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权利制约权力

以权利制约权力

以权利制约权力
以权利制约权力

以 权 利 制 约 权 力

刘 巍

以权力制约权力和 以权利制约权力是 以法制权中的两大制约权力机制。与 以权力制约权力相比, 以权利制约权力具有更深层次的制约权力的根据和优益性,作者提出,权利制约权力的关键在于优化权利结构和以权利群制约权力。

关键词: 权利 权力 制约

作者:刘 巍,法学硕士、中南政法学院公安与行政法系讲师。(武汉 430074)

在长期制约与反制约的斗争实践中,人们积累和总结出不少制约权力的方式,最主要有两种:一是以德制权,即以伦理道德规范调控和制约权力,分为公共道德和掌权者自身提高德行来制约权力;二是以法制权,即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来约束权力,可分为 以权力制约权力和 以权利制约权力。与 以法制权相比, 以德制权具有不可靠性,指望人的德行通过教化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绝难做到,多年来的反腐斗争中揭露出来的不少腐败案件很能说明这一点;况且德治过程是单一的过程体,法治对权力的调控毕竟是多方位的过程体!。在 以法制权中,以 权力制约权力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建立了 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机制。应当承认, 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模式对遏制权力腐败的作用极大,但仅靠这种机制是很难从根本上制约权力的。笔者认为,是该全面启动 以权利制约权力这一机制的时候了。与 以权力制约权力一样, 以权利制约权力实际上也早已有之,但因权利属性所决定,加之权力与权利相互在运作过程中的复杂关系使然,权利制约权力显得零散、盲目和疲软。 权利制约权力实际上成了派出性、第二性的制约机制。在提倡以权利为本位,以权利为时代特征的今天,应重新运用权利这个本源性的武器,对公共权力进行合法、公正、有效的制约。

!屈学武:#法定权力与权力法治?,载#现代法学?,1999年第1期,第21页。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2001年第3期

一、权利制约权力的根据

权利制约权力的根据是构建 以权利制约权力机制的前提和基础,对权利制约权力的根据可从多维角度去探寻。笔者认为,权利制约权力的根据:一是权利是社会的基础;二是权力来源于权利;三是法律直接为权利制约权力提供制度上的依据。其中权利是社会基础、是事实根据,权力来源于权利和法律的明文规定是法定依据。

(一)权利是社会的基础

提出权利是社会的基础的命题对论证权利制约权力的根据至关重要,它意味着权利不仅可以制约权力,还可以影响制约其他事物,解释说明其他社会现象。实质上权利制约权力的第

二、第三根据也源于这个根据,以其为基础并进一步明晰化,使权利制约权力具有实际意义。

1.权利是主体独立自由的必要条件。耶林指出: 对人类而言,人不但是肉体的生命,同时其精神的生存至关重要,人类精神的生存条件之一即主张权利。人在权利之中方具有精神的生存条件。若无权利,人将归于牲畜,因此罗马人把奴隶同家畜一样对待。这从抽象法的观点来看完全首尾一致。因此,主张权利是精神上自我保护的义务,完全放弃权利(今日不可能,但曾经可能过)是精神上的自杀。!因而权利是与社会主体作为人的存在紧密相联的,权利与人的生命存在具有直接同一性,保障社会主体的权利就是保护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资格。

2.权利是社会契约活动的基础。从最广义的角度看,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关系一般又称之为契约关系,虽然在奴隶及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存在等级森严的身份关系,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绝大部分身份关系必被契约关系所替代,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正在契约大道上迈进。以我国为例,1999年3月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对1982年宪法进行了6项修改,其中第11条的修改增加了 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规定,删去了私营经济 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的提法。这些增加和修改,涉及到私营经济之宪法地位的改善,淡化了公有经济与私有经济的身份划分,标志着向契约化社会更进一步。权利是契约的基础,没有权利,契约无法进行,没有主张权利,契约毫无意义。权利是人成为契约主体的前提,权利是契约内容的基面,通过契约,又产生新的权利。一句话, 人们尽可以在力量上和才智上不平等,但是由于约定并且根据权利,他们却是人人平等的。%

3.权利是文明社会的标志。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权利历经了一个由寡到多,由虚到实的漫长过程。在奴隶社会,大多数人无人身自由,是极少数人的私人财产,是 会说话的工具,无权利可言。封建和资本主义社会较之奴隶社会是人类社会的进步,权利不是什么奢侈品,但他们的很多权利有一定的虚伪性。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利,人们不仅享有了广泛的权利而且还能真正实现这些权利,权利广泛得到制度上的保障。当今世界各国都把人权保障制度作为国家和民族文明进步的标志。权利同时反映了社会物质文明的水平,因为拥有多少权利,权利能否真正实现,必须以物质资料作为基础和条件。因此,权利是反映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尺。

!

[德]耶林:#为权利而斗争?,见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12页。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4页。

(二)权力来源于权利

权力来源于权利是从权利与权力关系考察权利制约权力的根据。公共权力自古以来就不是某个组织或个人的。考察权力产生的原因及历史,不难归纳出一个最为简单的权力哲学原理: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在追求利益时难免发生冲突,你对此物或事主张权利,我对此物或事也主张权利,在远古时候,人们往往是通过武力解决,也可能相互协商,但也可能协商不成,因此,双方均把权利交给某个第三人,由他来判断,由他来组织管理社会事务,这就是最初权力的雏形。反过来,人们把权利交给他评判,赋予他权力,是为了要权力者更好地维护权利,为权利申张正义。随着社会向前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今天权力结构和权力内容呈现复杂和多元态势,但权力根源于权利的本质却未改变,而且会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更加明晰化。中外也有不少关于 权力源于权利 的论断。马克思认为权力是权利的聚合,其力量强于权利,其合理性来源于权利。 霍菲尔德宣称&权利?一词包含要求、特权和自由、权力以及豁免四种情形。 ! 国家权力来源于公民权利,在根本上统一于公民权利 , 国家权力((应当平等地服务和从属于公民权利,首先要劳动者的权利。 % &权利?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权利不仅指法律给公民和社会团体赋予的权利,而且还包含法律给国家机关赋予的权力。 )

(三)法律的明文规定

只有把 权利制约权力 以法定形式固定下来,权利制约权力机制才能真正发生实效,权利制约权力才有实际意义。法律的明文规定是浅表的、最直接的根据,虽然不是本质性的根据,但有法律作保障、作后盾,权利制约权力才能落到实处。权利虽然也可以自己的力量与权力对抗,但若没有法律规定,或法律规定不科学、不合理,在设计权利制约权力的制度上不完备,权利制约权力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从权利与权力之间的力量对比关系来看,权利要比权力弱小得多。公共权力比公民权利强大,首先是由于权利是个人生存的精神条件,它的基础是个人的力量,而权力则不同,它的基础和实力后盾是国家或某个社会组织;其次,为了使权力者能有效顺利地实现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权力者往往被赋予某些特权。从权利与权力的扩张性来看,权力比权利强大得多。权利的扩张趋势来源于属于个人改变和改善自己生存状况和生存条件的欲望。因而,个人权利的扩张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其空间是有限的。因为私权利者之间处于平等的地位,当权利扩张超出其合理限度的时候就会受到其他权利主体的抵抗。而权力则不同。权力关系的特征是双方当事人地位不平等,在权力领域通行的是支配???服从或屈从原则。因此,法律的明文规定是权利制约权力的一个关键性的根据。从宪法史上看,个人基本权利最初是针对国王权力提出的,此后才进一步发展为针对国家权力。1776年美国弗吉尼亚州宪法标志着 个人基本权利入宪的开始。 +美国的#独立宣言?、1784年法国的#人权宣言?和宪法、1791年法国宪法等等,它们或者有权利制约权力的部分规定,甚至可以说整个宪法就是权利制约权力的一个法律文件。在提倡法治的当代社会,权利制约权力的法律依刘 巍: 以权利制约权力

!%)+杜钢建、范忠信:#基本权利理论与学术批判态度?,载王世杰、端升著#比较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页。

曹新民:#论知识产权冲突协调原则?,载#法学研究?1999年第3期,第70页。童之伟:#公民权利国家权力对立统一关系论纲?,载#法学研究?1995年第6期。[英]A ?J ?M ?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夏勇、张志铭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8页。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2001年第3期

据比比皆是,有的是单刀直入地规定权利制约权力,有的则明显体现权利制约权力的精神和原则。如在英美法系国家,英国强调 自然公正原则,美国强调 基本权利原则,(政府的行政权力受公民固有权利即人权与公民权的限制,凡违反人类自然权利的行政行为对公民无拘束力)。我国宪法第41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在我国林林总总的单行法律或者法规、规章中,有关权利制约权力的规定数不胜数,以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为例,首次将听证程序规定其中,规定公民对行政机关的处罚决定有要求听证的权利,使公民权利制约国家权力的滥用较之以前更加积极主动,标志着我国权利制约权力机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权利制约权力具有优益性

权利制约权力不仅有根据,而且还具有优益性。中外学者通过对权力运作的实证考察,已越来越清楚地认识权力制约的局限性,主张利用多种因素,从多角度来制约权力。托克维尔在其#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曾提及美国之所以能持久地保护民主,除了权力制约权力以外,公民权利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则认为,民主政治的最核心因素不是权力对权力的制约。在这些因素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是社会团体、企业和公民个人%。权利制约权力的优益性表现在:

第一,广泛性。这一点主要是由公民权利的广泛性得来的。一是权利主体的广泛性,权力来源于权利,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所有公民都有依宪法和法律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监督权利。二是公民权利监督国家权力的方式和渠道具有广泛性。从我国宪法第41条规定可以看出,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或者检举都可以成为公民权利制约国家权力的方式和渠道。三是监督和制约对象的广泛性。公民监督的对象并不囿于特定的对象和范围,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所有的国家工作人员,公民皆可以行使监督权利,任何监督对象不能有所例外。

第二,经常性。权力制约权力要受各种权力之间性质以及对其运作所设计的各种制度的限制,并不是一种权力可以制约任何权力,即使可以制约,往往又囿于严格的程序而很难使监督经常性付诸实现。权利监督具有终极性,不分时间和地点,虽然权利有时很难直接监督权力,但仍可通过间接监督的形式,达到制约权力的目的,这也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第三,评判性。权力来源于权利,权力必然反映权利的内容和要求,以权利制约权力必然涉及到考察权力是否真正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因此,权利实质上是对权力进行评判。这种评判的直接效果是某种权力是否应该存在,权力者是否应该拥有这种权力,而若这种权力连存在都不应该,则更不用说行使和运用了。因此,权利制约权力的这种评判性从一开始就制止了非法权力的产生,避免非法权力流向社会,造成腐败现象。

第四,连锁性。表现在当权利不能直接监督制约或很难直接监督某种权力时,可以通过敦

!

参见[法]托克维尔#论美国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60页。

%[美]罗伯特?达尔:#民主理论的前提?,转引自顾昕#以社会制约权力?托克维尔?达尔的理论与公民社会?,载#公共论丛?1995年第1卷,第148-167页。

刘 巍: 以权利制约权力

促启动其他权力达到监督和制约某种权力的目的。这是权利与权力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地位和力量所引发的。如公民发现某行政机关违法或不当地行使行政权,该公民当然可以直接提出批评或建议,但往往难以奏效,这时候公民即可向权力机关或向上一级行政机关反映情况,从而制约行政权的滥用。因此,权利制约权力的连锁性主要表现为权利启动权力,再以权力制约权力这一过程,这种连锁性也强化了 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机制,完善了权力制约体系。

第五,效应性。有人曾作过这样的实际调查,在中国,当权利与权力发生冲突时,很多权利者宁愿放弃自己的权利,原因是他们认为权力行为天然合理,权力可以无边,等等!。这种思想观念无疑为权力至上、权力腐败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因此,在这种特定的客观环境和文化背景下,若能以提倡权利作为制约权力的主要力量,某个权利者一旦以权利抗争权力取得成功,必然会激发其它权利者的权利意识,形成一股全社会的合力,使权力腐败无处藏身,从而从根本上达到制约权力的目的。

第六,灵活性。以权力制约权力当然是必要的,但权力特殊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使得 官官相护,以权力维护权力,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由权利本位性和终极性所决定,以权利制约权力的方式和渠道众多,权利可绕开权力壁垒,灵活监督制约权力。

三、权利制约权力的途径

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实践的不断深入,公民及其它组织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和提高,目前权利制约权力确比以前有了长足的进展,然而权力腐败、公共权力侵犯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现象仍时有发生,这说明目前权利制约权力的途径和方法不系统、不科学、漏洞很多。笔者认为权利对权力的制约重在权利自身的优化完善和对权力制约力度两个方面。

(一)优化基本权利结构

权利制约权力最基本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以权利自身的力量对抗权力,正所谓 此消彼长。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各项权利是公共权力不可逾越的界限。公民权利的起点就是公共权力的终点。优化权利结构以制约权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广泛分配基本权利中的消极权利。基本权利是公民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关系中所处法律地位的权利,是首要的、根本性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权利。它可分为消极的基本权利和积极的基本权利。消极的基本权利是指个人知识、道德及身体上的优势,得以尽量发展的权利,如人身自由、言论自由、信教自由、集会自由等各种个人自由,国家对于这些自由负有不加侵犯与防止侵犯的义务。因此,消极的基本权利的表现形式是一种静止性和状态性的,其一经得到确认,任何外力都不得加以侵犯,因其不可能积极地抵御外力,以这种权利制约权力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社会成员中进行广泛的分配。依据宪法规定,在我国,消极的基本权利主要有:平等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自由权,出版自由权,结社自由权,集会、结社、示威自由权,宗教信仰自由权,人身自由不可侵犯权,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权,住宅不受侵犯权,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享受法律保障权,财产所有权,劳动权,休息权,物质帮助权等等。应当说,消极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2001年第3期

的基本权利在我国是十分广泛的,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有的这些权利还不能完全满足公民基本权利的需要。如可考虑在宪法中增加确立迁徒自由权。

2.明晰基本权利中的积极权利。积极权利是指 为谋个人知识、道德及身体上优性的发育,有时候国家尚须对于个人积极地履行若干种活动;国家这种积极义务,便构成我们之所谓个人的积极的权利。!积极的基本权利又称为受益权,西方国家多把它界定在社会救济、教育事业、保护劳工等几个方面。一般来说,积极权利应有以下几种:第一,受国家给予最小限度的教育的权利。这种权利我国对其规定比较明确,如九年制义务教育,正是有这一义务教育的底线,国家必须为实现公民这一权利而创造实际条件,各种对学生和学校的滥收费和滥摊派必须坚决取缔,否则,公共权力的行为便是违法的,应予以制止和纠正。第二,弱者得受国家救恤的权利。现代国家大都承认国家对于病、残、老、弱而无法自存的公民,具有救恤的义务。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就有诸如专门保障弱者的养老院,还有 五保户制度。1991年我国出台了#残疾人保障法?,体现国家对弱者基本权利的重视与保护。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弱者受国家救恤的权利的范围还不十分清晰,有些弱者,诸如病、老、贫儿显然也应得到国家救恤,但在具体救恤内容上线条较粗,仍有待进一步明晰和完善。第三,劳工者受国家特别保护的权利。在人类还未进入理想社会之前,贫穷和失业是不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的。法国政府自1904年以来,曾以法律令各市设立介绍所;英国政府自1909年以来,在全国各地亦曾设有许多的工作介绍所;德国则更进一步,国家一面承认人民有工作的自由与工作的义务,一面又承认国家对于失业人员,有代谋工作的义务,倘使国家不能代谋工作,则国家便有供给其生活的义务(德国1919年宪法第163条之规定)。失业在我国自然也不例外,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的有关人员下岗势在必行。国家目前对失业人员采取分流,创造重新就业的机会以及失业保障等等保护性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当然,解决好这类全社会性的问题,既要健全保障制度,又仰赖于成熟的客观条件,特别是物质经济条件。

3.将参政权作为独立于消极基本权利和积极基本权利之外的基本权利。参政权即参与政治活动的权利,在我国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本质。因参政权是以参与国家意思的构成,参与国家意思的执行为其内容,因此,从性质上讲它是一个过程或一种手段,即参政权与上述两种基本权利构成了手段与目的关系,没有参政权,消极的基本权利和积极的基本权利无从实现,笔者认为参政权与上述两种基本权利构成了基本权利体系的两翼,一边是消极和积极的基本权利,一边是参政权,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权利整体。参政权目前在我国主要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完善,还应考虑把复决权、创制权和直接罢免权等作为参政权的组成部分。复决权指将国家已经通过的法律或宪法案,付公民投票表决,以决定其应否成为法律或宪法,其目的是防止国家制定违反民意的法律。我国的立法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因此,复决实质是第二次表决,虽然多了一个过程,但更深化了民主程度,对法律和宪法而言,则又重新过滤了一次,以保证其民主和科学性,从这一层意义上讲,复决权实际上是立法权的组成部分。当然,这其间必须协调好人大立法权和公民复决权之间的关系。创建权是指当公民达到一定人数,有权提出宪法或法律的建

刘 巍: 以权利制约权力

议案,交国家立法机关讨论,如国家不予采纳,再交公民复决。所以,创建的目的在于防止国家立法机关拒绝制定民意所要求的法律。直接罢免权是指公民举行投票,以决定一部分公民所要求罢免的议员、公务员或法官,是否应继续任职或应予免职处分,公民的直接罢免权是对国家公务人员的一种直接制裁。因此,赋予公民的参政权,既要激发公民的参政意识,又要努力提高公民的自身素质,使其具有为人类谋福利的高尚品格和能力。

4.分化发展并将其注入各种基本权利之中。发展权是和生存权紧密相联的,生存权是发展权的基础,发展权是生存权的一种保障。从主体角度分类,它包括个体的发展权和集体的发展权。个体的发展权一般在国内法中加以规定,即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上的双重发展。集体的发展权突出为民族的发展权。到目前为止,发展权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权种看待的,在此,发展权是狭义的,从本质上讲,发展权更应体现在各个基本权利之中,应从广义的角度去看待它。公民和组织的任何权利,只要有发展的正当理由和条件,都应得到发展。公民的人身权利、政治权利、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等等都应注入发展的内涵。我国公民的发展权主要体现在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公民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等方面。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发展权也会从其他基本权利中逐步体现出来。

(二)以权利群制约权力

如前所述,从权利与权力之间的力量对比关系看,权利要比权力弱小得多,单个或较少的权利的力量就更为弱小,因此,必须将权利有机结合起来,以权利群制约权力,加大制约权力的力度。笔者认为权利群制约权力有以下两个途径,一是细化个体权利主体的权利,形成权利群制约权力;二是权利主体之间的权利联合,形成权利群制约权力。

1.细化个体权利主体的权利

实质上,每个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就是一个权利群,我们暂且称之为第一层次权利群。以基本权利形成的权利群体制约权力当然是必要的,但由于基本权利是从宏观方面设计的,权利内容较为宽泛,因此基本权利之间相互不易衔接和协作,操作性不强,很难形成有机权利群,必须将基本权利细化,形成实用性强的第二层次乃至第三层次权利群。如公民的政治权利是基本权利,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参与国家、社会组织与管理的活动,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行使为基础。另一种是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自由地发表意见,表达意愿的自由。前者可表述为参政权,后者形式上可表述为意思表达自由权;其中公民在参与不同的国家和社会组织管理活动时参政权可分为不同的权利,如参与国家立法活动中的立法建议权、咨询权、听证权等等。而意思表达自由权可分为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权利。下面以公民在参与国家行政管理活动时参政权分化形成的权利群为例,简述该权利群对公共权力的典型代表???行政权的制约作用。

参政权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直接表现为公民对行政活动的参与权,它可分化为知情权,听证权,阻止权,公开竞争权,自主选择权等,这些权利共同作用,形成制约权力滥用的有生力量。第一,知情权。知情权也称了解权,是指公民在法律许可范围内有权知悉和获取行政机关的档案、资料和有关信息,公民一旦获取有关信息,就可以使行政机关的行政权及其运用展示在公众面前,其要行使该权力时不得不谨慎作出行政决定。第二,听证权。即利害关系人参与行政程序,就相关问题发表意见的权利。目前听证权在我国行政活动中主要应用于行政机关制定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2001年第3期

规章和行政处罚两个领域。有了听证权,行政机关在制定规章和对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作出处罚决定时,必须让他们发表意见和进行申辩。听证权这种程序性权利有力地制约行政权在这些过程的滥用。第三,阻止权。又称抵抗权,是指公民阻止行政权力的异化,即对行政权力违法或腐败进行抵抗。如当行政决定无法定依据,作出行政决定无法定理由,明显越权,违反直接针对公民的法定程序时,公民即可当场行使抵抗权,即时地制约行政权的滥用。第四,公开竞争权。指公民对授益性行政权力的行使及结果进行公开、公平竞争的权力。如对某类行政许可,可能通过众多的公民以公开、公平竞争的方式取得,没有这种竞争方式,该类行政许可就不能实施。第五,自主选择权。指公民对是否与行政机关达成某种协议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主要适用于行政合同、行政委托等领域,公民的自主选择是行政合同、行政委托成立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换言之,是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合同、行政委托的权力在完成运行上必备的构成条件。这种权利与行政权力是溶为一体的,对于行政权运作的制约具有显而易见的作用。

2.权利主体间的权利联合

权利主体间的权利联合可分为权利者与权利者之间的权利联合和权利者与权力者之间的权利联合,内容上包括相同权利的联合与相异权利的联合。权利主体间的权利联合要受各权利主体有联合意思这个条件的限制。

第一,权利者与权利者之间的权利联合。主要体现为相同权利的联合,这往往受同一利益或意思所驱使。相同权利的联合在社会生活中早已有之,而且有些权利的行使必须以权利联合为基础,否则很难达到目的。如结社、集会、游行、示威等。这些权利的行使往往力量很大,对权力者的震动和影响也大,能有效地制约权力。目前相同权利的联合主要限于这些活动,范围相对过窄,应扩展权利的联合范围,如公民人身权的联合、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监督权的联合、文化教育权的联合等。

第二,权利者与权力者之间的联合。每一个权力者同时也是权利者,权利者与权力者之间的权利联合主要表现为相异权利的联合,(当然也会有相同权利的联合),这是因为权利者与权力者之间相同权利联合的可能性很小,权力者在已握有权的情况下,其追求的目标往往与权利者追求的目标不一样;但并不是说权力者与权利者之间并无联合的可能,如权力者可通过权利者制约其他权力者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权力者与权利者联合的方式不同于权利者与权利者之间的联合,它可以是权利与权利的联合,也可能是权力与权利的联合,其中前者又是相异权利的联合,形成权利群以制约权力。不过,这种权利群制约权力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对其他权力者的制约,而对联合体中的权力者不起作用。但无论如何,这种权利群的形成同样可以有力地制约权力,在某种程度上比权利者之间的权力联合更具威力,这是因为权力者更熟悉和了解有关公共权力的信息,熟知公共权力的运作程序。如公民受到行政机关不法行为的侵害,该公民主张申诉权利,该行政机关的某公务人员可能熟知作出该不法行为的内幕或其他有关信息,即可主张他作为公民所享有的检举、揭发权利。受害公民的申诉权利与该公务人员的检举权利联合,将会有力纠正权力的不法行使。但如前所述,这些权利群的形成仰赖于联合者的意思表示,特别是权力者的意思表示,后者可能出于正义感,也可能是出于其他目的。

(责任编辑:段 钢)

权利、权力的区别和联系

权利、权力的区别和联系 一、概念 权力是一个政治概念,一般是指有权支配他人的强制之力,它总是和服从联结在一起。任何社会都是一定的权力和一定的服从的统一。 权力是一定社会中的公共机关或居于管理和统治地位的人以公共利益的名义合法地行使的强制性控制和支配力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维系力量。 权力包括非国家形态的公共权力和国家权力两种形态。通常所谓的权力,是指国家权力,即以阶级压迫为基础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力量。 权力有两层含义:一是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如国家权力,就是国家的强制力量,像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等;二是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它同一定的职务相联系,即有了一定职务就有了相应的某种权力,如行使大会主席的权力。 权利,指法律上的权利,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享有的某种权益。这种权益,可以表现为权利享有者有权自己作出或不为一定的行为,财产所有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可以占有、使用和处分自己的财产;也可以表现为权利享有者有权要求他人作出一定的行为或抑止一定的行为。前者如买卖合同中,买方有权要求卖方音乐会商品,卖方有权要求买方支付价款,后者财产所有人有权要求他人不得作出妨碍其先例所有权的行为。权利是在社会中产生并以社会的一定承认为前提的,由其享有者自主享有的权能或利益。 权利的行使必须以法律为依据,即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正当的权利。权利和义务相对应而存在。 二、两者的区别 1.包含内容不同:权利的内容可以是政治的、经济的和社会生活的,而权力的内容则主要 是政治的; 2.行使主体不同:权力的主体限于国家机关和组织,公民不可以成为权力主体。而权利的 主体除了国家机关和组织外,还可以是自然人。实施权力的行为属于国家行为,享受权利的行为不属于国家行为。权利一般与机构和职位无关,而权力则与机构和职位相联系; 3.意志关系不同:权利强调权利人自身的意志相对自由,而权力则强调意志的服从性; 4.实现方式不同:权力的实现取决于主体自身的权力行为,不以相对人的态度和行为为转

以社会制约权力

以社会制约权力 ----读达尔《民主理论的前沿》有感 在大约三百年前,伟大的先哲,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给人类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论法的精神》。他提出了一条提高政治民主水平的法则:用权力制约权力。这一种权力制衡的思想被后人奉为圭臬。而我今天要分享的是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达尔——在他1956年问世的作品《民主理论的前沿》中提出的主张,即“用社会制约权力”。 在中国人的政治意识中,以社会制约权力的思想意识,并没有用权力制约权力那样来得深刻,这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因为发展民主的角度来讲,以社会制约权力是一个比用权力制约权力更加优越的方法。 “民主”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意为“人民的统治”。实际上,“民主”是一个很混乱、很空洞的词语,首先是这里的“民”指的是谁,劳苦大众?还是多数人?其次,所谓人民统治该怎样操作?是按照一套人们建立好的程序和规则来进行决策?还是在决策中严格执行人们的意见?有许许多多的所谓先烈,为了民主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然而究竟什么是民主?或者问,我们究竟把怎样的政治体制或社会组织的形式称作“民主”?有很多人对此并没有认真的思考。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所承认的民主的制度是怎样的呢。在政治上大概是这样的,首先由人民选举出优秀的代表,然后由这些代表来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通过这些代表来保障人们享有一定的权益。这就是现代的民主政治体制,其实说白了就是一种精英主义政治。但是这种精英政治存在一种悖论,那就是所谓民主究竟是多数人的统治?还是少数精英掌控着国家?回顾以往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在每一个社会中,都会存在一个统治阶级,然后由这个阶级中的精英来管理这个社会。虽然这个想法有一点令人丧气,但它确实有一定的道理。韦伯是当代社会的卓越分析者在韦伯看来,官僚制是现代国家的管理体制,它是现代国家理性化的内在要求和必然产物,无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都改变不了这个命题。现代社会的大小、复杂性和明显的社会差异,使得直接民主制不适宜于作为政治调节和控制的一般模式。韦伯断定,在所有比乡村社区大的共同体中,政治组织“肯定是由一些对政治管理感兴趣的人所管理的。”他认为管理国家是一项事业,是那些对政治和其他公共事务感兴趣并具备一定才能的精英的职业。而一般人是没有能力对政策加以区分的,他们只不过有能力在可能的领导者之间加以选择。基于这种想法,韦伯把民主描绘为潜在的领导者之间的校检场。民主就像“市场”一样,是一种淘汰弱者的制度机制,同时使那些最具有竞争能力的人去竞取选票和权力,而选票就掌握在民主制度下的民众手里。 现在我们主要看一下中国的民主政治。中国在1949年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后建立了民主政治。中国的民主体制大致说来是这样的:由人民选举出人民代表,由这些选举出的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关。但是人民代表大会并不是常设的机构,它不负责具体的管理,而只是每年开一次会,解决一下特别重大的问题,确立一个大政方针。所以这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仍然是一种精英政治,尽管这些精英是由人民选举出来的。更重要的是,这种制度并没有让人民,至少是大数的人民参与到这个社会的管理中来。实际上,在中国真正掌管着这个社会的是政党。中共在这个国家拥有唯一的统治权,当然,由于国体国情的原因,一党制是适合中国的。在防止专制独裁上,中国采用的是当今世上的主流方法——权力制衡,将权力分散,并且将监督权独立出来。但是这中间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这种监督的有效性问题。行政机构和监督机构都是同一个政治团体,在很多时候都是自己监督自己,这样一来监督的作用就大打折扣了。绝对的权力滋生绝对的腐败,难怪中国官员的贪腐之风十分恶劣。而且人民并没广泛参与进来,这始终是精英之间较量。 没有人否认这些精英在管理社会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不过中国目前的政治有很多令

权力是一个政治概念

权力是一个政治概念,一般是指有权支配他人的强制之力,它总是和服从联结在一起。任何社会都是一定的权力和一定的服从的统一。权力有两层含义:一是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如国家权力,就是国家的强制力量,像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等;二是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它同一定的职务相联系,即有了一定职务就有了相应的某种权力,如行使大会主席的权力。 权利是一个法律概念,一般指了赋予人们的权力和利益,即自身拥有的维护利益之权。它表现为享有权利的公民有权作出一定的行为和要求他人作出相应的行为。例如,我国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权利的行使必须以法律为依据,即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正当的权利。权利和义务相对应而存在。 一、行使主体不同。权利的行使是一般主体,而权力主要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二、处分方式不同。权利一般可以放弃和转让,而权力必须依法行使,不得放弃和转让。 三、推定规则不同。权利的推定规则为“法无明文禁止及可为。”而权力只以明文规定为限,否则为越权。 四、社会功能不同。权利一般体现私人利益,权力一般体现公共利益。 权利与权力的区别: 权利与权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属于法律上的概念,后者则属政治上的概念。两者存在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权力以法律上的权利为基础,以实现法律权利为目的,权利作为一种法律上的资格又制约着权力的形式、程序、内容及过程各个方面;另一方

面,某些法律上权利的实现依赖一定的权力的行使。两者也存在一定的一致性,如都以追求一定的利益为目的;都有相应的法律上的规定和限制要求。 1.权利的基本含义 权力与权利,在英文中被称为power 和right.权利是指在社会中产生,并以一定社会承认作为前提的,由其享有者自主享有的权能和利益。这个定义告诉我们,权利是在人与人的相对存在的社会状态之中存在的。孤立的个人,无所谓权利。权利也总是以一定的社会承认作为前提。这种承认可能是习惯的、道德的、宗教的和法律的。根据其承认方式的不同或者被称为习惯权利、道德权利、宗教权利和法律权利。这一定义还表明,权利包含权能和利益的两个方面。权能是指权利能够得以实现的可能性,它并不要求权利的绝对实现,只是表明权利具有实现的现实可能,即“非不能为也,而实不愿为也。”利益则是权利的另一主要表现形式,是权能现实化的结果。将二者相比较,权能具有可能性,利益具有现实性。也可以说权能是可以实现但未实现的利益;利益是被实现了的权能。如继承权,在被继承人尚未死亡时,继承人所享有的继承权实际上是一种以权能状态存在的权利。一旦被继承人死亡,继承产生,继承权就由一种权能转化成为了利益。 2.权力与权利的联系 第一,权力来源于权利。在权力与权利谁来源于谁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误解。其实早在权力产生之前,权利就已经有了。在原始时代,人们已经有了原始的权利。这些遍及氏族内部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只是那时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别,也

论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论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摘要:权利与义务是相对于法律范畴而言的。它们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不可分离,相互依存。权利与义务是相对应而存在的,世界上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权利可以放弃,义务不可放弃,二者功能上互补。 关键词:法律权利义务关系 一、权利与义务问题的提出 首先,我们应当知道权利与义务是相对于法律上而提出的。每一项法律都有其适用范围,适用的对象、群体,那么适用者本身就拥有的权利和义务,二者是相对的。 在讨论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之前,我们首先应当明确什么是法律: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与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从法律的定义我们也可看到明显的“权利”与“义务”的字眼,这充分说明在法律中权利与义务的重要性。本文所要讨论的正是关于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如何正确的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我们如何去看待。当今时代是一个法制的社会,我们处处强调依法治国,无论对于社会、某一社会组织,尤其是个体公民,权利与义务是绝对离不开的。因此说“在一定意义上说,法律社会是一个契约社会,无论进行日常生活还是从事经济交往,缔结契约都不可避免”。我们以一种不太恰当的方式来打比方,将法律比作是契约或是一纸合同,那么签约双方都应本着“互惠互利”的

原则,你既要给对方应有的权利,给其实惠,但对方又必须去履行相应的义务,这样基础上的一份“契约”才会显现其公平。 其次,我们简单的说说权利与义务。当今社会,我们崇尚法律,并且制定了各种各样的法律,但纵观每一种法律,都脱离不了权利与义务,这再一次说明了法律中权利与义务的重要性。从字面上看,法律中的权利与义务很抽象,即使你肯查字典,找到有关“权利”与“义务”的概念,我想也未必能完完全全把它理解,还是会很抽象。“权利”与“权力”不同,“权利”的“利”显然要代表利益,与人本身息息相关。而义务本身却是要我们履行的。至于权利与义务接下来我们会详细论述。 再次,我们一直在强调依法治国,强调公民意识,公民要维权。但不得不承认一些社会现象,当今在我国有许多公民往往只强调自己享有哪些权利,往往忽视自己应当去尽哪些义务,甚至专门躲避相应的义务。在当代这样一个开放、文明的时代,这种做法不利于我国的进步,也无益于我国依法治国的推进,同时也充分说明了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还有待于提高。我国的公民只有“权利意识”而没有“义务意识”。 因为对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认识的本身也反映了一个公民的法律素质高低,也反映一国的法制化水平。那么,我们应当讨论一下权利与义务二者的关系以及涉及到社会团体及公民个人。 二、权利与义务关系的论述 从辩证法的观点看来,权利与义务这对矛盾的双方是既有区别又

权力制约与权力制衡

权力制约与权力制衡 【摘要】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育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我们可以有一种政制,不强迫任何人去做法律所不强制他做的是,也不禁止任何人去做法律所许可的事。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关键词】权力、制约、制衡 权力不加限制就会被滥加使用。任何权力都必须受到制约。权力制衡与权力制约是两个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概念。“制约”一词含有约束、束缚、限制、牵制、制止等多层意义,它通过大会事物划定界限、规定范围、设定原则、建立机制、控制程序、进行评价等方式表现。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它属于哲学概念,“指一种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以另一种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制衡”一次也含有限制、牵制之意,但它还含有平衡、均衡、抗衡等表达对事物之间的相互较量、抗争、对抗加以协调的意义。在政治学中它指谓均衡政府各权力之间相互牵制和相互抗衡的状态或原则,常常被运用于政府权力分配模式的理论中,其运用的范围远不及制约概念。 法哲学在如此宽泛的意义上使用权力制约和权力制衡两个概念:权力制约是指以社会各种控制手段规范公职权力合理界限的活动。由于这些控制手段都必然表现为一种权力活动,所以权力制约实质上是借以某一种力量去控制权力运行。权力制衡是权力制约的一种模式,它特指将国家权力分立为若干系统由不同的人员和机关掌握,使之相互独立、相互牵制和相互平衡的一种制约原则或政府体制。既“以权制权”。权力制约原则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分权与制衡原则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监督原则的总称,其存在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前提是国家与社会的分离,导致出现了一个不依附于土地、国家、教会、以商品经济为主的私人自治的领域。社会成员本身获得了私人意义上的“市民”和“公”意义上的国家公民两种身份。一方面,他们为了培养独立和健全的人格,保留“自律”的充分空间,要求限制国家权力的恣意。另一方面,他们为了满足和实现自我利益,要参与公共决策和公共管理,并在此过程中监督、制约、评判政府和公共权力活动的合法性。同时,因为参与能力和参与环境的局限,导致国家权力的所有者与行使者的二元对立,为了保证公共权力的行使不脱离人民的掌控,所以也必然要寻求制约公共权力的机制。权力制约的途径是影响、支配、控制他人的能力,权力来源于权利。权力的取得只有两种形式,要么是授予,要么是攫取,授予的权力是合法的权力,攫取的权力是非法的权力。 要制约权力,从技术层面上来说,就是分权,包括纵向分权(中央和地方分权)和横向分权(政府部门内部分权,如立法、行政和司法的分权),以及权力的制衡,以权力制约权力;从本质上来讲,就是要以权利制约权力,权力必须为权利服务,而不能反过来侵犯权利。要制约权力,就必须通过立宪的方式,把上述体制固定下来,使行使权力的人也不能更改,并保证司法的完全独立,同时给予人民多方面的渠道提出自己的诉求,保护自己的利益。孟德斯鸠将在《论发精神》中就提出:“从食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的观点。中世纪时期,马西利则公开宣称主权由人民制约神权由王权制约。他将权力制约表述为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对王权的限制,其制约力量来自人民。他明确指出“市民全体或是全部之多数者是最高权力者”,他们不仅拥有立法权,并且具有限制、纠正行政人员行为的权力和免其职务的权力,立法高于行政权;二是对神权的限制,其制约力量是国家。在后来,洛克的分权主义提出来之后,美国则欣喜地传承了这一思想并得以体现。权利保护,现代法治社会权力-权利处于对峙状态,只有为公权力设置各种“障碍”,防止恣意妄为,才能保障公民权利从市民社会-政府二元结构说,只有限制后者,才能保证社会平衡稳

比较分析权力与权利的区别

比较分析权力和权利的区别 权力和权益的关系和比较是一个基础性的命题,通过理论学习结合自身工作的体会,我对两者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所以我就从概念、对比和联系三方面谈一下我的认识。 一、从概念上对比权力与权利。 从字面意思我个人的理解是:“力”在于力量,在于执行方面,是赋予一定的行使能力,“利”代表的利益,是国家、集体、个人等所拥有的承担和权益。详细而言:权力是属于一个政治概念,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意志影响和支配他人行为的能力和力量,它总是和服从联结在一起。任何社会都是一定的权力和一定的服从的统一。权力是一定社会中的公共机关或居于管理和统治地位的人以公共利益的名义合法地行使的强制性控制和支配力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维系力量。权力包括非国家形态的公共权力和国家权力两种形态。通常所谓的权力,是指国家权力,即以阶级压迫为基础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力量。权力有两层含义:一是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如国家权力,就是国家的强制力量,像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等;二是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它同一定的职务相联系,即有了一定职务就有了相应的某种权力,如行使大会主席的权力。权利在广义上是指国家法律和组织的规章赋予人们的一种权益和资格,表现为享有权利的人可以

做某种行为或要求他人做或者不做某种行为。狭义的权利则专指法律赋予人们的一种权益和资格。这种权益,可以表现为权利享有者有权自己作出或不为一定的行为,财产所有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可以占有、使用和处分自己的财产;也可以表现为权利享有者有权要求他人作出一定的行为或抑止一定的行为。前者如买卖合同中,买方有权要求卖方音乐会商品,卖方有权要求买方支付价款,后者财产所有人有权要求他人不得作出妨碍其先例所有权的行为。权利是在社会中产生并以社会的一定承认为前提的,由其享有者自主享有的权能或利益。 二、从多方面对比权力与权利。 第一、是否具有强制力不同。权力在很多情况下表现为一种强制力,即对违背权力主体意志的行为,权力主体可凭借自身的能力和力量对其实行惩罚。因此,“权力”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强力”。而权利则是权利主体决定自身行为的自主性或要求他人作出某种行为的可能性。权利对他人来说是一种请求资格,而非强制力。例如,债权人有请求债务人偿还债务的权利,但债权人不能因债务人拒不偿还债务而对其采取拘禁、殴打等强制手段,而只能请求国家行使权力予以保护或救济。 第二,是否需要一定的相对人不同。权力都是在一定的主体之间形成的,发出意志的一方,只是在拥有一定的作用对象(个人或组织)时才能形成和实现权力,单独的主体无法行使其权力。而权利则不然,它有时可以脱离相对人而独立存在。如公民的人

权利的来源及正确使用权力

权利的来源及正确使用 ——李超平 1、法定性权力 在企业管理中,你处于什么位置,高层、中层、还是低层,由此获得的这种权力就是法定性的权力,一旦有了正式的任命,你就具有了法定性的权力。法定性的权力比后两种权力覆盖面更广,它会影响到人们对于职位权力的接收和认可,没有这法定作为基础,前面的强制性权力和奖赏性权力往往都不能够证实。例如没有给你任命,虽然告诉你要负责这个部门,但是你的这种奖赏性的权力和强制性的权力就会大打折扣,为什么呢?所谓名不正、言不顺,没有正式任命,那么你就是临时的。 2、奖赏性权力 与强制性权力正好相反,领导可以奖赏员工,让员工来重视自己。奖赏性的权力是让人们愿意服从领导者的指挥,通过奖励的方式来吸引下属,这种奖励包括金钱、晋升、学习的机会等。安排员工去做自己更感兴趣的工作,或者给员工更好的工作环境等等,这些都属于奖赏性权力的范围。 强制性权力和奖赏性权力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如果你能够剥夺和侵害他人的实际利益,那么你就具有强制性的权力;如果你能够给别人带来积极的利益和免受消极因素的影响,那么你就具有奖赏性权力。跟强制性权力不一样,奖赏性权力不一定要成为领导者才具有,有时作为一个普通的员工,也可以表扬另外一个员工,也可以在会上强调别人所做出的贡献,这本身也是一种权力和影响力。所以权力并不一定在领导和下属之间才会出现,有时候平级之间,甚至下属对于上司都可能存在。 3、强制性权力 这种权力是建立在惧怕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作为下属如果不服从领导,领导就可以惩罚、处分、批评下属。因为你是领导,你是长官,你要有好的执行力,你有这个权力,那么这种权力就叫强制性权力。在企业中领导可以解雇一个员会非常在乎你,尤其是这份工作是他所希望的工作时。所以在这个时候,上司对于下属就有这种强制性的权力。

权力的定义性质与特征1

?权力(power)一词,现在同阶级、性别、种族等一起成为社会学一般理论的基本范畴。对权力的讨论至今为止分歧百出,并没有统一的定论。说到底,这是由于" 当我们从理论上讨论权力时,我们其实是在论述整个社会世界的运作方式"。因此,对权力的不同论述代表了不同的社会学理论流派的基本观点。 早期的人们常常自然地使用"权力"一词,而没有企图去阐明它。对权力进行奠基论述的是韦伯和马克思。从20世纪开始,批判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功利主义等对权力皆有过精辟的论述。下面我将结合各派主要观点讨论一下权力的基本含义。 ?一、韦伯对权力的定义和类型划分 对权力作出最有影响定义的是韦伯。他是这样定义权力的,一个行动者能够任凭反抗而贯彻其个人意志的可能性,而不论这一可能性是建立在怎样的基础之上。[1] 这个定义强调了两点,第一,权力是一种能力,包括实际能力和潜在的能力;第二,强调了权力拥有者的主观意图。 韦伯将权力划分为强制和支配两种类型,其中,支配又分为合法支配(即权威)和凭借利益格局中垄断而取得的支配。合法支配有三种,这就是众所周知的传统型(t raditional domination)、克里斯玛型(charismatic domination)、个人魅力型(rational-legal domination)。 韦伯对权力的定义和划分是与其行动理论相关联的,不是从宏大的社会结构入手而

是从行动者入手讨论的,表明了个体行动者的目的性和意向性。这种权力观点与马克思和帕森斯观点的对立,刚好表明了社会学理论中行动与结构的对立。 二、权力是物质资料占有关系的一个面相 这是马克思以及后来的批判结构主义者所持有的观点。 马克思对权力并没有作出单独的、系统的论述,但是探讨国家问题、社会管理和统治时不时地提到权力、权威等概念。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历史就是一种围绕物质资料的斗争,特别是生产资料。权力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附属品,拥有生产资料的社会实体拥有权力。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划分为两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的是统治阶级,因此,运用权力、体验权力的不是特定的个人,而是各个阶级和群体。由于资本主义社会里财产完全可以让渡和私有化,导致权力趋向集中。 批判结构主义者们发挥了马克思的观点,主要根据对物质占有的社会结构来说明权力。他们主要观点有两个:(1)唯一真实的权力形式涉及各经济阶级围绕所有权的斗争;(2)诸如国家或政治这样明显的权力复合体也可以化约为这种阶级斗争。[2] 对权力的宏观角度的讨论可以解释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的活动,但同时也淹没了每个具体的个人,尤其是个人的主观意志。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行使权力的个人由于主观意愿的不同而采取的不同行动导致的不同后果。这是宏大的理论结构所无法解释的。

行政领导学期末复习(第二章:领导权力与制约)

第二章:领导权力与制约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8分) 1.下列关于权力起源的学说,除了()外,其他主张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性。选择一项: A. 暴力说 B. 神权说 C. 智慧说 D. 契约论 正确答案是:神权说 2.在()时期领导权力与宗教权力或迷信权力等曾经相互结合。 选择一项: A. 原始社会 B. 转型社会 C. 现代社会 D. 传统社会 正确答案是:传统社会 3.()的领导权力是一种法理型的权力。 选择一项: A. 原始社会 B. 转型社会 C. 现代社会 D. 传统社会 正确答案是:现代社会 4.领导权力的发展变化是与()紧密相连的。 选择一项: A. 人性 B. 社会发展阶段 C. 阶级 D. 经济 正确答案是:社会发展阶段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8分) 1.领导权力的主要内容包括()。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领导权力的主体 B. 领导权力的客体 C. 领导权力的目标 D. 领导权力的作用方式 E. 领导权力的性质 正确答案是:领导权力的主体, 领导权力的客体, 领导权力的目标, 领导权力的作用方式 2.领导权力在本质上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社会关系 B. 人际关系 C. 阶级关系 D. 利益关系 E. 服从关系 正确答案是:社会关系, 阶级关系, 利益关系 3.根据在授权时所凭借的媒介的不同,可以将领导授权分为()。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正式授权 B. 口头授权 C. 非正式授权 D. 书面授权 E. 弹性授权 正确答案是:口头授权, 书面授权 4.下列属于权力载体的承担者的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政党 B. 知识 C. 血缘 D. 年龄 E. 地位 正确答案是:政党, 知识, 血缘, 年龄, 地位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32分) 1.领导权力

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权利是人类文明社会所具有的一种实质性要素,它既是人的基本价值追求,也是社会文明演化进取的不可少的力量。在历史上,人类对权利的探求也可谓是一个艰苦而富有成效的过程,在这种艰苦的探寻过程中,我们不能不提到三位启蒙思想家,即洛克、孟德斯鸠和卢梭。他们对人类认识自己的权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通过对上述几位启蒙思想家关于权利论述的了解,我们可以知道,这些启蒙思想家也不得不承认,所谓的自然权利也是需要国家权利支持的。诚然,在权利的问题上,它所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权利与国家权力的问题,因为个人权利如果没有国家权力的支撑和保障就无法实现,但是,国家权力在支撑和保障个人权利的过程中,又不能没有边界,不能没有任何限制,否则,国家权力又会对个人权利的践踏和侵犯。因此,这又需要对国家权力加以约束和限制。但是,对国家权力机关加以约束和限制如何进行呢?或者说对国家权力进行约束和限制以何为准呢?是仅以现行的法律规定(实在法)为准呢?还是在除了实在法的规定之外另有其它的东西呢?这里就涉及到实在法与应然法的问题了。具体说,涉及到“法定权利”和“应有权利”的问题了。法定权利来源于国家权力,没有国家的授权一切合理的要求都不会成为权利,它说明了权利的尺度,是为主体从强化法律的实效方面实现权利提供了法律依据。应有权利是来源于人的道德性质,国家权力的授权只是对这种基于道德性质合理要求的一种认可而矣,它说明了权利的性质,是社会主体评价法定权利的依据。因此,对上述问题的不同理解,便会得出法的本位的不同结论。义务本位法是以实在法对考察基点,而权利本位法是以应然法为考察基点。在与国家权力关系问题上也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关于“义务本位”的理解 为了更好的理解“权利本位”,我们有必要对“义务本位”作简要的理解。张文显教授认为“义务本位法”存在于前资本主义法中,并有其深刻的经济基础,政治背景和伦理支撑。前资本主义是一种自然经济的社会,处于完全封闭的状态之中,在这样的社会中,皇帝握有无限的权力,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口含天宪,言出法随,在这样的社会中,法律必定道德化或宗教化,重伦理轻法理,大量的道德规范或宗教规范被统治阶级的国家化为法律规范,道德原则和宗教信条亦被奉为法的精神。因此,在“义务本位”法的社会中,法的主要作用是社会控制,强调的是一种服从,臣民服从皇帝,奴隶服从奴隶主,农民服从地主,被统治阶级服从统治阶级。少数人享有特权,而大多数只享有少部分权利,甚至根本无权。因此,在这样的社会中,不平等、不自由是其显著的特征,法律也根本不以平等、自由、民主等作为其价值取向,而仅仅是作为一种统治的工具,是一种镇压人民反抗的工具。所以,这样的法律当然是以人的义务为其首要任务。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地宣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解放,这种以“义务为本位”的法必将被历史所淘汰而寿终正寝。 关于“权利本位”的理解 “权利本位”是“法以(应当以)权利为其起点、轴心或重点”的简明说法。在整个社会中,社会成员皆为权利主体,都平等地享有各种权利,在权利和义务

“权利”与“权力”的辨析

“权利”不是“权力” 山东临沂市郯城一中马久正 “权利”和“权力”这两个概念,在高中历史教材中频频出现。不止是学生不甚明了,就是一些专家也会不慎出错。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2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 教科书历史必修①第37页写道:“《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 ..,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第90页最后一段这样叙述:“新建立的苏维埃政权不仅拥有行政权和司法权,而且拥有立法权。这次大会后,一批工人、农民和士兵 的代表走上了各级苏维埃的领导岗位,代表人民行使权利 ..的实施。”笔者认为, ..或监督权利 文中三个加着重号的“权利”当为“权力”之误。 权利与权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权利属于法律上的概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12月第2版《法学词典》第267页对“权利”是这样定义的:“义务”的对称。①法律上关于权利主体具有一定作为或不作为的许可。如法律赋予人们享有的某种权益,权利人有权作出或不作出一定的行为和要求他人作出相应的行为(义务),在必要时可请求有关国家机关(法院、行政机关)以强制性的协助实现其权益。权利与义务密不可分,一方有权利,他方必有相应的义务,或者互为权利义务。②泛指社会组织规定的权利。如工会章程规定其会员的权利。此种权利不具有法律意义,是各社会组织赋予其成员享有参与或从事该组织某种事项的行为能力。 权力则属政治上的概念。自古至今,中外学者对权力内涵的界定,众说纷纭。什么是权力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将权力定义为“一个人或一些人在某一社会活动中,甚至是在不顾其他参与这种行动的人进行抵抗的情况下实现自己意志的可能性”。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认为权力是“获得未来任何明显利益的当前手段”。而对英国思想家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来说,权力是“预期效果的产生”。以上几种对权力的解释虽然着眼点不同,但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权力”的特性,即:权力是一种力量,借助这种力量可以或可能产生某种特定的预期局面和结果。 权利与权力是存在明显区别的两个概念。第一,享有者范围的大小不同。作为政治意义

权利制约权力的理论及实践思考

2002年第4期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总第163期 N o .4,2002Jou rnal of T ian jin N o rm al U n iversity (Social Science )Sum N o .163 权利制约权力的理论及实践思考 李 昭 (天津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天津300073) 摘 要:权力源泉的人民性决定权利制约权力的基本关系。保障权利、限制权力不仅是宪法的核心内容,也是宪政理想的必然要求。要真正落实权利对权力的制约,必须完善相应的制约机制。 关键词:权利;权力;宪法内核;制约机制 中图分类号:D 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1106(2002)0420035205 收稿日期:2002202-20 作者简介:李昭(1962—),女,天津市人,天津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讲师。 一、权利制约权力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权力是权利的高度聚合,其力量远远强于权利,但其合理性却源于权利。没有权利的驱动和指引,权力会失去源泉和方向;没有权利的制衡和约束,权力将会在其社会运行中蜕变。民主政治的理想就是要使政治权力服从于人民的权利,并使权利有效地制约权力。 以权利制约权力的理论源于社会契约的人民主权思想。按照社会契约的政治理论,个人权利是先于任何形式的国家而存在的。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认为,政治社会是人们通过正式的承诺和契约而成立的。在政治权力出现以前,人们所处的自然状态虽然自由,但存有不便。人们享有的权利不稳定,特别是对财产的享有很不安全,存在着可能受到别人侵犯的威胁。因而,人们决定放弃自然状态中相对自由的生活,甘愿同其他人一起加入社会。政治社会的目的就是保护人们的自由、生命与财产不受侵犯,政府的成立就是为了弥补自然状态中的不便。法 国思想家卢梭在论述社会契约所要解决的根本 问题时指出,社会契约就是“要寻找出一种结 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 由” [1](P 23)。卢梭还以人的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理论为基础,进一步论证了人民根据社会契约建立国家的动机。他认为,人们缔结了契约之后,大家都必须遵守,因为契约本身便是公意。“为了使社会契约不致于成为一纸空文,它 就默契地包含着这样一种规定,唯有这一规定才能使其他规定具有力量,即任何人拒不服从 公意的,全体就要迫使他服从公意。” [1](P 29)人民的公意在国家中表现为最高权力,主权是公意的具体表现,因此,主权属于人民。人民主权思想表明,权力源于并服务于公意,权力的运行必须以保障公民的权利与自由为指向,权利优于权力。鉴于国家是根据组成他的成员——每个公民的共同愿望建立和维系的,在组成国家的社会契约中,没有以任何方式明确地或隐含地授权国家及其权力代行人可以损害任 5 3

权利与权力概念及其关系之重构(PDF)

权利与权力概念及其关系之重构 田杰1 “权利和权力是法学和政治学中的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也是社会主义法律生活和政治生活运转所围绕的两个轴心”。然而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众说纷纭,没有人给出足以让他人承认的观点。各种学说林林总总,蔚为壮观。笔者试图对这一对关系暧昧的双方给予重新界定,并力图廓清彼此界限和联系。 首先从权力开始。 什么是权力? 一、权力之传统解释 首先来看看历史上的各家定义及中国学者的研究情况。以下转引自吕世伦、文正邦先生合著《法哲学论》。 德国的学者马科斯.韦伯在其《社会和经济组织理论》一书中说:权力是一种社会关系中的某一行动者能处在某个尽管有反抗也要贯彻他自己的意志的地位上的概率。R.H.陶奈在《平等》一书中说:权力可以被定义为一个人(或一群人)按照他所愿意的方式去改变其他人或群体的行为以及防止他自己的行为按照一种他所不愿意的方式被改变的能力。美国的彼得。布劳说:“权力它是个人或群体将其意志强加于其他人的能力,尽管有反抗,这些个人或群体也可以通过威慑这样做,威慑的形式是:撤销有规律地被提供的报酬或惩罚,因为事实上前者和后者都构成了一种消极的制裁。”T.帕森斯则认为:权力的概念用来指一个人或群体反复地把它的意志强加于他人的能力,而不是指影响他们的一项决定的单个例子。B.罗素也认为:权力可以定义为有意努力的产物。 再从一些词典上看。英国 A.布洛克等编的《枫丹娜现代思潮词典》说:权力是指它的保持者在任何基础上强势其他个人屈从或服从与自己的意愿的能力。《不列颠百科全书》说:权力就是一个人或许多人的行为使一个人或者其他许多人的行为发生改变的一种关系。《牛津法律大辞典》则说权力是有权做具有法律效力或作用的事情的法律概念,如,立遗嘱;如果不还借款,债权人有权出卖抵押物……通常认为权力只是更广泛的“权利”概念的含义之一。 据以上材料,吕先生和文先生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权力的概念中,意志和行为也是必要的要素,只不过这种意志具有支配行或强迫性,即可以支配他人改变其行为,或使他人的行为服从与自己。 (2)他们在分析“权力的变化和演进”中说道:权利之上升为法,实际上就把人们分散的权利集中化成了国家权力,从而使权利具有了普遍性。所以,权力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不过是权利的集中化表现而已,即权力者有支配和强迫他人的行为服从于自己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也可视为一种权利,即在特定地位上的权利。 1田杰,现北京大成(上海)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本文系作者于2005年硕士毕业准备论文的时候写成的文字。此前一直没有公开,主要是认为考虑不成熟。但工作之后囿于时间关系,也未曾再认真修改和完善过。最近(2017年2月)偶然翻到这篇文章,略加格式调整,即将之发布在网络平台。欢迎探讨!

权利与权力的关系

权利与权力的关系 发表时间:2012-06-07T17:37:38.793Z 来源:《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年1月(下)供稿作者:葛瑶 [导读] 权利与权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属于法律上的概念,后者则属政治上的概念。 葛瑶(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中图分类号:DF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1-0187-02 摘要:权利与权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属于法律上的概念,后者则属政治上的概念。两者存在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权力以法律上的权利为基础,以实现法律权利为目的,权利作为一种法律上的资格又制约着权力的形式、程序、内容及过程各个方面;另一方面,某些法律上权利的实现依赖一定的权力的行使。两者也存在一定的一致性。 关键词:权利;权力;法律关系 一、权利的基本含义 权力与权利,在英文中被称为power 和right.权利是指在社会中产生,并以一定社会承认作为前提的,由其享有者自主享有的权能和利益。这个定义告诉我们,权利是在人与人的相对存在的社会状态之中存在的。权利也总是以一定的社会承认作为前提。这一定义还表明,权利包含权能和利益的两个方面。权能是指权利能够得以实现的可能性,它并不要求权利的绝对实现,只是表明权利具有实现的现实可能。利益则是权利的另一主要表现形式,是权能现实化的结果。也可以说权能是可以实现但未实现的利益;利益是被实现了的权能。 二、权力的基本含义 权力(这里仅指公权力),作为一种能动力量,它不过是担当一定公共职务的人。权力作用和影响之大小,首先是随权力拥有者所占居的职位不同而异。权力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首先,权力是一种能动的支配的力量。就某一具体权力而言,行使者可以依据其所分掌的权力,就权力所及范围内的事情发号施令,行使管理权。其次,权力是一种公职行为(即公权力并不具有私属性)。这也就是说,行使国家某项行政管理权的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只是接受国家权力机关的授权或委托,代表国家行使某一具体的行政管理权。权力是一种与公职息息相关的能力或者潜力,如若无公职,则无权力。第三,权力具有双重性,即权力既有其组织性、建设性和创造性的一面,又有其破坏性、侵犯性和腐蚀性的一面。权力的双重性是由权力行使者具有双重身份所决定的。 三、权利与权力之间的关系 权利与权力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在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其一,权利是权力的本源,即无权利便无权力。大家都晓得,国家的产生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必须产物。而法律也是同国家相伴而生的。无论是国家的产生,还是法律的出现,都是在斗争中取得胜利的阶级为了巩固和扞卫自己的利益(即权利)而设立国家机器、制定并颁布法律,把阶级的意志上升为国家的意志,以国家的强制力保障其本阶级的既得利益(即本阶级所享有的权利)。 其二,权力是权利的后盾,即无权力的保障便无从享受权利。权利主体对权利的享有的最实际的表现,就是依照法律规定对某一项具体权利的行使。那么,权利的行使,必须是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之间的一个协调的互动过程,而该过程实质上是权利主体某一特定利益的取得,和义务主体某一特定利益的抑制或让渡。由于利益得失上的这种本质区别,必然要求这种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之间的协调互动过程,必须依赖于另外一种力量国家公权力的作用力。 其三,权力与权利共寓于法律之中,即权力与权利是法律的主要内容。法律从其产生的那一刻起,就要以确认权利、保障权利为目的,公然申明每一法律主体所依法应当享有的种种权利。没有了法律对权利的规定、确认和保障,权利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同样,法律从其产生的那一刻起,就以授予权力、规范权力和限制权力为己任。 四、法律活动中的权力与权利问题分析 在法律活动的全过程,现实的各种权力都扮演着积极而活跃的角色。不仅法律规范的内容本身就是权力斗争的产物,法律的实施也往往会受到现实权力关系的渗透、干扰甚至操纵。“法律的自主性只能是一种部分的自主性。试图把法律同外部的社会力量——这些社会力量不断冲击着法律力图保护其内部结构所依凭的防护层——完全分隔开来的企图,必然而且注定是要失败的。”[1]然而,应当承认的是,不仅现实的权力关系会引导法律活动发生变化,而且法律活动也会反过来改变权力的面貌。经过一定的权力博弈与立法者的价值选择,有一些权力得到了法律制度的认可与支持,这部分权力就转化为一种具有法律上的正当性的权力——法律权利。这种转变为社会生活带来了两项深远的后果:其一,当权力转化为法律权利时,权力主体可以通过法律制度的力量使利益“自动地流向自己”;[2]其二,在法律权利中的权力因素虽然并没有消失,但是,它却受到了一定控制。法律是统治阶级用以缓和各种权力主体之间的紧张关系、并把权力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的工具。“为了防止为数众多的意志相互抵触的无政府状态,法律限制了私人的权力。为了防止一个专制政府的暴政,法律控制了统治当局的权力。”[3] 笔者认为,即使在一国国内,国家依法拥有的权力本身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法律权利。将刑罚权看作是法律权利,还意味着在刑事法律关系中,国家与犯罪人同样都是法律关系的主体,具有对等的位置。[4]而在行政活动中,国家行政权同样是一种既具有合法性,又具有强制性的法律权利。无论是在外部行政关系中,还是在内部行政关系中,相应的法律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也都可以界定为相互对应的权利义务关系。[5] 其实,只有在法治社会的条件下,国家才可能被看作是一种法律主体而享受一定的法律权利、承担一定的法律义务。英国分析法学家奥斯丁曾认为,国家作为主权者不受法律约束,不承担任何义务,自然也不可能成为法律关系的一方主体。[6]然而,随着法治观念与宪政理论的丰富,人们逐渐认识到,在一国国内,主权国家作为一个整体也要受到法律的约束,对于自己的行为也要承担法律的后果。主权国家尽管是一国国内的一个重要法律主体,但它也仅仅是各种法律主体之一。[7] 把国家权力看作是一种法律权利,意味着国家在行使其权力时也必须承担一定的义务、控制自己的活动范围;在法律关系中,国家只是其中的一个权利主体,它还应当承认和尊重法律关系中的其他权利主体的主体性地位。“这不仅使权力的获得和行使有了合理、合法的根据,也为权力的行使指明了方向,划定了界限,从而使国家权力的行使正当化、合理化、合法化,并能有效地防止权力的滥用。”[8] “权利与义务的平衡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为它包括着体现于市场和政治体制之中的人际过程和群体过程——公民对国家、公民对群体和群体对国家的过程。”[9]不过,无论法律活动如何复杂,权利和义务却始终存在于法律关系中;相应地,将法律关系界定为权利义务关

略论权利与权力之关系(一)

略论权利与权力之关系(一) (一)权利的内涵及其特征 权利是“法律关系的内容之一,与义务相对应,指法律对法律关系主体能够作出或者不作出一定行为,以及其要求他人相应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的许可与保障。权利由法律确认、设定,并为法律所保护。当权利受到侵害时,国家应依法施用强制手段予以恢复,或使享有权利者得到相应补偿。离开法律的确认和保护,无所谓法定权利的存在”①。 由以上权利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权利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权利是法律关系的两大内容之一。这是因为,从法学理论的角度出发,任何法律关系的形成,都是权力义务的统一体,如若离开了权利或者义务的一方,法律关系也不复存在。法律关系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领域,它所调整和涉及的社会领域几乎无所不包,并且其他领域对行为的自由度加以的限制也往往为法律所肯定,我们也正是从这一特定意义上讲,权利是一种社会法律关系的产物,是一种合法关系的存在。与权利最为密切的伴侣是义务,法律关系是法律关系主体相互之间在法律上的一种权利和义务关系,在每个具体法律关系中,它的参与者都是一定权利的享有者和一定义务的承担者。因此,义务和权利一样,也是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它与权利一起,形成了法学的最基本的问题。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马克思指出:“这个国际协会以及加入协会的一切团体和个人,承认真理、正义和道德是他们彼此间和对一切人的关系的基础,而不分肤色、信仰或民族。……一个人有责任不仅为自己本人,而且为每一个履行自己义务的人要求人权和公民权。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②其次,权利是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法能够作为或者不作为一定行为的权能。这也就是说,权利的享有者,无论是作为或者是不作为,都是法律所赋予自己的权能,而且在这些作为与不作为中,包含有主体的有目的、有意识、有意志地选择活动。而权利主体是选择作为,还是选择不作为,都是与其可能获得的某种利益相联系的,如若能够获得某种利益,便证明权利主体依法享有了权利,反之则不然。同时,依照上面所述的法律关系权利义务的对立统一关系,权利主体对权利的行使,必然要求义务主体依法履行义务,即也要对应地为一定行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这也就是说,对法律关系义务主体的某些利益作一些必要的限制或让渡,以确保权利主体依法享有权利的实现。在现实生活中,一旦权利主体依法享有权利,必然要求义务主体依法履行义务。而且这一义务主体是广义的,不仅包括自然人,也包括法人和国家机关等等。第三,权利是依赖于国家法律而存在的,即权利与法律是紧密相连的、密不可分,法律以权利为核心内容,权利以法律为其存在形式。如前所论及的,权利所示的某种权能,是主体享有并有权通过其意志行动去实现的。实际上,这里面就自然而然地表明了权利从其实体内容上来讲,必然由国家的法律予以确认并保证其实现;从其存在的形式上来讲,必须以国家的法律规范为载体,换句话说,权利的存在形式只能是国家的法律规范。正如马克思所指出:“法律上所承认的自由在一个国家中是以法律形式存在的。……法律是肯定的、明确的、普遍的规范,在这些规范中自由的存在具有普遍的、理论的、不取决于个别人的任性的性质。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③”可见,离开了国家法律对权利的确认,离开了国家法律对权利的保障,任何权利主体所理应享受到的权利,都将会化为泡影。 (二)权力的内涵及其特征 权力(这里仅指公权力),作为一种能动力量,它不过是担当一定公共职务的人,“在作出会影响同一社会制度内其他人的行为的决定时,所具有的能力或者潜力”。④权力作用和影响之大小,首先是随权力拥有者所占居的职位不同而异。根据以上的概念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权力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首先,权力是一种能动的支配的力量。就某一具体权力而言,行使者可以依据其所分掌的权力,就权力所及范围内的事情发号施令,行使管理权。该权力所及的对象对于这种管理必须尊从,而且这种权力的能动的支配力量,是以国家强制力作后盾的,对于那些不服从支配的人,具有强制其遵循的效力。如,国家税务机关及其公职人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