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航拍中国第一季全部第二季一二集地理知识点详解教学提纲

航拍中国第一季全部第二季一二集地理知识点详解教学提纲

航拍中国第一季全部第二季一二集地理知识点详解教学提纲
航拍中国第一季全部第二季一二集地理知识点详解教学提纲

《航拍中国(海南)》地理高考考点(一)

1琼州海峡的成因\问:海南岛成因:琼州海峡部分断裂下陷(填运动形式),在这一过程中,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来自地球内部(内力作用)

2.火车轮渡\问:凭借巨型轮渡,铁轨直接和轮渡仓对接,将整列车厢运过江河湖海的火车,就是火车轮渡。火车轮渡有哪些优势?;答:火车车厢直接上船,节省港口建设成本;无需在码头装卸货物,避免货品损耗,节省装卸费用;缩短工作作业时间,加速货物周转,提高运输效率。

3.海口城市形成的自然区位条件\答:地处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热带季风气候,长夏无冬,受海洋影响大,雨量充沛;南渡江为海口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4.骑楼\一楼是店铺、二楼以上是人们居住的地方,这部分向外探出,就像骑跨在人行道上,所以叫骑楼。这是海南人从东南亚带回来的建筑样式,对于他们来说,大海并不意味阻隔,而是通往远方的道路。从清代开始,这里就有下南洋的热潮,出海闯荡的人们,捎回不少新奇玩意儿,小到咖啡,大到骑楼这种设计。

问:结合海口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背景,分析海南骑楼建筑的优点。

答:海南纬度较低,夏季高温天气较多,可为行人遮阴。冬无严寒、沙尘,店铺无需做封闭式门面处理;热带季风气候,受夏季风影响时间长,春夏降水较多,可为行人挡雨;夏秋季台风活动频繁,可使行人免受楼上坠物伤害;海口位于我国东部地区,作为沿海城市,对外开放程度高,商业活动频繁,这种海外建筑风格有利于吸引顾客。

5.风能\问:分析海南岛适合大力开发风能的原因。

答:煤等常规能源储量产量不多,风能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对环境影响小;沿海地区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有明显的海陆风;热带季风气候,受季风影响时间长,大风日多,风力强;夏季多气旋活动,只要不是台风正面登陆,风能可利用;海面风受到的摩擦力小,沿海平原地形平坦,对风力削弱也小,风力强。

6.人口迁移\1988年,海南建省,并成立了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自由与梦想激励十万闯海人横跨海峡,从海口登陆,踏上这座充满无限可能的岛屿。如同闯关的,走西口,当年的闯海人用于冒险,走在了开放的前沿,下海是它贡献给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流行词。”

问:引起10万人闯海南的因素是经济因素(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区域的大规模开发同属经济因素)

7.湿地\问:列举海南沿海地区的湿地资源类型:红树林、沿海滩涂等\问:分析沿海红树林在经济、生态方面的功能\答:形成稳定、特殊的生态系统,成为鱼类、水鸟等动物的栖息地,维持生物多样性;能产出人类所需要的工业原料、药材等资源;削弱台风,保护附近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净化海水和空气,淡化海水,滞留入海河流泥沙;保护海岸,防止海浪侵蚀。

8.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海南的猕猴个头较小,体重一般不超过10公斤,小个头更容易散热,这是他们为适应炎热的海岛气候,在进化过程中做出的改变。

问:以上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中气候(要素)对生物(要素)的影响,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船型屋更像是黎族人为适应环境而做出的精心设计,屋顶边缘尽可能向外探出,既可遮阳又可挡雨,十分适合海南炎热多雨的天气

问:以上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中气候(要素)对人类活动(要素)的影响,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9.农业区位因素\内地培育一个农作物新品种需要8-10年,在这里周期节省了3-5年\问:海南一年可以种植三季稻的主导区位因素是热量

10.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问:海南岛中部高、四周低,交通线路多沿海分布与平原地区

11.地形对河流的影响\问:海南岛中部高、四周低,河流自中部流向四周,呈放射状(填水系形状)地形起伏较大,导致河流流速快、水能丰(填河流水文特征)

12.盐场\现代海盐场的规模比古盐田要大很多,海水被引入蒸发池中,浓缩成含盐量极高的卤水,为了加快水分的蒸发人们需要常常翻动卤水,经过一周左右,卤水就能结晶成盐。

问:莺歌海盐场位于海南西南部,形成的区位条件\答:纬度低,年平均气温较高,蒸发快;地处夏季风背风坡,晴天多,蒸发旺盛;沿海风力强劲,蒸发效率高;地形平坦广阔,且为泥质海滩,利于晒盐。

13.航天发射场的区位条件\文昌拥有中国最接近赤道的航天器发射场。在这里发射的火箭,可以更轻松得进入轨道。这是目前中国最开放的航天发射场,2016年,两万多人近距离观看了长征七号火箭升空。

问:试分析文昌航天发射场的区位条件。\答: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快,发射后获得初速度大,节省燃料;地处沿海,海运便利,利于大宗设备、部件的运输;安全性好,附近无人口稠密区,火箭落区不用担心国土污

染;为开放性质的发射场,促进海南旅游业的发展;相比内陆地区受季风影响较大,阴雨天气占全年比重较大,影响发射。

14.蓝洞成因与气候变化\问:蓝洞形成于海平面较低的冰期,随着间冰期到来,全球气温升高,海平面逐渐上升,达到目前高度,淹没了这些溶洞,就形成了蓝洞。蓝洞附近的岩石应属于三大类岩石中的沉积岩

15.珊瑚岛\问:西沙群岛的大部分岛屿都属于珊瑚岛。因为这部分岛屿普遍海拔比较低,极易受到全球变暖(填环境问题)的威胁。

《航拍中国(陕西)》地理高考考点(二)

陕西这块区域是地理考试中的香饽饽,尤其喜出自然地理这方面的内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陕西居中且南北跨度大,气候差异显著,地处多个过渡地带,南北方的界线,农牧界线,农耕和畜牧界线。水平可推演纬度地带、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垂直也可考察秦岭的垂直地带分异。地形复杂多样,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区域特点显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西北地区荒漠化,过渡地带湿地保护都是重点内容。社会经济方面,陕西为能源大省,具有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经济多年领跑西部。

1.秦岭(地理意义)\超过1600公里的距离,是这条山脉从东到西的跨度。它比欧洲最大的山脉阿尔卑斯山,还要长三分之一,秦岭横亘在中国中部,就像一道天然的屏障。冬季的冷空气不容易翻越它南下,夏季的暖湿气流也难以北上。因为秦岭,中国有了南方和北方。

1.问:秦岭大致在32°N~34°N(填大致纬度)。秦岭和淮河相比较,秦岭对季风的阻挡作用更大,其两侧的气候差异也更为显著。\

2.问:问:秦岭——淮河一线除了是我国南北方界线以外,列举其他地理意义。

答:一月0℃等温线,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湿润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分界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分界线;旱地农业与水田农业分界线;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分界线。

2.秦岭(生物多样性)\1.问:朱鹮、大熊猫、金丝猴、羚牛被誉为秦岭四宝,保护这些珍惜野生动物的方式是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2.问:秦岭是世界公认的“生物资源基因库”,也是我国的“天然药库”,分析秦岭动植物种类、数量繁多的原因。\答:秦岭对季风的阻挡作用显著,导致南北两侧基带气候差异明显,北侧适宜温带动植物,南侧则适宜亚热带;地势落差大,水热组合垂直差异大,垂直地带性分异明显;山区范围广大,受人类影响小,且地形复杂多样,给动植物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和多样的生活环境。

3.华山的成因\从秦岭中部向东北飞行,这片拔地而起的巨石群就是华山。浑然一体的花岗岩,从地层之下直接隆起,成为秦岭余脉中,风格最为独特的石头山。\问:花岗岩属于岩石类型中的侵入型岩浆岩,是由于来自软流层的岩浆上升,在地表以下冷凝而成。后由于地壳抬升,形成华山。因此华山地质构造为地垒

4.泾渭分明(水土流失)\泾河与渭河在这里交汇,并且诞生了一个成语“经纬分明”泾河的清与浊,常常随着季节发生交替变化。夏天的丰水期,两条河的含沙量都很高,界限不明显;到了冬季枯水期,泾河的含沙量会猛降到雨季的千分之一左右,这时候就会呈现泾渭分明的标志性景象。

问:渭河上游植被覆盖率不高,泾河流经黄土高原。说出泾渭分明现象一般不会出现在什么季节,并分析原因。\答:夏季。渭河上游植被覆盖率不高,流水侵蚀作用强,河流含沙量普遍较高。泾河虽流经黄土高原,但河流下切强烈,河道深切岩层,枯水期水位低,含沙量小。夏季暴雨多发,山洪将坡面上的黄土侵蚀搬运到泾河,导致河流含沙量大,不会出现泾渭分明现象。

5.渭河平原(内外力作用与农业区位条件)\陕西人把渭河视作母亲河,不仅在于它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更在于它携带大量的泥沙,用几千万年的时间冲积出一片3.6万平方公里的平原。天府之国的美称,最早就指关中平原。1.问:说明渭河平原的成因。\答:渭河平原为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表现为地壳断裂下陷,形成地堑;外力作用表现为流水沉积,形成冲积平原。

2.问:评价渭河平原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答:有利: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平原地形,土地广阔,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临近河流,灌溉水源充足。不利:接近冬季风原地,易受寒潮、冻害;夏季风强弱进退不稳定,导致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易发生旱涝灾害。

6.直道(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直道和长城,是同期进行的两项超级工程,一个隔绝、一个畅通,长城拦下南下的匈奴,直道则连接了帝国的边疆和首都。\问:我国北方把马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以陆路交通为主,聚落往往在陆路干道附近形成。南方则以水路交通为主,聚落临水分布。

7.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因素\如果说大多数城市的发展是在高度和边界上的拓展,那么西安则是在同一个空间中叠加出来的时间之城。在城市之中盘旋、穿行,秦汉唐明,十三朝的时空同时聚合在古城之中。全新的城

市在过去的文化中,继续叠加出新的价值,就像一棵树,长出新枝叶抽出新芽。

问:作为十三朝古都,西安保留城墙、鼓楼等大量历史古建,反映出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历史文化因素。

8.油菜花(农业区位因素)\每年3月,是汉中油菜花最繁盛的季节,从2月开始,油菜花像候鸟一样,由南向北掠过中国大地。\问:油菜在我国如候鸟一般自南向北依次开放,影响因素是热量。

9.油菜花(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这趟旅程要跨越30多个纬度,无论是在最南端的海南,还是最北端的内蒙古,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汉中油菜花所在的北纬32°附近,分布着一条长达2000多公里的世界油菜花带,这条油菜花带每年产出的菜籽量,占世界总量的1/4。

问:油菜是我国南方主要油料作物,过去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近年来,有北移南迁的趋势,是由于科技(填区位因素)的变化。

10.梯田(区域差异)\问:秦岭南北两侧梯田类型不同,陕南依靠丰富的灌溉水源和较为充足的降水,耕地类型为水田,多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而陕北梯田的耕地类型为旱地。

11.地膜\陕北的春天来得晚,春播之后的梯田,常常要铺上塑料薄膜保温。

问:梯田适合修建在缓坡上,是通过技术手段对地形(因素)的改造。覆盖地膜,通过减弱地面辐射提高地温,有效防止冻害。

12.黄土高原的成因\数百万年来,西北方干冷的大风,携带大量的沙土,受到秦岭山地的阻挡,慢慢落下,它们以大约一万年一米的速度逐渐堆积,最终形成了黄土高原。

问:黄土高原黄土堆积是由于风力沉积(外力作用);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是由于流水侵蚀

(外力作用);黄土高原地区的聚落多分布在河谷,土壤肥沃,地势平坦,形成早期农业文明。

13.窑洞\在黄土高原上飞行,常常会遇上这些嵌在山坡中的窑洞。这是依托于黄土高原而存在的特殊建筑,黄土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而且结构紧密,挖掘后不易坍塌,于是,人们因地制宜,创造出了冬暖夏凉的窑洞。

问:列举黄土高原适合修建窑洞的自然条件。\答:黄土高原地处半湿润半干旱过渡地带,降水较少,气候干旱,冬夏温差大,窑洞里则冬暖夏凉;黄土土层深厚,垂直节理发育(黄土直立性好);黄土高原地形崎岖,沟壑纵横,少有平地;植被稀疏,尤其缺乏树木,缺少建筑材料。

14.盐湖\这些盐湖原本是封闭的内陆湖,含盐量很高,由于蒸发量大约是降水量的8倍,湖水不断减少,湖泊逐渐走向生命的尽头。盐,是湖泊留给人类最后的礼物。

问:分析西北地区盐湖的主要成因。\答:地形封闭,流域内径流向湖区汇聚,同时通过流水侵蚀和搬运将盐类带入,但无径流流出;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降水量远小于蒸发量,水量减少,盐类浓度增大,不断沉淀。

15.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了节约用水,大型的灌溉系统以水源为中心旋转灌溉,形成了圆形的农田。问: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水源,当地气候干旱,普通的灌溉方式会导致大量地表水蒸发,可能引起土地盐碱化,因此,多采用喷灌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16.无定河(荒漠化)\统万城附近的无定河畔,原本是一片绿洲。这条河的位置,几乎划分出了游牧和农耕文明的界线。今天,这里仍然是农业和牧业的过渡区,河流北面以牧民为主,南面更多为定居耕作的农民。

问:无定河畔的绿洲逐渐消退是由于生态破坏而导的土地荒漠化,\主要和过度放牧(人类活动)有关。农牧业界线大致与我国400mm年等降水量线重合。

17.自然资源\亿万年前,黄土高原湖泊密布,生活着众多的远古生命。当这些生命一代代死去,他们的脂肪和蛋白质,变成石油和天然气。远古的生命消失之后,又以能量的方式穿越万年。今天,依靠充足的日照和强劲的风力,太阳能和风能得以大力开发。

问:黄土高原地区的各种自然资源,按照自然资源自我再生性质,非可再生资源有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资源有风能和太阳能,按照资源的自然属性天然气属于矿产资源,风能属于气候资源。

18.砒砂岩(岩石特征)\问:通过图中岩石特征,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可判断属于三大类岩石中的沉积岩,是由于外力作用而形成的。

19.河流曲流\问:黄河蛇曲蜿蜒曲折,百转迂回,A岸为凹岸,以流水侵蚀为主,B岸为凸岸,河流流速比A 岸慢,以流水沉积为主。

20.瀑布\在这里,黄河的舒缓和平静完全消失,水流突然变得激烈。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水面最宽时上千米,落差50米。不羁的流水如同天河倒泻,壶口成为天险,许多慷慨激昂的故事在这里演绎。

问:黄河壶口瀑布是由于流水侵蚀形成。\后面再说点和高考无关的:这次我原文引用文案也比较多,陕西篇的文案我觉得写得特别好,细腻生动,有趣味。说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小细节,一个是羚牛羚牛是群居动物,如果遇见独自行动的羚牛,要小心一点,那可能是只失恋的羚牛,脾气会很暴躁。

请友善对待身边的单身人士。。。。。。

还有一个是说地坑院的时候

大多数人家的院中会载一棵树,树冠冒出地面,以防外人不小心掉进地坑。

当说到种树的时候我想这什么原因啊,难道是风水,“囗”中有“木”不是个“困”嘛,也不好啊,难道还有什么深层的科学道理?结果后面说:防止有人看不到,掉到坑里。。。。。。好吧

最后一处是讲盐田的时候

当出现这样画面的时候我真的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就在这时,旁白出现

飞得太高,大地有时候会变得陌生。

有没有感受到深深的哲学味道。

《航拍中国(新疆)》地理高考考点(三)

辣椒镇楼!!!西北地区无论哪个版本的教材都是非常重要的区域地理案例。新疆主要基调是干旱,利用整体性特点有很多考察角度,结合荒漠化又可考察人地关系。但是千万不能被干旱这一点束缚,在中小尺度上也有生机勃勃的森林、不同于内蒙古的山地草场、水源充足人口集聚的绿洲、富含丰富淡水的冰川。自然地理方面在共性(干旱)中把握个性(森林、草原、绿洲、冰川),人文地理方面侧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工业、交通运输、边境贸易。

1.新疆地形及成因\北有阿尔泰山,南有昆仑山,中部是天山,三列山脉之间,环抱着中国最大的两个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

问:新疆“三山夹两盆”地形的成因是: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碰撞。

2.河流补给\问:西北地区的山麓“夏日消融,江河横溢”,说明河流汛期往往是夏季河流补给类型为高山冰雪融水

3.冰川地貌\问:天山海拔高,气温垂直差异显著,多冰川地貌,冰川侵蚀可形成冰斗、刃脊、角峰图中向下延伸的舌状冰体又称为冰舌,由于全球变暖,雪线上升,冰舌也呈缩短趋势。

4.城市区位\乌鲁木齐,是全世界离海洋最远的大城市,最近的海洋在2000公里之外;但也是离冰川最近的大城市,100多公里处的冰川,为它提供水源。

问:描述新疆地区聚落分布并简述原因。\答:聚落多分布于盆地边缘山麓冲积扇(绿洲)地带,呈串珠状。

因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山前冲积扇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土壤相对肥沃,农牧业较为发达,利于布设交通线路,人口逐渐集聚形成聚落。

5.棉花(农业区位)\9月,石河子的棉花率先登场。石河子阳光充足,每年产出的棉花,需要9000辆卡车才能装完。

问:分析新疆棉花种植的区位条件。\答:有利条件:高山冰雪融水可提供灌溉水源;身居内陆,晴天多,且夏季气温高,白昼时间长,光照充足,九月降水极少,利于采摘;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物积累;冬季寒冷,可杀死病害。地形平坦广阔,地价较低,土壤较肥沃;采摘季节有大量外来劳动力,廉价且充足;政府提供补贴或有其他政策支持。\不利条件:气温年际变化大,个别年份开春晚或倒春寒影响棉苗出土或冻伤幼苗;受荒漠化/扬沙天气威胁,且病虫害严重;交通运输线长,向外运输成本高。

6.番茄\跟棉花相比,番茄是这片大地的新移民,它来到新疆只有短短几十年。番茄这类红色作物,喜好充足的日照和剧烈的温差,新疆全年日照时间超过2500小时,昼夜温差高达十几摄氏度。来到新疆,番茄算是找对了婆家。今天,新疆的番茄加工量仅次于美国和意大利,全球每四瓶番茄酱中,就有一瓶来自这里。

1问:新疆番茄种植的限制性因素是水源。新疆番茄质量优良的主要原因是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积累。其中,光照充足,与其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有关,降水少,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2问:新疆出口的番茄加工品中,初级产品占80%,且出口市场相对集中于日本、欧洲、东南亚少数地区。对应这一现象,可采取的措施是

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提升品牌竞争力、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7.峡谷\发源于雪山的河流从陡坡冲下,在大地上切出万丈悬崖,从高空看,安集海大峡谷色彩最为丰富,河流将不同颜色的砂岩和泥岩冲刷溶解,形成了一副大地抽象画。

问:峡谷成因是流水侵蚀。从悬崖的景观图可判断,两侧岩石主要属于沉积岩,呈现出明显层理结构。由于河流主要靠冰雪融水补给,流量不稳定,水位暴涨暴落,加之流域内植被覆盖率低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在洪积扇或山前平原形成杂乱而多分支的辫状水系。

8.伊犁河谷(地形对气候影响)\万里之外的大西洋,在伊犁河谷大展魔力。向西打开的谷口,最大限度迎

接了来自大西洋的水汽,丰富的降水和雪山融水,打造了这片塞上江南。

问:简析伊犁河谷降水丰富的原因。

答:引用文字部分已经答得很好了。

9.薰衣草\6月,薰衣草开始盛开。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前,中国的薰衣草香料全靠进口。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人们在几个省份分别进行试种,等待了6年之后,只有伊犁培育成功。

问:全球仅伊犁河谷的薰衣草花开两季,第一季在5月底至6月;第二季在7月底至8月,被人们称为夏花和秋花。试分析其能花开两季的原因。

答: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夏季升温快,播种时间早,北有山脉阻挡冷空气,入冬迟,可栽种时间长;通过科技手段,进行品种改良。

10.赛果高速(交通)\问:赛果高速是新疆第一条山区高速公路。在山区,因地形崎岖,传统公路往往沿等高线修筑,而现代高速公路需要直达快捷,往往逢山开洞、遇水架桥。赛果高速必须达到抗风、抗震的要求,在地质条件差的情况下,通过科学技术克服自然条件的限制。

11.魔鬼城\问:由于四季狂风不断,猛烈的西北风在岩石之间穿梭回旋,发出如鬼哭神嚎一般的尖锐声音,被誉为魔鬼城。实际上是在大风、干旱的环境下形成的风蚀地貌。

12.克拉玛依油田\亿万年前的众多生命,成为今天漆黑粘稠、贵比金子的原油。随着石油的开采,戈壁上长出了一座城市——克拉玛依。

问1:克拉玛依附近丰富的石油资源,说明地质历史时期曾经气候比当代湿热,大量的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大量太阳能\问2:克拉玛依人口迁移的因素是矿产资源的开发

13.沙漠及荒漠化\\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上空俯瞰大地,一片金色的叶脉绵延十几公里,这些脉络其实是高度超过十米,长达数公里的沙垄,和流动沙漠不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南部主要是由固定和半固定的沙丘组成。\\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的大小相当于浙江、江苏、安徽三省的面积之和,在维语中的意思是“进得去,出不来”,这是最危险的沙漠。超过80%的沙丘随风流动。1000年来,整个沙漠大约向南延伸100公里。

问1: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答:深居内陆,高大山脉阻挡,水汽难以到达;干旱,降水少,植被稀疏;日照强,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岩石风化强,多疏松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集中于干旱季节。

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压力大,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加上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问2:简述沙漠的南移东进,对当地经济的危害。\\答:破坏土地资源,土地面积减少;侵蚀土壤,土壤肥力下降,生产能力下降;土地载畜量下降,单位土地产量降低;掩埋村镇、道路,造成经济损失。

14.阿尔泰山(雪线)\\由南向北穿过准噶尔盆地,我们将靠近中国最北端的山脉——阿尔泰山,这里有中国最低的雪线,3000米之上终年冰封。

问:阿尔泰山有中国最低的雪线的两大原因是:\\纬度相对较高、降水较丰沛

15.转场\\高山之上有最优质的牧草,每年六月前后,新疆的夏牧场,会迎来超过1000万只牲畜,夏天是他们养膘的最佳时机。在冬天来临之前,牧民们将带着牛羊从高山往下迁徙,回到温暖的河谷低地。新疆的转场是在不同高度上的移动,牧民们总能踩到季节的节拍。

问:转场牧业形成的主导区位因素是地形以阿勒泰地区四季三场轮牧为例,牧场海拔由低到高分别是冬牧场、春秋牧场、夏牧场

16.云杉\\雪岭云杉,生活在天山深处。它们的根系发达,每一棵大树都像是一座小型水库,可以储水2.5吨。它们蒸发水分的速度很快,甚至超过了同纬度海水的蒸发速度,升腾的水汽容易形成降雨,成片的雪岭云杉,在努力塑造湿润气候的同时,也涵养了草原。

问:列举雪岭云杉林的主要生态价值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

17.交河故城\\这座古城,建在柳叶形的河心洲上,曾经有两条河流,从它两侧交叉而过,它因此得名交河城。这些古城为丝绸之路上远行的商队提供补给。

问:西北地区干旱环境下,水源对人口和聚落的分布有决定性作用,交河故城的区位布局特点是干支流交汇处

18.火焰山\\地势是造成火焰山酷热的主要原因,这里位于吐鲁番盆地的低点,它与周围山地之间的高度落差高达5000米,热空气在盆地中不宜发散,因此成为同纬度中最热的地方。

问:火焰山深居内陆,海洋水汽被山地阻隔,焚风效应显著。盆地地形和寸草不生的下垫面状况,让其成为同纬度中最热的地方。火焰山地表也呈现出千沟万壑,主要成因是:

阳光暴晒岩石风化崩落、风力侵蚀显著

19.坎儿井\\2000年前,人们创造了一种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为了减少蒸发,人们将雪山融水引入地下沟渠,送往农田和村庄。

问:分析吐鲁番盆地使用坎儿井发展农业的优势。

答:夏季大量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渗入地下变为潜流,使得含水层水位上升,为坎儿井提供水源;土地质地坚硬,挖好后不易坍塌;西北地区干旱、大风日数多,坎儿井地下输水,不会被风沙掩埋,且蒸发量小,流量稳定。

《航拍中国(黑龙江)》地理高考考点(四)

这集基本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整理,超级累啊!黑龙江考点太多了好不好,有些和前面重复比较多的简单问题我干脆就忽略了,比如冲积平原成因、森林的价值、大庆城市区位因素、人口迁移、三江口河流颜色什么的。就这样,还写了这么多。

我觉得像黑龙江这样的东北地区,最喜欢考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传统工业区域的发展(结合鲁尔区经典案例)、湿地资源的成因价值和保护、作为商品粮基地考农业区位条件(可渗透灾害)、农牧界限区域结合荒漠化和水土流失考人地关系。无论考什么,具体分析的时候一定把握住核心:纬度高。由于纬度高,因昼夜长短太阳高度角导致气温低,从而引起一系列气候、土壤、水文、植被状况的相关特点;还是因为纬度高,人口密度比季风区其他区域小得多,人类的影响也相比北方、南方地区要小,人类活动也主要是为获取资源(土地、木材、矿产、湿地、农作物),再结合相关自然要素特征,可进一步分析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人口聚落等。

1.北极村\\问:北极村是中国最寒冷的地区之一,曾创下-5

2.3℃的中国最低气温记录,简析冬季严寒的原因。\\答:纬度高,冬季太阳高度角小;纬度高,是我国冬季昼最短夜最长的地区,日照时间极短;离冬季风风原地近,冬季盛行西北风,位于大兴安岭西北侧,冷空气积聚;严冬多晴日,夜晚漫长且保温作用差,降温幅度大;雪地反射率高,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少,地面辐射弱,气温较低。

2.漠河\\随着季节的更迭,漠河昼夜长短的变化尤其明显。冬季,漫长的黑夜助长了严寒的威力。到了夏季,最长的白昼达17个小时,阳光变得格外慷慨,大地展现出勃勃生机。

问:说出漠河天亮得最早的日期,并分析当地该日天亮的时刻很早的原因。\\答:夏至日(6月22日)。原因:漠河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地区,昼极长,日出时刻极早;位于我国东北部,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早;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天亮的时间比日出时间早。

3.雾凇\\冬季,库尔滨水电站排出热水,周围的河流常年不冻,大量聚集在周围的水蒸气正等待一场华丽的蜕变,夜晚气温骤降,湿润的空气拂过大地,它们遇冷形成冰凌,聚集在树枝表面,形成雾凇奇观。

问1:分析库尔滨水电站的下游河流两岸雾凇的成因。’\\答:冬季,因纬度高,气温低于0℃;下游河流水温较高,附近水汽充足;来自水面附近的水汽与冷空气相遇,遇冷凝结;晴夜多,大气保温作用差,降温显著,在加上无风天气多,利于凝结。

问2:简述观赏雾凇的注意事项。\\答:因日出后雾凇逐渐融化,最好上午较早时间去;注意防寒保暖;注意环境保护;天寒地滑,谨防跌落。

4.冰雪主题旅游\\封冻后的松花江,被切割成固定大小的方块。采冰工人用冰镩撞击冰槽,直至冰块和冰面彻底分离,离开江面的冰块,将被运往不远处的施工现场。这里的人民天生就擅长和雪打交道,他们以冰为砖,以雪为墙,创造出一个童话世界里的冰雪王国。

问:哈尔滨在松花江畔,从自然和社会经济角度,分析哈尔滨举办冰雪节独特的区位条件。

答:自然条件:哈尔滨纬度高,气温低,冬季冰雪保存时间长;冰取自松花江,河流结冰期长,水量大,水体污染物少,所以取冰量大且冰体洁净。

社会经济条件:离冰源地近,运输成本低;旅游资源独特,游览价值高;作为省会城市,旅游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客源广;东北地区重工业发达,运冰、造雪所用大型机械完备。

5.雪乡\\这是中国下雪最多的地方,一年中积雪天数长达200多天,积雪最深时超过2米。因为拥有得天独厚的降雪,它成了炙手可热的旅游景区,职工宿舍变成家庭旅馆,伐木工人当上老板。

问:雪乡位于群山环绕的盆地,来自西北的冷空气和南来的海洋暖湿气流相遇,形成丰富降雪。“伐木工人当上老板”,说明当地经济发展的方式是产业结构升级

6.瀑布与黑龙潭\\悬崖之下,是60米深的黑龙潭,每天完成一次跳水,这位60多岁的老者已经坚持了30年。这是勇敢者的游戏,不过不用过于担心,深水之下,却有你意想不到的温暖。这里的冬季,气温低于零下20℃,水底的温度,却常见保持在10℃以上。

问:瀑布和深潭的形成都是由于流水侵蚀,水底温度远高于气温,可推断附近有丰富的地热资源。

7.老黑山(火山活动)\\黑龙江省是中国火山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老黑山是中国最年轻的火山之一,它上一次喷发的时间,距今不过两百年。

问1:通过整体性的原理,分析火山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答:熔岩流和火山碎屑会改变地表形态;火山喷发导致热空气受热膨胀,加之大量火山灰作为凝结核,增大降水概率;形成火口湖或堰塞湖,改变地表水系;火山灰覆盖在地表,增强土壤肥力;火山灰漂浮在大气中,增强削弱作用,降低气温;影响地表植被,使生物多样性发生变化。

问2:评价火山活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答:不利:毁坏农田、建筑,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加剧大气污染,威胁人体健康;降低能见度,影响航空运输;诱发地震。

有利:形成独特的旅游资源;形成矿产资源,为建筑化工行业提供原料;形成肥沃土壤,利于发展农业。

8.五大连池(岩石)\\当时,喷发的熔岩向四方蔓延,它们中的一部分冷却凝固之后停留在这里。更多的熔岩顺着地势前进,阻塞了白河河道,最终形成了五个串珠状的湖泊——五大连池。

问:五大连池的形成是由于内力作用中的岩浆活动(填表现形式),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文案中所述岩石为喷出岩,列举三种同类典型岩石\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

9.五大连池(整体性)\\历经百万年的时间,火山口形成厚厚的腐殖土层,土壤孕育了植物,而植物阻止了雨水向外渗透,湖泊逐渐形成,火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幽深眼眸。

问:火山活动使得大量火山灰覆盖地表,增强了土壤肥力,从而孕育植物,反映了自然地理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体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0.大兴安岭(火灾)\\曾经,大自然花了亿万年的时间,塑造了一片原始森林。然而,砍伐和火灾,使它遭到极大的破坏,现在我们看到的,大多是新中国成立后,陆续栽种的再生林。

问1:火灾是导致大兴安岭森林资源破坏的重要原因,指出火灾多发季节,并简述原因。

答:春季。气温回升快,降水少;大风天气多,风力强,加快火势蔓延。

问2:监测森林火灾的技术是RS,综合分析灾情并提供模拟和预测借助的技术是GIS,为工作人员准确到达火灾现场提供帮助的技术是GPS。

11.小兴安岭(森林资源)\\在过去,这片森林更多意味着资源。当时,穿越小兴安岭的火车,一心一意往外运送木材和煤炭,如今,这条铁路成为游览森林的最佳路线。

问:列举小兴安岭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可采取的措施。

答: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绿色食品、药材、特色养殖业,木材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合理采伐,实现采育平衡;改善能源结构,减少对林区的压力;加强林区建设与管理。

12.三江口(交通运输)\\问:如图所示,运输木材这类大宗笨重的货物,又对运输速度要求不高,为降低运费,尽量选择水运(填交通运输方式)。

13.三江平原(土壤和农业)\\上世纪50年代,数十万人加入开垦北大荒的洪流,北大荒变身为北大仓,黑土功不可没。当地流传一句话: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北大仓的粮食年产量可以让一亿人吃上一整年。

问1:简述三江平原土壤肥沃的原因\\沼泽或草甸植物有机质生产量大,但因纬度高气温低,微生物不活跃,分解有机质效率低,导致土壤中有机质积累量大。

问2:图中反映出农业区位因素中科技因素日益重要。

问3:说出三江平原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分析其成为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的优势条件。

答:商品谷物农业。优势条件:夏季温暖,白昼时间长,雨热同期;冬季气温低,有效杀死病虫害;黑土广布,土壤肥沃;湿地众多,灌溉水源充足;土地辽阔,地形平坦,有利于农业机械化耕作和大规模经营;人口较少,人均耕地多,商品率高;工业基础好,机械化水平高;产品质量好,市场需求量大。

14.三江平原(湿地成因)\\曾经,生存的渴望激发了人们对土地的改造。今天,为了保护生态,北大荒的改造已陆续停止,因垦荒而消失的湿地正在逐步恢复生机。\\问:分析三江平原有大量沼泽湿地的原因。

答:冬春季节有些河段有凌汛现象,河水泛滥,春季积雪融水导致春汛,春夏季节降水多,偶有暴雨;河网密集,地下水位高;纬度高,冬季漫长,气温低,蒸发量小;冻土广布,不易下渗;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15.扎龙湿地\\湿地占据了黑龙江省面积的十分之一。扎龙湿地是丹顶鹤的故乡,野生丹顶鹤全球仅有2400多只,期中的三百多只生活在扎龙。湿地不乏迷人的风情,也盛产生命的奇迹。黑龙江省拥有中国五分之一的湿地,这些绿色宝藏构成了它丰实的家底,也改变了人们对黑龙江的印象。

问:简述东北地区湿地的作用。\\答:产出丰富的动植物产品,为人类提供多种资源;调节气候,调蓄洪

水;维持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分解、吸收有害物质,降解环境污染物;美化环境,提供旅游和航运功能;有极大的科研价值。

16.兴凯湖\\一道天然的堤坝,将湖泊分成了性格迥异的大小兴凯湖。从太平洋吹来的风,让大兴凯湖时常波涛汹涌,像大海一样蔚为壮观。风继续吹向小兴凯湖,却被湖岗上的植被阻挡,因此小兴凯湖始终风平浪静。

问:文案中“从太平洋吹来的风”,指的是影响我国东部季风区的东南季风,由此可以判断,大兴凯湖基本在小兴凯湖的南方(方位)。

17.哈尔滨(交通与聚落)\\松花江铁路桥几乎和哈尔滨同龄,它是1901年由俄国人建成的。一百多年来,它始终是中东铁路重要的组成部分,当时,地理位置优越的哈尔滨被选为这条铁路的中心。中东铁路率先连接了哈尔滨与世界,铁路带来了货物,也带来了移民,20世纪30年代,这里是亚洲第二大国际都市,被誉为东方莫斯科。\\问:哈尔滨位于松花江畔,早期聚落发展的轴线是河流,随着中东铁路建成,铁路线成为城市发展的新轴线,城市发展速度也加快

18.哈尔滨(工业区位)\\俄国人对于啤酒的巨大需求,催生了中国第一座啤酒厂,原本没有饮用啤酒习惯的哈尔滨人,现在人均每年消费啤酒超过100瓶。

问:啤酒厂是市场指向型,应靠近城市,且分布于水源较清洁的河流上游。

《航拍中国(江西)》地理高考考点(五)

1.庐山(旅游地理)\\李白惊叹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他看到的是庐山的细节,苏东坡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他从不同的角度见识庐山变化的形态。今天我们飞上高空,一睹庐山的真容,90多座高峰连绵不断,犹如一扇屏风,半掩江西的绿水青川。

问:李白、苏东坡对庐山的描述说明观赏的位置(角度)不同,产生的美感不同。

2.庐山雾\\东倚鄱阳湖,北临长江,丰沛的水汽让庐山一年中将近两百天被云雾缭绕。

问:分析庐山多雾的原因。\\答:临湖靠江,水汽充足;山高谷深,水汽不易扩散;四季分明,气温多变,当气温下降或气流运动受山体抬升,水汽易凝结成雾。

3.牯岭避暑\\100多年前,西方人在这里建造了避暑胜地,因为夏季的平均气温只有22℃,它被取名为牯岭,也就是英文cooling,凉爽的意思。\\问:1100米的牯岭镇有大量别墅民宿,每年夏季有大量游客前往避暑,说明基础设施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这里成为避暑胜地的自然原因是地势高。

4.婺源——徽派建筑\\这种四周有高墙围起的建筑,最早的主人大多是徽商。高高矗立

的马头墙隔断了邻里间的视野,对于低调的徽商而言,安全和隐私得到了有效的保障。马头墙还是名副其实的防火墙,徽派建筑常常连成一片,一旦发生火灾,马头墙可以阻止火势蔓延。

问:列举徽派建筑的主要特点,并结合地理环境简析原因。

答:特点:以青砖白瓦为主色调,楼距近,楼层高,屋脊陡,中有天井,雕梁画栋,两头有高高的马头墙。

原因:古徽州多丘陵,山环水绕,地窄人稠,故构建楼房且楼距较近;季风气候降水较多,屋脊陡便于排水;天井方便汇水、采光、通风;地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山区面积广,木材石材原料充足;木质结构易发生火灾,高墙可阻止火势蔓延。

5.婺源(临水布局)\\要想更好的防火,把房子建在河边总没有错。婺源的房子常常临水而建,久而久之,村落就被河流环抱。

问:我国南方聚落多沿河,主要是因为河流可以提供生产、生活用水和便利的水运。沿河布局的聚落形态多为条带状。

6.篁岭晒秋\\由于山势崎岖,没有平地,村民们只好将就着把粮食晾在了自家窗台和晒楼上,这个民俗有一个诗意的名字——晒秋。晒秋不仅仅是秋天才有,篁岭的山里湿气大,晒匾一年四季都没有歇着。

篁岭居民选择在自家楼上晾晒作物的原因是地形崎岖。晒匾一年四季没闲着的原因是气候潮湿。

7.三清山\\一片花岗岩峰林拔地而起,亿万年的海陆浮沉,塑造三清山百变的怪石。它们有的化作女子,静坐在缥缈云雾之中,有的从深谷窜出,直冲云天。

1.“巨蟒出山”景观形成所经历的地质过程先后是: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2.简述三清山奇峰怪石的成因。\\答: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岩浆侵入冷凝,地壳抬升,岩石

断裂发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的环境下,物理化学风化强烈、

花岗岩体不断受到风化、侵蚀。

8.铅山竹海\\竹子算得上是自然界中生长速度最快的植物之一。要生长十几米的高度,一棵树木也要花上数十年的时间,而竹子只需要五六十天。

问:江西铅山县拥有46万亩的毛竹林,推断毛竹的生长习性并分析当地竹资源丰富的原因。

答:竹喜温喜湿,喜偏酸性土壤。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气候湿润;多山地丘陵,宜林面积广;土壤偏酸性,适合竹生长;山地垂直分异明显,气候、地形类型多样。

9.龙虎山(丹霞地貌)\\丹霞地貌在世界各地都能见到,不过,中国最受大自然的厚爱,它是世界丹霞地貌分布最广的国家。\\问:龙虎山位列“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从接图可见,红色砂岩层理明显,试分析丹霞地貌成因。\\答: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岩层下沉,形成盆地,受沉积作用,红色砂岩固结成岩,地壳抬升,差异风化,部分岩体重力坍塌,长期受到流水侵蚀和搬运作用。

10.龙虎山(药材)\\龙虎山的绝壁上,生长着各种珍贵草药。采药人依靠一根麻绳,就能接近这些宝贝,这是他们祖祖辈辈靠山吃饭练就的本领。\\问:分析龙虎山成为药材宝库的原因。\\答:纬度较低,地处亚热带地区,热量丰富(年均温较高);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雨热同期;地势高差悬殊,垂直分异明显,水热组合多样;地形复杂,多悬崖峭壁山涧沟谷,阴坡阳坡光照条件迥异,满足不同植物需求;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

11.井冈山\\1927年,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突破重围后,来到井冈山。之后,革命的队伍聚集而来,胜利会师。年轻的中国共产党,没有辜负这片山林的期待,井冈山诞生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从此,革命的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问:从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角度,分析井冈山作为革命根据地的原因。

\\答:这里地处湘赣边界,邻近粤鄂,可以扩大政治影响;这里离武汉、长沙、广州等中心城市相对较远,交通不便,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这里山高林密,道路崎岖,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这里物产较为丰富,有自供自给的农业经济,便于解决部队的给养。

12.鄱阳湖(补给)\\鄱阳湖就像长江的肺叶,枯水期为长江提供水量补给。当洪水到来时,鄱阳湖吸纳江河里多余的水,这么一吞一吐,帮助维持了长江水系的相对稳定。

问:鄱阳湖水系(赣江等)多发源于南岭,每年4-6月鄱阳湖补给长江,7-9月长江补给鄱阳湖,试分析原因。\\答:鄱阳湖水系发源于南岭,4-5月,我国锋面雨带位于华南一带,这一阶段鄱阳湖水位上升快,补给长江。随着东南季风继续北进,6-7月受江淮准静止锋影响,长江流域进入梅雨期,9月雨带南下,长江水位上升,补给鄱阳湖。

13.鄱阳湖(候鸟)\\每年冬天,鄱阳湖都会迎来一场盛大的“候鸟派对”。最多时,出席的候鸟有70多万只。他们拖家带口,诚意满满地来到这里。

问:分析冬季大量候鸟来鄱阳湖越冬的原因。\\答:纬度较低,冬季温度较高;冬季,湖泊水量下降,浅水区和草洲面积扩大,觅食范围大;水位下降,草、鱼虾数量丰富且贴近水面,候鸟食物丰富;已建立候鸟保护区,人类活动影响小。

14.景德镇\\相传,宋朝时期,一批本地出产的青白瓷惊艳了当朝皇帝,它被赋予了皇帝的年号——景德。在古代,景德镇每年出产的瓷器,高达数百万件。

问:景德镇附近山区土壤为高岭土,是制瓷专用的瓷土。分析景德镇制瓷业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答:发展原因:高岭土丰富,原料充足;各地工匠汇集,生产规模大;分工细密,工艺精湛;历史悠久,工艺基础好,天下闻名;水陆交通便利。\\问题:原料是非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环境污染严重。

15.客家围屋\\为躲避土匪和猛兽的侵袭,他们用坚硬的围墙圈起一方天地,开始聚族而居。燕翼围,与其说是民居不如说它是一座军事堡垒,15米高的墙体由花岗岩和青砖筑造,整座围屋只留下一个进出口围屋里136个房间,四分之一用来储存粮食,即使被围困人们也可以再围屋里待上一年。

1.古代,为躲避战乱,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取客居他乡之意,被称为“客家人”。这一案例,属于政治因素引起的人口迁移。\\

2.结合当地地理环境,分析围屋墙体厚重、坚固的原因。\\答:亚热带地区,夏季高温,墙体厚重便于隔热,形成冬暖夏凉的密闭环境;季风气候环境干湿变化大,厚土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在潮湿时吸水,干燥时释放水分;墙体厚实,隔音效果好;有效抵御地震、大风等自然灾害;防御性佳,可防止当地土著居民或猛兽的进攻。

1.樟树\\古时候,江西被称作豫章郡。豫章,指的就是巨大的樟树。

我们都读过《滕王阁序》,开篇就是“豫章故郡,洪都新府”。”豫”这个字,本意是“大象”,我们知道豫是河南的简称,但是河南哪有大象呢?这又有是个地理问题啊。

河南和大象有什么关系

2.白鹿洞书院\\1000年前的书院,就像我们今天的大学,不同的是,这里的教室只在讲学和辩论时开放,剩下的时间学生都在宿舍里自习\\看到这句话,我不禁感慨,我们现在时常忽视自学的作用。常说“师父领进

门修行在个人”,学习终究是自己的事情,成绩好不好,关键还是看自身。就如同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关键看自己,重在保健——不得病,其次才是寻医看病。在《论语》里,“学”出现了56次,“教”只出现了7次,可见学的重要性似乎要高于教。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教学生学到什么,而是教学生掌握终身自学的能力。学生盲目接受现成的知识,缺少经过思考产生的想法、见解,这样下去成绩当然难见起色。

白鹿洞书院面积将近北京大学,但建筑只占很小一部分,90%以上的区域都是山林。那是书院延伸的课堂,老师时常带领学生走入山林,于山环水抱之中讲学。\\这就是论语中说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才是教学的理想境界吧。

3.傩戏\\“傩戏”上演过程中热闹非凡,那是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这个警察叔叔几乎全程出现在画面中,可能他是在维持秩序,也可能怕引起火灾,还可能是去保卫安全,总之,在欢乐的海洋里有一个人却在时刻警惕着,为大家保驾护航,为这位民警点赞!

《航拍中国(上海)》地理高考考点(六)

1.上海(城市区位)\\上海,位于中国东部,长江在此入海。城市建立在平均海拔四米的冲积平原之上。

问:分析上海发展的优越区位条件。\\答:流水沉积形成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土层深厚;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季,温暖湿润;河流入海口,水源充足;经济腹地广阔,海陆空交通便捷;工农业基础好;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且素质高;文化繁荣,人民生活水平高。

2.外滩\\飞行在黄浦江上,临江而建的20多栋西式建筑,是外滩最显眼的标志,曾经,中国近一半的财富,都被外滩揽入怀中,但它拥有的仅仅是有1500多米的沿江地段。鸦片战争时,上海被迫成为开埠通商的口岸,来华的英国人一上岸就看中了外滩。

问:上海外滩及陆家嘴一带中心商务区的形成,主要是受历史因素的影响。

3.南京路\\这条连接外滩的道路,是上海最繁华的商业街。租界时期,南京路只是条小土路,英国人喜欢在此遛马,就把它叫做马路。从马路起步,中国人奔跑在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上,上海的第一盏电灯,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就诞生在南京路上。

问:南京路是上海市典型的商业区(填城市功能区),其布局原则是市场最优原则

4.上海当代艺术馆\\这座烟囱高耸的建筑,曾经是一座发电厂,上海华界的第一盏电灯,就是由它点亮。如今,电厂变为艺术馆,老厂房的巨大空间,最适合装下当代艺术的奇思妙想。

问:曾经的发电厂现在摇身变为艺术馆,说明上海市区域发展阶段由上世纪的工业化阶段转为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从电厂到艺术馆的变化,同时反映了产业结构升级

5.外高桥船厂\\100年前,黄浦江畔,诞生了中国第一家近代造船厂。如今,几乎所有种类的船舶,都可以在上海建造。外高桥船厂,每年产出十二多艘不同的巨型船舶。

问:简述上海发展造船工业的主要区位优势。\\答:临近海洋,以天然河道为依托;造船、机械等工业发展早,基础好,便于生产协作;钢铁工业发达,接近原料产地;区域内科技先进;劳动力丰富,高素质人才充足;区域内经济发达,外贸量大,市场需求大。

6.浦西vs浦东\\浦西的外滩,曾经是中国最富有的地区之一,上世纪90年代,浦东的陆家嘴接过了财富的接力棒。问:浦东陆家嘴的崛起,体现了国家政策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7.陆家嘴(城市化)\\从陆家嘴辐射上海,这座城市的金融中心正在创造属于自己的时代。时光倒回30年前,这里还只是茫茫田野。它幸运地赶上了上海急速发展的时代契机,浦东,成为新的造梦地。”

问1:从茫茫田野到30年后的金融中心,体现了城市化的表现为: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

问2:通过陆家嘴的资料,总结大城市中心商务区的特点。\\答:高楼林立,建筑物密集,内部存在明显分区;商贸、金融、娱乐等经济活动频繁;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口流动大,人口密度昼夜差异大。

8.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环球金融中心顶部有一个梯形洞口,人们给它起了个外号——启瓶器。492米高的大楼好比一张风帆,越高就越招风。设计师大胆地在建筑顶部留出风洞,让风从中穿过,以此降低风力对大楼的冲击。\\问:依上海的地理位置,开洞方向应为西北—东南,这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形成的季风环流。

9.上海中心大厦\\上海中心大厦高632米,是目前中国最高的建筑,超过50万平方米的室内空间,填满127层楼。整个摩天大楼,可以容纳3万人在此工作和生活。这是一座致力于降低能耗的高塔,大厦顶端的风洞口,安装了270多台风电机,用来收集高空风能,提供大厦部分照明供电,楼顶的塔端部分,设计了螺旋形的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导入巨大的水箱,供大楼循环使用。

问:上海中心大厦采用螺旋上升的曲面三角形,分析这种设计的主要优点。

答:减少建筑物的表面积,从而减少与外界的能量交换和能量损失;圆润曲面,减少光线死角,一方面让楼内观光者可以多角度欣赏城市风光,另一方面冬季更多阳光射入;螺旋上升的造型,可减缓高空风流,经受台风考验;与周围其他高楼造型差异大,形成独特城市地标景观。

10.迪士尼乐园

在迪士尼乐园诞生的第六十个年头,这座童话城堡,终于来到了上海。园区里,耸立着全球最高的迪士尼城堡,它的原型是德国的新天鹅堡。

问:全球第六个迪士尼乐园落户上海,主要是由于上海拥有消费市场广阔和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

11.风力发电\\问:相比新疆、甘肃、内蒙等内陆风电厂,列举上海沿岸风力发电的主要优势。

答:可建设在沿岸、甚至浅海,少占、不占耕地,适合大规模开发;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风速高,与内陆地区发电季节有互补性;受台风影响,只要不是正面强风,会增加发电量;风中沙尘少,对发电机组磨损小;长三角城市群为依托,经济、科技实力强;接近能源消费地,降低输送成本。

12.飞机制造\\厂房外的C919飞机体量更大,它同样由中国自主研发制造,此前,我们乘坐的飞机大多来自波音、空客两大公司,C919的面世即将打破垄断。

问:C919大飞机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是技术和市场。C919零部件来自于全国各厂,这样有利于发挥各厂技术优势,各厂之间的组织属于工业分散。

13.东海大桥\\\这座蜿蜒的大桥,将带我们横跨大海。这是全球第二长的跨海大桥,S形的身段,让它在32公里的路程中,比较少地受到洋流的正面冲击。

问1:试分析东海跨海大桥修建难度大的自然原因。\\答:夏季受台风影响大,夏季风导致降水集中;海域宽阔,长度大;受潮汐、海浪影响大,水流急,海水腐蚀严重;海底地质复杂。

问2:大桥在修建过程中,为保证打桩位置准确性,用到的地理技术是GPS。

14.洋山港\\洋山港区附近的海域,深达16米。即便是全球目前最大的集装箱船,也能顺利靠港。

问:洋山港依托大、小洋山岛形成的岛链,通过32公里的跨海大桥与大陆相连,建成集装箱吞吐量占世界港口十分之一的现代化港口。说出洋山港港口建设的限制条件和解决措施,并分析其港口区位优势。

答:限制条件:位于海岛,远离大陆;陆域狭小。解决措施:建设跨海大桥,填海造陆。

区位优势:自然条件(决定港口位置):岛链形成屏障,风平浪静,填海造陆,港阔水深,陆地地质稳定。社会经济条件(影响港口兴衰):经济腹地广阔,客货流量大,有上海等大城市依托,对外开放等政策支持。

15.集装箱运输\\这是一艘总长超400米的超级集装箱船,它可以搭载14000个标准集装箱,如果将这些箱子相叠,他们的高度至少是珠穆朗玛峰的三倍。每天共有15000只箱子在洋山转运。而这个港区,只是上海港口链条的一部分,上海港的集装箱年吞吐量,约占全球总量的十分之一。

问:简要分析集装箱运输在交通运输中的优势。

答:节省包装费用和仓储费用;便于实现机械化装卸,提高装卸速度,增加通过能力;保证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

《航拍中国第二季(浙江)》地理高考考点(七)

浙江,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一条曲折的大江,这这块土地划分为东部与西部,起伏的山脉从西南向东北绵延伸展,版图的东部,是繁星般的海岛和曲折的海岸。

1.杭州湾跨海大桥——交通区位、地理信息技术\\杭州湾跨海大桥,一条全长约36公里的桥梁。开车穿越杭州湾,从宁波到上海的时间由四个小时可以缩短为大约2个小时。人们购买这段时间的费用,超过130亿元。\\100年,是人们为这座大桥定下的使用期限,为了这个目的,建造者在海底打下了5000多跟钢管桩,最长的一根大约30层楼高,露出海床面的部分,仅仅是它的约1/8。

问1:影响湾跨海大桥的主导区位因素是(经济),S形设计是为了减弱(潮汐)对桥梁的冲击,使得桥梁和水流基本垂直,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行车司机的视觉疲劳,提高运营安全。

问2:5000多根钢管桩要深埋地下是一项巨大工程,借助了(GPS)这一项地理信息技术,确保打桩位置精准。

问3:分析杭州湾跨海大桥钢管桩深插海床之下的原因。

答:杭州湾为喇叭口形入海口,海域宽阔,潮差大,浪大流急;夏季受台风影响严重;加上海水腐蚀严重,车流量大,必须确保稳固,以保证长期通行的安全性。

2.舟山群岛——海岸线特征、气候变化\\舟山群岛,中国最大的群岛,1300多个岛屿,汇聚在这里。距今10000多年前,这里还是起伏的滨海丘陵,随着海平面的上升,山峰成为一个个海岛。

问:舟山群岛的海岸线特点是(曲折陡峻多港湾),受全球变暖影响,其海岸线总长度有(缩短)的趋势。

3.宁波舟山港——港口区位\\宁波舟山港,中国屈指可数的天然深水港,这里的繁忙从唐代就已经开始,持续了1200多年。中国大约2/5的油品,1/3的特矿石在这里汇聚。来自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600个港口的货物在这里中转。\\问:分析宁波舟山港货运繁忙的原因。\\答:天然港湾,港阔水深;亚热带气候,终年不冻;临近上海,辐射带动;东部经济地带,腹地经济发达;有江入海,便于河海联运;位于我国沿海航线中部,位置优越,中转便利。

4.石浦港休渔——可持续发展\\9月,象山县石浦港内,所有的渔船蓄势待发,休渔已经4个月,一场捕捞的盛会即将开始。

问:为什么夏季需要休渔?2017年之前,东海休渔从6月开始,为什么如今又将休渔期提前一个月?

答:夏季水温高,光照充足,有利于浮游生物繁殖,鱼类饵料充足,生长快。大量鱼类是四五月份产卵,休渔期提前一个月,可以更好地保护幼鱼。

5.舟山渔场——区位条件\\大航海时代!\\近3000条渔船穿过铜瓦门大桥,涌向中国最大的传统渔场——舟山渔场。\\问:分析舟山渔场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答:浅海大陆架,光照充足,水温适宜,饵料丰富;地处日本暖流与沿岸寒流交汇处,海水搅动;河流携带泥沙与营养盐类注入海水,利于浮游生物繁殖,提供大量饵料;周围岛礁众多,有利于鱼类资源生长和繁殖。

6.南麂列岛——海积地貌和海蚀地貌\\海浪沉积\\大沙岙,世界罕见的贝壳沙海滩。海底的贝类死亡后,被潮汐淘洗研磨,贝壳细碎成无数的沙粒,日复一日地堆积,铺满这片海滩。\\海浪侵蚀\\南麂岛海域最有价值的,在海面之下,南下的冷水团和北上的暖流在这里交汇,海底的饵料在涡流中被带到水面,不同气候带的贝类和藻类,都可以在这里找到适合的生长环境。

7.雁荡山——地质运动\\石桅岩\\亿万年的地质运动,造就了温州雁荡山的轮廓。其后,更为复杂的自然因素,雕琢出山峦的眉眼。\\问:雁荡山是亚洲大陆边缘巨型火山带中白垩纪流纹质古火山的典型代表。经过复杂的地质作用,形成天然裸露的多方位立体断面。指出文案中“复杂的自然因素”有哪些,并按先后顺序排序。\\答:岩浆活动——地壳抬升——风化——流水侵蚀

8.方言——地形对文化的影响\\瞬息万变的云海之下,是被山水阻隔的田园。历史上迁徙而来的人口,散落于温州封闭的地形中,在这里形成了复杂的方言。温州方言内部,也存在很大差异,即使都是温州人,也可能互相听不懂对方讲话。

问:我国方言的地理差异可以说是南繁北简,北方语言单一,虽有差异,但能沟通,南方即使在统一方言区内,差异也很大,甚至相互听不懂,这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

答:南方多山地、丘陵,交通闭塞,各地语言在不同地域独立发展。

9.茗岙梯田——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浙江人,将山间的平地称为“岙”,在永嘉,一座800多米的高山被这里的人们不断开垦,最终形成了规模巨大的梯田——茗岙梯田。

问:南方地形复杂的丘陵地带,人口、农业、聚落多分布在河谷地带或山间盆地。南方聚落规模一般比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

析:从地质上来看,浙江为华夏地块和扬子板块碰撞对接而成,两者界线被称为“江山——绍兴”断裂带,把浙江分成浙西北和浙东南两部分,由于碰撞挤压和岩浆活动,形成大量山地、丘陵,盆地夹杂其中,称为人类繁衍生息之所。故浙江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称。

10.富春山居图——地理环境影响艺术文化\\14世纪中叶,画家黄公望用大约4年的时间,细致地描绘了富春江的山水。他的《富春山居图》定格了这片山水在后人心中的容颜。

富春山居图(局部)\\溪山行旅图\\绘画是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诗性再现,真实的地理环境会影响山水画作的面貌及风格。以秦岭淮河为界,南方气候温和湿润,河流众多水量丰,草木葳蕤,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在这样的条件下,岩石多受流水侵蚀、溶蚀和化学、生物风化。因此,以董源、巨然、黄公望等人为代表的南方画派,作品多画灌木且繁密,展现低山、丘陵地形,笔墨柔和、圆润,构图上多横向展开以表达山峦连绵、起伏和缓、江水浩荡、视野开阔。经常画渔家和舟楫作为点缀。如《富春山居图》。

北方相对寒冷干旱多风,四季特征明显,植被覆盖率低,气温日较差大,物理风化强烈,山石裸露,轮廓刚劲,棱角分明如刀砍斧劈。因此以荆浩、关仝、范宽等为代表的北方画派,作品多用点、面勾斫,雄壮突兀,充满阳刚之美,展现陡崖、山峰、峡谷地形,构图上也纵向展开,给人以气势逼人之感。树木挺拔多乔木,以飞瀑、山寺等为点缀。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画风是地域风土人情的反映,不同的画风也深刻体现了南北方迥然不同的景观差异。归根结底,也是得益

于我国南北跨度大造成的纬度地带性分异。

11.钱江潮\\农历八月十八日,钱塘江畔人潮涌动。杭州湾的海水与钱塘江,在天边碰撞出一条白色的细线漫天的潮涌,从海洋向内陆挤压。每秒钟的过水量可以达到数十万吨。每平方米海塘所承受的冲击力高达7吨。风浪阻挡不了勇士的脚步,早在南宋时期,就有人在潮水到来时踏浪嬉戏,这就是“弄潮儿”一词的由来。

问:中秋前后,“天下第一潮”——钱江潮汹涌壮观的原因,。

答:中秋前后,地月日大致呈一线,太阳与月球引力形成合力,容易形成大潮;杭州湾是喇叭口形海湾,口大内小;河道由东向西,不断变窄抬高;中秋盛行偏东风,风向与潮水前进方向一致,助长潮势。

12.义乌国际商贸城——商业区位\\在义乌国际商贸城,你可以找到许多微不足道的商品,这里的生意人,从不嫌弃利润小,即使是几分几厘的差价,也有积少成多的可能。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与义乌有着生意往来,这里汇聚着180多万种小商品。传说中的圣诞老人居住在北极,而每年世界上的人们为了迎接他而购买的装饰品,则绝大部分却来自义乌。

问:义乌人从乾隆年间就有外出挑担“鸡毛换糖”的传统,义乌成为世界最大国际小商品市场的区位条件是什么?\\答:位于浙江中部,地理位置优越;多条高速公路、浙戆铁路经过,交通便利;廉价劳动力丰富,有较强生产能力;义乌人有经商传统,有吃苦耐劳精神;国家政策的扶持。

13.遂昌茶园——农业区位\\穿过清晨的云雾,我们可以见到茶农在大地上的画作。成片的山地与丘陵,潮湿温暖的气候,为茶叶生长提供了极好的环境。

问:简述遂昌生产优质茶叶的自然条件。\\答: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期,水源充足;光照适中,茶树生长季节多云雾天气;以低山丘陵为主,坡地易排水;红壤广布,酸性土壤适合茶树生长。

14.江郎山(三爿石)——丹霞地貌\\三爿石,已经在地球上伫立了大约1亿3500万年。复杂的地质运动,让一块巨石断为如斧劈一样的三片。陡立的岩壁形成狭长的通道,最窄处只有3.5米。

问:江郎山被誉为“神州丹霞第一奇峰”,该区域的红色岩层属于(砂岩),文案中所说,复杂的地质运动,可能包括(地壳抬升、风化作用、流水侵蚀)。

14.柳杉分布——日本季风气候的海洋性\\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高达98%,在密林之中,我们要探访的是古老的柳杉。世界范围内,柳杉的天然林,仅见于中国的武夷山、天目山,以及日本的本州岛、九州岛等地。天目山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古柳杉群,这里被称为大树王国。

问:柳杉天然林在中国和日本的分布纬度有显著不同,试分析原因。

答:武夷山约北纬27°,天目山约北纬30°,日本本州岛九州岛在北纬34°以北。因为日本季风气候的海洋性更加显著,表现为和同一纬度的中国沿海相比,气温年较差更小,冬季气温高,(受冬季风的影响小,受日本暖流影响大)年降水量更大,降水的季节变化更小。

15.杭嘉湖平原(桑基鱼塘)——生态农业\\为了生存,人们在低洼的地方建造水塘用来养鱼,将挖出的河泥放在水塘四周,作为树木种植的土壤。改良桑树的品种,培育出适合当地环境的湖桑,就此形成了塘基种桑,桑叶养蚕,蚕沙喂鱼,鱼粪肥桑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问:杭嘉湖平原发展桑基鱼塘的主要自然条件是(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桑基鱼塘地域类型属于(混合农业)。近年来,“桑基鱼塘”,逐渐向“果基鱼塘”、“菜基鱼塘”、“花基鱼塘”过渡,是因为(市场需求)的变化。

近年来,浙江南浔的村民在鱼塘上方,架设起太阳能板电池板用于发电,板下则可以养殖水产。

问:这种“渔光互补”模式已经在浙江杭州、山东东营等多处地方推广应用,该模式的优点是?

答:提高单位面积经济效益,高温季节,电板为鱼类遮阴,水体为电板降温。

16.西溪、西湖——城市湿地价值\\西溪湿地\杭州西部一片被河汊分割的土地。这块湿地经过1000多年的自然演化才形成现在的模样。曲折低缓的地势,不仅留住了溪水,也留下了时间。

\\西湖\\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的样子随四季更替,不知不觉中湖水荡漾出许多的故事与传说。

问:说明西溪湿地、西湖作为城市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所起的主要作用。

答:美化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调节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降解有毒物质,净化水质;增强地表水下渗,缓解城市内涝;丰富地下水,提供城市水源。

地理:中国区域地理部分必备知识点【经典】

中国区域地理与区域差异 〖中国的区域差异〗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和基本特征。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中国自然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北方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重工业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主要城市。 〖南方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轻纺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主要城市。 〖西北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农、牧业生产特点。保护草原,治理沙漠。主要矿产地。主要城市。 〖青藏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高寒气候。农牧业生产特点。能源和矿产资源。主要城市。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地理位置和范围。经济发展的特点。台湾省的地形、自然资源和主要城市。 第一节中国区域地理 1、我国四大区域自然条件一览 北方地区 范围:大兴安岭、贺兰山脉、巴颜喀拉山脉以东,秦岭、淮河以北,即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北部地区。 地形特征:平原面积广大,其中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黑土为主,多沼泽,北部冻土层厚;华北平原是我国最平坦的平原,主要由黄河、海河、淮河冲积而成,土层深厚;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广、最厚的黄土堆积区,土质疏松,直立性强,地表植被保护差,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流经高原区的河流含沙量大。 太行山脉两侧地形差异明显,以东为华北平原,以西为黄土高原。 本区主要地形单元有:东北平原(三江、松嫩、松辽)、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兴安岭山地、长白山地、山东丘陵、辽东丘陵。本区“名山”有:“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中岳”嵩山(河南)、“北岳”恒山(山西)。 气候特征: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其中大兴安岭北部为寒温带、长城以北为中温带、黄河中下游地区为暖温带,无霜期4-8个月,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大;年降水量400-800毫米,主要集中在7-8月,大部分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区(东北的东部及北部山地为湿润区);夏季温暖多雨(东北较短),冬季寒冷干燥(东北漫长严寒多积雪,漠河为我国的“寒极”);主要灾害性天气:冬季寒潮,东北地区夏季低温、秋季早霜,华北地区春季干旱多沙暴、夏季多暴雨。 水文特征:水文特征南北差异大。水量北丰南小,汛期北长南短(东北地区有明显融雪春汛),河流含沙量北小南大,结冰期北长南短。 主要河流:黑龙江及其支流松花江、乌苏里江,黄河(下游为“地上河”)及其支流渭河、汾河,海河,辽河,鸭绿江,图们江。 主要湖泊:白头山天池、兴凯湖。 植被:东北地区以针叶林为主(长白山地区为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落叶阔叶林。土壤:东北地区黑土分布广泛,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为钙质土。 主导因素:积温自北而南逐渐增大。

中国旅游地理 教学计划

《中国旅游地理》 教学计划(2013、3———2013、7) 南涧职中 余江娥 2013、3

新学期快开始,接受新的班级,面对新的面孔、新的课程,开始了新的教学。为了按质按量完成教学任务,特作如下工作计划: 一、教学对象分析 本学期教学班级为跳菜班,共有学生64人,女生少男生多,总体上学生基础都很差,因此教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首先维持课堂纪律就成了最难的事;其次备课也必须具有针对性;最后须花时间和精力与学生接触和交流,以便于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课程分析 本学期所教科目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陈锡畴王雁主编的《中国旅游地理》第二版(旅游服务于管理专业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教材为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 ,课本内容既有适度的基础理论知识又有必要的技能训练。其主要任务是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强化技能训练、 满足职业岗位的需要、 以培养应用型的旅游服务人才。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的概况。 2、掌握各省市自治区的主要旅游城市和游览胜地。 3、熟练掌握书写导游词的方法以及数据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4、通过多媒体教学丰富学生的阅历。 (三)、教材分析本书共分为18章 为全年教材 第一学期学习了前九章 分别是:第一章:绪论;第二章:中国旅游资源;第三

章:旅游资源赏析;第四章:中国旅游客源地理;第五章:中国旅游交通与旅游路线;第六章: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环境保护;第七章:旅游信息与旅游地图;第八章:中国旅游区划;第九章:东北旅游区。其中第一章有一节内容;第二章四节;第三章三节;第四章三节,第五章四节,第六章两节,第七章两节,第八章两节,第九章四节。内容比较多。根据每周3节的课时,拟定以下教学计划。下学期按计划学习教材的后八章 最后两张为自学内容。第九章介绍了东北旅游区的概况、主要旅游城市和游览胜地。第十章介绍了华北旅游区的概况、主要旅游城市和游览胜地。第十一章介绍了华东旅游区的概况、主要旅游城市和游览胜地。第十二章介绍了华中旅游区的概况、主要旅游城市和游览胜地。第十三章介绍了华南旅游区的概况、主要旅游城市和游览胜地。第十四章介绍了西北旅游区的概况、主要旅游城市和游览胜地。第十五章介绍了西南旅游区的概况、主要旅游城市和游览胜地。第十六章介绍了青藏高原旅游区的概况、主要旅游城市和游览胜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第二章:中国旅游资源概述(掌握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2、第四章:中国旅游客源地理(掌握旅游者产生的地理背景) 3、第五章:中国旅游交通与旅游路线(掌握主要旅游交通方式;掌握中国旅游交通网络的构成)

中国地理知识点大全

“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点 一、1、我国的北方大地常被称为“黄土地”,主要有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两大地形区,东北平原主要为黑土地。 2、北方地区的交通主要以铁路为主。 3、东北平原土壤肥沃,是我国春小麦、玉米、大豆、高梁、甜菜的主要产区。 4、北方地区为湿润、半湿润的温带季风气候。 5、北方地区煤、石油、铁资源丰富。山西是全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 6、大庆、胜利、辽河、中原和华北等油田,是全国主要的石油工业中心。 7、北方地区的交通运输,陆上以铁路、公路为主。 8、被誉为“神州第一线”的是大秦线;被称为“北大仓”的是东北平原。 9、北方居民的主食是面食,以小米为主食的地区是黄土高原。 10、北方地区苹果产量最大的地区是山东半岛、辽东半岛。 11、我国冬小麦、棉花、花生的主要产区是华北平原。 12、环渤海工业带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1/4。 13、南方地区面积约占全国25%;人口约占全国的55%,少数民族有30多个,人口500多万。 14、南方地区降水丰富,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属于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15、南方地区农作物可一年两熟至三熟。水稻是本区主要的粮食作物。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粮棉产区。 16、南方地区出产多种亚热带和热带水果,其中产量最大,分布最广的是柑桔。 17、南方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南方水乡,船舶是农村的重要运输工具。 18、被称为“紫色盆地”的是四川盆地。 19、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 20、南方地区有“三大火炉”之称的城市是重庆、武汉、南京。 21、号称“华南大动脉”的水系是珠江水系,素有“水乡”之称的地区是长江中下游平原。 22、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面积占全国30%,人口约占全国4%。 23、西北区主要的自然特征是干旱,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西部新疆境内,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西北地区的地面植被,由东向西,大体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24、“西气东送”是将新疆塔北油气田天然气通过管道送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25、河套平原、宁夏平原,自古以来被誉为“塞外江南”。甘肃河西走廊,新疆高山山麓的块块绿洲,是西北的粮棉瓜果之乡。 26、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煤、石油、稀土的储量大,前景广阔。 27、我国最大的沙漠是塔克拉玛干沙漠,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是塔里木盆地。 28、稀土矿主要分布在白云鄂博。 29、我国地势最低洼的部分位于吐鲁番盆地(艾丁湖) 30、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该区重要的农业区有西藏南部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和青海省东部的湟水谷地。 31、青藏高原既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又有可供开发利用的地热资源。拉萨以北的羊八井有我国目前最大的地热蒸气田。

《地理科学新进展讲座》课程教学大纲.

《地理科学新进展讲座》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地理科学新进展/ New development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课程编码:12014023 课程类型:专业任选课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范围:05地理科学 学时数: 36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0,课外学时:0 学分数: 2 先修课程:第8学期以前的全部专业课 考核方式:考查制订日期:2005年 制订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审核者:林媚珍 执笔者:陈健飞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地理科学专业选修课之一。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较了解和关注地理科学的最新进展,培养学生关注学科动态、追踪学科前沿的意识和不断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课程的任务主要为: (1)介绍地理科学及其相近领域的科学前沿问题、热点问题及其研究动态; (2)介绍地理科学及其相关领域在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应用领域和状态; (3)介绍本地区本单位承担的主要科研课题、研究特色、研究特长和进展情况。激发学生参与相关研究的兴趣。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前沿问题、发展趋势和展望;结合毕业论文任务,能把握学科方向和创新途;初步养成关注和追踪本学科发展动态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导读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专著的新近论著;介绍最新学术会议的学术报告; 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专题检索、信息过滤、学术沙龙和文献综述。(四)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与先修专业课程呼应,使学科知识条块清晰;直接服务于毕业论文选题,为毕业论文(设计)相关联。 (五)教材与教参 选印系列代表性论文及提供电子版论文文档; 教学参考书: 陈述彭主编. 地球系统科学—中国进展,世纪展望.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编委会. 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上、下卷).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石油大学出版社,2000 Helmut Geist. Our Earth’s Changing Land, An Encyclopedia of 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 Westport, Greenwood Press, 2006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007

高考中国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国地理 考点搜索 〖中国的地形〗 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中国的气候〗 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气候的主要特征。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中国的河流、湖泊和海洋〗 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 长江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黄河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知识要点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在学习中国主要地形时,应结合中国空白政区图,先将山脉画到图上,并写上名称,然后再填写出其两侧相应的地形区名称。 ⒈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 阶梯界线主要地形海拔 一昆、祁、横高原、盆地4000米以上 二↓三大高原、三大盆地1000-2000米 三雪、巫、太、大三大平原、三大丘陵500米以下 第三级阶梯向东,是我国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是属于我国的近海大陆架,它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海洋生物资源和化学资源等。 ⒉地势意义:――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即“三水”) 地势决定河流流向,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同时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但不利航运。 [补充]位于我国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交界线上的水电站主要有:黄河的龙羊峡、刘家峡、李家峡等,长江及其支流上的龚嘴、二滩等;位于我国二、三级阶梯上的水电站有:黄河的小浪底等,长江上的三峡、葛洲坝等,西江上游的天生桥、龙滩、岩滩等。 ⒊地形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 意义:

文化地理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文化地理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英文):文化地理学(Cultural geography) 课程号(代码):10621820-0 课程类别:选修课 学时:54 学分:2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目的: 1、了解文化的概念:包括广义上的和狭义上的两种。 2、结合实例了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包括聚落、建筑、服饰、习俗、艺术、语言、宗教等与地形(包括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等)、水体、气候、植被、土壤方面内容。 3、培养学生灵活看待“文化”这一现象,文化与环境密切相关。 4、学会分析不同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文化现象或文化事物,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与方法,并把实际生活中得到的经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要求: 学生在了解文化地理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深入社会生活去仔细观察,并用所学理论进行具体分析。做一个“身边的文化与地理”专题讨论与研究,做为中期考试内容。 三、教学内容(含各章节主要内容、学时分配,并以下划线或*等方式注明 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主要分专题讲解各种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主要以中国为例)。 绪论:文化及文化地理基本理论介绍。*(8学时) 一、文化的概念:包括广义上的和狭义上的两种。 二、文化地理研究的对象和主要内容。 三、中国近代对“地理与文化关系”的讨论及中国文化地理学的研究现状。 四、文化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一章:地形与文化(12学时) 一、山地(包括丘陵)与文化 二、平原与文化 三、高原与文化 四、盆地与文化

第二章:水系与文化(6学时) 一、河流与文化 二、海洋与文化 第三章:气候与文化*(6学时) 一、中国近5000年来气候的变迁 二、气候变迁与中国历史 三、气候变化与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几次大起大落 四、气候变迁与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南下及文化带的移动 第四章:城市与文化(9学时) 第五章:景观地理学简介(3学时) 第六章:身边的文化与地理(12学时) 一、我们生活的文化区 在确定一个观察地区以后,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观察身边的文化事物和文化现象,进而总结所观察 地区的文化特点。 1.语言。所观察地区的主要语言是汉语,还是其他语言?如果是汉语,是否是普通话? 2.宗教信仰。所观察地区的人们有无宗教信仰?如果有,以什么信仰为主? 3.艺术。所观察地区有无地方艺术形式?如果有,是什么? 4.经济活动。所观察地区的主要经济类型是什么?农耕、牧业、渔业还是其他类型?如果是其他类型,又 属什么性质? 5.生活习俗。所观察地区人们的生活习俗有什么特点? 从以上的五个调查项目,我们就可以简单归纳我们身边的文化属那一类文化区,当然文化区的划分有不同 的标准,可从最直观、有代表性的意义上考虑。 二、无处不在的文化扩散 文化扩散的例子,在前面几节中所列不少,通过这些例子,我们不仅让学生了解历史上的各种文化事物和文化现象是通过何种形式扩散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文化事物和现象空间扩散的观察能力。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文化扩散的媒体日益丰富,并逐渐普及到人们的生活领域中,如我们熟悉的书刊、报纸、广播、电视等。如普通话的扩散、流行服饰的扩散等等。我们身边的文化扩散现象比比皆是,传统文化的弘扬,现代和当代文化的流行和普及,都离不开文化扩散。 文化扩散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各个文化区在不断吸收其他文化区的文化优势,并将其与地方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同时,便赋予了地方文化新的生命意义。世界文化就是在不断的趋同和趋异中发展的。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文化扩散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英语的过程,就构成了英语这种精神文化要素的扩散过程;农民或工人使用某种新的机器,是一种物质文化要素的扩散过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没有文化扩散,就没有社会的发展。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也在发展,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扩散这种文化扩散的主要形式,一种情况是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提高,文化扩散在时间上、空间上日益变短、变小,一种是文化扩散促进了文化交流,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教学重点: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理解文化(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1、通过有关的图片、资料给学生较为直观的知识。 2、从学生具体生活实例,通过其讨论得出结论。 3、以学生自学为主,精讲多练,讲练紧密结合。 四、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国位置、疆域、行政区域 一、中国的地理位置 中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亚欧大陆东部,海陆兼备陆域和陆疆。 1.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兼备 2.领土四至:最北53度N 最南4度N 最东135度E 最西73度E 3.经纬跨度:大部分温带,少带热带,没有寒带。采用北京东八区时间 4.陆上疆界:自鸭绿江河口至北仓河口 5.海域和海疆:东临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岛东部太平洋海区,与6周隔海相望 6.中国内海:渤海 二、中国的国土构成 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管辖300万平方千米海域 三、中国的行政区划 省、县、乡三级。省级23个省,5个自冶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2、中国人口和民族 一、我国人口概况 1、人口总数: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 2、人口分布特点:1)东南多,西北少2)平原盆地多,山地、高原少 3、人口特点:基数大;增长快;农业地区多,林牧业地区少;开发旱地多,开发晚地区少;沿江、滨海、沿铁路干线多,交通不便地区少。 二、民族分布特点 1、大杂居中,小聚居 2、汉族遍及全国,集中在东部,中部,少数民族分布在西北、西南、东北 3、中国地形 一、中国地势的特征 1、地形多种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分布,一二级分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二三级分界级: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二、中国各有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 1.主要山脉 东西走向:天山-阿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贺兰山,横断山,台湾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2、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地势高,面积大,多雪山,冰川,河源

中国旅游地理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旅游地理》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执笔人:适用学期:审核人: 学时: 64 制(修)订时间:

一、课程定位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本课程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饭店服务与管理及旅游英语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程。 (二)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旅游从业必备的中国旅游地理基础知识、技能;树立空间地域意识;形成旅游综合动态思维,培养旅游欣赏能力,为今后服务工作和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旅游专业专业课程,也对旅游管理专业其他专业课程起辅助和补充的作用。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采取传统讲授及现代化教学方式来组织教学,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成为掌握“大旅游”职业领域内的基础知识及具备一定学习基础知识能力的合格毕业生。 (一)素质(情感)目标 1、有较强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品质,包括爱岗敬业、积极进取、吃苦耐劳、服从分配、诚实守信; 2、能较好地与人沟通,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和应变能力 3、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4、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包括学习安全、工作安全和人身安全等; (二)知识目标 1、掌握中国旅游资源的概念及分类、中国旅游资源的类别及典型代表、各大旅游区核心旅游城市及经典旅游线路和重点旅游景区的旅游特征等知识;

2、了解旅游资源赏析、中国旅游客源地理、中国旅游交通与旅游路线、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环境保护、旅游信息与旅游地图、 中国旅游区划、自助旅游等知识; (三)能力目标 1、能正确阅读分析旅游资源分布图及旅游景区导游图; 2、能完成简单的旅游线路设计; 3、能对核心旅游景区进行简单旅游讲解;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教学项目 模块教学知识要求重点及难点知识和能力目标学时 第一章 中国旅游资源地理1、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背景 (自然地理背景、人文地理背景) 2、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多样性、差异性、广泛性和集中性、季节性、互补性、文化 性、悠远性、奇特性) 重点: 1、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 理背景 2、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 征 难点:无 考核方式:笔试 1、掌握我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 背景及我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简答) 2、能运用所学旅游资源形成地理 背景知识分析相关案例,辨析旅游 资源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形成背景, 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 题的能力;(案例分析) 3、应用“职业道德与企业理论”’ 的行业规范与标准,分析企业行为 的善恶,强化学生“职业道德素质”。 (案例分析) 第1周 (4课时)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总结

精品文档 八年级下册知识总结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地理差异显著 1.自然环境差异显著: (1)气温: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2)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2.人文环境差异显著: 农业具有西牧东耕、南稻北麦的分布特点;人口、城市、交通线表现为东密西疏的分布特点;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 二、四大地理区域 代号区域界线主导因素 Ⅰ西北与北方:季风区与非季风 降水区界线 Ⅱ青藏与其他地区:地势一、二 地势或地形 级阶梯界线吻合 气温、降水(或 Ⅲ南方与北方:秦岭—淮河 气候)

秦岭——淮河一线代表的地理意义: ⑴1 月 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 ⑵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⑶ 800 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⑷湿润 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⑸旱地农业与水 田农业的分界线⑹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 风气候的分界线⑺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 界线 第六章北方地区一、自然特征

1. 黑土地、黄土地: (1)位置: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 - 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2)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北平原被称为“黑土地”,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被称为“黄土地” 。 (3)气候:地跨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属温带季风气候,属于半湿润区。 2.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1)发展优势:平原面积大,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 (2)农作物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谷子;经济作物: 甜菜、棉花、大豆 (3)黄土地农业发展 制约条件措施发展方向 灌溉水源不足,春旱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 节水农业严重等 华北地区春旱的主要原因(1)春季少雨;( 2)春季升温快,蒸发量大;(3)春季正值华北地区冬小麦返青和玉米、棉花出苗,农业用水量较大。

海洋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海洋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海洋地理学 适用专业:地理科学 课程学时:36 课程学分:2 课程代码: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海洋地理学》为限定选修课,教学目的与任务主要为介绍海洋地理学体系各学科的知识概况。通过学习要求地理科学专业学生掌握有关海洋的基本状况,海洋水体及流、浪、潮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海洋开发与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二、课程的内容和基本要求 1、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 1.1海洋地理学体系 1.2海洋地理学发展简史 1.3中国的海洋地理学 第二章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 2.1地球的基础知识 2,2海与洋 2.3海底形态 2.4海底构造与大地构造学说 第三章海水的理化特性 3.1海水的主要热学和力学性质 3.2世界大洋的热量与水量平衡 3.3世界大洋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和变化 第四章海流 4.1概述 4.2海流运动方程 4.3风海流 4.4上升流 4.5寒暖流

4.6大洋环流和中国近海环流 4.7海流与海洋生物的关系 第五章波浪 5.1概述 5.2小振幅重力波 5.3风浪与涌浪 5.4浅水区波浪传播与破碎 5.5内波 5.6波浪与海洋生物的关系 第六章潮汐 6.1概述 6.2与潮汐有关的天文知识 6.3引潮力 6.4平衡潮和潮汐动力理论 6.5潮流 6.6潮汐计算 6.7潮汐与海洋生物的关系 第七章海洋生物 7.1海洋生物的环境分区 7.2海洋生物多样性 7.3海洋生物生态类群及生物地理学7.4海洋生态系统 7.5海洋环境中的若干生物学问题 第八章海洋中光和声的传播及其应用8.1海洋光学性质 8.2透明度和水色 8.3海洋激光雷达及其应用 8.4海洋声学现象 第九章海洋遥感 9.1引言 9.2海表遥感 9.3海色遥感 第十章海洋开发与环境保护 10.1海洋开发 10.2海洋污染与海洋环境保护

公共基础知识:中国地理常识大全(一)

公共基础知识:中国地理常识大全(一)在行测常识的考察中,地理部分是一个重要的模块。地理从其内容来讲包括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人文地理等。常识部分的提分秘籍主要源于日常的积累,本文将为广大考生主要搜集到地理常识的知识点,希望大家细心学习。 1、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它的版图被形象地比作一只头朝东尾朝西的金鸡,地势西高东低。 2、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第三位,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 3、中国领土东西跨经度有60多度,跨了5个时区,东西距离约5200公里。 4、中国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度,南北距离约为5500公里。 5、中国领土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 6、中国领土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附近)。 7、中国领土最东端在黑龙江省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 8、中国领土最西端在x疆帕米尔高原(73°E)。 9、中国的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公里,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便于船舶避风和停靠。 10、中国岛屿大约有5000多个,绝大部分分布在长江口以南的海域。 11、中国最大的群岛是舟山群岛,它位于浙江省东面的海域。 12、中国南海有四个群岛,即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 13、中国所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14、内海是一个国家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的渤海是中国的内海。 15、中国最大的岛屿是台湾岛,第二大岛是海南岛。 16、山东半岛是中国最大的半岛,辽东半岛是中国第二大半岛。 17、台湾海峡位于福建省与台湾省之间,从南到北连接着南海和东海,是中国海上运输的重要通道,人们称它为“海上走廊”。 18、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台湾省是中国地震最频繁的省份。 19、与中国陆地相邻的国家有15个。 20、东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朝鲜。 21、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俄罗斯。 22、西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 23、西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阿富汗、巴基斯坦。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城市地理学 英文名称:Urban Geograph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32(全部为理论课) 学分: 适用对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经济学等 二、课程简介 城市地理学是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本课程是研究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应用基础型学科,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不但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国土整治和区域规划等领域,而且也具备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本门课程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参与规划实践的重要基础课程。 City geography is an important course of the major of City Planning. This curriculum is the science to study the principles of city development, city grouping and displaying, and the change rules of city space structure. City geography is a practical and fundamental science. It has the feature of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basic theory of city geography can be used not only in city planning, territory management and district planning; it also has the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directly. So this curriculum is an important course for student to study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to carry out planning practice.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历程,理论构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之间的脉络关系,以及方法论变革的时代背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从而全面准确地把握城市地域运动规律。在系统掌握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全面了解中国城市地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进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高考地理复习:中国区域地理补充知识点

高考地理复习:中国区域地理补充知识点 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与不足 ●与俄罗斯和巴西相比,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何优越性及不足? ①大部分地区位于中低纬,气候温暖 ②南北跨度近50个纬度,气候南北差异大,有利于发展多种农业经济 不足:最北部纬度高,气温低,热量不足,容易造成低温冻害 ●与蒙古和日本相比,我国的海陆位置有何优越性及不足之处? ?优势: 东部濒临太平洋: ①季风气候广布,雨热同期、有利于发展农业 ②海岸线长,海域面广,多优良港口,有利于发展海洋事业(海洋运输、海洋化工、油气资源开发、海洋旅游等) ?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 ③有利于陆上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直接往来、发展对外贸易(亚欧大陆桥,一带一路陆上通道、西气东输、边境贸易等) 不足: ①、季风气候显著,旱涝灾害频繁 ②、地处西北太平洋海域,易受台风影响 ③、板块交界处,多地质灾害 ④、内地交通不便,生态环境脆弱 中国的地形特征及其影响 (对我国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的影响)(气候、河流、植被,发展历史、经济发达程度、交通) 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对气候的影响:(1)西高东低的地势利于海上湿润 气流的深入,使季风气候区分布广;暖湿空气的迎 风坡也易形成地形雨;(2)东西走向的山脉,冬 季阻挡南下的冷气流,夏季阻挡北上的暖湿气流, 使山脉两侧气候产生差异。(3)海拔越高,气温

越低; ?对河流的影响:(1)影响河流流向:西高东低使大河东流入海;山脉是河流的分水岭,影响河流的流域范围; (2)影响河流的流速和落差:在阶梯交界处,巨大落差,蕴含丰富的水能资源。 ?对植被的影响:植被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形成有规律的垂直变化。 山脉的阳坡与阴坡植被产生明显差异。 ?地形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平原地区开发历史悠久,聚落、城镇出现早,交通便利,生产条件优越,经济发达。 (2)山区资源丰富,但交通不便,开发历史短,经济基础薄弱; (3)丘陵、盆地地区经济较发达; (4)高原地区经济发展比较滞后。 秦岭和大兴安岭的地理意义 秦岭: ①1月0°C等温线; ②亚热带和暖温带; ③亚热带季风区与温带季风区 ④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 ⑤ 800mm等降水量线; ⑥湿润区和半湿润区; ⑦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 ⑧水田和旱地 大兴安岭: 1.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线 2.温带季风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中国地理复习知识点总结

中国地理知识要点总结 一、概况(认真参考地图册146---178页,按顺序随时翻阅) 1、重要的经纬线穿过的地形区和省区? 45°N-------准噶尔盆地-(蒙古)-东北平原 40°N-------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北京 35°N-------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秦岭-淮河 30°N-------雅鲁藏布江谷地-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2、记住几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落实到地图上) 季风非季风:---------------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 800㎜等降水量线:-------秦岭—淮河一线到青藏高原东南部 400㎜等降水量线:-------大兴安岭西坡—张家口市—兰州---拉萨附近—喜马拉雅山东部 200㎜等降水量线:-------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内外流区域界线:---------北段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一线,南段接近200MM 等降水量线 中国三级阶梯分界线:---一、二级: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二、三级: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秦岭-淮河一线意义? 1)、黄土高原南界; 2)、0°等温线(亚热带与暖温带)、800MM 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 4)、河流有无冰期 5)、水田与旱地、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 6)、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 二、中国的国土和疆域 1、简述中国的地理位置及意义?

2、读地图册142页图“熟记”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位置、范围? 3、说出我国领土四至点? 最北端:黑龙江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53°34′N) 最南端:南海南沙群岛上的曾母暗沙(4°N) 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汇合处(135°E) 最西端:新疆帕米尔高原上(73°E) 4、熟读我国14个陆上邻国?说出新疆和云南的邻国?(新疆8个、云南3个) 三、中国的近海 1、比较我国四个海区? 1)、位置最北、面积最小、水深最浅、盐度最低-渤海 位置最南、面积最大、水深最深、盐度最高-南海 2)、全部大陆架--渤海和黄海 3)、黄海-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之间,北起鸭绿江口、南至长江口北岸。 4)、东海-我国大陆与我国我国台湾岛、日本的琉球群岛和九州岛之间,大陆架最宽。 南海-台湾海峡是南海与东海间的交通要道 2、我国潮滩的分布及开发利用? 分布:40%分布在杭州湾以南沿海省区、60%以上分布于杭州湾以北沿海各省市; 开发利用:浙闽沿海---养殖贝类;苏北沿海---盐业、种植棉花、成为商品棉基地;上海金山石化—填海造陆; 3、我国海岸类型及分布? 杭州湾以北——沙岸或泥岸为主-----海积地貌 杭州湾以南及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岩岸为主,水深,多良港-----海蚀地貌 4、我国近海油气田分布?(主要在大陆架) 渤海、黄海、东海、台湾浅滩、南海珠江口、莺歌海和北部湾等油气盆地。 5、长芦盐场的形成条件?台湾布袋盐场的形成条件? 长芦盐场:北方为沙岸、泥岸,雨期短,春季至初夏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有利晒盐; 布袋盐场:位于台湾山脉的西侧、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纬度低、蒸发旺; 6、舟山渔场的形成条件?(前两个条件必写) 1)台湾暖流和黄、渤海冷水团在此交汇,海水易搅动,促使营养物质上浮,有利浮游生物繁殖,饵料充足;且水温适宜,冷暖水性鱼类在此交汇洄游,数量众多; 2)长江、钱塘江、甬江等大河入海,带来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盐类,有利浮游生物繁殖,饵料充足,为多种鱼类提供良好的繁殖、索饵、洄游场所; 3)海区位于大陆架,海水浅、阳光足,可直射海底,有利海洋生物繁殖; 4)纬度适中,多优良避风港,有利捕捞; 7、潮汐能的分布? 潮汐能主要集中在福建、浙江等沿海。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面向历史系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该课旨在向学生讲解中国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成因,并向学生传授以地理思维模式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与视角。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在了解中国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成因基础上,深刻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形成“尽全时空”与“人地互动”的思维模式,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三)教学内容 绪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与人类社会;中国历史时期的沙漠与沙漠化问题;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中国历史人口地理学;中国历史时期经济地理学; (四)教学时数 本课程共授课36学时。 (五)教学方式 本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将教师讲授、学生讨论与论文写作有机结合。 二、本文 第1章绪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础知识 教学要点: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知识点与基本理论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1 导论(1学时) 历史地理学的概念 历史地理学的相关理论 1.2 历史地理学重要典籍与研究动态(1学时) 历史地理学要籍。 历史地理学人物。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 考核要求: 历史地理学的概念;历史地理学要籍与人物。 第2章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 教学要点: 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规律;现代气候变迁的地理学解释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2.1 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3学时)

2.2 气候变化的规律。(2学时) 2.3 现代气候变迁的地理学解释。(1学时) 考核要求: 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概况;气候变化的规律 第3章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与人类社会 教学要点: 土壤的成因与变迁;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分类与社会发展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3.1 土壤的成因与变迁。(1学时) 3.2 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分类与社会发展。(2学时) 考核要求: 土壤的形成;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分类。 第4章中国历史时期的沙漠与沙漠化问题 ——以西北地区为主 教学要点: 中国沙漠的分布;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及沙漠化的成因;中国历代治理沙漠的对策与现代启示教学时数; 7学时 教学内容: 4.1 中国沙漠的分布。(1学时) 4.2 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及沙漠化的成因。(4学时) 4.3 中国历代治理沙漠的对策与现代启示。(2学时) 考核要求: 中国沙漠的分布;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及沙漠化的成因。 第5章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 教学要点: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的原因及现代启示 教学时数: 7学时 教学内容: 5.1 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的相关原理与理论。(1学时) 5.2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1学时) 5.3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3学时) 5.4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的原因。(2学时) 考核要求: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第6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学 教学要点: 历代人口概况;影响中国历代人口数量及分布的原因;中国历代移民与文化 教学时数: 5学时

《中国旅游地理》教案

《中国旅游地理》教案 2016~2017学年第2 学期 课程名称:中国旅游地理 主讲教师:甜

【课题】课程介绍第1节 【教学目标】 1.了解旅游地理学的科学畴和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概况; 2.了解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知识体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知识体系; 难点:掌握学习中国旅游地理的目的和方法并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灵活运用。【教学媒体及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年问候 二、安全教育 三、课堂纪律 四、课程介绍 课件展示中国旅游地理研究主要容: 旅游者的研究;旅游资源的研究;旅游业的研究;旅游信息与地图的研究;旅游区划的研究。 学习中国旅游地理的目的及方法: 1、学习中国旅游地理目的 掌握中国旅游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 树立较强的空间地域意识, 树立环保意识, 激发爱国热情, 成为具有现代服务于管理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2、学习中国旅游地理方法 案例一:与旅游发展的优势条件和特色 导出对比分析法 案例二:某地旅游地图认识 导出地图辅助学习法 案例三:分析东北旅游区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案例四:学生谈旅游的收获 导出实地考察法 案例五:获取信息的方式 导出多媒体辅助学习法 【课题】项目三京鲁重地、华夏寻根--华北旅游区 活动三主要游览地及著名景区—省第2-3节【教学目标】 1.了解省概况 2.掌握省主要游览地及著名景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省概况、主要游览地及著名景区 难点:运用本节课知识设计旅游线路和模拟导游 【教学媒体及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立疑激趣 这里是“孔孟之乡”,这里有“泉城”、“海滨山城”、“世界风筝之都”,

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一、中国地势的特征 1、地形多种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分布,一二级分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二三级分界级: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二、中国各有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 1.主要山脉 东西走向:天山-阿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贺兰山,横断山,台湾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2、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地势高,面积大,多雪山,冰川,河源 内蒙古高原:地面起伏和缓,开阔坦荡 黄山高原:黄土分布,植被少,水土流失,沟壑纵横 云贵高原:地势崎岖,石灰岩广布,多小型坝子,喀斯特地貌典型 3、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南疆、天山-昆仑山之间面积大,沙漠广,西高东低,边缘有绿洲 准噶尔盆地:北疆,天山-阿尔泰山之间沙漠小,多风蚀地貌,西侧有缺口 柴达木盆地:地势较高,多戈壁沙漠,东有沼泽盐湖 四川盆地:北高南低,内有丘陵平原,我国最大的外流盆地 4、三大平原的特征和分布 东北平原:面积大,黑土广,部分地区有沼泽 华北平原:地势平坦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河网纵横,湖荡密布 5、主要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地势低,起伏缓,多为经济林木或辟为旅游区 6、山脉构成地势骨架 天山以北准噶尔盆地以南塔里木盆地 阿山以南为河套平原 昆仑山脉以北塔里木盆地,以南青藏高原 南岭以北江南丘陵,以南两广丘陵 秦岭以北黄土高原,是黄河与长江分水岭 大兴安岭以西内蒙古高原以东东北平原 太行山以西黄土高原,以东华北平原 巫山以西四川盆地以东长江中下游平原 雪峰山以西云高原 长白山以西东北平原 武夷山以西江南丘陵,以东江南丘陵 横断山以西青藏高原以东四川盆地 贺兰山以西内蒙古高原以东宁夏平原 阿尔泰山脉中国与蒙古的界山 祁连山以北河西走廊,以南柴达木盆地 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印度、尼泊尔、不丹边界 三、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气温:海拔高气温则低,冷空气背风坡气温较高 降水:西高东低有利于水流深入,暖湿空气,在迎风坡形成地形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