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典]子平真诠评注【白话解】

▲[经典]子平真诠评注【白话解】

▲[经典]子平真诠评注【白话解】
▲[经典]子平真诠评注【白话解】

▲[经典]子平真诠评注【白话解】

【提要】综合文库信息: 《[经典]子平真诠评注【白话解】【3】》由66test综合文库频道友情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不怕身弱,煞透有制,即为贵格。又如许世英造,癸酉、辛酉、乙丑、辛巳,十九误作从煞,不知印绶有根,即不嫌身弱,仍喜制煞之运。此又阴干之特点也(见下格局高低篇)。阳干则不然,如虞和德造,丁卯、丙午、庚午、己卯,庚金虽弱,透印有根,即不能从,身弱自为其弱,运行扶身之地,自然富贵,特劳苦耳。此不同之点也。然阳干亦非绝对不能从者,如逊清宣统造,丙午、庚寅、壬午、壬寅,印比皆无根,则不得不从。此所谓从气不从势也,其理甚深,非可猝喻,学者多阅八字,经验积久,自能会悟,非文字所能达也(按本章论干支性质,虽为初步,实为最深;命理精微之点,即为干支阴阳性质之别,学者不妨置之后图,俟研习入门之后,自知其重要也)。原文:甲乙在天,故动而不居。建寅之月,岂必当甲?建卯之月,岂必当乙?寅卯在地,故止而不迁。甲虽递易,月必建寅;乙虽递易,月必建卯。以气而论,甲旺于乙;以质而论,乙坚于甲。而俗书谬论,以甲为大林,盛而宜斩,乙为微苗,脆而莫伤,可为不知阴阳之理者矣。以木类推,余者可知,惟土为木火金水冲气,故寄旺于四时,而阴阳气质之理,亦同此论。欲

学命者,必须先知干支之说,然后可以入门。徐注:天干动而不居者,如甲己之年,以丙寅为正月;乙庚之岁,以戊寅为正月也。地支止而不迁者,正月必为寅,二月必为卯也。论气甲旺于乙,论质乙坚于甲者,甲木阳刚之性,乙木柔和之质,其中分别,可详《滴天髓》论天干宜忌节。大林微苗之喻,本为纳音取譬之词,俗书传讹,而无知之人妄执之耳。学命者先明干支阴阳之理,察其旺衰进退之方,庶不致为流俗所误也。二、论阴阳生克原文:四时之运,相生而成,故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复生木,即相生之序,循环迭运,而时行不匮。然而有生又必有克,生而不克,则四时亦不成矣。克者,所以节而止之,使之收敛,以为发泄之机,故曰天地节而四时成。即以木论,木盛于夏,杀于秋,杀者,使发泄于外者藏收内,是杀正所以为生,大易以收敛为性情之实,以兑为万物所说,至哉言乎!譬如人之养生,固以饮食为生,然使时时饮食,而不使稍饥以待将来,人寿其能久乎?是以四时之运,生与克同用,克与生同功。徐注:生与克同用,克与生同功二语,实为至言。有春夏之阳和,而无秋冬之肃杀,则四时汪成;有印劫之生扶,而无煞食之克泄,则命理不成。故生扶与克泄,在命理之用,并无二致,归于中和而已。原文:然以五行而统论之,则水木相生,金木相克。以五行之阴阳而分配之,则生克之中,又有异同。此所以水同生木,而印有偏正;

金同克木,而局有官煞也。印绶之中,偏正相似,生克之殊,可置勿论;而相克之内,一官一煞,淑慝判然,其理不可不细详也。徐注:阴阳配合,与磁电之性相似。阳遇阳、阴遇阴则相拒,七煞枭印是也;阳遇阴、阴遇阳则相吸,财官印是也。印为生我,财为我克,或偏或正,气势虽有纯杂之殊,用法尚无大异。官煞,克我者也,淑慝回殊,不可不辨。比劫,同气也,食伤,我生者也,则又以同性为纯,异性为杂。纯杂之分关于用之强弱,此为研究命理者所不可不知也。原文:即以甲乙庚辛言之。甲者,阳木也,木之生气也;乙者,阴木也,木之形质也。庚者,阳金也,秋天肃杀之气也;辛者,阴金也,人间五金之质也。木之生气,寄于木而行于天,故逢秋天为官,而乙则反是,庚官而辛杀也。又以丙丁庚辛言之。丙者,阳火也,融和之气也;丁者,阴火也,薪传之火也。秋天肃杀之气,逢阳和而克去,而人间之金,不畏阳和,此庚以丙为杀,而辛以丙为官也。人间金铁之质,逢薪传之火而立化,而肃杀之气,不畏薪传之火。此所以辛以丁为杀,而庚以丁为官也。即此以推,而余者以相克可知矣。徐注:此论官煞之大概也。然以乙为木之形质,辛为人间五金之质,丁为薪传之火,似未尽合。十干即五行,皆天行之气也。就气而分阴阳,岂有形质可言?譬如男女人之阴阳也,而男之中有阳刚急燥,有阴沉柔懦,女之中亦然,性质不同也。取譬之词,学者切勿执着。五行宜

忌,全在配合,四时之宜忌,又各不同。三、论阴阳生死原文:五行干支之说,已详论于干支篇。干动而不息,支静而有常。以每干流行于十二支之月,而生旺墓绝系焉。徐注:生旺墓绝之说,由来甚古。《准南子》曰:春令木壮,水老,火生,金囚,土死;《太平御览五行休旺论》曰:立春艮旺,震相,巽胎,离没,坤死,兑囚,乾废,坎休云云(详见《命理寻源》不赘)。名词虽有异同,而其意则不殊。后世以十二支配八卦,而定为长生沐浴十二位之次序(见下图说),虽为术家之说,而合于天地之自然,语虽俚俗,含义至精,究五行阴阳者,莫能外此也。原文:阳主聚,以进为进,故主顺;阴主散,以退为退,故主逆。长生沐浴等项,所以有阳顺阴逆之殊也。四时之运,功成者去,等用者进,故每流行于十二支之月,而生旺墓绝,又有一定。阳之所生,即阴之所死,彼此互换,自然之运也。即以甲乙论,甲为木之阳,木之枝枝叶叶,受【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

汤头歌诀白话解第十六节

汤头歌诀白话解(第16节) l.妊娠六合汤(王海藏) 妊娠伤寒。 (《医垒元戎》) 【歌诀】 海藏妊娠六合①汤四物为君妙义长 伤寒表虚地骨桂表实细辛兼麻黄 少阳柴胡黄芩入阳明石膏知母藏 小便不利加苓泻不眠黄芩栀子良 风湿防风与苍术温毒发斑升翘长 胎动血漏名胶艾虚痞朴实颇相当 脉沉寒厥亦桂附便秘蓄血桃仁黄 安胎养血先为主余因各症细参详 后人法此治经水过多过少别温凉 温六合汤加芩术色黑后期连附商 热六合汤栀连益寒六合汤加附姜 气六合汤加陈朴风六合汤加艽羌 此皆经产通用剂说与时师好审量 【词解】①六合:本组方均以四物汤为主,根据六经 辨证分别加入两味适当的药,故称六合。 【组成】熟地白芍当归川芎各一两(各30g)。 (1)表虚六合汤:加桂枝、地骨皮各七钱(各21g)。 (2)表实六合汤:加麻黄、细辛各半两(各15g)。 (3)柴胡六合汤:加柴胡、黄芩各七钱(各21g)。 (4)石膏六合汤:加石膏、知母各半两(各15g)。 (5)茯苓六合汤:加茯苓、泽泻各半两(各15g)。 (6)栀子六合汤:加栀子、黄芩各半两(各15g)。 (7)风湿六合汤:加防风、制苍术各七钱(各21)。 (8)升麻六合汤:加升麻、连翘各半两(各15g)。 (9)胶艾六合汤:加阿胶、艾叶各半两(各15g)。 (10)朴实六合汤:加厚朴、炒枳实各半两(各15g)。 (1~附子六合汤:加炮附子、肉桂各半两(各15g)。 (12)大黄六合汤:加大黄半两(15g),桃仁十个(5g)。 【用法】水煎服。 【功用】养血安胎,分别兼以解肌止汗;发汗解表;清热生津;利水通小便;清三焦虚热;散风燥湿;清温(热) 解毒;暖宫止血;消痞散满;散寒回阳;泻结破瘀。 【主治】妊娠而病伤寒,分别择重于: (1)伤风,表虚自汗,头痛项强,身热恶寒,脉浮缓。 (2)伤寒,表实无汗,头痛身热,恶寒,脉浮紧。 (3)寒热往来,心烦喜呕,胸胁满痛,脉弦。 (4)阳明经证见身热不恶寒,有汗口渴,脉长而大。

[教学]中医经典必读白话解

[教学]中医经典必读白话解 阴阳五行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原文】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译文】阴阳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是指导万物的纲领,是事物发生变化的本源,是事物产生、消亡的根本,是事物发生运动变化的内存动力和外在表现得处所,治病必须推求阴阳这个根本。 藏象 素问?灵兰秘典论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禀(cang lin)之官,无畏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心,犹如君主,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由此而出。肺,犹如宰相,全身气血由其治理调节。肝,犹如将军,谋略思虑由此而出。胆,犹如心君的使臣,代君行令,心志的喜乐由它传出。脾胃,犹如管理粮仓的官吏,饮食五味之精微由此而出。大肠,犹如主管运输的官吏,能使食物之糟变化成粪便由此排出体外。小肠,犹如受盛之官,承受容纳胃传来的食物,分清泌浊,变化物质。肾,犹如一个精力充沛、强壮有力的官吏,人的智能和技巧由此产生。三焦,犹如疏通水道的官吏,全身水液的通道由其管理。膀胱,犹如管理水库的官吏,尿液归藏于此,经过气化而排出。

素问?五藏别论 【原文】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译文】所谓五脏是主储藏精气而不传泻水谷,所以只能被精气盈满而不能像六腑那样由水谷充实。六腑是主传导消化水谷而不储藏精气,所以它们常被水谷充实而不能像五脏那样被精气充满。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饮食入口至胃,则胃中充实而肠中空虚,饮食从胃而下,则肠中充实而胃中空虚了。所以说,六腑实而不满,五脏满而不实。 精气神 灵枢?本神 【原文】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渭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译文】天赋予我们自然的特性,地赋予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天德下流,地气上交,阴阳相错,升降相因,才有生命。所以孕育生命的最初物质,叫做精;父母的精气相交产生新的生命活动,叫做神;随着神气往来的精神活动,叫做魂;依附于精气而出入的本能反应, 叫做魄;担当认识和处理事物之职的,叫做心;心感知事物后产生的未成定见的意念活动,叫做意;在保存意念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了较为明晰的概念,叫做志;根据志向进行反复的推敲,随时进行调整和改变的过程,叫做思。通过反复思考,对事物进行由近及远的分析,并加以推理、预测。称之为虑;经过全面分析综合,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叫做智。

学习中医经典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经典课程的个人体会 中医古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总有让人不知从何看起的感觉。但是在这么多的医书中,也有我们必须学习的,那就是中医经典著作。可是现在很多人不重视经典的学习,认为经典学习已经过时,里面的文字意深难懂,千多年前的古书还拿在手里当作宝,但是实际上,以《黄帝内经》为首的四大经典,还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条辨》,历来被奉为经典,能够被称为经典,必然是经得起考验,受到验证得,大部分历代著名的医家,均刻苦钻研中医经典的内容并推崇之。这是因为其对中医的重要价值,一直指导中医的临床,能有效地帮助掌握中医理论,因此,中医本科课程中便开始学习。《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奠基之作,其丰富的理论至今还没有人能把它完全解析,更莫说有否其它的专著能超过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即《伤寒杂病论》,是奠定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著作,其中的理法方药,现代更是经常使用;《温病条辨》是清代的著作,是对温病学发展的重要著作。四大经典是中医由经验水平上升到科学理论层次的里程碑,如果我们直接学习他们,将有助直接通往成为辨证论治之医的水平,更能体现到理、法、方、药的统一。自古以来民间的师承教育,经典差不多也是中医学生的「必读」,且凡医术高超的中医师均无不有着深厚的经典功底,很多名老中医甚至每年把四大经典复习一遍。现在处于研究生阶段,仍然开设经典学习课程,把中医经典的学习放到如此重要的地位,这也表示重视中医本身的理论体系,对中医本身的科学性的了解。在几位老师讲述生动活泼,内容丰富的讲解中,本人又重新对经典的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一重新树立了对中医作用的信心 众所周知,中医教育其实并未能培养出中医的人才,由于各种因素,如课程培养目标过于广阔,且培养模式又过于单一,未能培养扎实的辨证论治思维;课程设计没有按中医理论结构编排,按照西医的模式设计课程,忽略中医的综合性、非分

汤头歌诀白话解中医用

一、补益之剂1.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气阳虚饵 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使 2.升阳益胃汤 升阳益胃参术芪,黄连半夏草陈皮 苓泻防风羌独活,柴胡白芍姜枣随 3.黄芪鳖甲散, 黄芪鳖甲地骨皮,艽菀参苓柴半知 地黄芍药天冬桂,甘桔桑皮劳热宜 4.秦艽鳖甲散 秦艽鳖甲治风劳,地骨柴胡及青蒿 当归知母乌梅合,止嗽除蒸敛汗高5.秦艽扶羸汤 秦艽扶赢鳖甲柴地骨当归 紫菀偕 半夏人参兼炙草,肺劳蒸 嗽服之谐 6.紫菀汤 紫菀汤中知贝母,参苓五 味阿胶偶 再加甘桔治肺伤,咳血吐 痰劳热久 7.百合固金汤 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 母桔甘藏 麦冬芍药当归配,喘咳痰 血肺家伤 8.补肺阿胶散 补肺阿胶马兜铃,鼠粘甘 草杏糯停 肺虚火盛人当服,顺气生 津嗽哽宁 9.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 草大枣和 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 冷服之瘥 增入黄芪名亦尔,表虚身 痛效无过 又有建中十四味,阴斑劳 损起沉疴 十全大补加附子,麦夏苁 蓉仔细哦 10.益气聪明汤 益气聪明汤蔓荆,升葛参 芪黄柏并 再加芍药炙甘草,耳聋目 障服之清 增辑 1.独参汤 独参功擅得嘉名,血脱脉 微可返生 一味人参浓取汁,应知专 任力方宏 2.龟鹿二仙胶 龟鹿二仙最守真,补人三 宝气精神 人参枸杞和龟鹿,益寿延 年实可珍

3.保元汤 保元补益总偏温桂草参芪四味存 男妇虚劳幼科痘,持纲三气妙难言 4.还少丹 还少温调脾肾寒,茱怀苓地杜牛餐 苁蓉楮实茴巴枸,远志菖蒲味枣丸 5.金匮肾气丸 金匮肾气治肾虚,熟地怀药及山萸 丹皮苓泽加附桂,引火归原热下趋 济生加入车牛膝,二便通调肿胀除 钱氏六味去附桂,专治阴虚火有余 六味再加五味麦,八仙都气治相殊 更有知柏与杞菊,归芍参麦各分途 6.右归饮右归饮治命门衰,附桂山 萸杜仲施 地草怀山枸杞子,便溏阳 痿服之宜 左归饮主真阴弱,附桂当 除易麦龟 7.当归补血汤 当归补血有奇功,归少芪 多力最雄 更有芪防同白术,别名止 汗玉屏风 8.七宝美髯丹 七宝美髯何首乌,菟丝牛 膝茯苓俱 骨脂枸杞当归合,专益肾 肝精血虚 9.天王补心丹 天王补心柏枣仁,二冬生 地与归身 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茯 苓共养神 或以菖蒲更五味,劳心思 虑过耗真 10.虎潜丸 虎潜脚痿是神方,虎胫膝 陈地锁阳 龟甲姜归知柏芍,再加羊 肉捣丸尝 11.河车大造丸 河车大造膝苁蓉,二地天 冬杜柏从 五味锁阳归杞子,真元虚 弱此方宗 12.斑龙丸 斑龙丸用鹿胶霜,苓柏菟 脂熟地黄 等分为丸酒化服,玉龙关 下补元阳, 二、发表之剂 1.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 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伤寒服 此汗淋漓 2.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 草姜枣同

汤头歌诀白话解裁剪背诵用

一、补益之剂 1.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气阳虚饵 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使 2.升阳益胃汤 升阳益胃参术芪,黄连半夏草陈皮 苓泻防风羌独活,柴胡白芍姜枣随 3.黄芪鳖甲散, 黄芪鳖甲地骨皮,艽菀参苓柴半知地黄芍药天冬桂,甘桔桑 皮劳热宜 4.秦艽鳖甲散 秦艽鳖甲治风劳,地骨柴 胡及青蒿 当归知母乌梅合,止嗽除 蒸敛汗高 5.秦艽扶羸汤 秦艽扶赢鳖甲柴地骨当 归紫菀偕 半夏人参兼炙草,肺劳蒸 嗽服之谐 6.紫菀汤 紫菀汤中知贝母,参苓五 味阿胶偶 再加甘桔治肺伤,咳血吐 痰劳热久 7.百合固金汤 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 母桔甘藏 麦冬芍药当归配,喘咳痰 血肺家伤 8.补肺阿胶散 补肺阿胶马兜铃,鼠粘甘 草杏糯停 肺虚火盛人当服,顺气生 津嗽哽宁 9.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 草大枣和 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 冷服之瘥 增入黄芪名亦尔,表虚身 痛效无过 又有建中十四味,阴斑劳 损起沉疴

十全大补加附子,麦夏苁蓉仔细哦 10.益气聪明汤 益气聪明汤蔓荆,升葛参芪黄柏并 再加芍药炙甘草,耳聋目障服之清 增辑 1.独参汤 独参功擅得嘉名,血脱脉微可返生 一味人参浓取汁,应知专任力方宏 2.龟鹿二仙胶 龟鹿二仙最守真,补人三宝气精神 人参枸杞和龟鹿,益寿延年实可珍3.保元汤 保元补益总偏温桂草参 芪四味存 男妇虚劳幼科痘,持纲三 气妙难言 4.还少丹 还少温调脾肾寒,茱怀苓 地杜牛餐 苁蓉楮实茴巴枸,远志菖 蒲味枣丸 5.金匮肾气丸 金匮肾气治肾虚,熟地怀 药及山萸 丹皮苓泽加附桂,引火归 原热下趋 济生加入车牛膝,二便通 调肿胀除 钱氏六味去附桂,专治阴 虚火有余 六味再加五味麦,八仙都 气治相殊 更有知柏与杞菊,归芍参 麦各分途 6.右归饮 右归饮治命门衰,附桂山 萸杜仲施 地草怀山枸杞子,便溏阳 痿服之宜 左归饮主真阴弱,附桂当 除易麦龟 7.当归补血汤 当归补血有奇功,归少芪 多力最雄 更有芪防同白术,别名止 汗玉屏风

中医名著99本

中医学的教科书能让你成为一个医生,但很难让你成为一个高明医生。因为教科书的内容只是概括了中医学的起码知识,在临床最安全的范围内去运用辩证论治,包罗的也只是非常有限的信息量。千变万化的临证状态,数千种中药作用目标的不确定性,数万首成方配伍组方的千差万别,如何准确的体会、把握、得心应手的运用?只有你在多读书、勤积累的不懈努力中,才能做到胸有成竹,举一反三,升华你的医术, 在临床运用自如,成为一代名医。 下面推荐99种中医名著,供同道中人参考,每种书根据其成就与价值以星号表示其必读的程度(☆~☆☆ ☆☆☆) 1.☆☆☆☆☆黄帝内经 2.☆☆☆☆类经明·张介宾 3.☆☆内经知要明·李中梓 4.☆☆☆☆☆濒湖脉学明·李时珍 5.☆☆☆☆☆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清·吴谦 6.☆☆☆三指禅清·周学霆 7.☆☆四诊抉微清·林之翰 8.☆☆望诊遵经清·汪宏 9.☆☆辨舌指南曹炳章 10.☆☆☆☆☆珍珠囊药性赋4卷金·李杲 11.☆☆☆☆本草备要清·汪昂 12.☆☆☆☆药征三卷日·吉益东洞附二卷 13.☆☆本草纲目明·李时珍 14.☆☆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 15.☆☆☆☆☆医方汤头歌诀清·汪昂 16.☆☆☆☆☆删补名医方论8V 清·吴谦 17.☆☆☆医方考6卷明·吴崑 18.☆☆☆医方论清·费伯雄 19.☆☆局方发挥元·朱震亨 20.☆验方新编清·鲍相璈 21.☆☆☆☆☆伤寒论汉·张仲景 22.☆☆☆☆☆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吴谦 23.☆☆☆医宗金鉴·伤寒论注吴谦 24.☆☆☆伤寒来苏集八卷清·柯韵伯 25.☆☆☆☆伤寒类证活人书宋·朱肱 26.☆☆☆☆☆金匮要略方论汉·张仲景 27.☆☆☆医宗金鉴·金匮要略注吴谦 28.☆☆☆☆金匱要略心典清·尤在泾 29.☆☆☆☆☆瘟疫论明·吴有性 30.☆☆☆☆温热论清·叶桂 31.☆☆☆☆温热经纬清·王孟英 32.☆☆☆☆温病条辨清·吴瑭 33.☆☆☆湿热条辩清·薛雪 34.☆☆☆时病论清·雷丰 35.☆☆☆☆☆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清·吴谦 36.☆☆☆☆☆杂病证治准绳8卷明·王肯堂

学习中医经典的的心得体会范文.docx

学习中医经典的心得体会 现在很多人学经典是带着一种批评的眼光来学, 觉得经典这也不科学,那也不科学,你比经典都高明了,那你还学什么经典呢你以一 种抵触的情绪,认为经典过时了,那你怎么学得进经典所以,学经典这个态度很重要, 你必须完全地相信它,接受它,然后再思考怎么按照经典的思想去奉行。只有这样,经 典才学得进,只有这样,你才会有收获。经典经过了那么长时间的考验,那么多人依靠 经典成了名医,你有什么担心呢所以,对于经典完全地可以信受奉行。这里为什么要 提出这个条件和素质呢因为它太重要了。不具备这个条件,经典的学习整个就成了障 碍。记得在读《本草纲目》的时候,谈到白术这一条时,李时珍引了张锐《鸡峰备急方》 的一则案例: " 察见牙齿日长,渐至难食,名曰髓溢病。用白术煎汤,漱服即愈。" 大家看到这个案例,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呢我想很多人会不相信。牙齿长到一定程度就定 型了,怎么会越长越长,以致进食都困难呢这太离谱了。即便有这个髓溢病,牙齿那 么坚硬的东西,怎么用白术漱漱口就能缩回去呢简直太不科学了。但,我不这么想, 我首先是相信它,然后,再来思考它的道理。首先,这个病名很有意思。牙齿为骨之余, 由肾所主。肾主骨生髓,骨与髓乃是异名同类的东西。牙齿日长,就好像是髓满了在往 外溢一样,所以,叫做髓溢病。现在要考虑的是这个牙齿为什么会日渐长长髓为什么 会往外溢这一定是约束骨、髓的这个系统出了问题。骨、髓由肾所主,肾为水藏,故 骨髓亦属水类,明白了这层关系,就知道对骨、髓的约束功能是由土系统来完成的,这 亦是前面所讲的土克水。现在土系统出了问题,土虚了,当然就会发生水溢,当然就会 发生髓溢。髓溢了,牙齿自然会日渐变长。这个道理明白了,用白术来补土制水,控制 髓溢,就是十分简单的事了。这是我对髓溢病及其治疗的思考过程。去年接治一位跟 骨骨刺的患者,患者的双跟都有骨刺,疼痛厉害,以致足跟不敢落地,要踮起脚来走路, 所以,生活感到很困难。我按常规的思路,用了补肾的方法,也用了活血、除痛、蠲痹 的其他方法,但,都没有获得明显的疗效。正在我感到进退两难的时候,突然想到了上 面的这个案例。骨刺病也叫骨质增生,是由于骨钙流失到骨面,思考中医骨 性赘生物所致。骨钙流失形成骨性赘生物,这与髓溢有什么差别呢应该没有差别。于 是我如法炮制,用白术煎汤,让患者浸泡足跟,每日二三次,每次20 分钟。出乎意料,不数日,痛即大减,足跟能够落地,坚持近月,病即痊愈。上面这个例子给我的感受很 深,什么感受呢就是对这个" 信受奉行 " 的感受。对这件事我首先是相信了,相信了才 有可能去进行上面的思考。如果对这件事根本不相信,那怎么会有以后的思考没有这 些思考,就不会想到要用白术来治疗跟骨骨刺。所以,相信是第一,只有这一步做好了, 才有可能为今后的研究带来机会。如果首先就不信受,那一切就被你拒绝了,一切的机 会就没有了。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么回事。因此,学习接受中医经典著作,也是学习中 医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目录 第一篇:中医学习心得体会_匡 第二篇: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第三篇:学习中医经典的心得体会 第四篇:学习《易经里的中医与智慧》的心得体会 第五篇:参加XX年全区中医护理理论与实践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正文 第一篇:中医学习心得体会_匡 这学期有幸选到了李恩庆老师的《中医药膳食疗法》课程,一方面更体会到中医深邃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另一方面,发现原来中医无时不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中医食疗更是让中医更加通俗、实用、真实、独特地融入了寻常百姓家的膳食当中。由于生长在南方地区,从小就开始接触到中医药膳,对于“药补不如食补”、食药结合等药膳养生有一定的了解。 喜欢中医,因为它深邃的历史文化思想底蕴与健康的治疗之道。在一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除概括了解中医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外,我最大的体会是明白了怎样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贯穿中医食疗之道,有时候看上去“貌不惊人”的一些食材竟然对一个人的身体有如此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我的家乡特产大枣,可以健脾益气、和胃生津。但就像李恩庆老师说的,一学期的课远远不够了解到具体全面的知识,我们的课堂就是希望能够与对中医有兴趣的同学有所教导与交

流。三十多个课时的课程中,优质、实用的中医膳食疗法令我感受颇深。 通过课堂上李老师的讲解我明白了,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个方面,比如,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它是由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所组成的,它们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而且,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其生理、病理无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证”与“症”的概念不同的,在中医治疗的过程中会“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 在课堂学习上,给我印象最深的,应该是“药膳食疗应用”这一块。因为这些药膳食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能得到体现。记得当初刚刚来到珠海的时候,不是很适应这边的食物和气候,经常容易上火或者湿热。现在通过对《中医药膳食疗法》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于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和常用的药物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较好地跟随气候的变化来调节自己的饮食习惯,使得自己的身心都处于健康的状态,也能够为家人日常生活的健康饮食提供一些很有用的建议。中医药膳食保健是中医中的重要部分,在将来也必将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在辅助治疗和调养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并且会一代代的发展和流传下去。 第二篇: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药的心得体会 有人说:中医是宏观医学,西医是微观医学,中医他承载了中国人的智慧,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发展,并使我们可站在更高的角度观察人类的繁衍生息。

(完整word版)汤头歌诀白话解

汤头歌决白话解 一、补益之剂 补益之剂,即补益剂。是以补益物为主组成的方剂,用于治疗各种虚证。虚,是指人体正气不足,包括气、血阴、阳等各种虚损。根据“虚者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的原则,补益剂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区别,应当注意辨证选用。 l.四君子汤-----助阳补气(《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四君子①汤中和义? 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 祛痰补气阳虚饵② 除却半夏名亦功? 或加香砂胃寒使③ 【词解】 ①四君子:古代称有地位,并具冲和之德的人为君子。本方参、术、苓、草四味药皆为补气常用之品,不燥不峻,其性平和,故名为四君子。 ②饵:饵(ěr),音耳。即服用。 ③使:即使用。 【组成】人参(10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6克)各等分。 【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 症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四肢无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脉虚缓无力。 【方析】本方为补气的基本方。脾胃气虚为其主证。脾失建运,易生湿邪,为其兼证。方中以人参大补脾胃之气,为君药。白术助君药燥湿健脾,为臣药。茯苓淡渗利湿,使从小便出,则脾不为湿邪 所困,为佐药。炙甘草甘温益气,并可调和诸药,为使药。 附方: (1)六君子汤(《医学正传》)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各一钱(各3克)。水煎服。 功用:健脾止呕。 主治:脾胃气虚兼痰湿。不思饮食,恶心呕吐,胸脘痞闷,大便不实,或咳嗽痰多稀白等症。 (2)异功散(《小儿药证直诀》)四君子汤加陈皮等分。上药为细末,每服二钱(6克),水一盏,生姜5片, 大枣2个,同煎至7分,食前,温,量多少与之(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健脾益气,理气和胃。 主治: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或胸脘痞闷,或呕吐泄泻。 (3)香砂六君子汤(《医方集解》)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水煎服。 功用:健脾和胃,理气止痛。 主治:脾胃气虚,寒湿气滞。纳呆嗳气,脘腹胀满疼痛,呕吐泄泻。 按:四君子汤是补气的基础方,歌中助阳一词当从气属阳来理解,因方中四味药均无助阳作用。加入陈皮为异功散,以加强健脾理气之功。再加半夏为六君子汤,加强化痰止呕作用。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重在理气止痛。临证时随症加减,变换巧妙,当细心领悟。

学习《中医经典选读》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经典选读》的心得体会 “中医经典选读”是我们这学期开设的一门课程,学校开设这门课程是为了加深我们 __悠久的中医历史和重要的中医经典著作的了解。同时,学习中医基本的辩证方剂。 学习它让我了解到了:目前国内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例》作为四大名著,它们在中医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内容最完整,实践痕迹最清晰,对后世中医和现代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巨著;是将来医学探索与发展的根本内容;是喜爱中医人士必读的专书;是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必修课程。 学习本门课程我认识到了这四大名著在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内容和成就。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著,是中医理论和中医防治技术的理论渊源。《内经》所阐述的中医理论是分析人体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的重要武器,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内经》开藏象学说之先河,并且奠定了脏腑辨证的雏形。千百年来《内经》一直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奠定了各科的理论基础,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为中华民族身体健康﹑繁衍生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 经典著作。它较为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规律,从而奠定了中医临床的理论基础。《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代医籍的基本理论,结合当时的丰富经验,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疾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辩证论治原则,使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证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伤寒论》还提出了较严谨的方剂组方原则;创制 了多种方剂的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对方剂学有着重要的贡献。它不仅为诊疗外感病提出了辩证的纲领和论治的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辩证和治疗的一般示范。它一直指导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 《金匮要略》是中医学四大经典名著之一,是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之杂病部分,为方书之祖,而治杂病之宗也。,它有完整的中医理、法、方、药体系,并长期有效的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际,奠定了中医杂病辨证论治的基础。为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作出过重大的贡献,为历代中医学者推崇和必读之书。此书具有多病合篇和病症结合﹑突显脉学运用的特点,运用了严谨的防治学理念,对后世诊治疾病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医经典必读白话解

阴阳五行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原文】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译文】阴阳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是指导万物的纲领,是事物发生变化的本源,是事物产生、消亡的根本,是事物发生运动变化的内存动力和外在表现得处所,治病必须推求阴阳这个根本。 藏象 素问?灵兰秘典论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禀之官,无畏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心,犹如君主,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由此而出。肺,犹如宰相,全身气血由其治理调节。肝,犹如将军,谋略思虑由此而出。胆,犹如心君的使臣,代君行令,心志的喜乐由它传出。脾胃,犹如管理粮仓的官吏,饮食五味之精微由此而出。大肠,犹如主管运输的官吏,能使食物之糟变化成粪便由此排出体外。小肠,犹如受盛之官,承受容纳胃传来的食物,分清泌浊,变化物质。肾,犹如一个精力充沛、强壮有力的官吏,人的智能和技巧由此产生。三焦,犹如疏通水道的

官吏,全身水液的通道由其管理。膀胱,犹如管理水库的官吏,尿液归藏于此,经过气化而排出。 素问?五藏别论 【原文】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译文】所谓五脏是主储藏精气而不传泻水谷,所以只能被精气盈满而不能像六腑那样由水谷充实。六腑是主传导消化水谷而不储藏精气,所以它们常被水谷充实而不能像五脏那样被精气充满。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饮食入口至胃,则胃中充实而肠中空虚,饮食从胃而下,则肠中充实而胃中空虚了。所以说,六腑实而不满,五脏满而不实。 精气神 灵枢?本神 【原文】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渭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译文】天赋予我们自然的特性,地赋予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天德下流,地气上交,阴阳相错,升降相因,才有生命。所以孕育生命的最初物质,叫做精;父母的精气相交产生新的生命活动,叫做神;随着神气往来的精神活动,叫做魂;依附于精气而出入的本能反应,叫做魄;担当认识和处理事物之职的,叫做心;心感知事物后产生的

中医经典选读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经典选读》的心得体会“中医经典选读”是我们这学期开设的一门课程,学校开设这门课程是为了加深我们对中国悠久的中医历史和重要的中医经典著作的了解。同时,学习中医基本的辩证方剂。 学习它让我了解到了:目前国内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例》作为四大名著,它们在中医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内容最完整,实践痕迹最清晰,对后世中医和现代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巨著;是将来医学探索与发展的根本内容;是喜爱中医人士必读的专书;是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必修课程。 学习本门课程我认识到了这四大名著在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内容和成就。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著,是中医理论和中医防治技术的理论渊源。《内经》所阐述的中医理论是分析人体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的重要武器,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内经》开藏象学说之先河,并且奠定了脏腑辨证的雏形。千百年来《内经》一直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奠定了各科的理论基础,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为中华民族身体健康﹑繁衍生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经典著作。它较为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规律,从而奠定了中医临床的理论基础。《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代医籍的基本理论,结合当时的丰富经验,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疾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辩证论治原则,使中医学的

基础理论与临证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伤寒论》还提出了较严谨的方剂组方原则;创制了多种方剂的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对方剂学有着重要的贡献。它不仅为诊疗外感病提出了辩证的纲领和论治的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辩证和治疗的一般示范。它一直指导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 《金匮要略》是中医学四大经典名著之一,是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之杂病部分,为方书之祖,而治杂病之宗也。,它有完整的中医理、法、方、药体系,并长期有效的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际,奠定了中医杂病辨证论治的基础。为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作出过重大的贡献,为历代中医学者推崇和必读之书。此书具有多病合篇和病症结合﹑突显脉学运用的特点,运用了严谨的防治学理念,对后世诊治疾病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温热论》由清代著名中医温病大家叶天士所著。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是一部切合临床实用的温病理论性著作。叶天士创立的卫气管血辨证方法和辨舌辨齿辨癍疹的诊断方法,对后世的温病学说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至今仍是临床辨治外感温热病最为常用的临证辨治方法。它主要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创立了卫气营血理论,奠定了温病学辩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并按卫气营血确立了温病各阶段的治疗原则;丰富和发展了温病诊断学的内容,对于充实中医诊断辩证学的内容有很大的价值。 中医学是我国医学领域的一块瑰宝,它有着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古代甚至现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学习中医四大名著能较好地了解到我国的中医发展﹑成就和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的基本方剂﹑成效。也可以说,学习中医四大名著是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学习“中医经典解读”这门课程确实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医提供了一个平台。

中医经典必读《汤头歌诀》

《汤头歌诀》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袪痰补气阳虚饵。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使。 四物当归地芍芎。血家百病此方通。八珍合入四君子。气血双疗功独崇。十全大补加耆桂。益气养营力更雄。 人参养荣即十全。除却川芎五味联。陈皮远志加姜枣。气血两虚用补便。 养心汤用草耆参。二茯当归柏子寻。 夏麴远芎兼桂味。再加酸枣总宁心。 补中益气术耆陈。参草升柴归用身。劳倦内伤功独擅。阳虚外感亦堪珍。 大补阴丸知柏龟。地黄脊髓共相随。若加肉桂为滋肾。龟地全除用柏知。

六味地黄益肾肝。山茱丹泽药苓丸。 八仙长寿增冬味。治损功同九转丹。阴虚火旺宜知柏。目病滋阴杞菊堪。七味力专分附桂。耳聋磁石一两参。 济生肾气六味需。车牛桂附四般俱。若除牛膝车前子。八味名传治症殊。天王遗下补心丹。为悯山僧讲课难。 归地二冬酸柏远。三参苓桔味为丸。 归脾汤用术参耆。归草茯神远志随。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怔忡健忘俱可却。肠风崩漏总能医。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草枣枚和。更用饴糖补中脏。虚劳腹泠服之瘥。增入黄耆名亦尔。表虚身痛效无过。又有建中十四味。阴斑劳损起沈奇。十全大补还加附。麦夏苁蓉仔细哦。

独参汤以人参名。专任方知气力宏。同是扶阳救阴法。脉微血脱可回生。当归补血亦奇方。热发都缘血不昌。 五倍黄耆归一分。真阴濡布主之阳。补肺阿胶马兜铃。鼠粘糯草杏仁并。肺虚火盛人当服。顺气生津嗽哽宁。 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母桔甘藏。麦冬芍药当归配。喘咳痰红肺气伤。 紫菀汤中知贝母。参苓五味阿胶偶。再杏甘桔治肺伤。咳血吐痰劳热久。 秦艽扶羸鳖甲柴。地骨当归紫菀偕。半夏人参兼炙草。肺劳蒸嗽服之谐。 秦艽鳖甲治风劳。地骨柴胡更有蒿。当归知母乌梅合。止嗽除蒸敛汗高。 黄耆鳖甲半柴知。艽菀参苓地骨皮。地黄芍药天冬桂。甘桔桑皮劳热宜。

汤头歌诀白话解(裁剪背诵用)

. 1.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气阳虚饵 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使 2.升阳益胃汤 升阳益胃参术芪,黄连半夏草陈皮 苓泻防风羌独活,柴胡白芍姜枣随 3.黄芪鳖甲散, 黄芪鳖甲地骨皮,艽菀参苓柴半知 地黄芍药天冬桂,甘桔桑皮劳热宜 4.秦艽鳖甲散 秦艽鳖甲治风劳,地骨柴胡及青蒿 当归知母乌梅合,止嗽除蒸敛汗高 5.秦艽扶羸汤 秦艽扶赢鳖甲柴地骨当归紫菀偕 半夏人参兼炙草,肺劳蒸嗽服之谐 6.紫菀汤 紫菀汤中知贝母,参苓五味阿胶偶 再加甘桔治肺伤,咳血吐痰劳热久 7.百合固金汤 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母桔甘藏 麦冬芍药当归配,喘咳痰血肺家伤 8.补肺阿胶散 补肺阿胶马兜铃,鼠粘甘草杏糯停 肺虚火盛人当服,顺气生津嗽哽宁 9.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草大枣和 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冷服之瘥 增入黄芪名亦尔,表虚身痛效无过 又有建中十四味,阴斑劳损起沉疴 十全大补加附子,麦夏苁蓉仔细哦 10.益气聪明汤 益气聪明汤蔓荆,升葛参芪黄柏并 再加芍药炙甘草,耳聋目障服之清 增辑 1.独参汤 独参功擅得嘉名,血脱脉微可返生 一味人参浓取汁,应知专任力方宏 2.龟鹿二仙胶 龟鹿二仙最守真,补人三宝气精神 人参枸杞和龟鹿,益寿延年实可珍 3.保元汤 保元补益总偏温桂草参芪四味存 男妇虚劳幼科痘,持纲三气妙难言 4.还少丹 苁蓉楮实茴巴枸,远志菖蒲味枣丸 5.金匮肾气丸 金匮肾气治肾虚,熟地怀药及山萸 丹皮苓泽加附桂,引火归原热下趋 济生加入车牛膝,二便通调肿胀除 钱氏六味去附桂,专治阴虚火有余 六味再加五味麦,八仙都气治相殊 更有知柏与杞菊,归芍参麦各分途 6.右归饮 右归饮治命门衰,附桂山萸杜仲施 地草怀山枸杞子,便溏阳痿服之宜 左归饮主真阴弱,附桂当除易麦龟 7.当归补血汤 当归补血有奇功,归少芪多力最雄 更有芪防同白术,别名止汗玉屏风 8.七宝美髯丹 七宝美髯何首乌,菟丝牛膝茯苓俱 骨脂枸杞当归合,专益肾肝精血虚 9.天王补心丹 天王补心柏枣仁,二冬生地与归身 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茯苓共养神 或以菖蒲更五味,劳心思虑过耗真 10.虎潜丸 虎潜脚痿是神方,虎胫膝陈地锁阳 龟甲姜归知柏芍,再加羊肉捣丸尝 11.河车大造丸 河车大造膝苁蓉,二地天冬杜柏从 五味锁阳归杞子,真元虚弱此方宗 12.斑龙丸 斑龙丸用鹿胶霜,苓柏菟脂熟地黄 等分为丸酒化服,玉龙关下补元阳, 二、发表之剂 1.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伤寒服此汗淋漓 2.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桂麻相合名各半,太阳如疟此为功 3.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 太阳无汗兼烦躁,风寒两解此为良 4.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 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 5.葛根汤 轻可去实因无汗,有汗加葛无麻黄 6.升麻葛根汤 升麻葛根汤钱氏,再加芍药甘草是 阳明发热与头痛,无汗恶寒均堪倚 亦治时疫与阳斑,痘疹已出慎勿使 7.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 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益姜葱 阴虚气弱人禁用,加减临时再变通 8.神术散 神术散用甘草苍,细辛藁本芎芷羌 各走一经祛风湿,风寒泄泻总堪尝 太无神术即平胃,加入菖蒲与藿香 海藏神术苍防草,太阳无汗代麻黄 若以白术易苍术,太阳有汗此方良 9.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两法彰 若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反热曷能康 10.人参败毒散 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 薄荷少许姜三片,四时感冒有奇功 去参名为败毒散,加入消风治亦同 11.再造散 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 细辛加枣煨姜煎,阳虚无汗法当谙 12.麻黄人参芍药汤 麻黄人参芍药汤,桂枝五味麦冬襄 归芪甘草汗兼补虚人外感服之康 13.神白散 神白散用白芷甘,姜葱淡豉与相参 一切风寒皆可服,妇人鸡犬忌窥探 肘后单煎葱白豉,两方均能散风寒 14.十神汤 十神汤里葛升麻,陈草芎苏白芷加 麻黄赤芍兼香附,时邪感冒效堪夸 增辑 1.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薄荷豉 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 咳加杏贝渴花粉,热甚栀芩次第施 2.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 芦根为引轻清剂,热盛阳明入母膏 3.防风解毒汤 防风解毒荆薄荷,大力石膏竹叶和

中医经典必读《汤头歌诀》

。《汤头歌诀》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袪痰补气阳虚饵。 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使。 四物当归地芍芎。血家百病此方通。 八珍合入四君子。气血双疗功独崇。 十全大补加耆桂。益气养营力更雄。 人参养荣即十全。除却川芎五味联。 陈皮远志加姜枣。气血两虚用补便。 养心汤用草耆参。二茯当归柏子寻。 夏麴远芎兼桂味。再加酸枣总宁心。 补中益气术耆陈。参草升柴归用身。 劳倦内伤功独擅。阳虚外感亦堪珍。 大补阴丸知柏龟。地黄脊髓共相随。 若加肉桂为滋肾。龟地全除用柏知。

。六味地黄益肾肝。山茱丹泽药苓丸。 八仙长寿增冬味。治损功同九转丹。 阴虚火旺宜知柏。目病滋阴杞菊堪。 七味力专分附桂。耳聋磁石一两参。 济生肾气六味需。车牛桂附四般俱。 若除牛膝车前子。八味名传治症殊。 天王遗下补心丹。为悯山僧讲课难。 归地二冬酸柏远。三参苓桔味为丸。 归脾汤用术参耆。归草茯神远志随。 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怔忡健忘俱可却。肠风崩漏总能医。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草枣枚和。 更用饴糖补中脏。虚劳腹泠服之瘥。 增入黄耆名亦尔。表虚身痛效无过。 又有建中十四味。阴斑劳损起沈奇。 十全大补还加附。麦夏苁蓉仔细哦。

。独参汤以人参名。专任方知气力宏。 同是扶阳救阴法。脉微血脱可回生。 当归补血亦奇方。热发都缘血不昌。 五倍黄耆归一分。真阴濡布主之阳。 补肺阿胶马兜铃。鼠粘糯草杏仁并。 肺虚火盛人当服。顺气生津嗽哽宁。 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母桔甘藏。 麦冬芍药当归配。喘咳痰红肺气伤。 紫菀汤中知贝母。参苓五味阿胶偶。 再杏甘桔治肺伤。咳血吐痰劳热久。 秦艽扶羸鳖甲柴。地骨当归紫菀偕。 半夏人参兼炙草。肺劳蒸嗽服之谐。 秦艽鳖甲治风劳。地骨柴胡更有蒿。 当归知母乌梅合。止嗽除蒸敛汗高。 黄耆鳖甲半柴知。艽菀参苓地骨皮。 地黄芍药天冬桂。甘桔桑皮劳热宜。

中医经典选读学习心得

中医经典学习后有感 经过这学期和王老师学习中医四大经典和加上平时自己的学习,感受颇深。谨记这条人们反复研究历代中医成才规律后,一致认为“读经典,做临床,拜名医”。是创就中医临床大家的必要条件。 回想自己的成长,是经典伴随着一路成长,中医养生已成为现实社会的一种风气,《黄帝内经》成为人们的“掌上明珠”,固然,《黄帝内经》在养生方面有着详细而精辟的论述,其智慧大大超出这些。《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医家之宗”的《黄帝内经》,是历代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为医者之本在德、在术,《黄帝内经》在这两方面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堪称为医者之本也。 为医者,德需仁,术必精。德,医德,医德是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种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特殊表现。当今社会,医德重新成为人们的话题,作为医生,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并坚守它。《黄帝内经》在两千年前就为我们提出了医生医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大方者,医家之大法也。坐起有常,则举动不苟而先正其身,身正于外,心必随之,故诊之大方必先乎此。)出入有行,以转神明,(行,德行也。医以活人为心,其于

出入之时,念念皆真,无一不敬,则德能动天,诚能格心,故可以转运周旋,而无往弗神矣。行,去声。)必清必静,上观下观,(必清必净,则心专志一而神明见,然后上观之以察其神色声音,下观之以察其形体逆顺。)”(《素问·方盛衰论》),要求医生诊病要态度端正;还认为医生要以病人为核心,务求医患关系的密切配合:“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素问·汤液醪醴论》);“持脉有道,虚静为保”(《素问·汤液醪醴论》),诊病头脑亦须清净。 术,医术,《黄帝内经》认为为医者要熟练掌握医术,诊断要四诊合参,强调全面、系统诊察,这样才能把握疾病本质。如医生要“合而察之,切而验之,见而得之,若清水明镜之不失其形也。”、“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灵枢·外揣》),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等等。为医者,本于德仁,本于术精,《黄帝内经》又为德、为术之本,故曰:《黄帝内经》,为医者之本也! 《黄帝内经》不但在健康上给我们提供了辩证的思想,在精神上也给了我们有益的指引,比如在现实社会中,工作压力大,社会关系复杂,都会给我们的情绪带来影响,而这本书告诉我们,喜怒悲忧恐等精神情志活动,也是五脏功能的表现,也就是说,五脏出现疾病同样会给人带来情绪上的疾病,反之,情绪的失常也会影响五脏的健康。大喜伤心,

汤头歌诀

汤头歌诀 《汤头歌诀》,医方著作。一卷。清·汪昂撰。刊于1694年。书中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00 余方,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等20类。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并于每方附有简要注释,便于初学习诵,是一部流传较广的方剂学著作。刊印后相应地出现了多种后人续补、增注或改编的作品。其中196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汤头歌诀白话解》,就是本书较为详明的注释本。现存清刻本、石印本、铅印本50余种。 创作背景 古人治病,药有君臣,方有奇偶,剂有大小,此汤头所由来也。仲景为方书之祖,其《伤寒论》中既曰太阳证、少阳证、太阴证、少阴证矣,而又曰麻黄证、桂枝证、柴胡证、承气证等。不以病名病,而以药名病。明乎因病施药,以药合证,而后用之,岂苟然而已哉!令人不辨证候,不用汤头,率意任情,治无成法,是犹制器而废准绳,行阵而弃行列,欲以已病却疾,不亦难乎?盖古人制方,佐使君臣,配合恰当;从治正治,意义深长。如金科玉律,以为后人楷则。惟在善用者,神而明之,变而通之,如淮阴背水之阵,诸将疑其不合兵法,而不知其正在兵法之中也。旧本有汤头歌诀,辞多鄙率,义弗赅明,难称善本。不揣愚瞽,重为编辑,并以所主病证括入歌中,间及古人用药制方之意。某病某汤,门分义悉;理法兼备,体用具全;千古心传,端在于此。实医门之正宗,活人之彀率也。然古方甚多,难以尽录。量取便用者,得歌二百首。正方、附方共三百有奇。盖易则易知,简则易从。以此提纲挈领,苟能触类旁通可应无穷之变也。是在善读者加之意耳。清朝熙三十三年,有位叫汪昂的80岁老中医,整合古方编著了一本《汤头歌诀》,影响颇为广泛。本书选录名方320条,分为20类,用七言诗体编成歌诀,将每个汤剂的名称、用药、适应证、随证加减等都写入歌中,内容简明扼要,音韵工整,一时成为医界的美谈。“汤头”是中药汤剂的俗称。在中国传统的中药方剂中,一副汤剂往往要由多味药材组成,制法繁琐,药材名称抽象枯燥,不便记忆和掌握;因此,古人便尝试着将一些传统的灵验药方,改成诗歌,使其具有合辙押韵, 朗朗上口的特点。此举方便了人们的识记,受到广大学医者的欢迎。 歌诀一览 一、补益之剂 1.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气阳虚饵 除祛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使 2.升阳益胃汤 升阳益胃参术芪黄连半夏草陈皮 苓泻防风羌独活柴胡白芍姜枣随 3.黄芪鳖甲散 黄芪鳖甲地骨皮艽菀参苓柴半知 地黄芍药天冬桂甘桔桑皮劳热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