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儒家思想对中医养生的影响

论儒家思想对中医养生的影响

论儒家思想对中医养生的影响

[ 摘要]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影响力渗透到古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医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其养生观念在现代社会也受到了广泛的认可。本文将通过阐述孔子和孟子的养生思想揭示儒家对中医养生观的重大影响。

[ 关键词]儒家养生传统文化

一、总论

“养生”一词出自《庄子·养生主》,所谓“养”即保养、培养之意,所谓“生”即生存、生长之意。养生,就是根据自然规律来保养自己以达到保持健康、延长寿命之功效。养生又称为“摄生”、“保生”,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之祖中《黄帝内经》中就收集了大量古代劳动人民养生学的理论和经验,如“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1],这是提倡顺应四时阴阳进行养生调摄,使体内阴阳与四时阴阳,协调一致。后来的历代医学家对养生理论的不断总结、补充和发展,形成不同的养生流派,如以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佛教思想指导的各种养生流派,从而汇集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华养生文化。本文所探讨的就是儒家思想对中医养生的影响。

二、孔子的养生思想

说起儒家就不得不提孔子,孔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养生理论的先驱,他提出的养生理论比《黄帝内经》还要早数百年。孔子一生命运多舛,幼年丧父,少时贫贱,中年奔波潦倒,“累累若丧家之狗”[2],老年丧子,却仍活了七十三岁,远高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人均寿命。这样看来研究孔子的养生之道就更有意义了。

1、饮馔养生

在《论语》中关于孔子饮馔养生的观点的句子很多,总结之后可归为六点:

(1)饮食尚精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朱熹曰:“食精则能养人,脍粗则能害人。”[3]食精而脍细取其易于吸收,若食物过粗则不利于消化吸收。

(2)饮食讲究干净卫生。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沽酒市脯不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孔子不仅不吃放坏了的鱼肉,甚至从外面买回来的酒肉都不吃,肉放过了三天就不吃了(祭于公时,肉拿回来时即已三日,故不宿肉),可谓十分讲究。这样有效地避免了食物中毒,而且新鲜食物中营养成分流失的更少。

(3)饮食有节制。肉虽多,不使胜食气。不多食。朱子曰:“食以谷为主,故不使肉胜食气。[4]

(4)吃应季的食物。不食不时。五谷未成,果物未熟都不能吃。

(5)重视调味品。不撤姜食。不得其酱,不食。烹调得当的美味食物不只能让人胃口大开,其中的调味品也对健康十分重要。生姜味辛性温,长于发散风寒、化痰止咳,又能温中止呕、解毒,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及胃寒呕逆等症,常吃姜可延年益寿。酱中含有盐分,还有驱毒功效,在古代饮食中地位也很重要。

(6)适量饮酒。唯酒无量,不及乱。虽说是无量,但其实是适量,程子曰:“不及乱者,非惟不使乱志,虽气血亦不可使乱,但浃洽而已可也。”[5]酒有通血活络的功效,而且古代饮水不洁,以酒代水又有消毒杀菌的作用。

2、修身养生

子曰:“知者乐,仁者寿。”[6]孔子认为仁者才能长寿,那么为什么仁者能够长寿呢?其一,仁者崇德,以忠恕之道对待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能够做到与其他人关系和谐,因此心情舒畅,自然能够长寿,正所谓“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大学)。其二,仁者能恪守中庸之道,讲求中和。《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情感要有节制的抒发,因为古代医学家们认为:人的情感是与脏腑功能是相联系的。《黄帝内经》中指出:“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7]过度的喜怒哀乐会损伤身体,正所谓“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8],因此孔子很注意情感抒发尺度的控制,他评论《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9]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其三,孔子的修身不只在于养德,还有更实际的内容,如读书、音乐、射御都是修身所必须的。读书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养生的方式之一,读书不仅能获取知识,在读书的过程中更是能陶冶情操、平和心境,心境对养生十分重要。孔子一生以读书为乐,删定《诗》、《春秋》,读《易经》时韦编三绝,可以说孔子的长寿与读书是有关系的。孔子还是一位音乐家,他十分重视音乐的修身作用,他说:“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10],认为音乐除去其本身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音乐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心静神和,还能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养德的目的。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好的音乐不仅能消除心理上的负面情绪,对人类的内分泌系统也很有好处。孔子不仅仅是位儒者,还是位武士,他提倡的君子六艺中就包括“射”、“御”两项,可见孔子对体育运动的重视,“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经常运动自然有利于身体健康,孔子能够长寿他经常运动的习惯是分不开的。其四,节欲,人的欲望无止

尽,过分放纵不利于身心健康。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11]纵欲无度、争强好胜、贪得无厌都是欲望的延伸,孔子认为必须要用礼来节制这些欲望,方能长寿。

3、后世影响

孔子虽然并未建立起系统的养生理论,但由于后世尊崇儒学导致他的养生观念深入人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即以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为例,他虽然是道士,但他的养生思想不仅仅来自黄老,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孔子。譬如在《备急千金要方·养生序》中他就指出:“德行不充,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12]这与孔子的崇德修身一脉相承,又云:“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13]这与孔子的控制情感抒发和节欲的观点相近。又云:“每食不用重肉,喜生百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及少菹菜。并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陈臭物;勿饮浊酒。[14]与孔子饮馔养生观点相合。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多次提及夫子,可见孔子养生观念的深远影响。又譬如嵇康,他喜好黄老,擅长摄生,但考察他的养生观点却与孔子多有相同之处,在《答向子期难养生论》中他提出养生有“五难”,即“名利不灭,此一难也;喜怒不除,此二难也;声色不去,此三难也;滋味不绝,此四难也;神虑转发,此五难也。”[15],他又说:“仲尼穷理尽性,以至七十。”[16]可见他对孔子的养生观念很是赞同。

孔子是养生理论的先驱,他的理论对后世养生观念的影响甚大,他通过践行自己的养生观念,在平均寿命极低的古代寿过七十,为其养生理念的科学性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三、孟子的养生思想

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的又一巨子,于养生一道上,孟子既有所继承又有所发展,他提出的“浩然之气”的概念不只大大发展了养生理论,对宋代儒医的形成也有间接的影响。孟子最终寿长八十四岁,在战国时期能活这么长几乎就是奇迹,因此孟子的养生思想历来受到后人的重视。

一、对孔子养生思想的继承

孟子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他的养生思想与孔子可谓一脉相承。譬如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者,寡矣。”[17]意为修养心性的最好办法是减少欲望。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少,即便本性有所失去,那也是很少的;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多,即便本性还有所保留,那也是很少的了。孟子这

里提出用寡欲的方式养心与孔子的节欲主张颇有相似之处。孟子也支持通过修身养性来养生,“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18]。“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大者为大人”[19]主张养身只是小道,养心才是最重要的。

孟子对孔子养生思想的继承是毋庸置疑的,不过可贵的是他还大大发展了自己的一套理论。

二、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是孟子最重要的养生思想,那么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又是什么呢?和当时流行的“气”的理论又有什么联系和不同呢?周淑萍教授在《两宋孟学研究》一书中指出:关于孟子“气”的内涵的问题。在《孟子》一书中,“气”字共出现了20次。细加分析,共有五个涵义。除了“浩然之气”之外,尚有:(1)泛指精神状态。如,孟子说:“志壹则东气,气壹则动志。”(2)特指勇气。如孟子所说:“孟施舍之守气”之气即为此义。(3)血气,体气,自然生理机能。如,“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4)气质。如孟子说:“居移体,养移气。”“浩然之气”与孟子“气”的另外四个含义既存在密切的联系,又存在一定的区别。“浩然之气”与“勇气”的联系区别在于,“浩然之气”也是一种勇气,但它是道义充养完备所成,有道德的强力支撑;而勇气并非都是为道德之勇,因为还有“血气”之勇、莽夫之勇、匹夫之勇等;“浩然之气”与(1)泛指精神状态之气的联系和区别则为:“浩然之气”就是一种精神状态,但它是人类种种精神状态中一种处于高尚道德境界的精神状态。气质与“浩然之气”间的关系比较特殊。“浩然之气”的外在表现是人的气质,人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气质感受到其是否具有“浩然之气”,但气质与“浩然之气”之间并不是一对一的,气质可以涵摄“浩然之气”,也可能与此无关;血气则是“浩然之气”的生理物质基础。[20]

这是浩然之气和孟子“气”的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我们可以看到,浩然之气具有物质和精神的两重特性,可以说孟子“浩然之气”是义理与血气的统一,“养吾浩然之气”就是用义与道养气,使之升华为浩然之气,是道德修养与养生的统一。[21]孟子浩然之气的养生理论是对孔子“修身养生”的继承和发展,他提出浩然之气的概念明确了修身和养生的联系,并且通过对义理对于浩然之气的重要性的论述使他的养生理论超脱了养生本身,进入到了更高的层次。孟子对自己的“浩然之气”是这样描述的:“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22]意即:这难以说得明白。那浩然之气,最宏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用邪恶去伤害它,就可以使它充满天地之间无所不在。那浩然之气,

与仁义和道德相配合辅助,不这样做,那么浩然之气就会像人得不到食物一样疲软衰竭。浩然之气是由正义在内心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不是通过偶然的正义行为来获取它的。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不能心安理得的地方,则浩然之气就会衰竭。

我们可以看出孟子的养生思想带有强烈的道德色彩和神秘主义倾向,他提出“浩然之气”其实是一种以“天人之学”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理论体系,通过养气他认为精神境界可以得到升华,使人与天到达一种契合状态。因此养气不仅仅是养生,更不能认为是追求长寿,正如我们前面引用的孟子的话所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这无关乎寿命长短的问题,而是人的价值能否实现,人的精神能否到达最高境界的问题。养生思想在孟子这里得到了升华。

三、后世影响

孟子与孔子的情况颇有不同,在宋代之前孟子的地位一直不高,直到朱熹将《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孟子的地位才真正确立起来。不过,宋之前孟子的“浩然之气”就受到了广泛的重视,葛洪就在《抱朴子》内篇中说到:“纡鸾龙之翼于细介之伍,养浩然之气于蓬荜之中。”[23](又一个道士借鉴儒家养生思想的例子)然而,在两宋时期,随着儒学创造性的发展,儒家养生思想也得到长足的进步。而且,由于士子人数的激增和中医地位的提高,很多儒士开始正视中医,形成了“儒医”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儒学和中医的联系愈发紧密。

朱丹溪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弃儒从医,研究医学之时,“参之以太极之理,《易》、《礼记》、《通书》、《正蒙》诸书之义贯穿《内经》之言,以寻其指归”[24],创立了其医学理论。他在《阳有余阴不足论》里广泛运用了理学的观点,他将自己的代表作命名为《格致余论》,也显示出其理学背景。

除此之外,二程、周敦颐、朱熹也都提出以养气、养心为主的性命双修之学,这是对孟子养生思想的发展。两宋时期中医的儒学化,起源于理学的兴起,理学的兴起又于孟子地位的提高有密切的联系。正是由于孟学的发展,理学的理论体系才最终建立起来,其中格物致知的思想是儒医的发端,而养气养心的思想也使得孟子的养生理论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同。

孟子的养生理论对宋以后中医养生有着极大影响。

四、结论

儒家思想对中医养生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天人合一。饮食有度,起居有节,不管是饮食和起居都应顺应天时的变化而且人体与自

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黄帝内经》有云: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少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太阴不藏,肾气独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25]

(2)修身养生。儒家养生观有着强烈的道德色彩,他们认为修身养性和养生有着密切联系。人是精神与气血的统一,也因此养生追求的是身心并养。以仁基础,正心诚意为手段修养身心,可以达到形神并养的目的。

(3)寡欲养生。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他们都认为被物欲蒙蔽,就会丧失本心,达不到精神与肉体的和谐,自然就无法长寿。宋代理学提出的观点“存天理,灭人欲”与之一脉相承。

(4)正名思想。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26]所谓正名即正其名分,使之各司其职。《黄帝内经》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27]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5)中庸思想。中庸思想与阴阳平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黄帝内经》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28]只有阴阳平衡人才能够健康,达到阴阳平衡的过程即为致中和。而且中庸思想强调情志有节制的抒发,这对修养心性有很大好处。

(6)养气理论。要养浩然之气就必须配义与道,养气不单单是追求长寿,更重要的是精神境界的修养。养浩然之气也不仅仅是养生理念,还反映了儒家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人的死亡是一种必然,人的价值不在于寿命长短,这样看儒家的养生观比之道家显然要更积极。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两千年来在中国一直占有统治地位,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都有着非比寻常的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通过以上的论证,我们可以看出,中医养生理论从最开就与儒家思想联系密切,其哲学基础与儒家相同之处很多,在宋代更是产生了“儒医”这种儒道、医道合二为一的产物,理学的兴盛使得中医得到第二次发展,获得了新的哲学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由于篇幅有限,在这里就不再赘述。总之,儒家思想对中医养生的影响是巨大而不可磨灭的。

引用及参考书目

[1] 姚春鹏,姚丹译注. 黄帝内经.[M]. 19页.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15.05

[2] 韩兆琦编著. 史记笺证.[M].3219 页.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05

[3][4][5](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120.页北京:中华书局,2012.2

[6](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90页.北京:中华书局,2012.2

[7] 姚春鹏,姚丹译注. 黄帝内经.[M]. 66页.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15.05

[8] 姚春鹏,姚丹译注. 黄帝内经.[M]. 68页.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15.05

[9](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66页.北京:中华书局,2012.2

[10](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179页.北京:中华书局,2012.2

[11](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173页.北京:中华书局,2012.2

[12](唐)孙思邈撰;刘清国等主校. 千金方.[M] .440页.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8.12.

[13](唐)孙思邈撰;刘清国等主校. 千金方.[M] .442页.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8.12.

[14](唐)孙思邈撰;刘清国等主校. 千金方.[M] .443页.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8.12.

[15](清)严可均辑.全三国文.[M].50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2

[16](唐)孙思邈撰;刘清国等主校. 千金方.[M] .505页.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8.12.

[17](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382页.北京:中华书局,2012.2

[18](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356页.北京:中华书局,2012.2

[19](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342页.北京:中华书局,2012.2

[20]周淑萍.两宋孟学研究.27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

[21]乐爱国.孟子论“气”与儒家养生学.[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5(2),50~53

[22](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232页.北京:中华书局,2012.2

[23]冯国超主编. 抱朴子内篇. 26页.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07.

[24]贾成祥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23页.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9

[25] 姚春鹏,姚丹译注. 黄帝内经.[M]. 27页.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15.05

[26](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143页.北京:中华书局,2012.2

[27] 姚春鹏,姚丹译注. 黄帝内经.[M]. 80页.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15.05

[28] 姚春鹏,姚丹译注. 黄帝内经.[M]. 65页.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15.05

(清)焦循.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2012.2

王国轩译著.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06,9

(清)苏舆.春秋繁露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2012.2

(清)王先谦.庄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2.2

李麟主编.中医文化常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0,1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