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GIS的重庆市涪陵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基于GIS的重庆市涪陵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基于GIS的重庆市涪陵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基于GIS的重庆市涪陵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基于GIS 的重庆市涪陵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柳依莎1,2,杨华1,2*,邓伟

1,2

(1.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重庆400047;2.重庆高校市级GIS 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47)

摘要以坡度、高程、到地面水体距离、地质灾害以及石漠化6大自然因素,土地利用类型和到主干道距离2大社会经济因素以及基本

农田、自然保护区和保护水域3大生态安全因素为评价因子,利用加权叠加法,对涪陵区进行了建设用地适宜评价,将适宜性等级划分为适宜、限制和禁止建设3个等级,并对各适宜性等级进行了描述。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土地适宜性评价;涪陵区中图分类号S1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2)05-03068-04Evaluation of Land Suitability in Fuling of Chongqing Based on GIS LIU Yi-sha et al (Colleg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and Tourism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7)

Abstract Based on six natural factors (slope ,DEM ,distance to surface water ,geological disasters and rocky desertification ),two social eco-nomic factors (land use ,distance to main traffic )and three ecological safety factors (basic farmland ,natural reserved area and drinking reser-voir ),the suitability of construction land in Fuling was evaluated by the weighted stacking method.The suitability was divide into three grades ,including suitable ,restricted and forbidde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grade were described.Key words GIS ;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 ;Fuling area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0771135)。

作者简介

柳依莎(1987-),女,浙江温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资

源遥感与GIS ,

E-mail :lyscathy@126.com 。*通讯作者,副教授,在读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岩土工程、资源环境与GIS 研究。

收稿日期2011-11-10土地是十分宝贵的稀缺性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也是工业、交通、城市建设和旅游等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近几十年来,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城乡建设对土地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地适宜性评价作为缓解人地矛盾的有效手段,

不仅可以确定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向,而且可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资源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是土地开发和合理利用战略研究的重要依据

[1-2]

笔者主要研究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目的是应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GIS 等软件准确地分析土地质量以及土地作为建设用地的适宜性等级,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土地生产潜力,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和可持续利用。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1.1

研究区概况

涪陵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居重庆

市及三峡库区腹地,

位于乌江与长江汇合处,地处106?56' 107?43'E 、29?21' 30?01'N ,东西宽74.5km ,南北长70.8

km ,幅员面积2941.46km 2

。境内地壳稳定,地势东南高西

北低,

以低山丘陵为主,西北部广泛分布碎屑岩,东南部出露大片碳酸盐层,

岩溶地貌突出。境内河流属长江水系,以长江、乌江为主干呈网络分布,长江由西向东横穿全区,乌江由南向北流入区境。涪陵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

降水丰沛,主要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的地带性土壤为紫色土,此外,还广泛分布有水稻土、黄壤、黄棕壤等。1.2

数据来源

研究区土地适宜性评价所需要的数据包

括:涪陵区数字高程地图、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遥感分类所得到的土地利用类型图以及各类矢量化地理图,如1?5万的涪陵行政区划图、道路图、河流图、地质灾害分布图、洪水位控制区图、

石漠化图、自然保护区分布图、现状绿地分布图以及饮用水源地分布图等。1.3研究方法

1.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主要从

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生态安全性因素3方面进行评价,

采用加权叠加分析法,首先根据各评价因素对土地质量的作用或限制强度的不同,给定各因素相对应的权重和评价指数,然后利用各评价单元的各个评价因素资料确定该单元各评价因素的作用分值,以加权叠加求得各评价单元的总分值,

根据总分值的大小来确定各评价单元的适宜等级[3-4]

其中自然因素包括高程、坡度、地表水体(河流、湖泊、水库)、地质灾害以及石漠化;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土地利用现状以及交通可达性(与主干道的距离);生态安全因素包括基本农田、自然保护区以及水域保护。评价流程见图1,各评价因子重分类见图2 10

图1涪陵区土地适宜性评价流程

责任编辑徐丽华责任校对李岩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12,40(5):3068-3071

图2

重庆市涪陵区高程图3

重庆市涪陵区坡度图4

重庆市涪陵区河流距离图5重庆市涪陵区湖泊、

水库距离图6

重庆市涪陵区地质灾害分区图7

重庆市涪陵区石漠化分布图8

重庆市涪陵区主干道距离图9

重庆市涪陵区土地利用类型图10重庆市涪陵区生态因子各评价因子分级作用分值及标准权重参照表1。

1.3.2评价分级标准。参照FAO《土地评价纲要》和《县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的规定,根据土地对评价用途

的适宜性程度、限制性强度和生产能力的高低,将涪陵区土

地分为3个等级:

(1)适宜建设用地:土地质量最好,土地利用高度适宜,

土地质量评价的各项因子均处于最优或较优的状态,土地对

所定用途可持续利用无明显限制,土地具有较高的生产率和

较好的效益。

(2)限制建设用地:土地质量较低,土地对所定用途具有

较为明显的限制性,土地的生产率或效益很低,利用不当容

易引起土地退化,这类土地对所定用途不能利用或不能持续

9603

40卷5期柳依莎等基于GIS的重庆市涪陵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利用。主要包括地质灾害中易发区、石漠化区域、区内黄草山和武陵山、郊野公园和区级以上风景旅游区以及基本农田等。

表1评价因子分级作用分值

影响因素(权重)评价指标

(权重)

分类

条件

评价

分值

自然因高程(0.1)<300m5

素(0.5)300 600m4

600 900m3

900 1200m2

>1200m1

坡度(0.1)0 5?5

5 8?4

8 15?3

15 25?2

>25?1

河流(0.05)>200m缓冲区5

140 200m缓冲区4

100 140m缓冲区3

60 100m缓冲区2

<60m缓冲区1

湖泊、水库(0.05)>2.0km缓冲区5

1.5 2.0km缓冲区4

1.0 1.5km缓冲区3

0.5 1.0km缓冲区2

<0.5km缓冲区1

地质灾害(0.1)不易发区4

低易发区3

中易发区2

高易发区1

石漠化(0.1)潜在5

轻度4

中度3

重度2

极重1

社会经济土地利用现状(0.5)建设用地5

因素(0.25)旱地4

园地、荒草地、裸地3

林地2

水田、水域1

与主干公<1.0km5

路的距离(0.5)1.0 2.0km4

>2.0km2

生态安全基本农田保护区(0.3)1

因素(0.25)自然保护区(0.4)1

保护水域(0.3)1

(3)禁止建设用地:严禁建设的土地,这类土地通常具有生态功能。主要包括坡度25?和25?以上的坡地、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按长江和乌江2江50年一遇洪水标准执行的防洪控制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城区绿地、以及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等。

2结果与分析

根据以上图件及评价指标体系,得到涪陵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等级图(图11)。由图11可知,适宜建设用地总面积为801.26km2,占涪陵全区的27%,主要分布在李渡—龙桥片区、江南片区、新妙镇、石沱镇、义和镇、珍溪镇、清溪镇、南沱镇、蔺市镇、罗云—焦石的小部分地区以及西南坪上的大部等。其中江南片区为建成区,涪陵区的中心城区;李渡—龙桥片区为工业区,是涪陵城区新的建设用地,龙潭镇为西南坪上地区的主要发展中心,新妙镇、石沱镇、南沱镇和清溪镇是涪陵区的城镇工业发展用地

图11重庆市涪陵区建设用地适宜性等级

限制建设用地总面积1703.81km2,占涪陵全区的58%。黄草山和五武陵山扣除禁止建设用地,面积523.61 km2,占涪陵全区的17.8%;地质灾害中易发区扣除2山,面积221.68km2,占涪陵全区的8%;石漠化区396.57km2,占涪陵全区的13.48%;风景旅游区和郊野公园129.18km2,占涪陵全区的4.39%;次级河水域及保护区9.85km2,占涪陵全区的0.33%;基本农田334.62km2,占涪陵全区的11.38%。

禁止建设用地总面积301.86km2,占涪陵全区的10.26%。其中地质灾害高易发区47.06km2,占涪陵全区的2%;防洪控制区26.23km2,占涪陵全区的0.89%;饮用水库39.93km2,占涪陵全区的1.35%;生态保护区域163.76km2,占涪陵全区的5.57%,其中,自然保护区核心区47.32km2,国家级森林公园16.33km2,国有林场83.53km2,区级森林公园16.58km2;地形禁建区52.42km2,占涪陵全区的1.78%。

3结语

3.1主要成果

(1)在系统分析、归纳国内外土地评价研究的理论成就和应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研究区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状况,在基础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了合适的分类体系和评价系统,最终合理地确定了研究区建设用地的适宜性等级。

(2)GIS技术使土地评价方法走向定量化、综合化,可实现数字化制图、多属性数据叠加处理、属性的即时查询、评价结果自动化等。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建立了研究区的土地质量数据库,包括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并实行了两者的动态、有效链接。

0703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

3.2不足之处

(1)土地适宜性评价涉及多学科以及庞大的数据,收集

数据涉及的相关行业部门较多,可指定一套相关的元数据规范用于数据的筛选工作。

(2)评价因子的权重是人为确定的,因此人为主观因素的偏差会对评价结果产生影响。为了使评价结果更准确,如何更加科学地选取评价因子,确定因子权重,在今后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工作中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吴燕辉.基于GIS 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土地适宜性评价[D ].武汉:华中

师范大学,

2008.[2]姚光华,谭德军,谢洪斌,等.重庆1h 经济圈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设计

与开发[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38(34):19685-19687.[3]王桂芝.基于GIS 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

1996,10(5):40-44.[4]方大春,刘国林,王芳,等.基于GIS 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研究[

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04(1):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35-36.(上接第3018页)

3.3.2.1分类水体。使用多尺度分割和光谱差异分割组合,设置近红外波段对象均值小于40,近红外波段对象标准差小于3.5,

分类出面状的水体;设置近红外波段均值小于40,长宽比大于5,分类出线状的水系。将2个类别统一为水体。3.3.2.2

分类植被。将NDVI 大于0.18的未分类类别分类

为植被。然后,在植被类别中将GLCM homogeneity 近红外波段小于0.12且亮度值大于37的对象分类为农田类别。由于农田类别中有其他未分类的“空洞”区域,因此可使用算法将该“空洞”分类为农田类别。3.3.2.3

分类城建区和裸地。将GLCM homogeneity 蓝波段

小于0.41的值分类为城建区。在该研究中,

裸地的定义是影像中有高亮显示的地物,

因此将多光谱波段的总和(红+绿+蓝+近红外)大于237的对象分类为裸地类别。3.3.2.4

分类滑坡。剩下的未分类对象中就存在滑坡对

象,

广岛山区植被覆盖度高,而滑坡多为土质滑坡,其滑坡周围有植被发育。因此,

滑坡的分类是使用光谱特征以及滑坡与周围植被之间的包围关系(相关边界)设置阈值来实现,将与植被的相关边界大于0.7的未分类对象分类为滑坡类别。其余的未分类对象利用软件中提供的remove object 算法进行重新归类,将这些对象分类为与周围分类过的对象有最大相关边界的相同类别。这样就将整个影像分类完成(图3),其中红色区域就是识别出的滑坡体

图3分类成果

3.3.2.5分类后优化。该研究的目的是滑坡的快速识别,

因此,不用对其他地物进行错分、漏分检查以及边界优化,只

针对识别出的滑坡对象进行合并操作和计数操作,得到识别的滑坡数量为69个。3.4

精度评价

定量分析的指标采用滑坡体识别正确率进

行评价。评价过程中采用识别成果与广岛地区1?25000的地图(土地利用现状图),以及与相关报道进行比较的方式。经过验证,该研究对滑坡体的漏分数为8个,错分数为10个,识别正确率为88.06%。经过分析,漏分的滑坡体大多为老滑坡,滑坡体表面植被覆盖良好,受影像空间分辨率的限制,由所设置的识别规则不能将老滑坡识别出来;而错分的主要原因在于河流滩涂、

古阶地以及古侵蚀面等在影像的表现与所设置的滑坡体识别规则相似。总的来说,试验结果较令人满意。若采用更高空间分辨率的影像,

对滑坡体的识别规则进行改进,还可进一步提高滑坡体识别的正确率。4

结论

该文提出了一种利用面向对象技术的滑坡快速识别方法。该方法利用面向对象的多尺度分割和分类技术,不同于其他人工和半自动识别要求预先提供种子点(样本点),因此其是某种意义上的滑坡自动识别方法。

笔者将面向对象的应用推向了一个新的领域,取得了较好效果,

但该研究仍有一些不足之处:①该研究使用的空间分辨率为16m ,其优点可大范围快速识别滑坡,但受其限制,只能进行识别,而不能对其细节进行分析;②辅助资料不足,没有DEM 数据,不能有效减少错分和漏分现象;③滑坡快速识别规则的普适性有待进一步验证。参考文献

[1]骆剑承,周成虎,梁怡,等.支撑向量机及其遥感影像空间特征提取和

分类的应用究

[J ].遥感学报,2002,6(1):50-55.[2]许高程,张文君,王卫红.支持向量机技术在遥感影像滑坡体提取中的

应用

[J ].安徽农业科学,2009(6):2781-2782.[3]胡德勇,李京,赵文吉,等.基于对象的高分辨率遥感图像滑坡检测方

法[J ].自然灾害学报,2008(6):42-46.[4]BAATZ M ,SCHAPE A.Multiresolution segmentation :an optimization ap-proach for high quality multi -scale image segmentation [

C ]//Angewandte Geographische Information Sverarbeitung XII.Karlsrube :Herbert Wich-mann Verlag ,

2000:12-23.[5]BENZ U C ,HOFMANN P ,WILLHAUCK G ,et al.Multi-resolution ,ob-ject-oriented fuzzy analysis of remote sensing data for GIS -ready informa-tion [

J ].Journal of Photogrammertry &Remote Sensing ,2004,58(3/4):239-258.[6]孙晓霞,张继贤,刘正军.利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从IKONOS 全色影

像中提取河流和道路

[J ].测绘科学,2006,31(1):62-63.[7]曹宝,秦其明,马海建,等.面向对象方法在SPOT5遥感图像分类中的

应用—

——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22(2):46-49.

1

70340卷5期柳依莎等基于GIS 的重庆市涪陵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土地适宜性评价 操作步骤 GIS

土地适宜性评价(操作步骤) 按照张媛媛老师的要求,土地适宜性评价至少包括坡度和洪水淹没分析两个生态限制要素。如果学有余力,可以再分析一下道路对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引导作用。 一、设置分析环境 在cad里把规划范围写成一个块“规划范围.dwg”。导入gis中,双击,选择“polygon”。右键,数据——导出数据,生成“规划范围”shp。 地理处理——环境设置——处理范围,选择“规划范围”shp。 Arctoolbox右键,环境设置,处理范围,选择“规划范围”。 二、由等高线生成DEM(数字高程模型) 1.将cad文件导入gis中。双击cad文件名,有5个文件,选择polyline。

点确定。 2.选择高程大于0的polyline,即为等高线,生成shp. 打开属性表。点按属性选择,elevation>0. 点图层名,右键,数据——导出数据,图层名“denggaoxian”。生成的新文件加载到视图中。

3.生成TIN。3D Analyst 工具——TIN管理——创建TIN。注意:height field选“elevation” TIN生成了! 4.转栅格。3D Analyst 工具——转换——由TIN转出——TIN转栅格。注意:设置栅格大小(cellsize)(栅格大精度小,栅格小精度大)。

三、坡度因素评价 1.生成坡度。3D Analyst 工具——栅格表面——坡度。 输入栅格选dem。

输出栅格slope。 2.对生成的坡度进行适宜性评分。 点slope右键,打开属性表。点“符号系统”,选“已分类”,类别改为“3”。点“分类”。“中断值”:第一个填“10”,第二个填“25”,第三个不改。点确定。再点确定。

04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2019 87号文

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 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然资源主管部门: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全面启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管理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全面启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现“多规合一” 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按照《若干意见》要求,主动履职尽责,建立“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按照自上而下、上下联动、压茬推进的原则,抓紧启动编制全国、省级、市县和乡镇国土空间规划(规划期至2035年,展望至2050年),尽快形成规划成果。部将印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规程、相关技术标准,明确规划编制的工作要求、主要内容和完成时限。 各地不再新编和报批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已批准的规划期至2020年后的省级国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以及原省级空间规划试点和市县“多规合一”试点等,要按照新的规划编制要求,将既有规划成果融入新编制的同级国土空间规划中。 二、做好过渡期内现有空间规划的衔接协同

对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实施中存在矛盾的图斑,要结合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的建设,按照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要求,作一致性处理,作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基础。一致性处理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建设用地和耕地保有量等约束性指标,不得突破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禁止建设区和强制性内容,不得与新的国土空间规划管理要求矛盾冲突。今后工作中,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统称为“国土空间规划”。 三、明确国土空间规划报批审查的要点 按照“管什么就批什么”的原则,对省级和市县国土空间规划,侧重控制性审查,重点审查目标定位、底线约束、控制性指标、相邻关系等,并对规划程序和报批成果形式做合规性审查。其中: 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审查要点包括:①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目标;②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建设用地规模,生态保护红线控制面积、自然岸线保有率,耕地保有量及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等指标的分解下达;③主体功能区划分,城镇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的协调落实情况;④城镇体系布局,城市群、都市圈等区域协调重点地区的空间结构;⑤生态屏障、生态廊道和生态系统保护格局,重大基础设施网络布局,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要求;⑥体现地方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和历史文化保护体系;⑦乡村空间布局,促进乡村振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技术指南 (征求意见稿) 自然资源部 2019年3月

前言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为确保评价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为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统筹优化生态、农业、城镇等空间布局提供支撑,编制本技术指南。 本技术指南重点阐述双评价的技术流程、评价方法和技术要点,主要内容包括: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评价目标与原则、评价工作流程、评价技术流程、成果表达形式、成果应用及附录9部分。 本技术指南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清华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自然资源部经济管理科学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自然资源厅、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涪陵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固原市自然资源局。

目录 前言 (2) 1 适用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2) 4 评价目标与原则 (2) 4.1评价目标 (2) 4.2评价原则 (3) 5 评价工作流程 (4) 5.1制定工作方案 (4) 5.2开展评价工作 (4) 6 评价技术流程 (5) 6.1确定评价精度 (5) 6.2数据准备 (5) 6.3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6) 6.3.1 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 (6) 6.3.2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价 (7) 6.4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7) 6.4.1 全域适宜性评价 (7) 6.4.2 结果校验修正 (7) 6.4.3 适宜区潜力评价 (8) 6.5综合分析 (8) 6.5.1 资源环境禀赋刻画 (8) 6.5.2 空间格局特征分析 (8) 6.5.3 问题和风险识别 (9) 6.5.4 潜力分析 (9) 7 成果表达形式 (10) 7.1评价报告 (11) 7.2评价图件 (11) 7.3评价数据表 (12) 8 成果应用 (12) 附录A 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方法 (14) 附录A-1土地资源评价 (15) (1)评价方法 (15) (2)评价步骤 (15) (3)评价成果 (17)

在mapgis下构建土地适宜性评价

在mapgis下构建土地适宜性评价 概念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针对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而言的。如土地适宜农业、林业、木业、 建筑业、军事等用地,还可以是适宜小麦、棉花、树木等用地。所以,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指某快土地针对这类特定利用方式是否适宜,如果适宜,其适宜程度如何,做出等级的评定。《土地评价刚要》对土地评价系统有四个等级,他们是适宜纲、适宜类、适宜亚类、适宜单元。其中土地适宜纲包括,适宜纲(S)、不适宜纲(N),土地适宜类包括非常适宜(S1)、中等适宜(S2),临界适宜(S3),不适宜纲包括当前不适宜(N1)、永久不适宜(N2)。土地适宜亚类,是反映土地限制类别的差异,如水分亏缺\侵蚀危害。土地适宜单元是适宜亚类的徐芬,每一适宜亚类内的所有适宜单元有同样程度的是适宜性和翔实的限制性。土地适宜评价的类别多,如土地定性评价定量评价,目前适宜性评价和潜在的适宜评价。 指标:针对不同用途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有不同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的选择的要 科学和合理,因为会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准确度和评价工作量的大小。因此应对地形、地质、气候、土壤及社会经济条件等评价因素进行分析,进而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例如,针对农林牧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直白有,地面坡度、地标积水状况、排水条件、干旱威胁、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酸碱度、土壤肥力、土壤障碍层。如将地形分为<3度,3度~7度,7度~15度,15度~25度。等等, 在mapgis下如何实现 一、把处理过或经过分析的图导入mapgis界面。首先是投影分析校正图形。进行栅格矢量 化处理,保存成tiff格式,或mis格式或是其他的实现格式。 二、分幅图接边检查正确无误,地类图斑属性结构一致;采用利用现状数据库的建库工具栏 中的同类文件拼接来合并分幅图斑文件 三、线文件按行政界、权属界、地类界,地形地貌等分别提取专题文件;在空间分析的空间 分析菜单下可以生成坡度图、坡向图等高线分析等等。 四、通过区编辑菜单进行区编辑属性结构,查看图斑面积,有利于控制面积检查,图幅接合图表的图幅控制面积是否一致。 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一、控制面积平差没有做好,造成各级辖区面积与图斑汇总面积不符。 二、矢量化成果与影像套合不好,造成部分线位移超差。 三、检查不细致,造成地类图斑与外业调查成果不一致。 五、图斑拓扑没有做好,存在破碎小区。 六、图斑文件、线状地物、零星地物属性没有添全,缺项。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编制方案 中研智业集团 东西部规划设计院

目录 一、背景意义 (1) 二、发展历程 (2) 三、概念内涵 (3) 四、总体要求 (5) 五、评价内容 (8) 六、技术路线 (10) 七、评价报告 (13) 八、项目实施 (15)

一、背景意义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合理开发国土空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关乎我国国土生态安全、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我国国土空间辽阔,不同区域的地形地势、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禀赋存在着明显差异。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由于高强度的开发和产业布局不尽合理,部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已经超出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等问题日益突出。开展国土空间适宜性开发评价是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重要体现,也是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意见和要求的具体体现。 2010年12月21日,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国发[2010]46号),明确了根据自然条件适宜性开发的理念,提出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根据不同国土空间的自然属性确定不同的开发内容。 2016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厅字[2016]51号),明确要求开展陆海全覆盖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评价和针对不同主体功能定位的差异化专项评价,以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划定“三区三线”奠定基础。 2017年3月24日,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了《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办法(试行)》(国土资发[2017]33号),明确要求市县级及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系统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确定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科学合理编制空间规划,作为生态空间

什么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

什么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 2019-07-29 10:13 空间规划类的术语——“双评价” “双评价”是个简称,由“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两部分构成。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一定发展阶段,经济技术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一定地域范围内资源环境要素能够支撑的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最大规模。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在维系生态系统健康的前提下,综合考虑资源环境要素和区位条件以及特定国土空间,进行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适宜程度。 01“双评价”要评什么呢?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判断区域内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旅游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等资源环境要素,对这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和建设规模的支撑能力。 概括地说,就是判断资源(利用)、环境(质量)、生态(基线)、灾害(风险)四类要素,定量测度国土空间发展的综合潜力,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以及为人的经济、社会活动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实际上是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本底的相对客观的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用于判断国土空间自然条件对城镇(开发)、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三类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及评判分级, 是着重于从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关系、人地关系分析基础上的分析和判断。 “双评价”的最终出口,都要落实在用地的适宜性分区、开发的限制性分类和风险的警示性分级上。 02“双评价”怎么评? “双评价”总体的技术流程是这样的:“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集成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其中涉及海域的,还要开展陆海统筹。 不同功能指向和评价尺度,是要采用差异化的指标体系。 开展“双评价”工作,许多分项专业性很强,实际操作复杂性较高,最大的难点在于:会不同程度地受数据精度和可靠性的制约。 开展“双评价”之前,应先通过数据筛选、转换、集成,构建可靠可比的基础数据库。 03开展“双评价”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国土空间资源的“双评价”,对空间功能区域进行划分,将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优化空间布局的重要技术方法,增强空间规划的环境合理性和协调性。 通过“双评价”,客观的反映现状资源环境的优势与短板,发现未来发展的潜力。同时,通过对比现状(如开发利用现状、基本农田红线、生态保护红线等)可以对既有规划成果进行校正。 此外,“双评价”成果从空间上明确规划范围内未来生态修复的要点,并有助于分析持续提升国土空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路径。

生态适宜性评价

工业园区生态适宜性评价实例研究 ——以新疆石河子北工业园区为例 黄丽华王亚男 摘要本文以石河子北工业园区为研究对象,在工业园区内部用地布局合理性评价中采用生态适宜度法进行评价,在详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自然、社会、环境三方面评价因子,建立开发区生态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GIS技术将数值计算和图形叠置有机结合,将工业园区规划用地分为适宜、较适宜和不适宜三类,据此提出调整建议,为工业园区用地布局的合理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工业园区生态适宜度用地布局 一、前言 近年来随区域开发活动迅速发展,工业园区作为规范区域开发活动,促进产业聚集的重要载体,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而各地区的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特点具有较大差异,若在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中照搬相同的规划建设模式和强度,忽略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以及土地的生态适宜性,过度开发,将导致开发地区生态环境的退化,带来较大的生态环境风险。因此,通过对工业园区规划用地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可以进一步明确工业园区开发的环境制约因素,优化园区规划的用地布局,避免生态环境风险的发生,对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概念及方法 (一)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概念 生态适宜度评价是从城市生态学角度出发,根据各类用地的生态要求,评价各种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性,分析各种不同使用功能的土地排序位置是否合理,是否遵循生态优化原则,从而明确区域开发的环境制约因素,寻求最佳土地利用方式的一种评价方法。 (二)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目前生态适宜性分析评价常用方法有地图叠置法、因子加权评分法和生态因子组合法等。 1.地图叠置法:是一种形象直观,可以将社会、环境等不同量纲因素进行综合系统分析的一种土地使用生态适宜性的分析方法。缺点是当分析因子增加后,用不同深浅颜色表示适宜等级并进行重叠的方法相当繁琐,并且很难辨别综合图上不同深浅颜色之间的细微差别。2.因子加权评分法:因子加权评分法的基本原理与地图重叠法的原理相似。它克服了地图重叠法繁琐的照相制图过程,避免了对阴影辨别的技术困难,该方法近年来已被广泛运用。但是不论是地图重叠法还是加权求和法,从数学角度上讲,要求各个因子应该是独立的,而实际上许多因子是相互联泵、相互影响的。为了克服这一缺陷,专家们又发展了一种新方法,称为“生态因子组合法”。 3.生态因子组合法:生态因子组合法可以分为层次组合法和非层次组合法。层次组合法首先用一组组合因子去判断土地的适宜度等级,然后,将这组因子看作一个单独的新因子与其他因子进行组合判断土地的适宜度,这种按一定层次组合的方法便是层次组合法。相反,则为非层次组合法。显然,非层次组合法适用于判断因子较少的情况,而当因子过多时,采用层次组合法要方便得多。但不管采用层次组合法还是非层次组合法,首先需要专家建立一套复杂而完整的组合因子和判断准则,这是运用生态因子组合法关键的一步,也是较为困难的

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评估技术指南 试行

湖南省市县空间规划实施评估 技术指南 (试行) 湖南省自然资源厅 二O一九年四月

目录 1 总则 (1) 1.1评估目的 (1) 1.2适用范围 (1) 1.3评估时点与基数 (1) 1.4评估原则 (2) 1.5评估依据 (2) 1.5.1法律法规 (2) 1.5.2相关规划及社会经济资料 (2) 1.6评估组织 (3) 2 工作流程 (3) 2.1工作准备 (3) 2.2现状调查与分析 (3) 2.3成果编制 (4) 2.4成果论证与公示 (4) 2.5成果报批 (4) 3 评估主要内容 (4) 3.1现状概况 (5) 3.2现行各类空间规划回顾 (5) 3.3战略目标评估 (5) 3.4城镇建设发展格局评估 (6)

3.4.1市(县)域发展格局评估 (6) 3.4.2中心城区规划评估 (7) 3.4.3产业园区规划布局评估 (7) 3.4.4重点区域规划布局评估 (7) 3.5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评估 (7) 3.6空间管控评估 (8) 3.7要素配置评估 (8) 3.8现行各类空间规划方案合理性评估 (8) 3.9区域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要求分析 (9) 3.9.1外部发展环境分析 (9) 3.9.2地方发展诉求分析 (9) 3.10其他专项类规划评估 (9) 3.11评估结论与建议 (11) 3.11.1强制性内容执行情况 (11) 3.11.2规划实施主要成效 (11) 3.11.3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3.11.4主要建议 (12) 4 技术要点 (12) 4.1基础资料收集 (12) 4.2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底图编制 (12) 4.3国土空间规划布局优化建议 (13) 5 成果要求 (13)

适宜性评价及空间分析

3、适宜性评价与空间分析 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土地利用研究对于当代的中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导致了自然资源需求量的急剧增加,引起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周万村等,2000),由此带来了诸如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植被破坏、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这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从70年代后期开始,国家陆续开展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黄土高原地区作为我国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首当其冲成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也因此成为我国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热点地区(李丽娟等,2005;李志等,2007;郝慧梅等,2007)。陕西省吴起县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是典型的水土流失和生态脆弱地区。1998年以来,全县积极响应党中央“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在全县范围展开了封禁造林工作,于当年一次性退耕155.5万亩,实现了“封得住、退得下、还得下”的目标,是全国封得最早、退得最快、面积最大、成效最为显著、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县份之一,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的一面旗帜,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全国退耕还林先进县”。退耕还林工程的深入实施,使吴起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土壤年侵蚀模数由1997年的1.53x104t/km2,下降到目前的0.54x104 t/km2,年降雨量已由1997年的478.3mm增至582mm,干早、暴雨、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明显减少,五级以上的大风已由1997年之前的年均19次降为5次,多年罕见的飞禽走兽重新显现,秀美山川初

露端倪,良好的生态链正在形成。在最新的EOS卫星遥感图片上,一片浓绿的颜色清晰地勾勒出了吴起的地貌轮廓,与毗邻的甘肃、宁夏、榆林地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本文选取吴起县为研究区,在GIS平台上,运用退耕还林前后的遥感数据,综合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当地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意义如下: (l)科学评价和总结吴起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成果,通过对其退耕还林前后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反映其在生态建设驱动力作用下的土地利用变化特点,展现其生态建设的巨大成果。(2)通过研究其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点及限制因子,为当地决策部门制定生态建设和土地利用政策、开展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 (3)由于吴起县退耕还林工作非常典型,对其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和特点进行深入研究,为黄土高原地区的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生态建设工作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样板,有利于同区的其他县份借鉴。 3.2 评价标准及方法 1、评价标准 基于GIS的退耕还林分析: 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的核心问题是研究地面坡度与土地利用,特别是耕地的使用状况之间的关系。故本次研究着重于调查样区内主要土地利用类型(重点是耕地,包括滩旱地、沟旱地、梯旱地和坡地)中的地表坡度组成状况。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初步确定本次工作主要任务是为黄土高原地区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提供准确可靠的基本地理信息,应用GIS技术可迅速清查土地利用详细状况。根据多年试验结果,黄土丘陵沟壑区地面坡度在3°, 8°, 15°, 25°, 35°是较为明显的土壤侵蚀临界坡度值; 3°以下无明显侵蚀, 8°以上的坡地细沟、浅沟普遍出现;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已经对农、林、牧、渔等各业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差异的评定。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定用途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及其限制状况。根据评价的预定用途不同,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土地的农业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的城市适宜性评价,通过评价阐明区域土地适宜于农、果、林、水产养殖等各业生产以及适宜于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及利用不合理的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从而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等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的基础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用途而对区域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评定。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实用性,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基本原理,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是:在现有的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以土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通过考察和综合分析土地对各种用途的适宜程度、质量高低及其限制状况等,从而对土地的用途和质量进行分类定级。 二、评价的工作程序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技术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多个学科,评价过程较为复杂。一般而言,土地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室内准备及资料收集、适宜性评价、成果整理三个阶段,具体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步骤如下: (1)明确的评价目的 (2)组织技术力量及准备评价用品 (3)评价对象的选择 (4)资料的收集 (5)评价因素的选择 (6)评价因子极限指标的确定与指标分级 (7)评价因子图的制作 (8)评价单元的划分 (9)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 (10)土地适宜类的确定 (11)土地适宜等的确定 (12)土地限制型的确定 (13)评价结果的核对 (14)面积量算、平差与统计

最全国土空间规划知识点梳理

国土空间规划知识点梳理 一、政策时间轴线 2014.08国家发改委等四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 知”》 2019.05.23《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 2019.06.02《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 2019.06.04《自然资源部2019年立法工作计划》 2019.12.31《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资质有关问题的函》 2020.01.17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南》(试 行)的通知 二、主要工作内容及要求 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按照《若干意见》要求,主动履职尽责,建立“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按照自上而下、上下联动、压茬推进的原则,抓紧启动编制全国、省级、市县和乡镇国土空间规划(规划期至2035年,展望至2050年),尽快形成规划成果。部将印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规程、相关技术标准,明确规划编制的工作要求、主要内容和完成时限。 (一)编制时限要求 2020 目标 基本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基本完成市县以上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 2025 目标 形成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统一用途管制为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2035 目标 基本形成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 (二)编制要求 各地不再新编和报批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已批准的规划期至2020年后的省级国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以及原省级空间规划试点和市县“多规合一”试点等,要按照新的规划编制要求,将既有规划成果融入新编制的同级国土空间规划中。 对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实施中存在矛盾的图斑,要结合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的建设,按照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要求,作一致性处理,作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基础。一致性处理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建设用地和耕地保有量等约束性指标,不得突破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禁止建设区和强制性内容,不得与新的国土空间规划管理要求矛盾冲突。今后工作中,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统称为“国土空间规划”。 按照“管什么就批什么”的原则,对省级和市县国土空间规划,侧重控制性审查,重点审查目标定位、底线约束、控制性指标、相邻关系等,并对规划程序和报批成果形式做合规性审查。 三、成果内容要求 本次规划编制统一采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作为规划现状底数和底图基础,统一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作为空间定位基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报告 在本实验中,我选择的作物是甘蔗。 一、经过调查,以下是甘蔗生长条件、习性的基本介绍: 1、生长习性:甘蔗为喜温、喜光作物,年积温需5500℃~8500℃,无霜期330d以上,年均空气湿度60%,年降水量要求800~1200mm,日照时数在1195小时以上。 2、种植条件以及产区:甘蔗的分布主要在北纬33°至南纬30°之间,其中以南北纬25°之间,面积比较集中。如以温度线为世界蔗区的分布是年平均气温17~18℃的等温线以上。甘蔗的垂直分布在赤道附近可达1500米。在中国云南的滇西南蔗区,海拔已达1500米~1600米。中国地处北半球,甘蔗分布南从海南岛,北至北纬33°的陕西汉中地区,地跨纬度15°;东至台湾东部,西至西藏东南部的雅鲁藏布江,跨越经度达30°,其分布范围广,为其它国家所少见。中国的主产蔗区,主要分布在北纬24°以南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包括广东、台湾、广西、福建、四川、云南、江西、贵州、湖南、浙江、湖北、海南等南方12个省、自治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蔗糖产区迅速向广西、云南等西部地区转移,至1999年广西、云南两省的蔗糖产量已占全国的70.6%(不包括台湾省)。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在中国大陆的中原地区也有分散性大棚种植(如河南,山东,河北等地)。 3、种植地区:现广泛种植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4、分蘖生长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甘蔗幼苗一般在长出5~6片真叶时,基部节位上的腋芽才能发育成分蘖。分蘖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 品种:小茎种的分蘖能力较强,分蘖较多,中茎种次之,大茎种的分蘖能力最弱。 温度:分蘖要求的最低温度为20℃,30℃是分蘖的最适温度,超过30℃,分蘖受抑制。 水分:试验结果表明:有灌溉条件的蔗田比无灌溉条件的蔗田,每株分蘖增加1.04个。土壤含水量达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80%,即土壤手捏成团,落地散开时,最适合分蘖的发生。 光照:光照强烈,分蘖多,分蘖的成茎率高。光照影响甘蔗分蘖的主要原因在于:光照可改变植株体内的激素平衡,特别是影响植株体内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之间的平衡关系,前者对分蘖有抑制作用,后者对分蘖有促进作用,因而制约着分蘖的发生。在强光条件下,由茎顶端的生长点产生,并通过韧皮部向下传导的生长素受光氧化而被破坏,生成不具吲哚乙醛,或有吲哚环活性的非生长活性的物质,生长素浓度下降,基部蔗芽受抑制的作用减弱,

土地适宜性评价

报告里摘出来的作为范本,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提出一些意见 7.2 耕地质量评价 项目区位于**省**市**县**乡,属于“**大型水田灌区”的++区范围。建设规模为1655.34公顷,现状耕地面积1218.66公顷,其中基本农田面积为1096.79公顷,占耕地面积的90%,均为水田,种植作物为水稻。 因水田面积逐步发展,稻田养殖面积逐年扩大,进十多年大气候的干旱,致使灌溉水源紧张,甚至因水而减产绝收;田间灌、排工程的多年运行,工程寿命已超限,年久失修,工程效益降低,调水、排水均“卡脖子”;农业生产形成的改变,管理维修不及时;后期发展的水田田间工程随意布设,形成不了盐渍土灌水压盐的条田格局,产量低等因素。项目区的基本农田已趋于逐步向低产田退化的现象,耕地质量逐步降低。 1、土地用途的确定 根据本次规划的初步目标,项目实施后土地利用方向主要以发展农业为主,遵循项目区的种植习惯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的土地利用原则,项目区建成后主要仍以稻养蟹、稻养泥鳅的立体农业模式。因此,本次适宜性评价按照水稻对项目区进行耕地质量评价。 2、评价单元的确定 项目区水田的灌溉水源均为河道径流及上游水库的调水,系地表水资源,主要依靠+++灌站、+++灌站、++灌溉站抽水进行灌溉。经灌溉水源工程的机泵设备更新、改造,灌溉水源保证程度提高;灌溉斗渠与排水斗沟形成条田格局及田间灌、排工程的配套维修,渍涝灾害得以抑制。排水标准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旱涝灾害对土地适宜性影

响减小;交通设施的配套状况等因素对土地适宜性的影响减弱。因此,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类型等成为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对项目区内土壤实地采样分析,按照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等原则,我们将项目区按照土壤取样点的地理位臵选定为6个适宜性评价样点。 3、参评因子及其影响权重的确定 根据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和整理后的土地用途,参考《土地复垦技术标准》、《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技术规范》、《农用地定级规程》(TD/T1005~2003)、《农用地分等规程》(TD/T1004~2003)等资料,确定选择耕层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盐渍化程度、障碍层次、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土壤酸碱度(pH)、灌溉水源、剖面构型等作为本次适宜性评价的因子。其评价标准和权重见下表72:

ArcGIS上机二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ArcGIS上机二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上机二: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一、上机内容简介 本练习的研究区域为某山区的一个小镇。研究区域面积为1555公顷,其中镇建成区42.6公顷,镇周边有2处独立工矿和5处较大的农村居民点。本练习主要是针对研究区的生活区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选取交通便捷性、环境适宜性、城市氛围和地形适宜性4类评价因子,其中环境适宜性和地形适宜性还包含子因子,如表2-1所示。 用地适宜性评价因子及权重表2-1 评价因 子 子因子权重 交通便 捷性 —0.28 环境适宜性滨水环境0.09 远离工业 污染 0.06 森林环境0.07 城市氛 围 —0.18 地形适地形高程0.155

宜性地形坡度0.155 对于各单因素的居住用地适宜性评价,本练习统一将评价值分级成1-5级,其中3级是勉强可用于居住用地建设,但需要进行特殊处理,5级代表最适宜建设,1级代表完全不适宜建设。 具体步骤: ?首先,对各个单因素作适宜性评价,统一分级成1-5级,并转换成栅格数据; ?然后,进行栅格加权叠加运算,每个栅格代表的地块将得到一个综合评价值; ?最后,对综合后的栅格数据重新分类定级,得到居住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图。 二、单因素适宜性评价分级 2.1、交通便捷性评价 交通便捷性评价将根据距离省道、县道的远近加以确定,如表2-2所示。 交通便捷性的评价标准表2-2 评价 因子 分类分级 交通便捷性距离省道0-500米,距离县 道0-250米 5 距离省道500-1000米,或距 4

离县道250-500米 距离省道1000-1500米,或 3 距离县道500-1000米 2 距离省道1500-3000米,或 距离县道1000-2000米 距离省道3000米以上,或距 1 离县道2000米以上 1、计算省道和县道的缓冲区 步骤1:启动ArcMap,打开“chap04\练习数据\评价基础数据\评价基础数据.mxd”。该地图文档包含【道路】图层,道路有两种类型:省道和县道。 步骤2:选择所有省道要素。 ?右键单击【道路】图层,在弹出菜单中选择【打开属性表】,显示【表】对话框。 ?点击【表】对话框的工具条上的【表选项】工具,在弹出菜单中选择【按属性选 择…】,显示【按属性选择】对话框。 ?选择上部列表框中的【类型】字段,然后点击【获取唯一值】按钮,【类型】字段的值 将显示在中部列表框中。 ?点击下部输入框,然后双击【类型】字段,

土地适宜性评价标准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已经对农、林、牧、渔等各业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差异的评定。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定用途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及其限制状况。根据评价的预定用途不同,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土地的农业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的城市适宜性评价,通过评价阐明区域土地适宜于农、果、林、水产养殖等各业生产以及适宜于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及利用不合理的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从而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等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的基础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用途而对区域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评定。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实用性,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基本原理,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是:在现有的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以土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通过考察和综合分析土地对各种用途的适宜程度、质量高低及其限制状况等,从而对土地的用途和质量进行分类定级。 二、评价的工作程序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技术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多个学科,评价过程较为复杂。一般而言,土地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室内准备及资料收集、适宜性评价、成果整理三个阶段,具体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步骤如下: (1)明确的评价目的 (2)组织技术力量及准备评价用品 (3)评价对象的选择 (4)资料的收集 (5)评价因素的选择 (6)评价因子极限指标的确定与指标分级 (7)评价因子图的制作 (8)评价单元的划分 (9)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 (10)土地适宜类的确定 (11)土地适宜等的确定 (12)土地限制型的确定 (13)评价结果的核对 (14)面积量算、平差与统计 (15)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制作 (16)评价成果的分析与评述

用地适宜性评价实验报告

本科生实验(实习)报告 学院: 学年学期:学年学期 课程名称: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应用 学时数: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教务处印制

资源与环境学院实验(实习)报告专业班级:专业级学号: 课程名称: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应用指导教师: 实验时间:成绩: 第四章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启动Arcmap加载练习数据,自定义-拓展模块-spatial analyst。 单因素适宜性评价分级 交通便捷性 打开道路图层属性表,在表选项弹出菜单选择打开属性表,按属性选择类型=省道。 在工具箱中打开多环缓冲区构建离省道距离的多环缓冲区。 同上述操作输出要素离县道距离的缓冲区,如图。

利用工具箱中的联合工具综合省道缓冲区和县道缓冲区,输出要素类交通便捷性评价。 在要素类交通便捷性评价的属性表中添加短整型评价值字段,打开字段编辑器,输入如图代码,让评价值等于自定义变量value,使得value值由离省道距离和离县道距离决定。 利用工具箱中的面转栅格,设置像元大小为10,在环境设置中设置范围为与图层研究范围相同,转换为和研究范围一致的栅格图像。

环境适宜性 计算河流缓冲区,勾选仅外部多边形,计算溪流缓冲区,联合叠加输出滨水环境评价要素类,编辑代码综合评价,转换成栅格数据步骤同上。

计算工业区缓冲区,勾选仅外部多边形,利用工具箱更新工具更新叠加,设置多出来的记录离工业距离字段为0,编辑代码综合评价,转换成栅格数据步骤同上。 森林环境评价步骤同工业污染评价。

城市氛围评价 对居民点图层中的城镇和村庄要素做缓冲区并更新叠加,联合叠加得到城市氛围评价,编辑代码综合评价,转换成栅格数据步骤同上。 地形适宜性评价 打开工具箱重分类工具,应提前加载,设置如图数据进行高程重分类得到高程评价,同步骤进行坡度评价。 栅格叠加运算 利用工具箱加权总和工具,设置如图权重,得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利用规划学》 土地的适宜性评价 -------------基于层次分析法 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班级:2013009 姓名:sk 学号:201300926 指导老师:张俊华

目录 一、摘要: (1)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流程 (1) 三、层次分析法求权重: (1) 1.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1) 2.层次分析法求权的步骤和方法 (2)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2) (2)标度及描述 (3) (3)构建判断矩阵 (4) (4)计算各判断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 (5) (5)用一致性指标进行检验: (6) (6)确定各指标权重: (7) (7)计算总排序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 (7) 四、为各因子指标评分: (8) 五、加权求和评价各单元适宜性 (11) 六、总结 (12)

一、摘要: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确定土地利用方向的基本依据,是近20年来土地资源研究的主要内容。农用地适宜性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对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进行适宜性等级的划分,揭示其作为农用地的适宜性大小,从而为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制定合理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本次采用加权求和法计算各评价单元的适宜性,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流程 三、层次分析法求权重: 1.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T.L.Saaty)于上世纪70年代初,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

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课题时,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 层次分析法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并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从而最终使问题归结为最低层(供决策的方案、措施等)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权值的确定或相对优劣次序的排定。 2.层次分析法求权的步骤和方法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将决策的目标、考虑的因素(决策准则)和决策对象按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分为最高层、中间层和最低层,绘出层次结构图。对于相邻的两层,称高层为目标层,低层为因素层。 本例共划分分为三层: 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指标层) 具体划分如下图: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双评价的建设土地资源评价操作步骤

因为本系列只是起研究模拟作用,因此以广东省(省级)为例,地理坐标系使用WGS1984(许多网上得到的数据都是WGS84,所以不使用CGCS2000),投影使用WGS_1984_UTM_Zone_49N,空间分辨率设为90m。 首先,对广东省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生态、环境、灾害进行评价。 今天的操作是建设指向的土地资源评价! 1-1-2 广东省城镇建设土地资源评价 然后我们进行城镇建设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评价: 首先看公式: 城镇指向的土地资源评价:[城镇建设条件]=f ([坡度], [高程], [地形起伏度]) 其次看步骤要求(坐标系与精度与双评价要求不同,主要操作步骤相同,参考双评价2019.6月版): 第一步:坡度:利用DEM,计算地形坡度,一般按≤3°、3~8°、8~15°、15~25°、>25°生成坡度分级图。 第二步:土地资源评价与分级。以坡度分级结果为基础,结合高程,划分城镇建设条件高、较高、中等、较低、低 5 级。将高程≥5000m 区域,城镇土地资源等级直接取最低等级;高程在3500~5000m 之间的,将坡度分级降1 级作为城镇土地资源等级。 第三步:地形复杂地区评价结果修正。在地形起伏剧烈的地区,进一步通过地形起伏度指标对城镇土地资源等级进行修正。 利用DEM 邻域分析功能计算地形起伏度,邻域范围通常采用20公顷左右(如50m×50m 栅格建议采用9×9 邻域,30m×30m栅格建议采用15×15 邻域),对于地形起伏度>200m 的区域,将评价结果降 2 级作为城镇土地资源等级,地形起伏度在100~200m 之间的,将评价结果降1 级作为城镇土地资源等级。 首先,我们按照坡度进行重分类,得到jsslope: 接着本来我们是需要根据高程,对坡度分级的建设土地资源分级进行修正,但是广东省内最高点不足2000m,因此略过第二步,直接进行第三步起伏度修正。 那么首先运用DEM进行起伏度分析(使用焦点统计工具),需要明白领域范围采用20公顷的话,我们的DEM精度为90m,因此采用5*5的邻域,得到range:

湖南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

湖南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 湖南省自然资源厅 二〇一九年四月

目录 第一部分总则 (1)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2) 4 评价原则 (3) 5 工作目的、内容和流程 (3) 5.1工作目的 (3) 5.2工作内容 (4) 5.3工作流程 (5) 6 评价单元和汇总单元 (5) 第二部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7) 一、单要素评价 (7) 7 生态重要性和敏感性评价 (7) 7.1生态重要性评价 (7) 7.1.1技术方法 (7) 7.1.2生态重要性分级 (8) 7.2生态敏感性评价 (9) 7.2.1技术方法 (9) 7.2.2生态敏感性分级 (10) 8 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评价 (10) 8.1农业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评价 (11) 8.2建设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评价 (12) 9 水资源可利用程度评价 (12) 10 自然灾害危险性评价 (14) 10.1农业功能指向的自然灾害危险性评价 (15) 10.2建设功能指向的自然灾害危险性评价 (16) 二、集成评价 (16) 11 生态保护等级评价 (16) 12 农业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评价 (17) 13 建设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评价 (17) 第三部分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19) 14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19) 14.1生态保护重要性等级 (19) 14.2评价方法 (19) 15农业开发适宜性评价 (20) 15.1农业开发适宜性等级 (20) 15.2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 (20) 16 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 (24) 16.1建设开发适宜性等级 (24)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