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析】江西省南昌市2020届高三摸底调研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江西省南昌市2020届高三摸底调研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江西省南昌市2020届高三摸底调研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江西省南昌市2020届高三摸底调研考试地理试题

南昌市2020届高三摸底调研考试

地理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44分)

一、选择题(各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正确选项填写在答题卡上。每小题2分,共44分。)

人口机械增长是指人口迁移造成的区域人口数量变化。下图是美国人口迁移情况示意图,美国东北部就业条件好,对人口具有较大吸引力,而南部“阳光地带”养老条件好。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美国人口机械增长率较高是因为人口迁移量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

D. ③<④

2. 图示人口迁移态势使美国东北部老年人口比重

A. 上升

B. 下降

C. 先上升后下降

D. 先下降后上升

3. 美国主要农业区人口密度较低,其原因不包括

A. 全国城市化水平高

B. 农业机械化水平高

C. 实行土地休耕轮作

D. 农业生产高度集约化

【答案】1. A 2. B 3. D

本题以美国人口的国内迁移和国际迁移的方向为背景考查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

【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分类,人口迁移分为国内迁移(图中③④)和国际迁移(图中①②),国

内迁移可改变国家内部人口的分布,而国际迁移可以变国家的人口数量,“美国人口的机械增长率高”意为美国人口增长中机械增长比重较大,指的是国家人口数量变化,为国际迁移,且美国为发达国家,以迁入为主①>②,故选A 。

【2题详解】

由材料“美国东北部就业条件好,对人口具有较大吸引力,而南部“阳光地带”养老条件好”可知,美国的

国内人口迁移中东北部迁入人口以青壮年寻求良好就业条件的为主,迁出的多为寻求更高的“养老条件”的老年人,故老年人口比重下降。选择B 。

【3题详解】

美国农业区占地面积大,由于美国城市化程度高,农业生产又实行休耕轮作且农业机械化程度高,使的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少,农业区人口密度小,A 、B 、C 不符合题意。农业集约化程度高,指投入大量资金、技术以实现经济效益,与人口关系不大,故D 正确。

下图是江西省境内一幢乡村住宅楼及某日不同时刻太阳光线,该地6月日照时数(太阳实际照射地面的时数)少于8月。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前阳台正对的方向是 A. 东南 B. 东北 C. 西南

D. 西北 5. 该地6月日照时数少于8月的原因是因为6月 A. 白昼短 B. 风力强 C. 云量多

D. 气温高 6. 图示日出太阳光线可能出现在 A. 1月 B. 3月 C. 7月

D. 9月 7. 该日该地日出时刻的地方时约为 A. 3:00 B. 5:00 C. 7:00

D. 9:00 【答案】4. A 5. C 6. C 7. B

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地理学科质量分析完整版

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地理学科质量分析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地理学科质量分析 一、试题分析 试题难度适中,但是谈化了以识记为主、不便于命题、不便于能力考察的知识点。试题重视考查能力,强调知识建构过程,试题情境材料力求新颖。试题还注重体现地理学科特色,突出学科价值。从试卷内容上看,高三一模地理卷以高中系统地理为基础,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地图为载体,内容包括高中地理必修三册,高中地理选修三本和初中区域地理多数单元内容,分值分布较为合理。从试题表达方式上看,尽量以图表为切入口,反映了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也体现了地理学科特点。 二、学生答题情况 1、基础知识、基本规律运用不灵活,部分概念理解不清楚 选择题6、选项里涉及到的区域,第2、4、7题、地理事物分布的区位因素答不出,综合题有些区域快速发展的原因答不出、防震的方法等多是基础知识不扎实出错。做大题很多时候答案写的都不够全面。 2、审题不清导致失分 选择题图第四题城市各种功能区应如何布局的题,第8题“低碳经济”大环境下的工业布局主要考虑的因素应是“环境”;综合题第一题第二问题目中谈到了“我国短期内不会受到影响”、“日本东南部太平洋受到影响”、“美国西海岸也收到了核辐射的影响,并造成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三个方面的问题,而学生只从“美国西海岸”只一个角度答题,造成失分。

3、语言表达不准确,不会运用地理术语答题 综合题第二题第二小问,题中问甲国建设农田灌溉系统的自然原因,学生答非所问,还有把社会经济条件写上去的,选做题,学生有适合把握不了选做题的难易程度,不知道哪道题好做,有丢分严重的情况。 5、对知识的重新整合能力较弱 综合题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学生能够将课本上的几点用上,但由于缺少这方面的能力,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足,未能将人口、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运用自如。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1、注意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的训练 基本概念教学应注意概念的产生,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更要注意概念所蕴含的思想,基本规律教学应注意规律的建立过程及应用条件,更要关注规律能解决什么问题,基本方法和基本模块训练旨在帮助学生高效的架构思维定势,遇到问题快速的辩异识同,形成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思路。 2、协调把握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 1)自然地理的复习中要意识地应用和渗透理科思维方法。摒弃死记硬背,注重方法提炼和思路的形成。 2)突出地理技能的培养。如时区的计算、等值线的判读、经纬网的定位等。

(完整版)潍坊2016——2017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高三地理 一、选择题 某日,潍坊(36.5°N,119°E)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测得该日潍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55°,他们还测得该日潍坊的日落时间比昨日早了3分钟。据此完成1~2题。 1.该日,潍坊市() A.日出方位为东南方 B.正午太阳高度比前一天大 C.日落时间比北京晚 D.昼长夜短,但昼长在变短 2.该日潍坊日落时,北京时间最接近() A.18:00 B.17:40 C.18:20 D.19:00 死海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湖泊,约旦河(图中甲河)是其主要补给水源,在过去的50年间,以色列、约旦和叙利亚从约旦河及其支流转移了大量的水用于饮用和农业灌溉。死海是地球上盐度最高的湖泊,且上空多浓雾。近年来图中死海分裂成南北两片,南片已基本成为盐滩。下图为死海及其周边地区等降水量线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3.死海盐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的时空变化特点是() A.北部盐度高于南部 B.西部盐度高于东部 C.表层盐度夏季高于冬季 D.表层盐度高于底部 4.造成死海南北分裂,南部出现盐滩的主要原因有() ①围湖造田②入湖河水减少③降水少,蒸发旺盛④湖底地势北高南低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5.死海湖区上空多浓雾,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A.冬季温暖湖水不结冰,夏季炎热,湖水蒸发量大,水汽充足 B. 地势低且常年受副热带髙气压带控制,空气流动性差,水汽不易扩散 C.属于地中海气候区,且临近地中海,降水多,空气湿润 D.沿岸化学工业发达,大气污染严重,凝结核多 在低温的冬夜,裸露而松散的土地上,有时可以看到生长出千姿百态的地冰花(也称为“霜柱”),它是潮湿土壤中的水分沿着土壤缝隙向上蒸发,水汽在地表遇冷凝结而成的。

全国高考I卷地理试卷分析

2018年全国I卷高考地理试卷分析 2018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笔者在第一时间对高考地理试卷进行了分析。总体来讲,2018年高考I卷地理试卷较2017年题目难度有所下降,尤其是选择题,整体难度不大。综合题37题也没有出现去年的图象分析,而是转向了区域探究。针对2018年全国高考I卷地理,笔者将从考点分布、能力考察以及命题方向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侧重课本知识,注重自然地理。 本次命题考点较为分散且所占比值相当。先看一下本次考试的考点分布吧。 8 7 6 5 4 3 2 1 从考点分布上可以看到,考点分散在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的各个单元,且每个考察点所占分值均在4~8分左右,相差不大。这样分散的考点考察就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复习中不能存在遗漏的考点,要做到面面俱到。而在知识模块上,还是一如既往的侧重自然地理,难点也都在自然地理(6~8题以及37题)。所以必修一的自然地理还是考试的重中之重。

二、侧重探究,注重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本次考试虽然试题难度上较去年有所下降,但今年的试题的一大特色就是及其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试题中“推测”出现3次,“分析”出现“2次”,可见本次考试的难点就在于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即调动所学知识的能力,这也是近年来高考地理的侧重点(最为典型的是2017年全国I 卷37题)。 本次考试结束后考生普遍反映“试题不难但不好拿分”、“综合题不好答”、“大题写起来像是在写政治”。参阅过答案后笔者也在感慨答案的言简意赅和一语中的。答案精炼又准确需要很强的综合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这也是笔者一直给学生强调的锤炼答题术语的能力。高考答题一定要观点鲜明,针对“高考阅卷”有的放矢,一下子抓住题目的要害,把“阅卷老师”最愿意看到的得分点写在最显眼的位置。这种语言表达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作业及考试中不断训练,要抓住高考地理的“命脉”——“因地制宜”和“整体性思维”。高考综合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解决区域问题,因而要高屋建瓴地考虑问题,发散思维,整合要点,最后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述出来。 44% 34% 12% 10% 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 区域地理 选修地理

江西省南昌市2018届高三摸底考试语文含答案.pdf

2018届高三摸底调研考试 语文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一3题。 京剧表演的是中国的故事,京剧摄影是将表演的精彩瞬间生动而完美地呈现出来。 京剧舞台上动态与静态的变化具有直观性、独特性。剧中人在舞台上,或静如处子,或动如脱 兔。人一动,则水袖翩翩,及至扇子、髯口、帽翅的开合、抖动、高扬,以及打出手、云里翻等, 都刻画着人物性格,演绎着剧情。那刚柔相济的飘逸之美,流动着艺术的韵律,恰似一幅幅流动的 水墨画。 摄影家在构思中,以此抓拍而完成的二度创作,源于舞台,又高于舞台,可完美表现摄影艺术的特 质,拓宽读者欣赏与想象的空间。 动态的瞬间是形,传神的瞬间是眼。京剧演员的眼睛,经过长期的训练,灵动有神,顾盼生辉, 因而在剧中优秀演员总会用眼神配合形体,表达剧中人物复杂细腻的感情、性格、思想与意念等。 这是京剧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俗称“一身的戏在脸上,一脸的戏全在眼上”。摄影家要把京剧的拍摄提升到一个新的创作境界,应在动态抓拍中以人物为中心,画龙点睛,以眼传神。果如此,自觉 抓拍的人物眼睛喜怒哀乐悲恐惊的变化,或是忧愁思忆病醉疯的状态,会有神来之笔,提契全片, 摄影作品自会有了灵魂、灵动和灵气。 剧场抓拍,并非易事,除了摄影者要具备专业的摄影技术外,还需要他们能够多做功课,包括 多读剧本、熟悉剧情、了解人物以及知道一场文戏或武戏的表演特点和出彩在何处,即哪时眼睛最 传神,哪时表演的神与情独具魅力等。同时,进行抓拍创作时,又不可按预想刻舟求剑,要手握相 机随表演的新变化盯住剧中人,用虚实、远近、渲染、衬托、对比、夸张、仰拍、特写、全景等手 法,变换光圈和速度等,方可从容得神来之笔。 京剧艺术荟萃中华艺术之美。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国情怀、伦理道德,以及对圣君贤相、清官廉 吏的尊崇,对公平正义、美好生活的追求,融会贯通为舞台上的真善美,抽象幻化出内化心灵、外 愉耳目之美。单从表演之美观察,它是写意之美、虚拟之美、程式之美与夸张之美的集成,是京剧 摄影艺术丰富多彩的素材,激发创作灵感的要素,也是对京剧摄影艺术如何升华的挑战。 京剧摄影艺术和其他文艺创作相类,虽然工具是相机,是快门,但一样“功夫在画外”。有志于京剧摄影艺术的专业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需要向京剧演员学习,以他们“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 功”的信念为鞭策,摒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冲动,留下京剧艺术的传神瞬间。 (摘编自靳国君《京剧摄影也需画外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京剧舞台上,剧中人表现的美就像一幅幅流动的水墨画,拓宽了读者欣赏与想象的空间。 B.京剧演员在舞台上通过眼睛来传神,再由形体来配合,从而表达剧中人物复杂的感情。 C.技术精湛的摄影家也需要多做功课并且随机应变,方可从容得神来之笔。 D.京剧艺术真实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真善美的文化传统,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高三地理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高三地理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高三地理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分析: 本次试卷是由协作校中的##中学出的。主要考查必修1和中国地理,从整个试卷来看,表述图文并茂,试卷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表 述的图象和文字两大系统。试题的综合性较强,试卷中考查学生对 地理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的试题所占比重较大,学生如果只是凭 借死记硬背的方法是很难得分的,只有真正通过理解相关知识之后,才能灵活运用知识。试卷中涉及到的地理图表类型有统计图、气候 类型图、坐标图、景观图、示意图、过程变化示意图、区域局部图等,考查学生阅读图表能力的试题占66分,其中单项选择题有12 幅共占18分,综合题有12幅,共占50分,有的是一图多题,考查学生对多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所以难易度较难------特别是对我 们的学生来说,思维量较大。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从试卷中的选择题和结合题来看:得分率都不高,特别是选择题得分率偏低,好象学生的答案都是乱猜的;而综合题部分,学生在 答题中缺乏灵活性,得分率只有40%左右。 单项选择题得分率较低的是第3、5、6、10、11、15、16、17、19、20、21、22、24、25题(以地球运动和地球上的水、大气为主)。综合题得分率较低的为第26和28题。从学生的卷面情况分析,学生答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3、审题和读图不仔细,区域定位不正确导致失分多。综合题28 题失分较多,究其原因并不是第28题的难度太大,而是因为学生审 题和区域定位不正确所致。

4、地理学习能力有待提高,读图与析图能力较为欠缺是大多数 学生面临着的问题,因为不能完全读懂图而导致错误。如何从图表 或是背景资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与评价地理事物、地理现象。 5、答题方法和技巧欠缺,文字表达能力差,特别是不能灵活运 用地理术语。因语言表达不准确规范而失分的现象也较严重。 三、今后的复习策略和建议: 1、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仍然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复习教学,不能有丝毫的放松,要对照考纲、抓住考点,全面、系统地复 习基础知识,不留死角、盲点,平时要注意基础知识用新考查方式 进行命题的相关题目。 2、加强训练,培养能力。加强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的教学指导,在平时教学和试题讲评中要注意同一知识的“变位” 和“变式”,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知识的拓展、延伸、发散, 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在举一反三的同时,重视规律性原理, 普遍性法则的教学。 3、加强学生读图、用图和析图能力的.培养。在今后的复习教学中必须加强读图、用图能力的教学,尤其要重视新图,教会学生去 如何判读各类地图。复习过程中要做到“图文并重”、“图文互换”,教师要多浏览相关试题网站,关注新图题,及时下载后指导 学生练习,发现问题及时讲评,教会学生读图。 4、要教会学生审题和答题。在平时的练习和测试的讲解中,要 注意教会学生审题和规范学生答题,这也是学生得分的关键。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审题和答题能力会有一定的提高。以后,在各种 考试中遇到同样类型的题,学生也就会沉着冷静的答出高水平的题,从而为高考加分。 5、复习中渗透热点复习。结合平时的时事热点内容,联系地理 实际内容来考查学生相关知识,从而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 高三地理组

2018年高考地理学科试卷分析

2018年高考地理学科试卷分析 高三地理组教师袁会彩 一、试卷的总体评价 今年全国1卷的地理试题整体延续了近几年来高考地理试卷的特色,选取了新颖的材料和设问角度,注重培养和考查考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实践,体现了全国1卷稳中求新、综合全面的特色,突出了高考育人和选拔的功能。2018年高考地 理试题以考试大纲为依据,以能力考查为重点,将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科素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试题情境设计联系实际,贴近考生认知水平,反映时代主旋律,弘扬社会正能量。具体来说,今年全国1卷地理试题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立足学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思维。本次地理试题题型和结构稳定,考题基于高考地理大纲,注重考查学生的图像判读能力和对题目关键信息的提取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如,第4题、第5题通过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图”,引导学生将人口和城市地理的知识点有机结合,快速从题目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要求考生根据人口数量变化趋势,结合四大直辖市的人口数量变化和迁移规律和现实情况,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深化对于人口和城市的认识。 二是创设新颖的材料情境和设问角度,启发思考。本次地理试卷材料来源稳定多变,材料内容丰富新颖,在延续上年整体出题风格的同时,也对试题的设问思路和设问方式有所设计和创新,启发学生开放性思考。如试卷第37题以嫩江支流乌裕尔河下游扎龙湿地”为切入点,将堰塞湖和沼泽湿地进行比较,鼓励学生思考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情况及其影响,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其中第(4)问提问学生是否同意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考生若能结合地理认知给出相应的证据,同意和反对皆可,将考生从标准化作答模式中解放出来,鼓励考生独立思考、畅所欲言,从新颖的角度去看待地理问题,充分体现了创新思维。 三是内容选取富含生活气息,注重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全国1卷的地理试题一直以来强 调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鼓励学生结合地理原理和学科思想方法进行思考,解答日常实践中的问题。如第10题从乘长途客车从重庆经遵义至毕节旅游”出发,展现了形象生动的地理情景,通过长途客车选座”来讨论日出方位问题,引导考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来分析和解释现实问题,体现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学科理念。 四是坚持改革方向,弘扬核心价值观。十九大召开以来,全国卷I地理命题紧跟改革脚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体现了全球化的地理格局,注重考查学生整合地理知识、探求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扩展视野、放眼世界,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体现了

地理月考考试质量分析

2011 —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七年级地理一次月考试卷分析 一试卷的基本特点 1、试卷命题科学性的分析 试卷紧课程标准和教材命题,做到了不出偏题怪题,考查内容覆盖面较广,题型结构比较合理,体现了地理新课标接轨的方向。试卷设计体现了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拘泥于中学地理教材。试题能反映地理知识的内部联系和基本规律,理论联系实际,兼顾知识、能力、情感的考查。 2、命题的知识和考点的分析 在本次考试中比较明显地表现出对知识系统性的要求,考查了学生应用地理原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另注重日常生活中地理知识的考查,并注意了地理知识和认知地理能力的统一。如综合题27题的第(6)题,考查学生考试这一天地球公转的位置,让学生更多地把所学的地理知识结合生活实践来掌握。试题突出教材重点,适当兼顾覆盖面。试题的考点覆盖了课程标准所列的重要知识点,各部分比例力求与课时要求保持一致,对重点知识有所倾斜,重要图表都有所涉猎,所以覆盖面较大。重点强调基础,考查最基本能力,会运用所学知识简单分析问题如选择题的24题。 付表:命题的知识和考点 3、试卷题型、卷面的分析 本次考试试卷共分为两个大题型,选择题和综合题。各类题型的数量比例比较合理,突出重点,如经线和纬线、地球的运动”这两知识点是重点内容,所以题型数量所占的比例大。同时突出对考生读图、识图、用图能力的考查。地图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地理试题可谓无图不成题,如综合题主要是通过读图分析解决问题,一个图涉及多个知识点,要求学生能从图中迅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卷面的设计合理,试题的覆盖面较广,且大部分题目都力求达到课本知识的再现,以便更多地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注重学科主干知识体系知识认知层次的考查,有利于引导学生全面掌握地理知识,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提高文化素养。试题以基础题为主,注重对地理学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的考查。 第1页共5页

高三地理考试试卷分析总结

三一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a513788374.html,)/高三 〔高三地理考试试卷分析总结〕 高三地理期末考试卷分析 一、试卷特点: 2010——2011年高三地理期末考试卷试卷从总体上说,知识考查的覆盖面广,材料新颖,图表量大,材料类型选择多种多样,图文并茂,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解读地理材料的能力,但看似简单实则挺难;主观题的难度适中,区分度较大,试卷注重考查从材料情境题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考察学生对材料知识的概括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体现了地理新课程新高考命题的趋势。 二、试卷分析: 1、客观题作答分析 我校参加考试的学生共有56人,答得最好的同学做对18个题(共计36分)有3人,答得最差的同学做对3个题(共计6分)有2人,选择题平均分大约在20分左右。综合分析总体上有三类错误: 一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区域定位不准确。

二是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三是混淆相类似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 2、主观题作答分析 我校参加考试的学生共有56人,答得最好的同学得到32分,最差的同学只得到5分,平均分在17分左右。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基础知识不过关,知识点混淆。 二是文字表达缺乏层次性、条理性和内在的逻辑性,概念把握不清。三是审题能力差、解题不熟练,出现所答非所问和草草答题现象,反映在平时学习中缺乏一定量的训练和相应技能的积累。 三、教学建议: 针对本次分析结果,在接下来的高三地理复习中,我决定: 1、认真研究2011年考纲,依托教材,夯实基础,注意复习的有效性。注重主干知识网络结构的重复构建。在最后一百多天的复习中应将此定为基本的指导思想。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是高考永恒不变的主题。 2、注意非选择题的训练,尤其是图表型习题的训练。本类型题目是重头戏,分值高,要求学生要认真审题与阅读材料,就设问指向从图表中或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3、加强解题方法指导,在日常的复习课和练习中加强

高三地理天一大联考(三)试卷分析

高三地理天一大联考(三)试卷分析一.各题得分情况(来自学校网络汇总)。

本次天一大联考,在改卷、做题的过程中,我们老师自己发现了一些问题;跟学生面批面改交流,更具体的了解情况,也发现了一些。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读题干、分析地图、分析知识不到位 例如选择题第4、5题,学生得分较低,是学生读题干、审图不认真,没有抓住知识的关键点来进行判断。选择题21题,好多学生没有看清荒漠化面积变化是负值而失分。11、13、17、23题是知识掌握不够清晰失分。 (2)基础知识不熟悉,掌握不牢固 选择题2、3、6、12、15、24基本上为基础题,选项中的陷阱少,都不难,但部分学生还是失分,说明基本功还有待加强。 (3)审题不严,知识的联系不够到位,答题不规范。

近段各班虽然都在大题的答题思路和规范方面,进行了训练,部分学生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较大问题。例如第26题的第(3)题甲乙两地荒漠化成因对比,是一个常规题,但学生首先是知识掌握不好,其次是分析的语言不完整。第28题的第(3)小题,制约某地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答区位的不利因素,而学生只注意到了“可持续发展”,因此思路没有打开,分析角度很单一。答题不规范方面一是条目个别学生仍然没有写清;二是近年地理高考关注的答题模式(语句前后的关联性和因果关系)运用的不明显、地理专业术语少、知识的角度不够等。 (4)逻辑思维和推导能力有待加强,知识的运用运用能力欠缺。 知识的学习目的就是运用和迁移,但学生目前知识的迁移能力不够。大题26题(4)是一道考查航线知识的问题,航线应该考虑的是省时、省力、物资淡水的补给等,但学生只能答出一个角度省时,物资的补给几乎无一人答出,这说明知识运用能力有限。还有27题(3)和28题(3)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三、补救措施及努力方向 地理的分数此次考试仍比较低,但每位学生不要泄气,你一定要分析出来你进步了多少,你比开学知识上积累了多少,学习是厚积薄发的,唯有坚持才能真正成功。那么我们该怎么样查漏补缺,怎么样不断进步呢? 1.给自己复习思考的时间,读书时先思考清楚原理,该记的再重点记忆。 现在同学们是高三,学习压力非常重,每天都很忙,但是希望同学们再忙,请一定要抽出一点时间来思考,来总结。温故而知新。有时候多思考一下比多做几道题还管用。要让自己所学的知识,及时消化,不要记了一大堆的笔记,最后都成为了笔记,而没有消化到自己的脑海之中,没有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 2.重书本抓主干,注意总结做题的规律,知识点的系统和全面,不断的补充和完善知识系统,还要注意比较相似知识的不同点,区别记忆。 3.多读图勤思考,图是地理中非常重要的知识和工具,所以必须重视地图。 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我们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理学习不能够离开地图。因此一定要学会读图,将图中的隐含信息挖掘出来,我们要做到看清图、看懂图、理解图。平时学习中刻意锻炼自己读图的能力。我经常说学好地理要"图不离手","图文结合易学好记",学习

高三地理月考考质量分析

2017-2018学年下学期景谷一中高三年级月考质量分 析(地理) 一、试题分析 1.考查内容为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旅游地理、环境保护的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自然地理现象分析、人口迁移、工业区位因素、世界地理分区的气候、地形分析和规律的理解和综合利用。 2.试题难度属于中等难度。 3.试题突出考查学生对地理图表阅读、地理位置的定位、分析和运用的能力,突出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 4.试题具有学科性、实践性、基础性、灵活性、综合性和能力性 5.试题模式基本与高考试题模式相符。 二、成绩分析 1.第九次月考实考人数168人,及格51人,及格率30.4%,332班及格14人,333班及格12人,334班及格7人,335班及格4人,342班及格14人,年级平均分53,332班平均分56,333班平均分53,334班平均分51,335班平均分47,342班平均分53。最高分77分,最低分 25分。70-79分7人,60-69分44人,50-59分55人,40-49分45人,30-39分15人,20-29分2人,0-10分0人。 2.选择题(客观题)得分约为6题, 1.第十次月考实考人数171人,及格50人,及格率29%,332班

及格11人,333班及格9人,334班及格7人,335班及格9人,342班及格14人,年级平均分55,332班平均分56,333班平均分53,334班平均分53,335班平均分54,342班平均分55。最高分77分,最低分 26分。70-79分8人,60-69分42人,50-59分76人,40-49分39人,30-39分5人,20-29分1人,0-10分0人。2.选择题(客观题)得分约为7题。 三、问题分析 1.地理基本概念不清,地理基本原理理解不透彻,地理基本规律掌握不扎实,运用地理知识灵活的。综合的思考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的能力较弱。 2.利用文字材料、图标等提供的信息条件思考分析地理问题和地理现象的能力较弱,分析并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弱。 3.审题不清,答非所问,对于所要解答的问题,不能及时准确的回归教材相应的知识内容上去分析答题。 4.答题不规范,抄材料、错别字时常出现。 5.学生缺乏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平时做题训练不够,对于新题或生题没有应变能力和知识的迁移变通。 6.客观题(选择题)缺乏必要的答题技巧,排除法,出题人的心理,主观题(综合题)答题没有形成规范性、条理性、全面性和准确性。学生在主观题的答题过程中写得很多,对的很少,丢分大。 7.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对地理的学习缺乏自主性,有的题反复做

高三地理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高三地理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分析: 本次命题是学校命题,分值为100分,,试卷一共设置了两种题型共16个小题。11题单项选择题,共44分,5题综合题共56分。试题特点:1、以地理学主干知识考查为主,本套试题以考察地理学主干知识为主,突出地学的核心知识,都是学生最常见的知识,本次考试都有涉及,所以学生一定要重视基础;2、注重能力考查(图像形式多样),地理学最基本的能力,就是读图、析图的能力,图是地理学的载体,本套考题中图像形式多样,有示意图、统计图、等值线图、地图等,体现了注重读图能力的考查;3、试题符合目前学生的学习实际。 二、学生答卷情况分析 1、考生试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知识沉淀严重不足,导致概念不清。 (2)读图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差。 (3)答题不规范,阐述能力差。 (4)基础知识较好的学生,审题不准,不会用思维和方法答题,二卷失分严重。 (5)综合能力不足。 2、以上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学生不重视教材,只重视教辅资料,盲目地、大量地、“认真地”做题。 (2)平时学习只在乎结论的得出,不思考(或不重视)得出的过程和方法。 (3)太爱记文字(死记笔记,越记越死),不关注图表。导致图文结合能力差。 (4)只做题,不反思。 三、复习建议及实施措施 1、进一步夯实“双基”,完整学科知识结构 学生答题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是普遍存在基础知识和能力掌握不扎实,基本概念、原理理解不深刻的问题。下阶段主要针对学生没有掌握的或掌握情况不理想的知识点进行专题式强化教学。要进一步做好地理主干知识和原理的教学,强化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结构,指导学生纲举目张,通过思维导图扎实掌握地理“双基”。并且指导学生整理小专题,使理论体系化。 2、强化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图表信息的能力 加强识图、填绘图表技能的训练,建立地理空间概念,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是掌握空间联系、空间结构的关键。要在头脑中形成“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东西半球及大洲、大洋分布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世界政区图”等重要的思维地图,熟悉中国分区图、世界各大洲图及经纬线与大洲和中国的关系,这是分析问题的重要基础。坚持图文结合的原则,让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理图表的正确方法。教师要有意识地收集有关教学材料,特别是各种地理图表,精心设计出一些针对学生认知实际且有一定思维量的题目,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阅读、分析图表,提高空间想像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图表信息的获取、综合和处理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各种统计图,也是承载地理信息的载体,就必须进行各种统计图的讲解和专练。常见的有直角坐标系统计图,三角形坐标系统计图,多轴坐标系统计图,

高考考点细目表及试卷分析(2016年整理版)

近四年高考全国卷地理试题分析及四川卷与全国卷的差异 1.下面是近四年五套高考全国新课标卷地理试题的知识点在考纲中的分布比较表

2.近几年全国卷的试题分析 从知识点考查对比看,四年的常考点主要侧重于对大气、水、地壳地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工业、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知识点的考查,几年来,难度较小、易得分的知识点集中在工业、农业、人口、城市等方面,难度很大的地球运动部分五套题中只出现两组选择题,值得注意。四年的考试对自然地理的大气、水、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人文地理的农业、工业、区域经济发展等知识点的考查占的分值很大,年年高考都有涉及,充分体现了重基础、重主干知识的考试要求。 试题的情境素材均来源于现实的社会和生活。如2016年全国三卷考查上海市及周边的人口问题,给学生一种十分接近、现实的感觉。不仅为问题设计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而且能引导考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目前发展速度较快的快递业也出现在高考试卷,让学生感觉地

理学习终身有益、终身有用。 试题命题素材科学严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注重反映社会发展,凸显学科特色。如体现当今科技进步与发展的2013年4-6题“地膜覆盖”材料;通过文字表述形式呈现,让考生极大丰富了想象,走出教材,增强了试卷的可读性、趣味性,充分、准确凸显了地理学科特色。 3.2015年四川卷地理和2016年全国卷地理的区别 试卷结构差异:2015年四川文综卷地理部分试题,选择题共12个,每个4分,总分达到48分。主观题2道,52分的分值。一个中国区域,一个世界区域。评分细则每点两分,学生可以看分答点,比较好把握。选修内容没有单独命题,融合在选择题和主观题中。2016年全国卷,选择题11个,每个4分,总分是44分。主观题必做题2道,考查必修1、2、3的知识。选做题3选1,考查选修的知识,每题10分。评分细则中,每点分值不一样,1分2分3分不等,学生做题时比较难把握。 知识侧重点考查差异: 2016年地理高考选择题侧重考查人文地理知识考查,不居于教材,命题灵活,材料多来源于生活,试题难度较大。2015年四川卷考查自然地理知识为重,但侧重于地理原理的考查,试题难度较小。

江西省南昌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地理【带答案】

2020届高三摸底测试卷 地理 第Ⅰ卷(选择题,共44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44分。) 人口机械增长是指人口迁移造成的区域人口数童变化。下图是美国人口迁移情况示意图,美国东北部就业条件好,对人口具有较大吸引力,而南部“阳光地带”养老条件好。据此完成1-3题。 1.美国人口机械增长率较高是因为人口迁移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② D.③<④ 2.图示人口迁移态势使美国东北部老年人口比重 A.上升 B.下降 C.先上并后下降 D.先下降后上升 3.美国主要农业区人口密度较低,其原因不包括 A.全国城市化水平高 B.农业机械化水平高 C.实行土地休耕轮作 D.农业生产高度集约化 下图是江西省境内一幢乡村住宅楼及某日不同时刻太阳光线,该地6月日照时数(太阳实际照射地面的时数)少于8月。据此完成4-7题。

4.前阳台正对的方向是 A.东南 B.东北 C.西南 D.西北 5.该地6月日照时数少于8月的原因是因为6月 A.白昼短 B.风力强 C.云量多 D.气温高 6.图示日出太阳光线可能出现在 A.1月 B.3月 C.7月 D.9月 7.该日该地日出时刻的地方时约为 A.3:00 B.5:00 C.7:00 D.9:00 下图示意某中等城市辖区内郊区水果、蔬莱和粮食三大农业部门经营面积变化情况。据此完成8-10题。 8.城市附近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是 A.地价 B.交通 C.技术 D.市场 9.三大农业部门对图示城市市场依赖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 人.粮食,蔬菜 B.粮食,水果 C.蔬菜,粮食 D.蔬菜,水果 10.导致粮食经营面积下降的原因是

高三二模地理科试卷质量分析

高三二模地理科试卷质量分析 一、试题特点 1、学科特点鲜明,揭示学科内涵。 选择题1、2题考查人口与城市知识,注重学生从表格数据获取信息判读甲省的人口问题。3、4题考查等值线图的判读技巧,并分析成因,天气异常的原因分析,图文资料设计,其设问精巧灵活。5、6题考查工业区位。7、8题考查产业结构及环境问题,要求学生能从结构图中分析判断出正确答案。9、10题考查香水百合开花季节。11题考查时间计算问题。 选择题图像,图文信息丰富多样,设问重视揭示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并强调知识,技能方法的灵活运用,对考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的理解与运用等能力得到了有效考查。有助于开阔考生的认知视野,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2、必考题,能紧扣区域主题,注重理性分析。 36题围绕宁夏枸杞生产优势气侯条件,沙湖没有干涸,且面积还有扩大趋势原因,从地理学评价银川市郊建一个大湖泊是否合理。设计题目,图文并茂,既考查学生从文字和图像中获取有效信息能力,又考查学生调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考查学生论证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3、选作题,关注现实问题,倡导学以致用。 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三个选修模块的试题设计,注重结合图文资料,思考现实问题,其设问分别为,分析西安市旅游资源的优势条件,分析我国西南地区干旱的原因,分析广西镉污染事件危害较大的原因及水电站在这次污染事件中发挥的作用。试题设计取材鲜活,贴近现实,有助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认识,地理问题和感悟地理学的应用价值,倡导了学以致用的学风。 二、学生答卷情况分析 1、大部分学生掌握了有效的答题技巧。如,36题第1问,能从气侯要素。如光照,昼夜温差等方面做答。选做题旅游条件的评价掌握了基本的答题模板,形成了自己的答题思路。 2、学生能够分析判断出题目考查的能力。如36题第2小题,学生能从题干中审清题目的要求,在干旱沙漠区,湖泊没有消亡,而且面积在不断扩大的原因。 3、有个别同学也会评价某种地理现象的合理性问题。如36题第3小题。 4、相当一部分同学已掌握了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能力,并分析探究原因的能力。如第1、2小题,但不能根据等高线分布特点准确描述。 5、有部分同学也会论证,探讨事物的能力。如37题第

高三地理期末统考试卷分析

高三地理期一模试卷分析 期末统考已经结束,通过总结学生答题和分数情况,发现第一轮复习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还有很大的欠缺,在能力方面还需要大力培养,现总结如下: 一、学情分析 我校文科学生总体情况基础较薄弱,学生理解能力较弱,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有的同学上了高三以后虽然很刻苦努力,但由于方法不当,效果不佳,成绩不是很理想。 二、试卷分析 (一)试卷特色 试题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坚持能力立意,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内容上自然地理的比重与人文地理相当,对学生今后的复习有着良好的导向作用。试题总体对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说偏难。主要特点: 1.试题情境图文结合。全卷共设计了17幅图,图像类型多样,既体现了地理学科特色,又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图,图像信息的基本能力。 2.很多试题以现实地理现象来展开,突出考查学生对地理基础主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如选择题第1.2.11.12.16.17题. 3.围绕高考考纲,注重学生能力考查。 (二)成绩分析 选择题: 选择题部分:普遍得分较低,其中2、8、10、11、12、14、15、17、24、25题出错较多.其中平均分2题0.4分,8题0.22分、12题1.07分、17题1.2分 原因有以下几点: (1)自然地理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由于学生对自然地理基本原理、

规律理解不够,个别自然地理方面的试题得分率不太理想,如第10、11、题得分率低的原因是学生对山地太阳视运动的问题理解得不到位。第25题,学生答题的错误率高,其主要原因学生对大气运动这一主干知识掌握不到位。 (2)人文知识应用能力欠缺。本次测试命题的一个重要导向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不少学生不能适宜在给定的情境解决问题,不能根据题目中的条件正确判断。如第8、12题 综合题: 第26题学生答题有难度。⑴小题着重考查自然地理,同时以图、材料作为载体,考查学生图文信息的获取能力。学生对气候要素的分析不到位,得分率只有0.53. 第28以泥炭作为材料考查学生地理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本题得分率较低。第(2)题低分率只有0.47 综合题部分:失分原因有以下几点: (1)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扎实,基本概念没有很好的理解。 (2)语言表达能力差,书写不规范,答题素养有待于提高。 (3)审题能力弱,在没有弄清楚题意的情况下答题,结果必然是错误的。 (4)综合能力较差。 从综合题的做题情况看,虽然不是太难,学生写的答案很多,但答不到点儿上,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文不对题,没有分析问题的能力,今后复习应注重解题方法的传授,加强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建议

高三二模地理试卷分析

高三第一学期地理试卷分析 高三地理备课组张莉一、试题分析 地理试题较为常规,但材料新意不足,总体难度适中。学生答卷中,选择题得分较低,最高40分,最低4分,大部分在16-24分居多。选择题中对于我校学生来说,自然地理题难度稍大,从试题的命题方式上来看依然是注重重难点知识的考查。综合题36题为常规题,第(1)小题考察了地形地势特点对植物(咖啡树)生长的有利影响,难度稍大。第(2)小题主要考察丰沙里建设最大的原生态咖啡基地可能对当地带来的不利影响,难度适中。第(3)小题概括出合作项目对丰沙里的重要意义,较为容易。37题主要考查了我国重要的引水工程(引黄入冀工程), 第(1)小题推测白洋淀多次干淀的自然原因,第(2)小题白洋淀面积萎缩可能引发的生态问题。第(3)对地下水禁采区设定的目的, 第(4)小题引水工程实施对区域发展的积极意义。选修中43题旅游地理,考查圣诞期间普吉岛吸引大量北欧游客的原因,难度不大。44题环境保护,通过分析京津冀区域公路客运交通排放量变化的特征,提出控制区域二氧化碳排放量应采取的措施,难度也较小。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学生平均分为较低,低于文综的政治和历史,,从成绩来看较不理想。 从答题情况来看,失分较高的主要是选择题: 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第一代创业企业初始发展的显著优势是随着旧国有部门的衰退,利用原国有企业的技术和人才的释放,而兴起的,故选B。

失误率较低。 第2题由材料可知,缝隙市场指被市场中的统治者或有绝对优势的企业忽略的某些细分市场。在第二阶段,集群核心区成形,形成了合作分工的网络,为了避免企业间生产经营模式趋同发展,减少互相之间的恶性竞争,所以开辟缝隙市场,故选C。学生误选为A,材料分析不到位。 第3-5题,主要对区域特征的把握,只要把握拉日铁路经过的区域,较容易选择选项,但学生不去结合区域导致误选。 第6-8题,对难点——地质构造的考察,失误率较高,要结合图中的信息做题,但我们的学生对于这一部分内容,心里胆怯,不去分析,导致出错较多,这部分内容联系课本,我们的学生图文转化能力较弱。 第9-11题,没能仔细阅读题干,导致部分同学误选错误选项,同时对于原理的知识,学生较为模糊,对“高原季风”的理解不到位,灵活运用区域特征与课本基础知识的相结合能力不足。失分率较高。 从综合题的答题情况来看也存在一些问题: 36题为常规题,第(1)小题考察了地形地势特点对植物(咖啡树)生长的有利影响,难度稍大,学生对于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答题不全面,结合材料找突破。第(2)小题主要考察丰沙里建设最大的原生态咖啡基地可能得当地带来的不利影响,第(3)小题概括合作项目对丰沙里的重要意义,较为容易。学生得分率较高。37题主要考察了我国重要的引水工程(引黄入冀工程), 第(1)小题推测白洋淀多次干淀的自然原因,但做题中分析不到位,审题不清是失误的最大原因。答非所问,文不对题。第(2)小题白洋淀面积萎缩可能引发的生态问题。答题较好。第(3)对地下水禁采区设定

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地理学科质量分析

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地理学科质量分析 一、试题分析 试题难度适中,但是谈化了以识记为主、不便于命题、不便于能力考察的知识点。试题重视考查能力,强调知识建构过程,试题情境材料力求新颖。试题还注重体现地理学科特色,突出学科价值。从试卷内容上看,高三一模地理卷以高中系统地理为基础,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地图为载体,内容包括高中地理必修三册,高中地理选修三本和初中区域地理多数单元内容,分值分布较为合理。从试题表达方式上看,尽量以图表为切入口,反映了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也体现了地理学科特点。 二、学生答题情况 1、基础知识、基本规律运用不灵活,部分概念理解不清楚 选择题6、选项里涉及到的区域,第2、4、7题、地理事物分布的区位因素答不出,综合题有些区域快速发展的原因答不出、防震的方法等多是基础知识不扎实出错。做大题很多时候答案写的都不够全面。 2、审题不清导致失分 选择题图第四题城市各种功能区应如何布局的题,第8题“低碳经济”大环境下的工业布局主要考虑的因素应是“环境”;综合题第一题第二问题目中谈到了“我国短期内不会受到影响”、“日本东南部太平洋受到影响”、“美国西海岸也收到了核辐射的影响,并造成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三个方面的问题,而学生只从“美国西海岸”只一

个角度答题,造成失分。 3、语言表达不准确,不会运用地理术语答题 综合题第二题第二小问,题中问甲国建设农田灌溉系统的自然原因,学生答非所问,还有把社会经济条件写上去的,选做题,学生有适合把握不了选做题的难易程度,不知道哪道题好做,有丢分严重的情况。 5、对知识的重新整合能力较弱 综合题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学生能够将课本上的几点用上,但由于缺少这方面的能力,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足,未能将人口、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运用自如。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1、注意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的训练 基本概念教学应注意概念的产生,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更要注意概念所蕴含的思想,基本规律教学应注意规律的建立过程及应用条件,更要关注规律能解决什么问题,基本方法和基本模块训练旨在帮助学生高效的架构思维定势,遇到问题快速的辩异识同,形成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思路。 2、协调把握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 1)自然地理的复习中要意识地应用和渗透理科思维方法。摒弃死记硬背,注重方法提炼和思路的形成。 2)突出地理技能的培养。如时区的计算、等值线的判读、经纬网的定位等。

2020届高三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1~25题,每题2分,共计50分) 上海绿化部门计划从与上海气候相似的澳大利亚某气候区引进园林植物。读澳大利亚气候分布图。回答下面小题。 1. 澳大利亚植被覆盖率最低的气候区为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 澳大利亚与上海最相似的气候区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 引种的园林植物在上海生长的不利因素是 A. 寒潮 B. 干旱 C. 太阳辐射弱 D. 土壤贫瘠 【答案】1. B 2. C 3. A 【解析】 1. 据图中气候分布位置可知,①为热带草原气候,②为热带沙漠气候,③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④为地中海气候。其中植被覆盖率最低的气候区为热带沙漠气候,即②。故选B。 2. 上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结合上题可知,③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因此澳大利亚与上海最相似的气候区是③。故选C。 3. 我国上海冬季有时会受到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高压南下的冷空气影响,即寒潮天气带来的大风、降温天气,而澳大利亚不会受寒潮影响。故选A。 下图是世界某局部区域简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图示区域盛行风向为 A. 东北风 B. 西北风 C. 东南风 D. 西南风 5. 与同纬度欧洲西部沿海相比较,图示区域西部沿海气温较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洋流 B. 海陆位置 C. 地形 D. 纬度位置 6. 图中所示区域西侧海岸线曲折的主要原因是 A. 风力侵蚀 B. 海水侵蚀 C. 流水侵蚀 D. 冰川侵蚀 【答案】4. B 5. A 6. D 【解析】试题分析: 4. 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区域位于南美洲西侧,盛行风向为西北风,所以B正确。 5. 北半球同纬度大陆西部沿海分布有阿拉斯加暖流,增温增湿,该地分布秘鲁寒流,降温减湿,所以气温较低,所以A正确。 6. 图所示区域西侧海岸线曲折的主要原因是冰川侵蚀,所以D正确。 考点:气压带和风带 读以下网络笑话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某老农进城,看见一广告牌上写着:”苹果,优惠价4688!”老农一惊:“谁吃得起?”往前走,又看见一个广告牌:“小米,2299!”老农想,八成是骗子!继续前行,又看见一个牌子写着:“小辣椒,只要998!”老农实在忍不住了,拿起手机给儿子打电话:“娃啊,别打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