集中在商业金融街、社区、娱乐场所、主要路段、交通枢纽区等区域。相关部门通过实时视频、录像等手段来了解布控在各个敏感区的实时状况。通常情况下,对实时传输的图像要求是:保证图像清晰,保证职能部门的管理员在第一时间掌握实时、清晰、流畅的高品质视频图像;对录像的要求是:保证录像的持续稳定,保证突发事件时相关人员能在第一时间获取到稳定、流畅、清晰的录像文件,保证录像文件存储的安全性、可靠性。 在此前提下,根据公安网络建设情况,一般还会有以下几种类型的需求: ·多级组网要求:省厅、市局、区县分局、派出所; ·双/多网环境要求:金盾网(办公内网、少部分监控、报警设备)、公安专网、公网(社会监控资源); ·数模混合监控:原有模拟球机枪机复用,原有电视墙体复用。新建电视墙体以DLP模拟视频上墙为主可能会需要矩阵键盘控制; ·指挥中心一机多屏:接处警管理、GIS、视频监控多个业务功能融合;

音视频监控系统产品技术要求

音视频监控系统产品技 术要求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音视频监控系统产品技术要求:一、室内智能中速球型摄像机 摄像机参数应不低于以下参数:18倍彩色摄像机, 1/4英寸HAD CCD; 75(H)*582(V),44万像素;f=-73.8mm,F=; 18倍光学*12倍电子;

480TVL,信噪比大于50dB ,彩色最低照度, 白平衡(自动/手动) 背光补偿(ON/OFF 二、16路DVR高清D1硬盘录像机 另外还需支持以下功能: 1、支持多达16路PAL/NTSC制式视频信号,每路皆可实时每秒25帧的独立硬件压缩,采用视频压缩技术,支持变码率,可设定视频图像质量,也可设定视频图像的压缩码流。 2、支持多达16路音频信号,每路音频信号独立实时压缩,采用音频压缩标准,压缩码率为16Kbps。

3、视频和音频信号压缩后生成复合的H.264码流,码流回放时视频和音频保持同步。也可设置单一视频流。 4、支持视频参数动态设置。 5、支持编码参数动态设置。 6、支持4CIF、2CIF、CIF和QCIF分辨率。 7、支持多区域移动侦测。 8、支持OSD,日期和时间的显示格式、显示位置可以设置,日期和时间自动增加。 9、支持LOGO。 10、支持水印(WATER-MARK)技术。 ◆实时监控功能 11、支持监视器或高清显示器视频输出。 12、支持虚拟键盘,每个通道均可按照需要设置相应的参数。 13、支持画面轮巡功能,并可设置轮巡的通道顺序。 14、支持语音对讲功能。 15、集成了RS485键盘的云镜控制功能,并可调用虚拟云镜控制条。 16、支持预置位、巡航、模式路径的设置及调用。 录像 17、文件记录有六种模式:定时录像、手动录像、移动侦测录像、报警录像、移动侦测录像和报警录像、移动侦测录像或报警录像。2、支持8块SATA硬盘,硬盘文件系统为EXT3格式。硬盘上文件可以选择循环和非循环两种记录方式。18、支持图像局部遮挡。

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规范

视频监控技术规范书 第一章概述与总体技术要求 1.1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视频监控系统主要设备的技术要求、系统级联方式、监控图像传输、显示、存储及应用,以及系统测试、验收和维护管理的相关规则。 1.1.1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1.报警与监控系统。以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为目的,综合运用安全防范、通信、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等技术,构建具有信息采集、传输、控制、显示、存储与处理等功能的能够实现不同设备及系统间互联、互通、互控的监控综合系统。利用该系统,可对需要防范和监控的目标实施有效的视频监控、报警处置,并可为城市应急体系建设提供相应的信息平台。 2.监控设备。用于监控的信息采集、编码、处理、存储、传输、安全控制等设备。 3.监控资源。监控设备和各类监控系统提供的图像、声音、报警信号和业务数据等资源信息,主要分为社会监控资源和公安监控资源。社会监控资源,指社会各企事业、个人主导建设的监控资源。公安监控资源,指公安机关主导建设的监控资源。 4.监控平台。对联网系统内的资源进行集成和处理,对设备和网络进行管理,提供相关业务服务的平台。用户通过调用监控平台的服务来进行监控管理、业务处理。 5.监控中心。对各类报警与监控资源进行集中监控管理和指挥调度的场所。 6.用户。是资源使用者,通过共享平台的接口访问,来使用共享平台提供的资源和服务,进行监控管理和业务处理。主要包括用户终端和应用系统。 7.视频专网。专用于承载监控系统信息的传输和交换,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网络,并且与其他网络物理隔离。 8.流媒体。能以一定策略控制、可连续传输、以稳定的码流速率输出、可连续实施播放的数字视频、音频数据流。 9.卡口监控系统。利用光电、计算机、图像处理、模式识别、远程数据通信等技术对经过卡口的车辆图像和车辆信息进行全天候实时采集、识别、记录、比对、监测的系统,利用该系统可完成布/撤控、报警、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 10.卡口前端车辆图像捕获率。卡口前端摄像机记录的有效车辆数与实际通过卡口的车辆数的百分比。11.号牌捕获率。号牌被自动识别的车辆数与号牌信息有效的车辆总数的百分比。 12.SIP协议。由IETF组织制定的多方多媒体通信的框架协议。它是一个基于文本的应用层控制协议,独立于底层传输协议,用于建立、修改和终止IP网上的双方或多方多媒体会话。 13.SIP设备。支持通信协议SIP的监控资源和设备,主要有网络摄像机、编码器、报警、出入口控制与存储设备等。 14.SIP网关。负责在SIP网络和非SIP网络之间协议转换,以实现网络之间的信息交互。用于不同标准的监控系统之间对接的协议转换。 15.边界接入平台。保证与监控平台不在同一安全域内的监控资源接入监控平台的安全性,不在同一个安全域内的资源的系统不能直接接入和进行访问,需要通过边界接入平台才能进行IP方式的接入。 16.高清视频。由美国影视工程师协会确定的高清标准格式,指经过视频编码后的图像分辨率达到1080P 以上(含)的数字视频,即分辨率不小于1920×1080像素的监控图像。 17.高清摄像机。指摄像机图像分辨率达到1080P以上,本规范未指明的均为1080P以上的高清摄像机。18.网络摄像机。网络摄像机是拥有独立的IP地址和嵌入式的操作系统从而实现网络监控的智能化产品,它可以通过LAN,或者是无线网络适配器直接连接到网络上。 1.1.2 符号及缩略语 720P 分辨率为1280×720逐行扫描的视频图像

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基本技术要求

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基本技术要求 1 应用范围 本要求规定了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的技术规范,是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设计、建设、评审、检测、验收的依据之一。 本要求的技术内容适用于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前端图像采集由模拟摄像机加编码器组成的系统也适用于本标准。 2 定义 2.1 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图像的前端采集、传输、控制及显示记录等采用数字设备组成的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传输构成模式可分为网络型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和非网络型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2.2 网络型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图像在前端采集后经压缩、封包、处理,具有符合TCP/IP特征,传输数字信号的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如:由网络摄像机、模拟摄像机加编码器等相关设备组成的系统)。 2.3 非网络型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图像在前端采集后未经压缩、封包即传输数字信号的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如:由SDI摄像机等相关设备组成的系统)。 3 总体要求 3.1 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应符合下列规范及标准: GB 50198-2011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11-2007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 50348-2004 安全防范技术工程规范 GB/T 20271-2006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通用安全技术要求 GB/T 21050-2007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交换机安全技术要求 GB/T 25724-2010 安全防范监控数字视音频编解码技术要求 GB/T 28181-2011 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 GA/T 75 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 GA/T 367-2001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GA/T 669.5-2008 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第5部分: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 GY/T 157-2000 演播室高清晰度电视数字视频信号接口

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区域标志设置规范

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区域标志设置规范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区域标志设置规范1.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公共场所视频监控区域标志的设计与设置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安装有摄像机的公共场所或区域,如银行、商场、宾馆、酒店、医院、体育场馆、影剧院、写字楼、公园、广场、小区、学校、交通场站、道路、公共汽车、电梯等,提示人员或车辆将进入视频监控区域。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使用于本标准。 GB/T 15566.1 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原则与要求第1部分:总则 GB/T 20501.1-2006 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要素的设计原则与要求第1部分:图形标志及相关要素 GB/T 15608-2006 中国颜色体系 3.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区域符号 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区域符号见图1。 图1 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符号 4.视频监控区域标志的设计 4.1标志版面。

4.1.1 视频监控区域标志分为单图、竖式图文组合和横式图文组合三种表现形式,其版面设计的尺寸要求见图2~图4。 a——图形标志尺寸; as——图形符号尺寸; R——图形标志倒角半径。 图2 单图标志尺寸 图3 竖式图文组合标志尺寸 图4 横式图文组合标志尺寸 4.1.2 视频监控区域标志上的中文应使用黑体字体,英文应使用Arial字体。中文和英文的行间距应为中文行高的0.25倍,英文行高应为中文行高的0.5倍。 4.2标志尺寸 4.2.1 标志的最小尺寸应根据标志的最大观察距离确定,标志的尺寸与最大观察距离间的关系由以下公式确定: a=25L/1000 式中: a——标志尺寸,单位为米(m); L——最大观察距离,单位为米(m)。 4.2.2 标志的最大观察距离确定后,应按表1所示的标志尺寸系列确定标志的尺寸。 表1 标志尺寸系列 单位:米

视频监控系统设计技术要求

第一节视频安防系统设计技术要求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建筑物内部及周边地区安全技术防范用视频进空系统(以下简称系统)的技术要求,是设计、验收安全技术防范用电视监控系统的基本依据。 本标准适用于以安防监控为目的的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中的电视监控系统的设计,其他领域的视频监控系统可以参照使用。 本标准的技术内容仅适用于模拟系统或部分采用数字技术的模拟系统。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报警系统环境试验 报警系统电源装置、测试方法和性能规范 安全防范报警设备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抗扰度试验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安全防范系统通用图形符号 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属于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视频 video 基于目前的电视模式( PAL 彩色制式, CCIR 黑白制式 625 行, 2:1 隔

行扫描),所需的大约为 6MHz 或更高带宽的基带信号。 3.2 视频探测 video detecting 采用光电成像技术(从近红外到可见光谱范围内)对目标进行感知并生成视频图象信号的一种探测手段。 3.3 视频监控 video monitoring 利用视频探测手段对目标进行监视、控制和信息记录。 3.4 视频传输 video transmitting 利用有线或无线传输介质,直接或通过调制解调等手段,将视频图像信号从一处传到另一处,从一台设备传到另一台设备。本系统中通常包括视频图像信号从前端摄像机到视频主机设备,从视频主机到显示终端,从视频主机到分控,从视频光发射机到视频光接收机等。 3.5 视频主机 video controller /switcher 通常指视频控制主机,它是视频系统 * 作控制的核心设备,通常可以完成对图象的切换、云台和镜头的控制等。 3.6 报警图像复核 video check to alarm 当报警事件发生时,视频监控系统能够自动实时调用与报警区域相关的图像,以便对现场状态进行观察复核。 3.7 报警联动 action with alarm 报警事件发生时,引发报警设备以外的其他设备进行动作(如报警图像复核,照明控制等)。 3.8 视频音频同步 synchronization of video and audio 指对同一现场传来的视频、音频信号的同步切换。 3.9 环境照度 environmental illumination 反映目标所处环境明暗的物理量,数值上等于垂直通过单位面积的光通量。参见附录 A 。 3.10 图像质量 picture quality 指能够为观察者分辨的光学图像质量,它通常包括像素数量、分辨率和信噪比,但主要表现为信噪比。参见附录 A 。 3.11图像分辨率 picture resolution

GB50395-2007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50395-2007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条文说明 1总则 1.0.1本条说明制订本规范的目的。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是安全技术防范系统中的主要子系统之一。本规范的制定是为了适应安全防范工程的实际需要,为了提高工程设计质量,为广大工程设计人员设计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提供一个全国统一的、较为科学合理的设计规范,也为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监督管理部门提供方案论证、系统评估和监督检查的技术依据。 1.0.2本规范是《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8的配套标准,是对GB 50348中关于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通用性设计的补充和细化。 1.0·3本条强调了工程建设的总体规划与协调。 1.0.4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的设计包括设备配置、设备控制及显示记录功能的要求都要符合各防护目标的风险等级和防护级别的要求,强调它的经济、实用、安全、可靠。 1.0.5本条规定了本规范与其他有关规范的关系。 本规范是一个专业技术规范,其内容涉及范围广,在设计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时,除本专业范围的技术要求应执行本规范规定外,还有一些属于本专业范围以外的涉及其他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应当执行有关标准、规范,而不能与之相抵触。这就保证各相关标 2术语 2.0.11、2.0.12介绍了模拟视频监控系统和数字视频监控系统的基本内涵。 使用视频光端机,由于其端对端的模拟视频输入/输出,即使其采用数字化通过光传输,通常也视为模拟视频设备。 数字视频监控系统通常采用网络摄像机,视频服务器,或使用具有网络传输功能的DVR。一般的,同一台数字视频设备可支持多用户的网络并发访问。 2.0.13介绍了摄像机工作环境的重要指标。 2.0.14~2.0.20介绍了与图像性能指标有关的几个重要概念。 2.0.15本条文中的灰度级是指电视图像中,从最黑到最白之间能区别的亮度等

2太原市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一期VISS33视频监控系统用户手册-34页精选文档

文档编号: 太原市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一期 VISS 3.3 视频监控系统 客户端用户手册 版本[1.0] 修订历史 前言 手册概述 VISS 3.3是提供给行业用户使用的智能视频监控系统。该系统基于IP技术和宽带网络,通过智能视频监控平台,让用户可以实时地查看被监控范围内的视频,从而满足用户进行远程监控、管理和信息传递的需求。 VISS 3.3目标是以视频监控规范为指导,实现视频监控的基本功能,并达到可运营、可管理的行业用户的要求,为客户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稳定的智能视频监控系统。

VISS 3.3版本中客户端主要包括了客户端和门户客户端。本手册是客户端的用户使用手册,管理员可以参考本手册内容。 注释: 手册中的相关图片仅供参考,版本不同,图片会有所改变。 手册约定 1、图形界面格式约定 格式意义 < >带尖括号“< >”表示按钮名或服务器上创建的目录名,如 “单击<确定>按钮”或创建目录。 【】带方括号“【】”表示窗口名、菜单名和数据表,如“弹出 【新建】窗口”。 多级菜单用“”隔开。如【文件新建文件夹】多级菜 单表示【文件】菜单下的【新建】子菜单下的【文件夹】菜 单项。 2、各类标志 本书采用醒目标志来表示在操作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这些标志的意义如下: 小心:指出当操作员执行某些不当的操作或被置于某种条件、环境下,可能会引起业务的中断。 注释:指出一些需要特别关注的信息;例如:使用窍门、提示、思考或补充说明等。

目录 前言 (1) 手册概述 (1) 手册约定 (2) 目录 (3) VISS 3.3客户端简介 (6) 客户端 (6) 安装与运行 (7) 界面介绍 (8) VISS 3.3客户端功能概述 (19) 实时浏览 (19) 实时视频监控 (19) 视频界面断开 (19) 分屏视频 (20) 一分屏视频 (20) 四分屏视频 (20) 六分屏视频 (20) 九分屏视频 (20) 十分屏视频 (21) 十六分屏视频 (21) 所有分屏全屏 (21)

视频监控系统设计规范

视频监控系统设计规范 一、设计原则 目前工程中基本都设计图像监控系统,比较能直观的反应现场设备运行状况,同时兼顾重要场合的安全防备,根据现场用户需求及使用情况,结合以往工程施工经验,视频监控系统设计的原则以保证图像的清晰性、流畅性、功能实用性为主,同时兼顾价格因素。 二、系统总体功能设计 室内环境包括:中控室、泵房、配电室 2、室外环境主要包括:水厂、泵站、水源地的厂区监控。 河道、闸门、水库的环境监控。 三、现场使用条件需求分析 1、中控室:光照强度较高,监控面积小(约20-50平方米),要求安装布 线规范美观,24小时不间断监控。 2、配电室:光照强度较低,监控面积小(约20-30平方米),既要监控整 体又要看到局部,24小时不间断监控。 3、泵房:光线较暗,监控面积小(约50-80平方米),既要监控整体又要 看到局部,24小时不间断监控。 4、水厂、泵站的厂区:因室外环境,光照较强,监控距离100-150米,24小时不间断监控,对重点部位有特殊监控要求(人员入侵时报警提醒,同时进行图像跟踪)。 5、水源地环境监控:因室外环境,光照较强,监控距离50-100米,24小时不间断监控,有特殊监控要求(人员入侵时报警提醒,同时进行图像跟踪),

同时需音频采集及高音喊话功能。 6、河道、闸门环境监控:因室外环境,光照较强,监控距离200-300米,24小时不间断监控,既要监控整体又要看到局部,夜视功能要求较高,清晰度要求较高,要求透雾功能。 7、水库环境监控:因室外环境,光照较强,监控距离300-1000米,24小时不间断监控,既要监控整体又要看到局部,夜视功能要求较高,清晰度要求较高,同时需音频采集及高音喊话功能,要求透雾功能。 四、主要设备说明 主要指标如下: 4.1.1机芯: 常用CCD和CMOS两种类型的感光芯片。 CMOS产品低能耗、高像素、低成本、噪点控制好、宽动态性能优越。 CCD产品高能耗、低像素、高成本、噪点控制一般、宽动态性能差。4.1.2镜头、光圈、焦距、尺寸 4.1.2.1.镜头 广角镜头:视角在90度以上,一般用于电梯轿厢内、大厅等小视距大视角场所;2.8mm,2.5mm 标准镜头:视角在30度左右,一般用于走道和小区周界等场所,1/2”CCD 摄像机,标准镜头焦距定为12mm;1/3”CCD摄像机,标准镜头焦距定为 8mm;1/4”CCD摄像机,标准镜头焦距定为6mm; 视角在60度以上用于5*5米左右场所3.6mm4mm 视角在50度以上用于8-10米左右场所6mm

关于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的若干意见(发改高技[2015]996号)

返回主站首页微门户 | RSS订阅 | 请输入关键字 热门搜索:PPP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油价 首页 > 政策发布中心 > 通知 关于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 应用工作的若干意见 发改高技[2015]996号 国务院有关部门、直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综治办、 公安厅(局)、科技厅(委)、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委员 会、工业和信息化厅、经委、经贸委)、通信管理局、财政厅(局)、人力 资源社会保障厅(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委)、交通运输厅(局、 委): 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是新形势下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 定、预防和打击暴力恐怖犯罪的重要手段,对于提升城乡管理水平、创新社 会治理体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各地大力推进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在打 击犯罪、治安防范、社会管理、服务民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视 频监控建设应用不断深入,现有法律法规不完善、统筹规划不到位、联网共 享不规范、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立体化社会治安防 控体系建设发展。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工作的有关 要求,落实中央关于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部署,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现就加 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围绕建设平安中国、法治中国的 总目标,坚持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结合智慧城市和网格化服务 管理系统建设,推动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集约化、联网规范化、应用智能

视频监控系统改造项目技术方案.

一、项目概述 (一)项目背景 随着视频图像监控系统建设使用实践的不断深入,安全技术防范已成为治安防范的重要手段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预防、发现、控制等方面,发挥着人防、物防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安全技术防范体系建设,在构建防、控、管一体化公共安全防控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平安是改革和发展的保障,是和谐的前提。 根据以上情况,结合白河县公安局五期天眼高清视频监控平台项目改造的实际需求,决定建设高清安防视频监控系统,进一步加强行政中心防控,高效,快速处置突发事件,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 (二)需求分析 白河县公安局五期天眼高清视频监控平台项目,在原有监控平台基础上采用光纤收发器组网,保证视频信号传输流畅、实时;并且可以与陕西公安视频监控及联网传输平台互联、互通、互信,实现无缝对接;所采用设备均响应招标文件所提出的性能要求;可通过网关接入社会资源,并且预留接口且满足接入GPS/GIS系统兼容等可扩展条件;前端采集设备接入县公安局监控中心的网络带宽不低于1000MHz,网络带宽应满足前端设备接入监控中心互联的带宽要求,并留有余量。 (三)建设依据 ?视频监控系统各个环节符合《陕西省安全技术防范条例》的要求。必须达到《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90)、《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技术标准》 (GA/T699.1~ GA/T 669.10)、《视频监控联网共享系统管理平台规范》 (DB61/T524-2011)、《视频监控联网共享系统技术规范》(DB61/T525-2011)、《陕 西省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工程建设要求》(陕公通字[2008]49号)的要求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目录 1总则 (1) 2术语 (1) 3基本规定 (2) 4系统构成 (3) 5系统功能、性能设计 (4) 6设备选型与设置 (6) 7传输方式、线缆选型与布线 (9) 8供电、防雷与接地 (9) 9系统安全性、可靠性、电磁兼容性、环境适应性 (9) 10监控中心 (9) 附录A设计流程与深度 (9) A.1 设计流程 (9) A.2 设计任务书的编制 (10) A.3 现场勘察 (10) A.4 初步设计 (10) A.5 方案论证 (11) A.6 施工图设计文件的编制(正式设计) (12) 本规范用词说明 条文说明

1总则 1.0.1为了规范安全防范工程的设计,提高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的质量,保护公民人身安全和国家、集体、个人财产安全,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以安全防范为目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及其群体的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的设计。城市(乡镇)综合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的建设,也应执行本规范。 1.0.3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的建设,应与建筑及其强弱电系统的设计统一规划,根据实际情况,可一步到位,也可分步实施。 1.0.4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应具有安全性、可靠性、开放性、可扩充性和使用灵活性,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实用可靠。 1.0.5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的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技术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 2.0.1视频安防监控系统(VSCS)video surveillance & control system 利用视频探测技术、监视设防区域并实时显示、记录现场图像的电子系统或网络。 2.0.2模拟视频信号video signal 基于目前的模拟电视模式,所需的大约为6MHz或更高带宽的基带图像信号。 2.0.3数字视频digital Video 利用数字化技术将模拟视频信号经过处理成为特定数据结构的能够表征原始图像信息的数据。 2.0.4视频探测video detection 采用光电成像技术(从近红外到可见光谱范围内)对目标进行感知并生成视频图像信号的一种探测手段。 2.0.5视频监控video surveillance 利用视频手段对目标进行监视、控制和信息记录。 2.0.6视频传输video transmission 利用有线或无线传输介质,直接或通过调制解调等手段,将视频图像信号从一处传到另一处,从一台设备传到另一台设备的过程。 2.0.7前端设备terminal device 在本规范中,指摄像机以及与之配套的相关设备(如镜头、云台、解码驱动器、防护罩等)。2.0.8视频主机video controller/switcher 通常指视频控制主机,它是视频系统操作控制的核心设备,通常可以完成对图像的切换、云台和镜头的控制等。 2.0.9数字录像设备(DVR)digital video recorder 利用标准接口的数字存储介质,采用数字压缩算法,实现视(音)频信息的数字记录、监视与回放的视频设备。 数字录像设备俗称数字录像机,又因记录介质以硬盘为主,故又称硬盘录像机。 2.0.10分控branch console 在监控中心以外设立的控制终端设备。 2.0.11模拟视频监控系统analog video surveillance System 除显示设备外的视频设备之间以模拟视频信号传输方式的监控系统。 2.0.12数字视频监控系统digital video surveillance system

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区域标志设置规范模板

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区域标志设置规范

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区域标志设置规范 1.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公共场所视频监控区域标志的设计与设置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安装有摄像机的公共场所或区域, 如银行、商场、宾馆、酒店、医院、体育场馆、影剧院、写字楼、公园、广场、小区、学校、交通场站、道路、公共汽车、电梯等, 提示人员或车辆将进入视频监控区域。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经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 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使用于本标准。 GB/T 15566.1 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原则与要求第1部分: 总则 GB/T 20501.1- 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要素的设计原则与要求第1部分: 图形标志及相关要素 GB/T 15608- 中国颜色体系 3.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区域符号 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区域符号见图1。

图1 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符号 4.视频监控区域标志的设计 4.1标志版面。 4.1.1 视频监控区域标志分为单图、竖式图文组合和横式图文组合三种表现形式, 其版面设计的尺寸要求见图2~图4。 a——图形标志尺寸; as——图形符号尺寸; R——图形标志倒角半径。 图2 单图标志尺寸

图3 竖式图文组合标志尺寸 图4 横式图文组合标志尺寸 4.1.2 视频监控区域标志上的中文应使用黑体字体, 英文应使用Arial字体。中文和英文的行间距应为中文行高的0.25倍, 英文行高应为中文行高的0.5倍。 4.2标志尺寸 4.2.1 标志的最小尺寸应根据标志的最大观察距离确定, 标志

风机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规范书讲解

国电优能宿松风电有限公司二期百子洲风场风机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规范书 2016年4月

目录 一、技术规范 (1) 二、供货要求 (15) 三、技术资料 (17) 四、现场施工 (18) 五、售后服务 (18) 六、差异表 (19) 七、投标人需要说明的其它内容 (19) 2

国电宿松优能风电有限公司一期风机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规范书 一、技术规范 1.总则 1.1 本规范书对投标方提供的风机视频监控系统提出了技术及其相关方面的要求,它包括系统方案设计、设备配置、系统性能、供货、安装、调试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1.2 本规范书提出了最低限度的技术要求,并未对一切技术细节做出规定,也未充分引述有关标准和规范的条文,投标方应保证提供符合本规范书和有关工业标准的优质产品。 1.3 投标方的投标文件至少应包括下列内容: 1.3.1投标方在投标文件中应提供安防工程二级或以上资质证明。 1.3.2该风机视频监控系统所包括的所有硬件设备、软件、服务、有关图纸资料和设备技术参数。所提供的设备必须是有成功运行经验的成熟产品,并在投标文件中提供相关业绩证明。 1.3.3 该风机视频监控系统的详细说明,包括系统配置、设计方案、网络拓扑、功能说明、通讯接口、系统性能以及设计及供货所依据的规范及标准等。 1.3.4 如果投标方的投标书与本规范书有偏差,应以书面形式提出,并对每一点都作详细说明。如投标方没有以书面形式对本规范书的条文提出异议,那么招标方认为投标方提供的产品完全满足本规范书的要求。 1.3.5 正常运行三年所需的备品备件清单。 1.3.6 本规范书中所要求的其它说明、资料等。 1.4 本规范书所使用的标准如与投标方所执行的标准不一致时,按较高标准执行。 1.5 本规范书未尽事宜,由招投标双方协商确定。 2.工程概况 2.1 工程规模 国电优能宿松风电有限公司现已有一期华港风电场、二期百子洲风电场共计50台2MW风电机组投入运行。其中一期华港风电场已建成一套网络高清视频监控系统,该系统采用海康威视网络高清平台(其中综合管理软硬件平台分别为

视频监控系统在公安工作中的应用

视频监控系统在公安工作 中的应用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流、物流频率也随之加大,社会治安形势也随之严峻。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开展城市社会面治安视频监控报警系统建设,公安部门建设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以构筑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是机关、企事业单位通过计算机网络构建的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的动态监控体系。目前越来越多的视频监控系统与公安网络相连接,视频监控系统中发挥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大。 城市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的发展阶段 城市治安监控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2004 ~ 2006年为第一阶段,初步确立了政府财政出资公安自建等多种建设模式,以及集中和分散集中存储相结合等各种可行的技术方案; 2007 年到 2008 年为第二阶段,主要是大规模推广建设阶段; 2009 年以后为第三阶段,主要是应用阶段,最大程度的体现系统的建设效益。 城市治安视频监控系统的现状 当前应用的现状是仅仅重建设轻应用,各地公安机关普遍在忙于主管部门下达的建设指标,各级监控中心走马观花的看看各监控点的视频,和在发生案件后刑侦部门为查找线索翻翻录像资料。 视频智能分析技术在城市治安动态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城市治安监控是平安城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网吧、商场、政府机关、银行等等,以通过视频监控方式对出现的可疑目标进行监控报警,对各种突发事件如打架、抢劫等行为进行记录,为公安部门提供详细取证资料。

视频监控及集控系统技术规范书

图像监视系统及集控系统技术规范书 买方: 卖方: 2016 年 12 月

目录 1. 总则 (1) 2. 技术要求 (1) 2.1 应遵循的主要现行标准 (1) 2.2 环境条件 (2) 2.3 系统规模 (3) 2.4 技术性能要求 (3) 2.5 图像监视系统要求 (6) 2.6屏体要求 (7) 2.7 基本技术指标 (8) 3. 技术服务 (11) 3.1 项目管理 (11) 3.2 技术文件 (11) 3.3 现场服务及售后服务 (13) 3.4卖方现场服务人员的职责 (13) 3.5 其它 (14) 4. 买方工作 (14) 5. 工作安排 (14) 6. 备品备件及专用工具 (15) 6.1 备品备件 (15) 6.2 专用工具 (15) 7. 质量保证和试验 (15) 7.1 质量保证 (15) 7.2现场试验 (16) 8. 包装运输和储存 (16) 附件1 货物需求一览表 (17) 附件2 卖方应填写的技术参数表格.......................................................错误!未定义书签。

1. 总则 1.1 本设备技术规范书适用于视频监控系统、视频监视系统和本公司光伏电站集控系统。它提出了图像监视系统、集控系统及其元器件的功能设计、结构、性能、安装和试验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1.2 本设备技术规范书提出的是最低限度的技术要求,并未对一切技术细节做出规定,也未充分引述有关标准和规范的条文,卖方应提供符合本规范书和工业标准的优质产品。本技术规范书只对本项目的视频监控系统、集控系统的主要功能,设备的基本配置提出最低要求,卖方应对本项目的视频监控系统、集控系统的设备完整性、功能的先进性负责。 1.3 如果卖方没有以书面形式对本规范书的条文提出异议,则意味着卖方提供的设备(或系统)完全符合本规范书的要求。如有异议,不管是多么微小,都应在技术规范书众以“对规范书的意见和同规范书的差异”为标题的专门章节中加以详 细描述。 1.4 本设备技术规范书所使用的标准如遇与卖方所执行的标准不一致时,按较高标准执行。 1.5 本设备技术规范书经买、卖双方确认后作为订货合同的技术附件,与合同正文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本设备技术规范书未尽事宜,由买卖双方协商确定。 2. 技术要求 2.1 应遵循的主要现行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规范书中引用而构成本规范书的条文。所示标准均应采用最新有效版本。 GBJ115 《工业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J566 《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 GnJ79 《工业企业通信接地设计规范》 GB/T17626.2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GB/T17626.3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视频监控系统方案设计

教二二楼视频监控系统 设 计 方 案 课程名称:弱电工程综合实训 指导教师: 项目设计:闭路电视监控系统 设计人: 班级 项目小组:第6组 组员 目录

1 工程概况 1.1 建筑物概述 教二二楼有施耐德照明系统实验室、传感器实验室、电机控制实验室、楼宇控制实验室、空调制冷实验室、单片机应用技术实验室、PLC实验室以及两个办公室,走廊是“L”型,西走廊长36m,宽2.45m,南走廊长57m,宽2.45m。西走廊尽头是门,南走廊尽头是窗中间有扇门另一个尽头是电梯、楼梯。 1.2 视频监控的意义 监控系统是安全防范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通过摄像机及其辅助设备(镜头、云台等),直接观察被监视场所的情况,同时可以把被监视场所的情况进行同步录像。另外,电视监控系统还可以与防盗报警系统等其他安全技术防范体系联动运行,使用户安全防范能力得到整体的提高。 视频监控具有明显的应用特点,它主要用于工业、交通、商业、金融、医疗卫生、军事及安全保卫等领域,是现代化管理、监测、控制的重要手

段之一。由于它首先应用于工业,所以有时又称它为工业电视。应用电视能实时、形象、真实地反映被监视控制的对象。利用这一点,及时获取大量丰富的信息,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和自动化水平。同时,在某些场合,利用应用电视解决人们不能直接观察的困难,使其成为一种有效地观测工具,发挥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因此,应用电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2 系统设计原则 本套监控报警系统的设计须严格按照甲方的要求且遵守以下原则: 先进性:本监控系统采用国际上技术先进、性能优良、工作稳定的监控设备,使整个系统的应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领先的水平。 可靠性:系统的可靠性原则应贯穿于系统设计、设备选型、软硬件配置到系统施工的全过程。只有可靠的系统,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 方便性:监控系统的操作应具有灵活简便,人机界面友好,易于掌握的特点,操作人员能够方便物进行使用及维护,使整个系统的功能得以最大实现。 扩展性:系统设计留有充分的余地,以便日后比较方便地进行系统扩充。为此,设备采用模块式结构,在需要时可随时补充。增加视频及其它控制模块,使系统具备灵活的扩展性。 安全性与保密性:本系统运行的数据多为敏感、涉密信息,专业数据采用分布存放。网络及重要数据要安全管理措施。 开放性与标准性:系统涉及的部门众多,应是一个开放的、易扩展的、分布式的系统。系统设计所涉及的技术和选用的产品应是行业入围的主流产品,符合业界最新的标准,并具有良好的开放性,能够与相关系统进行相连和数据共享。 易操作性与易维护性:系统操作简便、应用软件操作界面友好,信息处理工作简单、方便、快捷。业务流程清晰,符合公安业务管理的工作模式。系统数据备份及数据恢复快速简单。系统维护、系统配置、应用软件安装等应简单,高效。在满足技术参数的要求和价格同等的条件下,优先考虑使用本地产品 3 系统设计依据 1、《安全防范工程费用概预算编制办法》GA/T70-94。 2、《安全防范系统通用图形符号》GA/T74-94GA 3、《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 4、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公共安全标准汇编1、2>>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电气工程施工规范汇编>> 6、<<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行业标准>> GA/T27-1992 7、 <<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 GA/T75-1994 8、 <<民用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QB/T50198-1994 9、<<微型计算机通用规范>> QB/T9813-2000

视频监控及集控系统技术规范书

视频监控及集控系统技术规范书

图像监视系统及集控系统技术规范书 买方: 卖方: 2016 年 12 月

目录 1. 总则 0 2. 技术要求 0 2.1 应遵循的主要现行标准 0 2.2 环境条件 (1) 2.3 系统规模 (2) 2.4 技术性能要求 (2) 2.5 图像监视系统要求 (6) 2.6屏体要求 (6) 2.7 基本技术指标 (7) 3. 技术服务 (11) 3.1 项目管理 (11) 3.2 技术文件 (11) 3.3 现场服务及售后服务 (13) 3.4卖方现场服务人员的职责 (13) 3.5 其它 (14) 4. 买方工作 (14) 5. 工作安排 (14) 6. 备品备件及专用工具 (14) 6.1 备品备件 (14) 6.2 专用工具 (15) 7. 质量保证和试验 (15)

7.1 质量保证 (15) 7.2现场试验 (16) 8. 包装运输和储存 (16) 附件1 货物需求一览表 (17) 附件2 卖方应填写的技术参数表格错误!未定义书签。

1. 总则 1.1 本设备技术规范书适用于视频监控系统、视频监视系统和本公司光伏电站集控系统。它提出了图像监视系统、集控系统及其元器件的功能设计、结构、性能、安装和试验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1.2 本设备技术规范书提出的是最低限度的技术要求,并未对一切技术细节做出规定,也未充分引述有关标准和规范的条文,卖方应提供符合本规范书和工业标准的优质产品。本技术规范书只对本项目的视频监控系统、集控系统的主要功能,设备的基本配置提出最低要求,卖方应对本项目的视频监控系统、集控系统的设备完整性、功能的先进性负责。 1.3 如果卖方没有以书面形式对本规范书的条文提出异议,则意味着卖方提供的设备(或系统)完全符合本规范书的要求。如有异议,不管是多么微小,都应在技术规范书众以“对规范书的意见和同规范书的差异”为标题的专门章节中加以详细描述。 1.4 本设备技术规范书所使用的标准如遇与卖方所执行的标准不一致时,按较高标准执行。 1.5 本设备技术规范书经买、卖双方确认后作为订货合同的技术附件,与合同正文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本设备技术规范书未尽事宜,由买卖双方协商确定。 2. 技术要求 2.1 应遵循的主要现行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规范书中引用而构成本规范书的条文。所示标准均应采用最新有效版本。 GBJ115 《工业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J566 《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 GnJ79 《工业企业通信接地设计规范》 GB/T17626.2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GB/T17626.3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