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基多项选择题:

马基多项选择题:

二、多项选择题: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哲学是()。

A 、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B 、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C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D 、人们观察、分析、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论

E 、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2 、哲学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

A 、概括性

B 、时代性

C 、抽象性

D 、民族性

E 、阶级性

3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的两个方面是()。

A 、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

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相互关系

C 、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

D 、实践和认识谁为本源性

E 、可知论和可不知论的正确性

4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是(

)。

A 、系统论

B 、细胞学说

C 、能量守恒转化

D 、控制论

E 、生物进化论

5 、古典哲学被现代哲学代替的主要原因是(

)。

A 、黑格尔哲学发展到了顶峰

B 、自然科学在1 9 世纪的新突破

C 、无产阶级的兴起

D 、资本主义发展使传统理性主义受到冲击

E 、社会主义反对资本主义的运动

6 、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流派是()。

A 、马克思主义哲学

B 、现代西方哲学

C 、科学主义哲学

D 、存在主义哲学

E 、人本主义哲学

7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要途径是(

)。

A 、中国哲学与西哲学的接触

B 、贴近中国社会实际

C 、“五·四”运动寻求马克思主义哲学

D 、融合中国传统哲学

E 、与中国人民大众接触

8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之所以是个统一的科学体系,是因为()。

A 、它们都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基础

B 、它们都强调实践的观点

C 、它们都坚持人们利益标准

D 、它们都支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

E 、它们都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与人的实践活动)

1、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

A、反映形式的主观性

B、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异

C、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

D、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超前性

E、对事物反映的虚幻性

2 、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然而他们写

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A、人脑中主观自生的

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

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E、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3 、哲学上把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一自然”,把

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二自然”,关于二者的正确的哲学判断是()。

A、第一自然是物质的,第二自然部分是物质,部分是意识

B、第一自然是脱离人的物质世界,第二自然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C、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第二自然是人类实践创造的物质新形态

D、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因为它们都是由原子、分子在三维空间中排列而成的

E、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界,都是人类认识与改造的对象

4 、I B M 公司制造的“深蓝”计算机曾战胜了世界顶

级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这一事实表明()。

A、电脑具有比人脑更高级的运动形式

B、电脑是人脑的延伸,是人类扩展自己智力的工具

C、人脑的运动与电脑一样,归根到底是电子等物质粒子的运动

D、电脑是物化了的人的意识,电脑战胜人脑,实质上人类自己战胜自己

E、电脑和机器人也能进行某些实践活动

5 、下列哪些说法反映了意识的能动性()。

A、不可以无根据地胡思乱想B、审时度势

C、量体裁衣D、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E、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

6 、下列哪些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A、存在就是被感知B、万物皆备于我

C、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D、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E、心包万物,心包万理

7 、机械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

A、形而上学性B、机械性C、不彻底性

1

D、折中性E、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8 、下列哪些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A、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B、理在气先C、上帝创造了世界

D、物质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E、英雄人物可以决定社会的性质

9 、实践的特点表现在,它是()。

A、精神的活动B、物质的活动

C、在意识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

D、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E、物质的活动

(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1 、“譬如一只手,如果从身体上割下来,名虽可叫做手,实已不是手了。”“只有作为有机体的一部分,手才获得它的地位”。这两句话体现了()。

A 、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

B 、部分与整体是联系在一起的

C 、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D 、部分离开整体就失去原来的意义

E 、部分反作用于整体

2 、下列表达,能够体现重视矛盾特殊性的有()。

A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 、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C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D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E 、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3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为()。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同

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不同

C 、内部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同

D 、主要矛盾和外部矛盾的不同

E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同

4 、下列命题反映事物之间客观联系的有(

)。

A 、森林覆盖面的大小影响气候

B 、人口数量的多少影响社会发展

C 、客观条件的好环影响人们行动的效果

D 、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

E 、天空慧星预示社会要爆发战争

5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

)。

A 、世界是物质的

B 、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 、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 、世界上的事物是运动发展的

E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6 、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这是由于()。

A 、新事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B 、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形式

C 、新事物抛弃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

D 、新事物保留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

E 、新事物增添了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

7 、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是

由于()。

A 、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有强大的生命力

B 、新事物优胜于旧事物

C 、新事物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D 、新事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E 、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特点

8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这是因

为()。

A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B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C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

的中心线索

D 、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E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与形而

上学的根本分歧

9 、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之一。下列命题中属于矛

盾的同一性含义的有()。

A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B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C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D 、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E 、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1 0 、古语说:“祸兮福所倚, 福兮祸所伏”, “祸福相

因”。这两句指出祸与福这一矛盾的双方是(

)。

A 、相互排斥的

B 、相互包含的

C 、相互依存的

D 、相互转化的

E 、相互贯通的

1 1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国必须在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外国的优秀文明成果,发展自己,增加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这样做依据的哲学道理有()。

A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B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C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 、外因对事物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作用

E 、外因和内因结合在一起共同推动事物发展

1 2 、下列选择中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辩证法思想的的()。

A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C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E 、乐极生悲,苦尽甘来

1 3 、古语说:“奢糜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

奢侈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

A 、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 、特殊性在包含着普遍性

C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

E 、质变会引起新的量变

1 4 、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

A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 、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

D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心人

E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1 5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A 、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前提

B 、矛盾双方互相从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C 、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D 、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

E 、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实现事物的质变

1 6 、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A 、摩擦生热,热胀冷缩

B 、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C 、电闪雷鸣,风来雨至

D 、勤学出智慧,实践出真知

E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1 7 、辩证法的否定观包含的内容有()。

A 、辩证的否定是自我否定

B 、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C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D 、辩证的否定是扬弃

E 、辩证的否定是连续性和非连续的统一

1 8 、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

A 、否定是自我否定

B 、否定与肯定是有区别的

C 、否定中包含着肯定

D 、否定是对旧事物的克服

E 、否定是扬弃

1 9 、“本质决定现象,现象是本质的”。这句话的含义有()。

A 、现象就是本质

B 、本质是现象的根据

C 、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D 、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E 、本质第一性,现象第二性

2 0 、下列说法中揭示了事物本质的有(

)。

A 、日出于东落于西

B 、水往低处流

C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 、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

E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1 、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基本特征是(

)。

A 、以实践为基础的

B 、能动的、革命的

反映论

C 、忽视主体能动性的作用

D 、肯定认识是一种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剌激的过程

E 、肯定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2 、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共同特点是()。

A 、人类认识是先天固有的

B 、人类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C 、是遵循从物到感觉、思想的认识路线的

D 、是人类后天获得的

E 、是遵循从思想、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的

3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

否承认()。

A 、世界的可知性

B 、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 、认识起源于经验

D 、认识的基础是社会实践

E 、认识是辩证运动和发展的过程

4 、能动反映论和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承

认()。

A 、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 、世界的可知性

C 、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D 、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E 、认识具有真理性

5 、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具有()。

A 、实践关系

B 、认识关系

C 、价值关系

D 、改造与被改造关系

E 、反映与被反映关系

6 、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

A 、认识是实践的基础

B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 、实践决定认识

D 、认识决定实践

E 、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7 、实践具有以下特点()。

A 、精神的活动

B 、物质的活动

C 、社会的活动

D 、能动改造世界的活动

E 、在意识指导下有目的的活动

8 、感性认识是()。

A 、认识的初级阶段

B 、依赖

于理性认识

C 、是人们对事物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

D 、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E 、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的特点

9 、理性认识是()。

A 、认识的高级阶段

B 、依赖于感性认识

C 、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D 、有待于上升为感性认识

E 、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1 0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表现在()。

A 、二者毫无联系

B 、二者以实践为基础

C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D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3

E 、它们都是人类的认识形式

1 1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必然导致(

) 。

A 、唯物论

B 、唯理论

C 、经验论

D 、矛盾论

E 、实践论

1 2 、真理的客观性在于()。

A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B 、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

C 、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D 、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实践是客观的

E 、真理的内容是主观的

1 3 、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是指()。

A 、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B 、任何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C 、任何真理都具有两个不同属性

D 、相对真理是包含有错误的成分

E 、绝对真理是没有错误成分的

1 4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在于()。

A 、它们是真理的两重属性

B 、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C 、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

D 、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

E 、它们同人类认识能力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相联系

1 5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

A 、人们主观决定的

B 、由真理的本性的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C 、既确定又不确定的

D 、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E 、从实用主义出发的

1 6 、作为我党思想路线核心的实事求是体现了(

)。

A 、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B 、在实践基础上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C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E 、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和辩证法的统一

17 、归纳与演绎的关系是()

A`两种完全无关的思维方式B`归纳是演绎的基础C`演绎是归纳的前导D`演绎是归纳的补充E`归纳是演绎的补充

(第五章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对社会现象的哲学抽象和概括。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标准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基本问题

D、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历史观中的应用

E、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2、列宁认为,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是()

A、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究

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 B、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 C、用人的尺度解释历史发展 D、认为人民群众的历史的决定力量 E、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3、历史唯心主义主要表现()

A、唯意志论

B、宿命论

C、机械论

D、进化论

E、

环境决定论

4、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

A、克服了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宣告了唯心主义的彻底

破产 B、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C、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D、对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E、解决了历史观的所有问题。

5、劳动作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纽带具体表现在()

A、劳动是社会与自然界对立统一的基础。

B、劳动是社

会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根本途径。C、劳动是人类社会与自然资源之间的物质生产活动。D、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E、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

6、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A、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B、劳动在创造人本身的同时也

创造了人的本质。C、劳动形成了人与动物的本质性区别。

D、劳动是社会与自然界对立统一的基础。

E、劳动就是

实践。

7、社会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

A、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B、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

的基本领域。C、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人的活动。E、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探索和改造对象世界的活动。

8、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A、人类社会像自

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系统。B、人类社会像自然界的发展一样,是运动变化的过程C、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具有客观规律性。D、社会和自然一样是客观盲目的运动。E、社会的客观性使人的意志在社会发展中不起作用。

9、社会发展规律的特点()A、是通过人的有目的、

有精神因素参与的活动。B、是历史发展和社会现象变化的总趋势,是一种必然的可能性。C、是通过无穷无尽的偶然性来为其必然性开辟道路的。D、是由人们的意志来起作用的。E、是英雄和人民共同创造而形成的。

10、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有着重要作用()A、它是

社会存在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物质前提。B、它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C、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E、它能够决定社会的制度和信仰。

11、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影响是()A、

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B、人口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C、人口数量的多少可以改变社会的生产力。D、人口可以影响社会的政治制度。E、

4

人口因素会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1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A、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前提。

B、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C、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每个人的道德水平。

E、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精神面貌。

13、交往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A、是为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中日益扩大的物质及精神需要而进行的活动B、交往手段和交往方式是不断创新、普及和进步的;C、交往联结生产和再生产过程,表现生产实践活动的中介性、接力性特征;D、交往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表示一个民族、国家和世界等范围内人们的生产单位和生活活动的联系方式。E、交往关系包括了物质生产的交往和社会关系的交往。

(第六章社会的基本结构与文明进步)

1 、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中,广义的社会经济结构包括两大项内容,它们分别是()。

A、所有制结构 B 、生产力结构

C 、劳动资料结构

D 、劳动产品结构

E 、生产关系结构

2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

包括的两大项内容分别是()。

A、劳动资料 B 、运输设备

C 、动力系统

D 、劳动对象

E 、信息系统

3 、国家与旧的氏族组织相比较具有的显著特征是( ) 。

A按地区划分居民 B 、按血缘关系划分居民C 、拥有特殊的武装队伍 D 、拥有居民自动的武装组织 E 、拥有社会管理机关

4 、社会意识是()。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B 、人的头脑中自生的

C 、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体现

D 、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E 、人的一种生理机能

5 、下列思想体系不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A、逻辑学 B 、哲学和宗教 C 、自然科学

D 、语言学

E 、政治学和法学

6 、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A、它能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技能

B 、它有助于发现新的劳动对象和劳动对象的新用途

C 、它物化为新的生产工具,促进生产率的提高

D 、它有助于生产管理的合理化

E 、它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

7 、在现代化生产中,由于应用了新的科学技术,使劳

动资料的内容变得十分丰富。下列各项属于劳动资料内容的有()。

A、能源动力系统 B 、自动控制系统

C 、信息传递系统

D 、仓储包装设备

E 、地下各种矿藏

8 、下列各项属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的有

()。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B 、社会意识有根本不同于社会存在的独立的历史

C 、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D 、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E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9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这是

因为()。

A、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B 、它决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C 、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D 、它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E 、它决定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

1 0 、国家具有阶级压迫工具职能和社会职能。下列各项

属于国家的社会职能的是()。

A、调整本阶级内部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

B 、调整本阶级和同盟者阶级之间的关系

C 、调整不同地区和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

D 、防御外来敌人可能的侵略和颠覆活动

E 、组织领导生产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

(第七章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

1 、生产关系包括()。

A、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B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C 、人们对产品的分配关系

D 、人与自然的关系

E 、劳动的分工和协作

2 、自然科学是()。

A、直接的物质生产力 B 、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C 、潜在的生产力

D 、可以在生产过程中转化为直接的物质生产力

E 、间接的生产力

3 、生产力发展状况是指()。

A、生产力的性质

B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 、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D 、劳动生产率

E 、生产力发展的速度

4 、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是

()。

5

A、劳动的社会分工和协作

B 、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C 、生产力中人与物的矛盾性

D 、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矛盾

E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5 、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是指()。

A、各种不同类型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B 、作为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内部各方面的总和

C 、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总和

D 、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总和

E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各方面的总和

6 、上层建筑的构成部分是指()。

A、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B 、国家政权和哲学

C 、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D 、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E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7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B 、经济基础可以独立存在

C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D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E 、经济基础不受上层建筑的任何影响

8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指()。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B 、人和自然的矛盾

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D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E 、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和客观规律的矛盾

9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表现是()。

A、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B 、上层建筑基本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C 、既相适合又相矛盾

D 、相适合是基本的,相矛盾是非基本的

E 、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性质根本不同

1 0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的含义是指()。

A、政治制度、思想倾向的不同

B 、在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

C 、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

D 、在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的不同

E 、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产的方式和多寡不同

1 1 、阶级产生的经济前提是

()。

A、生产力的充分发展

B 、剩余产品的出现

C 、私有制的出现

D 、社会劳动分工的出现

E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

1 2 、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为:他们可以

()。

A、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

B 、暂时延缓历史发展进程

C 、超越历史条件的限制

D 、决定历史事件的外貌特征

E 、加速历史任务的解决

1 3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表现在

()。

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 、知识分子只是精神文明的创造者

D 、工农群众才是物质文明的创造者

E 、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

1 4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

A、不受任何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B 、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才不受制约

C 、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D 、只有在剥削制度下才受制约

E 、能够不断突破历史条件的制约

(第八章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1、社会是()。

A、物质世界的特殊组成部分

B、人与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生命物质系统

C、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的人的存在形式

D、一种经济合作体

E、一种政治共同体

2、社会形态是()。

A、标志社会具体存在形式的历史范畴

B、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的统一体

C、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文化形态的统一体

D、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

E、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3、社会形态是()。

A、具体的和历史的

B、多样性的统一

C、以物质经济关系为基础的多层次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

D、人们之间思想关系的统一体

E、人们之间文化关系的统一体

4、社会发展过程是()。

6

A、历史决定性的过程

B、主体选择性的过程

C、客观的、有规律的

D、历史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E、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5、社会发展道路是()。

A、只有多样性

B、只有统一性

C、多样性的统一

D、从低级到高级的依次交替

E、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推动和决定的

6、人()。

A、具有自然属性

B、具有社会属性

C、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D、是机器

E、是客观精神实现自我的工具

7、人的价值包括()。

A、人的社会价值

B、人的个人价值

C、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

D、人作为价值主体的价值

E、人作为价值客体的价值

8、无产阶级的价值观提倡人们争做一个()。

A、高尚的人

B、纯粹人

C、有道德的人

D、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E、有益于人民的人

9、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有赖于一定的社会条件,这些条件包括()。

A、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B、科学技术的高度进步

C、社会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

D、消除使人的发展片面化和固定化的旧式分工

E、对旧的所有制的社会关系进行根本的改造

10、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概括为()三个历史阶段,这三个历史阶段也就是人的发展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

A、国际经济

B、自然经济

C、商品经济

D、区域经济

E、时间经济

二、多项选择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A B D 2 、B D E 3 、A C 4 、B C E 5 、B D 6 、C E 7 、 B D 8 、A B C D E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与人的实践活动)

1 、A B C D E

2 、B C D E

3 、C E

4 、B D

5 、B C E

6 、A B D E

7 、A B C 8 、A B C D 9 、

B C D E

(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1 、B D

2 、A C E

3 、D E

4 、

A B C D 5 、C D E 6 、C D E 7 、

A B C 8 、A B C D E 9 、

B C D E 1 0 、B C D E 1 1 、A B C D E

1 2 、A C E 1 3 、C D 1 4 、

A B C E 1 5 、A B C 1 6 、A D E

1 7 、A B C D E 1 8 、A C E 1 9 、

B C D 2 0 、C D E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1 、A B E

2 、B C D

3 、D C

4 、A C

5 、A B C D E

6 、B C E

7 、B C D E 8 、A C D E 9 、A B C E

1 0 、B C D E 1 1 、B C

1 2 、A D 1 3 、A B C 1 4 、A B C D E

1 5 、B C 1 6 、A B C D E 17

BCDE

(第五章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1、ABCD

2、AB

3、AB

4、ABCD

5、ABC

6、ABC

7、

ABC 8、ABC 9、ABC 10、ABC 11、AB 12、ABCE 13、ABCDE。

(第六章社会的基本结构与文明进步)

1 、B E

2 、A D

3 、A C

4 、A D

5 、

A C D 6 、A

B

C

D 7 、A B C D 8 、

A C D E 9 、A C D 1 0 、A

B

C E

(第七章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

1 、A B C

2 、B C D E

3 、A B C D E

4 、

A B C 5 、B E 6 、A D 7 、A C D

8 、C D 9 、A B C D 1 0 、B C D E 1 1 、B C D 1 2 、B D E 1 3 、A B E 1

4 、C E

(第八章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1、ABC

2、ABCD

3、ABC

4、CDE

5、CDE

6、ABC

7、ABCDE

8、ABCDE

9、BCE

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