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子道德经(文字版)

老子道德经(文字版)

子 道 德 經

華亭張氏原本晉

王弼 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凡有皆始於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時則長之育之亭之毒之為其母也言道以無形無名始成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元之又元也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妙者微之極也萬物始於微而後成始於無而後生故常無欲空虛可以觀其始物之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徼歸終也凡有之為利必以無為用欲之所本適道而後濟故常有欲可以觀其終物之徼也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元元之又元眾妙之門

兩者始與母也同出者同出於元也異名所施不可同也在首則謂之始在終則謂之母元者冥也默然無有也始母之所出也不可得而名故不可言同名曰元而言謂之元者取於不可得而謂之然也謂之然則不可以定乎一元而已則是名則失之遠矣故曰元之又元也眾妙皆從同而出故曰眾妙之門也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者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美者人心之所進樂也惡者人心之所惡疾也美惡猶喜怒也善不善猶是非也喜怒同根是非同門故不可得而偏舉也此六者皆陳自然不可偏舉之明數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自然已足為則敗也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智慧自備為則偽也功成而弗居因物而用功自彼成故不居也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使功在己則功不可久也

老子道德經上篇

華亭張氏原本晉 王弼

二章

一章

四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賢猶能也尚者嘉之名也貴者隆之稱也唯能是任尚也曷為唯用是施貴之何為尚賢顯名榮過其任為而常校能相射貴貨過用貪者競趣穿窬探篋沒命而盜故可欲不見則心無所亂也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心懷智而腹懷食虛有智而實無知也弱其志強其骨骨無知以幹志生事以亂心虛則志弱也常使民無知無欲守其真也使夫智者不敢為也智者謂知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萬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為造立施化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夫執一家之量者不能全家執一國之量者不能成國窮力舉重不能為用故人雖知萬物治也治而不以二儀之道則不能贍也地雖形魄不法於天則不能全其寧天雖精象不法於道則不能保其精沖而用之用乃不能窮滿以造實實來則溢故沖而用之又復不盈其為無窮亦已極矣形雖大不能累其體事雖殷不能充其量萬物舍此而求主主其安在乎不亦淵兮似萬物之宗乎銳挫而無損紛解而不勞和光而不汙其體同塵而不渝其真不亦湛兮似或存乎地守其形德不能過其載天慊其象德不能過其覆天地莫能及之不亦似帝之先乎帝天帝也

五章

三章

七章

八章

則物失其真有恩有為則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則不足以備載矣地不為獸生芻而獸食芻不為人生狗而人食狗無為於萬物而萬物各適其所用則莫不贍矣若慧由己樹未足任也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聖人與天地合其德

以百姓比芻狗也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橐排橐也籥樂籥也橐籥之中空洞無情無為故虛而不得窮屈動而不可竭盡也天地之中蕩然任自然故不可得而窮猶若橐籥也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愈為之則愈失之矣物樹其惡

事錯其言不濟不言不理必窮之數也橐籥而守數中則無窮盡棄己任物則莫不理若橐籥有意於為聲也則不足以共吹者之求也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自生則與物爭不自生則物歸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無私者無為於身也身先

身存故曰能成其私也

谷神不死是謂元牝元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緜緜若存用之不勤

谷神谷中央無谷也無形無影無逆無違處卑不動守靜不衰谷以之成而不見其形此至物也處卑而不可得名故謂天地之根緜緜若存用之不勤門元牝之所由也本其所由與極同體故謂之天地之根也欲言存邪則不見其形欲言亡邪萬物以之生故緜緜若存也無物不成用而不勞也故曰用而不勤也

六章

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持謂不失德也既不失其德又盈之勢必傾危故不知其已者謂乃更不如無德無功者也揣而棁之不可長保既揣末令尖又銳之令利勢必摧衂故不可長保也金玉滿堂莫之能守不若其已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不可長保也功遂身退天之道四時更運功成則移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載猶處也營魄人之常居處也一人之真也言人能處常居之宅抱一清神能常無離乎則萬物自賓也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專任也致極也言任自然之氣致至柔之和能若嬰兒之無所欲乎則物全而性得矣滌除元覽能無疵乎元物之極也言能滌除邪飾至於極覽能不以物介其明疵之其神乎則終與元同也愛民治國能無知乎任術以求成運數以求匿者智也元覽無疵猶絕聖也治國無以智猶棄智也能無以智乎則民不辟而國治之也天門開闔能無雌乎天門謂天下之所由從也開闔治亂之際也或開或闔經通於天下故曰天門開闔也雌應而不倡因而不為言天門開闔能為雌乎則物自賓而處自安矣明白四達能無為乎言至明四達無迷無惑能無以為乎則物化矣所謂道常無為侯王若能守則萬物自化生之不塞其原也畜之不禁其性也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元德不塞其原則物自生何功之有不禁其性則物自濟何為之恃物自長足不吾宰成有德無主非元而何凡言元德皆有德而不知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人惡卑也故幾於道道無水有故曰幾也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言人皆應

於治道也

十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轂所以能統三十輻者無也以其無能受物之故故能以實統眾也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木埴壁所以成三者而皆以無為用也言無者有之所以為利皆賴無以為用也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爽差失也失口之用故謂之爽夫耳目口心皆順其性也不以順性命反以傷自然故曰盲聾爽狂也難得之貨令人行妨難得之貨塞人正路故令人行妨也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為腹者以物養己為目者以物役己故聖人不為目也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寵必有辱榮必有患驚辱等榮患同也為下得寵辱榮患若驚則不足以亂天下也何謂貴大患若身大患榮寵之屬也生之厚必入死之地故謂之大患也人迷之於榮寵返之於身故曰大患若身也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由有其身也及吾無身

其主出乎幽冥

十三章

十二章 十一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無狀無象無聲無響故能無所不通無所不往不得而知更以我耳目體不知為名故不可致詰混而為一也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欲言無邪而物由以成欲言有邪而不見其形故曰無狀之狀無物之象也是謂惚恍不可得而定也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有有其事能知古始是謂道紀無形無名者萬物之宗也雖今古不同時移俗易故莫不由乎此以成其治者也故可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上古雖遠其道存焉故雖在今可以知古始也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元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冬之涉川豫然若欲度若不欲度其情不可得見之貌也猶兮若畏四鄰四鄰合攻中央之主猶然不知所趣向者也上德之人其端兆不可覩德趣不可見亦猶此也儼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凡此諸若皆言其容象不可得而形名也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

歸之自然也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無以

易其身故曰貴也如此乃可以託天下也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無物可以損其身故曰愛也如此乃可以

寄天下也不以寵辱榮患損易其身然後乃可以天下付之也

十五章 十四章

太上下知有之太上謂大人也大人在上故曰太上大人在上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為始故下知有之而已言從上也其次親而譽之不能以無為居事不言為教立善行施使下得親而譽之也其次畏之不復能以恩仁令物而賴威權也其次侮之不能法以正齊民而以智治國下知避之其令不從故曰侮之也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夫御體失性則疾病生輔物失真則疵釁作信不足焉則有不信此自然之道也已處不足非智之所齊也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自然其端兆不可得而見也其意趣不可得而覩也無物可以易其言言必有應故曰悠兮其貴言

致虛極守靜篤言致虛物之極篤守靜物之真正也萬物並作動作生長吾以觀復以虛靜觀其反復凡有起於虛動起於靜故萬物雖並動作卒復歸於虛靜是物之極篤也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各返其所始也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歸根則靜故曰靜靜則復命故曰復命也復命則得性命之常故曰常也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常之為物不偏不彰無皦昧之狀溫涼之象故曰知常曰明也唯此復乃能包通萬物無所不容失此以往則邪入乎分則物離其分故曰不知常則妄作凶也知常容無所不包通也容乃公無所不包通則乃至於蕩然公平也公乃王蕩然公平則乃至於無所不周普也王乃天無所不周普則乃至於同乎天也天乃道與天合德體道大通則乃至於極虛無也道乃久

窮極虛無得道之常則乃至於不窮極也沒身不殆無之為物水火不能害金石不能殘用之於心

則虎兕無所投其齒角兵戈無所容其鋒刃何危殆之有乎

能安以久動之徐生夫晦以理物則得明濁以靜物則得清安以動物則

得生此自然之道也孰能者言其難也徐者詳慎也保此道者不欲盈盈必溢也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蔽覆蓋也

十七章

十六章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下篇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然則學求益所能而進其智者也若將無欲而足何求於益不知而中何求於進夫燕雀有匹鳩鴿有仇寒鄉之民必知旃裘自然已足益之則憂故續鳧之足何異截鶴之脛畏譽而進何異畏刑唯阿美惡相去何若故人之所畏吾亦畏焉未敢恃之以為用也荒兮其未央哉歎與俗相

返之遠也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眾人迷於美進惑於榮利欲進心競故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也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聖智才之善也仁義人之善也巧利用之善也而直云絕文甚不足不令之有所屬無以見其指故曰此三者以為文而未足故令人有所屬屬之於素樸寡欲

大道廢有仁義失無為之事更以施慧立善道進物也慧智出有大偽行術用明以察姦偽趣覩形見物知避之故智慧出則大偽生也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甚美之名生於大惡所謂美惡同門六親父子兄弟夫婦也若六親自和國家自治則孝慈忠臣不知其所在矣魚相忘於江湖之道則相濡之德生也

也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以形立物故功成事遂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也

二十章

十九章

十八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孔空也惟以空為德然後乃能動作從道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恍惚無形不繫之歎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以無形始物不繫成物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故曰恍兮惚兮惚兮恍兮其中有象也窈兮冥兮其中有精窈冥深遠之歎深遠不可得而見然而萬物由之其可得見以定其真故曰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也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信信驗也物反窈冥則真精之極得萬物之性定故曰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也自古及今其名不去至真之極不可得名無名則是其名也自古及今無不由此而成故曰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也以閱眾甫眾甫物之始也以無名說萬物始也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此上之所云也言吾何以知萬物之始於無哉以此知之也 兒之未孩言我廓然無形之可名無兆之可舉如嬰兒之未能孩也儽儽兮若無所歸若無

所宅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眾人無不有懷有志盈溢胸心故曰皆有餘也我獨廓然無為無欲若遺失之也我愚人之心也哉絕愚之人心無所別析意無所好欲猶然其情不可覩我頹然若此也沌沌兮無所別析不可為明俗人昭昭耀其光也我獨昏昏俗人察察分別別析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情不可覩飂兮若無止無所繫縶眾人皆有以以用也皆欲有所施用也而我獨頑似鄙無所欲為悶悶昏昏若無所識故曰頑且鄙也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食母生之本也人者皆棄生民之本貴末飾之華故曰我獨欲異於人 曲則全不自見其明則全也枉則直不自是則其是彰也窪則盈不自伐則其功有也敝則新不自矜則其德長也

少則得多則惑自然之道亦猶樹也轉多轉遠其根轉少轉得其本多則遠其真故曰惑也少則得其本故曰得也是

二十二章

二十一章

希言自然聽之不聞名曰希下章言道之出言淡兮其無味也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然則無味不足聽之言乃是自然之至言也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言暴疾美興不長也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從事謂舉動從事於道者也道以無形無為成濟萬物故從事於道者以無為為君不言為教緜緜若存而物得其真與道同體故曰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得少也少則得故曰得也行得則與得同體故曰同於得也失者同於失失累多也累多則失故曰失也行失則與失同體故曰同於失也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言隨行其所故同而應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忠信不足於下焉有不信焉

企者不立物尚進則失安故曰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其唯於道而論之若郤至之行盛饌之餘也本雖美更可薉也本雖有功而自伐之故更為肬贅者也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一少之極也

式猶則之也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二十四章

二十三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凡物輕不能載重小不能鎮大不行者使行不動者制動是以重必為輕根靜必為躁君也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以重為本故不離雖有榮觀燕處超然不以經心也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輕不鎮重也失本為喪身也失君為失君位也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混然不可得而知而萬物由之以成故曰混成也不知其誰之子故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寂寥無形體也無物之匹故曰獨立也返化終始不失其常故曰不改也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周行無所不至而免始能生全大形也故可以為天下母也吾不知其名名以定形混成無形不可得而定故曰不知其名也字之曰道夫名以定形字以稱可言道取於無物而不由也是混成之中可言之稱最大也強為之名曰大吾所以字之曰道者取其可言之稱最大也責其字定之所由則繫於大大有繫則必有分有分則失其極矣故曰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行也不守一大體而已周行無所不至故曰逝也逝曰遠遠曰反遠極也周無所不窮極不偏於一逝故曰遠也不隨於所適其體獨立故曰反也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天地之性人為貴而王是人之主也雖不職大亦復為大與三匹故曰王亦大也域中有四大四大道天地王也凡物有稱有名則非其極也言道則有所由有所由然後謂之為道然則是道稱中之大也不若無稱之大也無稱不可得而名曰域也道天地王皆在乎無稱之內故曰域中有四大者也而王居其一焉處人主之大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法謂法則也人不違地乃得全安法地也地不違天乃得全載法天也天不違道乃得全覆法道也道不違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於自然無所違也自然者無稱之言窮極之辭也用智不及無知而形魄不及精象精象不及無形有儀不及無儀故轉相法也道順自然天故資焉天法於道地故則焉地法於天人故象焉所以為主其一之者主也

二十六章

二十五章

善行無轍迹順自然而行不造不始故物得至而無轍迹也善言無瑕讁順物之性不別不析故無瑕讁可得其門也善數不用籌策因物之數不假形也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因物自然不設不施故不用關楗繩約而不可開解也此五者皆言不造不施因物之性不以形制物也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聖人不立形名以檢於物不造進向以殊棄不肖輔萬物之自然而不為始故曰無棄人也不尚賢能則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則民不為盜不見可欲則民心不亂常使民心無欲無惑則無棄人矣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舉善以師不善故謂之師矣不善人者善人之資資取也善人以善齊不善以善棄不善也故不善人善人之所取也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雖有其智自任其智不因物於其道必失故曰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雄先之屬雌後之屬也知為天下之先也必後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也谿不求物而物自歸之嬰兒不用智而合自然之智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式模則也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忒差也復歸於無極不可窮也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此三者言常反終後乃德全其所處也下章云反者道之動也功不可取常處其母也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樸真也真散則百行出殊類生若器也聖人因其分散故為之立官長以善為師不善為資移風易俗復使歸於一也

故大制不割大制者以天下之心為心故無割也

二十八章

二十七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以道佐人主尚不可以兵強於天下況人主躬於道者乎其事好還為始者務欲立功生事而有道者務欲還反無為故云其事好還也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言師凶害之物也無有所濟必有所傷賊害人民殘荒田畝故曰荊棘生焉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猶濟也言善用師者趣以濟難而已矣不以兵力取強於天下也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吾不以師道為尚不得已而用何矜驕之有也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言用兵雖趣功果濟難然時故不得已當復用者但當以除暴亂不遂用果以為強也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壯武力暴興喻以兵強於天下者也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故暴興必不道早已也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神無形無方也器合成也無形以合故謂之神器也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萬物以自然為性故可因而不可為也可通而不可執也物有常性而造為之故必敗也物有往來而執之故必失矣故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凡此諸或言物事逆順反覆不施為執割也聖人達自然之至暢萬物之情故因而不為順而不施除其所以迷去其所以惑故心不亂而物性自得之也 三十一章

三十章

二十九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者智而已矣未若自知者超智之上也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勝人者有力而已矣未若自勝者無物以損其力用其智於人未若用其智於己也用其力於人未若用其力於己也明用於己則物無避焉力用於己則物無改焉

知足者富知足自不失故富也強行者有志勤能行之其智必獲故曰強行者有志矣不失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道無形不繫常不可名以無名為常故曰道常無名也樸之為物以無為心也亦無名故將得道莫若守樸夫智者可以能臣也勇者可以武使也巧者可以事役也力者可以重任也樸之為物憒然不偏近於無有故曰莫能臣也抱樸無為不以物累其真不以欲害其神則物自賓而道自得也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言天地相合則甘露不求而自降我守其真性無為則民不令而自均也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始制謂樸散始為官長之時也始制官長不可不立名分以定尊卑故始制有名也過此以往將爭錐刀之末故曰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也遂任名以號物則失治之母也故知止所以不殆也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川谷之求江與海非江海召之不召不求而自歸者世行道於天下者不令而自均不求而自得故曰猶川谷之與江海也

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哀悲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三十三章

三十二章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言道氾濫無所不適可左右上下周旋而用則無所不至也萬物恃之而生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皆由道而生既生而不知其所由故天下常無欲之時萬物各得其所若道無施於物故名於小矣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萬物皆歸之以生而力使不知其所由此不為小故復可名於大矣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為大於其細圖難於其易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

執大象天下往大象天象之母也不寒不溫不涼故能包統萬物無所犯傷主若執之則天下往也往而不害安平太無形無識不偏不彰故萬物得往而不害妨也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言道之深大人聞道之言乃更不如樂與餌應時感悅人心也樂與餌則能令過客止而道之出言淡然無味視之不足見則不足以悅其目聽之不足聞則不足以娛其耳若無所中然乃用之不可窮極也

其所者久以明自察量力而行不失其所必獲久長矣死而不亡者壽雖死而以為生之道

不亡乃得全其壽身

沒而道猶存況身存而道不卒乎

三十六章

三十五章

三十四章

道常無為順自然也而無不為萬物無不由為以治以成之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化而欲作作欲成也吾將鎮之無名之樸不為主也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無欲競也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將欲除強梁去暴亂當以此四者因物之性令其自戮不假刑為大以除將物也故曰微明也足其張令之足而又求其張則眾所歙也與其張之不足而改其求張者愈益而已反危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利器利國之器也唯因物之性不假刑以理物器不可覩而物各得其所則國之利器也示人者任刑也刑以利國則失矣魚脫於淵則必見失矣利國器而立刑以示人亦必失也 三十七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德者得也常得而無喪利而無害故以德為名焉何以得德由乎道也何以盡德以無為用以無為用則莫不載也故物無焉則無物不經有焉則不足以免其生是以天地雖廣以無為心聖王雖大以虛為主故曰以復而視則天地之心見至日而思之則先王之至覩也故滅其私而無其身則四海莫不瞻遠近莫不至殊其己而有其心則一體不能自全肌骨不能相容是以上德之人唯道是用不德其德無執無用故能有德而無不為不求而得不為而成故雖有德而無德名也下德求而得之為而成之則立善以治物故德名有焉求而得之必有失焉為而成之必有敗焉善名生則有不善應焉故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也無以為者無所徧為也凡不能無為而為之者皆下德也仁義禮節是也將明德之上下輒舉下德以對上德至於無以為極下德之量上仁是也足及於無以為而猶為之焉為之而無以為故有為為之患矣本在無為母在無名棄本捨母而適其子功雖大焉必有不濟名雖美焉偽亦必生不能不為而成不興而治則乃為之故有宏普博施仁愛之者而愛之無所偏私故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愛不能兼則有抑抗正真而義理之者忿枉祐真助彼攻此物事而有以心為矣故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直不能篤則有游飾修文禮敬之者尚好修敬校責往來則不對之閒忿怒生焉故上德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夫大之極也其唯道乎自此已往豈足尊哉故雖盛業大富而有萬物猶各得其德雖貴以無為用不能捨無以為體也不能捨無以為體則失其為大矣所謂失道而後德也以無為用德其母故能己不勞焉而物無不理下此已往則失用之母不能無為而貴博施不能博施而貴正直不能正直而貴飾敬所謂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也夫禮也所始首於忠信不篤通簡不陽責備於表機微爭制夫仁義發於內為之猶偽況務外飾而可久乎故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前人而識也即下德之倫也竭其聰明以為前識役其智力以營庶事雖德其情姦巧彌密雖豐其譽愈喪篤實勞而事昏務而治薉雖竭聖智而民愈害舍己任物則無為而泰守夫素樸則不順典制聽彼所獲棄此所守識道之華而愚之首故苟得其為功之母則萬物作焉而不辭也萬物存焉而不勞也用不以形御不以名故

老子道德經下篇

華亭張氏原本晉 王弼

三十八章

反者道之動高以下為基貴以賤為本有以無為用此其反也動皆知其所無則物通矣故曰反者道之動也弱者道之用柔弱同通不可窮極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下之物皆以有為生有之所始以無為本將

昔之得一者昔始也一數之始而物之極也各是一物之生所以為主也物皆各得此一以成既成而舍以居成居成則失其母故皆裂發歇竭滅蹶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各以其一致此清寧靈盈生貞天無以清將恐裂用一以致清耳非用清以清也守一則清不失用清則恐裂也故為功之母不可舍也是以皆無用其功恐喪其本也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數輿無輿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清不能為清盈不能為盈皆有其母以存其形故清不足貴盈不足多貴在其母而母無貴形貴乃以賤為本高乃以下為基故致數輿乃無輿也玉石琭琭珞珞體盡於形故不欲也

名仁義可顯禮敬可彰也夫載之以大道鎮之以無名則物無所尚志無所營各任其貞事用其誠則仁德厚焉行義正焉禮敬清焉棄其所載舍其所生用其成形役其聰明仁則誠焉義其競焉禮其爭焉故仁德之厚非用仁之所能也行義之正非用義之所成也禮敬之清非用禮之所濟也載之以道統之以母故顯之而無所尚彰之而無所競用夫無名故名以篤焉用夫無形故形以成焉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舉其末則形名俱有而邪不生大美配天而華不作故母不可遠本不可失仁義母之所生非可以為母形器匠之所成非可以為匠也捨其母而用其子棄其本而適其末名則有所分形則有所止雖極其大必有不周雖盛其美必有患憂功在為之豈足處也

四十章

三十九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有志也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建猶立也明道若昧光而不耀進道若退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夷道若纇纇內也大夷之道因物之性不執平以割物其平不見乃更反若纇內也上德若谷不德其德無所懷也大白若辱知其白守其黑大白然後乃得廣德若不足廣德不盈廓然無形不可滿也建德若偷偷匹也建德者因物自然不立不施故若偷匹質真若渝質真者不矜其真故渝大方無隅方而不割故無隅也大器晚成大器成天下不持全別故必晚成也大音希聲聽之不聞名曰希不可得聞之音也有聲則有分有分則不宮而商矣分則不能統眾故有聲者非大音也大象無形有形則有分有分者不溫則炎不炎則寒故象而形者非大象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凡此諸善皆是道之所成也在象則為大象而大象無形在音則為大音而大音希聲物以之成而不見其成形故隱而無名也貸之非唯供其乏而已一貸之則足以永終其德故曰善貸也成之不如機匠之裁無物而不濟其形故曰善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萬物萬形其歸一也何由致一由於無也由無乃一一可謂無已謂之一豈得無言乎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從無之有數盡乎斯過此以往非道之流故萬物之生吾知其主雖有萬形沖氣一焉百姓有心異國殊風而得一者王侯主焉以一為主一何可舍愈多愈遠損則近之損之至盡乃得其極既謂之一猶乃至三況本不一而道可近乎損之而益豈虛言也

人之

欲全有必反於無也

四十二章

四十一章

老子道德经原文译文

老子道德经译文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取道于寻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恒久之道;取名于寻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恒久之名。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于有名,乃是万物化生之根本。所以,通常要无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无以名状的微妙;时常又要有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成名化物的极限。这两方面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样深及于行为体的幽深内殿。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循环运行,就是一切行为运作的微妙法门。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老子》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译文】 不崇尚贤才异能,使人民不至于炫技逞能而争名逐利。不看重稀贵之物,使人民不做盗贼。不显露足以引起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于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排弃充斥于人民心中的各种成见,满足人民的温饱需求,软化人民的犟执趋求,提高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通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为所欲为。从事于无所成为的作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 《老子》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道是虚无的,但它的作用却似乎无穷无尽。它是那样的幽深莫测,像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依归。它消磨了锋角,排解了纠纷,柔和了光芒,浑同于尘俗。它无形无迹呵,像是很不确定的存在。我不知道在它之上还能有什么更本源的存在,只觉得它存在于天帝之前。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无所谓仁爱之心,把万物都当作"刍狗"来看待;圣人也不执求仁爱之心,把百姓也当作"刍狗"来看待。天地之间,不正像是气囊或空管那样的大空泡吗?它虽空虚但却不会塌缩,运行之中生化不息。孜孜于仗名立言往往行不通,不如持守空虚而顺任自然。

道德经 原文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以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老子《道德经》全文带拼音

《老子》第一章 dào 道kě 可 dào 道, fēi 非 chánɡ 常 dào 道。 mínɡ 名 kě 可 mínɡ 名, fēi 非 chánɡ 常 mínɡ 名。 wú无mínɡ 名 tiān 天 dì 地 zhī 之 shǐ 始; yǒu 有 mínɡ 名 wàn 万 wù 物 zhī 之 mǔ 母。 ɡù故chánɡ 常 wú 无, yù 欲 yǐ 以 ɡuān 观 qí 其 miào 妙; chánɡ 常 yǒu 有, yù 欲 yǐ 以 ɡuān 观 qí其jiǎo 徼。 cǐ此liǎnɡ 两 zhě 者, tónɡ 同 chū 出 ér 而 yì 异 mínɡ 名, tónɡ 同 wèi 谓 zhī 之 xuán 玄。 xuán 玄 zhī之yòu 又 xuán 玄, zhònɡ 众 miào 妙 zhī 之 mén 门。 第二章 tiān 天xià 下 jiē 皆 zhī 知 měi 美 zhī 之 wéi 为 měi 美, sī 斯 è 恶 yǐ 已。 jiē 皆 zhī 知 shàn 善 zhī之wéi 为 shàn 善, sī 斯 bú 不 shàn 善 yǐ 已。 yǒu 有wú 无 xiānɡ 相 shēnɡ 生, nán 难 yì 易 xiānɡ 相 chénɡ 成, chánɡ 长 duǎn 短 xiānɡ 相 xínɡ 形, ɡāo 高 xià下xiānɡ 相 yínɡ 盈, yīn 音 shēnɡ 声 xiānɡ 相 hé 和, qián 前 hòu 后 xiānɡ 相 suí 随。 hénɡ 恒 yě 也 。 shì是yǐ 以 shènɡ 圣 rén 人 chù 处 wú 无 wéi 为 zhī 之 shì 事, xínɡ 行 bù 不 yán 言 zhī 之 jiào 教; wàn 万wù 物 zuò 作 ér 而 fú 弗 shǐ 始, shēnɡ 生 ér 而 fú 弗 yǒu 有, wéi 为 ér 而 fú 弗 精彩文档

道德经原文

道可道 , 非常道。名可名 , 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 , 欲以观其妙﹔常有 , 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 , 同出而异名 ,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 众妙之门。 老子 : 「道德經」 :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 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 , 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 , 难易相成 , 长短相形 , 高下相盈 , 音声相与 , 前后相随。 恒也。就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 , 生而弗有 , 为而弗恃 , 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 , 就是以不去。 老子: 「道德经」 : 第三章 不尚贤 , 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 , 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 , 使民心不乱。 就是以圣人之治 , 虚其心 , 实其腹 , 弱其志 , 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 , 则无不治。 老子: 「道德经」 : 第四章 道冲 , 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 , 似万物之宗﹔湛兮 , 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 , 象帝之先。 老子: 「道德经」 : 第五章 天地不仁 , 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 , 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 , 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 , 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 , 不如守中。 老子: 「道德经」 : 第六章 谷神不死 , 就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 , 就是谓天地根。帛系若存 , 用之不勤。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 以其不自生 , 故能长生。 就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老子: 「道德经」 :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处众人之所恶 , 故几于道。 居善地 , 心善渊 , 与善仁 , 言善信 , 政善治 , 事善能 , 动善时。夫唯不争 , 故无尤。 老子: 「道德经」 : 第九章 持而盈之 , 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 , 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 , 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 , 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 , 天之道也。 老子: 「道德经」 :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 , 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 , 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 , 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 , 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 , 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 , 能无知乎。 老子: 「道德经」 : 第十一章 三十辐 , 共一毂 , 当其无 , 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 , 当其无 , 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 , 当其无 , 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 , 无之以为用。 老子: 「道德经」 :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 , 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 , 令人行妨。 就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 故去彼取此。

老子道德经》全文带拼音

《老子》第一章 第二章 yǒu 有wú 无 x iānɡ 相 s hēnɡ 生, nán 难 yì 易 x iānɡ 相 c hénɡ 成, c hánɡ 长 d uǎn 短 x iānɡ 相 xínɡ 形, ɡāo 高 xià 下 xiānɡ 相 yínɡ盈,yīn 音 s hēnɡ 声 x iānɡ 相 hé 和, q ián 前 hòu 后 x iānɡ 相 s uí 随。 hénɡ 恒 yě 也 。 shì是yǐ 以 shènɡ 圣 rén 人 c hù 处 wú 无 wéi 为 z hī 之 s hì 事, xínɡ 行 bù 不 yán 言 z hī 之 j iào 教; wàn 万 wù物zuò 作 ér 而 fú 弗 s hǐ 始, s hēnɡ 生 ér 而 fú 弗 yǒu 有, wéi 为 ér 而 fú 弗 s hì 恃 , ɡōnɡ 功 chénɡ 成 ér 而bù 不 jū 居。 fū 夫 wéi 唯 fú 弗 jū 居, s hì 是 yǐ 以 bù 不 qù 去。 第三章 bù不shànɡ 尚 xián 贤, s hǐ 使 mín 民 bú 不 z hēnɡ 争; bù 不 ɡuì 贵 nán 难 dé 得 z hī 之 h uò 货, s hǐ 使 mín 民bù 不 wéi 为 dào 盗; bú 不 j iàn 见 kě 可 yù 欲, s hǐ 使 mín 民 xīn 心 bù 不 l uàn 乱 。 第四章 dào 道chōnɡ 冲, ér 而 yònɡ 用 z hī 之 h uò 或 bù 不 yínɡ 盈。 y uān 渊 xī 兮, sì 似 wàn 万 wù 物 z hī 之 zōnɡ宗;zhàn 湛 xī 兮, sì 似 h uò 或 cún 存。 wú 吾 bù 不 z hī 知 s huí 谁 z hī 之 zǐ 子 , x iànɡ 象 dì 帝 zhī之xiān 先。 第五章 tiān 天dì 地 bù 不 rén 仁, yǐ 以 wàn 万 wù 物 wéi 为 c hú 刍 ɡǒu 狗; s hènɡ 圣 rén 人 bù 不 rén 仁 , yǐ 以 bǎi 百xìnɡ 姓 wéi 为 c hú 刍 ɡǒu 狗。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老子》第十五章《老子》第十六章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帛书甲本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

德经 01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rǎng〉臂而乃之。 故失道。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泊〈bó〉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亓〈qí〉厚而不居亓泊,居亓实而不居亓华,故去皮〈bǐ〉取此。 02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霝〈líng〉。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正。 亓致之也:胃天毋〈wú〉已清,将恐莲;胃地毋已宁,将恐发〈fèi〉;胃神毋已霝,将恐歇;胃浴毋已盈,将恐渴〈jié〉;胃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jué〉。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胃曰孤、寡、不谷。此亓贱之本与?非也。 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luò〉若石。 03 上士闻道,堇〈jǐn〉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fú〉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 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yú〉。 大方无禺〈yú〉,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刑,道褒〈bāo〉无名。 04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05 天下之所恶〈wù〉,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 勿,或益之而损,损之而益。故人之所教,夕〈yì〉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06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致坚。无有入于无间。五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07 名与身孰〈shú〉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08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宭〈jiǒng〉。大直如诎〈qū〉,大巧如拙 〈zhūo〉,大赢如绌〈chù〉;趮〈zào〉胜寒,靓〈jìng〉胜炅〈jiǒng〉。请靓,可以为天下正。 09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10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yǒu〉,以知天道。亓出也弥〈mǐ〉远,亓知也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11 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云〈sǔn〉。云之有〈yòu〉云,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12 圣人恒无心,以百省〈xìng〉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道德经-原文

《道德经》原文 《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经》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道德经》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 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道德经》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兮其若存,用之不勤。

《道德经》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道德经》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搏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监,能如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以知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以为乎?生之畜也;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

道德经(拼音完整版)

老子《道德经》 第一章 dào kě dào fēi cháng dào 道可道,非常道; míng kě míng fēi cháng míng 名可名,非常名。 wú míng tiān dì zhī shǐ 无名,天地之始; yǒu míng wàn wù zhī mǔ 有名,万物之母。 gù cháng wú yù yǐ guān qí miào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cháng yǒu yù yǐ guān qí jiào 常有,欲以观其徼。 cǐ liǎng zhě tong chū?r yì míng t?ng wai zhī xuán xuán zhī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 y?u xuán zh?ng miào zhī m?n 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tiān xià jiē zhī měi zhī w?i měi sīa y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jiē zhī shàn zhī w?i shàn sī bù shàn yǐ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gù yǒu wú xiāng shēng nán yì xiāng ch?ng cháng duǎn xiāng xíng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gāo xià xiāng qīng yīn shēng xiāng ha qián h?u xiāng suí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shì yǐ shang r?n chǔ wú w?i zhī shì xíng bù yán zhī jiào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wàn wù zu? yān ?r bù cí shēng ?r bù yǒu w?i ?r bù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 shì gōng ch?ng ?r fú j ū 恃,功成而弗居。 fū w?i fú j ū shì yǐ bù qù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bù shàng xiàn shǐ mín bù zhēng 不尚贤,使民不争; bù guì nán d? zhī hu? shǐ mín bù w?i dào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bù xiàn kě yù shǐ mín xīn bú luàn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shì yǐ shang r?n zhī zhì xū qí xīn shí qí fù ru? qí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

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就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得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就是春秋时期得老子李耳(似就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得集合体)所撰写,就是道家哲学思想得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就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得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得道,就不就是永恒不变得道",强调道就是不可言说得。但这样得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得可能性与可靠性。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得道理。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得意义。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她下面要讲得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得道,不就是一般得道理,即非"常道",而就是……就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翻译】: 道可以说,但不就是通常所说得道。名可以起,但不就是通常所起得名。 可以说她就是无,因为她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她就是有,因为她就是万物得母亲。 所以,从虚无得角度,可以揣摩她得奥妙。从实有得角度,可以瞧到她得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就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得源头。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与,前后相随。恒也。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更新日期:2015-09-04工具箱道德经道德经全文道德经翻译道德经译文《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乙、

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翻译】: 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 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老子·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高中语文选修《老子五章》原文和翻译

高中语文选修《老子五章》原文和翻译 1.一章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以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如果)能够说得出,他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能叫得出来,它也就不是永恒的名。我们用“无”来命名田地万物的开始,用“有”来命名万物的起源(母)。所以从永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从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却各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玄妙的道理。极远啊,又极深,他是一切微妙的总门。 解读:本章开篇明义,树立高标。“道”是这章(也是《老子》全书)的核心概念,是老子最高的哲学范畴。在这里“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最初的发动者,具有无限的潜在力量和创造力,天地间万物蓬勃的生长都是道的潜藏力不断创发的一种表现。“道”具有不可言说性,不可以概念化, 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本源!

“无”和“有”用来指称“道”的,是用来表明“道”由无形质落实向有形质的一个过程。 “无”并不等于零,相反,因为“道”具有潜藏的特性,不能为人的感观所认识;所以老子用“无”字来指称这个“不见其形”的特性。“无”在老子看来,蕴含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无”蕴涵着无限的“有。” “不见其形”被称为“无”的“道”,却能产生天地万物,所以老子用“有”来形容“形而上”的“道”向下落实到“形而下”的介于“有形”与“无形”的一种特定的状态。“无”和“有”,来源相同,有机联系,相辅相成,同叫做“玄”。 所以,综合起来“道”是“无”中“有”,“有”中“无”,“道”超越于人的经验世界。这一章启示我们:不可拘泥于万事万物的表象,而应该用心去体悟“道”的实质。这是老子思想的一个哲学出发点。老子就是从这里出发,去阐述他的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的。 2.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

老子道德经原文

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帛系若存,用之不勤。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原文.doc

老子: 「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无名天地之始﹔故常无,欲以观此两者,同出而玄之又玄,众妙 第一章 。名可名,非常名。 有名万物之母。 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异名,同谓之玄。 之门。 老子: 「道德經」天下皆知美之为皆知善之为善,有无相生,难易高下相盈,音声恒也。是以圣人行不言之教﹔万生而弗有,为而夫唯弗居,是以:第二章 美,斯恶已。斯不善 已。 相成,长短相形,相和,前后相随。处无为之事, 物作而弗始, 弗恃,功成而不居。不去。 老子:「道德经」: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 实其腹, 弱其志, 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道德经」: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道德经」: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帛系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道德经」: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 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 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道德经」: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道德经」: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道德经」: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注音版第五十三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五十三章原文及译文【原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注音版】 使(shǐ)我(wǒ)介(jiè)然(rán)有(yǒu)知(zhī), 行(xíng)于(yú)大(dà)道(dào),唯(wéi)施(shī)是(shì)畏(wèi)。 大(dà)道(dào)甚(shèn)夷(yí),而(ér)人(rén)好(hǎo)径(j ìng)。 朝(cháo)甚(shèn)除(chú),田(tián)甚(shèn)芜(wú), 仓(cāng)甚(shèn)虚(xū);服(fú)文(wén)采(cǎi),

带(dài)利(lì)剑(jiàn),厌(yàn)饮(yǐn)食(shí), 财(cái)货(huò)有(yǒu)馀(yú);是(shì)为(wéi)盗(dào)夸(kuā)。 非(fēi)道(dào)也(yě)哉(zāi)! 【译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若使我介然有知,行大道于天下,最担心我会不自觉的施为于天下。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虽然大道荡然平坦,仍然有许多人弃之而走途径,不走正路。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 不走正路者,他们使朝纲混乱、田地荒凉、仓库空虚;而他们自己却,穿锦衣、配利剑、酒肉挥霍,并且贪污抢夺百姓的财

货。 “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这些人才是真正的强盗,这种行为完全的背离了大道。 扩展阅读:《道德经》内容简介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道德经》的总字数因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马王堆帛书,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经古本》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现代《道德经》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数为5162字。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全文及翻译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全文及翻译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全文及翻译【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翻译】:道可以说,

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翻译】:1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2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3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老子·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翻译】: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

道德经全文(背诵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 G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f?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3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m)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4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 “帝”之先。 5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①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 ◎籥(yu ?乎?虚而不屈(ju令,动而愈出。多言数(shu Q屡次)穷,不如守中。 6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 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8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j)于道。居善地,心 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9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chu①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w①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0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11 三十辐(f d)共一毂(g①,当其无,有车之用。埏(sh 01)埴(zh )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o①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2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ti cn)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3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道德经》注音版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音版】 三(sān)十(shí)辐(fú)共(gòng)一(yī)毂(gū), 当(dāng)其(qí)无(wú),有(yǒu)车(chē)之(zhī)用(yòng). 埏(shān)埴(zhí)以(yǐ)为(wéi)器(qì), 当(dāng)其(qí)无(wú),有(yǒu)器(qì)之(zhī)用(yòng). 凿(záo)户(hù)牖(yǒu)以(yǐ)为(wéi)室(shì), 当(dāng)其(qí)无(wú),有(yǒu)室(shì)之(zhī)用(yòng).

故(gù)有(yǒu)之(zhī)以(yǐ)为(wéi)利(lì), 无(wú)之(zhī)以(yǐ)为(wéi)用(yòng). 【译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用泥土烧成的器皿,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开窗户造方子,当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最后的是总结上面所讲,“有之以为利”这里的“有”可以被解释为有利条件,“无之以为用”这里的“无”可以被解释为使得有利条件发挥作用。“有无相生” “利,用”也是一样是不可分离的,这个也就是“道” 扩展阅读:《道德经》名言赏析 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再大的树木,也是从一颗小树苗开始长起来的;再高的塔台,也是用泥土一点点堆积起来的。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不断努力,哪怕每次只做微不足道的一点点,若能坚持不懈的做下去,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二,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想做一件难度很大的事,要从这件事最容易的地方下手;要想做成一件大事,先要从最细小的地方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无论工作还是学习中,都应该从细节入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三,企者不立,跨者不行。——《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道德经》注音版第四十一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四十一章原文及译文【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注音版】 上(shàng)士(shì)闻(wén)道(dào),勤(qín)而(ér)行(xíng)之(zhī); 中(zhōng)士(shì)闻(wén)道(dào),若(ruò)存(cún)若(ruò)亡(wáng); 下(xià)士(shì)闻(wén)道(dào),大(dà)笑(xiào)之(zhī)。 不(bù)笑(xiào)不(bù)足(zú)以(yǐ)为(wéi)道(dào)。

故(gù)建(jiàn)言(yán)有(yǒu)之(zhī):明(míng)道(dào)若(ruò)昧(mèi); 进(jìn)道(dào)若(ruò)退(tuì);夷(yí)道(dào)若(ruò)颣(lei); 上(shàng)德(dé)若(ruò)谷(gǔ);广(guǎng)德(dé)若(ruò)不(bù)足(zú); 建(jiàn)德(dé)若(ruò)偷(tōu);质(zhì)真(zhēn)若(ruò)渝(yú); 大(dà)白(bái)若(ruò)辱(rǔ);大(dà)方(fāng)无(wú)隅(y ú); 大(dà)器(qì)晚(wǎn)成(chéng);大(dà)音(yīn)希(xī)声(shēng); 大(dà)象(xiàng)无(wú)形(xíng);道(dào)隐(yǐn)无(wú)名(míng)。 夫(fū)唯(wéi)道(dào),善(shàn)贷(dài)且(qiě)成(chéng)。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