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加坡市场法律法规监管

新加坡市场法律法规监管

新加坡市场法律法规监管
新加坡市场法律法规监管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是全球最国际化的国家之一,也是继纽约、伦敦、香港之后的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新加坡是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之一,也是世界贸易组织、英联邦以及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成员经济体之一。

新加坡交易所(Singapore Exchange,SGX)是亚太地区首家集证券及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於一体的企业股份制化交易所。2000年11月23日成为亚太地区首家通过公开募股和私募配售方式上市的交易所。

不同国家对期货市场的监管使用不同的法律,监管法律冲突是期货市场跨境监管面临的主要问题。新加坡期货市场建立之后,新加坡政府充分借鉴美欧期货市场的成功经验及失败教训,从政府管理人员到交易所工作人员,都到美国芝加哥期货市场学习,并聘请芝加哥交易所的顾问进行指导。同时,新加坡政府还派人去美国期货交易管理委员会学习,全套引进其法律、法规,个别加以修改后,公布实施。解决了新加坡期货市场的法律健全问题。所以研究新加坡的期货市场监管政策,对于今后公司进入新加坡市场推动新加坡经纪业务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Singapore Exchange(SGX)is Asia’s leading and trusted market infrastructure, facilitating the exchange of capital and ideas to create value for people, businesses and economies. As a multi-asset exchange operating equity, fixed income and derivatives markets to the highest regulatory standards, SGX is a vertically integrated business that provides listing, trading, clearing, settlement, depository and data services. With about 40% of listed companies and 90% of listed bonds originating outside of Singapore as well as established linkages across the region and in Europe, SGX is Asia’s most international and connected exchange. Offering a full suite of derivatives products across Asian equity indices, commodities and currencies, SGX is the world’s most liquid offshore market for the benchmark equity indices of China, India, Japan and ASEAN. The exchange was one of the first globally to adopt the Principles for Financial Market Infrastructure, the first and only central counterparty in the region to be fully approved by U.S. regulators

as a Derivatives Clearing Organization and a Foreign Board of Trade, and is recognized by European Union regulators for both securities and derivatives. As Asia’s pioneering central counterparty, SGX is globally recognized for its risk management and clearing capabilities. In 2015, SGX was awarded Derivatives Exchange of the Year by Asia Risk, Futures and Options World and Global Capital as well as Central Counterparty (CCP) of the Year by Asia Risk. In 2016, SGX was named Exchange of the Year at the global Energy Risk Awards. Headquartered in AAA-rated Singapore, SGX has over 700 employees including offices in Beijing, Hong Kong, London, Mumbai, Shanghai and Tokyo.

市场监管

概览

●监管体系

新交所是新加坡市场和结算所的一线监管机构。我们与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刑事部等政府部门密切协作,制定和实施有关条例和规定,致力于建设一个可持久发展的证券市场。

SGX serves as a frontline regulator for the markets and clearing houses that it operates in Singapore. SGX works closely with the relevant regulatory authorities, including the 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 (MAS) and the Commercial Affairs Department (CAD), to develop and enforce rules and regulations with a view to building an enduring marketplace.

●新交所是一家自我监管机构

新交所是一家上市交易所和一线监管机构,属于自我监管组织(SRO)。除了承担监管职责以外,新交所还具商业属性。这种双重职能可能会相互冲突,因此新交所建立了相应的预防机制。

●监管机构的组织结构

为促进市场的公平、有序和透明,保证清算系统的安全和财务健康,新交所需要履行各种监管职能。这些职能具体由以下监管部门执行:

?发行人监管部

?凯利板监管部

?会员监督部

?市场监控部

?执法部

?风险管理部

?结算风险

?监管政策部

Rulebook

●Key Principles

In conducting its regulation of the market SGX has adopted six guiding principles. The first three principles relate to how we target what we regulate while the next three principles relate to how we devise our rules and conduct our regulatory activities.

?Guiding Principle One:Disclosure-Based Regulation

SGX believes that market users should have a wide range of choices

and that the decision whether a particular security or product

is suitable for an investor is largely a matter for the market

users and their advisers. For this principle to work,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market to be provided with timely, accurate,

and adequate disclosure of all matters needed to make informed decisions about the listed products. Hence we focus on

facilitating fair access to information for all market users as the fundamental building block for achieving a fair, orderly, and transparent market. The disclosure of information alone will not be sufficient. It is therefore supplemented by high baseline standards to determine whether a particular type of listing or product is suitable for the various segments of our market.

?Guiding Principle Two:Comprehensive Risk Management

Market users also need absolute certainty that their trades can be finalized. This is a fundamental basis for their trading. Any breakdown in the post-trade activities of clearing and settlement will result in a loss of confidence and can effectively bring the market to a halt. Consequently, SGX focuses regulatory attention on the safe and efficient operation of its clearinghouses as a very high priority. It requires a comprehensive, integrated, and reliable approach to the management of the counterparty risks from clearing and trading members as well as other risks within the clearinghouses.

?Guiding Principle Three:Risk-Based Targeting of Regulatory

Activities

In order to make an optimal allocation of regulatory resources, SGX adopts a pragmatic risk-based approach. Supervisory

activities focused on principles one and two are tailored

according to risk profiles we develop for issuer sponsors and our member firms. The profiles are based on our assessment of their management systems and the risks inherent in their business models and products bearing in mind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their

own management to provide proper and thorough risk oversight of their business activities. SGX then allocates resources to those matters that it considers as posing the greatest risks the

greatest risk to achieving a fair, orderly, and transparent market and safe and efficient clearing outcomes.

?Guiding Principle Four:Balanced Approach to International

Best Practice

The SGX market has strong international dimensions as reflected in its traded products, listed companies, market intermediaries and market users. In keeping with this, SGX aims to ensure that its rules and regulatory activities are consistent with

international best practice for exchanges such as issuers being able to us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 At the same time, in pursuing regulatory outcomes, SGX seeks to strike an appropriate balance between internationally recognised

practices and local needs and conditions. We do not adopt an unthinking mechanical approach and we focus on the substance rather than the form in the rules.

?Guiding Principle Five:Transparency

SGX seeks to be open and transparent in all its regulatory

operations to the extent consistent with its statutory

obligations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In addition to statutorily mandated public consultations on rule amendments, SGX consults market users, where appropriate, on the proposed introduction of new products and initiatives. The SGX website publishes feedback received from market users on the public consultations, has a public register of listing rule waivers, and publishes “grounds for decision” by Disciplinary Committe es.

?Guiding Principle Six:SGX as a Frontline Regulator and Managing

Regulatory Conflict

MAS is the statutory regulator and has oversight over SGX’s regulatory responsibilities. SGX performs a frontline regulatory role in maintaining fair, orderly, and transparent markets, as well as safe and efficient clearing facilities.

SGX maintains a continuous dialogue with market users. This market proximity improve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businesses of market users and the compliance issues they face, enabling us to assess their compliance and to appropriately calibrate regulatory solutions and enforcement actions.

SGX also maintains a close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regulatory and enforcement agencies such as the MAS, CAD and the Accounting and Corporate Regulatory Authority (ACRA) on matters such as regulatory policies, risk management, regulatory oversight, and enforcement actions.

SGX is conscious that its dual role as both a frontline regulator and a commercial entity can create conflicts between its regulatory responsibilities and its commercial objectives (“regulatory conflicts”). The Securities and Futures Act places a legal obligation on the Board and management of SGX to maintain effective governance arrangements for managing such conflicts. The arrangements include a Regulatory Conflicts Committee (“RCC”) of the Board, which ensures the adequacy and quality of resources for SGX’s regulatory functions, the robustness of the decision-making structure, and the supervision of processes for identifying and managing regulatory conflicts.

For instance, all waivers of rule requirements granted by SGX as

well as enforcement actions leading to Disciplinary Committee

proceedings undertaken by it are disclosed to the public and/or

to its members. This transparency assures due process in the

making of SGX’s regulatory decisions. The MAS exercises overall

supervision of SGX and its management of regulatory conflicts.

SGX believe that this conflict governance model is the most

appropriate for our markets at this time. However, we are

committed to vigilance in reviewing the operation of the model

and in adapting it appropriately in the light of experience and

market developments.

SGX AS A MARKET REGULATOR

SGX supervises the market from both the trading and the clearing aspects. The Market Surveillance unit conducts surveillance of trading activities. The analysts monitor the securities and derivatives markets to detect unusual trading activities and prohibited trading practices or conduct, including insider trading and market manipulation.

On the clearing side, the Risk Management unit monitors and manages SGX's counterparty risk exposure to clearing members for SGX trades.

●Trading

?Securities Market

Market Surveillance utilizes a real-time market surveillance system, which employs the latest technology to automatically alert analysts to irregular market behavior such as unusual price and volume movements.

A Surveillance analyst who assesses whether public information such as

company specific news, industry trends, or economic factors can explain the market activity handles each alert. Where no explanation is apparent, we may require the listed company to indicate whether it knew why there might be unusual trading or inform the public of any material information that might reasonably be expected to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trading volume and price of the securities. A list of events that require disclosure is contained in Appendix 7.1 of the listing manual and include, amongst other events,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Derivatives Market

With all contracts traded electronically, surveillance is conducted via a two-pronged approach - electronic surveillance and reviews of exception reports. Analysts assess market-related alerts and review exceptions for any unusual trading or trading irregularity. Once a potential trading irregularity is identified, the analysts would conduct an in-depth review. Potential violations are referred to the Enforcement Unit for further action.

?Clearing

SGX’s securities and der ivatives clearing houses guarantee the contract performance of all trades done on the respective exchanges which are cleared through the clearing members. This allows the clearing members to provide assurance of contract performance to their customers.

To maintain the financial integrity and stability of our markets, Risk Management monitors and manages SGX's counterparty risk exposure to ensure that clearing members have adequate resources to meet obligations to SGX clearing houses. Any exception is promptly addressed through imposition of additional collateral or reduction of position limits. In addition, Risk Management monitors SGX’s financial resources to ensure

that its clearinghouses have the requisite financial resources to back their guarantees. This is done by performing stringent daily stress tests.

主板监管

●监管办法

?新加坡的资本市场主要基于披露制度。新交所的规则增加了以披露为

基础的制度,对发行人提出了高基准准入标准和持续要求。该制度的

基础是要求上市发行人及时向市场披露所有重大信息。我们的要求以

国际标准为基准,且与发达国家司法管辖权的最佳实践保持一致。

?发行人监管部审查上市申请,以确保发行人符合所规定的最低要

求。发行人监管部在审查上市申请时,依赖于发行经理进行的尽职调

查和及其意见,以确定申请人是否适合上市。

?发行人监管部监控发行人是否遵守上市规则。如出现可能的违规行为,

我们将进行调查,并考虑发行人的合规记录和违规行为的严重程度,采

取适当行动。

Regulatory Approach

Main Board

Singapore operates a predominantly disclosure-based regime for capital markets. SGX’s Listing Rules augment the disclosure-based regime with high baseline admission standards and continuing requirements for issuers. A cornerstone of the regime is to require listed issuers to make timely disclosure of all material information to the marketplace. Our requirements are benchmarked against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and are in line with best practices from developed jurisdictions.

SGX’s regulatory team reviews listing applications to ensure that issuers meet the minimum requirements prescribed. In reviewing listing applications, SGX’s regulatory t eam relies on due diligence carried out by issue managers and their representations to determine the applicants’ suitability to list.

Effective 7 October 2015, where listing applications (including reverse takeovers) involve novel businesses or listing structures or are from a lesser-known jurisdiction, require specialist expertise, or are of public interest, SGX’s regulatory team may refer these to the Listings Advisory Committee.

The Listings Advisory Committee’s role is advisory in nature. Where SGX’s regulatory team adopts listing policies or makes listing decision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istings Advisory Committee’s advice, SGX remains responsible for its listing policies and listing decisions. Where SGX’s regulatory team decides to depart from the L istings Advisory Committee’s advice, the case will be referred to SGX’s Regulatory Conflicts Committee, which may in turn refer it to SGX’s Board of Directors. Where SGX’s Regulatory Conflicts Committee or SGX’s Board of Directors agrees with the Listings Advisory Committee’s advice, SGX remains similarly responsible for its listing policies and listing decisions.

Requirements

A company may list on the Mainboard if it satisfies any of the three criteria below.

Criterion 1

To assure a fair and efficient market for the trading of securities, SGX requires that issuers disseminate all material information on a timely basis. This requirement enables informed decision-making and avoids information asymmetry in the marketplace.

Under the Listing Rules, issuers are required to announce any information known to the issuer concerning it or any of its subsidiaries or associated companies which is either necessary to avoi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false market or would be likely to materially affect the price or value of its securities. Our disclosure requirements are accorded statutory backing under Section 203 of the Securities and Futures Act which creates a statutory obligation on an issuer and others to comply with SGX’s continuing disclosure requirements.

Corporate Governance

Mainboard and Catalist

The Singapore Code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2012 is jointly administered by the SGX and MAS. The code is benchmarked to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and designed to serve as a guide for issuers to meet stakeholders’ expectations of governance standards. Singapore adopts a

comply-or-explain approach towards the code. Although compliance with the code is not mandatory, issuers are required to disclose their corporate governance practices and give explanations for deviations from the code in their annual reports.

Best practices of the code include having a strong and independent Board, adopting transparent procedures, and maintaining sound systems of internal controls.

SGX regularly partners with 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 (MAS), Singapore Institute of Directors (SID), and Securities Investors Association Singapore (SIAS) on corporate governance initiatives.

To strengthen corporate governance practices of listed companies in Singapore, MAS, ACRA and SGX established the Audit Committee Guidance Committee (ACGC) in Jan 2008 to develop practical guidance for Audit Committees in Singapore. Members of the ACGC were drawn from the business community and stakeholder groups.

凯利板企业监管

监管办法

?在由保荐人监督的凯利板,新交所仍然通过准入和持续性义务条例对企

业进行监管。若出现违规情况,新交所保留对违规者进行纪律处罚的

权利。但是经批准的保荐人对公司负有直接监督责任。

?投资者应注意,公司在凯利板挂牌和持续上市期间,新交所将不再承担

一般监督职责。而是由经批准的保荐人对此负责。保荐人由具备相应

资格的、在公司融资和合规咨询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专业公司担当。新

交所依据严格的准入条件和持续性义务,对他们进行授权和监管。

?在企业首次公开发行中,保荐人的主要作用是评估企业上市的适宜性和

帮助企业准备上市。企业上市后,保荐人向上市公司提供咨询并监督

其履行凯利板规则。如果出现确证的或疑似的凯利板规则违规行为,

保荐人要向新交所检举。

●准入

想要在凯利板上市的公司必须符合下列准入标准。

?保荐人制度

上市申请人必须由经过批准的凯利板保荐人保荐。只有保荐人认为其

适合上市时,公司才能在凯利板上市。新交所不设置任何最低定量准

入标准,但保荐人在进行合理的尽职调查和询问后,应对上市申请人的

上市适合性表示满意。

?发行文件

上市申请人必须制作“发行文件”。因为我们已从MAS取得了《证券

和期货法》相关条款的豁免权,所以在凯利板发行股票无需招股说明书。

然而凯利板的披露标准保持不变,因为它是投资者作出知情决策的基础。

因此,“发行文件”具有与主板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同等的披露要求。

为了强化这一披露规定,《证券和期货法》中有关民事和刑事责任的规

定同样适用于发行文件。招股说明书的豁免意味着公司不再需要向MAS

提交和登记。而是提交给新交所。发行文件会刊登在新交所的

Catalodge 网站上,为期至少 14 天。这将为公众提供一个表达其意

见和重大关切的场所,同时也增加了一份保障。

?营运资金声明

保荐人及公司董事必须在发行文件中提供一份声明,即该公司有足够的

营运资金满足目前和上市后至少12个月的资金需求。

?股权分布

为了促进 IPO 后交易活动能够正常开展,股权分散要求至少有 200 位

股东,15% 的已公开发行股本为公众持有。

?禁售期

为了确保发起人*和 IPO 之前的投资者能够兑现承诺,他们持有的股权

出售会受到限制。 IPO 时,如果发起人作为一个群体持有超过 50%的

发行后股本,则他们可以出售,但必须至少保留 50%的股份。如果

他们持有少于 50%的发行后股本,则禁止出售任何股份。发起人在

IPO 后的 6 个月内不得出售其所持有的任何股份,但可以在接下来的

6 个月内出售最高 50%的股份。

对于 IPO 前 12 个月内便已获得股份的 IPO 之前的投资者,股权的

“利润部分”将受 IPO 后 12 个月的禁售期限制。“利润部分”为投

资者获取股份所支付的现金和以 IPO 价格为基础的股权价值之间的差

额计算得到的股份数。

* “发起人”是上市时持有5%以上股本的控股股东及其联营公司和执

行董事。

●上市公司的持续性义务

?为保证证券交易市场实现公平、有序、和透明的交易,新交所要求上市

公司及时披露所有重大信息。这样,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之时能获

得相关信息,避免在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

?根据凯利板规则,上市发行人必须公布其所了解的涉及其自身、分公司

或关联企业的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避免市场传言,还可能对证券价格

或价值产生重大影响。《证券和期货法》第203节规定发行人和其它

人有法定义务遵守新交所的持续披露要求,我们的信息披露要求则是根

据《证券和期货法》第203节的法定依据设定的。

?作为上市发行人的所有人,股东有权对与该公司有关的重大决策行使其

投票权。关联交易、重大收购与出售、反向收购,控股权转让、债务

偿还安排、和股息分派等重大决策需经股东批准。

Regulatory Approach

Catalist

Unlike issuers listed on SGX’s Main Board, Catalist companies are directly supervised by their sponsors. Sponsors are qualified professional companies experienced in corporate finance and compliance advisory work. They are authorized and regulated by SGX through strict admission criteria and continuing obligations.

However, SGX continues to regulate issuers through its rules for admission and continuing obligation. It also retains the power to discipline them when there is a rule breach.

●Admission

A company seeking a listing on Catalist must meet the following

admission requirements.

?Sponsorship

A listing applicant must be sponsored by an approved Catalist

Sponsor. Catalist companies are listed based on the Sponsor's

assessment that they are suitable. SGX does not set any minimum

quantitative entry criteria, but Sponsors will need to be

satisfied about the listing applicants’ suitability

following reasonable due diligence and enquiries.

?Offer Document

A listing applicant must produce an Offer Document. We have

obtained an exemption from the 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

企业有关安全生产方面法律法规、规范和规程

企业有关安全生产方面法律法规、规范和规程 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识别、获取和更新管理制度 1、目的 为了获取、更新、识别适用于本公司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获取、更新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以及适用性确认。 3、职责 3.1 安全部负责获取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并确认其适用性,定期更新,并传达到相关部门。 3.2 各部门负责配合安全部获取相关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并上报安全部。 4、工作程序 4.1 获取内容: 4.1.1国家、地方颁布的安全生产管理的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及国际条约里有关对安全生产管理的规定。 4.1.2其他要求事项 (1)行业标准中的安全生产管理要求; (2)与有关机构的协定; (3)非法规性安全生产管理指南等。 4.2 获取途径: 4.2.1安全部负责从专业报纸、杂志、网上及上级有关部门等渠道获取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 4.2.2安全部定期(每半年一次)与上级安全生产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联系,获取相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规定; 4.2.3各部门获取到法律、法规时报送安全部; 4.3 确认适用性: 4.3.1安全部根据本公司的特点,确认安全法律法规、标准与其他要求的适用性,填写《公司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清单》; 4.3.2《公司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清单》经厂长审批后下发到各相关部门。 4.4 符合性判断: 4.4.1安全部对照新确定的法律、法规,判断公司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符

合性,如不符合开展原因和责任分析,并提出整改计划及整改措施; 4.4.2安全部应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对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进行符合性评价。评价应覆盖所有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并出具评价报告。 4.5安全部应每年组织员工学习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在新的法规、标准出台时,应及时组织学习,提高员工的守法意识,规范企业的安全生产行为。 4.6 当法律、法规、标准发生变更时,由安全部及时修改清单,并重新发放至各部门。

《电子商务法》和市场监管部门强相关的条文梳理(1)

《电子商务法》和市场监管部门强相关的条文梳理 8 月 31 日下午举行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经过四次审议的《电子商务法》获得表决通过。自 2016 年 12 月《电子商务法(草案)》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至今历时一年半的《电子商务法》正式亮相。 电子商务法协同监管 根据电子商务发展的特点,《电子商务法》完善和创新了符合电子商务发展特点的协同监管体制和具体制度。法律规定国家建立符合电子商务特点的协同 管理体系,各级政府要按照职责分工,没有确定哪个部门是电子商务的主管部门,根据已有分工,各自负责电子商务发展促进、监督、管理的工作(根据新 闻发布会上,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尹中卿、全国人大常委会法 工委经济法室副主任杨合庆就《电子商务法》权威解读)。 第六条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电子商务发展促进、监督管理等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行政区域内电子商务的部门职责划分。 第七条国家建立符合电子商务特点的协同管理体系,推动形成有关部门、电子商务行业组织、电子商务经营者、消费者等共同参与的电子商务市场治理体系。 哪些与市场监管部门相关 1 市场主体登记第十条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依法办理市场主体登记。但是,个人销售自产农副产品、家庭手工业产品,个人利用自己的技能从事依法无须取得许可的便民劳务活动和零星小额交易活动,以及依照法律、行政法规不需要进行登记的除外 第二十八条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应当按照规定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报送平 台内经营者的身份信息,提示未办理市场主体登记的经营者依法办理登记,并 配合市场监督管理部门,针对电子商务的特点,为应当办理市场主体登记的经 营者办理登记提供便利。 2 许可信息、主体信息公示第十五条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在其首页显著位置,持续公示营业执照信息、与其经营业务有关的行政许可信息、属于依照本法第十条规定的不需要办理市场主体登记情形等信息,或者上述信息的链接标识。 前款规定的信息发生变更的,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及时更新公示信息。 第十六条电子商务经营者自行终止从事电子商务的,应当提前三十日在首页显著位置持续公示有关信息。 第七十六条电子商务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场监 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中的电子商务平台 经营者,依照本法第八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一)未在首页显著位置公示营业执照信息、行政许可信息、属于不需要办理市场主体登记情形等信息 , 或者上述信息的链接标识的; (二)未在首页显著位置持续公示终止电子商务的有关信息的; (三)??。

会展法律法规的完善分析

旅游学院 会 展 法 律 法 规 -------会展法律制度概述及会展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 旅游学院12级会展王进利 1206050103 任课老师:党玉侠

------------现今会展法律法规制定情况概述 ------------会展法律法规约束主体的转变与改进 ------------会展产业所面临的潜在的法律法规问题 目前我国既没有专门的会展法,也没有专业会展组织的认定标准,关于会展组织者资格、条件的限制性规范,散见于部委规章、地方性法规、甚至是某部委的一些函件中。根据现行法规的零散规定,首要的条件是:会展组织者必须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对于这一条,一般都认为会展的组织者必须是独立的法人,但实际上,自然人也是合法的会展主体。因为尽管自然人举办会展比较少见,也很难得到批准,但自然人能够独立承担责任是显而易见的。由于会展工作五花八门,许多创意均在自然人一念之间,确立自然人的办展权有利于会展市场的活跃。我们想到的模式是:参照证券、期货业的组织模式,成立专门的会展备案职能部门 司法实践中出现的会展法律问题通常可以按主体归属于三类:一是会展由谁来办?二是会展对谁负责?三是会展侵权或者会展失败的责任归属于谁?有没有补救机制?第一类问题属于立法、司法、执法问题,涉及到国家机构与会展企业的互动问题;第二类问题主要是指办展企业与参展企业的关系问题;第三类问题属于所有参展者的责任归属与责任承担问题。这三个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必须统筹兼顾。 会展以前举办的组织是政府,我觉得这样不好,因为不能使得会展产业产生市场活力,有些参展商纯粹是因为政府命令而来,所以会出现假繁荣的现象,政府举办的主体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依据法律原理,会展合约是基于当事人自愿订立的平等的民事合

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学法制度

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学法制度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局学法工作,不断提高工作人员法律素养,促进市场监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县局政策法规股负责机关工作人员学法工作的部署、指导工作,局各二级机构负责人具体负责单位工作人员的学法工作,相关业务股室负责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工作。 第三条学法工作形成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通过开展学法工作,机关工作人员精通与本职岗位相关的法律,学以致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 第四条学法内容包括:宪法、国家基本法律制度、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法学基础理论,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有关法律法规,与市场监管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 第五条县局将学法工作纳入年度教育培训计划,各二级机构也要制定相关学习计划,并认真抓好落实。确保国家工作人员学法时间每年不少于40学时。 第六条要通过学习会、报告会、专题讨论会等形式,安排法律学习专题内容,坚持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专题发言与相互讨论相结合、专家授课讲座与观看音像资料

相结合、学理释义与案例剖析相结合。

第七条建立完善法律知识培训制度。市场监管系统各类培训,应当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及有关法律法规知识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第八条各单位按照年度教育工作计划,定期组织本单位人员集中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学习情况应有记录。 第九条建立学法登记管理制度,对机关工作人员学法的时间、内容、形式、课时、考试考核成绩等情况进行登记,并作为考核、使用、评比的重要依据。 第十条本制度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2018年7月10日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会展法律法规

会展业法律制度概述1?会展管理体制 我国的会展管理体制实行的还是审批制,具有强烈的行政干预色彩,与德国、法国不 同的是,我国的审批制表现为政府对会展企业是否具备主办会展的主体资格进行审批,对会 展公司的市场行为进行干预,甚至表现为政府直接作为市场主体进行市场活动。 1)国内展的会展管理体制 境内举办的展览会先有原商业部、内贸部、国内贸易局归口管理,后又由国家经贸委 行使管理职责,中国贸促会可以审批其系统举办的国内展。2002年11月,国务院取消了关 于“全国性非涉外经济贸易展览会”的审批制,改为登记制。目前,在国内举办全国性非 涉外经济贸易展览会已经不再实行审批制,只要到有关部门登记就可以了。 2)境内举办的对外经济技术展览会的会展管理体制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我国境内举办的对外经济技术展览会加强管理的通知》明确规 定:境内举办对外经济技术展览会(包括国际展览会、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出口商品交易会和境外民用经济技术来华展览会等),由原外经贸部(现商务部)负责协调和管理。 《通知》规定有关审批部门和主办主体的资格问题,具有明显的审批制性质。 3)出国境举办经济贸易展览会的会展管理体制 2001年2月15日,中国贸促会和原外经贸委联合出台了《出国举办经济贸易展览会审 批管理办法》,对出国办展单位、审批和备核的程序、审批的依据和要求、展览团的管理以及处罚措施做了明确的规定。 现在出国展相比原来由外经贸部的行政审批有了很大改变,在审批内容和范围方面比 过去有所减少。 从总体上来看,随着会展经济的逐步发展,我国会展管理体制必将由审批制向登记制或备案 制过渡。 2.我国会展业的立法状况 20世纪80年代仅被当做中介服务机构没有被当做行业发展。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 相关法规。 我国会展立法工作尚处在初期阶段。 从立法内容上看,展览业立法主要在于明确展览业的管理部门、管理办法、展览活动 的主体以及各方面的权利义务,增强展览活动的透明度,为经营者创造一个法治的市场环境。 从立法机构和立法效力来看,目前我国会展业的立法基本上是由国务院制定和颁布的 行政法规、国务院各部委局所颁布的行政规章以及地方性法规或规章,并且大都以办法、通 知形式出现,法律效力较低。 加入WTO ,更需要加快法律法规的建设。 3.我国会展业的法律体系 两大类: 一是通用型的法律法规,即各领域通用的调整一些基础社会关系的法律法规,会展业 涉及的主要有合同法、公司法、保险法、知识产权法、文物保护法、广告法、产品质量法、 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海关法等;

产品宣传法律法规汇总及指导建议0316说课材料

产品广告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汇总 本汇总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广告管理条例》、《广告管理条例施行细则》、《化妆品广告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汇总罗列,如有新增法律法规还应按新增法律法规要求执行。 一、广告不得含有虚假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 二、广告不得有下列情形: (一 )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国歌; (二 )使用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名义; (三 )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用语; (四 )妨碍社会安定和危害人身、财产安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 )妨碍社会公共秩序和违背社会良好风尚; (六 )含有淫秽、迷信、恐怖、暴力、丑恶的内容; (七 )含有民族、种族、宗教、性别歧视的内容; (八 )妨碍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 (九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的其他情形。 三、广告不得损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的身心健康。 四、广告中对商品的性能、产地、用途、质量、价格、生产者、有限期限、允诺或者对服务的内容、形式、质量、价格、允诺有表示的,应当清楚、明白。广告中表明推销商品、提供服务附带赠送礼品的,应当标明赠送的品种和数量。 五、广告使用数据、统计资料、调查结果、文摘、引用语,应当真实、准确。并表明出处。 六、广告中涉及专利产品或者专利方法的,应当标明专利号和专利种类。未取得专利权的,不得在广告中谎称取得专利权。禁止使用未授予专利权的专利申请和已经终止、撤销、无效的专利做广告。 七、广告不得贬低其他生产经营者的商品或者服务。 八、广告应当具有可识别性,能够使消费者辨明其为广告。大众传播媒介不得以新闻报道形式发布广告。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发布的广告应当有广告标记,与其他非广告信息相区别,不得使消费者产生误解。 九、食品、酒类、化妆品广告的内容必须符合卫生许可的事项,并不得使用医疗用语或者易与药品混淆的用语。 十、在广告经营活动中,禁止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 十一、广告内容必须真实、健康、清晰、明白,不得以任何形式欺骗用户和消费者. 十二、广告有下列内容之一的,不得刊播、设置、张帖:(一)违反我国法律、法规的;(二)损害我国民族尊严的;(三)有中国旗、国徽、国歌标志、国歌音响的;(四)有反动、淫秽、迷信、荒诞内容的;(五)弄虚作假的;(六)贬低同类产品的。 十三、化妆品广告内容必须真实、健康、科学、准确,不得以任何形式欺骗和误导消费者。十四、广告客户申请发布化妆品广告,必须持有下列证明材料: (一)营业执照; (二)《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 (三)《化妆品生产许可证》; (四)美容类化妆品,必须持有省级以上化妆品检测站(中心)或者卫生防疫站出具的检验合格的证明; (五)特殊用途化妆品,必须持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核发的批准文号; (六)化妆品如宣称为科技成果的,必须持有省级以上轻工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科技成果鉴定

会展业的法律法规

一. 会展业法律制度概述 1.会展管理体制我国的会展管理体制实行的还是审批制,具有强烈的行政干预色彩,与德国、法国不同的是,我国的审批制表现为政府对会展企业是否具备主办会展的主体资格进行审批,对会展公司的市场行为进行干预,甚至表现为政府直接作为市场主体进行市场活动。 世界会展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包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美国、加拿大、中国香港,都制定了与本国会展业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以期保障本国会展业的运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且其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会展法律体系。而反观我国对于会展业法律问题的研究仍处以初级阶段,未给予其应有的重视。 从宏观方面来说,我国会展业存在着法律层级低、立法散乱;未形成完善法律体系;关键法律衔接困难。从微观方面上讲,我国会展业主管机构不明确;国外展审批严格;产权不清;行业协会未形成体系;会展保险制度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基于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以及对国外会展业法律规制经验的借鉴,提出了关于会展业发展的完善意见: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就是应当制定一部较为完善的会展法来规制我国会展业的运行,其指导原则应为遵循市场运作为前提,政府宏观管理为指导,行业协会管理为主导。在此原则的指导下,对于会展法的具体规定以及相关问题的解决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应当统一立法,建立统一会展机构管理下的行业协会体系,明晰展馆的产权,完善会展保险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会展经济已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新亮点。但与国外会展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存在着会展业市场化程度较低、缺乏行业自律机制和自律规范、会展场馆规模不大且布局不合理、缺乏品牌展会等问题。因此,要努力开创中国会展业发展的新局面,必须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尽快制定并完善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和引导中国会展业健康发展,树立精品意识,打造会展品牌,进一步增强我国会展业的竞争能力。 3. 我国会展业的法律体系 两大类: 一是通用型的法律法规,即各领域通用的调整一些基础社会关系的法律法规,会展业涉及的主要有合同法、公司法、保险法、知识产权法、文物保护法、广告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海关法等; 二是专门性的法律法规,即专门针对会展业制定的法律法规。

《化妆品标识管理规定》实施指南及相关法律法规选编(第二版)

《化妆品标识管理规定》实施指南与释义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化妆品标识的监督管理,规范化妆品标识的标注,防止质量欺诈,保护消费者的人身健康和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含分装)、销售的化妆品的标识标注和管理,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化妆品是指以涂抹、喷、洒或者其他类似方法,施于人体(皮肤、毛发、指趾甲、口唇齿等),以达到清洁、保养、美化、修饰和改变外观,或者修正人体气味,保持良好状态为目的的产品。 本规定所称化妆品标识是指用以表示化妆品名称、品质、功效、使用方法、生产和销售者信息等有关文字、符号、数字、图案以及其他说明的总称。 [释义]本条是有关于化妆品和化妆品标识定义的规定 一、关于化妆品的定义 本次规定的化妆品定义与以往监管工作中的化妆品定义以及国家标准中的定义相比,将牙膏、漱口水等口腔清洁护理用品,以及香皂、浴液、洗手液等清洁产品纳入到化妆品的范畴,对其进行监管。 本条在规定化妆品定义的同时,也概括了化妆品的使用目的和主要作用,具体如下: 1.清洁作用指去除面部、体表、指趾甲、毛发、口唇、口腔、牙齿等的污垢和异味,以达到清洁和消除不良气味的目的。起清洁作用的化妆品包括:卸妆霜(乳、水、啫喱)、磨砂膏、香波、洗面奶、浴液、洗手液、香皂、牙膏和漱口水等。 2.保养作用指对面部、体表、毛发、牙齿等部位进行护理和滋养,抵御外界不良环境因素的损伤、保持肌肤柔润光滑,使头发顺滑光泽,延缓肌肤衰老等,起保养作用的化妆品,包括:各种润肤膏、霜、乳、局油膏、精华素等。 3.美化、修饰和改变外观,或者修正人体气味作用是指美化、修饰面部,体表及毛发、牙齿,或者改善人体气味,散发香气,以达到增强魅力的作用。包括各类彩妆、香水、古龙水、摩丝和喷雾发胶等。仅供艺术、戏剧专用油彩类产品不属于化妆品范畴。 二、关于化妆品标识的定义 化妆品标识是指由生产者提供,帮助消费者了解产品的成分、质量、所招待的标准、说明产品的用途,使用方法、保存条件和期限等的相关信息。 标识的内容一般包括化妆品名称、品质、功效、使用方法、生产和经营者信息等说明性资料,可以由文字、符号、数字、图案等方式组合而成。 第二章化妆品标识的标注内容 第五条化妆品标识应当真实、准确、科学、合法。

【精品】会展政策与法规教案 第1章 会展法律概述

会展政策与法规 第1章会展业法律制度概述 1.1 会展概述 “朝阳产业” 1.1.1 会展的起源与发展 1)国际会展发展的历程 (1)萌芽期——集市大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末期至19世纪中叶) 欧洲是世界上公认的会展业发源地。 公认最早的国际集会交易会是公元629年在法国巴黎近郊的圣丹尼斯举办的交易会。 (2)发展期——博览会大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40年代) 1851年第一届伦敦世界博览会(“万国工业大展览会”) 1928年11月22日,巴黎成立国际展览局(BIE),形成《国际展览公约》,最初31个国家,截至2002年底已有89个成员国。 (3)成熟期——会展旅游阶段(20世纪中叶至今) 二战后,会展经济的热浪(每年定期举行的大型展览会博览会有4000多个,国际会议40万个) 会展业在各国受到重视 2)我国会展旅游发展的历程 (1)尝试阶段(1851—1926年) ①出国参加世博会 1851年,中国商人徐荣村以私人身份参加首届世博会 1873年,英国人包腊代表中国参加了维也纳博览会 1876年,中国政府第一次派代表以国家身份参加费城博览会 1915年,参加巴拿马博览会 ②国内办初期展览会 1926年6月—11月,南京,晚清中国第一次全国博览会(南洋劝业会) 1929年,杭州,西湖博览会 (2)起步阶段(1949—20世纪90年代) ①1951新中国参加莱比锡春季博览会。 1953年第一次接待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工业展览会 1982年,中国代表团参加诺克斯威尔世博会 ②起步阶段的快速发展 1978年,中国贸促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十二国农业机械展览会” 这一时期总体水平较低 (3)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 新世纪,各地会展业纷纷出现 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会展产业带初步形成。西部大开发西南会展业产业带正在形成。中部崛起

市场监管七项制度内容

市场监管七项制度内容 一、市场食品进货查验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市场(含超市、商场、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下同)食品质量监督管理,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经营食品的市场和经营者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列入进货查验的食品主要包括肉、禽、畜、粮食及其制品、蔬菜、水果、奶制品、豆制品、饮料和酒类。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根据食品管理的需要,增加查验食品的种类。 第四条经营者购进食品时,应查验证明供货方主体资格合法的有效证件,并按批次向供货方索取证明食品质量符合标准或规定,以及证明食品来源的票证,并保存原件或者复印件。 需要查验和索取的具体票证,由《市场食品索证索票办法》另行规定。 第五条经营包装食品的,要对食品包装标识进行查验核对,查验的内容如下: (一)中文标明的商品名称、生产厂名和厂址; (二)商标、性能、用途、生产批号、产品标准号、定量包装商品的净含量及其标准方式;

(三)根据商品的特点和使用要求,需要标明的规格、等级、所含主要成分和含量; (四)限期使用商品的生产日期、安全使用期(保质期、保鲜期、保存期)和失效日期; (五)对使用不当、容易造成商品损坏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商品的警示标志或中文警示语。 第六条市场经营的农产品及其他散装食品,法律法规规定必须检验或者检疫的,经营者必须查验其有效检验检疫证,未经检验检疫的,不得上市销售。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的,应经有关产品质量检测机构或市场设立的检测点检测合格才能上市销售。 第七条经营者应经常检查食品的外观质量,对包装不严实或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应及时予以处理,对过期、腐烂变质的食品,应立即停止销售,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第八条经营者按照食品广告指引购进食品时,要注意查验是否有虚假和误导宣传的内容。 第九条市场开办者应根据需要配备相应的检测设施,对在市场内销售的食品进行自检,经检测合格才能上市销售,并将检测结果在市场公布和登记存档备查。 第十条市场开办者要指导经营者做好食品进货查验工作,检查督促经营者进货查验工作的落实,对经营者索取的重要食品的相关票证,应统一保管,集中备案,随时接受行政执法部门的检查。 第十一条经营者在进货时,对查验不合格和无合法来源的食

外贸涉及的法规及相关规定

外贸涉及的法规及相关规定 利比亚贸易法规简介 利比亚在2003年国际社会解除对其制裁后,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起步阶段, 目前仍不是WTO成员,其很多贸易法规与国际惯例尚不接轨。为帮助我企业更好地开展对 利贸易活动,现将其贸易法规简要介绍如下。 一、利比亚贸易法规的特点。 1、高度集权性。从严格意义上讲,目前利比亚经济性质更多成分还是计划经济色彩,政府 限制因素多,干预程度大,并把这些干预内容渗透到法律法规中。 2、独特性。利比亚目前仍不是WTO成员,其很多贸易法规具有独特性。如目前利比亚强 行推行的代理制、禁止外商在利比亚从事商业活动、利比亚关税名目设置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3、随意性。 1)立法形式的随意性。 2)法规内容的随意性。从2002年以来,政府关于贸易进口操作方式、实行法定代理商品 名单、禁止进口商品名单、商品进口关税税率等反复更改了很多次,有的甚至还没来及执行就被废除。 3)法规执行的随意性。利比亚政府官僚作风严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普遍存在。如 在进口商品报关方面,当地代理、进口商与海关勾结,以各种形式逃避法定税费。 二、利比亚贸易法规的主要规定。 1、贸易代理制度。 利比亚为保证进口商品质量,一直实施贸易代理制,由代理商保证进口产品质量和提供售后 服务。目前关于代理制的最新规定是:从2007年1月1日起,利比亚经贸部决定部分商品 进口必须由利比亚注册代理从事,明确规定代理商的代理品种和代理范围。对一般商品,一种商品只能在利比亚有一个代理,一个代理商最多只能代理三家外国公司的产品;而对汽车等部分重要商品,一个代理商只能代理一家外国公司的产品。2008年4月,由于社会各界普遍认为代理制加剧了商业垄断,限制了自由竞争,造成了目前利比亚市场商品价格快速上涨。因此,利比亚经贸部正在研究取消代理制。关于《经贸总人委关于非授权贸易机构禁止 进口部分商品的决定》,详见(附件一)。 3、公司进口资质制度。根据经贸总人委2004年第52号《关于对进口商品实行分组管理的 决定》,利比亚对允许进口的商品分为9组,每个公司只能在自己注册的经营范围内进口商 品。同时规定一个公司只能经营一组商品。根据近两年中利贸易实践看,该制度执行的并不十分严格,但为保持法规的完整性,一并予以介绍。关于《关于对进口商品实行分组管理的

公司适用的法律法规清单.

公司适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类别 综合法律、 法规序号名称生效日期本公司适用条款备注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004.03.1410.26.42.43.482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14.12.1.全文3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02.05.01第一章1.7条,第十二条;第二章13-17条;第三、四、七章;第六章62-71条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1.1全文5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08.1.1.全文6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97.10.01全部7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1998.09.01全部8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1992.04.0321.269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护法1992.10.012.4.12.14.21.23.24.25.2610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1995.10.308.9.10.11.12.1311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004.5.11、3、4、7章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08.01.01全部13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09.01全部1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2.01.011.4.6章15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2008.05.01全部1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84.11.01第5、13、14、15、22、28、29、30、31、32、33、 34、35条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09.01第5、9、11、13、19、20、34条18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04.01第14、16、30、31、33、40、55、63条19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03.01第7、13、14、25、28、29、30、33、34条20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1998.01.01第14、16、、31、33、40、55、63条2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2000.03.20第19条 2223 职业健康安全法规、标 准 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 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有毒作业危害分级监察规定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工厂安全卫生规程 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卫生部关于贯彻执行《职业病防治法》有关问题的通知职业病报告办法 GBZ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2-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劳动保护用品管理规定 劳工防护用品配备标准(试行)

产品责任相关法条

相关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因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财产、人身损害的,产品制造、销售者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运输者、仓储者对此负有责任的,产品制造者、销售者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一条之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由于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侵权责任法》第五章产品责任: 第四十一条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四十二条因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销售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销售者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也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供货者的,销售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四十三条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请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请求赔偿。 产品缺陷由生产者造成的,销售者赔偿后,有权向生产者追偿。

因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的,生产者赔偿后,有权向销售者追偿。 第四十四条因运输者、仓储者等第三人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赔偿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 第四十五条因产品缺陷危及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生产者、销售者承担排除妨碍、消除危险等侵权责任。 第四十六条产品投入流通后发现存在缺陷的,生产者、销售者应当及时采取警示、召回等补救措施。未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补救措施不力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四十七条明知产品存在缺陷仍然生产、销售,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四条:“下列侵权诉讼,按照以下规定承担举证责任:(六)因缺陷产品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产品的生产者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承担举证责任”。 《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一条:“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以下简称他人财产)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生产者能够证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承担赔偿责任:(一)未将产品投入流通的;(二)产品投入流通时,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三)将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尚不能发现缺陷的存在的。”

ISO14001:2015公司适用的法律法规及要求清单(2019年最新)

公司适用的法律法规及要求清单 (EMS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清单) 编号:序号:1 类别序号法律、法规、标准名称公布时间实施时间颁布部门相关条款适用性 评价 对应环境因素 识别表序 国家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摘录)1982.12.4 1982.12.4 全国人大9.10.22.26. 适用全部因素 国家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 1989.12.26 全国人大13.19.25.26.27.31. 32.33.38.39.41 适用全部因素 国家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84.5.11 1996.5.15 全国人大5.11.13.14.15.22.24 32.33.47.50. 适用 17.18.19.21.22.52.54 .56 国家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1987.9.5 1995.8.29 全国人大4.10.11.12.15.16.33 35.37.38 适用7.8.13.1426.31.33.53 国家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1982.8.23 1983.3.1 全国人大18.24.38. 参照 国家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10.29 1997.3.1 全国人大13.15.16.17.22.23.24.25. 31.33.34.35.37.39.47 适用10.16.27.32.43.50 国家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3.14 2005.4.1 全国人大12.13.15.16.19.29.30.3 2. 41. 适用 4.11.12.20.24.25.30.38. 40.41.45.46.47.55 国家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6.29 全国人大19.27. 基本适用19.22.31.54 国家9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1997.11.1 1998.1.1 全国人大17.18.30.37.38.39.40. 基本适用 1.2.3.5.6.9.17.18.21.28. 34.35.36.51.52.53.56 国家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6.29 2003.1.1 全国人大全部条款基本适用全部因素 国家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10.28 2003.9.1 全国人大全部条款基本适用15.19.25.2735.45.49.52. 国家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参照 国家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参照17.18.19.21.22.52.54 .56 国家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1991.5.8 1991.7.1 国务院 6.22.24. 适用7.8.13.1426.31.33.53

会展法规模拟试题与答案

会展法规模拟试题与答案

《会展政策与法规》模拟试题与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要约遇到下列情形之一时,要约发生效力( D) A、要约被撤回 B、要约被拒绝 C、要约被依法撤回 D、受要约人对要约的内容做出非实质性的变更 2、甲乙两公司签订了买卖10辆汽车的合同,就在乙将汽车交付甲时,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出该批汽车是走私品而予以查封。根据我国《合同法》关于合同效力的规定,该买卖汽车合同属于( B )。 A、有效合同 B、无效合同 C、可撤销合同 D、效力待定合同 3、合同当事人互负债务,有先后履行顺序,先履行一方未履行的,后履行一方有权拒绝其履行要求:先履行一方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后履行一方有权拒绝其相应的履行要求。《合同法》的这一规定指的是( C )抗辩权。 A、同时履行B、后履行C、先履行D、不安 4、接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合同时( D ) A、应返还定金 B、定金应收归国有 C、定金不返还 D、应双倍返还定金 5.公司对外承担债务责任的财产基础是(D) A. 注册资本B.法定公益金 C.法定公积金D.公司的资产 6.我国《公司法》没有规定的出资形式为(B) A.专利技术B.劳务 C.非专利技术D.货币 7.股份有限公司以溢价发行股票所得的溢价款,在资产负债表中应当列为(B) A.利润B.资本公积金 C.盈余公积金D.法定公益金 8.国有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中的职工代表应由(B) A.股东会选举产生 B.公司职工民主选举产生 C.监事会指定 D.工会指定 9.公司清算过程中,公司对外的代表机关是 (A) A.清算组B.债权人大会 C. 董事长D.股东会或股东大会 10.我国公司的设立原则为(D) A.特许主义 B.核准主义 C.准则主义 D.准则主义与核准主义相结合 二、多项选择 1、产品质量必须符合下列要求(ABCD )。 A 不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应当符合该标准; B 不具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但是,对产品存在使用性能的

有关会展的相关法律条例

有关会展的法律法规 1、国务院:《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方案》。 2、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展会管理办法》。 3、国家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版权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 4、北京市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 5、北京市展览、展销活动消防安全管理暂行规定 6、关于对在我国境内举办对外经济技术展览会加强管理的通知 7、中国商业联合会会展活动管理暂行办法 8、中国参加国际展览局和世界博览会工作管理办法 9、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国际商会调解规则 10关于商品展销会管理办法(修订) 11、在祖国大陆举办对台湾经济技术展览会暂行管理办法 12、关于进一步加强出国举办经济贸易展览会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13、中国贸易促进委员会举办经贸活动管理办法 14、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 15、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 16、商务部举办展览会管理办法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暂时进出境货物管理办法 18、大型出国经贸展览活动管理办法 19、出国展览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 20、商品展销会管理办法 21、对进出口展览品监管办法 22、在国外举办经济贸易展览会的审批管理办法 23、技术交易会管理暂行办法 24、关于举办来华经济技术展览会审批规定 25、设立外商投资会议展览公司的暂行规定 26、日本《关于促进进口及便于对内投资事业的临时措施法》 27、《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暂时进出境货物管理办法》 28、《广州市展会管理条例》 29、宁波《关于进一步开拓会展业市场的补充意见》 30、深圳市会展业及国内参展财政资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31、深圳市会展业财政资助资金申报指南

相关法律法规及产品标准文件

相关法律法规及产品标准文件: .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序号标准号标准名称 1 GB 2760-20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电子版 2 GB 4789.2-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 3 GB 4789.3-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 4 GB 4789.15-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霉菌和酵母计数 5 GB 5009.5-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 6 GB 5749-2006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7 GB 7718-20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8 GB 10789-2007 饮料通则 9 GB 11673-2003 含乳饮料卫生标准 10 GB 12693-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乳制品良好生产规范 11 GB 12695-2003 饮料企业良好生产规范 12 GB 14880-1994 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 13 GB 14881-1994 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 14 GB 16322-2003 植物蛋白饮料卫生标准 15 GB 17323-1998 瓶装饮用纯净水 16 GB 17324-2003 瓶(桶)装饮用纯净水卫生标准 17 GB 17325-2005 食品工业用浓缩果蔬汁(浆)卫生标准 18 GB 19644-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乳粉 19 GB 26687-20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复配食品添加剂通则 20 GB/T 191-2008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21 GB/T 4789.26-2003 罐头食品商业无菌的检验 22 GB/T 5750.1-2006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总则 23 GB/T 5750.3-2006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水质分析质量控制 24 GB/T 21732-2008 含乳饮料 25 GB/T 21733-2008 茶饮料 26 QB/T 2439-1999 植物蛋白饮料花生乳(露) 27 NYT 958-2006 花生酱 企业标准 28 Q/GSYP 0001S-2012 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复合蛋白饮料 29 Q/GSYP 0002S-2012 食品安全企业标准风味饮料 30 Q/GSYP 0003S-2012 食品安全企业标准维生素饮料

期货市场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

期货市场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 自从1848年世界上第一个较为正规的期货交易所——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诞生至今,在建立和发展一个半世纪的历程中,世界期货市场作为分散风险、发现价格的场所,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不断创新发展,交易品种推陈出新,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经济功能和作用日益增强,对产业的影响越来越广泛。 和国外成熟、完备的期货市场体系相比,中国期货市场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尚处于初期阶段。从1991年郑州第一个期货合约挂牌交易标志着中国期货市场的开端至今,经过10多年的探索、试点、清理整顿和恢复性增长,以《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及《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期货经纪公司管理办法》、《期货从业人员管理办法》和《期货经纪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为实施细则的期货市场法规框架基本确立,中国证监会、中国期货业协会、期货交易所三层次的市场监管体系初步形成。但我国期货市场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新兴市场,作为市场经济高级形式的期货交易活动仍然处在恢复性增长时期,需要市场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完善。期货市场的规范涉及到诸多的法律问题,期货市场多空双方的高对抗性及期货交易的投机性大、风险性高、流动性强等基本特征要求对期货市场加强管理,而且从发达国家在期货市场运行的国际经验来看,期货市场的发展必须管理先行,加之我国期货市场发展的历史较短,经验不足,存在着许多转轨时期特殊的问题,更需要加强市场的监管力度。因此,本文将着重从宏观的角度来阐述期货市场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以期为我国期货市场法制的完善尽一份绵薄之力。 一、期货市场发展必须管理先行——监管的必要性 期货市场是大众参加的公共性市场,不仅受各国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还有大量投机者参与市场交易,而且期货交易要求有专门的知识,大众投资者有可能处于不利地位。如同其他市场一样,期货市场也并非完全竞争的市场,没有完善的监管体系,其自发运行必然引发过度投机、营私舞弊、操纵垄断、暴涨暴跌等市场混乱现象,从而影响期货市场功能的发挥。因此,建立并完善期货市场监管体系是稳定和发展期货市场、维护交易者利益的必要保证。 (一)期货交易的特性要求加强市场管理 1、期货市场的投机性大。期货交易是一种杠杆交易,只需要交纳一定比例的资金,就能作数倍金额的交易,其以小搏大的特征容易吸纳大量投机。

会展业的法律法规

一、会展业法律制度概述 1、会展管理体制我国的会展管理体制实行的还就是审批制,具有强烈的行政干预色彩,与德国、法国不同的就是, 我国的审批制表现为政府对会展企业就是否具备主办会展的主体资格进行审批, 对会展公司的市场行为进行干预,甚至表现为政府直接作为市场主体进行市场活动。 世界会展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包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美国、加拿大、中国香港,都制定了与本国会展业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以期保障本国会展业的运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且其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会展法律体系。而反观我国对于会展业法律问题的研究仍处以初级阶段,未给予其应有的重视。 从宏观方面来说,我国会展业存在着法律层级低、立法散乱;未形成完善法律体系;关键法律衔接困难。从微观方面上讲,我国会展业主管机构不明确;国外展审批严格;产权不清;行业协会未形成体系;会展保险制度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基于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以及对国外会展业法律规制经验的借鉴,提出了关于会展业发展的完善意见: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就就是应当制定一部较为完善的会展法来规制我国会展业的运行,其指导原则应为遵循市场运作为前提,政府宏观管理为指导,行业协会管理为主导。在此原则的指导下,对于会展法的具体规定以及相关问题的解决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应当统一立法,建立统一会展机构管理下的行业协会体系,明晰展馆的产权,完善会展保险制度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会展经济已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新亮点。但与国外会展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存在着会展业市场化程度较低、缺乏行业自律机制与自律规范、会展场馆规模不大且布局不合理、缺乏品牌展会等问题。因此,要努力开创中国会展业发展的新局面,必须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尽快制定并完善有关法律法规,规范与引导中国会展业健康发展,树立精品意识,打造会展品牌,进一步增强我国会展业的竞争能力。 3、我国会展业的法律体系 两大类: 一就是通用型的法律法规,即各领域通用的调整一些基础社会关系的法律法规,会展业涉及的主要有合同法、公司法、保险法、知识产权法、文物保护法、广告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海关法等; 二就是专门性的法律法规,即专门针对会展业制定的法律法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