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脑音乐及其发展-模板

电脑音乐及其发展-模板

电脑音乐及其发展-模板
电脑音乐及其发展-模板

电脑音乐及其发展

近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对音乐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电脑音乐就是这种影响的产物之一。电脑音乐即计算机音乐,在国外,1975年已成立了国际计算机音乐协会,发行了《计算机音乐》(《COMPUTER MUSIC》)杂志,并有一年一度的计算机音乐国际交流会。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都有很大的发展。在国内,发展较晚但非常迅猛,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相继在上海交大、北大、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高校成立计算机音乐实验室,已发展到全国许多高校、中小学以及音乐生产的各个领域。但有关电脑音乐的理论研究相对薄弱。笔者进行电脑音乐实践多年,在尝试电脑音乐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谈一谈对什么是电脑音乐,它的发展怎样等问题的看法。

一、什么是电脑音乐

现代人们对电脑音乐有着种种不同的理解,如:电脑音乐就是从电脑里播放出来的音乐;电脑音乐就是机械音乐;电脑音乐就是电子音乐、MIDI音乐等等。这些理解在不同程度上带有某些片面性,有的甚至是错误的。那么,究竟什么是电脑音乐呢?笔者认为:电脑音乐就是用适当算法的数字电路来处理音频和其他各种音乐事件(如乐谱等)的设备进行制作音乐。它涉及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欣赏等理论与实践的方方面面。要想透彻了解什么是电脑音乐,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电子音乐、MIDI音乐。因为这三者都是电子科学与音乐相结合所带来的产物,容易混淆。

电子音乐是最先出现的,早期的电子音乐靠模拟电路产生声音,它的主要功能是产生电子音频和对人耳所能听到的所有泛音列进行编辑。由于电子音乐有别于传统音乐出现了新音色、非常规音色、新的制作手段,使生产音乐的生产工具的工作效能得到很大的提高,进而,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形成了新的音乐风格,在音乐史上,一度涌现了许多着名的电子音乐先驱。

计算机(电脑)靠数字电路来产生声音,它不仅能做电子音乐所能做的全部工作,还能干其他许多事,例如在计算机上可以很直观的看着乐谱欣赏音乐,修改起来也极其方便。如果说电子音乐是使制作音乐的对象解放的话,那么,电脑音乐是使自我得以解放。数字化代替模拟化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事实上,电子音乐发展到如今也已逐步实现了数字化,广义的说,只要是采用数字电路的电子音乐实际上已被电脑音乐所包容和代替。也就是说,计算机音乐是电子音乐的再发展。

MIDI(music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ence)音乐乐器数字接口,它是电子乐器的一种数字标准,像这样的标准还有很多种,如ZIPI标准等。它是电子音乐走向电脑音乐的初步尝试。但作为数字标准的一种形式,它本身就属于广义的电脑音乐的一部分。由此看来,现在的电脑音乐已包括了电子音乐、MIDI音乐。它是电子科学、计算机科学与音乐结合的综合体。电脑音乐是个很大的集合体,它涉及音乐、数学、物理等许多门学科。随着科技的发展,它已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到此为止,我们也就不难理解电脑音乐的定义了。现在的电脑音乐系统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硬件包括计算机、输入设备(如键盘、鼠标、MIDI 键盘、合成器等)、输出设备(如音源、调音台、多轨录音机、硬盘录音机、功放、音箱、打印机等)。软件包括作曲软件(如cakewalk)、打谱软件(如encore)、声音编辑软件(如cool)、教育软件(如piano education)、欣赏软件(如beethoven)等等。因此,电脑音乐不仅仅指某一个数字化的设备,也不仅仅指用某一数字化设备制作音乐的实践过程和通过他们而生产的产品,而是包括上述的各个方面等更为宽泛的概念。

二、电脑音乐的发展

电脑音乐的本质还是音乐。因此,阐述电脑音乐必须围绕音乐展开。为了便于对电脑音乐未来发展进行探讨,我们先对电脑音乐的过去、现在进行梳理。我们知道,人类追求艺术自由一直是永恒的主题。而这种追求不光是对客体的追求,更多的是对主体而言,即人们在探讨音乐本质过程中的深入过程。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音乐素材的挖掘和音乐的创作实践。下面,我们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探求音乐素材的高度自由化方面

音乐是音响艺术,离开了音就无所谓乐,对音的探索自古以来一直不断。音即声波,由物体振动引起。对音来讲,物是它的源泉,对音的探索也是通过研究物来解决。为了获得声音必须有物源,即“乐器”,更确切的说最早应该是“音器”。我们的祖先进行漫长的尝试,发现自然存在的音都没有规律,无法沟通。于是,他们利用最原始的素材如兽骨、石头等制成音器来使其趋于有规律,满足人们的需要,这就是最初的乐器,它使音乐获得了初步的发展。随着时间推移,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的发展,社会经济和城市的进一步繁荣,人类的需求不断扩大。乐器种类不断增加,技法也比较复杂,音乐内容也更加丰富起来。当历史的车轮把人类社会带入到机械工业时代的时候,尽管音乐的形式、风格已经产生了不少变化,但采用的乐器基本上都是传统的,这种传统乐器是指机械工业末期电子技术出现以前各个民族当时已经形成的固有乐器。在传统的乐器上想再有发展,再获得新的音色、新的个性不太容易,有的乐器演奏音域已经发展到极限。唯有可利用的

仅是一些噪音、敲击声和摩擦声。但对于消费者的听众来说,他们对以往的音响感觉已经习以为常了,甚至发腻了。为了满足现代音乐的各种流派,有些音乐家就走向极端,产生了现代音乐的各种流派,如噪音音乐、机会音乐、偶然音乐等。大家熟悉的《噪音音乐会》、《4分33秒》等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偶有乐器的变革,但还是离不开传统乐器音色的概念。在这种情况下,富有创造精神的音乐家们进而离开传统乐器,创造发明新乐器,把人类音乐是推进到第一个音乐与电子科学相结合的“具体音乐”时代。所谓“具体音乐”,指最早用电子技术来处理自然音响的音乐。把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音响作为素材,再用电声技术处理、加工,制成“具体音乐”。它的最大贡献在于把音乐素材的范围从传统乐器的声音和可利用的噪音扩展到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几乎一切音响。随着电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具体音乐思想的启发下,出现了音乐与电子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第二个产物“电子音乐”。电子音乐的重大贡献在于它用电子振荡器直接产生基本波形(三角波、方波、正弦波等),通过电子技术(调制、滤波、倍频等)叠加、组合、合成,产生全新的声音,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人类技术发展至此,正如斯托克豪森所言:“电子音乐解放了内部世界……”。确实,到了电子音乐时代已大致解决了音的素材问题。电子琴和电子合成器就是这个时代的标志。但是,传统的电子音乐产生的模拟声音不精确,变化范围又小,不适应技术的发展。而且它又不能干具体音乐的事,这样它就必然被更好的设备所代替。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出现了电子科学与音乐相结合的第三个产物“电脑音乐”。声音可以数字化,这就迎来了数字化音乐时代,出现了数字式的电子琴和电子合成器。它们不仅能储存、重新合成波形,而且还能直接产生波形从而产生声音。此时,电子琴和电子合成器实际上已变成一种计算机。由于计算机它具有储存空间大、可视化高、操作方便、扩展性强等优点,它对文字、声音、图形等各种信息进行编辑,能力很强。因此,斯托克豪森所认为的“电子音乐解放了内部世界……”实际上是靠电脑来真正彻底实现的。但计算机对声音存储的单位信息量还比较小,虽然现在采用压缩技术,可以对声音文件进行压缩,还是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未来的计算机运用虚拟技术,可以使用物理模型和一定的

数学方程式对世界上一切进行仿真,真正直接产生声音,从而彻底解决存储问题。而且未来的计算机是高智能化的,可以替人类干几乎是任何事,到那时,我们的音乐家就可以尽情肆意的去创造了。

2、探索音乐实践活动的高度自由化方面

音乐就是把一系列音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变成音响来表达人们的思想

感情和社会生活的艺术。也就是把原材料“音”按一定工序加工成产品“音乐”。一般认为有什么样的原材料再配以相应的工序,才能制成什么样的产品。二者一系列的过程在音乐上叫做音乐实践活动。而音乐实践活动及音乐存在方式是由创造——表演——欣赏几个环节所组成的,而创作和表演(或音乐制作)是音乐的生产环节,欣赏则是音乐的消费环节。在录音技术发明以前,音乐家总是先创作出作品写出总谱,然后再请演奏(唱)家试奏(唱)才知道效果好坏,如效果不好或达不到音乐家创作的意图,还得拿回去再修改,然后再试。而作为消费环节的听众,只能到现场才能听到音乐作品,这一系列过程动用的人力、物力是巨大的,不利于音乐的发展,最主要原因是受生产力的影响很大。1877年,大发明家爱迪生发明了能记录和重放声音的留声机,从此,改变了音存在的方式,听众不需要到现场就可以欣赏音乐,这样一个欣赏方式好像把一个正在演奏(唱)的乐队软化成一个软件(即类似于计算机软件)储存在唱片上,可以在不同空间和需要的时间进行欣赏。随着音乐消费量的急剧上升,消费环节的增长极大的刺激了音乐的生产,迫使音乐生产速度还要加快。用请乐队来录音制作音乐,速度还是慢了。由于电子技术较好的解决了音乐的素材问题,因此,音乐家迅速利用电子音乐技术来制作音乐。以前录制音乐需请乐队到录音棚现场录音,对乐队的排练和乐队录音技术以及环境噪音的控制是很大的问题,到了电子音乐时代,出现了电子音色和传统乐器音色并存的局面。作品有些声部由电子设备的音乐来代替,甚至出现了完全用电子音色制作成的音乐作品,给音乐生产带来许多新气象。当然,电子音乐虽能给人一种新鲜感觉,但在录音技术上没有很大的突破。而且,传统的电子乐器的设备由存在下列问题:①、生产厂家不同,设备操作不统一,繁琐,不便使用。②、设备系统经费庞大,一般人无能为力。③、大部分设备是模拟设备,设备越多,信噪比越低。④、处理合成音乐需要更多学科知识,一般人无法胜任等等。但是,随着MIDI标准的制定,各种电子乐器之间和电子乐器与计算机之间通话成为可能。用电子音源来制作音乐,已成为时代的时尚。尽管这些设备都是数字式的,但因为计算机具有储存空间的,操作方便,可视化高,可扩展性强等优点而服从、服务于计算机。计算机是数字时代的宠儿。这时,以计算机为中介的电脑音乐制作系统便形成了。也就是目前大家所熟悉的模拟设备与数字设备并存的电脑音乐系统。此时,音乐家创作音乐可直接在计算机上实现。音乐家可以通过计算机的声音编辑软件或专门采样器采样编辑音色来解决音乐的素材问题。通过实施录音即现场演奏来录入各声部,一遍不行,可以通过删除或恢复命令很容易的再次录入,直到录正确为止。对演奏难度比较大的作品或演奏技术比较差的音乐家也可以放慢速度录入,还可以用步录的方法(即好像走路一样先选好一个音符随即便录入一个),这样便录边听,需要微调时可用鼠标进行修改,也可以用拷贝、复制、

量化等命令对作品相同的地方进行拷贝和使作品进一步规范化。这样的作品写出来,既可以看、听总谱,也可以看、听分谱。既可以看力度、音量、声像等对音符控制的各种信息,还可以打印正式乐谱。而在对作品合成处理的环节里,可以随时监听各个声部,组合声部,总体效果等。也可以轻而易举的通过划线或数字调整来改变声部平衡、设置声像、效果、音符属性等。录出来的产品可以是模拟式磁带也可以是数字式磁带或光盘,声音高保真度极高。这样计算机极大的方便了音乐家们的创作,甚至不是音乐家也可以通过它尝试作曲。此时的音乐家已不仅仅是音乐家,他还是指挥家、录音师、音响师、计算机专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多媒体标准(MPC)的制定以及版本的升级,计算机的兼容性越来越好,多媒体计算机进入千家万户,计算机进行综合音乐制作能力更强,音乐作品可以把它储存成一定的格式,通过软盘或络进行传播,听众直接在计算机上听音乐。它容声音、图形、文字于一体,极富有刺激性,比现场演出还精彩,更明白。未来的计算机还可通过虚拟技术来获得虚拟音源,从而彻底解决音乐的素材问题。虚拟设备也将模仿现实设备的功能,对音乐进行全方位的编辑。未来计算机将实现高度智能化,计算机将代替人们的部分创作活动。一个按钮或一句语言提示将完成部分活动。同时,计算机络化已成为世界趋势,人们欣赏音乐的方式将发生很大变化。如:完全可以通过络来欣赏无论什么地方的文艺演出和无论什么时期的音乐作品,可以通过络调用世界上一流的演奏大师的实况演奏,甚至还可以把任何音乐片断剪辑下来,按自己喜欢的方式重新任意组合。更甚至可把音乐倒放,文艺演出倒演等等。

综合上述,从电脑音乐的过去、现在、未来发展的追求进程中可以看出,电脑音乐就是追求音乐实践的高度自由,在这个过程中,它隐含着硬件软件化的一种发展趋势,也只有音乐实践高度软件化,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而这个软件化的趋势最终的技术保证是靠数字化来实现的。因此未来电脑音乐的发展是使音乐的全面数字化。正巧,数字化的技术基础是“0”、“1”,即电流的通断两种状态。而音乐最本质的东西也就是有声和无声两种状态。这种思维和逻辑上的共性也为他们走到一起去提供了条件。这样,电脑与音乐相结合,为音乐实践获得高度自由擦上了翅膀。,这也正是人类所追求的目标。正如贝多芬所言:“追求自由和进步是人类艺术的目标。”由此可说电脑音乐也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世界音乐潮流中的重要方面,这绝对不是一句空话。

注:1、本课题获得校青年科研基金资助,代号QW9716。

2、感谢徐州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费承铿,中文系研究生张强,电脑音乐行家张宜苏为本课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徐州师范大学音乐系吴跃华 E-mail:wyuehua20XX@

注:本文已发表在《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XX年第三期

电子音乐历史发展回顾与思考

电子音乐历史发展回顾与思考 一、国外电子音乐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国家早在四十年代后期便出现了电子音乐这种新兴的音乐艺术形式,从一定程度上讲,电子音乐的辐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演奏上、创作上均可以采用这种手段。电子音乐作为音乐创作的新势头,在欧洲的音乐创作领域得到空前发展,与此同时,美国的音乐艺术工作者们也受到了其影响纷纷开始投身于电子音乐创作并给后人留下了大量优秀的电子音乐作品。国外电子音乐的发展历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磁带录音机的问世对人类文明进程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其可以根据不同需要,将音响进行快放、慢放、回放、重放等特点,美国的音乐工作者将其运用到了音乐领域。具体音乐①这一新名词是由先锋派作曲家皮埃?舍费尔提出的。具体音乐是把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和其它音响采集后经过加工处理,制成可以通过录音设备播放的磁带录音。他在巴黎广播电台工作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地铁练习曲》便是他将车轮声、喷气声、汽笛声等音响拼接、剪接、录音而成。1951年至1957年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与普林斯顿大学共同建立电子音乐中心,米兰意大利广播电台音位学实验室宣布成立。日本广播电台成立电子音乐实验室,慕尼黑西门子电子音乐实验室的成立,随后华沙的波兰广播电台实验室也相继成立。世界各地的电子音乐实验室的成立为电子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平台,极大的促进了电子音乐产业的发展。 第二阶段:电子合成器的出现给电子音乐创作注入了新的能量。第一台电子合成器是由美国rca唱片公司生产并尝试将其运用在电子音乐创作领域。计算机音乐之父马克思?马修斯在1957年发明数字音频技术,哥伦比亚大学两位工程师赫伯特·贝勒(bert baylor)和哈利·奥尔森(harry olson)在此基础上改良,研制出一台名为马克二号的电子合成器。后来电平控制合成器的问世,使得合成器被广泛的运用到了音乐创作中。1982年midi 制定方案的通过,为紧接而来的计算机音乐时代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证。 第三阶段:计算机音乐时代。计算机音乐既为那些不仅使用计算机进行音乐创作而且其主要音响素材均来源于计算机的电子音乐作品。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随后,计算机产业迅猛发展。从1955年开始,计算机技术开始与音乐创作相结合。这套供音乐创作使用的能够产生音高和节奏的软件的出现为音乐创作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实用快捷的便利条件。这些技术成果为后来发展计算机音乐的高科技手段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依据。电子音乐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经历的这三个阶段虽然至今不过几十年,但其已经被广泛的运用在电影、电视广播、唱片、等领域,成为人们音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国内电子音乐的产生与发展 法国电子音乐作曲家米歇尔·雅尔于1981年在北京举行的电子音乐会让电子音乐活动开始进入中国。电子音乐在中国也就仅仅数十载,但取得的成绩却是令世人瞩目的。我们可以将其发展历程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由于电子音乐创作在国内刚刚起步,对于电子音乐的创作也是属于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尝试创作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以探索的方式在专业电子音乐创作、电子音乐的学术研究等方面进行探索,此时的中国电子音乐创作正经历着从未知到知晓的一个过程。1984年9月24日,在中央音乐学院大礼堂举办的中国第一场探索性的电子音乐会,演出了谭盾的、陈怡、陈远林等人的音乐作品。这次电子音乐会表明了作曲家们开始涉足电子音乐创作领域,对于当时处于萌芽阶段的中国电子音乐创作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二阶段:成长阶段。通过萌芽阶段各方面的努力和探索,这个阶段主要是明确中国电子音乐的发展方向及创作理念,从专业电子音乐创作、电子音乐学术研究、等方面进行开拓性工作。经过萌芽阶段的作曲家们在这个阶段起到了带动作用,指导和帮助青年作曲家在创

电子音乐发展史

电子音乐发展史 摘要:电子音乐(electronicmusic)一词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才开始流行起来的。它是专指运用有电子手段产生或修饰的声音所制作成的音乐。在电子音乐发展的这些年来,西方音乐理论也在不停地进化,先后出现了勋伯格、梅西昂等一大批音乐家,他们著作的出现,颠覆了整个西方基础音乐理论 关键词:电子音乐;西方基础音乐理论; midi;现代 虽然1876年亚历山大·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就已成功地用电波传送过第一个完整乐句,但由于电子技术水平的原因,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电子音乐还只限于某些新发明的电子乐器和磁 带音乐;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一些当时的音乐大师(如欣德米特和奥涅格等人)都做过这方面的尝试;五十年代以后出现了各种能够用合成的方法制造电子音响的电子综合设备,其中包含某些最重要的电子器材(如振荡器、滤声器、录音机等),并与具体音乐相结合,采用电子手段编辑各种自然音响;自八十年代始,由于个人计算机的逐渐普及,将合成器和计算机结合起来构成音乐工作站,已是很自然的事,从而为引入乐器数字化接口(midi)提供了可能。综上所述,电子音乐大体经历了最初利用阶段;早期的以电子乐器和磁带音乐为主的电子音乐,以及近期的以电脑音乐为主的计算机音乐三大阶段。 1876年,亚历山大·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发明了可

以将声音转化成电子信号的电话。在这里我们可以把1876年看作电子音乐元年。如果我们到现在都拿着两个中间穿了线的玻璃杯来作远程交流的话,那么电子遇到音乐,将还是遥遥无期的事。 紧接着在1877年,爱迪生发明留声机,尽管爱迪生的留声机只是由齿轮传动的手摇机械装置,但拿着自己发明的留声机录制的“mary had a little lamb”还是宣告了机械复制时代的来临。不管听起来是否残忍,电子音乐史本身就是部技术史,没有机器就没有电子音乐。 留声机的诞生为音响世界开辟了极其广阔的天地,如同是音乐领域内的一场革命,首先得到收益的就是音乐的欣赏方式。长久以来,人们欣赏音乐无一不需要亲临演奏现场,在聆听音乐的同时还可以领略到演奏者的风采,然而却限制了音乐的传播广度,妨碍了音乐艺术的发展。留声机的出现使这些不利因素得到了根本的改变,并且随着电子技术的逐步发达,这种改变也越来越有成效。除音乐欣赏外,一些电子技术和设备也用于音乐创作和演奏方面。 瓦雷兹早在1922年就曾预言:为创作出二十世纪的音乐,作曲家必须与电子学家合作。在他创作的《离子化》、《积分》以及《八面体》等作品中,已显示出了一些电子音乐的构思,只是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局限,表现手段的匮乏,才没能实现其原来的设想。意大利作曲家雷斯庇基在这方面的做法显得是那样直截了当。他在《罗马松树》这部作品中,用留声机在乐队演奏过程中重现夜莺的

电子音乐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时期

电子音乐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时期 电子音乐(Electronic Music)一词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才开始流行起来的,它是专指运用有电子手段产生或修饰的声音所制作成的音乐,在电子音乐发展的这些年来,西方音乐理论也在不停地进化,先后出现了勋伯格、梅西昂等一大批音乐家,他们著作的出现,颠覆了整个西方基础音乐理论。 虽然1876年亚历山大?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就已成功地用电波传送过第一个完整乐句,但由于电子技术水平的原因,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电子音乐还只限于某些新发明的电子乐器和磁带音乐;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一些当时的音乐大师(如欣德米特和奥涅格等人)都做过这方面的尝试;五十年代以后出现了各种能够用合成的方法制造电子音响的电子综合设备,其中包含某些最重要的电子器材(如振荡器、滤声器、录音机等),并与具体音乐相结合,采用电子手段编辑各种自然音响;自八十年代始,由于个人计算机的逐渐普及,将合成器和计算机结合起来构成音乐工作站,已是很自然的事,从而为引入乐器数字化接口(MIDI)提供了可能。 综上所述,电子音乐大体经历了最初利用阶段;早期的以电子乐器和磁带音乐为主的电子音乐,以及近期的以电脑音乐为主的计算机音乐三大阶段。

1876年,亚历山大?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发明了可以将声音转化成电子信号的电话,在这里我们可以把1876年看作电子音乐元年,如果我们到现在都拿着两个中间穿了线的玻璃杯来作远程交流的话,那么电子遇到音乐,将还是遥遥无期的事。 紧接着在1877年,爱迪生发明留声机,尽管爱迪生的留声机只是由齿轮传动的手摇机械装置,但拿着自己发明的留声机录制的“Mary Had a Little Lamb”还是宣告了机械复制时代的来临。不管听起来是否残忍,电子音乐史本身就是部技术史,没有机器就没有电子音乐。 留声机的诞生为音响世界开辟了极其广阔的天地,如同是音乐领域内的一场革命,首先得到收益的就是音乐的欣赏方式,长久以来,人们欣赏音乐无一不需要亲临演奏现场,在聆听音乐的同时还可以领略到演奏者的风采,然而却限制了音乐的传播广度,妨碍了音乐艺术的发展,留声机的出现使这些不利因素得到了根本的改变,并且随着电子技术的逐步发达,这种改变也越来越有成效,除音乐欣赏外一些电子技术和设备也用于音乐创作和演奏方面。

电子音乐概述 electronic music

电子音乐概述electronic music 从广义上来说,电子乐这个词可以指很多的音乐类型,因为电子乐器的使用变的越来越普遍了,而且很多80年代后期的跳舞音乐都是电子的。然而,通常电子乐是指当它刚成形时艺术家们通过电子设备所探索出的各种独一无二的声响,以及后人们所创造出的继承这些先驱们的作品。前卫作曲家们长时间的着迷于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创造那些前所未有的电子声响。法国作曲家Edgard Vare是这个领域的一个先驱,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发明了自己的电子乐设备,50年代一直在实验磁带延时技术。Vare的工作极大的影响了美国前卫艺术家John Cage 和德国作曲家Karheinz Stockhausen,后两位极大的扩展了电子乐的曲式结构。然而,直到上世纪70年代,音序器和合成器变得越来越便宜和简便时,电子乐才真正的进入大众的视野。1968年,Wendy Carlos发行了一张带有迷幻性质的Bach专辑,使用Moog合成器实现了Bach的一些音乐片断。这张专辑在公众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Stockhausen对电子乐器的推广也在德国引起了实验音乐的风潮——Krautrock(德国摇滚)。诸如Can和Neu!等乐队开始将合成器和磁带机的使用带入他们的实验,但是这场风潮中最重要的乐队还是Kraftwerk 和Tangerine Dream(橙梦)。 Kraftwerk开创了在pop中使用合成器的新观念,他们机器人般的,机械的,催眠性的形式极大的影响了20世纪几乎所有的电子乐。同时,Tangerine Dream受到简约古典作曲技法的启发,创造了一种称为space的音乐形式,顾名思义,这是一种氛围舒缓的,曰没惚的音乐。其他重要的艺人还包括Klaus Schulze,他探索了比space还要迷幻的音乐形式;Brain Eno,对于电子元素在pop中的应用有着创造性的发明和实验,可是他最出名还是他的ambient music(氛围音乐)——一种依靠合成器创造出某种环境的音乐类型。 Ambient和space音乐引发了后来的new age(新世纪),后者强调的是一种安宁的,平和的,深邃的氛围并且旋律及其优美。Progressive electronic(激进电子乐)是new age的一个分支,它表现的是一种更加戏剧化,管弦乐使用更多的形式,从而打破了电子乐根基中的简约风格。此外,诸如synth-pop,techno和electronica等音乐形式也都在早期的电子乐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创新。 电子乐常见种类 1.HOUSE(浩室舞曲) House这种音乐类型源自80年代早期盛行的俱乐部disco舞曲文化。节奏比传统音乐类型要机械并且乐曲低音部分相对更沉重。house通过大量的电子合成器表达了现代的声音,并不断融合latin soul、reggae、rap、jazz等风格。House几乎永远是不变的四分之四拍子。House 经常翻唱其他艺人的作品,以使其改变原貌成为跳跃感很强的舞曲。 在80年代末,house从芝加哥、纽约、伦敦等地下俱乐部脱影而出,这种音乐浪潮马上席卷整个流行乐坛。而同时,house也分离出很多不同的风格,如hip-house、ambient house 等。 到了90年代,house仍然保留了其独特的舞曲气质,成为最大众化的舞曲。轻松、跳跃的house遍布了整个世界的俱乐部、迪厅。 之所以称它们为HOUSE,意思就是DJ们能在房间内独立完成这类乐曲的制作的意思. 2.TECHNO(高科技舞曲)

电子音乐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时期

电子音乐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时期: 电子音乐(英文:electronicmusic)可以泛指一切利用电子手段产生、修饰的声音制作而成的音乐,与由共鸣体自然发音的音乐相区别。有人把这里的电子音乐称作电声音乐(electroacousticmil-sic),以此区别于下文提到的、与具体音乐相并列的电子音乐。但是,严格意义上的电子音乐是指不仅在演奏上,而且也在作曲上利用电子手段而形成的音乐。因此,它不包括由电声乐器演奏的音乐,如1920年出现的特里明琴(以它的发明者Leon Theremin的名字命名)、1928年出现的马特努琴(以它的发明者Maurice Martenot的名字命名)以及其他各种电乐器、电子乐器等。这些电声乐器突破了传统乐器的音响范围,却依然像其他乐器一样,专供演奏现成的音乐。它们与在实验室里利用电子设备作曲而成的音乐不同。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后一种电子音乐。它的产生是战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结果,也是噪音音乐在新时期继续实验的产物。 电子音乐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录音带音乐 利用录音带操作技术制成的电子音乐作品可统称为录音带音乐(tapemusic)。它可包括具体音乐和电子音乐两类。具体音乐(musique concrete)是把自然界或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音响录下来,加以变化和处理,组成作品,以此与作曲家写在乐谱上的抽象符号所表示的音乐相对照。具体音乐的发明者是法国作曲家谢菲尔(Pierre Schaeffer,1910-1995)。他的父母虽然都是音乐家,他却在1929

年进人工科大学学习,毕业后任专职的电讯工程师。他在巴黎法国广播电台工作期间,有机会接触大量音响效果资料。1948年,他创作了第一首具体音乐作品《火车练习曲》,把车轮滚动、喷气、汽笛等声音拼接、录制而成。录音带试制成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但直到50年代初才被投放市场。谢菲尔在1951年使用磁带录音机前,一直依靠录音盘进行录音(discrecording)。他最流行的具体音乐作品是同年创作的《锅盘练习曲》(Etudeoux CassrolesWTBZ,又名《忧郁练习曲》,Etude Pathetique),其中录制了锅盖旋转、口琴、和尚念经、巴厘音乐、咳嗽等各种声音。 谢菲尔在具体音乐中使用的方法为后来的录音带音乐打下基础,如:录音带打圈子(可使声音无限循环)、变化速度(以改变音高)、反转方向(使通常的发音方式倒转过来)、分切和拼接、录音带延迟(以产生回声效果)等。他在巴黎电台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最大的电子音乐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吸引了很多作曲家来这里短期工作,如布列兹、米约、梅西昂、施托克豪森等。 1951年,在西德科隆电台也建立了电子音乐实验室,那里的作曲家也利用录音带制作电子音乐作品,但与具体音乐不同的是,他们不采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音响,而是采用电子设备本身(如振荡器)发出的音响作为原材料。德国的电子音乐,从一开始,就带有更多的科学实验的性质,不像法国那么注重情趣和气氛。科隆实验室的建立者艾默特(Herbert Eimert,1897~1972)是一位作曲家,毕业于科隆音乐学院,信奉十二音体系。他不出名,但很重要。他认为序

简述电子音乐的发展

简述电子音乐的发展 以下为大家介绍了电子音乐的发展的相关信息,以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小马过河国际教育全国免费电话咨询:4008-123-267!留学交流群:108088544。 1、概念 (1)电子音乐(electronic music)是指用电子手段制作的声音创作而成的音乐,与采用共鸣体自然发声的声音进行创作的传统音乐相区别。 (2)电子音乐并非指那些由电声乐器演奏的音乐,而是特指不仅在演奏上,而且在作曲上也利用电子手段而产生的音乐,是演奏与作曲合为一体的音乐形式。 2、形成与发展 电子音乐是20世纪50年代产生的一个新音乐品种,是音乐艺术与现代电子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意味着音乐中音响音源的一次真正的革命。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1)录音带音乐与具体音乐时期 早期的电子音乐经历了录音带制作时期。1948年,法国音响工程师谢菲尔(Pierre Schaeffer,1910-)与作曲家亨利(Pierre Henry ,1927-)在法国国家广播电台首创了电子音乐实验室,他们利用录音器械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声音(风雨声、车轮声、人声、动物的吼叫声,也包括传统乐器的声音等)收录下来,经过处理使之变形,如变化速度(声音变高变低),录音带打圈子(声音无限循环),反转(发声方式倒行),分切、拼接和延迟(产生回声)等,复合成一首独立的作品。第一首电子音乐作品是谢菲尔于1948年用车轮、喷气、汽笛等声音制作的《铁路练习曲》。由于这种音乐选用的是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具体声源,所以也有人把它称为具体音乐(musique concrète)。 1951年,德国音乐家艾默特(Hebert Eimert,1897—1972)在科隆广播电台建立了电子音乐工作室,他虽然也利用录音带制作电子音乐,但采用的声源不是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具体声音,而是由电子设备模拟的各种声响,力图创造一种更为“纯粹”的电子音乐,通过人们的理性想象经过电子设备构建的声音。如将宇宙太空中的声响,对人声、风声的模拟,复合成一首音乐作品。这是在德国形成的早期电子音乐风格,这种德国式的电子音乐风格后来得到德国电子音乐家斯托克豪森(1928-)的发展,通过他的作品《青年之歌》,使法国的具体音乐和德国的电子音乐于60年代左右逐渐走到了一起,成为一种合二为一的电子音乐。随着电子合成器和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一切声源都成了音乐的基本材料,在音高、音量、音色、混响等制作调控方面,人们可以随心所欲,不受传统技法的约束,不采用传统记谱形式(有的只作仪器操作的说明或图形表示),取消了传统音乐的演奏方式,作曲家可以把在实验室里完成的作品,通过操作仪器,在音乐厅里播放出来。这种音乐超越了人声、乐器的声音极限,是科技时代音响的结晶,它创造出了人们过去无法想象的音乐效果。在这方面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斯托克豪森和他的作品为童声女高音和电子音响而作的《青年之歌》,以及意大利贝里奥和他的作品《面容》等。

电子音乐分析

主题旋律: 喜多郎-Silk road: 旋律线朴实、平缓,不太强调音乐的内在的动力性发展因素。 喜多郎曾经说过:“我与中国的友谊是从创作《丝绸之路》时就开始的。”所以这部作品中包含着一些中国音乐的元素。它本是为记录片《丝绸之路》而创作的配乐,然而却成为了喜多郎的成名曲,风靡全球20多年,谱例所示是这首作品的开始片段。 第一乐句A处开始的几个音:D、E、G、A、B,是极具亲切感的五声性旋律音阶式进行,仿佛预示着一幅古老的东方文明画卷即将展开。B则是经历上行冲动之后的环绕式进行的旋律。C为下行材料,短+长的基本框架使它显得很平稳。主题的第一句以级进为主,跳进为辅,性格温和,描绘出丝绸之路给我们的第一印象,随后的旋律主要根据这3种材料进行展开。同时,展开的程度并不高,也不强调旋律进行的动力性,而是体现出平缓和朴实的特点 调式调性: 不多讲 和声:喜-Silk Road 从纵向叠置上来看,和弦显得十分自然和简洁,以三和弦为主,其它高叠和弦使用较少,听起来非常干净、温和、纯粹。这样就避免了那些富有张力的和声进行给人带来的紧张感,同时也使他的作品能贴近自然,引人遐想。在横向进行方面,并没有拘泥于传统和声学所限定的连接法,而是和流行和声相互渗透,力求音响的通俗性、可听性,努力营造出一个比较自由的音响空间。 喜-KOI:这首作品的中文名称是“恋慕”,谱例所示是其中的钢琴缩谱片段。本首作品使用了转调手法,片段所示处正好包含其转调的部分。在前面的C大调部分可以看到有所谓的“平行和声”式进行,如第6小节至第9小节、10小节至13小节处的ii-iii—IV-V。“平行和声”带来了根音的二度进行,是现代风格的和声进行模式,最早于19世纪初出现在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等人的作品中,如谱例2-2-4所示。平行和声的出现打破了平行5度的禁则,已经成为了流行和爵士和声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的进行方式,同时,二度根音关系的和声力度比较弱,不会给音乐带来过强的动力发展意义。 织体:(一)、主导音型织体 在这种织体类型中,音型声部被赋予一定的个性化特征而贯穿于音乐作品的某个阶段或整体,它被得以强调而具有一定的主导特征,所以将这种织体构成称之为主导音型织体。 它有两个基本特征: 1、一个性格特征突出、在全曲中起主导作用的音型贯穿于音乐作品的某个阶段或整体; 2、受主导音型节奏律动的影响,音乐的节奏律动受主导音型的控制。 在主导音型声部中,根据音型构成的不同,将主导音型织体相应的划分为四种类型:1、单一音型的主导音型织体

电子音乐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时期

电子音乐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时期 虽然1876年亚历山大?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就已成功地用电波传送过第一个完整乐句,但由于电子技术水平的原因,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电子音乐还只限于某些新发明的电子乐器和磁带音乐;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一些当时的音乐大师(如欣德米特和奥涅格等人)都做过这方面的尝试;五十年代以后出现了各种能够用合成的方法制造电子音响的电子综合设备,其中包含某些最重要的电子器材(如振荡器、滤声器、录音机等),并与具体音乐相结合,采用电子手段编辑各种自然音响;自八十年代始,由于个人计算机的逐渐普及,将合成器和计算机结合起来构成音乐工作站,已是很自然的事,从而为引入乐器数字化接口(MIDI)提供了可能。 综上所述,电子音乐大体经历了最初利用阶段;早期的以电子乐器和磁带音乐为主的电子音乐,以及近期的以电脑音乐为主的计算机音乐三大阶段。 1876年,亚历山大?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发明了可以将声音转化成电子信号的电话。在这里我们可以把1876年看作电子音乐元年。如果我们到现在都拿着两个中间穿了线的玻璃杯来作远程交流的话,那么电子遇到音乐,将还是遥遥无期的事。 紧接着在1877年,爱迪生发明留声机,尽管爱迪生的留声机只是由齿轮传动的手摇机械装置,但拿着自己发明的留声机录制的“MaryHad a Little Lamb”还是宣告了机械复制时代的来临。不管

听起来是否残忍,电子音乐史本身就是部技术史,没有机器就没有电子音乐。 留声机的诞生为音响世界开辟了极其广阔的天地,如同是音乐领域内的一场革命,首先得到收益的就是音乐的欣赏方式。长久以来,人们欣赏音乐无一不需要亲临演奏现场,在聆听音乐的同时还可以领略到演奏者的风采,然而却限制了音乐的传播广度,妨碍了音乐艺术的发展。留声机的出现使这些不利因素得到了根本的改变,并且随着电子技术的逐步发达,这种改变也越来越有成效。除音乐欣赏外,一些电子技术和设备也用于音乐创作和演奏方面。 瓦雷兹早在1922年就曾预言:为创作出二十世纪的音乐,作曲家必须与电子学家合作。在他创作的《离子化》、《积分》以及《八面体》等作品中,已显示出了一些电子音乐的构思,只是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局限,表现手段的匮乏,才没能实现其原来的设想。意大利作曲家雷斯庇基在这方面的做法显得是那样直截了当。他在《罗马松树》这部作品中,用留声机在乐队演奏过程中重现夜莺的啼鸣,音响效果使人耳目一新。然而这些又都是利用电子技术的最初阶段,是音乐艺术与电子技术最简单的结合方式,并没有体现出电子技术在音乐艺术领域中广阔的应用前景,也没有引起大多数人对电子音乐的足够重视。要实现其奋斗目标,除依赖于电子技术的进一步发达,还要求当代作曲家们为此应付出更大的努力和更辛勤的劳动,以促使电子音乐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电子乐器阶段。

电子音乐的创作与发展趋势的分析

电子音乐的创作与发展趋势的分析 音乐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电子音乐却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出现,电子音乐是音乐创作结合计算机的技术,形成一种在计算机平台上发展的新的音乐形式。这种音乐形式不是以传统的乐器为创作工具,而是依靠点自己算计或者电子设备,通过一定程序就能创作出新的作品。对于传统的音乐是一次大的冲击,因而最初不被人们所接受。随着文化的发展,电子技术走进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和认可电子音乐。 一、我国电子音乐的发展历史 相对比发达国家,我国电子音乐起步比较晚,特别是电子音乐是受制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时我国电子音乐的发展与传统音乐有着密切,分析传统音乐与电子音乐的关系,可以为创作更多我国本土特色的电子音乐提供参照。欧美等发达国家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媒介,经历了从磁带音乐、合成音乐,逐步形成现代的电子音乐的历程。今天电子计算机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无法想象的便利和效率,当音乐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创新出电子音乐,更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和震撼。 最初电子音乐主要是模拟录音技术,之后不断接纳新的理念,加入新的技术。计算机在我国发展比较晚,但是利用这个平台,建立起来的音乐有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络的发展推动电子音乐不断革新,信息的快速交流让创作者有了更广阔的共享资源。 我国直到九十年代才在把部分高校开展电子音乐试点专业,并且最初还是以专科起步,之后两年才建立本科专业。到目前各大院校都已经普遍开设了电子音乐的硕士点进行电子音乐的教学研究。 二、电子音乐与传统音乐的对比 (一)传统音乐的创作特点 我国有几千年的文化,音乐的发展也有着独特的背景,形成了早期的传统音乐。由于深受中国历史文化影响,音乐无论从律制、音阶还是乐谱上都不同于西方音乐。传统音乐的创作手法和思想受到我国审美观和哲学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了中国传统音乐独特的特色。中国传统音乐从各个方面发展出来,有从民间发展的原生态音乐,也有一些知识分子集中了现实和文化气息创作的文人音乐,以及宗教在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还有在封建社会宫廷中形成的宫廷音乐等等,这些音乐都承载着浓浓的历史气息。可以看出这些传统音乐创作上尤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