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自然辩证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自然辩证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自然辩证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自然辩证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电气工程学院

班级:硕研— 16班

专业:精密仪器及机械

学号:S14080401003

姓名:王英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核心是追求GNP的增长,在这种狭隘的经济观以及与之相应的经济体制支配下,经济增长中的负面效应被放大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体现的是一种大经济观:在环境—资源、经济—社会的巨大关联网络中,具体把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制衡。实现人的资源观、经济观、价值观、道德观的重铸,创新合理的经济体制与经济机制,建构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首先要解决人与社会的矛盾,否则人与自然的矛盾就无法解决。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动态制衡

“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不可能脱离自然界而存在,人类是自然界进化发展的产物,离开了这一特定的环境,人类难以生存;人类在自然规律允许的范围内利用、改造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干预自然界的能力大大增强,又将导致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壤退化、沙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等。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核心是追求GNP的增长,以为只需把“经济馅饼”做大,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在狭隘的经济观以及与之相应的经济体制支配下,经济增长中的负面效应被放大了。企业在生产产品的同时,毫无顾忌地浪费资源,边生产边污染,将好处留给自己,坏处转嫁给社会,这种被经济学中称为“外部性”效应的现象,实质上是以增大产品的资源环境成本为代价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所体现的是一种大经济观,一种新的经济理性。物质资料的生产必然带来一定的环境压力,在大经济观中环境压力的缓解、改善与经济水平的提高是动态中的制衡,是同一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与大经济观相联系的是可持续的生产力观。有学者认为,在劳动对象中将环境因素纳入生产力系统,即生态的经济结构,研究在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包括地理、气候、土壤、资源等等)形成的人口分布、工农业布局、城乡结构、能源开发方式和能量利用的生物化学循环,生产活动和水、碳、氢等生命物质循环机制的关系,以及人类生产、科学、军事活动对人类、生物和环境的影响。生产工具是技术的经济结构,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就是建立极少生产废料和污染物的工艺或技术系统。研究各地区适宜的农业技术结构(农、林、牧、渔)和食物构成,工业技术结构(材料、动力、加工、传输),生产、流通、服务、信息行业之间的关系,国际市场对国内市场的影响等等。上述两方面与劳动者结合反映了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关系则反映社会经济形态)。西方经济学认为效用与稀缺相结合产生了价值,当今全球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环境价值尤显重要。大经济观要求将环境资本归入物质生产的资本存量系统,将环境成本计产成本,把企业生产行为的价值放在环境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宏大体系内进行考察,扬弃了增长论经济学家把GNP视为衡量经济福利的综合指标的观点。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后期所遇到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在我国“后发”现代化的初期就已出现。中国是一个地域广袤,地形复杂的大国,自然资源、人口分布、生产力水平和布局严重不平衡,虽说中国的煤炭储量居世界第一位,但储量分布在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一线以北约占总量的94%,以南却只有6%;在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以西为总量的89%,以东只有11%,所以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格局将长期存在。又如,我国属缺水国家,人均拥有水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全国水资源81%集

中分布在占全国耕地面积36%的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占我国耕地面积64%的淮河及其以北地区,水资源仅占全国的19%。在黄淮海平原,分别以北京、石家庄、天津、沧州、德州和衡水为中心的六个地下水位下降地区,其中天津、沧州、德州和衡水的地下水漏斗相继衔接,整个下降区域面积达万余平方公里。全国500个城市中300个缺水,日缺水量1600万吨以上,每年因缺水造成的工业产值损失近千亿元。农业因灌溉水不足每年减产250多万吨。大量的水能都集中在大西南的横断山脉地区,约占全部水能资源的50%~60%。日益脆弱的人口—资源关系,不仅削弱了中国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环境的破坏又成为限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中国“地大物博”与“人口众多”、生产力水平呈逆向分布的基本事实决定了我们面临着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和保护环境、创造可持续发展基础的双重任务。1992年6月世界环发大会后,国务院即着手编制《中国21世纪议程》,它汇集了国务院52个部门和机构,涉及300多位专家两年的工作成果。一位学者指出,“在中国政府以往的纲领性文件中,还没有一个像《中国21世纪议程》这样把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视为密不可分的整体,并为此正视中国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和潜在危机。在这个议程中构筑的综合的、长期的、渐进的可持续发展框架以及相应的对策,实际是指向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和一个新的体制。”作为世界上第一部国家级21世纪议程,它生动地体现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大经济观。事实上,从70年代后期中国就在建设防护林体系、绿化荒山荒地、治理荒漠和水土流失、建立生物多样性体系、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可持续利用草地、治理“三废”排放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上述种种,对于今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怎么估计都不会过分。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人与自然的矛盾和人与社会的矛盾这双重矛盾,表面上看,它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实质上则是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实现人的资源观、经济观、价值观、道德观的重铸,创新合理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机制,建构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不解决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就无法解决。

实现人的资源观、经济观、价值观、道德观的重铸。对我国环境状况,既不能悲观,也不能盲目乐观,需要的是一种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观念的更新是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新的“四观”本身就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不是以排斥工业文明模式中的开放性、多样性、竞争性为代价(不然就成了向农业文明回归),而是在工业文明模式的转型中注入有序性、统一性、综合性因素,从而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协调,体现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理性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

——体制。要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转变,深深地依赖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但我们是以能源、资源、环境、人力、财力五大高投入为代价的,总体上经济发展还是粗放型的,质量不高。中央与地方财政“分灶吃饭”后,一方面调动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而另一方面,在某些地区却出现了“经济行为政绩化”和“行政功能经济化”,为了追求“能写在纸面上的政绩”,产生了只顾局部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甚至是连本地方的利益也肯牺牲的“超短期行为。”各地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趋同,重复投资、重复建设、重复开发严重,资源和环境损耗巨大。中国的经济总量和国情条件决定了不能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比如我国台湾省经济崛起迅速,但污染严重,若根本治理需耗资4000亿美元,是其外汇储备的5倍。如何以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轴心,设计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充分发挥各地在中国

经济大格局中的比较优势已成当务之急。总的设想是实行将环境目标寓于经济目标之中的政策,解决环境保护中“技术可行,而利益关系不可行”的问题。体制创新还需重视改变环境保护部门与经济发展部门的不平衡的行政管理体制。不能一“软”一“硬”,功能相悖。比如说对水资源的管理,如何将管地表水的部门、管地下水的部门与管水污染源的环保局在体制和功能上协调起来。

——法制。迄今中国已颁布了《环境保护法》等6部环保法律和9部与环境相关的资源法规,地方政府也颁布了600多项环境法规,初步形成了环境法规体系。但法制体系本身就有缺口,需要完善,特别是监督政府行政权力的法制本身就缺乏权威性。一些地方出现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情况。

——机制。市场上的价格信号对企业资源配置的作用越来越大。要研究如何将环境资源的存量和用量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变我国环境资源长期无价或低价使用的局面。企业也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营利组织,而是社会的一员,它的盈利必须以不危害环境质量和公众利益为标准。当代中国呈现典型的社会经济的二元结构,从经济部门来看,主要是相对发达的现代化工业部门和落后的农业部门并存;在工业部门中拥有不少现代化大型企业,与大量未改造的中、小企业(包括乡镇企业)并存。当前乡镇企业对环境的冲击集中在造纸、食品、印染、电镀、化工、建材等少数产业和土法炼磺、炼焦等落后技术上。如何把生态环境成本打入企业的微观核算是顺理成章的事。企业对生产所造成的环境和社会的负效应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就能有效地促使企业减少消耗大、污染重的产品生产。这一机制的形成,它不是一两个产品的清洁生产,也不是限于“末端治理”的“环保产业”,而是整个生产系统和工业结构、布局的转型。同时才能有效地应付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挑战,避免“道义上被动,经济上吃亏”,让中国产品更多更快地走向世界。

诚然,环境保护不可能解决可持续发展中的所有问题,但可持续发展必然因于卓有成效的环境保护。因此,保护环境,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加强教育,增强环境意识,强化环境管理,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的明智选择。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博伦. 论《环境保护法》对解决环保问题的不足[J];法制与社会,2011, 102-156.

[2]许祥左. 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处理好十大关系[C]. 节能环保和谐发展——2012 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 三), 2010, 4-8.

[3]陈国阶. 生态市建设的若干理论探讨[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 3-7.

[4] 何全先. 论环境问题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J ] . 商业研究, 2011 (3):4-6.

[ 5] 张会堂,李宪利. 关于对解决环境问题的研究与探讨[C]. 节能环保和谐发展—— 2013 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 四), 2013, 12-16.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看环境问题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看环境问题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是把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整体的科学技术作为研究对象,并探求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体系。本文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对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及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促进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1. 引言 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中,蕾切尔·卡森让世人意识到DDT以及其它化学农药致命的影响。卡森告诉我们,继续滥用这些“死神灵药”将导致未来某时间的“寂静的春天”。这本书使公众对化学污染和环境保护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引起人们对自然价值的关注。 20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激化:物种的消失、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异常、海平面上升、地面下沉以及地球灾害频繁发生等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面临严峻的考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威胁到人类生存,如何处理环境危机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人要在适度的范围内实现对自然的超越。人不仅要积极主动地改造自然,更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存共荣。面对严峻的环境问题,自然辩证法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即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对自然资源开发的同时对环境进行保护,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2. 我国环境问题现状 当前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都已威胁到我们的生存安全。大气方面,酸雨、汽车尾气、臭氧污染问题依然突出,近几年出现的重度灰霾天气更是考验着我们的应对能力。以半挥发性、挥发性有机物、多环芳烃等为代表的微量难降解有毒化学品引起水体和土壤污染,通过污染土壤生产的农副产品进入食物链。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的随意倾倒或不安全堆埋,产生的渗滤和有害气体严重地污染了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环境。因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渍化、酸化等引起的土地退化进一步加剧;水生态平衡失调、河流断流、湖泊萎缩、湿地破坏加剧,水患灾害频繁;生态系统、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化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破坏的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 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世界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在这次会议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政治等诸多方面,在本质上,它就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在环境保护方面,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环境权利和义务是相对的,对别人是一种权利对自己则是一种义务,人们的环境权利和环境义务是平等的和统一的,这种权利应当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维护。 从总体上看,目前中国的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这警告我们要重视环境问题,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造成环境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来自人口的压力构成了对中国生态环境最大的威胁。根据上述中国环境的状况,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环境污染与破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刻不容缓。也就是说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把控制人口增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之中,实现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发展。 4. 结论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相互作用、互利共生、和谐共存的有机统一,人有责任、有义务尊重并遵守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人要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基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简述湿地的主要功能 答:(1)湿地的生态效益a 维持生物多样性。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B 调蓄洪水,防止自然灾害。湿地在控制洪水,调节水流方面功能十分显著。C 降解污染物。(2)湿地的经济效益a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b提供水资源。c提供矿物资源。d能源和水运。3)湿地的社会效益a观光与旅游。b教育与科研价值。 2、简述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 答:(1)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Fairness)内涵。“人类需求和欲望的满足是发展的主要目标”。然而,在人类需求方面存在很多不公平因素。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涵义是:一是本代人的公平。可持续发展要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要给世界以公平的分配和公平的发展权,要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特别优先的问题来考虑;二是代际间的公平。这一代不要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三是公平分配有限资源。(2)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Sustainability)内涵。布伦特兰夫人在论述可持续发展“需求”内涵的同时,还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可持续发展不应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大气、水、土壤、生物……”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3)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Common)内涵。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 3、形成酸雨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答:1.酸性污染物的排放及转换条件 一般说来,某地SO2污染越严重,降水中硫酸根离子浓度就越高,导致PH值越低。2. 大气中的氨大气中的氨(NH3)对酸雨形成是非常重要的。氨是大气中唯一溶于水后显碱性的气体。由于它的水溶性,能与酸性气溶胶或雨水中的酸反应,起中和作用而降低酸度3. 颗粒物酸度及其缓冲能力 大气中的污染物除酸性气体SO2和NO2外,还有一个重要成员——颗粒物。颗粒物的来源很复杂。主要有煤尘和风沙扬尘。 4.天气形势的影响 如果气象条件和地形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则大气中污染物浓度降低,酸雨就减弱,反之则加重(如逆温现象) 4、臭氧层及其保护途径有哪些? 答:爱护臭氧层,要求我们每个人都采取实际行动去少用或者不用对臭氧层有损害的氟氯碳、哈龙、氯氟烃、甲基溴等物质,因为使用包含这些物质的产品会导致对臭氧层的消耗。 下面列举在日常生活中含有消耗臭氧层物质或生产中使用这些物质的物品:冰箱、空调等制冷设备(包括家电、运输制冷、工商制冷)、泡沫(大量存在于沙发、一次性发泡餐盒、汽车内饰发泡件、保温喷涂)、灭火剂、气雾剂(摩丝、杀虫剂、外用药喷雾剂)、清洗剂、膨胀烟丝等。 以下是有助于保护臭氧层的个人行为: 爱护臭氧层的消费者购买带有"无氯氟化碳"标志的产品; 爱护臭氧层的一家之主合理处理废旧冰箱和电器,在废弃电器之前,除去其中的氟氯化碳和氟氯烃制冷剂; 爱护臭氧层的农民不用含甲基溴的杀虫剂,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选用适合的替代品,如果还没有使用甲基溴杀虫剂就不要开始使用它; 爱护臭氧层的制冷维修师确保维护期间从空调、冰箱或冷柜中回收的冷却剂不会释放到大气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护与期待 摘要 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世界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因为经济的发展,各种污染等有害环境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而大部分人都没有意思到这个问题,仍然随意丢弃垃圾,乱砍滥伐,排放污物等。因为人类的无知,使得我们这个美丽家园从此不再美丽,使得原本郁郁葱葱的森林,变成了一望无际,见不着边的空地。如何能使得这个问题得以改善?最好的方法就是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的到有效的保护。 关键字:环境保护;污染;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法 一、环境 1. 我国的资源 1.1 什么是资源 资源是指一国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前者如阳光、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动物、矿藏等;后者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经过劳动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劳动和土地,是财富两个原始的形成要素。”恩格斯的定义是:“其实,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373页,1995年6月第2版。)马克思、恩格斯的定义,既指出了自然资源的客观存在,又把人(包括劳动力和技术)的因素视为财富的另一不可或缺的来源。可见,资源的来源及组成,不仅是自然资源,而且还包括人类劳动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还包括人力、人才、智力(信息、知识)等资源。据此,所谓资源指的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它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是一种自然存在物或能够给人类带来财富的财富。或者说,资源就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种可以用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积累的客观存在形态,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石油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 1.2我国境内的资源分类 (一)按性质分类 ①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一般是指一切物质资源和自然过程,通常是指在一定技术经济环境条件下对人类有益的资源。 自然资源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从资源的再生性角度可划分为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 再生资源:即在人类参与下可以重新产生的资源,如农田,如果耕作得当,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考试资料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考试资料 1.自然资源:凡是自然物质经过人类的发现,被输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耗过 程,变成有用途的,或能给人以舒适感,从而产生有价值的东西。 2.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3. 蕴藏量:资源蕴藏量等于已探明储量与未探明储量之和,是指地球上所有资源储量的总和。 4. 环境承载力: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危害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值。 5. 水体自净:经过水中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并恢复到污 染前的水平;狭义的定义指水体中的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而使得水体得以净化的过程。 6. 农业生态系统::由一定农业地域内相互作用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构成的功能整体,人类生产活动干预下形成的人工生态系统。 7. 立体种养技术:是指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水域中)或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进行立 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复合种养,并巧妙地借助模式内人工的投入,提高能量的循环效率、物质转化率及第二性物质的生产量,建立多物种共栖、多层次配置、多时序交错、多级质、能转化的立体农业模式。 8. 物质循环与再生规律:是指H,O,N,P,S等元素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从生 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物质循环又叫生物化学循环再生规律是囊括自然界中动植物普遍存在地一种固有的,遵循自然动态循环法则而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交替更新,能量转换的运动规律。 9. 可持续农业环境保护:农业发展必须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 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和农民的收入水平,降低农村贫困比例,以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持续、稳定、全面的发 填空题 1.物质的输入输出规律又称为协调稳定规律,它涉及生物、环境和生态三个方面。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指出,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3.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从而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从可再生能源与环境工程的角度浅谈自然辩证法

结课论文 2014年秋季学期 题目结合自然辩证法谈能源与环境姓名李娟 院 (系)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专业可再生能源与环境工程 学号142080791002 指导教师景君学 日期2014年10 月25 日

结合自然辩证法谈能源与环境 李娟 (兰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14级) 摘要:本文在分析了我国各种能源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可再生能源与环境工程,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分析了各种能源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能源使用所带来的环境危机,引出生态自然观。为了解决能源环境问题,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各种措施来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能源问题可持续发展生态自然观 Abstract: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various energy of our country,combined with renewable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alectics of nature,Analyses the various energy problems faced by the current environmental crisis and energy use,which leads to the ecological view of nature.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energy and environment, puts forward the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and a variety of measures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ergy. Keywords: energy problems .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the ecological view of nature 1.引言 自然辩证法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和学问。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和不合理利用,能源短缺所引发的各种问题越来越突出。 首先需要说明这里“自然辩证法”的含义:①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规律性。通过各个自然领域的特殊自然规律和个别过程表现出来。②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科学观和自然科学方法论。研究自然界和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最一般的规律,对自然科学内容和自然科学的产生、发展历史作出哲学概括。[1]面对环境问题给人类生存提出的巨大挑战,很多人主张应该反思人类中心主 [1]史娜.《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观及其对当代的启示[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3).

最新自然辩证法--分析题

分析题 整体性 拿破仑骑兵,三个和尚没水吃,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1.在欧洲战场上,拿破仑骑兵曾经与马木留克骑兵交战,马木留克兵个个强悍凶猛、骑术高超,如果一对一较量,拿破仑的军队必败无疑。这是一场骑术不精但有纪律的法国骑兵和最善于单个格斗但没有纪律的马木留克骑兵之间的战斗。但交战的结果却是人数少骑术逊色的法国骑兵战胜了对手。为什么呢?拿破仑评论说:“两个马木留克兵绝对能打败三个法国兵,100个法国兵与100个马木留克兵势均力敌;300个法国兵大体能战胜300个马木留克兵;而1000个法国兵则一定能战胜1500个马木留克兵。” 摘自: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126页。 请用系统的观点分析上述材料 答题模版: 第一步:整体突现性原理: 系统整体是由部分组成,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加和性关系。同时由于处于系统整体中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一方面使得系统中的部分的性质不同于处于自然状态下的性质,使组成部分的原有的某些性质被屏蔽起来,另一方面会使得系统整体产生除它的组分和组分总和所没有的新性质,总之,由部分构成系统整体时,有新质的突然出现,旧质的消失或屏蔽,这就是系统的整体突现性原理。 第二步: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所以,当很多骑术不精但是有纪律的法国骑兵组成一个整体时,会显现出强大的战斗力,从而打败马木留克骑兵,正是体现了系统的整体突现性原理。 (整体性)瞎子摸象,一只手从身体上割下来 10.譬如一只手,如果从身体上割下来,按照名称虽仍然可以叫做手,但按照实质来说,已不是对手了。 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405页。 如果人体的某一部分出了毛病,那么,只有很好地了解整个复杂机体的人,才能医好他,…… 摘自《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513页。 1.分析上述材料所阐述的系统思想。 答题模版: 系统的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 系统整体是由部分组成,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加和性关系。但不能片面的认为研究了孤立的部分就足以完全理解整体。 系统科学把整体性作为首要原则,要求人们无论研究自然系统,还是设计人工系统,必须自始至终把对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根据系统的整体突现性原理,若干要素经相干关系组成系统后,系统有新质突现,出现组成要素本身所没有的新的性质、新的规律。这些性质和规律是系统整体所特有的,是系统的组成要素本身原来没有的。因此我们考虑对象时,必须把它看成是一个整体,把握它的整体特性。 考虑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时,不但要看到由部分通过相干、协同产生了整体的性质,还要看到整体中的部分与它原来单独存在时是不同的,不能离开整体去考虑部分。 2.“反病毒软件”败下阵来 分析在病毒与反病毒的斗争中,出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现象的社会原因. 要点: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社会价值观 ( 1)承认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充分肯定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P.266 ( 2)科学技术应用产生消极作用的原因 ①人类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局限(即科学技术的水平); ②更主要的原因在人类自身,某些人或某些集团受利益驱动,不顾后果地滥用技术。(社会原因) ( 3)要限制和消极科学技术应用可能带来的负效应, 要靠科学技术的发展,更要靠社会进步

自然辩证法中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哲学思想

中文摘要:自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飞速发展以来,我们开始所面临的生各式各样的态危机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些问题的日益突出也越来越引起各国学者的深入思考。生态文明是人类按照自然界的发展规律,科学、合理地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有效消解人与自然的矛盾,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和谐的文明模式。生态文明是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它对于我们反思当前日益严重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的战略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价值。 关键字:环境哲学生态文明生态价值 绪论: 全球性生态危机己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和深度忧虑,环境的恶化与残破,境意识之严重缺失"自然平衡能力遭到人为破坏而难以维继,从其表象上看生态危机是自然其深层蕴含则人们的生态意思缺失。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我国多年来坚持不懈致力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所取得成果的总结,是对全球日趋严峻的生态问题做出的庄重承诺,更是对子孙后代和全世界人民负责的庄重承诺" 生态文明的提出是自身的发展历程中为缓解人与自然不和谐关系的产物,是人类社会良好、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生态文明的建设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其中不仅有人类观念上的挣扎,更有实践上的艰辛,不仅仅是某个地区人民的事情,而是全世界各国和全世界人民的事情。为了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需要摆脱工业文明以来盲目的开发方式,以正确的符合自然规律,合乎人与自然和谐的实践来建设生态文明" 一生态环境问题的由来: 生态破坏是人类文明最早的痼疾之一。自从人类发现了火的使用, 人类就开始掌握大规模地破坏和毁灭生态环境的能量。最初的大规模破坏是焚毁森林以播种粮食, 森林的毁灭是生态灾难之源。所以不难发现存在很多灿烂的古文明都因后期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崩溃而消逝与历史长河中。(生态的哲学朱小丰) 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业生产“制造”从自然界中选择部分有用的原料,再按照人的想法重新“合成”,最后形成一个自然界本来不存在的“人工物”。这些”人工物“满足人类的需求,被人骄傲地称为“精美制品”,像洗涤剂、制冷剂、防腐剂、塑料等不能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因此在自然界中是无法降解或者很难降解,成为自然系统的垃圾。化石燃料的燃烧: 一是燃烧所排放的废气会改变大气的成分,温室气体的增加,造成地球的温室效应和一系列自然灾害,危及人类的生存,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二是工业文明在很短的时间内几乎用完了地球亿万年的能量储备,这些能量储备或迟或早要被用光。 二、生态与社会发展 社会的发展水平体现在一个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政治、文化以及其他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内容丰富程度。社会发展也要求建立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上。但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生态问题频繁出现,而生态哲学可以为社会发展提供解决生态问题的理论支持。([ 1 ] 余谋昌. 生态学哲学[ M] .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1.)以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视角审视人与自然关系, 从而为审视社会发展与生态提供了一具 有人和自然双重尺度的参照系统。 1社会政治与生态:随着社会的发展, 政治逐渐成为社会进步的主要表现。纵观历史, 我们会发现政治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逐渐重视生态环境的过程。从表现上看, 生态环境问题是一种自然现象, 而政治的表现是一种社会现象, 二者似乎联系不大,可以说, 当今世界范围的环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论文

环境污染、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介绍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结合中国的实践得出关于我国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对策。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发展社会经济发面取得了辉煌的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温室气体白色污染 一、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 (1)环境污染的概念 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类社会产生并不断发展起来的。广义而论,环境问题是指由自然或人为原因引起生态系统破坏,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现实的或潜在的问题。从狭义上讲,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所导致的各种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和生态系统失调。这里的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环境保护的概念 环境保护,顾名思义,即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实践活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随着近年来工业的飞速发展,环保问题又一次引起来人们的认识,环保机构、相关律法进一步得到了完善。 二、当代中国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密度自然环境、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消费结构不同,面对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也不同。中国巨大的人口构成,特有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正在迅速实现工业化过程中,这一切都对环境和资源构成了超乎异常的压力,使中国面对着超乎异常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中国环境问题的基本形势是: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并存,历史环境欠债与新增环境问题并存。具体表现为:土地资源严重破坏、森林资源面临枯竭、水资源出现危机、矿产资源大量流失、大气污染严重、水体污染面广、废弃物污染成灾、噪声污染超标等。据国内相关机构调查报道,由于近年来过度的开发,导致一些耕地的肥沃程度在降低,森林植被的消失、土壤剥蚀情况十分严重。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物引得不到科学的处理而不断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倾倒;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大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种文明如果把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自己的价值实现,那么,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就是必不可免的;人为目前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不是源于科学技术提供资源的速度慢于人类消费资源的速度。与以往的历史相比,人类目前所掌握的技术无疑是最先进的,但是,环境危机正是在我们拥有如此空前的技术力量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环境危机不能通过单纯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承认技术手段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否认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不论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是要求我们突破技术决定论的局限,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放在文明转型和价值重铸的大背景中来加以思考。承认大自然的内在价值,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和稳定。无论以全球范围,还是以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保护生态环境阶段。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我们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我们要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关系。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改变当前人类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不能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更不应对立起来。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当代人之间能否公平地分配环境保护的成本与利益能否建立一套鼓励人们的环保行为的制度安排,这直接决定着人与自然和谐这一目标的实现;如果当代人之间尚且不能实现某种最低限度的公正,那么,我们就很难指望他们会真正关心遥远后代的利益,因此,当代的集体努力与人人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我们共同的未来》把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这是由于使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这是人作为人所享有的基本权利。贫困是对这种权利的剥夺,它使人作为的价值得不到实现。同时,贫困与破坏环境往往是互为因果的。因此,消除贫困,减少贫富差距是实现代内平等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要达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保护好环境。 人有权利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

马克思主义原理与环境保护

马克思主义原理与环境保护 唐竹 【摘要】本文从普遍联系、本质联系是规律、实践是人特有的活动、矛盾的对立统一四个角度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从人受自然规律的盲目支配和受外部社会关系的盲目支配两个角度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环境破坏根源的思想和当代世界范围内生态危机的根源。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变革的理论论证了生态危机对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促进作用。通过经典作家的论述得出:解决环境破坏的最根本方法是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进入自由王国,使人成为自然界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环境保护;必然王国;社会变革 近年来,环境保护成为社会科学界的热点问题,各种观点的论争很激烈。仅对马克思主义而言,国外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国内很多研究者也在发掘马克思主义中的环保思想。但也有些海外学者将马克思主义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如“现代新儒家”杜维明认为:“马克思所谓的‘自然的人化’,就是说按照人的意愿塑造自然,…这种观念也为人类带来了灾害,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冲突。”[1]著名环境伦理学家罗尔斯顿将马克思视为与达尔文、弗洛伊德一样将自身作为与自然作斗争的对立物,并认为:“但马克思反对社会不公的激情,其基础是这样一种信念,人类必须通过辛勤的劳作取得对自然的胜利。”[2]本人认为,这些观点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有很多环境问题的论述,这些论述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集中体现。而且,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才能正确认清当今世界环境危机的根源,认清各种环保思想的得失,认清环境保护运动的趋势。同时,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倾向于把马克思主义与环境保护外在结合,并在一定程度上对马克思主义作了“修正”。而近年来国内一些研究马克思主义环保观的文章也很少从马克思主义原理与马克思主义环保思想之间的密切联系这一角度探讨,本文侧重从这个角度研究。 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联系是普遍的、无所不包的。“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3]这个原理也表现于人与自然,马克思在分析了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与自然界的密切联系后说:“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4]损害了看似与人无联系的自然,就等于损害了人的生存基础。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因为在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发生的。每个事物都作用于别的事物,并且反过来后者也作用于前者…。”[5]他接着既以动物对环境的影响为例又以人滥砍滥伐引来洪水的事例进一步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姓名:学号: 摘要: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该着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发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的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环境保护是实现社会发展的前提,保护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延续的保证。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温室气体,白色污染 1.新形势下环境保护的现状 1.1 关于环境保护的理论性描述 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顾名思义,即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实践活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随着近年来工业的飞速发展,环保问题又一次引起来人们的认识,环保机构、相关律法进一步得到了完善。 1.2环境现状 我国的环境状况可以概括为:局部有所改善,总体仍在恶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多项进展,但形势仍然非常严峻。 2.环境破坏的突出表现的几个方面 2.1土壤遭到破坏、淡水资源受到威胁 据国内相关机构调查报道,由于近年来过度的开发,导致一些耕地的肥沃程度在降低,森林植被的消失、土壤剥蚀情况十分严重。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物引得不到科学的处理而不断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倾倒;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及飘尘也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这些都从某种程度上妨碍了土壤的正常功能,降低作物产量和质量,还通过粮食、蔬菜、水果等间接影响人体健康的。 2.2气候变化和能源浪费 温室效应严重威胁着全人类气温的升高也将对农业和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影响,因此,西方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应加强能源节约技术的转让进程。我们特别应当采用经济鼓励手段,使工业家们开发改进工业资源利用效率的工艺技术。 2.3 地球生物的多样性减少,生存面临挑战 由于城镇化的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森林减少和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自然区域变得越来越小了,这就导致了数以千计物种失去了原有的生态环境,进而走入灭绝的边远。然而一些物种的绝迹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多样性。 2.4 地表森林面积锐减

浅谈自然辩证法在环境工程中的指导意义

浅谈自然辩证法在环境工程中的指导意义 摘要:科学、技术、工程的进步在为人类社会带来各种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成果的同时,也给全球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诸如人口爆炸、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为了解决人类在自然界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环境工程应运而生。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环境工程的发展如何循序渐进,除了保证科学和技术力量的注入,还需要有正确的哲学观的引导。本文从工程师角度和工程技术角度分别简述了自然辩证法在环境工程中的指导意义,并对环境工程师的培养和环境工程技术发展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生态危机;环境污染;哲学观;环境工程;自然辩证法 20世纪是科学、技术、工程大发展的世纪,人们亲眼目睹并亲身享受了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各种文明成果,但同时又不得不面对各种伴生的生态和环境灾害。自然辩证法早就指出了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效应,人们也从各种各样鲜活的例子中深刻地认识了这一观点,但是百年以来谋求人类社会发展与保持自然环境稳定之间的矛盾却从来没有得到解决,反而越演越烈。人们急切地需要一门新的科学,进行社会发展和环境稳定及治理方面的研究。 环境工程(学)就是人们在寻求环境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中,通过经验的累积、各个学科知识的融合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的科学,它是专门研究和从事防治环境污染和提高环境质量的科学技术。同以往的任何一门科学相比,环境工程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联系得最为紧密:它一方面具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谋求良好条件的社会属性,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护环境和治理污染、保持生态平衡的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综合体,是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力工具。环境工程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它必须是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的,具有一般工程的显著特点,是人类在社会需求的驱使下所进行的一系列创新实践活动;同时,环境工程的自然属性表明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怀的觉醒,虽然目前环境工程的最大实践是在污染源的治理方面,但人们更多追求的是低污染甚至零污染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环境工程的构成,包含主体和客体两大部分。主体就是在实践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人,或称为(环境)工程师;而客体则是与环境保护和治理有关的各种科学技术及工程实践活动。自然辩证法对这两个方 面的内容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指导作用。 一、环境工程师和自然辩证法 所谓工程师,是专门从事工程实践活动的一类群体,是科学、技术和工程付诸实践的主体要素。工程师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活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工程师对科学技术的运用,就没有相应的技术成果的产生。同样的,环境工程师就是利用与环境工程有关的各种科学技术手段,解决环境问题,为社会

浅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新编版)

( 安全论文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浅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新 编版) Safety is inseparable from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nly when safety is good can we ensure better production.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

浅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新编版) 摘要: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环境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一而二,二而一的任务。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可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含二个重要的内涵:一是需要,

指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将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二是限制,指人类的发展和需要应以地球上资源的承受能力为限度,通过人类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活动,对发展进行协调与限制,要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以求与自然环境容量相适应。没有限制的发展,便不能持续。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目标。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倡导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是迫在眉急的。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源于环境保护的。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必须与自然协调才能持续生存。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竞相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通过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维持较高消费水平的需要。工业生产虽然增长了几十倍,但却出现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破坏、贫困加剧和各国发展失衡的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论文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论文 当前,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对于我国的 __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作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尤其是对于我国来说,在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实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是能够实现人与资源之间的协调,还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环境保护效率的提升,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政策。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已经是改善了部分地区的环境状况,但是整体的环境状况还是处于一种恶化的状态,并且这种状态还在持续的恶化当中。同时,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 __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大气污染问题 在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中表现最为明显,居民感受最为强烈的就是大气污染问题,特别是空气质量较差,大气污染严重,对于居民的身体健康也是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造成我国大气污染严重最为主要的原因在于汽车尾气、煤炭的燃烧以及其他污染气体的过量排放造成。有数据表明,我国的酸雨出现频率不断提升,我国已经成为酸雨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同时,我国的雾霾问题已经逐步扩散,不仅是

我国的北方地区遭受雾霾的影响,南方部分地区以及一些中西部地区也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雾霾问题。 (二)水资源问题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水资源的短缺、污染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我国水资源数量和质量,已经在部分地区出现了用水困难的问题。虽然经过我国“南水北调”、“西水东调”的战略性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种情况,但是我国工业污染和废水处理的有效性较低,造成我国水资源仍是处于一种短缺的状态,严重的威胁到了我国城乡居民生活的引水质量和数量。 在我国的环境污染中,还存在土地恶化问题,植被覆盖率不高的问题以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对于我国人民的生活产生了较为不利的影响,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问题,急需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才能造福子孙后代,实现我国的健康发展。 (一)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通过在我国实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能够使得能源、水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等合理利用,不仅是能够避免资源浪费的问题,

“美丽中国”之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辩证法)

“美丽中国”之生态文明建设 看到论文标题,我们不禁会问“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查百度百科可知其定义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那“什么又是美丽中国”呢?查百度百科又可知其定义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是的,以上两个观点正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出“五位一体”的新提法,这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伟大决策,也是一种无比美好的“中国梦”。在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理念提出后,党把改善民生作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上重要日程。十七大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被写入党的章程。通过对比,今年十八大给我最深的印象是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建设成就,让百姓能充分享受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 十八大报告还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论述,深刻而准确地抓住了建设美丽中国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充分体现出生态文明在建设美丽中国过程中的基础和保障作用。“美丽中国”首先应该是人与自然的“共生”。真正做到人与自然万物的共同繁荣昌盛,自然生态成为人类的美好“家园”,人民得以美好“栖居”。其次应该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不仅实现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且自然生态环境也得到极好保护,真正做到青山绿山与金山银山的统一。再次应该是人的生存权与环境权的有机“统一”。“美丽中国”的提出使我国第一次将在美好环境中生活作为人民生存之要义加以明确,从而将环境权纳入生存权之中,使得两者得以统一,意义非同寻常。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经济面临着从低端发展到高端创新的转变。在这个转变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以往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模式已经不足以支撑中国经的发展,寻找一种可持续发展即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将今后中国经济发展

浅谈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浅谈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被提上了日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入手,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的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 关键词: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建议 人类经过漫长的奋斗之后,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但是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保证,也是人类文明延续的保证。 1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1.1环境保护的概念 环境保护,顾名思义,即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实践活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随着近年来工业的飞速发展,环保问题又一次引起来人们的认识,环保机构、相关律法进一步得到了完善。 1.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它具有这样的意义: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使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广泛讨论而提出的一个全新概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点

一:温室效应 1、定义:温室气体能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使大气变暖,与“温室”作用相似。 2、温室气体:二氧化碳(2)、氧化亚氮(N20 )、甲烷(4)、氟氯烃化物()和水气等。 3、温室气体来源:主要是燃烧石化燃料(例如:石油、煤)所产生的。 4、4:增长很快: :原来在大气中不存在,完全来自人为排放 5、全球变暖的危害 ①地球表面温度增加②海平面上升 ③全球气候转变④农业减产、粮食危机 ⑤动物大迁徙和物种火绝⑥海洋生态的影响⑦伤害人体抗病 能力 二:酸雨 1、定义:被大气中存在的酸性气体污染值小于 5.6的雨叫酸雨 2、我国酸雨的分布:华中、西南、华南和华东四大酸雨区。 3、酸雨类型:「湿沉降」与「干沉降」 4、我国主要为硫酸型酸雨,成因:由于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不断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酸性气体所致。 5、酸雨的危害 ①受酸雨刺激,易导致红眼症和支气管炎。溶解在水中的有毒金属被水果,蔬菜和动物的组织吸收。吃下这些动物对人类的产生严重影响。

②酸性粒子也会沉积在建筑物和雕像上,造成侵蚀和文化资产的破坏。 ③硫酸随着降雨落到地球而造成严重损害,土壤中的养分也会流失,因此树木会因为维持生命所必须的钙和镁的流失而枯死,阻碍叶子的气孔进行光合作用,破坏森林,减产农业。 6酸雨形成过程 2会在空气中被氧化成硫酸根。首先,二氧化硫与氧产生反 应,造成三氧化硫。其过程非常复杂,有时还会涉及碳氢化合物及锰、铜、铁等金属离子。若有水蒸气存在时,三氧化硫会溶在水蒸气中,形成硫酸,在空气中凝结成水点。或者,在空中被雨水溶解,成为雨水中的硫酸根。 可与空气中之02或02及金属催化物发生化学反应,形成2、无机性硝酸盐或过氧硝酸乙醯脂()等物质。2可被微粒表面吸收,转变为无机性硝酸盐或硝酸,硝酸再与氨(3)反应生成硝酸铵(43)而得;或经由水滴直接吸收,将溶解的2转变为3-。 7、酸雨防治措施 (一)完善环境法规,加强监督管理 制定严格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健全排污许可证制度,实施2排放总量控制,征收2排污费,运用经济手段促进大气污染的治理。(二)调整能源结构,改进燃烧技术 发展太阳能、核能、水能、风能、地热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