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理学思考题答案

法理学思考题答案

法理学思考题答案
法理学思考题答案

1、法学概念: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

2、法学的研究对象的理解:作为一门系统的科学,法学必须对其研究对象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即既要对法进行历时性研究——考察研究法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又要对法进行共时性研究——比较研究各种不同的法律制度,它们的性质、特点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既要研究法的在方面,即法的部联系和调整机制等,又要研究法的外部方面,即法与其它社会现象的联系、区别及其相互作用;既要研究法律规、法律关系和法律体系的容和结构以及法律关系的要素,又要研究法的实际效力、效果、作用和价值。总之,凡与法有关的问题和现象都在法学研究的围之。

3、法学体系:

如何划分法学体系:①从法律部门的角度,由于法被划分为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不同的部门,与之相应就有宪法学、行政法学、民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等。②从认识论的角度,法学可以被划分为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

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占有特殊地位。

怎样理解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这个特殊地位是;它是法学的一般理论、基础理论和方法论。这一特殊地位首先是由法理学的研究对象的一般性和法理学论题的根本性所决定的。

4、西方法学的发展过程:一,西方法学起始于古希腊。二,古罗马的法律制度是古代西方世界法律制度发展的顶峰。三,中世纪是西方社会最灰暗的时期,基督教处于万流归宗的地位。四,自13、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和改革运动使西方法学朝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和变革。五,17世纪开始的资产阶级革命和在革命中普及的建立资产阶级和法制上网时代要求既需要法学,也解放了法学。六,从18世纪末,欧洲大陆陆续出现了以抽象的概念、保守的理论形式、费解的哲学语言传播天赋人权、自由主义、宪政、法治等启蒙思想的哲理法学派,以反对古典自然法学派、强调法律的民族精神或历史传统为特征的历史法学派,以功利主义和实证主义哲学为理论和方法论基础、以对实在法律的逻辑分析为己任的分析法学派。七,20世纪初,西方社会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加剧,旧的利益结构被打破,新的利益结构开始形成,有关劳资、福利、教育、经济等的社会立法相继出现,法的社会化成为时代潮流。八,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由于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全球战争吧学者们的注意力转向经济、战争和其他社会问题上。

代表性的法学流派有:

4、法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法学理论研究,必须坚持实事的思想路线。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法学理论研究,必须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法学理论研究,必须坚持社会现象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观点。④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法学理论研究,必须坚持社会历史的发展观点。

5、法学研究的基本方法:①阶级分析方法②价值分析方法③实证分析方法

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原始公社,后期出现了氏族公社

原始社会的社会规:氏族组织机构和氏族习惯

有什么特点:

法与氏族习惯的主要区别:两者体现的意志不同、两者产生的方式不同、两者实施的方式不同、两者适用的围不同

法是如何产生的:

6、法产生的一般规律:①法律制度是在私有制和阶级逐渐形成的社会背景下孕育、萌芽,并与国家组织相伴发展和确立起来的。②法律制度形成过程是一个从个别调整发展为一般调整的过程。③法律制度的形成经历了有习惯演变为习惯法再发展成为成文法的长期过程。④法律、道德和等社会规从混沌一体逐渐分化为各自相对独立的规系统。

7、法律移植:在鉴别、认同、调适、整合的基础上,引进、吸收、采纳、摄取、同化外国的法律(包括法律概念、技能、规、原则、制度和法律观念等),使之成为本国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本国所有。法律移植的必然性和必要性:①社会发展和法律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移植的必要性②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和根本特征决定了法律移植的必要性③法律移植是对外开放的应有容④法律移植是法制现代化的的必然

需要。

8、法律继承:所谓法律继承就是指不同历史类型之间的延续、相继、继受,一般表现为旧法(原有法)对新发(现行法)的影响和新发对旧法的承接和继受。

9、试述新法继承旧法的主要根据和理由:第一,社会生活条件的历史延续性决定了法律继承性。第二,法律的相对独立性决定了法律发展过程的延续性和继承性。第三,法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共同性决定了、法律继承的必要性。第四,法律发展的历史事实验证了法律继承性。

10、法系:指由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在历史上所形成的具有相同法的结构和法的表现形式(法的渊源)的一种法的类型。

11、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主要区别:法律渊源的不同、法律结构的不同、法律权限的不同、诉讼程序的不同。

12、成文法:是指由国家特定机关制定和公布,并以成文形式出现的法律,因此又称制定法。

13、不成文法:是指由国家认可其法律效力,但又不具有成文形式的法,一般指习惯法。

14、实体法:是指以规定和确认权利和义务或职权和职责为主的法律,如民法、刑法、行政法、宪法等。

15、程序法:是指以保证权力和义务得以实施活职权和职责得以履行的有关程序为主的法律,如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立法程序法等。

16、一般法:是指针对一般人、一般事、一半时间、在全国普遍普遍适用的法。

17、特别法:是指针对特定人、特定事、或特定地区、特定时间适用的法。

18、公法:凡涉及公共权力、公共关系、公共利益和上下服从关系、管理关系、强制关系的法。

19、私法:凡属个人利益、个人权利、自由选择、平权关系的法。

20、法的效力:是指法的约束力和强制力,即凡是由国家制定和颁布的法律,都对人的行为具有一种普遍性的法律上的约束力和强制力,这是规性法律文件的效力。

21、法的效力层次:就是指在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各种法的渊源中,由于其制定主体、程序、时间、适用围等不同,各种法的效力也不同,由此而形成的一个法的效力等级体系。

法的效力围:即指法对何种人,在何种空间围、时间围有效,从而发挥法的约束力和强制力。

22、法的溯及力:又称法的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新的法律颁布后,对其生效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如果适用,则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则不具有溯及力。

23、行政法规:是指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即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一种规性文件,其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和法律。

24、部门规章:根据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国务院所属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围,制定规章。立法法将此类规章称之为“国务院部门规章”。

25、政府规章:根据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立法法将这类规章称之为“地方政府规章”。

26、法律体系:是指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特点:1.法律体系是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构成的整体。22.法律体系是一个由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成体系化的有机整体。3.法律体系的理想化要门类齐全、结构严密、在协调。4.法律体系是客观法则和主观属性的有机统一。

27、法律体系与法制体系的区别:法制体系,有时也称法制系统,它同法律体系虽一字之差,但含义不同。法律体系是指是指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

系的统一整体,而法制体系则是指法制运转机制和运转环节的全系统,法制体系包括立法体系、执法体系、司法体系、守法体系、法制监督体系等,由这些体系组合而成的一个呈纵向的法制运转体系。法律体系着重说明的是呈静态状的法律本身的体系构成,而法制体系则既包括静态的法律规,更着重说明的是呈动态状的法制运转机制系统。

28、法律体系与法学体系区别与联系:区别:1.法学体系是指一个国家的有关法律的学科体系,它属于社会科学畴,具有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属性;而法律体系则是指一国现行的法律规体系,属于社会规体系畴,是社会及个人的行为准则,有实际的法律效力,并产生实际的法律后果。2.由于法学体系属于思想畴,而法律体系属于规畴,因而法学体系的容和围就比法律体系的容和围要大得多。3.法律体系具有属国性,即它一般是一个主权国家的表现形式,在该主权围发生效力;而法学体系则具有跨国性,多个不同的国家可能在法学体系方面具有相同性或相通性,相互间可以学习、交流、借鉴。

联系:1.法律体系是法学体系形成、建立的前提和基础。2.法律体系也是法学体系发展的动力。3.法学体系反过来也会成为法律体系发生变化的原因。

29、法律体系与立法体系的区别与联系:区别:1.立法体系的组成要素是法的渊源即法的外在表现形式,它是以规性法律文件的不同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统一体系;而法律体系的组成要素则是法律部门,以法律部门的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2.立法体系是以各法律规的制定机关在整个国家法律创制中的地位及与此相联系的法律规的效力围和效力等级为分类组合标准,而法律体系则是按照法律规所调整的不同社会关系和不同调整方法作为划分该体系的组成要素-法律部门的标准。3.立法体系侧重于法的调整的外部形式,而法律体系侧重于法的调整的在容。

联系:1.立法体系和法律体系都是指现行法律规的不同组合,只不过立法体系注重的是法的形式,而法律体系注重的是法的容。2.当立法体系是法典式的法的形式,它同法律体系的法律部门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是一致的。

30、法律体系与法系的区别:法系是指有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在历史上所形成的具有相同法的结构和法的表现形式(法的渊源)的一种法的类型,法系的概念更多地表达的是一种法律传统,它是跨越历史和国度的;而法律体系则指的是一国的由现行法律规所组合而成的法律部门的统一整体,它只能是现实法,而且也只能在一主权国家围之构成。

31、法律部门概念: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按照法律规自身的不同性质、调整社会关系的不同领域和不同方法等所划分的同类法律规的总和。特点:1.法律部门既是一个法学概念,也是组成法律体系的一种客观的要素。2.在某一法律部门中,又可以划分为若干个子部门,这些子部门是法律部门的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在法律部门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3.法律部门是构成法律体系的基本要素,而构成法律部门和子部门的基本要素则是法律制度及其相应的法律规的总和。4.法律制度对于法律部门来讲,又存在一种交叉性和综合性。

32、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1.法律规所调整的社会关系。2.法律规的调整方法。划分原则:1.整体性原则2.均衡原则3.以现行法律为主,兼顾即将制定的法律。

33、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1.宪法及宪法相关法2.民法商法3.行政法4.经济法5.社会法6.刑法7.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权力解释为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义务是设定或隐含在法律规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受动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保障权利主体获得利益的一种约束手段。

34、权利和义务的分类:1.根据权利和义务的存在形态划分的情况。应有权利和义务、习惯权利和义务、法定权利和义务、现实权利和义务2.根据权利和义务所体现的社会容的重要程度划分的情况。基本权利和义务与普通权力和义务3.根据权利和义务对人们的效力围划分的情况。一般权利和义务与特殊权利和义务4.根据权利之间、义务之间的因果关系划分的情况。第一性权利和义务与第二性权利和义务5.根据权利主体依法实现其意志和利益的方式划分的情况。行动权利和消极义务与接受权力和积极义务6.根据权利主体的不同划分的个体权利和义务、集体权利和义务、国家权力和义务、人类权利和义务。

应有权利是权利的初始形态,它是特定社会的人们基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文化传统而产生出来的权力需要和权利要求,是主体认为或被承认应当享有的权利。应有义务是虽未被法律明文规定但根据社会关系的本质和法律精神应当由主体承担和履行的义务,通常以“道德义务”的形式存在,但不是纯粹的道德义务。习惯权利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或从先前的社会传承下来的,表现为群体性、重复性自由行动的一种权利。法定权利是通过实在法律明确规定或通过立法纲领、法律原则加以宣布的、以规与观念形态存在的权力。法定义务是法律明文设定的、以法律规的形式存在的义务。现实权利,即主体实际享有与行使的权利。现实义务是由主体实际承担和履行的义务,是法定义务的现实化。

35、权利和义务的关系:1.结构上的相关关系,权利和义务二者是互相关联的,即对立统一的。2.数量上的等值关系,权利和义务在数量上是等值的。3.功能上的互补关系。法是以权利和义务双重机制来指引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的,并且是在权利和义务的互动中运行的。4.价值意义上的主次关系。

法律行为的概念及特征法律行为是一个涵括一切又法律意义和属性的行为的广泛概念和统语,而不限于狭义的合法的表意行为。特征1、社会性:(1)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在于人的行为时社会的产物,即受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制约,并且是从社会习得的,而不是自然的禀赋。(2)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行为是社会关系的创造者。(3)人的行为是社会互动行为,即引起他人行为的行为。2、法律性:(1)法律行为是由法律规定的行为。(2)是发生法律效果的行为。(3)是法律现象的组成部分。3、可控性:(1)法律意义上的行为都是有规律的。(2)法律行为具有意志性。4、价值性:(1)法律行为是基于行为人对该行为的意义的评价而做出的。(2)法律行为是以需要为机制的,由行为人的需要所推动或引发。(3)法律行为是一种对象性的实践活动,体现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4)法律行为是一定社会价值的载体,人们可以用善恶、好坏、利害等畴进行评价。

法律行为结构法律行为时主体与客体、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在结构上表现为行为的在方面和外在方面。在方面包括动机、目的、认知能力等要素,外在方面包括举动、手段、效果等要素。其中,动机问题包括动机的机能、动机的结构、动机的形成等。动机与目的有区别又有联系。联系:(1)目的和动机都是人们进行活动的精神力量,并且是行为过程紧密相连的两个环节。(2)目的与动机通常是作为容与形式共存的。(3)目的和动机是相互转化、相互促成的。一方面,目的要实现,必须转化为动机。另一方面,达到目的是一种强有力的刺激和激励,人们只有在明确了目标,并预期其行为有助于达到目标的情况下,才会被充分激励起来,采取行动达到这一预期的目标。区别:(1)目的侧重于活动的结果,动机侧重于活动的起因。(2)虽然目的和动机的形依靠需要因素的激励,但是,目的的形成离不开行为者的认识、态度、价值观念等自觉认识,往往是有意识选择的结果。

法律行为的基本分类

1、个人行为、集体行为、国家行为。(1)个人行为:由自然人个人的意识和意志所支配,并由自己直接做出的行为。(2)集体行为:是人们有组织的、基于某种共同意志或追求所做出的趋向一致的行为。(3)国家行为: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根据国家意志,即根据国家的政策、法律的授权或国家权力机关的直接委托而做出的行为。

2、角色行为和非角色行为。(1)角色行为:行为者按照法律为本角色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活动。(2)非角色行为:超过法律规定,作了与自己的身份无关的行为。

3、单方法律行为与双方双方法律行为。(1)单方法律行为:依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或由一方当事人主动作为而成立的法律行为。(2)双方法律行为:指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法律行为。

4、自为行为与代理行为。(1)自为行为:指特定权利主体在没有其他人参与的情况下独立做出的行为。(2)代理行为:指受特定权利与义务主体的委托,或者根据法律的直接规定或有关组织的指定,由行为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从事的具有法律意义的活动。

5、行使权利的行为与履行义务的行为。(1)行使权利的行为:根据法律授予的权利进行的活动。(2)履行义务的行为:根据法律设定的义务进行的活动。

6、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1)积极行为:亦称“生产行为”,是指行为人以积极的、直接对客体发生作用

的方式进行的活动,表现为实施一定动作或动作系列。(2)消极行为:亦称“省略行为”,是指行为人以消极的、间接对客体发生作为的方式所进行的活动,往往表现为不做出一定的动作或动作系列。

7、主行为或从行为。一是以两种行为为前提与派生的关系进行分类。(1)主行为:指无须其他法律行为的存在而独立发生法律效果的行为。(2)从行为:指其他法律的存在为前提而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二是同一行为的两重法律意义的关系进行分类。(1)主行为:法律优先管辖的行为。(2)从行为:指依附于优先行为的行为。

8、抽象行为与具体行为。(1)抽象行为:针对不确定对象而做出的、具有普遍法律效力的行为。(2)具体行为:针对特定对象而做出的、仅有一次性法律效力的行为。

9、要式行为与非要式行为。(1)要式行为:必须具备特定形式或必须遵循程序始能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2)非要式行为:指无须具备特定形式或程序就能产生法律效力的行为。10、意志行为和事实行为。(1)意志行为:是行为者基于自己的意志取向而做出的、客观效果与其意志取向一致的行为。(2)事实行为:由行为人做出的、引起法律事件的行为。

11、合法行为与行为。(1)合法行为:指符合法律要求的行为。(2)行为:指违反法律要求的行为。

12、有效行为与无效行为。(1)有效行为:受到国家认可、肯定、支持和保护的行为。(2)无效行为:是国家否定、反对,甚至予以制裁的行为。

法律关系及其特征是法律在调整人们行为的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特征:法律关系是以法律规为前提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是以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手段的社会关系。

法律关系的种类及含义1、基本法律关系:是由宪法性法律所确认或创立的、直接反映该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基本性质的法律关系。2、普通法律关系:是依据以宪法和宪法性法律为指导的实体法而形成的,存在于各类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3、诉讼法律关系:依据诉讼法律规而形成的,存在于诉讼程序之中的法律关系。4、平权型法律关系:是存在于法律地位平等的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5、隶属型法律关系:是一方当事人可依据职权而直接要求他方当事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法律关系。6、绝对法律关系:是存在着特定的权利主体而没有特定的义务主体的法律关系。7、相对法律主体:是存在于特定的权利主体和特定的义务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8、第一性法律关系:是存在于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之间的、尚未产生法律责任的法律关系。9、第二性法律关系:是在原有权利、义务受到破坏并产生法律责任的条件下形成的法律关系。

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权利行为:由法律所确认的享有权利或承担义务的资格,是参加任何法律关系都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行为能力:是法律所承认的,由法律关系主体通过自己的行为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

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或负有义务的人,通常又称为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

法律关系的客体及条件是法律关系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共同对象,又称权利客体和义务客体。它是将法律关系主体间的权利与义务联系在一起的中介,没有客体为中介,就不可能形成法律关系。条件:1、必须是一种资源,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因而被认为有价值。2、必须有一定的稀缺性,因而不能被需要它的一切人毫无代价地占有利用。3、必须具有可控制性,因而可以被需要它的人为一定目的而加以占用和利用。

法律关系形成、变更与消灭的定义及条件法律形成是指在主体之间产生了权利、义务关系,变更是指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或权利和义务发生了变化,消灭是指主体间权利、义务关系完全终止。条件:1、是抽象的条件,即法律规的存在,这是法律关系形成、变更与消灭的前提和依据。2、是具体的条件,即法律事实的存在,它是法律规中假定部分所规定的各种情况,一旦这种情况出现,法律规中有关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以及有关行为法律后果的规定,就发挥作用,从而使一定的法律关系形成、变更或消灭。用一句话概括,它的条件是由法律规加以规定的法律事实是法律关系得以形成、变更或消灭的条件。

法律事实是由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或消灭的各种事实的总称。

法律事实的种类1、事件和行为。(1)事件:指与当事人无关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更或消灭的事实。(2)行为:指与当事人意志有关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更与消灭的作为和不作为。2、确认式法律事实和排除式法律行为。(1)确认式:指只有该事实得到确认后,才能引起一定法律后果的法律事实。(2)排除式:指只有该事实被排除之后,才能引起一定法律后果的法律事实。3、单一的法律事实和事实构成。(1)单一的:是无需其他事实出现就能单独引起某种法律后果的法律事实。(2)事实构成:是法律事实的复数存在形式,由数个事实同时出现才能引起法律后果的法律事实。

法律责任:概念:因损害法律义务关系所产生的对于相关主体所应承担的法定强制的不利后果特征:1.表示一种因违反法律的义务关系而形成的责任关系2.表示一种责任方式,即承担或追究否定性、不利性后果3.具有在逻辑性,即存在前因与后果的逻辑关系4.其追究和执行是由国家强制力实施或者潜在保证的

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概念:是指构成法律责任的各种必须具备的条件或必须符合的标准,它是国家机关要求行为人承担法律责任时进行分析判断的标准构成要件:1.主体:即主体或者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2.过错:即承担法律责任的主观故意或过失3.行为:行为与法律责任的关系:一是行为是法律责任产生的前提;二是法律责任的承担不以的构成为条件,而是以法律规定为构成条件4.损害事实:是指受到的损失和伤害的事实,包括对人身的、对财产的、对精神的损失和伤害5.因果关系:即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法律责任的分类;

1.公法责任和私法责任:私法责任主要是指民事责任(是指公民或法人因违约、违反民商法律或者因法律规定的其他事由而依法承担的不利后果),公法责任主要是指行政责任(是指因违反行政法或因行政法规定的事由而应当承担的不利后果)、刑事责任(是指因违反刑事法律而应当承担的不利后果)、诉讼责任(是指诉讼关系主体在各类诉讼活动中违反诉讼法而引起的不利后果)、国家赔偿责任(是指在国家机关行使公权力时由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所引起的由国家作为承担主体的赔偿责任)、违宪责任(是指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的某种规性法律文件或者国家机关做出的具体权力行为与宪法相抵触,从而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2.过错责任(是指以存在主观过错为必要条件的法律责任,换言之,即承担责任以其行为有主观过错为前提的一种责任)、无过错责任(是指不以主观过错的存在为必要条件而认定的责任,换言之,即承担这种责任不必考虑行为人是否存在主观过错)和公平责任(是指法无明文规定适用无过错责任,但适用过错责任又显失公平,因而不以行为人有过错为前提并由当事人合理分担的一种特殊的责任)

3.职务责任(是指行为主体以职务的身份或名义从事活动时所引起的法律责任,它是由该行为主体所属的组织来承担责任的)和个人责任(是指行为主体以个人的身份或名义从事活动中所引起的法律责任,它是由该主体个人来承担责任的)

4.财产责任(是指以财产为责任承担容的法律责任)和财产责任(是指不以财产为责任承担容而是以人身、行为、人格等为责任承担容的法律责任)

归责:概念:法律责任的归结,是指针对行为所引起的法律责任,进行判断、确认、追究以及免除的活动必须遵循的法律原则:1.责任法定原则2.因果联系原则3.责任相衬原则4.责任自负原则

免责条件:是指对于行为人免除法律责任的条件私法的免责条件:1.权利主超过时效(即权利方当事人不行使其追偿的权利,经过一定期限,责任人则被免除了责任)2.有效补救(即责任人或者其他人在国家机关追究责任之前,对于行为引起的损害采取有效补救措施,受害人愿意放弃追究责任时,可以免责)3.自愿协议(即基于双方当事人在法律允许围的协商同意,可以免责)公法的免责条件:1.不可抗力、正当防卫、紧急避险2.超过时效3.自首或立功4.当事人不起诉

制裁:是指以法律的道义性为基础通过国家强制力对责任主体实施的人身、精神以及财产方面的惩罚为容的法律制裁包括:民事制裁、行政制裁、刑事制裁

补偿:是指以法律上的功利性为基础通过当事人要求或者国家强制力保证要求责任主体以作为或者不作为形式承担弥补或赔偿的责任方式包括:民事补偿、行政补偿、刑事补偿

强制:是指当责任主体不履行义务时,以法律上的强制性为基础通过国家强制力对责任主体实施强制措施,迫使义务主体履行义务的法律责任方式包括:对人身的强制(强制治疗、强制戒毒、拘传)和对财产的

强制(强制划拨、强制扣缴、强制拆除、强制拍卖)

制裁责任与补偿责任的区别:1.实现载体不同。补偿以财产为主,制裁以人身为主2.与责任人精神的关系不同。补偿一般不是有意识地涉及责任的精神,制裁必然有意识地涉及责任人的精神3.成立基础不同。补偿成立的基础是以客观损害后果为主的,至于主观过错的恶性程度是次要的;制裁虽然也考虑客观损害,但其考虑的目的是为了确定主观恶性程度4.评价标准的道德因素差异。补偿的以事实评价为主,制裁以道德评价为主。

立法:是指有法的创制权的国家机关或经授予的国家机关在法律规定的职权围,依照法定的程序,制定、补充、修改和废止法律及其他规性法律文件以及认可、解释法律的一项专门性活动

执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贯彻、执行法律的活动

司法: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守法:是指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去从事各种事务和行为的活动

法律监督:广义的法律监督是指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依法所进行的监察和督促。狭义的法律监督专指有关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对立法、执法和司法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察和督促

法律解释:是指有权的国家机关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根据法定权限和程序,对法律的字义和目的所进行的阐释

推理:是指以法律与事实两个已知的判断为前提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规则为法律适用结论提供正当理由的一种逻辑思维活动

法律程序:是从事法律行为做出某种决定的过程、方式和关系

法的适用: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国家授权的社会组织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国家权力,把法律规运用到具体人或组织,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一种行使权力的专门活动

司法解释:是指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准对审判和检查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所进行的解释

行政解释:是指由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针对不属于审判和检查工作中的其他法律的具体应用问题以及自己依法制定的法规所进行的解释

法的作用:对象:人的行为实质:1.是国家权力运行和国家意志实现的具体表现2.是社会经济状况的具体表现

法的规作用:1.指引作用:是指法律(主要是法律规)对本人行为起到导向、引路的作用,其对象是每个人自己的行为2.评价作用:是指法律作为人们对他人行为的评价标准所起的作用3.预测作用:是指人们根据法律可以预告估计人们相互间怎样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等,从而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合理的安排

法的社会作用:1.阶级统治作用和社会管理作用2.公法的作用(通过国家权力的干预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以及社会的全局利益)、私法的作用(通过私法关系主体权利的行使来维护主体自己的利益)、社会法的作用(避免干预和调节在同一社会关系中的分离情况,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来达到既实现国家宏观调控又实现市场自发调节的双重目的)

法对秩序的维护作用:1.维护阶级统治秩序2.维护权力运行秩序3.维护经济秩序4.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法对自由的保障作用:1.法律为普遍自由的实现提供理性性认知的基础2.法律为普遍自由的实现排除外在的阻碍3.法律为普遍自由的实现确定共存条件4.法律为普遍自由的实现提供保护机制

法与党的政策之间的区别:1.意志属性不同。法是由国家机构依法定职权和立法程序加以制定的,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必须公布出来,不允许“部法律”的存在;党的政策是党的领导机关依党章规定的程序制定的,对于某些不宜向社会公开的政治决策,允许以“部文件”的形式存在2.规形式不同。法律必须具有高度的明确性,因此,每一部法典或单行法律和法规,都必须以规则为主,而不能仅限于原则性规定;党的政策有些政策文件可以主要或完全由原则性规定组成,可以只规定行为的方向而不规定行为的具体规则3.实施方式不同:法和党的政策都可以靠宣传教育来实施,但是,当法的实施受到阻碍时,可以用国家强

制力对者予以民事、行政或刑事制裁,以保障法的正常实施;如果党员违反了党的政策,党的领导机构不能直接予以法律制裁,而只能按党的纪律予以处分4.调整围不同。法律只调整比较重要的社会关系;党的政策调整的社会关系比法律的调整围广阔;但是,在对人的效力方面,法律对国家主权管辖围的一切居民均有约束力,党的政策在未转化为国家意志之前,只对党员有约束力5.稳定程度不同。法律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党的政策也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但是,某些具体的政策则必须适应社会形势的变化而随时调整。

法与党的政策的关系:1.思想容上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2.规效力上的约束与被约束关系3.在实施过程中的相互促进关系

法与道德的区别:1.产生的社会条件不同。法的产生以利益多元化和利益冲突普遍化为必要条件,道德的产生与人的社会的形成同步2.表现形式不同。法律必须借助于特定的法律渊源来表现,道德存在于社会成员的道德意识中,并通过人们的行为和言论表现出来3.体系和结构不同。法是由不同法律部门的法律规按不同的效力位阶有机组成的逻辑体系;道德来自于不同的阶级、阶层,不同的民族和种族,并形成不同的体系,每个体系中的道德规也没有明确的部门和效力等级划分4.作用围不同。法只调整比较重要的社会关系;任何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都或多或少地受到道德的调整5.义务特点不同。法律义务要求人们作为或不作为时,只要当事人的外部行为与之一致,无论其是否出于良好的动机,法律一律予以肯定性评价,法律不会因为一个人因惧怕惩罚而小心守法就对其进行追究;道德义务要求人们不作为时,不仅要求人们的外在行为与之一致,也注重对动机的考虑。6.制裁方式不同。法律有明确规定,并按明确的标准对责任人给予相应的制裁;道德无明确规定,其制裁手段也只限于舆论的谴责。

法与的区别:1.产生的方式不同。法的规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是国家意志的表现,规则是由领袖假托神的名义而制定的,被视为神意的表现。2.实现的方式不同。法可以由人们自觉地去遵守,但它要由国家强制力来作为最后的保障;主要依靠教徒的自愿或自我强制,同时,机构的权力也可发挥一定的辅助作用3.制裁的程序不同。认定一个人的行为是否,应当负什么样的法律责任,都必须由特定的组织机构来进行;一般的违犯规的行为,是由当事人自己根据对神意的理解和判断,并自行决定赎罪方式,只有特别严重的行为才由机构来处理。4.作用的围不同。(1)法只调整对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具有较高价值的社会关系,而则覆盖了全部的社会关系;(2)法只规人的外部行为,不但规人的外部行为,而且更侧重于规人的心活动(3)法的规无条件地约束全体社会成员,只能约束自己的教徒5.规的形式不同。法的规通过规定出明确的权利和义务来给人们的行动指明方向,具有权利性规和义务性规两种形式;大多是义务性规

第七节法律关系

1、何谓法律关系?试述其特征;法律关系是法律在调整人们行为的过程中形成的权力与义务关系。

特征:法律关系是以法律规为前提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是以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手段的社会关系

2、试述法律关系的种类。它们的各自含义如何?;基本法律关系、普通法律关系与诉讼法律关系

平权型法律关系与隶属型法律关系

绝对法律关系与相对法律关系

第一性法律关系和第二性法律关系

3、基本法律关系:由宪法或宪法性法律所确认或创立的、直接反映该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基本性质的法律关系。

普通法律关系:依据宪法或宪法性法律为指导的实体法而形成的,存在于各类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

诉讼法律关系:依据诉讼法律规而形成的,存在于诉讼程序之中的法律关系。

4、平权型法律关系:是存在于法律地位平等的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隶属型法律关系:一方当事人可以依据职权而直接要求他方当事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法律关系

5、绝对法律关系:存在着特定的权利主体而没有特定的义务主体的法律关系

法理学论述题及其答案

一、论法理学在法学中的地位 (一)法理学是法学的一般理论 1、一般法是法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般法:(1)指法的整个领域,即包括宪法、民法等在内的整个法律领域,以及现行法从制定到实施的全部过程;2)指古今中外的一切法,法理学应是对古今中外一切类型的法律制度及其各个发展阶段情况的综合研究。 2、法理学与部门法学 法理学概括出各个部门法及其运行的共同规律、共同特征、共同范畴,从而为部门法学提供指南,为法制建设提供理论服务。法理学可能回答的不是法律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比如案件如何审理,程序如何进行,引用何种法律,适用何种制裁等等,它所关心的是法律的原理性问题。而对这些原理性问题的分析说明,则必然是理论性的和思维性的。 (二)法理学是法学的基础理论 法理学研究的是一般法中的普遍问题和根本问题。法理学的论题是法学和法律实践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法是什么?法是怎样产生发展的?法有什么作用和价值?同时,法理学还要概括和阐述法学的基本范畴如法、权利义务等,是各个部门法学共同适用的。 (三)法理学是法学的方法论 方法论是指关于方法的理论和学说。法理学特别注重对法学方法的研究,其所研究的一些方法也运用于各部门法学的研究。 二、论法学的研究方法亦可见教材P24-29 1、价值分析方法 法律是调整利益关系的标准,只有研究法律的价值问题,才能对法律的正当性、法律的目的、作用和社会意义等问题做出理论说明。包括价值认知和价值评价。 2、逻辑分析和语义分析 法律体系是一种有序的逻辑结构,并通过语言符号表达出来,如果排除对法律形式问题的研究,人们就无法理解、运用和执行法律。形式逻辑(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比较分类)和辩证逻辑(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归纳与演绎的统一,分析与综合的统一,以及逻辑的与历史的统一) 3、社会实证研究方法 法律是一种社会制度,它的运行是一种社会过程,只有把法律和相关的社会事实联系起来,对法律的研究才是全面的,法律也才是真正的法律。 三、论三大法学派的法律观念 在西方三大法学流派中,各学派各有自己不同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比较而言: (1)、自然法学派的主要内容是: 其一,关于法的本质。自然法学派认为,法从本质上是一种客观规律,立法者所制定的法律必须以客观规律为基础,?这种客观规律是宇宙、自然、事物以及人的本性,是“理性”的反映。 其二,法来源于永恒不变的本性、自然性、社会性、理性。真正的法律应当与之相符合,特别是与理性相符合,或以理性为基础,它永恒不变,并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其三,法的功能和目的在于实现公意和正义。 其四,?法律及其观念应当与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相一致,自然法是人类寻求正义之绝对标准的结果。 归纳而言,自然法学派特别重视法律存在的客观基础和价值目标,即人性、理性、正义、

法理学模拟试题(含答案)

法理学 模拟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在阶级社会中,法的实施主要依靠( D ) A.自觉遵守 B.领导威信 C.社会舆论 D.国家强制力保证 2.刑法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这属于法的构成要素中的( B ) A.法律规范 B.法律概念 C.法律原则 D.法律技术性规定 3.在当代中国社会,正义和利益的关系是( A ) A.一致的 B.对立的 C.矛盾的 D.对等的 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制建设中一个突出问题是( C ) A.无法可依 B.法律滞后 C.不依法办事 D.违法不纠 5.法的预测作用的对象是( B ) A.一般人的行为 B.人们相互的行为 C.每个人本人的行为 D.违法者的行为 6.法的消亡是如何实现的( B ) A.国家领导人废除 B.自行消亡 C.由国家公布法律予以废除D.全民公决废除

7.社会主义的法是怎样产生的?( A ) A,在没有自己的经济基础的条件下产生的 B.在已有自己的经济基础的条件下产生的 C.以资本主义作为自己的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 D.不需要有自己的经济基础的 8.美国法属于哪一法系?( D ) A.大陆法系 B.法典法系 C.罗马一日耳曼法系 D.普通法系 9.资产阶级法律的核心是( A ) A.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B.维护资产阶级专政 C.维护资产阶级民主 D.维护资产阶级自由和平等10.下列哪项不是法治所蕴涵的法律精神? ( A ) A.依法办事 B.法律至上 C.权力制约 D.权利本位 11.在中国古代,下列哪一项是儒家的主张( B ) A.依靠圣君贤人通过道德感化治理国家 B.由掌权者通过强制性法律来治理国家 C.贤人政治 D.法治优于一人之治 12.下列对法律与商品经济关系的表述错误的是( D ) A.商品经济越发展,社会对法律的需求就越多 B.法律保证商品生产和流通 C.商品经济越发展,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增强,法律作为重要手段,其作用日益增强

2015北大法学考研法理学简答题:法律关系构成要素(附答案)

2015法硕考研法理学简答题:法律关系构成要素(附答案) 法理学是法律硕士考研的重点科目,只有掌握了法律的起源、发展和消亡、法律的本质和作用、法律和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法律的创制和实现、法律的价值才能够更好地利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今天大家分享法理学简答题,并附有答案,希望考生能够利用自己的所复习的知识点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做题能力。 凯程在2014年北大法学考研中录取8人,其中2人勇夺细分方向状元,3人复试第一名,北大法学院作为国内最好的法学院,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包括总理,凯程对法学的理解,具有独到的优势,三级法是北大法学考研的法宝,并且北大法学专业课6+1,凯程都有全面而应试性的辅导,集训营提供了最强的专业课和公共课保障,也是凯程法学成功的保障。 2015法硕考研法理学简答题:法律关系构成要素(附答案) 1.简述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答:法律关系由主体、客体、内容三个要素组成。 ①主体:自然人、法人。 特殊权利能力须以一定法律事实出现为条件才能享有。

责任能力是行为能力在刑事法律关系中的表现形式。 ②客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将法律关系主体间的权利义务联系的中介。 成为法律关系客体条件:1)一种资源2)有稀缺性3)有可控性。 法律关系客体种类:1)物(主要地位)2)行为3)精神产品4)人身利益。 ③内容:法律关系主体间的权利义务,是人们之间利益的取得或付出的状态。 权利义务是表征关系和状态的范畴,是法学范畴体系中最基本的范畴。 本质上,权利是法律保护的某种利益;行为方式上,权利表现为要求权利相对人可以怎样为、必须怎样为、不得怎样为,是意志与行为的自由。 义务是必须履行的某种责任,表现为必须怎样为、不得怎样为,是意志与行为的限制。 权利义务是法律调整特有,区别于道德行为最明显标志,法律与法律关系内容的核心。

法理学历年试题简答题汇总

简单题: 09.7 41.简述法的基本特征。 答:(1)法是为主体提供行为标准的社会规范; (2)法是以国家政权意志形式存在的社会规范; (3)法是作为司法机关办案主要依据的社会规范; (4)法是普遍的、明确的、肯定的社会规范; (5)法是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规范。 42.如何理解立法的科学原则? 答:立法的科学原则问题,也就是立法的科学化和现代化问题。 (1)坚持立法的科学原则,有助于产生建设现代法治国家所需要的高质量的良法,有益于尊重立法规律,克服立法中的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也有利于避免或减少错误和失误,降低成本,提高立法效益。 (2)坚持立法的科学原则,需要实现立法观念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3)坚持立法的科学原则,需要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4)坚持立法的科学原则,更具有直接意义的是要解决方法,策略和其他技术问题。 43.简述法律责任的构成。 答:法律责任的构成是指构成法律责任所必备的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总和。 (1)行为。有行为才有责任,这是现代法制社会的一般原则。引起法律责任的行为是违法行为,包括直接侵害行为和间接侵害行为。 (2)心理状态。是指行为主体的主观故意和主观过失,通称主观过错。 (3)损害事实。即受到损失和伤害的事实,包括对人身、财产和精神的损失和伤害。损害必须具有确定性。 (4)因果关系。要确定法律责任的存在及其限度,必须指明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作为损害直接原因的行为要承担责任,而作为间接原因的行为只有在法律有规定的情况下才承担法律责任。 44.英国政治思想家戴雪对法治原则的概括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英国政治思想家戴雪对法治原则的概括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法律具有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2)任何人的权利和义务都必须由普通法院来审决; (3)不是宪法赋予个人权利和自由,而是个人权利产生宪法。 09.4 41.简述法理学的构成要素。 答:法理学的三大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内容性、方法性、渊源性。 其可以有多种的表现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基本表现形式之一是全面涵括形式,即在同一著作中较为完整的涵括法理学的三大构成要素。 (2)在各种单项的法理学专门著作中涵括法理学三大要素。

法理学简答题(附答案)

法理学简答题(附答案)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出现为法学领域带来了根本变革 2.法有哪些的基本特征 3、法的产生有哪些共同规律 4、当代中国法律适用的原则 5、当代中国法学应在哪些方面作出努力。 6、法的规范性作用可分为哪几种作用 7、如何理解法的作用的局限性 8、学习法理学有哪三个方面的意义 9、我国法律在调节各种利益关系矛盾时应遵循哪些准则 10、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法律大体上有哪几种 11、法制一词大体上有哪三种含义 12、西方法律思想史中法与正义的关系问题有哪些重要观点 13、当代中国法的社会作用主要有哪些 14、简述法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15、简述社会主义法制对人权的作用 16.划分部门法的原则 17.法的适用的特点 18、广义违法行为的概念及构成因素 19、法律关系客体和分类 20.科技进步为什么需要法律的保障和推进 21.法的执行的特点 22、立法的特征 23、简述社会主义法与经济的相互作用 24、法律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 25、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26、法律与宗教的区别 27、权利本位法的特点 28、法产生的一般规律 28、法产生的一般规律 29、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政策的异同点 30、法的价值的特征 参考答案:1答:首先,马克思主义法学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科学地阐明了法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2分) 其次,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不是超阶级的,它是由掌握国家权力的阶级制定出来的,是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的。(2分) 再次,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法将趋向于灭亡。(2分) 2答:1、法是调节人们行为的规范。(2分) 2、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2分) 3、法规定人们的权利、义务、权力。(2分) 4、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2分) 3答:1、对人的行为的个别调整逐步发展到规范性调整,即不是对特定的人和事的调整,而是对一般人和事的调整。(2分) 2、由习惯演变为习惯法再发展到成文法。(2分) 3、从法律、道德和宗教三种规范混为一体逐渐转化为各个相互独立的不同社会规范。(2分) 4答: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1.5分) 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1.5分) 3、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1.5分) 4、国家赔偿与司法责任(1.5分) 5答:1、必须坚持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1分) 2、着重研究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理论和实践。(1分) 3、贯彻执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1分) 4、贯彻双百方针。(1分) 5、借鉴一切有用的知识。(1分) 6、专业法学工作者对法学所作的努力。(1分) 6答:1、指引作用。又对本人行为的指引,确定的指引和有选择的指引。(2分) 2、评价作用。(1分) 3、教育作用。(1分) 4、预测作用。(1分) 5、强制作用。(1分) 7答:1、法并不是调整社会关系的唯一手段。(1.5分) 2、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1.5分) 3、法律的抽象性、稳定性与现实性的矛盾。(1.5分) 4、法律所要适用的事实无法确定。(1.5分) 8答、1、对学习其他法学学科或课程具有普遍指导意义。(2分) 2、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增强民主与法制观念。(2分) 3、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划清马克思主义法学和资产阶级法学的原则区别。(2分) 9答、1、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1.5分)2、兼顾多数利益与少数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1.5分)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1.5分) 4、善于选择最佳方案。(1.5分) 10答、1、为维护人类社会基本生活条件的法律,如有关自然资源、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已经基本社会秩序的法律。(1.5分) 2、有关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法律。(1.5分) 3、有关技术规范方面的法律,如使用设备工序、执行工艺过程等方面的法律。(1.5分) 4、有关一般文化事务的法律。(1.5分) 11答、1、静态意义的法律和制度,简称法律制度。(2分) 2、动态意义的法律,即立法、执法、守法、对法律实施的监督等改革环节构成的系统。(2分) 3、“依法办事”的原则,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分) 12答:1、法本身代表正义,法与正义是等同的。(2分)2、正义是衡量法(指实在法)是否符合法的目的及正义的准则。(2分) 3、法与正义(道德)是无关的,至少没有必然的联系,一个不正义、不道德的法律,只要合法地制定,仍然具有法律效力。(2分) 13答:1、维护秩序,促进建设和改革开放,实现富强、民主与文明。(1分) 2、根据一定的价值准则分配利益,确认和维护社会成员的权利义务。(1分) 3、为国家机关和国家公职人员执行公务的行为提供法律依据,并对他们滥用权力或不尽职责行为实行制约。(1分) 4、预防和解决社会成员之间以及他们与国家机关之间或国家机关之间的争端。(1分) 5、预防和制裁违法行为。(1分) 6、为法律本身的运作和发展提供制度和程序。(1分)14答:1、经济原因:法的产生是由多种社会因素相互 作用的产物,但这些因素又是在阶级因素最终起决定作 用的条件下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法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 产物。(2分) 2、阶级原因:是当时阶级划分、阶级斗争的结果,产 生了私有制、国家和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奴隶主,利 用国家和法律来维护自己的统治。(2分) 3、其他原因:随之社会的发展,社会公共事务比以往 的原始社会复杂,为了处理这些事务,原始社会中的简 单的习惯不能适应,因而需要一种新的行为规则即法 律。还有人的独立意识的成长也促进了法的产生,人文、 地理等因素也有影响。(2分) 15答:1、社会主义立法直接确认和保障人权(1.5分) 2、社会主义法的实施直接维护和保障人权(1.5分) 3、社会主义法制对人权得以实现的环境发生作用(1.5 分) 4、参加国际人权条约,维护和保障人权(1.5分) 16答:1、合目的性原则(1分) 2、从实际出发的原则(1分) 3、适当平衡的原则(1分) 4、相对稳定的原则(1分) 5、重点论原则(1分) 6、辩证发展的原则(1分) 17答:1、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根据法定职 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活动,具有国 家权威性。(1.5分) 2、是司法机关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实施法律的活动, 具有国家强制性。(1.5分) 3、是司法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活 动,具有严格的程序性和合法性。(1.5分) 4、必须有表明法的适用结果的法律文书,这些法律文 书具有法律约束力。(1.5分) 18答:违法行为指所有违反法律的行为,包括犯罪行 为和狭义的违法行为。(1分) 由五个构成因素: 1、以违反法律为前提(1分) 2、必须是某种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1分) 3、必须是在不同程度上侵犯法律上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的行为(1分) 4、一般必须有行为人的故意或过失(1分) 5、违法者必须具有法定的责任能力或法定行为能力(1 分) 19答: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3 分) 分类:物、精神财富和法律关系主体的行为(3分) 20答:1、科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需要法律加以确认 (1.5分) 2、科技活动引起的社会关系需要法律调整(1.5分) 3、参加国际科技经济的竞争与合作需要法律的保障 (1.5分) 4、对科技成果的非道德使用可能造成的社会危机需要 法律加以防治(1.5分) 21答:1、以国家的名义对社会进行全面管理,具有国 家权威性(1.5分) 2、法的执行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1.5 分) 3、法的执行具有国家强制性(1.5分) 4、法的执行具有主动性和单方面性(1.5分) 22答:1、是一项国家机关的活动,是同国家权力紧密 联系的活动(1.5分) 2、是国家机关的法定职权活动,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 专门国家机关的职权活动(1.5分) 3、是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1.5分) 4、是一项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的活动。(1.5分) 23答:1、经济对社会主义法具有决定作用(1分) 立法应考虑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1分) 立法应正确处理各种物质利益关系。(1分) 2、社会主义法对经济具有服务作用(1分) 法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并保障其顺利实 现,维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促进经济体制改革。 (1分)法直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1分) 24答:法律与道德的一致性: 观念层面,法律观念和道德观念基本是同一的。(1分) 从秩序层次来看,法律秩序和道德秩序是很难区分的。 (1分)从阶级本质看,阶级本质相同的法律与道德的 功能是一致的。(1分) 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产生的社会条件不同。(1分)表 现形式不同。(1分)体系和结构不同。(1分)作用范 围不同。(1分)作用机制不同。(1分)保障实施力量 和制裁方式不同。(1分) 25答: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结构上的相关关系。(2分)数量上的等值关系。(2分) 功能上的互补关系。价值意义上的主次关系。(1分) 26答:法律与宗教的区别 产生的条件不同。(1分)创制的主体不同。(1分)调 整的范围不同。(1分)适用的对象不同。规范的内容 不同。(1分)实施的方式不同。(1分) 27答:权利本位法的特点 第一,社会成员皆为法律上平等的权利主体。(2分) 第二,在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上,权利是目的,义务是手 段。(2分)第三,在法律没有明确禁止或强制的情况 下,可以作出权利推定。(2分)第四,权利主体在行 使其权利的过程中,只受法律所规定的限制。(2分) 28答:法产生的一般规律 第一,法律制度是在私有制和阶级逐渐形成的社会 背景下孕育、萌芽,并与国家组织相伴发展和确立起来 的。(2分)第二,法律制度形成过程是一个行为的调 整方式从个别调整发展为一般调整的过程。(2分)第 三,法律制度的形成经历了由习惯演变为习惯法再发展 成为成文法的长期过程。(2分)第四,法律、道德和 宗教等社会规范从混饨一体逐渐分化为各自相对独立 的规范系统。(2分) 29答: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政策的异同点 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政策的一致性: 经济基础相同。(1分)阶级本质相同。(1分)指导思 想相同。(1分)历史使命相同。(1分) 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的政策的区别: 体现的意志不同。(1分)实施的方式来不同。(1分) 表现形式不同。(1分)调整的范围不同。(1分)稳定 程度不同。(1分) 30答:法的价值的特征 社会性与阶级性的统一。(1分)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 一。(1分)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1分)目的性与 手段性的统一。(1分)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1分) 1

法理学简答题和论述题复习

1.马克思主义法学不同于其他法学的基本特色: 1)客观性。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法所体现的是由物质社会生活所决 定的。 2)历史性。坚持辩证发展的观点,认为法具有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3)阶级性。坚持阶级分析的观点,认为法主要体现执政阶级的意志和利益。 2.近代法学体系为什么由分支学科构成? 1)社会关系复杂,所以调整社会关系的部门法不得不复杂,每一个重要的 部门法需要一个法学分支学科来研究,因而形成了众多的法学分支学科。 2)法学作为一门系统研究法律问题的学问,不仅需要不同的部门法,还要 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综合地研究各种法律问题,于是出现了 具有一般理论特制或具有综合特质的法学分支学科。 3.西方法学派对法学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 1)法学要以“应然法”或“理想法”为研究对象。 2)法学的研究对象因为国家制定和认可的、在实际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法。 3)法学的研究对象应为法与社会的院系。 4)法学的研究对象应为法的价值、形式和事实,或法学的主要任务是注释 各种法律和法规。 5)法学应把如何以法治国和寻求治国之道作为研究对象。 4.法哲学的含义: 1)用来指称那些注重以哲学方法研究法的基本问题、一般问题和共通性问 题的专门学问,与法理学并行的一种学问。

2)作为法理学的同义语来理解和使用的法哲学,其内涵和法理学大致相同, 是法理学的另一种说法。 3)指称法理学中那些更注重理论抽象或更注重以哲学方法研究问题的法理 学,是较为纯粹的或更高层次的法理学。 5.近代法理学诞生的标识: 1)有了自己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2)有了专门的学者和专门的著作。 3)本身已形成了理论体系。 4)既是法学整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同其他法学分支学科有明晰的界限。 6.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位置。 1)研究范围广阔,涉及法学体系中其他各门分支学科。 2)法理学所研究的是法学领域中重要的、基本的、根本的主题,它的成果 对法学的其他分支学科有重要的理论基础作用。 3)法理学还研究法、法的现象同其他种种社会现象的关系。通过研究这些 关系来深刻地理解各种法、法的现象和法的发展规律的精神实质。 4)法理学在同法学其他学科发生关系的过程中,对这些法学分支学科具有 普遍的知道意义。 7.法理学流派思潮形成的条件: 1)有自成法理学理论学会所体系并对法理学的发展或进退产生影响的人 物。 2)代表人物有较为集中和系统表述其法理学理论学说的代表性著作。 3)这些人物和作品所阐述的法理学理论学说,在目的上较为明确的追求和

2020年法律硕士法理学冲刺必备论述题(二)

2020年法律硕士法理学冲刺必备论述题(二) 6 ,论述法在执行公共事务管理方面的作用。 7、试述阶级对立社会中法的杜会作用的主要表现。 8 、论法律制定的合宪性和法制统一性原则。 9 、试论述我国立法权限的划分。 10 、试论法律体系的三大结构要素的区别。 参考答案 6 、答: ( 1 )在阶级社会中。法除了有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这个主要作用外。还具有执行各种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所谓社会公共事务,是指与阶级统治作用相对来说的。这些事务与阶级统治并无直接关系。而在客观上有利于全体社会成员。 ( 2 )在各个阶级社会中,社会公共事务相关的法律性质、作用、范围不尽相同。但总括起来,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维护人类基本的生活条件。这些基本条件包括最低限度的公共治安。绝绝大部分社会成员的人身安全、食品卫生、生态平衡、交通安全等。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公共安全法、人权法规、食品卫生法、环境保护法、交通法都是为达这种目的而制定的。其二。维护生产和交换的秩序。包括确定生产管理的一般规则,确定各种交易行为的根本规范。确定基本劳动条件等。如产权法、合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这些方面的法是为了减少生产和交换过程中的偶然性和任意性,提升确定性和连续性。增加交易安全。减少交易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提商生产和交换的效率。其三。组织社会化生产。随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广泛使用。生产的社会化水准越来越高。以致壮会只有集中众多的资金、技术、劳力才能完成诸如水利,能源、交通、航天等社会公共事业的建设,国家通过法律对之实行组织,管理和实施,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须。其四,确定使用设备、执行工艺的技术规程,以及相关产品、

法理学复习参考答案

法理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 1、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B )。 A统治阶级的意志B社会物资生活条件 C 生产力D阶级斗争状况 2、以“他人的行为”作为作用对象的法的( B )。 A 指引作用B评价作用C教育作用D预测作用 3、下列不属于法产生的共同规律的表述是( C )。 A、由个别性调整逐步发展为规范性调整 B、由习惯演变为习惯法,再发展为成文法 C、由公法为主发展成为公法、私法并重 D、由法律、道德和宗教规范混合为一体到逐渐分化 4、根据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地位可将其划分为:(C ) A 一般法律关系和具体法律关系 B 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 C 平权型法律关系和隶属型法律关系 D 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 5、下列属于智力成果这类法律关系客体的是:(A ) A 商标 B 厂房C隐私 D 公交车承载乘客 6、下列关于法与自由的关系的说法错误的是:(D ) A 自由是法所体现或促进和实现的价值之一 B 法是保障自由和实现自由的重要的社会条件 C 法既要保护和实现自由,又要对自由作出合理的限制 D 法律对自由的限制没有任何标准可以遵循 7、下列不享有立法权的机关为:(C ) 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 国务院 C 镇人民政府 D 省人大常委会 8、按照是否允许依法自主调整,法律规范可以分为:(A ) A 任意性规范和强行性规范 B 绝对确定性规范和相对确定性规范 C 授权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 D 调整性规范和保护性规范 9、下列属于法的工具性价值的是:(B ) A 公正 B 保护 C 自由 D 效益 10、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和示威的权利,这种权利属于:(D ) A 普通权利 B 救济权 C 相对权利 D 基本权利 11、下列没有立法提案权的是( A )。 A、十个全国人大代表 B、中央军委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 12、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这项原则的含义之一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自己的职权,不受( B )。 A、权力机关的干涉 B、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C、上级司法机关的干涉 D、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13、黄某是甲县人事局的干部,他向县检察院举报了县人事局领导叶某在干部调配中收受钱物的行为,两个月后未见动静,黄某几经努力才弄清是检察院的章某把举报信私下扣住并叫给了叶某。黄某于是又向县人大、市检察院举报章某的行为。黄某的行为属于下列哪种?( B ) A、法的适用 B、法的遵守 C、法的执行 D、法的解释 14、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解释体制,司法部对《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的解释属于( A )。 A、行政解释 B、立法解释 C、司法解释 D、非正式解释 15、在我国,法律监督的专门机关是( C )。 A、国家审判机关 B、国家监察机关 C、国家检察机关 D、国家权力机关 二、多项选择 1、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ABCD )。 A 有法可依B有法必依C执法必严D违法必纠 2、法产生的基本标志是(ABC )。 A 国家的产生B权利和义务的分离C诉讼和审判的出现D私有制的产生 3、划分法的部门的标准是(AD )。 A法的调整方法B法的调整范围 C 法的调整内容D法的调整对象 4、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ABD ) A权利和义务是互相依成的B权利和义务是相互联系的 C权利和义务都有严格的法律界限 D 权利和义务两者不可分割,且有统一性。 5、我国法学工作者研究法学通常使用的方法有(ABCD )。 A 社会调查的方法B历史考察的方法C逻辑分析和比较方法D语义分析的方法 三、选择题 1.法学是专门以(D )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

法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法理学名词解释 1、法学:法学又称法律科学,是一切专门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 2、法学体系:指法学是一个有各个互不相同,但有联系的分支学科构成的知识系统。 3、社会调整:就是通过一定的社会权威,确定社会生活主体的行为方式,指明其发挥作用和发展的方面,有目的地将其纳入一定的秩序之中。 4、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现的一种行为规范。 5、法的本质:是法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和规律性的综合,是法这种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相对稳定的,深藏于其内部的只有依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的东西。 6、法的定义: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即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这一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它通过规定人们在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7、法的规范作用:(即法本身的作用)是指法通过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实现对人们行为的评价、指引、预测,实现对合法行为的保护和对非法行为的谴责、制裁、警戒和预防作用。法是规定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的。 8、法本身的职能:(或专门法律职能)是指法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都有确认、建立、发展一定社会关系,并运用法律手段保护着这种社会关系的能力。 9、法的调整性职能:即运用法律手段确认、建立、发展一定社会关系,使一定社会关系具有法 律关系的性质,从而确立一定的 法律秩序的职能。 10、法的保护性职能:即运用法 律手段保护这种已建立的法律关 系、法律秩序使之不受侵犯或恢 复,弥补被侵害的法定权利的职 能。 11、分配的正义:就是对不同的 人给予相同的对待,根据人的功 绩、出身等的不同来分配财富、 荣誉。 12、矫正的正义:(或称“改正 的正义”)指不管什么人,只要损 害了别人的财产、权利,都要给 予同等的补偿,适用等价交换原 则,适用于处理民、刑事案件, 用以矫正并恢复被损害者的利 益,是一种补偿性的公平,或曰 事后公正。 13、法制: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 地区的法律制度的简称。 14、法治:是指依法治理的原则。 15、法的历史类型:就是按照法 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及其体现的 阶级意志对法所做的基本分类。 16、法系:是按照法的历史传统 和法的外部特征对法进行的分 类。 17、法律移植:是一个国家法律 制度的部分甚至大部分都是从另 一个国家法律制度或许多“法律 集团”中输入的一种现象。 18、契约自由:是人们按照自己 的意志订立契约(合同)而不受 他人限制和干涉的自由权利。 19、法的原则:就是体现法的本 质和内容的法基本出发点和指导 思想。 20、社会主义法的原则:是反映 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内容的社会 主义法的基本出发点和指导思 想。 21、法治原则:即依法治国,一 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职人员 和公民都必须严格守法的原则。 22、政策:是一定阶级处理国家 事务、公共事务,调整国家各种 关系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措施 的统称。 23、习惯:就是一定事实关系的 多次反复,成为人们行为的习性 而形成的社会规范。 24、积极义务的调整方式:是法 律要求人们承担作出积极行为的 义务的调整方式。 25、允许的调整方式:是法律赋 予人们行为或不行为的权利的调 整方法。 26、禁止的调整方式:是要求人 们承担不为一定行为的义务的调 整方法。 27、法律调整机制:是用来保证 对社会关系实现有效法律影响的 各种法律手段的整个系统。 28、法律秩序:就是依法建立的 秩序 29、法律心理:是人们对法律现 象认识的感性阶段,或者说是低 级阶段,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 不系统的|自发形成的感觉和情 绪,它对法律现象的认识是表面 的直观的。 30、法律思想体系:是法律意识 的理性阶段,或者说是高级阶段, 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系统化、理 论化的思想观点,它在法律意识 中属于主导的地位。 31、法律文化:是反映一个国家、 地区或民族的全部法律活动水平 的概念,法律意识、法律制度、 法律实践都体现一定的法律文 化。 32、法的创制:是国家或国家机 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或认 可)、修改,废止法律规范的活动。 33、法律规范的制定:是指国家 或国家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 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 止法律规范的活动。 34、法律规范的认可:是指国家 或国家机关对业已存在的行为规 范承认并赋予其法律效力的活 动。 35、立法技术:是指在法的创制 过程中所应体现和遵循的规则、 方法、技巧、经验和知识。 36、假定:就是法律规范中关于 该规范适用的条件的部分,它指 明该法律规范在什么条件下才可 以适用。 37、处理:就是行为本身,即法 律规范中指明人们可以做什么, 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部 分。 38、制裁:就是法律规范中关于 违反该规范时应承担什么样的法 律后果的部分。 39、命令性规范:就是以规范性 法律文件的形式体现的国家规范 性命令,一项命令往往就是一个 规范。 40、保护性规范:则是维护已被 调整好的社会关系,制裁违法、 犯罪,恢复被破坏的法律秩序。 41、 b:是指不允许执法机关、 执法人员进行个别性调整的规 范。 42、相对确定性规范:是指允许 执法机关、执法人员进行个别性 调整的规范。 43、情况性规范:是指允许执法 机关、执法人员根据具体情况直 接进行个别性调整的规范。 44、以择其一的规范:是指规定 执法机关、执法人员必须适用规 范中列举的若干方案中的一种。 45、任选的规范:是指在规范中 除了规定可供采用的基本方案以 外,也规定了任选方案。 46、法的体系;是指一国或一地 区现行法律规范按不同的法律部 门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47、法的部门:是指对一国现行 法律规范按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 的不同,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调整 方法的不同所做的分类。 48、法的渊源:又称“法源”或

大学考试—法理学——试题库及答案

64岁的李老太太在家中采用迷信的方法为刘某看病,获得刘某人民币9千元,法院宣判后,她一再声称,我没有文化,我不懂法,我有罪。李老太的行为形成哪一种法律关系 A. 单向法律关系 B. 横向法律关系 C. 民事法律关系 D. 调整性法律关系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诉讼法属于 A. 私法 B. 社会法 C. 宪法 D.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郝某的父亲死后,其母季某将郝家住宅独自占用。郝某对此深为不满,拒绝向季某提供生活费。季某将郝某告上法庭,法官审理后判决郝某每月向季某提供生活费300元。对此事件,下列哪一种理解是正确的? A. 子女赡养父母主要是道德问题,法官判决缺乏依据 B. 法官作出判决本身是一个法律事实 C. 法官的判决在原被告之间不形成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关系 D. 该事件表明,子女对父母只承担法律义务,不享有法律权利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律师法》属于 A. 宪法 B. 程序法 C.

D. 社会法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在我国违法者的民事责任的认定和归结权属于() A. 人民法院 B. 全国人大 C.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D. 公安机关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根据法律关系发生的方式可以将法律关系分为() A. 第一性法律关系与第二性法律关系 B. 双边法律关系与多边法律关系

纵向法律关系与横向法律关系 D. 调整性法律关系与创设性法律关系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大陆法系具有代表性的法律文献是() A. 《法国民法典》和《人权宣言法》 B. 《国民法典》和《德国刑法典》 C. 《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 D. 《德国民法典》和《德国刑法典》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深圳经济特区禁止使用野生动物若干规定》第4条:“餐饮业经营者不得以禁止使用的野生动物一起产品的名称、别称制作招牌、菜谱来引导顾客。”这一规范属于下列哪一选项 A. 确定性规范

《法理学》期末复习试题与参考答案解析

《法理学》期末复习题与参考答案解析 1、下列关于法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法可以管制人的思想; B、合同具有法律效力,故合同是法; C、所有国家机关的内部规章制度都是法; D、法的根本属性是其阶级性。 2、“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这一法律规范中,()是该规范的假定部分。 A、“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B、“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 C、“有配偶而重婚的”; D、“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3、结婚登记会引起()。 A、法律关系的发生; B、法律关系的变更; C、法律关系客体的变更; D、法律关系的消灭。 4、法的历史类型更替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关系发展的要求; 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C、社会革命力量的推动; D、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 5、违法行为最基本、最本质的特征是()。 A、主观存在过错; B、应受法律制裁性; C、违法性; D、社会危害性。 6、法律所保护而为违法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是()。 A、违法行为的客观方面; B、违法行为的主观方面; C、违法行为的客体; D、违法行为的主体。 7、一国或一地区现行法律规范按不同的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是()。 A、法系; B、立法体系; C、法学体系; D、法律体系。 8、法律调整是一种( )。 A、个别性调整; B、规范性调整; C、习惯性调整; D、具体性调整。 9、法律调整的对象是划分部门法的( )。 A、唯一标准; B、次要原则; C、主要标准; D、主观标准。 10、大陆法系是以( )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各国法律的总称。 A、法国民法典; B、德国民法典; C、罗马法; D、美国法。 11、下列对法的认识,正确的是()。 A、法可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 B、好的法律文件必然会导致公正的法律后果; C、法是唯一的统治工具; D、法与现实生活总有一定程度的不适应。 12、在司法实践中,当行为发生在新法事实之前,而新法与旧法规定不同时,

法理学简答题全

法理学简答题全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简述法的转移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1、社会发展和法律的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法的移植具有必然性。 2、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和根本特征决定了法律的移植的必要性。 3、法制现代化既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过程和途径,也是社会现代 化的动力,而法的移植是法制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必然需要。 4、法的移植是对外开放的应有内容 在法的渊源转变为法的过程中,其价值实现的基本情形有哪些1、自觉性。是在理解和认知法的渊源价值及其实现的基本理念、 知识和方式的前提下,自觉地发现、整合和实现渊源价值,从而实现预期的法或法制度。 2、自发型。是盲目地、被动地在某种动因的促动下,消极地实现 某些法的渊源价值,形成了某种法或法律制度。 简述法律责任与法律义务的区别 1、法律责任针对的特定的主体;法律义务针对的是一切社会主体 2、法律责任通常具有惩罚性;法律义务一般不具有制裁性 3、法律责任的产生是以法律义务为前提,没有主题队义务的违反 就不会产生法律责任 简述法律传统与传统法律的关系 法律传统是有传统法律发展演变而来的一种法律文化和精神,它与传统法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传统法律是法律传统得以孕育和形成的母体。传统法律是作为一种法律状态,即是一种制度规范体系,也表现为一定的法律观念。作为制度规范体系的传统法律只能在其生长的社会中发挥作用,一旦传统社会解体,它就要退出历史舞台。而传统法律制度中蕴含的精神或文化,则可以与后世的法律制度相结合,成为现代法律生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怎样理解法律责任的竞会 法律责任的竞合—是指由于某种法律事实的出现,导致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法律责任产生,而这些责任之间相互冲突的现象,同一行为同时符合不同法律责任间的冲突。特点: 1、数个法律责任的主体为同一法律主体 2、责任主体实施了一个行为 3、改行为符合两个或连个以上的法律责任构成要件 4、数个法律责任之间相互冲突 现代法治的主要标志有哪些 1、国家生活、社会生活和公民生活的各个基本方面或绝大多数环 节,都依法运行。 2、这种法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宁,有利于保障人 类的生存权、自由权、平等权、财产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3、所制定的法律在国家生活、社会生活和公民生活中具有最高的 地位和权威,获得普遍的服从,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得凌驾于其上,任何个人和组织违反了法都要受到应有的追究。 简述法的基本特征 1、法首先是为主体即个人和组织提供行为标准的社会规范。这是 法首要的基础性的特征。 2、法是以国家政权已知形式存在的社会规范。这是重要特征 3、法是作为司法机关办案主要依据的社会规范。 4、法是普遍的、明确的和肯定的社会规范。 5、法是以全身内力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规范。 简述法的继承的原因 1、法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独立性。 2、法是一种极为重要且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它的存在自然是一 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也自然会表现出历史的连续性。 3、从历史的眼光来看,法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表 现形式,它的发展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文化积累过程。 简述法的形式的价值 1、法的形式是区分法和其他社会规范的一个重要标志。 2、不同的法律的形式由不同国家机关或主体产生。 3、不同法的形式可以表现不同法律的效力等级 4、不同法的形式适用于调整不同社会关系。 简述法律责任的免除情形 1、时效免责 2、不诉免责 3、因履行不能而免责 4、协议免责、辩诉交易免责 5、自首、立功免责 5、试论述立法种类的多样化 1、从立法的主体上看。 2、从立法的效力等级和效力范围看。 3、从立法的内容看。 4、从立法的方式看 试述法的渊源价值与良法美制的关系 1、法的渊源的范围是广阔的,不是所有法的渊源都能转化为法, 最基本的选择就是:把法的渊源向法的转化同形成良法美制结合起来。 2、从法的渊源中选择和提炼有关要素以形成法,不能脱离现实的 的世界,去做徒劳的事情。 3、法的渊源的价值实现,其效果如何,同法所规定的制度是否属 于应当由法调整的事项、是否适合人的行为密不可分。 4、善于把握不同法的渊源的特质或禀性,把这种特质和禀性同法 的特质和禀性加以融合,也是法的渊源价值得以有效实现的一个保障。 5、法的渊源差不多都有可能被选择和提炼为相关这部提所需要的 要素,以形成法和法律制度,从而能实现其价值。 6、从各种法的渊源中采集和提炼有关要素以形成法,还需要注意 适度。 简述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主要区别 1、调整的方式不同。 2、适用的范围不同。 3、发生效力的方式不同。 简述法的继承的主要内容 1、执行社会公共职能的法律制度或法律规则是可以继承的。 2、反映商品经济和民主政治一般规律或基本规则的法律制度或法 律规则是可以继承的。5、人类在法律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果。 3、凝聚法律实践的成功经验的法律制度或法律规则是可以继承的。 4、体现法的基本价值的法律制度或法律规则是可以继承的。 简述法的渊源价值 主要价值在于法的形成方面。 1、法的渊源是某些法的直接来源。 2、法的渊源是某些法律规则、法律原则和法律制度的来源。 3、法的渊源是某些法的精神品格、文化特色、社会特色、先进经 验的来源。 4、法的渊源中的立法、行政、司法等进路性渊源,是法和法律制 度得以形成的基本途径。 5、法的渊源也包含着使法得以形成、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根本动因。 为什么要对权力资源实行法律调控 1、法治是一种以法为依据的社会调控方式。 2、权利资源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可以支配社会主体和其他社会资源 的强制性力量。 3、法在法治国家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 试述法律论证理论 P498 试述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特质 1、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法的基本内容 2、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构成了法的内在机理 3、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之间的关系也是各部分法调整的重要内容简述法对经济的作用机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