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0年吉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高级研修班材料汇编

2010年吉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高级研修班材料汇编

2010年吉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高级研修班材料汇编

吉林市江北教育处吕恩民整理

目录

关于举办2010年吉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高级研修班的通知 (1)

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齐放 2 提高培训质量,新期待新趋势新举措........................北京师范大学周海涛 13 从典型经验中分析培训工作的策划................................................宋海英 20 思考与行动——培训组织与实施中关于培训有效性的思考...............宋胜杰 24 “4583行动计划”谋划的基本思考....................................松原市教育学院27 构建“两修三课”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舒兰教师进修学校30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提高农村教师专业水平.....................长春教育学院34 为校本研修提供服务为教师发展搭建平台..................东丰县教师进修学校35 正确摆位开拓创新推动农村教师培训工作新发展......洮南市教师进修学校36 吉林省中小学幼儿教师培训中心暨吉林省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办公室2010年工作计划 (37)

2010年吉林省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工作指导方案 (40)

说明:在整理过程中难免有疏漏和错误之处,本资料谨供参考。一切以原稿为准。

关于举办2010年吉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高级研修班的通知

各市(州)、县(市、区)教师进修院校:

为总结交流2009年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经验,明确2010年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进一步探讨提高培训质量的新举措,决定举办吉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高级研修班。现将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会议时间

2010年3月16日——18日

二、参加人员

市(州)教育学院、教师研修院培训部(继教办)主任;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主管校长和培训部主任。

三、会议地点

吉林省教育学院南校区教学楼五楼报告厅

四、报到事宜

报到时间:2010年3月15日下午1:30以后到会务组报到。

报到地点:长春市物贸宾馆人民大街6969号

宾馆电话:0431—85599399

联系人:矫宏金 136********

乘车路线:从长春火车站乘306路或66路公交车到“新文化报社”站下车即是。

研修班统一安排食宿,住宿费和往返交通费由本单位报销。

五、会议内容

1.专题报告:“提高培训质量的新期待新趋势新举措”(北京师范大学周海涛博士);

2.2010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部署;

3.“教师培训特色与创新”优秀成果交流;

4.公布“教师培训特色与创新”经验成果评选结果并颁发证书。

六、几点要求

1.吉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高级研修班是一次培训会、交流会,对提高培训质量,全面推进我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求与会人员妥善安排好工作,准时、全程参加会议。

2.市(州)教育学院、教师研修院培训部(继教办)主任因开预备会请务必于3月15日下午15时前报到。

3.参加会议的人员,请务于3月12日前将回执(见附表)发电子邮件到省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办公室。

联系人:矫宏金

电话:0431—85383923,邮箱:jxjy06@https://www.doczj.com/doc/a47752268.html,

吉林省中小学幼儿教师培训中心

吉林省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办公室 2010年3月4日

审时度势把握时机

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齐放吉林省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办公室

吉林省中小学幼儿教师培训中心

一、2009年工作的几个亮点

二、培训工作本身存在的几个突出性问题

三、几点思考与对策

一、2009年工作的几个亮点

(一)全面启动了新一周期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召开了全省继续教育工作会议,下发了《吉林省教育厅关于落实吉林省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行动计划全面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2009—2013)》和《吉林省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方案(2009—2013)》(吉教师字),对未来五年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进行了科学全面的规划。

全省九个市(州)相继制定并修改了未来五年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

长春市:启动了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二期工程;

吉林市制定了《2009-2013师资培训工作规划》;

松原市提出了“4583”行动计划,启动了“燎原工程”、“火炬工程”、“活野工程”和“摇篮工程”。

这些规划的制定,有力的保障了我省未来五年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行动计划的落实。

(二)加大了农村教师培训的力度,突出了培训工作的重点。

省本级安排了1000名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和540名薄弱学科的教师培训,在数量上超过了上一周期五年继续教育省级农村教师培训的总和。

长春、通化组织开展了农村骨干教师的选拔、认定和培养工作,延边州利用英国救助会项目为农村培训教师295人,抚松县与吉林艺术学院合作培养体美教师160人。 组织了多种形式的送教活动:

充分利用全省优质教师资源,把高水平的培训服务送到农村,使培训更加贴近农村教师的实际需要,贴近农村教师培训组织者的实际需要,分赴乾安、敦化、德惠等地,组织了以校本研修和课堂教学技能提高为内容的送培到县活动。

长春市组织全市的资源,为九台、德惠、榆树、双阳、农安等外五县所有农村中学英语教师送课;延边州每年组织名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人员开展送教活动;四平市开展“定校定科双向帮扶”活动,切实支援薄弱学校建设;通化、白城、白山也都组织了多种形式的送教活动。

(三)完善了骨干教师队伍的结构,强化了骨干教师培训。

进一步弥补上一轮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中骨干比例不足的学科,2009年培养省级中小学骨干教师500人,幼儿园骨干教师200人,对第一批幼儿园骨干教师进行了认定。委托东北师范大学承担了45岁以下的名优中学学科带头人的高级研修工作,促进学科带头人成长逐步成长为教育专家。

长春市通过骨干教师论坛和高级研修班、吉林市举办了学科教育教学专家既培训者第二期培训班,完成了124名学科教育教学专家和512名教坛名师的强化培训;

延边州举办了政治历史地理和朝文四个学科107名青年骨干教师的培训班。

这些培训项目的开展,对于建立以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为引领,骨干教师广泛带动,全体教师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评建结合,促进了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

继续推进县级教师学习资源中心的建设,加强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基地建设,组织有关专家对一汽进修等七所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进行了标准化和示范校评估。参与评估的七所学校的基础设施和硬件建设都有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申报示范性教师进修学校的一汽、舒兰、图们教师进修学校在具体的工作中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延边州到今年为止,提前一年完成了全州八所教师进修学校的评建工作,是全省唯一一个全部完成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评估的地区。

二、培训工作本身存在的突出性问题

总体上讲,培训的质量和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具体包括:

1.指导思想的前瞻性。

2.策划设计的科学性。

3.培训内容的针对性。

4.培训模式的创新性。

5.组织实施的规范性。

6.培训效果的实效性。

7.培训管理的全程性。

三、几点思考

(一)目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包括四大部分(1.总体战略;2.发展任务;3.体制改革;4.保障措施),二十二章,共七十条。

对教育意义和功能的概括: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

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序言”部分

“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世界格局深刻变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更加迫切。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序言”部分

对《纲要》内容的概要表述: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序言”部分

教育改革发展“二十字”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育人为本--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改革创新--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促进公平--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提高质量--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一部分总体战略,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的第(二)条

关于继续教育,专有第八章“继续教育”:

(二十三)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二十四)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

(二十五)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主要针对的问题是:

1.继续教育不能满足学习者需要,参与率低;

2.管理体制不完善,缺乏统筹协调;

3.保障机制不健全;

4.缺乏针对性;

5.现有资源整合不够。

(二十三)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倡导全民阅读,推动全民学习。到2020年,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

(二十四)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

成立跨部门继续教育协调机构,统筹指导继续教育发展。行业主管部门或协会负责制定行业继续教育规划和组织实施办法。将继续教育纳入各行业、各地区总体发展规划。加快继续教育法制建设。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鼓励个人多种形式接受继续教育,支持用人单位为从业人员提供继续教育。加强继续教育监管和评估。

(二十五)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大力发展教育培训服务,统筹扩大继续教育资源。鼓励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相关组织开展继续教育。加强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和网络建设,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办好开放大学,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

可见决策上的创新之处为:

1.进一步明确继续教育的任务;

2.成立跨部门的继续教育指导协调机构;

3.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

4.提出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

关于教师队伍建设,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2.教师的地位待遇有待提高;

3.教师教育体系有待加强;

4.教师管理机制待完善。

《纲要》在第四部分保障措施的第十七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列了五条,即:(五十一)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五十二)加强师德建设;

(五十三)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五十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

(五十五)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五十一)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中明确指出: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保障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提高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并且提出了教师队伍建设目标:“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五十三)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中提出:

“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并且要“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出强调了“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对中小学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重视班主任和辅导员培训。加强教师教育,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二)研培结合培训模式是当前新课程背景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模式

1.从教研与培训工作的规律和特点看研培结合的现实必要性

教研,即教育教学研究,是旨在通过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从而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制度。其工作的主要任务包括: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实施教育教学管理;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监测和评价教育教学质量。

教研工作的规律和特点突出表现在:

(1)对象上的广泛群众性;

(2)内容上的动态实用性;

(3)形式上的主题活动性;

(4)性质上的积极导向性。

培训,即教师的在职进修,通常指为提高在职教师的思想政治和业务水平所进行的一种教育形式,是我国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针对不同阶段、层次、类型的教师,从思想政治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的拓展和更新、教育教学的素质与能力、现代教育技术与能力、以及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等诸方面,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培训工作的规律和特点突出表现在:

(1)对象上的全员性;

(2)内容上的全面性;

(3)别上的非学历性;

(4)体上的开放性;

(5)途径上的多元性。

综合上述分析,教研与培训不仅是我国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两大主要渠道,而且也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两大主体。

从历史和现实上看,作为独立的培训部门,适应学历补偿教育的需要,对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曾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作为单独设立的教研部门也曾为中小学教学研究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

因此,教研与培训工作的规律和特点不仅充分显示出研培结合的培训模式在极大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方面的现实需求,而且对当前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有效地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也是十分必要的。

2.从教研与培训工作的相互分离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有效性的缺失

这种分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机构设置上的单立门户,自成体系,缺少或者没有配合。有的地方是将教研部门设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之内;而将培训部门设在教师进修院校。有些教师进修院校内,培训部门和教研部门分别单独设立,单独运作。

二是工作内容上的分离,负责培训工作的人,不参与教研工作;负责教研工作的人,也不参与培训。工作上往往互不通气,互不往来。

这种二者分离的格局,是长期沿袭下来的,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体制上的隶属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导致二者相互分离的主要因素。

面对当前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这种研培分离的状况却逐渐显露出许多不适应:

(1)研培分离的格局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不相适应。

(2)研培分离容易造成继续教育的重复劳动乃至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增加教师的负担。

(3)研培分离不利于有效利用教育资源。各地教师进修院校人力、物力和财力都很有限。

上述研培相互分离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有效性的缺失也再一次启示我们,实现研培结合,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不仅是当前新课程背景下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需要,而且对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极大地提高培训效益也是十分必要的。

3.新课程背景下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研培结合的操作模式

就研培结合的操作模式而言主要表现为三个层次:

一为研培分立下的研培结合:所谓“研培分立”,是指教研部门和教师培训部门各为独立机构,并且分别隶属于教育行政部门的不同处室。如分别独立设置教研室与教育学院。由于历史和体制上的种种原因,往往使得双方基本上没有什么工作和业务联系,你做你的教研,我做我的培训。只是在新时期课程改革任务及其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将二者联系起来,并有可能结成一种工作上的松散结合关系。这种结合的关系往往需要一定的机制加以维系,才能将二者结合起来。

二为研培一校的相对结合:所谓“相对结合”,是指教研部门与培训部门虽同处一校,但却分属两个部门,即教师进修院校中的教研部与培训部。二者各有自己的专业队伍,分别承担着自己的职责。只是在“研培结合”的理念指导下,实现的相对意义上的工作结合。这种模式较之研培分立的模式结合的更加紧密。

三为研培一校的绝对结合:所谓“绝对结合”,是指教研部门与培训部门不仅同处一校,而且真正整合成一个部门,由一支专业的团队共同承担教研与培训的工作职责,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研培结合。如我省许多的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就是将原来教研部和培训部整合为教研培训部。这种模式应当被认为是较为理想的结合模式。

(三)校本研修的有效组织与实施

内涵与特点

校本研修是指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规划和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继续教育形式。

具体地讲:

1.“为了学校”

以解决学校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促进学校的发展为直接指向。既要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也要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质量;其主要关注的不是教师学历提高和学校宏观决策,而是学校、教师具体实践问题的解决。

2.“基于学校”

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所存在的种种潜力,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培训的资源,让学校的生命活力更彻底地释放出来。

要建立在对学校深刻理解和洞察之上。从学校实际出发,不赶时髦,不机械模仿别人,学校需要什么,培训什么。

充分挖掘学校自身的人力资源,当然它也要利用外部资源,但外部人员决不是凌驾于学校教师之上,而是和学校教师结成"共同体",与学校教师一道去解决培训中的各种问题。

3.“在学校中”

校本研修的问题(如培训什么、怎么培训、何时培训等),要有学校中人来解决。要经由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培训方案要在学校中实施。这里固然有“局外人”(如专业研究人员、领导等)参加,但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代替学校领导和教师。

特点:

1.目标上的直接指向性。

校本研修有效克服了传统教师培训(包括学历教育、脱产进修、在职进修等)的局限性,将培训的目标直接指向教师和学校的具体要求,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通过培训解决学校和教师的具体实际难题,促进学校自身的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组织上的自我主体性。

校本研修多由学校自身组织、规划,不仅培训方案由学校自身研究设计,而且培训力量也多半来自学校内部。当然也离不开校外专家的指导,但他们都是与学校教师结合成“共同体”,协同开展研究、培训。

3.内容上的现实针对性。

校本研修的内容不再是为解决普通性问题而选择的,而是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有什么问题就培训什么,其培训内容充分体现了差异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4.方式的灵活多样性。

校本研修的方式极为灵活,主要有:课题研究;教育专业人员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讲座报告;优秀教师与新教师结成师徒;学校或各教研组组织教师互相听课、评课、开教学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校际间的交流、互动等。

误区与问题

1.培训者讲,参训教师听,才是培训。

许多教师习惯于“培训者讲,参训者听、记”的培训方式,认为校本培训也应有培训者讲授有关知识,参训教师听、记等。其实,校本研修应该倡导的是: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是三个支点的有机结合,应发挥参训学员的主体作用。否则,校本研修收到的效果将是有限的。

2.“校本”=“本校”

在对“校本”的理解上,片面地认为“校本=本校”。我们认为,凡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的研修,就可以认为是校本研修,不一定要一定在“在本校中”。实际上,校本研修的组织方式也可以有校际间活动、“走出去,请进来”、网络交互、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引领等。

3.校本培训=教研活动:即业务学习+公开教学

在操作上,许多学校把教研活动作为校本研修的唯一内容,与传统的培训没有区别。作为研修,校本研修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当然也应当包括教研活动在内。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校本研修是应当远远大于教研活动。

问题:

1.缺乏专业引领,培训形式泛化

目前农村学校(尤其是一些“偏、小、远”的山区学校)的校本研修由于没有多少经验可以借鉴,本校的教师人数、特别是相关学科的教师又不多,平时工作繁忙,造成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和专业引领。

许多农村学校的校本培训,培训形式泛化的情况很多,教师学历进修、教师政治学习、写学期个人工作总结等工作经过名词转换,都被装进了“校本研修”这个“筐”里。

由于培训任务来源偏向于外部,缺乏培训动力。尽管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有提

高专业素质、解决问题的需要,但是教师和学校的需要并没有在概念上和行动上最终促成“校本研修”成为现实。

2.培训内容零散不系统,培训过程不够规范。

教师的成长也是有规律的。然而,有的学校在实施校本研修的过程中却忽视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盲目跟风,随意的安排培训内容,既缺乏总体规划又忽略了教师的长远发展,对教师的岗位自我发展方式关注不够,甚至使得教师因为参与培训学习而导致工作上忙乱不堪等等。无法真正为教师搭建专业发展的平台,而且还会使学校的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3.培训与现实相脱离,资源共享程度不高。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中学、在学中研,与新课程改革一起成长,这更要求校本培训要关注教师在岗位上的自我提高和发展。

调查发现,大部分老师认为校本培训最大的困难是没有时间,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目前校本培训中存在的最大问题:集中培训多,分散培训少;培训与教师的教学等日常工作脱离。由于培训内容与现实相脱离,教师参与培训的兴趣可想而知,没有人愿意学的内容,其共享程度也可想而知。

4.培训评价机械片面,缺少有效的评估机制。

教师才是校本研修的主人,然而目前许多学校只对教师参加研修的情况进行评价,且评价多停留在结束后的定量评价层面,如单纯地为教师参加研修的次数、完成作业的情况、考核情况等量化打分。

思考与对策

1.校长是校本研修的“第一责任人”。

校长作为学校运营与发展的负责人,有责任在学校中组织开展校本研修,满足每个教师个体的发展需求,以开展校本研修为手段而建立学习型学校,使学校能够可持续发展。

作为校本研修“第一责任人”的学校校长其根本角色就是:校本研修的设计者和负责人。其具体的含义应当是:

(1)校长要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熟知教师成长的规律,掌握国家与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进而能够提出学校教师发展的思路与设想。

校本研修并不是随意的,它必须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而开展,这样,培训的效果才是理想的。同时,校本研修不仅是学校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整个国家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形式,因此,在广泛重视教师培训的过程中,校本研修必须与整个教师培训工作结合在一起。鉴于此,校长作为校本教师培训的设计者,必须了解教师发展的理论和国家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要求与计划,这样才能使校本培训成为教师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才能使校本研修不至于成为“孤立”的。

(2)校长要正确把握学校发展及其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以此作为制定校本教师培训计划的基础。

从教师发展的角度看,学校中的每个教师都需要接受培训和参加学习,但在校本研修的框架下,教师的培训和学习应该是围绕学校发展的整体目标而开展的,而不仅仅只是个体自我的学习行为。所以,学校教师的发展,尤其是校本研修的展开,必须是在促进教师个体发展的基础上,推动教师群体的发展,由此促进学校的发展。要实现立足于教师的个体基础,必须开展系统的调查与研究;要建立基于学校发展目标的校本培训,必须在开展培训之前就制定学校的发展远景。

(3)校长在制定校本培训整体计划的同时,应当为每个(类)教师提供最恰当的个别化培训方案,以及为他们指出具体的发展方向。

教师培训要坚持以教师为本,这是开展教师培训工作的一个基本理念,这在校本研修的过程中同样适合。因此,学校制订的校本研修计划,必须充分考虑到学校

中每个教师的需求,使每个教师都能参与到研修之中。校长可以通过与教师的座谈、讨论及其课堂教学的观摩与研讨,了解每个教师的发展需求,与教师一道共同制订个体发展的目标,并将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融合到整体的校本教师培训之中。

(4)校长要参与校本研修实施的整个过程,包括研修主题的选择、受训人员的确定、培训/学习的活动以及对效果的评价等。

就具体的培训活动而言,可能在时间上有长有短,但都应该有明确主题,并且只是适合某个教师团体或个体。因此,在学校实施校本研修的过程中,校长有责任参与选择研修的具体主题,挑选合适的受培训人员,以及监控研修的实际过程和检查研修的实际效果。

当然,强调校长是校本研修的设计者和负责人,但“校长”并非完全指校长个人。这里的“校长”可能更多的是指向学校中的最高管理层,只是在这个管理层中校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不同类型的学校中,校长可以将校本研修的设计与实施的重任转移到一个具体的组织或机构,如校务委员会、教导处或者专门成立一个“校本研修领导小组”等,但校长本人必须参与,并应发挥重要作用。

2.教师在工作中的学习是校本研修的显著特征。

校本研修突出了教师在岗位培训的特点,从在岗位培训的要求看,就必须使培训与教师所从事的工作即教育教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根据工作的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要针对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为解决问题而学习,要从实际工作中学习,要将学习的成果及其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

显然,教师在工作中的学习,可以解决教师培训中存在的“工”与“学”的矛盾,提高教师培训和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校本研修内容的选择应该根据学校中教师的原有基础、工作现状和实际需要而展开,这样,校本研修才能体现它植根于学校的特征。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目标来看,校本研修有许多内容可以选择和开展,但是,就具体的学校和具体的教师而言,内容必须是有具体针对性的。目前各学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教师之间的水平也不一致,所以,不同学校的校本研修可以有不同的内容重点和内容体系,由此反映教师工作的不同情况。

(2)校本研修中教师的学习,可以与其实际的工作结合在一起而开展。

教育教学发展的主题始终是不断的创新,教师通过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不断剖析与深入探究,尤其是小组的或者集体的研讨,将能够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而在这种探究与研讨的过程中,每个参加的人员都经历着学习的过程。工作与学习的不可分,对于设计校本研修的具体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

(3)教师在工作中学习体现了校本研修的灵活性,包括研修的时间、研修的形式和研修的内容。

在校本研修的过程中,可能是集中培训/学习,也可能是分散的或者个体的自我学习;研修场所可能是在日常教学课堂中,或者是在课堂外;可能有专门的培训者/指导者(校内的或者校外的),也可能是教师之间相互的学习;研修的内容可能是预先确定的,也可能是当场生成的。总之,校本研修的过程不是固定程式化的,而是紧紧围绕教师的工作,以教师在工作中学习为指导。这种灵活性是专门的教师培训机构所不具有的。

3.教师的个人主动学习是校本培训的关键。

在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背景下,“学习”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要求。作为培养青少年的广大中小学教师更应该有“学习”的素质,要以学习的精神感染学生,以教会学生学习为己任,通过学习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开展校本研修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动教师个人的主动学习的能动性,以确保研修的成功和高效。只有主动的学习,才是最有意义的学习。

(1)强调教师的个人主动学习,就意味着校本研修要努力激发教师更强的学习动机。

在参加校本研修的过程中,要尽可能触动教师“我要学”的学习动力,而不是“要我学”。即使在实际的过程中存在“要我学”的情况,也必须通过培训来改变这些思想。校本研修过程中,教师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活动很多,只有有了强烈的学习动机,这些自主学习活动就可能更容易进行和得到保证。

(2)教师的个人主动学习,意味着校本研修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参与,包括参与校本研修计划的制订和具体活动的确定。

“参与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对自我学习的负责,这一点尤其适合校本培训中教师的学习。教师是成人,成人的心理学定义是“一个达到了对自己的生活负责的自我概念的人”。所以,校本研修中突出教师的参与性,对于促进教师个体的主动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教师的个人主动学习,包含了校本研修中要有教师个别化的研修与学习计划,这样,才能体现校本研修能更好地满足学校中每个教师个体需要的价值。

校本研修在本质上就是学校中每个教师发展的学习计划的统合,教师个人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教师个人的内在努力,也就是主动的学习,由此,校本研修的框架体系中必须包括适合教师个人的发展计划,或者说培训/学习计划。这样,教师个人的主动学习才能产生实质性的意义和最大化的效果。

4.同伴互助和经验分享是校本研修的重要形式。

由于工作关系的联系,在校本研修的过程中,有效地开展同伴间的共同学习与研讨,不仅能够极大地提升学习的效果,而且对于建立学习型组织和建设学校团队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同事间的相互合作与学习,是每个教师成长最直接的实践资源之一,有利于相互间的扬长避短和共同提高。

尽管教师个体间存在差异,但这些教师必然都会遇到相似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群体中的共同学习与研讨就具有了更大的意义和价值。这种学习与研讨对于每个教师而言所产生的作用,不仅只是学习到书本的或者理论的知识,更在于学习到其他教师的实践经验,这是个别学习所无法实现的。

(2)共同学习与研讨既可以由教师个体提出问题,也可以由学校根据教育教学发展的总体需要而设定主题内容。

校本培训是有计划和有系统的,其目标在于促进教师个体的发展、教师群体的发展和学校的整体发展。因此,作为校本培训的重要形式,共同学习与研讨的主题及其内容既要适合教师个体需要的,也要适合学校整体需要。所以,教师的共同学习与研讨,并不排除教师个体学习的需求,而是旨在将教师的个体需求与学校的总体要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3)共同学习与研讨的内容不仅要基于教育教学的业务领域,也可以涉及学校发展与学校管理等其他领域。

在一个高效能的学校中,不仅要求教师能有出色的教育教学工作表现,同时也要求教师关心和参与学校的管理与发展,让学校中的每个教师涉足学校发展及其管理中的主要问题,运用共同学习与研讨的方式,启发教师的思维、积聚教师的智慧、集成最佳的成果,这不仅对于学校是有价值的,对于教师个体而言更是有意义的。

5.中小学校与校外机构的合作是校本院校成功的保障。

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指出,校本院校并不是孤立的或者内省的。从校本研修的国际实践来看,中小学校在开展校本研修的过程中与校外机构之间的合作,是实施成功的校本研修的重要保障。这些校外机构包括大学、教育专业机构,如教师进修院校等。

(1)中小学校与大学及其教育专业机构的合作,可以使校本院校获得更多的外部资源支持,尤其是智力的支持。

大学尤其是从事教师教育的机构和教育专业机构,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以及能促使教师发展的资源,包括教育研究信息、政策信息和实践信息等,有致力于教师教育的教学人员以及教师发展研究的专业人员。中小学校与这些机构的合作,可以使学校的校本培训设计更全面、更科学和更具有理论基础,同时也可以获得更多的培训实践指导;这些机构也可以通过参与具体的校本培训而获得更多的实践信息和资料,进而推进教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以及更好地指导未来的校本研修。强调中小学与大学及研究机构的联系与合作,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种体现,也是确保校本研修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

(2)校本培训中要重视中小学与校外商业机构、工厂及其社区的合作,教师培训要超越学校、超越教学,校本培训的内容和场所要走向社会、走入生活。

新课程要求今天的教学已不再是传授抽象的内容和信息,教师必须不断地参加专业学习,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概念、策略和技能,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用超越学校的眼光来看问题,将使他们对自身的角色重要性有新的感觉,进一步发现知识和学习能力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教师眼中不能只有课程和教科书上的知识,应该了解外部世界,应该看到现实世界正在发生什么?是怎么发生的?由此,将课堂教学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

6.校本研修是整个教师培训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校本研修是教师发展的一种途径,而不是“唯一”的;校本研修有诸多的优势,但也并不是“全能”的。因此,必须在整个教师培训的框架下分析与讨论“校本研修”问题。

从当前旨在促进教师发展的理论与政策趋向来看,必须树立校本研修是整个教师培训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的理念,由此而建立校本研修的框架。这样的构建,才可能是科学的、合理的和可行的。

(1)在整个教师培训政策的框架下,合理而科学地确定校本研修的地位与作用。

国家的教师培训政策是宏观的和指导性的,其举措可能就是统一的和具体的。这些政策及其举措在大范围内具有普遍意义,但就各级各类学校而言,则在实践中需要调整与修正这些政策及其举措,这就是开展校本研修的价值所在。当然,在国家的教师培训政策框架中,其本身就有为校本研修提供实施的空间。

就当前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政策而言,校本研修作为开展中小学继续教育的重要策略而倡导。就整个教师队伍建设而言,在实现国家统一而高标准的培训中,校本研修的作用是有限的;但就每个教师的不同发展需求而言,校本研修有自身的独特作用。所以,要在整个教师培训的框架中,要合理地定位校本研修。

(2)校本研修要为整个教师培训的开展产生推动作用,创新是校本研修的最主要本质。

开展校本研修,有一定的框架性要求,但校本研修绝对不能是一种固定的、程序化的模式。不同学校之间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及其表现,相同学校在不同的时期也要有不同的要求及其表现。为体现实践要求而不断变化的多元化的校本研修才是符合教师发展理论的和实践需要的校本研修。

从根本上说,校本研修应该是不断创新的和不断发展的。只有这样,校本研修才能成为整个教师培训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才能推动整个教师培训的开展。

提高培训质量,新期待新趋势新举措

北京师范大学周海涛

135******** zht@https://www.doczj.com/doc/a47752268.html,

2010年3月16日

相关大事之一: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相关大事之二

?3月3日《长吉图未来答卷怎么做》蓝图落实

吉林,见海不能远航的遗憾,结束了;

吉林,敞开胸怀拥抱大海的历史,开始了。

?3月9日,孙政才《城镇化,我们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一方面要推动对外通道的畅通,另一方面要通过改革创新,把产业做起来,把城市做大。

要强化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改善就业、居住、就医、子女就学等基本生活条件。相关大事之三

?9月9日,温家宝总理到35中听课;《人民日报》(10月)五问教育

?9月,十七届四中全会,内容一:建设学习型政党(执政能力)

从内容上看,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从来源上说,知识学习、工作锻炼、改革实践以及与人民群众联系。如果缺一,会面临傻子、疯子、聋子、跛子的问题

相关大事之四

?11月6日至7日,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交流现场会在邯郸举行。

将教育成就、教育形象、教育典型、教育模式、教育经验,转化成大家听得懂、能接收、愿接受的教育声音。

相关大事之五

?2010年2月3日,中央党校“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研讨,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加快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相关大事之六

?1月11日至2月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主持五次座谈会,就《纲要》听取意见。

1.11高教;1.15职教;

2.4基教;2.5体制;2.6学生与家长

体制;办学自主权;教育公平(鼓励出名校、出名师、出名人);教育家办学。?2月28日,公开《纲要》征求意见稿

国家的意志、决心和战略眼光,让人民看到希望,从而增强对中国教育的信心。

第十七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五十三)业务水平”

优质培训的标志性特征

?实用性

面对面(能用)

实打实(管用)

心贴心(好用)

?参与性

卡耐基说过:一两重的参与胜过一吨重的说教。

一个人只能记住:

听到东西10%

看到东西20%

说过东西40%

?目前培训在国内各界眼中是什么样的?

?当前世界主要国家在培训上怎么干的?

?今后我们在提高培训质量上可以做哪些努力?

主要内容

提高培训质量的

●一、新期待?

●二、新趋势?

●三、新举措?

一、新期待?

(一)国内受训者眼中的培训

1.国内培训项目:始终围绕中心任务,但有就培训抓培训现象。

(1)新成就

?围绕实际,需要什么知识就培训什么知识,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

江苏“三大工程”、广东万人培训、山西“村官”培训。

(2)新问题

?思想认识上讲得多,本领方法教得少,破解难题的实招新招更少,不解渴、不对路、不管用。

2.国内培训机构(体制):培训机构改革迈出新步伐,但布局不合理、活力不强。(1)新成就

?主阵地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县级机构资源整合探索出了一些新模式

?由主阵地向其他各类培训机构延伸

(2)新问题

?布局不合理。一些地方基层培训机构小、散、全,资源不足与资源相对过剩同时并存。

?开放度还有限。目一些主阵地习惯于传统计划模式,你调我训,你送我管,“培训行不行都有任务,质量好不好都有学员”,事实上的“铁饭碗”。

3.国内培训流程(机制):在需求调研、参训、激励、评估上出现新经验,但高效机

制有待形成。

(1)新成就

?需求调研有新举措

?考核激励有新制度(由“软任务”变成“硬杠子”)。

?质量评估方面有新实践

(2)新问题

?培训需求调研分析还没有固定下来,没有把需求调查与项目设计和课程开发结合起来。

?基本上以组织调训、计划调训为主。自主选学有所探索,但推进力度和普及程不够。

4.国内培训模式:培训模式创新亮点纷呈,但针对性、有效性、实用性有待增强。(1)新成就

?紧扣实际,开展专题式培训。

?注重实践,推行体验式培训。

?利用网络,开展在线式培训“网上学院”。

?围绕需求,创办论坛式培训。“专家学者讲坛

(2)新问题

?班次设置上重分层、轻分类,重共性、轻个性,培训分类过于宽泛,有“一锅煮”现象。

?培训内容上“理论空对空,层层传声筒”,“我们想要的知识,教师教不了;教师教的东西,我们没兴趣”。

5.国内培训师资: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但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还不适应新要求。

(1)新成就

?多途径培养专职教师。湖北省推行“三个三分之一”。

?多渠道选聘兼职教师。山东寿光市通过“柔性引才”。

(2)新问题

?“三多三少”现象,即行政管理人员多,专职教师少;中老年教员多,年轻教师少;有职称学历的多,真正能讲课的少。

?“四个倒挂”现象

6.国内培训学风:勤奋好学、学以致用风气得到弘扬,但学风、校风和教风仍需切实改进。

(1)新成就

?领导干部重视培训、带头学习,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

?学习型组织建设营造了崇尚学习的氛围。

?加强培训管理、完善相关制度,促进了学习风气的转变。(湖北)

(2)新问题

?干部学风上,“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少数人“养养神、认认人、串串门、会会友”的好机会。不愿学、不能学、不真学、不深学、不实学。?教师教风上,个别教师授课从书本到书本,不能紧密联系实际;有的跟不上时代变化,用一些陈旧内容来教学;有的讲课“想当然”,对书本知识和网络信息不加取舍;有的片面追求猎奇,追求“效果”,不负责任乱“放炮”。

推进培训改革创新,提高质量

?目标:通过改革建立起科学的、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与人事制度改革相适应的培训体系,使培训工作更好为科学发展服务、为人才成长服务。

?原则

?改革:解放思想,抓住重点,深入研究,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开放: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思路和胸襟,积极探索更加开放的培训格局。

?竞争: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健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培训运行机制。

?进一步深化培训管理体制改革。

?大力推广新型培训模式。

?加快推行学员自主选学。

?加强对培训教学质量的评估。

?健全培训项目的招投标制度。

?完善培训的考核和激励机制。

?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培训学风建设的意见。

二、新趋势?

(一)注重通过培训,在本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发挥影响

?新设或再造培训机构,传播自身理念与经验

?哈佛:“为21世纪准备领导人”。

?新加坡:李“探讨一个社会为什么能成功”,吴“为亚洲培养一流管理人才”。

南洋理工大学“中国教育管理硕士项目”。

?密歇根大学的中国大学校长培训

?输出培训模式,制定新标准,占领培训制高点

?哈佛商学院:案例模式输出。国际标准组织(ISO):1999年颁、2005年重审ISO10015(培训质量管理指南)。

(二)学员为本,突出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形成

?明确顾客导向的培训理念

?以知识、技能、胜任能力、学员为本

?强调价值观

?美国的“民主社会领导力”项目要求学员解决:核心价值、组织目的、具体目标、我自己要做怎样的改变?

?加拿大要求学员:民主、职业伦理、忠诚国家、为公共利益服务

(三)整合政府与市场各种培训资源,增强培训供给能力

?实行培训项目招投标制

?向社会培训机构开放

?建立配套制度

(四)密切教育、培训、经验之间联系,紧扣学员实际需求

?课程门类与范围广泛

?美国“联邦政府领导力开发项目目录”328个

?新加坡公共服务学院300余个

?课程内容安排由菜单式向定制式发展

?新加坡公共服务学院的课程都有行业调查报告。

?法国国立行政学院的“量体裁衣”式培训班。

?“压力管理”、“时间管理”、“媒体训练”、“知识管理”、“变革管理”等。(五)培训者转化角色,由教师变为教练、辅导者。

?教师与教练

?教师:直接告诉应该做什么、做知识的传授者、关注点是课程设计、目的是传授理论。

?教练:不直接告诉应该做什么、做获得知识的推动者、关注点是学员意愿和遇到

?建立中国特色培训体系

?建立培训目标和能力框架体系

?改革培训体制机制

?改进培训教学模式

?加大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三、新举措?

(一)提高培训质量的总体思路

?1.不断推动培训理念创新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竞争择优、学以致用

?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

?2.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激发各主体内生动力

?逐步减少调训比例,扩大委托培训、市场选择范围。

?建立健全自主选学制度、在职自学制度。

?实行项目招投标制度。

?建立培训机构市场准入、质量评估制度。

?3.分层、分类结合,创新培训模式。

?建立学员需求调研制度,以需定训。

?实行“一班一策”。

?改革学制,短、频、快。

?短、中、长期结合,更多安排专题班,分段实施。

?4.创新培训管理,促进训用结合。

培训链,包括培训谁、谁来培训、培训什么、培训得怎么样、培训后怎么用。(动车组)

?提高培训与队伍建设的结合度。(北京模式)

?健全考核激励与约束机制。

?开展学员所在单位培训情况的综合考核。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师资建设:选聘管理、领导上讲台、师资库

?经费投入保障。

?改革经费划拨方式,经费跟“项目”、“学员”走。

?6.改进培训学风。

(二)提高培训质量的施训方式

?1.优质培训理念

之四:教师教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员能对所教的东西运用多少。

之七:真正伟大的培训者,不会试图把学员带进他个人知识的殿堂,而会将学员引到自己心灵的门口,提高自发学习的兴趣。

之八:培训就是不断向学员喷烟,直到把他们心里的火把点燃。

?2.优质培训步骤

第一步:明晰培训目的

第二步:分析学员需求

培训之前对学员的了解越多越好(学员自身、学员单位、学员环境)

第三步:准备最熟悉、最有资格讲的东西

从你的生活经历、你的亲生感受、你已经融会贯通的知识和你已思考成熟的理念中发掘对学员有用的东西。

第四步:合理组织教案

先将想到的材料胡乱地往一张草稿纸上写,别管条理性,想到什么写什么。

再将所写材料按一定的顺序组织起来,并安排好过渡,尽量做到浑然天成,让学员觉得这是一个整体而看不到焊接的痕迹。

第五步:选好精彩的开头和结尾

?一堂培训课程,如果前面5—10分钟没有吸引听众,这场培训已失败得差不多了。

?一堂培训课程结束后,学员能记住的往往只有最后几句话。“巧妙艺术的收尾”将是你这场培训是否给学员留下深刻的关键。

?3.优质培训常用手段

?音乐

?张贴画

?形象教学

?游戏

?讨论

?其他教具

小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