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十讲》心得体会: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三十讲》心得体会: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三十讲》心得体会: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比以往更迫切、更强烈,这就要求我们党要以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破解社会治理能力不平衡、社会治理机制不协调等问题,努力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笔者通过阅读《三十讲》这一重要辅助读物,对此有了进一步理解。

整合资源共参与。创新社会治理需充分整合调动各方社会资源多元化的共同参与。其中,基层组织社会动员能力和群众工作能力展现的关键是要让群众参与,而根本是要激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必须要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作用,推动发挥社会多元治理主体的参与热情和积极作用,建立协商治理的制度体系,激发社会活力,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建立与各类社会主体的信息互通和供需互配。

转变方法共治理。加强基层建设还需在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基础上,彻底转变思想观念和管理方法,打造全民参与的开放治理体系,将“权责重心放在基层、资源重心沉在基层、保障重心移在基层”,充分保护和调动基层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提升管理和服务能力,从而更多地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

区域化党建为纽带。创新基层党建理念,夯实基层党建

第1页/共 2 页

2、三十讲 心得体会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心得体会 近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一书出版发行,深受欢迎,一度脱销,其中第二十九讲提到“坚持抓铁有痕”,强调真抓实干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反对一切纸上谈兵、弄虚作假。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这是组织需要,更是时代呼唤,广大党员干部要真抓实干、以身作则,以“钉钉子”“锯木头”的钻劲、韧劲,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一步步地推进事业发展。 思想浇灌“想干事”的根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用来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党员干部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遇到困难畏手畏脚,遇到问题缩头缩脑,为“明哲保身”去当不想干事的“孙连城”式干部。要牢记“人民公仆”的身份,在其位谋其政,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意识,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工作态度,对百姓负责、为百姓办事。要牢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把冲在前锋、干在前面的思想自觉,化作干事创业、建功立业的行动自觉,撸起袖子用“辛苦指数”换取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本领培育“能干事”的萌芽。领导干部要有“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进取心,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学

习精神,不断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和素质,为工作顺利推进创造条件。领导干部要“常思岗位之责,常想尽职之策”,牢记责任担当,顺应时代发展,遇到难啃的“硬骨头”要讲究方式方法,结合新变化,升华老思路,创新新办法;对涉及群众利益的事要坚持群众路线,转变思维,从百姓的角度想对策,多调查、多请教、多积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本领瓶颈,业绩“更上一层楼”。 行动美化“干成事”的枝杈。“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有干事创业的想法,有学富五车的本领,接下来就是脚踏实地。要以勇毅笃行的决心,百折不挠的韧劲,咬住目标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做困难面前不低头、敢于攻坚克难的“拓荒牛”。要坚持在一线了解问题、解决问题,不打折扣地将党的各项规章制度与决策部署落实在一线,让群众真切地感受到政策“红利”。要把心思放在工作上,以“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劲头真抓实干,用心谋事,务求实效,做“口言之,身必行之”的“拼命三郎”。

建立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方案

建立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方案全市公安机关积极顺应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准确把握十九大报告对公安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把人民对安全的向往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省运会安保这条主线,持续深化社会综合治理工作,有力确保了社会治安大局持续稳定,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一是做强了“一个龙头”。按照情报指挥一体化、指挥处置扁平化、指挥手段智能化、指挥资源集约化、指挥调度规范化的要求,加快推进了实战化指挥体系建设。坚持情指一体,充分整合情报和指挥职能,把各类情报信息汇聚到指挥中心,选派实战经验丰富、分析研判能力强的人员参加指挥协调。完善扁平指挥,完善了日常层级指挥与应急扁平指挥相结合的指挥机制,健全通信调度系统,确保了指挥决策、警令传递、警力调动、现场处置的快速高效。强化指令落实,健全勤务报备、指令传递、办结反馈、警情流转等制度规范,全流程纳入倒查问责范围,增强指令的权威性,确保指令及时落地。 二是夯实了“两大基石”。推动社区警务提质,出台了《创新和加强公安派出所工作的实施意见》,按照“明责、减负、增效”要求,以推动派出所回归基础主业为根本,正推动建立精简高效、立体多维、一网统考的派出所工作新机制。强化“一标三实”信息维护更新,建立了重点人员动态发现、实时列管、网上监测、网下管控“三位一体”模式。开展重点单位、行业场所的清查登记,纳入全流程、动态化监

管。推动治安基础提档,加强了对电动车、摩托车被盗、二手交易、涉众型经济犯罪等侵财案件的专题研究,实现对重点违法犯罪的定点、集中打击,提高了“由人控案”水平。 三是筑牢了“三张网络”。加强视频天网、巡控地网、信息网络防控网建设,构建全景、全域、全网管控体系。筑牢视频监控网,以补盲加密、高清改造为重点,加快推进了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深化“门禁+视频+卡口”物联网安防小区建设,依托“雪亮工程”,积极推进了治安视频监控向农村地区延伸。筑牢社会面巡控网,深化网格化巡防工作,发挥巡逻盘查移动警务终端服务查缉作用,完善了主城、城乡结合部、农村三级巡防管理模式,以检查站和治安卡点为依托,切实提升了围捕、查堵、防控实效。筑牢信息防控网,将流动人口信息登记申报、收寄件信息实名登记、机动车信息治安管理、危爆危化物品治安管理等子系统逐步纳入社会化信息采集平台,开展全天候自动采集、实现信息共享。 四是推动了“四力共治”。把公安工作融入发展大局,赢得党委政府、社会各界支持,形成综治合力。强化党政领导,把推进社会治理上升为党政工程、基础工程,合理统筹重点项目建设,解决了机制、保障问题。强化部门联动,充分发挥安委会、维稳办牵头作用,强化交通、消防、民爆危化品治理,巩固了“公安监管、行业主管、单位主体”三方联动监管模式。以公安、安监、环保等部门为重点,健全了情报共享和联席会商制度,扎实推进环境污染治理,严厉打击了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等违法犯罪。强化社会协同,延伸治理触角,指导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新时代,要健全社会治理制度,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构建现代社会治理组织结构,改善社会治理机制和方式,从而打造现代社会治理格局,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社会建设目标;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将其作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新时代,要以构建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建设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文明社会为目标,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治理是指统治和管理的方式和过程。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认为:“治理是各种公共和私人的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西方话语中的治理,强调对传统统治和管理方式的创新和超越,主张公共和私人等社会多治理主体对公共事务的合作治理,具有一定的正向意义,但由于其理论的阶级局限性,没有也不可能明确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相反,中国的国家治理,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对国家

的治理,党在国家治理中发挥领导作用,人民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主体作用。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都明确要“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狭义的社会治理涉及国家、市场和社会三分框架中后者的自治及其与前两者尤其是政府的关系等问题。社会治理格局反映了一定治理场域内治理主体间相互位置、权力关系、资源占比与互动方式的集合,其本质是治理主体间结构化的社会关系。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新任务,我们党立足国情,积极构建中国特色治理理论,推进中国治理实践。在中国,社会治理是指在共产党领导下,由政府组织主导,社会组织和公民、市场组织等多方面治理主体参与,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治理活动。这种治理模式是以保障人民权益为核心,激发社会活力,改善社会福利,化解社会矛盾和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有序和谐发展的过程,是一元主导、多方参与、民主协商、各司其职的共同治理。党的十九大明确构建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目标;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为新时代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和体系完善指明了方向。 构建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必须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要求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主体地位,通过社会治理结构合理化、治理过程民主化、治理方式科学化、治理效能最大化来推进共建共治共享,提高社

探索城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探索城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村街道城管中心) 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城市治理,探索城市治理共建共治共 享新格局,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涵与要求,是城市管理创新的必然趋势, 为我国城市管理迈向现代化治理、迈向善治开启了新的征程。 一、城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内涵 共建共治共享,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共建”,就是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依靠全 体人民共建发展成果。加强和创新城市治理,必须充分尊重人民的意志,反映人民的意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巨大智慧和决定力量。“共治”,就是要坚持依靠人民群众 治理国家和社会,优化社会治理多元主体格局,支持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保证人民当 家作主落到实处。“共享”,就是要坚持让全体人民共同享受发展和治理成果,着力解决 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朝着共同富裕目标不断迈进。 共建共治共享,三者之间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建要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共治要以 体制创新为关键,共享则要以公平正义为保障。只有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才能 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城市治理工作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二、城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途径 1.聆听意见,开展共建。为更有效地推进城市治理工作,坚持“用群众的方法解决群 众的问题”,广泛征求人民群众对城市治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专门邀请专家、居民群 众到现场进行座谈,发挥他们的经验优势,面对面提意见、讲建议,想办法、出点子,做 好建言献策,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共同商量推进城市治理的办法、措施。在城市治理日 常工作互动中,及时收集建议、交换意见,共商城市治理之策,打通了城管与群众互通的 经络,奠定了城市治理工作的群众基础。 2.转换角色,寻求共识。在推进城市治理工作的过程中,极力找寻工作人员与执法对 象的共同结合点,工作人员与执法对象互换角色彼此体验。例如:一方面,安排工作人员 深入群众,主动到商贩、服务对象中体验生活,帮助商贩规范摊位、调剂摊位,真真切切 体验商贩的生活,感受商贩、群众的不易,真心换真情,赢得商贩感情上的接纳。另一方面,邀请商贩中的部分典型代表,以城管执法人员身份协助参与城管执法,让商贩感受城 管工作的艰辛,体验城市管理工作的难处。通过角色互换体验,城管、商贩从感情上找到 结合点,思想上形成共识,相互理解和体谅。 3.下沉重心,实现共治。把城市治理工作重心放在解决城市管理执法转型上,推动实 现了单一主体单向执法到多元参与治理的转变。将商贩作为城市治理志愿者,让商贩帮助 正面宣传城管,正面引导广大商贩服从市场管理。聘用有威望的居民群众作为市容管理和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先进事迹材料(共建共治共享征文可用类型)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先进事迹材料(共建共治共享征文可用类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在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中,乡镇街道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位于岳麓区中部的望城坡街道,地处湘江新区核心区,毗邻梅溪湖国际功能服务区,面积平方公里,辖10个社区,常住人口8万多人,流动人口近10万。辖区内有湖南商学院、市气象局、汽车西站等省市驻街单位70多家,小型企业2800多家,个体商户6000多家。作为河西较早建成区,区域内农安小区多,老旧小区多,社情民意复杂,特别是地处河西交通枢纽中心地段,随着综合交通枢纽、地铁换乘站的建成,辖区内流动人口骤增,社会治安状况复杂,街道城市管理、综合治理、安全生产成为街道社会治理的重点和难点。 近年来,面临当前社会治理新形势,望城坡街道结合辖区实际和特点,围绕“基层有活力、管理出实效、群众得实惠”的治理目标,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XX年,望城坡街道还主

动承担了岳麓区城区街道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任务,实施开展了全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做实网格化管理,推动智慧化服务,着力打造了整洁有序、文明优美、稳定和谐、人民满意的城市街区,让幸福在老百姓家门口升级。截至10月底,望城坡已完成税收44285万元,是全年任务150%。 1建引领协同共治“社会化”治理激发幸福活力 今年7月,连续强降雨让地势低洼的望城坡街道的望麓社区成为洪涝重灾区,且望麓社区居住的多是盲聋哑残障人士,为此,望城坡街道积极号召各种力量开展救灾重建工作。号召一经发出,建筑、心理咨询、市政、设施维护等各行各业都自发参与到灾后重建。 这得益于望城坡街道“区域化”党建品牌的构建。 要加快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就必须完善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引导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群团组织等各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作用,健全城乡社区的服务功能和管理功能。 望城坡街道坚持以服务为核心、多管齐下的共治理念,以党

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构建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86327568.html, 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构建分析 作者:林晓君贺林波 来源:《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年第07期 摘要:社区治理已经成为社会治理在基层的着力点,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为探讨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构建,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当前社区治理新格局形成的制约因素,并详细介绍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构建的基本内容,然后针对性的分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的推进路径,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社区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构建;多元主体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社会治理必须以社区治理为支撑,将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从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构建出发,为社会治理打下基础,实现我国共建共治共享的战略布局。 一、共建共治共享的价值 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以及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价值多元化、需求多层次化成为当前社会价值的突出特点。在这种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的常态核心政治有原来的“生产力政治”转变为“民生政治”,因此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构建能够提供有效的政治与组织保障,体现新常态下的政治价值。从社会层面来看,十九大将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定位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由此可见,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组成单元,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同样体现多元社会治理主体参与,这也为社区治理中吸纳多方力量与多元治理主体协作提供了保障。从公共价值从面来看,多元主体的参与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使其不仅是政府治理的对象,而且还是非政府性质的社会治理力量,为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格局构建提供给了公共资源和价值。 二、格局构建的基本内容 (一)提高“三共”治理和“四化”水平 一方面,在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格局下,必须协同推进政府、社会组织、社区三方主体的共建共治共享“三共”治理。政府应重视“三共”治理制度的顶层设计,在“放管服”改革的背景下,坚持政府主题推进、社会组织参与、社区自治的原则,加强共建体制安排、共治供给、共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经验交流发言材料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经验 交流发言材料 突出基层基础特色,形成三位一体新平台。着力打造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三位一体基层治理新平台,做到指挥体系、矛盾纠纷排查及突发事件处置、特殊人群服务管理、重点上访人员诉求及解决情况、众创平安活动、干部工作轨迹、综治考评结果等七个清清楚楚,提升综治工作现代化水平。一是规范综治中心平台建设。市县两级综治中心全部建成,乡村两级达标率90%,整合部门人员进驻中心,建立综治数据采集、情况通报、职能部门联席会议、考核督导等工作制度,形成了上下对接、左右联动、协调运转、规范高效的工作体系,实现了涉稳信息收集、治安形势研判、矛盾化解督导、实有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应急处置调度等实战功能。二是完善网格化体系建设。统一制定常德市社会治理网格化工作规范手册,共划分城乡网格8633个。建立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与同级综治中心一体运作,市县两级分别配备专门人员10名、5名以上。每个网格统一设立网格长、网格信息员、网格联络员、网格协管员、网格志愿者,整合网格力量4.5万多名,其中专兼职网格员8642名,工资待遇均由财政保障,促进了基层人力物力财力的充分整合,确保问题发现在网格、解决在网格。三是强化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政府引导、运营商投资、农户参与的雪亮村庄工程建设,已有48个乡镇107个村启动,新建公共部位监控1100多路、发展农户家庭监控3300多路,实现群众得实惠、

综治得平台、企业得市场的多赢局面。升级改造全市综治大数据平台,采集综治业务数据5100多万条,三实信息采集率达到98%以上,整合57家职能部门数据19亿多条,市县两级、80%以上乡镇(街道)和部分村(社区)联通综治视联网。 突出方式方法创新,用活工作落实新抓手。善于用活综治奖、微信群和特殊人群档案,推动落实综治领导责任制,确保综治工作落地生根。一是积极用活综治奖。将综治奖励政策落实到市直部门以及县乡村三级,对综治优秀单位、合格单位分别给予干部职工一个半月、一个月的工资奖励,大大提高了干部职工积极性。将综治奖励政策延伸到“无上访村(社区)”建设,市财政拿出1000多万元,对50个优秀乡镇(街道)、20个优秀村(社区),分别给予15-20万元、5万元的奖励。充分运用“一票否决权”制,对综治工作不力的51家单位进行约谈,对23个单位进行挂牌督办,对21家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对6个单位确定为不合格单位,不予发放综治奖励。二是积极用活微信群。出台常德市平安网格微信群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建立微信群1.4万多个,实名入群198万多人,占全市总人数31%,做到所有公职人员入群、基本实现一户一人入群,建立每日群报制度,开展综治宣传、矛盾排查、群防群治、报警求助等工作。全市通过微信群排查处理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等8658件,发布政策法规、综治动态信息4.7万多条,收到微信举报报警1285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146人,发放微信奖励红包33.85万元。三是积极用活特殊人群档案。以乡镇(街道)为主体,按照“六个清清楚楚”的要求,建立刑释人员、吸毒人员、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让平安成为暖心名片(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本报记者马跃峰 《人民日报》( 2017年12月15日 02 版)老爹和一群狗,曾是宋志军全部的牵挂。不料,自从他酒后伤人进了看守所,爹病逝,狗走失。等回到家,他怨天尤人,怪旁人见危不救,要上访“讨个说法”。 宋志军所在的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是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县。县里派二级心理咨询师李超来到宋家。 “院子虽破,但干干净净;主人颓废,但种的一畦菜,绿油油透着生机。”李超一边看,一边赞,说得宋志军的脸渐渐“阴转晴”。紧接着,李超两次登门解心结,村里又帮着张罗找工作。宋志军的话多了,笑也多了。 “心理咨询如春雨润心。”西平县设立304个工作站,培养700多名咨询师,开展心理疏导,化解心理症结。“做这件事,干部一开始心有疑虑。”驻马店市委政法委书记孙巍峰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明确表述,让我们统一了思想,信心倍增!” 党的十九大报告阐明了社会治理一系列带有方向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明确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围绕新目标新要求,各地各部门深入推进社会治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创新,着力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擦亮“平安”这张暖心名片。 创新治理体制,多元主体互动 这段时间,上海市徐汇区虹梅街道党工委书记蒲亚鹏的主要精力用在了社区“微更新”项目上。项目虽小,却是治理难点,涉及区内不少单位的“奶酪”。

比如东上澳塘河整治,河水清了,河道美了,但群众还是有意见——部分河岸被两家国企围圈,1公里长河岸两头走不通。要想开放河岸,就得拆除围墙。都是市里响当当的国企,怎么沟通?蒲亚鹏想到了街道党建联席会议机制,街道党工委与两家企业党委多次协商后,企业不仅拆除围墙让出河岸,还将内部的小花园对公众开放。 虹梅街道户籍人口只有2万,常住人口却有4万,加之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的各类企业近3000家,从业人员达20万人。庞大的人流潮汐般来去,给社会治理带来很大压力。 “区域化党建就像一根红线,将区域内机关、企业等不同类型单位的党组织连接起来,凝聚治理力量,激活治理资源。”蒲亚鹏说,通过区域化党建平台,虹梅街道引导成立跨体制、跨领域、跨条块的社会组织“虹梅庭公益服务中心”,“虹梅庭”又培育孵化出“企业社会责任联盟”等多个公益社团,“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共治网络就像爬山虎一样,越连越多,生机勃勃。” “社会治理不是简单的维护社会秩序,而是把党的领导植根于基层,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在党组织领导下,组织群众依法管理基层社会事务,实现党领导社会治理、依靠群众加强社会治理。”上海研究院第一副院长李友梅说。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十九大提出,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强化各级政府责任制,成为各地完善社会治理体制的关键着力点。 北京编制实施全国第一个社会治理五年规划,推出28项量化发展指标,都是实杠杠,便于考核评价;浙江将平安建设和综治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手中每月都有两张报表:一张是“经济报表”,一张是“平安报表”。“发展是硬道理,稳定也是硬道理,抓发展、抓稳定两手都要硬”的理念,正不断转化成各地的生动实践,落地生根。

共建共治共享理论文章+网评文章:新时代如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共建共治共享理论文章+网评文章:新时代如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 会治理格局 1、按照十九大报告的要求,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作为我国新时代社会建设的一种模式,从一般结构形态来看,有时需要关注各种各样大小不同的共同体,作为其构成要素的共同体应该体现这样的特征:一是社会共同体成员共同参与共同体建设和共同体治理。无论是城镇、街道、社区,还是乡镇、村庄,等等,大家的事大家办、大家管;二是每一社会共同体“公共物品”的具体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均由共同体全体成员通过协商民主方式产生,其一切管理行为遵循共同体全体成员的意志;三是共同体“公共物品”运作产生的所有利益,均为共同体全体成员共同享用。社会是由大小不同的各种各样的共同体构成的,各种社会共同体,如果能够按照具有这三个特征和要素的模式运作,就有利于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2、从总体上看,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与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是相辅相成的,而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结果,也是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具体体现和内在要求。正如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这就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通过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将各种利益和问题反映出来,

将各种智慧、资金和资源集合起来,将各种事情有计划、按步骤地切实推行,并且能够让人民公平公正地分享各种利益。 社会治理,既需要党的领导、政府负责,也需要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等等。引入共建共治的理念,为多元化主体的参与和协同推进提供了路径指引。引入共享的理念,为推进社会治理的正统性或者正当性提供了支持。共建共治共享,充分体现社会治理格局的公共性。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意味着社会治理有赖于其成员的广泛参与,意味着社会治理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持续性状态,在这种治理格局之中,“共建共治”确立主体资格,“共享”则使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可持续、更有保障。 3、正如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这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在此基础上,可以从四方面做一些基层、基础性工作:一是积极培植和发展各种社会自治组织,并不断提高其社会自治和公共治理的能力;二是健全完善各种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软法”性质的社会规范,充分发挥这些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使之与国家法律法规一道,有效调整社会治理中的各种社会关系;三是加强和推进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化社会治理设施的各种硬件、软件建设,使之服务于社会治理,提高社会治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四是加强培养社会治理的专门化人才。为此,除应在大专院校设置培养专门社会治理

心得体会: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最新)

心得体会: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最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绘制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蓝图,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这从社会治理的主体、目标以及治理的方式上,廓清了推进新时代社会治理现代化由谁来治理、为谁治理以及怎么治理的理论难题,指明了“共建共治共享”既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要方式,也是社会整合的目标方向。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解决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迫切需要通过社会整合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最终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 社会整合就是不断调整、协调社会各相关因素的关系,缓解、消除矛盾冲突,最终形成有机整体的过程。社会治理现代化就是要求按照现代化规律和要求,改变过去的隶属关系,不断创新党的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的引领下,通过现代化治理体系的构建、科学决策机制的建设、政策利益均衡功能的发挥,协调处理好政府与市

场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政府与人民诉求的关系,缓解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激发社会活力,凝聚社会情感,从而实现执政党、政府、市场和社会成员共同参与、共同协商、各负其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治理模式,最终达到一种善治的理想状态。阔步新时代,要充分发挥社会整合功能,实现社会的团结与统一,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就必须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际出发,实现社会整合与社会治理现代化良性互动。在这其中,中国共产党作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核心领导力量,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居于统领各方的领导地位。面对纷繁多变的社会环境,要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局面,不仅要求提升中国共产党适应现代化治理的水平即提升社会整合能力,还要求通过社会整合能力的巩固提升促进整个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不断发展。 社会治理现代化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马克思认为,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社会由人组成。因此,社会治理现代化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指向。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